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1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时的学*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惯。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又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郎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爬山虎的脚》教案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中等学生的*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目标、自读。

  四、学*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练*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3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3

《爬山虎的脚》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1)叶圣陶的资料。

  (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2)作者观察细致;

  (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惯。

  教学重难点:学*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案6

  学*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任务,交代学*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方法:

  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

  1.组成4人学*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全班齐读关键句。

  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

  师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练*:把关键词空出,请学生填空。

  6.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脚怎么爬,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组成4人小组讨论。

  (2)请学生上台表演。

  小结: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的**替爬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自学完成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词。句提示:从触着与没触着入手。

  2.请一位同学上台把两个关键词写到板书中。(萎,牢固)全班齐读关键句。

  3.请一生朗读,你打算怎么读?(萎了读的轻些,表示生命的完结,牢固读得强烈些,展示顽强的生命力。)

  4.个别读,齐读感悟。

  5.小结:你们瞧,爬山虎的根扎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观赏这一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录像展示)

  六、整合提升,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

  1.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是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惯。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老师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八、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写迁移:认真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抓住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案9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中等学生的*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爬山虎的脚》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目标、自读

  四、学*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

  检查练*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本课第1、2段。

  (3)学*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会爬墙得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1)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学*第

  一、二自然段

  学*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与墙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生字新词

  1.学*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4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3

《爬山虎的脚》教案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

  (l)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1)填空练*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齐读第一、二段,提问:

  (1)作者看到的学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爬山虎满是一大片

  (2)课文第二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回答,师相机板书:

  3.导入新课,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学*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意图:通过复*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分别用“▲”、“__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观察实物,回答问题,师相机板书:

  (2)从哪里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很具体?

  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好了这一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2.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教师出示实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相照应。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地向上爬的。

  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师读第5自然段,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变化呢?触着墙的怎样?没触着墙的怎样?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听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思考的*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4.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共同解决。

  意图:通过质疑,检查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讲评、读一读。

  意图:通过练*,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回答后板书:

  整体→部分

  2.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日实际谈谈体会。

  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五、板书展示

  25、爬山虎的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脚》说课设计三第二课时,爬山虎的脚,希望对你有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任务,交代学*方法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

  【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方法:

  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

  1.组成4人学*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全班齐读关键句。

  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

  师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练*:把关键词空出,请学生填空。

  6.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脚怎么爬,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组成4人小组讨论。

  (2)请学生上台表演。

  小结: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的**替爬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自学完成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词.句提示:从触着与没触着入手。

  2.请一位同学上台把两个关键词写到板书中。(萎.牢固)全班齐读关键句。

  3.请一生朗读,你打算怎么读?(萎了读的轻些,表示生命的完结,牢固读得强烈些,展示顽强的生命力。)

  4.个别读.齐读感悟。

  5.小结:你们瞧,爬山虎的根扎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观赏这一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录像展示)

  六、整合提升,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

  1.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是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惯。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老师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八、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写迁移:认真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抓住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默读课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脚的位置、样子怎样爬触墙生存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c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画?能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吗?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爬山虎的脚》教案8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理解感悟

  1.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啊!

  (5)学*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学生*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爬山虎的脚》教案9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

  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学*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所以学*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研读:

  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一):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师质疑:读了爬山虎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交流:(点拨导读)

  ⑴、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吗?(朝下、均匀、漾起波纹)

  ⑵、师:观察叶子,叶圣陶爷爷还观察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绿的新鲜)

  ⑶、听录音: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那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节)

  2、师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那儿的问题。

  ⑴、读第三自然段帮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同学们,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的叶子和茎的图画,学生观察画图说。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⑴、自读课题,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通过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的段落,学生再读体会。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质疑: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三)、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四自然段,学懂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

  ⑴、找出与爬有关的词句。

  ⑵、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的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动画。

  (4)、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⑴、指读第5节,边读边画出脚的不同变化。

  ⑵、对比交流: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

  ⑶、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两天可以发现的,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可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2、你从作者的观察中受到哪些启发?(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3、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七、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进行评价。

《爬山虎的脚》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时的学*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惯。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又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郎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2)

——爬山虎的脚作文 (菁华9篇)

爬山虎的脚作文1

  今天,我发现我在家里种的两颗小豆芽成熟了。

  我家的两颗小豆芽长的数学书立着那么高。白白的“身子”上面,还一颗黄黄的“大脑袋”,“大脑袋”上还有张“大嘴巴”,可“大嘴巴”里面却没有牙齿。这就是没在阳光照射下的小豆芽,不过如果不是没在阳光照射下的小豆芽可不是黄黄的“大脑袋”了,而是绿绿的“大脑袋”了。

  其实小豆芽,还有一个名字叫黄豆芽。那为什么豆芽有时候黄,有时候绿呢?因为没在阳光照射下的豆芽里面是没有叶绿素,而有在阳光照射下的豆子里面是有叶绿素。

  这就是小豆芽,我真想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来比喻小豆芽啊!

爬山虎的脚作文2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作文3

  深秋一个周末的下午,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写着老师布置的一项又一项作业,心情有些烦闷。烦躁的我,最终撑起了伞,走出家去。

  刚出门,一股寒气袭来,我撑着伞的手不自觉地哆嗦起来。这时,才发现已是深秋,院里道路两旁光秃秃的树干苍凉沉闷,焦黄的叶子散落在路上,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我叹了一口气:唉!深秋还奢望什么活力呢?

  怀着失落的心情,我漫不经心地走着,忽见路旁一栋楼的侧面墙上布满了许多小圆片,远远望去,像是老人皮肤上的斑点和青筋。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想仔细看看那些小圆片究竟是什么?啊,原来那是爬山虎的“脚”。我顿时想起这面墙曾经的模样:春天的新绿,夏天的蓬勃,初秋的红火,此时竟是这般萧索。这些圆片状的小“脚”只有一*方厘米那么大,此刻爬山虎的叶子早已落光,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藤枝和这些已发黄的密密麻麻的“小脚”们。

  我依稀记得,语文课本里叶圣陶先生曾这样写道:“在爬山虎刚长出叶子时,这些小脚努力向前靠*,然后吸附上去,而那些没有扒住墙的小脚就会慢慢地枯萎。爬山虎向高处爬,这些脚就向上蔓延,别看这些脚很小,却很有力,如果不使劲拉,还拉不下来。现在,它们紧紧地吸附在墻上,忍受风雨,是在为春天的萌发积蓄力量。”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起貌不惊人的爬山虎的“小脚”们。它们不像叶子那样远远能让人瞧见,只是默默支撑起这一墙的美丽。它们用自己的顽强与坚忍,构成了整墙爬山虎的支架。

  深秋的爬山虎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懂得,学*必须要以一种永不言弃、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它也让我明白,人生需要坚忍,只有扎根深处,才能打牢生命的底色,风雨不惧,笑向未来。

爬山虎的脚作文4

  学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我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想去找一找爬山虎的脚。

  我在家门口到处寻找爬山虎,终于被我找到了。你看!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像绿色的地毯挂满墙壁,当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随风飘动,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呢!爬山虎的叶子呈鸭掌形,叶尖一顺朝下,一片接着一片,相互推着、挤着,好像一群正在玩耍的小伙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爬山虎的叶子很茂密,我生怕底下有许多小虫子,所以不敢拨开叶子来找它的脚,怎么办呢?急得我在原地直挠头。“曹萌霞,你在干什么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马晟豫在叫我。“我在找爬山虎的脚,可是这叶子太茂密了,我怕下面有虫子,不敢拨开叶子。”“走,我带你到墙的另一边,叶子稀疏的地方去找爬山虎的脚吧!”我赶紧跟着马晟豫来到墙的另一边,果然找到了爬山虎的脚,只见,爬山虎的脚是灰色的,上面有一些小圆片,还有许多细丝粘在墙上。我情不自禁地拉了一下爬山虎的脚,可是只拉下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它的脚仍紧紧地贴在墙上呢。就算你用劲拉,也拉不下来,它的脚仍纹丝不动地留在那儿。

  通过这次观察和接触爬山虎的脚,让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贴在墙上很牢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努力向上攀登,直到爬满整个墙壁,狂风暴雨都阻挡不了它前进的脚步,它的毅力真是太顽强了!我要向它好好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奋发向上,一步一个脚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

爬山虎的脚作文5

  深业花园北边的墙上,满是爬山虎,从墙的左边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是圈起来的而且是红色的,像是鞭炮,过了两三天,叶子打开,颜色渐渐变成红绿色的了。再过四五天就会变成青绿的。爬山虎的叶子不大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可爱,看着是那么的舒服,一个字:“爽!”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整,爬山虎是有脚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面条,细丝与新叶子区别不大,但,不是“鞭炮”是“烧面条”

  它长大后你再去观察它的脚,哟!像马桶塞,那些脚贴在墙上相当的牢固,要是你稍稍用点力气,也不过只是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脚呢?还在墙上呢!

爬山虎的脚作文6

  今天我预*了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下面你来看一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学校操场北面的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爬山虎的山虎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的,不过几天叶子就长大了,变成了嫩绿色。以前我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终于知道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只不过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的脚其实没触到墙,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印记也没了。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和颜色样子,以及怎样爬墙等知识,向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有生活*性。

爬山虎的脚作文7

  听说爬山虎有脚。我想仔细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哪里?

  东晓中学南墙上,有好多爬山虎。漂亮极了!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叶子长大了,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小的时候,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是不知道它怎么往上爬的。现在,我终于知道它是怎么往上爬的了。那是因为爬山虎有脚。经过观察,我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条状的六七根细丝,每一根都和蜗牛的触角差不多。细丝跟刚长出来的叶子颜色一样,是嫩红的。这一定就是爬山虎的脚了!

  我喜欢植物中的很多花花草草,其中一样就是爬山虎,另外那些呢,你们自己猜吧!

爬山虎的脚作文8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喜欢长在墙上,可是长城上、山崖边都有我。在小院的房子上,我会占一大片的地方。我喜欢旅行,依偎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

  我的叶子非常可爱,其实我的叶子就是我的头发。叶子小时候是嫩红色的,不大引人注意,只有长大了的嫩绿的叶子才比较引人注意。那叶子绿的那么可爱,让人感觉很舒服。我的头发发尖一顺朝下,在头上铺得非常均匀,不留一点儿缝隙。一阵风佛过,头发飘起来了,非常美丽。

  我的脚像个小圆片,贴住墙。我的脚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曲的,把我的身体往上一拉。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细看我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我的脚要是几天没碰着墙,就会几天要死掉。

爬山虎的脚作文9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最好的朋友——爬山虎的脚。

  虽然我的个子很小,但是爬山虎没有我一样也不会爬的那么高。我生长在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我触着墙的时候,六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拉,使它紧紧地贴在墙上,我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要是我没有触到墙,不几天就萎了。要是我触到墙了,细丝跟小圆片逐渐就变成了灰色的。你们可不要小瞧那些灰色的细丝和圆片,它们可是相当牢固的,要是你的手指不费点力气,休想拉下我好朋友的一根茎。

  这就是我,一个有着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的我——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3)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

  (1)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3、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上节课,我们学*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

  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我们知道:

  (映示灯片)完成填空: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

  ⑴ 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读。

  ② 第一句话说什么呢?

  (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 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映示灯片)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

  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 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 (板书:长在茎上)

  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映示灯片)

  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

  (板书:细丝……像触角)

  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真的像蜗牛的触角?

  (学生看录像。)

  同学们看到了,爬山虎的脚的确像蜗牛的触角,这一比喻生动传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读比喻句)

  三、四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后具体)

  ⑤ 第五句话是说(爬山虎脚的颜色)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⑥ 齐读“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第六句话对整节课文作了小结。

  ⑶ 那么在这六句话中,哪几句是具体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三至五句)

  齐读三至五句。

  ⑷ 你能集注这三句话的意思,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轻读课文,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议。

  ⑸ 请同学们再把第三节课文复*一遍,准备背诵。

  试背课文第三节。

  3、讲读第四节:

  ⑴ 过渡: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节,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又写了哪方面的内容呢?

  ⑵ 指读思考回答:

  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⑶ 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表达这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出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齐读)

  “这样”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怎么爬墙,我们一起来看录象。

  ⑷ 请同学们自己轻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映示灯片:

  ①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

  ②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⑸ 实物,讲解板书:触、巴、拉、贴。

  ⑹ 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比喻句。

  ⑺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向上爬”这个意思把这一段写具体的?请同学们自己轻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4、讲读第五段:

  ⑴ 导入:

  从第四节我们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爬山虎的脚触着和没触着墙,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来读第五节。

  (板书:触着 没触着)

  ⑵ 男同学读没触着墙的句子,女同学读触着墙的句子。

  映示灯片:

  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颜色变成 ,巴在墙上 ;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 ,后来连 也没有了。

  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书:(萎了 灰色)

  ⑷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说明墙对爬山虎是多么重要。

  ⑸ 齐读课文:

  ① 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② 读三、四、五节,边读边想,完成天空:

  映示灯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 ;再讲 ;最后讲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 。

  ③ 学生交流填空题,后齐读。

  ④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板书: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⑤ 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断。

  四、课后练*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的内容写一个片断,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1、长在茎上。

  2、位、形 细丝……像触角

  3、爬山虎的脚:爬 墙 触 巴 拉 贴 没触 萎了

  4、变化 触着 灰色

  5、观察细致,叙述具体。

  【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文本分析:

  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具体、有序地写一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改名趣事: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氏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这才有了成为之后闻名于世的笔名。

  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夏季开花,花小,呈黄绿色,浆果紫黑色。爬山虎的适应性强,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耐修剪,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但在阴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佳。但爬山虎的根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石灰岩,沿着墙的缝隙钻入其中,使缝隙过大,严重可至墙体碎裂倒塌。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爬山虎(hǔ),操(cāo)场,占(zhàn)据,嫩(nèn)红,舒(shū)服,一顺(shùn)儿,均(jūn)匀,重叠(dié),空隙(xì),茎(jīnɡ),叶柄(bǐnɡ),枯萎(wěi),瞧(qiáo)不起,牢固(ɡù)。

  会认的字:蜗(wō)牛,弯曲(qū)。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土:均(均匀)坎(坎坷)培(培育)坤(乾坤)。

  木:柄(把柄)柱(支柱)松(松树)栏(围栏)。

  ◆量词归类:

  阵: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清香根:一根茎一根针一根木棍。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

  ◆书写指导:

  [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扌”竖钩直挺;右部“喿”上窄下宽,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横长托上。

  [占]上下结构,上下对正。上部竖直,在竖中线上;下部“口”两竖略向内斜。

  [叠]上中下结构,整个字重心要稳。上部三个“又”的末笔捺都改点;中部“冖”宽,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下部“且”居中,底宽与“冖”相当。

  [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目”框内两短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右部上窄、长,下宽、扁,“”横画间隔均匀,“灬”上合下开,形成宽底,托住上部。

  ◆易错提示:

  [舒]右部是“予”,不要多加一撇写成“矛”。

  [隙]右部上面是“”,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4)学生进行书写练*,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惑的词句。

  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预设: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②(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③(事物)出现不久。④新奇;稀罕。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可以确定“新鲜”在这里的意思对应选项①。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预设: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

  预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

  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作者是一个有心人,他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是会xxxx,它也有脚,它的脚长在xxxx,形状是xxxx,颜色是xxxx。爬山虎用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啊!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巴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叶圣陶先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

  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了本课的生字以及重点词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描写爬山虎的美句

  ※远远望去,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每当微风轻轻滑过爬山虎时,爬山虎像被淘气的风儿掀起了绿色的衣裙,接连不断,好似一个接一个的波浪,凑成了一个绿色的海洋。

  ※爬山虎的叶子一层又一层地围绕着枝条,无数的藤蔓又一圈圈地围绕着主干。叶子是那样茂盛,这时整片的爬山虎就变成了彩色的流动的瀑布,亦真亦幻,倾泻不止。

  ※红红的爬山虎散发着浓浓的秋意,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显示着生命的魅力。是希望,是热血,是收获,似乎每一片红叶都写满无限的遐思,挂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将生命化为永恒。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检测学生课后的复*情况。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呢?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小组代表汇报圈画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细细品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绿、整齐。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情景吗?)

  预设: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景物的描写手法的把握。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后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惯。

  D、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

  预设: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步骤。

  (2)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明确: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说“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明确:“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如此整齐,令人惊叹。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地也向下垂。一顺儿朝下的叶尖,如此整齐的叶子,多像一幅画。

  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复地生长,可见爬山虎是多么聪明的植物啊!

  C、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请具体说说。

  明确:“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拉,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D、学*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学*课文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的内容、主旨等,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写。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理解课文,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笔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1、出示课外名篇片段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阅读与交流。

  (1)“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叶老先生家的院子里)

  (2)第一次见到那墙爬山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绿)

  (3)作者将阳光比作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小精灵;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初到叶老先生家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4)读选文第二段,说说“我”的心被什么融化了。(叶老先生的*易*人、认真质朴)

  (5)选文第二段再次描写爬山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比喻;绿)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去发现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片段写作。

  小练笔:植物世界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植物,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提示: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

  片段示例:韭菜兰也是一种兰花,只是因为它的叶子像韭菜,所以才叫韭菜兰。韭菜兰刚长出来时,就像小草的嫩芽。差不多两个月后,就长大了,果真像韭菜一样。韭菜兰大约在七八月开花。开花前,它先长出一根绿竿,接着露出花骨朵儿,过上几天,就开花了。它的花是乳白色的,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茉莉的清香,更没有桃花的花枝招展,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清秀淡雅。她歪着头,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使人一见即生怜惜之情。

  点评:这个片段一开始即点明所写植物的名称及样子,然后按顺序描写了它从长出来到开花的过程,时间线条非常清晰。在描写韭菜兰的花时,将它和牡丹、茉莉、桃花进行比较,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突出了韭菜兰的清秀淡雅、惹人怜爱。描述很生动,文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学*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第1、2节学*。

  (1)第1节。

  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

  (2)第2节。

  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

  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

  “拂过”。

  <1>“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

  <3>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全课小结。

  (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

  (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6、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

  7、板书。

  15、爬山虎的脚

  位置(1):墙上

  叶子(2):拂过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

  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

  (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

  课后小记:

  1、应利用文中插图。

  2、应在学*兴趣激发上努力。

  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

  附: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检查预*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目标来继续学*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4)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菁华6篇)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更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以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中用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学生在*时的学*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惯的最佳时期。让学生在学*中生活,在生活中学*。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书。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叶子”入手,直奔重点段“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

  第三步:欣赏爬山虎是叶子的美。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是叶子关键句子。

  第四步:学*爬山虎叶子的变化。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

  一、教学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来启发学生在*时的学*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看(感性认识)动脑想(进行理性飞跃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观察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二)明白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

  四、教学难点

  明白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

  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一开始上课,我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课文中关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过程,学生往往观察不到,于是我利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2、之后播放课文所描写有关爬山虎叶子的图片,理解“均匀” 、“空隙”等词语。

  3、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爬山虎的叶子,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这一设计是因为对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鲜嫩、茂盛。满墙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层层的波纹,这样一幅优美的情景,则是静止的插图和单纯的文字难以描述的。所以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本环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和形状。由于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是缺乏了解。所以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直观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实物来观察爬山虎:

  a、脚的位置;

  b、脚的形状;

  c、脚的颜色 这是课堂上学生观察爬山虎的情景。

  2、让他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个大致了解。

  3、【课件展示】我借助课件让学生更进一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并通过朗读描写脚的句子,来想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动态效果。由于它的生长过程比较慢,学生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认真观察,不会发现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所以我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生长过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

  4、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借机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及自主发现探索能力。在学*爬山虎的脚的生长情况一段时,学生若不仔细读书,难以准确地弄清楚脚的位置和形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既使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内容,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为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打下基础。}

  (三)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解决爬山虎的脚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教学难点。

  1、首先让学生划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相互交流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在交流时学生往往把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和动物爬墙混在一起,所以

  2、我利用【播放爬山虎爬的动画】让学生完整地观看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抽象的不易观察到的爬山虎脚的爬墙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爬墙过程建立准确的认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播放课件让学生明白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4、之后请同学来谈谈采爬山虎时的感觉。因为能够采到爬山虎的同学很少,还有多数同学体会不到爬山虎的脚到底在墙上巴的多么牢固。

  5、我通过【播放视频学生便很清楚的明白(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之后。便自然而然的体会爬山虎的脚多么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四)巩固练*,归纳总结

  1、出示练*,按课文内容填空。

  2、结合*日实际谈谈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练*,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设计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形状: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信息技术与课文相整合,通过动画向同学们展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嫩红到嫩绿以及脚的生长过程爬墙过程,渲染了课堂气氛。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鲜活、直观,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见同学们个个学*劲头高涨,让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这是学生们课下自己仿照课文观察植物写的小片段。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1)填空练*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齐读第一、二段,提问:

  (1)作者看到的学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爬山虎满是一大片

  (2)课文第二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回答,师相机板书:

  3.导入新课,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来学*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意图:通过复*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分别用“----”、“__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观察实物,回答问题,师相机板书:

  (2)从哪里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很具体?

  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学*,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能力,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好了这一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2.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教师出示实物,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进一步讲清“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和上文的“铺”相照应。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地向上爬的。

  意图:通过实物的演示,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师读第5自然段,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变化呢?触着墙的怎样?没触着墙的怎样?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听读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思考的*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4.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共同解决。

  意图:通过质疑,检查教学效果。

  (三)巩固练*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讲评、读一读。

  意图:通过练*,巩固本课教学成果,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学生回答后板书:

  整体→部分

  2.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日实际谈谈体会。

  意图:通过总结、谈体会、感知全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意图:巩固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读写结合,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五、板书展示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惯;二是学*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

  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学*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6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教版第7册第1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课文1-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和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示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同学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具准备: 彩笔、课件、多媒体。

  二、联系实际说同学。

  这篇课文的对象是中年级同学,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笼统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同学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三、研究教材谈思路。

  根据新课程规范要求,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我实施以下教学战略。

  1、说教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我选择了四种主要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同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充沛激发同学的学*兴趣,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同学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考虑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规范提出:“同学是语文学*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同学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多读多背法。《语文课程规范》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2、说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来理解课文,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和兴趣喜好,先选择喜欢的那局部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

  四、情感互动,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同学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同学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同学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脉络,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一起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同学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爬的呢?(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同学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要求同学自由地寻找伙伴学*自身喜欢的段落,然后让他们一起学*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对自身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测,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合作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1)首先引导同学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同学用一句话说出自身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舒畅吗?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同学练读、评议,读出美感。(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同学的想像力。)

  2)放手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一过程,不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沛调动了同学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同学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同学为主体的精神。)

  (3)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

  2)演一演。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同学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同学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3)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同学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需再长一只新脚。(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同学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同学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同学语言积累”的佳作。(本环节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安排的作业是:以《我发现____________》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5)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 (菁华5篇)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1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

  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学*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所以学*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研读:

  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师质疑:读了爬山虎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交流:(点拨导读)

  ⑴、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吗?(朝下、均匀、漾起波纹)

  ⑵、师:观察叶子,叶圣陶爷爷还观察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绿的新鲜)

  ⑶、听录音: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那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节)

  2、师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那儿的问题。

  ⑴、读第三自然段帮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同学们,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的叶子和茎的图画,学生观察画图说。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⑴、自读课题,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通过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的段落,学生再读体会。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质疑: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三)、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四自然段,学懂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

  ⑴、找出与爬有关的词句。

  ⑵、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的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动画。

  (4)、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⑴、指读第5节,边读边画出脚的不同变化。

  ⑵、对比交流: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

  ⑶、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两天可以发现的,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可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2、你从作者的观察中受到哪些启发?(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3、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在四人学*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⑴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⑵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⑶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⑷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⑹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

  欣赏课件。问:你知道在这一大片叶子里面藏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一)研读第3自然段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写脚的句子。

  2、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直观理解叶柄。

  4、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边默读这三句话,边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板画,其余的在座位上画)。

  5、评议图画。

  6、出示影片,让学生配音。

  7、小结。

  (二)研讨第4自然段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2、学生汇报:爬山虎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质疑:“这样”究竟是怎样?

  3、出示句子,用“5”画出动词。

  4、谁来当爬山虎演一演?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表演。评议。

  5、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爬山虎吗?

  6、抓住动作词读好这两句。个别读。齐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看课件,讨论,小组汇报。

  8、这段中,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9、齐读。

  (三)研读第5自然段

  1、看课件,读课文,用“如果……就……”说说你的发现。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

  四、拓展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以《我发现______的秘密》写片断。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 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6)

——爬山虎的脚作文汇总10篇

  爬山虎的脚作文 1

  在我们家西边的墙壁,有一大片绿油油的爬山虎,她既无玫瑰花的荣华富贵绮丽,也无百合花的纯真优雅,可我却十分钟爱这片绿油油的爬山虎。

  春妹妹来啦!她抖动着淡绿色的漂亮长裙,时常,还为大家跳起来了舞,有时候,她还提心吊胆地梳理一下她那三角形的漂亮裙尾,又继续跳舞,就好像在举办民族舞蹈狂欢派对一样,不经意间,她跳满了一墙。

  夏姐姐来了!夏亲姐姐给了她们躁热,都垂着着,风女孩也来看热闹,风女孩看到了,赶忙给爬山虎门送过来了一些“礼品”冷风,这种“礼品”冷风给爬山虎们吹得凉爽无比,这种风也吹得他们晃晃悠悠的,十分漂亮。

  秋妹妹也来这儿玩了!为他们换掉了橙黄色的衣服裤子,很多的叶子都早已道别了伙伴,可她们仍在欢乐,仍在风中演唱,仍在风中民族舞蹈。

  冬家婆也来啦!爬山虎们的叶子一下子都掉光了,可他们的藤依然像一张大网站一样铺在墙壁,尽管遭受严寒的吹打,可他们仍狠狠地“咬”在墙壁,一点也不会松“口”。

  我喜欢爬山虎,不但因为它的活力坚强不屈,也因为它的质朴!

  爬山虎的脚作文 2

  梅园里有许多爬山虎,假日公园里也有许多爬山虎,满满当当的。从树根一直往上爬,在树顶上“占领”了一大片地方。

  周日,我去假日公园里湖边的几棵树上观察爬山虎。这是长在树上的爬山虎,我过去的时候可能叶子已经长大、成熟了,嫩绿嫩绿的,很漂亮。叶片是圆片儿的,一头略微带尖,和普通的叶子没什么两样。叶脉很清楚,是细条的,上面还略微有着昆虫过的痕迹。一阵微风吹来,叶子徐徐飘动,好像在翩翩起舞,好看的很。

  爬山虎的茎很长很长,树有多高,它就能爬多高。茎不太光滑,凹凸不*,像被虫咬过似的。茎上又长了一些细细长长的东西,白色的,一开始我以为是蜘蛛网,经过触摸后,我明白这东西是茎上长一些很小很小的“茎”,那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就靠这些“脚”爬树。

  爬山虎是怎么爬死的呢?原来爬山虎把许许多多的“脚”嵌在粗糙的树皮里,一步一步慢慢的往上爬,如果雨水少,爬山虎就爬得慢;如果雨水多,爬山虎就长得快,说不定两年就能爬上好几十米或一两百米。我真佩服爬山虎的坚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点很值得让我学*。

  爬山虎缠绕其他植物或者依附墙壁上是他的生存方式。如果没有附着物,不几天爬山虎就枯萎了。不要小瞧了附着物上面的那些细长的“脚”,它镶嵌的是那样的牢固,要是你用手指不费十点劲,别想弄下爬山虎的任何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作文 3

  深业花园北边的墙上,满是爬山虎,从墙的左边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是圈起来的而且是红色的,像是鞭炮,过了两三天,叶子打开,颜色渐渐变成红绿色的了。再过四五天就会变成青绿的。爬山虎的叶子不大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可爱,看着是那么的舒服,一个字:“爽!”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整,爬山虎是有脚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面条,细丝与新叶子区别不大,但,不是“鞭炮”是“烧面条”

  它长大后你再去观察它的脚,哟!像马桶塞,那些脚贴在墙上相当的牢固,要是你稍稍用点力气,也不过只是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脚呢?还在墙上呢!

  爬山虎的脚作文 4

  哈哈,知道爬山虎吗?从墙上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的小的绿“精灵”哦!我就是小精灵的得力助手--脚!

  我的模样?好,我很苗条,像蜗牛大哥的触角,人家喜欢穿嫩红的衣服,什么?我在哪?你在爬山虎上找不到我?好吧,本人啊,住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我!知道了吧?让我一向尊敬的叶子姐姐,刚出生的叶子妹妹也爱穿嫩红的衣服,长大的叶子就对嫩绿的衣服情有独钟,那么新的衣服看着肯定非常舒服。-

  为了照顾我们,叶子尖都是朝下,是那么的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风拂过,叶子姐姐们的绿裙就漾起了波纹,可美了呢,每到这时,我就羡慕极了。说是脚,但我们可不能左一步,右一步的走,给我费很大的力气。头变成小圆片来巴住墙。我们本来是直身,一起一弯,把嫩茎拉一把,就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使它紧贴在墙上。我的脚像不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呢?呵呵,去看看吧!-

  人无完人,我们脚也是有“把柄”的!如果哪个淘气包把我与墙面分开,那我不就倒大霉了!没过两天就要萎了!如果我贴在墙面上,逐渐就会被讨厌的灰色颜料浇上,连嫩红的衣服也变的丑得不能再穿了!所以全身到下都是灰色,虽不好看,但还不错,至少,有新颜色了。嘻嘻,我很可爱吧!-

  我就是爬山虎的脚,一个不大不小的小家伙,别小瞧我,没了我,爬山虎怎么爬呢?你喜欢我吗?

  爬山虎的脚作文 5

  我家的墙上长着许多的爬山虎。春夏秋三季都挺好看,可冬天就只剩下枯萎的枝干了。

  前几天,我发现了遗留在窗户上的爬山虎的脚,在寒风中它早已变得枯萎了,风一吹,那茎就断了。我本以为爬山虎的脚和茎一样,只要轻轻的一摇,就会断的,可出乎我的意料。我轻轻地摇它的茎,想把它的脚弄下来,可几只小脚竟丝毫不动,紧贴在墙上。于是,我不得不用力往下拽,但它依然不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拽了下来。我又惊奇地发现,窗户上竟然还有一个个黑色的“小脚印”,那是什么呢?难道是它的脚不成?奥,我仔细一看,原来那是被脚一同抓下来的油漆下面窗框的本色。我很惊讶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枯脚,竟然把窗户上的油漆“抓”了下来!那种力量、那种“至死不松手”的精神,真令我佩服至极啊。

  我在想:爬山虎,一种不起眼的'植物,却拥有不*凡的精神,爬山虎的脚虽然小,却有着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尽管枯萎了,它的力量仍不可小视啊。

  它们的这种顽强精神太值得我学*了。我们应该像爬山虎那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有毅力去克服所有的困难。有了这种精神,就永远是最强的。

  爬山虎的脚作文 6

  听说爬山虎有脚。我想仔细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哪里?

  东晓中学南墙上,有好多爬山虎。漂亮极了!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叶子长大了,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小的时候,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是不知道它怎么往上爬的。现在,我终于知道它是怎么往上爬的了。那是因为爬山虎有脚。经过观察,我发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条状的六七根细丝,每一根都和蜗牛的触角差不多。细丝跟刚长出来的叶子颜色一样,是嫩红的。这一定就是爬山虎的脚了!

  我喜欢植物中的很多花花草草,其中一样就是爬山虎,另外那些呢,你们自己猜吧!

  爬山虎的脚作文 7

  一天,有人种下了一株爬山虎。没过几天,爬山虎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并且奋力地向旁边一座楼上面爬去。

  在爬山虎里面有一簇显得非常瘦小,常被一些大个子欺负,他想让别人不再小看他,所以,他比别人更卖力地去爬楼。

  爬到一层的时候,那一簇瘦小的爬山虎被人折断了腰,他必须在这儿了,他不能往上爬了,他的眼里含满了泪花。

  不能向上,却可以横着爬,这样想着,他振作起来,继续爬。

  他爬到第一个窗口,一位老奶奶看到了他。啊!一株多么美丽的爬山虎,竟然爬到我的窗口,把我养的花装扮得更漂亮了。于是,老奶奶给小爬山虎浇了点水,把他养得更加强壮。

  他爬到第二个窗子旁边,一只干渴的蝈蝈香甜地喝着他上面的水,她边喝边喊:“这水真好喝,这水真好喝,谢谢你,谢谢你。”

  他爬到第三个小窗子旁边。一个小姑娘在他的头上挂了一个小铃铛。

  他爬到第四个小窗子旁边,一株含羞草把她娇嫩的花瓣贴到他的身上。

  啊!无论是向上爬还是横着爬,都一样充满惊喜,一样多彩绚丽!

  爬山虎的脚作文 8

  前几年,我住院的那几天,常常无精打采。就在这时,当我一转头,便看见了墙上那一些干枯掉的爬山虎。

  他们个个耷拉着脑袋,那些像小盘子般的小脚,细细的,干干的,似乎风轻轻一吹,这一整墙的爬山虎将会全军覆灭。看着他们这样耷拉着,我做什么事也都像他们一样,耷拉着做。

  过了几天,我做了次手术后,抬头望向爬山虎——天呐!这不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在翻滚着吗?一片片绿叶在万缕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片绿叶都透着生机,而且,这些绿叶错落有致,既淡雅,又柔和,还如同只用绿色渲染的'水墨画一样,静静的躺在墙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春风的抚摸。我看着他们,就好像我就是其中的一片绿叶一般,一起在墙上舞蹈,一起享受着风雨的滋润。

  日月如梭,马上到了最后一次体检,如果体检成功,就可以出院,不成功,就要动手术。体检前一天,我不知怎么的,又把视线转向了爬山虎。可是,墙上出现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在墙上起起伏伏,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刺眼,却又红得坚强,仿佛这面墙上被染上了鲜血,又好像是紧紧的保护着墙,简直就是脱胎换骨般,变得如同一个个战士般,就算身上受了伤也要坚持的一步一步往上爬,比绿叶多了不止一万倍的生机,反而就像活着一般直挺挺的站着。看着他们,我紧张的心情马上就缓和下来了,还握拳头给自己加了把劲。

  体检最后成功了,我可以出院了,但在我出院时,我又情不自禁的转头一看,瞧见了那一墙胜利的鲜红色在祝贺着我……

  爬山虎的脚作文 9

  今天看见我们小区的房子的左面长满了爬山虎。我不经想起了我的小学校园。

  我们学校种了许多的爬山虎,它将学校那地方的楼房的一大面都包围了,当风吹过,一大面的爬山虎随着风翩翩起舞,远看像一片绿色的大海似的,美不胜收。

  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绿嫩绿的,有种透透的感觉。叶子的形状跟枫叶差不多,三个角,又像鸭子似的,较大的叶子翠绿翠绿的,那三个角十分的明显,有小孩的巴掌那么大。

  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十分的小,似一颗沙子一样,老了的爬山虎的脚是灰色的,他紧紧的粘在墙壁上。如果你想不费一点力气去拉下一根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信你可以去试一下。

  爬山虎不仅漂亮而且能制痒,先把爬山虎体内的水份弄掉,然后,拿叶子来抹擦那些地方,擦在身上既凉爽又舒服。

  那嫩嫩的绿色,让我不经想起生命。尽管我们从生出就走向死亡。但我们总要有一番作为。那爬上虎的脚让我想起毅力。没有坚硬的意志力如何让去做好、做完美一件事呢。我不禁笑了笑。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感受的要比看见的多的不知道多少倍。

  回到家。我写下了一句话:当你在绝望的时候若没有真正的绝望你是不会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我爱爬山虎,也爱它的付出,更爱他给我的启迪。你,喜欢爬山虎吗?

  爬山虎的脚作文 10

  亲,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吗?

  我们学校西边的墙上种着一株爬山虎。以前我只知道有种植物名叫爬山虎,但是却不知道它长的是什么样。这个月,我终于发现了,原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原来的上面,而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到七根细丝,细丝长得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也跟新的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到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紧紧地巴在墙上。它就是这样子,一脚一脚地往上“走”的。不过,你要是仔细地看着六到七根细丝上的小小的圆片,就会想起来像图画上的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的话,没有几天就枯萎了,后来竟然连痕迹也没有了。而那些触着墙的细丝和新叶子也逐渐变成灰色了。你可不能小看那些灰色的脚呢!如果你的手指没有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不光脚很有趣,叶子也很漂亮。它的叶子铺得很整齐,像一条地毯似的。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叶子叶尖一顺儿朝下,飘荡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这就是我喜欢的爬山虎的脚,又特别又漂亮!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7)

——爬山虎的脚优选【五】篇

  爬山虎的脚 1

  我叫爬山虎,我喜欢生活在阴凉的地方,房子的北墙是我生活的乐园。

  我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了,就会变成嫩绿的。我的嫩叶很普通,所以并不引人注意,等我的叶子长大了,碧绿的叶子就一片挨着一片铺满了墙壁,没有重叠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仿佛给北墙穿上一件绿衣裳。一阵风拂过,我的叶子就随风舞动,好看极了。

  你们肯定不知道我是一种有“脚”的植物。我的脚长在茎上,在叶柄的反面长了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在这些有点像蜗牛的触角的细丝上又长了许多的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像一个个吸盘似的吸在墙壁上,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弯曲后就把我的嫩茎往上拉了。我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直到爬满整堵墙,整个屋顶。

  要是我的脚没吸住墙,不几天就枯萎了,直到消失。吸住墙的脚,就会逐渐变成灰色。你们不要小看我这灰色的脚,它们吸在墙上可牢固了,任凭风吹雨打,我也毫不动摇。

  这就是我的脚,神奇的,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2

  今年的夏天,我去姥姥家的菜园儿里看见了豆角,豆角的根长在护栏边的土堆里,茎却爬在护栏上,豆角的叶子呈“山”字形,叶面十分粗糙,有些地方的叶子重叠在一起,不留一点空隙,有些地方的叶子却又稀稀疏疏的,豆角藤是三棱形的,有很多的小细毛,藤顺着护栏一直往上爬,一阵大风吹来,叶子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声音好听极了,像一支优美的乐曲,可柔软的豆角藤却没有从护栏上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观察后发现,从长叶子的地方伸出三、四根细丝是绿色的,这就是豆角的手。

  豆角的手一碰到护栏就紧紧地“抓”住,拉住豆角藤,不让自己掉下去,豆角腾就是这样在护栏上一点一点地向上爬上的,抓住护栏的手会慢慢地绕着护栏缠几圈,要是你的手指不用一点劲儿,就休想拉下豆角藤。

  豆角叶间开着几朵淡紫色的豆角花,里面有数也数不清的小水珠,时不时有蜜蜂光顾,我猜想那里面可能有香甜的花蜜吧!花的中间有三五淡黄色的花蕊,有的像是被揉成一团团的黄色纸,有的如同一个个金黄色的“小蘑菇”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花萼,萼会逐渐长长,长成一根豆角,豆角还没长大之前花是不会掉的,豆角儿长大后,表面比以前更光滑,长大的豆角摸上去有一点儿硬,但不知道为什么时常有蝴蝶光顾,难道他们也想吃豆角?。

  爬山虎的脚 3

  学校的展板拆了,爬山虎也没了,只剩下了一些黑黑的小圆点,那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得那么高呢?就因为它的脚像吸盘似的吸在墙上,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一直爬到顶。看到了吗?几根枯树枝还被吸在墙上呢!其实,早就没了主茎。

  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了它的一个生长规律?它好像从不走捷径,每一根枝上都会有许多许多的脚!真的吗?我怎么没发现?那是你没有细心观察!

  其实,爬山虎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它不像牵牛花那样:有架子爬、开出漂亮的花;而爬山虎呢,既没有架子爬,也不开漂亮的花,它就这样默默地爬……直到有一天它成功了,它真的爬到了顶峰,在这时,在这里,此时此刻,它是最棒的!

  它从没有向任何人炫耀它碧绿的茎,碧绿的叶,它一步一步地爬,直到成功。

  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一定会,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顶峰,夺得胜利的桂冠!

  爬山虎的脚 4

  昨天,当我低头沉浸在书中时,漫步在旧旧的单元楼之间,冬日的阳光透过楼与楼之间窄小的缝隙中折射进来,打在我身上,钻进我心里。

  冬天,总是特别寒冷,似乎人也变得迟钝起来,心里多么渴望阳光,渴望温暖,但是……冬日的太阳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它带着高傲的面具,冷若冰霜。

  正当我思考冬天时,抬头的瞬间被一片耀眼的绿光刺得我睁不开眼,虽夺目,但却似乎有一种生意使我离不开视线。

  终于,我看清楚了,那是一大片爬山虎,碧绿的在单元楼的一侧墙面匍匐,低调而不失华丽的栖息在这面有着浓厚陈旧味道的墙上。脚步不自觉地走*了,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轻轻触碰着,只觉心中有一处涌出一股暖流,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

  低头,只见根已深深地扎在土中。抬头,只见茎还在不断地蔓延。从曾经的几株小幼苗,长到如今的遍布围墙,这中间隐含了多少的艰辛,一天天风吹雨打,一月月日晒雨林,一年年春夏秋冬,它们都扛过来了,辉煌的背后,心酸、心痛无以言语,只是,它们选择沉默。

  伫足在墙边的我,不禁抬头凝望天空,干净的白虚幻得不真实,但是,我找到了曙光。

  是的,在白云的上端,在天边的远缘,一丝曙光冲破云霄,张开怀抱拥抱着我冰冷的身子,也唤醒了我沉睡的心。

  爬山虎,从落地生根的那一刻起,便把攀登作为今生的使命,不管前面是墙、是树,它都尽力向上。即使秋末冬至,叶子枯萎,仍然坚持,只等来年春回,再一次启程……

  沐浴在阳光下,我微笑着。

  我在等待,春暖花开。

  爬山虎的脚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检查预*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

  (1)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 (菁华10篇)(扩展8)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实用5份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1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理解感悟

  1.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啊!

  (5)学*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学生*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惯。

  3、学*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本课第1、2段。

  (3)学*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4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

  预*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

  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学*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所以学*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研读:

  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一):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师质疑:读了爬山虎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交流:(点拨导读)

  ⑴、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吗?(朝下、均匀、漾起波纹)

  ⑵、师:观察叶子,叶圣陶爷爷还观察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绿的新鲜)

  ⑶、听录音: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那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节)

  2、师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那儿的问题。

  ⑴、读第三自然段帮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同学们,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的叶子和茎的图画,学生观察画图说。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⑴、自读课题,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通过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的段落,学生再读体会。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质疑: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三)、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四自然段,学懂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

  ⑴、找出与爬有关的词句。

  ⑵、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的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动画。

  (4)、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⑴、指读第5节,边读边画出脚的不同变化。

  ⑵、对比交流: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

  ⑶、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两天可以发现的,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可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2、你从作者的观察中受到哪些启发?(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3、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七、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进行评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