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几和几》教学反思1

  一、创"情"激"学"。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有时候很难理解教师语言上的提问,因此教师除了提高提问技巧,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外,有时候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原型,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理解。本堂课中开始部分就通过分红花这样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教学有序性。

  数学的学*应是思维有序的,条理清晰的,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也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有序的。本堂课的设计就力求体现这点,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4的组成,教学2、3的组成,教学5的组成。其中以教学4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5的教学在学*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4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三、增强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单调的课堂容易让他们走神,失去兴趣,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能很好的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如猜硬币游戏等。同时,教师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加深的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增强课的趣味性,如本节课以双包胎比喻贴切形象,加深记忆。

  总之,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艺术。精心的预设是前提,但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加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与学生的互动。由于经验有限,本堂课在预设和生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引导学生方面,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管理方法,从而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几和几》教学反思2

  《几和几》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探索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合作学生合作学*的态度。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明白3的组成,我两只手共拿了3个圆片,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左手拿一个圆片,学生猜一猜,右手拿了几个圆片。学生根据以前的基础和所观察到的很快才出右手拿了两个圆片,问学生怎样猜到的,学生发言后,我应该板书3的组成,但当时没板书出。

  我加大难度,我加了一个圆片,现在是四个圆片,分左右两个手拿,可能是几个和几个?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纷纷来猜,就有孩子猜测是 2个和2个,3个和1个,1个和3个,还有孩子说是2个和3个,我让学生自己判断,觉得可能吗?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得出可能是2和2,3和1,1和3,但不可能是2和3,学生说明老师手中只有4个圆片,而2个和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我接着板书4的组成,然后让学生试读4的组成。我在此处的不足是没有理清4的组成的有序性,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4的组成规律。

  如由4可以分成1和3 ,将右边的小棒向左边移动1根,就可以变成4可以分成2和2 ,再向左边移动一根,就变成4可以分成3和1了,这样做后就不会导致在后面教学5的组成时学生将小棒分成2堆时学生不会分,只能用一种方法。在后面提问是应该问学生,怎样更容易记住4的组成?但我在此处忘记掉了,所以孩子们掌握的不好,本来让孩子自己分析判断,得出记住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了4的组成以后,我让学生再拿一根小棒和原来的小棒合在一起,学生明白了,现在有5根小棒,我让学生现在将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动手摆,此处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4的组成教学的不是很有序,所以很多学生只摆一种就不摆了,还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摆了3堆,以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惯。学生摆好后,我让学生对各种不同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方法。此处4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此处提问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位置不同也是方法不同,此处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

  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后,我采用对口令的游戏,拍手的游戏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对口令的游戏中我所组织的语言不完整,如5的组成,“我出2,学生说我出3,2和3组成5”。

《几和几》教学反思3

  一、创"情"激"学"。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有时候很难理解教师语言上的提问,因此教师除了提高提问技巧,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外,有时候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原型,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理解。本堂课中开始部分就通过分红花这样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教学有序性。

  数学的学*应是思维有序的,条理清晰的,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也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有序的。本堂课的设计就力求体现这点,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4的组成,教学2、3的组成,教学5的组成。其中以教学4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5的教学在学*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4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三、增强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单调的课堂容易让他们走神,失去兴趣,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能很好的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如猜硬币游戏等。同时,教师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加深的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增强课的趣味性,如本节课以双包胎比喻贴切形象,加深记忆。

  总之,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艺术。精心的预设是前提,但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加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与学生的互动。由于经验有限,本堂课在预设和生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引导学生方面,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管理方法,从而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几和几》教学反思1

  《几和几》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探索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合作学生合作学*的态度。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明白3的组成,我两只手共拿了3个圆片,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左手拿一个圆片,学生猜一猜,右手拿了几个圆片。学生根据以前的基础和所观察到的很快才出右手拿了两个圆片,问学生怎样猜到的,学生发言后,我应该板书3的组成,但当时没板书出。

  我加大难度,我加了一个圆片,现在是四个圆片,分左右两个手拿,可能是几个和几个?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纷纷来猜,就有孩子猜测是 2个和2个,3个和1个,1个和3个,还有孩子说是2个和3个,我让学生自己判断,觉得可能吗?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得出可能是2和2,3和1,1和3,但不可能是2和3,学生说明老师手中只有4个圆片,而2个和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我接着板书4的组成,然后让学生试读4的组成。我在此处的不足是没有理清4的组成的有序性,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4的组成规律。

  如由4可以分成1和3 ,将右边的小棒向左边移动1根,就可以变成4可以分成2和2 ,再向左边移动一根,就变成4可以分成3和1了,这样做后就不会导致在后面教学5的组成时学生将小棒分成2堆时学生不会分,只能用一种方法。在后面提问是应该问学生,怎样更容易记住4的组成?但我在此处忘记掉了,所以孩子们掌握的不好,本来让孩子自己分析判断,得出记住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了4的组成以后,我让学生再拿一根小棒和原来的小棒合在一起,学生明白了,现在有5根小棒,我让学生现在将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动手摆,此处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4的组成教学的不是很有序,所以很多学生只摆一种就不摆了,还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摆了3堆,以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惯。学生摆好后,我让学生对各种不同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方法。此处4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此处提问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位置不同也是方法不同,此处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

  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后,我采用对口令的游戏,拍手的游戏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对口令的游戏中我所组织的语言不完整,如5的组成,“我出2,学生说我出3,2和3组成5”。

《几和几》教学反思2

  在评教评学中我进行了一年级数学几和几的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幼儿2-5的组成和分成已基本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让学生动手分学具来找出分成中的内在规律,以此帮助学生理顺以往的凌乱知识。从学生的表现来看,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课上有部分学生在学具上分散了注意力不能专心听讲,导致对规律理解不到位,还是按幼儿园学的进行讲述。整体看这节课学生已基本有了上课的*惯:专心听讲、不乱动、举手发言等,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不会同桌合作,只顾自己;后半节课学生积极性不高。今后还需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研究学生学情上再加强。

《几和几》教学反思3

  一、创"情"激"学"。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有时候很难理解教师语言上的提问,因此教师除了提高提问技巧,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外,有时候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原型,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理解。本堂课中开始部分就通过分红花这样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教学有序性。

  数学的学*应是思维有序的,条理清晰的,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也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有序的。本堂课的设计就力求体现这点,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4的组成,教学2、3的组成,教学5的组成。其中以教学4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5的教学在学*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4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三、增强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单调的课堂容易让他们走神,失去兴趣,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能很好的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如猜硬币游戏等。同时,教师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加深的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增强课的趣味性,如本节课以双包胎比喻贴切形象,加深记忆。

  总之,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艺术。精心的预设是前提,但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加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与学生的互动。由于经验有限,本堂课在预设和生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引导学生方面,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管理方法,从而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6.7减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6.7减几》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6、7减几”,本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减法算式且能表达图意。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不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看图表达图意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说多练,首先仔细观察,看懂图意,读懂图中的文字,再根据问题进行列式。例如:引导学生说说“一共有几个同学,男同学有几个人,女同学有几个呢?”“一共有几个萝卜?分成了几和几?”在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再来说说“6-4=2 6-2=4”表示什么意思?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看图读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解题的*惯。

  但有些学生仍出现用加法算式来解答,主要是受图中条件的'影响,因为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以及一共的人数题目都告诉了我们,有些学生认为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一共有6人,列成了加法算式,而忽视了问题所在。关键在于要根据问题合理选择条件,题目问的是女生有几人,从一共的6人中去掉男生的4人就是女生的人数,应该用减法算。这几天7班的孩子在表述上要优于8班的孩子,很多孩子都能完整地表达图意,用三句话来说一说;而8班的孩子还是性子急,觉得数学课就是要把题目做好,导致有的孩子凭经验做题,当然正确率不会高。在提问题的环节中,7班的蒋沁喆一下子就能抓住要点,准确说出“一共有几个萝卜”,8班的孩子着急地举手就说出了“3+4=7”这个算式,还是没有理解什么叫“问题”。另外,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些,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再充分的表达他对图意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提高学生的看图读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解题的*惯。能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为今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但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发现学生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不愿意说图意,不喜欢表达。针对这一情况,我想以后教学中练*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些,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再充分的表达他对图意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6.7减几》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能看图列出正确的减法算式且能表达图意。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不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看图表达图意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说多练,首先仔细观察,看懂图意,读懂图中的文字,再根据问题进行列式。

  但有些学生仍出现用加法算式来解答,主要是受图中条件的影响,因为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以及一共的人数题目都告诉了我们,有些学生认为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一共有6人,列成了加法算式,而忽视了问题所在。关键在于要根据问题合理选择条件,题目问的是女生有几人,从一共的6人中去掉男生的4人就是女生的人数,应该用减法算。

  提高学生的看图读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解题的*惯。能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为今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较好的基础。但在实际课堂中,仍然发现学生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不愿意说图意,不喜欢表达。

  针对这一情况,我想以后教学中练*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些,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和指导,让学生再充分的表达他对图意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6.7减几》教学反思3

  我觉得这本课的教学中处理较好的方面是,1、注重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培养。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孩子完整地进行表达 。例如:6-4=? 学生*惯回答2。这是老师应强调,6-4=2先把算式读出来,再说结果。这样每节课都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渐渐提高了。在教课时,我让学生看图,说图意。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6.7减几算式,补充出没有的算式,都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当然,这节课也有我不满意的地方,在练*第4题,学生对减法的一些规律根本就不懂,后面还需要经常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归纳!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在教学9加几时就是按传统的9加几教学的。课本的信息窗以“小小运动会”为切入点,深入到孩子的学校生活,非常吸引孩子的兴趣。

  信息窗1通过运动员和志愿者报名的情况,引入9加几的计算,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6等于多少?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6=15”。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这些方法还都属于比较慢的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提出反对。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并总结出了“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来帮助孩子计算。

  在看大数这一个小部分里,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确定了9、8、7、6、5各数的好朋友是谁,也就是以上各数与哪个数可以凑成十,并一起编了儿歌“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演变为拍手歌,作为课中操让孩子活跃思维。

  从这里我明白了,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课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是从数数到凑十法演变的过程中,我的角色太过重要,明显地着急让孩子快速接受我的方法,以至于许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凑十思想就被动地按照我的方法来做。其次,孩子说得多,动笔少,速度跟不上思维。很多孩子口诀背得很熟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计算。还有一点就是,课本信息窗的内容不能满足孩子学*的情境,我还应该多找一些贴*孩子生活的情境来吸引他们进行学*。

  在课堂上发生一件小插曲,让我对一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在计算9+7时,根据凑十法将7分成1和8,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也可以把9分成3和6,因为7和3也是好朋友!”这个想法让我惊叹,分不同的加数这个环节我原本打算在复*的时候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但是这个学生在刚刚开始学*就有这样的思考是非常好的。我假装苦恼地问孩子们:“是哦,9找到好朋友了可是7也想找好朋友怎么办啊?”孩子们在简短的讨论之后给出了答案:“凑十法”中提到过“看大数,分小数”,所以大数找朋友比较简单!

  从对这一节课的反思中,我明白了要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最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了用凑十法比较简单,为后面的学*“8、7、6加几”做好了铺垫。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2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1)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唉学*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惯和意识。

  (2)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3)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一个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强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形式,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很好的练*形式。

  (2)练*讲究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些,练*有针对性。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3

  《9加几》是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从两部分给学生进行了复*:①2-9的分与合,②连加运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确计算的顺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知道“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复*之后,出示例一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着分组讨论9+4的算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比较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整理出凑十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时注重层次性,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思维的高度不断提升,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奥妙,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整节课,一开始学生对凑十法的思路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说凑十法的过程,在反复的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凑十法,并学会用凑十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凑十法的讲解上还可以更细致,可以尝试通过多问,直到把学生都问会。比如,在讲解9+4的算法时,可以问:①4为何要分成1和3,因为9比10少1。1和9凑成10②最后为何变成了10+3?因为4去掉1变成3,10+3=13。

  在练*的处理上也可以根据练*的层次性,重新安排做题的顺序。想想做做第1题,形象的展示了凑十的过程,可以把这题提上来,放在例题之后,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第5题,独立完成计算后,让学生找规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8、7加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8、7加几》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教材上呈现了这样一句话:“先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直接对学生这样说,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怎么去操作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接收胡老师建议,在让学生摆小棒的时候将要求改动了一下:“用小棒先摆7根,再摆8根,然后挪一挪,算出结果。”这样就降低难度,在课堂上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够摆出来。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第3和第5两题采用不同形式的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算技能。

  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自己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最大的问题还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课上讲得太少了。其实这个问题我的指导老师一直都跟我讲,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忘记。在以后的教学我要把这一点当作一个任务,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上课都提醒自己。

《8、7加几》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加几》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1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1)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唉学*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惯和意识。

  (2)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3)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一个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强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形式,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很好的练*形式。

  (2)练*讲究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些,练*有针对性。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2

  《9加几》是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从两部分给学生进行了复*:①2-9的分与合,②连加运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确计算的顺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知道“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复*之后,出示例一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着分组讨论9+4的算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比较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整理出凑十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时注重层次性,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思维的高度不断提升,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奥妙,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整节课,一开始学生对凑十法的思路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说凑十法的过程,在反复的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凑十法,并学会用凑十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凑十法的'讲解上还可以更细致,可以尝试通过多问,直到把学生都问会。比如,在讲解9+4的算法时,可以问:①4为何要分成1和3,因为9比10少1。1和9凑成10②最后为何变成了10+3?因为4去掉1变成3,10+3=13。

  在练*的处理上也可以根据练*的层次性,重新安排做题的顺序。想想做做第1题,形象的展示了凑十的过程,可以把这题提上来,放在例题之后,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第5题,独立完成计算后,让学生找规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9加几》数学教学反思3

  《9加几》是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最开始,我从两部分给学生进行了复*:①2-9的分与合,②连加运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确计算的顺序,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知道“十”是一个计数单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复*之后,出示例一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着分组讨论9+4的算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比较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整理出凑十法的思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时注重层次性,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思维的高度不断提升,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奥妙,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背景,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整节课,一开始学生对凑十法的思路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说凑十法的过程,在反复的练*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凑十法,并学会用凑十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凑十法的讲解上还可以更细致,可以尝试通过多问,直到把学生都问会。比如,在讲解9+4的算法时,可以问:①4为何要分成1和3,因为9比10少1。1和9凑成10②最后为何变成了10+3?因为4去掉1变成3,10+3=13。

  在练*的处理上也可以根据练*的层次性,重新安排做题的顺序。想想做做第1题,形象的展示了凑十的过程,可以把这题提上来,放在例题之后,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第5题,独立完成计算后,让学生找规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九加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九加几》教学反思1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课,是今后学*进位加法的关键和基础。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2008年的奥运会入手来创设情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此外,在本节课中,我自始至终选取以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入手开展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的小动物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往的教学给学生训练的题目绝大多数是条件完备、答案唯一的封闭题,因而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挑战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给他们提供探索创造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基于这一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运用今天学*的9加几的算式,选其中自己喜欢的一道编编生活中的题目。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九加几》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9加几》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和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它的方法既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学*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其它各领域内容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十分重要。教材在例题中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计算问题,通过操作自主探索算法,再通过对不同算法进行交流比较。得出用凑十法计算9加4比较简便。

  在本节课中借助主题运动场上的情景入手,以激发学生学*的浓厚兴趣为目的.,以讲故事为切入点,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并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关。

  在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课堂上允许孩子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并将孩子的各种方法展示出来,但是还是要进行算法的优化。课本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索算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10加几,也就是“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九加几》教学反思3

  教者能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经验,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但不拘泥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过程、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挖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和态度。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能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9加几》这节课创设运动会实际情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喜闻乐见的运动会模拟情境让人一看画面,便情不自禁融入故事的情景中,主动去找物、去比较。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9加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使孩子们在学*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恰、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极大地引发了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二、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一因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需要。让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自主探索,自己得出9加几多种计算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唯一“凑十法”的单一教学思路。学生充分观察、理解、交流、讨论,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体验,思维非常活跃,不同学生在学*中表现出不同思维过程,这也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体验到不同的学*快乐;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人的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只有种真实的感受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对于学生讨论的多种计算方法,我不评价算法的优劣,指出在今后学*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保护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算法多样化和交流、反思,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

  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中,少了许多条条框框,多了一些自由与宽容,学生便多了一些自信与勇气。每个同学都在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着问题。然后再在小组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集体研究、共同提高。然后,学生在班级中各抒己见,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避免了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在这些环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交流者。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发展,从小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几和几》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优选【10】篇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1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正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从生活出发,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寻找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2

  本月上了一节公开课,所选上课内容是第17课几和第几,下面我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是本节课前二十分钟处于复*阶段,包含内容有:讲了前一天的作业练*题,集体订正错误的地方;然后进行20以内数的点数;最后是完成20以内按数取物。第二步是今天内容讲解几和第几,通过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数与数序,从而应用到生活中。第三步是通过练*巩固理解。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时间上整体把握还不够精确,尤其每部分时间分配还有待加强。

  2.内容上新课教学有点少,有些知识没有准备充分。

  3.巩固练*的*题准备不够贴合学生实际。

  4.课堂干扰过多未能提前解决,出现教学事故。

  解决问题的措施:

  1.重新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理,做足充分准备。

  2.再次把之前有错误的或未讲内容再讲解一遍,让学生们理解透彻。

  3.着重讲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分层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公开课让我意识到我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网络视频教学虽有各种限制,但作为老师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忽略问题。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在校时是一样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考虑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鞭策自己,加强专业学*,提高专业修养。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3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要让学生区分开“几”和“第几”是有不同的含义的,这一内容还要结合“左、右”的知识,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很容易混乱。所以为了让学生专心投入学*,我就创设了一些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

  1、创设情境:借用课本上的例题图,把它设想成是老师带小朋友去游乐园玩,慢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去游乐园要买票;买票就要排队;排队就要有秩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教了学生我们做事情要有秩序。

  2、教学时先跟学生数一数排队的人数,问小男孩排在第几个,又问了队伍中其他孩子的位置。之后让学生慢慢体会一点“几”、“第几”,的一些差别。自己先来说一说,最后老师在总结。让学生明白“几个”指的不只是一个物体,还可能是好多个。而“第几”,它只能特指一个。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得到巩固练*,我利用教室里的座位,让学生回答:“这一组前2位同学站起来”。“这一组第2位同学站起来”。用的是学生身边的物体来练*,学生的投入状况也很好,也看得很清楚,所以对学生的巩固知识还是有很好的帮助的。

  3、但是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在练*中,题目会规定你从左或者从右数起。在新课前没有对左右的知识稍加复*,而只在练*题中提到了,课堂中对于从左数从右数也没有做太多的练*,所以学生在做题时有点困难,为了避免在发生,备课时对于课后的练*也要仔细研究。还有一个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课堂*惯、坐姿、手不乱动等*惯还要多加练*、训练、提醒,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4

  “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学*本课时我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通过引导同学们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几”和“第几”,区分出5个和第5个的区别,明白“第几”是指某一个,具有相对性。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在练*时创设多个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满学*兴趣又巩固新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5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孩子们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而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如果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6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孩子们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而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如果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7

  “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但“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们*常用“几”表达的经验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所以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几”和“第几”的认识。

  一、活用主题图。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不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没有被主题图束缚,而创设了这样一个语境:老师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有的说:一共有5人排队;有的说: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有的说:小姑娘排在第5……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参与和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仅仅通过例题的教学还有不少学生仍搞不清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

  二、巧用“想想做做”。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右边起点第4个灯笼。这一环节,不仅要训练几和第几,还要想到左右,开始稍微胡点难度,不少学生只顾着4和第4,没考虑左右这方位。同样的题型,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我觉得应该通过摆一摆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今天所做的题中有从左边数、从右边数,所以做得效果不理想。

  一节课下来“几”和“第几”学生学得不是非常理想,这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不会自己读题,读不懂题目意思也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8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古诗词的学*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

  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我这次教学后的最大收获!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9

  本月上了一节公开课,所选上课内容是第17课几和第几,下面我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第一步是本节课前二十分钟处于复*阶段,包含内容有:讲了前一天的作业练*题,集体订正错误的地方;然后进行20以内数的点数;最后是完成20以内按数取物。第二步是今天内容讲解几和第几,通过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数与数序,从而应用到生活中。第三步是通过练*巩固理解。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时间上整体把握还不够精确,尤其每部分时间分配还有待加强。

  2.内容上新课教学有点少,有些知识没有准备充分。

  3.巩固练*的*题准备不够贴合学生实际。

  4.课堂干扰过多未能提前解决,出现教学事故。

  解决问题的.措施:

  1.重新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理,做足充分准备。

  2.再次把之前有错误的或未讲内容再讲解一遍,让学生们理解透彻。

  3.着重讲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分层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这次公开课让我意识到我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网络视频教学虽有各种限制,但作为老师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忽略问题。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在校时是一样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考虑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鞭策自己,加强专业学*,提高专业修养。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在生活中运用几和第几的知识。教学难点准确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课堂上的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基本能将新授知识和生活链接起来。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要继续发扬的是:

  1、根据教材情境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师生互动拍手、排队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重视面对每个学生的学*过程,不放弃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不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发言的.面较广,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3、我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练*层次进行了调整,在整节课上知识的进展有序又有度,排队学生不陌生,游戏充满趣味,虽然不断加大难度,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没有疲倦感,同时我一直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没有预演比预演的效果更好,也能真正验证教师的组织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正真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