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30 00:00:00 教学反思,幼儿园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1

  “拉大锯”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手指游戏,这个游戏的操作非常简单,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场地,在*地上就行了。两人面对面站着或坐着,两手相牵,一拉一送,配合着口中的童谣,模仿着木匠拉锯的动作就行了。在一拉一扯之间,锻炼了孩子的手臂肌肉,在有相对快慢的儿歌声中,使幼儿体会到音韵之美,还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幼儿玩得非常开心。

  首先,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实物工具锯子让幼儿认识,小班孩子可好奇了,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工具,有的还想上来摸一摸,我赶紧举高,引导他们观察上面的锯齿是非常锋利的,不能随便乱动;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是木匠工人的工具,用来伐木的。第二环节,则通过观看视频中的情境表演“拉大锯”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再来借助杖偶“姥姥”这一角色理清当中的人物关系和不同的称呼,并通过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这一过程来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学*儿歌的兴趣。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达到了高潮。当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时,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在三首由慢到快的'儿歌伴奏下,在老师不断提高要求的动作中他们越玩越开心,两两相对手牵手,越拉越起劲。

  总的来说,整个活动流程层次清晰,目的针对性强,活动的组织由浅入深,游戏由易到难,充分锻炼了幼儿的手臂肌肉的灵活性和同伴合作游戏的协调能力。同时,幼儿从游戏中的“你来我往”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接下来的活动或游戏开展当中,应注意加强本班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提高语言的倾听能力,让活动或游戏更加顺利地进行。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2

  《拉大锯》是一个极其富有戏剧性的一首儿歌,儿歌本身就带有非常大的游戏化及趣味化的特色,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第一环节,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这一环节中,我先邀请一名幼儿和我一起表演"拉大锯",让幼儿先熟悉这首儿歌,先对儿歌产生兴趣,然后再让他们和旁边的伙伴一起"拉大锯",这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拉大锯,扯大锯",由于"大锯"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大锯"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

  第二环节,动静交替。在幼儿"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3

  正如我*惯了大班幼儿的教学,对小班的教学有些手足无措,在教这首儿歌前我有很多的想法。比如我念一句幼儿念一句,幼儿反复练*很快就学会了;或请男孩和女孩比赛看谁念得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幼儿就能学会。

  但经过再三考虑我总在问自己大班幼儿的方法用在小班幼儿身上能行吗?小班幼儿好动,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难让幼儿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觉得这些用在大班幼儿身上的方法似乎都不行。所以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幼儿是“姥姥”来做客了,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所以在学*儿歌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幼儿观看我边念儿歌边表演,也许是幼儿好模仿的特点,有的幼儿也跟着我一起做起了动作。看到幼儿的积极性被我调动起来,我马上请幼儿跟着我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拉大锯——做摇船的动作;扯大锯——做双手向两边拉伸的动作,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做两臂放在前胸左右来回摇摆;你也去,我也去——做用手指着别人和自己;大家一起去看戏——做两手从胸前向两边伸展,在做望远镜的动作。)幼儿跟着做动作很喜欢,我又请幼儿站起来两个两个面对面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幼儿在游戏中念得很认真。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要有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他们才会感兴趣,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就学会了儿歌。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幼儿园小班《拉大锯》教案 (菁华3篇)

幼儿园小班《拉大锯》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

  三、活动难点:

  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四、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儿歌:"拉大锯"课后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拉大锯"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指偶,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姥姥"和"奶奶",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姥姥",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

  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拉大锯,扯大锯",由于"大锯"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大锯"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

  在幼儿"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大锯子"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任务,变成内在的学*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拉大锯"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幼儿园小班《拉大锯》教案2

  设计背景

  社会发展了,很多家长进城务工,农村许多土地闲置,即使是农村的幼儿对于生产劳动的认识也很少,她们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家具是谁做出来的,怎样做的等等,于是我想到了要开展一次《拉大锯》活动。让我们的幼儿了解我们农村的生产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参与意识。

  活动目标

  1、 教幼儿学拉大锯的动作,让幼儿知道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

  2、 让幼儿了解各种木制家具的用途。

  3、 引导幼儿仿编儿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 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1、让幼儿学会拉大锯的动作,初步了解各种木制家具的作用。

  2、 引导幼儿仿编儿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幸福感。

  活动准备

  箱子、床、房子等卡片若干,大拇指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问幼儿知道教室的木制桌椅,以及我们午睡时用到的小木床是谁做的吗?以及是怎样做出来的?

  2、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画面内容。教师提问:图画里的老奶奶和小朋友在干什么?

  3、 欣赏儿歌《拉大锯》。

  (1)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2) 让幼儿跟读儿歌。

  4、理解分析儿歌内容。

  (1) 拉大锯可以做什么?(箱子)箱子里可以装什么?

  (2) 拉大锯可以做什么?(床)床有什么用?

  (3) 拉大锯可以盖什么?(新房子)新房子是什么样的?

  5、教幼儿拉大锯的规则:

  两个人面对面坐,不要坐得太远,也不要坐得太*,以各自伸出手能握住为准。做前倾后仰动作,一边拉锯一边朗诵儿歌。

  6、按照活动规则分组进行,练*朗诵儿歌,边做动作边朗诵。

  7、教幼儿仿编儿歌。

  (1)教师提示:拉大锯做什么?小朋友说的时候,也像儿歌中的句子一样,说做什么?起什么作用。

  (2)幼儿仿编儿歌。我要求基本顺口就行。

  8、鼓励幼儿将所编儿歌回家念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性很强,每个幼儿都学会了拉大锯的动作。

  2、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幼儿认识生活的力度还不够大,在仿编儿歌时幼儿想出的东西少,雷同。

  3、活动的时间安排不过充分,以至于很多幼儿还未尽兴就到放学时间了。

  4、这次远程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幼教经验,我要不断努力,争取把今后的幼教工作做得更好。

幼儿园小班《拉大锯》教案3

  适合年龄:

  2—6岁幼儿

  所需材料:

  无

  制作步骤:

  学*儿歌《拉大锯》拉锯,拉锯,拉倒槐树,槐树倒了,小鸟跑了。

  游戏价值:

  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能随儿歌较为协调的做拉锯动作。

  玩法过程:

  两人面对面,双手交叉手拉手,边说儿歌边协调的做拉锯动作,当说到小鸟跑了时,幼儿可以借助想象,学小鸟跳来跳去,可以学小鸟飞动作等。

  个人反思:

  在教孩子游戏时,先进行启发式,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动作。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菁华3篇)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跟老师学念创编过的儿歌。

  2、喜欢与同伴一起做拉大锯的民间游戏,感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在餐后游戏时老师和幼儿做过传统拉大锯的游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来和老师做拉大锯的游戏,引起幼儿学*的兴趣。

  2、教师带幼儿学念创编过的拉大锯的儿歌。

  3、幼儿游戏,教师积极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促进幼儿的学*兴趣。

  4、幼儿自己找同伴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感悟

  拉大锯这个民间的游戏活动,之前也在餐后游戏活动中进行过。幼儿在老师的带动下兴趣也很高但由于以往的儿歌语句比较多,幼儿不容易记住。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会把自己*时说的话加进去。如:拉大锯,拉大锯,拉到北京去;或拉到某某家里去等。因此我们自己创编了拉大锯的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宝宝家(可随机选一地点或某一幼儿的家),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因为儿歌中有些来源于幼儿*时的经验。所以幼儿记起来比较容易。幼儿感到新鲜、好奇,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更高了。传统的民间游戏模式融入到*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时也乐意与同伴一起加入到拉大锯的游戏活动中去。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跟教师学念创作过的童谣。

  2、喜爱与小伙伴一块儿做拉大锯的民间游戏,体会与小伙伴游戏的愉快。

  二、教学预备:

  在餐后游戏时教师与孩子做过传统拉大锯的游戏。

  三、教学过程

  1、幼儿教师请1名孩子上来与教师做拉大锯的游戏,激起孩子学*的兴致。

  2、幼儿教师带孩子学念创作过的拉大锯的童谣。

  3、孩子游戏,幼儿教师踊跃参加与孩子一致游戏,推动孩子的学*兴致。

  4、孩子自个儿找小伙伴游戏,体会游戏的愉快。

  感触与领悟:

  拉大锯这一个民间的游戏教学,以前也在餐后游戏教学中开展过。孩子在教师的带动下兴致也非常高。可是因为过去的童谣句子较多,孩子不容易牢记。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不经意间会把自个儿*日里讲的话加进。例如:拉大锯,拉大锯,拉到首都去;或者拉到某某家中去等。所以我们自个儿创作了拉大锯的童谣“拉大锯,拉大锯,孩子家(可随机选一地点或某一孩子的家),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伙儿一块儿去看戏。”由于童谣中有一些来自于孩子*日里的经验。因此孩子记起来较易。孩子感觉到新鲜、好奇,参加教学的兴致就更加高啦。传统的民间游戏形式融进到*日里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收到较佳的效果。孩子在教学中也提升了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日里也愿意与小伙伴一块儿加入到拉大锯的游戏教学中去。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

  三、活动难点:

  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四、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儿歌:"拉大锯"课后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拉大锯"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指偶,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姥姥"和"奶奶",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姥姥",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

  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拉大锯,扯大锯",由于"大锯"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大锯"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

  在幼儿"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大锯子"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任务,变成内在的学*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拉大锯"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实用五篇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

  三、活动难点:

  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四、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儿歌:"拉大锯"课后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拉大锯"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指偶,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姥姥"和"奶奶",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姥姥",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

  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拉大锯,扯大锯",由于"大锯"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大锯"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

  在幼儿"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大锯子"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任务,变成内在的学*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拉大锯"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2

  适合年龄:

  2—6岁幼儿

  所需材料:

  无

  制作步骤:

  学*儿歌《拉大锯》拉锯,拉锯,拉倒槐树,槐树倒了,小鸟跑了。

  游戏价值:

  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能随儿歌较为协调的做拉锯动作。

  玩法过程:

  两人面对面,双手交叉手拉手,边说儿歌边协调的做拉锯动作,当说到小鸟跑了时,幼儿可以借助想象,学小鸟跳来跳去,可以学小鸟飞动作等。

  个人反思:

  在教孩子游戏时,先进行启发式,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动作。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在学会两人律动“拉大锯”和迁移“击鼓传花”游戏经验的基础上,学*随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2、尝试通过追逐变化游戏角色进行下一轮游戏。

  3、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游戏分解音乐、游戏完整音乐、红花、小猫头饰

  活动过程:

  一、自由结伴玩游戏《拉大锯》

  二、围坐成圆圈,跟随音乐节奏玩游戏《拉大锯》

  1、倾听《拉大锯》音乐

  2、结伴跟随音乐玩游戏,练*转身找到小猫。

  三、学*游戏《猫捉老鼠》

  1、迁移击鼓传花的游戏经验,讨论猫捉老鼠的游戏方法。

  ?8?5 分解讨论、练*找到老鼠、老鼠逃跑及猫捉老鼠的方法。

  指导语:小老鼠到底是谁呢?我们来玩传花的游戏,音乐停止时,小花在谁的手上,谁就是小老鼠。我们来试一试。

  指导语:谁是老鼠啊?小猫要来捉老鼠了,小老鼠会怎么样呢?小老鼠在哪里跑?跑回到哪里?小猫从哪里开始追?我要来捉老鼠了,“喵”。

  指导语:我没有捉到老鼠,还做小猫,你们给我加油!我站到圆圈中间,这样把老鼠看得更清楚(练*传花,捉老鼠,老师捉到老鼠)我捉到老鼠喽,可以去看戏啦,那现在谁做小猫啦?小猫要站在中间。(再练*一次)

  ?8?5 结合童谣和击鼓传花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指导语:现在我们要把童谣和猫捉老鼠的游戏连起来玩一遍,小猫在中间要和我们一起做动作哦!小猫要把老鼠看仔细,快快的把它抓住。

  四、完整游戏2-3遍。

  1、创编拉大锯的方法,学*并进行游戏。

  2、交换伙伴进行游戏。

  五、拓展游戏经验,进一步激发游戏兴趣

  活动反思:

  在念诵时的老师和幼儿的艺术性不够,声音不够清脆。我反思后觉得如果进行两遍完整念诵,第一遍解决幼儿对儿歌内容的掌握;第二遍让幼儿关注教师念诵时声音的音色变化,让幼儿知道在念儿歌时可以尝试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来念儿歌,可能效果会更好。在幼儿完全掌握游戏的玩法时,也要让幼儿能够注意倾听音乐,让幼儿能够随乐游戏。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4

  活动名称:《拉大锯》

  活动主题的选择:这个民间游戏是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的,幼儿自己选择玩伴进行游戏。因为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已经具备了这种与个别幼儿独自交往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喜欢与自己的好朋友一同游戏。而且这个游戏在地区已经流传了很久,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户外或在室内,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所以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和小朋友玩,回到家后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

  活动目的:

  1.锻炼幼儿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3.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风吹来,小树在摇晃。"幼儿模仿小树的样子,进行腰部和上肢的活动。(小草、花------)

  二、游戏玩法及规则:两人对坐或站立,双手对握随着儿歌的节奏,做拉锯似的动作,最后一句儿歌时用手指向对方。

  (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接女婿,小外甥也要去。锅台后大母鸡,下蛋给谁吃--你。)游戏时要求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力过大或忽然松手,以免伤到小朋友。

  三、幼儿自由选择玩伴进行游戏,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民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活动名称:《老狼老狼几点了》

  活动主题的选择:这个游戏的趣味性很浓,游戏是以小动物为线索进行的,幼儿同教师一起游戏,更是幼儿喜欢的方式。这个游戏更能体现出在玩中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但锻炼的身体,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个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的

  1.培养肢体的灵活性,锻炼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

  2.认识时间,练*1--24的顺数

  3. 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惯。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幼儿在场地上做热身操,同时进行跑和跳的练*。

  二、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出示教具--大灰狼头饰,教师给幼儿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狼,幼儿来扮演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游戏开始后,教师在前面走,幼儿在身后问: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在前面报点:1点了--24点了,教师在这24个小时中定上一个点(黑夜),做为老狼出来抓小动物的时间。当教师说到这个时间时,幼儿要快速的回到家(出发地点),如果被抓住就要停止游戏一次。

  三、让幼儿扮演大灰狼,来报点。游戏反复进行,

  四、游戏结束。与幼儿散步讨论如果你遇到坏人要怎样保护自己。

  拉大锯幼儿园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儿歌。会表演儿歌。

  三、活动难点:

  幼儿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同时能与同伴合作游戏。

  四、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儿歌:"拉大锯"课后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而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民间游戏注入儿歌元素,更显示出它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拉大锯"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的很开心,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一开始,我便出示指偶"姥姥",让小朋友与姥姥打招呼、问好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音乐旋律,轻松的成为主人,在开火车去姥姥家的途中,自然丰富了歌词"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让幼儿达到了自我享受的境界。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唯一疏漏了一个知识准备--幼儿实际经验的准备,由于幼儿没有经验的铺垫,当我一出示"姥姥"指偶,问幼儿:"谁来我们班做客?",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奶奶!",由于孩子们没有生活经验,对奶奶和姥姥这两个概念区分的不是很清楚,这里教师欠缺了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区分"姥姥"和"奶奶",而是运用了稍带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姥姥",虽然幼儿都能接受,但似乎显得有点强求!

  第二环节,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这一环节中,教具的精美与充分的运用使的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的感观参与活动!他们听着、看着、想着……然后教师适时的让他们动起来,自己上来操作教具进行表演,成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学会了儿歌歌词"拉大锯,扯大锯",由于"大锯"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在幼儿的生活经验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幼儿不是很理解,这就需要通过我们教师言语上的帮助,以及教具形象的展示,幼儿才能很好的掌握!这里教师忽略了讲"大锯"的特征,如果再详细点帮助幼儿理解了词义,幼儿便能掌握的更快!

  在幼儿"玩"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坐在小椅子上适时的休息会儿,听教师欣赏儿歌一遍,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用小手变出"大锯子"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任务,变成内在的学*动机!这样一来,孩子们又变的积极活跃起来,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高潮,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拉大锯"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幼儿园小班月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幼儿园小班月教学反思1

  这次的双高课比赛中,我上了小班健康活动“聪明的小狗”。在一开始的选材上,我也是下了很大工夫。由于我们班男孩多女孩少,是属于好动类型的`,从我班的实际情况考虑,我觉得还是上健康比较合适。一直以来我好象和健康课有缘,我也喜欢上健康课,我的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特色型教师,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努力着。同时我觉得要想上好小班健康活动,那还得从孩子的兴趣、活动中的情景创设和游戏的组织上找文章。我发现生活中孩子很喜欢在地上爬,于是我把爬作为一个切入点,找了很多有关爬的活动,通过几天的整理修改,终于在周四把活动整理出来。

  在课前准备上,我首先请保育员吴老师进行配班,请她来扮演大狗熊这个角色,吴老师为了在展示活动中不出错,还特别找我配合练*了好几遍。其次我请家长配合给孩子在周一穿上运动鞋和宽松的裤子,方便幼儿活动。还有,由于不知道星期一是晴天还是雨天,场地的布置一直是我最担心的,于是我就准备好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在户外的,另一套是室内的,因为心里有准备所以布置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在目标定位上,我是想通过让幼儿练*听信号的变化,变速和变换方向爬行,从而来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增强幼儿四肢的肌肉力量,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活动的设计上,一开始我就以“小狗妈妈”的身份导入活动,使孩子一下就进入了角色,并带领孩子在有趣的儿歌表演中完成了准备运动。在下面的活动中,我利用一定的情节(如:去向邻居问好;跟妈妈练本领;勇敢的小狗),让孩子始终在游戏中练*听信号爬,愉悦了孩子的身心。在勇敢的小狗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大家去营救被抓的小狗,目的在于让孩子体验,团结就是力量,从而加强幼儿的团队意识。

  从整个活动来看,我觉得孩子还是十分喜欢这种练*方式,活动中几乎每个幼儿都能大胆表现自我。但只有盛天煜小朋友一开始就没有跟着大家一起做游戏,而我却忽略了,这是本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有在幼儿练*听信号后退爬时,有个别幼儿后退的动作做的不对,而我却没有及时的给予纠正。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看到自己在“关注每个幼儿”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经常会忽略一些细节,我想这次的双高课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提高自我、发现自我的好机会,相信对我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月教学反思2

  眼看一个月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时光飞转,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所以,*时除了下苦功夫,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不断向其他老师学*讨教经验,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

  下面是我就这一个月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做的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刚从家庭走向新环境,对绘画几乎是一无所知,发展水*只是一个“涂鸦期”。比如,我在第三周上的“神奇的笔”(绘画)一课时,让幼儿为一只气球涂色,开始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涂色,虽然老师示范过,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有的用各种颜色在气球上东一根、西一根画,有的索性画在气球外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必强调幼儿画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该去引导、呵护和培养他们。比如给气球涂色时,小朋友常常把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去,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注意不要涂到气球的外面去,因为不小心涂到外面去了,气球就会“嘭”的一声爆掉了。这样说小朋友都开心的笑了。在涂色的时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培养幼儿绘画时,首先要从兴趣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教育指导他们该怎样画才会更好看。

  幼儿的绘画潜能是多样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所以老师在和幼儿一起观赏自己的作品、讲评自己的作品时,应该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励的语言,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认可。即使画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扬再建议。比如为气球涂色时,朱小楠小朋友涂得很不均匀,而且也只是涂了一小部分,这时我就对她说:“我觉得你涂的很漂亮,但你看这里还是白白的纸,我觉得如果你把它都涂满了,一定会更漂亮的,你觉得呢”朱小楠小朋友听了我的话,点点头继续涂了起来。

  其实每个幼儿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画家,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批评幼儿的不对、不足之处,只会使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磨灭他们的积极性,抑制他们的情感,这样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有一种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导每个孩子,用爱心责任心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

幼儿园小班月教学反思3

  眼看一个月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时光飞转,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所以,*时除了下苦功夫,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不断向其他老师学*讨教经验,在教育幼儿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

  下面是我就这一个月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所做的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刚从家庭走向新环境,对绘画几乎是一无所知,发展水*只是一个“涂鸦期”。比如,我在第三周上的“神奇的笔”(绘画)一课时,让幼儿为一只气球涂色,开始时大家兴趣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涂色,虽然老师示范过,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有的用各种颜色在气球上东一根、西一根画,有的索性画在气球外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必强调幼儿画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该去引导、呵护和培养他们。比如给气球涂色时,小朋友常常把颜色涂到轮廓外面去,这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尽量注意不要涂到气球的外面去,因为不小心涂到外面去了,气球就会“嘭”的一声爆掉了。这样说小朋友都开心的笑了。在涂色的时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培养幼儿绘画时,首先要从兴趣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再教育指导他们该怎样画才会更好看。

  幼儿的绘画潜能是多样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所以老师在和幼儿一起观赏自己的`作品、讲评自己的作品时,应该注意多用正面的、鼓励的语言,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认可。即使画的有多不好,也要先表扬再建议。比如为气球涂色时,朱小楠小朋友涂得很不均匀,而且也只是涂了一小部分,这时我就对她说:“我觉得你涂的很漂亮,但你看这里还是白白的纸,我觉得如果你把它都涂满了,一定会更漂亮的,你觉得呢”朱小楠小朋友听了我的话,点点头继续涂了起来。

  其实每个幼儿都是一名十分出色的画家,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责怪批评幼儿的不对、不足之处,只会使他们失去绘画的兴趣,磨灭他们的积极性,抑制他们的情感,这样做孩子的身心就得不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有一种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心境去引导每个孩子,用爱心责任心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幼儿园教学教案及反思 (菁华3篇)

幼儿园教学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通过语词与律动感应曲式。

  2、初步学*看曲式图谱,运用乐器敲奏。

  3、运用塑料袋进行音色探索。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应曲式。

  活动难点:音效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奥尔夫音乐VCD碟一张、挂图P2、鼓和吊镲各一个、水中生物图卡若干、铜碰钟、飘带、啦啦彩球、纱巾、水袖、塑料袋(均与幼儿人数相等)。

  音乐分析:

  这首乐曲选自《动物狂欢节》中的水族馆。整首乐曲优美惬意,曲式为A间A间B尾。在主奏乐器——钢片琴晶莹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犹如许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戏。间奏是一组渐渐下行的音阶,犹如鱼儿在吐着泡泡玩耍。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正当玩得开心时,滋滋小蜜蜂飞来了,他也想玩泡泡。

  (二)肢体造型:泡泡造型

  幼儿发表各种泡泡的造型,老师伴奏幼儿随音乐做泡泡造型的律动。

  1、鼓声:泡泡造型律动/泡泡房子、泡泡车、泡泡蝴蝶、泡泡鱼……

  2、吊镲:变换泡泡造型。

  (三)故事引入:水族馆里,鱼儿也吐着泡泡玩游戏……

  (四)语词与律动:水底世界

  1、水底生物律动模仿扮演。

  全班分四组,以各式道具装扮。如:飘带章鱼、啦啦球水草、沙巾水母、水袖金鱼……

  2、语词与律动

  (1)各组随音乐扮演水中生物练*。

  (2)配词律动:学水中生物游泳、吹泡泡。

  ①A段语词:我是一条金鱼,我是一条金鱼,水中世界多么美丽实在真有趣

  ②间奏:下行律动/由上而下滚转双手。

  ③B段语词:泡泡吹得好高,泡泡吹得好高,吸,吹,吸,吹,拍拍,拍拍×2次。

  ④最后一句:下行律动/由上而下,站起转圈,拍泡泡结束。

  (五)图形感应曲式:A—间奏—A—间奏—B—尾奏

  1、老师画出曲式图谱,并教唱语词。

  (1)A段:画乐句/随音乐唱词画出短、短、长线条。

  (2)间奏:下行泡泡。

  (3)B段:旋律高低泡泡。

  (4)尾奏:下行泡泡。

  2、依序排列图卡出现顺序。

  3、铜碰钟

  (1)A段语词:唱词并用铜碰钟敲奏语词节奏。

  (2)B段语词:同上。

  (3)间奏和尾奏:铜碰钟随音乐强弱演奏拍子。

  (六)音色探索:小鱼吹泡泡

  1、塑料袋音色探索。如:揉、捏、抓、拍……

  2、塑料袋气球

  (1)音乐A段:以塑料袋当鱼,舞动游泳。

  (2)音乐B段:转紧封口,以泡泡鱼做律动。

  (3)间奏和尾奏:模仿小鱼游泳律动,感应高低旋律。

  活动反思: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环节中,我利用故事引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故事情节设计故事引导:出示挂图P1、 P2,引导孩子们讲述—:“宝宝吹了泡泡耳环、泡泡水晶床送给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开心。小蜜蜂滋滋听说了这事儿,让也想拥有一件泡泡礼物。你们猜,小蜜蜂滋滋喜欢怎样的泡泡礼物呢?”

  本次活动,我设置了悬念,引导孩子们由猜测过度到表演,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琴声做各种泡泡造型的律动。这样一来,活动气氛热烈了,孩子们进入了玩音乐的状态。(引导语:宝宝吹了许多会变魔术的泡泡,有的变成泡泡房子、泡泡蝴蝶……)在听鼓声和吊镲声玩泡泡造型时,孩子的经验就第一个环节来说,有所提升。孩子的造型变换无穷,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

  暖身活动的泡泡造型让孩子们在热身的同时,也为“水底生物律动模仿”环节做铺垫。律动模仿让孩子们又掀起一个创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乐)海星、海马、鲨鱼、螃蟹、金鱼、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开舞会,孩子们都用肢体动作表演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

  配词律动环节(幼儿围圈坐)

  第一小组按备课环节进行:三遍音乐完成。第一遍音乐,老师边做律动边默唱;第二遍音乐,幼儿起立随音乐边唱语词边做律动;第三遍音乐,是加强第二遍音乐的内容。出现情况:默唱时,老师夸张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儿,可是第二遍音乐就让孩子们边唱边玩有点牵强,因为孩子们还没有掌握语词,使得孩子们只顾做律动而不注意语词了。与我设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组活动时,我在第二遍音乐的形式上做了调整:幼儿坐着,随音乐跟着老师边唱语词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了第一遍音乐的仔细倾听、观察和第二遍音乐的配词、律动,幼儿对整首乐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了解。第三遍音乐的律动表演就顺手多了。

  由于配词律动环节孩子已经初步熟悉语词,所以在图形感应曲式环节,孩子们边跟老师唱边看老师画图谱,对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幼儿园教学教案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红、黄、蓝3种颜色,对色彩产生敏感。

  2、在家长的指导鼓励下,愿意自己动手画画。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惯。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泡泡枪,人手一份画有熊猫吹泡泡形象的作业纸,各色(红、黄、蓝)颜料,没有瓶盖的塑料小瓶若干,抹布。

  经验准备:宝宝有过吹泡泡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泡泡枪打出五颜六色的泡泡,引起宝宝的注意。

  1、引导宝宝观察泡泡的形状与颜色:"看,这是什么?"(泡泡)

  2、"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3、"有一只小动物也喜欢吹泡泡,他是谁呢?"教师出示印有熊猫吹泡泡图案画纸:"原来是一只可爱的熊猫,熊猫可喜欢吹泡泡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吹泡泡好吗?"

  (二)教师示范用小瓶瓶口蘸上颜料在画纸上印泡泡。

  1、边印边说:"红泡泡、黄泡泡”

  2、"泡泡圆圆的,小心不能让他破哦!"

  3、给予宝宝更多有关泡泡的经验。

  4、提示幼儿换颜色作画时,应用抹布将瓶口抹干净,再蘸其他颜色。

  5、提示家长:尽量让宝宝自己操作,不要过多干预:在家中要多给宝宝涂涂画画的机会。

  (三)宝宝自主选择工具印画泡泡。

  教师巡回观察宝宝的操作情况,鼓励宝宝蘸取不同的颜料印画泡泡,表扬"泡泡"印花的有多有好的宝宝。

  (四)展示作品,引导宝宝相互欣赏。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在开展之前,请家长带孩子玩吹泡泡的游戏并观察。

幼儿园教学教案及反思3

一、模仿形象,引领掌握动作要领。

单人滚环节,手脚伸直的动作要领与柠檬两头尖尖的形象非常贴*,于是我先请幼儿学一学柠檬两头尖尖的样子,幼儿很自然的将双手举高合拢双脚也并拢,模仿形象的方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动作要领。在我这只“大柠檬”示范单人滚时,我将动作要领编入儿歌,一边滚一边念儿歌,以趣味的儿歌和直观而又形象的示范使幼儿清晰的理解了手脚伸直、肚子多用力的要领,在我的带动下,“小柠檬”们也迫不及待模仿着滚动起来。

二、合作探索,寻求运动好方法。

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已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正处于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期,而双人手拉手滚,正好为幼儿学*主动配合、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台。初次尝试拉手合作滚,幼儿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于是在休息环节,我引导幼儿针对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重点对“一个快一个慢”这个幼儿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小结。有了好方法,再次进行双人合作滚时,幼儿合作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滚的协调性大大提高了。之后的带球滚和带球滚山坡,都是对幼儿合作能力的进一步挑战,挑战的成功也推动了幼儿更高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三、难度递进,让挑战与快乐并进。

趣味性的两人合作持球滚、带球滚山坡,将游戏不断推到了新的高点,面对新的挑战,幼儿没有退缩,都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的尝试,带球滚过小山坡需要幼儿运用更多的腰腹力量,发挥更强的`合作性,因此这个环节成为了整个活动的高潮,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幼儿在这次的挑战中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努力,都获得了成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与自信。幼儿在一次次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过程中,初步彰显了可贵的运动精神,这是让我非常感到欣慰的。

整个活动结束,活动目标基本达成,重难点也通过示范、实践、交流、讨论、再实践的形式得到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对游戏的积极性,勇于尝试和接受挑战,合作意识逐步增强。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幼儿在轮流滚的时候,间隔距离较短,因而挤成了一团,虽然我加以了提醒但效果不明显,活动结束经过反思,我觉得可以用吹哨的方式示意幼儿开始,以控制幼儿间的间隔距离,保证幼儿活动的流畅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成长了不少,在不断地探索中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积极尝试,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有了更深的领悟。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园语言期末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幼儿园语言期末教学反思1

  优点:整个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两大目标:流利的朗读儿歌,认识四个生字自、己、东、西。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把控渐渐成型,面对课堂小插曲,能够换成鼓励为主的改正方式,是自己把控课堂的一种进步。针对学生的每一句发言,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简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环节的过渡自然,思路清晰。自己的教态温和,语调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一次有着进步的公开课。

  不足:针对幼儿课堂,自己的语言使用还不够儿化,有待加强。时间安排上合理性有待提高。学*儿歌的朗读时间上稍微有些短暂。对于幼儿课堂,不能多次使用同一口号“请坐端”,可换成:“我想请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我喜欢这样坐的小朋友”,适应语言应该更倾向于鼓励性。争取下次取得更大的进步。

幼儿园语言期末教学反思2

  活动前,我让家长与孩子谈一谈孩子名字的含义和故事,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大胆交流表达,了解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活动时。首先,我们从外形感知"我和别人不一样",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记录从粗略到细微发现了每个人身体的不同,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培养,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时未注意到的某些特征时,他们会显得兴奋和好奇,这种学*的积极性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有的孩子在探索中发现我们的名字也是不同的,名字也是区别他人的一个方面,但对于自己的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幼儿了解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字的机会。

幼儿园语言期末教学反思3

  活动《落叶》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诗歌欣赏。由于最*都在上有关树叶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对身边的落叶都很熟悉,所以孩子们对活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最后的仿编诗歌,我发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袁帅说:“树叶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虫爬过来,躺在上面,把它当做摇篮。”、汪涵说:“树叶落在草地上,小猪拿起来,把它当做扇子。”等等,小朋友好象对仿编诗歌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把他们编的句子合起来编到诗歌里,小朋友听到是自己编的句子,都非常兴奋,编的就更起劲了。

  虽说到最后活动将*半个小时,但时间好象还是太短。于是,我就请小朋友活动后找个好朋友一起编,或编给老师听。活动后我想,孩子对仿编诗歌的兴趣这么高,何不请他们把编好的句子让爸爸妈妈写好带到幼儿园来,再编成新的诗歌,贴在班级里,孩子们肯定会更开心的。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反思1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活动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角色,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内容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非常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兴趣,因此,我选择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即同一个内容的学*可以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内容,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有趣的哈哈镜”等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应该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可以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有趣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助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内容。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必须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反思2

  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很大的快乐。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

  小班孩子很容易被一个故事,几张图片吸引,所以课前我根据歌曲内容准备了富有童趣的图片来调动幼儿的兴趣,这节首歌曲歌词简单,主要难点在最后一句"汪汪"两声叫,大多数幼儿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原因有:一,我没有给幼儿一个开始口令,所以导致幼儿在"汪汪"两声中听上去有参差不齐的感觉,听上去有的幼儿多叫了,其实是有早叫晚叫区别在里面。二是在教具的准备上,如果我能够通过教具用一些延长音的标记,通过指图来让幼儿知道最后第二句的实值。因为幼儿记忆歌词的方法主要有动作和图片。

  幼儿是天生的表演家,课上,幼儿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创编了歌词内容的动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富有一个童真,完全融入到幼儿中去。小班上学期幼儿年龄小,刚入园很多幼儿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语言和体态的魅力,鼓励幼儿歌唱,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练*演唱,活动中,我没有考虑到幼儿掌握情况,联系的次数太少,如果形式再多一点,我想效果会好一些。切忌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孩子最爱的莫过于游戏了。孩子天生喜欢游戏,她们会沉浸在游戏情景中去,当然老师也要参与到游戏中去,活动中我先是自己当"小花狗"幼儿当"肉骨头"和幼儿一起游戏,让我和孩子们进一步零距离接触,然后是请幼儿自主的选择角色游戏,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想这才是活动的重点吧——让幼儿愉快的参与活动。

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反思3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活动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角色,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内容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非常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兴趣,因此,我选择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即同一个内容的学*可以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内容,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有趣的哈哈镜”等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应该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可以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有趣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助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内容。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必须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幼儿园《拉大锯》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拉大锯》教案优选【5】份

  《拉大锯》教案 1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创编儿歌最后一句,把“你、我”替换面自己的名字。

  3、体验创编儿歌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大锯”一把、教师排练好的“拉大锯”游戏。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情境。

  1、教师出示大锯:今天,黄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好玩的玩具,小朋友看,是什么玩具呀?小朋友们知道这大锯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2、教师:现在黄老师要和袁老师玩一个很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拉大锯”,游戏的名字叫什么呀?

  3、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进行游戏。

  4、提问:

  (1)、游戏的名字叫什么?

  (2)、游戏时老师念了什么?

  二、引导幼儿学念儿歌。

  1、教师再次有感情地念儿歌,后提问:老师念了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学*儿歌2遍。

  3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表演。

  三、交待游戏规则。

  教师:请小朋友把小椅子转过去,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好,开始小朋友边念儿歌边做拉锯的动作,念到“你也去”时用手指着好朋友,念到“我也去”时,就用手指着自己,念到“我们一块去看戏”时,先自己拍一下手,再和好朋友拍一下手。(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游戏)小朋友会玩吗?

  四、组织幼儿游戏两遍。

  1请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进行游戏。

  2请小朋友搬到椅子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游戏。

  五、教师示范创编儿歌。

  《拉大锯》教案 2

  活动目标:

  1.运用听说游戏的方式学*儿歌。

  2.学*儿歌《拉大锯》,发准“j、x”的音。

  3.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事先与配班教师进行两人合作的拉大锯游戏:(第一、二句)手拉手前后晃动身体,(第三句)用手指着对方,(第四句)拍手。

  活动重点:

  学*朗诵儿歌《拉大锯》,发准“j、x”的音。

  活动难点:

  换词仿编儿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让幼儿感知“拉大锯”的含义。

  二、教师表演,引导幼儿整体感知儿歌。

  1.两位老师表演儿歌“拉大锯”,同时师随着拉大锯的节奏朗诵三遍儿歌。

  2.提问:老师表演得好吗?谁知道老师玩的是什么游戏?好玩吗?为什么在姥姥家门前拉大锯?(引导幼儿说出儿歌的内容)

  三、通过自然模仿学*儿歌。

  1.鼓励、引导幼儿与身边的同伴结伴,边玩“拉大锯”游戏边念儿歌。

  2.鼓励幼儿大胆念儿歌,边“拉大锯”边念。

  四、换词仿编儿歌。

  1.引导幼儿将儿歌中的“姥姥”改成自己喜爱的“爷爷、奶奶”等词,让幼儿再次在快乐中游戏、念儿歌。

  2.可以带幼儿到户外的场地上,两两结伴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附儿歌: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你也去,我也去;

  大家一起去看戏。

  《拉大锯》教案 3

  小班语言:

  儿歌“拉大锯”

  设计思路:

  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具有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等特点,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良好的作用。幼儿民间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的特点,而民间游戏中加入儿歌后,更显民间游戏的魅力,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使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儿歌“拉大锯”选自小班“一起玩”这一主题,对于我们班的幼儿,我是首次尝试民间游戏儿歌素材,算是给孩子缤纷的游戏世界里增添精彩的栏目,经过我细腻的斟酌,设计,“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出炉了,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智慧、无穷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page_break]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拉大锯》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看戏活动,学*有表情有节奏的表演童谣。

  2、能根据童谣句式,替换“你”“我”,尝试仿边编童谣第三句。

  3、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背景、木头房子、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一、过游戏情节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老师要带你们去姥姥,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出发吧!

  师一边开火车一边说“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放开火车的音乐)

  来到姥姥的门口,师:“姥姥的家到了,我们敲敲门看看姥姥在不在家?”

  师敲门,姥姥说“谁呀?”师与幼儿一起回答:“姥姥你好,我们是小(1)班的小朋友,我们要来你家门口看表演!”

  姥姥:“小朋友们好,欢迎你们来我家门口看表演!,表演快开始了,请你们保持安静,去屋前的空地上坐下来。”

  二、欣赏情景剧。(放喜庆音乐)

  师:“现在小演员就要给我们表演了,我们欢迎她们上场。”完整的看一遍拉大锯。

  师:“刚才这两个姐姐的表演真不错,她们边表演边说了些什么呀?”

  幼儿学说童谣《拉大锯》

  三、学*表演

  再次表演,提出要求:她们在表演的时候手、脚是怎么样的?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集体学*表演)

  四、表演童谣“拉大锯”

  师:“我们都学会了这个游戏,现在可以找个好朋友一起玩了。”

  幼儿自由组合玩游戏2—3遍。

  五、引导幼儿根据童谣句式,替换“你”、“我”,尝试纺编童谣第三句。

  师:“我们刚才一起看了大戏,还玩了“拉大锯”的游戏,那么除了你也去,我也去,还可以请谁去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幼儿根据创编的童谣表演。

  六、结束活动

  师:我们请了那么多人去,也请后面的客人老师一起去吧。

  附:

  童谣: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门前看大戏。

  你也去,我也去,

  大家一起去看戏。

  《拉大锯》教案 5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很喜欢带有儿歌的游戏。拉大锯这一游戏既好玩又有趣,玩起来便捷,还能增强幼儿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简单的合作能力。为此,我选择了《拉大锯》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事先与配班教师排练两人合作的“拉大锯”的游戏。

  2、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儿歌,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活动难点

  幼儿学会儿歌,有表情地朗诵儿歌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

  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老师要带你们去姥姥家看戏,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出发吧!【一边开火车一边说】

  师:“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

  环节一:

  师:火车到站了,看谁来接我们呢?【⑴出示指偶“姥姥”】。

  幼:姥姥。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幼:想。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环节二:

  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幼: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1、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2、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附儿歌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

  骑着小车赶上去。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通过游戏“拉大锯”让幼儿体验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结束环节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去谁家看大戏呀?

  (2)幼儿学念创编的儿歌。

  (3)共同念儿歌玩游戏。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坐在草地上,两人边双手拉着、摇着做游戏边念儿歌。

  活动反思

  看到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马上请幼儿跟着我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拉大锯——做摇船的动作;扯大锯——做双手向两边拉伸的动作,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做两臂放在前胸左右来回摇摆;你也去,我也去——做用手指着别人和自己;大家一起去看戏——做两手从胸前向两边伸展,在做望远镜的动作。)幼儿跟着做动作很喜欢,我又请幼儿站起来两个两个面对面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幼儿在游戏中念得很认真。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要有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他们才会感兴趣,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就学会了儿歌。

  整个活动动静交替,处理的非常妥当,幼儿在不断的动静交替的过程中,丝毫未觉疲惫,兴趣盎然。

  最后在“拉大锯”的游戏中,这次活动也达到了**,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好朋友来玩游戏,孩子们立刻变得兴奋,各自找到了好朋友,可能过于兴奋,老师的指令还没有下来,孩子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拉大锯”游戏,现场的气氛比我想象的要活跃的多!就在这师幼互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了活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