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

首页 / 教案 / |

  《离骚》备课教案 1

  【学*目标】

  1.学*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案

  【预*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一、关于屈原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前340~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西汉刘向将部分“楚辞”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三、关于《离骚》

  文征明手书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探究案

  一、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A级)

  修姱()羁()謇()

  谇()揽茝()诼()

  偭()溘()诟()

  椒()岌()糅()

  昭()弥()朕()

  规矩()蕙纕()侘傺()

  二、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1-7节)

  A、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C、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三、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用原诗句填空)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衣饰“”,意志、信仰“。”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离骚》备课教案 2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预*,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备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备课教案 4

  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参读书目:(同前一题)


  《离骚》备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重点:

  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学*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

  忠君爱国诗人

  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解题

  离骚:遭遇忧愁。思考可能些什么?

  忧愁

  节操

  四、具体分析课文;

  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

  忧愁(民生之多艰)

  (皇帝昏庸,贤愚不分)

  (小人离间)

  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

  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以死明志

  (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

  (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

  五、总结屈原:

  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1)

——《离骚》教案 (菁华5篇)

《离骚》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

  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遢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怀。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开篇讲述了哪些内容?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叙与楚王同宗,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叙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3.第2段中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白芷,又连缀秋兰做成佩饰。诗人以“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极度苦之情,“长”与“衰”折射出他苍凉苦闷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面对自身的遭遇,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对此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忧愁之深。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表明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痛定思痛,诗人对此前自已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犹豫、彷徨、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诗人重申自己“好修”,“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而,他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8.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开篇第一段,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诗人以十分庄重而矜持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亲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现他的荨贵不凡和常高的理态。“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赋良吾,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给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

  9.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国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神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10.怎样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蝇墨”),举贤授能;第二,她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虛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诗中,诗人自叙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八、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富有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骚体诗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总结全文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布置作业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他这一举动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3.答案:C

  解析:A项,“错”同“措”;B项,“章”同“彰”;D项,“离”同“罹”。

  4.答案:D

  解析:《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教案2

  1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离骚》教案3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离骚》教案4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要求学生课下预*,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离骚》教案5

  1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2)

——舞蹈备课教案合集5篇

  舞蹈备课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毛毛虫的生长过程。

  2、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能在音乐中快乐地舞蹈。(重点)

  3、尝试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现毛毛虫跳舞。(难点)

  4、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毛毛虫的头饰、叶子、蝴蝶的翅膀。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角色导入(自己是蝴蝶,小朋友们是毛毛虫)

  师:我可爱的宝贝们!来!转转我们的小脑袋……展展我们的小胸……伸伸我们的胳膊……踢踢我们的小腿……扭扭我们的腰……最后扭扭我们的小屁股……伸个懒腰!恩,真舒服!(课前热身)

  2、引导幼儿了解生长过程。

  师:妈妈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你们开心呀吗?

  幼:开心!

  师:现在宝贝们都和妈妈长得不一样。那只小虫虫可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幼:因为我们还没长大呢……

  师:那宝宝们怎么才能长大呢?

  幼:各抒己见

  3、出示成长图片,帮助幼儿了解。

  师:请小虫虫们仔细看,你们到底是怎样长大的?

  4、教师小结:卵→蚕→(小、中、大)→蛹→蛾→卵

  二、欣赏音乐。

  1、师:咦?是什么声音?

  2、幼儿欣赏。

  师:宝宝们,觉得刚才这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你能听出什么?

  幼:开心,快乐……/像一个故事。

  师:原来宝宝们的感受这么多啊!那我们再来听一次音乐。这次啊,妈妈要和着音乐给你们讲个故事。

  师:当你们还是卵的时候,你们使劲地摇晃自己的身体,可就是动不了。于是你们累了,便香香地睡了一觉……当你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能动了,你们变成了一条条很小很小的毛毛虫……你们想快快长大,和妈妈一样。所以拼命地吃叶子……慢慢地,长啊长……长啊长……终于,你们长大了!你们长大了,便好开心!扭扭圆圆的身体跳起了舞……跳累了,你们就又要睡一觉……为了安全,你们便钻进了茧里,变成了蛹……过了一段时间,当你们千辛万苦再钻出茧的时候,你们的身体两边已经长出了翅膀,变成了会飞的蝴蝶……于是,你们又开心的起舞了……

  3、第三次倾听音乐,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初步根据音乐创编动作。

  三、师幼创编动作。

  1、幼儿创编动作并示范。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并示范。

  3、教师根据幼儿创编的动作进行提炼,加入一些难度不太大的基本功,穿成小组合。最后示范,再逐一分解教授给幼儿。

  4、集体练*。

  四、集体表演。

  五、结束活动:

  师:森林里要召开文艺晚会了,狮子大王见宝宝们这么棒,便邀请我们去参加演出,你们愿意去吗?

  幼:愿意!

  师:那好!我们现在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

  回家跳给爸爸妈妈等好爱好爱我们的人……

  舞蹈备课教案 2

  一、年龄段:

  4—4.5岁

  二、主题:

  夜晚树林小河

  三、方案名称:

  闪闪小星星

  四、艺术方向:

  舞蹈

  五、设计思路:

  大自然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对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教育应追随幼儿的兴趣,因此设计了本次以星星为主题的活动,希望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更好的完成舞蹈学*活动。

  六、目标预设:

  1、掌握《小星星洗澡》的基本动作及3/4的节奏。

  2、学会扩指(五指张开,伸展到最大限度)、切手和简单的空间方位(正上位、正下位、旁*位、旁斜上位、旁斜下位、胸前位)。

  3、拉伸幼儿手臂及手指肌肉,锻炼幼儿上肢灵活性。

  4、培养幼儿创造性,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七、方案准备:

  布置教室(夜晚,树林,小河)

  准备星星形状的卡片若干、星星头饰若干、《小星星洗澡》音乐及歌词。

  八、方案操作:

  1、展示星星形状的卡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些是老师请来的星星朋友,我们一起把它们贴到墙上好不好?

  老师带幼儿粘贴星星卡片。

  2、师: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看星星啊?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星星为什么那么亮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首歌,学会了这首歌小朋友们就知道小星星为什么那么亮啦放音乐,教幼儿唱《小星星洗澡》(歌词:小星星在夜空,每晚跳进小河中,痛痛快快洗个澡,我夸星星讲卫生)

  3、师: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小星星为什么那么亮了吧,那是因为它们都是爱干净,勤洗澡的'乖宝宝。老师教大家一个舞蹈,让小朋友们也变成小星星和它们一起洗澡,好不好!

  学*动作:扩指师:小朋友们,谁能用自己的双手模仿小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啊?(幼儿模仿,老师带其他同学跟着学)老师也想到一个,大家一起来学。

  练*空间方位:切手(先让幼儿自由模仿洗澡的动作在较规范动作)

  4、师:好啦,小朋友们已经学会小星星洗澡的样子啦,我们的小星星朋友也来了,我们一起到小河里洗澡吧。放音乐,带幼儿学*连贯动作。

  准备位置:跪地团身。

  准备音乐:

  (1)—(4)保持准备位

  (5)—(8)双手掌心向外放在眼前,摇头起身

  第一段:

  (1)—(2)正下位,掌心向外,扩指两次

  (3)—(4)旁*位,掌心向外,扩指两次

  (5)—(6)切手6次前3次向右摆头后3次向左摆头

  (7)—(8)双手缓缓放落在腿上(第二、三段同一节奏,手位不同)

  结束音乐:

  (1)—(8)作睡觉状(幼儿自由发挥)

  九、家庭拓展:

  在父母陪伴下观察星星和父母一起做《小星星洗澡》

  舞蹈备课教案 3

  活动目标:

  1、经过听听、看看、试试,感受三拍子音乐美妙的旋律和性质,初步学跳交替步,要求节奏正确。

  2、启发幼儿进取探索,大胆尝试。

  活动准备:

  音带、节奏乐若干。脚印图片(一只红色、一只绿色)。幼儿右脚贴红花,左脚贴绿花。

  活动过程:

  1、游戏《身体乐器》:根据不一样性质、节奏鲜明的音乐(进行曲、舞曲)启发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动作,并能发出各种声音。做到口、手、脚配合较协调一致。

  2、发声练*:用领唱、接唱的方法唱出好听的声音。要求节奏鲜明,有三拍子的强弱起伏感。

  533∣533∣432∣1——‖

  (领)唱着歌真高兴(幼)啦啦啦啦

  (领)跳着舞真欢乐(幼)哈哈哈哈

  3、复*歌曲《幸福拍手歌》:唱出欢乐的情绪,并在空拍处按节拍做出合拍的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肩等)。

  4、教授:

  (1)感受舞蹈歌曲的美妙的旋律,掌握三拍子的节奏。

  ①感受乐曲二遍:xxx这首音乐听上去感觉怎样样xxx(优美、好)。xxx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干什么xxx(跳舞)

  ②边听音乐边看教师表演:xxx听了这首好听的音乐我也想跳了,你们听听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xxx(三拍子)

  ③边听音乐边看教师表演第二遍。(幼儿边听音乐边按三拍的节奏拍手,用节奏乐伴奏各一遍)

  (2)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音乐抒情欢快的情绪及主要资料,告诉名称。

  ①教师演唱歌曲,幼儿欣赏。xxx歌里唱了什么xxx(跳舞)xxx这是一首很美、很好听的、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听起来很欢乐的歌曲。xxx

  ②教师再次演唱歌曲。xxx歌里唱我们是怎样样跳舞的xxx(拉着、围着圈跳舞)告诉名称《圆圈舞》,幼儿重复。

  (3)学*交替步。

  ①教师边唱歌曲边用交替步跳舞。幼儿观察教师脚的动作,出教师脚的`动作节奏。(二遍)

  ②教师示范交替步。xxx教师跳舞时脚上的动作是怎样做的?xxx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后讨论(一只脚走一下,两只xxx替着走)告诉舞步名称:交替步。

  ③示范交替步。xxx二只脚是怎样交替走的xxx幼儿讨论后,教师演示二只图形脚(红色代表脚、绿色代表左脚),在黑板上演示,

  边喊口令:

  —二三,一二三,左右左,右左右。启发幼儿观察出动作的要领。

  ④用二只图形脚演示交替步,启发幼儿边观察边探索试着跟跳交替步。

  教师问:xxx左右脚是怎样向前走的xxx幼儿试跳,讨论后教师小结:xxx右脚向前一小步,左脚跟在右脚后面走一步,然后右脚再向前一小步。xxx教师边念口令、儿歌边示范:左右左,右左右;两个好朋友,紧紧跟着走;你走我也走,我走你也走……

  ⑤幼儿练*交替步。

  放慢速度,在教师的口令、语言节奏的提示下,坐着练*,提醒先迈贴红花的右脚。

  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图形边跳交替步,边用口令、儿歌提示幼儿边观察边跟跳。(坐在位子上跟跳→站起来跟跳→慢慢走动跟跳)

  (4)完整示范,进一步感受交替步的动作要领,并跟跳。

  ①教师边唱歌边走交替步跳圆圈舞。xxx看看教师跳舞时脚做了什么动作xxx'步子是大还是小xxxxxx身体怎样样xxx

  ②教师边唱歌边用大、小不一样步伐的交替步跳舞,启发幼儿进行比较观察。xxx交替步应当怎样跳步子大好看还是步子小好看xxxxxx跳交替步时身体怎样xxx幼儿讨论后,教师边跳边小结:xxx跳交替步时,步子要小一点,挺胸抬头,身体随着脚步走动要有一点摆动,迈右脚时身体向右有一点摆动,迈左脚时身体向左有一点向左摆动。

  ③放慢音乐速度,教师边唱歌边带幼儿练*。

  ④教师边唱边和本事强的幼儿一起跳交替步,其他幼儿用节奏乐为他们伴奏。

  ⑤教师边唱边带全班幼儿一起跳交替步。

  5、幼儿随音乐跳交替步出活动室。

  舞蹈备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舞蹈资料的查阅,让同学初步掌握有关舞蹈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

  2、通过对音画舞的.欣赏,了解舞蹈来源于生活,并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接受)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赏析舞蹈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激发学*兴趣,创设学*氛围。

  (配音乐和画面,师作DJ带领同学舞起迪斯科。)

  二、舞蹈欣赏

  A、舞蹈片段《酥油飘香》,欣赏后提问:

  姑娘们在干什么?

  哪个民族的舞蹈?你怎么知道?(有同学回答:从服装上可以看出是藏族的)

  (打酥油,生随音乐画面动作模仿,引语:舞蹈来源于生活。)

  B、欣赏和讨论

  出示各民族服装

  师:既然舞蹈和服装有关系,接下来我们看看还有什么于舞蹈有关系。

  舞蹈——(有关系)动作、服装、灯光、音乐、队形、道具

  三、创编

  1、欣赏三个有关水的片段《小溪》《江河》《大海》,让同学为它们取名字。

  问:为什么这样取,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答时进行模仿和体会。如:没有明显的节奏,动作很快等。

  师:除了动作和队形,你还从哪里看出来小溪、江河、大海的特征?

  引导同学从舞蹈元素进行分析。

  队形——漩涡

  大浪——引出道具沙巾,同学使用沙巾进行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流水、大浪

  2、试一试,模仿“海宁潮”

  同学八人一组进行讨论,个别组上台扮演,师生一起评价。

  3、展现:海宁潮,合成作品

  4、小结

  四、生在欢快的音乐中舞出教室。

  舞蹈备课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歌曲表现小星星闪闪发光、宁静的特点,初步学做舞蹈动作。

  2、了解舞蹈中的各个方向,学*手臂伸展和扩指动作。

  3、体会盼望能飞到天上去的心境。

  二、教学准备

  1、幼儿提前熟悉歌曲《小星星》。

  2、小星星头饰若干。

  3、《小星星》音乐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齐欣赏歌曲《小星星》

  1、师:今日教师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来听听吧!

  2、请幼儿说说夜空中的小星星是什么样貌的?歌曲中是怎样说的?小星星在干什么?

  (二)学*舞蹈《小星星》

  1、幼儿欣赏舞蹈《小星星》,教师随音乐跳《小星星》的舞蹈。

  2、幼儿学跳舞蹈《小星星》,教师边念歌词边示范分解动作。

  准备动作:盘腿坐下,左腿放在屁股后面,脚背伸直,右脚放在大腿内侧。

  第一段舞蹈动作分解如下:

  一闪一闪亮晶晶:头先低下,再摆正,然后再抬头,后摆正。

  满天都是小星星:头扭向左面,再摆正,然后头再扭向右面,后摆正。

  (做头部动作时,要求每个动作要干净利索。)

  挂在天空放光明:伸出右手食指,由右下方开始向左往右画一个圈。

  好像许多小眼睛:伸出左手食指,由左下方开始向右往左画一个圈。

  (做这两个动作时,身体和头要随着手滑动的方向一齐摆动。)

  一闪一闪亮晶晶:先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右斜上方;然后伸出左手食指,指向左斜上方。

  (做这两个动作时,眼睛要看向手指指向的方向,动作完成后要坚持不动。)

  满天都是小星星:在之前的动作的基础上,左右手交叉摆动两次。头也要跟着从左到右晃动两次。最终两只手臂向上伸直,张开五指,做手腕转动,头抬起看自我的手。

  第二段舞蹈动作分解如下: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右手向右斜下方、右手90度方向、右斜上方、左斜上方、左斜下方、最终回到右斜下方,这六个方向做伸展扩指动作。

  小星星:右手回到右肩耳朵旁做手腕转动。

  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动作同上,只是做相反方向的动作。左手开始向左斜下方、左手90度方向、左斜上方、右斜上方、右斜下方、最终回到左斜下方,这六个方向做伸展扩指动作。

  小星星:左手回到左肩耳朵旁做手腕转动。

  (在完成这几个动作时,动作要清晰有力度,各个方向动作要明确,稍有停顿感。)

  一闪一闪亮晶晶:左右手分别同时向身体两侧的斜下方、90度方向、斜上方、正上方,做伸展扩张动作。

  满天都是小星星:在上头最终一个动作的基础上,两手做交叉挥手臂两次,头跟着从左到右摆动两次。最终两手向上伸直做转腕。

  3、教师选择难点突出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单独重点学*。

  4、在幼儿掌握这些动作的基础上,请幼儿扮演小星星,边唱边表演动作。

  (三)幼儿表演舞蹈

  1、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表现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云朵里流动的动作。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表演小星星舞蹈时要表现出高兴、愉悦的情绪。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3)

——《离骚》教案 (菁华10篇)

《离骚》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

  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遢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怀。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开篇讲述了哪些内容?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叙与楚王同宗,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叙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3.第2段中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白芷,又连缀秋兰做成佩饰。诗人以“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极度苦之情,“长”与“衰”折射出他苍凉苦闷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面对自身的遭遇,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对此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忧愁之深。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表明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痛定思痛,诗人对此前自已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犹豫、彷徨、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诗人重申自己“好修”,“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而,他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8.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开篇第一段,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诗人以十分庄重而矜持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亲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现他的荨贵不凡和常高的理态。“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赋良吾,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给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

  9.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国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神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10.怎样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蝇墨”),举贤授能;第二,她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虛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诗中,诗人自叙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八、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富有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骚体诗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总结全文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布置作业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他这一举动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3.答案:C

  解析:A项,“错”同“措”;B项,“章”同“彰”;D项,“离”同“罹”。

  4.答案:D

  解析:《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教案2

  [教材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离骚》是“发愤”之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屈原,名*,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读屈原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屈原的心路历程。《离骚》更是如此,因这是自传性作品。虽然教材只是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窥一斑而知全豹。解读这些文字时宜结合屈原的人生困境来捕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复杂况味,做到人文互解。当然也不能放弃对艺术风格的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

  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

  3、重构屈原形象;

  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鉴赏法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屈原

  屈原,名*,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二、了解《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关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现实社会现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第三部分从“索夐茅以筳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禽鸟寄托情意。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三、了解楚辞

  1、教材第七页注解一有关内容

  2、补充:五、六、七言不等,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内容更丰富,有“兮”字,相当于“啊”。

  四、指导诵读

  1、逐节轮流朗读,指导正音。

  2、同桌互读,纠音。

  3、听读,听清节奏。

  4、分组试读,读出节奏。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五、理清诗脉

  默读全诗,找出体现诗脉的句子(或关键词)

  明确:内美—修能-抚壮-弃秽(改度)-中情

  六、细读鉴赏

  诗歌语言最妙之处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这没说出来的部分留我们以无限的审美空间,请细读全诗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蕴,说说自己最有体会的地方。

  明确:主要体味如下词句的意味,先作形象还原充分感受。

  关于内美:帝 皇 贞于 降 初度 正则 灵均

  关于修能:扈 纫 朝搴 夕揽 木兰 宿莽

  关于抚壮:草木 美人

  关于弃秽:道夫先路 三后 得路 窘步 踵武 荃不察 中情 謇謇 忍而不能舍 灵修 改路

  七、归纳形象

  从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屈原的形象,他是怎样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

  明确: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八、延伸讨论

  屈原的忠诚未能挽救故国于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永恒的尊敬。在民间,人们以端午节的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在知识分子人,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

  1、据你所知,这些人都是谁?

  明确: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举例:鲁迅《自题小像》和海子《亚洲铜》

  3、今天,假如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你要做鲁迅还是海子,抑或第三种人?

  明确:学生讨论。无论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屈原最重要的是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清醒地做了一回自己。

  九、课外作业

  1、阅读《阅读屈原》一文。

  2、以“阅读屈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活动。

  3、背诵前六节。

《离骚》教案3

  学*要点

  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学*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

  思考题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题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讨论题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使用原文诗句填空)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三、悟理探究,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答:

  训练案

  一、课文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偭( )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

  二、基础知识检测

  一、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__构成。它采用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

  的意思。

  10.《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三、选择题

  1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叹息。 謇:jiǎn

  谇:suì,进谏

  B.谣诼:zhú,造谣诽谤。

  忳:tún,郁闷。?侘傺:chà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

  鸷:凶猛的鸟。

  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

  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风一更,雪一更,〔〕,()。

  2、问君能有几多愁,()。

  3、对酒当歌,()?何以解忧,()。

  4.星垂*野阔,()。名岂文章著()。

  5、少无世俗韵,()。误落尘网中。()。暧暧远人村,()。

  6、明月松间照,()。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

  8、大江东去,浪淘尽,()。

  9、两情若是久长时,()。

  10、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后反思:

《离骚》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

  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遢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怀。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开篇讲述了哪些内容?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叙与楚王同宗,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叙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3.第2段中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白芷,又连缀秋兰做成佩饰。诗人以“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极度苦之情,“长”与“衰”折射出他苍凉苦闷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面对自身的遭遇,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对此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忧愁之深。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表明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痛定思痛,诗人对此前自已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犹豫、彷徨、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诗人重申自己“好修”,“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而,他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8.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开篇第一段,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诗人以十分庄重而矜持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亲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现他的荨贵不凡和常高的理态。“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赋良吾,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给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

  9.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国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神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10.怎样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蝇墨”),举贤授能;第二,她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虛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诗中,诗人自叙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八、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富有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骚体诗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总结全文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布置作业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他这一举动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3.答案:C

  解析:A项,“错”同“措”;B项,“章”同“彰”;D项,“离”同“罹”。

  4.答案:D

  解析:《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排挤

《离骚》教案6

  1、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离骚》教案7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离骚》教案8

  《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离骚》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排挤

《离骚》教案10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4)

——教师备课教案 (菁华5篇)

教师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教师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单韵母a e的发音,读准四声。

  2.观察和记住a e的字形和在四线格内的位置。

  3.让学生初步体验学*拼音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

  a e的发音及四声。

  教学难点

  a e第二、第三的读音。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儿歌导入

  1.这节课,咱们喜欢的红旗又排好队等着来上课了,你们有信心让自己小组的.红旗升最高吗?

  2.如果你们在看书时遇到不会读、不认识的字时,你会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借助汉语拼音是最好的办法,汉语拼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很多很多的字。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读一首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3.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字与拼音(一)》(读课题)。

  二、学*a、、e的发音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拼音王国吧!()

  2.哇,真漂亮,瞧瞧里面都有谁?(生答,句式:哪里有什么?)

  3.好,老师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一幅图。(整体介绍)

  4.(分图介绍)

  (1)a的发音

  ①这个大姐姐在干么呢?她在练*唱歌,那唱歌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对了,张大嘴巴在发什么音了?(aaa)好,谁来学一学?(生答)

  ②真有趣,老师也想来学学,你们仔细看看老师在读a时嘴巴是怎样的?(生答)恩,嘴巴大大的,老师将a编一句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张大嘴巴aaa)(全班读、小组读)

  ③指着图,把图和头联系起来,开火车读。

  (2)的发音

  ①看看第二幅图,谁来说说公鸡在做什么呢?

  ②真有意思,现在你们跟着老师来学一学。认真观察老师读时嘴巴是怎样的呢?

  ③请学生起来读。

  (3)e的发音

  ①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谁在哪里做什么”)

  ②大白鹅在水中的倒影就变成了我们现在要学*的一个单韵母e,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③开火车读

  ④让学生自己编编顺口溜。(顺口溜和看图是我们记住字母宝宝的两种好方法。)

  (4)打乱顺序请学生起来读a、、e

  三、观察字形,描一描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能读出a、、e的名字了,但这还不够哦,我们还要会写,这样ae三个小朋友才会更愿意和我们交朋友。等下我们要来进行个“我会写”比赛,所以现在要把耳朵竖起来,眼睛睁大,看看怎么写ae的名字。(真棒,字母宝宝可喜欢你们了,它们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参观它们的房子。)

  1.认识四线三格

  2.感知a、、e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试着描一描

  四、学*a、、e的四声

  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得知,我们的老朋友—字宝宝也来到了拼音王国,让我们掌声欢迎它们吧!()一段时间没见了,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齐读)真棒,现在你们跟老师一起来拼读一下(手势),妈、我、禾。瞧,字宝宝和字母宝宝也交上朋友了,以后遇到不懂的字,我们就可以请出它的好朋友—字母,来进行拼音识字。

  1.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刚才老师手势的变化,为什么了?因为啊,我们的字音是有声调的。()瞧,这四个声调就像是丁丁的滑板车。一声**的,二声往上扬,三声拐个弯,四声往下降。

  2.其实啊,这四个声调是a、、e的帽子,不同时候它们会戴不同的帽子,现在我们先把帽子戴到爱漂亮的a头上。()先听老师读一读。好,现在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再读一遍,边读边给a戴帽子。

  3.好,谁愿意来试试(打乱顺序读),全班再来读一读,a的帽子戴好了,a的四声会读了,你们真棒。但是我们不能偏心啊,也要给、e戴上帽子。戴上帽子的、e真帅气,你们会读吗?谁起来读读?

  4.老师范读、e,生跟读,再请学生起来读。

  5.小组比赛下,看看那个小组能最快给ae戴上帽子。(打乱顺序)

  6.ae的四声,都会读了。但老师担心大家忘了这些声调,特意编了一个口诀操,跟老师一起来做一做吧。(:一声*,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7.现在,我们玩几个游戏放松放松(:1.我说你们比;2.我比你们说)

  五、小结

  我们今天学会了ae的发音、认清了它们的字形,还读了它们的四个声调。

  六、作业

  1.给家人读一读a、、e和它们的四声;

  2.a、、e各写一行(写在拼音本上)

教师备课教案3

  第1课难忘夏天

  教学目标

  通过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夏天,挖掘创造潜能,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夏天,抓住自己难忘的细节,用美术材料大胆地表现自己对夏天的理解。

  2.难点:如何巧妙地安排构图和运用色彩等手段,生动地表现夏天的特点。

  教学用具

  1.用于欣赏的课件图片、录像片段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准备美术工具: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水彩颜料、彩色卡纸、剪刀、固体胶等。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图片

  学生准备:

  油画棒、水彩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同学们,暑假过得快乐吗?你都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还有什么见闻(游戏、夏令营、玩沙、旅游??)(用简短语言与大家交流,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发展阶段:

  游戏:教师出示游戏:“连连看”红橙黄蓝绿紫

  以上颜色哪些可以与夏天有联系?你是如何感受到的欣赏图片,进一步了解夏天的画面有什么特征(1、仔细地观察,注意图片上的风景,人物、动物在干些什么?动态如何?2、感受画面上的色彩和构成,找一找画面上最显眼的色彩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夸张地运用色彩刻画和表现人物形象的。“夏天有火热的太阳,有绿树下的浓荫,有暴雨雷电,也游游泳时的欢乐??”)引导他们理解和感悟美术作品的构思和创意。

  三、布置作业:

  想一想,夏天哪些事情最让人难忘?这件事情里有哪些人物?当时的天气怎样?自己在做些什么?当时自己的感受如何?把暑假中最值得留恋的一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表现出夏天的特征。

  (提示:配上题目,突出画面主题。可加可不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暑假中有趣的经历,感受家乡和祖国的美好、生活的快乐。

  2、运用游戏表演、绘画等多种方式表现丰富的暑假生活,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夏天,抓住自己难忘的细节,用美术材料大胆地表现自己对夏天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地安排构图和运用色彩等手段,生动地表现夏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夏季中的大自然与其他季节一样吗?(不一样。)

  2.新课教学

  感受:我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来到户外,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夏日的炎热。引导学生观察夏天里的各种景象和人们的穿着打扮。

  叙述: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夏天的大自然和生活与其他季节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独特之处。

  讨论:夏天里大自然的颜色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人们的衣着如何?人们的表情如何?人们用什么方式来避暑?

  活动:分西瓜,吃西瓜,体验由炎热突然感觉凉爽的快乐舒适。

  欣赏:通过图片欣赏,进一步了解人们在夏天里做些什么,夏天的画面有什么特征。理解和感悟美术作品的构思和创意。

  技法:油画棒和水粉颜料结合使用的方法。色纸撕贴的方法。(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应符合低年级的特征,提示工具的使用安全。)

  构思:小组内交流,谈谈夏天里最让自己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在炎热的夏季,自己通常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凉爽起来。说一说,然后构思一下自己的画面,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表现手法。

  尝试:体验用画笔自由表达夏天的景象,刻画自己对夏天的感受。也可以用彩色纸和其他的制作手段来表现。简单介绍方法和制作特点。

  评价:说一说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内容,比一比谁表现的夏天最有趣,看一看谁的美术作品最吸引人。评出“小巧手”,发证书。

  3.总结全课

  联想:想一想世界上最热的夏天在哪里,那里的人们如何过夏天。夏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请学生课后查资料,拓展他们的视野。

  第2课机器人伙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机器人相关图文、影像的鉴赏,认知机器人的发展情况、科学意义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机器人的同时,学会如何以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

  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创作欲望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

  以各种方式方法搜集有关机器人的科普教育图文、影像素材,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在认知机器人的科学意义及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上,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课前准备:

  教具:电脑课件、机器人相关图文资料、影像片段。

  学具:有关机器人的图片、文字、玩具或模型;绘画工具、废旧材料等。

  教学思路: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哆来爱梦玩具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的朋友,瞧,它是谁?你们喜欢它吗?

  我们都知道哆来爱梦来自未来,它是一只机器猫,它神奇的大口袋里能拿出各种奇妙的宝贝,还有能穿越时空的时光机。今天啊,它打算带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未来的时空看一看,你们说好吗?

  2、播放机器人科幻电影片段

  大熊有机器猫做他的好伙伴,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机器人伙伴呢?

  3、揭示课题《机器人伙伴》

  这都是有可能的,聪明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很多神奇的机器人。那么,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伙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机器人伙伴》一课吧。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各种机器人图片

  现在已经有什么样的机器人了呢?让我们跟随哆来爱梦去“机器人科技馆”去看一看吧。(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特殊功能和奇闻异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各组展示搜集的机器人资料

  想必小朋友们也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接下来就请各组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吧。

  (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展示各组搜集的机器人资料,并请他们各自说一说资料来源来自己对机器人的兴趣,对机器人的了解情况等。教师授予搜集资料多、介绍好的小朋友“机器人小博士”的称号。)

  3、讨论交流,开拓思维

  你们的介绍让老师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机器人的本领高超,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我们的科学家真是了不起,可以制造出这么棒的机器人。我们小朋友想不想成为科学家来制造发明神奇的机器人呢?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呢?

  你想让你的机器人伙伴有什么样的本领呢?你最想让它干什么?

  我们看到机器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外形,有像蚂蚁的,有像恐龙的,还有的什么也不像,外形非常奇特,你心目中的机器人伙伴是不是也很独特,有独一无二的外形呢?给我们大家说说看。

  4、欣赏范作

  小朋友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机器人伙伴真让老师大开眼界。那别的小朋友心目中的机器人小伙伴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瞧瞧。

  a、出示《冲洗机器人》

  你们瞧,这个机器人像什么呀?

  它在干什么呀?

  它可真能干!你们仔细看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生:它的后腿上有吸盘,可以牢牢吸在玻璃上,再高的楼房也不会掉下来,它的前腿可以喷水,这样就能把玻璃冲洗干净了??b、出示《大力士机器人》

  再看这位机器人伙伴,它的形象多威武神气啊,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动作吗?

  你们看,它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原来除了绘画,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材料使我们的机器人更加的有趣,说说看,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你的机器人伙伴?

  生:锡纸、纽扣??

  三、绘画表现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好的想法,一定迫不及待的要把它画下来了吧,那么我们就赶紧开始吧,记得要把你的机器人设计得与众不同,让它有神气的外形和漂亮的颜色哦。学生绘画,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四、评价总结

  1、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机器人的独特功能。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作品以及原因。

  3、教师总评,鼓励为主,表扬作品有创意、表现手法独特的学生。

  4、总结:科学家们预言,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将会出现更加神奇的机器人,它们能说话、有感情、会思考,看来我们的梦想并不遥远,也许这样的机器人就会在我们小朋友的手中诞生,这一切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的。最后,哆来爱梦要我告诉大家,它将把大家今天的想法告诉未来的科学家,我们今天的想象中的机器人伙伴会在未来等着我们!

教师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

  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呀!大自然的语言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你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呢?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教师备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怜、雏、禁、耀、瘙、痒、颊、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谁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出示课题: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语

  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雀跃、照耀

  绿苞、唤醒、沉睡、溪流、瘙痒、面颊、嫩绿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后说说你体会到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你体会到课文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欢快高兴)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5、反馈

  6、春天已经来到,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呢?

  7、出示句子: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歌唱,和它一起奔跑。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投身大自然中的情趣。

  8、配乐朗读课文

  四、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背诵课文。

  五、拓展想象,发现春天。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小溪解冻等

  2、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说说这些事物又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到来的消息的。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5)

——《离骚》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离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但情绪趋向*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两句高余冠两句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献身理想

  进不入.....退将: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矢志报国,忠贞不渝∕伟大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多艰的呼号,千百年来,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关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为崇高的一面。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贯穿于全诗准确来讲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的开篇首先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蕴深邃的。

  他强调自已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诗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欲报效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尤其能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楚国重新振兴,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这种爱国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环境:

  与怀王矛盾:怨灵修……终不-----→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谗多变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君王昏庸

  与群小矛盾:“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谗毁,同僚诽谤中伤群小贪婪嫉妒无所不为

  与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随风转舵,堕落变质(哀众芳之芜秽)

  世俗:“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谗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污浊,看不到一丝正义希望的环境。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悲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贵的品质之二是不改操守,坚持真理

  在打击面前,表示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谗毁面前,仍坚守大义“余不忍为此态也”,被迫离开政坛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虽体解…岂余心?

  尽管诗人曾孤独苦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车以复路……”

  诗人也发出过痛苦无奈的慨叹“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一个“独”字,可想见诗人心境,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诗人对自己与群小的关系认识使十分清醒的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浊的现实面前,在孤独、失望之后诗人的态度是

  操守不改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四)屈原悲剧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远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谗毁

  4、群芳变节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献身正道(正道直行,以事国君)

  评价: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邪恶充斥、是非颠倒的时代,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已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妥协!

  五)重温爱国殉国是屈原的唯一选择

  1、之前,学  依据:宁赴湘流,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节)

  至于著述修学,在国家汲汲衰败的局势面前,救国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静著述的心思的。

  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隐居,需要一颗抛开世俗的心,楚国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阳之”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贵,言自己对楚国的兴亡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岂自由?

  《渔父》与渔父的对话,也是屈原坚定或动摇的内心冲突,最终还是坚持理想、信仰

  另择高枝(离开楚国,楚才晋用:比喻本国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灵活变通

  《离骚》可分为两大层,

  课文节选是层一,侧重于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层二,侧重于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灵魂的上下求索,是虚写

  ×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

  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乡楚国,是就此远离这黑暗的已毫无希望的祖国呢,还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夫:凤凰,马:飞龙,我的凤凰悲戚,飞龙恋栈,他们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终于还是留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3、评价:

  这样,诗人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污浊的环境,倔强的坚守,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离开楚国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唯有,以死殉国,捍卫理想。

  他的死是与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纯洁;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与日月争光)

  三、现实意义: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自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洁,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司:接受孔子以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节”的生死观,有“忍辱立名”的荣辱观,所以隐忍完成《史记》。

  2、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不少知识分子罹难,一部分自尽,一部分活下来,完成未竟事业,前者师从屈,后者

  以司为训。

  3,、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怎么做?

  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时候,请:

  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

  正视挫折的生命才更有力量。

  四、听听不同的声音: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

  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请发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结课

  六、作业:

  写一篇学  教学任务: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群文比较

  教学过程:

  一、直导:

  这节课,探究《离骚》的艺术成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节选部分的例句

  扈江离…朝搴阰…既替余…步余马…

  制芰荷…芳与泽…佩缤纷…

  怨灵修…众女嫉…日月忽…

  1、用香草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强人格修养

  用香草比喻群贤

  灵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君王或自比

  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鉴赏: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

  4、作用:

  各种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义,使作品含蓄,富有韵味,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美。

  三、其他技巧体会

  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三)对比

  群小奸佞----------→屈原的忠心,耿直,卓尔不群

  四、整体再读课文感知+练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较

  一)内容上:

  弃妇诗,逐臣诗

  《氓》里的弃妇之所以被弃,《离骚》节选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过错,他们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

  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性,对弃妇诗的解读出现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曹植的《七步诗》、朱庆余的《*试上张籍水部》、张籍的《酬朱庆余》都是这种类型。

  二)风格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国风》则和《楚辞》并称“风骚”。

  《氓》恰好选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民歌。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氓》里用来比兴的物象,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物,这是由《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决定的,限于诗歌篇幅,《氓》里的比兴只能以零散单一的形式出现,无法构成系统,往往只是这一首诗里的一两个意象。

  《离骚》(节选)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于比兴的物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凡诗人所见所闻所梦所想,都可能见诸笔端,如灵修、美人。《离骚》全诗里还有宓妃、佚女、虬龙、鸾凤等词。这种虚构的想象复杂深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极现浪漫主义特色。

  此外,《离骚》(节选)里用于比兴的香草,在整首诗里共有几十种,就如江离、辟芷、秋兰、桂树、秋菊等,构成了一个恢弘的抒情体系,形成了香草美人传统。

  六、小结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镌刻着心志的诗文,还是穿透时空,雕镂我们的灵魂。贯穿全诗的忠怨之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因忠生怨,因忠之切,所以怨之深。

  伟大的艺术,自是美的无尽藏。

  首先是,屈原光辉人格的崇高美,美政理想,矢志报国∕深厚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人格峻洁、高大,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的是深沉刚烈的精神底色。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其次是,慷慨激昂的悲壮美,屈原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对后果有足够的估计且义无反顾,他坚毅不屈,苦苦追求,这些昂扬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香草美人的写法,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使诗歌更绮丽。

  六、作业:屈原名句摘抄并赏析。

《离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教学设计5

  离骚 屈原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失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PPT7-8)

  三、预*检测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ín)

  揆(uí) 肇(zhà)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ì)

  2.词语解释

  皇:大。 览:观察。 揆:揣度。 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 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诵读指导(PPT10)

  4.诵读指导(PPT10)

  5.自译诗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 ”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6)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5篇)

  离骚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刚刚我们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离骚》

  二、解题“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有关资料

  1、屈原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晚年创作的《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听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

  录音完后让学生注意字词的积累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研读、探究、交流:《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1、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2、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4、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5、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学*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作业:

  1、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阐释***《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

  1。“离”通“罹”,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之意。

  四、诵读课文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小结(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 人物形象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

  (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

  朝搴木兰,夕揽宿莽

  乘骐骥以驰骋

  《离骚》原文补充: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原文补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 研讨诗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艺术手法。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等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拓展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一)阅读《鱼父》,屈原与渔父的观点代表了2种不同的价值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评价

  (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总结

  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

  离骚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骚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楚辞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 也可理解为 人生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朝谇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B .灵修浩荡, 终不察夫民心 。

  C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D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态度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不群, 异道 难以相安,宁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九死其犹未悔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美政 (即 圣君贤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余情其信芳 , 昭质其犹未亏 ,衣饰 芳菲菲其弥章 ,意志、信仰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进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进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进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 : xi ng ,观察,选择。 朕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步 :使……步行。 皋 : g ā ,水边高地; 皋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本 , 离尤 : 离 同 罹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进 :指从政, 退 指辞官致仕。 信 :副词,确实。 高 长 : 动词,加高,加长。 佩之陆离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陆离之佩 。 泽 :污浊。 章 :通 彰 。 惩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移情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我 与 物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缤纷的 繁饰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我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乡愁 是 邮票 、 船票 、 坟墓 、 海峡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花溅泪 鸟惊心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离骚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过程:

  一、检查预*、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7)

——准备课的教案合集五篇

  准备课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的运用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常见的、最新鲜的和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言的规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收集、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用具:

  洗衣粉包装袋、“美乐多”瓶、胡豆简介、广告语、警示语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让你去背诵圆周率,你们会背吗?可是,有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会背。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样学会背诵的吗?

  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整天不物正业,就喜欢到山上去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都给学生留下一道作业: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一位聪明的学生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编了一段顺口溜:

  山颠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哭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乐尔乐(626)

  先生一回来,大家都会背诵了。

  由此,可见语文学得好,对数学也大有帮助的。不单如此,在生活当中,处处可见语文的影子。

  二、收集,观察生活中的语文。

  例如,电视、广告、校园横幅、对联。包括家里的一些食品的简介等等都体现了语文知识。

  广告:某石灰广告――白手起家

  某化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耐克――一切皆有可能。

  对联: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条狗在河边啃骨头,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子往河上一扔,曰:水流东坡诗(尸)。

  生活用品的名字和广告、食品简介和姓名等:

  名字:自己家人对自己的期望。

  飘柔、立白、美乐多、雪碧等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名称和它们的广告语。

  横幅:学校挂的、街道写的等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广告语或者是横幅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知识问题。例如我曾见到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到: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让学生修改这则简介。

  三、交流介绍收集到的生活用的语文现象。

  你们收集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你们能举其他的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语文现象吗?你可以说说你对这些现象的感悟和体验。或者,你能说说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可以的。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说一说。

  四、布置作文。

  范文讲解,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看到别人这么写,自己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写继续收集资料,以“生活处处有语文”为题,写一篇至少500字的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准备课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准备课的教案 3

  一、主题:

  新学期、新气象、新起点

  二、时间:

  20xx年2月

  三、教学背景:

  学生刚刚开学,玩心还很大,还没有从玩中收回心,学*积极性不高,纪律比较涣散,所以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让他们有一个新的起点,班级呈现新的气象。

  四、教学目的:

  1、学*《守则》、《规范》的内容,使同学们对“守则规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守则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惯。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准备: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班主任谈话导入

  (二)熟记并理解《守则》、《规范》

  (三)将*时的行为和《守则》、《规范》的要求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

  学生自由说。要说出自己不足并对照规范说说自己应该如何改正

  (四)自由记忆《守则》、《规范》

  学生自由记忆

  (五)学生谈学*的重要性

  (六)安全教育

  七、教学总结:

  良好的*惯帮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中华民族是礼仪这帮,传统美德应该发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学规范,用规范,让我们新学期有一个新起点,新气象。

  八、课后实践作业:

  办一期“新学期、新气象、新起点”的黑板报。

  准备课的教案 4

  教学目的: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2、创设情境,分块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问的友谊。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l_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文字的魅力。

  2、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表达能力。教具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向父母等长辈调查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2、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简单询问检查学生课前为本次口语交际所做的准备工作。

  问: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你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名字?你想给自己取什么更好的名字?……

  (调动起学生的情绪,然后用幽默或感人的语言给学生讲述自己名字的有关故事,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2、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的字义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3、猜想性评价。

  教师在黑板上列举若干(不是随意的,应事先做好分类)本班学生的名字,请本人所在小组之外的学生根据字面对这个名字进行猜想性评价,由本人最后加以验证。教师相机进行归纳。

  (1)以出生时间(生年、生月、生日、生辰)取名的;

  (2)以出生地点取名的;

  (3)以出生情景取名的;

  (4)以美好的期望(有所作为、人格高尚、性格优良、人生顺利、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姿容秀美等)取名的;

  (5)以灵感取名的;

  (6)以个人爱好取名的;

  (7)以人生追求取名的;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从中了解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感受名字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

  4、创意性表达。

  你对班上谁的名字最感兴趣?在充分了解对方名字的前提下,根据其特点写赠言,然后全班交流评价,评出最佳赠言。

  例如:

  文学骏――

  愿你像一匹骏马,在文学的道路上飞奔向前!不管道路怎样坎坷,旅途如何漫长,你都要无所畏惧地奔跑,再奔跑,直至抵达胜利的终点。

  金航――

  愿你是个永不言败的远航者,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满载着“金子”凯旋。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写赠言,亦庄亦谐,既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通过创意性的表达,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5、交流*台。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的轶闻。

  (2)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准备课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由地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学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有条理地写。

  教学难点:

  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观察秋天,并画或者选一幅秋天的图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说说秋天的特征吗?

  2、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写前指导

  1、指导学生读语文书*作的要求。(小黑板出示)

  这次*作的要求是:

  ⑴写前要先向同学介绍图画的内容;

  ⑵写时要用上*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⑶写好后交流,修改自己的*作;

  ⑷展示和欣赏。

  2、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请一学生将画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指导写作的方法。

  ⑴在学生叙述时,教师相机指导叙述的顺序。

  ⑵请同学们评价他说的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

  ⑶有意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先中间后四周,先整体后部分等等。

  ⑷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跟在叙述图画时的顺序一样,将自己叙述的内容按顺序写下来。

  ⑸教师抓住一学生叙述时的色彩、声音、想象的句子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⑹出示范文指导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⑺再指导学生想想刚才一学生叙述时有哪些是图画上没有的。然后指导学生在写看图作文时可以加上自己符合实际的想象。

  ⑻教师再抓住刚才学生发言时的好词佳句,先表扬他们,然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⑼交流自己收集的好词佳句。

  ⑽让他们说说哪些可以用进自己的*作。

  ⑾教师说一词让学生进行造句练*,然后将几个词板书后让学生说一段话,在说话时能用几个词就用几个。

  ⑿这时教师再让刚才叙述的同学将自己的图画再讲述一遍,并让所有的学生当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3、交流。

  ⑴小组交流,把自己的画的内容跟同桌学生讲讲,互相提示、修改。

  ⑵集体交流,评价并修改。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学生写作。

  学生开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板书设计: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1、看图知中心

  2、观察有顺序

  3、写作有条理

  4、用上好词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