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3。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四、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复*提问:

  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什么是光的反射规律?

  (二)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设计此导入简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探究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实验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让学生想想:从空气射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光的折射教案2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光的折射”一段。

  3.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演示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光的折射教案3

  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的难点,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光学知识的学*,特别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学*,对光的折射学*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养学生的学*方法和学*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时,垂直入射也会发生反射,学生容易产生垂直入射也会发生折射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验时,要学生注意观察,强调“斜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器材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光的反射规律;

  2、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投影出示:(1)汤姆大叔漫画系列;(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断了?

  学生思考为什么,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

  (3)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

  从而得出:光的折射概念: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画光路图,说明光的折射的几个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

  2、概念:

  两种介质的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

  信息快递: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透明物质,通常叫做光的介质。

  问题: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一样吗?(课本P81实验)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玻璃中的路径及数据。

  数据:光从玻璃入射到空气

  入射角

  a1

  a2

  a3

  折射角

  总结:(可以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作出以下的光路图)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且光路可逆。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大)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分析“弯折”原因。

  2)、水中的鱼看上去比实际的位置要浅.

  3)、隔着厚玻璃砖观察后面的尺子。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我们要知道: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的折射规律以及光从水或其它介质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拓展:生活物理社会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

光的折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3。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四、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复*提问:

  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什么是光的反射规律?

  (二)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设计此导入简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探究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实验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让学生想想:从空气射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光的折射教案2

  (一)引入新课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初步了解,上一节我们学*了光的反射,现在我们讨论光的折射。

  (二)教学过程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须指出光线入射的介质为真空;另一种介质可是任意的,如此定义的折射率为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绝对折射率。如果光线在任意“两种介质中传播,折射率大的介质对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反之叫光疏介质。它们是相对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

  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两部分,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在两个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的规律与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应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两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

  B、对于不同的介质,此常数的值是不同的。如光从真空进入水中,这个常数为4/3,光从真空进入玻璃中,该常数为3/2。显然,这个常数能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把它定义为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质的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频率的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内涵,才能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不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为研究全反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光的折射教案3

  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的难点,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光学知识的学*,特别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学*,对光的折射学*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养学生的学*方法和学*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时,垂直入射也会发生反射,学生容易产生垂直入射也会发生折射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验时,要学生注意观察,强调“斜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器材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光的反射规律;

  2、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投影出示:(1)汤姆大叔漫画系列;(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断了?

  学生思考为什么,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

  (3)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

  从而得出:光的折射概念: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画光路图,说明光的折射的几个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

  2、概念:

  两种介质的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

  信息快递: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透明物质,通常叫做光的介质。

  问题: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一样吗?(课本P81实验)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玻璃中的路径及数据。

  数据:光从玻璃入射到空气

  入射角

  a1

  a2

  a3

  折射角

  总结:(可以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作出以下的光路图)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当光从另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且光路可逆。

  二、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大)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分析“弯折”原因。

  2)、水中的鱼看上去比实际的位置要浅.

  3)、隔着厚玻璃砖观察后面的尺子。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我们要知道: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的折射规律以及光从水或其它介质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拓展:生活物理社会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光》教案 (菁华6篇)

《光》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

  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

  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

  【教学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复*提问,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JGQ型氦氖激光器一台,双缝干涉仪,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装置,多媒体课件(相关静态图片及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机械波的干涉

  [复*提问,诱导猜想]

  [多媒体投影静态图片]

  师:大家对这幅图还有印象吗?

  生:有,波的干涉示意图。

  师:[投影问题]请大家回忆思考下面的问题:

  图中,S1、S2是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d、e中哪些点振动加强?哪些点振动减弱?

  学生回答结果不出所料,大部分同学能答出a、c两点振动加强,d、e两点振动减弱,而对于b点则出现了争议。一种认为b点是振动加强点,另一种则认为b点是由加强到减弱的过渡状态。

  师:b点振动加强和减弱由什么来决定呢?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解决两派同学的争端。

  (有学生低语,路程差)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关键,那么就请你来分析一下b点与S1、S2两点的路程差。

  生:由图可以看出OO是S1、S2连线的中垂线,所以b到S1、S2的路程差为零。

  师:那么b点应为振动(学生一起回答):加强点。

  (教师总结机械波干涉的规律,突出强调两列波的振动情况总是完全相同。)

  师: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如果两列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叠加,也应该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并且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那么这种干涉是一个什么图样呢?大家猜猜。

  生:应是明暗相间的图样。

  师:猜想合理。那么有同学看到过这一现象吗?

  (学生一片沉默,表示没有人看到过)

  师:看来大家没有见过。是什么原因呢?

  [生1]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两个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

  [生2]可能是我们看见了但不知道是光的干涉现象。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也许是没有干涉的条件,也许是相逢未必曾相识。大家看他们俩谁分析得对呢?

  生:我觉得生1说的不成立,这样的光源很多,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我觉得它们完全相同。

  师:好。我们可以现场来试试。

  (先打开一盏日光灯,再打开另一盏对称位置的日光灯)

  师:请大家认真找一找,墙上、地上、天花板上,有没有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现象?

  (大家积极寻找,没有发现,思维活跃,议论纷纷)

  师:看来两个看似相同的日光灯或白炽灯光源并不是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

  [投影图]

  师: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点光源分成两束,从而找到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源,成功地观察到了干涉条纹,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推动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重做这一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二)进行新课

  1.杨氏干涉实验

  [动手实验,观察描述]

  介绍杨氏实验装置(如图)

  师: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用激光器发出的红色光(*行光)垂直照射双缝,将干涉图样投影到教室的墙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师:(介绍)狭缝S1和S2相距很*,双缝的作用是将同一束光波分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束。这样就得到了频率相同的两列光波,它们在屏上叠加,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结论:杨氏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2.亮(暗)条纹的位置

  [比较推理,探究分析]

  师:通过实验,我们现在知道,光具有波动性。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来认真探究一下实验中的明暗条纹是如何形成的呢?

  [投影图]

  图中,P0点距S1、S2距离相等,路程差=S1 P0-S2 P0=0应出现亮纹,(中央明纹)

  [演示动画]图203中S1、S2发出的正弦波形在P点相遇叠加,P点振动加强(如图)

  鉴于上述动画的表述角度和效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播放动画,如下图所示振动情况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不管波处于哪种初态,P0点的振动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总为A1、A2之和,即P点总是振动加强点,应出现亮纹。

  师:那么其他点情况如何呢?

  [投影图]

  P1点应出现什么样的条纹?

  生:亮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路程差为,是半波长的2倍。

  师:我们可以从图上动画看一下,[演示下图]

  在这里大家看到,屏上P1点的上方还可以找到2=|S1P2-S2P2|=2的P2点,3=|S1P3-S2P3|=3的P3点,n=|S1Pn-S2Pn|=n的Pn点,它们对应产生第2、3、4条明条纹,还有明条纹的地方吗?

  生:在P点下方,与P1、P2等关于P0对称的点也应是明条纹。

  师:好。我们可以总结为:=2n ,n=0、1、2时,出现明纹。

  [投影下图]那么S1、S2发出的光在Q1点叠加又该如何呢?

  [演示动画]我们先来看一下,动画显示,在Q1点振动减弱。

  师:在Q1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还是波峰与波谷相遇?两振动步调如何?

  生: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步调刚好相反。

  (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这点合振幅情况,以及Q1点与P0、P1的相对位置。)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Q1点的特征?

  生:Q1点位置在P0、P1间,它与两波源路程差|S1Q1-S2Q1|= 。该点出现暗纹。

  师:非常好!大家看像Q1这样的点还有吗?

  生:有。

  (全体学生此时已能一起总结出Q2、Q3等的位置)

  [教师总结]=|S1Q2-S2Q2|= , 处,在P1P2、P2P3、等明纹之间有第2条暗纹Q2、第3条暗纹Q3

  师:哪位同学能用上面的方法写个通式,归纳一下?

  生:当=(2n+1) ,n=0、1、2时,出现暗纹。

  [投影下图]

  师:综合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画出上面图示的双缝干涉结果。

  同时介绍一下相干光源,强调干涉条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7页上方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杨氏实验中的双缝的作用就是得到一对相干光源。

  (三)课堂总结、点评

  今天我们学*了光的干涉,知道光的确是一种波。我们还确定了双缝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出现的位置:当屏上某点到两个狭缝的路程差=2n ,n=0、1、2时,出现明纹;当=(2n+1) ,n=0、1、2时,出现暗纹。

  两列波要产生干涉,它们的频率必须相同,且相位差恒定。能够产生干涉的光源叫做相干光源。杨氏实验中,双缝的作用就是得到一对相干光源。

  (四)课余作业

  完成P57问题与练*的题目。

  附:课后训练

  1.用波长为0.4m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A点到狭缝S1、S2的路程差为1.810-6 m,则A点是出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答案:暗条纹

  2.关于杨氏实验,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

  A.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B.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干光源

  C.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暗条纹

  D.在光屏上距离两个小孔的路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

  答案:AB

  3.对于光波和声波,正确的说法是

  A.它们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它们都能产生反射和折射

  C.它们都能产生干涉 D.声波能产生干涉而光波不能

  答案:BC

  4.两个独立的点光源S1和S2都发出同频率的红色光,照亮一个原是白色的光屏,则光屏上呈现的情况是 ( )

  A.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B.一片红光

  C.仍是呈白色的 D.黑色

  解析:两个点光源发出的光虽然同频率,但振动情况并不总是完全相同,故不能产生干涉,屏上没有干涉条纹,只有红光。

  答案:B

  5.在真空中,黄光波长为610-7 m,紫光波长为410-7 m。现有一束频率为51014 Hz的单色光,它在n=1.5的玻璃中的波长是多少?它在玻璃中是什么颜色?

  解析:先根据 0=c/f0计算出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 0,再根据光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由n= = ,求出光在玻璃中的波长 .

  0=c/f0= m=610-7 m,可见该单色光是黄光。

  又由n= 0/ 得 = 0/n= m=4107 m。由于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而在玻璃中光的频率未变化,故光的颜色依然是黄光。

  答案:410-7 m 黄色

《光》教案2

  教学目标

  1 、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的提出假设。

  3 、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

  科学知识:

  1 、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 、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 、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

  2、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

  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

  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

  3、小结:我们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

  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

  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

  2、生看书上17页的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 18页的相关内容。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3 、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小孔成像实验。

  ( 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 2 )师指出注意事项。

  ( 3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六、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七、课后拓展

  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

《光》教案3

  【教学内容】

  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0课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原为小学自然学科五年级的课程,现在前移到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则性的要求,而对折射的概念不要求具体掌握,对折射的角度也不进行深入的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了半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仅限于表象化的认识,对于探究实验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勤于探究、勇于尝试的良好*惯。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B、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学知识目标: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B、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C、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彩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样的?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七色光》。

  (板书课题:七色光)

  二、探究活动1: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1、出示彩虹图片,提问:

  A、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它美不美?

  B、那么,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呢?找学生回答,集体补充。

  (领读或齐读:红、橙、黄、绿、青、蓝、紫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学生举手回答,共同总结,教师补充。

  雨后

  洒水车后面

《光》教案4

  一、设计理念:

  光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白天,幼儿享受太阳光的普照,夜晚,灯光为幼儿照明,生日时,幼儿在蜡烛光下许愿,霓虹灯光的闪烁让幼儿感受夜的绚烂,火光为幼儿驱走严寒,红绿灯给人们带来安全……但幼儿往往只知道太阳出来了,所以天亮了,天黑了,开亮电灯家中变亮了,点了火所以感觉暖和了,对于为什么太阳出来天会亮,为什么灯光能照明、为什么火光能取暖却不了解,学*科学活动《明亮的光》能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科学知识。

  二、活动目标:

  中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对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还不能理解,本班幼儿又是生活在农村,所以对现代化科技对光的应用都不熟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以及了解光对人们生活的好处。

  2、向幼儿介绍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多了解光,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为幼儿学*光作好准备,我作如下准备工作:

  1、在操作区中投放手电筒、蜡烛、电池、电珠、火柴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自主发展。

  2、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太阳光的明亮和热量。

  3、联系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星星,点上蜡烛为幼儿过生日。

  4、在午睡室里安排一次"停电事故",让幼儿在有意无意中多和光接触,为了解光的来源、光的作用作好准备。

  5、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的录像片、图片等。

  四、活动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以下流程图: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共同探讨→观看录像→游戏结束。

  五、教学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操作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游戏法等。

  六、教学过程:

  1、自主探索:探索光的来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有一个能吸引住孩子的开始能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本活动所授内容的兴趣,使幼儿的思维自始至终地围着活动内容展开。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动手,动脑,让幼儿在玩中学、试中学、想中学,能体现出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尝试精神。所以一开始,我采用了操作法,设计"亮亮宝宝找朋友"的探索活动,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实物,如手电筒、火柴、玩具手机、洋娃娃等,让幼儿找找哪些东西是亮亮宝宝的朋友。找好以后,再让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亮亮宝宝的朋友,启发幼儿想出太阳、星星、电灯等,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

  2、观察比较:比较光的不同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光》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 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 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光》教案6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1)教师演示实验的器材:激光演示仪(*面镜、*行玻璃砖);酒精灯;光具座;清水;密度均匀的糖水

  (2)学生实验的器材:蜡烛、自制的小孔成像仪等;

  (3)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线。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

  (3)知道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在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影、倒影、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城市多彩的夜景……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

  二、新课教学

  1、介绍表示光的方法---------光线。出示四幅优美的跟光有关的图片,能看出图片上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问题一]我们怎样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表示出来?

  [实验探究一]将激光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中的路径是直线。我们可以用直线表示出光的传播路径,同时带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根带箭头的直线就叫光线。这是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物质,叫建立模型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光线,同时提醒学生规范作图)引导学生比较光和光线的联系和区别。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问题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实验探究二]光在空气的传播过程中遇到*面镜。

  [实验探究三]光在空气的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的玻璃砖。学生观察并回答出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尽管光遇到不同的物体会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问题三]光在同种物质中传播,如果物体的稀密度发生改变,传播方向会怎样?

  [实验探究四]演示光在被酒精灯加热的空气中、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演示:教师将手挡住投影仪的光,屏幕上出现黑影。

  ②日食、月食

  [设问二]太阳也是一个发光体,如果有一个很大的不透明的物体将太阳光挡住,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放视频:日食。由日食自然过渡月食并解释怎样才能看见月亮。

  ③小孔成像

  [设问三]如果我们将挡光的物体弄个小洞,会在小洞后的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小孔成像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作图,介绍我国古代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记载,《墨经》中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小孔成像解释树荫下地面的光斑。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四、课堂延伸

  小孔成像像的大小、多少、清晰度,光源的多少、小孔的形状等对象的影响等等问题需要课后继续完成,你在实验中还会发现问题,再研究…

  五、作业

  ①请再次完成小孔成像实验。

  ②试完成能效作业本上的作业。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 (菁华6篇)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2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这一节课 ——《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光的折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_______光线与______光线、_______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_______;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光的折射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的光的折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

  “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3.眼睛受骗]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光的折射’,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五.结束

  “同学们,其实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如:由于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早晨,当太阳还在地*线以下时,太阳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看见了太阳升高了的虚像,好象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又例如:夏天海面附*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方望去,就觉得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这就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现象。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改造自然,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3

  教学目的

  1.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

  2. 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 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 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1. 光的折射规律;

  2. 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

  光具盘、*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学生实验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这一节课 ——《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 新授

  1. 光的折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

  学生回答。

  “对,会发生变化”

  “象这些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看多媒体识记概念,教师板书:[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折射现象画在黑板上。

  我用一条直线表示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面是空气,下面是玻璃。”

  ①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回顾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入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

  入射光线

  i 入射角

  空气

  玻璃

  r 折射角

  折射光线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这一条从分界面射入玻璃的光线叫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用r表示。”

  利用多媒体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这个折射光路图中的折射角为多少度?请大家不要错误的认为是90度,因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看图中的折射角现在正逐渐减小,最后减小到了0度。”

  ② 演示实验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老师指出,学生确认。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实验一,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a.学生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b.改变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入射角的大小,再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和变化后的大小。

  c.垂直入射时,观察光线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a.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是否在同一*面内,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是在法线的同侧还是分居在它的两侧?

  b.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c.入射角增大后,折射角是否随着增大?入射角减小后呢?

  d.当入射角改变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否改变?折射光线向哪边偏折?

  e.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③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也回答得非常正确。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综合一下,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小黑板: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_______光线与______光线、_______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_____;折射角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_______;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教师揭示:“请一位同学大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识记:“请同学们再把光的折射规律读一遍”

  ④ 学生猜想:(多媒体演示猜想的三种可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个光路图是否正确?现在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请大家猜想一下:

  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现在的折射光线将怎样射出?”

  ⑤ 演示实验五: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想,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现在我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请同学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猜对了吗?请大家通过屏幕上的两个光路图对比,说明折射光路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板书:[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

  ⑥ 小结光从玻璃或水中射入空气的情况: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我觉得刚才我们所学*的光的折射规律有点美中不足,它只总结了光空气射入水、玻璃等其它介质中的情况,没有介绍光从水中、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实验现象把它补充完整,光从水、玻璃等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学生自已小结,教师板书光路图。

  学生回答。

  ⑦ 学生练*:

  “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玻璃 玻璃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向法线。”

  “同样首先通过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界面的虚线即法线,因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的方向应偏离法线。”

  3.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① 回到引入新课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个小实验吗?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碗变浅和筷子变弯的原因。”

  多媒体演示:碗变浅的原因。

  “从碗底S点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晴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S1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点的虚像S1,S1在S的上方,所以看起来碗底升高,碗变浅了。”

  “你明白了吗?请你解释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请学生回答。

  “哪么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学生看演示并讨论。

  学生回答:筷子变弯的原因。

  ② 学生看书:看眼睛受骗这一框。

  “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受骗这一框自已看一下。”

  板书:[3.眼睛受骗]

  “眼睛受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刚才我们所解释的两个例子是否属于眼睛受骗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练*: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如何看见桶底物体。

  “学*了眼睛受骗,我来考考你。我有一样东西放在了这个桶里,你们看得见吗?谁能用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知识来让大家都能看清我桶里的东西。不能移动我的桶和这个摄像头。”

  三.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光的折射’,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了哪些新知识。”

  “我们首先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小结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光从……”

  “我们认识的光的折射现象都要遵守光的折射规律。”

  四.作业

  见油印资料。

  订正作业。

  五.结束

  “同学们,其实光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如:由于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早晨,当太阳还在地*线以下时,太阳发出的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发生了折射,所以我们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就看见了太阳升高了的虚像,好象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又例如:夏天海面附*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的空气稀疏,远处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在射向空气的过程中发生折射,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观察者眼中,逆着光线方望去,就觉得海面上空的物体射来的一样。这就是美丽的海市蜃楼现象。希望各位同学努力学*,改造自然,将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⑤屏显: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折射规律的应用

  1.体验"叉鱼"

  制作鱼模型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下叉,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

  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

  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让学生再次体验折射使眼睛产生的错觉)

  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播放"海市蜃楼"、2001年北京天空出现的"三日同辉"的影像资料)

  四、交流评估

  1.通过今天学*,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

  2.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

  ★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光的折射》的小论文。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6

  ㈠教学目的:

  ⒈知道现象;知道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㈢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㈣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进行叉鱼比赛。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钢针都叉在鱼的上方后,惊奇之余,告诉学生,要知道为什么,等我们学完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而引入课题。(电脑显示标题)

  二、新课进行:

  1、*时我们看到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会在水面处弯折,也是这个道理(电脑显示图片)。让我们再来观察另一个实验,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块木板,用激光沿着木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再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中,问:要以看到什么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玻璃面处改变方向进入玻璃中)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处改变传播方向,而且实践也证明其他介质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此,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板书用电脑显示)

  2、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教师把刚才现象用电脑显示出光路图。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用电脑显示)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研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并用电脑显示观察目的:①光从哪一种介质中射入哪一种介质中的?是怎样入射的?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d、当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是如何变化的?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出部分问题后,教师:为更好地研究规律,我们来认真分析整个实验。并出示以下表格:

  边实验边让学生填写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电脑动画来总结规律。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电脑显示出)

  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电脑显示出,并加以动画显示。)

  3、用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利用电脑演示加以解释)

  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虚像。

  4、课堂练*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三、小结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现象叫做。

  2、规律:

  内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注意: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光》教案 (菁华5篇)

《光》教案1

  光的色散教案

  一、教析分析指导

  1、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进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的探究。

  难点:光的色散的探究。

  二、教学器材准备:

  三棱镜、光源、投影器、光屏、红、绿、蓝玻璃纸、电筒等。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物态变化两章的学*,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四、教学模式:阅读、讨论、探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白光是由红、橙、绿、青、蓝、紫七种色组成的,了解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不同。

  ②知道光具有能量。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对比法研究光的与颜料的混合的不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自然的美好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发光体的名称和它们的颜色,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光的色彩、颜色。

  学生讨论回答。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54页的发光物体,并按照光源的种类进行分类;阅读信息快递。

  2、活动3.1分解阳光。

  设置情境: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图象,提醒学生观察彩虹的颜色与太阳光的颜色,并进行比较,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说明:若无彩虹的视频材料,可用人工造虹的方法替代)

  提出问题:太阳光的白色的,而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猜想:太阳光可能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或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比较各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正。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修正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

  归纳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

  评估交流:学生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彩虹的色光组成;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注意:①若无三棱镜可自制水棱镜或冰棱镜替代。

  ②若遇到阴天或阳光不够强烈的情况,也可在室内用日光灯、大功率白炽灯或投影器射出的光束代替阳光作为实验光源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③当光屏与棱镜的距离变小时,光谱带的亮度提高,但光谱的范围却变得狭窄一些,所观察的各种色光纪念在一起,不够清晰;如果距离调大一些,则光谱带可展宽一些,各种色光分开得清晰一点,但整个图样的亮度变暗,一般以相距40cm左右为宜。)

  3、活动:3.2色光的混合

  观察现象:透过红色玻璃纸观察图片或周围的景物,再换用其它颜色的玻璃纸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你所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颜色吗?

  猜想:当白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验证猜想:①、请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蒙在电筒上,并照射到屏幕上,观察所看到的颜色。

  ②、请把红、绿、蓝任意色两种色光混合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区域是什么颜色?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

  信息快递:学生阅读三原色的概念。

  归纳结论:①、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

  ②、不同的色光混合能产生其它颜色。

  (注意:透明体透过与其颜色相同色光的实验中,光源本身的亮度和发出的光束与白光的接*程度,亮度越高,光色越接*于白光,效果越好;所用玻璃纸颜色要纯正,条件允许时,最好采用专业摄影滤色镜。)

  4、活动3.3颜料的混合

  首先请班上同学讨论绘画的调色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完成颜料三原色的混合,得出结论;阅读信息快递;对比色光和颜料混合的区别,并学会用对比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5、关于"光具有能量"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讨论范例中光照射产生的变化,使学生联想到光具有能量,并有能量转化的初步意识;阅读P78页信息库中关于太阳能的阅读材料。

  (三)、小结:引导学生阅读P76页信息库1、2、3部分内容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实验计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色光。

  2、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和_。

  3、色光的三原色是_ __颜料的三原色是_ __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_("相同"或"不同")

  4、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决定的,白色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上呈_色,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色.

  5、根据信息库中的色光混合原理图回答:如将红色光与青色光混合,会是什么光?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P52①②③

  探究活动:P52④

  七、作业辅导和批改:

  1、作业指导:

  实践活动:①建议学生绘制表格,列举各滤色镜的种类、作用,拍摄效果等。

  实践活动:③提示学生人工造虹时,应使水雾细小,且背光观察。

  2、批改:不要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进行活动时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的评价。

《光》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

  孩子

  朋友

  跑去

  叫

  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

  (2)同桌交流学*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

  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

  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光》教案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贴七色花)同学们快看这朵美丽的花,放出七色光芒,将带我们去乐趣无穷的“语文七色光”乐园啦!(板题)相信同学们今天一定会从这儿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活动,合作探究

  (一)练

  1、今天天气格外好,森林里面真热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老虎大王”要过生日,动物们都精心准备了礼物。想知道他们准备的什么礼物吗?那要先读准礼物上的字音,才能知道送的是什么礼物?大家有信心吗?(出示卡片)生读 齐读(贴黑板上)“老虎大王”的收获可真不小,接了这么多礼物呀!

  2、不知同学们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有多少收获,增识了多少汉字?现在,同学们就把你在本单元增识的汉字写在书上,一会儿我找同学说,看谁增识的汉字多。

  (生说)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好汉字,还应注意在生活中多识字。

  3、“老虎大王”陆续收到了动物们的礼物,别提有多开心了。小狐狸看到小动物纷纷给“老虎大王”献上了自己的礼物,自己也不甘示弱,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今天是‘老虎大王’的生日,我们来做个游戏,谁答对我的问题,才能参加大王的生日宴会。”小狐狸提的是什么问题呢?现在同学们看书“练”里的第二题,分别写出下面各词意思相*或相反的词。

  (生写、生说)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通过大家的努力,小动物们终于可以参加生日宴会了,非常高兴。

  4、生日宴会开始了,多数小动物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有几个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我找同学读一下第三题的要求

  (生读)

  现在同学们赶快给他们对号入座吧!

  (生写)

  指名说 指名

  读师小结: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排好队,这样才能把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二)知识窗新年过后,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对联,现在大家回忆回忆,你家的门上贴的什么对联?

  (生说)

  2、那大家对对联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再次打开知识窗,看看在那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考虑:通过他读你知道了什么?(生说)

  (三)日积月累20xx年春节已经过去了,在过春节时,不知同学们都干了些什么?(生说)今天我们学*一首关于描写春节的古诗(打开书)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并讨论讨论每句诗写的什么意思?(生说)齐读、指名背、齐背

  三、课外延伸你还会背关于其他节日的古诗,背给大家听。(生背)师小结: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绚丽瑰宝,可得多背一些古诗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呀,做一个自豪的*人!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在“七色光”园地畅游,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学会了思考,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学好本领,为祖国作贡献。

《光》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光》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 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 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司马光语文教案 (菁华3篇)

司马光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语文教案2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最早的三座都城都在山西境内。尧都*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其中禹都安邑,西环涑水、东踞中条、南临盐海、北依鸣条。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以后安邑改名为夏县。夏县,到宋代的时候出了一位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河东历史上有四大望族:闻喜裴氏、龙门薛氏、解州柳氏、龙门王氏。四大家族济世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皇家思宠之重、百姓推崇之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夏县涑水河边的司马家族,后来居上,锋头更健,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群名士乡贤:造福乡梓的河中知府司马池、才华横溢的太中大夫司马旦、治学严谨声名卓著的司马光,以及谏议大夫司马康、驾部员外郎司马宣、(鹿阝)州通判司马里、潞州通判司马京……司马家族在宋代的屡屡崛起,尤其是宋神宗以后的历代帝王,每每追念先贤的时候,就能想到司马家族,这都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一位声名直追孔子的先贤,带动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他就是宋代的温国公、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太原道注:有关司马光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

  夏县,是司马光的故里。城西水头镇的小晁村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13座。东侧有司马温公祠,主殿五间,旁边还有规模宏大的佘庆禅院,内有宋元时期精致价昂的众多彩塑。

  我在中旅当导游的时候,经常去东南亚,发现很多外国朋友喜欢中华文化,他们对*的历史掌故和社会风情也有相当的了解。唯一不明白的是:*历史上发生了那么多次朝代更迭,不管是谁当家,也不管是*还是少数民族皇帝,治国的策略和治国的方式都有惊人的相以。再者从地域来讲,无论是在天子驻扎的北京,还是在繁华的省城,甚至偏远的山区县城,统治者的施政措施和施政办法都有惊人的相似。这种大一统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是如何冲破层层障碍,紧紧地粘连在一起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历代统治者,不管是皇帝,还是县令,虽然他们出身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知识水*不同,种族*惯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以史为鉴,修身治国。他们都注重从历史中学*前代的得失之迹、存亡之道、兴衰之本,从而制定出自己的治国之策。所以古代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两册史书安民生”的说法。《论语》即孔子的儒家方略。而两册史书,即《史记》和《资治通鉴》。宋英宗评价《史记》和《资治通鉴》“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为典型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从这个意义上讲,《史记》和《资治通鉴》是其他史书所不能比的。两司马的两部巨著,不仅是两部史书,更重要的在于他们的思路,启蒙了历代皇帝,最后导致了文化一体、政治一统、古今一致。

  司马光曾经做过宋代的宰相,对其品格德行、修学治史,古今评价一致,隆誉甚高。但对其政绩评价,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在保守派主政的时候,对其政绩大加褒扬,宋哲宗还敕令保守派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立在夏县司马光墓前。苏学士洋洋洒洒2266字的碑文中极尽溢美之辞。后世的史书基本上持这种态度。

  但是,改革派当政的时候,司马光不仅没有政绩可言,而且被列入奸相之列。这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同列宰辅的王安石变法。宋代绍圣年间,御史周轶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不仅夺去了所有的封号,而且还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学生章淳、蔡京主政时,为报复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做法,将司马光等309名朝臣列入“元佑奸党”,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都立“奸党碑”。司马光首当其冲。但是在立碑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对蔡京说:“小民是愚人,不知道立碑的意图。但司马相公海内称其正直,现在却要列入奸党,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便要收拾他,吓得安民哭诉道:“大人的命令我不敢不听。小人只有一个要求:碑上署刻石人名字的时候,千万不要署上小人安民,以免骂名千载。”蔡京仔细一想,司马光虽然有错,但毕竟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变了主意,将司马光以下的奸人全部列碑,司马光除外。 由此可见,司马光虽然在政治上有失误,但其人格力量,不仅为百姓称道,也仅对手折服。在封建年代,司马光是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

  今天的司马温公墓前,涑水清流,绿树成行。历史纷争和毁誉成败也都化作了黄土,陪伴这位长眠地下的圣人。只不过人们在那条叫“涑水”的小河边驻足的时候,就会想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号为“涑水先生”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历史学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司马光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光的折射说课稿范文十份

  光的折射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通过创设学*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射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学生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主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二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

  教师引导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讨论光的折射定义

  板书: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教师做补充。

  1、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下面我们首先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并用作图法作出光路图。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做出猜想:略。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

  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交流。

  想一想:

  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

  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

  本问题小结:

  1、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2、光折射时光路可逆。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光斑为何想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提示学生可通过画图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琐碎一些,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教学目标主要展开教学,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铺开教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的基础,对学*的内容稍作加深,如通过作图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归纳总结: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1、本节实验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硬币放入水中后,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实验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3、为提高学生学*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图边分析解释。应强调: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光的折射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的折射说课稿 3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二、使用器材:

  (一)水瓶灯实验:自制暗室(模拟帐篷),水瓶,射灯

  (二)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实验:激光笔,亚克力箱,*行玻璃砖,肥皂,烟雾

  (三)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实验:

  1、小组实验:小激光笔,*行玻璃砖,白纸,不同颜色的彩笔,刻度尺,量角器

  2、演示实验:自制光从空气射入水教具

  (四)池水变浅实验:等高的两个玩偶,手机,亚克力箱,水

  (五)水中看岸上物体变高实验:等高的两个玩偶,两部手机,亚克力箱,水

  (六)扩大青蛙视野实验:手机,小杯子,挡板(模拟天空星星)

  (七)不均匀盐水实验:亚克力箱,激光笔(含支架),浓盐水,直角弯管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折射规律探究小组实验:传统实验采用半圆形玻璃砖,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光沿半径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改进后,加装*面镜,利用反射沿圆心入射,但操作困难。我采用*行玻璃砖,可以进行空气射入玻璃,玻璃射入空气,光路可逆,三个层次的探究,层层递进,得出折射规律水到渠成。

  (二)故事为明线,问题为暗线:以我的旅行故事引入新课,并贯穿始终,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同一个有趣的情景中;以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阶梯式学*。(三)用三个实验将孤立的应用有机串联,层层递进,有趣,有序,课堂效果佳。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总结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承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启下:光的色散,透镜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折射感性认识较少,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较差。

  (四)设计亮点

  亮点1:故事为明线,问题为暗线:以我的旅行故事引入新课,并贯穿始终,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同一个有趣的情景中;以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阶梯式学*。

  亮点2:小仪器,大威力

  本节课重点实验采用底部贴有胶带的*行玻璃砖进行,仪器虽然简单,但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进行空气射入玻璃,玻璃射入空气,光路可逆三个层次的探究,得出折射规律水到渠成。

  亮点3:用三个实验将孤立的应用有机串联,层层递进,有趣,有序,课堂效果佳。

  (五)教学过程

  1、水瓶灯照亮帐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生体验放入水瓶前放入水瓶后

  模拟实验:一瓶水照亮房间

  通过旅行中搭建帐篷,内部昏暗,无法阅读,提出问题一:一瓶水能照亮帐篷吗?。自制暗室,顶部开孔,待放入水瓶,学生在内部体验放入水瓶前后的变化。对比效果明显,激发学生强烈学*兴趣。提出问题:光在不同种介质中如何传播?

  2、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和玻璃时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发生了偏折。由这两个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给出其中线和角的定义。再提出问题: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

  3、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设计实验:传统实验采用半圆形玻璃砖,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光沿半径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改进后,加装*面镜,利用反射沿圆心入射,但操作困难。

  光的折射说课稿 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的折射说课稿 5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物理的几何光学部分,初中没有学过全反射,对学生是一种新现象。在前面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折射率等知识,全反射是在前面这些基础上,推理得

  教学难点:全反射的应用,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光导纤维、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全反射现象制

  成的;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也是由于全反射的原因而呈现的自然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到,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折射角将会等于或大于90°的情况。从前后⑴实验: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联系来看,本节课与前面这些知识联系密切,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折射率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反向思考的能力,在讲解例题时,奇特的现象使学生对全反射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现象多,与现代科技和实际生活结合的十分紧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⑵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⑶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探究问题本质)

  ⑶引导学生分析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本课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说学法

  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德育目标: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3、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法:观看演示实验。

  (2)、归纳法:通过讨论找规律,推导出临界角。

  (3)、推理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4)、阅读法:解释光导纤维中光的传播。

  通过观察演示1,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指导逐步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新的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得到答案,逐步分析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这样,有什么用?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通

  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就发生全反射现象。

  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三、教学程序:

  教学用具:1、烧杯,水,蜡烛,火柴,试管夹、镀铬的光亮铁球(可夹在试管夹上);

  2、全反射棱镜、自行车尾灯(破碎且内部较完整);3、光导纤维,及光纤演示器材;4、电脑课件。

  引入:

  演示1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把试管夹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再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前述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新课:

  ⑴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复*回顾:

  什么是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如何?什么是折射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对于两种介质来说,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

  而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例如:水、空气和玻璃三种物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而水对玻璃来说是光疏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例如由空气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例如由水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⑵全反射现象的产生过程及全反射的定义。

  过渡――既然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预料,当入射

  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就会增大到90°,如果入射角再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电脑演示:

  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圆柱透镜的直*面入射,让学生观察。我们研究光从半圆柱透镜射出的光线的偏折情况,此时入射角0°,折射角亦为零度,即沿直线透出,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此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线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就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小结:光射到透明介质界面上时,一般来说,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只有发生全反射时没有折射光线。

  ⑶临界角的`定义及计算。

  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光从折射率为n的某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C就是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得:

  因而

  (学生分析)

  (4)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学生总结)

  ①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5)全反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和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a.引入新课的演示实验1:被蜡烛熏黑的光亮铁球外表面附着一层未燃烧完全的碳蜡混和物,对水来说是不浸润的,当该球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在其外表面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空气膜,当有光线透过水照射到水和空气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而正对小球看过去会出现一些较暗的区域,这是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区域,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这个实验,学生会有另一番感受。

  b.分析解决教材例题:此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以至用,激发其学*兴趣。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生全反射需要什么条件呢?

  c.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用灯光来照射尾灯时,尾灯很亮,也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成的仪器。在讲完全反射棱镜再来体会它的原理就更清楚了。可先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内部的结构,回想在夜间看到的现象。全反射棱镜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潜光镜、照相机中都用到了。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d.用激光演示仪的激光光源演示光导纤维传播光的现象,或用弯曲的细玻璃棒进行演示,配合电脑模拟来解释现象。

  从细玻璃棒一端射进棒内的光线,在棒的内壁多次发生全反射,沿着锯齿形路线由棒的另一端传了出来,玻璃棒就像一个能传光的管子一样。

  实际用的光导纤维是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μm到100μm左右,而且是由内心和外套两层组成的,光线在内心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如果把光导纤维聚集成束,使其两端纤维排列的相对位置相同,这样的纤维就可以传递图像。

  e.让学生阅读大气中的光现象——蒙气差,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小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两个条件都满足就组成了发生全反射的充要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在用全反射的知识解释时,特别要注意是否满足两个条件。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逻辑推理,一般是依据条件要叙述清楚,根据要给充分,结论要简明。

  四、教学反思

  1、做演示实验Ⅰ时要注意仪器的叙述,用蜡烛熏铁球时,试管夹子也被同时熏黑,但由于试管夹的形状原因,一般来说有一部分会在某一角度看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不像小铁球那样几乎全部

  是“光亮”的。这个铁球要重复几次从水中抽出、进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相信不是被熏黑的部分被水泡掉而产生的光学现象。

  2、本节*题与问题解释不要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要讨论偏题、难题,只要达到让学生理解临界角和全反射现象就够了

  光的折射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是在学*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或者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的折射规律

  了解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在前几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实验*惯

  能根据实验,学*画光的折射光路图,并用来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自发地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进一步领略光现象的美妙以及大自然中光现象的更全面了解

  3、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三节的学*,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面镜成像》,大多数学生学生对于基本的的光学现象及基本理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只对于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欠缺对现象本质的思考和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观察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折射现象,了解折射规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本节在本章中处于中间位置,根据上下的承接关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本节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从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相应的规律。

  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最终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核心理念。

  四、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起主导的作用,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采用了实验、对比、分析、交流和讨论、总结等学*方法,因此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1)温故知新:让学生回忆和巩固以学的知识,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提问复*,问题1:光沿直线传播需要具备的条件;问题2:光的反射定律

  (2)实验创设情境:实验1:学生观察筷子在水中变弯;实验2:当碗中放水时,又重新观察到碗底的硬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人新课学*。

  环节二:

  演示让学生观察光的偏折现象,利用光学演示仪器把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束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是否还沿直线传播?给学生一个认识思考的过程,根据前面的演示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已经复*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再次重复刚才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光以不同的角度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的偏折方向,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对比得出光的折射规律。由于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分小组讨论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可逆性,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根据学生列举的生活中的想象,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现象入手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为什么人眼会有这样的错觉,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环节三:

  对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进行同组反馈,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在学*过程中我感觉困难的是什么?还有那些光学现象我现在解释不了?我还想知道什么?等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反馈的时间,同组交流的同时,也同时对自己进行反思,这是教师只需要倾听,倾听,再倾听。

  环节四:

  作业的布置,除基本的目标练*之外,增加科普阅读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

  环节五: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

  第四节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面上;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c.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光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说课稿 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章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和*面镜成像,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可以为学*《*面镜成像》这一节铺*道路,同时也为学*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

  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滑②入射光*行,则反射光*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课本76页练*1和学*达标训练

  五、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较差,在整个教改氛围比较浓厚的熏陶下,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1)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行光射到凹凸不*的*面上,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用实例放到第二课时中进行教学。

  光的折射说课稿 8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二、使用器材:

  (一)水瓶灯实验:自制暗室(模拟帐篷),水瓶,射灯

  (二)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实验:激光笔,亚克力箱,*行玻璃砖,肥皂,烟雾

  (三)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实验:

  1、小组实验:小激光笔,*行玻璃砖,白纸,不同颜色的彩笔,刻度尺,量角器

  2、演示实验:自制光从空气射入水教具

  (四)池水变浅实验:等高的两个玩偶,手机,亚克力箱,水

  (五)水中看岸上物体变高实验:等高的两个玩偶,两部手机,亚克力箱,水

  (六)扩大青蛙视野实验:手机,小杯子,挡板(模拟天空星星)

  (七)不均匀盐水实验:亚克力箱,激光笔(含支架),浓盐水,直角弯管

  三、实验创新要点

  (一)折射规律探究小组实验:传统实验采用半圆形玻璃砖,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光沿半径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改进后,加装*面镜,利用反射沿圆心入射,但操作困难。我采用*行玻璃砖,可以进行空气射入玻璃,玻璃射入空气,光路可逆,三个层次的探究,层层递进,得出折射规律水到渠成。

  (二)故事为明线,问题为暗线:以我的旅行故事引入新课,并贯穿始终,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同一个有趣的情景中;以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阶梯式学*。(三)用三个实验将孤立的应用有机串联,层层递进,有趣,有序,课堂效果佳。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科学思维: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物理观念:总结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承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启下:光的色散,透镜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折射感性认识较少,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较差。

  (四)设计亮点

  亮点1:故事为明线,问题为暗线:以我的旅行故事引入新课,并贯穿始终,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同一个有趣的'情景中;以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阶梯式学*。

  亮点2:小仪器,大威力

  本节课重点实验采用底部贴有胶带的*行玻璃砖进行,仪器虽然简单,但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进行空气射入玻璃,玻璃射入空气,光路可逆三个层次的探究,得出折射规律水到渠成。

  亮点3:用三个实验将孤立的应用有机串联,层层递进,有趣,有序,课堂效果佳。

  (五)教学过程

  1、水瓶灯照亮帐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生体验放入水瓶前放入水瓶后

  模拟实验:一瓶水照亮房间

  通过旅行中搭建帐篷,内部昏暗,无法阅读,提出问题一:一瓶水能照亮帐篷吗?。自制暗室,顶部开孔,待放入水瓶,学生在内部体验放入水瓶前后的变化。对比效果明显,激发学生强烈学*兴趣。提出问题:光在不同种介质中如何传播?

  2、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和玻璃时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发生了偏折。由这两个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给出其中线和角的定义。再提出问题: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

  3、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设计实验:传统实验采用半圆形玻璃砖,当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当光沿半径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改进后,加装*面镜,利用反射沿圆心入射,但操作困难。

  光的折射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可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规律及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对光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光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即将学*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好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学*透镜的有关知识,也为高中的光学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本节的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确定:

  教学重点:

  (1)、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关 键: (1)、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2)、做好探索性实验----光的折射规律实验。

  4、教材处理

  光在水中的折射不容易观察入射和折射的偏转角度关系,因此,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光在玻璃中的折射,可以在光具盘中实验,能得到具体的数量关系,所以,作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重点研究。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实验前,提出问题,带问题实验,使实验具有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实验方法

  讨论法:实验中小组讨论,归纳折射规律。

  三、说学法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类比学*的方法。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在光的反射中学生运用了探究式学*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而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实验方法,实验结论等,学生都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让学生通过把光的反射实验与光的折射对比研究,总结折射规律,在本节课的学*中显的格外重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3分钟)

  【活动一】:盛水小烧杯中,筷子斜插入水中,观察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问: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活动二】在玻璃砖后边放支笔,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光的折射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光的折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4章第4节的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凸透镜的学*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将教学重点定为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将教学难点定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在前一节已经学*了一些关于光的反射知识,学生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拥有简单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

  三、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的教学要求

  采用以下的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四、说学法

  选用以下的学法:观察法。实验、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在农村教学的几年中,每年身边都会听到学生野外洗澡溺亡的事件,教材中,明确指出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这样的设计,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来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演示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教师指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的设计是我个人认为,学生虽然接触物理学实验不是很多,而且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但是,在上节光的反射定律时,已经认识了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及法线,那么就很容易突破这节光的折射的名词了。也为后面的实验中发现光的折射定律顺利进行,降低难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现象感到困难,我将使学生结合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再经过一番讨论,〖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拓展应用

  用光的折射解释以下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因为本节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带着知识满载而归,同时,会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六、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1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很重要,并且是光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尽量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实验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并想解决问题。我设计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折射断筷”,一个是“硬币上升”。通过学生手边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体现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既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情境。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成功之处。

  在讲授完什么是折射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折射,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例如:发生光的折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之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问题系列,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和时机。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六环”中整合问题这一环节。

  本节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在最后,在讲过池水变浅的道理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问题讨论“潜水远在水下看岸上的路灯,情况会怎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作图的方法确定看到路灯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合作学*中解决问题。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产生出更高更新的问题。

  本节的一个遗憾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我采用了课件来演示实验。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这个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将一束光斜射向水杯底,在杯底出现一个光斑,向杯中加水,就会发现光斑的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得出: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线行进方向发生改变。再进行光的折射的教学。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2

  这次我们参加全县特岗物理教师优质课的比赛,本次参赛的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可以说,这节课的`设计参考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渗透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段很有趣的视频海市蜃楼和硬币重新(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在学生刚进入兴趣的时候接着就展示了一组真是而又罕见的的图片三日同辉,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教学光的折射,紧接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筷子变弯让学生得出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偏折?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3

  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但本课也有其独特的难点:

  1、利用玻璃砖做实验时看到的光线很多,借助课件明确要找哪条如何记录下来。

  2、光路可逆不好做。

  3、分析实验证据时借助课件,学生不能很全面的总结,需要老师有规律的引导。

  4、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路图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总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课的难度,就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每课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热情首先老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4

  首先,很感谢学校教科室领导和工作人员及物理组各位成员在百忙之中来听了我的亮相课《光的折射》,并在课后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让我从这些意见中更全面的查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根据自己上课时的体验和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组员提出的建议,我认真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上课节奏缓慢,但语速又偏快

  这应该是我教学中自己都早已意识到的问题,例如在光折射规律的的推导和归纳中讲的时间太长并且内容讲得过于繁琐,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

  2、实验演示不具说服力

  我想造成这一点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全,没考虑到该多改变几次角度,让学生对观察的现象更有印象,也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情况把握不准,造成给学生抛出的问题太难

  例如归纳出了光的折射规律后,在让学生用规律分析为什么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时,我以为在前面每个探究环节我都有让学生画图,此时再让学生画图应该不是难事,结果却出现了学生根本不知如何下手的状况,课后组员都建议此处可以先给学生一点提示,在PPT上展示从水下一点有两条光射到了界面处,让学生画出它们的折射情况,或降低难度先让学生画一条光线。

  4、准备不够充分

  出现了临场发挥词不达意的现象,我知道一个好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把90%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课堂效果上,把剩余10%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安排上,显然,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去狠狠的'磨。此外实验器材的准备也不够完善,虽然根据实验室器材情况这节课无法做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但演示实验器材完全可以靠自己想很多办法改进,使得上课时演示不那么麻烦,学生也能更好的观察。还有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这次亮相课之前没有请教同组人员,其实备课时我只要多问问他们就可以避免其中一些问题。

  通过这次亮相课查找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但是有问题就说明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中我一定可以快速成长起来。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5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很重要,并且是光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尽量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实验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并想解决问题。我设计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折射断筷”,一个是“硬币上升”。通过学生手边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体现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既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情境。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成功之处。

  在讲授完什么是折射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折射,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例如:发生光的折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之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问题系列,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和时机。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六环”中整合问题这一环节。

  本节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在最后,在讲过池水变浅的道理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问题讨论“潜水远在水下看岸上的路灯,情况会怎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作图的方法确定看到路灯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合作学*中解决问题。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产生出更高更新的问题。

  本节的一个遗憾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我采用了课件来演示实验。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这个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将一束光斜射向水杯底,在杯底出现一个光斑,向杯中加水,就会发现光斑的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得出: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线行进方向发生改变。再进行光的折射的教学。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6

  十月份,为迎接株洲市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我校八年级停下第二“光现象”的教学,改为学*第五“电流和电路”,现已结束。从本周开始,又回过头学*第二,星期一到星期二的教学任务是第四节“光的折射”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进行了二次备,但还是有许多不到的情况。

  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复*“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设计了几道题。第二步,引入新,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照光的反射,明确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般会发生折射,并要求学生弄清“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概念。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一、三个探究实验。

  (1)探究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的情况。

  (2)探究光从空气中斜射玻璃中的情况。

  (3)探究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并且在每一步探究中,都要求学生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入射角,看折射光线怎样偏折,如果光秉直入射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投入,基本能得出实验结论。

  二、堂亮点:

  (1)由于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省了许多口舌,学生反而学得更扎实。

  (2)堂生成令人兴奋不已,如在实验班上时,有颜甜等发现了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有可能找不到折射光线,而只有反射光线,接着**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情况下折射光线会消失呢?不一会,又有谭斯琪回答出了这个问题。

  三、仍需改进之处:

  (1)学案有待进一步改进。由于时间比较紧,在备学案时,没有经过多的讨论,就形成定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些地方存在较大的不足。

  (2)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时,虽然老师想了办法,在水中加入少量墨水,红色的激光在水中的路径清晰可见,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却很难看到,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加烟雾的方法看到光的空气中的路径,这里该怎样增加可见度,值得我们思考。

  时隔一个月之久,学生对“光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多有遗忘,在学案中我们先设计了几个前巩固题,引起学生的回忆。而作反射光线时,有少数学生开始时无从下手,以前全体同学都已经过关的反射定律都记不起,星期二第三节在实验班上时,有同学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混为一谈。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该怎样让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呢,还望能向其他老师学一招。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7

  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三、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8

  今天给三班上了《光的折射》,从引入“光的折射”概念,到做完实验,糊里糊涂地竟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每节课上课前都想好要好好上,可是每上完一节课下来总发现效率不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没有把握好时间,语速缓慢。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加强时间控制,让一堂课显得更完整。

  二、在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实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比如: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都还没有来得及讨论,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三、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没有当堂练*反馈。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实验前的指导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老师演示“三线共面,两线分侧”。

  2、演示如何让光从空气射入玻璃。

  3、如何设计实验表格。

  4、演示如何让光从玻璃射入空气及表格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9

  1、通过日常现象、设疑、媒体多方位的激发引导,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兴趣及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2、通过探究活动,媒体的辅助教学等手段,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方法、学*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学*兴趣欠缺,分析问题、归纳综合能力较差,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对应的解题思路、方法。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三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多多提点。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10

  本学期我校进行“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应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有较强后继学*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经过*二个月的学*和实际教学尝试,我对课改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能做到立足学情、立足教材,按课改的六个环节设计学生自学学案,在课堂上尽量按照这六个环节的流程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间、班级间进行交流与讨论,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小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2、学*了本节课的学*目标后,引导学生自学“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等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两道练*,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通过练*的展示,发现自己学*存在的问题,再由优生带着中下生学*,帮中下生分析问题,纠正错误,在这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给予释疑和突破,以求实现以兵教兵的新课改理念。


光的折射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合集5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

  2、通过探究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能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具学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光在沿直线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

  (二)实验探究:

  1、认识基本概念:

  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折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靠*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3)(一种特殊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度。

  (4)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例题: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四)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到的是筷子的(实或虚)像;为什么会向上弯折?

  (2)将一块厚玻璃放在一只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这种“一笔三折”,也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3)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4)阅读课本内容,简述海市蜃楼的`形成。

  二、自我 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④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2。解释现象: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是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

  如:筷子变弯、池水变浅、叉鱼、碗中硬币等现象。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 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选做题

  6、 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7、 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

  2、通过探究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能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具学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光在沿直线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

  (二)实验探究:

  1、认识基本概念:

  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折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靠*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3)(一种特殊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度。

  (4)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例题: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四)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到的是筷子的(实或虚)像;为什么会向上弯折?

  (2)将一块厚玻璃放在一只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这种“一笔三折”,也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3)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4)阅读课本内容,简述海市蜃楼的形成。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④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2。解释现象: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是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

  如:筷子变弯、池水变浅、叉鱼、碗中硬币等现象。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选做题

  6、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7、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线发生折射的条件。

  2、通过探究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能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学*难点: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具学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学*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知识回顾

  光在沿直线传播;光传播到水、玻璃等许多物体的表面会发生现象。

  (二)实验探究:

  1、认识基本概念:

  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入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折射角是和的夹角,在图中是。

  2、实验探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将法线(靠*或远离),也就是折射角

  入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3)(一种特殊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水中时,传播方向,此时折射角等于____度,入射角等于_____度。

  (4)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例题:画出图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

  (四)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到的是筷子的(实或虚)像;为什么会向上弯折?

  (2)将一块厚玻璃放在一只铅笔上,斜着看上去铅笔似乎折成了三段,这种“一笔三折”,也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

  (3)叉鱼时,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鱼像比鱼位置。所以叉鱼应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

  (4)阅读课本内容,简述海市蜃楼的形成。

  二、自我 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也就是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

  ④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2。解释现象:从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是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

  如:筷子变弯、池水变浅、叉鱼、碗中硬币等现象。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2、 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能正确表示光线由玻璃射入空气的是()

  3、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将()

  a、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5、某同学在水池边看到水里“鱼在云中游”则他看到的“鱼”和“云”()

  a、都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b。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鱼”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选做题

  6、 如图所示为小明家的鱼缸,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在鱼缸中的水面上,一条光线经水面折射进入鱼眼(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标明入射角r和折射角θ。

  7、 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折射角是,入射角为,是玻璃。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重

  理解并掌握规律,知道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

  难

  折射现象的解释,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具演示

  烧杯,筷子,水,硬币,挂图

  引入新课

  1.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2.在一个碗中放一枚硬币,让两个学生斜看碗中的硬币,上下移动视线到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此时视线不能动),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币。(可以看到,好象碗底变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后就可解释了。

  教学过程

  (一) 什么叫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

  (二) 探究规律 (通过画光路图解释)

  1.观察光路图(挂图)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线传播,在空气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这就是过程,让学生把光路画下来。引导学生和反射光路比较,得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及位置关系。

  2.光斜射入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才发生折射 。问: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一定发生折射现象吧?让光垂直入水和空气界面时,不发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时,才发生折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①让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②让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使入射角增大和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和减小。(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

  ③归纳:当光在空气与其他介质发生折射时,不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总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 应用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

  (1)渔民叉鱼时,总是在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

  (2)在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

  (3)在一个杯子中放一枚硬币,眼睛原来看不到硬币,倒水后却能看到硬币为什么?

  (四) 画折射光线的

  (1)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再射出来。

  (2) 给出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给出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五) 课堂练*(见小黑板)

  课堂小结:

  1. 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现象及规律

  2.能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并能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时,光路可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