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2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合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我们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任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读角度、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由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数。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2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合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本事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学*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片段一:复*导入:

  (1)请你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

  (2)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3)用眼睛目测一下两组角中的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设疑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片段二:认识量角器和度量角: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片段三:巩固新知:让学生测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数,量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

  这一层次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从测量中发现揭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为以后学*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学*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

  整个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过程是学*环境主体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国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练*部分,电脑会对学生计算的答案进行判断,学生根据判断随机进行更改。我也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评判,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学*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二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学*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新知:设置了几个判断题,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看到内外圈刻度的区别,明确我们在读熟的时候是读的哪个数。然后通过实际度数,猜一猜的小游戏,巩固了这一知识点。最后回到开课时的问题:“角2和角3哪个大?”学生用量角器就可以轻轻松松解决问题了。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课堂情况千变万化,与我们的设计是会有出入的。学生不会完完全全按照我们预设的情境去一步一步走完课,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

  认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还有学生反反复复搞不清楚如何做到“两对齐”,如果角是端端正正的角,他能正确测量,角发生变化,就找不到中心点了,好不容易中心点对齐了又那条零刻度线又偏了。我就让他先找点,点对齐了再找线,一步一步来,还是可以正确测量的。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后悔在让学生准备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后,**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接下来,计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

  (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

  (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之后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经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必须的误差,比较麻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明白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所以,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资料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并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本事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教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构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练*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与他人合作,团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免了练*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事。经过练*,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研究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也是一节操作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以及度数是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惯,同时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本事。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此刻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凸显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一方面复*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然后我还出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同一个角,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我们生活中的角,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要让学生自我去感受体会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我思考,再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有两个0刻度线,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知识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多引导,与学生一齐发现讨论问题。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也多次强**师在课堂中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我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引出新知,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的进取性,在学*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

  二、在归纳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概括出学生更容易读记的短句(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让学生读起来郎朗上口,记起来印象深刻,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数学生对于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讲解时间过多,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熟悉量角的过程。

  4、对于学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异常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不足,拓展训练部分练*没有完成。

  最终,应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来源,认识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都看过去,操作不当给予纠正。临*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午间批改*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骤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熟练掌握。为让每个学生掌握,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安排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设计中用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让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形象的演示让孩子们的印象很深,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要领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后悔在让学生准备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后,**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接下来,计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我认为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复*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在合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我们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任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读角度、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由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数。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角的度量》这节课有太多的难点。首先,知识点都是全新的,之前没有任何知识铺垫,尤其是对量角器的认识;其次,学生在接受起来有难度,因为全部都是零碎的小知识,比如: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圈,外圈等等,没有太大的逻辑性,与现实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最后,关于量角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同时我对于全班同学的掌握情况把握起来也有难度。

  成功之处:

  1、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比预想的要好。

  (1)学生能在理解量角器的用途的前提下,理解“度”对于角的重要性,知道上面那些刻度是怎么来的。我让学生用手臂做角的两条边来比划出各个活动角,从0°到90°到180°到360°。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到指定度数结束。

  (2)多数同学对于量角器的各个组成: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掌握比较扎实,能够理解各个名词所指的部位以及它的意义,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

  2、学生对于量角这项操作活动的掌握度大于我的预期。

  学生能在掌握量角器各个部位名称以及角的构成的前提下完成量度这项操作活动,并且正确标出已知角的度数。

  不足之处:

  1、少数学生对于量角器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

  其实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不能很好地区分哪圈刻度是内圈哪圈刻度是外圈,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

  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4、少部分学生被学具分神。

  少部分学生对于量角器过于感兴趣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跟进教学进度,导致我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改进之处:

  1、让量角器生活化,让它更加生动,更加人性化,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它的构成及其应用。

  2、加强巡视力度,尽全力兼顾每一位学生。

  3、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量角器是量角的工具,所以学以致用至关重要,把总结的口诀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尽量练*到每一种情况。

  4、让学生体会角的形成的过程,大约感受它的大小,知道所有的角都是从0°开始,以确定到底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以减小读错度数的几率。

  以上是我对《角的度量》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希望能够督促我继续改进本节课,继续推陈出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两组角(如图)。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2,想一想: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小结: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小格标上一个数,右为起点的是内刻度,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3)介绍周角,*角及1°。

  2,试一试

  (1)量一量p27∠a∠b各是几度,说一说是怎么量的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质疑:量角器上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3)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呢与同桌交流量角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p28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判断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教会学生先估计是锐角还是钝角)

  3,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五)作业:

  练一练2,3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数学游戏:先让学生读懂游戏规则,然后同桌两人比赛。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四的相关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2.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学*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两边**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就成了有意义的学*,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4 )个小角,∠2里有( 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130°和45°)。

  (1)重点练*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已水到渠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四的相关练*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 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这种教法的结果往往是 “事倍功半”。那么,是不是就真没有办法了呢?显然不是!要有突破就得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根源所在。经过对难点的成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学*困难的原因是二个“不明”,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不明。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但是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的制作者一般都把量角器中的一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这样学生就难以把握量角的原理。

  二是学生对于两圈刻度的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用来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具上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是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实在繁琐,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造成第二个难点概源于此。要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对策是:追踪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凸现种种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理解“量角器上为什么要有两圈刻度”。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为“量角器的制作者”,引导学生进行对量角器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于是在教科所曾海燕教研员的帮助下,我把《角的度量》的教学,具体分解落实为几大步骤:一、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二、由单位小角使用的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三、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五、围绕量角进行技能训练。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同时我还看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能灵活的利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激励,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及时,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和锻炼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集体备课准备《角的度量》,原因是觉得这节课可以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量角器,从而会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从实践中获得认知。在准备过程中我借鉴了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以及丛琳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会用量角器量角及画角。在第一次的备课和模拟讲课时,对于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比如说,在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强调出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集在一点上。同时在用小角量角的时候要强调出小角的顶点和所量角的顶点一定要重合,这样在后边的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强调了这几个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学生就知道要把顶点和中心对齐。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这些,课上起来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最初设计的是黄金矿工小游戏,绳子摆动的过程中和水*面会形成一个夹角,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有些学生可能知道,大部分还是不知道的,放在此处比较突兀。后来导入部分改为比较两个学生所画的角的大小,这两个角在后续的教学中没有再出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应该再后边解决。此处如果改为这两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角的两条边很长,一个较短,让学生比较,造成矛盾和冲突,然后引入此课,这样较好。

  接着是用小角来量大角是由几个小角组成的,第一次学生上前演示的时候,操作的很正确,但是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讲去说去做。这也说明我们老师有时候过于着急,怕学生说不好,怕学生说错,于是便抢在学生的前面去说,但是学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表达的更加准确。在用小角量大角这一部分,如果把半圆量角工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个小角,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展开出现4个角。而不是一个个去铺上四个小角,趣味性更高,同时也可以很自然的就引入另一种量角工具,小角都连在一起的半圆量角工具。效果会更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读刻度数时需要分清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在模拟讲课时这一部分的强调不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后来的讲课中虽然注意讲解用内刻度还是外刻度,但是在画60度和120度的角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内外刻度搞错画错角,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锐角、钝角的知识来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否正确。同时这一部分对于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讨论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而不是直接的去告诉最终结果。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说:用量角器量的角都是一些方方正正的角,如果角倾斜了,学生还会吗?145度的角是怎么读出来的虽然知道,但是147度、148度、149度呢?*题部分环节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先认识在读再量再判断,量角后又判断又量角,比较混乱。

  整体上看这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比较清楚,课堂上的效果较好,试讲时忽视的重点在讲课中注意强调了,但是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些过渡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以及评价语等等较少,以后应该在自己比较欠缺的地方多加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课前思考:

  (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了长度和面积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学生在本课的学*之前。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以及直角、*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那么统一了一个标准之后都去测量一个角发现是这个角这样的8份还要多一些,那多的那一些怎么办呢?能不能舍去?不能,舍去后就不够准确了,那为了更加精确还有什么方法呢?倒逼学生产生出一个小的度量单位的产生,也就是选择的这个度量标准越小,测出的结果也就更加准确,长度单位有1厘米,面积单位有1*方厘米,那角的单位呢?学生会自然想到1°。从而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1°角,1°角将一个360°的周角进行*均分,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自己用笔去画一画,描一描感知1°角的大小,那2°角呢?3°角呢?5°角呢?10°角呢?(1°角不好找,十进制10°角就一目了然)那20°角呢?是两个10°的角,是20个1°的角,那30度呢?60度呢?90度呢?120°呢?180°呢……充分去认识角的度量是对标准的累加,为量角器的形成做很好的铺垫。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量(līànɡ)是量(līánɡ)出来的。”可谓是概括出了度量的精髓,用在这节课的解释也是恰如其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这种教法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那么,是不是就真没有办法了呢?显然不是!要有突破就得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根源所在。经过对难点的成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学*困难的原因是二个“不明”,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不明。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度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包含多少个单位角。但是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的制作者一般都把量角器中的一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这样学生就难以把握量角的原理。

  二是学生对于两圈刻度的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用来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等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具上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是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是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实在繁琐,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造成第二个难点概源于此。要解决这两个难点的对策是:追踪量角器设计者的思考轨迹,凸现种种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理解“量角器上为什么要有两圈刻度”。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把学生的角色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为“量角器的制作者”,引导学生进行对量角器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于是在教科所曾海燕教研员的帮助下,我把《角的度量》的教学,具体分解落实为几大步骤:

  一、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二、由单位小角使用的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

  三、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

  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

  五、围绕量角进行技能训练。

  通过学生的练*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同时我还看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能灵活的利用新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激励,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及时,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和锻炼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的兴趣。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的大小形成了角。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角的度数。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总,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对角的度量已产生基本掌握。很想量自己折的角的度数。

  总之本节课由于巧妙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的领会了本节课重点教学部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小节资料。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资料。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异常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理解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识点学生在学*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确理解要求。

  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课上经过学生观察和教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0—180度的刻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要让学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课上经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教师示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景,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学生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

  4、重视学生学**惯的养成。

  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惯。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好的*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

  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

  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

  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原来他是先找到了130,他又*惯向右推延5 小格,就变成了125°,岂不知140°在左边,应该向左推延才是!

  4.交流是悟的升华

  这还不够,接下来我让他们交流总结自己的度量角的方法和感受,学生们侃侃而谈:

  生1:首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另一边所指的刻度数。

  生2 :重点是读度数时要搞清楚是看外圈还是内圈。

  生3:这就要看角的起始边从哪边开始的,来确定究竟是读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生4:如果不是整十数时的刻度,还要斟酌一下找到整十刻度数后再注意注意顺延的方向……

  原来教学也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中,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去做、去说、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有效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这是一堂练*课,主要是巩固昨日学*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重现,到量不一样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与他人合作,团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进取。避免了练*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本事。经过练*,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研究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角的度量》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这四部分内容,其中角的度量和画角是本单元的难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据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的核心。在学生自学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量角,通过使用量角器进一步认识量角器,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量得的角度,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 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圈刻度线、外圈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中学”的机会。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并总结归纳为:1、对准,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2、重合,压住中心不动,转动量角器,让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3、读数,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0”在哪边就读哪圈的刻度。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而且他们的量角器标度数的方式不一样,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看看角的开口方向对着那一边的0刻度线,就从哪边的刻度开始读起。”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尺子,在量五角星时角的边不够长,难找刻度线,需延长角的边,这时学生延长不好,总会歪了一点,画角的时候也是找对了刻度却画不准,我应该让学生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得知:在延长角的边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角的边重合,画角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要过的点完全重合,因为画线时笔尖与尺子之间有一定空隙。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 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判断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