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

首页 / 教案 / |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

  1课时课型

  教学过程

  设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望岳》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

  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

  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

  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

  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

  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

  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

  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

  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

  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课后小记: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

  1课时课型

  教学过程

  设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望岳》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1)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选【10】份

  《独坐敬亭山》教案 1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3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望岳》

  《独坐敬亭山》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案 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文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师(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超多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情绪感的诗。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揭示诗题

  3、齐读课题。明白这首诗吗?自由读诗。

  四、认读生字

  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五、学*诗文

  1、体会诗意

  ⑴指名读古诗

  ⑵“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相机理解“尽”、“孤”、“独”、“闲”、“只有”

  ⑷提出不懂的地方

  2、入境朗诵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情绪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情绪怎样?

  ⑶师范读,配乐读

  ⑷学生练读,朗诵

  《独坐敬亭山》教案 7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 语文 编写时间 年月日 第二轮修改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望岳》

  《独坐敬亭山》教案 8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10

  激趣导入

  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2)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合集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 1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 2

  活动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欣赏祖国的山水。

  引导幼儿热爱祖国的山水。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流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我们学*的古诗,哪一首是由李白作诗的呢?

  教师: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老师再教小朋友一首他的诗:《独坐敬亭山》。

  2、了解诗意

  教师为幼儿播放课件,然后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一群一群的鸟儿全都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诗人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指导幼儿在黑板上试着画一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

  3、朗读并背诵

  (1)教师范读古诗

  (2)逐字逐句带读并正音

  (3)全班齐背

  (4)分组背诵

  (5)幼儿独自背诵

  活动延伸

  教师:李白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我们也要学*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水。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 3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 4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5、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范文 5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学*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3)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优选【5】篇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2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生字亭

  独坐敬亭山

  亭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众鸟一般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本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多有情趣啊!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却是越来越远,一个高字扩展了空间: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这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这时的万般惆怅。运用这种烘托写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后句中,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小精灵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拓展学**白的其他写景诗歌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

  布置作业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4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读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惊喜、感激、喜爱)(板书: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4)

——《独坐敬亭山》教案 (菁华6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案2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4

  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诗仙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

  3、读诗,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

  3、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案6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5)

——《独坐敬亭山》教案 (菁华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案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3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6)

——游敬亭山作文合集五篇

  游敬亭山作文 1

  祖国的山河秀丽如画,祖国的山和绚丽多彩。而我最爱的却是那小有名气的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古代赫赫有名诗人李白,曾在敬亭山观赏的时候留下的一首名诗:《独坐敬亭山》。还有谢朓的《游敬亭山》。自从这两首诗写成以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这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敬亭山,果然名不虚传的“江南诗山”

  首先,我们通过了检票处,来到敬亭山。一进去,就让我眼睛一亮。远远望去,山虽不高,却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十分壮观。只见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敬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拉着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穿过牌坊,快步向山上走去。我跟着诗人的脚步向山上走去,踏着石子路,这在树阴下。树沙沙作响,风轻轻拂来,地上的小草生机勃勃,路边的野花露出“笑脸”。小路右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刻着古代诗人在此留下的诗句,有描写花草树木,有赞美美丽风光。这些石头与敬亭山巧妙、自然的融合,真不愧为“诗山”啊!越往山上走路越陡。我和爸爸妈妈走得有些累了,就在一个山旁的休息处稍作休息。山的四周全是竹子,有嫩的,有老的,有浅绿的,有枯黄的,有的细如手腕,有的粗如碗口,可不相同。一阵凉风吹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竹林深处有一尊石雕像,她就是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唐朝“玉真公主。”刻得真是惟妙惟肖!我坐在竹凳上,感受着风的吹拂和竹的清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到了山顶,我深吸了一口气。哇,那里的空气是多么新鲜!我享受着这独特的快乐,在山顶上快乐的跳着……

  我爱敬亭山,爱它那美丽的风光;爱它那神奇的风;爱它那无与伦比的风光……

  游敬亭山作文 2

  今天早晨,阳光普照大地,到处都是一片生气勃勃的迷人景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和舅舅、爷爷、奶奶去敬亭山游玩。

  我和舅舅、爷爷、奶奶来到敬亭山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雕像。李白曾经七游敬亭山,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往前走了一段路,就会看见犹如绿色地毯似的茶园,我每次看到这绿色的茶园,总是把他想成蹦蹦床,滑滑梯等。

  我和舅舅、爷爷、奶奶一路向前“冲”,“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把一群群游客远远的甩在了后面。终于到了山顶,从上往下看,感觉自己好像在幻境中,一片迷人的景象出现在我面前。

  “啊!太美啦,这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天上的食堂’!”

  敬亭山你真是太美啦!怪不得以前会有那么多的诗人来到你这游玩!!

  游敬亭山作文 3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来到了安徽省宣城市的敬亭山游玩。

  大约行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经庭审的大门口了。过了检票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草地,绿得翠,绿得郁。草地中有一条小路,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草地上出现了一排排树,如一排排站岗的士兵保护入山的人们。

  继续向前走,眼前出现了岔路,一条向上,一条向下,我们选择了向下的一条。下去的路很陡,幸好路的两侧有茂密的`翠竹可以扶一下,要不然还真不敢下了。到了下方,眼前开阔起来,四周全都是高大的、茂盛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撒落在青石板路上,颇有一种“树影婆娑”的味道了。

  向前走去,我们看到了一涓细泉,名为相思泉,据说这是玉真公主玉陨后,李白常来祭悼,皇姑被感动了,特引一股清泉供李白斟酒沏茶……,虽然泉水已无当时清澈,但透过那汪泉水,我似乎看见了李白为玉真公主祭悼的情景,看见他潇洒后的重情重义。

  继续向前走,就开始上山了,山上的坡非常地陡,虽然是冬天,我还是爬的满身是汗,太阳在天上悬挂着,无情地炙烤着山上的人们,我的汗一滴一滴地向下流,像断线的珠子滚向地上。

  大约又爬了二十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太白独坐楼,在外面看整栋楼高大、宏伟、壮观、大气,非常符合李白的气质,楼呈棕色,建得端端正正,若是人,定是相貌堂堂微风凛凛,气镇八方。

  走进大楼,一座李白独酌的木雕呈现在眼前,别说,还真有点意思,雕得活灵活现,真像醉酒似的。走向里面的展厅,一组一组配了李白的诗的木雕,雕刻技艺精湛,诗文采横溢,二者搭配一起真是美不胜收。

  时间一晃,在山中已经呆了两个钟头了,天色也暗了,明月升起来了,遥看敬亭山,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孤独的背影。

  游敬亭山作文 4

  今天是星期二,盼望已久的春游在细雨蒙蒙的敬亭山美好的开始了,我和同学们还有老师一起去游敬亭山。敬亭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 。敬亭山又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驰名海内外,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当我们来到敬亭山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仿古门坊,它屹立山口,门坊上刻有 “敬亭山”三个字。门坊前还有两个威武的石狮。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向上走,来到了一座桥上,桥的名字叫望姑桥,望姑桥周围是一片竹林。这片竹林就像一片海一样,非常的漂亮。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的`是一片在竹海中的绿茶园,走*一看,茶名叫做绿雪,它因生长在高山里,周围全是竹林,像一片绿雪而得名。我们向上走,要去太白独坐楼了。我很开心,因为可以去看看大诗人李白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那么好的诗。当我们登上太白独坐楼后,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真的是太美了,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在楼上放眼远眺,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南边高楼林立,北边的田野一望无际,难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中午的时候,同学们拿起自己带的食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快乐的谈论着,带来的食物可丰富了,有薯片、火腿长!巧克力、饼干……等等,个个吃的可带劲了。虽然有点累,但收获很多。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之间我们就要坐上大巴回家了。

  啊!敬亭山这位秀美的姑娘,依偎在江南水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敬亭山作文 5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一起来到了安徽省宣城市的敬亭山游玩。

  大约行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来到了经庭审的大门口了。过了检票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草地,绿得翠,绿得郁。草地中有一条小路,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去,草地上出现了一排排树,如一排排站岗的士兵保护入山的人们。

  继承向前走,眼前出现了岔路,一条向上,一条向下,我们选择了向下的一条。下去的路很陡,幸好路的两侧有茂密的翠竹可以扶一下,要不然还真不敢下了。到了下方,眼前开阔起来,四面全都是高大的、繁茂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撒落在青石板路上,颇有一种“树影婆娑”的味道了。

  向前走去,我们看到了一涓细泉,名为相思泉,据说这是玉真公主玉陨后,李白常来祭悼,皇姑被感动了,特引一股清泉供李白斟酒沏茶……,虽然泉水已无当时清亮,但透过那汪泉水,我好像看见了李白为玉真公主祭悼的情景,看见他洒脱后的重情重义。

  继承向前走,就开始上山了,山上的坡非常地陡,虽然是冬天,我还是爬的满身是汗,太阳在天上悬挂着,无情地炙烤着山上的`人们,我的汗一滴一滴地向下流,像断线的珠子滚向地上。

  大约又爬了二十分钟左右,终于来到了太白独坐楼,在外面看整栋楼高大、雄伟、壮观、大气,非常符合李白的气质,楼呈棕色,建得端端正正,若是人,定是相貌堂堂微风凛凛,气镇八方。

  走进大楼,一座李白独酌的木雕呈现在眼前,别说,还真有点意思,雕得活灵活现,真像醉酒似的。走向里面的展厅,一组一组配了李白的诗的木雕,雕刻技艺精湛,诗文采横溢,二者搭配一起真是美不胜收。

  时间一晃,在山中已经呆了两个钟头了,天色也暗了,明月升起来了,遥看敬亭山,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孤独的背影。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范文十份(扩展7)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精选5篇)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 1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秋日

  【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 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稳定、冷静,学*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萧楚女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 3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留得残荷听雨声”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 4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诉衷情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8、好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9、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0、小重山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祀敬亭山庙诗赏析 - 5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8、天涯何处无芳草。

  9、多情却被无情恼。

  10、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此心安处是吾乡。

  1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0、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2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25、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2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0、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3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3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3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34、至言不繁。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37、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38、夕阳无语燕归愁。

  39、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0、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41、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4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43、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44、君子不重则不威。

  4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46、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47、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8、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49、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50、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51、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52、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5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4、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55、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5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7、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58、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59、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6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1、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6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6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6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65、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66、笔所未到气已吞。

  6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