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同学在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同学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梯形和三角形。

  同学: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对象的.分析:

  这局部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同学在前面已经的学*中,已经知道了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所以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撕纸玩轴对称图形,同学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

  预设2:12÷3=4(只),4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 ○○○○○ ○○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均分除法

  (1)*均每间住几只小兔?(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1)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6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和练*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练*。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

  1、完成练*题1和练*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

  (2)完成练*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练*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

  1、完成*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都复*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2)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3)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教具:

  特殊长方形、房子模型、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电脑。

  教学学具:

  课桌、多个正方体、水彩笔和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好吗?师出示课题。

  二、建立模型。

  1、认一认。电脑出示房子模型,你们看前面是小白兔家,你们说出所看到的面的名称。师贴上正面、上面和侧面。

  2、看一看。(实践活动)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个位置来观察特殊长方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它的哪面;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后汇报并在讲台上贴出所看到的位置。师出示两面和三面的图片。)

  生1:我站在前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侧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这里(角儿)看,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生4:我蹲着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后面。

  生5:我拿起长方体就能看到它的下面。……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1: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这张课桌,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师:太好了,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请你们再观察每个位置能看到课桌的几个面。(学生活动)

  生1:有的位置能看到一个面,有的位置能看到两个面。

  生2:有的位置能看到三个面。

  生3: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用电脑出示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

  3、师出示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与应用。

  我们一起看看淘气和笑笑在干什么,电脑出示书中练*题。

  学生打开教科书第26和27页独立完成下面的3题。

  1、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同学们在书上连线。

  2、观察长方体,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О。

  3、连一连,说一说。

  电脑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以上3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操作活动。

  1、拼积木游戏。(4人小组活动)

  这里是一个拼好的积木模型正面的形状,请你们用学具按照下面的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对。拼好后,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的形状。(电脑出示答案)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更加理解观察物体的含义。画图可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2、画房子。

  师:小白兔想请大家帮忙重新粉刷房子的外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同学们可自由上台把自己想粉刷的面画下来,可以画几个面。画得好的,老师就放给大家看。

  学生下位观察,先画完的,师选部分有创意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来给学生看,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有些学生给屋顶的烟冲加了炊烟,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前面画了花,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后面画了瓜果…。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看实物画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布置作业:生活运用:画一幅《美丽的学校》。要求画学校最美丽的两面或三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两面和三面长方体的图

  学生画积木和房子的作品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时的学*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教具:

  特殊长方形、房子模型、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电脑。

  教学学具:

  课桌、多个正方体、水彩笔和图画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好吗?师出示课题。

  二、建立模型。

  1、认一认。电脑出示房子模型,你们看前面是小白兔家,你们说出所看到的面的名称。师贴上正面、上面和侧面。

  2、看一看。(实践活动)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个位置来观察特殊长方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它的哪面;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后汇报并在讲台上贴出所看到的位置。师出示两面和三面的图片。)

  生1:我站在前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侧面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这里(角儿)看,能看到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生4:我蹲着看,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后面。

  生5:我拿起长方体就能看到它的下面。……

  师: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1: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这张课桌,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师:太好了,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请你们再观察每个位置能看到课桌的几个面。(学生活动)

  生1:有的位置能看到一个面,有的位置能看到两个面。

  生2:有的位置能看到三个面。

  生3: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师用电脑出示各个角度的长方形面图。

  3、师出示结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与应用。

  我们一起看看淘气和笑笑在干什么,电脑出示书中练*题。

  学生打开教科书第26和27页独立完成下面的3题。

  1、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同学们在书上连线。

  2、观察长方体,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О。

  3、连一连,说一说。

  电脑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以上3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操作活动。

  1、拼积木游戏。(4人小组活动)

  这里是一个拼好的积木模型正面的形状,请你们用学具按照下面的要求拼一拼,看谁拼得对。拼好后,请你们在练*本上画出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的形状。(电脑出示答案)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

  通过逆向思维,使学生更加理解观察物体的含义。画图可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标。

  2、画房子。

  师:小白兔想请大家帮忙重新粉刷房子的外墙,你们愿意吗?生:愿意。

  师:同学们可自由上台把自己想粉刷的面画下来,可以画几个面。画得好的,老师就放给大家看。

  学生下位观察,先画完的,师选部分有创意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优秀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来给学生看,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有些学生给屋顶的烟冲加了炊烟,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前面画了花,有些学生在房子的后面画了瓜果…。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看实物画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布置作业:生活运用:画一幅《美丽的学校》。要求画学校最美丽的两面或三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两面和三面长方体的图

  学生画积木和房子的作品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5)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范本十份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7÷2=3(盘)……1(个)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4.11根、12根呢?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问题: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听算练*

  24÷3= 8÷4= 10÷2= 27÷3= 18÷6=

  12÷2= 15÷5= 36÷6= 20÷4= 30÷5=

  2、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 )七二十八 ( )九五十四 ( )八五十六

  ( )八四十 ( )八二十四 ( )九七十二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32÷4= 想四( )三十二

  二、新课

  谈话引入: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阳光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你们看,他们在做什么?

  三、解决问题,掌握求商方法

  (1)每行挂几面?

  观察例1主题图,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56÷8)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除数是8,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解答?(56÷7=8)

  比较56÷8=7 56÷7=8,你有什么发现?

  (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商)

  (2)每组几颗星星?

  出示主题图中第二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做了49颗五角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49÷7=7,除数是7,想7的口诀七七四十九,商是7)

  (3)能摆几行?

  出示主题图中第三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个问题。(27÷9=3,除数是9,想9的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3. )

  (4)小结,揭题

  1、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2、用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试一试

  课本39页做一做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回忆计算过程,大家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熟练掌握

  1、帮小猴子摘桃

  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组出9名同学,一人一题,直接写出得数,哪组算的又对又快,这组就可以帮小猴先摘到桃。

  两组学生比赛,算完核对结果。

  2、小鸟回家

  依据小鸟口中的算式卡片,用打手势的方法判断,比如21÷7=3,这只小鸟住3号房子,你们就打3的手势。

  3、3、4、5、6题做书上,集体订正。

  四、学生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用7、8、9的口诀求商

  56÷8=7 56÷7=8

  (七)八五十六 七(八)五十六

  49÷7=7 27÷9=3

  (七)四十九 (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4

  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均分”的概念,*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均分的方法,会*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均分的概念,探索*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均分。(板书:*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均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均分),对于*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均分:

  1、*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 85 204

  72987 366

  32463796

  43 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

  【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

  【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 ,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 里,除数写在 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 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 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 ,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

  教师指导做 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639 67 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9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理解*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均分。板书:*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

  自主练*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板书设计:*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均分,能用“*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2 =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 ,6-2 ,6 2 。请3位小朋友在座位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全班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均分成2组。(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62 = 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

  2呢?表示? 3呢?表示?

  3.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 2 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 6 2 = 3

  3

  2)6

  6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会有2个6?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

  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想不想学啊?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呢。

  6除以,再写除数2。指着再读一遍2)6 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 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 2 = ,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 2 )8 。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6个好朋友,*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齐被除数6写上商3。第一行就是留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

  板书:

  3

  2)6

  提问:6是什么数?(贴板书:被除数)还表示什么?

  2呢? (贴板书:除数) 表示?

  3呢? (贴板书:商) 表示?

  ③每组3个,2组一共分掉了几个?(板书6)这个6怎么算出来的?(23=6)(贴板书:2和3相乘的积)也就是分掉的6个。板书如下:

  3

  2)6

  6

  ④一共有6个好朋友,分组分掉了6个,分完了吗?(分完了)可以算一算,这里还藏着一个减号呢,用一共有的6人减去分掉的6人,6 - 6得0,就在横线的下面写0。

  板书如下:

  3 商

  除数 2)6 被除数

  6 2和3相乘的积

  0表示分过后一个也没剩下,正好分完了,强调:这个0不是随便写的,6减6得0,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别忘了把横式等于号后的商写上。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3.小结:小朋友,你们清楚了吗?

  2)6 写好后,该写什么呢?第一个6是什么数?表示?第二个6呢?0又表示什么呢?

  4.师:现在你们会写除法竖式了吗?

  学生在作业本上把62和82的竖式写完整,同桌互相检查。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板演,师生共同讲述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第一步写好后,要先写商4,再算出2乘4等于8,8减8等于0,这里别忘了把横式的商写上。你们都是这样写的吗?

  5.竖式卡片游戏: 63 71 55

  63竖式完整地写在一张纸上,沿虚线折好。

  展示第①部分,提问:6除以2商几?展示第②部分,提问:二三得几?展示第③部分6减6得多少?展示第④部分:这里写0表示什么?6除以2等于几?

  6.师:孩子们,刚才学的真不错!这还有一道难的,估计你们做不出,怕不怕?(不怕)123 = 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只给你们半分钟,开始。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4 4 4

  3)1 2 3)1 2 3)1 2

  1 2 1 2 1 2

  0 0 0

  这样写的小朋友举手,哪些小朋友和他做的.一样?3种写法,老师也为难了。123商是4,被除数是2位数了,商该对着哪一位呢?同桌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得出结论: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师:刚才做对的小朋友,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是太棒了!没有做对的不要紧,刚才还没学呢。现在你们都知道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了?

  学生订正。

  7.师:还想不想做?真是勇敢的孩子们。427会吗?实物投影数学书P67试一试

  学生打开数学书P67,独立完成试一试。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商的位置写的对不对。

  展示学生作业。追问: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

  8.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学*了(除法竖式)。写好2)6 以后,要先写(商),再算(23得6),6-6等于0,正好分完我们就在(横线下写0)。除法竖式难不难?(不难)真有信心,只要细心就能写对。

  三、综合练*。

  师:聪明勇敢的孩子们,听!(课件出示大风车及歌曲,话外音: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数学王国的大风车也转起来了)一起喊3、2、1停,风车里藏着什么呢?(任意点击)

  1.会用竖式算一算吗?84 = 357 =

  这次男生和女生来赛一赛,是男生细心呢还是女生做的好。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我写3道竖式计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的2道竖式计算,开始。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女生做对的举手,男生呢?都不错,加油!哦!

  师:大风车转转转,还藏着什么呢?。

  2.找出正确的竖式用线连一连。

  30 5 = 6

  ① 6 ② 6 ③ 6

  5)3 0 5)3 0 5)3 0

  3 0 3 0

  0 0 0

  学生在作业纸第2题上连一连。

  师:连好了吗?第几道竖式是正确的?(指①)这题为什么不对?(指②)它错在哪了?

  3.师:老师的3道竖式也写好了,(实物投影展示)写的很漂亮吧?做的对吗?

  21 7 = 3 5 5 = 0 6 3 = 18

  3 1 2

  7)2 1 5) 5 3) 6

  2 1 5 6

  0 0 0

  学生发现老师作业的错误,指出后师直接用红笔在作业纸上订正。

  师:看来写作业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竖式计算更是要细心哦!

  4.师:大风车转转转,(课件出示3个气球)气球里有什么呢?(气球炸开出现3个数6、24、4)6,24,4,你会用这3个数写出2道除法算式,再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完成作业第3题。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业。

  师:写好1道的举手,不错。有2道都做好的吗?真了不起!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除法竖式),师生回顾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你们都学会了吧?回去写给爸爸、妈妈看看。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6)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合集五篇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

  1 ( ) 3 4 ( )

  5 ( ) ( ) 2 1

  ( ) ( ) 3 ( ) ( )

  二、指导练*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同学看图说图意 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身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乏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身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同学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 4-2 5-1 4-3 2-1 1+1

  2+1 3-2 3-1 2+2 3+1 4-1

  1+4 2+3 5-2 5-3 5-4 3+2

  (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

  1、出示练*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二第5题学*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一些和购物有关的知识。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各种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我用童话故事情境作为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积极地去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快乐地参与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故事为主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在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中获得初步的购物经验。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教具,人民币,实物商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咱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来学*数学知识好吗?

  2、结合课件讲故事:有一天,羊村要举行运动会,羊村长把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获奖选手要发的奖品。可是,羊村长遇到了一个难题,每个小动物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喜羊羊要一个文具盒;懒羊羊想要好吃的食物;沸羊羊想要一根跳绳;美羊羊想要一个发卡。羊村长一下子找不到这么多奖品,它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发钱)

  3、谈话:对,发钱最好。有了钱,小羊们就可以买到它们各自喜欢的东西了。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常用的钱又叫什么?

  4、谈话:对,现在我们中国国家使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1、相互介绍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在你们的学具盒里有一些人民币,找出你认识的,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相介绍人民币)

  (2)请学生做光荣的小老师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结合课件进行介绍)

  2、重点认识一元纸币。

  (1)谈话:刚才小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了一元人民币。我们发现人民币上的这个“壹”是大写的汉字“壹”,这个“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我们还发现1元人民币上有**,**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2)谈话:请小朋友从学具盒里找出1元的人民币。学生可能拿出:旧版的1元纸币、新版的1元纸币、1元的硬币。

  (3)简单介绍新版1元纸币和硬币。

  3、区分1元与1角的纸币

  (1)出示一角的纸币,老师提问:“这还是一元吗?”

  (2)请学生说说辨别一角人民币的方法,师介绍:这个“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3)师小结:虽然1元和1角都有一个“1”,但是单位不同,它们可就差远了。

  4、出示5角、5分、2分、1分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1)谈话:这边还有一些人民币,谁来当小老师介绍给大家听。

  (2)提问:“大家看最后几枚人民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板书:分,介绍:“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故事继续: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喜羊羊很得意,它说:“哈哈,我有有好多张呢,我是大款啦。”懒羊羊哭了,伤心地说:“我只有一张。”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看看,到底拿到了多少钱。

  2、学生帮助数一数,发现:喜羊羊得到的是一张1元的人民币,懒羊羊得到的是10张一角的人民币,揭示:1元=10角

  3、美羊羊也得到了一元,实物出示,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2张)

  4、沸羊羊也得到了一元钱,实物出示,抽认认,(有1角的,还有5角的),一共几张呢?全部抽出确认。(6张)

  5、小练*:1元 =()角 2元 =( )角

  40角=()元 90角=( )元

  6、小朋友们都知道了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指名答:1角=10分。

  7、播放《一分钱》歌曲。

  学生学唱。

  三、闯关练*活动

  课件出示练*题,学生抢答完成。

  四、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1、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了钱,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指名交流。

  2、小组合作进行购物活动。

  组长模仿售货员,小组成员负责购买东西。注意要说出过程,用上文明礼貌用语。

  五、实践作业,拓展应用

  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也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回家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让孩子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学*能力。

  3、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分类,并养成生活*惯有条有理。

  教学重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铅笔。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类书、若干个瓶子、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玩具、书、文具盒各若干件),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杂乱的讲台。

  2、引出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瞧,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呀?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生:不舒服、乱七八糟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放好;玩具一类、书一类、文具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能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孩子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相比怎样?(生:整齐了、舒服了,美观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堆瓶子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不同标准分类)

  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1、师:现在请看看是什么(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

  (生答:水果卡片。)

  2、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分类前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的?然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静静地听同学发表想法,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补充。

  3)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

  3、等孩子操作完后,请孩子汇报。

  4、请一组孩子上来汇报,教师指导。

  5、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水果种类分。

  6、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同一类物品,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7、现在我们再动手按其他小组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分类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处接触到分类,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分花。要求:想一想,你能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

  2、考眼力: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应用练*,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4、小比赛:

  整理自己的学*用品,说说你是按什么样的分类标准整理的?

  四、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师:今天我们学*了分类的知识,同学们以后能用这一知识做些什么事?

  生1:帮助爸爸妈妈整理鞋架。

  生2:对自己的图片、小人书进行分类整理。

  生3: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整理。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7)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实用五份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和练*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8)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范本5份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200本书放得下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200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3、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18×10=180,18×1=18,180+18=198

  方法2:11×18=11×9×2=99×2=198

  4、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5×( )=10 2×( )=8 ( )×4=12

  12÷3= 6÷2= 3×( )=9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新授知识

  1.教学例2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除法的知识。你们看,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引导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生:每屉蒸笼装有4个包子,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师:你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计算,要怎么列式吗?为什么?

  生:用乘法列式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则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24(引导学生自己说出)

  师:计算这道算式时想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师:谁还能发现和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列式:24÷6=4(个)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又是哪句口诀?

  生: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均分成了6份,求每份多少个?用除法列式为24÷6=4(个),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教师:如何列式?用哪句口诀?

  生: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

  师: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发言)

  生:都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2: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3: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最后确定用那句口诀求商。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真的掌握这些知识了吗?

  三、练*巩固

  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第1、2题。(说一说题意,你是怎样求商的,用哪句口诀?指名回答)

  2、 课本第21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哪些知识呢?(鼓励学生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再确定用哪句口诀。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案 5

  师:有多少贝壳?有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

  生1:圈。每9个9个圈。

  生2:10个10个。

  生3:5个5个圈。

  生4:把它有秩序地排列。

  课件演示排列整齐的贝壳。

  师:现在有多少个?

  生5:九九八十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想一想九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自己说一说。

  汇报:

  生1:一九得九............

  生说师写。

  师:这九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探究任务

  (1)每人任选一句口诀,把它写到白纸上。

  (2)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

  (3)说出这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学生开始验证。

  全班交流:

  生1:

  (1)二九十八

  (2)9+9=18,18-9-9=0

  (3)二和九相乘的得数是十八。

  生2:用画圆的方法进行验证。

  生3:用列算式验证九九八十一

  生4:

  五九四十五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九,验证六九五十四。

  逐个汇报完。

  师:这些口诀可以用来计算哪些算式?

  生齐说师板书乘法算式。

  练*一:

  将下表中9、9的2倍、9的3倍............圈起来。

  找一找九的口诀有哪些特点?

  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生1:个位减一,十位在大一。

  生2:我觉得个位和十位的数加起来都是九。

  生3:下边的数比上面的数要大九。

  这里花了很长时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9=10-1

  18=20-2

  27=30-3

  ............

  背一背口诀。

  练*口诀,看卡片,说口诀。

  练*:

  课件出示划龙船情景图,学生提问题,列算式。

  全课: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本5份(扩展9)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优选【五】份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方或者两数差的*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方公式分解;

  (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

  (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2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指向目标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展示点评:多边形是怎么组成的?常见的多边形有哪些?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几边形?什么是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展示点评: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是否有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表达式中的(n—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展示点评:画图说明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正多边形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边数最少的正多边形是什么?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如果画出多边形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一定是凸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115页练*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119页*题14.3第1、4(1)、6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 5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