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科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四、布置作业

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l 能够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l 能够例举事例解释生物间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l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l 了解生物的伙伴和敌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l 感受生物之间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难点是要突出同一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生物生存之间有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的图片与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地球图片,讲解地球是每一种生物的家园,但每一种生物在地球的位置有着一定的范围,它们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生活的地方。

  二、学*新课

  1.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P26页的图片,认识图上的动物。

  (2)提问:它们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学生看图辨析。

  (4)提问:为什么企鹅要生活在南极?南极除了企鹅还有没有别的生物生活在那?在那会有狮子吗?为什么?

  (5)讨论:其它几种环境里分别只生活这一种动物吗?还应该有哪些生物?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生物与他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观察周围环境里的生物,揭示栖息地的概念。

  (1)出示一张包含丰富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录像。

  (2)提问:图片中有哪些生物?又有哪些非生物?

  (3)师生交流。

  (4)在图片上有两种颜色笔分别写出上面的生物和非生物名称。

  (5)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儿的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6)讲解:像这样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7)讲述: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下面让我们一起考察一下校园中的一棵树是哪些生物的栖息地。

  (8)看书27页学*观察方法(提示学生要爱护树木,就摇一摇够的着的树枝,观察结束,将摇下的生物放回树上)。

  (9)教师选择观察的树木,学生分组外出调查,记录。

  (10)汇报调查结果,师生交流。

  (11)讨论:这些生物为什么愿意生活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关系和敌对关系。

  (1)提问:在同一个栖息地,这些不同的生物又是怎样共同生活呢?它们之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2)看28页图片,或提供有关生物间合作关系的录像。

  (3)提问:图上是什么动物?它生活在哪里?与什么生物生活在一起?

  (4)讨论:这些动物能离开与它们一起生活着的其它生物吗?为什么?你能举例说说图上的这些生物它们之间是怎么合作生存的?

  (5)谈话:向自然界中这些生物相互合作生存,你觉得它们的关系像什么?(伙伴、朋友)

  (6)你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生物伙伴相互合作生存的例子吗?

  (7)谈话:大自然中的生物在生存中都是这样合作的伙伴关系吗?你知道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8)出示生物之间敌对关系的图片或录像。

  (9)提问:它们之间为什么成为了敌对关系?是什么原因?

  (10)讨论: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凶猛的动物,它们是些弱小动物的敌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消灭这些猛兽,而保护那些弱者?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树上非洲大草原的图:图上有哪些生物?它们之间的生存是哪种关系?仅仅是一对一的敌对关系吗?

  2.请学生把图上有敌对关系的动物列举出来。

  3.师生交流结果。

  四、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1.寻找生物的家园

  栖息地

  生存、生长、繁殖等条件

  教后记: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结合查阅资料,例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l 能设计实验验证对仙人掌耐旱原因的解释。

  l 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l 认识动植物的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l 认识并描述动植物在外形、*性等方面是如何适应生长环境的。

  l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活*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l 知道不同动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l 知道一些典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体会到生存环境的丰富多彩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奇特有趣。

  l 想知道关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内容,爱提出与此相关联的问题。

  l 重视证据。

  l 意识到要爱护生命,要为生物的生存创设合适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在研究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环境对生物*、生活*性等多

  方面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准备:

  纸巾、蜡纸、保鲜膜、彩色透明纸、水彩笔、鱼的图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生物为了在各自的家园里生存下去,都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呢?(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和动物在形态上和生活*性上对环境的适应。

  1.认识沙漠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讲述:大家都知道沙漠是一个条件很恶劣的环境,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2)沙漠里有生物生存吗?最常见的动植物是什么?

  (3)谈话: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在沙漠中大约有20xx种仙人掌和仙人球。

  (4)观察仙人掌,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为什么能适应沙漠这种环境?

  (5)怎么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6)看书上得30页实验: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比较的是什么条件?

  (7)学生分组实验。

  (8)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能证明什么问题?

  (9)小结仙人掌的本领。

  (10)谈话:下面就沙漠中最典型的动物——骆驼来说,你知道它有哪些是应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

  (11)出示骆驼图或视频资料。

  (12)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交流骆驼本领。

  (13)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14)讲述:其实除了仙人掌和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如果你走进沙漠,仔细搜索一番,结果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很多动植物都住在这片严重缺水的地方。

  (15)认识一些适宜生活在沙漠环境中的生物。

  (16)谈话:课前有些同学也查找了些资料,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植物生活在沙漠环境中?

  (17)学生介绍。

  2.认识海洋环境中生物的生存本领。

  (1)出示水母和鱼的图:一些海洋中的动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本领。图上是什么动物?

  (2)提问:它们的体色有什么特点?不同部位的体色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

  (3)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假设。

  (4)学生操作活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覆上一张黄色的透明纸,观察,有什么现象?

  (5)交流活动结果。

  (6)提问: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这样靠体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

  (7)学生交流。

  3.认识草原环境中生物生存的本领。

  (1)谈话:斑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典型动物,你知道它身上的条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让我们看看书上科学家研究的结论。

  (5)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斑马的条纹的作用蹲在草丛中观察斑马得出另一种结论,你猜猜另一种结论可能是什么?

  (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

  (7)播放有关斑马的录像。

  (8)教师小结斑马身上条纹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讨论给动植物搬家的注意事项。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是沙漠中的典型植物,那么是否只有沙漠中才有仙人掌?

  2.讨论: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们居住的地区,要注意什么问题?

  3.提问:仙人掌能搬家到我们居住的地方,南极的企鹅能搬到我们这儿吗?见过吗?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给生物搬家需要了解这种生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并给它创设这样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它生存下去。

  四.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外形

  适应环境

  *性

  教后记:

  3.有趣的食物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l 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l 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l 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l 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l 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l 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l 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l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前面我们了解到在同一区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之间会存在两种生存关系:伙伴关系或敌对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能把这些不同的生物联系起来?(食物)

  2.动物和植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

  二、学*新课

  1.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出示植物、老鼠、猫头鹰三种生物图片:这个地区的几种生物之间是种什么生存关系?

  (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

  (4)讲述:你们看看生物之间像这样以“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

  (5)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食物链的看法。

  (6)谈话:请学生在自然界中举几个生物的例子。师边板书在黑板上。

  (7)提问:你们说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没有食物链的关系?

  (8)学生讨论、写食物链。

  (9)汇报结果: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有的同学箭头向左,有的却向右,那到底哪种画法才是规范的呢?

  (10)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

  (11)同学们,*有句古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过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其实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食物联系,你能根据这句成语的意思把图画完整吗?

  (12)学生画图P34页。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3)学生讨论分析35页图上各种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你知道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多不多?

  (2)看书P36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不管有多少条,从图上看这些食物联系已经形成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比如图中的狐狸在食物链中处在什么级别?它只是一条食物链中的角色吗?

  (6)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6页下图:这片庄稼地中如果农民在这里喷洒农药,那么这个场景中会发生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你能将这幅图中的动植物包括人画出一条食物链吗?

  四、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 有趣的食物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 (动物)

  教后记:

  4.生态*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l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l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l 能够就破坏生态*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l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衡,了解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l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培养保护生态*衡的思想意识。

  l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l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 学 改 进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衡概念。

  1.讲述: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衡。(板书课题)

  5.师举例说明。

  二、学*新课

  1.模拟生态*衡。

  (1)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37页图文说明,学*方法。

  设计要求:

  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2)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3)预测一下,: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4)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5)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知道破坏生态*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衡的例子。

  (5)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知道保护生态*衡的途径。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4.生态*衡

  教后记:

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 玩摆

  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

  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猜想:

  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师:

  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我们的研究方案 第( )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

  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

  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均值

  我的发现

  、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通过又一轮的实验,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

  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

  能。

  师:

  (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生: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

  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

  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

  一样。

  师:

  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

  不一样快。

  师:

  为什么?

  生:

  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

  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

  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

  想!

  师: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绳的长短 有关

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二、教学重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三、教学难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四、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

  比如猫、狗等,以哺乳方法喂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教学难点:

  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教师准备:

  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时还可以练*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时的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

  1、交流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3、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如:贝尔用钱干什么了?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梅乌奇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公众知道电话是他发明的?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学探究中,人们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1)图表:阅读66页的图表,你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用图表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什么优点?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会:对确诊“为植物人”的病人,我们应该继续治疗,还是放弃?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2、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质疑。

  2、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2、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3、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解释、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交流”知识,知道“质疑”及其意义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了解了什么是交流以及交流的几种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举手发言或是小组讨论了。你们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好处吗?

  2、学生思考

  3、引导:正因为交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强调大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惯。倾听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交流的人给予尊重和帮助,对他的交流内容是否注重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质疑。(板书课题)

  4、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质疑这个词,你能说说“质疑”是什么意思吗?

  5、学生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几个方面

  1、谈话:其实,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质疑,比如,我们在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同学提出了怎样的假设?又做了怎样的实验方案设计?

  2、学生思考回答。

  3、同学们对他们的假设、设计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刚才你们对这些实验设计的不同见解,就是“质疑”。

  5、引导:想一想,你们刚才的质疑针对的是哪一方面?

  6、教师小结引导:刚才我们质疑的是针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那么,除了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提出质疑外,你还对同学或自己的哪些科学活动有过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7、学生回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引导归纳:那么谁来说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9、师生共同小结:质疑应从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探究问题是否具体明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释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巩固运用

  1、谈话引导:有位五年级的同学叫马小虎,非常想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这天下课时,看着饮水机前一个个排队接水喝的同学,忽然灵机一动想通过调查本班6名同学每天的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来估算全校800名同学一天的饮水总量。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他这样做行不行?

  2、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向全班汇报。

  3、小结

  4、引导:谁能为马小虎同学的这项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学生讨论交流。

  6、引导:假如你是马小虎,经过大家的质疑、帮助,你将怎样调整研究方案?

  7、学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业

  请你回家后,参考刚才的实验方案,想一想,如果你来对全校六个年级中各选一名同学就同样的饮水量问题进行调查,你应该怎样做呢?把你的设计写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12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身边发生的变化现象。

  2.能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分类。

  3.明白记录物体变化的意义,并能设计具体的记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变化进行分类。

  2.设计记录物体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等科学探究必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身边的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

  2.明白正确的记录有助于活动的进行,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记录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身边的世界是变化的;

  2.记录物体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1.制定标准,对变化分类;

  2.涉及记录方案。

  四、教学用具

  投影仪、冰块实物或多媒体素材(如冰块为图片,可能还需要水的图片)。

  五、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变化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讨论变化的分类和如何记录物体的变化,并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和变化过程进行探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冰块,教师借助于冰水转化的例子进行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呢?对,这是冰块。大家知道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冰是由水冻成的。

  (教师)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水成了冰,其实就是一个变化过程。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多不多呢?

  (学生活动)说一说。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印象中其它的变化现象,并简单说说是如何变化的。

  (课堂作业)教师将学生说出的变化现象写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学生将提到的变化填写在课本第一页的空白处,方便课余时间的观察活动。

  (承转)刚才大家举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过程,可见我们身边的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说说理由。

  (活动)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变化吗?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看看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区别?你们能不能自己讨论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

  目的是培养学生喜欢集体讨论、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学会提取有用指标进行学*的*惯,加深对科学过程的认识。在比较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各种办法:书写、画表、绘图等。

  (展示与评价)学生小组说说自己的结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仪等电化设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不太正确的说法,可以通过让同学补充的方法进行改正。

  (承接)我们虽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变化,也知道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变化,但是,我们却不可能完全凭大脑记忆,即使现在能记住的,以后也许就会忘记。大家说,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做记录。

  (教师)真不错,通过做记录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帮助记忆物体的变化现象和过程,还可以方便地和别人进行交流。

  (教师)我们知道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变化。那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变化,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怎样来记录这种变化?需要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应该采用的记录方法,并设计一个观察记录的过程。

  (评价)让其他同学看看某一方案,说说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小组的方案确定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观察,在实践中检验和评价自己的纪录方案。

  七、教学流程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

  绿色:*原,丘陵。

  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

  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知识目标: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

  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面镜上,*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菁华10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在学*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充分激发学*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目标:

  1. 通过学*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兴趣,引入本次学*活动内容。

  二、学*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卵,经过将*十个月的时间,**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兴趣,了解本次学*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愿望,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了解本课学*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 **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方法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学*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学生观察学*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活动,学生能学*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学*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课堂学*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在学*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充分激发学*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目标:

  1. 通过学*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兴趣,引入本次学*活动内容。

  二、学*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卵,经过将*十个月的时间,**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兴趣,了解本次学*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愿望,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了解本课学*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 **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方法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学*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学生观察学*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活动,学生能学*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学*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课堂学*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10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 2: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面镜上,*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

  学*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学*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不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 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概念发展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知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本课,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上有什么呢?这是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问题。(板书:出示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转动的地球)

  师:看,这颗转动不息的蓝色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方千米,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部分非常大,它代表的是什么呢?

  师:是的,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呢,这说明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不过陆地的面积虽然小,但是却有着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哦,它们是什么样子?除了海洋,地球上的水还包括什么?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这些问题相信只要你认真观看下面一段影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播放配乐图片课件)影片看完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地球上有什么?

  板书: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

  海洋、湖泊、河流

  动物、植物,人

  小结:高原、山峰、丘陵、盆地、*原、沙漠属于陆地;海洋、湖泊、河流属于水;人、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板书:陆地、水、生物)

  师:对于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课前同学们也都查找了不少的资料,这个问题谁能来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把查找的资料用信息卡的'方式进行了整理,我觉得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查找你感兴趣的材料,小组为单位制作剪贴报,在班级里进行展览,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原来地球上有这么多样的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物种,对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你想说些什么呢?

  三、认识地图

  师:地球这么美丽,我真想到处去看看,我知道节假日的时候许多同学喜欢出去旅游,可是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该怎么办?

  师: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我们都非常熟悉,同学们,想要了解世界的地形地貌不但可以借助网络和书籍,还可以借助它(手指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它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图片,那么怎样来看地图呢?其实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在数学课上就学*过怎样看地图,还记得么?

  师:看,数学上学*的知识也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应用,真棒!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地形特征,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世界地形图,请小组长过来领地图。(展示小图)看看你们这张地形图和黑板上的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师:对,大小不同是因为这两幅地形图所使用的比例尺不同,黑板上这张的比例尺是1:33000000,那你们的呢?是1:700000000。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学*更多数学知识我们会进一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地形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地形呢?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师: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

  小结:(课件出示)蓝色,因为海洋是蔚蓝的,所以用蓝色代表大海。

  浅蓝色代表浅海,深蓝色代表深海色,海的深度与颜色的深浅成正比。

  分层设色等高地形图中的颜色是与高度相对应的.

  蓝色:江,河,湖,海.绿色:*原,丘陵.黄色,棕色:高原,山脉,沙漠.颜色的深浅与高度(深度)相对应.

  师:在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贯穿世界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课件出示四大洋图片)还有七大洲(出示图片),它们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请你在小组中指一指之说一说四大洋和七大洲。

  师:通过刚才的学*,相信你已经对世界地形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试着找一下位于非洲的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你来说说为什么找的那么快,有什么好方法?

  师:真是聪明呀,大家学会了吗?我们用来检验

  一下这个方法是不是好用,咱们一起来找找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原,先找大洲,在看颜色,*原是绿色,找到了吗?好快呀,看来这种方法还真是好用,那你们想不想下用这种方法来一个找标识的比赛?

  师:听好要求:各小组合作寻找给出的世界之最,并用彩笔圈出来,最快找完的小组获胜。(出示地图标识: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盐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欧洲))

  师:你们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吧!(实物投影)每人介绍一个。

  四、认识地球仪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的地形图是*面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便于观察更立体的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请你打开科学书49页,阅读一下关于地球仪知识的资料卡,了解一下地球仪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对,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情况人们地球分为了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地球仪,请你们先来观察它的形态,说说你的发现。。

  师:你说的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出示课件)地球不但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西向东的自转,(出示课件)人们设公转*面为参考面,与自转*面垂直的那条地球直径叫做地轴。地球倾斜的角度同人们拿铅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有时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师:了解了地球的倾斜角度,下面我们再到地球仪上找一找经线、纬线、赤道。

  有标识,还有表示航线、洋流的。

  师:请你按照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除了经线纬线之外,上面还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河流、航线的标识,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你们喜欢地球仪吗?课后同学们试着来做一个地球仪模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仪,并一起来给我们的模型标出经线纬线和地形地貌。

  五、制作小小地球仪

  师:拿出问我们的任务单(课件出示学生任务单)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实用的地球仪。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请你记录下来和小伙伴进行讨论并试着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制作完成后为你满意的作品拍照贴在下面的方框里,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比。

  六、收获乐园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是不少,课后可以把它们写在书上“我的发现”中。

  板书设计:

  18、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高原、*原、山川、沙漠、盆地、

  水河流、湖泊、海洋

  生物动物、植物、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有什么,为了让本节课能顺利地进行,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了课本,查找有关地球地貌特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找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度也较高,加以老师的适时指导,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

  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 → 移动 →纸风车 → 转动钢尺、橡皮筋 → 振动单摆 → 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面镜上,*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但他还不会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这是本课立体解决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提出有关光的折射问题。

  课前准备:

  玻璃杯,水槽,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师边出示投影边介绍:在茫茫无际的荒漠中,一队人马在长途跋涉,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匹非常高大的骆驼,骆驼上还做着一个美丽的新疆小姑娘,不远处,还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城堡。再来看第二副。师陆续播放,不只是在沙漠中,有时在*静的海面、湖面、草原、城市上空等地方,偶尔也会出现这种神奇的幻景。大家知道这种自然奇观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海市蜃楼。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长操作,组员观察)。

  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说的更科学更准确?让我们再一起来做个科学实验,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合作,为大家做个示范?

  师出示实验器材: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并强调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操作实验,生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从而给我们的眼睛造成了一种假象。

  师: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

  、现在,我们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你能再来解释刚才第一个实验中筷子为什么折了吗?

  你能再举几个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行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看上去浅实际深呢?

  看来,光的折射现象随处可见,关键是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光的折射现象不仅会使我们的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自然奇观。比如,开课时我们欣赏的海市蜃楼,下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师播放投影)除了海市蜃楼,还有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幻景,如云海佛光、三日同辉,一起欣赏一下。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光点偏了。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现象。

  生发言,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时我们看树叶的叶脉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树叶上有水珠,透过水珠看叶脉就非常清楚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举例说明,如:鱼变大了等,并解释现象。

  生:危险,因为河水看上去很浅,其实很深。

  生:光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欣赏图片,解释现象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但是关于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复杂很深奥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什么是光的折射?

  光从一个透明物体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式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终于了解到了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之后就折了,站在河边看到的水比实际要浅些等,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面镜上,*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引入。

  二、自主学*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

  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 牛顿 钩码提升距离 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 牛顿 弹簧秤下拉距离 厘米

  结论 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 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牛顿钩码提升距离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牛顿弹簧秤下拉距离厘米

  结论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面成一角度的*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