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1

  昨天怀着忐忑的心情到班级上了一节《租船问题》。虽然,这节课我精心备了好几天。但是心里还是没底,毕竟我感觉这个知识点对于孩子而言有很大的难度,课堂效果如何来我也不知道。课上完了,让我心里有了点小小的happy,真是出乎意料。

  情景回放:

  我先出了几个填空题,复*了上节的内容。这个环节没问题很快就下来了,然后出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租船问题(例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写出解决办法,然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我为之兴奋,也是我特别替他们高兴的地方出现了:在汇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张晶茹同学说:用8条小船省钱。我让她说8条小船是怎么来的,张晶茹说:32÷4=8(条)然后我追问,你怎么想到列这个式子,她回答说是假如全租小船用总人数除以每条小船乘坐的人数就是船的条数。这是一个多好的想法啊。我接着追问:8条小船的租金是多少钱?刘奕说,用8×32=196元,紧接着,我抛给他们一个问题: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法。这时,纪欣蕊同学站起来说: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更省钱。因为假如都租大船,用32÷6=5(条)…2人。把剩下的2人租1条小船,也就是租5条大船1条小船。租金是5×30+24×1=174元,比较省钱。李林颖说,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更省钱。这里的理由是本节的难点,孩子们说了但不是很清楚,我给以适当的点拨:这样把剩下的2人和1条大船的人数和起来,租两条小船。就成了租4条大船和1条小船。这时所租的船没空位且租金是168元最少。这时董翔同学站起来给了心要的补充:先求大船和小船每个座位多少钱,比较一下,多租便宜的船。……多好的想法,课前的预设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全部呈现出来。

  课后思考:

  1、给孩子一个臂膀,他可以撑起一片蓝天——相信孩子,给孩子展示的舞台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真是至理名言。做为老师的我们要相信孩子,课堂上力争放手,给孩子更大的舞台,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发散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老师真正走下讲台,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千万不要放不开,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做不好,一切事情都是老师在包办。这样会严重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2、抓住课堂的精彩瞬间,放大生成

  精彩的课堂是思维火花四射的场所,我们不可能也做不到限制孩子的思维,约束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只能够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耐心倾听,抓住孩子思维中最精彩的那一点,及时评价、并给予放大提升。这才体现出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本节存在问题:

  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仓促,说的还是比较的少,如果再多一些时间会更好。另外,开始复*的内容也偏多,虽然很快下来,但还是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2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租船问题”教学反思。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本节总要采用的中课前研讨,课上交流的教学方式,课前提出预*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

  出示预*提纲:

  认真阅读课本第10页,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题目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数学问题?

  2、如何租船最省钱?你能想出几种方案?如何从这些方案中找到最佳方案?

  3、想一想:通过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经过知识的探究,孩子已经对解决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区别就在于方法是孩子没有想到的,或是孩子没有找到这种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学反思《“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课上交流:

  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的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分享。有的孩子全租小船,有的孩子全租大船,有的孩子大船小船合租,通过这些方法的比较,师适时的问: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七嘴八舍,我们共同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

  步骤一:

  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步骤二:

  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

  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

  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要做到尽量让船坐满。

  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成功,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孩子们理解的不错,学的也高兴。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3

  这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索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租船》这一课时,我没有把余数除法作为新知识进行单纯讲授,而是由浅入深地组织学生探索和讨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解决。如:我先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每只船限坐4人”“每只船每时3元”两条信息。然后提出“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试着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当大家统一认识到至少要租6只船后,提出“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组织学生用小棒摆出分配方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试一试”中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这样三个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我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对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而设计的一节复*课。旨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怎样寻找租金最少的租船方案,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感受优化思想。

  本节课亮点:

  1、加强对学生的防疫知识宣传教育。课堂上由假日出游引入租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租船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比较接*,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虽然我们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但是我们面临的疫情依然比较严峻,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到外地旅游,做到戴口罩,勤洗手的健康好*惯。

  2、对学生的表扬更具有针对性。在直播一开始,对迅速进入直播间的同学进行表扬,赞扬他们守时的好*惯。在学生进行连麦时对学生的连麦分享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在学生发图片或者发文字时,及时用手机查看,进行点评。

  3、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间。课堂上我们采用了连麦,图片,语音等形式进行课堂上的互动,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了课堂。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教师语言组织上不够清晰流畅。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问题不够清晰明确,特别是在讲解列表法时,没有强调好列表法特点以及使用方法。应该首先说明列表法时我们三年级时所学*的一种解决方案问题的方法,如:“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按照顺序进行寻找,先假设都使用大船应该有4条,这时敲好坐满,再进行调整,减少大船,增加小船这时再看所需费用的变化······”

  2、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列表法时,目的是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到当我们坐满或者空位较少时,所需要的费用才比较少,但是由于这时老师讲的过于啰嗦,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所以就看到很少学生在进行互动,不过后来有学生进行了解释说,有的是因为网络有延迟现象,当学生发言之后,老师这里收到信息比较慢,再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精确地设计好教学时间,保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之后济宁连麦讲解,因为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已经能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虽然不是按照列表法的思路这说明教师在上课时缺少课堂生成的能力,不会灵活转化,也可以现讲方法二,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到最省钱的方法,在根据列表法进行调整,得到空位越少,费用越少的规律。

  3、课堂设计上练*较少,不足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在巩固练*环节,还是这道问题,只不过改变了总人数。第一问“如果有40人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够说出结果。当学生面对第二问时“如果有41人呢?”学生发现41÷8=5(条)······1(人)这时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有的直接说应该租5条大船,1条小船;有的学生对此提出异议:说这样空位比较多,浪费钱,应该租4条大船,2条小船;又有学生提出异议:这个方案也有空位,可以租3条大船,3条小船,这时仅有1个空位,当我看见学生有这样的发言之后,我认为学生已经开始了思考,而且是带着问题“怎样租金最少,没有空位”来思考。这是学生学*的一个进步。

  但是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前面我消耗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在此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于是我留作一道思考题目,让学生课下思考,等到作业答疑时进行讲解。

  在解决租船问题时,我们需要第一步先判断哪一种船更加便宜,第二步假设所有的人走坐大船(大车),第三步:如果不够坐或者没坐满,我们需要济宁调整,尽量做到不空位。

  总之,这节课虽然是复*课,但是从之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有思路,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能有的孩子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可能还有孩子还是不够清晰,在接下来的答疑和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到备课更加充分,灵活机智的应对孩子的思维,像这样有难度的问题不能单独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应该是由教师的引导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师还应该减少思维定势,这样不至于错过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2

  昨天怀着忐忑的心情到班级上了一节《租船问题》。虽然,这节课我精心备了好几天。但是心里还是没底,毕竟我感觉这个知识点对于孩子而言有很大的难度,课堂效果如何来我也不知道。课上完了,让我心里有了点小小的happy,真是出乎意料。

  情景回放:

  我先出了几个填空题,复*了上节的内容。这个环节没问题很快就下来了,然后出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租船问题(例5)。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写出解决办法,然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我为之兴奋,也是我特别替他们高兴的地方出现了:在汇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张晶茹同学说:用8条小船省钱。我让她说8条小船是怎么来的,张晶茹说:32÷4=8(条)然后我追问,你怎么想到列这个式子,她回答说是假如全租小船用总人数除以每条小船乘坐的人数就是船的条数。这是一个多好的想法啊。我接着追问:8条小船的租金是多少钱?刘奕说,用8×32=196元,紧接着,我抛给他们一个问题: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法。这时,纪欣蕊同学站起来说: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更省钱。因为假如都租大船,用32÷6=5(条)…2人。把剩下的2人租1条小船,也就是租5条大船1条小船。租金是5×30+24×1=174元,比较省钱。李林颖说,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更省钱。这里的理由是本节的难点,孩子们说了但不是很清楚,我给以适当的点拨:这样把剩下的2人和1条大船的人数和起来,租两条小船。就成了租4条大船和1条小船。这时所租的船没空位且租金是168元最少。这时董翔同学站起来给了心要的补充:先求大船和小船每个座位多少钱,比较一下,多租便宜的船。……多好的想法,课前的预设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全部呈现出来。

  课后思考:

  1、给孩子一个臂膀,他可以撑起一片蓝天——相信孩子,给孩子展示的舞台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真是至理名言。做为老师的我们要相信孩子,课堂上力争放手,给孩子更大的舞台,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发散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老师真正走下讲台,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千万不要放不开,总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做不好,一切事情都是老师在包办。这样会严重束缚孩子们的思维,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2、抓住课堂的精彩瞬间,放大生成

  精彩的课堂是思维火花四射的场所,我们不可能也做不到限制孩子的思维,约束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只能够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我们需要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耐心倾听,抓住孩子思维中最精彩的那一点,及时评价、并给予放大提升。这才体现出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本节存在问题:

  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仓促,说的还是比较的少,如果再多一些时间会更好。另外,开始复*的内容也偏多,虽然很快下来,但还是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3

  《租船》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 ” 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 时 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不过我能够学*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回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的错误回答擦出课堂思维的火花。如果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讨论或者重新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牢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一类题目。

  总之,今天的课堂改进之处还有很多,我会不断学*新教材,吸收新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火花!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 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实际问题,并会写单位名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纸盒、蚕宝宝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板书:12÷3=

  师: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12*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生:还表示12里面有几个3。

  二、探究新知

  师:你说的可真准确啊!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黑板上这道题(15只蚕宝宝,*均放在3个纸盒里)谁能读题?

  生读题

  师:谁能提一个问题?

  生: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找一名同学完整的读一遍题

  生读题,师补充板书上的问题

  师:你能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你可以画图、摆学具、做动作。现在开始!

  学生开始活动

  师:做完的同学跟同桌说一说

  师:谁想说一说?

  (一种方法找一名同学进行展示,边展示边汇报。要让学生说出一共有15只蚕宝宝,先*均分成3份,再求每份是多少)

  师:老师也画了一幅图(屏幕展示课本上的图)(和学生再看图说一下题意)

  师:同学们题意理解的`真好,根据你对题意的理解,应该怎样解答呢?要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应该怎么办呢?

  生:要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把15*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怎么列示?

  生:15÷3=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是*均分,所以用除法。

  师: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15*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这个式子得几呢?

  生:15÷3=5(只)

  师:解答正确吗?

  生:正确。3×5=15,15与题里的信息一样,所以解答正确。

  师:也就是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和题里的信息一样,解答正确吗?

  生:正确

  师:还剩下最后一步,是什么?

  生:口答

  师:谁能口答?

  生:答:每个纸盒放5只。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要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其实就是(让学生说)把把15*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的真不错,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一下,你们还会吗?

  生:会!

  出示: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师:谁能读题?

  生读题

  师:还能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还是可以画图、摆学具、做动作。现在开始!

  学生开始活动

  师:做完的同学跟同桌说一说

  师:谁想说说?

  (一种方法找一名同学进行展示,边展示边汇报。要让学生说出一共有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

  师:老师又画了一幅图(屏幕展示课本上的图)(和学生再看图说一下题意)

  师:同学们题意理解真不错,根据你对题意的理解,应该怎样解答呢?要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什么呢?

  生:要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

  师:怎么列示?

  生:15÷5=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因为是*均分,所以用除法。

  师: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生:表示求15里面有几个5

  师:这个式子得几呢?

  生:15÷5=3(只)

  师:解答正确吗?

  生:正确。3×5=15,15与题里的信息一样,所以解答正确。

  师:也就是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和题里的信息一样,解答正确吗?

  生:正确

  师:大家一起口答

  生:答:要用3个纸盒。

  师:回顾一下,要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让学生说)15里面有几个5.

  师:根据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

  师:谁想说说

  生:相同点是两道题都有15只蚕宝宝,都是*均分,都用除法;不同点是除数和商不同,调换位置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总结,这两道题都是在*均分,都用除法,只是分的方式不同,第一道题是把15*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道题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师:你们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三、巩固练*

  数学书24页第一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了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

  练*题的安排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整个过程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想法,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对比练*,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差生无从下手,启而慢发,甚至有的启而不发,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较凌乱,表达不十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没有专心的听,还不能很好的抓住别人说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了还应该在“引”上下功夫。

  另外,有老师听课,学生放不开不能大胆发言,今后还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当被通知选定这个课题时,我一直无从入手,“解决问题”是思维训练较强的课型,*时练*和考试时学生对于这类型的题目一直得分率较低,成绩好的学生一读题就能解题,而对于落后生无论如何都是讲解不清。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思索如何能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中提高各种能力。

  一、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1、学生的起点在哪?

  学生已经在前几册中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类型和已有的数量关系

  第一册:求总数、部分数;求总数(不同策略)、求剩余(练*)

  第二册:求部分数;求总数、部分数(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多个问题);比多少

  第三册:求总数、部分数、求剩余、比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乘加乘减;乘法(求几个几、开放式图、自主提问);求几倍数(线段图、文字题)

  第四册:解决问题(专题):加减混合两步计算(综合列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乘加乘减

  2、突破口在哪?

  通过充分的题意理解,让学生理清先求哪部分,再求什么。

  二、根据这些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②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③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多角度能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三、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

  在学*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信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如在例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再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解决。在反馈练*时,则注重练*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方法,主动寻找图中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2、体现差异、注重学*过程的扎实、有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上,当学生提出“三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时,我没有急于让那些水*比较高的同学发表高见,而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思考、或向同学请教、或邀请老师一起讨论等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解决问题时,我充分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办法,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丰富题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不仅仅是练*堆积课。本节课在新授完成后安排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练*。

  1、鸡蛋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是例题的模仿练*,是对学生探究知识的适当巩固。

  2、面包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能根据多余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对连乘问题的深入理解。

  3、游泳问题(隐含信息,解决问题)

  四、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

  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

  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练*,也能讲出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前置研究不够简单、开放,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板书不够漂亮,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课堂纪律有些混乱等。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今后,我要继续践行四元素生本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租船》的个人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租船》的个人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但是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商要加1,什么情况下不加1。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原因吧,所以有些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积累,慢慢学*。

二年级数学《租船》的个人教学反思2

  《租船》一课是在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欲望。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景。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六·一租船游园”活动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自主探究,合作学*。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的空间。首先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要解决的问题:2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组几条船?然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列式21÷4=5(条)……1(人),得到商5条,但还剩余一人没坐上,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要再租一条船,所以得出至少要租6条船。接下来又出示实际的问题:大家高兴的上船去了,可是同学们带的钱不多,想多玩会但不能超支,要赶快算一算每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果是最多划3时,因为剩下的1元钱不够再划1时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使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不同的情况,因而知道在计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对余数的取与舍。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应用与提高。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练*,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租船》的个人教学反思3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通过问情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一是情景再现《乘船》让学生在经历乘船的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有多少人不能上船?)在情景再现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两艘船能不能装下?并说说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把两艘能装多少人合起来。

  再与92人相比,从而推断出:装不下。紧接着问:那么有多少人不能上船呢?学生很快发现:92人中上和谐号44人,上希望号26人,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写出算式:92-44-26= 在算出得数后,说说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一时半会没反映了,教师也感到有些着急了,我沉思片刻后,让学生想想:你们先前是怎样估计两艘船装不下的呢?是怎么想的?学生豁然开朗。哦 先把两艘船上的人数合起来,看看一共有多少人?再用92减去两艘船的上一共的人数 就等于剩下的人数。紧接着问:哪艘船返回接剩下的人最合适?这就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则需要把剩下的人数和两艘船各装多少人比较。

  学生就缺乏了这点生活常识,不知道哪艘船回来最合适?也许是学生对最合适少了点理解,课堂变沉闷了,是没听懂老师的问话?还是生活经验少了点?没办法只有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告诉学生哪艘船装的学生最接*22,这时学生方才恍然大悟。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我力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观察思维的良好*惯。二是在问题出现后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出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发现计算的捷径。活动三 的设计教者本身就是为了突破计算的教学难点,连续退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 ,采用游戏形式,先让学生估计绳子的长度 100CM,用剪刀分两次减下 ,并告诉学生每次减去了多少 再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按老师的动作很快描述:一根绳子长100厘米,减去32厘米,又减去25厘米 ,还剩多少厘米?列出算式:100-32-25,并计算出得数。活动四拓展延伸,通过帮助机灵狗完成弄脏的统计表,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两个数 求第三个数,可以连续减去这两个数,也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1

  “鸡兔同笼”在以前是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第十一册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个性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例:鸡兔同笼,有35只头,9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我先化繁为简,把例题改为8只头,26条腿。刚开始采用教材中的逐一列表法,让学生自己去推算出来,学生觉得这种方法罗嗦。我就推荐用中间列表法,发现鸡4只,兔子4只,腿就一共有24条,再进行增加或减少,最后得到了3只鸡,5只兔。学生的速度就加快了。另外,引导学生透过对表格的理解,利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再透过画图验证:先画8个圆圈表示8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8只动物只用了16条腿,还多出10条腿,把剩下的10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5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5只就是兔子,另外的3只就是鸡。画图的思考过程实际也就是假设方法的思考过程。学生听明白以后,让学生试着做练*题。最后还指导学生运用方程来解决这类问题,他们对本节课掌握的还不错,这天的一些题目里也证明了学生喜欢这类题目,虽然很难,但我相信,只要学生喜欢了,那么再难的数学题都不是问题了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2

  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是这样一种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是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他们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通过鸡兔腿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我上完课的几点体会:

  一、大敢转换情境,提高情境“知名度”。

  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愉快的探索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在一个恰当的主题中学*数学,发展能力。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数学与生活”当中,用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引入(幻灯出示:)

  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2、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再课件出示《孙子算经》及鸡兔同笼问题,但同时又聪明地把数改小了: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二足,问鸡兔各几何?一石激起千层浪,鸡兔怎能同笼?学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调动起来,这时,又让学生了解“经典”,感受“经典”。

  二、鼓励参与,在合作中提高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

  数学问题的关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兵教兵,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这是很让我感到激动的,因为毕竟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也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六种不同的方法:逐一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画图法及古人的砍足法,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的来说,本节课从学的角度呈现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供操作材料,拨动学生心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的活动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整堂课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小组合作学*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2、学生汇报时,要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小老师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要注重培优辅困,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取得明显的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3

  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是这样一种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是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他们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通过鸡兔腿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我上完课的几点体会:

  一、大敢转换情境,提高情境“知名度”。

  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愉快的探索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在一个恰当的主题中学*数学,发展能力。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数学与生活”当中,用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引入(幻灯出示:)

  1、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2、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再课件出示《孙子算经》及鸡兔同笼问题,但同时又聪明地把数改小了: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二足,问鸡兔各几何?一石激起千层浪,鸡兔怎能同笼?学生的探究欲望马上调动起来,这时,又让学生了解“经典”,感受“经典”。

  二、鼓励参与,在合作中提高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兵教兵,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这是很让我感到激动的,因为毕竟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也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六种不同的方法:逐一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画图法及古人的砍足法,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的来说,本节课从学的角度呈现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供操作材料,拨动学生心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的活动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整堂课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小组合作学*中教师如何调控才能进一步提高合作学*的效率,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的效果等;

  2、学生汇报时,要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小老师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要注重培优辅困,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取得明显的学*效果,真正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资料。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资料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仅让学生透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今后就应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明白,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简单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过比较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比较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透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个性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资料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资料讲解比较仓促。练*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状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状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但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齐,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潜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明白就应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资料,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学*理论知识、学*优秀课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植树问题”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我通过让学生举手的方法这一实例让学生感知点与间隔数。

  二、以学生的手指为树两指之间为间隔数,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我让学生实际观察体验点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不种)的规律,称热打铁让学生做练*巩固加深对两端多不栽的*题。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学生的学*积极性高涨老师也省劲,在反思中,我找到了教学中捷径的办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间隔2米、4米、10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有意义的学*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的水*。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

  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基础结合,使得学*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存在问题:

  一、练*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要善于鼓励。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三、对学生估计过高

  这节课还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例题是给了全长和间距求棵树,但“做一做”却是给了间距和棵树求全长,属于逆向思维,所以,有好多同学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导致出错很多。其实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链接,应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总结一下“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等知识的扩散。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

  由于练*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数学广角”单元,主要是要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隐藏的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虽说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但这部分知识对于基础教差的孩子来说,还是一个难点。这部份孩子很难从基础的题型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根据这部分孩子的认知程度,他们能理解基本题型就已经是很不错了。题型一经变式,就没办法理解了。

  这单元的知识,要因材施教,设置多个教学阶梯,做到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从简单的生活事例入手,让所有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时要让每个孩子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必须弄懂的基础。最后才对一些题型进行变式,但变式的题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

  1.教学设计力求有深度有厚度。《植树问题》这一课的核心不是掌握公式,套用公式解题,而是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体验一一对应,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分两条主线走:一条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的实现了自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然后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生活,再一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条主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化繁为简的思想,同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感悟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积极主动地进行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不同形式进行探究验证,整个课堂老师则引导学生在质疑、猜想中动手操作验证;在操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汇报;在汇报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本节课还存着许多问题:

  1.环节处理不够恰当,造成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整节课感觉有点赶时间,走流程,重点知识不突出。比如在对“间隔数”如何来求上花的时间有点少,有些学生对如何快速求出“间隔数”还存在着疑惑。

  2.由于没有展台,以至于不能清晰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不能直观地看到数据,让验证更具有说服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的学*,本单元中只要学*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学*,植树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是一个难度,基本上是将奥数的知识渗透进入了。为了能够让那个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们研究了植树问题中的例1,一边两端栽的情况。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况,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维不够灵活,比较匮乏。

  在教学的时候刚开始给出了例题,让孩子读了题,然后进行分析,可是学生很茫然连题意都理解不了,这时自己也有些紧张了于是就给孩子恩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可是“植树问题”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他的目的最终也是回顾生活中为服务生活做准备,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题型又不好用实验去表示,所以老师在丰富的语言和表达在这节课中也显得很无力的,学生听得仍然是一脸的茫然,教师也真是一脸的无奈呀!所以针对的这样的情况,我用图示给孩子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讲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兴啊!

  2、知识的迁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题中给出的是“植树的问题”理解了,可是在练*的时候把植树问题变成了“要求插红旗、安路灯、安电线杆”的题就不会做了,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了,就不会于例题联系起来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也充分看出来了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的欠缺。这也是自己比较忽略的一点。

  3、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的应用。

  在一道题中给出全长、间隔长让学生求棵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勉强的求出,可是,变化一下,给出间隔长、棵树,要求全长就不会了,感觉很困难了,眼神一下子就变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了变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价弱。

  总之,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中,重点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加强,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题,加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做到出来题能够想到是那种类型,应该用那种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三、本节课的不足:

  1、把学生对于段数+1应做更多的探究,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个知识点,只会运用,应再多加讨论,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很尽心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学*了很多方法,为的是让这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及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数学学*的思想方法得到深度的渗透。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6

  课前,我利用一根绳子按一定的间隔把小棒(当小树)捆在上面,结成一个封闭图形。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这时我不失时机的从一棵树那里剪开,这时学生露出了奇怪的眼神,同时我提出这属于线段上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学生很快就喊出:一端种另一端不种:棵树=间隔数。课中利用形象的课件出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学生轻松的获取了新知。(课始我设计的目的加深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课后,我给学生了一个问题:我班有55名学生,如果要站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方队,这个正方形方队最外层一共有几人?方队一共有几人?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七嘴八舌找我讨论,我没有及时告知他们答案,而是让体育委员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实际的站队,让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

  这个单元的学*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虽然本单元教学有点难掌握,但只要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突破难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