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通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论语教案 1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时常地复*。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温*、复*、实*。[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方法、学*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方法:学后要时常复*。②学*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中要及时温*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方法?

  阐述了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既要学*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方法、学*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方法: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论语教案 2

  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教案 3

  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教案 4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兴趣和学*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教案 5

  知识与能力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4、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历史的长空中,群星璀璨。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颗巨星却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愈加辉煌灿烂。他就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经建立了*300家孔子学院;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就连总统奥*马访华演讲时也要引用孔子的语录。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会对后世,甚至全球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与崇敬走进第十课。

  二、走进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传不*chuán罔wǎng

  殆dài诲女rǔ是知也zhì凋diāo恕shù业yè

  亦yì矣yí

  四、小组合作朗读,注意朗读要求

  1、听读2、自读3、小组合作朗读4、品读5、背诵

  五、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六、作业

  抄写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学生个别读,抽查学生能背诵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分组翻译,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忠:忠心尽心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复*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先生说:温*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而:却(但是)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是,此、这。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贤士;思:想

  齐:即相等,也可释为“看齐”

  省:反省,亦即比照别人不足之处,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译文: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要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体现人的品质。相似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之:代这句话欲:想要施:施与于: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找出来,把它翻译完整。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态度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②谈学*方法的

  学而时*之——按时复*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四、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之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

  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的人)

  (2)助词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的人)(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作业:

  1、翻译

  2、背诵《〈论语〉十则》

  3、课时方案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1)

——《论语》教案通用十篇

  《论语》教案 1

  一、试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针对《论语选读》的内容,只有在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提及《论语》(《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古诗文阅读第(三)大题(24小题)中,出现《论语选读》的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分值为4分(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体现文化味的特点,不出意外的话,《论语选读》一定会考到。试题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适应考试,分值大概6分(默写2分)。

  20xx年高考试卷上果然出现了论语题目——“子曰:不愤不启……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写题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xx年浙江考试说明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升堂入室)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评价:略。)

  从09年高考真题到10年参考试卷上的论语试题比较,大概可以得知,20xx年论语题目会适当降低难度,这是个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

  1、默写2分(8分、6选4,其中5题课内,1题课外。课内5题包括论语默写1题)

  2、论语阅读4分(开放性评析题或探究题)

  三、真题回顾(20xx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四、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五、课堂例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六、答题策略

  1、仔细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2、知章论题(来自哪篇课文,回忆主题)

  3、谨慎答题(要有必要的分析)

  4、过程探究(要能自圆其说)

  七、《〈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八、巩固练*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孔子夫子B:叔孙武叔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1、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论语》教案 2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四、学*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XX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2 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3 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

  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课文探究: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第三节主要内容:

  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

  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

  (“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

  (“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

  (“以德报怨”),主张公正*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第四节主要内容:

  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

  (“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

  (“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

  “泰”,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

  “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

  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

  (“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

  (“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

  “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

  “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

  “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

  “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

  “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

  (“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学*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当堂练*:“之”的用法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五、作业思考

  同学们,在这短短的语录中你悟出人生的启示了吗?请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以“走*孔子”或“孔子我想对您说”为题,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论语》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正确的学*方法与学*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方法与学*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态度:唯会寻学*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方法,哪些是讲学*态度的'?

  ——学*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方法: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

  1见课后练*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之,不亦乐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F、敏而好学G、不耻下问H、默而识之I、学而不厌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而时*之——按时复*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教案 4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方法。

  2、学*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

  《论语》教案 5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兴趣和学*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教案 6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它恰似一座连接圣人与我们的心灵之桥,通过它,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孔圣人门下,聆听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教诲,完成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从而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感悟生命的大智慧。

  |二十四|

  子曰:“齐一变,至于①鲁;鲁一变,至于道。”

  【注释】

  ①至于:达到。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水*;鲁国(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一有改变,就达到先王的仁义之道了。”

  【解读】

  孔子这段话对齐鲁两国的政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作了评论,并提出了“道”的观念。此处所讲的“道”是天下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与齐国相比,鲁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崇尚之情。

  孔子认为,“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这方面,齐国应效法鲁国,鲁国则应该效法先王之道。

  |二十五|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①觚( gū):古代盛酒的器具。原是上圆下方,带棱角形状的。后来改成为圆形不带棱角的,因此孔子才认为觚不像觚了。孔子这句话是影射当时的很多事物都名不副实。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

  【解读】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在这里,孔子借助“觚不觚”感叹,讽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和家庭组成,而机构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无论是在社会上、组织里还是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上,或为商人,或为农民,或为服务人员;在组织里,或是领导,或是下属,或是职员;在家庭里,或是做父亲,或做妻子,或为人子女。不论你身处哪里,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会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要求,社会上也会对每个角色有着稳定看法和预期。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才会稳定,并在稳定中发展。

  如若不然,社会就会混乱。假如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也不做国君该做的事情;臣子既不了解自己的职位,也不去管理本该自己负责的业务,那么整个政治秩序就会陷入混论,政治活动也无法推行。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做生意的不讲诚信,坑蒙拐骗;做农民的不务耕作,任由土地荒芜,社会也将陷于混乱;家庭也不例外,如果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个家庭也就不成其家庭。由此可见,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何等重要。

  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人们通常会犯的错误有两种,一是没有尽职尽责,尸位素餐不作为;二是干那些不该自己干的事,错乱角色胡作为。譬如明神宗朱翊钧,身为天子竟然27年不上朝,典型的不作为。很多官员,其职责要求他用手中的权力为民众办事,减少社会冲突和交易成本,但他们却利用职权,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这样的官员就是不顾自己的职责胡乱作为。在当今社会,角色错乱的现象极为严重。譬如一些本该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和维护社会良知的专家学者,却利欲熏心,哗众取宠谋求私利。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耻地出卖自己的良知,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或哈巴狗,故意扭曲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严重败坏社会道德,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国家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前提是社会的稳定。这个稳定,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地职业者,也无法对社会作贡献。

  I二十六|

  宰我问曰:“仁者①,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②也?君子可逝③也,不可陷④也;可欺也,不可罔⑤也。”

  【注释】

  ①仁者:有仁德的人。②何为其然: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其然,这样。③逝:去,往。④陷:陷入,陷进。⑤罔:愚弄。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有一个仁人掉进井中了。’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想办法去救人,但不能被陷于井中;可以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解读】

  因白天睡觉而受到孔子批评的宰我,向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没有正面地回答。他认为君子会想方设法救助落难的人,但不会陷自己于危险境地。然后批评宰我问的问题不道德,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论语》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一、 复*初一年学过的《<论语>六则》

  1、 全班齐背 (活跃课堂气氛)

  2、 指名学生介绍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今天我们学*新的十则。

  二、 教学思路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① 则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身:自己 忠:诚心诚意 信:诚实

  梗概:多自省

  ② 则

  见贤思齐: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梗概: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

  ③ 则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梗概: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归纳: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④ 则: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任重道远: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梗概: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⑤ 则

  道:仁道 处:据有,取 恶:厌恶、讨厌

  梗概:追求“富与贵”,要“从其道”。

  ⑥ 则

  子贡问君子: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梗概: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⑦ 则

  恶:坏的,不好的

  梗概:主张“**之美”

  ⑧ 则

  而:如果,表假设 从:从事

  梗概:认为要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官职,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归纳: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之美。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1、 成语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名言警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之美,不**之恶

  三月不知肉味

  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论语〉〉十则的大概意思,但其中的道理还须我们进

  一步去探索、研究。

  四、 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学生齐读课文

  2、 学生齐背课文

  3、 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具体如下:

  1、 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赞成哪一个观点,不赞成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2、 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 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 老师总结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这些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孔子的〈〈论语〉〉为我们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对付困难的法宝,希望大家好好把握住,不要让它们随风逝去,学了就忘。

  《论语》教案 8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 9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态度类、学*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论语》教案 10

  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例句: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他的课件显示)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例:时*:时常地复*。

  说:“悦”的古字,愉快。

  愠:生气,发怒。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见其他课件)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翻译并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孔子说:学*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真诚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吗?

  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

  就是有害的(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研讨与练*”第一题。

  ②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理解重点词语。

  贤:好的 焉:在其中 善者:优点,长处 从:学*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凋:凋谢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要 施:施加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

  得)很遥远吗?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巩固练*: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2)

——《论语》教案解读通用五篇

  《论语》教案解读 1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教案解读 2

  学*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方法、学*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与学*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之与学*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方法有哪些?学*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教案解读 3

  课 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教案解读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才能掌握)

  “时*”按一定的时间实*(或温*)[③]

  〈译〉学*了知识按时去实*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论语》教案解读 5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3)

——论语教案设计通用五篇

  论语教案设计 1

论语精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正确的学*方法与学*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方法与学*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态度:唯会寻学*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方法,哪些是讲学*态度的?

  ——学*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方法: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

  1见课后练*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之,不亦乐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F、敏而好学G、不耻下问H、默而识之I、学而不厌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而时*之——按时复*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教案设计 2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他关于学*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 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设计 3

  知识与能力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4、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历史的长空中,群星璀璨。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颗巨星却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愈加辉煌灿烂。他就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二、走进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诲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业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组合作朗读,注意朗读要求

  1、听读 2、自读 3、小组合作朗读 4、品读 5、背诵

  五、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六、作业

  抄写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学生个别读,抽查学生能背诵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分组翻译,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忠:忠心 尽心 信:真诚 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先生说:温*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却(但是)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此、这。 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贤士;思:想

  齐:即相等,也可释为“看齐”

  省:反省,亦即比照别人不足之处,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译文: 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要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体现人的品质。相似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 之:代这句话 欲:想要 施:施与 于: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找出来,把它翻译完整。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态度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②谈学*方法的

  学而时*之——按时复*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 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 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的人)

  (2)助词 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1)代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作业:

  1、翻译

  2、背诵《〈论语〉十则》

  3、课时方案

  论语教案设计 4

论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合 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准备课前朗读课文,会解释重要的字词。

  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论语》中的十二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 、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探究

  1、子曰:“学而时*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 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 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 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忠:忠心、尽心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志”,立志。“立”,建树、成就。“惑”,疑惑。“天命”,事物的本质规律。“耳顺”,听声知理。“从”,任由、恣肆。“逾”,越过。

  译文:孔子说:“我自己在十五岁时,开始立志于治学;在三十岁时,初有成就,能够自立了;到了四十岁时,对所研究的问题都没有任何疑惑了;到了五十岁时,真正知道了人和事物的本质规律了;到了六十岁时,无论听到 什么都无需思索就能自然懂得其中的原委;到了七十岁时,任由心欲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做,都不会逾越规矩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先生说:温*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却(但是)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 的`住处。 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知道怎么学*的人,不如爱好学*的人;爱好学*的人,又不如以学*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岸上说,逝去的时间就象流水一样,日夜不停息。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本课时讲解5—8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完成背诵。最好能当堂记住字义

  论语教案设计 5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4)

——《论语》经典读后感通用十篇

  《论语》经典读后感 1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经典读后感 2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经典读后感 3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经典读后感 4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语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光读书不思考,你体会不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读书,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读书,你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就像我们进食一样,如果只尝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如果只细细品味,而不尝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会尝到它的精华。两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见到品德低下、不热爱学*的人,我们就应该反问自己是否有像那种人的行为。有时候,我考试成绩不是非常优秀,但是自我感觉很好,因为还有好多同学的考试成绩比我差。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会让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出的经典道理,世人都应该遵守。《论语》的内容非常深奥,我一时还理解不过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要慢慢地体会它的精华。

  《论语》经典读后感 5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经典读后感 6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经典读后感 7

  从3年级开始,我认识了《论语》这本书。刚开始听到沈老师说我们要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大家都懊丧地叹了口气,很是烦恼。因为对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多读一部经典就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呀!同学们对《论语》的第一个态度十分明显,那就是一个字:烦!我们读了半年《论语》之后,对它的态度来了个90度大转弯。因为我们发现《论语》这本书真的非常好,它当中有许多有关做人的忠告,一个人只要多读就会十分聪明,也很会做人。也难怪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同学们也十分愿意读这本《论语》,不过还是有人对《论语》很烦。后来,我遇到了孙老师,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款论语书,这本论语书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还不会框死人的思想,因为它是没有注释的.。当然,这种论语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也买了一本,然后惊异地发现学起《论语》来非常轻松。

  我终于找到读书真经了,原来是这么简单:口念、心记、耳听。不过我觉得“读书真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啊!现在我在读五年级,才做到了“读书真经”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们也来读读这本《论语》,好吗?

  《论语》经典读后感 8

  这周,同学们学*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齐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是同样具有教育好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群众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学*,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能够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论语》经典读后感 9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揣摩此句哲言的含义,不难得出,对于古典文化经典的弘扬与传播者而言,不仅要对古典文化经典有深入研读,更要经过深度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出经典的性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我们在深入了解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应当积极调动身边的人去了解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全民知古论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中国古代经典继续延续传承,不断发展。让崇洋媚外成为过去,让爱古通今成为风尚。将这承载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哲学带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

  我们应当将这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能让如此辉煌神圣的中华文化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的当今社会,人们已很难放下手机去拿起纸质书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经典。当今大学生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灵巧地运用网络技术让国人对中华古代文化经典重拾兴趣,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国人眼前。

  《论语》经典读后感 10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5)

——《论语》孝道读后感通用十篇

  《论语》孝道读后感 1

  《论语》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古人们的美德;《论语》是浩瀚的宇宙,每一句语录都是一颗星星,璀璨无比;《论语》是一台时光机,把我带到了春秋末期,让我感受到了孔老夫子的贤圣之道……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和《论语》成了“好朋友”。

  第一位为我们讲解《论语》内容的是小蔡同学,他抛砖引玉,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后面的同学讲得更是精彩:论仁爱篇、论修养篇、论孝友篇……讲得最好的非小于同学莫属了,他声情并茂、引经据典,还巧妙地把我们以前学过的“小人之过也,必文”和“君子之过也,必改”进行了对比讲解,我们听后都觉得对“知错就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也来模仿一下吧,我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改写成了“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小人先言而行后从之”。哈哈,我也变成古人啦!

  《论语》这个“大朋友”教会了我什么是“仁德”,怎么去结交正直的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孝敬父母。这一段时间系统地学*《论语》知识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呀!

  “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后我要继续学*《论语》,让自身的品德变得更加高尚。

  《论语》孝道读后感 2

  孔子说过好多的名言有关于友谊的,时间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贵的的东西他最*凡可又珍贵,我们要获得它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学家爱迪生说的:''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伟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学*。

  《论语》孝道读后感 3

  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与心得,下面我就来谈谈《论语》带给我的心得。

  《论语》中记载的很多内容都与学*有关。这对不乐于学*的我来说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样。我正处于“好之者”与“乐之者”之间。我虽有兴趣,但不够浓厚。我需要仔细地挖掘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中得到百草园般的乐趣,成为一个“乐之者”。

  《论语》还提醒了我一点。就是学思结合。光只爱好学*可不行,那样只是擅长考试。我们还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会学*很重要。学会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这些都是《论语》教给我做人的知识。就拿一个例子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为回到中国娶了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妻子被国人诋毁。他不生气也不反驳,以自己的行动更改了国人对他的看法。这才是一个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论语》这本儒家经典让我明白如何学*与做人,我要按照经典持续做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

  《论语》孝道读后感 4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 论语》 ,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易*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能重新认识孔子,也是我读《论语》一大意外收获。

  《论语》孝道读后感 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一件事都要请教别人。有人嘲笑他:“谁说孔子懂礼?到太庙去,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感叹说:“这才是知礼啊。”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仅仅局限于“知礼”这一方面,还可以从中看出知者的谦逊和不知者的狂妄。实则对于礼乐一道的了解,当时已经很少有人能超过孔子了。可他依然谨慎而谦虚,“每事问”一个“每”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严谨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发出嘲笑声音的人。孔子敦厚,对于他们的态度仍然是君子的,温和的,而我则想对那些人说:“尔其知礼乎?亦见笑于大方之家耳!”

  知者谦,不知者狂,这一简单的道理曾不止一次体现。与孔子生活时代相*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不仅是幽默与自谦的一句话,更蕴含着苏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将姿态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说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圣人与普通人的差别,盖在此矣。

  《论语》孝道读后感 6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每个人都能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深思明辨。读《论语》,仿佛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同他们畅谈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论语》中直接了当的阐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质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义小人于利,他从人的追求以及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怀惠”和“小人比而不周”并不是说喜欢和擅长与人交际就是小人,而是说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关乎财富和利益。这也论证了当下的中国将法治放在第一位,严厉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切事物,体现了《论语》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

  《论语》孝道读后感 7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读《论语》有感作文。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孝道读后感 8

  我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现在正学《论语》。我理解最深的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了知识后,你经常去温*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在我没学《论语》之前,我对学过的课文,很少去温*它,我把许多大好的时光都浪费了。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叫我去读书,而我却找各种借口出去玩,还时常惹妈妈生气。自从诵读《论语》之后,对照书中的内容,我羞愧万分。心想:我一定要按照孔子说的话去做。于是,我试着去做了两周。每天放学后都温*功课,并做简单的笔记。两周之后,我的学*果然有了些变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吧!

  那天,老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今天考试。”虽然同学们复*过了,可还是非常紧张。只有我感到浑身轻松。因为我将那部分内容已熟记在心。结果我考了全班第一,我终于尝到了温*功课的甜头。

  还有一次,下课之后,同学们在玩游戏,我也加入了进去,原来同学们再一起玩抢答题这个游戏。一个同学负责翻书找题,我们其他人抢答。我连续答对了好几道题。那是的我真得很自豪,温*功课真好!

  孔子写的《论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益处。今后,我还要深入地去学*。按照那上面的要求努力去做。

  《论语》孝道读后感 9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的正确途径。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孝道读后感 10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6)

——《论语心得》观后感通用五篇

  《论语心得》观后感 1

  最*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实,在*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和些,知足常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 2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心得》观后感 3

  最*学校组织我们看了百家讲坛的“美一女教授”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她所讲的内容,还有于丹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怪不得连易中天老师都发出了这样得感慨: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观看之后,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处事之道,曾经拜读过卡耐基的【人一性一的弱点】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为有着极为丰厚物质国家的作者,其处事之道理却与两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如今应适用可见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财产,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那却是让世人遗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丰富易懂的语言让子孙后代进行了理解了祖辈的文化也进行了心灵的洗礼。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们的一精一神生活却空虚了!于丹教授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车子,票子,房子。但一旦这些你都拥有了,回首过来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与快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你会有更多的欲一望,因为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没有看到我们内心的感触,以至于我们有时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将越多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少。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子【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诗人于丹以陶渊明为例,讲诉其罢官归隐的事例,当然当今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为之甚少。但还是在人们心中唤醒了那片曾经都梦想中都曾有过的桃花园!

  论语中虽然只是记录孔子的简略的语言,但其高度的概括与深奥的寓意还是让人叹为观止!孔子思想核心以两个字为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爱一”,“恕”是一爱一他人,于丹教授说圣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们都听过,但也许都只是听说而已,有几人去做过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抱怨父母唠叨,抱怨朋友不够意气,抱怨孩子不听话,一爱一人不上进,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时是否想过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身为朋友,身为一爱一人,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其实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给我们的不抱怨的办法,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我们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仁”字也可说为一爱一,一爱一人!学会一爱一他人,你我会快乐!

  孔子的思想还有很多称之为一精一华的,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懂得学*,树立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不愧对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遗产,也不亏对于教育事业的先行者!

  《论语心得》观后感 4

  最*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实,在*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和些,知足常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 5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有神么比石头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软?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这章随谈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会认为与生活太远,格格不入,不切实际,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要具备的一些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7)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通用五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 1

  《论语》是我们古今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 2

  《论语》是我们古今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 3

  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子和老庄离人越来越远,圣贤和经典也逐渐模糊。复杂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种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生的感悟解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起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的《论语》,我欣赏的是这样的智慧,这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性对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缺点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点的态度。

  人们常说,我们外出时依靠家里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你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

  003010最终传达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103010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这个轮回。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 4

  《论语》是我们古今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心得 5

  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子和老庄离人越来越远,圣贤和经典也逐渐模糊。复杂世界的庸俗和思想的高尚似乎缺少某种必要的联系。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生的感悟解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起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生出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这是品德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完于丹的《论语》,我欣赏的是这样的智慧,这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对身边朋友的理性对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当下社会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缺点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点的态度。

  人们常说,我们外出时依靠家里的父母和朋友。朋友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你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一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就能看出他自身的内在价值。

  003010最终传达了一种态度,这是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103010的真正意义,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内心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品味生活,修身养性,其目的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这个轮回。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8)

——《论语》读书感悟通用五篇

  《论语》读书感悟 1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精炼,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不仅如此,该书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所以其能流传至今,并成为让现代人们所崇尚的做人准则。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而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例如,关于“仁得”等方面。

  第一,关于“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进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以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回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轻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能够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学生觉得,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第二,关于治学:在治学的态度方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知识,。

  在务政的对象方面,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在务政的基本要求方面,《论语》亦有所述。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

  孔子亦谈了“干禄”之法:“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即:“多听,保留疑问,慎重地谈论其余的,就会减少错误;多看,避开危险,慎重地实行其余的.,就会减少悔恨。言语减少了错误,行为减少了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这则论语适用于仕途,《朱子家训》里就曾说过“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个人话多并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而惹来杀身之祸。做学问,有了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来,这是很好的*惯,可是也并不表明这同样适用于官场。 在治国安邦方面,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和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其二,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这边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原理。其三,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第四,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

  《论语》读书感悟 2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爱不释手的珍宝。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让自然的理想代替这样的现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论语》读书感悟 3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仁者, 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报也。 故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 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 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 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 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 是 修 身 的. 首 要 任 务 。子 曰 :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悌 ,谨 而 信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 “ 行 有 馀 力 ,则 以 学 文 。 ”说 的 是 ,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谨 信 ” “ 仁 爱 ” 、 、 ,然 后“ 学 文” ,这 就 明 白 告 诉 我 们 ,应 以 修 德 为 先 。论 语 中 ,修 德 之 道 无 处 不 在 。 “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已 是 家 喻 户 晓 ” 的 至 理 名 言 。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 “温故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觉得“学而实*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 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可见学*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 “做人” “治学” 乃 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 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论语》读书感悟 4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论语》读书感悟 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很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解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烦恼,从而责怪对方心胸狭窄,互相批评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十分亲密的好朋友关系逐渐疏远。如果在矛盾发生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谅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谊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组长,她分配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欢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十分生气,反驳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天换一下任务,必须服从分配!”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朋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十分不舒服。后来,我就和老师要求调换值日生组了,到了新的小组,这个小组组长恰好转学了,老师就让我做了组长,这下我可真体会到做小组长的不易了,分配任务,监督卫生,真的很辛苦,还可能得到同学的误解。我彻底地认识到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和小吉承认了错误。

  孔子的这句话使我联想到这件小事,其实小事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换个角度,不要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自私地处事,更要想想自己了解别人吗?论语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啊!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9)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通用5篇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1

  读完这本书,仿佛有一种心灵的体验,使我的内心无比舒畅,愉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个儒家理论最精髓的字眼:“恕”、“仁”、“义”还有“知”。虽然只有区区四个字,却带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联想,它们教育过多多少少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让读者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也让读过它的读者有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升华,学*孔夫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这本书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让孔子教受我们做人的道理。

  《论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华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繁华而且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真实而且简朴的心灵之美,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心的升华和提高,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需要有“义”,才能“不惧”,仁者要做到“爱人”和“恕”才会“不忧”,会交好的朋友,与朋友对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现,才会“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是“恕”最好的解释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抱有宽容的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拥有人们所希冀的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宽容一点,就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别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仁”,用孔子的话来讲,“仁”就是要“爱人”,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与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别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升华与提高,你会体会到这种简朴生活的美丽与快乐,同时你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快乐。

  “义”,孔子认为,子路对勇敢的事特别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义的前提下,否则将会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约束,知错就改,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重要条件。

  “知”:“知”就是同现代汉语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别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与别人对照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内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做到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享受着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和历险。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2

  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我们同是龙的传人,长着乌黑的头发,黄色的皮肤。快乐在哪里--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作文一个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类遭蹋。800字作文我会像杨利伟一样环绕地球十圈,!同学们庆贺着,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胜利。我们看见操场外边有着一圈冬青树,它们像一位位正待检阅的士兵,排得整整齐齐。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3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众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那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

  《论语。颜渊》有录: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称自己名为商,劝导司马牛说,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都由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人首先要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在,这样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一种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比如:当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吸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遗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对待遗憾的心态和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里也就是我写这篇博客的中心意义,那就圣贤们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诉我们,无力改变事实,却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所有儒家理论的核心无非常三个字:仁、智、恕。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谓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还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内心有约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难均可以笑傲。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让内心真正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称为:“鄙夫”。

  《论语。阳贷》中有录: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论语。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君所众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很率性,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孔子有次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论语。阳贷》中,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试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论语。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并称其为“大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论语》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说,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论语》中睿智的人生经验,穿越千古沧桑温暖着我们,光芒着我们,照亮我们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开朗,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4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

  当我捧读《于丹<论语>心得》,是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的。难得于丹先生慧眼再现,让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两千年来一直被列入官学,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的《论语》,这样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阐释下,让蕴含于其中的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顿即散发出了一种可人的温暖,令人有种如座春风的感觉,顿悟“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朱者赤,*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那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喧嚣的世界,种种的诱惑,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谢于丹,是她立足现代生活,对论语中友道的阐释,涤除了两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的尘灰,让它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泛出了鲜活的绿色——我想,作为一名***员、国税干部,当我们以一个人是否志趣高洁,正直严谨、博学有为,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时,那么无疑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有益于我们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动力,更是在选择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5

  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读了不少老外的东西,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甚至时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学问的所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

  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起感受两千年前孔子的温暖,这样的想法,真好。


论语教案通用5篇(扩展10)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实用五篇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 1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 2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课件

  养教训练点:

  1、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2、注重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流程:

  一、动画引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礼物——动画片,请欣赏。(展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找到一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师:“螳螂捕蝉”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我们今天一起学*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叙述画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写了三种小动物,你能从故事中体会到“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谁能再用简短的话说说。

  师依据回答板书:蝉———螳螂———黄雀

  捕 啄

  (2)角色体验:每位同学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你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3)交流各自的体验(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们,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a蝉

  生:我爬得很高,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这露水真甜,这是我这些天来最好的早餐,我太高兴了!

  结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师:让我们把蝉的悠闲与自由自在读出来。(朗读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运,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蝉,没人和我争,我可以独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蝉真笨,他还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指导朗读(带着高兴、得意的心情)

  c黄雀

  生:我今天真走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饱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两样食物,你看,那蝉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饱餐一顿了!

  指导朗读句子

  2、同学们的想象好丰富啊!你们发现没有,虽然这几位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他们有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别说说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这可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反复朗读,在其中你能找到蝉、螳螂、黄雀的影子吗?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2、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师补充资料: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吴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3)小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们读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隐患。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给吴王听,如果是大臣上朝时讲给吴王听,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上堂课归纳出的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让固执的吴王打消攻楚的念头的?默读课文2—8小节,看看哪些词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划出来,想想为什么要划这句或这个词呢?体会体会少年这个人物。

  2、学生自由圈画,想想原因。

  3、交流:

  (1)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要让吴王来找他,不露自己真实的目的,同时说明他很有决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吴王来找他,想的是国家的安危。

  (3)王宫花园——为的是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指导读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发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哪可以看出吴王真的感兴趣了?

  (5)有勇气。(大臣们在底下议论,少年冒死进谏)

  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知道少年选择了恰当的.地点、选择了恰当的时机,用了巧妙的方法才获得了成功,你觉得少年怎样?

  4、想想大臣们是怎么劝的?

  如果说大臣的劝说是直劝、力劝、明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劝、智劝、巧劝、妙劝)(板书)

  5、分角色朗读。想不想来读少年劝吴王这段精彩的对话?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自行练*朗读(少年、吴王、叙述语言,鼓励读叙述语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们今天读这则故事很简单,因为他是用白话文写的,老师还有这则故事的原著,你有兴趣读一读吗?

  (2)出示古文,学生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

  (3)指名读,读正确。师稍作引导,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可之前吴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请同学们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课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各位爱卿,事情是这样的……”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2、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会填这些成语吗?

  成也萧何,( ) 八仙过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养兵千日,( ) 当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枪易躲,( )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结束语: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 3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 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 5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自学提纲

  (一)自主学*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4、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而:时:*: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译原文

  6、阅读课前导读,按照下面三类把内容划分类别:

  求知态度:

  学*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课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之为“士”?

  3.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4.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二、拓展学*:

  以下是《论语》精华选读,读读背背,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经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6.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19.子曰:“刚、毅、木、讷,*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于仁。”

  2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是为了给别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为好。”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27.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惧的事情。

  【资料附注:孔子的学生】

  孔子的学生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说孔子学生有3000人,成绩优异者72人。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夸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

  子贡,即端沐赐,以言语著称,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是树孔子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参,字子舆,孔子的继承人。

  四、自学测评

  1、孔子,名,字。(朝代)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学派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一部书,共有篇,是(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词语

  不亦说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译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