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1

  在加法运算律教学时,学生对这块知识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学*过此类知识,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掌握了,可是作业做下来并不理想。如让学生根据算式判断用的是什么运算律,部分学生判断还不准确,只知道有些题目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于是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改成了三课时,重新梳理知识。

  在学*乘法运算律时,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你认为乘法会有什么样的运算律?不管是已经学*过的还是其他学生(有加法运算律的基础)都能说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看学生得意的表情,我问了一句:“那你知道为什么是a×b=b×a和(a×b)×c=a×(b×c)吗?”学生一个个的说理由,生1:“因为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生2:“因为只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这两个乘数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积不变。”再喊了几名学生理由都是差不多的,这时班上陈某某发言了,他说:“我把a看成1,b看成0,那么1乘0得0,交换位置后0乘1还是得0,所以a×b=b×a。”没想到他的发言竟然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他不好意思的坐下去了。可是我却做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举动,我大声的说了一句:“非常好!”其他学生有点闹不明白了,一个个看着我……“他用举例的的方法证明了这个运算律是对的。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过程中,经常在一系列的题目中发现一些对这类题目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总结归纳,有些总结出来的对所有的此类的题目都适用,有些对一些题目适用。以后在我们的数学学*中要学会观察,找到规律,总结方法。陈某某虽然没有总结规律,可是他用举例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的一番话说的他很不好意思,可能我的话有很多学生都听不懂,但我就是想以此例告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有一名学生根据前面学*加法时遇到的用加法交换律检验,想到了用以前学*乘法计算时的验算,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后得到的积是一样的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课本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情境中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和加法结合律的相似,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如果此课是在我以前教学,可能就如教材安排的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探索,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试一试巩固规律,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规律时,学生可能想到很多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是在这边的教学一点点都没有实现,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用a和b的形式来表示。可是我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按照我预设的上课,活动没有开展起来,课后我反思,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边的学生在课前有多种途径去在上课之前接受知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被灌输了a×b=b×a等等之类的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用听了;而在以前的学校,学生没有这么多途径,对于他们来说书上的知识就时新知识,他们知识的获得除了课前自己预*外,更多是在课堂上去探索,所以他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对规律的探索有更多的兴趣,更能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上课时因为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总结出规律后,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没有出现试一试,而是直接出现两道题目让学生去进行比赛,(15×17×2和17×(15×2))让学生观察后任选一题进行,看看谁做的快?大部分学生选了第2题,有个别学生选第一题但也用了运算律简便计算。比赛完毕,我让学生汇报,问为什么你会选第一题,体会到把15和2相乘的优越性。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2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学*内容,是对乘法运算的一种优化。上课之后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本节课做反思。

  一、思得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切入主题,我将主题图中的信息作了适量的调整,让学生尽快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计算定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够自己理解并总结出定律及公式,效率较高。因为节省了时间,我将后面的练*增加了内容,从总结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特点,到填空并说出应用了那些定律,从口算中实际应用运算定律达到简化计算,再到实际计算,难度逐渐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让学会应用,感受到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失

  同样,节省时间的同时,一副完整的主题图让我分散开,虽然节省了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较多的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同时,学生在举例来验证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因为有些孩子已经预*或者之前已经掌握,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没有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时候,我还是显得应付有些拘谨,备课的时候没有准备充分,或者*时这方面的锻炼就比较缺乏。看上去内容紧凑,练*丰富,但难免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学会应用,只是“人云亦云”,从最后的作业说明,我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作为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有的时候说“因数”,而有的时候却又说成“乘数”,还需要数学语言的锤炼。

  三、思效

  虽然,我在40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后面的家庭作业和练*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孩子对计算定律掌握不够牢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该怎么用。因而表面上的环环相扣,可能只符合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因而,不得不去对那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孩子去“炒生饭”,反而浪费了最有利的教学时机。同样,在后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数学信息是有关联的,哪些没有关联,因而,在*时的教学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能够找到方法去分析的能力。

  四、思改

  本课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本人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点,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两个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还应该关注教学效率,不要盲目地赶时间,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不能被个别学优生的精彩发言蒙蔽双眼,从而忽视了那些还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有些内容,不适合一带而过,而是应作为教学重难点去层层克服,所以要放慢速度,只有在一个知识点完全吸收后才能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中规定的任务,还应该熟悉本课在小学以及今后学段所学知识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教材备透、备熟,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能够预设到个各种可能的发生,因而做到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程度开展有利于教学的活动,达到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的程度。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结合律做好铺垫。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语言不够严谨,要简洁、精炼。在叙述乘法结合律时,要紧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二、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在学生讨论、举例时,要求孩子验证等式是否成立时,要求叙述得不够严谨。

  三、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解释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针对孩子的回答,来着重讲解。

  四、对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学*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1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首先我在通过复*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读图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对问题解答。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因为是对同一问题的解答所以学生能够理解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提出问题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课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不是很清楚,如果问等式的左右两有什么异同学生也许会更容易的发现这一规律。

  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两个定律都很简单,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现在想一想,我可以在讲乘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而第二个乘法结合律稍有一点难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各个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本来后面还安排了两道应用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做。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2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3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学*内容,是对乘法运算的一种优化。上课之后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本节课做反思。

  一、思得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切入主题,我将主题图中的信息作了适量的调整,让学生尽快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计算定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够自己理解并总结出定律及公式,效率较高。因为节省了时间,我将后面的练*增加了内容,从总结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特点,到填空并说出应用了那些定律,从口算中实际应用运算定律达到简化计算,再到实际计算,难度逐渐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让学会应用,感受到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失

  同样,节省时间的同时,一副完整的主题图让我分散开,虽然节省了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较多的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同时,学生在举例来验证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因为有些孩子已经预*或者之前已经掌握,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没有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时候,我还是显得应付有些拘谨,备课的时候没有准备充分,或者*时这方面的锻炼就比较缺乏。看上去内容紧凑,练*丰富,但难免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学会应用,只是“人云亦云”,从最后的作业说明,我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作为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有的时候说“因数”,而有的时候却又说成“乘数”,还需要数学语言的锤炼。

  三、思效

  虽然,我在40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后面的家庭作业和练*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孩子对计算定律掌握不够牢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该怎么用。因而表面上的环环相扣,可能只符合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因而,不得不去对那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孩子去“炒生饭”,反而浪费了最有利的教学时机。同样,在后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数学信息是有关联的,哪些没有关联,因而,在*时的教学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能够找到方法去分析的能力。

  四、思改

  本课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本人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点,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两个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还应该关注教学效率,不要盲目地赶时间,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不能被个别学优生的精彩发言蒙蔽双眼,从而忽视了那些还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有些内容,不适合一带而过,而是应作为教学重难点去层层克服,所以要放慢速度,只有在一个知识点完全吸收后才能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中规定的任务,还应该熟悉本课在小学以及今后学段所学知识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教材备透、备熟,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能够预设到个各种可能的发生,因而做到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程度开展有利于教学的活动,达到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的程度。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的全过程,体会学*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2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学*内容,是对乘法运算的一种优化。上课之后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本节课做反思。

  一、思得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切入主题,我将主题图中的信息作了适量的调整,让学生尽快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计算定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能够自己理解并总结出定律及公式,效率较高。因为节省了时间,我将后面的练*增加了内容,从总结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特点,到填空并说出应用了那些定律,从口算中实际应用运算定律达到简化计算,再到实际计算,难度逐渐增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更好地让学会应用,感受到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失

  同样,节省时间的同时,一副完整的主题图让我分散开,虽然节省了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信息较多的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同时,学生在举例来验证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因为有些孩子已经预*或者之前已经掌握,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没有按照原本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时候,我还是显得应付有些拘谨,备课的时候没有准备充分,或者*时这方面的锻炼就比较缺乏。看上去内容紧凑,练*丰富,但难免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学会应用,只是“人云亦云”,从最后的作业说明,我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作为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有的时候说“因数”,而有的时候却又说成“乘数”,还需要数学语言的锤炼。

  三、思效

  虽然,我在40分钟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后面的家庭作业和练*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孩子对计算定律掌握不够牢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该怎么用。因而表面上的环环相扣,可能只符合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因而,不得不去对那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孩子去“炒生饭”,反而浪费了最有利的教学时机。同样,在后面的应用题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数学信息是有关联的,哪些没有关联,因而,在*时的教学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能够找到方法去分析的能力。

  四、思改

  本课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本人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点,本课中因为是让学生自己总结两个定律,所以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态势。还应该关注教学效率,不要盲目地赶时间,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不能被个别学优生的精彩发言蒙蔽双眼,从而忽视了那些还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有些内容,不适合一带而过,而是应作为教学重难点去层层克服,所以要放慢速度,只有在一个知识点完全吸收后才能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中规定的任务,还应该熟悉本课在小学以及今后学段所学知识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教材备透、备熟,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练*,能够预设到个各种可能的发生,因而做到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程度开展有利于教学的活动,达到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的程度。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结合律做好铺垫。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语言不够严谨,要简洁、精炼。在叙述乘法结合律时,要紧扣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二、要注意一下细节问题。在学生讨论、举例时,要求孩子验证等式是否成立时,要求叙述得不够严谨。

  三、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解释得不是很到位,需要针对孩子的回答,来着重讲解。

  四、对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的体会: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是计算正方体的个数,在计算中,出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产生我们需要的素材。教后,发现学生能呈现的算法基本上局限在:345、354、453范围内,我们探索所需要的类似3(45)的算式是较难主动再现的。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刻意的人为的引导得到,其实很不自然,有些强加的感觉。也许,直接呈现乘法结合律的事例给学生会更好些。

  由于经验的欠缺,对课堂的调控与把握还是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我的语言有些随意,不够正式,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这是非常不足之处,既而需要我今后努力学*的方向。还有通过有其他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老师的辅助作用及提问题的技巧性也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学*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1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全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从教材出发,理解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的学*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学思想,试图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活动,学生在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数学学*的方法,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纵观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方法。这四步学*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是体现了知识的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导学单进行导学中,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导致导学单中某些问题的设置起点偏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最后的练*量过大,这点是在我精心准备教案设计和课件的同时,留下的最大遗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方法。这四步学*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是体现了知识的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和可持续性发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方法。这四步学*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是体现了知识的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和可持续性发展。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菁华3篇)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27+138)+62=27+( + );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中来,促进主动学*。】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的成功。】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2=25×(2×2)

  生乙:(10×5)×5=10×(5×5)

  生丙:10×(2×5)=(10×2)×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Xc=aX(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5

  =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3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四第1、2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相关简便运算后学*的。对于乘法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应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的序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以复*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 大胆猜测。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动机。

  2、 学*乘法交换律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3×5=5×3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6×8=48,也可以用8×6=48。这就说明6乘8等于8乘6。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你们真了不起!看样子大家已经初步的了解和探索出乘法的交换律了,那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最*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

  3、学*乘法结合律。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4)×6=3×(4×6)。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4、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

  出示“试一试”上的*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律,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2页第4题。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的过程,在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 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的序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以复*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3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1、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二)学生自学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3×4×5 8×(125+11) 2×289×5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1)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45×12 125×16 250×64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9×100 2×18=2×18 a+b=b+a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6+4)×5 6×4+4×5

  (8+12)×4 8×4+12×4

  8×(7+3) 8×7+8×3

  3、在下列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

  125×8×40=(□×□)×□

  4、用简便方法计算。

  69×125×8 25×43×4 13×50×4 25×166×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疑问吗?

  四、堂清检测

  1、判断。

  (1)4×(25×3)=(4×25) ×3 ( )

  (2)7×(18×40)=7×(40×18) ( )

  (3)(7×8)×125×15=7×(8×125)×15 ( )

  2、计算。

  (1)13×50×4

  (2)25×166×4

  (3)8×5×125×40

  (4)125×32×5

  3、解决问题。

  每袋有5个乒乓球,每排有4袋,放了2排,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387525+()=137+525

  300+600=()+()()+65=()+35

  2、连线

  56+68150+(25+75)

  150+25+7550+B

  B+5068+56

  A+B+100A+(B+100)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78+()+25

  (2)376+175+25=376+(+)

  2、连线。

  147+(72+28)A+(B+100)

  A+B+100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45065+95=95+()

  (2)()+100=100+150250+()=125+250

  (3)78+25+22=(78+)+()

  (4)495+125+75=495+(+)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30+9)=A+30+9

  (2)15+(7+B)=(15+7)+B

  (3)10+20+30+40=10+(20+30)+40

  3、连线。

  87+22+78(79+83)+17

  498+125+75498+(125+75)

  (138+136)+16287+(22+78)

  79+(83+17)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2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完成自主练*单(一)

  自主练*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27+138)+62=27+(+);

  35+=+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经验和学*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中来,促进主动学*。】

  二、举例验证探索规律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学生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3×5=5×3。

  【说明:充分运用例题资源,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人踢毽子,就是求3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初步感知乘法的交换律,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等式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说明: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的数学学*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同时使学生体会学*乘法交换律的价值。】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板书:(5×3)×4=5×(3×4)。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说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教师引出一个实例后,就把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的思路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鼓励学生同桌共同研究,既可以避免学生因计算复杂而影响规律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数学学*的成功。】

  三、尝试运用理解规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略)

  2.尝试简便运算。

  谈话:根据我们学*加法运算律的经验,想一想,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我们的学*会有什么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吧!

  出示第62页的“试一试”,学生尝试简便运算。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你能说出计算时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律吗。

  小结。(略)

  【说明: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引导学生自觉推想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并通过实践获得体验,使学生顺利地把在加法运算中学到的简便方法迁移到乘法的简便运算中来。】

  四、巩固练*拓展提高

  1.做“想做做做”第2题。

  观察:你发现每一组题的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谈话:每组的两道题,你可以任选一道题进行计算,看谁既会选又会算!

  提问:你能说出算得又对又快的理由吗?

  【说明:让学生不计算发现上下两道题的异同,并给学生选择算一道题的权利,既顺应了学生自觉“求简”的学*需要,又使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你运用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组织交流。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4×1525×125×32

  学生练*后,组织交流。

  五、引发联想,鼓励探究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127-53-27218-69-31

  127-27-53218-(69+31)

  72÷3÷854÷3÷2

  72÷8÷354÷(3×2)

  【说明: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时激励学生选择一组或几组算式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猜想,来进一步探究减法和除法中的运算规律。不但让学生学生享受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带着数学思考走出课堂,实现了课尽而思考犹在的生动局面。】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四第1、2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结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1、刚才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1、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举的完吗?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板题:乘法结合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2、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菁华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在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时;在笔算加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遍,所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在理解、运用运算律上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本质,上出彩却是不简单的。

  听了徐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徐老师饱满的激情与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去情景化,直击数学本质。

  徐老师跳出教材的束缚,去除生活化的情景导入,重组教材,直接利用加法的意义、利用简单的计算来引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本质特征。如:让学生摆一摆原片来表示“1+2”与“2+1”,得出这两个加法算式都表示把一个圆片和两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三个圆片。

  二、抓住“变”与“不变”,凸显运算律本质特征。

  徐老师始终引领学生围绕加法运算率的本质特征“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而“和不变”以及“加数不变、位置也不变”、“运算顺序变”、“和不变”来展开探究活动,在“变”与“不变”中,凸显运算律本质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研究一般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乘法运算律提供了模板。

  三、个人建议。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带有小括号)该如何读,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2

  今天有幸聆听了太*实验小学徐东珍老师所上的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整节课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的全过程。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创意性地展开教学

  徐老师大胆地尝试改变教材,创意性地展开了课堂教学。徐老师抛开了教材例题的束缚,直接从一组简单的算式开始展开今天的教学。这组算式由易到难,1+2=3,1+2+3=6,1+2+3+4=10,1+2+3+4+5+6+7+8+9=45,这组算式不仅复*了原来的运算顺序,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产生简便算法的需求,这时就引出需要改变加数的位置,从而抛出问题:这样的改变可以吗?接下来就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之旅。这样创造性的改编教材,使本节课的研究更直接,目的更鲜明,直奔主题,不需要受外界实际情况的干扰,纯粹就是研究加数位置、运算顺序的变化。但是,缺乏了数学的来龙去脉,学生体会不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核心问题导学,凸显本质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就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徐老师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前面的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否成立?当学生举出了一系列的等式后,徐老师让学生加以比较,这些等式都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由此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内涵是:运算符号不变两个加数不变和不变,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老师让学生用前面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结合律,在举例验证过程中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由此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内涵是:三个加数不变加数位置不变和不变,变的是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再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加以比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律的理解。像这样抓住核心问题导学,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很明显地采用了“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种探究规律的常用思想方法的指导,要是能把它板书在黑板一侧,对学生以后的学*就会起到一个引领借鉴的作用,可能效果会更好。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3

  有幸去太*实验小学听了徐冬珍老师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徐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这节课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以“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这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经学生为主的的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二、在学*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知识是一条暗线,而且渗透数学思想比教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生思考方法,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学生将终身受用。

  本节课老师注重对学生归纳思想的培养。新授环节探索1+2表示的意思和2+1表示的意思?思考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可以用等式连接?这样的等式你还会写吗?以此为基础,通过举证归纳引出加法交换律。

  同时本节课鼓励学生自己运用符号化的思想来描述数学发现。学生思维开阔:用字母a+b=b+a;符号+=+;文字代+替=替+代表示加法交换律。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三、练*设计层次分明,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本节课共设计了4组*题。

  第一组:先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复*巩固。

  第二组:两组算式的对比初步感受方法的运用后能使计算方法的简单。

  第三组:纠错练*,让学生防微杜渐,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用中的注意点和范围。

  第四组:进行延伸拓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课中,学生只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轻率得出结论,而且学生给出的例子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这时教师就应该提问: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吗?通过大量的举例带着学生验证,从而得出规律,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们思维的严谨,而且也更加科学。

  2.教师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关注较多,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学生都有所提升,但在得出结论方面,除了揭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本质特征外是否还应上升到理论角度。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5×3)×4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知识通过练*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5×4�4×5(3×5)×4 =3×(5×4)

  生举例略生举例略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 (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知识通过练*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生举例略 生举例略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探索与发现(二)〉〉。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具准备

  一些小长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 口算比赛,激发学*兴趣

  1、出示口算题

  2×5 5×14 25×4 125×8 36×25

  2、谈话引入

  师:他们怎么计算那么快呀?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吧!

  3、板书课题。

  (二)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动手操作

  师生共同用小长方体搭一个和教材上一样的大长方体。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长方体搭成的?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汇报,师板书:(3×5)×4=60 3×(5×4)=60

  5、比一比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三)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 提出假设

  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 学生举例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生:…

  (四)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从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反馈。

  师:这样的例子多不多?(多)能举完吗?(不能)

  师:那么我们就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你能写出这个规律吗?

  生:…

  生说师板书:(a × b) ×c=a ×(b × c)叫做乘法结合律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 3×(5×4)=60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哪个更简便?

  师: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38×25×4

  师:能用乘法结合律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吗?

  学生试做,教师指导。

  3、独立计算:42×125×8

  (六)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一组数据

  4×5=5×4 12×10=10×12 6×7=7×6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2、学生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3、用字母来表示,生说师板书:a×b=b×a

  (七) 运用模型,完成练*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后展示评比。

  (八)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五中的相关*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要点。

  四、作业

  《练*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题。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五中的相关*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要点。

  四、作业

  《练*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题。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9)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实用5篇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的“植根童趣,放飞童心”的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45(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

  学生试着写一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我们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叫运算律。但是自己创造的符号只有自己明白,还要学*数学界公认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

  (7)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齐读。

  (8)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3..练*:

  96+35=35+()

  204+57=()+204

  a+45=45+()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齐读问题。你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8+17)+23=68(人)

  28+(17+23)=68(人)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算式?

  2.板书(28+17)+23=28+(17+23)

  (5)练*: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45+(25+23)

  (36+18)+22○36+(18+22)

  (6)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3.练*

  (45+36)+64=45+(□+□)

  560+(140+70)=(560+140)+□

  a+(27+b)=(□+□)+b

  三、组织练*

  1.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后汇报。

  重点讨论第四个等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同时运用了两种加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计算第1小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请学生板演。

  评讲,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3.想想做做第4题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做得对又快。

  男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1小题,女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2小题。

  (2)交换题目再来比一比。

  (3)问:如果让你来选,你愿意做哪一题?为什么?

  (4)小结:因为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每组中的第2小题都运用了加法运算律,所以第2小题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下面我们来做第5题,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

  (2)学生独立连线,同桌互相校对。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

  (4)小结: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四、回顾总结

  有个成语叫“学有所成”,请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剩下的题目。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根据信息自由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又复*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35+()=65+()

  ()+18=19+()a+100=()+()

  3、下面各等式哪些贴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20+50+80=20+80+50

  a+400=400+a140+60=60+140

  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好处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1、教师提问:(1)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

  (2)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

  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

  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4、练*: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二)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能够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

  1、例4计算480+325+75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

  教师板书: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2、例5计算325+480+7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群众订正)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教师提示:哪一步能够省略?

  325+480+75

  =325+75+480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

  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

  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务必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

  4、反馈练*: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

  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在做口算加法时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36+48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仅能够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

  三、巩固发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8+75+12

  6+2+7+4+8

  79+145+21

  14+9+2+11+6

  25+97+15+3

  7+39+43+61+8+32

  4、选取比较简便的方法填在括号里.

  (1)399+154+201=()

  ①399+(154+201)②(399+201)+154

  (2)374+268+126+432=()

  ①(374+126)+(268+432)②(374+126)+268+432

  四、全课小结.

  这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光明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0厘米、164厘米、158厘米、156厘米、162厘米.队员的*均身高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4计算480+325+75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例5计算325+480+75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35+()=65+()

  ()+18=19+()a+100=()+()

  3、下面各等式哪些贴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20+50+80=20+80+50

  a+400=400+a140+60=60+140

  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好处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1、教师提问:(1)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有三个加数,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

  (2)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

  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

  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4、练*: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二)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能够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

  1、例4计算480+325+75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

  教师板书: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2、例5计算325+480+7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群众订正)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教师提示:哪一步能够省略?

  325+480+75

  =325+75+480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

  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

  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务必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

  4、反馈练*: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

  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在做口算加法时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36+48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仅能够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

  三、巩固发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8+75+12

  6+2+7+4+8

  79+145+21

  14+9+2+11+6

  25+97+15+3

  7+39+43+61+8+32

  4、选取比较简便的方法填在括号里.

  (1)399+154+201=()

  ①399+(154+201)②(399+201)+154

  (2)374+268+126+432=()

  ①(374+126)+(268+432)②(374+126)+268+432

  四、全课小结.

  这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与加法交换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布置作业.

  光明小学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60厘米、164厘米、158厘米、156厘米、162厘米.队员的*均身高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4计算480+325+75

  480+325+75

  480+(325+75)

  =480+400

  =880

  例5计算325+480+75

  325+480+75

  =325+75+480

  =(325+75)+480

  =400+480

  =880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