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1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理解并学*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

  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1.阙(què)

  2.琼(qióng)

  3.绮(qǐ)

  4.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

  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

  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水调歌头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体会*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体会*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的方法,今后学*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1.阙(què)

  2.琼(qióng)

  3.绮(qǐ)

  4.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水调歌头教案5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案6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的古典诗词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的、语言学*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收获或学*感受

  课文学*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收获或学*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7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2学*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

  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中部分人罗织*,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课外比较阅读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瞩望吗?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深沉含蓄。此诗意境很美,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3)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看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水调歌头教案9

  一、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兼怀:几时:把酒:

  宫阙:何年:乘:归去:

  琼楼玉宇:胜:不胜:

  弄:何似:朱阁:

  绮:绮户:无眠:

  不应:恨:何事:全:

  婵娟: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中心句是,。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4、5)

  订正、笔记栏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从“,。”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心态。(联系预*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联系预*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教案10

  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重点:

  ①学*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过程

  自主学*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 绮户(qi ) 朱阁(ge ) ______婵娟(chan) 琼楼(qiong) 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心得:

  清堂巩固

  默写《水调歌头》

  精彩语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1)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

水调歌头教案1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水调歌头教案2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1.阙(què)

  2.琼(qióng)

  3.绮(qǐ)

  4.胜(shēng)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重点赏析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水调歌头教案4

  一、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

  下阕: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4、5)

  订正、笔记栏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 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 。从“ , 。”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联系预*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联系预*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教案5

  第一课时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6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

  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

  生:月亮。

  师:*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美读意境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

  1、听读感受意境。

  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

  三、走*苏轼

  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

  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赤壁赋》(《核舟记》提到)。

  四、质疑赏析

  上片的学*主要质疑,下片的学*重在欣赏。

  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

  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

  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

  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

  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

  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

  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

  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

  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

  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

  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

  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

  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

  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

  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

  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

  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

  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

  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

  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

  1、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

  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

  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

  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

  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听唱会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

  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

  六、述说感悟

  学生学了这首词后,有怎样的收获呢?我要求学生用这首词里,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说感悟。

  有一种思念在里面:看月圆,思念与弟弟团聚。

  有一种苦闷在里面:欢饮达旦,大醉,借酒浇愁;对人间不满,想乘风归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有一种豁达在里面:在人间受排挤,但他还是觉得人间美好,天上琼楼玉宇何似人间朱阁绮户、*安生活。是他豁达的心化解了满腹的苦闷。

  有一种祝愿在里面:祝愿每个人**安安,长长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种哲理在里面:人生悲欢离合在所难免。

  有一种浪漫在里面:诗人端起酒杯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有一种矛盾在里面:他既向往月宫,又担忧想那儿的寒冷;既想摆脱人世的烦恼,又不忍心离去。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种线索在里面:词以月贯穿,句句写月,创造出明月一般皎洁的意境。

  有一种文采在里面:拟人、反问、句式倒装,抒情、议论、想像、美丽的传说,共同成就了这首咏月绝唱。

  有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里面: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无限的深情,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既抒发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达了人生哲理,还创造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使我们见月就产生这种情感体验。

  同学们已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豁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七、借月许愿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人望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也来许个心愿:

  好花常开,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团圆幸福。

  祝每个家庭和和美美。

  祝*早日团圆。

  你们的祝愿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愿你们的祝福早日变成现实。让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教学点评】

  杨先武老师执教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安徽省新课程典型课例被拍成光盘,其教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花好月圆》MTV导入,渲染情境;通过范读,榜样引路;通过音乐伴读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通过古词新唱,感悟词的意境。学生陶醉其中,随意跟唱,不经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

  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随机点拨,相机诱导

  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时,联系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讲归去时,引用腾格尔唱的《天堂》。为理解诗人对人世的热爱引用《还珠格格》主题歌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如即时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祸,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词,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学生的感悟

  学生畅意的读,诗意地说感悟,理解词的内容时,问学生假如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总结时,要学生用有一种( )在里面的句式来说,富有创意。最后让学生借月传情达意,寄托美好心愿,学生表达了强烈的真诚情感,又与诗人一起共鸣,从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调歌头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8

  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重点:

  ①学*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过程

  自主学*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心得:

  清堂巩固

  默写《水调歌头》

  精彩语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教案9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教案10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 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2)

——水调歌头原文 (菁华9篇)

水调歌头原文1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戴复古词作鉴赏

  戴复古在诗上是江湖派前辈,学贾岛、姚合,颇负盛名。他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气势奔放,亦不乏舒快自然之作。有《石屏集》,存词四十余首。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侵扰黄州、蕲州一带,南宋军队一再击败来犯之敌,民心振奋,一度造成了百载好机会的有利形势。在这一年,李季允(名埴)出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今武昌),修建了吞云楼。此时戴复古正在武昌,登高楼而览胜,写下了上面这首词。

水调歌头原文2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宋朝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译文

  这一次终于洗雪了敌寇所扬起的耻辱尘嚣,我被风云羁绊滞留于抚州。有谁来谱写英勇壮士舍身鏖战的悲壮颂歌呢?惟有古城楼头凄厉沉雄的吹角之声。我素来就有江河湖海那样壮阔奔涌的豪情壮志,当此边关告急、山河有异之际,我常常夜不能寐,挑灯看剑,渴望参战,以了*生保国宿愿。令人大喜过望的是,心愿却在好友你的业绩之中得以实现。那采石矶掀起的惊涛骇浪,也是气凌霄汉,高浮天际的。

  回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周瑜和东晋时期的谢玄;他们正年富力强。那时周瑜与小乔结婚不久,谢玄则还未解下少年佩带的香袋,但他们都于风流潇洒之中,从容不迫地在水中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赤壁矶头现在惟有落日残照,淝水桥畔早已漫生荒凉衰草。像古人展才的地方现在还会有吗?由此产生了无限的惆怅和愁绪。我愿乘长风,披荆斩棘,冲破万里波涛;要像祖逖决心北伐那样,挥桨击水,誓死收复中原的大好山河。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注释

  庞佑父:一作佑甫,名谦孺(1117—1167)生*事迹不详,他与兵孝祥、韩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

  雪洗:洗刷。这里用“雪”字,疑与冬天用兵有关。

  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兵前方工作,故云楚云。

  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

  吹角:奏军乐,这里象征胜利的凯歌。

  风景:用《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

  燃犀处:晋温峤*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怪物指金兵。

  香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

  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鉴赏

  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石矶,这是一次关系到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朝野振奋,国人欢呼,张孝祥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本词。

  上片叙事。起首“雪洗虏尘静”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的情绪定调。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人笔调轻快而充满了豪情,同时他为自己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而十分遣憾。“何人”二句,写他兴高采烈地命人吹奏军乐,欢庆胜利,然后用一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湖海”三句,说明自己*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生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心中就十分高兴。

  下片抒情。开头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而现在物换斗移,时过境迁,他们的功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供人凭吊。

  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应上片“风约楚云留”,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使全词结束在慷慨悲壮的激情之中。

  全词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词人壮怀激烈,忧国情深,是一首洋溢着胜利喜悦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江上,军民振奋。张孝祥闻讯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原文3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水调歌头黄庭坚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黄庭坚——《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词句注释

  第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第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第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第⑷枝:一作"花"。

  第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第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第⑺倚:依。一作"欹"。

  第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第⑼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第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第⑾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第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白话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水调歌头原文4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翻译

  赞扬汤朝美堂堂正正的把“进谏之剑”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冲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了他的政见。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遭到了贬谪,到偏僻荒蛮的地方去受苦。汤朝美还是要做官的,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想想自己的处境只能付之一笑。两只手没有用处,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在忧愁中度日,头上长出来白头发,醒来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

  注释

  金阕:均喻指宫廷。

  万里蛮烟瘴雨:指汤朝美贬新州事。新州,即今广东新兴县,在当时被认为是僻远蛮荒之地。

  政:同“正”。此借用东晋谢安语。

  蟹螯杯:喻指饮酒吃蟹。

  老子:指老了之后。

  栽:喻指将白发一根根的拔掉。

  赏析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十字写的是皇宫富丽堂皇,气象森严。在那里,朝美“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四句两层,一张一弛,作者描绘出朝美朝堂上从容和无畏。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引《京口耆旧传·汤邦彦传》:“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论事风生,权幸侧目。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计,始终不移’。及其他圣意所疑,辄以诹问。”那时候的宋孝宗还有些进取之意。淳熙二年八月派汤朝美使金,向金讨还河南北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不料汤朝美有辱使命,回来后龙颜大怒,把他流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这一层“千古”、“万里”两句似对非对,中间再作一暗转。对于心怀忠义肝胆但却遭贬的朋友,辛弃疾并没有大发牢骚,徒增友人的烦闷。而是安慰朝美“往事莫惊猜”。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日边”这里用以比喻帝王左右,“恐”字是拟想之辞,却又像深有把握似的,这是稼轩用典的妙处!从“蛮烟瘴雨”的黯淡凄惶到日边消息之希望复起,中间再作一暗转。上片凡三暗转,大起大落,忽而荣宠有加,忽而忧患毕至;忽而蛮烟瘴雨,忽而日边春来,乍喜乍悲,亦远亦*,变化错综,既是对友人坎坷的同情又有对其振作的鼓励。

  下片转叙作者自己乡居生活情怀。“门掩草,径封苔”,本是冷落景象,词人但以一笑置之。不难看出,这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的蔑笑。

  下片基调无限幽愤,都被这领起换头的一个“笑”字染上了不协调的色彩,反映出一种由于受压抑而形成的不*而又无奈的心情。一“笑”字,内中感情复杂,可为下片基调之凝练。接下去仍是正言反出:未必我这双手就没有用处,不是可以“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怀”吗?试想,当国步蜩螗(tiáo táng)之际,他那双屠鲸剚(zì)虎的巨手,不能用来扭转乾坤,却去执杯持蟹,这是人间何等不*事!而稼轩但以“未应两手无用”的反语轻轻挑出,愈见沉哀茹痛。循此一念,又找足“说剑”一层。说剑论诗,慨言武备文事。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后来又曾上《十论》《九议》,慷慨国事。这时看来,这文韬武略都是无用的“余事”。剩下的,他只有终日痛饮长醉,摇摇欲倒。这“醉舞狂歌欲倒”六字,写尽词人悲愤心怀,潦倒情态,然后束以“老子颇堪哀”。“堪哀”是堪怜念之意,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说,自己如此狂歌醉舞,虚置年华,这心情应该是故人所理解、怜恤的。歇拍“白发宁有种?——醒时栽”,将一腔幽愤推向一个高潮。“白发”写愁,本*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翻出了新意。这两句有几层意思。词人春秋正富,本不是衰老的时候;但忧国之思,添他满头霜雪,这是一层。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此白发乃“——醒时栽”也,又翻进一层。白发并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栽”上去的,可见为国势之操劳宦途之喜悲使他年富而白发徒增。这样,就从根根白发上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又是一层。单就“栽”字齿音*韵,于声则无限延长,于情则芊绵不尽。这下片一路蓄意蓄势,急管繁弦,最终结在这个警句上,激昂排宕,化为感慨深沉。千载后读之,犹觉满腔不*之气,夹风雨霜雪以俱来。

  这首词,上片文意一波三折,于无字处出曲折,极掩抑零乱,跳跃动荡之美;下片却一气奔注;牢骚苦闷,倾泻而来,并且反语累出,在感情激荡中故作幽塞,豪放中仍不失顿挫曲折,词的构局可谓错综多变。

  全词核心在下片,但上下两片,对比映衬,表现力增强。上片一起,白日金阙,虎豹九关,何等高华气象;下片一转,门为草掩,径被苔封,又何等荒凉寂寞!这是一层对比。上片赞美汤朝美,誉其巨手可以“谈笑挽天回”;下片写自己,则两手只堪把蟹持杯,又是一层对比。上片写对方,终能日边消息重上朝堂,下片说自己,则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为消磨,再加一层对比。通过强烈对比,益见“斯人独憔悴”的不*之情,这是此词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乍读之下,上下片的思想感情,好像矛盾。其实,此等矛盾之处,正是显示稼轩的伟大之处。稼轩是虽身处闲散而时时不忘忧乐天下的血性男儿。他既不能不为一已之遭际而愤然不*,又不忍以一已之遭遇挫尽天下志士仁人之壮志。因此,他总是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鼓舞同道,力挽既倒的狂澜。故上片激劝再三,下片却沉忧抑郁。此矛盾虬结之处,正见出词人一片忠贞爱国之苦心,这正是此词的思想光辉之所在。善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辛苏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创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与汤朝美相见,由于处境相*,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

水调歌头原文5

  水调歌头 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3分)

  (2)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9.(1)(3分)比喻、夸张。(1分,答出其一即可)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静。(2分,只答出1点不给分)

  (2)(4分)作者只能与鸥鹭为伴,表现其落职闲居的孤独之情;感叹鸥鹭不能理解自己举杯浇愁的情怀,表现其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3分)对带湖的喜爱;对不得志的自我劝慰;不能用世的无奈(落寞)。(每点1分)

水调歌头原文6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本篇为熙宁九年丙辰把酒赏月而作。时苏轼出川宦游,滞留密州,生活上与胞弟七年阔隔,政治上同变法派意见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怀人,感慨身世,激荡出如许感喟遐思。词由探询月轮开始、开阙年代摇曳入题,足见对超尘表示兴趣。继而虚幻憧憬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间?现实眷恋终于战胜了虚幻憧憬,归结为人间即是仙境,识度何等明达。人间毕竟不无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绮窗前,照着床上惆怅无眠的人,怀人无寐,月圆人缺,倍添离索。其实人不长聚,月不长圆,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顺其定则,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辉,襟怀何等旷达。本词思路由虚而实,由实而虚,由天上折转人间,由星体妙悟人生。“人有悲欢”三句,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自然与人类共同律动,意象愈空灵,意境愈澄澈,意蕴愈玄奥,意念愈明达。

水调歌头原文7

  原文: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宋代]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韵,后段十句四*韵。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万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

  故国:指中原。

  赏析:

  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氛围,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

  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使人不觉。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花色红艳,所以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正如东风是春花的主宰一样,西风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词人在这里是这样认为的。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又何以有此一问?

  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心里嘀咕,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己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以往文人写愁,方式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喻之;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武陵春》)喻之;皆构思新颖,设想奇特。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以想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这一句在上面两句的形象比拟基础上对愁情加以浓笔重抹,直至写足写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层写壮志未酬之愁情。

  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当时,词人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寸断。这种“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壮沉郁之情,至此淋漓尽致,达到高潮。于是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缓。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醉醒中”,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是把酒浇愁(醉)而后放眼观物(醒)情貌的捏合,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

  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开合张弛,忽纵忽擒。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水调歌头原文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地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地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地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水调歌头原文9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水调歌头黄庭坚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黄庭坚——《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词句注释

  第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第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第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第⑷枝:一作"花"。

  第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第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第⑺倚:依。一作"欹"。

  第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第⑼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第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第⑾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第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白话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3)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2

  本课教案,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3

  《水调歌头》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 “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 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4)

——水调歌头原文 (菁华9篇)

水调歌头原文1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原文2

  原文:

  水调歌头·*山堂用东坡韵

  朝代:宋朝

  作者: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

  *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螺红:红色的螺杯。

  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匹马:有作者自喻意。

  赏析:

  这首词意境丰满。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扬州西北的*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故取名“*山”。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原文3

  原文: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

  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译文

  宇宙中日月行走,不停地转动,人世间万物滚不断地发生不断地消亡。您看屋檐外的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我已经退隐,半夜在瓢泉听风观雨,春天在雪楼看草赏花。#纪大了,可没有什么大毛病,赋闲之后,躬耕田亩,自食论力。

  您外出宦游,一定会十分思乡念归。您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到村社祭祀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希望您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再退隐。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滚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固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杨民瞻:作者友人,论生*事迹不详。

  “日月”句:古人把天比喻为磨盘,把太阳和月亮比喻为磨盘上的蚂蚁,日夜不停地运行。

  浮:流动不固定,喻生。休:休息,喻消亡。《庄子·刻意》篇:“论生若浮,论死若休。”

  “君看”二句:以江水滚滚东流,喻时光消逝,不因我留。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虞美人》:“问君都有则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次韵前篇》:“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瓢泉:在今江西铅山境内。此时稼轩在瓢泉附*,当有便居,以供览胜小憩。稼轩小筑新居,始于绍熙五#(1194),而徙居瓢泉,则在庆元二#(1196)。

  雪楼:稼轩带湖居所的楼名。

  菟(tù)裘:春秋时鲁地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便隐退后居住。后人遂以此称隐退之所。《左固·隐公十一#》:“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论少故滚。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注:“菟裘,鲁邑,在泰山梁父县南。不欲复居鲁朝,故别营外邑。”

  岁晚:指人生晚#。问无恙: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安好。

  橘千头:《襄阳·耆旧固》:“李衡为丹阳太守,遣人往武陵氾洲上作宅,种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有千头木奴,不责汝食,岁上匹绢,亦当足用耳。’”

  梦连环:韩愈《送张道士》:“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魏怀忠注引孙汝德曰:“持连环以示还意。”黄庭坚《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诗:“昨宵连环梦,秣马待明发。”梦连环:梦中还家。“环”与“还”谐音。

  歌弹铗:用冯谖弹铗而歌事,《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滚。’曰:‘客何能?’曰:‘客无能滚。’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论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赋登楼:东汉末#,天下大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论进退畏惧之情。

  黄鸡白酒:语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长剑倚天:此喻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武的英雄气概。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夷甫“二句:典出《晋书·桓温固》:“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寮属登*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论责!’”

  ”此事“句:典出《晋书·山涛固》:“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为杨民瞻送行时所作。开首几句咋读起来自己颇为一惊,词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心绪较以往风格为之一变,给人一种淡然、伤怀的*静,丝毫不见其豪放、洒脱、坚毅、心怀天下的气概。“磨蚁”一词借用古意把日月交替的时光变换比作在磨盘上昼夜不停转动的蚂蚁,*添一种无聊重复之感。“浮休”二字从《庄子·刻意篇》“其声若浮,其死若休”转化而来,*淡的概括了万事万物,颇具庄老之气,淡而化之。“君看”一句读来不觉让人脑海中呈现这样一个画面:危亭高楼旷远,槛外江水自流,一人单手拂须,当风而立,举目远望,眼光似远忽*,心留物外,超尘离世。让人不觉心生游离尘世之外,淡然人生的空寂之感。上阕最末两句继续前句风格,连用两个典故,*静的表达出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心迹,“风雨夜半花草春,岁晚无恙橘千头”全然*淡、超脱,而又心有不甘,惨淡哀愁,潦倒自嘲。整体来看,上阕笼在一层超然之气,可是给人感觉却又并非真正的心游物外,弃绝尘世,总是觉得这种淡然之中还隐有惨淡愁绪,一切似乎是作者在故作潇洒的自嘲解笑,透露着自己的牢骚不满之气。弃绝尘世,超然物外从一方面上我个人认为那也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浮动的失重感。

  下阕一开始,便直接与杨民瞻展开对话。“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一口气连用三个典故,气势连贯的道出杨民瞻的抑郁不得志,同时更是自己的借机发怨。“歌弹铗”三字笑中藏泪,本来应该用来战场杀敌为国的长剑,却被用来弹击和歌,吟唱风月。天大的玩笑,英雄的悲鸣,表现的深沉有力,挠人心魄。之后,作者又将友人归家后其乐融融的想象表现了出来,看似好像在用这种怡然的乐趣故意劝导友人归家,悠然*静。

  辛弃疾终归还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一开始便极力含势收蓄*静到怡然*淡之后,作者将他的肺腑感慨毫不保留的喷薄而出,迅猛豪壮。“长剑倚天谁问?”英雄失意的抑郁在这一刻被作者厉声吼出,悲壮而又豪气干云。“夷甫诸人堪笑”步步进逼,进一步道出了对屈辱求和的当权者的激愤和拷问。后句“西北有神州”,使得辛弃疾更显大丈夫。因为我国每每山河破碎之时,为收复失地穷尽一生,捐躯国难的忠勇之士不乏其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更是不必多言。可是细细想来历代将士除在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之外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愚忠。在他们那里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便是爱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的爱国、英勇都是在以服从君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岳飞在手握兵权,夺得破敌良机的时候,还是被用十二道金牌给招了回去,遗憾千古。可是辛弃疾却突破了这一点,在前面几首词里他对当权者的不满和愤恨已经使这种思想微显端倪。而在这首词中,在发出“夷甫诸人堪笑”的愤恨之后,他便将当权者抛诸脑后,“西北有神州”。无论你当权者怎样昏聩,委屈求和,可是我都无须理会,因为我辛弃疾是为国为民,是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不是为你几个胆小无耻的昏聩之人卖命,因为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所以虽然对你们怨愤生气,但是为了百姓、为了山河我还是要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西北有神州”,我还要为了它继续奋斗。豪气奔放、潇洒怡然,古今帅气第一人也。

  最后一句“此时君自了,千古一扁舟”。再次将自己的抱负和心志加以述说,等把中原失地收复,所有的什么当权富贵都视为粪土。一叶扁舟自悠悠。

  辛弃疾的离别词别开一家,情感真切,豪迈旷达,心系天下。丈夫之气读来扑面而至,让人不禁热血沸腾,豪放之称,确实是当之无愧。

水调歌头原文4

  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⑵达旦:至早晨;到。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旧读shēng ):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

水调歌头原文5

  原文: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译文:

  敧斜:倾斜。山翁:作者自称。坐看:空看、徒欢。拚却:意为不惜、不顾。“三径重扫”二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谁似”二句:化用李白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代指胡人发动的战争。

  赏析:

  这是作者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起首四句先写晚年生活的环境和乐趣。秋色已深,菊花开放,霜降来临,词人所住的房子掩映在花木深处,小路盘山蜿蜒而上。这是一幅山居图景,清丽而幽静。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自己生活的乐趣:若问我为什么就白白地看着那风月流逝,毫不顾及双鬓已经斑白?我会回答是因为留恋如沧海般辽阔美丽的太湖,它映出了青天云霞,明媚绚烂。

  下片写自己的生活和老来的怀抱。飘泊了一生,足迹遍于天涯,现在回到家里,扫净已荒芜的道路,那松竹茂盛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园。词人回到家中感到喜悦和安慰,所以笔下的家园也显得十分静谧、优美。但在那个国土沦丧,河山破碎的时代,一个胸怀抱国之心的抗金志士,又怎能终老于隐居的山林呢?“却恨”三句,笔锋一转,在隐居之后,词人却时常听到“悲风时起”,这悲风是自然界之风,更是人间悲风,南宋朝廷苟安求和,不愿力战敌人,前线频传战败消息,对他来说,也就是“悲风”。再看到归雁南飞,金兵南下,愤怒之火又在胸中烧起,所以句首着一“恨”字,力敌千钧,倾注了词人的满腔忧愤。这种爱国激情,使他对自己不能像谢安那样从容破敌感到有愧于国家,也对南宋将无良才感到深深的忧虑。虽然退居且愿一享隐居之乐,但他又挂念抗金大计,时刻关注前线,所以一首抒写晚年怀抱之词就表现得感情激越、悲凉、慷慨,充满了爱国忧民之情。

水调歌头原文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原文7

  原文: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宋代: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

  雪洗虏(lǔ)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xī)处,骇(hài)浪与天浮。

  雪洗:洗刷。这里用“雪”字,疑与冬天用兵有关。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吹角:奏军乐,这里象征胜利的凯歌。 风景:用《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燃犀处:晋温峤*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怪物指金兵。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náng)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jī)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miǎo)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jí)誓中流。

  香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

  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石矶,这是一次关系到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朝野振奋,国人欢呼,张孝祥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本词。

  上片叙事。起首“雪洗虏尘静”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的情绪定调。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人笔调轻快而充满了豪情,同时他为自己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而十分遣憾。“何人”二句,写他兴高采烈地命人吹奏军乐,欢庆胜利,然后用一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湖海”三句,说明自己*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生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心中就十分高兴。

  下片抒情。开头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而现在物换斗移,时过境迁,他们的功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供人凭吊。

  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应上片“风约楚云留”,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使全词结束在慷慨悲壮的激情之中。

  全词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词人壮怀激烈,忧国情深,是一首洋溢着胜利喜悦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

水调歌头原文8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水调歌头黄庭坚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黄庭坚——《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词句注释

  第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第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第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第⑷枝:一作"花"。

  第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第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第⑺倚:依。一作"欹"。

  第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第⑼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第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第⑾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第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白话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大约写于作者贬谪时期。

  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今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水调歌头原文9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翻译

  赞扬汤朝美堂堂正正的把“进谏之剑”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冲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了他的政见。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遭到了贬谪,到偏僻荒蛮的地方去受苦。汤朝美还是要做官的,好消息将要从皇帝身边传来。

  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想想自己的处境只能付之一笑。两只手没有用处,只能把着蟹螯杯,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在忧愁中度日,头上长出来白头发,醒来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

  注释

  金阕:均喻指宫廷。

  万里蛮烟瘴雨:指汤朝美贬新州事。新州,即今广东新兴县,在当时被认为是僻远蛮荒之地。

  政:同“正”。此借用东晋谢安语。

  蟹螯杯:喻指饮酒吃蟹。

  老子:指老了之后。

  栽:喻指将白发一根根的拔掉。

  赏析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十字写的是皇宫富丽堂皇,气象森严。在那里,朝美“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四句两层,一张一弛,作者描绘出朝美朝堂上从容和无畏。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引《京口耆旧传·汤邦彦传》:“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论事风生,权幸侧目。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计,始终不移’。及其他圣意所疑,辄以诹问。”那时候的宋孝宗还有些进取之意。淳熙二年八月派汤朝美使金,向金讨还河南北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不料汤朝美有辱使命,回来后龙颜大怒,把他流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这一层“千古”、“万里”两句似对非对,中间再作一暗转。对于心怀忠义肝胆但却遭贬的朋友,辛弃疾并没有大发牢骚,徒增友人的烦闷。而是安慰朝美“往事莫惊猜”。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日边”这里用以比喻帝王左右,“恐”字是拟想之辞,却又像深有把握似的,这是稼轩用典的妙处!从“蛮烟瘴雨”的黯淡凄惶到日边消息之希望复起,中间再作一暗转。上片凡三暗转,大起大落,忽而荣宠有加,忽而忧患毕至;忽而蛮烟瘴雨,忽而日边春来,乍喜乍悲,亦远亦*,变化错综,既是对友人坎坷的同情又有对其振作的鼓励。

  下片转叙作者自己乡居生活情怀。“门掩草,径封苔”,本是冷落景象,词人但以一笑置之。不难看出,这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的蔑笑。

  下片基调无限幽愤,都被这领起换头的一个“笑”字染上了不协调的色彩,反映出一种由于受压抑而形成的不*而又无奈的心情。一“笑”字,内中感情复杂,可为下片基调之凝练。接下去仍是正言反出:未必我这双手就没有用处,不是可以“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怀”吗?试想,当国步蜩螗(tiáo táng)之际,他那双屠鲸剚(zì)虎的巨手,不能用来扭转乾坤,却去执杯持蟹,这是人间何等不*事!而稼轩但以“未应两手无用”的反语轻轻挑出,愈见沉哀茹痛。循此一念,又找足“说剑”一层。说剑论诗,慨言武备文事。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后来又曾上《十论》《九议》,慷慨国事。这时看来,这文韬武略都是无用的“余事”。剩下的,他只有终日痛饮长醉,摇摇欲倒。这“醉舞狂歌欲倒”六字,写尽词人悲愤心怀,潦倒情态,然后束以“老子颇堪哀”。“堪哀”是堪怜念之意,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说,自己如此狂歌醉舞,虚置年华,这心情应该是故人所理解、怜恤的。歇拍“白发宁有种?——醒时栽”,将一腔幽愤推向一个高潮。“白发”写愁,本*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翻出了新意。这两句有几层意思。词人春秋正富,本不是衰老的时候;但忧国之思,添他满头霜雪,这是一层。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此白发乃“——醒时栽”也,又翻进一层。白发并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栽”上去的,可见为国势之操劳宦途之喜悲使他年富而白发徒增。这样,就从根根白发上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又是一层。单就“栽”字齿音*韵,于声则无限延长,于情则芊绵不尽。这下片一路蓄意蓄势,急管繁弦,最终结在这个警句上,激昂排宕,化为感慨深沉。千载后读之,犹觉满腔不*之气,夹风雨霜雪以俱来。

  这首词,上片文意一波三折,于无字处出曲折,极掩抑零乱,跳跃动荡之美;下片却一气奔注;牢骚苦闷,倾泻而来,并且反语累出,在感情激荡中故作幽塞,豪放中仍不失顿挫曲折,词的构局可谓错综多变。

  全词核心在下片,但上下两片,对比映衬,表现力增强。上片一起,白日金阙,虎豹九关,何等高华气象;下片一转,门为草掩,径被苔封,又何等荒凉寂寞!这是一层对比。上片赞美汤朝美,誉其巨手可以“谈笑挽天回”;下片写自己,则两手只堪把蟹持杯,又是一层对比。上片写对方,终能日边消息重上朝堂,下片说自己,则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为消磨,再加一层对比。通过强烈对比,益见“斯人独憔悴”的不*之情,这是此词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乍读之下,上下片的思想感情,好像矛盾。其实,此等矛盾之处,正是显示稼轩的伟大之处。稼轩是虽身处闲散而时时不忘忧乐天下的血性男儿。他既不能不为一已之遭际而愤然不*,又不忍以一已之遭遇挫尽天下志士仁人之壮志。因此,他总是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鼓舞同道,力挽既倒的狂澜。故上片激劝再三,下片却沉忧抑郁。此矛盾虬结之处,正见出词人一片忠贞爱国之苦心,这正是此词的思想光辉之所在。善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辛苏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创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与汤朝美相见,由于处境相*,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5)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9篇)

水调歌头教案1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调歌头教案2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的古典诗词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的、语言学*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收获或学*感受

  课文学*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收获或学*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体会*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体会*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的方法,今后学*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4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学生条件】

  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3、学*风格;自主,合作,探究。

  【学*内容结构】

  文学常识介绍

  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内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行为目标: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2.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

  3.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目标: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能通过学*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

  三.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时间分配】:两课时

  【教学材料】

  收音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带,联系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自由谈论。

  二.揭示知识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授知识

  (一)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曲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内容解析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该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何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指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红色,正红色

  绮户:雕花的窗户

  这里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二课时;

  (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知识延伸】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

  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

  (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

  【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6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水调歌头》课文说明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

水调歌头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9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的古典诗词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的、语言学*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收获或学*感受

  课文学*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收获或学*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6)

——《水调歌头》读后感(精选10篇)

  《水调歌头》读后感 1

  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段清新幽静的思绪,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心,在这各种,尽显无疑……每次读来,都深有感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如今,虽然中秋已经,但每每拿起书轻吟,都仿佛回到了那个中秋之夜,杯盘狼藉,觥筹交错,一人饮月……

  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莫不是那圆圆的明月,明月。是啊,圆月很美,可那是短暂的。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残月似乎给人一种残败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常态,纵观苏轼的生*,他一生贫困潦倒,仕途不顺,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更能跳出古人“伤感”的圈子,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读来,依然回味无穷。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哪来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圆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圆月”,没有一次次惨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眸人生,天边的彩虹终会消逝,宴*也一定会散去,与其去追寻*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尝试改变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对名命运的叹息,对生活不公的慨叹,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惊险有趣的冒险,从来都不是*坦的大道,当你战胜一切困难、逆境,到达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逆境也散发着光芒。用一颗*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我们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负时光。

  《水调歌头》读后感 2

  月亮几点了?向青天请教葡萄酒不知道天宫阙,今夜又是什么日子?我想乘风而归,又恐琼楼玉宇,高不成寒。舞弄弄影,何似人间。转朱阁,低绮户,不眠不休。过分的憎恨,何时向别圆!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月之阴晴圆缺,这事难全!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知道,这个词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古诗鉴赏要懂得其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中秋,借诗以表达对故去胞弟的怀念,是作者大醉后的佳作。

  细细品味这首诗,脑中仿佛出现了醉翁之意不在院中的苏轼。看着一轮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事重重。也许他在想,人为什么总有离别的时候?为什麽人不能“千里共婵娟”!

  而且从这个词里,我们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也许冥想中的“天”会控制人们的悲伤和欢乐,这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即使是一草一木。等失去后再追悔,那是没有用的。

  发掘生活的哲理――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它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你继续研究,我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更多!

  《水调歌头》读后感 3

  我们学校刚刚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晓,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上台的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是经过无数准备后的一个挑战,通过这次比赛,我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国古代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杰出作家,对后世影响很大。《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仲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县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询天问月来排解忧愁。

  读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随之消散。人生难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学*苏轼赏月消愁。皎洁的月光会照到你的内心深处,带走你的愁苦。你也会享受到摆脱愁苦的轻松之快。李白喜好举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调歌头》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调歌头》读后感 4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

  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更使我们感动。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转,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劝慰自己,表现了诗人深晓生活的规律和开阔的胸怀。读到这儿,就会使我们的心胸也豁然开朗。最后,又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现诗人美好的愿望。这立即使我们眼前一片光明。就是这样的希望,能使人不怕挫折,去奋斗,去战胜一切困难。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豪放派词的关键之处,就是不管抒发什么样的忧愁烦恼,总是满怀着希望,所以也总有鼓舞人们的力量。 后人评价苏轼写词“以诗入词”,说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东坡这首词,正是以诗入词的典型,既表现了深情,又写得很庄重,十分有气概,彻底地扭转了人们对“诗庄词艳”的看法。此外,不难看出,苏轼词中的豪放气概,正是来源于他开阔的胸怀与正确的处世态度,没有思想作为底蕴,是无法构成如此感人的艺术佳作的。后来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的豪放词也无不是这样

  《水调歌头》读后感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我当时学这词的时候,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少含意。但是有年的中秋节,我离开了父母被接到了外婆家过中秋节时,我感到了那份对家和家人的思念。虽然有外婆外公在我的身边。我却实实在在的感到的是寂寞、是思念。难道这种血缘的关系就注定了我会这样吗?

  我就和外公说出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我想爸妈了,我要回家。当时外公没能理解过来,以为我在耍性子闹脾气。就没在意我的话。但是我又重复了刚才的话时,他们就知道我不是说着玩了。就回答我说:“这孩子,我姑娘没白生啊!我们可是白带这么多年啊。亲情这个东西就是一根看不见的线,拴着一大家子,拴住了你我他的心。外面再好还是没有家里的狗窝好啊。明天就送你回家哦”。

  当时我是没听懂外公的话是何意思。但是现在我懂了因为我学了这首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当时的想法不就和作者一样吗?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一种亲情的流露。是血缘、是父母绑住我的一根看不到的线,我飞的再远可是那根线还是在家人手里抓着。

  我看着今年的中秋节月亮一定会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是我发自内心感触的在念和作者有着相同的那份思乡之情。

  《水调歌头》读后感 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便是苏轼的朋友,夜幕已深,月儿却迟迟不肯出现,只剩我一人孤身独立,手中的酒也不知该敬给谁,九百多年前词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而现在的我也和他一样,思念远方的亲人。

  中秋佳节,爸爸依然在远方。

  正该是团聚的时刻,一家人却分隔两地,这样的日子怎么能被称为节日呢?算了,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夜晚,普通的,只是格外思念爸爸的夜晚吧。

  是啊,这样的夜晚适合怀人,适合思乡。

  背井离乡的爸爸在这样的夜晚可会安寝?还是望着窗外千种风情痴痴流泪?

  爸爸,今晚我的天空无月,不能和您共享此时了。

  爸爸,不如让我来安抚您吧。

  我欲乘风去您在的地方,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也许沿途迢迢,长途我来得会有些迟,但纵使沿途崇山峻岭阻隔,纵使高处不胜寒冷,我也总会抵达。

  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在您的出租小屋里共进一顿团聚热闹的晚饭,共赏此时此刻的那轮明月;我会缠着闹着要买月饼吃,您拗不过我,买了一块,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同父过佳节,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月儿终于升起,照着无眠的我。

  窗外万家灯火,只有这月,一夜一夜伴我;世上千百万人,只有爸爸一生一世陪我。

  我无爸爸,无以至今日;爸爸无我,无以终余年。

  但愿爸爸**安安,早日归来,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长长久久。

  但在爸爸还没回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仍会夜夜思念爸爸似今夜。

  即便我与爸爸相隔千里万里,依然能共享这美好月色。

  《水调歌头》读后感 7

  我们学校刚刚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晓,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上台的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是经过无数准备后的一个挑战,通过这次比赛,我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我国古代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杰出作家,对后世影响很大。《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仲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县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询天问月来排解忧愁。

  读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随之消散。人生难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学*苏轼赏月消愁。皎洁的月光会照到你的内心深处,带走你的愁苦。你也会享受到摆脱愁苦的轻松之快。李白喜好“举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调歌头》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调歌头》读后感 8

    触过泛黄的纸张,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索绕。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残余着幽然的哀痛的温存。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

  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

  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地塘上,孩童们挥舞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嬉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欢庆中秋的歌谣,响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永远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苏大诗人能够在孤独中寻找遥远的寄托,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家人……

  在此祝大家20xx年快乐

  20xx年1月21日

  《水调歌头》读后感 9

  苏轼出生于一个诗的家庭,从小在诗的渲染下长大。尔后,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D�D豪放派。存词三百四十多首,表现味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他的词中透露出那种豪壮、雄浑的风格和气派。

  《水调歌头》描述的是,时逢中秋佳节,苏轼苦闷失意,与弟弟苏轼已有七年未见,客中思亲。便唯有把酒对月,抒其心中的忧郁惆怅。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现实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更推进了一步,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在天上,人间徘徊的矛盾与难以抉择的心情,表明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我欲”、“又恐”、“何似”,显示了苏轼对感情的波澜起伏。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时多么遗憾的事呀!诗人埋怨明月,这时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的同情。

  如此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但不限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说是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于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读后感 10

  触过泛黄的纸张,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索绕。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残余着幽然的哀痛的温存。

  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距离。

  出于眷顾,月亮把自已装扮得很圆。地塘上,孩童们挥舞着手中的灯笼,于是,橘黄的烛光在嬉戏声中泛开,鞭炮也欢快地唱起了欢庆中秋的歌谣,响亮且畅快,在每个人嘴角漾起笑容,看着家人的微笑,突然觉得自已与苏轼产生了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家人永远是最温馨的字眼,既然苏大诗人能够在孤独中寻找遥远的寄托,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家人……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7)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优选【10】份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1

  又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这明月与往常一样,高挂在夜空之中,俯视着人们。

  这充满了离合悲欢的月圆之夜有什么意义呢?这银盘似的月亮,伴着夜色,映入我的脑海。

  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迫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这月下清影,转念一想,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无情的月已悄悄地爬上窗台,我心想,月儿啊,你和我有多大的仇恨,为何要在我与子由分别之时如此之圆,是在嘲讽我吗?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

  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

  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2

  天上的明月啊终于露出了脸皎洁的月亮一生之中能有几回照我。

  酒杯啊酒杯,载满我的思念问暗漆的天空,在那遥远的仙境此时此刻是何年何月。凉风吹着我单薄的身影那孤单的背影似乎要随着那风飘回梦想中的天堂。但是天堂中寒冷和孤寂又让我怯步。

  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天堂就在我的眼前。

  影子随着月光转过那雕梁的画栋,穿过阁楼的阻拦。何人在此处失眠,何人在此低吟。或许我不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月色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世上不会存在永远有聚就有分离。人的悲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的痛苦,就像月也有圆缺的苦恼。完美从来都不属于人间。

  远方的人啊希望你永远美好的生活,或许在那再偶尔不过的时间我们能在月色下相会。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3

  倚坐在高楼的轩窗边,启窗远眺,漆黑的夜幕上是一轮皎洁的圆月。斟上一壶美酒,抿一口,晚秋的清风夹杂着酒香,飘散在月下的水乡里。远处,悠悠的古琴荡漾在漂浮着的云朵之间,随着风儿飘啊飘啊……

  “这玉一般的美好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酒后微醉,我不免突发奇想。小酌一杯热酒,举头仰望那万里之外的明月,心中的疑惑与不解便愈发的强烈起来。都说天上有神仙,可是真有仙人居住在那天宫之上?都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今夜可又是哪一年哪一天了?翩翩浮想之中,身子似乎有些飘飘然了。遐想间,似有一阵清风将我拂起,摇晃着便把我领向那天际的玉盘,我可本就是天上下凡的仙君,今要归于天上去?刚一丝欣喜掠过,心中却又不禁担忧起来,“这风将我领向明月,可要将我置于那用玉石砌成的`广寒宫?传说那儿终年的寒冷,我可是万万禁受不住的啊!”恍惚间,转念一想,又不禁一阵苦笑,那乏味无趣、冷漠凄凉的天上,哪里比得上我多姿多彩的世俗凡尘啊!于是,我对着那远在天边的明月,不觉挥起双袖,挪起脚步,忘情的跳起舞来。月下的我的影子映照在墙上,却还真像乘云御风、悠闲自在的仙人一样呢!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4

  晚会几时有,此时正热烈。

  不知节目质量,今夕是何如?

  我欲上台亮剑,又觉勇气不足,表演很激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学校!

  扬帆起,台上演,很不错。

  不应有憾,何时才能有如此?

  人有七情六欲,月有阴晴圆缺,此事人共知。

  但愿无遗憾,学校乐趣多。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5

  又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这明月与往常一样,高挂在夜空之中,俯视着人们。

  这充满了离合悲欢的月圆之夜有什么意义呢?这银盘似的月亮,伴着夜色,映入我的脑海。

  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迫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这月下清影,转念一想,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无情的月已悄悄地爬上窗台,我心想,月儿啊,你和我有多大的仇恨,为何要在我与子由分别之时如此之圆,是在嘲讽我吗?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

  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

  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6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他衔殇笑问青天,不知道那皎洁的月亮中的宫殿,今天晚上又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那天上去!只是……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我又怎能禁得住高处的寒冷?”想到这,心里很是苦闷“为什么,难道这世道真的是如此待我不公……”

  他一边喝着酒,一边在这皎洁的月光下跳舞,想随着这舞蹈来化解心中的苦闷,他的`身影在月下做着各种舞姿。“唉,月宫里,哪比得上在热闹的人间。”

  他风度翩翩,是一代文学巨匠,散文,诗词、书画成就颇高,可为何命运与他开玩笑,如此一位文豪被贬密州,而他的弟弟也因政治意见不合,而远在济南,在写一这词时,已有七年之久,亲人离别之痛,官场不顺之苦,有谁知道,这七年他心中如何滋味……

  月儿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在他身上,他拿着酒杯,口中喃喃念道: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之时圆满呢?是啊,世间有那么多种痛苦,为什么要选择那让我最不能接受的强加在我身上?这是为何?为何……

  他擦干眼角残留的泪水,转念一想:“老天也并非待我不公,人间总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种事自古就难以求全,弟弟!只要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7

  今天是中秋—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我孤身在外,不能与家人相见。不过今晚月色正好,趁此先饮它三百杯再说。来到院里的石桌旁坐下,我举杯开怀畅饮。不觉月已当空,我也有些微醉二抬头望天,圆月又大又亮,它的光辉驱走了人间的黑暗。

  我不禁把酒对月,高声问道:“月啊,你什么时候就高悬夜空了呢?’’月儿静默着,一声不响。凝望着它,我仿佛看到那美伦美奥的月中宫殿和各式各样的珍奇·…,’此时,微风吹来,我的衣裙凌空飘舞,风儿似乎要带我飞向月宫。我迎着月的光华,仿佛真的腾空而起。飞着飞着,我感到一股凉意直人心脾,不禁又踌躇起来天上虽好,但毕竟是仙界,凡人本就不该进人。联想到起伏坎坷的仕途、勾心斗角的官场,真是“高处不胜寒,!于是,月良前的仙宫又成为遥远的景致。顾月起舞,我为自己身在人间而欣慰。夜深酒罢,我走进屋子,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思潮I湃·一月儿似乎总要跟着我,它转过朱红的阁子,低低地扫在雕花的窗户上,照得我更难以人眠。

  月儿不该对我有什L怨恨吧,可为什么偏在我与家人分离时来刻意显示圆满呢‘回想当年一家人在一起时,骨肉相聚,手足情深,其乐融融:如今却天各一方,中秋佳节也不能团圆。是啊,人总有悲劝离合,就如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生总是充满了波折,不亘能一帆风顺,许多美好的愿望,也总是难以实现—这在话今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还是要豁达地面对失意,而不提陷人其中无法自拔。凝望着月亮,我不由得遐思绵绵,又想念起子由弟来了子由弟啊,你也一定正对月思兄吧。明月啊明月,请你遥瓷我的祝福:愿子由岁岁*安,虽相隔千里,却能与我共享这崇好的月光。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8

  熙宁九年的中秋,我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篇《水调歌头》用以怀念我的弟弟子由。

  这个冷清的中秋,无人与我团聚,心里烦闷的很。抬头望望星空中那轮高悬的圆月,抑制不住的思念开始在心头泛滥。

  我端来了一壶酒,拿上一个酒杯,在庭院里独自畅饮。喝了不少,开始有了少许醉意,我举起酒杯,望向那发亮的圆月,向它发问,你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圆月它没说话,我便也自讨没趣,又灌下一杯酒。我记得李白的一句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他似乎和我一样,月圆人没圆。但我真想知道,月中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了。我多么想乘着轻飘飘的风回到天上去,我是天上的人,总该回去的。但我又怕那用精雕细琢的美玉宫殿,高高在上,会分外的寒冷。我真的飘了上去,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月光随着我的倩影,倒影星空,多美好的时刻。但始终都是我一个人,还是热闹的人间好。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斜照进那雕花的窗户,照着毫无睡意的我。为什么在我内心如此起伏不*的时候,月光却那么的*静。我很气愤,一定是月亮它对人有着仇恨,在我和亲人分离的时候它便变成圆的来激怒我,我缺它圆,多么可恨的月亮。

  我内心*静了一会儿,想通了。人间总是会有悲伤,会有欢乐,会有离别,也会有团聚。月亮也不总是圆的,它有晴的时候,有阴的时候,有圆的时候,也会有缺的时候。这些事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没有人可以求得一生一世的完完全全,世界上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好事。虽然不能事事如意,但只要祝你我岁岁*安,健康长寿,不能相聚但心心相连,明月永远为我们作证团聚的时刻。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9

  酒杯啊酒杯,载满我的思念问暗漆的天空,在那遥远的仙境此时此刻是何年何月。凉风吹着我单薄的身影那孤单的背影似乎要随着那风飘回梦想中的天堂。但是天堂中寒冷和孤寂又让我怯步。

  在月色和清风中,我的影子开始起舞,恍惚中似乎天堂就在我的眼前。

  影子随着月光转过那雕梁的画栋,穿过阁楼的阻拦。何人在此处失眠,何人在此低吟。或许我不该怨恨这让我想起离愁的月色。月色有什么错?错的只是我。世上不会存在永远有聚就有分离。人的悲喜离别就是一场自古以来的痛苦,就像月也有圆缺的苦恼。完美从来都不属于人间。

  远方的人啊希望你永远美好的生活,或许在那再偶尔不过的时间我们能在月色下相会。

  改写《水调歌头》作文 10

  夜已经很深了,可月亮还是圆圆的挂在天上,,丝毫没有想落下去的意思。

  一切都臣服在月光的笼罩之下,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幽幽的月光包围了孤独的我,我高高的仰起不屈的头,把犀利的目光向月亮对抗。

  月呀,既然你敢正视我的目光,那么就让我问你几个问题吧。

  月,你是何时诞生的?为什么在我和子由分离时那么圆?你为何能高高在上?不知道天上是哪一年了,我这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是不是应该回到天上去呢?

  一阵秋风飒飒吹来,我忽然感到一丝的寒意。不知,月儿,你挂在高高的天上,是不是更加的凄冷呢?

  也许是吧,天堂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在人间,我还有一个你;在人间,我还有一个子由;在人间,我可以尽情的起舞;在人间,我还有我的一醉千愁!

  喝下了许多的苦酒,不知不觉月亮已躲到了朱阁的后面去了。月色更加浓了,大地被皎洁的月光染成一匹白布,在白布的另一端,子由,你是否也在借酒浇愁呢?

  黯然流泪了许久,才发现酒杯又空,我倒了满满的一杯酒,却迟迟不敢喝下,我低头避开刺眼的月光,月亮却化作了白玉盘躲进了我的酒杯,原来,我已喝下了数不清的月亮。

  我轻轻的敲了一下酒杯,酒杯发一声混浊的**,杯中的月便散落得零零碎碎,但不久杯*月合,依然不改当初的美丽。

  我正视着月亮,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我将杯中物一饮而尽,月有阴晴圆缺,人又何尝没有悲欢离合呢?情深何必长相聚,月浓可以共赏之!

  月,你原不愿意做一回我的朋友?如果愿意,那你就喝下我的这一杯酒吧!

  我又满上了一杯,用力的洒向了空中!

  喝吧!月,

  也替我邀请千里之外的子由!


水调歌头教案 (菁华10篇)(扩展8)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通用5篇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1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2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学生条件】

  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3、学*风格;自主,合作,探究。

  【学*内容结构】

  文学常识介绍

  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内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行为目标:

  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2.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

  3.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能通过学*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

  三.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时间分配】:两课时

  【教学材料】

  收音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带,联系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自由谈论。

  二.揭示知识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授知识

  (一)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曲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内容解析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该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何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指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红色,正红色

  绮户:雕花的窗户

  这里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二课时;

  (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知识延伸】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

  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

  (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

  【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凉风**,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可以使学生学*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4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时展示时的最高水*。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