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题巩固等好的学**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2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 ,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语言,学*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 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 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 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陶渊明,走*“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 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 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 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 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题巩固等好的学**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题巩固等好的学**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及其生活态度。

  2、学*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掌握一些与文章意思相关的词语及文言常用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回忆已经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包括生*、诗文等。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

  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诗》等。本节课我们来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式文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生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同时进行翻译。(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师补充为辅)

  附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称号。(五柳先生)爱好闲静很少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死抠字眼,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爱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了酒招待他,他到亲友家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希望能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却)不会舍不得离去。(他)家里四壁空旷,(房屋破败得)遮不住风雨太阳,(他穿的)粗布短衣也是穿洞打补丁的,放食物和水的器具常是空的,但他感到安然自在。(他)常常写文章自己(娱乐),(文章)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没有得失之念,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有句话: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仔细体味这句话,这五柳先生就是黔娄一类人吧?过着饮酒写诗,以抒发他的志趣的生活。(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同时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 2、因以为号焉

  3、不慕荣利 4、好读书

  5、每有会意 6、欣然忘食

  7、性嗜酒 8、或置酒而招之

  9、造饮辄尽 10、期在必醉

  11、曾不吝情去留 12、环堵萧然

  13、不蔽风日 14、晏如也

  15、不戚戚于贫贱 16、不汲汲于富贵

  17、因以为号焉 18、曾不吝情去留

  三、深入探究

  1、师:这篇课文是一篇传记,那么写传一般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明确:性格、思想、爱好、生活等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要求从原文中找出)。并说说这些内容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爱好: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思想: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具体理解文中词句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练*一思考,如果五柳先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你是否会去喜欢他,说说你的理由。(无固定答案,生自由发挥)

  2、有人说,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陶渊明写的自传,你认可这一说法吗,或者说你能在文中找到陶渊明的影子吗?请你说说理由。(要求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来说)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3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 ,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语言,学*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 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 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 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陶渊明,走*“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 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 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 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 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五柳先生传教案 (菁华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附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 相 关 内 容

  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的地方,不必细究。

  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复*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 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 “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对陶渊明的生*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2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活贫穷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精神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略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本节课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以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为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背的方法(线索背诵法),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较好的调动了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朗读训练。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课文读得熟,再抓住“读”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探讨有的问题时,教师总情不自禁地想将学生引向自己的预想答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究的能力。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2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本节课一改往日陈旧的授课方式,力求有所创新。教师抓住一个关键的“不”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学*方式,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情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快乐中切实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内涵深刻博大,语言光辉简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呢?细细钻研教材后,我突发奇想,《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有九处关键句使用了“不”字,何不从“不”字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走进课文深处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课时在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我对学生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很多关键句都用了‘不’字,下节课我们就从‘不’字入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大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对文中‘不’字的理解。怎么样?有信心吗?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所以每讲完一篇文章总感觉意犹未尽,似乎总划不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古文课很少采用完全放手给学生的授课方式。学生准备的'怎么样?他们会积极配合吗?我略带不安走进教室。

  整体读完课文后,我拿着粉笔在课题下方写了一个大大的“不”字,“谁先来发表高见呢?”话音刚落,有“雄辩手”称号的王志峰首先走上讲台,他从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会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种很严肃的声调说道:“文章开篇就连用两个‘不’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我查过资料,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许多为官者往往高谈自己的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详”极大的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耀的恶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风格。”真不愧为雄辩手,此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仿佛让人看到陶渊明正与污水浊流搏击的身姿,大家不禁肃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台发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爱琳,她聪明好学,性格极为腼腆。此时虽早已涨红了脸,但却显得信心十足、锋芒毕露。“文章中有一句话,可谓一语概括全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为人不仰慕荣华富贵,不羡慕*厚禄,‘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巾帼不让须眉啊!

  小画手王晓彤一言不发,只是在黑板上为大家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挡不住一年四季的风雨烈日,一位长须老者端坐桌前,手拿书卷,衣衫褴褛缀满布丁,脸上充满安宁刚毅的神色。画面下一行清新秀丽的文字映入眼帘“环睹萧然,不蔽风日”,好一个“不”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若,以苦为乐,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画面的想象中时,苏晓晓、王志威两名同学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讲台,面向大家。苏晓晓把一本书卷成筒状,举在嘴边,略带微笑。“同学们,现在开始直播名人采访节目,本期特邀嘉宾──陶渊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吗?”

  (陶渊明)“我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诗书的精神真谛。”

  (主持人)“你才华横溢,为何隐居山林,把酒东篱,却不在官场崭露头角,普救民众。”

  (陶渊明)“我也曾幻想‘大济苍生’,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使我厌恶,所以我宁愿独善其身,回归自然。”

  (主持人)“‘大济苍生’的抱负无从施展,面对着腐朽的现实,你内心真的能*静?”

  (陶渊明)“‘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内心的理想寄托于桃花源。”

  苏晓晓的提问直入主题,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两名同学的现场采访把借酒浇愁,怀才不遇,但率直放达、超然世外的隐者形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此时,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最后孙辉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两幅毛笔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苍劲有力的字,似乎在飞舞,在低诉。好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君子!

  课后我看到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到:归隐自然,把功名富贵视若粪土,宁可乞讨度日,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虽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清汤粗饭,几杯黄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另一位学生写道:贫能养志,不用趋炎附势,没有车马之喧,只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脱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生。

  课后我静思: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但在学生心目中,本节课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课时迸发的积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们能紧扣一个“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以往在课堂上收获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用“教”的创新文体去点燃“学”的创造火焰,使师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像春天一样,绽放出勃勃生机,成为师生共享快乐的园地。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3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4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首先从读中让学生体会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更加深了对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5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菁华5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1

  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尽管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心灵却是那么的贫乏。贫乏的心灵不是简单的心灵,而是因复杂而空虚的心灵。因为这些复杂,人们不是凭实力与努力而是妄图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人和人的关系是那么的冷漠、无情乃至残忍。面对这样的人际关系,谁的心灵能够产生充实感?

  读了《五柳先生传》后感悟到,陶渊明真的是一个心灵非常简单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素心人”。颜延之曾称许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说他小时候不爱耍弄小聪明,长大了也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陶渊明看来,人根本不要用那么复杂的心机去追名逐利、争先恐后。那不过是“尘网”,是“樊笼”,当“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时候,你束缚了自己、压抑了自己,丧失了比生命、比爱情都要可贵的自由。

  另外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五柳先生传》自传,有“五柳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句子。这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说明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除此之外对于文章的特点,钱钟书先生曾说:“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此文又有重复率极极高的一个字眼——“不”,除前面的“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之外还有“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什么?要知道这一点就需要知道孔夫子的一句话:“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渊明以“不”字作为此文的关键性字眼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狷者”本色。在无力回天的乱世中,先生的“有所不为”也是难能可贵的,是一种人格的独立,是一种高洁的品格。陶渊明敢于向世风时俗说“不”,“不”字后面的社会背景、身世背景、现状情境、理想情境,都证明陶渊明是走着另路的血性汉子;“不”字后面,有着一股批判精神,有着一种诗意的栖居,有着与世俗一线分界的倔强。陶渊明看淡一切,他追求的恰恰就是这个“不”,这个“不”就是他的精神本质,有了这个“不”,就有了身心的自由,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和飘逸。只有这样解读,才能走进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当然,我可以对陶渊明求一己身心之安适的逃避和退缩不以为然,然而,陶渊明不趋时流,独标新格,睥睨世俗,遗世独立,《五柳先生传》处处表明了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告白着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调和,寄寓着对当今社会的'强烈不满,折射出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抗争,表达了与世俗观念的彻底决裂??无论怎么说,其中闪烁的批判的锋芒对我们永远有着警醒作用。

  陶渊明永远代表着一种可贵的意识形态,他尽管不会成为激励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但是,他可以成为防止我们在山道上滑坡的栅栏。我们首先要保持一份清洁的精神,保持一点独立和自由,而不是太多的屈从和盲从。陶渊明让生命化着了那朵菊花,也让我们的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利扰,从而使我们能够找回自由清洁的精神,坚守住做人的精神底线。陶渊明所开拓的那一片精神的田园,久远地沉积在读书人的心底,成为读书人精神上的归宿。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2

  其名不扬,其姓不闻,作者故意隐去姓名,着重表现先生的神韵,这篇成为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文章朴素*淡,却韵味十足。

  总体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个大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体现了作者不为金钱而动摇的决心。先生的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成就了先生异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读书时,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而是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其意并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这就大不同于别人了,先生嗜好饮酒,却不沉迷其中,不在礼节,不装模作样,醉了就回家,体现了作者率真放达的情感,家徒四壁,箪瓢屡空,如此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对先生有所影响,却还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云淡,宁静致远”的恬适生活,无所谓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写文章以乐己志,这就满足了。

  最后议论先生的名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只为“举杯邀明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隐居行为,是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体现,到底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此,我不再抛出自己的愚见,因为作者主要在表现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议论他的行为正确与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3

  先生不知其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会名扬天下,所以趁早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这种看似随意的笔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爱说话、没啥理想当做优点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会招来这孩子内向、不要强、老实之类的话。这在如今张扬个性的时代岂能站稳脚跟?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会意”?这让我想起了一篇题为《读书与装相》的文章。书是要好好读的,书生可不是装出来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穷还爱喝酒,不会是喝穷的吧?亲戚好心请几顿,他还喝完就走,也不给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计他老婆也不喜欢他喝酒吧,种点庄稼还“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懒做的酒鬼!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穷成这样了,还乐颠颠的,安之若素。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他,肩负着三代人的责任哪!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就这么**淡淡的过一生,也太没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战场杀敌,又不能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就只想着自己?自私!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写自传的人总得夸夸自己好到什么程度,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鄙俗啊,可怜!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润,终日优哉游哉,“无论魏晋”,那就当一个混世的魔王好了。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4

  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着他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的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就是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但他却全然不在乎。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因为人生本自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自己的人生,结果却勾画的乱七八糟。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个诚实的轮廓。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五柳先生传》中“赞”的艺术效果关于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的作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5

  从小就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喜欢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喜欢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纯朴意境,喜欢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回归自然,等等。陶渊明用他那朴素的语言,尽情地描绘着优美的自然,在无形中将我深深地震撼。

  在进入初中之后,我又接触到了先生的《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篇。于是我不由一次次地幻想先生在田间地头那略显笨拙的身影,一次次在头脑里描绘着先生醉酒后的容颜,同时,也更加敬佩这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倔老头儿。在我的心中,他几乎成了神仙。于是我想,先生一定长得比周杰伦还要好看,比周润发还要有大哥风范。于是他在我心中牢牢地占居了“偶像”这一神圣的'空间,让我从此不再追星。

  同学们,你们看我究竟是在胡扯乱谈,还是觉得与我有同感呢?其实像陶渊明一样的一些伟大的“先生”就在我们身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菁选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1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 ,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语言,学*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 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如生*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 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 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陶渊明,走*“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经历的,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 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 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 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 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2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

  1、给下列字注音。

  嗜辄吝褐 箪 汲 俦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

  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

  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 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

  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

  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

  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 (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

  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

  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

  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

  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 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

  五、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地完成,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整体到细节,由分析到讨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生发言后精炼总结,这样的一堂课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主体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力量过盛。在语文课中,老师对某篇课文和课文所隐含的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许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学生没有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具体接触,没有具体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不会有什么积累与提高。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中,要发挥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外,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一点对教学设计同样也有其指向性。 教学设计解决的是语文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把这些语文教学大方向的“科学的把握”转化为“学生学到什么”、“学成什么样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现场的操作。授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尤其是技巧和形式的选择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不可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中哪里会出现“碰撞点”,或是疑问、或是欣赏。教学设计还要力求**学生的思想,启动学生情感认知与体验之车,使他们勇于抒发个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对话”中去,让课堂涌动学生自由的思想。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应与作家、教师的理解是一致的,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眼界、理解水*的不够,他们不能在同等层面上与教师、文本展开切实的“对话”。这个时候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发展,当学生产生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时,教师要巧施法,做好启发、引导、点拨、帮助的工作,使其达到正确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文章中人物的感情与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

  二、检查预*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传记在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感情、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方式,写一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

  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复*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对陶渊明的生*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以及通过*淡的内容表达深刻寓意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哲理性,培养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应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熟练背诵全文,重点在于体会本文的写人方法。对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应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讨论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及其淡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解决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讲解。

  2、难点:理解“赞”语和传文的密切联系。

  解决方法:采用学生模拟写“赞”语的方法,使传文和“赞”语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再分析原“赞语”的精到之处。

  3、疑点:作者开头便交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不慕名利的志趣、精神,领会开头便点明志趣的朴实、率直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准备

  投影片

  1、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诵读全文,体会写人方法,归纳人物的思想性格。

  3、品味朴素、*实的语言。

  4、结合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以“五柳先生其人”为题作文。

  要求:

  ①揣摩古文的情节,想象古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②发挥合理想象,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展。

  第一课时

  导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的种菊人可谓有闲情逸致,我们眼前的这一悠闲老人是谁呢?(学生齐答:陶渊明)对,今天我们就全面了解一下这一不求名利的著名诗人、作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学*作者运用朴素洗炼的语言叙述内容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五柳先生生活的环境和画面及课文的朗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注音。

  嗜、曾、箪、黔、俦、殇

  2、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五柳先生嗜好。

  教师提问: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几个,都是什么?

  三个,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如“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试想,如无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能“晏如也”吗?

  3、教师细致分析三个嗜好

  (1)他的性格如何?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

  (2)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

  因为他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读书、饮酒、写文章就是他的志趣。

  (3)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4)“嗜酒”说明了什么?

  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里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尸个使波澜*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宇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静。这就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5)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管理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

  “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

  (6)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语言朴素、洗练,围绕读书与饮酒一路写来,不用典故,不假藻饰,文笔舒放自然,内容看似*淡,实则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扩展:学生联系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谈谈自己的感受。(态度可与此相反,如崇尚英雄。)

  第二课时

  导语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及其精神实质。

  (一)明确目标

  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2—3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2、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4、作者与五柳先生

  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三)总结、扩展

  总结: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其内蕴的根本;“好读书”、“性嗜洒”、“著文章自娱”是其外在的表像,引黔娄为知己,自比古之民,是对着自身生活道路的评价。但从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生存于当世的孤独。

  扩展:交流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利用15分钟的时间写出《陶渊明小传》的白话文章。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及其生活态度。

  2、学*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掌握一些与文章意思相关的词语及文言常用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回忆已经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包括生*、诗文等。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

  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诗》等。本节课我们来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式文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生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同时进行翻译。(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师补充为辅)

  附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称号。(五柳先生)爱好闲静很少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死抠字眼,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爱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了酒招待他,他到亲友家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希望能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却)不会舍不得离去。(他)家里四壁空旷,(房屋破败得)遮不住风雨太阳,(他穿的)粗布短衣也是穿洞打补丁的,放食物和水的器具常是空的,但他感到安然自在。(他)常常写文章自己(娱乐),(文章)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没有得失之念,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有句话: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仔细体味这句话,这五柳先生就是黔娄一类人吧?过着饮酒写诗,以抒发他的志趣的生活。(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同时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 2、因以为号焉

  3、不慕荣利 4、好读书

  5、每有会意 6、欣然忘食

  7、性嗜酒 8、或置酒而招之

  9、造饮辄尽 10、期在必醉

  11、曾不吝情去留 12、环堵萧然

  13、不蔽风日 14、晏如也

  15、不戚戚于贫贱 16、不汲汲于富贵

  17、因以为号焉 18、曾不吝情去留

  三、深入探究

  1、师:这篇课文是一篇传记,那么写传一般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明确:性格、思想、爱好、生活等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要求从原文中找出)。并说说这些内容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爱好: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思想: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具体理解文中词句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练*一思考,如果五柳先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你是否会去喜欢他,说说你的理由。(无固定答案,生自由发挥)

  2、有人说,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陶渊明写的自传,你认可这一说法吗,或者说你能在文中找到陶渊明的影子吗?请你说说理由。(要求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来说)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8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n)褐(hè)箪(dn)

  汲(jí)俦(chu)觞(sh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 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 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 :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课改课例:

  《五柳先生传》的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就《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节课主要任务是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达到读准、读懂的目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二节课学*文章的语言、结构、写法,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n)褐(hè)箪(dn)

  汲(jí)俦(chu)觞(sh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 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 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 :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题巩固等好的学**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

  教学方法:讨论 、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的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五柳先生传》教案实用10份

  《五柳先生传》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他写的一篇传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中看似*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

  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小资料]

  《》鉴赏。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说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而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门,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教学后记

  《五柳先生传》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陶渊明生*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五柳先生传》教案 3

  1.学*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略

  《五柳先生传》教案 4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 5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n)褐(hè)箪(dn)

  汲(jí)俦(chu)觞(sh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 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 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 :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课改课例:

  《五柳先生传》的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与思路:《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属于文言文。文言文的学*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就《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节课主要任务是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达到读准、读懂的目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二节课学*文章的语言、结构、写法,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达到读准目标。

  2、翻译课文,重点掌握与文章有关的词语。同时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3、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

  4、背诵全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

  5、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个人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本节课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上学期我们已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史上我们也学过,你能来介绍一下他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作者简介及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淡却寓意深刻。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试读。

  要求:让学生在试读的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shì)辄(zhé)吝(ln)褐(hè)箪(dn)

  汲(jí)俦(chu)觞(shng)

  2、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诵读。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作业 布置: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背诵。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

  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要求: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1)、教师设计好板面:让学生将有关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句子板演在黑板上。

  (2)、学生分组交流: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

  结论:通过对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师:如果说第一段是传,那么第二段就是评论性的文字。

  2、齐读第二段。

  要求:让学生找出本段中评价五柳先生的语句。

  师:那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让学生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加深理解。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第一段那些照应?

  生:“闲静少言,不谋名利”。

  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这句话再次强化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评价人物形象。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已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提示:喜欢或不喜欢)喜欢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喜欢他“闲静少言,不谋名利”。不喜欢他“性嗜酒”。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不求甚解”。还喜欢他“造饮辄尽”的豪爽性格。不喜欢他“闲静少言”。

  生:我喜欢他“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不喜欢他“性嗜酒”。

  ……

  三、拓展迁移。

  师:作为语文老师,我非常想成为你们的朋友,可作为朋友,必须知其人,又知其心,我非常想了解你们,你们愿做我的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日记上写一篇“自题小像”,介绍一下自己,让我了解你,成为你的朋友。好不好?

  生: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当堂展示。

  四、小结: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 布置:

  学生推荐作业 :1、在读书笔记上默写全文。

  2、继续完善“自我介绍”的短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 6

  复*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重点

  1、学*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过程

  一、导入 复*,板书课题 五柳先生传

  二、出示复*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1)、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3)、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6)、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7)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六、布置作业

  体会课文中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七、板书设计 :

  性格:娴静少言 不慕名利

  生活:环堵萧然 宴如 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传 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自然

  志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五柳先生传》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悟主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3、学*抓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2、积累字词,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和整体把握。第二课时翻译及字词。

  一、导入: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同学们可知诗句中写的'人是谁?

  彭泽令,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上学期我们学*了《桃花源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怡人,远离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五柳先生传》,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曾经做过彭泽令,东晋文学家。

  2、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

  三、检查预*情况

  1、读音

  辄zhé尽 短褐hè黔qián娄 曾zēng不 箪dān瓢 俦 chóu衔觞shāng

  2、朗读检查。齐声读,老师正音。

  四、朗读训练。

  1、自读,从节奏,语速,语调,读音等方面训练,读出感情。

  2、指名读书,其他人听后评议(2 ~3人)。

  3、老师范读,听并用 划出节奏。师教读。

  4、齐声读。

  五、解读志趣

  先生无名无姓,不知哪里人,得号缘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以柳树为号,柳之扶风正如隐士的高洁飘逸,先生又有哪些志趣呢?

  1、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志趣(三大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

  饮酒---------“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足见一斑。

  4、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但是他“晏如也”

  ---------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赞”语中哪句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并谈谈你的看法。

  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6、写作特点: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共九个)

  六、作业设计

  1、读注释,自主翻译。(为第二课时准备)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性格不慕荣利

  好读书

  志趣 性嗜酒 率真放达

  著文章

  生活 环堵萧然 安贫乐道

  八、教后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附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 相 关 内 容

  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的地方,不必细究。

  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计

  复*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做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示叛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喜欢读书, 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这与他 “不慕荣利” 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求苛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集体背诵

  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对陶渊明的生*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五柳先生传》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掌握学*古文的方法。

  3、价值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目标:

  (出示学*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颇(pō)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赋(fù) 欤(yú)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晏如也 【......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效果。

  生:(作练*)

  (出现学*任务)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

  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陶渊明生*简介)。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这篇古文。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册2、3、4、5、6题。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1、性嗜酒2、造饮辄尽3、曾不吝情去留4、短褐穿结5、箪瓢屡空6、黔娄之妻有言7、不汲汲于富贵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9、衔觞赋诗10、无怀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四、试图翻译课文。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理解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训练文言文阅读拓展能力。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册第1、7题。

  1、1、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句子是: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

  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三、谈谈自己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拓展训练。

  昔有一人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又复破分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一、解释加点词。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首不得出自能出之既杀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首不得出B、既不得出C、如此痴人D、有一老人来语之曰以刀劈狼首既杀驼两狼并驱如故即用其语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实用五份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品读 《五柳先生传》晋.陶渊明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点评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品读 《五柳先生传》晋.陶渊明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点评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

  古代人物传记通例,开篇先叙传主之姓名籍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循此例,却有意同读者开了一个大玩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传主生于何时,长于何地,何姓何名,概莫能知,这位五柳先生简直是天外来客。唯一与传主身份产生联系的,只是宅旁有五柳树而已!

  沈约《宋书·隐逸传》引《五柳先生传》且评之曰,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陶宅之旁广种柳树,可视为实录,此有陶诗为证。《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古》: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然作为一篇自况之文,五柳这一自然景观仅仅是陶渊明因以为号的触发点,却完全不能解释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的根本原因。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篇》中指出: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正是针对世俗有感而发,意欲破除此种卖声名、夸门第之社会风气。

  魏晋时代,门阀制度盛行。曹魏制订的九品官人法赋予了世家大族政治上的特权。朝廷于州郡设立中正,评定士人之品。中正由世家大族名流充任,同宗士人理所当然获得高品位。而品位之高下又直接与官职起点之高低挂钩。于是,世家大族累世公卿,高爵显位代代相因,形成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贱族的局面。这种制度,延续到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达到鼎盛,以致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姓族人,无寸进之路(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终东晋之世,朝廷权力一直掌握在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手中,成为门阀制度高峰期的显著标志。

  上层如此,士流趋鹜。族姓阀阅既成为进入仕途的根本条件,世家士子,视门第作铁饭碗,郡望作护身符,族谱作通行证,至于德、才二字,则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重门阀轻才德的社会风气。士人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刘知己《史通·邑里》),以炫耀祖宗荣光、托庇死人余辉为荣,成了一种社会流行病。

  对这一世人司空见惯的现象,陶渊明冷眼观之十分不满。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这种不趋流俗的个性,注定了陶渊明与门阀之风的不调和。自传文《五柳先生传》中,郡望、门第、宗谱一概阙如,看似不合常规,其实是对时风世俗的反拨。自号五柳先生,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揶揄,对世族名士的一种调侃。陶渊明以不知何许人嘲弄了郡望之尊崇,以不详其姓字嘲弄了门第之高贵,以宅边五柳树嘲弄了地位之显赫,以不慕荣利嘲弄了官爵之矜夸可以说,陶渊明借以自况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针对东晋门阀制度的崇尚自塑的,是陶渊明遗世独立清高绝俗的个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柳先生之名一出,知名晋宋并享誉后世,王、庚、桓、谢四大豪门虽然煊赫一时,而今安在哉!

  当然,陶渊明不是天外来客,虽非名门望族,其家族渊源本也可作自我夸饰。其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亲陶敏担任过中低级官吏而后归隐。陶渊明在《命子》《赠长沙公》《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等诗文中列举过这些事实。陶渊明的自述宗谱和士流的自我矜夸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陶渊明以辞官归隐的`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人格价值,而五柳先生这一称谓,正明确地表明了诗人与世俗观念的彻底决裂。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4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品读 《五柳先生传》晋.陶渊明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点评

  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对他的名字作了介绍之后,接着写他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三个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5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