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狼》优质教案1

  诵读,是初一学生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狼》是《聊斋志异》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文言小说,篇幅短小,文笔简练,意味深长,很适合学生阅读,所以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本文字词、句式重难点较多,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教学时对此也应适当重视。本文叙事简洁,情节曲折紧张,便于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思维活跃,对生动的情节、蕴含的道理产生较深切的感受。

  其中文章第三、四段描写,精彩生动,值得细细品味。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主旨。

  3.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少知道这个故事吧,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一位屠夫又和“狼”遭遇了,那么双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清代文言代表小说家蒲松龄的名篇《狼》,看看狼与屠户的命运究竟如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作品的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

  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自读指导

  1.一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轻声朗读,圈点注音生字,读准课文。 学生大概圈点注音以下生字:

  缀行zhuì 屠大窘 jiǒng 苫蔽成丘shàn耽耽相向dān dān

  目似瞑míng只露尻尾kāo 假寐mèi 狼亦黠xiá

  2.二读课文,小声朗读,自读自译,用方框框出常用的、难理解的词语。 学生可能框出以下词语:

  缀行 从 并驱如故 大窘 顾 耽耽相向 弛担持刀 少时 径去 目似瞑

  意暇甚 方 假寐 黠 顷刻 诈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用法:犬 、洞、意、遂、故、前、敌

  3.三读课文,放声朗读,直至读顺: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磕绊、不读破句。

  4.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5.译文指导

  文言文翻译有“信、达、雅”三个原则。“信”就是翻译准确,合乎原文,“达”就是翻译通畅,“雅”就是翻译得美,要有文采。翻译方法不外乎:“对”、“换”、“留”、“删”、“补”、“调”、“变”七个字。

  学生小组翻译,互相质疑。

  6.四读情景。《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

  四、复述故事

  1.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创造性复述。

  提示:

  ①注意小说的情节结构:屠户遇狼(开端)、屠户惧狼(发展)、屠户御狼(发展)、屠户杀狼(高潮、结局)。

  ②学生可展开想象,可用如下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A设置环境。B添加动静。C加上声色。D安排远*。E配上衬景。F表现心理。如对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以加风声的描写。

  学生小组合作,互为补充。

  3.教师点评。

  五、欣赏体味本文精彩描写

  每位同学认真地选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欣赏其妙。

  老师先举个例子,如“一屠晚归”中“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晚”渲染出当时的时间及恐怖的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一个小小的“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体现你的理解和点评。

  学生独立进行语言赏析,全班交流。

  重点落实文章第3、4段内容,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运用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运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

  六、主旨探究

  文章在最后一段议论嘲讽的仅仅是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谈感受。

  师提示:狼代表了坏人,代表了恶势力,代表了困难。

  明确: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特别是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遇

  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文章中的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七、拓展阅读

  《狼》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把这则小故事和课文作比较,写得如何?又能得到哪些启示?谈谈你的想法吧!

《狼》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

  1、熟悉作家作品。

  2、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3、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设置情景中,进行片段写作,完成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读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积累法,朗读法,写作能力迁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言】

  提问:同学们见过狼吗?如果见过,请你描述一下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略

  提问:请试一下你能说出几个带“狼”的成语?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幻灯片投影一些带“狼”的成语。

  教师叙述:同学们这是你们眼中的狼,你们知道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蒲老先生的《狼》。

  第三十课 狼

  1、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⑴《狼》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________ ,意义________。

  ⑵《狼》选自清代小说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先生”,山东________人。

  2、让学生观看张铁林主演的《聊斋先生》中有关蒲松龄收集民间故事的片段,评价他的精神进而欣赏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3、教师叙述:后人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评价颇高,有语为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投影展示)

  4、朗读课文

  ⑴齐读生字2次,教师纠正读音。

  ⑵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集体朗读课文。

  ⑶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发音、停顿方面的错误。

  5、疏通课文,积累词语

  ⑴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经过讨论后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⑵各组记录员将本组不懂的问题提出,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⑶教师从旁点拨悬而未决的问题。

  ⑷教师通过幻灯片示例典型性疑难语句翻译。

  转视积薪后——(屠户)就转身去看柴草堆后面的(另一只狼)教师分析:此句是省略句。翻译前先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然后把句意疏通。

  教师归纳:翻译是古文学*的重要环节。翻译的要领是:翻译前先弄清楚句中每个词的含义,注意灵活增字、删字、留字,直译和意译结合。

  6、概括故事情节

  ⑴先由几位学生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然后由学生评出概括最好的。

  ⑵用幻灯片与学生分享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遇狼 → 惧狼→御狼 → 杀狼 ︶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⑶提问:你认为本文的情节和形象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7、探讨描写手法

  ⑴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①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手法有________。

  教师归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

  ②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有________

  教师归纳: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

  ③文中对屠户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屠惧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眈眈相向 目似瞑,意暇甚。

  ⑵教师小结: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当,层次清晰,由外及内,有力的凸现了形象。

  8、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描写

  ⑴ 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投影出设置的情景)

  ①你正在赶路,发现路中一条大青蛇恶狠狠地用眼睛瞪着你,气势汹汹地向你爬过来,你会……

  ②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两只狗一白一黄,如影随行,尾随于你,不肯离去,你将……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任选一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求写出你和大青蛇(或狗)当时的动作、心理和神态,字数不少于80字,力争在7分钟内完成。

  ⑵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互相鉴赏,互相学*。

  (二)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明白文言文并不难懂,关键在于我们要多读,多看。请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本节课同学们的片段写作完成的很好,*时要学*把所见的美文的写法运用于自己设置的相似情景中进行写作,把阅读和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 板书设计

  写法:情节曲折 形象生动 用词精当 描写传神

  内容:遇狼 → 惧狼→御狼 → 杀狼

  学法:重视翻译 立足词汇 直译意译 灵活理解

  感受生活 课外阅读 开拓视野 读写结合

  (四)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谈一谈你对文中屠户及狼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题目自拟。

  2、文言文阅读练*题:完成《资源与学案》75页的文言文阅

  读题,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课程教学思想,注意教给学生好的学法。

  再者,读写结合也就意味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为语文课程的学*注入了活水。

  作业部分,学生通过完成读后感,对狼及屠户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有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由学生采用课外兴趣活动形式,评出优秀*作,搞一次专题小论文展览,或向文学类报刊投稿。

  本节课的缺陷,我认为是学生朗读的形式中缺少了个人朗读,因此一些发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可能暴露仍不充分,同时对朗读时一些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情感仍需揣摩,以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但由于一节课总要有所侧重,所以这方面训练拟安排在学*其他课时进行。

《狼》优质教案3

  一、课型设计:

  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预*要求

  1、理解注释,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三、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

  2、朗读课文。

  3、品读文章。

  四、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

  五、教学环节

  (一)教学铺垫。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

  (二)一读:读准字词,读懂词义,翻译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缀、窘、苫蔽、弛、眈、瞑、隧、黠。

  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字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字意:目似瞑,意暇甚。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三)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

  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

  (四)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

  1、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

  2、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

  ①读出轻重。

  ②读出快慢。

  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3、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表现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叙。教师作适当点拨。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说。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

《狼》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顾、犬坐、洞、隧、意、弛”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2.顺畅诵读。

  能力目标

  1.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就文中两只狡猾的狼的下场积极发表见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篇幅短小,情节引人入胜,脉络清晰,叙事和评论颇能显示蒲松龄的风格,易于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味。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方式,主动品味内容的精妙,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因势利导,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主旨。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学生抢答,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40年,直至70岁才撤帐归来。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识记重要字词。

  多媒体显示:

  注音: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户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多媒体显示:

  用“/”标示句中语气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场主积薪其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场主/积薪/其中

  3.学生分组诵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句,把握课文大意。

  教师点拨要点:

  (1)缀行甚远:缀,连接,句中是紧跟的意思。紧跟着走了很远。

  (2)投以骨:即“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

  (3)“止有剩骨”句中的“止”通“只”,副词。“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是动词,停止。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句中的“后”与“前”为时间副词,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5)“弛担持刀”句中的“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句中用的是引申义,“卸下”。

  (6)“意暇甚”句中的“意”指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中“意”指内心的盘算。

  (7)“其一犬坐于前”,“前”为方位名词,面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应理解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面前。现代汉语中“鱼贯而入”“狼吞虎咽”中的三个名词均属这种用法。

  4.学生用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教师示例: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5.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评价式阅读。

  (1)从屠户的角度把握本文曲折紧张的情节发展。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讨论,对二、三、四段进行评价,发言内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2)指导学生以狼的角度评价课文。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学生思考,发言如下: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

  (3)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组织学生小组读评,教师组织交流。

  分组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内容归结为: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屠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户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第四段:一波未*,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

  (4)从揣摩语言的角度评价课文。

  请学生运用跳读的方式速读全文,先用波浪线标示美妙的'语句,然后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组织语言,在班上作精彩发言。教师示例:“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

  “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

  “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狡诈阴险。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

  “眈眈”——写出狼的凶残目光。

  “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

  “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

  “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

  “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

  四、合作研讨,深层体悟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后自由诵读,思考:

  (1)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2)作者是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旨意的,但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屠户敢于斗争的精神,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归结整理:

  (1)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异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2)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以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2.学生熟读成诵。

  五、课堂练*

  阅读课文4、5语段,完成题目。

  多媒体显示: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粗的文言词语。

  (1)一狼径去( )(2)其一犬坐于前( )

  (3)一狼洞其中( )(4)屠自后断其股( )

  (5)盖以诱敌( )(6)久之( )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又数刀毙之。

  C.问之,鬼言:“我是鬼”。D.恐其变化,唾之。

  3.本段中表现“狼亦黠矣”的句子有哪些?各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___(用四个字表示),从中可看出,屠户的性格_________,狼的本性__________。从全文看,这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_________。

  5.“其一犬坐于前”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6.文中两只狼的做法和意图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像狗一样(3)打洞(4)大腿(5)表原因,“原来是”(6)音节助词,无实义(7)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2.A

  3.(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动作描写(2)目似瞑,意暇甚。神态描写(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作描写

  4.屠户杀狼勇敢警觉狡诈阴险高潮和结局

  5.B

  6.一只狼坐于前,诱敌;另一只狼打洞,从背后攻击屠户。

  7.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狼》一文的学*,我们注重运用评价性阅读。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本身有不同层次,文章高远的立意,别具匠心的构思,有所领悟,是一种评价;对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体会,也是一种评价;就课文的片段、词句谈谈感受,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如诗、词、散文等精美短文,评价性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方式,在今后的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尝试运用。

  七、布置作业

  1.学*本文的启示之一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假如有一天你在汽车上遇到了抢劫犯,你会和别的乘客一起抗争吗?请展开想象,设定情境,写一个斗智斗勇的小片段。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chān偷看),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 裂云。

  (1)请阅读选段,再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见巨蛇围如碗”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看见一条大蛇盘围起来有碗口大。

  B.看见一条大蛇围着一个大碗。

  C.看见一条大蛇身围有碗口粗。

  (3)姓张的人刚看见大蛇翻转摆扑,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但是细看却一点看不到什么。这是为什么?

  (4)这只螳螂很有些智慧,主要表现在哪里?

《狼》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

  1、熟悉作家作品。

  2、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3、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设置情景中,进行片段写作,完成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读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积累法,朗读法,写作能力迁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言】

  提问:同学们见过狼吗?如果见过,请你描述一下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略

  提问:请试一下你能说出几个带“狼”的成语?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幻灯片投影一些带“狼”的成语。

  教师叙述:同学们这是你们眼中的狼,你们知道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蒲老先生的《狼》。

  第三十课 狼

  1、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⑴《狼》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________ ,意义________。

  ⑵《狼》选自清代小说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先生”,山东________人。

  2、让学生观看张铁林主演的《聊斋先生》中有关蒲松龄收集民间故事的片段,评价他的精神进而欣赏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3、教师叙述:后人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评价颇高,有语为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投影展示)

  4、朗读课文

  ⑴齐读生字2次,教师纠正读音。

  ⑵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集体朗读课文。

  ⑶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发音、停顿方面的错误。

  5、疏通课文,积累词语

  ⑴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经过讨论后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⑵各组记录员将本组不懂的问题提出,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⑶教师从旁点拨悬而未决的问题。

  ⑷教师通过幻灯片示例典型性疑难语句翻译。

  转视积薪后——(屠户)就转身去看柴草堆后面的(另一只狼)教师分析:此句是省略句。翻译前先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然后把句意疏通。

  教师归纳:翻译是古文学*的重要环节。翻译的要领是:翻译前先弄清楚句中每个词的含义,注意灵活增字、删字、留字,直译和意译结合。

  6、概括故事情节

  ⑴先由几位学生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然后由学生评出概括最好的。

  ⑵用幻灯片与学生分享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遇狼 → 惧狼→御狼 → 杀狼 ︶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⑶提问:你认为本文的情节和形象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7、探讨描写手法

  ⑴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①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手法有________。

  教师归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

  ②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有________

  教师归纳: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

  ③文中对屠户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屠惧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眈眈相向 目似瞑,意暇甚。

  ⑵教师小结: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当,层次清晰,由外及内,有力的凸现了形象。

  8、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描写

  ⑴ 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投影出设置的情景)

  ①你正在赶路,发现路中一条大青蛇恶狠狠地用眼睛瞪着你,气势汹汹地向你爬过来,你会……

  ②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两只狗一白一黄,如影随行,尾随于你,不肯离去,你将……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任选一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求写出你和大青蛇(或狗)当时的动作、心理和神态,字数不少于80字,力争在7分钟内完成。

  ⑵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互相鉴赏,互相学*。

  (二)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明白文言文并不难懂,关键在于我们要多读,多看。请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本节课同学们的片段写作完成的很好,*时要学*把所见的美文的写法运用于自己设置的相似情景中进行写作,把阅读和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 板书设计

  写法:情节曲折 形象生动 用词精当 描写传神

  内容:遇狼 → 惧狼→御狼 → 杀狼

  学法:重视翻译 立足词汇 直译意译 灵活理解

  感受生活 课外阅读 开拓视野 读写结合

  (四)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谈一谈你对文中屠户及狼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题目自拟。

  2、文言文阅读练*题:完成《资源与学案》75页的文言文阅

  读题,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课程教学思想,注意教给学生好的学法。

  再者,读写结合也就意味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为语文课程的学*注入了活水。

  作业部分,学生通过完成读后感,对狼及屠户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有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由学生采用课外兴趣活动形式,评出优秀*作,搞一次专题小论文展览,或向文学类报刊投稿。

  本节课的缺陷,我认为是学生朗读的形式中缺少了个人朗读,因此一些发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可能暴露仍不充分,同时对朗读时一些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情感仍需揣摩,以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但由于一节课总要有所侧重,所以这方面训练拟安排在学*其他课时进行。

《狼》优质教案3

  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分析文中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

  3.学*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请同学将自己准备的“奇异”的故事(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讲给大家听,然后教师讲《狼》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

  尻尾(kāo)假寐(mèi)黠(xiá)

  2.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②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③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一词多义

  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①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想要)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②前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③敌盖以诱敌(名词,敌方)

  止有剩骨(仅,只)

  ④止一狼得骨止(停止)

  投以骨(介词,把)

  ⑤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只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⑥其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指另一只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4.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5.背景链接

  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为大家所熟悉。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

  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

  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大意。

  (二)疏通文意并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句,并且质疑。

  2.教师答疑并点拨:

  ①“缀”,这里引申为紧跟。

  ②“投以骨”,把骨头扔给狼。(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③“骨已尽矣”,也可说成“骨尽矣”。

  ④“顾”,看,视。

  ⑤“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是覆盖、遮盖的意思。

  ⑥“奔倚”,表示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⑦“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这里引申为“解除,卸下”。

  ⑧“犬坐”,比喻坐的姿势像狗似的。

  ⑨“隧入”,从通道进入。

  ⑩“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3.讲解词性活用。

  ①洞:名词作动词,挖洞。一狼洞其中。

  ②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其一犬坐于前。

  (三)学生自己试着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解决。

  (四)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成诵。

  1.注意朗读节奏:

  (1)读出轻重。

  (2)读出快慢。

  (3)读出抑扬。即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2.朗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诵读:

  (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方法:分层诵读法。所谓“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狼》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狼写人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指导学生找出段内层次,画出停顿的地方)

  (2)教师示范

  (3)学生诵读

  (4)教师巡视指导

  三、板书设计

  1.识记积累词语。

  缀、投以骨、顾、苫蔽、奔倚、弛、犬坐、隧入、意暇甚、意将隧入

  2.词类活用。

  (1)洞(2)隧(3)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学*指导

  (一)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的阅读,读一段,评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学生讨论,对第二、三、四段进行评价。

  【点拨】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故事(第一、二、三、四段);第二部分议论(最后一段),点明主旨。

  (三)讨论探究。

  1.课文写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点拨】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点拨】(1)屠户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2)屠户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屠户于死地。

  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点拨】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用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用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

  4.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是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点拨】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即可。

  三、板书设计

  遇狼狼:缀行——狡

  ↓

  惧狼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狼第一部分御狼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第二部分——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蒲松龄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蒲松龄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外出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都听得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 (菁华3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1

  (1)作者笔下写了故都的秋哪些典型景致?请选取最能体现秋味的景致进行鉴赏。(小组讨论)

  二、中观设计(“瞻前顾后”,整体关照,体会文章写法)

  (2)作者是如何写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三、宏观设计 (深味文化,知人论世,感悟秋士情怀)

  (3)文章最后作者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那人那世: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留学日本,在日本呆了9年。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1933年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创作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其旧体诗存世*500首,其自言“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并学*绘画,笔墨简淡,尤爱朱耷山水花鸟。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8月16日,应《人间世》社编辑催稿, 17日晨起,写了《故都的秋》。

  (1)参考答案: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果(秋枣)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视觉角度写花色,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有宁静、深远、素雅、纯静、清丽之美。又以尖细且长的草进行反衬,写意笔墨,寥寥几笔,意蕴无穷。牵牛花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表达作者内心的闲适和对故都之景的赞叹喜爱,而牵牛花(朝荣),早上开花晚上凋谢,淡雅之美背后是生命短暂的淡淡的伤感。

  场面描写句子改为“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碗浓茶,院子里坐,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行不行?

  原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节奏舒缓,吻合闲适心境。前边已经是整句了,整散结合。形容词更能体现意境的疏朗清淡和高远空阔。改后都是短句,急促强烈,与风格不符。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听觉、嗅觉角度写其柔软、美好、清静,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作者回到故都心境的宁静和安适。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既有视觉感受又带有主观心理感受,落蕊有一种生命调零的意味,落寞则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是一种对生命衰亡的情趣体味,清闲之中又有悲凉。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深沉的地方”从槐蕊中一叶知秋,文人悲秋情怀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生发了落寞之感。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来一阵凉风……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对秋雨来时进行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从“凉风”的触觉、“息列索落”的听觉、“太阳”“天青”的视觉多感官写秋雨,将天气转凉、善变写得饶有趣味,轻松明快。

  雨后都市闲人的对话场景从侧面描写秋凉,突出其细节描写的动作和语言。“天可真凉了”字念的很高,拖的很长,还有念错的歧韵。质朴浓郁的方言,带有京韵京腔,有着生活的情致和趣味,暗含对故都深沉的眷恋。“咬”“立”“微叹”等动作描写尽显闲适之态,更亲*真实,具有生活气息,也是作者意欲像他们一样悠闲之意

  用词:赏析“一层秋雨一层凉”中的“层”换成“阵”好不好?

  “层”似乎更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层层堆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凉的深重。秋风秋雨愁煞人,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也有一丝作者对天气转凉的无奈。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写最普通、*凡的景致,“嘶叫”“衰弱”“残声”从听觉角度描写,昭示一种生命的晚景,让人不胜唏嘘,与落蕊的落寞相似,作者看到的“悲凉”一脉相承,对生命感悟的雅趣和景致的烟火气融为一体。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西北风就要起来了”,比喻写枣子饱满圆润的形状,是作者对奇景的赞叹、喜爱。以枣子颜色的变化写北国之秋的变化,把枣子生长的过程看做秋天由始到终的过程。繁华将*是落寞,草木繁盛后自然开始衰亡,秋天结实后秋风再起,又一个生命轮回开始,透露出悲凉意味。

  (2)作者是如何写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的不同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表层意蕴:南北之秋对比,写南国之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赏玩不到十足”,对比秋的意境姿态;“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荔枝湾的残荷”等景点名胜的自然景观与秋蝉、牵牛花、秋蕊等北国之秋最*凡的景致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黄犬之于骆驼”将南北秋味作喻对比,四组比喻构成排比,写出南方的秋温润明快,北方的秋味悲凉厚重,突出南国秋味和秋色不如北国之秋浓烈、透彻,北国的秋味更有作者喜欢的清凉意味。

  北国之秋浓重的清凉更符合作者的心境。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神往、眷恋,也表达深沉的感伤。

  1.“悲凉”有郁达夫鲜明的个人印记,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个人性格有关系。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三十年代白色恐怖下被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哀痛,“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2.“悲凉”更烙有时代的印记,是社会的悲凉,三十年代,国家破落,社会生气不足,百姓无限悲凉,文人雅士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低迷消沉,郁达夫只能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虽暂得恬静、悠闲,而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而是充满矛盾和苦闷。

  3. 悲秋是*文学的传统,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作者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审美情趣审美爱好就自然的表现出对悲秋的欣赏偏好,呈现出一种悲凉之美。

  三、宏观设计 (深味文化,知人论世,感悟秋士情怀)

  (3)文章最后作者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有何用意?(小组讨论)

  1.这两篇文章中作者以秋为引,借草木摧折有感于宦海沉浮、感叹人生艰辛不易,都是暮年仍不得志的“秋士”之感。作者以古人自比,借两人暗指自己身处悲凉而不得志。秋士际遇与作者革命战士身份吻合,更有情感共鸣。他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文艺创作,口诛笔伐却被迫辗转流离,文学理想、革命使命无法实现。

  2.文人 “秋士”自有悲秋情结,更有对秋的情趣和深沉之感。《赤壁赋》中苏东坡超脱旷达,乐观豪迈。而作者所写故都秋景寂寥却不甚落寞、悲凉却不甚惨淡,有一种静谧和空寂的美,有一种内在的质朴美,是文人士大夫的美学之秋,也正是这种秋士风范的气概所在,悲而能壮,哀而不伤,作者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唱出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3.作者心目中的秋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传承,看到古人悲秋情怀,以古人为先导,与古人心心相通情感相系,再悲的秋也能度过。

  4.故都的秋,不仅是实体的秋,更是心灵上的对故乡、对*、对*文化的回归。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北*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

  1.引导谈话:

  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

  *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

  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坦荡热情的鲜明风格。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调和文化味

  1.解题引入: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就题目提出问题,引入整体感受:

  本篇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景致?有着怎样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样体现郁达夫散文艺术的特点的?

  3.听赏配乐朗诵,用心体会,然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体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悲凉忧郁的情绪基调、浓郁隽永的文化意蕴以及景中含情的特点,尽情畅谈。

  三、指导学生扣住文眼,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1.许多散文都有文眼,起着统摄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篇正是这样,请找出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自由品读,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1)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作者写故都之秋,却选取随处可见得*常景物:①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秋草”等),②落蕊轻扫,③秋蝉残鸣,④都市闲人,⑤胜日秋果(结合板书)

  (2)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常的景物情有独钟(存疑)。

  ——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第2课时

  四、指导深入品读鉴赏,体会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1.结合朗读,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1)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悲凉”:

  揣摩·评说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结合练*二)

  30年代的旧*,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清”“静”是大多数作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写得出来的,未必见得奇妙,“悲凉”与秋之“清”“静”有联系而并无必然联系,这种“悲凉”,更多的是他的主观感受,恐怕也只有这样一个具有*民倾向而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体验得到,才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刻。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说,不求答案的一致。)

  (2)品读写景片段,感受情景交融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底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那种忧郁个人遭际也由于时代风云带来的特有的“悲凉”笼罩全篇。

  结合指导品读片段(结合练*四)

  ①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感到十分的秋意。

  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这些写景写人的片段和语句,细腻精彩,有情味;而且往往是寥寥数语,信手写来,无意而工。

  2.作家执著地钟爱并且赞美故都的秋,除了融情入景以外,还有一些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写,找出来加以体会。

  ——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道之浓和深,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3.渲染气氛,带着美好感情配乐朗诵

  先播放排箫演奏曲《秋梦》,并通过PowerPoint课件或录像伴放秋意画面,渲染悲凉气氛,诱导学生尽量贴*作者的心灵,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求在伴放音乐的感染下,读得舒缓、深厚、沉静,声情并茂,尽可能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那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渗透在故都秋色中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些优美的精警句段,要细细品味,能熟读成诵。

  ①“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如果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②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对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深情。

  ③“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之一的零头。”

  作家对北国之秋是如此的钟情,爱得如此的深和执著,简直动人心魄,也耐人寻味。

  五、引导进一步读赏、并作比较阅读,感受人文精神和*的赏秋文化

  1.品读课文,感受人文精神

  提问·讨论·小结

  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常的景物情有独钟?(释疑)

  (1)审美眼光与*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民意识。

  难点突破: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

  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声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种京腔京调的*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民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眼光。

  (2)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

  郁达夫深受*文化的浸润,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专用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结合朗读体会)。一篇写景散文连通历史人文——从故都的秋色里体味*的历史人文与“秋”的深远关系,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2.比较鉴赏,体会表达的感悟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并感受赏秋文化与故都情结

  (1)指导朗读欣赏欧阳修《秋声赋》(用PowerPoint投影)或陶宏景《答谢中书书》(课后所附),比较二者情景交融的特点及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文化气息,并从而感受*源远流长的赏秋文化。

  (2)指导课后阅读老舍散文《想北*》,比较二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抒写故都情结及体现人文观照上的异同。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3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

  一课时 。

  重点:

  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

  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

  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 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附板书:

  理清思路 品味语言

  思秋 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 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 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 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狼》教案 (菁华3篇)

《狼》教案1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感受AB乐段的不同。

  2.尝试将音乐与动物的形象匹配。

  3.积极参与音乐游戏,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能区别两段不同的音乐并大胆进行音乐游戏。

  活动重点

  感受AB乐段的不同,尝试将音乐与动物的形象匹配。

  活动准备

  树林场景,大灰狼头套,PPT课件、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贝们,今天天气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去森林里找小动物玩吧,快跟上我一起出发吧!(播放进场音乐)

  二、通过两段乐曲,让幼儿听辨区分不同的音乐形象

  1.感受A段音乐。

  师:森林里到了,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吧!要轻轻的哦!

  师:咦,怎么没有看到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呢,原来今天它们都躲进了一段音乐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把小动物们从音乐里找出来!(播放A段音乐)

  (1)初步感受A段音乐,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有节奏表现小动物走路。

  师:你听到音乐里有什么小动物,请你用动作来告诉我!(根据幼儿情况复

  播放A段音乐,幼儿集体做动作时,音乐声音响一点)仔细听听音乐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来了?是有节奏过来的。我们一起来学学。还有什么小动物呢?

  谁来试试,要听着音乐做动作,有节奏的过来喔。(走呀走,飞呀飞,跳一跳,蹦一蹦)

  (3)幼儿跟随音乐模仿小动物玩游戏。

  师: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来啦,想不想和这些动物朋友一起去玩一玩?

  师:请你听着音乐学着小动物的动作出来玩一玩吧。(播放A段音乐)

  2.感受B段音乐。

  师:玩的有点累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吧!(播放B段音乐)呀,又有谁来了?这个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啊?

  说说听到B段乐曲的感受。请幼儿说说猜猜凶猛的动物。

  (1)师:这段音乐听上去让人有种害怕的感觉,你们觉得会是什么动物呢?

  小结:恩,有可能会是老虎、狮子、大灰狼这些凶猛的动物。

  (2)教师扮演凶猛的动物,音乐起,请幼儿进行躲避。

  师:如果是凶猛的大灰狼来了,小动物该怎么办啊?(躲起来)躲到哪里去呢?(引导幼儿说出躲到大树后)

  师:是呀,大灰狼来了,我们可以躲在大树后面,这样就安全了,但躲在树后面我们要怎么样?不要躲在一起,也不能发出声音,不然会被大灰狼发现抓走的喔。

  师:想不想和大灰狼来玩躲一躲的游戏啊,听好音乐喔。大灰狼音乐出来时要马上躲起来喔。(播放ABA段音乐)真棒,大灰狼走了,我们安全了。

  三、情景游戏,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巩固两段不同的音乐。

  1.播放音乐,幼儿听音乐分辨不同音色的乐曲,并用动作有节奏的表现。

  (1)师:还想玩吗?你们想变成什么小动物出来玩?那我们学着小鸭子的动作出去玩一玩吧。(播放ABA段音乐)

  配班大灰狼:“怎么一只动物都没有。刚才好像看见有好多小动物,怎么一转眼就没了,哎!今天只能饿着肚子回家了。”

  (2)想再玩一次吗?但玩之前老师有要求喔,这一次出来玩的时候你可以学不一样的小动物。躲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推挤,还要轻轻的不发出声音,这样大灰狼才抓不住你喔。(播放ABA段音乐)

  配班大灰狼:“咦,怎么又不见了。这些小动物跑的可真快,又要饿肚子了,哎。”

  2.请幼儿做大灰狼,再次进行游戏。

  开心哇?还想再来一次吗,但这次我们要换个方法来玩了:要请一个小朋友(和配班老师一起)来做大灰狼,小动物听到大灰狼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快快躲起来喔。(播放ABA音乐)

  四、游戏结束。

  师:真累呀!看时间也不早了我们赶快回家,休息一下吧!(播放进场音乐)

《狼》教案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揣摩文中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难点:

  1.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揣摩文中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它不像羊那样温顺地吃草,它是以别的生命为生命依托的猛兽。但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分,这就给狼的故事添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关于《狼》的故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提出疑难字句。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

  译文:(屠户)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

  译文:覆盖成小山一样。

  (4)一狼洞其中。

  译文: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梳理文意,熟悉课文情节。

  (1)同桌相互提问重点词句,小组内解决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

  (2)学生梳理文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明确:按“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复述故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讨论明确: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随,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暴起”

  “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终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小组交流明确: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聪明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会失败”?

  明确:应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③结尾。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明确: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的势力和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的,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四、拓展延伸

  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又可看出当时屠户是怎样的心态呢?

  2.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狼“眈眈相向”又可看出狼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3.如果此时两狼有一番对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呢?

  明确:*要冷静、镇定,利用周围有利地形摆脱对方。

  *要大声喊救命,向周围人求救。

  *万一对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寻找有利时机摆脱,并记住对方相貌特征,及时报警。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是面对生活,我们还要有如狼似虎的抖擞精神,发愤图强;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同时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狼》教案3

  活动目标:

  1、听辨小兔和狼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愉快和紧张两种不同的游戏气氛中,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发现躲藏的规则,形成初步的自我控制意识。

  活动准备:

  1、狼头饰一个;树、石头等背景。

  2、熟悉歌曲,能跟随音乐做简单的模仿动作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进活动室,引导幼儿熟悉“森林”场景。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去树林里玩,快跟上吧!”

  2、复  了解游戏规则。

  (1)小朋友呀都还记得这首歌,真棒,下面张老师要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请小朋友站起来跟我学小白兔,跳呀跳,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狼来了,可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坐回椅子椅子就是小朋友的家)

  “今天,兔妈妈要带你们到森林里玩了。等一会儿,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呀?躲哪里?”(启发幼儿想出躲到大石头、大树、后面。)”

  “那什么时候躲?歌里是怎么唱的?”(唱到“哎呀,狼来了”时)

  “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起唱“哎呀,狼来了”,做躲的动作。)

  4、完整游戏,进一步了解规则,

  (1)“那我们一起边唱歌边到树林里玩吧!”

  第一遍游戏时,请一名老师当大灰狼。

  重点关注孩子们是否能分辨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是否有孩子在藏的时候是否有声音或动的。

  围到教师身边讨论:刚才xxx为什么被大灰狼抓住了呀?(说话了、动了)

  “那狼来了应该怎么办呢?”

  “大灰狼的耳朵很灵,眼睛也很尖。那我们怎样才不会被大灰狼发现呢?”

  (2)幼儿休息,说说游戏规则。

  “天黑啦,兔宝宝们,我们快回家吧!”

  “刚才我们玩得可真累,休息一下吧。”

  幼儿回椅子随舒缓的音乐休息。

  “刚才兔宝宝们躲得可真好,大灰狼一只兔子也没抓到,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你是怎么做到不被大灰狼发现的呀?”(不发出声音,不动)

  “聪明的兔宝宝们,你们都想好躲的地方了吗?那我们又要去森林里玩喽!”

  游戏一次。“你刚才躲在哪里啦?”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躲,不过,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躲到危险的地方。”

  5、游戏结束,体验游戏快乐。

  “兔宝宝们,你们可真棒,都没有被大灰狼捉住。大灰狼快要饿死啦!我们快到其他地方去玩吧!”随音乐边跳边退场。

  活动反思:

  兔子和狼是小班幼儿熟悉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活动内容,同时在游戏中学  活动目标

  1、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音乐(活泼、欢快、缓慢、低沉),初步学会做游戏。

  2、培养幼儿听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不同的音乐。

  2、感知音乐,初步学会做游戏。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磁带。

  2、狼头饰一个,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做韵律操。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做的韵律操是最棒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一动,扭一扭。

  小朋友的操做的太棒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兔子也想来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欢迎吗?“欢迎”

  (二)讲故事引入新课

  1、老师边放音乐边讲故事感受小兔的音乐:(播放一段欢快、活泼的音乐)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来了?“小兔子”你们可真聪明,一天,小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玩,它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到风儿在呼呼地吹,树叶沙沙地响。

  2、感受狼的音乐:(播放缓慢、低沉的音乐)请小朋友们听听音乐,想想从哪里听出是狼来了?狼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是高的还是低的?是快的还是慢的?老师接着讲故事:正当小兔子玩的开心的时候呀,只听!嘭!嘭!哎呀,不好,来了一只大灰狼,吓的小兔赶紧躲了起来,聪明的小兔子躲在大树丛中,大灰狼没有发现它,灰溜溜地走了,小兔又高高兴兴地出来玩了。

  3、请小朋友随音乐做小兔和狼的动作。

  (三)完整地玩游戏(戴上头饰)

  1、教孩子们学会做游戏。

  2、教育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

  (四)拓展活动

  听到狼来了,小兔要想个办法不让狼发现,游戏中的小兔是赶紧躲到大树丛中,你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结束: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帮助了小兔子,你们看小兔又高高兴兴地出来玩了。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本节活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 (菁华3篇)

《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1

  一、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跨学科的学*,拓宽语文学*的领域,让学生在学科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查找资料、引用资料,拓展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思想认识。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目的是通过不同题材的学*,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本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团结合作,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练*快述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四、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理想感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南极地理知识、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挡不住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伟大的悲剧》,探讨95年前一次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理解生字生词。

  拽出zhuài 无垠yín 癫狂diān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怏怏不乐yāng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不堪bèi 语无伦次lún 海市蜃楼shèn 毛骨悚然sǒng

  销蚀:消损腐蚀。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介绍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3、快述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分小组,同学间互相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理清故事的情节: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的奔向南极点,结果发现阿蒙森队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的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例如,斯科特接受为阿蒙森业绩作证的任务。威尔逊博士坚持科学考察。斯科特将日记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等等。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三)、重点品读

  朗读品味,畅所欲言。

  1、朗读6、7、9、10、11、12、13、14自然段,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题目中的“悲”是什么意思?文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要点:悲在生命的毁灭,伟大在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伟大在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

  悲在孤独寂寞,伟大在勇于探索的豪情。

  悲在探险的集体失败,伟大在团结协作的精神。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伟大在无私的爱。

  3、品读最后一段,写一点赏析性的文字。

  (四)、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1、斯科特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作传?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斯科特一行人此次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斯科特的雕塑和题目)

  1.假如你是挪威探险队员阿蒙森,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在南极归途中艰难的情形,你会怎么办呢?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六)、知识拓展

  (多媒体显示流动的南极风光图片及解说:美丽神奇的南极)

  南极点位于南纬90度,南极洲的面积为1400万*方公里。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被人称为南极冰原或白色沙漠。即使在夏天,也仅有5%的无冰源覆盖的裸露基岩,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白色沙漠的绿洲是南极陆地、淡水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正是这些生物给南极这块凄凉冷漠的大陆带来了生机。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伟大的悲剧》一课,重点在于告诉我们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队员在归途的覆没悲剧是伟大的。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并对他们的探险精神、科学态度、为了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肃然起敬。这些浓厚的人文素养,恰恰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是必须引导他们很好地去讨论、认识并加以吸纳的。教学做到这一步,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说学会、学好了这篇文章。因此,本节课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设计,把孩子引领到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去体悟事件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理想感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上。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让学生多朗读,激发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教学空间。我在《伟大的悲剧》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南极风光,使学生了解南极。让学生欣赏有关南极探险的画面,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人员登山的视频,,深入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创设了师生共同学*的情境,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自主学*探究能力。

《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布置学生预*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解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一)、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你不熟悉的成语和字词。检查预*“读一读,写一写”。

  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弱 步履 告罄 角逐

  遗孀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夜不成眠

  精疲力竭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精打细算 与其……毋宁

  (二)、第二次默读课文,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

  1、 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

  2、 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

  3、 描述激动难忘的细节。

  三、研读赏析

  第三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进行品评。

  1、“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明确: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明确: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明确: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显示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问题组: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着悲壮的一幕?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小组讨论,共同研讨问题,教师参与指导。

  明确:

  1、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决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无私的爱。

  3、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五、教师小结

  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六、体验与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句

  2写一篇读书笔记。

  课后记:

  1、本文题为“伟大的悲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要求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来体会这幕“悲剧”的伟大之处。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深入到了主人公斯科特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2、我认为本文重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在教学时注重从斯科特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入手,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赏析来达到这一目的。

  3、学生通过学*,对于英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些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如果能多准备一些相关的影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4.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5.激起探索未知世界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6.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法学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

  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事件。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比如:震撼、钦佩、崇敬等。

  3.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和同桌谈论这个问题)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作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悲壮)师:对,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4.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历尽艰辛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和信件,并要失败者对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公正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独自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

  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不哀叹自己遭遇的种种困难。(献身事业)

  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

  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伟大的精神实质在于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团结友爱和挑战自由,这也昭示了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课堂小结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想再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投影显示)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齐)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历失败的煎熬和痛苦,但无论什么情况下,请记住这句话: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小组内互相复述最令你感动的情节。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21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鲍尔斯、威尔逊、埃文斯、奥茨

  1、勇于探险、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3、坚毅、执着

  4、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5、无私的爱

  【课后反思】


《狼》优质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春望》优质课教案 (菁华3篇)

《春望》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体诗(二)简述*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春望》优质课教案2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体诗: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优质课教案3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