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光和影》教案1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8、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光和影》教案2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光和影》教案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光和影》这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零碎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敢于猜测,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研讨,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意识,构建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师板书。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光和影的关系。出示课题《光和影》。

  3、认识什么是光源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课件出示各种光。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正在发光,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体,屏(前面的板书补充完整)。

  4、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注意过我们*时人的影子或物体的`影子还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猜测:大小、方向、长短、形状师板书。

  2)师: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准备怎么做实验。

  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手电筒为光源、记录单做记录并当屏、小木块当遮挡物。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可以参考书本第25页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经过认真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跟大家交流。

  4)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小组的想法。该环节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组间不断完善实验做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其中。

  5)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如何填写记录单。课件出示。

  6)每组任选其中的两个实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7)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小组派代表带记录单上台展示汇报,不同小组不断补充小组的发现,每个结论征求其他相同实验小组是否有相同结果。(课件随着学生交流的发现出示结论。)

  课件出示: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角度大,影子短;光源角度小,影子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影子离遮挡物*,影子大,影子离遮挡物远,影子小。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轮廓有关。

  8)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游戏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猜测影子变化的特点,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分工合作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测,真了不起!

  5、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投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投影,学生说说。

  1、课件出示投影画的图片: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交通的一些标志、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安全出入口的出口标示、垃圾桶上的标志。

  2、最后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投影,把教学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

《光和影》教案1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8、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光和影》教案2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8、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光和影》教案3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

光和影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

  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第一节《光和影》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果,能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1.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影子的产生条件和影子的特点。

  2.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影子比较熟悉,但是不明白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光与影的关系是怎样。

  3. 通过实验,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光和影教案2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阳阳不认真做操,站在那里一会往前一会儿往后,走来走去,玩得不亦乐乎。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伸出小手,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纲要》中强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去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子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手影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对其感兴趣;

  2、学*几种手影手势,体验玩手影的乐趣;

  3、乐意与同伴一起合作,根据手势的变换,尝试将其即兴创编故事情节或对话

  活动过程:

  (一)认识手影

  1、了解手影的形成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的手要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咱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教师在展板上出示自己的手影,幼儿发现)

  师:手遇到了谁啊?(手指展板上的影子)

  幼:影子,手的影子……

  师:谁知道手影是怎么来的呢?

  幼:被阳光照到……

  教师小结:原来手挡住光线,就产生了手影。

  2、了解手影的基本特征

  师:手影宝宝可调皮了,如果你和它玩一玩,还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呢,你看!(教师变化各种手势引起手影的变化,并通过手的移动将手影变大变小)

  师:你发现了什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肯定)

  幼:影子在变大变小。

  师:你可以上来变一变吗?(幼儿上来演示)

  师:你们发现什么时候影子变大,什么时候影子变小了吗?

  幼:当手靠*灯的时候影子变大了,手离开灯的时候影子变小了。

  师:说的真好,送你一个超级大拇指,你还发现了什么?(变化手势)

  幼: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师:这都被你发现了,请你上来试试。(幼儿演示变化手势)

  教师小结:原来当我们的手靠*灯的时候影子就会变大,手离灯远的时候影子就会变小了。而且手的形状发生变化,影子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二)变一变手影

  1、欣赏手影图片

  师:手影宝宝这么神奇,它变出了许多神奇的手影,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教师播放ppt图片,并让幼儿猜想这是谁的手影,让幼儿展开想象)

  2、教师带动幼儿变手影

  师:哇,这么多神奇的手影,老师也想玩一玩,你们看看我变了什么。(教师在展示台上变手影,幼儿猜想并跟学)

  3、幼儿带动幼儿变手影

  师:这么好玩。谁想来试一试,变一变跟老师不一样的手影。(教师请3—4个幼儿上来变手型)

  师:你变得真好,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一起跟学)

  师:你可以变一变兔妈妈吗?(引导幼儿将影子变大变小)

  (三)手影讲故事

  1、欣赏手影故事

  师:哇,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变了这么多神奇的手影,有兔子、小鸟、蜗牛……这些手影在一起还能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教师讲述手影故事)

  2、幼儿自由尝试

  师:手影故事好不好听啊?你们想不想讲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手影故事?那就和你们的好朋友一起,拿起手电筒,到旁边的幕布上讲一讲手影故事吧。看看你们的故事里有谁?发生什么事?

  3、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可真认真,真好玩,把你们的故事展现给我们把。(分组表演)

  活动反思:

  最后一个表演环节,不但操作要求和规范语言不够严谨,而且一下子让幼儿自由表演并展示,难度提高了太多,导致孩子们在操作时不清楚到底该干嘛,最后表演的一组需要在老师的言语引导下才完整表演,其实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我却没有给他们一个过渡的空间,正如老师们的建议所说,本次活动可以进行两次操作手电筒,及时做好铺垫,或者可以在幼儿自由操作后我进行全体提问“你们的故事中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有个思考的空间。

光和影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 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 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

光和影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

  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第一节《光和影》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果,能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1.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影子的产生条件和影子的特点。

  2.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影子比较熟悉,但是不明白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光与影的关系是怎样。

  3. 通过实验,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光和影教案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光和影教案3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

光和影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

  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第一节《光和影》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果,能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1.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影子的产生条件和影子的特点。

  2.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影子比较熟悉,但是不明白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光与影的关系是怎样。

  3. 通过实验,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光和影教案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光和影教案3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1

  活动背景:

  在*时的活动中,发现我班孩子特别喜欢玩手影游戏,下课就挤在一起做手影游戏,比谁的手影最像、变换的样式最多。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双小手就这样变变变,小兔、小鱼、小猫、小狗、小鸟这些可爱的动物就一个个地活了起来。看他们兴趣那样高,我就想,能不能将手影游戏和我班的特色的活动---线描添画揉和到一起。因此,我设计了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手影添画》,来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对手影添画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在自己印制的手影上添画出新颖的形象。

  3.体验美术创作给自己带来的美感和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一定的的手影游戏经验

  2.课件:手影表演、各种手影经过添画完成的小动物动画以及各种手影PPT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手影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手影表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手影表演课件)

  2.提问:这段表演精彩吗?你们刚才看到表演里有哪些手影?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幼儿回答看到的手影)

  二、变手影

  1.那你们能学学刚才看到的手影吗?(请小朋友们来学学刚才看到的手影。)

  2.师:你能变出刚才手影游戏里没有的手影吗?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大胆尝试,鼓励幼儿自己变化手影,并请幼儿大胆的在投影仪前变换手影。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学一学、做一做各种手影,一下子就激起了幼儿的极大的兴趣和联想,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积累了大量的美术创作素材,从而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坚实的铺垫,当那一张张手型图片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一下子给了孩子新奇和美的感受,让孩子们心动不已,在欣赏和讨论中,就很自然地激起了孩子的兴趣。)

  3.师:你们能变出这么多不一样的手型,真能干!老师把你们刚刚得手影都画下来了,你们看!(出示各种手影的图片)

  三、画手影

  1.师:猜猜,老师是怎么画的呢?(师幼共同探讨手影的画法)幼儿回答后,师总结:把变好的手影的手紧贴在纸上,用笔将手影沿着轮廓画下来。

  2.幼儿尝试画手影。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幼儿画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手影。

  (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对待,能力差的允许学*、模仿,在孩子遇到困难 和疑惑的时候,适度的进行引导,让孩子乐于创作,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四、手影添画

  1.师:小朋友们把手影都画下来了,老师能把这些手影都变成可爱的小动物呢!想不想知道怎么变的?猜一猜!(幼儿讨论并回答)

  2.师播放手影添画变成小动物的动画。提问:老师是怎么把手影变成可爱的小动物的?(在手影上添画)

  3.幼儿在自己画好的手影上添画,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手影画。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独特的构想,在激发孩子兴趣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的的想象、兴趣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发挥。)

  五、作品评析

  作品展示评价,并请幼儿说一说,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活动反思:

  在这次的活动中,在通过孩子的欣赏和自由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孩子的创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全班的小朋友的作品没有一个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在整个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反思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幼儿的课前经验准备充足,我根据孩子的想象给予技能上的指导,由于*时孩子们一直在玩手影游戏,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幼儿能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所想,创作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很多的好作品。作为一名老师不是我说你做,而要善于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2

  活动背景:

  在*时的活动中,发现我班孩子特别喜欢玩手影游戏,下课就挤在一起做手影游戏,比谁的手影最像、变换的样式最多。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一双小手就这样变变变,小兔、小鱼、小猫、小狗、小鸟这些可爱的动物就一个个地活了起来。看他们兴趣那样高,我就想,能不能将手影游戏和我班的特色的活动---线描添画揉和到一起。因此,我设计了大班艺术活动《有趣的手影添画》,来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对手影添画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在自己印制的手影上添画出新颖的形象。

  3.体验美术创作给自己带来的美感和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一定的的手影游戏经验

  2.课件:手影表演、各种手影经过添画完成的小动物动画以及各种手影PPT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手影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手影表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手影表演课件)

  2.提问:这段表演精彩吗?你们刚才看到表演里有哪些手影?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幼儿回答看到的手影)

  二、变手影

  1.那你们能学学刚才看到的手影吗?(请小朋友们来学学刚才看到的手影。)

  2.师:你能变出刚才手影游戏里没有的手影吗?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大胆尝试,鼓励幼儿自己变化手影,并请幼儿大胆的在投影仪前变换手影。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学一学、做一做各种手影,一下子就激起了幼儿的极大的兴趣和联想,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积累了大量的美术创作素材,从而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坚实的铺垫,当那一张张手型图片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一下子给了孩子新奇和美的感受,让孩子们心动不已,在欣赏和讨论中,就很自然地激起了孩子的兴趣。)

  3.师:你们能变出这么多不一样的手型,真能干!老师把你们刚刚得手影都画下来了,你们看!(出示各种手影的图片)

  三、画手影

  1.师:猜猜,老师是怎么画的呢?(师幼共同探讨手影的画法)幼儿回答后,师总结:把变好的手影的手紧贴在纸上,用笔将手影沿着轮廓画下来。

  2.幼儿尝试画手影。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引导幼儿画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手影。

  (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对待,能力差的允许学*、模仿,在孩子遇到困难 和疑惑的时候,适度的进行引导,让孩子乐于创作,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欲望。)

  四、手影添画

  1.师:小朋友们把手影都画下来了,老师能把这些手影都变成可爱的小动物呢!想不想知道怎么变的?猜一猜!(幼儿讨论并回答)

  2.师播放手影添画变成小动物的动画。提问:老师是怎么把手影变成可爱的小动物的?(在手影上添画)

  3.幼儿在自己画好的手影上添画,鼓励孩子们大胆创作,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手影画。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独特的构想,在激发孩子兴趣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的的想象、兴趣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发挥。)

  五、作品评析

  作品展示评价,并请幼儿说一说,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活动反思:

  在这次的活动中,在通过孩子的.欣赏和自由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孩子的创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说全班的小朋友的作品没有一个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在整个作画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反思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幼儿的课前经验准备充足,我根据孩子的想象给予技能上的指导,由于*时孩子们一直在玩手影游戏,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幼儿能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所想,创作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很多的好作品。作为一名老师不是我说你做,而要善于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影表现动物形象。

  2、根据故事情节,恰当的运用形容词、动词等较生动的续编、表演故事。

  3、在手影表演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手电若干、幕布4个、白纸若干、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自主探索,尝试用手影表现动物形象。

  1、请小朋友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2、请你们2人一组用手电、白纸和小手玩游戏,看看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幼儿合作探索)

  3、小结:光源照射在手上,在手下面的白纸上就会出现影子,这种影子叫做手影。

  4、请大家来看一组手影图片(出示PPT)。

  5、请你尝试用你的小手表演手影动物。

  二、欣赏手影故事。

  1、我们的小手做了这么多有趣的手影,它还会讲故事呢!

  (教师幕后表演手影故事)

  2、手影故事里都讲了些什么?(幼儿自主发言)

  三、续编故事。

  1、还有哪些小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它们遇到大石头会用什么办法过去呢?接下来我们就用手影表演故事。

  2、幼儿分组讨论,尝试三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

  3、集体展示小组的表演。

  四、欣赏视频,拓展经验。

  老师带来一段精彩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看一看与我们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附:故事:

  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运动会。

  一只可爱的大白鹅摇摇摆摆的走来了,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大白鹅东瞧瞧,西看看,要怎么过去呢?它想了想,小心地从石头的后面绕了过去。

  一只小蜗牛也来参加运动会,它慢慢地爬呀爬呀……咦!大石头,怎么过去呢?哦……它努力的从石头上面爬了过去。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与我们形影相随的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也是孩子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影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自己的影子有时长、有时短?但对于一些影子的特征的了解只是一些零散的,因此我在我们班组织此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了解影子的秘密,对影子的各种变化感兴趣,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记录与发现,体验影子变化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有光线的地方就有影子,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影子与运动有关系。

  2、启发幼儿创造性的玩影子游戏,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形成。学*用表格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学会与同伴交流。

  3、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各种变化产生好奇,愿意探索,大胆提问。

  三、重难点

  重点:有探究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欲望,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能用记录绘画、与同伴交流等方式表征。

  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初步了解影子与物体与光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幼儿共同探究做中学的乐趣。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本活动先以“踩影子”的游戏导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操作法: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与实验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这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操作去观察、发现影子的相关问题,在操作中找到答案。

  3、演示法:教师把实物或教具演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内容,这个活动我把影子产生的原因、方向,做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的了解,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4、交流谈话法:《纲要》说:“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这个活动教师设计了多种表征方式,也是充分给孩子和同伴分享交流交谈的机会。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充分的探究、发现、认识、交流分享,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

  2、尝试法:孩子们喜欢动手,因此在做中学*是很重要的。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尝试,请幼儿自由探索影子的成因,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同伴合作协商。

  3、表征法: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通过表征的方法让幼儿对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以记录,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因人而异。

  五、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有粗浅的认识。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关于影子的知识以便于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

  物质准备:手电筒、小巧的玩具、粉笔、记录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电脑。

  场地服装准备:投影仪冲白板、椅子摆成弧形,后面或四周摆放桌子和实验材料。户外选择适合幼儿观察与活动的场地。

  六、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2分钟

  从外面进来,直接就问孩子们“什么是一直跟着你,甩也甩不掉的?”引出影子,调动幼儿说说自己对影子的认识。

  2、演示课件5分钟

  孩子们上一环节的讨论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的,这一环节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清晰的认识到光线照射在所有的东西上都能产生影子,有时还会产生两个影子。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学*这些知识,避免枯燥无味。

  3、自由探索10分钟

  看了课件以后孩子们都很像自己动手试一试,让幼儿自由探索影子的成因,同时播放轻音乐。

  (1)了解影子的形成。将教室窗帘拉上,有二两人一组,教师为幼儿提手电筒和小巧的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幼儿猜想后进一步验证: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没有影子;用玩具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玩具的影子出现在墙面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玩具的影子也没有了。

  小结:光照在物体上,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

  (2)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引导幼儿变换手电筒的位置、变换玩具的形态,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照射玩具,如:与玩具距离远一点或*一点、从侧面照、从前面照等,引导幼儿探索手电筒从不同的方向照,影子发生的变化。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物体离光*,影子变大;离光远,影子变小。随着光源的远*影子的大小随之变化。物体形态变化了,影子的形状也会随着变化。

  4、观察、记录影子,感受影子的变化。5——8分钟引导孩子把看到的,和自己尝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里就用到表征的方法。

  5、分享交流5分钟

  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尤其是自己已经表征了,这就能更积极踊跃的表述。

  延伸活动:户外活动中可以玩

  (1)找影子:带幼儿到户外找一找周围环境里的影子,如:滑梯的影子、小树的影子、房屋的影子等。引导幼儿沿着物体的影子走一走、玩一玩。

  (2)追影子: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跑一人追,感受身体活动时影子的变化。

  (3)踩影子:教师先与三名幼儿一起在圈里比赛,看谁先踩到别人的影子。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提醒幼儿遵守规则:被踩到影子的幼儿站到圈外,与其他幼儿交换角色继续开展游戏。

  (4)让影子变小、消失:让幼儿尝试通过弯曲身体、下蹲、抱膝等动作放松自己的身体,尝试让自己的影子变小。引导幼儿躲到不同的地方让自己的影子消失。

  教学效果预见及分析

  这个活动结合了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制定的目标,在活动中重点是要激发孩子们对影子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影子的探究的欲望,继而进行观察表征、交流分享。

  1、教学法的效果预见及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运用观察法操作法的效果就在于幼儿能细心观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影子的变化,观察和操作相结合。演示法的效果在于幼儿能用生动有趣的课件感受这一科学现象,从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表征法的效果在于能创造性的对看到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表征,灵活性很强,可以表征的方法也完全自己定。也便于和同伴分享交流。

  2、活动各环节安排的效果预见及分析。

  导入部分用时较少,但是能很好的切入主题——影子。活动中用了*一半的时间操作探索影子的实验,这与在做中学的理念实相符的,相信孩子们能在探究中发现影子的相关秘密和知识。或许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也可能操作的过程秩序会稍乱一些,但是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孩子们又会被吸引到老师这里来,这也是对*时常规养成的考验。

《有趣的手影》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手部动作的改变,摆弄出各物影像,愿意尝试合作表演手影戏,并配上简单的口技。

  2、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

  3、敢于大胆创编新的手影戏,能感受到手影戏的奇妙与乐趣。

  4、合理变换手指动作,变出的事物会很多。

  5、两人合作表演或多人合作表演,手影戏更精彩。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教师掌握数种基本的手影戏表演技巧,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幼儿玩过简单手影戏,看过手影戏表演片段。

  环境准备:在采光较暗的影音室(内设壁灯若干只),或创造一个光线相对比较暗的环境,如可以拉上挡光窗帘,提供人手一只电筒,保证手影清晰即可。准备集体记录单、影音播放课件:手影戏《逗趣》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影,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兴趣。

  1、 教师演示变化的手影让幼儿欣赏,边演示边问:你们知道我是谁?

  2、 我的本领可大了会千变万化,瞧,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3、 你现在看到的是手的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手的影子?

  教学建议:

  1、教师手影的演示尽可能形象生动些,必要时可配上一些口技,使手影表演更生动,并让幼儿自己说说变出的事物。

  2、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光照产生影子”的知识概念。

  二、幼儿想象、演示、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光影区演示手影。

  “请小朋友自己找一处地方,用你的小手摆弄一下手影,看看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找空地,演示手影,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发放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简单绘画方式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刚才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请你把变成的东西记录在表格左边第一列中。”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设定较宽敞的光影区,并引导幼儿分散,以免相互干扰。

  2、手影演示时尽可能使光线分布均匀一些,保证幼儿手影清晰。

  3、这是幼儿第一次自己尝试手影演示,不重在手影演示的结果如何,而是为了使幼儿先初步体验一下手影变幻。此前,教师尚未做详细指导,因此在幼儿毫无经验的前提下还需多加引导,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并及时捕捉较好的手影效果。

  4、幼儿手影记录表共分两列,分别为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和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在幼儿记录前,教师应清楚地说明第一次手影记录的位置,以免幼儿造成记录失误。

  三、交流、展示,分享手影演示结果。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手影演示的结果。

  2、邀请个别演示效果较好的幼儿上台演示,分享成功的快乐。

  3、集体讨论、评价演示效果,探讨更佳的演示方法,并鼓励幼儿模仿。

  教学建议:

  1、教师可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说说,并适当切磋、演示。

  2、教师在充分挖掘幼儿创新潜能的同时,应对幼儿所创的手影及时指导、修饰,使手影更显艺术化。

  四、引导幼儿学*几个典型的'手影戏,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指导幼儿合理摆放双手的位置,鼓励幼儿学*、鸟、兔等几种动物的手影戏,调整幼儿手的位置,积极锻炼幼儿手部运动的灵活度。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手影戏合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3、请几组手影戏表演较精彩的幼儿上台展示。

  教学建议:

  1、纠正幼儿不准确的手的摆放位置,这很重要,因为手的摆放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手影形象的美感。

  2、幼儿小肌肉群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手影戏的逼真程度,对于个别手部动作不太灵活的幼儿应多加指导,强化练*,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3、幼儿合作表演时可建议配上简单的口技,以增添手影表演的情趣。

  五、幼儿自创新的手影戏,并记录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总结:我们的双手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还带来了快乐,今天大家都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小朋友们手的影子在墙上腾跃,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可是小朋友第一次手影演示出来的形象为什么不太好看呢?(鼓励幼儿总结出:靠双手合作完成的手影形象更逼真,要充分利用手指方位的调节来塑造更生动的形象。)

  2、鼓励幼儿用两只手合作摆弄手影,发挥想象,自创新的手影戏,并支持幼儿选择多人合作创造手影戏。

  教学建议:

  在掌握了一定手影演示经验的前提下,幼儿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的记录一定会有所不同,手影戏效果相对来看会较上一次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摆脱困惑,争取创造出简单的与众不同的影像。

  六、了解手影戏知识,集体欣赏手影戏。

  1、教师介绍手影戏:手影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逗乐小孩子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部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在外国人眼中,手影艺术是一门神秘而纯净的艺术。

  2、幼儿集体欣赏2008年央视春晚上的手影戏《逗趣》。

  教学建议:

  关于手影戏的来源与有关知识,幼儿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作记忆要求;幼儿集体欣赏《逗趣》时,教师可作简明生动的解说,以增添观赏的趣味性。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或创意令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教学难点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选材于幼儿户外活动偶发事件的科学生成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观赏手影戏→自创手影戏并记录→交流展示手影戏→学*典型手影范例→结伴合作表演→再创手影戏并记录→欣赏春晚手影戏节目”的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掌握手影戏表演技巧,尤其是让幼儿通过提高手部动作灵活度并附上相应口技技巧,更让幼儿体验到手影戏的“活”与“趣”,同时在幼儿掌握一定手影表演技巧的前提下,提高难度,鼓励幼儿尝试自由创新、合作表演手影戏,毋需置疑,这使幼儿的手影表演技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突破点,避免了幼儿拘泥于单纯的模仿,多方位地挖掘幼儿想象与创新的潜质,更为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台。

  活动拓展:

  延伸活动:“人物表演”,根据幼儿实际表演能力,借助帽子、香烟、酒瓶等小型辅助物,尝试打造人物形象的手影戏。

  相关活动:“手影活动专区”,在活动室一角设立一个手影活动专区,提供一些小型辅助物,让幼儿玩一玩各类手影戏。提高手影戏表演的技巧与创新能力。

  类似活动:“阳光下的秒影”,利用户外活动或午后散步时间,组织幼儿在户外采光较好的地方进行手影戏表演,感受手影变幻的奇妙与合作表演的乐趣

  小百科:手影,投射源与被投射源的关系,仅一灯一布.发展到现在,与幻灯机、投影仪结合。用十指灵动,演艺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


《光和影》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范本五份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1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2: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难点:光源方向的区分和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照明器、苹果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进教室前关灯,拉上窗帘。师生问好后灯亮,窗帘拉开,教室骤然明亮

  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引出光的概念,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再设悬念,引发好奇心

  (出示苹果实物)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苹果有什么变化?

  将苹果放置照明器前,调节光的强弱,使学生认识光照产生的`明暗及其深浅

  板书;明――浅暗――深

  苹果固定,调节光源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光源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受光部和背光部及投影

  板书:受光部――背光部――投影

  光源固定,转动苹果,认识调子深浅的变化。

  2:教材欣赏分析,进一步了解明暗形成及其深浅变化

  出示范图,请学生指明光源的方向,加强对光影的认识

  3:作业步骤

  分析光源方向,区分受光部、背光部、投影――构图――轮廓――明暗

  4:学生作业,老师行间指导

  5:作业讲评,下课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和理解句子时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就像一条小黑狗,阳光下面跟你走。

  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影子。

  2、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就学*第9课《影子》。 板书:影子。齐读。

  二、自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文中的拼音多读几遍。

  学生认真读课文。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新朋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生字卡片。

  (1)、齐读卡片。

  (2)、去拼音读生字。

  (3)、开火车读。

  (4)、男女学生比赛读。

  3、师:生字朋友我们都熟识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看图学文

  1、学*第一节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课文1”。

  学生认真观察、回答。

  提示:太阳、小男孩、影子、路、草、树

  (2)师:想一想,小男孩在干什么?

  提示:他在对着太阳走,太阳在前,影子在后。

  (3)师:要是小男孩背对着太阳走呢?学生回答。

  (4)师:再看看小男孩的表情怎样?

  提示:好像在和影子做游戏,很高兴的'样子。

  (5)师:这一节告诉我们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狗,常常跟在我们身边,是那么调皮,又是那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吗?那我们该怎样读第一节呢?自己练*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2、学*第二节

  (1)师:请同学们用同样轻松愉快的语气自由读第二小节。生读。

  (2)出示媒体资源中的“课文2”。

  (3)师: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有这样的一位好朋友,你开心吗?生答。

  提示:因为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3、通读全文,指导背诵

  (1)观察图上小男孩的表情,自由读;和好朋友一起读。

  (2)加上动作表演背诵课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3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学写7个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影子的有趣,激发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导入。

  猜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体乌黑头。灯前月下伴你走,却是哑巴不开口。(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晴天里有他,阴天里没他。)

  你能用一笔画出你的影子吗?你能用“影子”说一句话吗?(多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画,同时多请几位学生来说,大家边听边看。)

  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影子是你们的好朋友;从你们的图画中我还看出来了,影子是个变来变去的小调皮,是吧?那谁最能干,会写“影子”这个词语?(抽生上台写出课题的后部分“影子”)

  你真了不起,说说你是从哪儿学会这个词的?你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吗?哪个小老师还有什么好方法教“影”字?

  看大家这么喜欢和影子交朋友,能说会画还能写,我们的语文书送给大家一篇关于影子的好文章,你们想读一读吗?

  板书课题的前部分“我的”,生齐读课题“我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 独立试读

  先在生字表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再小声地读一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打上点。

  2 小组教读

  把你不认识的字在四人小组里提出来,请其他小朋友帮助你学会,如果有全组都不认识的字,就请字典老师来帮忙。

  3 自由练读

  小声地读一读课文,遇到还没认熟的字,就把它组成的词语反复多读几次,再接着往下读。

  4 同桌轮读

  同桌轮流读全文(A生读第一段,B生读第二段……)读的同学要认真读准字音,尽量读通顺;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如果他都读对了就要送五星(同桌在他的书上课题旁边画一颗五星),如果出了错就要帮帮他。

  同桌帮助你读准了几个字?用你的小手(做手势)告诉老师。提醒一下,你有没有道谢喔?其他同学一定是得到了五星吧,那你就大声地夸夸自己吧!(学生竖起大拇指说:棒,棒,我真棒!)

  5 推荐小老师读

  你觉得同桌读哪个自然段特别棒,愿意推荐他当小老师,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吗?(开始学生推荐时可只说:我推荐我的同桌XX读第X自然段,后来可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推荐理由。)

  听小老师开火车读全文。

  你想评选谁当今天的朗读明星?为什么?(引导学生倾听、评价别人的朗读,欣赏别人的优点)

  老师向朗读明星赠送五星。

  6 自主选读

  你也想当朗读明星吗?那你就站起来大声地读一读吧,可以读全文,也可以只选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全班齐读课题,自愿起立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交流感受。

  和影子朋友一起玩,开心吗?是呀,小作者在路灯下和影子朋友玩得可真开心!他发现了些什么?还向影子朋友提了个什么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反馈调整第二课时讲读课中的重难点。)

  你们也去找找自己的影子,和他交上朋友,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疑问。还可以试着想办法,弄明白你的.疑问。你们想去做吗?

  那你打算怎样和影子交朋友,去寻找你的发现和问题呢?(玩游戏、做实验、查资料、请教大人、画画……)

  好!我们明天再来交流,你们自己的发现和你们心中的问题。

  四、游戏链接,巩固识字。

  1、自主识字

  小朋友们读课文真棒,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想单独跑出来,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把他们的名字记清楚了。他们就在你们的生字卡里,快把他们请出来,摆一摆,读一读。(使用配套的学生识字卡片自主识字)

  2、举字卡游戏

  A生当考官,提问:“影”字在哪里?B生在讲台上举字卡,其余学生在座位上举字卡,回答:“影”字在这里。(同学们举了字卡后要对照B生举的字卡,检查自己举对了没有。)

  3、猜字游戏

  (刚才B生举字卡时可顺便将字卡贴在黑板上,为此游戏做准备。)C生上台蒙住眼睛,D生上台选中一个生字,问大家:看清楚了吗?大家回答:看清楚了!快来猜一猜!C生指着生字问大家:是不是X?猜对了,大家就说:对,对,对,并把生字读三遍。猜错了,大家就说:不是X! 继续猜!

  4、开火车

  师: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生:往这儿开!往这儿开!

  开单轨火车时,先读字音再组词;开双轨火车时,只读字音。

  五、指导写字,培养能力。

  1、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远、迷。

  冬冬有一把金钥匙,是帮助我们记生字的金钥匙,想得到它就赶快到书上34页去找一找。(学生自读金钥匙)

  你能用冬冬教“护”字的方法来教一教“远”和“迷”吗?

  你知道吗?教“影”字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或者问:刚才哪个同学教“影”字时,和冬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你发现了吗?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指导书写

  学生读帖,观察重点笔画在田字格里的摆放。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相机范写“影”。(学生用双手比划一下“景”字各部分的宽窄)

  学生写生字:影、远、迷。

  同桌互评。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4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介绍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年段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为基础,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识字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其次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趣味,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记住“影、前”等11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后、我”等字和一个笔画“斜钩”。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影子的有趣。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识字和写字。

  2、在情境中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难点】

  1、指导写好“我”。

  2、理解影子和人形影不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在家长的协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能分辨前、后、左、右。(学生)

  【教学过程 】

  一、视觉冲击,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1. 观看图片,发现地上与墙上黑色的事物是影子。

  2.启发学生说说有关影子的相关知识。

  预设:影子是黑的;影子紧紧跟着人;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3.看刚才影子的图片,利用图片特点记住“影”。

  4.板书课文题目:影子。 指导学生读读好后鼻韵母yǐn��.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影子的图片介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之交流影子资料和观看影子图片,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成就感。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导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

  预设:

  (1)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上,请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查字典……

  (2)把最难读的那一行多读几遍。这样就会越读越流利。

  3.教师指名读课文。

  4.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整体认读音节的字:影

  三拼音节的字: 前 左

  易读错的字音:后 右 狗

  (2)开火车,检测学生个别读。

  (3)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5.去掉拼音再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利用多元评价,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并通过扩词、根据部首继续拓展识字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认字量,积累词语和更多的词语。

  三、交流识字方法,学*新偏旁部首

  1.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多生字宝宝都认识了,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

  2.学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识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学*新偏旁“宀、女、月”。

  (1)预设:

  a找反义词: “黑”是“白”的反义词。 “左”和“右”也是一对反义词,“前”和“后”也是反义词。

  b加一加: 反犬旁加“句”就是“狗”。

  c编童谣:又来了一横和一撇,就是朋友的“友”。

  d换一换:“左”和“右”,朋友的“友”右下角的“又”换成“工”念“左”,换成“口”念“右”。

  四、指导写字。

  1.依次出示田字格中的“我、后”字,引导学生观察。

  2.指导书空笔顺。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我”: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稍往上斜。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略高于左边。

  “后”:横稍长,写在靠*横中线的上方,在第二撇的`上部起笔。 4.学生练写,强调写字姿势与笔顺。(教师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多加指导。)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设计意图:教师在范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要领,通过强化笔顺、字的笔画占位和写字姿势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五、学*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课文,说说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画出影子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组织学生边读边画。

  3.学生质疑。

  预设: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右?

  为什么影子像一条小黑狗?

  4.指导学生看图理解影子的特点,并相机进行句子训练。

  六、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背诵。

  七、看手影,玩手影,猜内容,感受影子的有趣。

  八、作业布置:

  1、认读生字,并积累词语。

  2、玩手影游戏,感受影子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5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二)知识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难点: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

  记录纸、粉笔、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

  1、师先出示三个小孩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认为?

  2、师同样出示三盆花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并说说理由。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板书:太阳和影子)

  (二)、学*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2)分组活动;

  (3)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5)**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7)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1)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3)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2)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4)分组实验;

  (5)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6)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