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

首页 / 教案 / |

  《陋室铭》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争取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之美

  《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一间简陋的居室,究竟美在何处呢?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他的一篇著名的美文精品——《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之美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诵读感知美

  1、文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就从朗读入手解读它。老师先抛砖引玉,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基础知识是学*的重点之一。(由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字词的目的)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品读欣赏美

  我们不仅能通过阅读感知到陋室的形象之美,还能通过品读欣赏出陋室的意象之美。有哲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文就是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窗口。本文的美可以概括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板书三美)

  1、探寻语言之美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

  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生读课文)

  2、欣赏形象之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陋室内外是何颜色?景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陋室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

  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讨论、点拨:可以看出陪衬美、画面美、环境美、人物美、生活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顺势点示:写陋室就是写人,咏陋室就是咏志向。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陋室的描绘与赞美,赋予陋室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3、品味意蕴之美。

  作者写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一是对“陋室”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陋室”的不陋,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古代名贤的'居室引出评价和比较,名为写室,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选择,突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作者好像是在写陋室,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五、吟读歌颂美

  同学们带着对“陋室”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各读一遍)

  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六、审读判断美

  1、看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2、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3、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和接受。

  七、激励传承美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水比兴引陋室

  对偶拟人描环境

  衬托对仗夸朋友

  虚实对比话生活

  类比暗含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陋室铭》教案设计 2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  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七、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八、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设计

  《陋室铭》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2、自主探究学*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设计 5

  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过程

  一、预* 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研讨 学*: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22《陋室铭》答案(四)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1)

——陋室铭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1

  一、刘诗导入并解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陋室铭》

  让学生介绍“铭”(试一试)

  二、感知课文

  1、 准备性朗读。(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 )

  2、 抽读,其他学生找错。

  3、 听一听。(强调音节与“读通”)

  4、 齐读 。

  三、研读课文

  (一)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要求:同桌合作,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考一考)

  (二)问题探究

  1、利用题目“陋室”与课文最后一句“何陋之有?”的矛盾,找出“不陋”的原因。(交流)

  2、“惟吾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3、这些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4、对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你有何看法?

  (三)写法探讨

  1、以“陋室铭之医室版”引入对本文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的探讨。

  2、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3、可能提及的写作方法有:

  语言:押韵、简练、比喻、对偶、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写法: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结构:用类比引出中心→描写(陋室情景)→反诘结束,深化中心。

  (四)教师总结、补充。

  四、背诵积累

  1、课堂背诵(方法指导)、默写

  2、再次齐读感悟(强调音节)

  陋室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反思(略)

  附: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覃玉

  陋室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爱莲说》

  第3、4课时:学*《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 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谈笑有鸿儒的‘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草色”。“阶绿”相对?“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山和水

  对偶描环境陋物托

  衬托夸朋友室物

  对比话生活不言

  类比立志向陋志志

  陋室铭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

  (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陋室铭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爱莲说》

  第3、4课时:学*《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史上,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辨音识字]

  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民百姓。)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板书设计】

  室外景:环境优雅安贫乐道

  陋室室中人:交往儒雅不陋铭

  室内事:生活高雅高洁傲岸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思路的精炼再现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2)

——陋室铭语文教案优选【五】份

  陋室铭语文教案 1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

  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带入课堂的学*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题。

  陋室铭语文教案 2

  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陋室铭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陋室铭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语文教案 5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3)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能力目标:品读文本的写法特点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法与学法教法:

  启发、探究、学案导学

  学法:主动思维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发学生学*该文的兴趣。

  学案导学检测预*

  通过学案导学来检查预*的情况:

  1、了解作者

  2、了解文体特点

  3、检测词语(特别注意)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调素琴()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课件适时补充

  1、学生介绍作者

  2、学生介绍文体特点,明确了题目的含义

  3、学生读准字音(或到黑板注音)

  学案导学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预*,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做旁观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录音范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教师可泛读)。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

  教师点拨

  陋室不陋德馨

  室外景景色之雅

  室中人交往之雅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3、再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拟人

  对比

  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概括写法、主题1、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

  ②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③学生听读

  2、学生解释词语

  几名同学翻译课文

  学生分析为主

  3、学生自主提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考考其他的同学,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环节明确学*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生生互动。学生获得了情感熏陶及态度上的提升,并让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主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等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

  探索精神。

  总结收获说说看,本节的`目标你完成的怎样了?进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赠言师生共勉: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给自己在心底留一块净土!

  学生谈收获

  让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拓展延伸链接生活: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了作者托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下面把你尝试作者的写法写的铭文宣读给大家。

  师生共评联系身边的生活完成,力求达到主题明确,表达鲜明的情感态度。

  同学读作品其他同学点评拓展视野,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意味无穷。

  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刘禹锡的有关作品来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思想清怀。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铭文。

  3、对出下联:

  上联赏读陋室悟德新

  下联

  4、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教师可选择)

  通过多种渠道来积累知识。

  课外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托物-------言志

  陋室德馨

  不陋拟人

  室外景景色之雅高洁傲岸

  室中人交往之雅安贫乐道对比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类比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 2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文体复*: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有名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B:助词,的/到。C:就。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4,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陋室”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2016,湖北随州市)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名(著名)灵(灵气,神气)

  斯(这)惟(只)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云(说)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 4

  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意,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学*方法,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阅读与学*的一般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易从朗读中获得学*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陋室铭》缘由的故事引入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的室铭。用以自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1.你预*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六)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七)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极端厌倦)

  9.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2.作者自比诸葛亮,杨雄,目的何在?表明自己具有古代明贤的志向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八)总结艺术特色提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哪些写法值得学*?

  1.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排比,对偶——骈句

  3.押韵严格,压什么韵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铭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九)当堂成诵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初中语文《陋室铭》的优秀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通过窗户看天空,通过天空看历史,通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九、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追问

  陋室(托物)景色清幽不陋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4)

——《陋室铭》教案 (菁华9篇)

《陋室铭》教案1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2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来自网!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陋室铭》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

《陋室铭》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陋室铭》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争取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之美

  《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一间简陋的居室,究竟美在何处呢?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他的一篇著名的美文精品——《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之美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诵读感知美

  1、文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就从朗读入手解读它。老师先抛砖引玉,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基础知识是学*的重点之一。(由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字词的目的)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品读欣赏美

  我们不仅能通过阅读感知到陋室的形象之美,还能通过品读欣赏出陋室的意象之美。有哲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文就是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窗口。本文的美可以概括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板书三美 )

  1、探寻语言之美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

  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生读课文)

  2、.欣赏形象之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陋室内外是何颜色?景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陋室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

  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讨论、点拨:可以看出陪衬美、画面美、环境美、人物美、生活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顺势点示:写陋室就是写人,咏陋室就是咏志向。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陋室的描绘与赞美,赋予陋室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3、品味意蕴之美。

  作者写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一是对“陋室”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陋室”的不陋,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古代名贤的居室引出评价和比较,名为写室,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选择,突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作者好像是在写陋室,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五、吟读歌颂美

  同学们带着对“陋室”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各读一遍)

  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六、审读判断美

  1、看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蓝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2、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3、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和接受。

  七、激励传承美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 据典 表态度

《陋室铭》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当堂背诵短文

  4、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目标: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学*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体会文章精致的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立轴,康星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韵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右铭呢?为什么?

  <二>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自己、歌功颂德

  <三>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生*(见投影)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就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生涯、辛苦辗转,联系《秋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是一个心气极高、进退自如的诗豪。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音,能流畅地朗读全文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示范,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学生个别示范读,其余学生、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文言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后一个“之”,用在反问句中,语气强烈,要重读。

  学生练读

  <五>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大声译读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水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丝竹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人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比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

  小结:作者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板书:情趣高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对今人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手,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手

  小结: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上琴兴

  (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思考:古人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风中独自抚琴?

  小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一颗被俗务缠绕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竹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生活?案牍出现在哪儿,代表着什么生活?

  小结:作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个心灵清雅的诗人。

《陋室铭》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 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 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 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 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 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 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 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 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 板书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 环境清幽 安贫乐道

  室 不陋 交往之雅

  铭 情趣之雅 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 言志

  六、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5)

——《陋室铭》刘禹锡实用五份

  《陋室铭》刘禹锡 1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成果。

  检查预*: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一、巩固旧知:

  1、解释下列疑难字词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根据自己的志趣造句)

  不在 ,有 则 。

  不在 ,有 则 。

  二、明确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三、探究学*: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二) 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提问: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四、思维拓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大约1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陋室铭》刘禹锡 2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着,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陋室铭》刘禹锡 3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陋室铭》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陋室铭》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室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陋室铭》赏析二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陋室铭》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陋室铭》刘禹锡 4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写作背景

  作者:**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官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经典诗句

  作者:**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刘禹锡 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惟吾德馨(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小题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1分)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意何在?

  答案

  【小题1】①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使……劳累

  【小题1】无/ 丝 竹 之 乱 耳

  【小题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翠,映入眼帘。

  【小题1】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圣贤的品格,从而突出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照应主旨句,突出“德馨”。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注意句子的节奏、还要注意到句子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时注意句中重点词“上”“绿”“入”“青”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衬托作用,突出作者的品德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选【五】份(扩展6)

——《陋室铭》教案优秀优选【5】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 1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成果。

  检查预*: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一、巩固旧知:

  1、解释下列疑难字词

  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根据自己的志趣造句)

  不在,有则。

  不在,有则。

  二、明确目标:

  1、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

  2、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三、探究学*: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二)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提问: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提问: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四、思维拓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莲花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大约1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陋室铭》教案优秀 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苔痕()鸿儒()

  案牍()西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教案优秀 3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优秀 4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爱莲说》

  第3、4课时:学*《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n。

  3、再读本段

  ①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灵馨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乱耳案牍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优秀 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