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拱形的力量”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是一节实验、观察课。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拱形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桥梁、房顶、温室大棚……都运用到了拱形结构。但这些建筑物为什么建成拱形,其中的原理多数学生可能是没想过,对此是模糊的,而模糊的知识对学生又是特别好奇的、感兴趣的,探究起来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本课有两个活动:首先是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用纸拱做实验研究拱形承重的特点,材料好找,简单易行。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想办法控制拱形变形的问题,使纸拱不断承载更大的重压,从中认识拱形承重的特点。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搭瓜皮拱的活动。当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很滑的、小块的瓜皮搭成一个拱,看到这个拱并未垮掉而且还能承受重压,他们对拱形承重的特点会有更深的感受,会惊叹拱形的“力量”之大。两个活动相比,前者是更理性的研究,后者是更感性的制作,相辅相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按照教材编写的体系,本着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人人都能亲历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而展开教学的。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带着思考的问题,欣赏拱形建筑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卷入到探究学*的内容中来。

  接着以“怎样使纸拱承受多个螺帽”这个问题为主线,串起没有抵住拱足--

  用同样多本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

  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环节:呈现问题——提出设想——动手操作——分析讨论——记录结果。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猜想、实验,讨论交流,记录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惯。

  四、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更多拱形建筑为什么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2、亲历想办法让拱形逐步增大受力的实验,根据观察到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分析拱形的受力状况,弄清楚拱形承受重压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4、了解赵州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搜集一些有名的拱形建筑物。

  五、教学重点

  亲历让拱形受力的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受力的情况,初步感知拱形承受重压的秘密。

  六、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规范弄清楚拱形能够承受很大压力的秘密。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小组准备:做拱形的卡纸,铁螺帽若干、搭瓜皮拱的冬瓜、小刀、纸巾。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呈现。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建筑图片,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都设计成了什么形状?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预设:增加抗弯曲能力、节省材料、美观、

  建筑本身的需要、增强抗压能力……)

  2、引入新课。把物体做成拱形,我们觉得它很美观,也可能是建筑本身的需要,但是它是否像同学们想的那样能增加承重能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拱形的力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精彩的图片,调动了学生听视觉感官,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一没有抵住拱足的实验

  1、指导演示没有抵住拱脚的实验,初步感知拱形受压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压力。

  (1)出示一张纸,演示*展的纸搭在两本字典中间连一个螺帽的重量都承受不了就掉下去。如果把它做成拱形呢?

  (2)演示纸拱的做法,并介绍纸拱的拱身及拱足。

  (3)纸拱能承受压力吗?能承受几个螺帽?螺帽放上去纸拱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猜一猜。)你们猜的对吗?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设计意图: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2、出示课件,明确小组的活动要求:

  ⑴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人人参与,有序实验。

  ⑵把螺帽放在拱身的正中(红色线内的中央,每张卡纸中央有两厘米宽的竖格。)。,

  ⑶一边实验,一边认真观察拱身和拱足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提前规范活动的要求,使探究更有序、有效。】

  3、分组实验,验证猜测。比一比那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实验的结果,感知拱形向外和向下传递承受的压力。

  实验二

  用同样多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

  过渡:怎样使纸拱更多承受螺帽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自由说一说。

  1、按以上小组的要求,做用同样多的书抵住拱足的实验。

  2、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纸拱有什么变化,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研讨:通过以上实验讨论交流拱形为什么能承受重压呢?

  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记录。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一说。

  拱形的力量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承受螺帽

  数纸拱的变化(重点观察拱身和拱足的变化)

  实验一

  没有书抵住拱足

  实验二

  用同样多的书抵住两边的拱足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试着解释纸拱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

  ③阅读教材32页“拱形承重的秘密”。(默读,再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真正发挥了书本这一课程资源的作用。利用书本突破了难点,又**了教师—―对拱形承重的秘密不用去讲解。】

  ④课件出示:拱桥承重的示意图,让学生再形象直观地感受拱形承重的原因,并板书。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拱桥承重的示意图,通过视觉,直观形象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四)搭瓜皮拱

  1、自由阅读教材,结合文字和图片,了解搭瓜皮拱的做法。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

  2、课件出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项及要求,让学生读一读。

  ⑴把半圆形的冬瓜切成5块,切口的方向指向想像中的圆心。

  ⑵记住每块冬瓜的位置,不要错位。

  ⑶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切勿伤人。

  〔4〕在冬瓜拱上放螺帽,试着解释瓜皮拱为什么不垮?

  【设计意图:在活动前提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项及要求,使学生的活动有方向、有目标、活而不乱,从而使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强,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个组搭的又快又好。

  4、交流实验结果,解释冬瓜拱不倒的原因。。

  设计意图:

  饶有兴趣的“搭冬瓜拱”的活动,使学生从理性的研究,回到了感性的制作中,又一次经历了拱形承重的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对拱形承重秘密的理解。

  (五)了解赵州桥。

  1、出示课件,学生通过看听,了解赵州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课下收集赵州桥详细资料,更进一步的去了解。

  【设计意图:赵州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精湛技艺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赵州桥,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六)谈本节课的收获,指名说一说。引导小结,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正是因为拱形能承受很大是压力,所以开课前你们所看的那些图片中的建筑物如:***、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等才设计成了拱形。

  【设计意图:回答开课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更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七)课外延伸,做捏鸡蛋的游戏、

  1、教师出示鸡蛋,做捏鸡蛋的游戏,学生猜测,如果我用力去捏会怎样呢?

  2、请同学们请出班里的大力士来验证他们的看法。学生捏鸡蛋,

  3、鸡蛋为什么捏不烂呢?学生自由说一说。课下先试着解决,其中更具体的秘密引向下节课“找拱形”中揭晓。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的任务出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任务”,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为下节课做好铺垫。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行为。】

  十、作业设计:

  1、课下收集赵州桥详细资料,更进一步的去了解。

  2、到生活中找拱形。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课下捏鸡蛋,尝试着弄清楚鸡蛋为什么捏不烂的原因?

  教学反思:

  1、提前试验,做好预设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进行了反复地实验,充分地预设。(1)用垫圈不太好,垫圈比较轻,不但所须的数量多,而且放上3-5个,观察纸拱变化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改用螺帽,螺帽的重量大大的增加了,每小组最多用30个,而且放一个,纸拱就有明显的变化。(2)纸拱所用的卡纸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必须是柔韧性特别好的,这样才能支撑做完两次次实验,而且纸拱不易变形;并在纸拱的中央竖着画一道2厘米宽的竖格,做为放螺帽的位置,如果任意放,纸拱往往就会向一边坍塌,给学生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带来了误区。(3)西瓜皮水分大,容易滑落,实验的成功率不太高,换为冬瓜皮效果更明显。

  2、积极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一节好课,精彩的课,除了教学环节流畅,目标落实到位等外,更主要的是课堂上有更多生成出来的,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你避而远之,就留下遗憾,课堂就不会完美,称不上精彩;你随机应变,积极应对,解决意外,你的课堂就会得到供认的精彩。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生成出来的问题,我积极地去解决。比如:在做没有抵住拱足的实验时,同是一张一样的纸做出来的拱,有的组能承受两个一样大小的螺帽,有的组是三个,更有一个组居然承受了六个,面对学生的不一,我马上抽取了三个组的纸拱让学生对比,学生直观的就观察到了,纸拱承受螺帽数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所做纸拱的跨度不一样。随机引导学生认识拱形承重和拱形的跨度还有关。还比如:在做用同样多本书抵住拱足的实验时,交流时,各组的螺帽数也是不一,我随机把各组承受螺帽数和书的本书列举数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轻松的弄清出了其中的原因:抵住拱足各组用的书本不一,纸拱的跨度不一。学生还了解到了拱足抵住的越结实,拱形承受重压的能力就越强一些。

  3、有效利用课本,突破重难点

  弄清拱形承重的秘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先让学生经历拱形受力的实验,观察实验中拱形承重时的变形状况,初步试着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在亲历实验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充分的展开讨论交流,试着解释猜测拱形承重的秘密;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对不对呢?教师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是把结论推向了书本—阅读教材32页“拱形承重的秘密”。教材用的恰到好处,及学生所须,下了一场“及时雨”,有效的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随机又把课本上拱桥承重的示意图制作成的课件,进行了播放,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最后做搭冬瓜拱的实验把学生从理性认识,又拉回到感性制作中,又饶有兴趣的经历了一次拱形承重的实验。困难迎刃而解。

  4、注重人人参与,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本着人人参与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记录、分析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等,让学生经历一次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历程,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来猜、来想、来实验,来记录、来分析、来小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在做中学、做中知、做中体验。我只是在学生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要求。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5、课堂做到了首尾呼应

  在学生谈完收获后,根据板书引导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并相应的对导课时提出的问题:“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呢?”使得本节课首尾做到了呼应,有问就有答,课堂一气呵成,更完整,完美。

  6、发挥评价的有效作用

  有效的课堂评价就像一盒润滑剂,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融合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这节课或是*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们的评价(综合评价,见附表),尤其对实验活动,及时评价各小组的表现,采用记分制,教师板**分,班长课下在所对应小组名下记分,归入学期末的综合评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小组的活动就会开展的有序、有效、有时,而且,组员们都会为荣誉积极地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中来。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信息反馈】:

  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科学的,滑轮组的学*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建议大家使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

  第一课时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

  课题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 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0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1)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菁华6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教学反思: 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反思:带孩子们亲*大自然,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是本堂课的关键。 1.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

  1、

  2、

  3、

  4、

  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玩旅行棋,让同学们熟悉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3问题银行

  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作为一种财富存入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

  问题银行账户。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我是谁?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

  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

  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

  交流提问的经验。

  二、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

  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4开发问题宝藏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1课时 五官游乐场

  一、学*要求: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学*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学*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三、学*用品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四、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阶梯教室。然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我是通过---------(感官)观察的到的。只要没人发言你就可以站起来发言,如果有同学发言大家要认真听这个同学发言。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再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 游乐场活动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在游乐场的五个游乐区也有各自的游乐规则,请大家认真阅读规则,理解规则,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 眼睛游乐区规则: 只能用眼睛进行观察,只记录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内容。 鼻子游乐区规则:只能用鼻子嗅瓶口散出的气味,猜测瓶子里面是什么物体。

  手游乐区规则:手区在箱子里面。只能把手伸进箱子里观察。偷看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减少游戏的乐趣。 耳朵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

  (2)组长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组员猜猜是什么物体?发音的物体在哪里? 舌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捏住鼻子。组长拿出食品让组员尝一尝,让组员说出食品的味道,猜一猜是什么? (2)再让组员松开鼻子尝尝东西的味道,比较和捏鼻子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好,刚才大家到五官游乐场进行游玩,体验了五官的作用。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在游乐场中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学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学生在五官游乐场体验的表达和提出的问题,和我们**预期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和本课教学目标决定的。五官的体验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正如“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你只有亲口尝一尝”。孩子们描述五官感受的词汇十分有限,会导致他们的描述不细致。学生提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鼻子能闻到的东西?”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说明孩子们在看到诱人的点心,很想知道点心的味道和气味却不能用鼻子闻的矛盾情景中,体验到了眼睛的局限性,认识到了鼻子和眼睛的区别。

  3、这种“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跟着孩子的思维走”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抓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挖掘,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机智灵活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 第2课时 瓜果交易会 学*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讨论:

  如何选购西瓜:

  学*“交易会”活动规则:

  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生要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1课时

  寻找秋天

  (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 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 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 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 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第2课时 寻找秋天

  (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 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活动过程:

  1.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

  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

  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 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2.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 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3.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3课时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

  小刀,盘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让同学们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 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 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 ,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 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 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 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 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 的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2课时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 教学过程: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 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 ,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 ,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3课时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 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

  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

  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 行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 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1课时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 把握他们的学*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 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 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 ,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 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 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 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 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 干。 [反思]

  1、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 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课时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 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 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 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 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 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情 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 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 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 蚯蚓的邻居 目标:

  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在科学学*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 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

  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 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 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 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 ,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 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之后,再通过阅 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 (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 本课的几个学*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学*重点:

  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 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

  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 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学准备

  1.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5.课件: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 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 生1:老师,是54厘米。 生2:53。

  生3:是54厘米。 生:

  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 30秒。同学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简单了些。关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再根据课堂现有条件,确定各人 的测量方法。] 师:多长时间? 生:25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 生:我测量的是30秒。 生:

  师:把我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同学们分别记录测量到的时间) 师:同一段音乐,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们的方法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 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谁用过 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课的重点:认识秒表。关于秒表的应用场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学们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的支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学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 、好认读等优点,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 表。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5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 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边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 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现在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5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

  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确。怎样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行了。 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有意思! 师:我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连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 就是冠军!现在派一名同学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 (学生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 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而且 “玩”得很开心,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师:真不错!我们已经会使用秒表了。下面我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 告诉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个同学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大约5分钟。) 师:每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 生:34秒91。 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现在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 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最后值”就是最接*真实的数据。(板书:最后值) [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教师直接把“最后值”的概念告诉给了学生,而为什么需要“最后值”, 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师:怎样确定最后值呢?

  生:算*均数。(板书:*均数) 师:会不会算*均数? 生:会!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师:除了求*均数外,还有两种方法:1.取中间值。(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比如 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52之间。(板书:28秒43~33秒52)2.如果有两个同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同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 生:(同学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 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我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差别大不大?现在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度。”请同学们照样子说话。 师:快下课了。最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 (同学们做练*,下课) 第二课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使用秒表的技能) 师:(出示自转旋翼)同学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制作方法)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 。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第三,它要能旋转,我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

  ,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其它方面同学们可以任意创新。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 ,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好,下面每个组分别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刀、秒表和实验表格。开始

  !

  (同学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开始时,同学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差异就出 现了。有的同学速度快,有的同学制作得慢。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 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还没有全部完成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今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助还 没做完的同学,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分别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 的岗位,并做到岗位轮换。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举手)新课 标第 一网

  师:下面我们来计算每个同学的最后值。没测量完的就用已经得到的这一部分数据。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法 吗?

  生:求*均数。

  生:(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我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下面,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小组评价 。(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5项评价标准。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一个同学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

  [反思:开展小组互评,还是个尝试。从学生表现来看,基本能做到公*、公正。今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 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下课。 第三课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如果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分。 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学们对于“怎样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以往总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打个比方,这就 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得到了极 为有限的发展。如今,为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我们要改这种“跟团式的旅游”为“自助游”的形 式,实验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步骤的实施、人员的分工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要由他们自己来定,教师作 为伙伴和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就行了,这样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我们最想研究的假设,比如:“自转旋翼的下降速 度可能和翅膀大小有关”。我们就得做两个自转旋翼出来。这两个自转旋翼要不要做得一模一样? 生:不要。

  师:那要做成怎么不一样的呢?

  生:要做成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 生:要是做成了一模一样的,就没法比了。

  师:对了。我们今天做的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两个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地方不同,其它的都要一样。想一

  生:(齐)都要一样。

  [反思:对比实验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关于对比实验,同学们之前还没有正规的、有意识 地训练过,甚至不知道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在这里,我采用讲授式直接告诉 学生了,这个方法的掌握今后还要不断强化。最好能设计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对比实验的规则。] 师: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

  师:比如,每个自转旋翼要测量几次? 生:三次。

  [反思: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会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了用确定“ 最后值”的方法来分析整理数据;也知道了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方面还要加强,进一步体现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时对 比实验规则的形成、第三课时实验计划的制定等环节中,显示出老师在教学中有点放不开,有怕的感觉:怕放开 了收不回来;怕形成不了结论;怕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所以,牵着学生走的情形随处可见。新课程理念告诉 我们,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学的成果。 认识科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在课 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语言,畅所欲言,避免急功*利、牵着学生直奔目标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 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只有让他们爱科学,才能更好地学科学、 用科学。《自转旋翼》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举办自转旋翼大赛”的形式引入,符合儿童喜欢比赛,乐于竞争的 年龄特点。探究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计划与组织-设计与制作-事实与证据-整 理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一般探究程序进行,适当地强化“提问”和“定量测量”的环节,凸显二级目标的培养 。

  另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对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如何处理 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2、降落伞

  一、做伞玩伞,自主发现问题

  师: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课前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 的降落伞,有问题吗? 生(齐声):没有。

  师:好,很自信!以前做过吗? 生:我做过,用塑料袋和夹子做的。

  生:我也做过,用一个手帕和线,还有透明胶带(做重物)。 生:我和哥哥一起玩过。

  师:玩过就有经验了,可以帮助没做过的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参照课本第51页的制作方法,试着每人都来做一个

  简易的降落伞。(学生自由制作,老师仔细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展情况,5分钟后,有的孩子基本完成了。) 师:做好的同学玩一玩,看看自己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制作好了,并自由玩起来,有几个孩 子想站到椅子上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老师示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会儿,所有的同学都玩起自己的降落 伞,但有的效果明显不好,自己又试着进行修改)

  师:来,介绍一下,你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生:我的做得还可以吧,觉得很好玩。

  生:我这个落得太快了,一松手,它一下子就掉到地上了。

  生:老师,我和赵明的降落伞比赛,他的降落伞下降得非常慢,是不是因为它那个笔帽(作重物)很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是不是比得不公*? 生:公*,我们是从相同的地方一齐松手的。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注意,比的时候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放伞。好,发现问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2)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 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教学反思: 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反思:带孩子们亲*大自然,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是本堂课的关键。 1.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

  1、

  2、

  3、

  4、

  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玩旅行棋,让同学们熟悉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3问题银行

  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鼓励学生在学*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作为一种财富存入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

  问题银行账户。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我是谁?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

  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

  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

  交流提问的经验。

  二、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

  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4开发问题宝藏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1课时 五官游乐场

  一、学*要求: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学*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学*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三、学*用品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四、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阶梯教室。然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我是通过---------(感官)观察的到的。只要没人发言你就可以站起来发言,如果有同学发言大家要认真听这个同学发言。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再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 游乐场活动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在游乐场的五个游乐区也有各自的游乐规则,请大家认真阅读规则,理解规则,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 眼睛游乐区规则: 只能用眼睛进行观察,只记录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内容。 鼻子游乐区规则:只能用鼻子嗅瓶口散出的气味,猜测瓶子里面是什么物体。

  手游乐区规则:手区在箱子里面。只能把手伸进箱子里观察。偷看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减少游戏的乐趣。 耳朵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

  (2)组长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组员猜猜是什么物体?发音的物体在哪里? 舌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捏住鼻子。组长拿出食品让组员尝一尝,让组员说出食品的味道,猜一猜是什么? (2)再让组员松开鼻子尝尝东西的味道,比较和捏鼻子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好,刚才大家到五官游乐场进行游玩,体验了五官的作用。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在游乐场中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学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学生在五官游乐场体验的表达和提出的问题,和我们**预期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和本课教学目标决定的。五官的体验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正如“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你只有亲口尝一尝”。孩子们描述五官感受的词汇十分有限,会导致他们的描述不细致。学生提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鼻子能闻到的东西?”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说明孩子们在看到诱人的点心,很想知道点心的味道和气味却不能用鼻子闻的矛盾情景中,体验到了眼睛的局限性,认识到了鼻子和眼睛的区别。

  3、这种“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跟着孩子的思维走”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抓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挖掘,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机智灵活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 第2课时 瓜果交易会 学*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讨论:

  如何选购西瓜:

  学*“交易会”活动规则:

  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生要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1课时

  寻找秋天

  (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 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 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 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 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第2课时 寻找秋天

  (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 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活动过程:

  1.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

  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

  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 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2.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 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3.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3课时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

  小刀,盘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让同学们乐于对生活和学*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 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 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 ,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 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 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 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 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 的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2课时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 教学过程: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 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 ,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 ,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3课时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 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

  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

  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 行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 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1课时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 把握他们的学*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 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 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 ,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 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 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 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 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 干。 [反思]

  1、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 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课时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 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 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 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 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 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情 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 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 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 蚯蚓的邻居 目标:

  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在科学学*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 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

  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 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 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 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 ,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 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之后,再通过阅 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 (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 本课的几个学*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学*重点:

  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 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

  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 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学准备

  1.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5.课件: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 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 生1:老师,是54厘米。 生2:53。

  生3:是54厘米。 生:

  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 30秒。同学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简单了些。关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再根据课堂现有条件,确定各人 的测量方法。] 师:多长时间? 生:25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 生:我测量的是30秒。 生:

  师:把我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同学们分别记录测量到的时间) 师:同一段音乐,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们的方法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 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谁用过 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课的重点:认识秒表。关于秒表的应用场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学们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的支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学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 、好认读等优点,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 表。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5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 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边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 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现在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5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

  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确。怎样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行了。 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有意思! 师:我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连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 就是冠军!现在派一名同学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 (学生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 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而且 “玩”得很开心,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师:真不错!我们已经会使用秒表了。下面我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 告诉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个同学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大约5分钟。) 师:每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 生:34秒91。 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现在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 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最后值”就是最接*真实的数据。(板书:最后值) [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教师直接把“最后值”的概念告诉给了学生,而为什么需要“最后值”, 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师:怎样确定最后值呢?

  生:算*均数。(板书:*均数) 师:会不会算*均数? 生:会!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师:除了求*均数外,还有两种方法:1.取中间值。(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比如 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52之间。(板书:28秒43~33秒52)2.如果有两个同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同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 生:(同学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 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我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差别大不大?现在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度。”请同学们照样子说话。 师:快下课了。最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 (同学们做练*,下课) 第二课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使用秒表的技能) 师:(出示自转旋翼)同学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制作方法)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 。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第三,它要能旋转,我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

  ,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其它方面同学们可以任意创新。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 ,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好,下面每个组分别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刀、秒表和实验表格。开始

  !

  (同学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开始时,同学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差异就出 现了。有的同学速度快,有的同学制作得慢。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 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还没有全部完成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今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助还 没做完的同学,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分别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 的岗位,并做到岗位轮换。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举手)新课 标第 一网

  师:下面我们来计算每个同学的最后值。没测量完的就用已经得到的这一部分数据。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法 吗?

  生:求*均数。

  生:(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我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下面,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小组评价 。(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5项评价标准。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一个同学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

  [反思:开展小组互评,还是个尝试。从学生表现来看,基本能做到公*、公正。今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 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下课。 第三课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如果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分。 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学们对于“怎样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以往总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打个比方,这就 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得到了极 为有限的发展。如今,为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我们要改这种“跟团式的旅游”为“自助游”的形 式,实验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步骤的实施、人员的分工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要由他们自己来定,教师作 为伙伴和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就行了,这样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我们最想研究的假设,比如:“自转旋翼的下降速 度可能和翅膀大小有关”。我们就得做两个自转旋翼出来。这两个自转旋翼要不要做得一模一样? 生:不要。

  师:那要做成怎么不一样的呢?

  生:要做成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 生:要是做成了一模一样的,就没法比了。

  师:对了。我们今天做的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两个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地方不同,其它的都要一样。想一

  生:(齐)都要一样。

  [反思:对比实验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关于对比实验,同学们之前还没有正规的、有意识 地训练过,甚至不知道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在这里,我采用讲授式直接告诉 学生了,这个方法的掌握今后还要不断强化。最好能设计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对比实验的规则。] 师: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

  师:比如,每个自转旋翼要测量几次? 生:三次。

  [反思: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会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了用确定“ 最后值”的方法来分析整理数据;也知道了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方面还要加强,进一步体现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时对 比实验规则的形成、第三课时实验计划的制定等环节中,显示出老师在教学中有点放不开,有怕的感觉:怕放开 了收不回来;怕形成不了结论;怕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所以,牵着学生走的情形随处可见。新课程理念告诉 我们,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学的成果。 认识科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在课 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语言,畅所欲言,避免急功*利、牵着学生直奔目标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 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只有让他们爱科学,才能更好地学科学、 用科学。《自转旋翼》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举办自转旋翼大赛”的形式引入,符合儿童喜欢比赛,乐于竞争的 年龄特点。探究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计划与组织-设计与制作-事实与证据-整 理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一般探究程序进行,适当地强化“提问”和“定量测量”的环节,凸显二级目标的培养 。

  另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对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如何处理 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2、降落伞

  一、做伞玩伞,自主发现问题

  师: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课前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 的降落伞,有问题吗? 生(齐声):没有。

  师:好,很自信!以前做过吗? 生:我做过,用塑料袋和夹子做的。

  生:我也做过,用一个手帕和线,还有透明胶带(做重物)。 生:我和哥哥一起玩过。

  师:玩过就有经验了,可以帮助没做过的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参照课本第51页的制作方法,试着每人都来做一个

  简易的降落伞。(学生自由制作,老师仔细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展情况,5分钟后,有的孩子基本完成了。) 师:做好的同学玩一玩,看看自己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制作好了,并自由玩起来,有几个孩 子想站到椅子上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老师示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会儿,所有的同学都玩起自己的降落 伞,但有的效果明显不好,自己又试着进行修改)

  师:来,介绍一下,你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生:我的做得还可以吧,觉得很好玩。

  生:我这个落得太快了,一松手,它一下子就掉到地上了。

  生:老师,我和赵明的降落伞比赛,他的降落伞下降得非常慢,是不是因为它那个笔帽(作重物)很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是不是比得不公*? 生:公*,我们是从相同的地方一齐松手的。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注意,比的时候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放伞。好,发现问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3)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移点B和点C,得出*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特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圆的认识及圆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单元主题图呈现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景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圆的有关知识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呈现有圆的物体,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圆的*面图形。通过圆规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归纳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面图形”。

  例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

  在低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圆规都有一定的了解(*时买作图工具时都是成套的,包含圆规),一般都有画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物品或圆规画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能力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面图形的学*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两张白纸、一个圆片。

  学具准备:

  圆规、圆形物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单元主题图,激趣引入。)

  1.观察主题图。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圆”。

  3.在以前的学*中,已经认识了哪些*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面图形) (注意:①学生自带的圆形物体可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体时,要明确指的是哪一个面;③不能把球误认为圆。)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圆和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圆规画圆。

  (投影展示例1图中圆形物品)

  教师: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物品,它们是什么形状?

  预设:(生:圆形。)

  教师: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面图形中最完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独立用画圆,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由于是第一次画圆,学生画的可能不规范)

  教师可以提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

  此时教师可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然后跟着要求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独立画完之后,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指明学生说画法。

  预设:我用圆规画圆,我把圆规的一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个脚绕这个点旋转1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明白到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用圆规画圆很方便。】

  2.认识圆。

  (1)提问:观察对比上面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预设:不一样)

  哪些地方不一样?(预设:大小、位置)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画圆时,固定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与圆上的线段是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圆规画圆的体会,介绍圆心、半径,明确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初步感知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2)强化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我们还认识了半径?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圆有多少条半径?能画完吗?

  预设: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

  预设: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预设: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

  质疑,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强化认识圆的直径。

  ①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预设:直径)

  教师:指明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并提问画时要注意什么?(预设: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②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③揭示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④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通过对折等活动,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揭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1

  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预设:同一圆内)

  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

  1.练*三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完成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画完第一问之后,教师可提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

  (预设: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问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预设: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第1题(2):学生独立画半径为2.5厘米的圆,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小组内交流。

  3.独立完成教材13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圆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对于圆的特征更加熟悉,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达标反馈

  1.说一说圆中什么样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

  2.判断题。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2)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填一填。

  (1)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 )厘米,半径是( )厘米。

  (2)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 )分米。

  4.盒子里刚好放下三个罐头,每个罐头的半径为3厘米,盒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畅所欲言。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增强数学学*的兴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

  练*十第4、12、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 )=( )

  2、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任务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长和宽的比。

  (2)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尝试化简。

  (4)汇报交流: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5)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6)出示例题,组织交流

  ①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6:2/9=(1/6×18):(2/9×18)=3:4

  ②前后项先化成整数,再化简:0.75:2=(0.75×100):(2×100)=75:200=3:8

  ③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1/6÷2/9=1/6×2/9=3/4

  (7)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52页练*十一的第2、4、5、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搭建了*台。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方式,但合作学*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

  (一)基础练*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11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绳子、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故事:小白兔和兰精灵进行跑步锻炼,争论谁最先到达原来的起点。(正方形和圆形跑道,正方形边长20米,圆形直径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讨论:小白兔和兰精灵到底谁最先跑回原来的出发点?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

  1、观察:看屏幕上的圆,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

  2、摸一摸: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指出:拿的这个周长是指哪一部分长?

  3、比一比: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

  4、量一量:(分小组合作)

  学生用剪刀、直尺和绳子测量出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5、信息反馈:①小组汇报所测量的圆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周长

  ○ 12cm多一些

  ○ 31cm多一些○ 47cm多一些

  ②生说一说是怎样测出圆的周长的?(绳测法、滚动法)

  ③(课件演示)绳测法和滚动法的操作过程;

  ④讨论:能用这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教师演示)拿一根栓了重物的绳子在空中抡了一圈。

  如何才知道它的周长呢?

  6、①猜一猜: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

  ②(课件演示)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圆的周长》。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

  7、①再猜一猜,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测量、计算、讨论圆和直径的关系。

  ③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周长直径

  ○ 12cm多一些4cm

  ○ 31cm多一些10cm ○ 47cm多一些15cm

  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④课件出示: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⑤小结:无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6、介绍圆周率,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教师引出“圆周率”,介绍用字母“∏”来表示,并介绍读法。

  ②出示祖冲之画像,配音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知识(∏≈3.14)

  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7、讨论:如果知道了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或C=2∏r)

  三、求知

  1、让学生把测量的三个圆用公式计算出三个圆的周长来。

  2、让学生把老师在空中用绳子甩一圈的圆的周长计算出来。

  (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3、抢答:①D=1分米,C=?

  ②r=1厘米,C=?

  ③C=12。56米,D=?

  4、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

  5、裁定原来兰精灵和小白兔的争论。谁先到达起点?知道是为什么了吗?(课件演示跑的过程)

  四、评议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何感受?

  2、本节课学*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本节课学*后对你生活有什么帮助?

  4、在学*中你认为自己表现如何?谁表现?为什么?你准备在以后学*中怎样做?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移点B和点C,得出*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特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 )=( )

  2、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 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任务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长和宽的比。

  (2)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尝试化简。

  (4)汇报交流: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5)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6)出示例题,组织交流

  ①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6:2/9=(1/6×18):(2/9×18)=3:4

  ②前后项先化成整数,再化简:0.75:2=(0.75×100):(2×100)=75:200=3:8

  ③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1/6÷2/9=1/6×2/9=3/4

  (7)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52页练*十一的第2、4、5、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5)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菁华6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六年级共1个班级,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

  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3周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3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3周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3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状况:六年级现有两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惯较差。他们普遍*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3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4、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5、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6、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的理解。解释 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

  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单元里,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儿童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里,学生要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儿童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儿童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本册的学*中,学生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制作,要继续学*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本册学*中,学生会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在更高水*上增强儿童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建筑的形状结构之美,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之美。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要继续学*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2、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六年级共1个班级,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3周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3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3周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3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6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大部分学生*时在科学学*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一、课程标准要求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方法,养成学**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太阳家族和海洋能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动植物、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无处不在的能量”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太阳家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编写特点

  1、活动过程的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设计。

  (2)以某一探究的环节为主分层设计。

  (3)按照逻辑思维的过程进行设计。

  2、活动内容的设计。

  (1)给学生探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2)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具有综合性

  (3)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具有开放性。

  四、学情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五、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太阳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六、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内容

  课时安排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

  2、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

  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6)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知识与技能: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学会合理

  购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问题。(板书:学会购物)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促销

  (一)观察情境图,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种包装和一袋的价格,计算出其他两种包装的价格写在书上,再了解三个商店的优惠条件。

  师: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看方便面促销问题,认真观察上面的图,说说你们从图上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学生自学

  2、交流

  (预设)

  生:我发现甲店是“买一包送一袋,买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优惠;丙店是购物达到30元就能打八折优惠。

  师:请对这三个商店的.促销方式进行一下比较分析,谈一谈各有什么优势?三家店都适合怎样购物呢?

  (这里不需学生能精确计算每个商店的优惠额度,但大体上能了解每个商店更适合

  2 怎样购物。)

  (二)提出问题(1):买1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2袋、3袋呢?

  1、思考

  2、全班交流

  (预设)师:作为消费者,买同样的东西肯定愿意买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钱。同学

  们不计算,你能判断出买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适吗?

  生:在乙店合适,因为买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优惠。

  师:那买2袋、3袋呢?

  生:买2袋、3袋也不行。

  师:买几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呢?

  生:买5 袋或5 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优惠条件。

  (三)提出问题(2):买7袋这种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适?买8袋、9袋、10袋呢?

  1 、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2 、全班交流

  (预设)

  师:现在如果想买7 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样买?

  生:只买6袋就行了。因为商店会送一袋。

  板书:

  甲店:1.5×6=9(元)

  乙店:1.5×7×90%=9. 45(元)

  结论:甲店合适。

  (按以上方法交流买8、9、10袋的结果)

  10袋情况预设:

  甲店1、1.5×9 =13.5(元)

  13.5÷10=1.35(元)

  甲店2、1.5×10=15(元)

  10+2=12(袋)

  1.5 ÷12=1.25(元)

  乙店:

  1.5×10×90%=13.5(元)

  (这里面甲店的第二种购买方法,虽花了15元,但能得到12袋,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种较便宜方案,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所以不应按错误定论。)

  (四)提出问题(3)买多少袋方便面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学生计算后汇报

  30÷1.5=20(袋),买20袋才能达到丙店的优惠条件。

  (五)提出问题(4)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谁能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预设)

  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够丙店的优惠条件。

  生2:因为王强买了20 袋,20×1.5=30 (元),可以打八折优惠,所以只花了24 元,20×1.5×80%=24(元)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在购物时,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购物合适,才去买,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销手段,少花钱多购物。

  继续探究:出示“议一议”问题,启发学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师: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案,哪一种比较合适?

  结论:在丙店买最合适。

  师:所以购物时我们要根据购物多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

  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叫“合理购物”。

  活动二:有奖销售

  (一)师:为了促进销售,商家还会搞另外一种促销方式——有奖销售。现在让我们到购物广场去看一看吧。打开书81页,读一读上面的销售广告,了解广告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有奖销售”上的销售广告。交流一下广告中的信息。

  (二)出示问题(1),计算奖金额和中奖率。

  师:根据这则广告,请同学们算一算,这次有奖销售活动的奖品总金额是多少元?中奖率是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1、奖品总金额

  500×10+100×20+50×60=10000(元)

  2、中奖率:(60+20+10)÷1000=9%

  (三)出示问题(2),学生计算销售额,并分析奖金额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有奖销售”的意义。

  师:谁知道如果奖券已经全部发出,商家至少卖出了多少元的商品?

  生:商家每发出一张奖券,说明至少已卖出了100元商品,所以1000张奖券全部发完,

  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卖出10 万元的商品。

  师:那么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几?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奖金额是10000元,而销售额是100000 元,10000÷100000=10%,奖金额最多占销售额的10%。

  (四)提出问题(3)

  师:很好。如果这10 万元的商品全部按八五折销售,同学们算一算,会让利给顾客多少元?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生:100000-100000×85%=15000(元)

  继续探究:分别提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师:那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选择哪种销售方式?为什么?

  师: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抽奖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红光小学准备买28台电视机。甲、乙两个商家每台电视机原价都是500元,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两个商家做出如下优惠

  请你算一算,再比一比,为学校拿个主意:到哪个商家购买更便宜?

  甲:一次购买20台以上(含20台)的,按七五折优惠

  乙:“买十送三”,即每买10台另外免费送3台同样的电视机,不满10台仍按原价计算。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指导过程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一、引探准备:

  1、 4个7连加是多少?怎样计算? 2、还可以怎样计算也得28呢? 3、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4、学生小结整数乘法的意义。

  二、引探过程: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

  2、出示例1: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3/10千米。3天修多少千米?

  3、学生读题,分析。

  4、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两种方法都行吗?为什么?(板书)3/10+3/10+3/10 3/10×3

  5、学生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整)是什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6、3/10×3如何计算?(学生讨论)3/10×3=3/10+3/10+3/10=3+3+3/10=3×3/10=9/10(千米)

  7、问:3×3/10是怎么来的?

  8、谁能说说分数乘以整数是怎么算的?

  9、小结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0、练*:说出3/17×5和4/15×6的意义并计算。

  11、指书比较4/15×6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12、小结:分数乘以整数时怎么算简便?

  三、引探总结:

  1、3/18×6 2/5×15 3/7×6

  3、P3 1、2

  四、引探实践:

  你认为今天那些知识最让你感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62—63页。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实物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周长

  1.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三)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自学提示

  3、初步认识圆周率

  ①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②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四)认识圆周率,总结公式。

  1、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课件)

  3、理解误差: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4、总结公式:如果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C=πd 提问: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板书:C=2πr 5、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学*例1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共同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64页做一做1、2题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 )

  3.李伯伯菜园里有一个半径为3.5米的圆形水池。绕这个水池走一周,要走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下面口算。

  2.今天我们来学*分数乘法。板书

  谁能编一道分数乘法算式(择几道板书黑板一侧)

  分数乘法有很多,今天先研究其中一种:分数乘整数。

  看了今天的课题,可能有同学马上想知道分数乘法怎么算呢?其实,每一个新知识的产生都与原有的旧知密切相关,对于分数乘整数来说,当然也是如此。下面我们来讨论!

  二、探究

  1.理解意义。

  出示例题1:做一朵绸花用 米绸带。

  (1)小芳做了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课件: + + =(米)

  (2)小华做7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米绸带?

  课件: + + + + + + =(米)

  (3)学校庆国庆活动一共要做15朵这样的绸花,你能用加法计算出几分之几米绸带?

  + + + + + + + + + + + + + + =?

  这么多米加起来,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导入:如果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你特别需要知道什么?

  板书: ×3= 7×= ×15=

  谁能说说 ×3表示什么意思?7×呢?

  前面大家所说的(黑板一侧板书的)乘法算式,谁能说说他们的意思?对比一下,你们觉得是分数加法简便,还是分数乘法简便?

  2.探究算法。

  现在我们来看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我们先来研究×3, ×3=怎么算呢?请大家尝试解决。指名板演典型算法。

  ×3= =

  ×3=++=

  ……

  交流:第二种按照加法计算,不简便,重点体会第二种和加法有着联系:×3=+ + = = = (教师板书),符合加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也是简便的。同时借助直观图观察验证。

  练*:×7,与原来加法结果比较,完全正确。

  谁能试着总结一下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所得积做分子。

  继续研究:×30

  提示:这道题与前面几题相比可能有些新情况,你看出来了嘛?先试试看,再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新情况:都有相同点?(约分),不同是什么?(主要是约分的区别)

  讨论:约分的先后序。(先乘后约,还是先约后乘),体会到先约后乘的简便。

  练*:先判断可不可以约分?怎样约分?

  总结注意事项: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三、练*

  填一填:练*第一、二题。

  算一算:完成3第三、七题。

  四、总结

  本节课学*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作业

  练*八第2题、第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工具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图片。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的由线段围成的*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

  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 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 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说说什么是半径?

  [媒体]连结圆心和圆上一点,是半径吗?半径也有几条?为什么?[板书]

  你们也画一条直径和半径。

  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①一条直径=两条直径。

  师:还可以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师:你们认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么?量的结果呢?你的结论呢?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还可以呢?(相等的圆)你认为还有哪些结论也需要这个前提?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四、应用

  师:所以我们今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还得想得仔细、周详,对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填空

  1、[媒体]填一填

  2、[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五、画圆

  师:回答得不错,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新的要求,能接受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师:想想半径为2厘米该怎么画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画。(生画)

  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两脚间的距离为2厘米,再定住,再画)

  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2厘米的?

  如果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呢?

  画一个直径为8厘米的圆呢?

  你发现了什么联系?(半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位置呢?

  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

  (等一会儿)

  师:为什么不画?(圆规太小)想有什么办法呢?(钉子、绳子)绳子多长?(50厘米)为什么?我们下课试一试好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圆的认识,从圆桌到圆的各种知识还有什么知识值得我们问一问有吗?

  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学*的,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谁的家里用的是西餐桌?有什么感觉?相对来说,圆桌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言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勇于探究的好*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课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 =75(千克)

  4、巩固练*: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印入,复*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5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

张明:201205208213217
王星:206204210209202

  2、学生说理

  为什么要选择张明去参加。

  3、引导转换,复*旧知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4、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统计图,学生读图,简述趋势,得出淘汰王星的结论。

  二、学*新知,初步感悟

  1、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1)呈现刘辉的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分析其进步趋势。(数据:204 206 208 212 216)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呈现两张统计图,让学生交流。

  (3)引发思考

  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做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1)直接过度。

  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白色)

  (2)细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颜色的折线无法区别两人成绩。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3)感悟优点。

  相比刚才两张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加深体验

  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

  观察这张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在原图上加一条“标准体重”折线

  再让学生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四、巩固练*

  出示题目:中国和美国在第25~29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中国:1616283251
美国:3744393536

  (1)让学生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只描点连线)

  (2)学生独立绘图。

  (3)读图练*,再次体验。

  (4)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第30届奥运会上金牌继续保持第一”。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反映两国夺金趋势。

  五、练*。

  P63 试一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 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图解教材】

  利用光盘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利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面积。

  【课时目标】

  1、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新课

  1、教学练*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方厘米)

  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方厘米) =12.56(*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一、达标测评

  ●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2

  (3)环形面积: S=π(R2-r2)

  二、效度评价

  参评人数( )

  题号

  1

  2

  3

  答对人数

  正确率

  三、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程度

  教学目标达成度

  经验积累

  问题分析

  改进措施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

  二、基本练*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人,跳绳的`有()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人。

  三、练*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x+1.5)×2=9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学第84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十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

  独立解答,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林阳小学去年有24个班级,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1)比较复*题与例3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题要求“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个班级?”而例3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2)说说“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的含义。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量比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今年班级的数量。

  (4)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可以先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4+24,说说24的含义,独立解答。

  (5)(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24(1+),说说(1+)的含义,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十六的第5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做练*十六的第8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两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根据线段图说说这两小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最后再列式解答。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做练*十六的'第9题。

  先让学生适当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答相应的问题。

  比较两题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五、课堂作业

  做练*十六的第6、7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选【十】篇(扩展7)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十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四个班的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大部分学生*时在科学学*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

  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

  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略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目,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教科书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视野不断开阔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通过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的进一步观察,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可以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3)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 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

  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4)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 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 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3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学生260多人。我教四个教学班。他们通过*六年的学*,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工具和机械的知识,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工具,杠杆、轮轴、斜面、滑轮等机械的认识及作用的研究。

  2、形状与结构知识,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怎样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3、能量知识,包括电和磁的知识。认识电磁铁及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使用工具,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会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3、教育学生用变化,运动,联系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做电和磁的实验,观察其有关想象,概括其有关电磁磁力大小的规律。

  2、通过学*有关生物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课 次教学内容课 时第1周

  常规训练

  1课时工具和机械:1--2

  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

  2课时第2周3--5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

  3课时第3周6--8

  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3课时第4周

  机动第一单元复*

  3课时第5周形状与结构:1--3

  抵抗弯曲、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课时第6周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课时第7周7--8

  桥的形状和结构、用纸造一座“桥”

  3课时第8周

  机动第二单元复*

  3课时第9周能量:1--3

  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

  3课时第10周4--6

  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

  3课时第11周7--8

  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

  3课时第12周

  机动第三单元复*

  3课时第13周生物的多样性:1--3

  校园生物大搜索、校园生物分布图、多种多样的植物

  3课时第14周4--6

  种类繁多的动物、相貌各异的我们、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课时第15周7--8

  谁选择了它们、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课时第16周

  机动第四单元复*

  3课时17—20周复*12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目,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教科书是按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视野不断开阔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通过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的进一步观察,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可以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3)第三单元宇宙: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 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

  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4)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 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 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的特点,引导他们能够自主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探究水*上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自主性探究。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这一单元我们将和学生一起利用显微镜去探索微观生命。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正是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了肉眼可见的动物体、植物体。然而,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原生动物、藻类、细菌、霉菌、真菌,它们真实存在,却不易被我们发现。更有甚者,体积极其微小的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共同构成了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世界。微生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足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引领孩子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探究实验接触微生物,使孩子们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时,发现秘密、掌握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目前为止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唯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并且还将继续生存下去。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接触到有关化学方面的浅显知识。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本单元正是研究类似水、木材、铁等物质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遗传与变异》,本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了生物的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指自然科学实验),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

  二、教学建议

  1、用好显微镜工具。对于微观世界的观察我们必须借助于显微镜这个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收集资料。本册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我们学生*时接触不到的,如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的知识、遗传与变异等。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能收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才能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产生探究的兴趣,不然只听教师一个人讲解就会索然无味了。

  3、注意探究的深度。本册教材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没有什么感性认识,有的甚至一点前概念都没有,因此我们在学*时不能学得太“深”,让学生感到太深奥,不知所云。

  4、充分用好多媒体工具。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具有许多优势,对于学生学*一些没有感性认识的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本册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时没有看过或者无法通过感观来认识的,这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有了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5、注重探究技能训练。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不是科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对学生进行科学技能的训练。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假设与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先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进行假设,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结果与自己的假设一致他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即使假设与实验结果不同,这也会更加激发他探究的欲望。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6

  一、学情分析

  本届六年级共任教3个班,三个班级都为新接手班级,总体上来说3个班在纪律可以,总体上的科学*惯较好。其中2班孩子发言上很被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4班的孩子差生不交或不写作业的情况比较多,课堂参与感不强。5班的孩子在生生互动环节上容易走神,变成小组内相互交流。总体来说,在通过三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初步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在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课堂时间的有限或者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为了结论而实验,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本学期要重点选择有效材料,整合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思维,根据每个班的优缺点去引导改进。

  二、教才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工具和机械”单元: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惯地称为工具。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形状与结构”单元: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能量”单元: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同种生物也会具有不同的个体性状。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五、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同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同学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随同着生长过程,指导同学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同学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和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同学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协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协助同学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2、主要资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植物油等;图片或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和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同学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丈量范围在一200C—}—110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玻璃杯、;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各种形状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和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资料(可以让同学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同学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同学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惯和能力,并学*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同学学*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同学情况分析:

  1、整体学*状况:三年级同学整体学*科学兴趣很高,学*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惯于常规课堂学*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同学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和时、周到的指导,使同学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小同学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同学年龄特点的方式学*科学,同学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资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丰满,面向每一位同学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同学积极性,掌握教学过程中同学的学*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同学的主体意识,对同学的回答和作业和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褒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同学的比较、分析、综合、笼统、概括能力,培养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同学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协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褒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同学对科学课学*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协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生长。

  六、教学进度布置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

  13。1—3。7

  23。8—3。14

  33。15—3。21

  43。22—3。28

  53。29—4。4

  64。5—4。11

  74。12—4。18

  84。19—4。25

  94。26—5。2

  五。一劳动节

  105。3—5。9

  期中检测

  115。10—5。16

  125。17—5。23

  135。24—5。30

  145。31—6。6

  156。7—6。13

  166。14—6。20

  176。21—6。27

  186。28—7。4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8

  小学科学学科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惯,激发兴趣为目标,扎实做好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培养学科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现任科学老师优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加强教学流程管理,使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基本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引领他们学*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实验是主渠道。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推进课改实验成果,继续保持科学教学质量的领先地位。

  2、加强进修,提高教学业务水*,树优秀教师形象。

  3、纠正学生的偏科思想,转变只重视语、数、外观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要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重视科学学*,要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学*中积累经验。

  5、用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相关小组活动,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多看科普知识,开展参观校园科技室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业务学*继续学*科学课标,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性课题研讨,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图,全面掌握教学目标。

  2、用新课标来评价衡量课堂学质量,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利用自评、互评等方式,更新评价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精心备课,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活动,争取教学上有突破,有创新;组织教师参加教科研征文竞赛活动,力争有一定论文在各级教育报刊杂志发表。

  3、利用公开课活动开展经验交流,学理论,学教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科教学常规,继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利用观课议课的机会互补不足,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学期均要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且每学期不少于10节。

  4、适当组织四、五、六年级学生结合科学课程开展简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好观察、实验和记录,撰写好观察报告,提高科学学*能力。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一师一优课”以及“三优工程”的评选。

  十月———十一月份

  ⒈推门听教学模式课。

  ⒉小学科学课情况调研。

  十二月份

  抽查各学校科学实验课。

  一月份

  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⒉小学学业水*检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9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五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

  丰富多采的生命世界: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单元,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作为开始。在学生经历了探究有关动植物形态、*性、生殖等方面特征的过程后,本单元将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收集等活动,展览、实验、绘制关系图等设计活动,以及记录、交流、制作等活动对生命世界的构成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声、光、电、磁等现象以及学*了常见的力、力与运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能量,并为后面进一步研究能源奠定基础。该单元以能量为核心,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的相关内容,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能量,认识多种形式的能量探究能量的转化和控制。

  第三单元

  宝贵的能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能量的各种形式、探究了能量的转化和控制之后,为继续研究能量的来源设计的。该单元以能源为线索,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体现了“结构与系统”这一组统一概念。

  第四单元

  太阳家族: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世界的能量转换以后,继续研究地球宇宙世界的“结构与系统”通过对太阳系的解秘,来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第五单元

  海洋资源:在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与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探究海洋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二至三周(6课时)第1、2、3课第四至五周(6课时)第4、5、6课

  第六至八周(6课时)第7课、专题研究:植物栽培、繁殖新技术第九至十周(6课时)第8、9、10课

  第十一至十二周(6课时)第11、12、13课

  第十三至十四周(6课时)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第14、15课第十五至十六周(6课时)第16、17课;专题研究:能源问题研究第十七至十八周(6课时)第18、19、20课

  第十九至二十周(6课时)专题研究:开发太阳系的计划;第21周(2课时)第21课;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四个班的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大部分学生*时在科学学*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单元序号 单元课题 课序 课题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1 1

  2 做酸奶 1 2

  3 馒头发霉了 2 2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3

  5 单元总结 1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内部 2 7、8

  4 火山与地震 1 8、9

  5 地表的变迁 2 10

  6 单元总结 1 11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 2 11、12

  2 铁钉生锈了 2 12、13

  3 变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学问 1 14

  5 单元总结 1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阳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 17

  6 单元总结 1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 假设 1 18

  2 实验 1

  3 单元总结 1 19

  考核 2 20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