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夜宿山寺教案1

  活动目标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的壮观雄伟,感受语言的优美。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理解“宿”“山寺”“危楼”“星辰”等字词的意思。

  活动准备

  《夜宿山寺》电子大书、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电子大书)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片,你们看见了什么?(高山、寺庙、云雾、星星)

  ——师:在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李白,他去了图片上的这个地方,之后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了些什么。

  二、古诗学*。

  1、播放动画视频,请幼儿欣赏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逐字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住在高山上的寺庙里的体会。“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住”;“山寺”就是“高山上的寺庙”)

  ——师:诗人晚上住在山寺里,一定和睡在家里的感觉不一样,我们来听一听,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古时候人们把高楼称作危楼,星星叫做星辰。诗人说,这高楼有一百尺那么高,我把手一升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师: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那么高的高楼上,诗人又说,他不敢高声讲话,怕声音一大,就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为什么呀?诗人站在一百尺的高楼上,离天空很*。

  三、接龙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句一句地轮读。

  ——请幼儿分组轮读。

  ——教师读每一句的前两个字,请幼儿接龙。

  活动应变

  教师可以为古诗配上动作,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教师准备其他李白的古诗,请幼儿欣赏。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让幼儿阅读欣赏。

  环境创设

  将古诗的挂图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为幼儿介绍诗仙李白的故事,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回幼儿园一起分享。

  随机教育

  活动过渡环节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相关链接

  视频:唐诗三百首《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1)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

  (2)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最高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最高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展示、评议

  (6)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夜宿山寺教案3

  一、导入

  背古诗比赛:你们会背哪些古诗?

  今天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刚才背的有哪些是李白写的?

  二、理解诗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理解每一个词,再把意思连起来。相机学*生字:宿寺

  三、理解诗意。

  照着理解诗题的方法,理解诗意。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问同桌,问老师。

  自己练说。

  同桌互说。

  指名说。你懂了一句就说一句,全部懂了可以全部说。

  学生:你认为他解释得怎么样?

  相机强调:危高百尺星辰恐

  百尺:桃花潭水深千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

  相机学*生字:危百尺惊。重点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组词。记忆。

  如果要你把这首诗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景物?

  四、品读诗句

  看课件品读。

  第一句:读出楼的高。

  你登过高楼或高山吗?什么感觉?

  回忆:铁塔高,铁塔尖。尖尖铁塔入云天。

  第二句:读得轻柔。

  为什么诗人写“恐惊天上人”而不是“地上人”?

  五、背诵古诗。表演背诵。

  六、拓展学*。《登鹳鹊楼》

  七、学写生字。

  百尺:注意把字写好,占格位置。

  摘:注意右边不要写错了。

  惊:忄的写法。形声字。

夜宿山寺教案4

  活动目标:

  1、学念古诗《夜宿山寺》,了解古诗大意。

  2、大胆对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敢于在集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掌握基本的表演礼仪。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学会念古诗《夜宿山寺》,基本掌握大意。

  根据图片内容,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表述古诗内容。

  活动准备:

  古诗相关内容大图、水果贴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堂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闭上小眼睛,然后一二三,看到了什么?刚开始会出现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水果图片,最后展示的是图片《夜宿山寺》,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认真观察图片内容

  二、古诗大意

  幼儿根据图片,表达出来的内容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把图片中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组成一首古诗的内容。

  (可以让孩子么再次复述古诗内容,加深理解)

  三、学念古诗

  逐句学念的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逐字看书的*惯,手指点着字跟读,培养良好的阅读*惯。(重复跟读几次,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加深记忆)

  四、古诗表演

  本环节的设定的目的:1、是巩固练*,加深对古诗的记忆;2、学*表演的基本礼仪,问好、自我介绍、谢幕等(表演是幼儿园活动乃至学校活动的常用形式,学会基本的表演礼仪,增强孩子的表现力);3、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夜宿山寺教案5

  [教学内容]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2、培养幼儿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活动准备:幼儿用书、配乐朗读视频活动过程:一、导入

  1、唱歌曲《小星星》。

  2、提问:星星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呀它在哪里呀它们高不高你们够不够得到星星呀为什么抓不到

  3、小朋友们想不想来和老师比一下高矮呀黑板高一点还是凳子高一点小朋友们知不知道天上的什么很高

  4、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什么东西又高又大这是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又高又大,今天我们就要学*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时写的,所以诗名字叫做《夜宿山寺》。(教读题目)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好不好(放朗读)

  2、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呀寺庙在什么上面啊山已经很高了,寺庙还在山的上面,寺庙高不高啊所以诗人说“危楼高百尺”

  3、表演“危楼高百尺”。这句是是什么意思呢(山上的楼有百尺高)4、老是要读第二句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有问题要问哦“手可摘星辰”。小朋友们想一想描述图上会有什么呀(星星)还有什么呀?(人)这个人在干什么呀星星离他这么*他摘得到星星吗教读。

  5、小朋友们想不想摘星星啊你们怎么摘星星呢(表演教读)这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图片:这幅图上有什么呀图上有几个人啊他们在干什么么图上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再大声有说有笑,另一个小和尚给他比了这个动作(嘘),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呀(让他不要大声说话—不敢高声语)敢不敢大声说话呀7、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表演表演不敢大声说话是怎么样啊(表演)

  8、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呀天上出现星星是什么时候呀晚上大家都要干什么呀住在天上的人呢所以我们敢不敢大声说话呀

  9、谁来学一学非常害怕是什么样子的天上的人是睡在哪里的天在哪里呀(表演朗读)

  10、今天,我们学*了一首什么古诗啊老师来给大家读一次好不好(表演)11、教学生表演。12、多种方式读古诗。13、唱古诗。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2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7课——(引读课题)

  2、复*词语,并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出示课件一)

  3、这篇课文,大家一致认为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出示课件二)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李时珍师徒编写《本草纲目》很辛苦。

  3、过渡:让我们回忆一下,李时珍师徒俩到底吃了哪些苦呢?(板书:走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李时珍和徒弟所承受的那一番“苦”,感受李时珍的高尚品格。

  二、品味苦

  (一)走得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课文1—7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在各方面吃了许多苦?课前你

  们用直线画出来了吗?谁来说说体现他们走得苦的语句?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三)

  2、你是从哪里体会出走得苦的?(走了好几个月了——时间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路程长,几千里路)点拨:全靠两条腿走呀!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

  3、白天,他们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走的都是虎狼出没的——山林。几个月来,几千里路,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让我们把这种行路奔波的辛苦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住得苦课件四

  1、白天要行路,夜晚要住宿,因为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他们住的是一座——(指着黑板说:古寺)那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呢?找到体现他们“住得苦”的语句了吗?

  课件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指读)

  2、当你跟随李时珍走进去,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古寺怎样?追问: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教师相机评价)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非常危险;

  3、同学们,古寺墙壁有的已经倒塌,地上满是残砖剩瓦,上面爬满青苔,神像上蒙着厚厚的蛛网,透露着一种荒凉、阴森的气息。这种景象就叫“破败”。(课件点击)把我们感受到的送进语言文字,一起读出这种环境的恶劣。(课件五))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可李时珍面对这样荒凉破败甚至危险的古寺没有一丝犹豫。

  出示齐读: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5、过渡: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住在在这样破败的古寺里,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晓行夜宿”。(板书)他不仅走得苦、住得苦,还吃得苦,文中体现他们“吃得苦”的句子是哪一句?

  (三)吃得苦课件六

  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1、你从哪里体会到“吃得苦”?你能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2、“啃干粮”为什么能说明吃得苦?“啃”是什么意思?(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干粮:预先做好的食物,如:炒米、炒面、馒头、烙饼等。装在袋子里,时间长了,又干、又硬。)

  3、你体会得真到位,辛苦一天,师徒二人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可口的饭菜,只有啃那冰冷、干硬的,难以下咽的干粮,渴得嗓子冒烟才喝几口山泉水。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饥餐渴饮”(板书),他们生活是多么的苦啊!除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想一想,还有哪些词可以描述他们吃的苦的呢?(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风尘仆仆

  东奔西走)

  4、这样的生活,是一天、两天吗?是一个月、两个月吗?(长年累月)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到现在快50岁了,真的是长年累月啊!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边读还要边想象,就能读出词中蕴含的画面,体会到他们承受的那一番辛苦!出示一起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5、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李时珍离我们越来越*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出现了——课件七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寻访药材,有时喉咙里干得冒烟,晒得又黑又瘦??在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顶风冒雪,手冻得开裂流血,有的时候在野外找不到干草生火取暖,可能那一夜又冷又饿??

  6、听着同学们真情的描述,老师不免要问,是什么力量和信念支撑着李时珍能吃这么多苦呢?

  因此,面对这一切,李时珍对徒弟说———————课件八

  (出示齐读):“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7、他是怎样说这句话的,表情如何?(笑着说)明明这么苦,而且比家里苦多了。可他还笑着说,说明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不怕吃苦

  乐观以苦为乐)这种精神真令人——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他的不怕吃苦,而且以苦为乐。(齐读)

  8、记录苦(课件九)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纸砚,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课件十

  四、体会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课件:“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同学们,李时珍为了获取准确的资料,亲自品尝药材,不能有半点马虎,(板书:尝)从这里你又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认真严谨)你能把这种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读出来吗?谁来试试?(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洪亮些会更棒。)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的药材不仅味苦,而且还有毒,李

  时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他究竟为了什么?从师徒俩的对话中就能找到答案。

  老师想和大家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咱们换换身份,我当徒弟,同学们当师傅,怎么样?我起个头,李世珍笑着问徒弟,开始。课文中那些语句还写了他们长年累月的奔波?(生读一段)当时有飞机可乘吗?有马车可坐吗?靠的就是两条腿走路,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这种行走苦不苦?(板书:走)可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板书:万民得福)你能把他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读出来吗?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1)教师引读:听,寺外,生读: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师:抬头望望,圆盘似地月亮,生读:慢慢移到了中天。

  (2)这是课文结尾一段,为什么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圆圆的月亮呢?这是个有难度的问题?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见解?还记得课前我们的谈话吗?说错了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能勇敢地站起来。

  (3)师小结:风啸鹰叫说明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艰苦生活。皓月当空说明也已经很深了,可他们仍在研究草药。这样写更加衬托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形象,这种写法可以尝试着在作文中运用。(4)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写成的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谁来读一读这段资料。(你读得真流利,真棒!)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把《本草纲目》编写成功了,李时珍用他一人的苦换来了万民的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成立后,在他的老家湖北建立了李世珍纪念馆,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这位科学的巨人。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2、培养幼儿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活动准备:幼儿用书、配乐朗读视频活动过程:一、导入

  1、唱歌曲《小星星》。

  2、提问:星星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呀它在哪里呀它们高不高你们够不够得到星星呀为什么抓不到

  3、小朋友们想不想来和老师比一下高矮呀黑板高一点还是凳子高一点小朋友们知不知道天上的什么很高

  4、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什么东西又高又大这是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又高又大,今天我们就要学*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时写的,所以诗名字叫做《夜宿山寺》。(教读题目)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好不好(放朗读)

  2、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呀寺庙在什么上面啊山已经很高了,寺庙还在山的上面,寺庙高不高啊所以诗人说“危楼高百尺”

  3、表演“危楼高百尺”。这句是是什么意思呢(山上的楼有百尺高)4、老是要读第二句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有问题要问哦“手可摘星辰”。小朋友们想一想描述图上会有什么呀(星星)还有什么呀?(人)这个人在干什么呀星星离他这么*他摘得到星星吗教读。

  5、小朋友们想不想摘星星啊你们怎么摘星星呢(表演教读)这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图片:这幅图上有什么呀图上有几个人啊他们在干什么么图上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再大声有说有笑,另一个小和尚给他比了这个动作(嘘),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呀(让他不要大声说话—不敢高声语)敢不敢大声说话呀7、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表演表演不敢大声说话是怎么样啊(表演)

  8、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呀天上出现星星是什么时候呀晚上大家都要干什么呀住在天上的人呢所以我们敢不敢大声说话呀

  9、谁来学一学非常害怕是什么样子的天上的人是睡在哪里的天在哪里呀(表演朗读)

  10、今天,我们学*了一首什么古诗啊老师来给大家读一次好不好(表演)11、教学生表演。12、多种方式读古诗。13、唱古诗。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准备:

  1、看课件。

  2、写字卡片。

  教学过程:

  1、看看、说说。

  (1)故事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2)观察交流,你觉得山寺怎么样?

  (3)揭示课题,学生读题,说题意。

  (4)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拼拼、读读。

  (1)自由的拼读音节,试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同桌想办法帮你解决。

  (3)指名试读古诗。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古诗,要求读准确。

  3、认认、写写。

  (1)课件出示生字。

  (2)指名读。你是怎么认识这些生字宝宝的?

  (3)生字去掉音节后,怎指名读。

  (4)指名带读。

  (5)齐读生字。

  (6)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样子?

  (7)同桌先说,后指名汇报。

  (8)游戏——《猜字谜》。

  (9)齐读古诗。要求读流利。

  (10)学*生词,学生读生词,用生词组词。

  (11)利用课件指导书写“危”、“尺”。

  4、读读、议议。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楼吗?

  (4)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5)学生自由体会读。

  (6)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7)齐声朗读古诗,要求读出感情。

  5、背背、赛赛。

  (1)创设情境。

  (2)指名试背古诗。

  (3)自由背。

  (4)比赛背——看谁记性好。

  (5)除了这首诗,你还能背哪些诗?

  (6)比赛背——看谁能当小诗人。

  板书设计:

  夜 宿 山 寺

  【 李 白 】

  楼 高

  教学反思:

  1、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的景象,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3、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猜谜语等形式巩固了生字。使学生注意力感高度集中,活跃了课堂气氛。

  4、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二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教师带表情范,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5、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它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觉到朗读古诗与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6、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使学生在民主、可怜的气氛中学懂古诗,增长技能。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夜宿山寺教案汇总五篇

  夜宿山寺教案 1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高百尺星辰高声恐惊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三、学*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4、相互交流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宿寺危摘辰敢恐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W,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5、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三、练*巩固

  1、练*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同字框里是“古”。

  敢:左右宽窄,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案 3

  活动目标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的壮观雄伟,感受语言的优美。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理解“宿”“山寺”“危楼”“星辰”等字词的意思。

  活动准备

  《夜宿山寺》电子大书、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电子大书)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片,你们看见了什么?(高山、寺庙、云雾、星星)

  ——师:在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李白,他去了图片上的这个地方,之后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了些什么。

  二、古诗学*。

  1、播放动画视频,请幼儿欣赏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逐字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住在高山上的寺庙里的体会。“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住”;“山寺”就是“高山上的寺庙”)

  ——师:诗人晚上住在山寺里,一定和睡在家里的感觉不一样,我们来听一听,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古时候人们把高楼称作危楼,星星叫做星辰。诗人说,这高楼有一百尺那么高,我把手一升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师: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那么高的高楼上,诗人又说,他不敢高声讲话,怕声音一大,就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为什么呀?诗人站在一百尺的高楼上,离天空很*。

  三、接龙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句一句地轮读。

  ——请幼儿分组轮读。

  ——教师读每一句的前两个字,请幼儿接龙。

  活动应变

  教师可以为古诗配上动作,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教师准备其他李白的古诗,请幼儿欣赏。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让幼儿阅读欣赏。

  环境创设

  将古诗的挂图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为幼儿介绍诗仙李白的故事,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回幼儿园一起分享。

  随机教育

  活动过渡环节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相关链接

  视频:唐诗三百首《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教案 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 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夜宿山寺教案 5

  活动目标:

  1、学念古诗《夜宿山寺》,了解古诗大意。

  2、大胆对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敢于在集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掌握基本的表演礼仪。

  活动重点:

  学会念古诗《夜宿山寺》,基本掌握大意。

  活动难点:

  根据图片内容,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表述古诗内容。

  活动准备:

  古诗相关内容大图、水果贴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堂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闭上小眼睛,然后一二三,看到了什么?刚开始会出现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水果图片,最后展示的是图片《夜宿山寺》,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认真观察图片内容

  二、古诗大意

  幼儿根据图片,表达出来的内容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够把图片中的个体联系在一起,组成一首古诗的内容。

  (可以让孩子么再次复述古诗内容,加深理解)

  三、学念古诗

  逐句学念的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逐字看书的*惯,手指点着字跟读,培养良好的阅读*惯。(重复跟读几次,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加深记忆)

  四、古诗表演

  本环节的设定的目的:1、是巩固练*,加深对古诗的记忆;2、学*表演的基本礼仪,问好、自我介绍、谢幕等(表演是幼儿园活动乃至学校活动的.常用形式,学会基本的表演礼仪,增强孩子的表现力);3、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情感。

  3、通尝试用多种形式(如写、唱、画、舞等)再现古诗情境。

  【教学重难点】

  1、学*、积累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探究兴趣,入题想象。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全诗,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齐读,初步感知全诗。

  2、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3、生探究字词诗意,交流学法。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又是怎样讲夜静的?

  3、请用一句话说出诗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4、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体情入境。

  A、以《夜宿山寺》为题,小组合作,写一首诗,再表情朗读。

  B、还可以用“画”“唱”等方法来表现诗歌情境。

  5、表情背诵,总结巩固。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三选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

  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是一首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在导入部分用回顾旧知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再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古诗的情境。在设计学*字词、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别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热情。在体会诗意部分,我让学生采用写画唱等多形式再现诗歌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课堂气氛由此特别热烈。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再积极引导,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课题,读准*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课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地点是---。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课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c.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1.学*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c.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老师最欣赏刚才几位同学组的词语。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其实和“惊动”相似的还有一个词“惊扰”,今天我把这个词送给大家。)(看看老师给它们组的词语。老师给“恐”组的是“恐怕”,给“惊”组的是“惊动、惊扰”。今天老师就把这些词送给大家。)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1.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1.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设计意图:《夜宿山寺》和《秋浦歌》这两首古诗都是李白写的,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拓展这首古诗增加学生同一作者的古诗积累。)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板书:

  18.夜宿山寺

  (唐)李白

  高百尺

  危

  摘星辰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 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 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菁华5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学*字词,通过字词句的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学*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我国古代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历时二十七年,倾注毕生的心血编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曾称赞这本书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李时珍。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在察访药材时的一段经历。请大家拿起手跟我一起写课题,板书:《李时夜宿古寺》(宿,是生字,它是宝盖头,代表一个家,这个家里可以住上一百个人,这个字就成了上下结构。在这里它读SU,它还有另外两个读音(出示三种读音)。意思是住宿,过夜的意思。夜宿古寺:夜晚住宿在古寺里。)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新词

  1、李时珍夜晚住在古寺中,那么他住在那干什么呢?出示要求。

  2、、学*生字词。

  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很认真,文中有些词,大家能读正确吗?

  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1)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字音读的非常准确。那这一组,谁能来读?指名1人读,

  ①出示第一组词: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 修订《本草纲目》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 刚才我们知道,宿就是住宿,那行呢?晓和夜呢?这个词是告诉我们,李时珍师徒俩天刚亮就(出行),到了夜里才(住宿)。

  △ 对,同学们真聪明,(那这个词有谁读懂了?) “饮”就是喝水,渴就是口渴了,“渴饮”就是口渴了才喝水,那么“饥餐”呢? 生:饿了才吃饭。

  △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齐读)从这两个词你感觉出什么?(行得苦)

  △再读读这两个词,体会体会李时珍师徒俩的辛苦。

  他们这样辛苦是为了(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出示读。

  △ 刚才我们用拆字法,逐个字组词再串联起来,理解了“晓行夜宿”,你也能用这个方法来说说“察访”的意思吗?察是察看、考察,访;寻访、访问。连起来就是考察寻访的意思。课文中指李时珍通过观察访问对药材进行调查。

  △这些词语都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一天晚上,因为一心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只能夜宿古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寺呢?谁来读读这几个词?(指名读)

  2、出示第二组词语:灰尘 破庙 断垣残壁

  △读完,你仿佛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古寺?

  从这几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住的很差。(住得苦)

  △出图,看,这就是断垣残壁的破庙,屋顶上、窗户上都是洞,不时有冷风灌进来,有些墙壁已经倒塌,一半立在那里,一半全是碎砖,这就叫 (断垣残壁),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哪一自然段描写了寺庙的'破败,(第四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请同学们看书上的这幅图,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此时,他们在干什么呢?(亲自尝草药)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9-12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种草药?(指名说)

  △出示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草药的名字。

  △那这些草药有什么作用呢?怎么去辨别他们呢?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A这些词刚才几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这几个词都读的很准确,B这几个词刚才有同学没有读好: 胭脂草 捣烂 呃逆 涎滑 端详 扯下)(理解“呃逆”)

  △这些草药大多都是苦涩难咽的,甚至是有毒会导致中毒身亡的,但李时珍却亲自品尝,可见品尝之苦啊!板书:品尝苦。

  △想认识一下这些草药吗?(出示图,看一下)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课后我们可以再深入地区了解,李时珍为了弄清这些草药的功效,完成《本草纲目》的修订,花了27年的时间,日日夜夜地奔波着。

  三、再读课文

  1、下面我们继续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个夜晚,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件事的。

  2、指名交流。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给课文分分段。

  指名说。

  4、学到这,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5谁能把这几句话读短,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

  6、指名1个人来说。是不是觉得难度?想知道我是怎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吗?

  指着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7、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其实很多时候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你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借助题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写字教学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写3个字。

  写“煮”砖”“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怎么样把他们写好?

  2. 指名说。

  3. 说到那个字,老师写哪个字?学生描红,描一个,写两个。

  五、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学*了生字词,学会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李时珍师徒俩承受了那么多的苦,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

  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行得苦 住得苦 尝得苦 记的苦 吃的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学*字词,通过字词句的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学*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在我国古代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历时二十七年,倾注毕生的心血编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曾称赞这本书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李时珍。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在察访药材时的一段经历。请大家拿起手跟我一起写课题,板书:《李时夜宿古寺》(宿,是生字,它是宝盖头,代表一个家,这个家里可以住上一百个人,这个字就成了上下结构。在这里它读SU,它还有另外两个读音(出示三种读音)。意思是住宿,过夜的意思。夜宿古寺:夜晚住宿在古寺里。)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理解新词

  1、李时珍夜晚住在古寺中,那么他住在那干什么呢?出示要求。

  2、、学*生字词。

  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很认真,文中有些词,大家能读正确吗?

  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1)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字音读的非常准确。那这一组,谁能来读?指名1人读,

  ①出示第一组词: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 修订《本草纲目》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 刚才我们知道,宿就是住宿,那行呢?晓和夜呢?这个词是告诉我们,李时珍师徒俩天刚亮就(出行),到了夜里才(住宿)。

  △ 对,同学们真聪明,(那这个词有谁读懂了?) “饮”就是喝水,渴就是口渴了,“渴饮”就是口渴了才喝水,那么“饥餐”呢? 生:饿了才吃饭。

  △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齐读)从这两个词你感觉出什么?(行得苦)

  △再读读这两个词,体会体会李时珍师徒俩的辛苦。

  他们这样辛苦是为了(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出示读。

  △ 刚才我们用拆字法,逐个字组词再串联起来,理解了“晓行夜宿”,你也能用这个方法来说说“察访”的意思吗?察是察看、考察,访;寻访、访问。连起来就是考察寻访的意思。课文中指李时珍通过观察访问对药材进行调查。

  △这些词语都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一天晚上,因为一心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只能夜宿古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寺呢?谁来读读这几个词?(指名读)

  2、出示第二组词语:灰尘 破庙 断垣残壁

  △读完,你仿佛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古寺?

  从这几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住的很差。(住得苦)

  △出图,看,这就是断垣残壁的破庙,屋顶上、窗户上都是洞,不时有冷风灌进来,有些墙壁已经倒塌,一半立在那里,一半全是碎砖,这就叫 (断垣残壁),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哪一自然段描写了寺庙的破败,(第四自然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请同学们看书上的这幅图,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此时,他们在干什么呢?(亲自尝草药)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9-12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种草药?(指名说)

  △出示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草药的名字。

  △那这些草药有什么作用呢?怎么去辨别他们呢?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A这些词刚才几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这几个词都读的很准确,B这几个词刚才有同学没有读好: 胭脂草 捣烂 呃逆 涎滑 端详 扯下)(理解“呃逆”)

  △这些草药大多都是苦涩难咽的,甚至是有毒会导致中毒身亡的,但李时珍却亲自品尝,可见品尝之苦啊!板书:品尝苦。

  △想认识一下这些草药吗?(出示图,看一下)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课后我们可以再深入地区了解,李时珍为了弄清这些草药的功效,完成《本草纲目》的修订,花了27年的时间,日日夜夜地奔波着。

  三、再读课文

  1、下面我们继续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的那个夜晚,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件事的。

  2、指名交流。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给课文分分段。

  指名说。

  4、学到这,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5谁能把这几句话读短,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

  6、指名1个人来说。是不是觉得难度?想知道我是怎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吗?

  指着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7、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其实很多时候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你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借助题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写字教学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写3个字。

  写“煮”砖”“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怎么样把他们写好?

  2. 指名说。

  3. 说到那个字,老师写哪个字?学生描红,描一个,写两个。

  五、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学*了生字词,学会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李时珍师徒俩承受了那么多的苦,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

  板书:李时珍夜宿古寺

  行得苦 住得苦 尝得苦 记的苦 吃的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五)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六)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汇报结果

  (、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七)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八)再读生字词

  (九)生字描红

  (十)作业

  收集常见中药名称及药效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精读感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以苦为乐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幻灯《本草纲目》和医学成绩,请同学们读一读,再谈谈感受。

  2、《本草》医学成绩之高,让人张口结舌。就来看看李时珍写《本草》的经历。

  二、学*第一局部(简)。

  1、揭题并考虑讨论:

  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一心”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了什么事“一心”赶路?

  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断垣残壁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那灰尘、蜘蛛网还表示什么?

  这样的破寺,李时珍能住吗?“就”字怎么理解?

  2、自由朗读感悟这一局部。

  三、学*第二局部(详)。

  1、师徒俩就在这样破败的古寺里过夜的,的确很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很艰苦?

  2、自由朗读,找一找(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如此艰苦,他们有没有埋怨?我们来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3、出示师徒对话,初读感悟,读了之后你有哪些感受,说一说。

  重点突出“笑”字,表示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

  理解:“常年累月地奔走,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出示资料,为什么待遇丰厚的御医不做,在外劳苦奔走?)

  练*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组合读,指名读。

  再读再悟,体会人物以苦为乐,为国为民的精神。

  四、学*第三局部。

  1、借着月光,我们走*寺庙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师徒俩累了一天了,也该休息了吧?(没有,他们还要记下寻访所得。)

  2、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怎么做的。读一读,说一说(通过记载药物和药性和用法,可以看出他们工作的认真严谨。)

  3、当记录到鸡肠草时,有个“……”,表示什么意思?李时珍又是怎么做的?(李时珍一时无法分辨两种草药了,他扯下一点放在口中嚼嚼。)

  4、你敢嚼吗?(出示资料,李时珍曾经尝药险些中毒丧命)。

  5、李时珍这样做值得吗?各抒己见。标明李时珍的什么精神?(严肃认真,非常负责,愿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1、这时,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也可以对庞宪说。写一写,相互交流。

  2、了解了李时珍,我们再次饱含激情的读一读课文,看谁读的最棒。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长年累月、断垣残壁”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应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理清课文脉络,学*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字词,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给的几个提示,猜出相关人物。

  (1)19年 史学家 砸缸 《资治通鉴》

  (2)远渡重洋 生物学家 青蛙卵剥离手术

  (3)江苏宜兴 《奔马》 画家

  (4)一万余里 “医林二圣”之一 《本草》

  二、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和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 李时珍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察访药材,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三、出示课题

  1、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李时珍的课文。出示课题:李珍夜宿古寺 (齐读两遍)

  2、理解题目:

  宿:住宿,过夜。 夜宿古寺:夜晚住宿在古寺里

  3、再读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夜宿”古寺;“古寺”是怎样的?在“夜宿古寺”时做了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学贵有疑,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吧。要求:自由大声读书,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读顺句子。

  出示:正确、通顺、响亮

  2、检查预*和自读情况

  ①夜宿 庞宪 师徒俩

  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两个人,是……

  庞宪是李时珍的弟子,所以又可称为 (师徒俩)齐读2 遍

  ②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

  、他俩一路 出示上面两词,反复读。 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水,这就叫……读 饥餐渴饮

  白天赶路,晚上住宿,这就叫……读 晓行夜宿,从这两个词你感觉出什么?(非常辛苦)

  再读该词,体会辛苦。

  、他们这样辛苦是为了……出示,指读,察访药材 “察”是什么意思?“访”呢?

  师补充讲述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的知识

  、把这三个词送入句子,读好他

  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导朗读,你在读这段话后,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尘仆仆、疲惫不堪……)

  重点读好“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好几个月”

  ③灰尘 断垣残壁 破庙

  、他们今天晚上住的是怎样的一座古寺?(破败)

  所以又叫破庙 指读,齐读

  古寺里到处是(出示 灰尘)、齐读

  看图,屋顶上、窗户上都是洞,不时有冷风灌进来,有些墙壁已经倒塌,一半立在那里,一半全是碎砖,这就叫 (断垣残壁),齐读,垣就是墙壁,这个词也可以说成 颓垣断壁

  ④煮沸 垒成桌子 端详 扯下 陶碗 笔墨砚台 呃逆

  直接出示以上词语,指读,齐读

  说说你已经懂得那些词的意思。(师重点讲端详:仔细地看,找一找端详一词在文中哪句话中,自由读,想想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组织交流,理清脉络

  ①、生字新词读准了,也理解了,课文就一定读得更好 了,

  刚才你觉得难读的地方,现在你会读了么?(指名读2、4、7、12自然段)

  想想哪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了?

  ②、组织交流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李时珍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样的?

  (破败的古寺,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上也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生火、烧水、啃干粮、记载寻访所得)

  现在谁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说一说?自由练说,指明交流。(点:如果能说得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如果这里能用一句话说,或用一个词来概括,就会简洁许多,如“月下记载”)

  小结:刚才我们简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得真好!

  4、理清文章脉络,学*利用时间变化分段的方法

  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时间顺序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②、利用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

  李时珍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生齐读课题:16、李时珍夜宿古寺)

  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

  安徽、河南、湖北——对,几千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

  ——(点拨)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几千里路,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虎狼出没的——山林。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读。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什么叫“饥餐渴饮”?什么叫“晓行夜宿”?

  ——(或者)对,他的“晓行”就是——读。他的夜宿呢?

  二、学*第4自然段

  出示:(第四自然段)

  1、他晚上住在什么样的古寺,你给大家读读。

  2、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破败的古寺)

  3、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破败”? (请你再读读课文第四小节,体会体会)

  交流:

  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

  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荒凉;把体现“脏”的地方都读出来。你再试试)

  (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残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灰蒙蒙的蜘蛛网)

  (请你读。你读出了古寺的危险。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住”,就是看一眼,都觉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读。)

  同学们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我们一起读。齐读第4小节。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5、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读课文2、3小节,找找原因。(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6、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全心全意………)

  “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7、师小结:原来,为了寻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毫不犹豫地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出示,齐读)

  8、一个“就”字,你读出了什么?(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不怕吃苦 一门心思扑在修好《本草》上 ; 对物质生活无所求 随遇而安——在他看来,只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了。)

  9、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一个“就”读得好,把李时珍对物质生活无所求,随遇而安的淡泊读出来了。

  这就是李时珍的“夜宿”!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里过夜,他的“晓行夜宿”多么辛苦。

  他还吃了哪些苦?

  三、学*5—7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引读: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夜幕渐渐降临了——李时珍和他的弟子住在这样破败的古寺里,他们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谈到了吃苦的话题,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苦吗?请同学们轻轻课文5—7自然段,找一找,想一想。

  学生交流:

  1、庞宪说“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么?”(换句式)(先生是快50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不会叫苦的。)

  2、在这里你注意到李时珍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

  3、 “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引导: 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几段文字,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来谈谈。

  师徒俩找来枯枝杂草,生起火来。(还得生火取暖)

  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

  啃干粮 “啃干粮”的“啃”是什么意思?

  (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

  你们能做个动作吗?生模仿“啃”的动作

  看出来你们咬的时候很费力,你们吃什么东西的时候要这么费力呢?

  (骨头、鸡腿、甘蔗……)

  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

  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风干了,硬了。可见放的时间长了。)

  粮食放时间长了,说明了什么?(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可真辛苦啊!)

  住破庙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叫做“饥餐渴饮”。

  吃的是泉水、干粮,住的是破败的古寺,走的是荒山野岭,(指黑板)“晓行夜宿”,“饥餐渴饮”,李时珍为寻访药材,吃了多少苦呀!这样的生活,你还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写上黑板)

  (4)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文中有个词语告诉我们——多长时间?(长年累月)

  (是“长年累月”过这样的生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难怪李时珍说,比住在家里——苦多了!(点红“苦多了”)

  (5)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这就叫“长年累月”,

  想象一下,他们还会吃哪些苦?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寻访药材,可能有时喉咙里干得冒烟,晒得又黑又瘦……)

  在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顶风冒雪,手冻得开裂流血,有的时候在野外找不到干草生火取暖,可能那一夜又冷又饿)

  (6)师补充: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在修订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蒌,带着徒弟,翻山越岭,访医采药,不要忘记,到现在他已经多大了?(快50岁了!)这样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快15年了!

  可是李时珍却说-------(齐读):“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7)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李时珍--------的精神。板书:(不怕吃苦) 为了造福万民甘于付出 乐观 以苦为乐

  (8) 指名读

  四、学*8---13自然段

  李时珍吃的“苦”绝不仅仅如此。同学们,默默地去读读课文的8——13自然段,你对“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李时珍还吃了什么苦?

  (第12自然段)出示:

  他是怎样尝药草的?请你读读第12自然段。

  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会读书的人已经拿出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找出来后你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

  (1) 生交流:

  (2)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第12小节的细节描写。(如果学生说到,就直接切入,如果没有答到,就让学生一起来学*第12小节)

  你们看,李时珍在无法识别“鸡肠草”与“鹅肠草”的时候他先是端详, 端详是什么意思?(仔细地看)不仅仔细地看,还在想,想怎样区分“鸡肠草”与“鹅肠草”

  在外形看不出的情况下,李时珍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还在想,还在体会,终于区分出来,于是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生齐读)

  (3)小结:这一段抓住了端详 扯下 嚼嚼这些动词,把一个( )的李时珍描写得生动传神。

  (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一丝不苟,这就叫——板书:严谨)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的情景。

  同学们,品尝草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植物是有毒的,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还长期吃生姜为的是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为了证实曼佗罗的药性,他喝下了浸泡曼佗罗花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

  听到这儿,你对李时珍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这就是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品尝草药,他的心中只装着天下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

  同学们,这一切的研究和揣摩,这一切的危险和担忧,写在纸上,就变成极为简练的14个字。引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字数不多,但字字可靠,字字准确,字字严谨,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在第12小节中的两个地方出现了省略号,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停下在思考,第二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还在记载其他草药。)

  2、引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寺庙内,李时珍就着皎洁的月光记着白天的寻访所得;山风透过露天的屋顶吹起了他花白的头发,夜越来越深了,弟子庞宪脱下衣服轻轻披在他身上,李时珍浑然不觉,依然思索着记载着,我们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入睡的……

  再读:“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为了修订《本草》,他真是( )(忘我地工作,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心系万民,勤奋塌实……)

  五、整体感知“苦”与“值得”

  1、如果说我们先前感受到的是李时珍生活上的艰苦,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修订《本草》的辛苦)

  2、怪不得李时珍说,“比住在家里——苦多了!”这样的“晓行夜宿”,是夜以继日工作之后的“晓行夜宿”!这样的“饥餐渴饮”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研究之后的“饥餐渴饮”呀!孩子们,我们目睹了李时珍在古寺中一夜的生活,而这一夜仅仅他一生几十年中的一个瞬间,多少个夜晚,他都是这样度过的。

  3、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细细地品味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的“不易”。

  4、面对这一切,李时珍只是淡淡地说,齐读——(点红“值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值得”变红)

  板书:值得

  5、为什么呢?

  (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

  板书:万民得福

  6、对,正因此他心里装着万民的健康、万民的幸福,所以——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是值得的。

  ,是值得的。

  为了万民得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7、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创造了新的《本草纲目》。

  读到这儿,我们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请听听世人对它的评价吧——

  出示: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8、看着,想着,李时珍的话又轻轻回响在我们的耳边,读——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菁华5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

  (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2

  【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寝( ) 藻( )荇( )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3

  教材分析:

  在*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4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精选10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1

  倚着那清晨微弱的光束,我走进一个建立在山上的古朴、典雅、历时比较久的庙宇。走着一块块的青石板,仿佛触摸到亘古不变的历史,看到了曾经得山景。抚摸着一颗颗高大翠绿的野竹,一个个参天而起,笔直的一道绿

  绿的鲜艳、绿的明亮、绿的刺眼,太阳冉冉升起,照射在大地上,但那第一缕光照在了竹林上,是那竹子更加美丽耀眼,又婉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下歌舞。

  那曲折、蜿蜒的里间小路,仿佛没有了尽头,只能说哪一头是一个寂静、安详、修身养性的地方。僧人们休息的房间隐藏在花丛中,使禅房格外清香、诱人,在远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那芳香的气味,就能感觉到那美丽的禅房。

  那美丽的山水仿佛与鸟的性格相通,引来了一大群的鸟来栖息、光顾,鸟儿也在这如画的`山水般繁衍,也让下一代感受到美丽的景致是什么概念。潭水映出我的影子,使我那暴躁的脾气得以净化、安宁,也是我超脱了尘世的烦恼。

  慢慢的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既安静、又可怕,只有寺庙中那种声在徐徐回荡在山谷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2

  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重点:

  背诵此诗。

  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5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

  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

  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翻译: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6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我漫步在一条小道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远处,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隐若现。我很是惊讶,心想: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来散步时为何没有发现?我快步向前,寺院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我便推门走进这寺院中。朝阳射下来的点点光芒,映照着肃穆的高林,让人感到十分的庄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处,我发现了一条小路。阳光透过竹叶在路上留下斑斑点点,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路上的斑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望着小路远处,却是一眼望不到头,花木掩映着的经房更显得分外幽静。

  我缓缓地走在小路上,观赏者那被誉为四君子的——竹子。听着风吹过竹叶发出的轻响,呼吸着竹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古寺在阳光下的身姿。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我停下脚步,细听这只鸟儿的歌声,忘记了自己。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顿时一片空灵。

  鸟儿的歌声停止了,像一位歌唱家一样,向我点了几下头,拍着翅膀飞走了。一瞬间,大自然似乎也变得寂静起来,没有一点声音,我抬头向天空望去,只听见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8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诗歌形象,深切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去过不少寺院,想想看都去过哪些寺院,

  (学生回答)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描写寺院的古诗,想想看学*了哪些在关寺院的古诗

  (学生回答)

  有哪些感受呢?(生答)。

  今天再学*一首描写寺院的古诗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投影)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作者寄情山水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鸟声潭影,正写其幽静。鸟性之悦,人心之空,都出于人之主观感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静中之动,愈见其静。不过,声静还是表象,心静才是意境,故万籁俱寂之中又有万念俱寂的意思在;闻钟磬之声亦仿佛听佛法而有所警觉。。

  5.配乐齐读

  6.比较阅读

  与本诗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的古代诗还有哪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10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夜宿山寺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情感。

  3.通尝试用多种形式(如写、唱、画、舞等)再现古诗情境。

  【教学重难点】

  1.学*、积累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探究兴趣,入题想象。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全诗,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齐读,初步感知全诗。

  2、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3、生探究字词诗意,交流学法。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又是怎样讲夜静的?

  3、请用一句话说出诗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4、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体情入境。

  A、以《夜宿山寺》为题,小组合作,写一首诗,再表情朗读。

  B、还可以用“画”“唱”等方法来表现诗歌情境。

  5、表情背诵,总结巩固。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三选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

  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是一首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在导入部分用回顾旧知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再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古诗的情境。在设计学*字词、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别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热情。在体会诗意部分,我让学生采用写画唱等多形式再现诗歌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课堂气氛由此特别热烈。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再积极引导,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在把文学欣赏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设计特色

  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情境,引起共鸣。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领学生自主、生动地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学会诗中的4个生字和3个认读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从哪里看出山寺很高。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山寺很高。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危”及两个“高”字的意思。

  ★在了解诗句意思的同时,引领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几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行吗?(师生对诗)

  2、对话导入:大家会背这么多的古诗,真了不起!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再来学*一首古诗,你们愿意吗?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诗人

  刚才我们一起背诵了一首《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

  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令人感动。人们都爱读。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⑴这一天,诗仙来到一座大山前,他抬头一看,啊!好高的山,一眼望不到顶,如插入云里一般。此时,天色已晚,李白决定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中。他奋力向山顶爬去。爬到了山顶,呀!眼前竟然是这样一番景象,于是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成了一首古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⑵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师:(给宿注音)《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李白在诗的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呢?(他夜晚住在山上的寺院之中,点出了时间、地点,多巧妙呀!手指板书:时间——夜宿、地点——山寺)

  来,再读一读,把题目中的意思清清楚楚地读出来。(教师可以用手势,指导学生读准重音、停顿)

  接下来,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单个的字词,再把意思连起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把这称为学*古诗的“秘诀”。在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个“秘诀”,试着去理解其中一句。

  三、新课

  1.师:李白在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来学*古诗。

  2、出示古诗,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古诗,看谁读的正确、流利。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方式:以学生读做为检查的方式,达到正确、流利

  诗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想读读古诗吗?

  指名读

  评价:正确(出示课件——诗中的这几个生字,他读得多准确呀!你们也像他这样看准拼音,再读一读!)

  读音不准(哪个字音还不准确,你们也再练一练)

  再指名读,评读:你最欣赏他哪里?你再读一读!(结合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情况,适时提问:

  尺——高百尺(尺,长度单位同学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米和厘米,用手比一比米有多长?厘米有多长?老师告诉你一尺有这么长!那高百尺有多高呢?在古时候可真得是太高了!)

  星辰——摘星辰(星辰是指什么?诗中说可以摘到什么?来,大家做一个摘星星的动作。(瞧,有的同学手伸得可高了,看样子,要摘到天上的星星可不容易!)

  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我趁机告诉学生李白其他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写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三、学*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4、相互交流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宿寺危摘辰敢恐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W,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5、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三、练*巩固

  1、练*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同字框里是“古”。

  敢:左右宽窄,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夜宿山寺》这一教案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 4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7课——(引读课题)

  2、复*词语,并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出示课件一)

  3、这篇课文,大家一致认为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出示课件二)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李时珍师徒编写《本草纲目》很辛苦。

  4、过渡:让我们回忆一下,李时珍师徒俩到底吃了哪些苦呢?(板书:走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李时珍和徒弟所承受的那一番“苦”,感受李时珍的高尚品格。

  二、品味苦

  (一)走得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课文1-7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在各方面吃了许多苦?课前你

  们用直线画出来了吗?谁来说说体现他们走得苦的语句?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三)

  2、你是从哪里体会出走得苦的?(走了好几个月了——时间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路程长,几千里路)点拨:全靠两条腿走呀!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

  3、白天,他们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走的都是虎狼出没的——山林。几个月来,几千里路,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让我们把这种行路奔波的辛苦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住得苦课件四

  1、白天要行路,夜晚要住宿,因为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他们住的是一座——(指着黑板说:古寺)那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呢?找到体现他们“住得苦”的语句了吗?

  课件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指读)

  2、当你跟随李时珍走进去,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古寺怎样?追问: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教师相机评价)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非常危险;

  3、同学们,古寺墙壁有的已经倒塌,地上满是残砖剩瓦,上面爬满青苔,神像上蒙着厚厚的蛛网,透露着一种荒凉、阴森的气息。这种景象就叫“破败”。(课件点击)把我们感受到的送进语言文字,一起读出这种环境的恶劣。(课件五))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可李时珍面对这样荒凉破败甚至危险的古寺没有一丝犹豫。

  出示齐读: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5、过渡: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住在在这样破败的古寺里,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晓行夜宿”。(板书)他不仅走得苦、住得苦,还吃得苦,文中体现他们“吃得苦”的句子是哪一句?

  (三)吃得苦课件六

  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1、你从哪里体会到“吃得苦”?你能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2、“啃干粮”为什么能说明吃得苦?“啃”是什么意思?(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干粮:预先做好的食物,如:炒米、炒面、馒头、烙饼等。装在袋子里,时间长了,又干、又硬。)

  3、你体会得真到位,辛苦一天,师徒二人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可口的饭菜,只有啃那冰冷、干硬的,难以下咽的干粮,渴得嗓子冒烟才喝几口山泉水。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饥餐渴饮”(板书),他们生活是多么的苦啊!除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想一想,还有哪些词可以描述他们吃的苦的呢?(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风尘仆仆

  东奔西走)

  4、这样的生活,是一天、两天吗?是一个月、两个月吗?(长年累月)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到现在快50岁了,真的是长年累月啊!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边读还要边想象,就能读出词中蕴含的画面,体会到他们承受的那一番辛苦!出示一起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5、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李时珍离我们越来越*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出现了——课件七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寻访药材,有时喉咙里干得冒烟,晒得又黑又瘦??在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顶风冒雪,手冻得开裂流血,有的时候在野外找不到干草生火取暖,可能那一夜又冷又饿??

  6、听着同学们真情的描述,老师不免要问,是什么力量和信念支撑着李时珍能吃这么多苦呢?

  因此,面对这一切,李时珍对徒弟说-------课件八

  (出示齐读):“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7、他是怎样说这句话的,表情如何?(笑着说)明明这么苦,而且比家里苦多了。可他还笑着说,说明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不怕吃苦

  乐观以苦为乐)这种精神真令人——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他的不怕吃苦,而且以苦为乐。(齐读)

  8、记录苦(课件九)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纸砚,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课件十

  四、体会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课件11 1:“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同学们,李时珍为了获取准确的资料,亲自品尝药材,不能有半点马虎,(板书:尝)从这里你又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认真严谨)你能把这种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读出来吗?谁来试试?(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洪亮些会更棒。)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的药材不仅味苦,而且还有毒,李

  时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他究竟为了什么?从师徒俩的对话中就能找到答案。

  老师想和大家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咱们换换身份,我当徒弟,同学们当师傅,怎么样?我起个头,李世珍笑着问徒弟,开始。课文中那些语句还写了他们长年累月的奔波?(生读一段)当时有飞机可乘吗?有马车可坐吗?靠的就是两条腿走路,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这种行走苦不苦?(板书:走)可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板书:万民得福)你能把他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读出来吗?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1)教师引读:听,寺外,生读: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师:抬头望望,圆盘似地月亮,生读:慢慢移到了中天。

  (2)这是课文结尾一段,为什么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圆圆的月亮呢?这是个有难度的问题?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见解?还记得课前我们的谈话吗?说错了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能勇敢地站起来。

  (3)师小结:风啸鹰叫说明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艰苦生活。皓月当空说明也已经很深了,可他们仍在研究草药。这样写更加衬托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形象,这种写法可以尝试着在作文中运用。

  (4)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写成的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谁来读一读这段资料。(你读得真流利,真棒!)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把《本草纲目》编写成功了,李时珍用他一人的苦换来了万民的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老家湖北建立了李世珍纪念馆,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这位科学的巨人。

  《夜宿山寺》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目标]

  1.自学诗中的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