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2-23 00:00:00

跷跷板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跷跷板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片,较完整的讲述图中小动物玩跷跷板的.经过。

  2、学*词语:高高兴兴;丰富词汇:抛。

  3、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育挂图4张,小图书每人1本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玩得开心吗?

  过度: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跷跷板的故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讲述图片内容

  1、出示图四,直接引入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小白兔为什么哭?

  2、出示图一,学*词语:高高兴兴

  (1)提问①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做什么?(学*词语“高高兴兴”)

  ②小熊看见了,他会想什么?怎么做?

  (2)个别幼儿讲述图一。

  3、出示图二、三

  (1)提问①小熊是怎么做的?(丰富词汇“抛”)

  ②为什么小兔会被抛到半空中?

  (2)幼儿集体讲述图二、三。

  4、揭示小兔哭的原因

  提问:结果怎么样?

  三、幼儿自由讲述,师提讲述要求

  1、运用所学词汇,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

  2、与同伴轻声分享讲述故事。

  四、个别幼儿讲述,师幼评价、补充。

  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并为故事命名。

  五、讨论:在哪几幅图中小熊做得不对?如果你是小熊,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跷跷板教案2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衡?二是*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衡。

  总结:杠杆尺*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衡现象发明了秤、天*、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跷跷板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感应旋律的高低变化。

  2、模唱唱句的上行和下行。

  3、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石头、木琴、钢琴琴键卡、飘带、琴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应回旋曲式ABACA。

  活动难点:通过语词与肢体律动,感应A段中的重音。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场,初步感应高低间旋律。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玩,教师带领幼儿以高人走矮人走进入活动场地。

  幼儿听辨音响,做也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的.律动。

  辅助语言:咦,公园里有跷跷板之舞,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跷跷板之舞

  师:我闪来表演一个跷跷板之舞 ,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1、高低律动,再次感应高低音旋律。

  幼儿随着鼓声拍手慢跑,当钢琴弹高音低音时,幼儿创造性做出高、低造型。

  2、歌曲律动

  师:现在,我们开始表演跷跷板之舞,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3、双从律动

  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是跷跷板单人舞,现在请小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两人表演跷跷板双人舞。

  幼儿互找好朋友进行双人律动,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模唱唱名的上行与下行

跷跷板教案5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

  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跷跷板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

  玩吹气球游戏,练*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跷跷板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跷跷板教案7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

  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

  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练*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 把幼儿分**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行线)一边。

  三、 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 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 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10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教案11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和巩固练*,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实际应用拓展练*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 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 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的*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介绍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教案14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15

  教学内容: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跷跷板(比轻重)

  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老虎比狮子轻豹子比老虎轻

  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1)

——跷跷板教案菁选

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跷跷板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对天**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发展重量观念,认识天*的*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本、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讨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

  2.引出问题。

  讨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

  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

  怎么推理比较出最轻和最重?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

  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

  1.出示图片:淘气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考: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较重量时应该怎么做?

  2.介绍天*:介绍天*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天*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较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讨论:皮球比较大,铁球比较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应用,巩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较。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根据两幅图片推理比较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较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1)1只螃蟹和2条鱼一样重,1只螃蟹和4只虾一样重。所以2条鱼相当于4只虾。1条鱼就相当于2只虾。螃蟹最重,虾最轻。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了用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比轻重。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比一比生活中的其他物品的轻重。

跷跷板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案4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惯,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案7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和拜年动作。

  3、感受“过年”喜庆气氛,激发过年的愿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年”的传说。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故事课件《过年啦》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年兽”的故事课件、将教室

  2、环境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年是什么?”

  “年最怕什么?”

  “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2、引导幼儿讨论过年时,人们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互相做什么事情?”

  “拜年时要做什么动作?”

  “拜年时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话,比如:见到爷爷奶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可以说“恭喜发财”“祝您万事如意”;见到小朋友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聪明”等等。

  3、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

  4、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介绍原理

  1、天*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片,较完整的讲述图中小动物玩跷跷板的`经过。

  2、学*词语:高高兴兴;丰富词汇:抛。

  3、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育挂图4张,小图书每人1本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玩得开心吗?

  过度: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跷跷板的故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讲述图片内容

  1、出示图四,直接引入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小白兔为什么哭?

  2、出示图一,学*词语:高高兴兴

  (1)提问①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做什么?(学*词语“高高兴兴”)

  ②小熊看见了,他会想什么?怎么做?

  (2)个别幼儿讲述图一。

  3、出示图二、三

  (1)提问①小熊是怎么做的?(丰富词汇“抛”)

  ②为什么小兔会被抛到半空中?

  (2)幼儿集体讲述图二、三。

  4、揭示小兔哭的原因

  提问:结果怎么样?

  三、幼儿自由讲述,师提讲述要求

  1、运用所学词汇,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

  2、与同伴轻声分享讲述故事。

  四、个别幼儿讲述,师幼评价、补充。

  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并为故事命名。

  五、讨论:在哪几幅图中小熊做得不对?如果你是小熊,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跷跷板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案11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走钢丝】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介绍天*,学生亲自操作天*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

  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衡

跷跷板教案12

  教学意图:

  跷跷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里,幼儿园里,游乐园内都有,也很受幼儿喜爱。何不利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理解跷跷板的制作原理——杠杆原理。许多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都蕴含着这个科学原理。而利用制作跷跷板这个有趣的实验就像搭建起一座学*的桥,让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理解杠杆原理的最基本内容。我们力图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形象,培养幼儿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学*和探索科学的*惯。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初步了解*衡原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蜡烛、针、盘子两个、杯子两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引导幼儿说出跷跷板。

  教师:谜语是“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马儿虽然不走路,两人骑得笑嘻嘻。”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幼儿:跷跷板。

  教师:对,谜底是跷跷板,跷跷板有两头,一人做一头,一边上来一边下去。

  2、出示实验要用的材料,制作蜡烛跷跷板。

  教师:今天我要做一个特殊的玩具,首先请小朋友边看边说制作玩具的材料,有一长根蜡烛、一根针、两个杯子和两个盘子(幼儿一起说)。

  教师:现在要开始制作这个跷跷板,首先把蜡烛的尾部削掉一点,拉出灯芯,接着在蜡烛的中央插一根针,并把它横放在两个杯子的中间,然后将两个盘子放在蜡烛两端的下面。这个时候蜡烛是*衡的。

  3、请幼儿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说一说原理。

  教师:我将蜡烛的两头点上火,看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蜡烛的两端上下压动,像跷跷板。

  教师:恩,这个玩具就是蜡烛跷跷板,为什么将蜡烛的两头点着之后会出现上下压动这种现象呢?(请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说出了许多答案来解释这种现象,蜡烛两边的.重量是一样的,用来支撑的针是在蜡烛的中间,两边的长度就一样了。将两头点上火之后,一定会有边在下面有边在上面,但是火焰始终是向上的,所以在下面的一端火焰直接烧在蜡烛的蜡上,所以烧得快,上面的一端就烧得慢,这样下面一端就相对上面一端越来越轻,所以就跷起来了。这个时侯下面这端的火变成直接烧在蜡上,也烧得快,变轻了往上翘,就这样反反复复,像跷跷板一样。

  4、幼儿动手制作*衡玩具,体验玩的乐趣。

  给每个小朋友人手一份积木制作*衡的玩具,为幼儿的探究指明方向。

跷跷板教案13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和杠杆保持*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衡的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衡?二是*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衡现象发明了秤、天*、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衡现象。

  有关天*的资料和生活中*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14

  1、模唱全曲唱句旋律。

  师:跷跷板舞表演结束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唱一唱歌曲的唱名旋律。

  2、两声部上行与下行。

  幼儿分成两组。

  (1)、老师指挥,分唱唱名上行及下行。

  (2)、幼儿唱出上下行,并以肢体做出上下行。(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手、头、脚唱出各个音阶)。

  3、排谱

  教师在黑板上排出唱名音阶

  4、指谱模唱

  教师指谱,学生模唱。

  听音乐退场。

跷跷板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

  玩吹气球游戏,练*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2)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菁选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孩子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购买,积极性特别高,同伴间也有了足够的交流,孩子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同以往相比,归纳总结出如何又好又快的购物,对以后的的良好购物*惯铺好路。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2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6、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惯。

  7、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准备

  水鬼卡片若干、手套、筷子、袜子等,卡片1——10圆点幼儿每人一张,三角形、圆形卡片幼儿每人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在森林里住着两个小精灵,一个叫单单,一个叫双双。单单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单数的,双双小精灵所有的东西都是双数的,可是有一天,调皮的小猫把它们的东西全弄乱了,这可急坏了单单和双双,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的东西分出来,好不好?(出示单一的,成双的日常用品)让幼儿来分一份,哪些是单数,可以单独用;哪些是双数,要两个一起用。

  2、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是单数的,像剪刀、笔等, 可以单独使用,有些物品是双数的,如筷子、手套、袜子等,要两个在一起才能使用,这叫成双成对。

  二、寻找单、双数物体。

  请小朋友找一找,在你们身体上有那些是单数的好朋友,那些是双数的好朋友。

  三、巩固区分单、双数。

  游戏:寻找单单和双双给我们寄来了邀请卡,请我们到森林里玩。(出示图形)可是邀请卡上必须请小朋友填上正确的密码才能进入森林,小朋友看三角形图是单单的邀请卡,你要填上10以内的单数,而在双双的圆形图邀请卡上要填上10以内的双数。

  四、练*:

  请小朋友在已画有1——10圆点的纸上用笔圈一圈,然后把单数和双数按要求填写好。

  教学反思

  单数、双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单、双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寻找身体上的单双数”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的反映。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6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7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1、体验时间的行程。

  2、初步认识时钟,正确地辨认整点。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0号:我的一天。

  2、挂钟一个,长针、短针做成手状。

  3、幼儿自制的时钟人手一个。

  4、《小闹钟的音乐》

  5、大鼓一个。

  6、“我的一天”小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小闹钟”你好。

  ——听听音乐看看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念绕口令: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教师边念绕口令边拨钟。如:如长针短针握握手,12点钟;长针短针排一排,6点钟;长针握12,短针握1,1点了。

  ——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与教师相同的钟点,并读出时间。

  2、说说“我的一天”。

  ——与幼儿一起讨论一天要做哪些事。(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

  ——幼儿将卡片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排好队。

  ——看教师的钟面,幼儿在自己的钟上拨出相应的时间,并举起相应的卡片。

  3、游戏:“小闹钟”

  ——听一遍音乐,教师敲鼓数下,幼儿拨出钟点。

  ——教师拨出钟点,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的'生活情景。如:教师拨12点,幼儿做睡觉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精心设计,活动准备充分,层次清楚。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了看整点。

  本堂课的开始部分我以听音乐唱《小闹钟》歌曲,引出主题,我提问:“刚才唱的是谁呀?”小朋友都能说出是小闹钟。随后我通过念绕口令让幼儿了解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小朋友的学*兴趣很浓厚。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说说《我的一天》,说说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几点钟做的,为下面的活动:幼儿在钟面上拨出钟点做铺垫。但是我在引导他们说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时,讲得过于细致、所以占掉的时间比预设的多了几分钟,因此,把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练*(活动材料第二册第9页)改为了延伸活动。

  从整堂课来看,幼儿的学*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游戏《小闹钟》时,他们能根据我拨出的时间用肢体做出相应的生活情景。

  孩子们在这堂课的出色表现,比我预想的要胜出一筹。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9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0

  设计背景

  本内容为学前班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在幼儿掌握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2、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7、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得数是5的加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组成学*加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4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4的.树,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3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2条小鱼);写有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5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

  每个幼儿5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幼儿边唱边跳歌曲《小青蛙找家》入座

  2、复*:(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了5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凑数”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4”。(打四的手势)

  合:1和4合起来就是5。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2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5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5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5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4个桃子……

  师:(小结)5可以分成1和4,1和4和起来就是5 ……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四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多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

  师 :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4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3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2条小鱼)让幼儿观察,自己编题、列算式,然后叫两名幼儿说结果:一个提问题,一个说算式,老师和其余幼儿进行评价。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师: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开火车

  师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然后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1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区别和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身上的器官来帮助他们了解单和双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运用实物具体操作,来让幼儿知道一组物体假如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第三、让幼儿通过寻找感知、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游戏活动认识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第四、让幼儿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超10数的单双,拓宽知识面,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2、手套5双,1-10数字卡和实物图片若干,超10的数字卡若干。

  3、单双汉字卡各5张,单、双汉字头饰各一个。

  4、宇宙飞船模型一个。

  5、幼儿自备学具盒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课。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身体器官来引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我们每人都有好听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字的名字吗?

  (1)出示1-10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2)引出单双数概念:

  a、出示数字1,谁能说出表示是1的物体?(一个娃娃,一个鼻子,一张嘴……)像这样成单的数 ,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

  b、出示一双手,说这是两只手,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依次再出示一双眼睛,一双脚等,让幼儿说出表示的数,教师引导像这样成双的数叫双数。

  单数妈妈和双数妈妈都有许多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

  2.运用直观教具操作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依次出示1-10只手套,具体操作,让幼儿认识10以内单双数。

  a、拿一只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1就是单数妈妈的宝宝。

  b、拿出一双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2就是双数妈妈的宝宝。依次类推出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2)让幼儿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1-10个摆一摆、分一分,区别单双数。

  (3)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单双数的概念。

  a、寻找身上是单双数的东西

  b、在教室里寻找单双数的.物品。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小组探讨学*)

  (1)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并把单双字卡贴在各自下面。

  (2)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定图上的物体是双数还是单数。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辨别单双数(把一组物体,两个两个的数,数到最后刚好数玩就是双数,如果还剩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单双数是怎样排列的? 在什么情况下单双数可以互变?如‘2’怎样才能变成单数,‘5’是怎么变成双数?(单双数是反复交替排列,给一个数加1或减1,双数可变单,单数可变双)

  5、游戏:数字宝宝找妈妈。(巩固单双数练*)

  一天,数字宝宝出来玩,找不着妈妈了,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两位老师分别戴单、双字样头饰扮妈妈)

  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10的数字卡片或实物图片,先判断拿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找到各自妈妈,并站在妈妈身后。

  6、拓展延伸:智力宝宝大闯关。提供超10的物体或数字,让幼儿区别单双。

  老顽童爷爷说我们的宝宝真聪明,准备邀请你们去快乐星球做客。不过,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10以内单双数,还能区别比10大的数的单双。一个整数,看它末尾的那位数字是0、2、4、6、8的就是双数,末尾是1、3、5、7、9的就是单数。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去快乐星球玩一玩儿。(拿着飞船带幼儿到户外游戏结束课堂活动)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2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我将数学内容的学*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关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幼儿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 逐步培养幼儿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

  2、小鸭子、小鱼、苹果、小花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引入话题

  师:刚才我们变了很多小动物出来,今天小动物们都来森林里玩了,看,哪些小动物来了 …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背景图内容

  二、教师出示背景图

  1、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池塘里先游来了5只小鸭子,又来了2只小鸭子,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6.提问:如果池塘里先游来2只小鸭子,后游来5只小鸭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

  三、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

  1、师:池塘里的7只小鸭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池塘里有几只小鸭子了?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四、以相同方式请幼儿看图说出相关算式

  师:天空中有6只小鸟,又飞来了两只,一共有几只了?

  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大树上有10个苹果,被小鸟捉走了两个,还剩几个?

  以相同方式请部分幼儿说出算式

  五、活动结束:

  游戏——邮递员

  请幼儿以“送信”的方式大声说出信封上的数学算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幼儿主要是看图应用题。可我们要注重幼儿对数学信息的发现,与数学信息的组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看图练*题加上数学语言,组织形成一道解决问题,一来增加兴趣,二来为进一步应用题学*打下基础,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把应用题的教学溶入每节课当中,减化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幼儿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一只教应用题的效果好得多。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4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4的分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444

  22133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分类,进一步学*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15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已经学过1-9的加法,为了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学*,根据教师指导用书活动要求,设计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学*10的加法问题。

  2、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3、培养幼儿对数学学*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7、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的卡片若干。

  2、笔、纸若干。

  3、蝴蝶、花朵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解答口述应用题

  教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

  教师::“阿依古丽原来有1本书,妈妈又给她买了9本书,阿依古丽现在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算的?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教师:“谁能列出算式?”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列式。

  同法出2+8、3+7、5+5、6+4、7+3、8+2、9+1的应用题,并引导幼儿解答,列式

  二、基本部分

  1、自编应用题并列式:

  (1)提出自编应用提的要求。

  教师: “请小朋友摆一摆桌子上的卡片,然后编10的加法应用题,再列出横式。”

  (2)幼儿摆卡片,自编应用题并列式,教师观察指导。

  三、结束环节

  讨论交流: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说一说自己编的应用题,考考老师和小朋友”。

  四、延伸环节:

  把卡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选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3)

——跷跷板教学设计菁选

跷跷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跷跷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学设计2

  【教学分析】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

  生:好!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

  (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

  (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

  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

  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

  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师:是啊!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

  “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

  生1: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

  生2: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

  生3: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

  生4: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

  师: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

  生: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

  师: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

  (生画跷跷板设计图)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1: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

  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

  师: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

  (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

  生: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

  师: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

  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

  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

  (生动手制作)

  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

  师: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生1: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

  生2: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

  生: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

  师: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

  (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

  师: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

  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

  【教学反思】

  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

  【总结点评】

  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最大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跷跷板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启发幼儿讲述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

  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6

  在通过户外跷跷板活动,我们可以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天*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14、课文《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衡。

  在下面的学*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跷跷板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和巩固练*,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

  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

  师:介绍天*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

  生:**的

  师:当天*左右两个托盘一样*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看看天*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跷跷板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介绍原理

  1、天*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学设计10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

  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实际应用拓展练*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掂一掂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

  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秤。介绍在天*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4)

——《鲁班和橹板》教案 (菁华3篇)

《鲁班和橹板》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自然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6。鲁班和橹板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

  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

  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力岸已经盯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写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认读字词。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口述故事。

  3、学*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总结谈话

  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作业抄写生字。

《鲁班和橹板》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第四自然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6.鲁班和橹板

  看竹篙撑吃力

  盯想鸭子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橹板扁形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力岸已经盯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写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认读字词。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口述故事。

  3.学*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总结谈话

  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作业

  抄写生字。

  (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指导学*第1-3自然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1、你听爷爷奶奶讲过鲁班的故事吗?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生字:鲁、板。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认读文中18个生字。

  3、认读出现的生字词。

  4、用手势告诉教师有几处自然段。

  三、读文、探究、巩固识字。

  1、学*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读。

  (4)巩固识字。

  2、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指导读好问句。

  (3)做动作理解“盯”,“默默”。

  (4)巩固识字。

  3、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

  (2)出示课件:

  (3)巩固识字。

  四、布置作业:

  五、小结

  六、教学后记:圆和园会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课文,理解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鲁班看到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就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接着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这和鲁班找到好办法有什么关系呢?

  二、继续读文、巩固识字

  1、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截的是什么?

  (2)再读读,画一画鲁班制作的工具。

  (3)课件出示,学生观察“鲁板”,说一说样子。

  (4)齐读这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5)巩固识字。

  2、学*第3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示。

  三、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的写法。

  2、交流并质疑。

  3、示范、指导。

  4、描红、临写。

  四、小结

  五、教学后记:

  学生学会了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问题。

《鲁班和橹板》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第四自然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6。鲁班和橹板

  看

  竹篙

  撑

  吃力

  盯

  想鸭子

  蹼、拨水轻快

  (有什么办法)

  圆形

  找削

  橹板

  扁形

  省力快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

  抄写生字、口述故事。

  课外:

  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鲁班

  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力岸已经盯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写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认读字词。

  2、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

  a。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

  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

  4,练*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口述故事。

  3、学*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第三课时

  一、指名认读生字词

  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

  1、理解吃力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指名做盯的动作。用简笔画画出河*,要求指出对岸。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三、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

  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四、总结谈话

  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

  2、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

  五、作业抄写生字。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5)

——《活板》教案 (菁华6篇)

《活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

  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

  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____

  2、盛为之____

  3、已后______

  4、皆为扳本___

  5、布衣__

  6、又为活板___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

  12、乃_____

  13、持就火炀之____

  14、则字*如底____

  15、止印___

  16、未为简易___

  17、已自布字

  18、更互用之__

  19、瞬息可就__

  20、重复者

  21、以纸帖之__

  22、每韵为一帖__

  23、奇字

  24、素无备

  25、旋刻之

  26、不以木为之者

  27、文理___

  28、兼与药相粘__

  29、燔土___

  30、用讫__

  31、拂__

  32、殊不__

  33、其印___

  34、为予群从所得______

  二、写出四个通假字:

  三、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为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满铁范为一板

  极为神速

  不以木为之者

  不以木为之者

  唐人尚未盛为之

  之更互用之

  旋刻之

  火烧令坚

  火持就火炀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其法:用胶泥刻字

  持就火炀之

  就瞬息可就

  每韵为一帖

  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

  时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活板》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文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及其效能;

  3、理清课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及其效能;

  3、理清课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二、简介作者、作品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部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坐标”。

  三、指名朗读,读通课文

  毕昇(shēng)和纸灰(huò)炀(yáng)砥(dǐ)更互(gēng)

  帖之(tiě)贮(zhù)相粘(zhān)燔(fán)讫(qì)拂(fú)群从(cóng)

  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或同学间相互讨论,串译课文

  板(同“版”)盛(大规模)已(同“以”)唇(边缘)令(使)

  和(混合)冒(盖)范(框子)具(准备好)更互(交替)

  奇字(生僻字)素(*素)旋(立刻)文理(纹理)兼(又)燔(烧)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先后介绍了活板哪些方面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活版的拆版。

  2、活版的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3、活版具有哪些优越性?文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遇到生僻字现刻现用,频率高的字事先多准备。

  用完可拆卸,以后再次使用。

  六、小结课文

  本文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活版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巩固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活板》教案3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了解活版印刷及本文作者的有关知识。

  2、能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意思。

  4、能准确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老师出镜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任务是:

  PPT1

  学*目标

  1、了解活版印刷及本文作者的有关知识。

  2、能借助工具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意思。

  4、能准确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段意。

  模块二:了解常识

  教学板块2:了解作者作品

  PPT2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梦溪笔谈》这本书,下面请听老师介绍。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PPT3我们再来看看《梦溪笔谈》是一本怎样的书?

  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科学史的里程碑”。

  教学板块2:了解活版印刷

  PPT4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看看活版印刷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印刷术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我们知道,活版印刷的发明使书价大幅降低,老百姓得以购买儒家书籍研读并参加科举考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活板》这篇课文。

  模块三:疏通文意

  教学板块3:读准字音

  PPT5首先,就请同学们正确地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然后正确地朗读出来。

  读准字音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并正确朗读。

  和(huò)炀(yáng)砥(dǐ)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予群众(cóng)

  下面,我们听一遍课文录音,同学们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时间3分钟)

  教学板块4:翻译课文

  PPT6读完课文,我们要结合页下注释来翻译这篇课文,翻译时同学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专用名词:如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可以不翻译。

  2、文言文省略较多,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根据文意补上省略的内容。

  3、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个字变成双音节词。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翻译课文,如果遇到不会翻译的可以及时提出来。

  翻译课文:

  (1)专用名词,如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

  (2)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省略内容。

  (3)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变换成双音节词。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时间15分钟)

  PPT7同学们自学很认真,老师还觉得在翻译时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时一要顾及上下文意,二要分析本句成分,三要注意搭配对象。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翻译。

  《活板》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民,又发明了活字板(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就得高低不*,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模块三: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5:概括段落大意

  PPT7刚才,通过认真的学*,我们知道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大致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整理文章思路。课文共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第二段比较长,请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2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任务,时间5分钟)

  PPT8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段落大意。

  概括大意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1、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2、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3、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4、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教学板块6:归纳全文内容

  PPT9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归纳全文内容

  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归纳全文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任务,时间2分钟)

  PPT10我们来交流一下。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模块四:课后学*

  教学板块7:布置作业

  PPT11同学们,经过刚才的梳理,大家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作者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呢?我们还需要深入的阅读和分析。下面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3.课后收集关于现代印刷术的资料

  老师出镜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活板》这篇课文。下节课我们要学*并运用程序这种说明顺序。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活板》教案4

  教学目的:

  一、学*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词;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学生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

  三、引导讨论:

  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板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板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板印刷技术。

  1)制字印、排版技术,及活板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2)指出活板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3)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的说明;而对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不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四、练*:

  1、完成书后练*一、二、三。

  2、参观附*工厂、学*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活板》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学*本文,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2、能力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3、思想教学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投影仪、投影片

  3、铅字打印机的字模、字框

  五、教学方法

  能力型教学模式(省级教改课题)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以简短的导语提示课文知识重点,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国”“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学生参与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中学*《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教师报导读题

  (教师按课文重点归纳出五六个知识点,化解为若干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课文的经络重点。报导读题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记录,静听默记)

  a、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b、在原文中找出练*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投影片1)

  请你根椐说明内容,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然后说说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时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介绍的,

  c、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d、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e、学*了这篇课文后,结合你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3、听课文录音

  (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并思考导读题)

  默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学生用铅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作批注)

  a、快速在每个自然节前,依次编上节码,例:1、2、3……

  b、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文言文还应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c、用( )括出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句子。

《活板》教案6

  [教师心语]

  三百字,却准确、朴实、洗练地介绍了印刷史上的飞跃——活字印刷。程序说明,以“活”为征,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锐化工具、涵盖人文,如何融合?初步思路为:先读其“文”再品其“味”,以线(文含内容)串珠(文言词句),活而不乱。

  [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着眼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前提下,合作探究,创造性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与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对文章中活板的“活”的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在自读基础上,一教时完成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究发现。(多媒体辅佐)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课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质疑

  2.教师范读引领,学生齐读体味

  3.感知内容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除介绍活字印刷外,还介绍了什么?

  △通过初读,你了解活字印刷的哪些知识?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

  1.学生就文意质疑(合作释疑,教师点拨)

  2.知识积累

  △积累多义词

  △做知识卡片

  四、交流对话,探究学*

  1.分析程序说明的顺序

  2.了解活板“活”的特征

  五、时空连线,创造性学*

  1.穿越时空隧道,参观印刷厂,现场采访。

  2.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参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

  制字

  设版

  制版排字

  炀版

  *字

  活字印刷

  一板印刷

  印刷

  一板布字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6)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范本10份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1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我将数学内容的学*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关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幼儿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 逐步培养幼儿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

  2、小鸭子、小鱼、苹果、小花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引入话题

  师:刚才我们变了很多小动物出来,今天小动物们都来森林里玩了,看,哪些小动物来了 …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背景图内容

  二、教师出示背景图

  1、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池塘里先游来了5只小鸭子,又来了2只小鸭子,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6.提问:如果池塘里先游来2只小鸭子,后游来5只小鸭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

  三、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

  1、师:池塘里的7只小鸭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池塘里有几只小鸭子了?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四、以相同方式请幼儿看图说出相关算式

  师:天空中有6只小鸟,又飞来了两只,一共有几只了?

  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大树上有10个苹果,被小鸟捉走了两个,还剩几个?

  以相同方式请部分幼儿说出算式

  五、活动结束:

  游戏——邮递员

  请幼儿以“送信”的方式大声说出信封上的数学算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幼儿主要是看图应用题。可我们要注重幼儿对数学信息的发现,与数学信息的.组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看图练*题加上数学语言,组织形成一道解决问题,一来增加兴趣,二来为进一步应用题学*打下基础,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把应用题的教学溶入每节课当中,减化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幼儿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一只教应用题的效果好得多。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2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3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区别和理解10以内的单双数,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利用身上的器官来帮助他们了解单和双的概念,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运用实物具体操作,来让幼儿知道一组物体假如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第三、让幼儿通过寻找感知、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游戏活动认识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第四、让幼儿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延伸到超10数的单双,拓宽知识面,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0以内单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2、手套5双,1-10数字卡和实物图片若干,超10的数字卡若干。

  3、单双汉字卡各5张,单、双汉字头饰各一个。

  4、宇宙飞船模型一个。

  5、幼儿自备学具盒一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课。利用幼儿非常熟悉的身体器官来引出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我们每人都有好听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些数字的名字吗?

  (1)出示1-10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2)引出单双数概念:

  a、出示数字1,谁能说出表示是1的物体?(一个娃娃,一个鼻子,一张嘴……)像这样成单的数 ,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单数”。

  b、出示一双手,说这是两只手,让幼儿用数字表示出。依次再出示一双眼睛,一双脚等,让幼儿说出表示的数,教师引导像这样成双的数叫双数。

  单数妈妈和双数妈妈都有许多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

  2.运用直观教具操作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1)依次出示1-10只手套,具体操作,让幼儿认识10以内单双数。

  a、拿一只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1就是单数妈妈的宝宝。

  b、拿出一双手套,引导孩子说出那么数字2就是双数妈妈的宝宝。依次类推出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

  (2)让幼儿拿出学具盒里的学具1-10个摆一摆、分一分,区别单双数。

  (3)通过寻找活动加深单双数的概念。

  a、寻找身上是单双数的东西

  b、在教室里寻找单双数的物品。

  3、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小组探讨学*)

  (1)出示1-10的数字卡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并把单双字卡贴在各自下面。

  (2)出示图片,让幼儿判定图上的物体是双数还是单数。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辨别单双数(把一组物体,两个两个的数,数到最后刚好数玩就是双数,如果还剩一个,这个数就是单数。)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单双数是怎样排列的? 在什么情况下单双数可以互变?如‘2’怎样才能变成单数,‘5’是怎么变成双数?(单双数是反复交替排列,给一个数加1或减1,双数可变单,单数可变双)

  5、游戏:数字宝宝找妈妈。(巩固单双数练*)

  一天,数字宝宝出来玩,找不着妈妈了,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两位老师分别戴单、双字样头饰扮妈妈)

  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10的数字卡片或实物图片,先判断拿的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找到各自妈妈,并站在妈妈身后。

  6、拓展延伸:智力宝宝大闯关。提供超10的物体或数字,让幼儿区别单双。

  老顽童爷爷说我们的宝宝真聪明,准备邀请你们去快乐星球做客。不过,要能回答出他的问题。准备好了吗?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10以内单双数,还能区别比10大的数的单双。一个整数,看它末尾的那位数字是0、2、4、6、8的就是双数,末尾是1、3、5、7、9的就是单数。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飞船去快乐星球玩一玩儿。(拿着飞船带幼儿到户外游戏结束课堂活动)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4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6.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7.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5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就能自发的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已经学过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

  2、在了解这几种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进行图形的组合拼搭。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图片、胶棒、白纸、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对图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回答后,贴到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把出示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画面,让幼儿观察。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⒈点击乌龟。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⒉点击。方法同上

  (三)运用图形拼搭物体

  1、提供图形和图片,让幼儿尝试拼搭

  2、扩散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激发幼儿拼搭的兴趣

  师:图形不仅可以拼搭成一个个物体,而且还可以变成不同的数字。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3、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图片组合拼搭物体

  (四)动手操作,自由想象拼搭

  幼儿自由拼物体,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老师拼的不一样。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一样也做一名魔术师,用图形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呢?

  (五)活动评价与延伸

  1、请个别有代表性的幼儿拿作品到前面,让他说出他拼的图片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把制作理由讲给大家听。

  2、教师积极评价。

  3、老师鼓励幼儿用手中的图形自由组合画面,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把这幅画编成故事讲述。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6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操作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初步感知4的分解规律,认识分合号。

  3、通过游戏、操作,学*4的分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图片--帽子、分合号、1-4数字。

  2、纽扣、纸盘、PPT。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撒纽扣,学*4的分合。

  1、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数出4颗纽扣,小手放在盘子的上方。松开手后把钮扣撒下去,仔细看看盘子里有几颗纽扣,盘子外有几颗纽扣。

  2、幼儿进行游戏,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请老师帮助记录数字。(结果相同不重复记录)

  3、学*记录4的分解,认识分合号。

  记录444

  221331

  4、教师出示分合号,幼儿观察。

  二、出示教学图片—帽子,学*分类,进一步学*4的分解。

  教师:羊妈妈给羊宝宝们织了好多顶漂亮的帽子,请你帮助羊宝宝把相同颜色的帽子整理在一起吧。

  整理4

  13

  22

  31

  三、引导幼儿观察4的分解规律。

  教师总结:左边的数字从小到大,右边的数字从大到小。

  四、游戏---拍手打节奏。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1和3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2和2

  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可以分成3和1

  活动延伸

  在区域提供相应材料,供幼儿操作。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7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电教活动乐趣。

  2、操作课件,学*用">""<"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3、通过课件认识">""<",理解符号含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

  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一个盘子里有 *个?一个盘子里有*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那盘,是哪个?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香蕉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出示已经学过的=号)

  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马)小马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幼儿操作电脑)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猫、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

  (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嘴巴扁扁等于号。)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

  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出示课件,选择正确的符号)

  四、农场摘果子比赛,集体练*符号的运用。

  1、幼儿分组进行摘果子比赛。

  教师:农场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摘果子吗?我们来比赛,在一段音乐中,看看哪一队摘的多?(幼儿操作)

  2、集体统计比赛结果,练*用数字记录,使用">""<"符号。

  教师:用数字记录,读起来可真方便。刚才你们做的操作卡回到教室后也可以用数字记录一下,再读一读,好吗?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练*">""<"符号的运用操作。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8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7.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9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活动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大班数学跷跷板教案 10

  设计背景

  本内容为学前班第一学期教学内容,是在幼儿掌握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幼儿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2、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7、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得数是5的加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组成学*加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孙悟空图片、实物(1朵白色的花,4朵粉红色的花,一棵贴有数字4的树,一棵贴有数字5的树);背景图(苹果树上2个黄色的苹果,3个红色的苹果,河里3条大鱼,2条小鱼);写有得数是5的加法算式的树叶、火车头头饰;贴有车厢号码的火车车厢挂饰、每个幼儿一张写有加法算式的火车票;1—5数字卡,“+”卡、“=”卡。

  学具准备:

  每个幼儿5个桃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幼儿边唱边跳歌曲《小青蛙找家》入座

  2、复*:(小游戏)

  师:我们已经学*了5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凑数”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4”。(打四的手势)

  合:1和4合起来就是5。

  ……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活动一:孙悟空送仙桃,小朋友操作活动。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

  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

  幼儿:孙悟空

  师:孙悟空来到学前2班,你们高不高兴呀?你们看他手里拿的什么呀?(桃子),孙悟空从花果山上带来了许多仙桃,他要送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上都摆了5个仙桃,孙悟空要考一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摆一摆,5个桃子有几种分法?看哪个小朋友分法最多?

  (幼儿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孙悟空,他是怎样分的?

  幼儿:5个桃子可以分成1个桃子和4个桃子……

  师:(小结)5可以分成1和4,1和4和起来就是5 ……

  2、活动二:孙悟空变戏法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真聪明!他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一束花(一朵白色的花,四朵粉红色的花)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朵白色的花?几多粉红色的花?一共有几朵花?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

  师 :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用手势交换1朵花和4朵花的位置)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部分:2个黄苹果,3个红苹果),教法同上。

  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我还可以变,孙悟空又一次拔出了一根毫毛,变出了鱼(揭开背景图河部分:3条大鱼,2条小鱼)让幼儿观察,自己编题、列算式,然后叫两名幼儿说结果:一个提问题,一个说算式,老师和其余幼儿进行评价。

  3、活动三:帮树叶宝宝找树妈妈

  师:花果山上的树叶怎么飘到这里来了,原来树叶宝宝和树妈妈走散了,叶宝宝一定很害怕,小朋友想想办法,帮帮叶宝宝,好吗?我们看看叶宝宝身上有什么?原来有电话号码,就是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得数就能帮叶宝宝找到妈妈了。

  (幼儿操作,将树叶挂在相应号数的树上)然后请两名幼儿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三、游戏:开火车

  师 :是谁打电话来了?哦,悟空来电话,邀请我们到水帘洞去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坐火车去好吗?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火车票,幼儿算出自己的车厢号码,然后上与得数相同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小朋友的后面。(算错的不能上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出教室。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7)

——大班跷跷板教案合集五篇

  大班跷跷板教案 1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跷跷板:最*,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跷跷板两边*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两边一样*。C.当天*跷跷板*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跷跷板保持*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了。

  5.幼儿再次用天*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大班跷跷板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大班跷跷板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片,较完整的讲述图中小动物玩跷跷板的经过。

  2、学*词语:高高兴兴;丰富词汇:抛。

  3、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育挂图4张,小图书每人1本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玩得开心吗?

  过度: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故事,一个关于跷跷板的故事。

  二、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讲述图片内容

  1、出示图四,直接引入

  提问:图上有谁?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小白兔为什么哭?

  2、出示图一,学*词语:高高兴兴

  (1)提问

  ①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做什么?(学*词语“高高兴兴”)

  ②小熊看见了,他会想什么?怎么做?

  (2)个别幼儿讲述图一。

  3、出示图二、三

  (1)提问

  ①小熊是怎么做的?(丰富词汇“抛”)

  ②为什么小兔会被抛到半空中?

  (2)幼儿集体讲述图二、三。

  4、揭示小兔哭的`原因

  提问:结果怎么样?

  三、幼儿自由讲述,师提讲述要求

  1、运用所学词汇,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

  2、与同伴轻声分享讲述故事。

  四、个别幼儿讲述,师幼评价、补充。

  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完整讲述图片,并为故事命名。

  五、讨论:在哪几幅图中小熊做得不对?如果你是小熊,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大班跷跷板教案 4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惯,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大班跷跷板教案 5

  活动目标:

  练*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 把幼儿分**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行线)一边。

  三、 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

  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

  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 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 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8)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范本五份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1

  教学题目:

  《活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

  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N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N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N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

  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炀(yáng)更(gēng)互燔(fán)土讫(qì)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

  (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任务,时间5分钟)

  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一层: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任务)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N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明确: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主体部分采用了程序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六、课堂复*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三)思想感情教育: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要求快速阅读注释一和注释二。合上书本比赛掌握情况。(幻灯,填空)教师补充。

  (三)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四)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五)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六)疏通全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七)注意下列词的落实:

  第一段:板印、盛为之、已后、皆为扳本

  第二段:布衣、又为活板、薄入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持就火炀之、则字*如砥、止印、未为简易、已字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重复者、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又疏密、兼与药相粘、燔土、用讫、拂、殊不

  第三:其印、为、予、群从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现代文翻译第二段。

  3、找出三个词类活用、四个通假字、五个一词多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结构层次。

  2、了解说明顺序。

  二、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的内容。(出示幻灯。)

  一、解释下列各词:

  1、板印____

  2、盛为之____

  3、已后______

  4、皆为扳本___

  5、布衣__

  6、又为活板___

  7、薄如钱唇

  8、每字为一印

  9、火烧令坚

  10、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11、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

  12、乃_____

  13、持就火炀之____

  14、则字*如底____

  15、止印___

  16、未为简易___

  17、已自布字

  18、更互用之__

  19、瞬息可就__

  20、重复者

  21、以纸帖之__

  22、每韵为一帖__ 23、奇字

  24、素无备

  25、旋刻之

  26、不以木为之者27、文理___

  28、兼与药相粘__ 29、燔土___

  30、用讫__

  31、拂__

  32、殊不__

  33、其印___

  34、为予群从所得______

  二、写出四个通假字:

  三、写出三个词类活用字:

  (二)完成课后练*二。

  (三)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1、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

  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四)分析第二段:(重点段)

  1、齐读,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2、分析第二层。

  ①齐读。

  ②提问: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

  3、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

  2、完成作业本。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感受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已学知识。(各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分析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

  2、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三)总结全文。

  (四)巩固练*:

  1、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人尚未盛为之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为每字为一印未未简易其印未予群从所得满铁范为一板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不以木为之者唐人尚未盛为之之更互用之旋刻之火烧令坚火持就火炀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其则以一*板按其面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其法:用胶泥刻字持就火炀之就瞬息可就每韵为一帖帖则以纸帖之

  2、校对作业本。

  (五)布置作业:

  1、订正课堂上错误的地方。

  2、预*。

  板书:

  一、雕版印刷――“死”时

  1、发明:时间、人

  二、活板印刷制字时间

  间制版

  2、制作排字

  活板排版火炀顺序

  顺按*

  3、印刷:特点、功效逻辑

  4、拆版顺序

  序三、字模的下落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似”。)布衣:(*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让一位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记住重点字词。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发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活版发明时间。

  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

  明确:(因为写雕板是为说明雕板的不便,以便进而说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

  明确:(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活”字。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是“活”:设一铁板,密布字印是“活”;药熔后,用*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如砥,是活;做二铁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备,是活;用后用木格贮之,是活。……这就把活字板的灵活性、优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动的比较,突出“活’’的特点,表现了活板技术的先进性。)

  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

  明确:(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

  二、活板的发明制作作用功效

  刻字常用字

  制字活再用字

  排版生僻字

  三、活板的下落。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4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实浅显的文字,介绍了毕�N创造活版和活版印刷术的有关情况。文章紧扣活板“活”的特征,因此在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程序的条例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学*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对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同义词要注意比较辨析,整理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和《梦溪笔谈》。

  2、疏通全文。

  (二)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文言文必须在熟练朗读下才可以理解其基本意思。

  2、讨论法:学*文言文比较枯燥,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印刷术的发展资料,活字印刷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咱们都知道手头上的课本、练*册等都是印刷而成的,可是同学们了解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吗?不知道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一下,看我们的印刷技术是如何演变提高的。(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课前热身,疏通文意

  1、简介作者和《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N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N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N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2、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检查朗读(准确程度、流畅程度)

  3、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4、解题:活板,即为活字板,“板”同“版”。

  5、疏通全文。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总结:

  (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

  (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

  (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提示: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板书)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学生齐读。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①学*第一层。(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民毕�N,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②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N;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③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3、学*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

  译文:毕�N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N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三、课后练*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二。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分析课文第二段以及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精读课文

  1、分析第2段第二层

  ①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其法”既总括这一句,又总领这一层。因为“活字”是“活板”的关键环节。选“胶泥”为原料,因为它有粘性,可塑,易雕,可烧坚;“薄如钱唇”,用比喻写刻字深度的精巧。“每字为一印”点出与雕板不同的特点。从选材到雕刻、烧制、毕�N一定经过多次实验,小小印模闪射着智慧、毅力和科学精神的光辉。现代铅合金印模、铅字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传示铅字字模)(板书)第一道工序

  提问归纳:这一句介绍了制活字的原料、刻法、特点、成型四方面内容,真是言简意赅。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板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冒”、“就”、“炀”、“烧”,用词准确。两句写了制板工序,工具、原料、成法都写得具体详尽,层次清楚,文字简洁。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板书)步骤: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模面

  ③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二道工序:印刷的有关内容。

  教师分析:用“神速”形容,前加一“板”字,表明活板印刷术的先进;形容适度,未超出说明文语言*实的总体要求。两板交替,更灵活快速。试想雕板印刷就无法“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瞬息”呼应“神速”,体现了活板印刷的先进。其特点一言以蔽之:“活”。(板书)第二道工序

  2、分析第2段第三层。

  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或背诵这一层的四句话,要求同学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①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②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③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N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④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板书)写作特点

  提示: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

  (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N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三、课后练*

  1、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特殊词的用法。

  2、完成课后练*。

  板书设计

  活板

  沈括

  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 5

  教学题目:《活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重点:疏通全文

  教学难点:

  1、课文第二段的分析。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本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二、出示学*目标

  三、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誉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官僚的家庭,幼时嗜好医学,33岁中进士。

  政治上比较进步,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之一。47岁拜翰林学士,55岁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便退居江苏润州(今镇江市)附*,建梦溪园,写成《梦溪笔谈》一书,享年65岁。

  2、作品简介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计609篇。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

  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和(hu) 炀(yáng)更(gēng)互

  燔(fán)土讫(qì) 予群众(zng)

  2、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播放《活板》音频)。

  3、自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4、翻译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自己翻译,并释疑解难)

  5、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②为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任务,时间5分钟)

  讨论后明确:

  第一段: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第二段:具体说明活版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第一层:活版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活版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活版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活版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段:交代活版的下落。

  6、归纳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归纳全文的内容。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完成学*任务)

  文章重点介绍了由毕昇发明的活版的制作和使用流程及显著效果。

  五、合作探究:

  本文着重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明确: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主体部分采用了程序顺序:刻字——排版——印刷——拆版。

  六、课堂复*整理(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三。

  2、熟读课文第二段,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


跷跷板教案菁选(扩展9)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实用5份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 1

  天气晴朗的一天,小兔子约小熊来公园玩跷跷板。

  开始了,小兔子发现小熊太重了。怎么玩也跷不起来。这时,小熊想到了一个办法说:“不如去叫小猫来吧”!小熊的话刚说完,小兔子就跑到小猫家,笑眯眯的对小猫说:“我想请你一起和我们玩跷跷板好吗?”小猫同意了,它们又来到跷跷板那。小兔子和小猫坐在一起,这样胖乎乎的小熊就没有这么重了。

  终于可以你一下,我一下的跷着,小猫,小兔子,小熊它们高高兴兴的玩着!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 2

  今天,天气晴朗,小熊和小兔去公园玩跷跷板。可是,小熊比小兔重,跷跷板的重量一直在小熊那边,小兔只好一直坐在高处。这个时候,小花猫走了过来,小熊和小兔一起喊:“小猫,小猫,过来帮我们个忙!小猫走过来说“怎么啦,你们玩跷跷板叫**嘛?”小兔说:“我比小熊轻,请你坐在我这边,我们一起玩。”

  小猫坐到小兔这边,跷跷板翘起来了,他们高兴地笑了。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 3

  有一天,天气晴朗,小熊在街上碰见了小兔子,旁边有个跷跷板,小熊说:“小兔,我们来玩吧”。好呀,小兔子回答说。可是小熊太重小兔太轻了,小兔很难跷动小熊。

  这时候小花猫也来了,坐在了小兔子身后,它们开心的一起玩了起来。

  哇,原来小兔子和小花猫的重量才和小熊的重量差不多啊。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 4

  有一天,天气晴朗。

  小熊和小兔高高兴兴的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跷跷板。胖乎乎的小熊比小兔重,所以跷跷板往小熊这边沉了下去。小兔笑眯眯的看向远处的小猫,叫它过来一起玩跷跷板,小猫就过来了,小猫坐上了跷跷板。小熊说:“哇!跷跷板*了。”小兔问小熊:“你知道不知道跷跷板为什么会*?”小熊说:“不知道。”小兔说:“那是因为小猫来了,我和小猫加起来的重量就等于你,小熊你现在知道了吗?”小熊说:“知道了。”

  小熊和小兔还有小猫一起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开开心心的玩起了跷跷板。

  玩跷跷板看图写话_小学生作文 5

  从前,有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熊,他们两个是好朋友。

  有一天,小兔和小熊在玩跷跷板,一只小花猫看见它玩的很欢就连忙迎上去问:“小兔,小熊,我能和你们一起玩跷跷板吗?”小兔和小熊考虑了一下说:“好啊!”小花猫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小兔,小花猫,小熊玩的更开心了!从此它们变成了更好的朋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