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化学中考复*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

2、知道并初步学会应用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

3、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

4、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你的科学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化学式的意义。

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准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也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化学式,要学会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理解其涵义,并能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求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H2O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注意)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

2.有些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它的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中的一种,只有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实际上许多物质并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物质也就没有分子式。

(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小结)

(1)单质:

①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铁Fe、铜Cu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②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 a. 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思考)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小结)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例如: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H2O。

第二课时、化合价:

(教师讲解)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学生看书):P80 表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几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几?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几?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水记得多,记得准〉

2、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教师讲解)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就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题]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P 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P:10÷2=5 O:10÷5=2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 。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活动与探究]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教师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2、CuO、SO3、KI、MgCl2 。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师讲解)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做某些计算。本节主要研究根据化学式式的.计算。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释)∵H2O中有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

∴应计算两个H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例2]计算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2×1+16)=36

(活动与探究):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1]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2]计算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活动与探究]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的问题

注意:上式中2N所表示的含义为NH4NO3分子中有两个N原子,不能写成N2,N2的含义为一个氮气分子,NH4NO3分子中无氮气分子。

作业:课后*题

课后记:本课题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特别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定义 宏观:表示这种物质,可知组成物质的元素

意义:微观: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

化学式量 :①各原子个数比②待续…③待续…

书写:

读法:

①表示原子间化合时的数目

②化合价有正负

化合价 ③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2CO2表示( )

A. 2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

A. 502N B. 05N2 C. N205 D. N502

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 Mg0 B.A10 C.Ca(0H)2 D.Na2CO3

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_______(2)4个氢原子_________(3)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4)氢元素___________(5)氧气_______________(6)氯化钾_______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 (8)2个氮分子___________

5.某化合物化学式为NanRO2n,其中R的化合价为+3价,则n的值( )

A.1 B.2 C.3 D.4

6.市售的某种含氟(F)牙膏中有一种化学药物的化学式为Na2FPO3,已知F为-1价,则P元素的化合价为( )

A.+5 B.+3 C.+1 D.-3

7.为分析某可燃物的成分,将该可燃物2.3 g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经测定生成物中只含有4.4 g二氧化碳和2.7g水,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化学中考复*教案 2

氨的催化氧化生成NO: 4NH3+5O2==Pt,高温==4NO+6H2O 反应生成NO,NO在有足量的O2和水的条件下生成硝酸 4NO+3O2+2H2O=4HNO3 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重要步骤!!

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氨气的催化氧化实验探究

氨气的教学过程教案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是现阶段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保问题。为满足20__年原国家环境保护部在《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中提出的要求,20__年以来获得环保部环评批复的煤化工项目多数选择高浓盐水分质结晶技术路线,一般为生化-深度处理、中水回用、膜浓缩和分盐处理工艺,其中生化-深度处理是整个工艺的关键。某煤制气企业开展了碎煤加压气化酚氨废水处理中试工程,龙安泰环保通过对该废水进行小试及类似项目分析比选,中试工程选择了水解酸化+两级A/0+臭氧催化氧化+MBR组合工艺,作为中水回用前端的生化—深度处理工艺。

一、废水水质分析

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是煤化工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溶解或悬浮有粗煤气中的多种成分:无机类如氰化物、硫氰化物、硫化物、氨盐等,有机类如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单元酚、多元酚等)和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萘、蒽、噻吩、吡啶)及焦油等。该煤制气企业采用碎煤加压气化工艺产生的酚氨废水酚类及油浓度高,有毒及抑制性物质多,B/C值较低,采用单一生化处理工艺难以达到后续中水回用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该企业酚氨回收后废水的水质数据见表1。

表1 酚氨回收后的废水水质数据

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控制参数

2.1工艺流程

从表1水质分析可知,废水具有高COD、高氨氮、高酚等特点,因此一级处理采用水解酸化+生化A/0工艺: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可降解大分子有机物,提高B/C值;在A/0池中采用混合液和污泥回流的前置反硝化工艺,可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将氨氮转变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反硝化过程中再转化为氮气。

经过生化处理后的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难以降解的大分子,增加了深度处理的难度,因此深度处理采用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艺,采用臭氧催化氧化的方式,打破大分子链,转变为可降解的小分子;同时采用MBR工艺,拦截大分子有机物和活性污泥,增加有机物的降解时间,保障出水水质。酚氨回收后废水生化-深度处理段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三、 运行调试

3.1水解酸化池调试

水解酸化池调试分为污泥接种驯化、定期排泥和补泥、提负荷、凋整运行参数、检査污泥挂膜等步骤。进水pH为78,温度为20°C35 °C,接种污泥来自该煤制气厂生化装置UAS B池剩余污泥,接种量为水解酸化池有效池容的10%,初始进水负荷为设计值的30%,定期排泥和补泥,逐步提高进水负荷,每次增加10%~20%,两周内达到满负荷运行。根据pH值、B/C值、碱度值和总酚值,判断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效果,适时调整污泥回流比及内回流比。污泥回流比依据沉淀区污泥浓度及水解酸化池内游离污泥浓度确定,内回流比根据水解酸化池出水总酚及进水总酚含量确定,保证回流后水解酸化池进口处总酚质量浓度小于100mg/L。定期检査池内填料挂膜情况、是否有堵塞等,出现问题及时清理。

3.2两级A/O生化池调试

两级A/0池调试包括好氧池和缺氧池调试,涉及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运行参数优化,如碳酸钠、磷酸盐、乙酸钠等加药量,曝气量,温度,pH,SV3o(30 min污泥沉降比),MLSS,SRT (污泥停留时间),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污泥回流比,D0,碱度,污泥龄等指标。

为缩短活性污泥驯化周期,两级A/0池接种污泥取自该煤制气厂生化装置A/0池剩余污泥,控制接种污泥质量浓度在5 000 mg/L左右,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模式培养污泥,初期A/0池进水量为设计水量30%,逐步提高进水量,每次增加10%20%,每隔2d3d增加1次,直至满负荷。控制缺氧池D0质量浓度在0. 2 mg/L-0. 5 mg/L,好氧池DO质量浓度在2 mg/L-3 mg/L;污水水温在 20 °C-30 °C ,污水 pH 6.5-8.5;二沉池出水碱度在70 mg/L左右,总磷质量浓度0. 5 mg/L左右;另外根据一级A/0的总氮处理效果投加乙酸钠,确保两级A/0的C/N值大于40。

3.3臭氧催化氧化塔调试

臭氧催化氧化塔调试的重点是臭氧投加量。初期根据理论投加量60 mg/L~80 mg/L调整臭氧发生器臭氧产量,检测接触塔迸岀水B/C值及COD变化,逐步优化臭氧投加量。

3.4 MBR装置调试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和生物膜培养是MBR装置调试的重点。MBR反应器接种该煤制气厂生化二沉池污泥,接种量为反应器有效容积的20%;生物膜培养分3个阶段,驯化阶段间歇运行14 d;调整运行阶段连续运行14 d,逐步将进水量从0. 53m/h提高到3m/h,控制D0质量浓度大于3 mg/L;稳定运行阶段10 d,处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伴随生物膜培养,逐步优化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稳定运行阶段粉末活性炭投加量控制在 0. 3 kg/m-0. 4 kg/m。

四、运行效果

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处理装置污染物去除效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关键处理装置发挥了各自应有的功能。水解酸化池CODcr去除率14.5%。两级A/0装置充分地去除了污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氨氮以及总氮,其中一级A/0的CODcr、总酚、氨氮和总氮的*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 9%、86. 5%、92. 1%和85. 9%,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臭氧催化氧化塔和MBR反应器实现深度去除污水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臭氧催化氧化塔有效降低污水色度。

MBR反应器进一步吸附、过滤、截留、去除污水残留污染物,其CODcr和总酚去除率分别达到71. 5%和87. 2%,出水指标*均值CODcr 57. 4 mg/L、氨氮质量浓度3. 9 mg/L、总氮质量浓度14. 2 mg/L、总酚质量浓度4. 2 mg/L,显著降低污水污染物浓度,出水效果好,达到中水回用段进水要求(CODcr<60 mg/L,氨氮质量浓度<5 mg/L,总氮质量浓度<15mg/L,总酚质量浓度< 10 mg/L),且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表2 生化-深度处理单元各处理装置污染物去除效果

该中试工程为新建污水处理项目,废水处理量为3. 5m/h,日废水处理量*均为84m,运行费用包括公用工程费、运行药剂费、人工管理费。公用工程消耗主要包括电、仪表空气、循环冷却水,其中电量*均消耗约680. 08 kWh,电费以0. 88元/(kWh)计,则需电费7. 12元/m;仪表空气*均日消耗432m,费用以0. 1元/m计,则需费用o. 51元/m;循环冷却水*均日消耗98. 4 t,费用以0. 45元/t计,则需费用0- 53元/m。需加乙酸钠、磷酸盐、PAC、PAM和活性填料费用约为3. 58元/m,人工费为0. 35元/m。不计设备折旧,运行费用合计约为12. 09元/m。

五、 结 论

对该煤制气企业碎煤加压气化酚氨回收后废水处理中试工程,龙安泰环保采用水解酸化+两级A/O+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艺,废水经处理后C0Dcr降至57. 4 mg/L,去除率为97. 1%,氨氮质量浓度降至3.9 mg/L,去除率为96.5%,总氮质量浓度降至14. 2 mg/L,去除率为89. 1%,总酚质量浓度降至4. 2 mg/L,去除率为98. 7%,均达到设计出水水质指标,满足后续中水回用段进水水质要求。

  化学中考复*教案 3

【水的组成】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化学中考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化学中考复*教案 5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中考化学复*教案实用十篇

  中考化学复*教案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

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

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

罗常数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中考化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中考化学复*教案 3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方式。注重学*过程,在快乐的学*中,实现学*目标。主要采用的学*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中考化学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中考化学复*教案 5

命题落点

1.能从原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粒子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3.能用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4.从典型实例出发,确认原子的真实存在,去探究粒子的性质等,

5.计算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题2 元素

命题落点

1.利用元素这一宏观概念,去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成分,

2.考查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命题时往往给出元素周期表或部分内容,要求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去推测一些未知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或发现一些规律。

4.通常给出常见物质名称、俗名、图形或其他信息,根据组成物质中元素的种类,来判断物质所属的类别。

课题3 离子

命题落点

1.利用粒子中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去判断粒子种类,

2.根据原子的结构来判断或推测元素相关的化学性质,

3.能从离子的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实验事实。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命题落点

1.命题时常给出化合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2.给出物质的化学式,要能知道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3.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寻找物质间的内在规律,

4.通常考查根据指定要求,用化学符号表示粒子、粒子的个数,以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5.根据给出化学式去求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

6.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主要考查。

  中考化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氮气将到高二学*,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本节不做深入学*。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中考化学复*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由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考化学复*教案 8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中考化学复*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二氧化碳,从学*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物理性质主要学*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兴趣、提高学*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学生学*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中考化学复*教案 10

一、制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

实验步骤: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滴加少量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然后

将装有石蕊试液的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待用;

2.取一支大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2—3块大理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

3.取稀盐酸,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使稀盐酸缓缓加入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盐酸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盐酸加好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塞紧橡皮塞,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持在试管中上部;

4.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至变红(观察现象);取下已变红的装有石蕊试液小试管,用试管夹自下而上夹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准对着人,加热至红色溶液变为紫色(观察现象);

5.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

报告:实验完毕

二、粗盐水的过滤

实验步骤:1.取滤纸一张,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将其尖端朝下放入漏斗中。向滤纸上加少许蒸

馏水湿润,用玻璃棒轻轻压*,使滤纸与漏斗相贴。

2.在铁架台的铁圈下放一个小烧杯,再把漏斗放在铁圈上,漏斗下端尖嘴处要紧靠烧杯内壁。

3.将玻璃棒一端轻触滤纸三层处,把盛有粗盐水的烧杯口紧靠着玻璃棒引流液体,玻璃棒用完及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三、用5%氯化钠溶液配制50g1%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1.往10ml量筒里倒入8—9ml氯化钠溶液(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

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10ml的量筒*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

管逐滴加(滴管悬空在量筒正上方,不得伸入)至9.7ml(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

将所量溶液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小烧杯中备用。

2.往50ml的量筒里倒入38—39ml的蒸馏水(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再将50ml量筒*放在实验台上,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至40ml,将所量液体倒入烧杯中,胶头滴管用完后立即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3.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搅拌稍慢点,不要触碰到烧杯内壁)。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实验

四、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1.用坩埚钳夹取一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变黑,然后将加热后的铜片放置于石棉网上。

2.取一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一枚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铁钉滑落到试管底部。取硫酸铜,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将硫酸铜缓缓倒入装有铁钉的试管中,硫酸铜用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复位)。观察现象。

3.另取两支试管,横放,用镊子分别夹取铜片和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缓缓竖直,使铜片和锌粒滑落到试管底部。分别向两支试管滴加稀盐酸,胶头滴管必须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现象。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实验

五、酸.碱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A中,再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B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

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向试管A、B中各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碱的溶液;

2.向步骤1中变红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至无色,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容器口紧挨,用完后应立即盖上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用玻璃棒伸入试管内蘸取少量A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与比色卡对比得出A溶液的pH值,玻璃棒用完及时洗干净,放回原处;

4.将所有废弃物倒入废液缸,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桌面擦干净。报告:实验完毕。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中考英语复*教案合集五篇

  中考英语复*教案 1

课时:1内容:SectionB(4)课型:写作课

一.教材分析

SectionB的第四部分为写作板块,主题围绕假期计划(vacationdreams)。题目要求学生设想一个理想中的假期并写下打算做什么,什么时候去,打算呆多久等信息。这部分左边配有一幅插图,右边为示例范文的节选,给出了句型和语法。教材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描写假期安排的小作文。[分析缺乏条理性]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初二学生,年龄处于13,14岁之间,学生学*热情高,自信心强。经过初一的学*,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在上完本课SectionA的内容后,能正确拼写本课有关的词汇并掌握了现在进行时表将来的时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一见到英语写作就产生恐慌心理,特别是当看到有些情境难以用英语表达出来时。再次,学生容易轻视谋篇。认为书面表达构思简单,只要没有语言、语法错误再加上几个”漂亮”的句子就能拿高分。其次,一些学生不知道写作的主旨意图,以为写作就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基本功很差,学*比较懒散,不愿积累。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知识目标

2.语言技能目标

能运用本课的词汇与句型写调查报告,介绍自己以及小组同学的度假安排;

3.情感态度目标

能在描述自己的计划和打算时,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4.学*策略目标:

1.在学*中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善于记要点;

2.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假期活动,能和合作伙伴互相交流,充分交换信息。

3.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任务;

4.在使用英语中,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5.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英美国家的人们在工作之余是如何轻松度假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假期活动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开始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引出本课主题—谈论一下过去发生的事情,由此引出一种新的时态:过去完成时。并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现在完成时、过去式和过去完成时的区别。然后设立各种教学环节,通过听、说、读等各个方面的练*,让学生对这一新的知识加深认识与理解,最终落实在写的层面上,通过对Gina的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中考英语复*教案 2

Check ,

e.g Picture 1 A: Do you play baseball?

B: Yes ,I do .

Picture 2 A: Do you play basketball?

B: No ,I don’t .

A: What do you play?

B: I play volleyball .

Look ,read and write .

Read the letters after the T.

Write the letters .

字母Uu,Vv,Ww的大小写均为一笔写成,注意大写U与小写u的区别。

教师在四线格中边范写边指导。

学生练*。

Step3 Have a rest .

Sing a song: A B C song (只能唱到W,多唱的同学必须表演节目)

Step 4 Good bye .

The fourth period

Teaching Contents:

D Fun house :Workbook .

Teaching Aims:

继续练*本单元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和单词,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指导学生完成书后的练*和练*册中的题目。

Teaching Steps:

Step1 Warm up

Greetings.

Sing a song: We study and play .

Listen and do : Let’s fly .Let’s jump.Let’s read and write .Let’s have a drink .

Step 2 Presentation .

Draw and guess :

a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乐器类和球类物品的简笔画,学生猜出相应的单词。

b. 学生几人一组,一人画,其余人猜。

2.Read the words four times .

3.Listen and number .

听录音前可以让学生将图片看一遍,用句型Look ,__can play __练*说话。

4.Do a survey .

Step 3 Do the workbook .

1. Listen and judge .

练*前先组织学生复*相关的对话。

2.Listen and check .

3.Listen ,find and match .

先放录音内容,使学生对各人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连线。

4.Listen and draw .

Step 4 ENDING

  中考英语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能听、说、认读一些常见的动物单词cat,dog, monkey, duck, panda, rabbit,并能用英语介绍这些小动物。

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听、说、认读一些常见的动物单词cat,dog, monkey, duck, panda, rabbit,并能用英语介绍这些小动物。

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Warm up

(1)Free talk(1分钟)

a. Good afternoon, Fangfang.

Good afternoon, Lanlan.

b. Hello, Xiaoling. How are you?

Hi,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Very well, thank you.

(2)播放歌曲Teddy Bear(要求学生边拍手边吟唱,营造一个欢乐活泼的英语气氛。)(1分钟)

(3)大小声游戏:rabbit, monkey, panda, zoo(1分钟)

教师轻声说一个单词,学生则需大声朗读。教师大声说,学生则轻声说。

(设计思路:活跃气氛,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的状态,并帮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的单词。)

2.Presentation

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一个动物园的图案。

(1)教学duck

a.教师画一个duck的简笔画,微笑着问学生:Hello, boys and girls. What's this? Do you know?你们认识它吗?它的叫声是怎样的呢?

b.课件出现duck的画面及叫声

T: Look at my mouth. d u c k, d u c k (注意元音字母u的发音)然后把图片鸭子贴在黑板上。

(2)教学rabbit

T: Hello. I'm an animal. I have two long ears, and I have a white body. And, I have two red eyes. Do you know? What am I?从此谜语中引出单词rabbit。

(设计思路:悬念式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

(3)教学panda

出示课件。

T: Look, it's a lovely animal. What's this?

引出熊猫单词panda,出示卡片,领读,进行音标渗透。然后说:Hello! My name is Panda. Nice to meet you.(引导学生用所学问候语向熊猫打招呼。)

(设计思路:在熟知的语言中呈现单词,在真实的情境中交际,避免了枯燥无意义的机械重复,使课堂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情趣。)

(4)老师模仿声音Woof!Woof!引出单词dog. I'm a dog. (做小狗的动作)Dog, dog, I'm a dog, woof woof woof.声音woof引出单词dog。接着出示cat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Cat, cat, I'm a cat, meow, meow, meow.同法教学monkey.(设计思路:在展示单词的同时,配上相应的动物动作。小学生的自控力不是很强,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所以动手,动脑,惟妙惟肖的滑稽动作,让学生体会到了英语学*的乐趣。)

(5)教师以故事形式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认读动物单词。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好表现的心理,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易到难地从本课单词迁移到课外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丰富了课堂内容。)

3.Practice

(1)让学生拿出准备的玩具或头饰,扮演自己喜爱的动物。

(设计意图: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小动物,每位学生最喜爱的动物也不同,针对这一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戴上自己最喜爱的头饰,介绍自己,提高了学单词的趣味性,使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说”,即能寓教于乐。)

(2)教师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课件,让学生跟着说,注意语音语调。

(3)教师示范表演,学生模仿。看谁表演得最逼真、最生动。

4. Consolidation

(1)教师让学生手拿自己的玩具,两至四人一组练*说Look!I have a rabbit / dog ...其他同学说上节课学过的感叹词:Cool! Super! Great! Wow!

(2)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动物叫声最逼真。

(3)赛一赛,看谁模仿的动物形体特征最生动。

5. Add activities

(1)教师将一只大萝卜放在讲台台上,并戴上rabbit的头饰,并找若干名学生,师生同表演“拔萝卜”故事情节。

(2)Let'sChant

Cat, cat, I'm a cat, meow, meow, meow.

Dog, dog, I'm a dog, woof, woof, woof.

Duck, duck, I'm a duck, quack, quack, quack.

Monkey, monkey, I'm a monkey, hei, hei, hei.

Rabbit, rabbit, I'm a rabbit, jump, jump, jump.

Panda, panda, I'm a panda, ha, ha, ha.

6. Homework

(1)把你知道的动物单词说给家长听。

(2)和同伴一起做模仿动物表演。

(3)小组合作进行编对话或儿歌。

  中考英语复*教案 4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Good morning, everyone. I am  from the . I have taught English for over ten years and I like my students. Today, I will talk about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Go for it Junior English Book .There are 6 periods to finish this unit. I will talk about the first period with the following parts..

I.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unit 9 as well as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Simple PasT Tense,which is essential in junior English,students will

talk about their past.This topic is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and places they have

visited on their vacations.So it helps bring back their memori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s.

II.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Although the Junior 1 has been learning English for almost a year and are having

some basic knowledge. Because of living in China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are learning English impassively and irregularly. But The junior 1 has showned themselves very creative,capable and of plasticity as they’re doing so well in what they’re interested in such as games and CAI.

II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ives

a.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d, to spell , to understand the vocabulary correctly.

b. To help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Ability objectives.

a.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b.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uning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 .

3.Emotion objectives

a. To train the Ss to cooperate well in groups and in pairs.

b. To be interested in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IV. Teaching Key Points

1. Key vocabulary

New York City camp summer camp museum

2. Key structure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V. Teaching Difficulty

Learn the key structures

VI. Teaching Methods

1. Task-based method

That’s to say I’ll let the students finish 1 listening task and make short dialogues along with the actions 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ey

structures.

2. Communication method

I’ll set up a dream and ask students to pretent themselves as reporters. This way, the students can say freely and needn’t to worry about making mistakes.

VII. Learning Methods

1. Listening—speaking method

2. Communicative strategy

We all know that the best ways to learn English well are to imitate,to practice,to listen,to speak and to communicate more constantly.

VIII. Teaching Aids

In this lesson, the CAI, cassette, a tape recorder will be used.

X. Teaching Procedure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part. It consists of 5 steps.

Step 1 Warm – up and review

1. Make a free talk between T-S.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And what did your best friend do yesterday?

2. Write down the past tenses of the verbs that I show in CAI.

Purpose: this step is in order to review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t in Unit 9.That way, I can lead them into the new lesson smoothly. I think It’s usual but pratical.

Step 2 Presentation

1.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 lead—in: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Did you dream last night? What did you dream? Where did I go on vacation in my dream?

b. CAI shows many pictures of my dream,which are also the activities in 1a .

c. Ask students to read and spell the new phrases.

d. Do 1a.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ictures (a—g).

e. Play a guessing game: I will show some jigsaws of each picture and have the students to guess. I will praise the student who answers more quickly.

Purpose: I put the vocabulary learning into a dream in order to prompt them to find it very interesting to learn English.. By CAI, students can match the vocabulary with the real things directly and master them easily.

Step 3 Listening practice

a. Tell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eople (1—5) in the picture.

b. Play the record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c. Play the recorder again, students imitate the conversation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Purpose: this is a basic and necessary step, which develops the students’ skills of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tep 4 Pairwork

a. T—S: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b.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as we 1c. Then they will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click on the number to choose a picture and act it out randomly

Purpose: “Task-based”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 This step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to consolidate the key structure and It can develop students’ skill of speaking and sense of language.

Step5 Production

Have students pretent to be reporters to interview anyone they want to ask about their vacation.

Purpose: After learning 1a—1c, it’s time to extend what they learnt just now and give the students a free space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With the real situations, students will feel easy and successful during this part. By way of communication, th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how to use the key structure better and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firmly.

Part XI Homework

Do a survey and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classmates’ vocation.

Purpose: I think homework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students can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can in class or after class.I set this step in order to practice students’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Blackboard Design

  中考英语复*教案 5

一、时间安排:

本学期共18周,安排新授课15周,每周一单元;期中期末复*2周。机动1周。

二、本学期学生情况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英语基础一般,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不够一年级的水*,虽然是实验班,但是还有10%一部分同学英语考试不及格,120分才考40多分,不知道从何下手学英语。还有课堂上学生不能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难以形成英语氛围,所以这学期英语教学仍面临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三、教材分析:

本册英语为新目标英语九年级全学年用教材,全教材共15单元,包括三个复*单元。每单元仍然按SectionA、SectionB、Selfcheck和阅读四部分组成A部分为课课呈现,是基础知识,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B部分为基础知识的拓展延伸,是为基础较好的同学进一步学*设计的;Selfcheck为学生自测,目的是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为以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A部分是基础,B部分是延伸,Selfcheck为检测,阅读为进一步深入,四部分相辅相成,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较好的学生有所发展、深造。

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本册出现单词757个,要求掌握的207个单词,还有一些固定短语等,通过学*使学生掌握单词、句型及语法,适当复*初一和初二的学*内容,培养学生优良的英语学**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册的学*,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认真听课、学会复**结,多说、多写、多问,在教师的辅导下掌握学*英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本册英语的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观意识,并结合课外学*,达到教学的最优秀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惯,并做到持之以恒,培养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五、本学期采用的教学方法:

1、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2、有意识培养学生听力、表述、朗读、书写和作业的基本能力

3、任务型教学方法

4、特别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5、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6、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通用五篇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1

  随着上学期期末考试段的出炉,面对我校化学成绩,我们化学组还是感觉形式是比较严峻的。如何让我校学生能在今年的中考中有效的提高整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降低低分率,是我们这学期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在最后的关键阶段有所进步和突破,现以拟定下列复课工作计划。

  我们的中考复*计划总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4月上旬―5月上旬)进行第一轮复*。

  主要采用单元与主题整合进行复*,先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复*再做配套练*。针对学生在此轮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知识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使基础知识点加以巩固,为下一轮复*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安排,要突出基础(要以80%的内容面向100%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过关。课堂上我们采用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归纳系统(主要以框架式、归纳式、总结试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后以作单元练*和小默写的形式进行检测。针对我校学生现状,我们对于难度较大和较抽象的'二、六、七、八这四个单元做基本的要求,并通过一、三、四、五、九、十这六个单元给学生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加强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确保课堂上有练*做,而且能做到精讲精练,保证课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可做,并及时给予评价。作业或练*的量要适当,作业或练*要有布置有批阅有评价。总之在本轮复*上还要重在检查,重在落实,已达到第一轮复*的效果―夯实基础。另外,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乐学,教师也乐教。

  第二阶段是:(5月上旬―六月初),进行第二轮复*。

  采用分块复*和章节复*相结合,具体分为四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根据*几年中考说明,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复*,其中在复*“元素和化合物”的过程中,再次结合章节进行强化巩固。在“化学计算”中,尤其对关于溶液计算、杂志计算重点复*,多找一些相关的题,让学生练*、巩固。在此轮复*中,以培养学生自己总结,自我复*的能力,教师适当引导,利用精选的中考试题及少量综合题进行考核,检测复*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要求。

  第三阶段是:(6月初至中考前),进行第三轮复*。

  主要对综合试题及*几年的中考试卷的测试,并结合*几年的中考动向,进行信息题,能力探究题等一系列专题复*。根据情况及时分析,及时补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使他们学会各部分知识的均衡处理,来提高我校化学科的优秀率;对于部分暂时后进生,要让他们牢牢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把握住中考试卷中的基础分,全面提高我校的*均分和及格率。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标》为指导,紧紧围绕山西省中考化学考试说明,紧扣课本,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和化学素质,力争使学生在中考取得较好的成绩,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复*目标

  1、利用第一轮复*,通过章节复*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基础知识。

  2、通过章节复*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

  3、利用第二轮复*,通过专题复*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4、利用第三轮复*,通过中考模拟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

  三、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基础差,纪律差、难于教学管理。利用科学有效的课堂学*和复*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课堂气氛,激发学*化学兴趣,有较强的,充分挖掘学生学*化学的潜力,力争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中考题型分析

  *年来,山西省进行中考课改,理化合卷共150分,化学占70分,时间占60分钟。试题一般四大题15小题左右,题型有单项选择(7题)、填空题(5题)、实验探究题(2题)、综合计算题(1题)。难点分散,一般学生在实验探究题中较易失分。其它题目一般较为基础属得分点,但需要细心。

  五、复*措施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明确中考重点、难点、考点、以及考试热点知识。

  2、紧扣课本,使用好《山西省中考说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巩固教材,巩固知识点、巩固解题方法等;

  3、通过综合练*、模拟考试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反思知识。

  4、通过三轮复*,做到知识点面结合,基础与能力融合,落实“导学练”复*模式,精讲多练,对于重难点抓反复,反复抓。

  5、督促学生做好练*,适当批改;改好检测试卷,做好试题讲评订正工作,形成错题集。

  6、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实施学生结对子活动。

  六、复*安排

  总的来讲落实三轮复*计划,每一轮结束组织一次复*检测进行复*反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轮复*(时间:3月18------4月5)

  1、第一轮复*是章节复*。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使用好《中考*题精选》。这一阶段的复*是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是基础复*阶段,也是中考复*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4月5日第一轮复*检测

  第二轮复*(时间:4月6-----4月30)

  1、第二轮复*是专题复*。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同时辅以2009年全国各省地市中考试卷进行练*。专题复*是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也是综合复*阶段,是中考复*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2、四月底尧都区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3、5月6日第二轮复*检测

  第三轮复*(时间:5月7------6月20)

  1、第三轮复*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10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模拟测试是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

  2、五月20日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3、考前全真中考模拟考试。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3

  根据我省*年来中考化学考试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水*上升一个新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复*效率,特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为纲领,以教材为载体,以《陕西省20xx年中考说明》为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教学及本学期两次模考,再结合学生*时表现,化学教学出现以下特点;

  (1) 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错别字多,

  计算题格式不正确,字迹潦草。

  (2) 审题能力差

  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审不清题意,回答非所问,缺乏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解题技巧不灵活

  学生解题时,因循守旧,应变能力差,思维广度不够,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考虑问题。

  (4)知识迁移能力弱

  主要表现为思维不活跃,知识提取、重组、应用能力较差,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上,只会背理论,纸上谈兵,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5)下册内容学的太快,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采用“三阶段”复*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应试水*和综合能力。

  三、复*安排及措施

  第一阶段(3月10――4月30)紧扣教材,重视双基

  本轮复*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当于单元复*,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使书本知识由厚变薄,系统化、网络化。复*时先从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及金属矿物开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对于每一单元,利用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师精讲例题、学生练*、教师处理疑难问题四步复*,尽可能做到疏而不漏,同时让学生整理好纠错笔记。

  第二阶段(5月1――5月31)分块复*,培养能力。

  在第一轮复*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点整合成五个专题: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阶段试题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避免学生重复劳动和无效复*。本轮复*学生的知识能力已有所提高,在课堂上要改变教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切记教师一灌到底。另外,本阶段还要让学生不时的将第一阶段整理的纠错笔记重现;对*时考试中反复出现的知识通过专题,让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段(6月1――6月20)模拟训练

  这一阶段也叫冲刺阶段,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有针对性地把*三年我省中考热点、学生易错点反复训练,调整学生心态,减少不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查漏补缺,回归课本,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及综合能力。

  总之,在复*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向全体,狠抓落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复*效率。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4

  巩固成绩就是胜利

  在寒假里,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自己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然后不断熟悉这些知识。这样能防止中考时发生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的遗憾。而且,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复*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效果更好,从中还能感受到学*成功的快乐,树立起自信心。

  接下来才是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也要有针对性,主要看那些当时不会做,出考场后跟同学一对答案或经老师讲解马上就能醒悟的题目。马上能醒悟说明同学们可以掌握这些题目里的知识,具备相应解题能力,只要再加把劲就能攻克。对于那些特别难的题,老师讲了也不懂,或听讲后会做了,换一种题型又不会做了,建议同学们还是舍弃掉。这种题多做无益,还容易打击学*积极性,使信心受挫。而在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学*是不可能学好的。

  同学们复*时一定要抓基础

  具体做法是把过去所学知识按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滤液及相关计算等基本概念,进行总结。这些概念老师在课堂上已讲过,需要同学们自己再提炼一遍。对此,大家记住12个字:"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注意运用"。"认识清晰"指对概念的把握要准确。"理解深刻"主要是要培养自己的应用、思考意识,看看原理在实验中、化学问题是如何运用的。"注意运用"指对概念要活学活用。由于零散知识不能形成能力体系,同学们还要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体系化,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复*需要做典型例题。

  不要为了会做而做,而要通过做题掌握、巩固所学知识。题不求多,但一定要精,具备基础性、综合性、新颖性、挑战性、可行性等特点。具体选择哪些题目,可以请教老师。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5

  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复*中,若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时就要以《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与要求》为指导,了解中考内容和层次要求,把握复*的高度与难度,从而在复*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降低重心,回归课本。中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源于教材,关注教材细节也往往成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首轮复*时:

  首先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其次,所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是指化学不仅有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还有文科中的记忆任务。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要依据知识的特点,采用简化、理解、对比、归类、联想等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既可提高学*效率,还能减轻大量记忆的负担。

  建立知识体系。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在建立知识网络时,一方面要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为主线,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外延的分析及应用。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几年的中考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复*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的操作与设计原理,还要关注对重组、变式等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评价、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情景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貌似复杂,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这类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要么隐藏在题目中,要么就是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所以,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通过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即可顺利完成。

  三、科学练*,培养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在复*备考阶段,适当地进行练*是很有必要的。但试题一定要精选、精析。有一种说法叫51小于15,就是说将同一类题目做5道,其实际效果远小于从5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探究一道题。

  如果在做每一道题时都能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你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在复*中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或限时训练。例如,限时50分钟完成一套试题或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

  四、整理错题,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考场上错误审题或多次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致命伤。所以,在*时练*时,我们要养成将出现的问题、学*中的盲点、易错点及时记录在更正本上的良好*惯。归纳和剖析常见的错误案例,不仅有助于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盲点,理清解题思路,避免犯重复错误,还能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答题的规范性

  每年中考都会出现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实验现象、简答题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在复*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把规范化答题、严谨准确的表述等内容提到复*日程上来。如,要分清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叙述的区别、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

  六、重视心态的调整

  复*不是一个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在考场上水*的正常发挥。所以,一方面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复*,另一方面还要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复*和考试。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中收获自信。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 (菁华3篇)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1

  一、明确目标,降低重心,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复*中,若想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复*时就要以《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与要求》为指导,了解中考内容和层次要求,把握复*的高度与难度,从而在复*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降低重心,回归课本。中考化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源于教材,关注教材细节也往往成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首轮复*时:

  首先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其次,所谓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就是指化学不仅有理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还有文科中的记忆任务。对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要依据知识的特点,采用简化、理解、对比、归类、联想等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既可提高学*效率,还能减轻大量记忆的负担。

  建立知识体系。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在建立知识网络时,一方面要以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为主线,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外延的分析及应用。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几年的中考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复*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中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的操作与设计原理,还要关注对重组、变式等综合性探究实验的评价、分析与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情景实验探究题。此类试题貌似复杂,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这类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要么隐藏在题目中,要么就是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所以,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通过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即可顺利完成。

  三、科学练*,培养阅读、分析、解题能力

  在复*备考阶段,适当地进行练*是很有必要的。但试题一定要精选、精析。有一种说法叫51小于15,就是说将同一类题目做5道,其实际效果远小于从5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探究一道题。

  如果在做每一道题时都能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你的阅读、分析、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在复*中我们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或限时训练。例如,限时50分钟完成一套试题或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

  四、整理错题,理清思路,提高审题能力。

  考场上错误审题或多次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致命伤。所以,在*时练*时,我们要养成将出现的问题、学*中的盲点、易错点及时记录在更正本上的良好*惯。归纳和剖析常见的错误案例,不仅有助于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盲点,理清解题思路,避免犯重复错误,还能达到提高审题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语言表述的严谨性,答题的规范性

  每年中考都会出现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书写不规范,实验现象、简答题语言表述不准确等现象。在复*备考阶段,同学们一定要把规范化答题、严谨准确的表述等内容提到复*日程上来。如,要分清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的叙述的区别、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

  六、重视心态的调整

  复*不是一个简单的拼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心理素质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同学们在考场上水*的正常发挥。所以,一方面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复*,另一方面还要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复*和考试。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中收获自信。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2

  随着上学期期末考试段的出炉,面对我校化学成绩,我们化学组还是感觉形式是比较严峻的。如何让我校学生能在今年的中考中有效的提高整体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降低低分率,是我们这学期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在最后的关键阶段有所进步和突破,现以拟定下列复课工作计划。

  我们的中考复*计划总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4月上旬—5月上旬)进行第一轮复*。

  主要采用单元与主题整合进行复*,先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复*再做配套练*。针对学生在此轮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知识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使基础知识点加以巩固,为下一轮复*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安排,要突出基础(要以80%的内容面向100%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过关。课堂上我们采用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归纳系统(主要以框架式、归纳式、总结试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后以作单元练*和小默写的形式进行检测。针对我校学生现状,我们对于难度较大和较抽象的'二、六、七、八这四个单元做基本的要求,并通过一、三、四、五、九、十这六个单元给学生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加强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确保课堂上有练*做,而且能做到精讲精练,保证课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可做,并及时给予评价。作业或练*的量要适当,作业或练*要有布置有批阅有评价。总之在本轮复*上还要重在检查,重在落实,已达到第一轮复*的效果—夯实基础。另外,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乐学,教师也乐教。

  第二阶段是:(5月上旬—六月初),进行第二轮复*。

  采用分块复*和章节复*相结合,具体分为四部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根据*几年中考说明,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复*,其中在复*“元素和化合物”的过程中,再次结合章节进行强化巩固。在“化学计算”中,尤其对关于溶液计算、杂志计算重点复*,多找一些相关的题,让学生练*、巩固。在此轮复*中,以培养学生自己总结,自我复*的能力,教师适当引导,利用精选的中考试题及少量综合题进行考核,检测复*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要求。

  第三阶段是:(6月初至中考前),进行第三轮复*。

  主要对综合试题及*几年的中考试卷的测试,并结合*几年的中考动向,进行信息题,能力探究题等一系列专题复*。根据情况及时分析,及时补漏,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使他们学会各部分知识的均衡处理,来提高我校化学科的优秀率;对于部分暂时后进生,要让他们牢牢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把握住中考试卷中的基础分,全面提高我校的*均分和及格率。

中考化学复*备考计划3

  巩固成绩就是胜利

  在寒假里,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自己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然后不断熟悉这些知识。这样能防止中考时发生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的遗憾。而且,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复*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效果更好,从中还能感受到学*成功的快乐,树立起自信心。

  接下来才是查漏补缺。

  查漏补缺也要有针对性,主要看那些当时不会做,出考场后跟同学一对答案或经老师讲解马上就能醒悟的题目。马上能醒悟说明同学们可以掌握这些题目里的知识,具备相应解题能力,只要再加把劲就能攻克。对于那些特别难的题,老师讲了也不懂,或听讲后会做了,换一种题型又不会做了,建议同学们还是舍弃掉。这种题多做无益,还容易打击学*积极性,使信心受挫。而在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学*是不可能学好的。

  同学们复*时一定要抓基础

  具体做法是把过去所学知识按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滤液及相关计算等基本概念,进行总结。这些概念老师在课堂上已讲过,需要同学们自己再提炼一遍。对此,大家记住12个字:"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注意运用"。"认识清晰"指对概念的把握要准确。"理解深刻"主要是要培养自己的应用、思考意识,看看原理在实验中、化学问题是如何运用的。"注意运用"指对概念要活学活用。由于零散知识不能形成能力体系,同学们还要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体系化,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复*需要做典型例题。

  不要为了会做而做,而要通过做题掌握、巩固所学知识。题不求多,但一定要精,具备基础性、综合性、新颖性、挑战性、可行性等特点。具体选择哪些题目,可以请教老师。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中考化学复*计划 (菁华3篇)

中考化学复*计划1

  我的复*过程是四阶段,即:第一阶段按单元复*,时间从3月中旬到4月底,第二阶段分块复*,按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大块;时间从五月初到5月底,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摸拟测试。还有最后冲刺阶段,即查漏补缺,下面分阶段简单叙述复*过程:

  1、第一阶段分单元复*。

  按课本内容,进行单元复*。复*时,不能只单纯的照课本内容简单的复述一遍,而是要抓住课本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牢牢紧扣课本每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搞清教材单元与单元、课题与课题,以及单元与课题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课本的单元顺序,将每单元的考点、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列给学生,并给学生指明重点应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以及中考的热点,学生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2、第二阶段分块复*。

  在第一轮分单元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知识块复*。在复*中按知识体系归类,总结规律。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讲解,又有专题小测验,还有专题的试卷讲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这样既分单元又分块的复*,就会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只有牢牢抓住这个知识的网络结构,复*质量才会提高。

  3、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模拟测试。

  为适应中考化学学科的试题特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对云南省08年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和研究,精心编写若干套中考模拟试题供学生练*。在模拟测试中,每次学生练题都要规定限时完成,切忌随意性不定时的练*,综合训练题和模拟测试题都不宜过多,以覆盖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点、考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主。

  4、最后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在冲刺阶段,我们都会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看做过的练*,看错题集,使学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题型。另外,我还对照考标和知识点以及*5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并考虑从批改学生的练*题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的编选练*题,进行查漏补缺,目的是学生缺什么,教师要想方设法补什么,特别是重视学生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小结归纳一些易记易忘、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摸索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点。

中考化学复*计划2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随着各区期末考试分数段的出炉,以及最后一个寒假的过去,自主学*的时间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将化学的春季学*规划好并且得以有效的实施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结合历届初三的经验和20xx年春季学*规划。

  3月——5月

  一、学*溶液、酸碱盐部分的新课

  溶液和酸碱盐是我们整个初中化学学科中难点的集中出处,所以将这部分新课完整的学*好,并且沉淀下来一直是这个阶段的要求。虽然在3月底这部分新课就会结课,但是我们却不能在相应的时间段内完全消化吸收,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了以后不能有效的进行运用,所以在后续的复*中,溶液和酸碱盐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化练*。

  二、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和第二轮(专项训练)的复*

  第一轮复*: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公式、性质、用途等,如果学生想考比较好的学校,比如人大附、四中、清华附、一零一中等,就要把额外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简化后的溶解性表也背下来,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交叉法写化学式、奇偶法配*化学方程式、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等等。过基本计算关:比例法求化学式中元素的比例或者质量分数、总质量法求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等,这部分是决不能丢。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做到对每道题要知道它的考点。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专题化。

  第二轮复*:

  第一轮复*主要是按课本顺序梳理知识点,进行纵向复*,让考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而到了二轮复*就成了专题的综合性复*,要求考生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因为距离中考已经很*,考生们要在保持成绩稳定的基础上再谋求提高。

  第二轮复*要求突出重点,牢固掌握。在总揽教材,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消化,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要求同学们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辅导教材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总结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第二轮复*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复*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而是遵循精讲多综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相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虽然第二轮是专项复*,但是时间已经很紧了,考生不能单纯地做专项练*题,要通过做综合性试题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时候,考生也没有必要再自己找题做,只要做好老师指定的练*就已经足够了。在做试卷时,考生要把自己不会的题标注出来,不同的错误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发现问题后,及时回到课本找相应知识点,解决之后也标注出来,增强自己的成就感。

  三、攻破推断、探究性实验、计算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相信很多老师在课上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计算题和推断题,不论难以,学生只要一见轻者皱眉头,重者直接就两个字“不会!”其实改观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提升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简单题型建立信心,通过学生对简单题型的总结和反应关系,渐渐的过度到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熟悉,从反应关系到反应关系的直接确定,再到最后熟练时直接运用物质来做,这样推断题就小有所成了,但是学生思维定视的问题,还是需要多做不同类型的题来完成的。

  计算题无非就是一个分析过程,不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未知转化,都是为了从已知来分析要求的结果,无非就是差量法求气体(沉淀、杂质)再转化为求方程式中的具体问题;另一个就是求出溶液中某物质的质量后除以溶液反应后的总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一般来说,一个方程式的问题,一般会有一或两个陷阱在里边,两个方程式的问题,需要在求解完毕后求和或者求差,这个就需要学生做题来理解了。

  在4月—5月解决了这些比较难得分的问题才会在剩余的日子里不会在20%的难题上有大的'差错,解决了这些问题,化学追求满分必备的三个环节之一你就完成了至为关键的一个。

中考化学复*计划3

  为了激发学生学*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的学生上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不让化学科拖中考的后腿,特制定如下复*计划:

  1、学生现状

  特色班学生能够主动学*,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牢固的基础。有的学生对化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别的科目多考几分就可以抵化学分,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当面临化学知识的拓宽和综合时,对此是望而生畏,最后,要么无所求,要么放弃。

  2、教材体系

  经过调整后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愿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中考走向

  通过*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认为,中考试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从《化学课程标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看学生能否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完成学*任务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分数。

  ②命题坚持尊重学生,不与学生为敌,不是总想把学生考住,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自我--那就是:不出偏题、怪题、冷题。

  ③坚持实践性原则: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加强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把学生必做的实验作为抽查的范畴,并且在考查化学知识试题也尽可能与实验产生联系。

  ④坚持实用性原则: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素材,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感受化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有用。*几年中考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比率逐年上升。

  ⑤加强能力测试,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这点体现在开放型试题和信息给予题中,而且每年所占比例都在10%左右。

  ⑥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中考化学复*资料 (菁华6篇)

中考化学复*资料1

  (1)盐跟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的盐。例如:

  ①Zn+CuSO4===ZnSO4+Cu

  ②Cu+Hg(NO3)2===Cu(NO3)2+Hg

  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2)盐跟酸反应生成新酸与新盐。例如:

  BaCl2+H2SO4=BaSO4↓+2HCl;

  (3)盐跟碱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例如:

  ①MgSO4+2NaOH=Mg(OH)2↓+Na2SO4;

  ②MgSO4+Ba(OH)2==BaSO4↓+Mg(OH)2↓

  (4)盐跟另一种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例如:

  2AgNO3+Na2CO3===Ag2CO3↓+2NaNO3

  也有例外,如: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5)不溶性碳酸盐,高温下可分解生成对应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气体。

  ①CaCO3CaO+CO2↑,②BaCO3BaO+CO2↑;

  ②Cu2(OH)2CO3(绿色)2CuO+H2O+CO2↑。

  常见的盐有NaCl、Na2CO3、NaHCO3、CuSO4、KMnO4、铵盐等。它们的特性和重要用途如下:

  ①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粗盐中除NaCl外,还有MgCl2、CaCl2等,这是粗盐在空气中易潮解的'原因。

  ②Na2CO3俗名纯碱、苏打,是白色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自然界某些盐湖出产的Na2CO3俗称口碱。碳酸钠晶体的化学式为:Na2CO3?10H2O,在常温时在干燥的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部分水份。

  ③NaHCO3是白色细小的固体,俗名小苏打,能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其水溶液显弱酸性。NaHCO3热稳定性差,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不管是Na2CO3还是NaHCO3都可与酸反应产生CO2气体: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可生成NaHCO3。

  利用上述反应可以制备CO2,也可鉴别CO32-或HCO3-离子。NaHCO3在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④CuSO4是一种白色固体,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呈蓝色,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是CuSO4?5H2O是一种蓝色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胆矾受热能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的CuSO4。

  ⑤铵盐是含有铵根离子(NH4+)的盐。NH4Cl、(NH4)2SO4、NH4NO3、NH4HCO3等都属于铵盐。铵盐都可作氮肥,易溶于水。铵盐都能与碱微热后反应产生NH3,如: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

  2NH4H2PO4+3Ca(OH)2==Ca3(PO4)2↓(白色)+2NH3↑+6H2O

  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利用这一性质可检验含铵根离子(NH4+)的盐。同时要注意铵盐与碱性物质如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NH4HCO3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失去肥效。

  ⑥KMnO4是一种紫黑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紫红色,常用作消毒剂。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后,生成了具有极强氧化性的七氧化二锰,七氧化二锰遇酒精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使酒精灯点燃。

  其反应方程式为:2KMnO4+H2SO4===K2SO4+Mn2O7+H2O。

中考化学复*资料2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生锈、_、风化等。

  2、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2、C、S、Fe等。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CO2、KClO3、H2SO4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CO2、SO2、Fe2O3等。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通常是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O、MgO、Fe2O3等。

  酸:由H+、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HCl(盐酸)、H2SO4(硫酸)、HNO3(_)

  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如:NaOH、Ca(OH)2、Fe(OH)3

  盐:一般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分为三种:(1)正盐,如:NaCl、Na2CO3、CuSO4(2)酸式盐,如:NaHSO4

  (3)碱式盐,如:Cu2(OH)2CO3

  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原子团如下:OH—(氢氧根)、NO3—(_根)、

  SO42—(硫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NH4+(铵根)

中考化学复*资料3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的气味,不得尝任何**的味道。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 (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 强 ,碱性最 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工业制法 。

  1、 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 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中考化学复*资料4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1.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4.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二、金属+酸→盐+H2↑中:

  1.4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2.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3.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三、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

  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四、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 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五、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1.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2.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3.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六、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1.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2.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3.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4.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七、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1.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2.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3.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八、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1.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2.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九、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1.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

  因为离核越*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十、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使用托盘天*时,首先要调节*衡。调节*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衡螺母到达*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3.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4.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5.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6.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7.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8.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9.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1.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12.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

  十一、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 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 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2.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

  3.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

  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十二、实验中的规律:

  1.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2.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3.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4.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5.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6.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7.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8.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9.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10.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11.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中考化学复*资料5

  一、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金刚石、石墨c酒精乙醇c2h5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

  生石灰氧化钙cao醋酸(熔点16.6℃,固态称为冰醋酸)乙酸ch3cooh

  干冰固态co2 co2铜绿、孔雀石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亚硫酸h2so3氢氯酸、盐酸hcl

  水银汞hg纯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苛性钠、火碱、烧碱氢氧化钠naoh硝盐(工业名称)亚硝酸钠nano2

  氨水一水合氨nh3h2o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淡黄色:硫。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其余碱。

  8、(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9、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和h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pbso4不溶于水,ag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有一句口诀可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些东西: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唯一的非金属液态单质是溴;

  17、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

  18、*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9、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20、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21、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

  12、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3、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4、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5、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6、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7、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 、nh4+ 。

  1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19、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0、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 、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2、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 、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 、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3、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4、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5、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6、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27、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28、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29、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0、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2、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等。

  ◆相同条件下,cao或ca(oh)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六、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

  (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11、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2、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13、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14、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5、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17、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8、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9、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0、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1、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2、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3、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

  (3)硫酸铜溶液。

  24、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5、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7、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28、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9、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0、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1、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2、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3、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主要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4、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性。

  35、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点燃的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6、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7、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

  38、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七、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八、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na>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6)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so42—与cl—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然后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因为若先加入agno3,则agno3与so42—反应生成agso4是微溶物,因而分不清是cl—还是so42—。这儿必须用ba(no3)2,若用bacl2,则引入了cl—。

  (6)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中考化学复*资料6

  酸的五条通性

  1.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红

  2.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碱的四条通性

  1.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如何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可用碳酸钠或二氧化碳

  碳酸钠晶体带十个结晶水(十水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

  钾钙钠铵盐都溶于水,盐酸盐只有氯化银不溶于水,硫酸盐只有硫酸钡不溶于水。钾钙钠钡的碱可溶于水。

  如何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氯化银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氯离子

  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硫酸钡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硫酸根离子

  区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用钡离子,不能用银离子(硫酸银微溶于水),若要检验同种溶液里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先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并除去硫酸根离子,再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氯离子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

  〔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如何只用一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1.水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2.指示剂(可鉴别酸碱)

  3.酸(可鉴别金属等)

  4.碱(可鉴别非金属氧化物等)

  5.碳酸盐(可鉴别酸,因为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金属1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金属1比金属2活动性强)

  3.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一切化学反应):分解反应(一个变多个)、化合反应(多个变一个)、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与化合物)、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取样,加【足量】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碳酸根离子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除固体杂质:用气体或液体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酸的五条通性

  1.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红

  2.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碱的四条通性

  1.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如何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可用碳酸钠或二氧化碳

  碳酸钠晶体带十个结晶水(十水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

  钾钙钠铵盐都溶于水,盐酸盐只有氯化银不溶于水,硫酸盐只有硫酸钡不溶于水。钾钙钠钡的碱可溶于水。

  如何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氯化银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氯离子

  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硫酸钡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硫酸根离子

  区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用钡离子,不能用银离子(硫酸银微溶于水),若要检验同种溶液里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先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并除去硫酸根离子,再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氯离子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

  〔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如何只用一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1.水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2.指示剂(可鉴别酸碱)

  3.酸(可鉴别金属等)

  4.碱(可鉴别非金属氧化物等)

  5.碳酸盐(可鉴别酸,因为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金属1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金属1比金属2活动性强)

  3.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一切化学反应):分解反应(一个变多个)、化合反应(多个变一个)、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与化合物)、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取样,加【足量】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碳酸根离子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的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除固体杂质:用气体或液体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化学中考复*资料 40句菁华

1、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2、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3、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4、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5、绿色:cu2(oh)2co3为绿色

6、碱的溶解性

7、酸碱指示剂变状况

8、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9、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10、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1、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12、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14、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15、金属1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盐和金属2(金属1比金属2活动性强)

16、乙酸(CH3COOH):醋酸

17、汞(Hg):水银

1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19、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20、干冰能升华.但能升华的物质不一定是干冰。如:碘。

21、有机化合物是含碳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CaCO3、CO2

22、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高温4Fe + 3CO2↑

2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4、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2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2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7、大理石和稀盐酸(实验室制CO2):CaCO3+ 2HCl=CaCl2+H2O+CO2↑

28、氢氧化铁和硫酸:2Fe(OH)3+3H2SO4=Fe2 (SO4)3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3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1、碱的化学性质(1)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3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4、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35、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6、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3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39、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40、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8)

——中考化学复*资料 30句菁华

1、〔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2、水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3、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4、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7、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8、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 、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9、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0、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2、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13、干冰能升华.但能升华的物质不一定是干冰。如:碘。

14、水的说法:生活中常用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可用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别。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者体积比1:2,质量比8:1。酸碱中和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15、属能导电.但能导电的不一定是金属。如:NaCl的水溶液。

16、实验题: 2KMnO4 △K2MnO4 +MnO2 + O2↑ 2KClO3 MnO22KCl+ 3O2 ↑ 2H2O2MnO22H2O+O2↑

17、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经检验H2不纯需要再收集时.应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H2,检验其纯度。(防止试管内末熄灭的H2火焰点燃H2发生器里尚混有空气的H2而发生爆炸。)

18、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19、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1、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22、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2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24、铜和硝酸汞溶液:Cu+Hg (NO3)2=Hg+Cu(NO3)2

25、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26、甲醇在空气中燃烧:2CH3OH+3O2=点燃=2CO2+4H2O

27、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29、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30、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化学中考复*教案合集五篇(扩展9)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优选【五】篇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 1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积极想象等学*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积极思维*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乃至今后继续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 4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高考化学复*教育教案 5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 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 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高中化学教师通用教案范文·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 (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