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1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

  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即:c=5辨析:

  (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运用勾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拼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拼图的过程中获得学*数学的快乐,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联系前面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自己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1、1、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1、1、2 B);

  第三张:例题(记作1、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曾学*过整式的运算,其中*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

  [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从公式的左边就可以推出右边、例如(a+b)(a—b)=a2—ab+ab—b2=a2—b2,所以*方差公式是成立的。

  [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来推出、例如:(a+b)2=a2+2ab+b2、我们可以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为a和b的长方形可拼成如下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又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a+b)2=a2+2ab+b2。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即:c=5辨析:

  (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菁华3篇)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华师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总第19章第2节探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史导入

  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

  3、给出一个边长单位为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广泛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数学学*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学文化熏陶。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题19.2(1—5)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题以外,还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如何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同学们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强化提高

  1、出示练*,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反馈

  引导同学们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同学们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作好铺垫,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二、说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B=90°,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它。

  反思:

  教学设计主要是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索问题的设计上有点难,第二个问题应加个3,3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割或者补全,这样过度,降低3,4为直角边的探索探索;在2,6为直角边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设计进去,就为后面的练*留足时间。探索时间较长,整个课程推行进度较慢,练*较少。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及时想出来,没有及时很好的引导,启发,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及时交给思考的方法。学生反应不是太好,能力差,也或许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较难,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探究。

  预期的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勾股定理,但探索热情没有点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勾股定理说课稿 (菁华10篇)

勾股定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①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②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情感态度:①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发学生发奋学*。

  ②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巩固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七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提出问题1:你知道下图所表示的意义吗?创设问题情境,20xx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提出问题2:你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意义吗?此问题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勾股定理说课稿2

  勾股定理就是继续学*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勾股定理说课稿苏教版,欢迎来参考!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就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就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就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就是3,股就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就是不就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就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 强化提高

  1、出示练*,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说课稿3

  课题:勾股定理

  内容: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华师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总第19章第2节探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史导入

  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单位为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广泛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数学学*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学文化熏陶。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题19.2(1-5)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四、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题以外,还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勾股定理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xx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1、课本*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表达水*.

勾股定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 强化提高

  1、出示练*,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是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的宋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百度一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如下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领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备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领,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勾股定理说课稿7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华师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总第19章第2节探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史导入

  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单位为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广泛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数学学*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学文化熏陶。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题19.2(1-5)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四、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题以外,还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勾股定理说课稿8

  课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数学学*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题1.11,2,3,4一方面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外,补充一道开放题。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题以外,我准备设计一道开放题,大致思路是在已画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中让学生尽量地找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勾股定理说课稿9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勾股定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如下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怎么样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怎么样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菁华5篇)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1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利用类比的学*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惯及能力.

  (2)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投影)

  勾股定理的内容

  文字叙述(投影显示)

  符号表述

  图形(画在黑板上)

  2、逆定理的获得

  (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

  (2)学生自己证明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有下面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①角为 、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

  例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已知:CD⊥AB于D,且有

  求证:△ACB为直角三角形。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

  (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1#9

  b、上交作业: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2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探究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测量和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主动探究的*惯,并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究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并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结合课本第六页谈一谈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课件观察后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

  3、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图1—2中,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得到结论:A+B=C。

  二、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3)

  提问:(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2)从图1—2,1—3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2、议一议

  图1—2、1—3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得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2)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3、想一想

  我们常见的电视的尺寸: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还是指的是屏幕的宽?那他指什么呢?能否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电视剧的尺寸是否合格?

  三、巩固练*。

  1、在图1—1的问题中,折断之前旗杆有多高?

  2、错例辨析:△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

  =25即:c=5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三角形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未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四、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

  五、布置作业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并求出最*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练*题13.

  2.思考:*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题18.2第46题.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实用五份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1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

  (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 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 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②因为梯子顶端 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 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难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勾股定理,分清其题设和结论。

  提问学生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可用尺类工具),然后要求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

  出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以其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经验明确

  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三)质疑解难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如何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同学们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强化提高

  1、出示练*,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反馈

  引导同学们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同学们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课时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4章第二节内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之一。勾股定理是我国古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

  教学关键:在现实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确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后,再应用勾股定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教学程序设置如下:

  一、回顾问: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授课例

  有一个圆柱,它的高AB等于4厘米,底面周长等于20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C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课本P57图14.2.1)

  ①学生取出自制圆柱,,尝试从A点到C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路线。思考:那条路线最短?

  ②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C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得对吗?

  ③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C点处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在自制的圆柱侧面上寻找最短路线;提醒学生将圆柱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兴趣高涨,气氛异常的活跃,他们发现蚂蚁从A点往上爬到B点后顺着直径爬向C点爬行的路线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发现了这种爬法是正确的,但是课本上是顺着侧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诉学生:“课本中的圆柱体是没有上盖的”。只有这样课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确的。例2.(课本P58图14.2.3)

  思路点拨:厂门的宽度是足够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当卡车位于厂门正中间时其高度是否小于CH,点D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与地面交于H,寻找出Rt△OCD,运用勾股定理求出2.3m,CD===0.6,CH=0.6+2.3=2.9>2.5可见卡车能顺利通过。详细解题过程看课本引导学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练

  1、课本P58练*第1,2题。

  2、探究: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四、小结

  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紧紧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透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那样就能很轻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0*题14.2第1,2,3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