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

首页 / 教案 / |

  小石潭记教案 1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法

  教学准备

  *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

  布置*题:

  练*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小石潭记教案 2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指导】

  预*《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

  小石潭记教案 4

  自读要求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记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 6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 7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凸凹不*,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教案 8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

  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

  C.俶尔()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

  小石潭记教案 9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 10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

  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

  C.俶尔()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

  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

  小石潭记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课前预*】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15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 16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

  1.读,背。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

  1.课后*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略

  小石潭记教案 17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案 19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 2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本文写景的方法,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1)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12篇)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的]

  1、朗诵课文,疏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本文的写们:办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柳宗元——写作锻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窗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漂亮的写景散文,总是寄予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同米领略小石潭的景,领会柳宗元的情。(展现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窗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理解? (多媒体展现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学问)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读,留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现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诵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以为学*一篇文言文需求控制哪些根底学问?以课文为例来阐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学问不。(多媒体展现:我的笔记本——文言根底学问积聚)

  (引导学生控制文言文的学*办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根底学问)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画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观赏同窗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现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本人的创作思绪,再请同窗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陷、一条倡议)

  3、观赏了同窗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诵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假如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绘性的言语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作“小石潭真_______!”

  4、方才,同窗经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沛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如今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恋恋不舍。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观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以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现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遭到小石潭的幽静冷寂,感遭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现文字:走*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窗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观赏一段,领会它情形分离的特性。大声朗诵,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锻炼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假如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以为能够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窗们将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中央?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本人的感受。)

  教学深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 好地引导学生观赏文中漂亮的景物描写?假如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予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员不断在探究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常常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品味。”我以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拟笼统的层面上来了解课文。因而,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打破口,率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领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打破口,率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而在教学中,我有认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本人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需深化阅读谭文,以本人对课文的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进步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援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缺乏。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了解,一个幽静娟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步明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展示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笼统含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领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只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表达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打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考虑: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因而,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分离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考虑,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单的身影,触摸感遭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小石潭记教案7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教案9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练*。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氛围。

小石潭记教案12

  自读要求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2)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10篇)

小石潭记教案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2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6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对比”与“烘托”。中的“景”与“情”。“镜头”与“画面”。“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8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学*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清冽坻嵁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俶而远逝翕忽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远远**,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3)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9篇)

小石潭记教案1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凸凹不*,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3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指导】

  预*《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4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凸凹不*,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教案5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9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4)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12篇)

小石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2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的]

  1、朗诵课文,疏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本文的写们:办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柳宗元——写作锻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窗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漂亮的写景散文,总是寄予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同米领略小石潭的景,领会柳宗元的情。(展现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窗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理解? (多媒体展现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学问)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读,留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现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诵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以为学*一篇文言文需求控制哪些根底学问?以课文为例来阐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学问不。(多媒体展现:我的笔记本——文言根底学问积聚)

  (引导学生控制文言文的学*办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根底学问)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画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观赏同窗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现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本人的创作思绪,再请同窗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陷、一条倡议)

  3、观赏了同窗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诵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假如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绘性的言语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作“小石潭真_______!”

  4、方才,同窗经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沛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如今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恋恋不舍。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观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以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现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遭到小石潭的幽静冷寂,感遭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现文字:走*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窗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观赏一段,领会它情形分离的特性。大声朗诵,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锻炼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假如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以为能够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窗们将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中央?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本人的感受。)

  教学深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 好地引导学生观赏文中漂亮的景物描写?假如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予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员不断在探究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常常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品味。”我以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拟笼统的层面上来了解课文。因而,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打破口,率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领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打破口,率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而在教学中,我有认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本人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需深化阅读谭文,以本人对课文的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进步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援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缺乏。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了解,一个幽静娟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步明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展示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笼统含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领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只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表达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打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考虑: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因而,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分离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考虑,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单的身影,触摸感遭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小石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小石潭记教案7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教案9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练*。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氛围。

小石潭记教案12

  自读要求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5)

——小石潭记教案 (菁华10篇)

小石潭记教案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2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 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2、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四、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小石潭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 分组学*,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 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 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hu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6

  一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7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对比”与“烘托”。中的“景”与“情”。“镜头”与“画面”。“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小石潭记教案8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学*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清冽坻嵁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俶而远逝翕忽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远远**,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6)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菁华3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v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v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七、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2

  【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m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

  1.交流预*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难点。在学生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的原则,发扬探究学*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7)

——小石潭记说课稿菁选

小石潭记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说课稿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情感基调

  1、 聆听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情景交融

  1、 复*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更生动。

  3、 质疑:为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小石潭记说课稿3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朋友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知识复*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江雪》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词清楚、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在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参差披拂()()

  2、一词多义:

  “以”、“可”、“清”、“许”等

  3、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遂。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闻声取道见形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4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⑶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⑷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

  ①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⑵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小石潭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

  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b、学*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的内容拉*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的方向。

  (三)整体感知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四)研读,探究。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六)布置作业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说课稿6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到潭底、潭周,并渐*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八、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小石潭记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 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 “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小石潭记说课稿8

  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思想、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江山多娇”中的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已经接触过一些写山水风景的文言文,比如《三峡》,对于写景的方法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只读过一半篇,像这样寓情于景,内涵较为深刻的文言文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从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深度来说都还达不到应有程度。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握小石潭的特点。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特点。通过推敲,揣摩文字,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教学重点:学*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学*文章抓住特点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贬官的'失意,寂寞处境中的孤苦悲凉。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目标,引导阅读,探究研讨,深入浅出”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提出问题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在其中担引导、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分析教法学法。首先看学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贯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尝试用其它的作品入手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理解作品主题。

  (2)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我首先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入式的问题,过渡式的问题,启发式的问题,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课堂的主线,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

  (3)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江雪》导入新课。这首诗的意境与课文的意境一致,从这首诗入手,能够初步感受到柳宗元散文的风格,自然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

  2、走*文本,与柳宗元同游这一环节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描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学*文章按照游览顺序来介绍景物的方法。从第一段入手,找出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之后理清游踪,学*移步换景的写法。然后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最后教师小结本环节要点。

  3、品味文本,赏小石潭美景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从文中画出写景的句子来读一读,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其特点。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上个环节找出具体景物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赏析写景名句,把握写景方法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写景的句子中,最生动的拿出来进行赏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赏析写景的句子。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合作,明确写景用到的方法有哪些。以上三个环节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入,从找出景物,到明确景物特点,再到学*写景方法。

  4、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对话从文中的句子入手去剖析,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先找到文中写出作者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再来追溯它的原因,通过补充有关资料来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这个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必须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处境。从而明白写小石潭的美景为的就是抒发他内心的感受。这是一种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体悟圣贤情怀补充张岱《湖心亭看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吴均《与朱元思书》。

  从类似的作品中去加深体会,感受古代圣贤的情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最后找的这个词是特别能书写柳州元的心志感受的。

  六、结束语

  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语言结束本课。

  反思文言文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太大,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尤其是游记类的散文,没有可感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对景物的描写有比较吝啬笔墨。所以说首先要把他们带入到文言文的情景之中,用一篇已经学过的诗为切入点,先使学生对文章对作者有最初的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文本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找出景物,再概括景物特点,再分析写法,再思考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思路比较清晰。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读的问题,读的少。其次是不是该添加一些图片进来,因为时间有限,我都考虑是不是把移步换景这个环节去掉,总每节课都有许多困惑,还请老师们多提意见。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小石潭记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再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阅读浅*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多媒体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

  2、走*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资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走*《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自读(扫除文字障碍)听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在交由大班讨论。(实物投影)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指导: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词义。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文章读得多了,词语的积累越多,猜测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惯,培养自主学*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

  解释下列家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心乐之

  4、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6、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7、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4、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过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以,请你说说小石潭的魅力在何处?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确地读一读。从内容、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设计意图: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点特写,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正面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拟人手法,由情及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佳段要引导学生品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体会优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度:如此优美得景色,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忧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指导学生从景物的特点中寻找信息)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将情和景结合起来,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5、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莲叶田田,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语句含义,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课堂小结

  说说学*文章后有什么收获,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正确读原文: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会读文章: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读写作背景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据

  7、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景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8)

——小石潭记反思(五)份

  小石潭记反思 1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本学期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如在教《口耳目》时,我演示几个学生在学前接触过的有代表性的会意字,形声字,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反思 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反思 3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反思 4

  选修课的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小石潭记反思 5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小石潭记教案(二十)份(扩展9)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合集5篇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练*。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氛围。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同学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张“以文明道”。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也一直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彩屏显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3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4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作者的写法。

  小石潭记的教师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今天的学*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