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

  1、练*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通过学*,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分项整理

  1.复*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

  1、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2、可以列出方程:30x=600。

  3、设x后,钟状菌的高度可以赶上竹子。列出方程:25x—4x=31.5。

  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

  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中比较也是数学学*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1)、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2)、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掌握有效的学*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9.43-9.05=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画、观察掌握垂线的画法,了解和研究垂线、*行线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严谨的作图*惯。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对于直线你都理解了哪些知识?

  2.试画垂线并思考。

  二、新授

  1.在画垂线的练*中,感悟*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2.归纳总结: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动手测量感悟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4.认识点到直线距离。

  5.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四、提高练*

  1.画垂线时,没有三角板,只有直尺怎么办?

  2.若直尺也没有了,怎么办?

  3.只有一张形状不规则的纸怎么办?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掌握*行线和垂线的画法,但是缺乏工具的同时,方法不是很灵活很巧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今后要加大培养力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创设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置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思路:

  因为教材中的“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但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故本节课笔者创设了“牧童指路”、“确定老师的家的位置、学生的家的位置”等学生熟悉的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鲜明的教学层次性:导入时让学生在原有用“观测点”和“方向”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初步意识到确定位置时用上“距离”的必要性;新授时又从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自学教材是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自我检测;实践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爱国、爱父母等教育。整节课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试图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适时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地图、量角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牧童指路”图让学生联想一句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牧童关键要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创设“问路”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感知确定位置除了明确“观测点”和“方向”两要素外,如果加上“距离”就更好了。)

  2、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其实,这就要用到我们数学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位置与方向,认识了八个方向。谁能把这八个方向不重复、不遗漏地说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复*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说出八个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以我们学校为观测点,让学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5、任意找出一位学生,让跟他家是同一个方向的学生举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的家在一个地方,对吗?

  (不对,这些学生的家有远有*。)

  6、师小结:

  看来要具体地说清楚你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只说明方向还不够,最好还要说清楚什么才行?(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观测点、方向、距离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的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但他们的家却不在同一地方,再次让学生意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说方向不全面,还要说清楚与观测点的距离)

  7、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观测点、方向、距离”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

  (1)师:刚才我了解了许多同学的家所在的位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家在学校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确定老师家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课件出示“老师家的位置”和“小明家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都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4)引导学生想办法从方向上区分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的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要精确指明方向可以加上“角度”。 板书:角度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方位与四个正方位所形成的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方向上区分在同在学校东北方向的“老师的家”和“学生的家”的位置,由原来的从大体上确定物体的方向,过渡到具体的说出物体所在观测点的角度,引出本节课的难点。)

  (5)投影出示角度。(老师家的方向与东的夹角是30°)

  (6)让学生试着加上“30度”,精确地说出老师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东偏北30°、 北偏东30°、北偏东60°、东北方30°、东偏北30°等

  (7)讨论交流: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师小结:“东偏北30°”和“北偏东60°”都对,但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夹角比较小的方位,所以说成是“东偏北30°”,而不说“北偏东60°”

  (8)仿照说一说

  让学生精确地说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北偏东30°)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

  (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要想知道老师家的具**置只知道精确的方向还不够,必须知道老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2)投影出示“从学生的家到学校大约3千米”,让学生说说老师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课件上从学校到小明家的线段被分成三等份,从学校到老师家的线段被分成四等份,每一份线段的长度相等。)

  3、确定物体的位置。

  (1)师对照板书让学生从“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老师家所在学校的具**置?

  可以多找几位学生说说,从而得出“老师的家在学校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4千米。”

  (2)让学生仿照 “老师家在学校的具**置”说说“小明家在学校的具**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物**置的方法。)

  三、自学释疑

  1、让学生自主观察数学书第17—18页的内容,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

  3、投影出示网上下载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定向运动”和“检查点”,渗透锻炼身体的意识。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北针,按规定的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

  检查点就是预先绘在地图上的,当运动员到达检查点时可发现检查点的标志,参加者在标志上做记号,证明他曾到达该处。但检查点之间的路线却没有限制,通常两点之间的路线会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4、师小结:

  如果你对“定向运动”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课后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也在我们这儿发展发展定向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从网上找资料学*,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同时把本节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5、让学生合上教材说说1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位置。

  (1号检查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1千米。)

  四、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教师可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如,写“学校”在“小明家”的位置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较小的那个夹角,这个角是“北偏东”,还是“东偏北”,明确较小角是“北偏东”后,就把量角器的中心与“小明家”的点重合,“0刻度线”与“正北线”重合,这样所度量的角才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在图上这一段距离被*均分成了几份”,最后思考如何确定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2、完成第20页练*三的第1题。

  (1)教师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在全班交流。

  (3)让学生找一找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位置,说说你父母在哪个城市打工,那个城市大约在黄山区的什么方向上,能否想办法算出那个城市离黄山区大约多远,让学生体会父母在那么远的地方打工的艰辛。

  五、总结反思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呢?

  3、回应课初。

  课上到这儿,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你认为牧童该从哪几方面给诗人杜牧指路?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确定位置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兴趣,带着问题去学*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提升认识

  1、完成练*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八,第5.6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得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通过一家人在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要求学生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二)探索方法。

  1、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并起来就是4个x。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2、想一想:可以仿照例题解答。

  (三)解决问题。

  1、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方程一:设岚岚x岁,妈妈的年龄是6x岁,x+6x=35。

  方程二:设岚岚x岁,爸爸的年龄是7x岁,7x-x=30。

  2、可以列出方程:30x=600。

  3、设x后,钟状菌的高度可以赶上竹子。列出方程:25x—4x=31.5。

  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姐姐有135张邮票,弟弟有45张邮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

  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中比较也是数学学*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1)、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2)、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掌握有效的学*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9.43-9.05=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画、观察掌握垂线的画法,了解和研究垂线、*行线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严谨的作图*惯。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对于直线你都理解了哪些知识?

  2.试画垂线并思考。

  二、新授

  1.在画垂线的练*中,感悟*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2.归纳总结: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动手测量感悟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4.认识点到直线距离。

  5.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四、提高练*

  1.画垂线时,没有三角板,只有直尺怎么办?

  2.若直尺也没有了,怎么办?

  3.只有一张形状不规则的纸怎么办?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掌握*行线和垂线的画法,但是缺乏工具的同时,方法不是很灵活很巧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今后要加大培养力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本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创设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置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思路:

  因为教材中的“公园定向运动”的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但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故本节课笔者创设了“牧童指路”、“确定老师的家的位置、学生的家的位置”等学生熟悉的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鲜明的教学层次性:导入时让学生在原有用“观测点”和“方向”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初步意识到确定位置时用上“距离”的必要性;新授时又从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自学教材是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自我检测;实践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爱国、爱父母等教育。整节课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试图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的帮助,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并适时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地图、量角器、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牧童指路”图让学生联想一句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牧童关键要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创设“问路”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初步感知确定位置除了明确“观测点”和“方向”两要素外,如果加上“距离”就更好了。)

  2、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其实,这就要用到我们数学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位置与方向,认识了八个方向。谁能把这八个方向不重复、不遗漏地说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复*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说出八个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以我们学校为观测点,让学生用这些方位词描述一下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

  5、任意找出一位学生,让跟他家是同一个方向的学生举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的家在一个地方,对吗?

  (不对,这些学生的家有远有*。)

  6、师小结:

  看来要具体地说清楚你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只说明方向还不够,最好还要说清楚什么才行?(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观测点、方向、距离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的家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但他们的家却不在同一地方,再次让学生意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只说方向不全面,还要说清楚与观测点的距离)

  7、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观测点、方向、距离”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探索物体所在观测点的方向。

  (1)师:刚才我了解了许多同学的家所在的位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家在学校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确定老师家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课件出示“老师家的位置”和“小明家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都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4)引导学生想办法从方向上区分老师的家和小明的家的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要精确指明方向可以加上“角度”。 板书:角度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方位与四个正方位所形成的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方向上区分在同在学校东北方向的“老师的家”和“学生的家”的位置,由原来的从大体上确定物体的方向,过渡到具体的说出物体所在观测点的角度,引出本节课的难点。)

  (5)投影出示角度。(老师家的方向与东的夹角是30°)

  (6)让学生试着加上“30度”,精确地说出老师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东偏北30°、 北偏东30°、北偏东60°、东北方30°、东偏北30°等

  (7)讨论交流: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师小结:“东偏北30°”和“北偏东60°”都对,但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夹角比较小的方位,所以说成是“东偏北30°”,而不说“北偏东60°”

  (8)仿照说一说

  让学生精确地说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北偏东30°)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索物体与观测点的距离。

  (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要想知道老师家的具**置只知道精确的方向还不够,必须知道老师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2)投影出示“从学生的家到学校大约3千米”,让学生说说老师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课件上从学校到小明家的线段被分成三等份,从学校到老师家的线段被分成四等份,每一份线段的长度相等。)

  3、确定物体的位置。

  (1)师对照板书让学生从“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老师家所在学校的具**置?

  可以多找几位学生说说,从而得出“老师的家在学校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4千米。”

  (2)让学生仿照 “老师家在学校的具**置”说说“小明家在学校的具**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物**置的方法。)

  三、自学释疑

  1、让学生自主观察数学书第17—18页的内容,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疑问。

  3、投影出示网上下载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定向运动”和“检查点”,渗透锻炼身体的意识。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北针,按规定的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

  检查点就是预先绘在地图上的,当运动员到达检查点时可发现检查点的标志,参加者在标志上做记号,证明他曾到达该处。但检查点之间的路线却没有限制,通常两点之间的路线会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4、师小结:

  如果你对“定向运动”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课后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也在我们这儿发展发展定向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从网上找资料学*,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同时把本节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5、让学生合上教材说说1号检查点在起点的什么位置。

  (1号检查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大约是1千米。)

  四、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教师可与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如,写“学校”在“小明家”的位置时,我要求学生先找出较小的那个夹角,这个角是“北偏东”,还是“东偏北”,明确较小角是“北偏东”后,就把量角器的中心与“小明家”的点重合,“0刻度线”与“正北线”重合,这样所度量的角才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在图上这一段距离被*均分成了几份”,最后思考如何确定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2、完成第20页练*三的第1题。

  (1)教师出示地图,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这些城市大约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然后在全班交流。

  (3)让学生找一找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位置,说说你父母在哪个城市打工,那个城市大约在黄山区的什么方向上,能否想办法算出那个城市离黄山区大约多远,让学生体会父母在那么远的地方打工的艰辛。

  五、总结反思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用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呢?

  3、回应课初。

  课上到这儿,面对诗人杜牧的问路,你认为牧童该从哪几方面给诗人杜牧指路?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确定位置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35+2560-2418+22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回忆以前学*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183-75=108

  274-52=222222+63=285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240÷40×3

  =150-80=240÷120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你们感觉如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学*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练*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上单元我们学*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计算,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研究和学*吗?这节课开始,我就来探究和学*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二)自主学*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师:如果买3个计算机和1支钢笔要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a.用分步式解决问题,理清算理。

  b.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可在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

  注意:计算要准确

  c.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简便。

  (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22×3=66(元)22×3+24÷4

  24÷4=6(元)=66+24÷4

  66+6=72(元)=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三)自学检测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1、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2、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a.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b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四)尝试探索,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3、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巩固练*

  1、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4、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买文具》教学反思

  《买文具》这节课是在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运用基础上再进行中括号的运用,重点是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小括号本是以前学*过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学*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复*下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就可以了,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这节课后半部分对中括号这个重点突破的不是很好,没有讲出中括号和小括号的意义,练*量较少;其次,评价鼓励学生方面做的欠缺,俗话说“不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确,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说出中括号时没有给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后,在课前准备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没有完成课堂作业。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积极探索,努力做到做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学情分析

  本期我班有3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学*常规好,喜欢学*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因此成绩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物体,游戏公*,认识方程等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包括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积商*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包括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认识方程,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三角形分类,各类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设计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设计公*、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中,都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包括整理与复*(一)、整理与复*(二)、总复*。

  三、教学目标

  1、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

  和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和的计算方法,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似值,掌握求*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通过分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5、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似值,掌握求*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7、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能设计公*的简单游戏规则。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计算;图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小数四则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多创设学*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5.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加强个别辅导,特别是学困生的辅导,对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六、教学课时安排

  1.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2.认识图形:9课时;

  3.小数乘法:10课时; 4.观察物体:4课时

  5.小数除法:12课时; 6.游戏公*:2课时

  7.认识方程:10课时; 8.总复*:5课时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帮助小女孩判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中。

  ⊙合作探究,学*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 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 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均每秒增加2.6人。

  2、 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 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 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 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 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 师演示竖式计算。

  5、 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 集体评议。

  7、 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惯。

  课时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 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 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 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 生读题,了解题意。

  2、 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xx年人均国民收入:(1)*是850美元

  (2)世界是*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的28.3倍

  3、 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 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 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 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 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 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 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如:0.3×1.2○0.3 0.3×1.2○0.3 1.8×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初步掌握身份证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到数字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数字编码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身份证编码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到数字编码的科学性、优越性;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谈话: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调查了解你们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等人的身份证号码,了解了的同学请举举手。

  很好,有这么多同学都去了解过,老师有一种本领,只要你说出一个身份证号,我就能很快知道你所说的人的生日和性别,你们相信吗?

  咱们来试一试,看谁愿意来考考老师。

  抽生1:422424791204281…… (师猜)

  抽生2:422424198310172929…… (师猜)

  抽生3:42242419800804456x……

  二、了解身份证,掌握号码含义

  1.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身份证号码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研究了解它里面所包含的信息。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这几个身份证号码,把你们的猜测和发现先说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2.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3.师:1——12位或1——14位知道了,第15位或第17位也知道了。那剩下的这几位你知道表示什么吗?(有就抽,没有师介绍)其实年月日后面的3个数字是顺序码,顺序码就是表示当天出生的人,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顺序码的单数分配给男性,双数分配给女性,第18位(最后一位)是检验码,检验码也就是个人信息码,一般随计算机产生,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有时也用X表示,但不一定是男单女双,这些资料实际上是老师昨天到*局户籍科去调查了解到的。

  4.老师有一个身份证号码(422424197709090627),你能知道老师的那些个人信息吗?你能把老师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女,1977年9月9日出生,湖北省荆州石首市人)

  5.那现在你准备怎样读和记身份证号呢?齐读。

  三、 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其实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到数字时代,你还在那些地方见过有关数字编码的例子?(抽生回答)……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如:110、119、114、120……电话号码,飞机票,车牌号,门牌号,商品条码等。

  3.我们用这些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吗?(有序便于统计,而且更方便,也便于查找等。如邮递员分发报纸,分发信件就更加方便快捷,要不然太麻烦。)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数字与编码的目的。(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四、总结全课

  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中还有许多学问,希望同学们处处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的最后老师要提醒大家一点,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乘坐飞机、银行办理存款、取款等很多场合需要证明身份时都需要出示身份证,大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本小节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探求新知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入手,探索怎样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明星照,想不想看看是谁?(点击课件)哇!王老师!大家看想我吗?如果拍照时,老师的眼睛变小了,嘴巴不变,嘴巴还变大了,那么拍出的照片还像我吗?不过,这张照片太小了,我想拍一张大一点的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家价格便宜的照相馆:

  A照相馆:“30元可以照6张!”

  B照相馆:“60元可以照12张!”

  c照相馆:“90元可以照18张!”

  D照相馆:“10元可以照2张!”

  照相馆:“15元可以照3张!”

  二、探索规律

  1、让学生自主看信息列出四个算式,指名板演四个算式。

  ①30÷6=5

  ②60÷12=(30×2)÷(6×2)=5

  ③90÷18=(30×3)÷(6×3)=5

  ④10÷2=(30÷3)÷(6÷3)=5

  2、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点击课件。

  以30÷6=5为标准,仔细观察其余算是中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你们会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举例说出:四个算式的商都相等,算式(2)、(3)、(4)式其实都是算式(1)变化出来的,如:算式(2)的被除数60是算式(1)的被除数30的2倍,算式(2)的除数12是算式(1)的除数6的2倍,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2或扩大的倍数相同。我们一起来再来看看算式(3)、(4)是不是也有这规律。同桌结合算式(3)、(4)来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的情况。最后再请同学与全班交流。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以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商不变规律”(板书)

  4、利用这个规律讨论

  (18×0)÷(6×0)=?所以在商不变的规律中什么条件不适用?(零除外)

  5、齐读商不变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反馈练*

  1、抢答: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2、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①(90×□)÷(30×2)=90÷30

  ②(40×5)÷(20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4

  【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64-3829+1546-27

  670+80530-400780+90540-80

  350+200+70280+300+90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650+70=720

  ④250+450=700700+20=720

  ⑤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⑥250+500=750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520+480

  360+180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140+30=170

  ⑤540-340=200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520-150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40000+70000简写成()+()得()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

  口算:34万+18万23万-18万24万+6万

  250万+750万50万-27万15万+35万

  69万+26万82万-54万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想:370+()=()

  ()+()=()

  520-360=()520-()=()

  ()-()=()

  (2)250+()=720()-480=290

  520-()=360()-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650+180()860-47

  910-180()502+290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量的计量,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本册教材的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均数。

  6、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的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部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部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这一册内容都很重要,但是重点在第一、二、四、五单元。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单元进一步学*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使用小括号,继续学*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三步文字题列成综合算式的思考方法和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策略:熟记含有一级运算、两级运算或有小括号的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认真审题并借助线段图表示题目的已知条件的问题,掌握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方法,思考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并要把三步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联系起来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1)在数的读、写训练中,要加强每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写训练。(2)加强“改写”与“求一个数*数”的区别,(3)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经常出错,因此,教学时要结合实例使学生切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并要经过反复练*来帮助学生掌握。(4)安排一定量的口算、笔算练*提高熟练程度,为学*小数四则运算切实打好基础。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单名数变换成复名数变换成单名数。

  教学策略:(1)重视计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现,防止死硬背(2)通过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牢固掌握常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⑶教给学生进行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策略: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这一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的进率,名数的改写、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学生容易发现错误,是教学难点,教学应由易到难,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的地方,并要经过反复练*来帮助学生掌握。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相同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策略:(1)教学小数加减时,要讲清只有在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2)把整数加、减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加、减法。

  6、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梯形特征,以及与*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按给定度数画角和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

  教学策略:这部分内容注意加强动手操作,加强作图,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继续运用七巧板,活动角等工具和手段,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同时加强变式图形的练*。还注意加强联系实际,如提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降低小数集中学*的难度。

  第四单元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现在把小数内容集中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特别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难理解。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的素材,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通过实际事例和直观教具,配合插图先简要地说明小数是由于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而产生的。然后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分别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从而揭示小数的实际意义,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在此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十进复名数和直观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其计算法则是整数加、减法的扩展和延伸,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由于教材删去了小数一、二位加减法,直接进行小数三位数的加减法,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建议在小数加、减法中,可以补充一些来自现实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内容。如,可要求学生到商店看看一些商品的单价,与妈妈一起到商店购买两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把买的东西的名称、单价及应付的钱记下。上课时,让大家来汇报、交流和计算。如:妈妈和小英到超市购物,选了一箱定价为52.35元的伊利纯牛奶和一盒椰丝饼干,定价8.60元。请你帮助妈妈算一算,一共要多少元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重点讨论:为什么所列竖式的小数点要对齐?相信大部分学生能从熟悉的元、角、分的角度来表述和说明。从而归纳出小数加减法同整数加减法一样,首先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而在小数加减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就能做到相同数位对齐了。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和熟悉的生活,学*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理念,应当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和体验。

  第六单元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直角,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对*面图形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单元概念比较集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的热情,探索和认识*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如教学*行四边形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首先组织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图形或材料,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探索。在独立观察、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说出自己想法、看法和发现的图形特点,比如有的经过测量得出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也能发现对边相等,有的用侧重探究边的关系,有的重点研究角的特点,尽管不同的学生对图形特点有不同的描述,策略也不尽相同,但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行四边形的特征;经历这样的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思维水*。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同样要舍得时间让学生真正的实验、操作和探索。倡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实验,然后再比较结果,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经过亲身体验得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

  3.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背景,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和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小管家”这个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数据,来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建议让全体学生都要用一周多的时间,真实记录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开支情况,把统计结果先给爸爸和妈妈作交流,然后再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扩展一些。如:这些开支合理吗?哪些项目可以节省、取消或增加?如果让我当家,可以怎么开支?通过一周的调查,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通过交流,充分体会到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参与收集数据过程的体验,更加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4.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应用问题。

  人教版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没有多余条件的问题,也很少安排开放式的问题。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和开放性的问题。如,学*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广告:今天新到以下书籍,欢迎购买。

  《谈谈新的学*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元;

  《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00元;

  《脑筋急转弯》11.1元;《趣味数学》6.9元。

  请问:①看到这则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②你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什么?需要多少钱?③哪种书最贵,哪种书最便宜?比一比相差多少?④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通过一张普普通通的售书广告,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很多有关数量关系的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也培养了学生从较复杂的信息中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开放性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对计算位数的限制和整数运算相同。《标准》中规定:笔算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教材中小数加减法计算位数超过这一要求的例题、*题,数据可以进行修改。

  《标准》中规定整数笔算只要求: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中未删去的乘、除数是三位数的*题,如第99页的第13题;第134页的第6题等等,应当删去,或者改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较难理解的几何术语、名词等概念的解释,如线段、射线、直线等,教学要求不要太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本册的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设计练*,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42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生活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带来的快乐。

  5、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我所教的四(1)(3)班共有学生84人,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学期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特点:

  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五、本册内容的重点、难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

  班情分析402班原有学生62人,这个学期转走一人,现有学生61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3人。班级孩子遵守纪律,比较听话,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但学*缺乏主动性,家庭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家庭作业有部分同学完成质量很差,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兼用一定的监督机制,促使孩子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这单元进一步学*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使用小括号,继续学*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

  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了*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梯形特征,以及与*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措施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汇总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四、学*加法结合律

  五、练*巩固

  六、课堂小结

  利用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感知到加法交换律,并产生探究规律的兴趣。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题再次验证对交换律的猜想,并共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方式。学生从自己所发现的一个数学现象中大胆猜想可能存在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经验和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加法结合律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过练*,整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的判断两种运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课件呈现)《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1、获得信息。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2、解决问题。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观察发现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4、举例验证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a+b=b+a☆+○=○+☆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600=__+______+65=____+35b+_=_+_2、计算并验算325+562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1、连一连83+31587+42+5864+(73+37)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5

  学*内容:P61页例5

  学*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范文5份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 1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 2

  一、课题:

  《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题

  三、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6、钉钉家校本布置家庭作业,当天提交。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 3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 4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乘法分配律》 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