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六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直些,再拉*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六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六年级科学教案4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六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菁华6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五、巩固应用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重难点

  1、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5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课

  (15—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5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5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课的活动*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5分钟)

  1、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教学反思: 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反思:带孩子们亲*大自然,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是本堂课的关键。 1.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

  1、

  2、

  3、

  4、

  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玩旅行棋,让同学们熟悉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3问题银行

  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作为一种财富存入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

  问题银行账户。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我是谁?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

  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

  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

  交流提问的经验。

  二、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

  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4开发问题宝藏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1课时 五官游乐场

  一、学*要求: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学*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学*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三、学*用品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四、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阶梯教室。然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我是通过---------(感官)观察的到的。只要没人发言你就可以站起来发言,如果有同学发言大家要认真听这个同学发言。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再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 游乐场活动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在游乐场的五个游乐区也有各自的游乐规则,请大家认真阅读规则,理解规则,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 眼睛游乐区规则: 只能用眼睛进行观察,只记录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内容。 鼻子游乐区规则:只能用鼻子嗅瓶口散出的气味,猜测瓶子里面是什么物体。

  手游乐区规则:手区在箱子里面。只能把手伸进箱子里观察。偷看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减少游戏的乐趣。 耳朵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

  (2)组长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组员猜猜是什么物体?发音的物体在哪里? 舌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捏住鼻子。组长拿出食品让组员尝一尝,让组员说出食品的味道,猜一猜是什么? (2)再让组员松开鼻子尝尝东西的味道,比较和捏鼻子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好,刚才大家到五官游乐场进行游玩,体验了五官的作用。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在游乐场中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学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学生在五官游乐场体验的表达和提出的问题,和我们**预期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和本课教学目标决定的。五官的体验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正如“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你只有亲口尝一尝”。孩子们描述五官感受的词汇十分有限,会导致他们的描述不细致。学生提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鼻子能闻到的东西?”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说明孩子们在看到诱人的点心,很想知道点心的味道和气味却不能用鼻子闻的矛盾情景中,体验到了眼睛的局限性,认识到了鼻子和眼睛的区别。

  3、这种“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跟着孩子的思维走”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抓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挖掘,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机智灵活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 第2课时 瓜果交易会 学*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讨论:

  如何选购西瓜:

  学*“交易会”活动规则:

  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生要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1课时

  寻找秋天

  (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 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 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 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 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第2课时 寻找秋天

  (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 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活动过程:

  1.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

  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

  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 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2.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 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3.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3课时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

  小刀,盘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让同学们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 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 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 ,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 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 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 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 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 的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2课时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 教学过程: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 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 ,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 ,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3课时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 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

  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

  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 行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 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1课时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 把握他们的学*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 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 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 ,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 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 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 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 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 干。 [反思]

  1、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 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课时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 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 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 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 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 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情 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 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 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 蚯蚓的邻居 目标:

  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在科学学*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 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

  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 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 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 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 ,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 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之后,再通过阅 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 (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 本课的几个学*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学*重点:

  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 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

  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 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学准备

  1.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5.课件: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 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 生1:老师,是54厘米。 生2:53。

  生3:是54厘米。 生:

  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 30秒。同学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简单了些。关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再根据课堂现有条件,确定各人 的测量方法。] 师:多长时间? 生:25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 生:我测量的是30秒。 生:

  师:把我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同学们分别记录测量到的时间) 师:同一段音乐,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们的方法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 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谁用过 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课的重点:认识秒表。关于秒表的应用场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学们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的支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学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 、好认读等优点,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 表。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5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 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边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 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现在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5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

  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确。怎样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行了。 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有意思! 师:我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连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 就是冠军!现在派一名同学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 (学生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 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而且 “玩”得很开心,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师:真不错!我们已经会使用秒表了。下面我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 告诉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个同学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大约5分钟。) 师:每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 生:34秒91。 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现在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 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最后值”就是最接*真实的数据。(板书:最后值) [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教师直接把“最后值”的概念告诉给了学生,而为什么需要“最后值”, 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师:怎样确定最后值呢?

  生:算*均数。(板书:*均数) 师:会不会算*均数? 生:会!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师:除了求*均数外,还有两种方法:1.取中间值。(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比如 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52之间。(板书:28秒43~33秒52)2.如果有两个同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同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 生:(同学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 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我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差别大不大?现在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度。”请同学们照样子说话。 师:快下课了。最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 (同学们做练*,下课) 第二课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使用秒表的技能) 师:(出示自转旋翼)同学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制作方法)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 。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第三,它要能旋转,我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

  ,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其它方面同学们可以任意创新。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 ,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好,下面每个组分别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刀、秒表和实验表格。开始

  !

  (同学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开始时,同学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差异就出 现了。有的同学速度快,有的同学制作得慢。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 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还没有全部完成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今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助还 没做完的同学,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分别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 的岗位,并做到岗位轮换。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举手)新课 标第 一网

  师:下面我们来计算每个同学的最后值。没测量完的就用已经得到的这一部分数据。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法 吗?

  生:求*均数。

  生:(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我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下面,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小组评价 。(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5项评价标准。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一个同学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

  [反思:开展小组互评,还是个尝试。从学生表现来看,基本能做到公*、公正。今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 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下课。 第三课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如果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分。 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学们对于“怎样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以往总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打个比方,这就 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得到了极 为有限的发展。如今,为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我们要改这种“跟团式的旅游”为“自助游”的形 式,实验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步骤的实施、人员的分工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要由他们自己来定,教师作 为伙伴和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就行了,这样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我们最想研究的假设,比如:“自转旋翼的下降速 度可能和翅膀大小有关”。我们就得做两个自转旋翼出来。这两个自转旋翼要不要做得一模一样? 生:不要。

  师:那要做成怎么不一样的呢?

  生:要做成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 生:要是做成了一模一样的,就没法比了。

  师:对了。我们今天做的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两个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地方不同,其它的都要一样。想一

  生:(齐)都要一样。

  [反思:对比实验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关于对比实验,同学们之前还没有正规的、有意识 地训练过,甚至不知道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在这里,我采用讲授式直接告诉 学生了,这个方法的掌握今后还要不断强化。最好能设计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对比实验的规则。] 师: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

  师:比如,每个自转旋翼要测量几次? 生:三次。

  [反思: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会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了用确定“ 最后值”的方法来分析整理数据;也知道了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方面还要加强,进一步体现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时对 比实验规则的形成、第三课时实验计划的制定等环节中,显示出老师在教学中有点放不开,有怕的感觉:怕放开 了收不回来;怕形成不了结论;怕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所以,牵着学生走的情形随处可见。新课程理念告诉 我们,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学的成果。 认识科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在课 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语言,畅所欲言,避免急功*利、牵着学生直奔目标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 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只有让他们爱科学,才能更好地学科学、 用科学。《自转旋翼》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举办自转旋翼大赛”的形式引入,符合儿童喜欢比赛,乐于竞争的 年龄特点。探究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计划与组织-设计与制作-事实与证据-整 理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一般探究程序进行,适当地强化“提问”和“定量测量”的环节,凸显二级目标的培养 。

  另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对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如何处理 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2、降落伞

  一、做伞玩伞,自主发现问题

  师: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课前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 的降落伞,有问题吗? 生(齐声):没有。

  师:好,很自信!以前做过吗? 生:我做过,用塑料袋和夹子做的。

  生:我也做过,用一个手帕和线,还有透明胶带(做重物)。 生:我和哥哥一起玩过。

  师:玩过就有经验了,可以帮助没做过的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参照课本第51页的制作方法,试着每人都来做一个

  简易的降落伞。(学生自由制作,老师仔细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展情况,5分钟后,有的孩子基本完成了。) 师:做好的同学玩一玩,看看自己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制作好了,并自由玩起来,有几个孩 子想站到椅子上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老师示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会儿,所有的同学都玩起自己的降落 伞,但有的效果明显不好,自己又试着进行修改)

  师:来,介绍一下,你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生:我的做得还可以吧,觉得很好玩。

  生:我这个落得太快了,一松手,它一下子就掉到地上了。

  生:老师,我和赵明的降落伞比赛,他的降落伞下降得非常慢,是不是因为它那个笔帽(作重物)很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是不是比得不公*? 生:公*,我们是从相同的地方一齐松手的。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注意,比的时候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放伞。好,发现问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一)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太阳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

  (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

  (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4、实施探究:

  (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5、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6、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7、拓展创新:

  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8、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似球状;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当彗星接*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六、教学板书:

  20、太阳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学生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了八大行星的特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2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3

  学生通过电视等途径对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人造地球卫星》这一课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轻松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我在教学设计中准备了身边常见的材料,操作简单,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层层递进,得出结论。整体来说,还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 在提出研究问题环节,担心学生提的问题不能紧扣这节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导入课题后我直接提出本节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但显得很仓促,而且没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没能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致使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兴趣不浓。

  2、 我对学生的预计过高。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在四年级学过的很多知识,没有提前进行复*提示,很多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已经忘记,所以在课上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语言不够准确,我没能及时纠正指导,所以有些小组的报告单上的实验过程填写有问题。

  4、 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在第二个实验活动时,是我带领大家设计的实验方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前后两个实验活动有个梯度,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能力等。

  以上问题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以注意,进行调整修改,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4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科学教学反思案例八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5

  生态*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环节一,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环节二,自主设计白尾鹿救助方案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6

  科学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深有感触: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和思辩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也必须明确,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六年级科学作文 (菁华6篇)

六年级科学作文1

  今天早上,我早早地来到教室,拿出作业认真地做了起来。写了一半,只见王老师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要给我们一次惊喜,我心里充满了疑问。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鸡蛋。”对,今天我们要做个小实验。一听要做实验,整个人都沸腾起来,心中的疑问也“解除”。老师接着说:“谁能用一只手把这个鸡蛋捏破,成功的有奖哦。”

  大家都纷纷举手了,几乎都是男生。谁知,老师先请了个“小女子”?陈思。陈思用手把鸡蛋都给“包”了起来,再使劲地。可是看她的样,好像根本没使出力气来,老师在旁边给她加油,但怎么也捏不破,接着是我们班的“大块头”?王志华地场了。只见他把鸡蛋握住,用力地。瞧,他的脸涨得通红,手就像“发电机”一样“震动”,看得出来,他已经把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捏不破,最终他还是放弃了。杨镇辉不顾一切,冲上去去拿着鸡蛋,摆好资势,使劲的捏,整个人看上去好像是一把弓呢!

  三个人,都试了,可谁都捏不破,王老师问:“为什么,三个人捏了,都捏不破呢?”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着,只有徐云飞举手,说:“因为鸡蛋是圆的,我们的力量都均匀分布在蛋壳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大家都捏不破。”大家听了都说是。王老师说:“许多科学家,也运用了这个原理,比如说建筑物的悉尼大剧院,整个形状都是圆既美观又结实……”

  就这样,一个愉快的小实验做完了,看来,生活原来是那么得奇妙!

六年级科学作文2

  奶奶终于来了我家,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忽然,我听见奶奶喃喃地说:“嗯,肚子有点儿饿了,打几分钟吧!”于是,奶奶拿出装在金属碗里的红烧肉,说:“在微波炉打几分钟吧!”奶奶刚刚想放进微波炉。妈妈看见了,连忙跑到奶奶身边,一把抢过奶奶手中的金属碗,说:“妈妈,您知道吗?金属碗是不可以放在微波炉里打的,不然,有可能会爆炸的。”这句话被我听到了,心想:还好,还好!*时妈妈不在的时候,没有乱用微波炉打东西,不然可惨?我就早变成一只“小乌鸡”了!我迅速跑到妈妈旁边,小声地问:“为什么金属制品放到微波炉里打,会爆炸呢?”“这是因为——”妈妈一本正经的说,“在微波炉里放金属制品,尤其是比较大的金属制品,容易造成微波发生反射而损失磁控管。磁控管是微波炉内发射微波的大功率器见,就很容易爆炸了。”“哦~”我点点头,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了吗?金属制品是不可以放进微波炉里加热的哦!可要记住啦~”

  早晨第一缕温暖的`阳光射入我的房间。随着一阵闹钟铃声和妈妈的唠叨声,我终于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后,我一面打着哈欠一面走进洗手间。一阵忙碌后,我又来到饭桌前。

  “哇!”我顿时提起了精神。原来桌上摆着的锅里有刚煮熟的鸡蛋。哈哈!它可是我的最爱!我连忙拿起一个,哎呀!好烫啊!我使劲地把鸡蛋往桌上一磕,嘴里不停地吹气,左手甩动着,右手轻轻剥开,可蛋壳似乎在和我作对,紧紧粘在蛋白上,怎么也剥不掉,还把一块块蛋白给剥了下来。

  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见我这副狼狈样,端起锅说:“你等等!”

  “妈,你要干什么呀?”我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脸疑惑地望着妈妈。

  只见妈妈把锅端到水池,打开水龙头,给鸡蛋洗了个“清凉澡”。她走出来,递了一个鸡蛋给我,我接过鸡蛋有点迟疑,只得轻轻敲开,没想到两三下接剥开了,里面的蛋白光滑又*整。咬一口,真香!

  妈妈在一旁笑着说:“刚煮熟的鸡蛋温度高,在膨胀,用冷水一冲,蛋遇冷就收缩,这样一来,蛋白和蛋壳分开了,鸡蛋也就容易剥开了!”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呀!

  生活处处藏着科学,只要我们认真去发现,去观察,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能增长不少知识呢!

  说到高新技术,可能大家眼前就会浮现多媒体电脑,没错,这个东西几乎挨家挨户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家也不例外。在这之前请大家回想一下存放在美国华盛顿的施密森博物馆里的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就是1946年诞生的被人们称为天之骄子的“埃尼阿克”。

  如今,这个天之骄子已经不再是这台电脑了,而是我前面所说的多媒体电脑,这个名字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可以用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听cd,看vcd……功能及其广泛,还可以获取来自五种四海的,可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这些功能可算把我紧紧地吸住了,我不但听听cd,还用这种电脑作了不计可数的事情,如老师布置得让我们查资料,在书上查那太麻烦了,要是查也要用几个小时,但是有了多媒体电脑那可算轻松到了极点,不用几分钟只要搜索就找到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六年级科学作文3

  今天我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带着实验工具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小实验。”大家一听要做试验,都兴奋起来,很想知道是什么试验,周老师又告诉大家,是关于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周老师试验箱里拿出一个玻璃杯子,小心的用小勺摇出3匙小苏打,顿了顿问:“有谁知道我放入小苏打后将白醋倒下去会又什么样的变化?”有些人就立刻议论起来,不知是谁,在后面大喊:“会起泡泡。”周老师接着说:“好,有的同学说会起泡泡,会不会起泡泡呢?等一下做了试验就可以知道了。”说完周老师就把白醋倒了一部分进去,然后又盖上一块玻璃片,这时,周老师说:“大家来猜一猜,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不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如果产生气体,会是什么气体呢?大家思考一下。”过了一会,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玻璃瓶中果然冒起了许多的小泡泡,太神奇了!教室里又议论纷纷起来,随后,周老师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小明回答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在一起后,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周老师笑了笑,说:“是不是如这位同学说的会产生二氧化碳呢?就来做个试验。

  周老师从试验箱里拿出一根细木条,又从身上拿出一个打火机,把细木条点燃,轻轻地往玻璃杯里放,啊,奇迹发生了,细木条还没有碰到玻璃杯的水,就使正燃着的火焰熄灭了。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是二氧化碳吗?”周老师问。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随后,周老师又拿出一根蜡烛做了试验,进一步的说明了,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就是二氧化碳。

  我明白了,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作文4

  今天,是10月4日。妈妈准备带我到湖南省的展览去看展览。

  下了公交车,我在路上就遇见了许多正在赶往展览馆的人。随着大量的人流,我和妈妈买了两张门票,得到了一个指南针,便进入的展览馆。

  一进展览馆,我便看见了一个大大的玻璃圆球。往上一瞧,里面有一个地球和一个太阳。看看它的介绍,哦!原来这是一个显示太阳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圆球。接着,妈妈把我带到一个红色的桌子旁边,上面有三盏灯。我用手触摸了三盏灯,只听到灯发出响声,而且还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让我看墙上的介绍。原来这个灯是一盏魔灯——等离子态球。当电流通过球内的气体是,由于电子的碰撞,使原子失去外层的电子而产生电离。电能转化为光,像闪电时的情形一样。当手触摸球壁时,改变了电场的分布,球内的光束也随之变化。

  看完了等离子太球,妈妈又带领着我到四处仔细的观察了一下。我看见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有龙舟香漏、千章钢漏、延佑滴漏。这些东西多时古代的时候用来计量时间的。接着,妈妈又带我看了候风地动仪、万户飞天、登峰观象台……这里神奇的东西可多了,数也数不尽,说也说不清。

  是啊!宇宙苍穹,浩瀚星海,世界万物变化多端,奥妙无穷。这一切无时不刻不对整个人类充满着极大的诱惑。探索神秘和多彩的未来世界。遨游充满着无限生机的宇宙太空。探索哦的步伐从未停止,一直在继续……

  时间老人又在我的耳边提醒我:时间不早了,要回家吃饭了。我和妈妈只要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展览馆,坐车回家了。

  这次,我到展览馆不仅看到了这么多的先进科技产品,还体会到了,世界是神奇的,宇宙的奥秘都在向我们招手,等我们去寻找,去探索……

六年级科学作文5

  我们爱科学,科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科学。科学就像一个比宇宙还大的丛林,我们在丛林里不停地探索、发现,不过在这片丛林里时间待久了,必然会重新寻找新的丛林继续探索,这也就是我们发现的新的科学,只有不断探索和发现才可以找到这些新的,对社会有用的科学。

  从我读了《科学大众》这本书后,我就知道了科学的重要性。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如果人们不探索,就会没有手机,要是没有了手机,我们怎么随心所欲地和家人朋友保持亲密的联系呢?只能写信给他们,一个星期后他们才能收到来信,这一个星期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如果没有了网络和电脑,我们哪有那么多资料可以查,也不可以在1秒以内就发送一条给外国友人的短信,就不可以在网络的海洋中遨游,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呀!所以说人类要探索新的科学,而这些事情就交给我们祖国的花朵——少年来完成吧。

  《科学大众》这本书分为“特别关注”、“科技情报站”、“综合实践能力展示”、“我是小小科学家”、“科学动漫接力”、“做中学”和“探索发现”几个版块。别小看这几个版块,里面的内容可多着呢!它告诉我们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有沙漠形成的原因,植物们的抗旱攻略,认识pm2.5等等。

  《科学大众》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知识,我永远都喜欢它。

六年级科学作文6

  科学,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枯燥无味,甚至一提到它就会有一种厌倦的感觉。

  我,从前十分讨厌上科学课。一上课就会困的想睡觉,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着一遍又一遍的知识,做着一个接一个无聊透顶的实验。

  可上次上科学课,我却发现了科学的魅力之大。那次,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关于显微镜,而我正爬在桌子上发呆。当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时,老师说:“一会每一个同学都要上讲台来为大家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一个的上了讲台,漫不经心地指着各个部位,说着它们的名称。可过了好久,老师都没有叫到我,我感到十分疑惑。时间一分分过去了。

  又过了许久,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一会会有更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一时间,我提起了精神,反复的想着老师的话,最后我终于明白了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我也应当对得起老师。不一会儿,老师叫我:“施宇萱,请你上讲台来将显微镜按照正确的方法放回盒子内。””我一听,心里特别高兴:*时老师可是不让任何同学挪动显微镜的,这个任务今天却交给我……我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在许多同学的注视下,我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师曾经教的方法取下目镜和物镜装进袋子里,又将显微镜小心地放入盒子内。虽然这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包含着老师对我的信任。

  从这之后,我慢慢地认识了科学,了解了科学。我发现原来科学如此有趣,它让我体会到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实验中,让我发现了亲身体验的乐趣。

  现在,我憧憬着,将来要学*的物理、化学那会多么有趣呀!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 (菁华6篇)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1

  在生活中,你是否做过科学尝试呢?或许没有,但是我做过,快来看一下吧!

  那是一次偶然,我在电视中发现了这个实验。在战争时代,情报工作者为了*安的能把情报送出去,而不被敌人发现,就用一种叫“写密信”的方法。看到这里,我感到好奇,写出来的字,我们怎么看不见呢?不如,我就去做一次科学尝试吧!

  我拿出一本《科技书》,从中找到了做实验的步骤。我首先用洁净的毛笔蘸取了一些白醋,接着把一张白纸展开*放在桌子上,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一句诗。等字变干后,白纸上就看不出字的痕迹了。然后用洁净的毛笔蘸点从胡萝卜中得到的液体均匀地涂在白纸上,字就显现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理?我就去查阅了一下电脑,电脑显示,原来白醋密信的秘密在于胡萝卜的'天然色素,只要把胡萝卜汁液涂在含有酸的物体上,它就会在白纸上显出字来。我为自己找出了答案而感到格外高兴。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说的这句可真是至理名言。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颗敏锐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就可以发现自己从来不知道的科学奥秘。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2

  我崇拜的科学家有许多许多,比如爱迪生、牛顿、爱恩斯坦……而其中有一位我最崇拜的,那就是伽利略。这是一位让我懂得勤奋学*、顽强拼搏的科学家。

  伽利略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自从伽利略来到这个人间时,家里就穷得不像样子。他的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养妻子,还打算挣钱让他上学,希望他长大后做个布商。

  伽利略上学后勤奋好学。老师问的问题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伽利略尤其对机械方面感兴趣。一见到机械,他就很想试一试。每当小朋友去玩时,他就偷偷躲在另一边研究,还经常在校园里制作一些小玩具。后来,伽利略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哲学,伽利略的父亲打消了让他当布商的`念头。伽利略还喜欢数学,他父亲又准备让他长大后做一名医学家。可是,因为家里贫困,伽利略失学回家。在家里,他研究,发明了比重秤和写了一本《固体的重心》,于是比萨大学请他去当数学教授。

  还有一次,亚里士多德说过:十千克物体和一千克物体从同一地方同一时间落下,速度是一千克物体的十倍。这个违反自然规律的理论成了人们的保护,因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地球中心说”的理论。伽利略用自己的实验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

  伽利略做出的贡献值得我崇拜。我一定好好学*,长大后像伽利略那样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3

  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家里闲着没事干,便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电视上的科学实验,我的好奇心大发,决定做这个实验。

  说干就干!我找来一瓶红墨水,一片蓝墨水和几朵白花这三种材料,准备做实验。

  我按照电视上的步骤,先把红墨水和蓝墨水各倒进一个塑料杯子的三分之二,再把白花分别放进这两个杯子里,然后我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上面等待着。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花朵还是没有变红(蓝),这是怎么回事呢?白花还没有变色,该不会是电视上在骗人吧!我愤愤不*的想。唉,还是出去玩吧,反正呆在家里也是无聊。

  于是,我在门外玩了将*一小时后回来喝水。突然发现了之前放在塑料杯里的两朵白花分别变成了红色和蓝色,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花枯萎了?不,不可能!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沉思了好久,我猛地想起我原来看过一本书,上面主要讲植物的叶子和花瓣上都有气孔和皮孔,而且植物是需要吸收水分的。啊!会不会是……

  果然,答案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原来花的花瓣上有气孔和皮孔,它们的作用是蒸腾水分,花瓣不停的蒸腾,茎就要不停的吸收水分。把花**红墨水瓶(蓝墨水)里,茎就吸收了红墨水(蓝墨水),利用花瓣的蒸腾作用就能使花瓣变红(蓝)。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好好学*,共同在“已知”的科学中不断的'去发现“未知”,在“未知”的科学中发现“已知”的道理吧!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4

  星期六,我无聊的看着桌上翻来倒去的`鸡蛋。

  我忽然想起老师叫我们写的作文:《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于是,我马上买了一本关于科学实验的书,开始细细品读。

  我准备了许多的道具:有鸡蛋、盐、清水,还有一个玻璃杯、勺子。

  实验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书上写的步骤,心想:鸡蛋有什么实验可做呢?它可是一碰就破的东西,我很期待实验完成的时刻。我既兴奋又有点紧张,手心还出了点汗。我按照书上说得方法,先把一个光滑的鸡蛋放入水中,我仔细观察,鸡蛋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这时我们看到的鸡蛋是躺在水底的。接着我在杯子里放一勺盐,再看看是不是还是躺着的?过了一会儿,我惊奇地发现,放入了一层“雪”之后的鸡蛋,就慢慢慢慢得竖了起来,像在水中跳舞的人一样,左右舞动起来。我再在杯子里放一勺盐,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本来鸡蛋在水中是竖着的,现在好像从梦中苏醒的美人一样,探出了一个小小的脑尖。“太神奇了!”我不惊大叫起来。“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呀,水的比重是1,如果比1重的东西放在水里就会沉下去,比1轻的东西放在水里就会浮起来。由于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比重大,也就是说,盐水的浮力比清水的浮力大,所以鸡蛋能在盐水中会浮上来。我们听了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在水里加盐的道理。

  我爱科学,这次试验告诉了我:*时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发现许多科学的奥秘。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5

  上午第3节课 上课铃响了,教我们科学课的姜老师来到了教室,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做一个实验。”我们听了,大家感到格外高兴。

  来到实验室,只见每张桌子上摆放着一支温度计,两个空杯子。姜老师要我们做什么实验呢?她神秘地一笑说:“等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我们看到科学老师的一举一动,便知道了她是让我们来做有关“热胀冷缩”实验的。

  接着,科学老师说:“同学们,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温度计拿到手上,要特别注意哟,等会儿不能用手捂住温度表上的刻度,并且不能让温度表碰到杯底和杯壁,不然,量出的温度的`度数就不准确了。”于是,我轻轻地拿起温度表,只见上面显示着12摄氏度。科学老师说:“大家看到没有?这是我们实验室的气温。”大家说:“看到了!” 接着,科学老师拿着热水壶,给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的杯子里倒了半杯热水,然后又请各小组长拧开水龙头接来了半杯冷水。姜老师请各组小组长等一会儿各自带头把温度计轻轻放进杯子里,还提醒组长不要碰坏温度表,以免得不出实验结果。

  姜老师吩咐完毕后,实验开始了。我首先把温度计放进热水里,奇迹出现了,温度表里红色水银柱快速上升,温度计上立刻出现为60摄氏度,温度真高呀!接着,我又把温度计伸入冷水中,只见红色水银柱持续下降,立刻显示出8摄氏度。这冷水太神奇了,表面看没有一点儿热度。实际上,冷水还是有温度的。过了一会儿,我们每个同学都用手指头尝试了一下杯中冷热水的温度。

  过了一会儿,教科学的姜老师问我们:“根据刚才用温度计测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我们举起手说:“老师,温度有热胀冷缩的特点。”说到这儿,科学老师还接着给我们讲了一些科学道理,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接着,我们又继续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么空气是否也有这个特点呢?”我们对这个问题一起进行了讨论,但结论不统一。

  这时,科学老师说:“同学们,,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让实验来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吧!”她说到这儿,只见她从桌子里拿出一个红气球,一杯热水和一个细小的玻璃管。姜老师先把气球放入热水中,这时,只见气球膨涨了一些。然后,她又把气球放入冷水中,顿时气球又缩小了一些。此时,老师又问我们明白了什么?我们说:“气球不仅能在水中热胀冷缩,在空气中也能热胀冷缩。”老师小结完实验结果后,我们从实验室回到了自己的教室。

  通过这节课堂上的两个实验,让我感觉到,科学课不但让我们学到了新知识,还要感谢《科学》这门学科。这节实验课让我明白了:只有好好学*,才能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科学》,更加热爱科学,将来报答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六年级科学的作文6

  “加油!加油!鸡蛋快碎了!……”咦,这是在干什么呢?哦,原来是我们班在做捏鸡蛋的实验呀!

  捏鸡蛋有一定的要求:把手放*,把鸡蛋放在手心中,再用力。同学们听了,都想来玩,纷纷举手。高老师选了瘦弱的桂柯杰。桂柯杰紧握鸡蛋,使劲一捏,尽管桂柯杰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鸡蛋却毫发无伤。第二位上场的是人高马大的谢廷文。他神气十足地走了上来,摆了一个很酷的“pose”。开始捏鸡蛋了,谢廷文用不屑的目光,看着手中小小的鸡蛋,只见脸绷得紧紧的。中不用力,脸都憋红了。但鸡蛋完好无损。同学们不服输,又请出了黄鹤大力士。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想看看大力士怎么把鸡蛋捏碎。教室里寂然无声。黄鹤使出全身的力,眉头紧皱,手一直在抖动。尽管黄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鸡蛋也没被捏碎。

  同学们开始怀疑了:这是铁蛋?还是道具?……一个个问题涌上心头。这是,只见方之雁把鸡蛋轻轻地在课桌上磕了一下,鸡蛋就完蛋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满脸疑问。这是高老师告诉我们:“因为鸡蛋是圆形的,一旦放在手心里捏,蛋的四周会受到相等的压力,人所使用的力量均匀地分散了,而如果压力集中在鸡蛋的一个点上,鸡蛋就很容易被捏烂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通过这个实验室我懂得了:要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六年级科学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汇总二十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在学*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充分激发学*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目标:

  1. 通过学*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兴趣,引入本次学*活动内容。

  二、学*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卵,经过将*十个月的时间,**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兴趣,了解本次学*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愿望,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了解本课学*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 **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方法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学*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学生观察学*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活动,学生能学*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学*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课堂学*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6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衡,认识到生态*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衡所起的作用。

  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衡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衡

  (1)认识生态*衡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衡的资料。

  阅读教材P53资料。

  讨论: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生态系统中的*衡是不变吗?

  (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

  阅读科学在线:

  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

  板书设计: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3

  第一课 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课型:观察分析课

  学*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学*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 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使学生认识“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教师出示相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和手段制作模型,对学生大胆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予以肯定,并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出示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观察教师出示生物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激发学*兴趣。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细胞。

  学生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讲解,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下发的细胞玻片标本,学*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在学*中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等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观察成果,认识了解“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病毒除外)。”同时交流汇报小组合作学*中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料,对自己的搜集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观察教师出示相关,加深对细胞的认识理解。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橡皮泥进行小组制作细胞模型的学*活动。充分激发学*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模型制作活动。并积极对自己和同学的学*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本次学*活动进行学*行为方面的评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观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激发进一步探究学*的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激发学*兴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了解本课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名称,教学中简单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组件即可。

  启发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予以描绘,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体细胞结构特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正确的认识。

  通过学生交流活动,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教师要努力提供、创设学生制作活动开放、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将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细胞

  显微镜 细胞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二课 我从哪里来

  教材简析: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目标:

  1. 通过学*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兴趣,引入本次学*活动内容。

  二、学*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卵,经过将*十个月的时间,**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兴趣,了解本次学*活动内容。

  2、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学*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愿望,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了解本课学*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 **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第三课 人的一生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研究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及变化,知道怎样搞好青春期卫生保健。通过学*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和条形图培养学生绘制图形并利用图形进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人的生长发育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出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在探究学*活动中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学*活动中,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

  学*重点:

  学生认识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深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并能够关注个人保健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认识在认识人的一生生长变化过程中认识学*方法的学*活动。

  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材料:自己不同时期阶段的照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婴儿、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特征的'资料图片、学生的体检表、青春期健康卫生保健等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身边小动物、植物生长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体检表,引导学生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行为的变化,展示课前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鼓励学生充分进行表达和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渐衰期(40至6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思考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巩固学生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资料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从而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教师指导学生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激发学生学兴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问题:“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体貌特征”以及告诉学生山东省科技馆中电脑模拟未来自己的画像的高科技展区,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调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2、(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生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从小到大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学*活动,通过教师提供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在上学期间的体检表,从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认识变化,讨论交流课前搜集人们身体发生的变化资料。倾听别人的发言,细心分析并认真思考。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小组交流汇报小组学*活动中的发现,整理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予以记录描述。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正确认识人的一生的过程: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出生到20周岁)、成熟期(20至40周岁)、衰老期(60周岁以后)。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体检表,表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帮助下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曲线图、坐标图等)去描述自己身体外部、内部发生的变化(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对人的一生发生的变化认识。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相关知识。

  学生学*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从锻炼、饮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结合自身交流讨论,了解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推测未来的我”为主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画图、模仿行为等方式描述未来的自己。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直接导入本课学*内容。

  (二)学生启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

  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使学生了解人一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究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研讨活动,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可以尝试以资料卡的形式学*,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和研究材料。

  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三)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一生生长发育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人的一生

  变化:发育期 青春期卫生:锻炼

  成熟期 饮食

  渐衰期 睡眠

  衰老期 心理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四课 我像谁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形态特征;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员,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

  2.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种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3. 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做到珍爱生命。

  4. 通过学生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学*重点:

  学生感知自然事物,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妹的照片(如果有父母小时候的照片更好)、镜子、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图片、课前对自己家人和自己身体特征的观察、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同株带多片叶子的植物、同胎出生的小动物、双胞胎或多胞胎图片、相关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知识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指导学生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同时下发科学记录表,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比较学*活动,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对学生的发现予以积极鼓励性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适时出示资料如同胎多仔的小动物、同株植物结出的不同果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行小组探究学*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课前搜集的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以“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为主题,展示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激发学生学*兴趣,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展研究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进一步整理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讨论相关谚语的背后涵义,激发学*兴趣,了解本课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与其家人身体特征比较发现异同点,认识遗传与变异。

  学生小组合作学*活动,利用镜子、家人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示学*中记录的资料,交流汇报学*发现体会,并进行相互评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发现动植物其他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自身认识进行的小组交流讨论学*活动,认真分析比较,整理资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并得出自身的结论。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双胞胎或多胞胎、同株植物的叶子等图片的相同和不同,激发学*兴趣,进一步产生问题并思考开展研究活动方案。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拓展延伸主题内容,了解珍爱生命的意义,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通过熟悉的谚语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本课学*内容。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展开活动。

  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尽可能用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准确的遗传和变异定义,同时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由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难度,所以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本环节比较人、动物、植物异同点,巩固课堂探究成果,加深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记录的*惯,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珍爱生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课外。

  板书设计 我像谁

  相同点: 遗传

  不同点: 变异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五课 让身体热起来

  教材简析:

  教科书内容以“人”为切入点,通过让身体热起来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与途径,探究人体能量的与转化,认识到人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生命离不开能量,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情趣。

  课型:研讨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学*活动,中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其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尝试运用从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现象做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通过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

  学*重点:

  学生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热量转化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的学*准备:搜集有关人体能量吸收、转化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分类;关于不同食物可供转化的热量、不同活动消耗热量资料等。冬季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冬季活动相关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引出问题“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怎样使身体热起来?”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适时下发科学记录表,提示学生整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提示学生将找到的方法予以分类。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指导学生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适时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学生生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保持体温(热能)、运动(机械能)、生长(储存能)等。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教师随机下发相关资料卡,指导学生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引导学生倾听、互相评价。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些肥胖人的生活中困难资料,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了解造成肥胖原因,帮助肥胖人减肥减肥提出方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谈话,学*教师出示的冬季活动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师交流感受,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学*活动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多种方式让身体热起来学*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学*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让身体热起来,并在教师下发的科学记录表记录,整理归纳。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按照活动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于食物,以及能量的转化学*活动。

  学生回顾以往研究学*内容《食物与营养》,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认识到食物是身体能量的主要。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充分交流讨论,观看学*教师出示人们生产学*、工作娱乐等贴*自身活动的图片,认识了解人体能量的转化及其途径。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阐述自己的认识、观点。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人体能量的去处。

  学生积极思考了解“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自主学*教师随机下发的相关资料卡,通过对人体能量转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发现,互相倾听、互相评价。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的资料,了解拓展延伸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通过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开放、和谐的科学学*氛围。

  本活动重在在开口说、动手做,使学生生学*充满兴趣,但活动符合不宜过大,学生不要带着太多任务参与活动。只要学生能说、能做、能调动个体的生活经验即可,重在通过趣味性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进一步探究人体能量及转化做好铺垫。

  本活动教师让学生认识人体能量去向同时,还应认识到: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没有能量,人就无法工作、学*、娱乐、运动,即使是熟睡的人也需要能量;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去向时变成热能散发(占人体消耗能量的50%。)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争论中辨明问题,在研讨中澄清认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灵活掌握。

  (三)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六课 摆的秘密

  教材简析:

  本课以摆为切入点,通过对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了解摆的运动规律,意识到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从“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摆提出问题,学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定量观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志趣和科学精神。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在学*活动中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换意见,愿意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初步认识机械能的转化。

  学*重点:

  学生探究摆摆动快慢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认识理解。

  学*准备:

  资料准备: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分组探究合作实验材料:方座支架、塑料封皮书夹附带金属猫眼、长短不一(20CM、40CM、10CM)、粗细相同的线绳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线绳2根、量角器、金属垫片6个、计时秒表、橡皮泥、科学记录表格

  演示实验材料:傅科摆模型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伽利略观察探究教堂大灯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讲解使学生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出示分组实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制作一个单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提示学生主动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和科学记录卡,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活动,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多次验证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提示学生互相补充、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归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摆摆动缩略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归纳学生的发现:摆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并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然后再到另外一个最高点,这样反复运动,并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停下来。从而对摆摆动形成认识:静止的摆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能量不断转化,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3.教师指导学生自由制作活动:制作一个“听话”的摆,即制作一个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教师引导学生也可自己确定摆动时间和摆动次数,引导学生先制订制作方案,小组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傅科摆模型,介绍制作方法(将摆锤做成沙漏),引导学生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学生学*教师出示的资料,结合已有经验交流生活中类似摆摆动的现象,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制作一个摆,进而发现摆的秘密探究学*活动。

  学生观察学*教师出示的单摆,倾听教师讲解,认识摆的基本结构,利用教师和自身准备的分组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制作单摆的学*活动,在教师提示下发现不同摆摆动次数不一,进而激发进行探究摆摆动次数学*活动。

  学生大胆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利用分组探究实验材料验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分析实验学*活动发现,学生间互相补充、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认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了解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学*活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观察并描述摆摆动现象。通过观察学*摆摆动缩略图,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大胆想象,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发现摆摆动时遵循的规律,进而将研究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学*归纳,描述摆摆动现象,认识摆摆动的科学道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制作一个“听话”的摆的自由制作活动。

  学生制订制作方案,阐述制作想法后再动手去做。

  3、学生学*观看教师出示的傅科摆模型,了解制作方法,观察沙迹的路线,认真记录发现,积极思考原因,激发探究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学生从伽利略的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发现于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思考、严谨的实验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而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什么是摆

  (二)教师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开放的制作活动空间,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制作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能力。

  教师创设开放、自由、多维的学*空间,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摆的秘密。

  培养学生做科学记录的学**惯。

  让学生经历摆从静止到运动,再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思考、猜想与假设,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不断转化的。

  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实验探究的结论。

  (三)充分激发兴趣,让学生将摆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七课 钻木起火

  教材简析:

  钻木取火是最古老的取火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弈学生来说,钻木取火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许多学生并没有亲自进行细致的探究。本课是在上一课探究了机械能转化的基础上,以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研究钻木取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机械能与其它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做“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 通过学*活动,学生能学*活动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钻木起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学*重点:

  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探究钻木起火道理,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对机械能转化热能的理解认识。

  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好课前相应资料搜集的学*准备: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的现象。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材料:砂纸、木条、粗铁丝、手摇钻、木块、火柴等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情况,引导学生整理分析,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交流展示,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教师指导启发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由组合、自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学*,提示学生活动中认真观察,注意安全。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钻木起火的道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资料,触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充分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对我们不利的影响。思考交流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热能之外,还能转化为电能、光能、声能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延伸问题:“了解人类用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学*教师出示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激发学*兴趣,了解本次课堂学*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钻木起火的道理。

  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小组学*交流讨论展示资料,提出自己对钻木起火的道理解释。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利用用能量转化的观点予以解释,进而逐步达成共识,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探究实验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将探究结果与前面的猜想、假设相比较,从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学生倾听教师归纳小结,认识钻木起火的道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生活中其他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举出实例,阐述观点,作出合理解释。结合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交流讨论摩擦生热在生活中不利的影响。以及机械能的其他能量转化。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拓展延伸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科学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兴趣,了解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学*情况,

  (二)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扩大信息占有量,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师为学生的验证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教科书空间大的特点。学生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

  给学生足够时间、自由空间在摩擦生热的认识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学生好奇心。

  为今后《无处不在的能量》学*做好铺垫。

  (三)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让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从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六、学*小结:

  第八课 通电的线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会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课型:探究分析课

  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性试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

  2. 通过学生学*活动,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 通过小组合作学*,学生做到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学*重点:

  学生制作探究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的学*活动。

  学*难点:

  学生对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科学认识理解。

  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电磁铁模型(自制电铃、小马达温控开关等)

  资料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课前搜集有关电磁铁在生活中应用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号电池2节、导线(漆包线或网线)50CM、100CM两根、铁钉1根、大头针(经退火防磁化处理)20根左右、指南针。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如小马达、自制电铃等,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话,了解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并提出问题:“这些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电磁铁是将电能转换为磁能的装置。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本次课堂学*活动。

  二、学*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教师简单归纳学生发言,出示分组探究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学*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活动,对学生大胆创新的制作活动及时给予肯定。提示学生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认真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使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讨论,相互借鉴补充自己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教师下发科学记录表,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细心验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在充分交流汇报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电磁铁制作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活动,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学*成果。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拓展延伸活动内容主题:进一步寻找电磁铁在生活、生产的应用;思考电能可以转化磁能,磁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兴趣,自由选题,拓展延伸课后学*活动。 1、

  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有关在生活中电磁铁的一些应用并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这些物品的共同点。认识电磁铁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兴趣,了解课堂学*活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学生充分激发学*兴趣,思考设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师和自己准备的分组探究实验材料,进行自由制作电磁铁小组合作学*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制作学*活动情况,将制作的电磁铁与以往学*的磁铁的性质相比较,发现电磁铁的磁极,进而发现不同方法制作的电磁铁磁极不同。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电磁铁磁极不同的原因大胆想象,充分交流讨论,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各自的想法进而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验证,在学*中互帮互助、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学生充分交流汇报,简单归纳。倾听教师小结。认识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磁极与电流流动方向、导线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导线缠绕的匝数多少有关。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公正、客观评价他人制作的电磁铁,对制作的电磁铁进一步改进,使电磁铁科学作品具有创新性、精细、美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 、本课*册学*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变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

  2、季风

  3、信风

  4、台风

  5、山谷风

  6、龙卷风

  7、飓风

  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