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减起;

  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3*方分米=()*方米

  0.08*方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方分米),6*方分米=0.06*方米,0.2×0.3=0.06(*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算式

  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第二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积的小数位数

  0.2×0.3=0.06

  0.5×0.3=0.15

  7×0.06=0.42

  0. 4×6=2.4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 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 时间 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 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每60千米每时。(指名读)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很好,刚才呀,咱们求出了小卡车和大客车的速度,那么结合这个算式和线段图来看一看,速度和路程还有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开始。

  (汇报,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路程与时间)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xx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xx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xx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三个速度,它们分别是这些物体在多长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其实他们每时,每分,每秒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我们把这样的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说一说。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现在咱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那么同学们,时间该怎么求?路程又该怎么求呢?我们一起结合下面的问题来试一试。(出示题目1)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须知道相对应的路程和? (时间)

  师:那么求时间和求路程也是一样的,必须要知道相对应的另两个量,你看,路

  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实际运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速度不仅在咱们的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2、解决问题

  小红和小明约好到少年宫玩,如果她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谁会先到达少年宫呢?

  (出示 只有距离没有其它条件的题目)

  师:那么同学们,你说如果看路程的话,能不能确定谁先到少年宫?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分)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xx.09.15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2.70元5.40元

  酱油14.85元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12.3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9--100页《测量与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准备

  天*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计的经验,但是为了让我们估计的数量更准确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验来测量和估计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兴趣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考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减起;

  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板书:互相*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巩固,深化对垂直与*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棒与绿色小棒*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兴趣,带着问题去学*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提升认识

  1、完成练*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八,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6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

  1.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2.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3.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4.跟进练*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

  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面内?不在同一*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行?(a∥b);生活中有*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应用*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

  把“预*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

  练*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一第2题:先复*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似数的练*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似数,再用两个*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汇总2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12+12)

  =240?(100?25) =5?(0+12)

  =240?4 =5?12

  =960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

  练*: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

  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372454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

  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

  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

  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51111201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127□3□6□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

  练*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1、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

  练*: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乘法分配律。

  2、在学*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

  自主练*: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方法学数学,*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惯、学*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行为*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进一步学*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7

  一、复*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能根据学*内容合作学*和独立学*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还是独立学*及选择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9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实用20份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已经学*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5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已经学*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8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方米到6*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3*方分米=()*方米

  0.08*方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方分米),6*方分米=0.06*方米,0.2×0.3=0.06(*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算式

  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第二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积的小数位数

  0.2×0.3=0.06

  0.5×0.3=0.15

  7×0.06=0.42

  0. 4×6=2.4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3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4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5

  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先教学*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可以把*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 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1) 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观认识想办法做一个*行四边形,他们做的方法一定很多,教材里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有别的做法。做图形的目的是体会*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① 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 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做图形的目的是感受图形的形状特征,所以,要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与思考。如用小棒摆*行四边形,上、下两根小棒一样长,左、右两根小棒也一样长。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也互相*行

  ③ 要抓住*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进行教学。*行四边形有许多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例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行四边形的概念,所以要抓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至于其他特点,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

  两组对边分别*行是*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必须使学生充分体会。不仅凭眼睛看,还要用画*行线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是*行四边形的重要特点,在以后计算面积时经常用到。也要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或验证。

  ④ 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补共享。每个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的,用小棒摆容易发现对边相等,不注意对边*行;用直尺画容易体会对边*行,不注意长度相等。因此,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吸收、共享发现成果尤为必要。听听别人的发现,看看自己做的*行四边形是不是也这样,就能做到互补共享。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交流,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如把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互相*行概括地说成两组对边分别*行。

  (2) 在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把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分移拼的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不相同,另一方面体会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些都为以后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了准备。第6题把4根饮料管先串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行且长度相等。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角上。

  (3) 第一次教学梯形,先让学生观察屋顶的一个面、梯子、清洁箱的抛物口、足球门的侧面,形成对梯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做梯形体会它的特点。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与*行四边形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变化: 一是白菜卡通的提问方式变了,不是问梯形有什么特点,而是问梯形与*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二是多了辣椒卡通在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引导学生寻找梯形的本质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梯形概念。

  学生有想办法做出一个*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教学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如做的材料自己寻找、做的方法自己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做了解梯形的特点。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要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精心设计高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 三角形

  3、*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7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 三角形

  3.*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

  3*方分米=()*方米

  0.08*方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方分米),6*方分米=0.06*方米,0.2×0.3=0.06(*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三、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