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种子的传播教案 1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其实答案就在种子身上。种子有着神奇的“旅行本领”,借此,它们可以处处安家,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活动目标

  1.收集观察,初步认识植物的种子。

  2.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和亲身观察、调查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法。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学**惯。

  活动建议

  观察感知

  1.收集植物的种子,看看种子各是什么样子的?向小组内的成员说说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2.在你身边还有哪些植物是有种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研究

  1.阅读参考资料2和3,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评价

  1.根据自己这个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你们喜欢的一项或几项活动进行实践后,完成活动报告。

  (1)你也可以去查找学校里的植物标本,看看植物与它的种子。

  (2)你可以和学校里的园艺师交流交流植物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

  (3)你还可以到野外能找到种子的地方,看看它们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活动报告

  时间:植物名称:

  植物样子:

  (画出来)种子样子:

  (画出来)

  种子的传播方法:

  2.用一句话评价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

  自我评价 教师

  评价

  组员评价

  听了_________的评价,我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1.种子是植物的一种生殖器官,种子植物就是依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种子植物抵抗干旱和其他不良条件的能力比无种子植物要强得多,种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上生活。

  2.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3.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摘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植物妈妈有办法》

  4.查看《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植物》一书。

  种子的传播教案 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学会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

  3.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谁和家长一起去田地里种过麦子或者玉米、大豆啊?

  ——我们播种时麦子粒、玉米粒、大豆粒这些是麦子、玉米、大豆的种子,你看见这些种子是怎么样被播种到地里的?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玩过后教师提问:

  ——刚才你玩了什么?

  ——它们长什么样呀?

  ——你是怎么玩的?

  ——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也有种子,找一找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在哪里?

  ——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4.逐步展示课件。

  第一段。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

  ——为什么风能帮它?

  ——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第二段。

  经验转移。

  ——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豆角、西红柿、草莓、苹果、葱、蒜······)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教师小结:

  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有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等,小朋友们在出去玩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种子还有什么传播的方式。

  活动延伸

  请父母帮助幼儿回家记录孩子的发现

  种子的传播教案 3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其实答案就在种子身上。种子有着神奇的“旅行本领”,借此,它们可以处处安家,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活动目标

  1.收集观察,初步认识植物的种子。

  2.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和亲身观察、调查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法。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学**惯。

  活动建议

  观察感知

  1.收集植物的种子,看看种子各是什么样子的?向小组内的成员说说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2.在你身边还有哪些植物是有种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研究

  1.阅读参考资料2和3,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评价

  1.根据自己这个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你们喜欢的一项或几项活动进行实践后,完成活动报告。

  (1)你也可以去查找学校里的植物标本,看看植物与它的种子。

  (2)你可以和学校里的园艺师交流交流植物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

  (3)你还可以到野外能找到种子的地方,看看它们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活动报告

  时间:植物名称:

  植物样子:

  (画出来)种子样子:

  (画出来)

  种子的传播方法:

  2.用一句话评价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

  自我评价 教师

  评价

  组员评价

  听了_________的评价,我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1.种子是植物的一种生殖器官,种子植物就是依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种子植物抵抗干旱和其他不良条件的能力比无种子植物要强得多,种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上生活。

  2.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3.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摘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植物妈妈有办法》

  4.查看《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植物》一书。

  种子的传播教案 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学会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

  3.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谁和家长一起去田地里种过麦子或者玉米、大豆啊?

  ——我们播种时麦子粒、玉米粒、大豆粒这些是麦子、玉米、大豆的种子,你看见这些种子是怎么样被播种到地里的?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玩过后教师提问:

  ——刚才你玩了什么?

  ——它们长什么样呀?

  ——你是怎么玩的?

  ——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也有种子,找一找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在哪里?

  ——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4.逐步展示课件。

  第一段。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

  ——为什么风能帮它?

  ——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第二段。

  经验转移。

  ——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豆角、西红柿、草莓、苹果、葱、蒜······)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教师小结:

  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有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等,小朋友们在出去玩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种子还有什么传播的方式。

  活动延伸

  请父母帮助幼儿回家记录孩子的发现

  种子的传播教案 5

  教材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风能吹着蒲公英去旅行?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出示蒲公英实物,请幼儿吹一吹、试一试,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点。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途径(如水、动物皮毛、鸟薬便、人类等)。出示莲蓬、苍耳、樱桃、豌豆等,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还有哪些种子和它们旅行的方式一样?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1)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5份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2

  教材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风能吹着蒲公英去旅行?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出示蒲公英实物,请幼儿吹一吹、试一试,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鉱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途径(如水、动物皮毛、鸟薬便、人类等)。出示莲蓬、苍耳、樱桃、豌豆等,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还有哪些种子和它们旅行的方式一样?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秋天多美好》第26—27页,说一说种子旅行的方式<

  中班科学绘本《谁藏起来了》何洁视频+教案+课件PPT(中班绘本)大班语言故事《小白兔借尾巴》祝晓隽优质公开课视频+课件PPT+教案+打印图+音乐+动画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 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4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5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2.初步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其传播方式的关系。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态度。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种子供幼儿观察。

  2.《种子的旅行》PPT

  3.蒲公英、莲子、苍耳、豌豆、野葡萄、凤仙花、柳树、榆树、黄豆、油菜花种子等图片。

  活动过程

  1.游戏“种子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外部形态,猜测、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

  讨论:这些种子都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它们长的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是怎么传播的?

  2.请幼儿观看课件《种子的旅行》,了解蒲公英、莲子、苍耳、凤仙花、野葡萄的传播方式。

  (1) 播放蒲公英旅行的视频资源,请幼儿说一说:蒲公英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传播的?

  游戏:小伞兵。

  请幼儿做蒲公英种子,教师扮演风,风大飞的幅度大,风小飞的幅度小,风停种子落地找到了新家。

  (2) 播放苍耳旅行的视频资源,请幼儿说一说:苍耳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传播的?

  请几个幼儿将苍耳种子放到衣服头发上试一试,直观感知苍耳种子外部形态特征与其传播方式的关系。

  (3) 播放莲子旅行的视频资源,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莲子会随着水流去旅行?

  (4) 播放凤仙花、野葡萄旅行的视频资源,请幼儿说一说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像凤仙花的种子一样是靠自己的'力量来传播的?

  游戏:弹射豆荚,请幼儿做豆荚,教师扮演太阳,豆荚成熟后将豆子弹出。

  小结:原来种子们有许多种传播的方法,由于它们的外形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传播的方法也不同。像蒲公英一样很轻的种子,可以借助风的力量旅行;像苍耳一样身上长满刺的种子,可以借助粘在人或动物的身上去旅行;像莲子一样生活在水的地方的种子,可以借助水的力量去旅行;像凤仙花一样的种子可以借助太阳的暴晒,用自己的力量弹射出来去旅行。

  3.游戏:考考你

  出示柳树、榆树、油菜花、水葫芦、蒺藜等植物的种子图片,请幼儿通过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

  4.观看视频《植物的生命脉动》,幼儿讨论: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

  引导幼儿了解种子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

  5.结束活动:我带种子去旅行。

  活动反思:

  植物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贴*生活,对植物奥秘的探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在奇妙的植物王国中,蕴含着许多的奥秘,其中种子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幼儿知识经验中,对种子的传播只是感性的、模糊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飘扬的蒲公英,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接触到的,但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其实这些现象就是植物在传播种子。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认识并了解植物的种子及其传播方式,建构孩子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2)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精选五篇)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积极参与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师:我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3) 师:种子有什么用?

  小结:种子具有繁殖作用,果实里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新的植物。

  (1)出示农民播种的图片,讨论。

  (2)师:小朋友,我们吃的菜和米饭扥等食物是农民伯伯播种种植的。野外的植物又靠谁来播种呢?

  (3)幼儿讨论,论述自己的猜测。

  2.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阅读幼儿用书p10页,请幼儿猜猜小狗、风、水、小鸟和植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如苍耳子,此外种子还有三种传播方式,分别是: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

  (1)教师逐一介绍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

  (2)请幼儿看幼儿用书p10页,说说小狗、风、水、小鸟分别传播了哪种植物的种子。

  小结:水传播来荷花的种子,风传播了蒲公英的种子,小鸟传播了樱桃的种子,小狗传播了苍耳子的种子。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荷花生长在哪里?樱桃有生长在哪里?

  (2)师:原来荷花用水传播种子师因为荷花生长在水里,小鸟喜欢吃樱桃,吃剩的樱桃核吐在地上。所以这些植物的'传播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3)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为什么苍耳子会将动物当“马”骑?

  小结: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苍耳子身上有倒勾,可以勾起动物的毛,让动物带着它到处跑。还有豆荚这类植物,是因为它们的壳成熟后会自己爆开,种子自己落到地上。

  活动延伸

  1.图书区投放一些关于种子传播的绘本,让幼儿阅读。

  2.了解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2

  设计背景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种子发芽的过程,丰富本班在自然角,我特意设计本节课,让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在延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从而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2、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3、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认识黄豆、绿豆和玉米种子。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和家长把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种子如黄豆、绿豆、黑豆、玉米等种子带到班里。

  2、 课前布置好的活动场地——种子展览会。在各种种子旁都有介绍种子的标签。

  活动过程

  1、进入课题:

  师:今天吴老师和小朋友到种子展览馆去参观各种各样的种子。我们出发吧!

  2、介绍黄豆(黑豆)

  外形是圆形颜色黄色(黑色)的。黄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炖着吃,还可以加工成豆腐、腐竹、豆腐乳、豆腐果、干豆腐等。

  3、 介绍绿豆

  外形是椭圆形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豆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可以煮着吃,还可以加工成绿豆芽、绿豆汤、绿豆粉等等。

  4、 介绍玉米种子

  外形扁扁的,有点象一颗牙齿,颜色黄黄的。玉米的品种很多,有糯玉米、甜玉米、紫玉米等、可以蓁着吃,还可以加工成爆米花。

  5、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做种子发芽的实验,从而种子发芽的秘密。

  (1)、种子在有适量水的透明瓶子中。

  (2)、种子在没有水的透明瓶子中。

  (3)、种子在有适量水的透明瓶子中,但放在黑盒子里。

  (4)、种子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中。

  延伸活动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让幼儿学*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反思

  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实验很感兴趣,本节课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师幼配合的比较好,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很专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当发现在黑盒子里、在没水的瓶子里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时有的幼儿能主动问老师。但大多数小朋友不是很主动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3

  设计背景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种子发芽的过程,丰富本班在自然角,我特意设计本节课,让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在延伸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从而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2、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3、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黄豆、绿豆和玉米种子。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和家长把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种子如黄豆、绿豆、黑豆、玉米等种子带到班里。

  2、 课前布置好的活动场地——种子展览会。在各种种子旁都有介绍种子的标签。

  活动过程

  1、进入课题:

  师:今天吴老师和小朋友到种子展览馆去参观各种各样的种子。我们出发吧!

  2、介绍黄豆(黑豆)

  外形是圆形颜色黄色(黑色)的。黄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炖着吃,还可以加工成豆腐、腐竹、豆腐乳、豆腐果、干豆腐等。

  3、 介绍绿豆

  外形是椭圆形的,颜色是绿色的。绿豆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可以煮着吃,还可以加工成绿豆芽、绿豆汤、绿豆粉等等。

  4、 介绍玉米种子

  外形扁扁的,有点象一颗牙齿,颜色黄黄的。玉米的品种很多,有糯玉米、甜玉米、紫玉米等、可以蓁着吃,还可以加工成爆米花。

  5、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做种子发芽的实验,从而种子发芽的秘密。

  (1)、种子在有适量水的透明瓶子中。

  (2)、种子在没有水的透明瓶子中。

  (3)、种子在有适量水的透明瓶子中,但放在黑盒子里。

  (4)、种子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中。

  延伸活动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让幼儿学*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教学反思

  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实验很感兴趣,本节课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师幼配合的比较好,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很专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当发现在黑盒子里、在没水的瓶子里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时有的幼儿能主动问老师。但大多数小朋友不是很主动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4

  设计意图: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随着秋天的到来,很多的种子都成熟了、丰收了。同时针对秋天这个季节幼儿园也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各种各样的种子》等,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种子,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农村幼儿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可以供他们去探索。《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图片,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根据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把这个活动放在大班上学期结合秋天主题进行。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并根据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等各种种子,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展板。为下面的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3.课件准备:网上搜集到了《种子的传播》。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录像,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录像,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③水力传播(莲蓬);④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开始的风力传播可以跟老师做,水力、动物和弹力传播可以让幼儿自己创作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蒲公英种子传播的样子。风来啦,小种子快飞起来吧……(其他种子同上。)

  师幼小结:植物的种子一共有几种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为什么苍耳的种子能靠动物来旅行呢?

  教师:为什么莲子的种子能靠水来旅行呢?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老师在此环节中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来联系生活: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幼幼互动,说出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了拓展幼儿知识面,教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种子传播方式图片,来激发幼儿对种子传播现象的兴趣。)

  4. 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延伸活动。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最后的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通过这个问题和活动延伸自然衔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及观察。)

  活动反思: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摆弄实物,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来认识这些实物,来亲手触摸、观察、发现。孩子们兴趣大增,有的孩子在活动后还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大班种子的传播教案 5

  活动目标

  1.感受本、静、安的态度与种子的关系,享受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的乐趣。

  2.能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的状态,并流畅地说出其内容,提高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本、静、安对待种子的态度,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提前了解和尚的生活状态。

  物质准备:《安的种子》18本、PPT、图片。

  活动重点

  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的状态,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

  活动难点

  完整、流畅地说出画面中本、静的状态。

  活动过程

  一、出示第一幅寺庙的图片,引出故事中的主题

  师:这是什么地方?(寺庙)寺庙里有谁?

  师:猜猜他们在干什么?看看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老和尚的手里是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二、观察本种莲子的过程

  师:拿到种子后本是什么样的?他要去干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找一找书中的本,说一说他种出莲花了吗?为什么?

  小结:本是个急躁的小和尚,只是一心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他没有考虑种子发芽生长所需要的季节、环境等条件,在冬天的雪地里就着急地种下种子,最终本因等不来种子的发芽而气急败坏。原来莲花种子需要合适的季节、适宜的环境才能发芽。

  三、观察静种莲子的过程

  师:再来看看静是怎么种的呢?静拿到种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最后静种出来了吗?为什么?

  小结:静是个细致的小和尚,他想要种出最好的莲花。于是他认真查书籍,忙着挑选花盆、水和土,甚至用金罩子罩住了新芽,对种子呵护备至。但是正是由于静的过分呵护,致使种子得不到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空气而早早枯萎了。原来莲花种子的成长还需要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和充足的氧气才能发芽。

  四、观察安种莲子的过程

  五、了解种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明白生命生长应顺其自然

  师:我们阅读了本和静种莲花的过程,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季节、适宜的环境、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和充足的氧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种莲花不能着急,急于求成就会适得其反,顺应自然就会让莲花盛开。

  活动延伸:

  1.尝试复述故事。

  2.尝试用表格记录三个小和尚种植莲子的过程。

  活动反思:

  问题一:关注单一,阅读故事缺乏连贯性

  《安的种子》属于故事类型的图画书,这类图画书的故事有明显的线索,情节涉及很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在整个集体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大致说出故事画面的大概,但是对细节的关注有些却缺乏,活动中教师运用提问策略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细节的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观察到画面上的细节部分,包括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变化、四周景物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化代表了什么,对下面的情节有什么影响或者暗示,他们还不能主动去挖掘。

  策略:运用提问策略和预测策略,引导幼儿探索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活动中运用提问和预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再让幼儿根据画面传递的信息预测故事内容的发展,接着展示下一页正是幼儿的预测,并继续观察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故事的连贯性加强了,幼儿不仅注意到画面的细节而且还注意到了页与页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对故事内容不熟悉,不能深入了解三个和尚的心理变化。

  由于第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图画书中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介于对图画书的细节阅读及联想页面间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细致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策略:情景游戏、情境表演促进幼儿阅读的发展。

  在阅读中,加入情景游戏和情境表演,它可以较好地让幼儿理解图画书所表达的内容。从再次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让幼儿模仿三个小和尚的动作,创设当时的情景,让幼儿设身处地地了解当时的情景及小和尚的心理变化。

  问题三:能看懂故事情节,但不了解故事涵义。

  根据图画书的对幼儿的发展,不仅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言语能力、阅读*惯,《安的种子》还关注到了幼儿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活动目标中提出 “结合本、静、安对待种子的态度,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看懂故事情节,更要领会故事的涵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第一课时结束后,幼儿对故事情节已经有了大致的印象,但是对故事的复述和种子与三个小和尚的关系却没有非常熟悉。

  措施:进行第二次集体教学,利用分线索阅读和表格记录的策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活动依然根据三个和尚为线索进行线索阅读根据目标和故事内容将故事的重点部分分为三段,逐一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语言教学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表格记录则是从书本中提取主要人物、种植条件、种植方法、结果如何放入同一表格中。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条件、人物、事件关系,使幼儿逐步建立起故事的结构。两种方式结合,便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进展,层次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寻找的策略,对大部分幼儿实施第二次集体教学,目的放在幼儿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及关注到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3)

——《种子的传播》教案优选【五】份

  《种子的传播》教案 1

  ●活动由来

  春天的时候,多多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几粒牵牛花的种子准备种在自然角里。孩子们对这一粒粒深褐色、三角形的小种子很好奇,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身边的小种子,并尝试着种植它们。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种的繁多。

  2.喜欢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学*简单的劳动技能。

  ●活动过程

  1、寻找、选择和确定要种的种子为了寻找种子,我鼓励幼儿:“你觉得哪里有种子就到哪里去找一找。”为了帮助幼儿能够找到种子,我们专门就活动的意图、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以及配合的方法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家长的反馈中,天天的妈妈不无感慨地说:“当我带孩子到超市后,他一直是那么兴致勃勃地在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瞪大眼睛,惊喜地说,‘妈妈.你快看,小种子就在这里!这些豆子.我们还能吃呢’。”田田寻找种子,是在植物园进行的。通过寻找,幼儿收集了大量的种子。我们选择哪些小种子来进行种植呢?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能开漂亮花朵的;有的说要能结出果实的;还有的说要像幼儿园里的爬山虎一样,能爬得高高的……最终我们确定了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变化比较明显、便于幼儿进行观察的扁豆、丝瓜和牵牛花的种子。

  2、种植活动种植小种子,都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幼儿分组进行了讨论。在小组的记录表上可以看出,幼儿认为种植小种子需要水、铲子、土、花盆、浇花的水壶、小水桶等。为了便于幼儿对小种子进行照料和观察.我们决定把它们种在阳台的花盆里。怎么把小种子种下去呢?幼儿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认为种植的过程应该是:铲土一挖坑一撒种一浇水。第一组孩子们认为还要做好观察的准备――准备“小种子”记录本。

  种植活动开始了。幼儿还是以组为单位.有的负责撑住装土的编织袋,有的负责用小铲从袋中把土铲出,倒进花盆里,有的负责把花盆中的土砸实一点儿。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差把小种子种下去了。孩子们在花盆的中间用手指挖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种子放进坑里.然后再盖上一些土。该浇水了,这下可出了问题,刚埋好的小种子被水一冲。又露了出来。孩子们争论说。是把小种子埋得太浅了。找到了原因.孩子们又重新把小种子埋得深了一些,看到小种子没有再露出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小种子种好了.要对它进行观察.可看不到小种子怎么办?

  孩子们有的说:“用铲子把土挖出来,或者把土倒出来就可以看见了。”

  有的说:“可以换成一个透明的花盆,这样就能看见了。”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把土挖出来是不可行的,换成透明的花盆也会打扰刚种下去的小种子。大家决定找一些透明的花盆.再重新种下一些小种子。

  可大家一种才发现:种在透明的花盆里.还是看不到小种子。

  见见说:“这个方法不行,玻璃是透明的.可土是黑色的,种子是浅颜色,它被土挡上了,还是看不见,这个方法失败了。”

  多多也说:“种子的四面都是土,上下也是.就看不见了。”

  我问大家:“我们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让土挡住小种子?大家可以试一试。”听了我的话.幼儿开始尝试着将种子放置在花盆的不同位置并热烈地讨论着。

  桐桐说:“可以把种子往上放一点,想看.把土一拨开就能看见种子了。” 大家都觉得这样会伤害到小种子。

  见见提议说:“如果把小种子放到玻璃那儿,就是放在玻璃边上,可能行。”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把小种子往玻璃边上挪。啊,终于看见了!幼儿高兴地欢呼起来。真正体验到了自己发现的乐趣。

  3、观察与记录小种子究竟多少天能发芽?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见见认为可以在纸上记,说着还拿起一张记录生活的表格说:“我想应该是有格的纸。 ”我看到幼儿有自己设计记录表格的愿望。就让他们尝试着设计一下,大家果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孩子们有的用小花来做表示的符号,过一天就画一朵小花:有的用七星瓢虫来记录:有的用小钗子来记录……霖霖发现静心的标记和他的一样,就说:“静心的标记和我一样了,我可以画带叶子的小花。”这小小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一天,透过玻璃盆幼儿发现蚕豆棕色的外皮上出现了一条裂缝,那么蚕豆的衣服为什么会裂开呢?

  孩子们认为:是因为外面的皮太小了,蚕豆在里面变大了,就像我们人的衣服一样,太小了就不能穿了。所以衣服被撑破了。随着一个个新奇的发现,孩子们观察的兴致更浓了!当幼儿记录到第九天的时候。就开始有小种子陆陆续续地发芽了。

  4、照顾与发现小种子真的发芽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

  孩子们有的说:“不摸它,不能把它从土里拿出来,要不它的根就没有作用了。”

  有的说:“我们不能揪它,因为小种子只有一条生命。”

  宝宝说:“还应该天天浇水,每天浇合适的水,要不浇多了就淹死了,少了就渴死了。”

  我问幼儿:“我们怎么就能看出小种子需要浇水呢?”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我是看土有点干,就知道该浇水了。”

  有的说:“小种子有点蔫.也需要水。”

  有的说:“ 我看见湿土的颜色有点黑,干土的颜色有点白有点灰,它们的颜色不一样。”

  有的说:“可以从土上的裂缝看。如果有裂缝土就太干了。”

  小白说:“用手去摸,感觉有点干,有点硬,就需要浇水了:如果很湿,一摸全是水就已经浇过了。”

  在我们的`精心照顾下.小种子长得可快了!由于扁豆、丝瓜和牵牛花都是攀爬的植物,所以我们早就在栏杆和房檐之间拴好了塑料绳好让小种子的花蔓往上爬。

  周末过后,孩子们兴奋地说:“小种子好像在比赛呢!”站在阳台上抬头望去.就像是用一片片绿叶搭起了一座凉棚。

  细心的天天指着绿叶向大家介绍说:“ 我发现它们的叶子长得都不一样。扁豆的叶子是三片一组长在一根细茎上,丝瓜和牵牛花的叶子是单独一片长在粗的茎上的。”

  我又问幼儿:“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幼儿纷纷举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幼儿在小种子长花苞、开花、结果的这段生长最为活跃的时期总是不断有新发现,于是我们利用班上的一小面墙饰开辟了名为“我们的新发现”的墙饰,幼儿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事物,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在墙面上,然后在每天的“发现时间”里向大家作介绍。幼儿发现小种子不但开出的花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就连开花的时间也不相同。扁豆和丝瓜的花一开就是好几天,而牵牛花开上一天,到了傍晚就会谢。

  一天.

  芊芊在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说:“我发现扁豆又开出了几朵白色的小花,花落下去以后会长出什么东西呢?”而华华发现丝瓜的花蔓上长出了一个细细的尖尖的还有点鼓鼓的小头,就问:“这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测可能是花骨朵,可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它和以前长出的花骨朵是不同的。那除了花骨朵还可能会是什么呢?

  桐桐恍然大悟说:“我想可能是小丝瓜吧。”大家一天天地期盼着,每天来观察,并且认真地把看到的每一点变化记录下来。几天过后,幼儿惊奇地发现,原来扁豆上那白色的小花落后长出了一个个嫩绿色的小扁豆。

  芊芊在自己的观察记录中说:“今天我发现扁豆已经长了4个,它们都是从花里长出来的。原来开的白花都落下去了,剩下的花芯长成了小扁豆。”

  看到扁豆一天天长大,孩子们高兴地说:“长小种子了,长小种子了!”

  有的幼儿提出了异议:“这不是小种子,是我们吃的扁豆。”

  桐桐的想法也得到了证实:真的是结小丝瓜了。但是和扁豆一样,幼儿并没有看到期待已久的小种子。在讨论中幼儿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植物的果实。那么,它们的小种子究竟在哪儿呢?我们种下去的小种子怎样才能得到呢?

  5、收集小种子快放暑假的时候,小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又大又长的丝瓜结了好几条。扁豆也获得了大丰收。要知道这些可是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呀!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请食堂的阿姨帮助我们做成可以吃的菜,大家来品尝一下。一盘盘扁豆和丝瓜端上了桌,我们吃起来觉得格外的香!幼儿在吃扁豆时看到了像小种子一样的豆子,可是它们都很软。那么,像我们种下去一样硬硬的小种子在哪儿呢?牵牛花没有结果实.只是开花,它会有小种子吗?我请幼儿在采摘果实的时候特意留下了一些扁豆和两根丝瓜,幼儿觉得很奇怪.我请他们继续观察。

  暑假回来,幼儿发现原来那碧绿的叶子都变黄了,变蔫了,全都垂头丧气地挂在枯黄的秧上。华华在墙角里发现了几个干枯的扁豆,剩下的丝瓜也都变黄了,变干了。我请幼儿摘下来打开看一看里面有什么。幼儿小心翼翼地剥开扁豆干枯的外皮,惊奇地发现像种下去的小种子一样的豆子就静静地躺在里面呢!孩子们高兴地欢呼起来:“小种子找到了!这时霖霖蹲在地上将一根干枯的大丝瓜一头挖了一个洞。一只手竖着向下拿,另一只手用力一下一下使劲拍打丝瓜的上端。幼儿都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他在干什么。只见不一会儿的功夫,从丝瓜里掉下了一粒粒黑色的小种子。可牵牛花的种子到底在哪儿呢?经过孩子们仔细地查找,发现原来就在牵牛花开败后留下的小圆球里。只要把外面的皮剥开就会发现,一粒粒三角形的褐色小种子就在里面了。找到了小种子,孩子们高兴地说:“又变成小种子了!我们又有小种子了!我们又可以种了!”

  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亲身经历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过程。幼儿在亲历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发现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而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但体验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还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种的繁多。

  《种子的传播》教案 2

  【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并且考虑幼儿对种子已有的经验和潜在水*之间的距离,在本活动中我预设了以下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本活动的重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

  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

  【教学方法】

  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的,我为幼儿提供接*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幼儿也更喜欢动手摆弄,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三个*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活动过程】

  1.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儿歌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2. 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①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③风力与远*: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与风力有关。

  3 .苍耳的传播方式

  ① 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② 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③ 苍耳的传播: 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4 .莲子的传播方式

  ① 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② 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5. 经验升华

  《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种子的传播》教案 3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幼儿多元能力开发课程》大班上册科学课。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录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职务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2、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3点:

  (1)初步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2)乐意和同伴一起观察,讨论和认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3)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因为这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重点来解开幼儿的疑问。

  (2)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幼儿要从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儿能说出种子的名称及相对的传播方式作为本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头饰: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樱桃和野兔。布置简单的游戏场景。

  (3)实物: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体验法、游戏法和激励法,让幼儿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观察性、探究性学*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参与法、游戏法 。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品尝"种子,导入新课。

  首先我展示莲子、蒲公英、苍耳和豆角,并介绍种子名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种子的名称。然后,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让每位幼儿亲自品尝莲子,通过尝一尝、吹一吹、摸一摸、剥一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种子的形状特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种子,老师还要请大家"品尝"种子呢。"我运用种子的实物,本着幼儿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学*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课件一,用神秘的欢迎语如:"欢迎小朋友来到神秘的科学天地,我们一起来观察种子的传播。"让幼儿在神秘地的氛围下,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播放课件)

  (1)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运用多媒体拟人的手法,让幼儿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抽象思维上对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声音,能清楚的知道莲子是靠水的力量来传播的;蒲公英是靠风的力量来传播的;苍耳是靠人或动物的力量传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的。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引导幼儿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声音在说话?动物身上有什么?谁的力量大,能把种子弹出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为了让幼儿有更广阔的知识,我让幼儿讨论:"除了水、风、人或动物、自身的力量能传播种子,还有什么谁能传播种子?它是怎么传播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互相交换已有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并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二。我通过播放课件中简单的图片,并做简单的语言教授,让幼儿更轻易的懂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现象。

  (三)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认识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让全体幼儿戴上头饰,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谁,一老师戴上野兔头饰,调动幼儿积极性,然后播放课件中相关图片和音乐,如:水声、鸟叫声、风声,让幼儿听声走到相应的场景。通过这一环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幼儿学得知识后,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本活动种子的传播,在普通条件下孩子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一过程,这对建立正确的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以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活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孩子学*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种子的传播》教案 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带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带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

  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多数幼儿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少数孩子分散了注意力,吃开了水果,需教师引导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

  《种子的传播》教案 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学会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

  3.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谁和家长一起去田地里种过麦子或者玉米、大豆啊?

  ——我们播种时麦子粒、玉米粒、大豆粒这些是麦子、玉米、大豆的种子,你看见这些种子是怎么样被播种到地里的?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玩过后教师提问:

  ——刚才你玩了什么?

  ——它们长什么样呀?

  ——你是怎么玩的?

  ——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也有种子,找一找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在哪里?

  ——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4.逐步展示课件。

  第一段。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

  ——为什么风能帮它?

  ——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第二段。

  经验转移。

  ——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豆角、西红柿、草莓、苹果、葱、蒜······)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教师小结:

  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有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等,小朋友们在出去玩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种子还有什么传播的方式。

  活动延伸

  请父母帮助幼儿回家记录孩子的发现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4)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菁华6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5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

  出示练*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实用十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阅读P11文字。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 B、3400m C、170m D、340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

  出示练*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5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 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 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 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 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 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 3 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 s 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 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 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9

  一、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6)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精选五篇)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 2

  教材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风能吹着蒲公英去旅行?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出示蒲公英实物,请幼儿吹一吹、试一试,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鉱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途径(如水、动物皮毛、鸟薬便、人类等)。出示莲蓬、苍耳、樱桃、豌豆等,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还有哪些种子和它们旅行的方式一样?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秋天多美好》第26—27页,说一说种子旅行的方式<

  中班科学绘本《谁藏起来了》何洁视频+教案+课件PPT(中班绘本)大班语言故事《小白兔借尾巴》祝晓隽优质公开课视频+课件PPT+教案+打印图+音乐+动画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 4

  设计意图: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的靠风力传播,有的靠动物传播,有的靠弹力传播等。《植物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蒲公英,苍耳、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通过观看课件与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生动有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收集了许多种子并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展览。

  2、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等。

  3、种子传播的课件。

  活动策略:

  集体交流、个别讲述、分组讨论、集体实验、共同小结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评: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课件,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幼:凤仙花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

  师: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力传播。豆荚也是靠这种方式来传播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老师取出一颗凤仙花种子,演示。并且给每位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一看弹力传播的全过程。 (观看短片。)

  教师: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的。

  (老师拿出实物,示范给幼儿看。让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传播过程。)

  每个幼儿手里拿一个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动蒲公英的`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

  (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过程同上)

  师幼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几种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为什么苍耳的种子能靠动物来旅行呢?

  教师:为什么凤仙花的种子能靠弹力旅行呢?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评: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三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4. 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表现种子的传播。

  (1)教师按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由学学做做。

  教师:种子有着不同的本领,你愿意学做哪一类种子的传播呢?那你就和好朋友一起做做吧。

  (2)轮流上演各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学学种子的旅行。当录音机里的阿姨说到哪一种传播方式的时候,喜欢这种种子传播方式的小朋友就起来表演。

  (3)结束活动。

  教师: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我们把今天大家带来的这些种子种到自然角里,小朋友们来观察、照顾它们,看看它们有哪些变化,好吗?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活动延伸:

  1.环境创设:展示“植物种子的传播”展板。

  2.区角活动:进行种子的粘贴活动及自然角种植活动。

  3.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的种子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

  活动反思:

  1、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让幼儿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在感受学*乐趣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2、主线分明,细节饱满。整堂课以”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为主线,重视在细节问题的处理。比如这堂课,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3)弹力传播(凤仙花),这些关键字的运用,加深了幼儿的印像,教学效果较好。

  3、另外,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想,让他们说,尽量提供一个让幼儿展示的*台,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

  4、巧妙拓展。让幼儿去发现。在整堂课学*完后,让幼儿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大家一起交流。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说的比较多,没有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幼儿观察种子的不同,孩子们说的太少,整个活动太死,缺乏生气。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参与性不够,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种子的传播》大班教案 5

  一、设计意图: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随着秋天的到来,很多的种子都成熟了、丰收了。同时针对秋天这个季节幼儿园也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各种各样的种子》等,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种子,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农村幼儿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可以供他们去探索。《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图片,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根据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把这个活动放在大班上学期结合秋天主题进行。

  二、活动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而在操作中,我们需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并且学会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制定有以下3点活动的目标:

  1.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并根据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本活动的重难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并进行分类。因为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对于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的遥远。而对于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需要课件的支架构建,帮助幼儿清楚的了解这个过程。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等各种种子,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展板。为下面的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3.课件准备:网上搜集到了《种子的传播》。

  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莲蓬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孩子们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孩子们轻松的总结出植物果实或种子在形状结构以及种子传播方式

  四、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兴趣。

  (1)导入谈话。

  教师:你们见过植物的种子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我们一会去看一看,这些种子是长什么样的,你还能发现哪些关于种子的秘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讲一讲。

  请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带来的种子或关于种子的资料。

  (2)观察后谈话。

  教师:刚才我们看了种子和关于种子的资料。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关于种子,你还知道它们的哪些事情?

  教师小结:这些种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有的是带毛的,有的是带钩的,还有长刺的呢。种子有什么用呢?

  教师:种子除了可以食用,还可以用来种植,传播,长出新的植物来。那野地里的植物,没有人去种植,它们的种子是怎样来传播的呢?

  (收集种子的过程为幼儿做好了课前知识准备。而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老师让幼儿从感知中激发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一些种子的特征,为下一环节中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

  2.观看录像,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1)教师播放录像,帮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传播的方式:①风力传播(蒲公英);②人和动物的传播(苍耳、野葡萄);③水力传播(莲蓬);④弹力传播(凤仙花)。观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学说一些种子的名称。

  (2)教师通过提问,出示相应的种子图片和传播方式字卡,并让幼儿学做动作。开始的风力传播可以跟老师做,水力、动物和弹力传播可以让幼儿自己创作动作。

  教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蒲公英种子传播的样子。风来啦,小种子快飞起来吧……(其他种子同上。)

  师幼小结:植物的种子一共有几种传播方式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3)了解种子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儿去旅行呢?(因为它的种子长得很轻,并且有绒毛,像一把降落伞,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教师:为什么苍耳的种子能靠动物来旅行呢?

  教师:为什么莲子的种子能靠水来旅行呢?

  教师小结:原来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长的样子有很大关系呢。

  (种子的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传播的含义,我从网上下载了现成的录像。幼儿观看了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之后提问,根据幼儿回答,教师逐一出示传播方式图卡,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用这种方式来旅行呢?从而初步解决了形态与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在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时,教师借助动作帮助幼儿记忆,又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识,了解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

  (1)幼儿讨论。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传播现象。

  教师:除了录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的?

  (2)拓展介绍。出示几种典型传播方式的种子图片(喷瓜、椰子、无花果种子等)。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传播方式吗?老师进行适当讲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老师在此环节中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来联系生活: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幼幼互动,说出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了拓展幼儿知识面,教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种子传播方式图片,来激发幼儿对种子传播现象的兴趣。)

  4.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老师先让幼儿认识展板上简笔画的传播方式标记图。)

  教师: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这些图片上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然后按照它的传播方式贴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将小图片在展板上按标记图分类粘贴,最后师幼共同进行讲评纠错。

  (老师在这一环节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拿着图片说一说、分一分、贴一贴,通过动手动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延伸活动。

  教师: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种子的传播方式,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吗?

  (最后的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通过这个问题和活动延伸自然衔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及观察。)


种子的传播教案实用五篇(扩展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精选五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 1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传播方式,激发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兴趣。

  2.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工播种的现象

  小朋友,你们知道田里的稻子,公园里的花草是谁播种的?怎么播种?

  田里的种子是农民伯伯播种的,公园里的花草是园林工人播种的。有的花是把种子播在泥土里,有的是把成长的纸条剪下来插到泥土里。

  二、了解自然播种现象

  野外的那么多花草是谁播种的呢?现在我们来听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伞兵和小刺猬”的故事。

  三、归纳种子的传播方式

  分别出示风、动物、水、植物传播种子的图片,启发幼儿观察并逐一提问。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 2

  一、说教材:

  1、教学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幼儿多元能力开发课程》大班上册科学课。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种子的传播》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关于种子的录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并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职务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2、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3点:

  (1)初步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2)乐意和同伴一起观察,讨论和认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热情。

  (3)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因为这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让幼儿了解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作为重点来解开幼儿的疑问。

  (2)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幼儿要从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儿能说出种子的名称及相对的传播方式作为本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头饰: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樱桃和野兔。布置简单的游戏场景。

  (3)实物:莲子、蒲公英、苍耳、豆角。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体验法、游戏法和激励法,让幼儿在观察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说学法: 本课以学生观察性、探究性学*为活动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参与法、游戏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品尝”种子,导入新课。

  首先我展示莲子、蒲公英、苍耳和豆角,并介绍种子名称,让幼儿清楚的知道种子的名称。然后,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让每位幼儿亲自品尝莲子,通过尝一尝、吹一吹、摸一摸、剥一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种子的形状特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种子,老师还要请大家”品尝“种子呢。”我运用种子的实物,本着幼儿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学*的欲望,我通过播放课件一,用神秘的欢迎语如:“欢迎小朋友来到神秘的科学天地,我们一起来观察种子的传播。”让幼儿在神秘地的氛围下,带着好奇的心理,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播放课件)

  (1)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运用多媒体拟人的手法,让幼儿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抽象思维上对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自由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声音,能清楚的知道莲子是靠水的力量来传播的;蒲公英是靠风的力量来传播的;苍耳是靠人或动物的力量传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传播的。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引导幼儿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声音在说话?动物身上有什么?谁的力量大,能把种子弹出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为了让幼儿有更广阔的知识,我让幼儿讨论:“除了水、风、人或动物、自身的力量能传播种子,还有什么谁能传播种子?它是怎么传播的?”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互相交换已有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并增进同伴间的友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二。我通过播放课件中简单的图片,并做简单的语言教授,让幼儿更轻易的懂得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现象。

  (三)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认识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让全体幼儿戴上头饰,并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谁,一老师戴上野兔头饰,调动幼儿积极性,然后播放课件中相关图片和音乐,如:水声、鸟叫声、风声,让幼儿听声走到相应的场景。通过这一环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

  五、活动延伸: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幼儿学得知识后,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本活动种子的传播,在普通条件下孩子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一过程,这对建立正确的概念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以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学*,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活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孩子学*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 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大胆的进行故事创编。

  活动准备:

  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导入。

  (1)教师出示苍耳子图,让幼儿观察其外型特征。

  (2)苍耳子是颗很特别的植物,有个故事就是讲它的特别之处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阅读幼儿用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8页《骑“白马”的苍耳》故事。

  (2)师:请你们告诉我苍耳子的特别故事。

  (3)幼儿把自己多故事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4)教师讲故事。

  (5)故事里的白马是谁?

  (6)苍耳子为什么要骑上白马到处走?

  小结:原来苍耳的种子上有挂钩,可以粘挂到人的衣物或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到各地。只要条件适宜,它就会发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

  3.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

  小苍耳会到哪里安家呢?他还会遇到什么人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猜想一下,然后把你的猜想画下来吧。

  5.幼儿自由创作,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编的故事。

  活动拓展:

  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知道各种传播途径的种子有哪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 4

  教材分析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活动目标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提问:为什么风能吹着蒲公英去旅行?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出示蒲公英实物,请幼儿吹一吹、试一试,感知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鉱

  (2)结合实物与课件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途径(如水、动物皮毛、鸟薬便、人类等)。出示莲蓬、苍耳、樱桃、豌豆等,引导幼儿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还有哪些种子和它们旅行的方式一样?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秋天多美好》第26—27页,说一说种子旅行的方式<

  中班科学绘本《谁藏起来了》何洁视频+教案+课件PPT(中班绘本)大班语言故事《小白兔借尾巴》祝晓隽优质公开课视频+课件PPT+教案+打印图+音乐+动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子的传播》 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学会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

  3.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谁和家长一起去田地里种过麦子或者玉米、大豆啊?

  ——我们播种时麦子粒、玉米粒、大豆粒这些是麦子、玉米、大豆的种子,你看见这些种子是怎么样被播种到地里的?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玩过后教师提问:

  ——刚才你玩了什么?

  ——它们长什么样呀?

  ——你是怎么玩的?

  ——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也有种子,找一找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在哪里?

  ——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4.逐步展示课件。

  第一段。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

  ——为什么风能帮它?

  ——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第二段。

  经验转移。

  ——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豆角、西红柿、草莓、苹果、葱、蒜······)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教师小结:

  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有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等,小朋友们在出去玩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种子还有什么传播的方式。

  活动延伸

  请父母帮助幼儿回家记录孩子的发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