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菁选

首页 / 化学教案 / | 2023-02-21 00:00:00

高一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高一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高一化学教案3

  [教学过程]

  课前练*: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高一化学教案4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

  阅读与思考

  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

  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

  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②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迁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请阅读课本,以表格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作一个对比。

  整理归纳

  物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与水反应

  co2+ h2o == h2co3

  不反应

  与酸反应

  不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o2+ na2o == na2co3

  高温sio2+ cao === casio3

  与碳反应

  co2+ c == 2co

  高温

  sio2+ 2c == si + 2co

  练*2、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sio2中混有caco3 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广,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光导纤维等光纤光缆与普通电缆的比较

高一化学教案5

  【复*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XX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XX;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6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目标

  掌握学*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化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 ,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兴趣。有积极的学*态度,加之*时的刻苦努力,学*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

  【总结】

高一化学教案7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电离*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衡移动原理判断*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难点:1,*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学*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衡的条件,化学*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方法。

  6,巩固练*:课本*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题三。 2,练*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8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选:

  3×284 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 ×100%= ×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 =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高一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 2 、O 2 、N 2 )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 3 、 SO 2 、O 2 、N 2 )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 2 → 2SO 2 → 2SO 3 → 2H 2 SO 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高一化学教案11

  一、 学*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1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 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13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高一化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 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 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正戊烷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

  C2H5

  ︱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

  CH3

  ︱

  CH3

  C2H5︱

  ︱

  CH2-CH2-CH3

  ︱

  CH2

  ︱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 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 mL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 mL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 2-甲基丁烷

  (2)错 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高一化学教案15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1)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

高一化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教案1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 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 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 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 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新知识,先学*分液,再学*萃取,最后学*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及说明

  问题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了过滤、蒸发和蒸馏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剩下的两种分离和提纯方法。首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试利用桌上的仪器,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实验探究

  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

  实验、讨论。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同学们利用了哪些方法将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个别回答:有两种方法,倾倒法和用胶头滴管吸取油层。他们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分离的。倾倒法较快但不能很彻底分离,而滴管吸取虽效果较好但很慢。

  学会总结和分析。

  过渡

  的确我们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刚才同学们的两种方法虽能够实现分离,但不是最佳的分离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也是利用刚才的原理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倾听、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离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应液

  锥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如教材p9 图1-8)

  ③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 把上层液体(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倾听、观察和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实战演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练*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总结归纳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学会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总结出分液的适用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学会归纳。

  知识介绍

  介绍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熔剂,无色液体,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倾听。

  了解新知。

  实验探究

  下面,请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荡,注意观察、比较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从这个实验你能有什么启发?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个别回答:振荡前上层棕黄色,下层无色,振荡后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碘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实刚才大家所做的实验就是从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归纳出萃取的定义呢?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学会归纳。

  在萃取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我们把它称做萃取剂,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剂的物质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请从刚才的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①与原溶剂互不溶;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会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高一化学教案2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发展学*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重点、难点】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教学用具】PPT等

  【教学过程】

  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化学物质,例如食盐、氧气、水等,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微粒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问题: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是不是只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钠离子与氯离子可以无限制的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稳定。二者必选其一时,先选择稳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同时原子变成了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电中性的物质。因此,任何物质的形成都是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也正是原子有这种矛盾存在,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物质。所以说:矛盾往往是推动事物进步、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它们之间最容易形成离子键。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Na、K、Ca、及F、Cl、、O、S等。由这些阴阳离子随机组合形成的物质有NaF、K2S、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讲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我们该用什么工具准确地表达出离子化合物呢?元素符号似乎太模糊了,不能表示出阴阳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达阴阳离子的形成,但是太累赘,不够方便,考虑到阴阳离子的形成主要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我们取元素符号与其最外层电子作为工具,这种工具叫电子式。用点或叉表示最外层电子。例如原子的电子式:Na Mg Ca Al O S F Cl 阳离子的电子式:Na+ Mg2+ Ca2+ 阴离子的电子式:F- Cl- O2-S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 CaO、 MgCl2、 Na2O、 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

  引申:我们由氯化钠的形成发现了一类物质即离子化合物。那么,其它物质的情况又如何呢?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高一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的全过程,是学*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建议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 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浓、 、 、 、 、等。

  2.还原剂

  金属:等;

  某些非金属: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 、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的反应中,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2)初中阶段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练*]分析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①

  ②

  ③

  ④

  ⑤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的反应中,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为离子化合物。

  2.在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将前边的投影练*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①

  ②

  ③

  ④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角”进行交流。

高一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相关知识。

  【引导复*、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 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 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 1、复*、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打下基础。

  【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①能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听讲 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为后面学*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观察、记忆。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设问】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课堂练*】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练*、巩固。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 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 记录。 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高一化学教案5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6

  一、学*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结初中化学知识,学*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XX银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于稀XX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X?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XX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XX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高一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高一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对学生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 CH 3 COOH ② HCl ③NaOH ④ HNO 3 ⑤ Cu(OH) 2 ⑥ AgCl

  ⑦ Na 2 CO 3 ⑧C 2 H 5 OH ⑨ H 2 O ⑩ Fe ⑾SO 2 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1)②③④⑥⑦(2)①⑤⑨(3)⑧⑾(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 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 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 2+ + SO 4 2- = BaSO 4 ↓)

  [板书] 2 、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 4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 4+BaCl 2=BaSO 4 ↓+Cu Cl 2

  ②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 2++SO 4 2-+Ba 2++2Cl-=BaSO 4 ↓+Cu 2++2 Cl-

  ③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 2+ + SO 4 2-= BaSO 4 ↓

  ④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 “ Fe +Fe 3+ =2 Fe 2+ ”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 小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 、强酸:HCl 、 H 2 SO 4 、 HNO 3等

  易溶于水、易b 、强碱:KOH 、 NaOH 、 Ba(OH) 2 。 Ca(OH) 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 、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 、难溶的物质:Cu(OH) 2 、 BaSO 4 、 AgCl等

  b 、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 、气体:H 2 S 、 CO 2 、 SO 2等

  d 、单质:H 2 、 Na 、 I 2等

  e 、氧化物:Na 2 O 、 Fe 2 O 3等

  [设问]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 2+ + SO 4 2-= BaSO 4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 2 、 Ba(NO 3 ) 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 Ag + +Cl — = AgCl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 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 2 、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 HCO 3 — +OH — = CO 3 2 — +H 2 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 小结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 OH-=H 2 O,酸电离出来的H +与碱电离出来的OH -结合成弱电解质H 2 O 。

  [练*]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 2+ + 2OH - = Cu(OH) 2 ↓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P 18*题一、 2 、 3*题二、三、

高一化学教案9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电离*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衡移动原理判断*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难点:1,*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学*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衡的条件,化学*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方法。

  6,巩固练*:课本*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题三。 2,练*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10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复*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 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 投影 ] 计算1mol几种固、液态物质的体积,填表;

  物质

  粒子数

  1mol 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 3 )

  体积(cm 3 )

  Fe

  6.02×10 23

  56

  7.8

  Al

  6.02×10 23

  27

  2.7

  Pb

  6.02×10 23

  207

  11.3

  H 2 O

  6.02×10 23

  18

  1(4℃)

  H 2 SO 4

  6.02×10 23

  98

  1.83

  学生分组计算出1molFe、Al、Pb、H 2 O、H 2 SO 4 的体积分别为:7.2、10、18.3、18、53.6cm 3

  [ 微机显示 ] 1mol物质的体积

  [ 板书 ]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 微机显示 ]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均距离的变化。

  [ 说明 ]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 板书 ] 标准状况:0℃,101kPa

  [ 投影 ]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 H 2 、O 2 、CO 2 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 2

  6.02×10 23

  2.016

  0.0899

  O 2

  6.02×10 23

  32.00

  1.429

  CO 2

  6.02×10 23

  44.01

  1.977

  学生分组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 H 2 、O 2 、CO 2 的体积分别为:22.4L、22.4L、22.3L

  [ 板书 ]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 强调 ] ①标准状况(0℃,101Kpa)②物质的量为 1mol ③任何 气体 物质 ④ 约 为22.4L

  [ 展示 ]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 设疑 ] 在其它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气体是否占有大约相同的体积呢?

  [ 板书 ]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 = 单位:L/mol

  [ 提问 ] 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什么关系?

  [ 强调 ]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 设问 ]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 讨论 ]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 微机显示 ]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 提问 ] 1.1mol液态水变为1mol水蒸气分子数是否变化?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 4 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 指出 ]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 结论 ]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 还可推导出

  [ 练*题]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 1molH 2 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 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 2 一定含有6.02×10 23 个O 2 。

  5.在同温同压下,32gO 2 与2gH 2 所占的体积相同。

  6. 在同温同压下,20mLNH 3 与60mLO 2 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 m = 单位:L/mol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同温同压: ,还可推导出

高一化学教案11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案12

  [教学过程]

  课前练*: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高一化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惯。

  (2) 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一化学教案14

  一、 学*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点,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2 、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

  1 、什么叫气体的摩尔体积?

  2 、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多少?

  3 、外界条件(T 、 P)对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如何影响?

  当T 、 P相同时,任何气体分子间距离是相等的,分子的大小可忽略不计,故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板书] 二、阿佛加德罗定律(建议稍作拓展)

  1.定律: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①使用范围:气体

  ②四同:同温、同压、若同体积则同分子数

  ③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该定律的特例。

  2 、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分子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

  = =

  V 1 n 1 N 1

  例:相同物质的量的Fe和Al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式量之比

  = = D

  d 1 M 1

  D为相对密度(气体1相对气体2的密度为D)

  例:同温、同压下,CO 2与CO的密度之比为

  H 2 S和C 2 H 4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

  CO 2与CO的混合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14.5倍,则混合气体的*均式量为

  当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的体积之比=式量的倒数比

  当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的质量比=式量比

  [讨论]当给蓝球打气时,忽略弹性形变和温度变化,则打入的气体分子数越多时,球内的.气体压强是越大还是越小呢?

  ③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分子数之比

  判断:

  A 1LCO 2与1LCO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

  B 2 g H 2比2g O 2在相同条件的体积小。

  C标况下,2 mol H 2和O 2的混合气的体积约为44.8L

  D 0.5mol H 2比0.5molCO所含分子数相等,所占体积相等。

  [板书]

  三、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气体的体积跟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密度和气体中的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和例2,例2为标况密度法计算气体的摩尔质量。

  [板书]有关式量或摩尔质量的计算。

  1,标况密度法:M = d × 22.4L · mol -1

  2,相对密度法:

  = = D

  d 1 M 1

  [提问]课本P53,例2还有其它方法吗?

  M =

  [板书]3概念法:m总

  例:将(NH 4)2 CO 3固体加热,计算在150 0 C时,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倍

  4公式法:

  M= =

  m总M 1 · n 1 + M 2 · n 2 …

  n总n总

  = M 1 × n 1 % + M 2 · n 2 %+…

  = M 1 × V 1 % + M 2 × V 2 %+…

  例:某水煤气中H 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是50%,求*均式量,若的质量H 2和CO的质量分数都是50%,求*均式量。

  [ 总结 ]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计算出气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次,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气态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第三,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的体积。

  在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22.4 L是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因此在非标准状况时不能使用22.4 L·mol-1 。

  (2)只适用于气态物质,对于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来讲是不适用的。

  (3)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22.4这个数值专指标准状况而言的。如果温度或压强有所变化,则要根据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换算。气体状态方程将在物理学中学*。

  作业:P54 2 、 3 、 4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2)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

高一化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案1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高一化学教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及正确的思维*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高一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

  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高一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醇、酚、醛、羧酸等极为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关系;

  2、在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挖掘题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讲解】

  一、官能团:基团指化合物分失去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剩余部分,而官能团是一类特殊的基团,通常指主要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官能团有:—X、

  O O

  —NO2、—OH、—CHO、—C—OH、—NH2、 C=C 、—CC —、[R—C—(酰基)、R—

  O

  C—O—(酰氧基)、R—O—(烃氧基)]等。

  O O O

  思考:1、H—C—OH应有几种官能团?(4种、 —C— 、—OH、—C—OH、—CHO)

  OH

  2、 —CHO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常见)

  CH=CH—COOH

  (提示:属于酚类、醛类、羧酸类、烯烃类)

  二、卤代烃(R—X)

  1、取代(水解)反应 R— X+H2O NaOH R—OH+HX 来源:Z__k.Com]

  这两个反应均可用于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时一定要用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三、乙 醇

  H H

  1、分子结构 H—C—C—O—H 用经典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证明

  ④ H ③ H ② ①

  2、化学性质:(1)活泼金属(Na、Mg、Al等)反应。根据其分子结构,哪个化学键断裂?反应的基本类型?Na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哪个更剧烈?乙醇钠水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

  (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 (分析乙醇分子中几号键断裂)

  NaBr+H2SO4+C2H5OH △ CH3CH2Br+NaHSO4+H2O

  思考:该反应用浓还是较浓的H2SO4?产物中NaHSO4能否写成Na2SO4?为什么?

  (较浓,不能,都有是因为浓H2SO4的强氧化性,浓度不能太大,温度不能太高)

  (3)氧化反应:①燃烧——现象?耗氧量与什么烃燃烧耗氧量相同?

  ②催化氧化(脱氢):CH3CH2OH —H2 CH2CHO +O2 CH3COOH

  (式量46) (式量44) (式量60)

  即有一个—CH2OH最终氧化为—COOH式量增大14

  ③强氧化剂氧化——KMnO4/H+褪色

  (4)脱水反应:①分子间脱水——浓H2SO4、140℃(取代反应)

  ②分子内脱水——浓H2SO4、170℃(消去反应)

  以上两种情况是几号键断裂?

  思考: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消去反应:

  A、CH2=CH→CHCH+HX B、CH2—CH—COOH→CH2=C—COOH+NH3

  X O NH2 CH3 CH3

  C、CH3—C—O—CH2—C H— →CH2=CH— +CH3COOH

  (以上均为消去反应)

  (4)酯化反应:断裂几号键?用什么事实证明?(同位素示踪法)

  例:R—CH=CH—R’+R—CH=CH—R’ →R—CH=CH—R+R’—CH=CH—R’对于该反应

  ① ② ② ③

  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分子分别断裂①③键重新结合成新分子,二是分别断②键再两两结合成新分子。请用简单方法证明哪种 解释正确。

  解:用R—CD=CH—R’的烯烃进行实验,若生成R’—CD=CH—R’和R—CD=CH—R第一种解释正确。若生成R—CD=CD—R和R’CH=CHR’第 二种解释正确。

  例: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可用如下过程表示:

  OH

  即酯化反应实质经过中间体CH3—C—O—C2H5再转化为酯和水,以上6个反应均为可

  OH

  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8O

  (1)用CH—C—OH进行该实验,18O可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若用CH3—CH2—18O—H进行该实验,结果又如何?

  (2)请分别指出①~⑥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析:(1)根据信息:酯化反应实质是C2H5—O—H分子中O—H共价键断裂,H原子加

  18O O

  到乙酸—C—氧上,C2H5O—加到—C—碳原子上。即③为加成反应,形成中间体

  18OH

  CH3—C—O—C2H5,根据同一碳原子连两个—OH是不稳定的,脱水形成酯,在脱水时,

  OH

  可以由—18OH提供羟基与另一羟基上的H或由—OH提供羟基和—18OH上的H脱水,

  O

  且机会是均等的,因此,CH3—C— O—C2H5和水中均含有18O,而反应②实质是酯的水

  O O

  解,水解时,酯中断裂的一定是—C—O—,因此—C—一定上结合水中的—OH,所以,在反应物中只有CH3C OOH存在18O。

  (2) ①②均为取代反应,③⑥均为加成反应,④和⑤均为消去反应。

  3、乙醇制法 传统方法——发酵法 (C6H10O5)n →C6H12O6→C2H5OH+CO2

  乙烯水化法 CH2=CH2+H2O CH3CH2OH[

  思考:已知有机物C9H10O2有如下转化关系: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C____ ______F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9H10O2→A+B

  D→A

  O

  (答:(1)A:CH3COOH、C:CH3—C—O—CH=CH2 F

  O OH CH3

  (2)CH3— —O—C—CH3+H2O→ +CH3COOH

  CH3

  CH3CHO+2Cu(OH)2 △ CH3COOH+Cu2O↓+2H2O)

  四、苯酚:

  1、定义:现有CH3—CH2—、 —CH2—、C6H5—、 —、CH3— —等烃基连接—OH,哪些属于酚类?

  2、化学性质(要从—OH与苯环相互影响的角度去理解)

  (1)活泼金属反应:请比较Na分别与水、 —OH、CH3CH2OH反应剧烈程度,并解释原因。最剧烈为水,最慢为乙醇,主要原因是: —对—OH影响使—OH更易(比乙醇)电离出H+。

  思考:通常认为 —为 吸电子基,而CH3CH2—为斥电子基、由此请你分析HO—NO2中—NO2,为吸电子基还是斥电子基?

  (吸电子基、HNO3为强酸、即—OH完全电离出H+)

  (2)强碱溶液反应——表现苯酚具有一定的酸性——俗称石炭酸。

  注意:①苯酚虽具有酸性,但不能称为有机酸因它属于酚类。

  ②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以上两个性质均为取代反应,但均为侧链取代

  (3)与浓溴水的反应

  OH OH

  +3Br2→Br— —Br↓+3HBr

  Br

  该反应不需要特殊条件,但须浓溴水,可用于定性检验或定量测定苯酚,同时说明—OH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的邻、对位的H原子变得较活泼。

  (4)显色反应—— —OH与Fe3+互相检验。

  6C6H5OH+Fe3+ [Fe(C6H5O)6]3-+6H+

  (5)氧化反应 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粉红色)

  能使KMnO4/H+褪色 OH

  (6)缩聚反应:n —OH+nHCHO [ —CH2]n+nH2O

  OH

  例:HO— —CH=CH— 1mol与足量Br2或H2反应,需Br2和H2的量

  OH

  分别是多少?

  解析:—C=C—需1molBr2加成,而酚—OH的邻对位H能被Br2取代左侧的酚只有邻位2个H原子,而右侧为二元酚,3个H原子均为邻 、对位又需(2+3)molBr2,而1mol

  需3molH2,则Br2为6mol,H2为7mol。

  五、乙醛

  与H2加成——还原反应

  1、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 HCN加成CH3CHO+HCN→CH3—CH—CN

  OH

  自身加成 CH3CHO+CH2—CHO→CH3—CH—CH2—CHO

  H OH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②银镜反应

  ③新制Cu(OH)2反应

  ④KMnO4/H+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法

  2、制法 乙烯催化氧化法

  乙炔水化法

  例:醛可以和NaHSO3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水溶性 α—羟基磺酸钠:

  O OH

  R—C—H+NaHSO3 R—CH—SO3Na

  该反应是可逆的,通常70%~90%向正方向转化

  (1)若溴苯中混有甲醛,要全部除去杂质,可采用的试剂是____ _____,分离方法是_______

  (2)若在CH—CHSO3Na水溶液中分离出乙醛,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分离方法是

  OH

  ________。

  解析:(1)溴苯相当于有机溶剂,甲醛溶解在其中,要除去甲醛,既要利用信息,又要用到溴苯是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这一性质。由于醛能与NaHSO3加成,形成水溶性的离子化合物α—羟基磺酸钠(显然不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加入的试剂为饱和NaHSO3溶液,采用分液 方法除去杂质。

  (2)根据信息,醛与NaHSO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应明确:

  CH3—CHSO3Na CH3CHO+NaSO3,要转化为乙醛显然促使*衡向正方向移动,

  OH

  只有减小NaHSO3浓度,只要利用NaHSO3的性质即可。因此向溶液中加入稀H2SO4(不能加盐酸,为什么?)或NaOH,进行蒸馏即得乙醛。

  六、乙酸

  1、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弱酸,但酸性比碳酸强。

  与醇形成酯

  (2)酯化反应 与酚(严格讲应是乙酸酐)形成酯

  与纤维素形成酯(醋酸纤维)

  注意: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实验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加入试剂顺序(密度大的加入到密度小的试剂中)

  ②浓H2SO4的作用(催化、吸水)

  ③加碎瓷片(防暴沸)

  ④长导管作用(兼起冷凝器作用)

  ⑤吸收乙酸乙酯试剂(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吸收酯中的酸和醇,使于闻酯的气味,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2、羧酸

  低级脂肪酸

  (1)乙酸的同系物 CnH2nO2 如HCOOH、CH3CH2COOH

  高级 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

  (2)烯酸的同系物:最简单的烯酸CH2=CH—COOH,高级脂肪酸:油酸

  (3)芳香酸,如 —COOH

  (4)二元酸,如:COOH、HCOO— —COOH等,注意二元酸形成的酸式盐溶解[

  COOH

  度比正盐小,类似于NaHCO3和Na2CO3的溶解度。

  O O O O[

  思考:CH3—C—OH+HO—C—CH3→CH3—C—O—C—CH3+H2O

  O

  CH3—C O

  O 称之为乙酸酐,H—C —OH CO↑+H2O,CO能否称为甲酸酐?

  CH3—C

  O

  O

  为什么?由此请你写出硝酸酸酐的形成过程(HNO3的结构式HO—N O )

  (由乙酸酐的形成可以看出:必须是—OH与—OH之间脱水形成的物质才能称为酸酐,

  O

  而CO是由H—C— OH中—OH和C原子直接相连的H原子脱水,因此,不能称为酸

  O O

  酐,甲酸酐应为:H—C—O—C—H。同理硝酸酐的形成为:

  O O O O

  N—OH+H—O—N = N—O—N (N2O5)+H2O

  O O O O

  七、酯

  无机酸酯 (CH3CH2ONO2)

  1、分类 低级酯(CH3COOC2H5)

  有机酸酯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油脂

  2、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1)条件无机酸或碱作催化剂;(2)水浴加热;(3)可逆反应;(4)碱性条件水解程度大(为什么?)

  O O

  例:写出CH—C—O— —C—OH与足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该有机物既属于酯类,又属于羧酸类,该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形成乙酸与酚,因此1mol需3molNaOH。

  O O

  CH3—C—O— —C—OH+3NaOH→CH3COONa+NaO— —COONa+2H2O

  例:某式量不超过300的高级脂肪酸与乙酸完全酯化后其式量为原来的1.14倍,若与足量溴 水反应后 其式量为原来的1.54倍,请确定该有机物的化学式[用 R(OH)nCOOH形式表示]

  解析:由于能与乙酸酯化,证明为羟基酸如何确定羟基数目?抓住M≤300和酯化后式

  O

  量为原来的1.14倍,设含 一个醇—OH,则R—OH+CH3COOH→M—O—C—CH3+H2O

  (式量M) (式量M+42)

  M=300 假设成立。

  再设烃基含y个不饱和度则 y=1

  则该酸的化学式应为CnH2n-2O3 得出n=18

  为C17H32(OH)COOH.

  思考:式量为300以下的某脂肪酸1.0g与2.7g碘完全加成,也可被0.2gKOH完全中和,推测其准确的式量。(提示: x=3,即有3个不饱和度, 其通式为CnH2n-6O2,14n—6+32≈280,n=18,准确式量就为278)

  【能力训练】

  1、化合物A[ ]的同分异构体B中无甲基,但有酚羟基符合此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种,从结构上看,这些同分异构体可属于________类,写出每类同分异构体中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 _____________。

  2、有机物A的分子量为128,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1)写出A的可能分子式5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能与纯碱溶液反应,分子结构有含一个六 元碳环,环上的一个H原子被—NH2取代所得产物为B的同分异构体甚多 ,其中含有一个六元碳环和一个—NO2的同分异构有(写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链烃 [ CnHm]属烷、烯或炔烃中的一种,使若干克该烃在足量O2中完全燃 烧,生成xLCO2和1L水蒸气(120℃ 1.03×105Pa)试根据x的不同取值范围来确定该烃所属类型及其分子内所含碳原子n值。

  【能力训练答案】

  1、27种,烯酚或环酚类。

  和

  2、(1) C10H8、C9H20、C8H16O、C7H12O2、C6H8O3

高一化学教案5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目标

  掌握学*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化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 ,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的最好刺激是对学*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兴趣。有积极的学*态度,加之*时的刻苦努力,学*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

  【总结】

高一化学教案6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

  阅读与思考

  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

  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

  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②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迁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请阅读课本,以表格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作一个对比。

  整理归纳

  物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与水反应

  co2+ h2o == h2co3

  不反应

  与酸反应

  不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o2+ na2o == na2co3

  高温sio2+ cao === casio3

  与碳反应

  co2+ c == 2co

  高温

  sio2+ 2c == si + 2co

  练*2、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sio2中混有caco3 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广,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光导纤维等光纤光缆与普通电缆的比较

高一化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惯。

  (2) 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一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高一化学教案9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电离*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衡移动原理判断*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难点:1,*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学*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衡的条件,化学*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方法。

  6,巩固练*:课本*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题三。 2,练*册

  8, 板书设计

高一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回答:

  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猜想。

  宏观展示,引入微观思考。

  从原子结构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领悟。

  从宏观到微观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

  【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xx℃,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领悟。

  为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做铺垫。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

  【板书】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离子键。

  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

  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二、离子键

  【软件演示】

  【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

  【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记录后在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路】成键微粒:

  相互作用:

  成键过程: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阴、阳离子接*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领悟。

  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由个别向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

  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H·Na·

  离子电子式:Na+ Mg2+

  【投影】课堂练*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 Br Br- S2-

  领悟。

  理解。

  领悟。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 ]”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

  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领悟书写方法。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讲清重点做准备。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精神。重复要点。

  【投影】课堂练*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过程

  的下列各式,其中正确的是(???)。

  逐个分析对、错及错因。正确为(C)。

  强化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达到熟练书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145页第1、2题,第146页第3题。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aCl2? NaF? MgS? K2O

  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

  考察本节重点掌握情况。

  针对优秀学生。

  附:随堂检测答案

高一化学教案1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教学难点】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 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高一化学教案12

  【复*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XX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XX;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13

  一、 学*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化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 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 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正戊烷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

  C2H5

  ︱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

  CH3

  ︱

  CH3

  C2H5︱

  ︱

  CH2-CH2-CH3

  ︱

  CH2

  ︱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 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 mL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 mL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 2-甲基丁烷

  (2)错 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高一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的全过程,是学*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建议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 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浓、 、 、 、 、等。

  2.还原剂

  金属:等;

  某些非金属: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 、 、 、 、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的反应中,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2)初中阶段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练*]分析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①

  ②

  ③

  ④

  ⑤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的反应中,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为离子化合物。

  2.在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将前边的投影练*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①

  ②

  ③

  ④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角”进行交流。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3)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十篇)

  高一化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 2 、O 2 、N 2 )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 3 、 SO 2 、O 2 、N 2 )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 2 → 2SO 2 → 2SO 3 → 2H 2 SO 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高一化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高一化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

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高一化学教案 4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对学生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 CH 3 COOH ② HCl ③NaOH ④ HNO 3 ⑤ Cu(OH) 2 ⑥ AgCl

⑦ Na 2 CO 3 ⑧C 2 H 5 OH ⑨ H 2 O ⑩ Fe ⑾SO 2 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1)②③④⑥⑦(2)①⑤⑨(3)⑧⑾(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 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 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 2+ + SO 4 2- = BaSO 4 ↓)

[板书] 2 、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 4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 4+BaCl 2=BaSO 4 ↓+Cu Cl 2

②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 2++SO 4 2-+Ba 2++2Cl-=BaSO 4 ↓+Cu 2++2 Cl-

③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 2+ + SO 4 2-= BaSO 4 ↓

④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 “ Fe +Fe 3+ =2 Fe 2+ ”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 小结 ]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 、强酸:HCl 、 H 2 SO 4 、 HNO 3等

易溶于水、易b 、强碱:KOH 、 NaOH 、 Ba(OH) 2 。 Ca(OH) 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 、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 、难溶的物质:Cu(OH) 2 、 BaSO 4 、 AgCl等

b 、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 、气体:H 2 S 、 CO 2 、 SO 2等

d 、单质:H 2 、 Na 、 I 2等

e 、氧化物:Na 2 O 、 Fe 2 O 3等

[设问]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3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 2+ + SO 4 2-= BaSO 4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 2 、 Ba(NO 3 ) 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 Ag + +Cl — = AgCl ↓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 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 2 、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 HCO 3 — +OH — = CO 3 2 — +H 2 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 小结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 + OH-=H 2 O,酸电离出来的H +与碱电离出来的OH -结合成弱电解质H 2 O 。

[练*]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 2+ + 2OH - = Cu(OH) 2 ↓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 P 18*题一、 2 、 3*题二、三、

  高一化学教案 5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 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 ,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 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 g 甲烷与____________ 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 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 g,后者增重2.2 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正戊烷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C2H5

CH3

⑴ C2H5-CH-CH-(CH2)3-CH3 ⑵

CH3-CH-CH-C-H

CH3︱

C2H5︱

CH3

CH3

C2H5︱

CH2-CH2-CH3

CH2

CH3

⑶ ⑷

CH3-CH-C-CH3 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 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 mL ,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 mL 。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 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 2-甲基丁烷

(2)错 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 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高一化学教案 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化学。

3. 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

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化学。

3.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媒体

电视机、放像机、投影仪、实物。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nm=1×10-9m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录像]化学发展史

(如无录像片可阅读课文)

[讲解]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投影板书]

实用技术 *代化学 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影]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

[讲解]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展示]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实物。

[讲解]以上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材料的含义应包括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两层涵义。

[投影板书]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播放录像]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通过观看录像,讨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化学有哪些作用。

[小结]现代社会的发展,化学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讲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转换关系:

我国已合成叶绿素,如果能模拟叶绿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实现下列转换:

地球将会变得更干净,这一设想一定会成功。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

1.制做一件材料标本。

2.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 内 容 结 束 ]

  高一化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高一化学教案 8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

  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

  阅读与思考

  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

  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

  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

  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

  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②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迁移: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请阅读课本,以表格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作一个对比。

  整理归纳

  物质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硅(sio2)

  与水反应

  co2+ h2o == h2co3

  不反应

  与酸反应

  不反应

  sio2+ 4hf == sif4↑+ 2h2o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o2+ na2o == na2co3

  高温sio2+ cao === casio3

  与碳反应

  co2+ c == 2co

  高温

  sio2+ 2c == si + 2co

  练*2、如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过程)

  sio2中混有caco3 caco3中混有sio2

  3.用途

  二氧化硅用途广,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光导纤维等光纤光缆与普通电缆的比较

  高一化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回答:

  食盐是由钠和氯两种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猜想。

  宏观展示,引入微观思考。

  从原子结构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言】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领悟。

  从宏观到微观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键

  【讲解】我们知道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xx℃,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领悟。

  为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做铺垫。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原子间,也存在于多个原子间。

  【板书】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引言】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类型,现在我们先学*离子键。

  分析概念的内涵及关键词:“相邻的”、“强烈的”。领悟

  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二、离子键

  【软件演示】

  【提问】请同学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

  分析、叙述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带正电,氯原子得到了钠失去的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阴、阳离子的异性电荷相吸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原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本质,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组织讨论】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评价】对讨论结果给予正确的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加深对静电作用的理解,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问题。

  【小结并板书】1.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记录后在教师点拨引路下分析离子键的概念。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路】成键微粒:

  相互作用:

  成键过程:

  【讲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设疑】要想形成离子键、就必须有能提供阴、阳离子的物质,那么哪些物质能提供阴、阳离子呢?

  【讲解】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阴、阳离子接*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分析回答出活泼金属提供阳离子、活泼非金属提供阴离子。领悟。

  加强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由个别向一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

  深入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理解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引言】从上可以看出原子成键是和其最外层电子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呢?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

  【板书】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举例并讲解】

  原子电子式:H·Na·

  离子电子式:Na+ Mg2+

  【投影】课堂练*

  1.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S Br Br- S2-

  领悟。

  理解。

  领悟。

  总结电子式的写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非金属阴离子电子式要做到“二标”即标“[? ]”和“电荷数”独立完成:

  初步掌握原子及简单离子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引言】用电子式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结合的以及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键间的关系。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举例并讲解】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设问】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与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有何不同?

  【指导讨论】请同学们归纳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请其他组对上述发言进行评议。

  【评价】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并注意要点。

  根据左式描述其意义。

  领悟各式的含义及整体的含义,区别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的不同,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领悟书写方法。

  讨论。

  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1.首先考虑箭号左方原子的摆放,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

  2.箭号右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写时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3.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写,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

  4.在标正负电荷时,特别要注意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通过分析比较,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讲清重点做准备。为突破难点做准备。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精神。重复要点。

  【投影】课堂练*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过程

  的下列各式,其中正确的是(???)。

  逐个分析对、错及错因。正确为(C)。

  强化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达到熟练书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一丝不苟的学*精神。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结合学生总结,加以完善。

  【作业】课本第145页第1、2题,第146页第3题。

  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aCl2? NaF? MgS? K2O

  3.主族元素A和B可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AB2的形成过程。

  考察本节所学概念。

  考察本节重点掌握情况。

  针对优秀学生。

  附:随堂检测答案

  高一化学教案 10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的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4)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菁选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

  新课程以来,广大化学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化学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化学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化学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苹果电池’、‘西瓜电池’、‘西红柿电池’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化学知识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可以了吗?‘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原电池的电解溶液’各有那些要求?‘电极反应式怎么写’等,这些本应在师生

  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线索和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化学学*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化学知识的质量和水*,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化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环境,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学生实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实验过后对该实验得出的相应的重要结论、概念、定理等就不得而知了,实验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化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体会大多数学生从主观上都是愿意学*的,只是有时候学*方法存在被动动,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被动,甚至到跟不上不愿意跟,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但是学生十多年养成的*惯就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一上学期一开始是比较困惑我的。为此也想过许多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是不是也要创设情境,于是就把此情景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比两节课的学*,一节课是我制定出学*目标和学*卷,学生依据学*目标和学*卷先自主完成学*内容和课后*题,课堂上再解决自主学*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节课是学生自己不做任何准备只是听老师传授新课,然后完成课后*题,两节课后做一下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自主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2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的《化学 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惯,改进学生学*方式、

  例如在《化学 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 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 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 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例如在《化学 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 必修1》中学*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 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 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我们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求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改正错题,通过错题的纠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2)统计得失分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模块中的优劣。

  (3)对本次测试情况作总体分析,便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提出下一阶段的学*目标,以提高学*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本阶段学*上的收获和学*的状态,也能更清醒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试卷,力争及时补差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应该说我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优良的校风"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很难跟上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3

  看了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视频后,有很大的感触,对于自己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进入本课堂的内容之前,老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爆炸,溶洞)来提出问题。哪个反应快慢?来引出今天要讲的化学反应速率。这是值得我学*的地方,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引出反应速率后再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回课本,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来回答有关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和单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然后再通过简单的计算题来教学生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进行运算。印象较深的是,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深入到对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理解。再次强调化学反应速率是对于浓度的变化量。然后正确的和学生讲解三段式的.解法。让学生求其他的反应速率,通过学生自己在求解的过程中发现计量系数之比和浓度变化量之比的关系。

  再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日常生活中要想牛奶不变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而得出是改变了温度的因素。通过课堂的气氛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教学是较成功的。老师在将要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利用生活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上老师的步伐。

  只有不断的学*才会不断的进步,看了老师的视频后,更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改进自己教学上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做一个自己喜欢自己,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任高一(4)(6)(8)班共三个班的化学课,其中4班,6班是普尖班,8班是*行班。经过半学期的紧张工作,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现对本学期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从开学到现在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几个重要的理论知识。如:

  第一章中包括几个常见的、重要的化学实验;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等。 相比初中而言,知识的难度的增加,课程的数目的增多,都让学生有些难以适应。所以,在教学中一直都感觉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像是一直在赶进度,加深难度一样。

  按照学校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的学*和生活,要求全体高一年级均要进行一个星期左右的初高中知识衔接。开学初,我们经过*一个星期的初高中课程接轨,学生明显对高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学*、生活,以及高中的化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适应。随后的两个月里,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尽量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学生情况感悟:(4)班(6)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学*自觉性相对于(8)班要好一些。但是,初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坏*惯仍然不能及时的加以纠正。比如:在预*、自学*惯方面还没有养成好*惯,学案的完成还不能自觉自主。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中,用了很多的功夫对学生慢慢的培养,教育,监督。(4)(6)虽为普尖班,就单科成绩而言,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的学**惯和学*自觉

  性都不够好,学*目标不明确,自学意识,主动学*愿望都很弱,还有书写*惯不规范是整个学生的通病。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中,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的生活和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之中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适应了高中的学*生活,也养成了的很多好的学**惯。

  感悟:通过本学期的努力有如下收获和感悟:

  在工作中的收获:

  1、化学是一门知识点多、要求记忆的知识点多的学科,所以,对于要求记忆的化学知识点,在课上课下都进行反复的提问和听写,强化学生的'记忆;

  2、对发给学生的学案尽量及时编写,及时抽时间进行批改和讲解,并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3、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反思,并加以及时的改正;

  4、做好每周或者两周一次的测试以及月考试卷的批阅,并做好对应的补偿性训练;

  5、从心灵上靠*学生,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尽可能多的理解帮助他们,不随意的不伤害学生。

  组内公开课收获和感悟:在高一组内公开课上。为了给自己一个改变思想、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机会。我认真拜读、参看了《新课改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和学校发给老师的一些教学视频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触,给了学生一个深刻的教育启示。虽然,那一节课的结果和效果不一定很理想,也不一定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是,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上的,还有心灵的。

  不足之处:刚刚接触新课改知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难度把握的不是很准,不知道扩展到什么程度,不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适度的调整难度和知识点。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5

  本学期担任高一(1)(2)(3)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其中(1)班是实验班,其它二个班是*行班,有两种不同的程度,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自己除了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半学期下来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现结合以往的一些经验及教训,反思如下:

  一.立足课堂,提高质量: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立足课堂,提高质量,仍然是重中之重。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狠抓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由于三个班学生之间基础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差别,我力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后面有时间复*而拼命赶进度的做法,我是不采取的,实践证明效果也是好的。

  抓基本技能,就是抓化学用语规范使用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时的实验操作中,要让学生了解每一步实验操作所涉及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多给学生实验机会,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功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学与复*中,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问题思路”,因此在半个学期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学科思维的基本方式”。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化学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察。而且这类试题的考察力度还将逐年加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灌输课本知识,减少机械操练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尽可能的多阅读科技知识,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培养兴趣,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四.深化课堂教学意识,钻研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在半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过程,但学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因此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六.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因此,半个学期来,格外重视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实验中学到探究知识的乐趣。这样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则有待加强。

  七.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反思失败: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首先要踏踏实实抓好每一阶段的知识漏洞,才能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来看,由于在最后的复*时,没有对一个实验仪器装置反复加强练*,而且该题分值较大,有10分,多数学生失分较多,因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细致,导致学生成绩受影响,以后一定要注意。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动机,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五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还以初中化学的学*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上,如研究性学*、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

  4.学生学*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7

  高一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对于化学教学,有些收获,有些不足。 虽然在教学上,认真地备学生,备教材,希望放眼高考,从高一做起。可是对于现实,却是基本无力开展教学,学生方面,由于只有初20xx年的化学基础,而且对于初升高又是新办的打着市重点校分校的农村学校的教学,使得初中化学的学*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吃的都不算夹生饭,而是生饭,基础基本没有,如果在学*的过程中没有紧跟老师的话,就任然什么都不懂了。由于事先有准备,对于我校学生的化学基础弱,我采取了初高中衔接的一个过渡教学,尽可能把一些学生的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为高中所用。像化合价、原子团、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等初中知识,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会重复的提到、点到,但是还是收效甚微。

  教材方面,我市采用的是苏教版,知识面宽,涉及知识不深,但要想掌握,需理解才能达到,而学生的基础还没有,直接上升到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对反应进行深入分析的高度,的确有一定难度,因此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很重,好在本年段都是这个情况,将教学任务减少了。我采取以点到线在到面的教学思路,对物质的研究,我对某一种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讲清研究规律,书写方程式规律,加以练*,使学生熟悉后,对下一种的研究就可采取学生自主使用规律进行探究,提升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推动课程的进度。

  作业批改方面,两个班的作业,全批全改,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此外,月考、期中考后都对学生进行谈话,分析得与失,尽量使教与学结合的更好一些。课堂管理方面,要求课堂上不说闲话,不能玩手机,要及时拿出化学书,准备好练*本及时思考和书写课堂上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部分学生的基础有了明显提高,学*兴趣有了增加,成绩基本满意。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有不满意的声音,他们自己不懂,挫败感使得自我放弃的现象很严重,上课无论怎么叫仍有学生睡觉,并且主动告知不会参加高考云云……,我也在想:自己的备课讲课依然有待提高,再深入浅出一些,再生动有趣一些,正是活到老学到老,要向更多的同行吸取经验,加强交流。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太严厉了,以后要加强管理方式,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约束适当放宽一些,因为学生的行为*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坏*惯的纠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的,约束的过多,反而起到反的作用了,我想,这是我在今后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无论何种方式,首先保证对方的接受,这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

  总之,经常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8

  寒假开学已有一个月,在此月中学生学*了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是本学期的重点,是会考和高考的重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元素的学*。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我先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看元素周期表的实物图,让学生亲自数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就是通过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这样是知识更有系统性,。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以认识元素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元素周期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键的学*时,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注重化学原理的应用和化学用语的书写,落实基础。在学*离子键和共价键时,电子式的书写也是学生不好处理的,而教材中电子式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的。我从元素符号出发先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然后过渡到离子的电子式,进而到简单的离子化合物、供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进而到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重完整性和连贯性。在学*用电子式形成过程时,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出发,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活泼非金属容易得电子,然后离子键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共价键以氯化氢的形成为例,通过介绍他们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出离子键和共价键,具有代表性,学生容易明白,对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学模式在我校发展的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小组集体观念很强,学生的学*效果较好。要想上好一堂课,我总结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别人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等。例如,讲到《元素周期律》时,我发现学生连前18号元素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原电池工作原理,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确实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惯、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0

  首先,化学键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本节课内容是学*了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及电解质等内容后安排的。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但并不清楚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并不清楚这些微粒之间是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降低难度。其次,内容过于抽象,于是教学中在水的电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分析中采用了较为通俗的动画便于学生学*与理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按教材离子键→电子式及化合物形成过程→共价键→化学键的顺序来学*,但经常出现学生把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混淆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课设计将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对比学*,突出两种化学键的形成微粒、构成元素、成因及判断等,对比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

  从上课情况来看,师生间的交流能够顺利完成,效果明显比以前的教学感觉要好。课堂上,学生能根据教师对知识的铺垫,完成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教师能尽量让学生进入学*状态,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但由于教学中多以问题引导学生,期望学生根据问题引导得出结论,而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有些结论就由教师直接给出,也有的地方缺少总结性的内容或没有及时总结到位。

  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在课堂上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并采用了分组讨论、知识的探究迁移、对比、应用,加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概念上的混淆有一定的好转。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1

  从事高中化学课改教学已经快一年了,整体上感觉我们的化学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次、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高一新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这是新课程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对高一新生了解多少?他们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哪些什么差别?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我们总是觉得“以往我们上学的时候怎么都能理解呀?”“这还用讲?”、“现在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么这么笨啊!”但是,我们是否认真反思过: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学生也许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题不好做,学*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

  5.设计问题小台阶。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及时归纳总结。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2

  初次踏上讲台,我对英语教学充满了期待和担忧,在本学期,我但任高一(3)、(4)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一学期来,对英语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体会,有失败,也有收获:

  反思一:初高中的衔接

  在这一部分,我做的并不好。高一新学期伊始,我找学生问话了解情况,并简单的进行了测单词量小测验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了解得到学生在音标、单词量和语法上面存在困难。然而在开始的时候,虽然了解了学生在音标发音等方面存在问题,但是开学的前几节课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引导,专注于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成绩的同时,这是最失败之处,所以第一次月考后,我在在课堂上词汇学*中,从音标、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系统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也可以说是亡羊补牢。音标学*了三个单元后,学生已经能够自己拼读大部分词汇,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果然轻松了许多。

  反思二:注意营造英语氛围

  在英语课的课文串讲过程中,我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视频、动画、歌曲等,努力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兴趣,努力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的英语环境;并且利用班级小板报,给学生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文话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积极性。在课后学*中,鼓励学生多看看领到的《阅读理解》这本书中的部分文章。

  反思三:注意学*方法的辅导

  高考改革后,英语阅读理解占了卷面的主要分值,根据个人的“得阅读者得高考”的成功经验,我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集中时间(主要是周末时间)做完了英语《作业与检测》中90%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改错。以前,我的学生反映一看到阅读就觉得头疼,充满了畏惧,现在经过多次锻炼后,普遍反映对英语的畏惧少了很多,而且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另外,加强作文训练,本学期我们先后共进行了7次作文训练,每次都努力做到作业面批面改,力争使学生直观深入地熟悉自己的学*漏洞,从而快速提高成绩。最后一篇作文讲解了两遍,让学生写了四遍,把作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加以解决,书写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反思四: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3、4两个班的学生普遍给我的感受是不会学*,而不是不想学*。虽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我坚持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给学生教给科学的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态度,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预*能力、养成自己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各种方法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的阅读,本学期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在具体操作中,鼓励学生去将记忆知识点和记忆方法结合起来,如,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先扫读课文,了解大意,然后判断问题的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结束之后再返回文中,仔细品味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在做听力理解时,先根据已知的`选项大胆猜测原文内容,划分问题的关键字,猜测可能的答案,通过这些方法的讲授,学生对英语的学*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方法传授的基础上,辅助以适当的练*,学生的学*自然有大的进步。

  反思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学生总是问我,学*英语的意义何在,或者向我抱怨学*英语太枯燥了,为了解决枯燥问题,我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目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有关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幽默等。在高一英语必修一中,第三单元是Traveling,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把自己以前旅游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并且寻找了《怪物史莱克》中的插曲Traveling light 为背景音乐,同时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或者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讲述的语言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在这节课上思维非常活跃,我也很开心,后来在调查中发现,他们普遍感觉这节课非常幸福。在第二册的Computer一课中,由于正好遇到校园开放日,所以有家长来听我的课,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想象中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请了几位家长来说说成年人心中的未来机器人,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也很兴奋。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在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也因为一些失败而获得更多。期末考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不管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在本学期后想办法自我提高,同时共同提高两个班的英语水*。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争取进步。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专题二的第二课时,在课前我首先展示了学*目标: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氯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及漂白粉的制备

  5.了解氯气的用途

  本节课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是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现象和氯气的性质实验,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并让学生展示氯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度等。

  观察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视频,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氯气与钠反应看到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充满白烟。让学生讨论此白烟是什么?在氢气与氯气反应中,观察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让学生分析该白雾是什么?进一步区别烟和雾的不同。

  观察氯气与氢气反应现象,可以见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分析白雾的形成,并且讨论工业上盐酸的制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氯气和铁的反应,有棕褐色烟生成,分析烟的成分,实质上是三氯化铁,而加水以后,溶液呈黄色。也可以进一步检验Fe3+、Cl-,通过实验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氯气和铜的反应,有棕黄色烟生成,说明氯化铜固体是棕黄色,加入水以后溶液呈蓝绿色,这是由于水合氯离子呈蓝色。

  关于HClO的漂白性,着重做好几个实验,一个是鲜花和HClO的现象,一个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蓝色布条反应的现象,还有就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红纸现象。通过几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HClO的漂白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漂白是HClO而非氯气。

  本节课由于实验较多,学生学*热情非常高,气氛也非常活跃。这也启发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也符合新教材教学理念。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4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今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班级均分总是位于年级的中下等,说明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 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多的去听课,校内、校外的'课我都去听,在每节课后我都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在自己的课堂上扬长避短。一学期以来,虽然听课总数不多,但是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以后还要多听课,开阔思路,改进方法。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等。例如,讲到《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时,我发现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缺点是: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动画,容易开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更是有种“作壁上观”的感觉,参与意识不强。

  二、 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时,我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利用课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5

  由对比可以看出,3、4班明显落后。79分及以下的人数超过了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一班和其他班可比性较小,此处不做讨论。

  一、成绩较差的原因分析:

  1、学生基础状况差。目前还存在一批学生基础状况确实很差,他们连常见离子是阴是阳都分不清。其他如化合价、方程式的配*更是一塌糊涂,就连初三时已掌握过的知识也忘得一干二净,这可能和他们只擅长“短时记忆”有关。再者,学生对化学兴趣不浓,*时投入精力偏少,导致了成绩较以往有所下滑,加之基本问题不清,欠账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2、第三章知识点多而散乱不易牢固掌握。

  本章主要是元素化合物中的金属部分,包括钠、铝、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内容多知识点较为零散,难以系统化,需要加大记忆投入。特别是化学方程式较多,这是必须要背下来的。而多数人不以为然,恰好考试中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化学方程式的题目。

  3、还是学*态度和学*方法的问题。不论怎样说,高一化学还是比较简单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难以理解的知识。只要运用一定的学*方法并不断坚持,必将提高学*效率,提高成绩自是水到渠成。当然,主观上要有克难奋进、乐观向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如果还是一味地被动学*,推一下滚一下,可想而知:这怎么可能提高得了成绩!

  4、教学没有切合实际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将学生高估了,所以课堂教学中速度有点快。重点问题的强调次数偏少,有时学生来不及记笔记。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由于没听懂,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也失去了兴趣。其次,上课缺乏激情没有活力,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下学*,心情难以舒畅,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还有,*日里与学生交流沟通较少,使得“化学”缺少了“亲切”感,学生索然无味,不愿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化学的学*中来。当然,我自身有懒惰思想作祟,布置的学*任务,没有亲力亲为地“督办”,没有严格要求,不能很好落实,让自觉性差的学生“自己蒙混自己”过了一天又一天,学*流于形式。

  二、应对措施:

  1、重视基础。既然高一也是起步阶段,那么就不能追求高难而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所以应该减少拓展加深的量而把重点难点再讲细一点、再讲慢一点,个别问题甚至要重三遍四地讲,至少要让大多数学生当堂听懂为止。讲例题时尽量规范解题过程、步骤,给学生以清楚明白的印象。其实,老师的一丝不苟必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讲一些学*方法。我一直向学生讲的学*方法是:预*——听讲——练*——复*“四环节”要到位。这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一步一步地进行。当然,这里只有第二环节用时多些,其他如预*也许只要几分钟就够了。只要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对于学*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还是“攻心为上”多做思想工作,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3、落实是关键。一切问题,如果不能落实那就是一句空话。如何落实呢?

  第一,作业量要适当,太多了学生头皮发麻干脆照抄了事;太少达不到练*的效果。

  第二,严格要求,加大检查力度,不能漏掉一人,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少贪玩多学*。

  第三,少批评多鼓励,确实要做到不厌其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学*上困难的信心。

  第四,多到班上走走转转,多接触学生,*易*人让学生敢于多问,问则细讲,讲则到位。总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状况,关注学生的学*效果,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5)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菁选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

  初次踏上讲台,我对英语教学充满了期待和担忧,在本学期,我但任高一(3)、(4)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一学期来,对英语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体会,有失败,也有收获:

  反思一:初高中的衔接

  在这一部分,我做的并不好。高一新学期伊始,我找学生问话了解情况,并简单的进行了测单词量小测验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了解得到学生在音标、单词量和语法上面存在困难。然而在开始的时候,虽然了解了学生在音标发音等方面存在问题,但是开学的前几节课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引导,专注于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成绩的同时,这是最失败之处,所以第一次月考后,我在在课堂上词汇学*中,从音标、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系统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也可以说是亡羊补牢。音标学*了三个单元后,学生已经能够自己拼读大部分词汇,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果然轻松了许多。

  反思二:注意营造英语氛围

  在英语课的课文串讲过程中,我坚持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视频、动画、歌曲等,努力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兴趣,努力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的英语环境;并且利用班级小板报,给学生展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文话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积极性。在课后学*中,鼓励学生多看看领到的《阅读理解》这本书中的部分文章。

  反思三:注意学*方法的辅导

  高考改革后,英语阅读理解占了卷面的主要分值,根据个人的“得阅读者得高考”的成功经验,我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集中时间(主要是周末时间)做完了英语《作业与检测》中90%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改错。以前,我的学生反映一看到阅读就觉得头疼,充满了畏惧,现在经过多次锻炼后,普遍反映对英语的畏惧少了很多,而且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另外,加强作文训练,本学期我们先后共进行了7次作文训练,每次都努力做到作业面批面改,力争使学生直观深入地熟悉自己的学*漏洞,从而快速提高成绩。最后一篇作文讲解了两遍,让学生写了四遍,把作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加以解决,书写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反思四: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3、4两个班的.学生普遍给我的感受是不会学*,而不是不想学*。虽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我坚持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给学生教给科学的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态度,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具体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预*能力、养成自己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各种方法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的阅读,本学期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在具体操作中,鼓励学生去将记忆知识点和记忆方法结合起来,如,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先扫读课文,了解大意,然后判断问题的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结束之后再返回文中,仔细品味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在做听力理解时,先根据已知的选项大胆猜测原文内容,划分问题的关键字,猜测可能的答案,通过这些方法的讲授,学生对英语的学*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方法传授的基础上,辅助以适当的练*,学生的学*自然有大的进步。

  反思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学生总是问我,学*英语的意义何在,或者向我抱怨学*英语太枯燥了,为了解决枯燥问题,我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目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有关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幽默等。在高一英语必修一中,第三单元是Traveling,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把自己以前旅游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并且寻找了《怪物史莱克》中的插曲Traveling light 为背景音乐,同时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或者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讲述的语言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在这节课上思维非常活跃,我也很开心,后来在调查中发现,他们普遍感觉这节课非常幸福。在第二册的Computer一课中,由于正好遇到校园开放日,所以有家长来听我的课,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想象中未来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并且请了几位家长来说说成年人心中的未来机器人,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也很兴奋。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在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也因为一些失败而获得更多。期末考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不管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在本学期后想办法自我提高,同时共同提高两个班的英语水*。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争取进步。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2

  时光飞逝,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今年我担任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分别是三个文科,一个理科。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我兢兢业业,严于律己,不敢有丝毫怠慢。

  对于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来说和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比,还是有很大提高的。当然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比如说有个别同学已经学*一年了,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提高成绩,甚至考试出现难以想象的分数,学生本身是否在意不说,作为教师,甚感任重而道远。再比如说有个别同学*时作业听课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好,但是一到考试却不能达到自己和老师心里预期的分数。等等,等等。但是不管有多少问题,我内心还是比较欣慰的,因为我经过一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让绝大多数同学逐步的走入学*正轨,逐步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不管现在成绩怎么样,我认为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下面我说一下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才能提高学*成绩。

  问题一:课前不预*。

  解决方案:偶尔课前抽查学生这节课大概要讲什么内容并简述。

  问题二:上课爱溜号。

  解决方案:记住学生的名字,随时提醒并提问,或者让溜号同学叙述老师刚刚说过的话,对于这样的同学根据情节不同惩罚程度也不同,比如轻者罚写一次基础知识,重者罚写若干次基础知识。

  问题三:课后不复*不作业。

  解决方案:每节课前必须进行的就是提问上节的知识,或者在讲解练*册的.时候边讲边检查作业情况,毫无疑问,完成不好的就是罚写基础知识。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罚完就考罚过的,不会接着罚。直到会为止。

  问题四:黑子掰苞米现象。

  解决方案一:

  理科班班主任于青为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认真书写各科一页基础知识,这个方法特别好。我每天认真检查,开始学生不适应,感觉累,后来许多学生逐步体会到了这种学*方法的好处,一致说感觉不管题能会做多少,基础知识都熟悉很多了,记住很多了。其实化学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把基础知识都记住了,就容易学上路了,成绩提高特别快。

  解决方案二:

  定期领学生做综合题并复*从前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解决方案三:

  定期抽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或者让学生当老师的面做从前做过的题,及时反馈。效果很好。

  问题五:学生初中基础差,反应普遍迟钝,需要重复多做多讲相似题型才能保证会一部分,都不能保证全会。

  解决方案:

  为了把知识点讲全,把题型都练到,完成让知识点由易到难,学生由不会到会,乃至到熟练的程度,在争得学生赞同的基础上,我只能选择利用晚自*的时间给学生讲课,虽然自己比较累,但是一想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学校对我的信任,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一切的劳累都化为乌有了。

  问题六:不爱提问题。

  解决方案:

  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了会就应该不要面子多问问题,不会才是真正地没面子。

  问题七:心理问题。当然有很多,现举两个例子。

  解决方案:

  心理问题之抑郁。主要表现为极度消极,焦虑,没有信心,厌世。这就需要老师在*时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实施赏识教育,多关怀学生,在让学生慢慢重拾信心的基础上,和老师建立起情感的互动,进而促进学*。

  心理问题之逆反。教学之大忌就是如此。我从开始教课就首当其冲的解决这个问题。对自己严格要求,仪表庄重,教学严谨,争取达到每位同学的认可,只有认可你,才能愿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亲和有加,恩威并重。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由逆反到捋顺,在班级创建出相当和谐的学*环境。

  问题八:学*没有主动性。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最不好解决。

  解决方案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状态,及时鼓励调整。

  解决方案二:严师出高徒。我对学生的管理在各个方面向来严格,我接手的班级,一点点的让学生养成由开始的不敢不学,到不由自主的学,最后到主动学的*惯。

  以上是我所教班级存在的普遍问题,我想也是现在所有学生的普遍问题。但是我相信:“善用物者无异物,善救人者无异人,但得东风勤着力,朽木也能满枝春”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并坚决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

  最后一点我要说明的是,我的家庭和我的健康问题这些年对工作时间上有很多牵扯,情非得已,恨无分身之术。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影响到我的教学,我对学生是非常负责的,我心里的每一分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计划不管克服多少困难都要完成。在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同事、领导在我最困难的时期对我的理解、支持、帮助和厚爱,是你们让我逐渐成长,逐渐坚强。所以今后我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了自己,也为了三中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3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和复*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的学*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都是指学生在学*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方式。这种学*方式在学*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的唯一方式。接受学*、探究学*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主要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3、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20xx高中化学教学反思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4

  在我的经验中,萃取方面的知识是高一学生的弱点,表现在对萃取概念似懂非懂,这就造成对萃取和分液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模糊,不懂得选择萃取剂。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得到深刻的认识,感到收获很多。在这之前我在教授这一节课时,对教材的分析不够深入,只是照搬教材。因为教材直接给出萃取的概念后介绍萃取操作,并没有给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该节课在萃取概念之前设置了3个实验探究,能十分有效地使学生明白萃取的概念。我从学生后续学*的反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弄懂萃取的概念;能清晰知道萃取和分液的联系和区别;能准确地选择萃取剂。这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其中之一问题。

  我们总困于课堂上如何进行探究性学*;如何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性学*;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该节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都非常高涨,究其原因是该节课在设计上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情景化,特别是在问题情景上做了很多工夫。例如语言的生动有趣;问题有趣味性,有一定难度,有想象空间,有可达成度。这些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专题二的第二课时,在课前我首先展示了学*目标: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氯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及漂白粉的.制备

  5.了解氯气的用途

  本节课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是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现象和氯气的性质实验,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并让学生展示氯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度等。

  观察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视频,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氯气与钠反应看到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充满白烟。让学生讨论此白烟是什么?在氢气与氯气反应中,观察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让学生分析该白雾是什么?进一步区别烟和雾的不同。

  观察氯气与氢气反应现象,可以见到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分析白雾的形成,并且讨论工业上盐酸的制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氯气和铁的反应,有棕褐色烟生成,分析烟的成分,实质上是三氯化铁,而加水以后,溶液呈黄色。也可以进一步检验Fe3+、Cl-,通过实验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氯气和铜的反应,有棕黄色烟生成,说明氯化铜固体是棕黄色,加入水以后溶液呈蓝绿色,这是由于水合氯离子呈蓝色。

  关于HClO的漂白性,着重做好几个实验,一个是鲜花和HClO的现象,一个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蓝色布条反应的现象,还有就是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红纸现象。通过几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HClO的漂白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漂白是HClO而非氯气。

  本节课由于实验较多,学生学*热情非常高,气氛也非常活跃。这也启发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也符合新教材教学理念。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6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 :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起点、学*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过程 , 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7

  在新课程实施一个学期后,我对高一化学(鲁科版)教学做了反思。本文谈了教育与教学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在必修1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请大家看后给予我帮助和指点,谢谢。

  在必修1教学结束后,本人对学生的学*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

  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还以初中化学的学*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

  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期末结业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

  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3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上,如研究性学*、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

  4.学生学*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

  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

  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是我对比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后得出的,不是旧课程也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们不知新课程走向何方,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程所期望的。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8

  高一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对于化学教学,有些收获,有些不足。 虽然在教学上,认真地备学生,备教材,希望放眼高考,从高一做起。可是对于现实,却是基本无力开展教学,学生方面,由于只有初20xx年的化学基础,而且对于初升高又是新办的打着市重点校分校的农村学校的教学,使得初中化学的学*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吃的都不算夹生饭,而是生饭,基础基本没有,如果在学*的过程中没有紧跟老师的话,就任然什么都不懂了。由于事先有准备,对于我校学生的化学基础弱,我采取了初高中衔接的一个过渡教学,尽可能把一些学生的初中知识联系起来,为高中所用。像化合价、原子团、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等初中知识,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会重复的提到、点到,但是还是收效甚微。

  教材方面,我市采用的是苏教版,知识面宽,涉及知识不深,但要想掌握,需理解才能达到,而学生的基础还没有,直接上升到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对反应进行深入分析的高度,的确有一定难度,因此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很重,好在本年段都是这个情况,将教学任务减少了。我采取以点到线在到面的教学思路,对物质的研究,我对某一种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讲清研究规律,书写方程式规律,加以练*,使学生熟悉后,对下一种的研究就可采取学生自主使用规律进行探究,提升成就感,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推动课程的进度。

  作业批改方面,两个班的作业,全批全改,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此外,月考、期中考后都对学生进行谈话,分析得与失,尽量使教与学结合的更好一些。课堂管理方面,要求课堂上不说闲话,不能玩手机,要及时拿出化学书,准备好练*本及时思考和书写课堂上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部分学生的基础有了明显提高,学*兴趣有了增加,成绩基本满意。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有不满意的声音,他们自己不懂,挫败感使得自我放弃的现象很严重,上课无论怎么叫仍有学生睡觉,并且主动告知不会参加高考云云……,我也在想:自己的备课讲课依然有待提高,再深入浅出一些,再生动有趣一些,正是活到老学到老,要向更多的同行吸取经验,加强交流。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太严厉了,以后要加强管理方式,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约束适当放宽一些,因为学生的行为*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坏*惯的纠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的,约束的过多,反而起到反的作用了,我想,这是我在今后管理方面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无论何种方式,首先保证对方的接受,这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

  总之,经常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动机,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风格、*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五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还以初中化学的学*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上,如研究性学*、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

  4.学生学*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0

  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从心态上来看,有一种**感,认为自己长大了,是成年人了。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化学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再加上刚放完假,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认为好不容易中考完了,进入高中可以放松一下了。但是,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刚好相反,必修1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作为一个和初中教材衔接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在两个月的大假后把初中的知识捡起来,紧随其后的第二节就是整个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物质的”,而这一个难点的学*,放在高中一开始,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从而失去继续学*的兴趣。

  所以,对于新高一学生的心态的转变,怎样适应高中的学*,掌握高中化学的学*方法,是教师在高一一开始就应该先让同学们有所了解的,心态转变了,方法掌握了才能进入高中学*的角色,将难点一一解决,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激发他们与老师互相交流的热情,以便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多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但是,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样往往超出了新教材预定的课程授课时间,造成课时不够,节奏加快,这样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所学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哪能谈得上实际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我认为处理好以上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应认真学*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突出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重点、难点,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同时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台等也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比如,必修1几种重要的元素化合物中“溴、碘的提取”,如果采用讲授的形式,课程内容较枯燥,不如改成探究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边探究,边对比总结,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化学实验思维,又使得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我在公开教学后,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兴趣大增。

  学生的基础巩固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我们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的*惯等。因此,教师何时、如何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巩固等工作也要当作备课重心。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其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课前导学案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导学案教学是我校课改模式的重要部分,它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因材施教,随着学生的学*情况、学*状态的变化,及时的改变学*策略,安排课时内容,准备相应的课后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导学案的内容体现为两方面,课上知识点的梳理及课后的巩固练*。导学案的主要任务,第一,帮助同学们预*并理清课堂思路,重难点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重点聆听,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在课上,学生只用做重点知识的填写,节省了大量抄笔记的时间,在如今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下,能有效地增加每节课的课堂容量,导学案使得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而不是抄写;第三,针对当时学生的学*状态,设计课后巩固练*,有的放矢,查漏补缺;最后,导学案还能及时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复*,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复*的良好*惯。

  通过导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夯实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为高二选课打好铺垫,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1

  开学以来,化学主要进行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教学,最*又开了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前者的教学比较抽象,不直观,这就要反复琢磨,反复的给学生讲解,还要在课上加强练*。而后者就要求举出实例,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例子,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分析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说手电筒中的`电池不拿出来为什么会烂,盖房子炼石灰等等。

  对于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的困难,能少讲绝对不多讲,给学生充分的预*、复*时间。

  2.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但要注意要结合板书,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而不能单调的使用多媒体。另外,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学以致用。

  3.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我认为有时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像这些记忆性的东西要经常拿出额外的时间进行检查,随记随查。

  4.设计问题小台阶。教师作示范,讲解时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及时归纳总结。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

  这是我的一点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启发思维,多一些实用的教法与学法,让学生轻松的学,让老师轻松的教。<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2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今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班级均分总是位于年级的中下等,说明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 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多的去听课,校内、校外的课我都去听,在每节课后我都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在自己的课堂上扬长避短。一学期以来,虽然听课总数不多,但是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以后还要多听课,开阔思路,改进方法。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等。例如,讲到《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时,我发现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缺点是: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动画,容易开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更是有种“作壁上观”的感觉,参与意识不强。

  二、 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时,我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利用课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3

  成功的探究式学*

  《化学与电能》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本人认为有以下几处亮点:

  1.学生活动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与探究。

  2.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3.设计了四组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也有两点不足:

  1.准备的'对比实验还可以再多几组。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总之,经过这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洗礼,我学到了很多,收获挺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教学及探究式学*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浓度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实际应用→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亮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痛风引起的关节肿大为例引入化学*衡化学贴*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让学生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在研究浓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时:在究温度对化学*衡移动影响时:二氧化氮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问题与不足。

  1、教师教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激情,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导致学生学*情绪不够高涨,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对于知识目标虽然掌握但略显被动。

  2.活动组织方面

  实验探究环节中,部分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错误操作比如滴管伸入试管内,药品取样过多等。发现问题时我只作了个别提醒,课后想来若是在发现学生现错误操作时针对全班一句简单的提醒,应该可以让更少的同学犯错误,节约更多时间并提升实验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小组合作意识体现不够的问题动手做实验的只是少部分人,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我没有及时提醒,值得改进。

  在展示学生所画的速率一时间图像中,我选取的学生作品虽然画图正确,但显得潦草,展示效果不太好,我应该针对这位学生的作品做出辩证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规范的重要性。

  3、内容目标设置方面: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一般,只涉及了影响化学*衡的两个外界因素:温度和浓度。对于温度因素也没有从深层次原理和速率一时间图像上加以分析,课堂练*的设置也偏向基础。若是对于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再上此课,可能会出现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应从知识和内容设置上加以深化。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任高一(4)(6)(8)班共三个班的化学课,其中4班,6班是普尖班,8班是*行班。经过半学期的紧张工作,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现对本学期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从开学到现在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几个重要的理论知识。如:

  第一章中包括几个常见的、重要的化学实验;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等。 相比初中而言,知识的难度的增加,课程的数目的增多,都让学生有些难以适应。所以,在教学中一直都感觉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像是一直在赶进度,加深难度一样。

  按照学校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的学*和生活,要求全体高一年级均要进行一个星期左右的初高中知识衔接。开学初,我们经过*一个星期的初高中课程接轨,学生明显对高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学*、生活,以及高中的化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适应。随后的两个月里,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尽量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学生情况感悟:(4)班(6)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学*自觉性相对于(8)班要好一些。但是,初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坏*惯仍然不能及时的加以纠正。比如:在预*、自学*惯方面还没有养成好*惯,学案的完成还不能自觉自主。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中,用了很多的功夫对学生慢慢的培养,教育,监督。(4)(6)虽为普尖班,就单科成绩而言,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的学**惯和学*自觉

  性都不够好,学*目标不明确,自学意识,主动学*愿望都很弱,还有书写*惯不规范是整个学生的通病。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中,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的生活和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之中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适应了高中的学*生活,也养成了的很多好的学**惯。

  感悟:通过本学期的努力有如下收获和感悟:

  在工作中的收获:

  1、化学是一门知识点多、要求记忆的'知识点多的学科,所以,对于要求记忆的化学知识点,在课上课下都进行反复的提问和听写,强化学生的记忆;

  2、对发给学生的学案尽量及时编写,及时抽时间进行批改和讲解,并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3、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反思,并加以及时的改正;

  4、做好每周或者两周一次的测试以及月考试卷的批阅,并做好对应的补偿性训练;

  5、从心灵上靠*学生,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尽可能多的理解帮助他们,不随意的不伤害学生。

  组内公开课收获和感悟:在高一组内公开课上。为了给自己一个改变思想、适应新课改理念的机会。我认真拜读、参看了《新课改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和学校发给老师的一些教学视频资料。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触,给了学生一个深刻的教育启示。虽然,那一节课的结果和效果不一定很理想,也不一定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是,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上的,还有心灵的。

  不足之处:刚刚接触新课改知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难度把握的不是很准,不知道扩展到什么程度,不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适度的调整难度和知识点。


高一化学教案菁选(扩展6)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菁选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

  转瞬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能够积极的参加政治学*,虚心向前辈学*,提高自己的政治水*。

  二 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九年级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基础不强、学*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和保持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2、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3、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十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或口头表达练*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4、尽力做好单元复*工作。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工作;练*题、测试题都精心选择,量质合理。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时就注意培优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三、不足与反思

  由于时间紧,使得后期教学出现赶进度的情况。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学*站在他们的水*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积极学*:党的方针政策,学*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和各种会议。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工作量较大,是超工作量的。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半年,教高一的4个班(7、8、10、12),周课时 12 节。下半年,教高一4个班(5、6、7、22),周课时 12 节。星期六经常是一上就是4个小时,超负荷运转。这学期后阶段,在级部主任的安排下又增加了奥赛、培优班4个(没有收费,只是教学),没计报酬,辛勤工作。

  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教案,全为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试卷1套、化学报、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们都能全批全改,尽管本年级学生要"3 x"大综合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放心,况且还要重点本科人数呢。但我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本人是高级教师,是化学中心组成员,是市化学教学会理事,是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

  带好青年教师,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指导青年教师。上学年,我任新教师王志民的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王志民老师成长很快,班级和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学校"教学新秀"。20xx~20xx学年,我任新教师刘晓华的指导老师,同时对新教师荣林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工作。这二位新教师勤奋好学,听课特别多。在学校期中考评时,刘晓华列第二名,荣林应第三名,这二位青年教师十分努力,对学生热情负责,个别谈话、辅导较多。经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二位成长较快,较早地推出了研究课。

  教研组工作成绩突出。今年初,我结合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提出了3项教研计划:各备课组实行中心发言人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各备课组向组内出一堂研究课。借此来推动全组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水*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组会上讨论后分工实施。我们的中心发言人活动,确实搞起来了,尤其是高三备课组搞得很好,很有成效。每个备课组向全组出一堂研究课活动,要求要实实在在,少搞花架子,重在提高学生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们的研究课和听课活动,在全校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化学组组风建设良好,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是先进的。这也得到了同事们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在期中总结时,王主任就表扬了我组。

  我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研究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恰逢今年济南市搞十大模式评比,我也申报了。在市里经过初选后,已经在济南一中进行了课堂展示比赛。我上的课《卤族元素》是很精彩的,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学期已完成了必修1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期末复*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进行复*,并做好补缺查漏工作。下面就本人的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成绩**,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方法得当、学*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方法欠佳、学*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上是我进以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3

  回顾自我这一年的工作,自我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上既有收获的喜悦,又常常有感到不足的失落。

  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我就把自我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里,,以自我为职责。我将这种意识贯彻到日常的点滴中,渗透到自我的言行里。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学校制订的一切规度,以自我的严要求来维护它的严肃性,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请假,不斤斤计较自我工作时间的付出。对工作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能可是,年轻的自我终究是不成熟的。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这一期,出于领导的信任,我担任了组备课组长的重任,但我自知在这项工作中,自我的本事还不够胜任,我也常在工作中摸索,但常常无所获,那时自我便会有畏难退缩的情绪。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日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消极应对,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能主动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我出现。自我对业务学*抓的不紧。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以工作时间紧为由,放松了自我的学*,在业务方面存有依靠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指示,自我没有一整套学*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勇气。对课堂教学不敢大胆尝试,害怕失败。

  然而,年轻不应当害怕失败,年轻不足以要讳疾忌医,细审视自我的不足,我应当感到庆幸,庆幸自我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的缺点,庆幸自我能及时找出自我提高的绊脚石,我还有机会和时间去改正,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是人们为掌握和运用文化艺术及一般知识所进行的努力学*,以及所到达的必须素养或水*。我们要努力刻苦地学*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我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仅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同时我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使自我更全面地发展。提高创造力和审美本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高一化学备课组由蹇春丽、李苗苗、李蕾蕾、曾伟、高少鹏五位老师组成,担任着全校高一共十个班级的化学教学任务,其中蹇春丽老师担任高一(1)、(6)、(8)班的化学教学,李苗苗老师担任高一(3)班的化学教学,兼化学实验管理员。李蕾蕾老师担任高一(4)、(5)(7)班的化学教学,曾伟老师担任高一(2)班的化学教学,兼化学实验管理员。高少鹏老师担任高一(9)(10)班的化学教学。一学期以来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做好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现就一个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简单总结:

  一、统一制定高一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练*进行交流讨论。各教师统一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每周星期一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难度较大,而第三和第四单元要理解和记忆的化学方程式较多,再结合学生基础差,学*自觉性不高等因素,每一节内容我们老师要交流讨论如何把该内容讲得透彻、让学生易懂。及时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认真做好期中考和单元测试的制卷、阅卷和讲评工作。认真批改每章节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找到学*的成就感,提高学*化学的兴趣。积极摸索优秀生的辅导方法,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促使班级稳定。

  另外,学校的班级层次有:重点班、普通班,所以我们在备课中都是非常详细,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班级教学中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应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双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分组实验,并对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室条件认真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并在*时教学中注重结合环保教育和德育渗透等,全方面教育学生

  三、相互听课,促进教学研讨氛围。

  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做到目标明确,教师个人在备课后各项教学能力都能在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通过听课,研课,加强组员间的交流,从个别探讨到小组讨论,十分活跃,不但在教学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提供了更好的方案,同时,相互学*,促进好的教学*惯在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更快的提高个人在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的形成。正是这样,才使得全体组员齐头并进、整体水*不断提高。

  总之,我们高一化学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4

  在不知不觉中,几个月又过去了,自从高一一开学,高一化学备课组努力落实集体备课,创造有特色备课组的备课形式。现在向学校领导汇报一下工作:

  1、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商量要多同学生谈心了解教学落实情况。

  找学生谈心,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求是:谈心不论时间长短,路上遇到、课间十分钟、晚自*时间,只要有空,就找上一两个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生活情况,了解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在我们教师的影响下,进办公室的学生也多起来,有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也比较感兴趣,学生们也愿意把我们当朋友,都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的苦恼、喜悦告诉我们,甚而与我谈及未来的梦想,我欣悦他们的坦诚,也尽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生活、学*中的一些困难。我们会把这种做法一直坚持下去。

  2、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在大、小计划之先,我们都要讨论老师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然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大、小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的进行研究和总结,调整教学状态,优化教学过程。天天交流得失,更成为我们教研常规。在这一学期我们所做的有:了解学情,有的放矢;鼓励学生,提高兴趣;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自制小卷,先是考试;合理安排,螺旋上升。以后要注意的地方有:在因材施教方面还应多下功夫。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因此我们把集体备课分为两块:星期一下午我们集中研究教材、教案;星期五上午我们集中研究*题。在研究教案时我们大致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由事先指定的一名老师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听讲做记录,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再选出两名教师对其它的两节课进行试讲,其他老师认真听讲做记录,讲完后由每一位听讲老师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对提出的意见和需要

  改进的地方进行讨论,对于改进的地方进行整理,然后进行二次备课。

  对于*题的研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事先安排好每位老师分别收集哪几个知识点的高考题及典型的*题,到星期五首先让每位老师把收集到的题汇总起来,然后大家共同研讨哪些题能用哪些题应该删去,然后再讨论能用的题的答案,确定出标准答案,最后再讨论哪一些题应该用在讲授哪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用。根据学生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处理等。以上是我们组教研学*的大致过程。

  可以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者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备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主要表现在:①真正发挥了整体的`力量,对于现在的新课标,新课程,我们都不熟悉,所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把握好重难点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加以弥补,真正体现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②真正处理了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当局者迷”的原因,自己很难发现和改正。通过集体备课,使这些问题能够浮现出来,同时再通过共同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得以解决。因些在课堂上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中途卡壳的现象。③真正获得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的讨论和交流,在我们思想、方法进行汇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使我们对于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培养学生学**惯。

  可以说,我们这儿的学生的学**惯非常差,高一学*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惯,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惯。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惯及落实改错本,并搞好一天一小结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

  4、为了更好的开展教研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如下:举行公开课:针对我组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特点,举行公开课,通过听课、评课以提高业务能力。

  5、备战期中、期末

  对于高一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是比较重要的,为了迎接考试,我们组下大力气,精找练*。因为“学生不下题海,老师必须下题海”时刻提醒我们,我们在化学的“题山题海”中精心挑选,确定每周让学生做一套小卷十多个题,及时地对学过的知识复*。

  每一套小卷的内容的确定和完成,通常是先提出内容的要求,专人负责具体内容,后由多人审阅后定稿。用前,由制卷老师讲述选题理由和教学注意事项并提供答案,用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并对试卷做出评价。谁的选题恰当;谁的教学建议独到;谁的评价中肯。提出者和接受者的态度都是同样的诚恳和真挚。这种求精务实态度和工作方法,我们会逐步完善这种做法的。

  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利用集体备课的力量,共同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的化学学科水*,争取为姜中高二时的学业水*做贡献打基础。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5

  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想想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 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年级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任务重,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所担任班级学生的好评和尊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

  课前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经常会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的,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工作,一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满堂灌”,老师知识一味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记笔记,灌输式的的教学方式。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老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论。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也曾经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来做课的。

  堂演示实验,结果学生很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我觉的这种方法应该继续运用下去。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

  (5)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种很有趣的能力,他们会听老师的语气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他们就会回答“是!”,“对不对??”他们就会回答“错!”等,所以我也经常的在语气上误导他们,为的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经常的滥竽充数。

  (6)我也经常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的,一定要独立的思考,老师讲的不一定对,也许那一天我讲的就是错的,所对老师讲的知识要大胆的质疑,有问题就问,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不要一味的符合别人,以来别人。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我的目标也基本上达到了,现在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觉的这是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的。

  3、注重课后作业和课后复*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及时的批改,而且会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我也经常给学生讲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5—1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通过种种的措施,完成了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化学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争取以后的工作干的更好。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6

  本学年度,我担任了高一化学(1至4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现在就高一下学期化学教学工作,我想做一个小结:对于本学期的教学,我觉得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我是第一次带这部分知识,一下子给了我四个班,无论是课时上还是知识上,都让我觉得很有压力。说实话心里很没有底,而且周老师也不在学校,遇到问题时刚开始显得有些无助和迷茫。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我逐渐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勤奋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勤能补拙。正是持着这样的信念,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着,并且坚持到了最后。我始终认为,用心工作,就能做到优秀。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周我就为高一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我认为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到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思考,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解决疑难问题:

  我认为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课备得好,才有可能讲的好,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灵活的运用知识点。

  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我都会遵循这样一个大致的程序:先把课本认真的看一遍,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划出来,仔细分析。然后结合着《世纪金榜》上的“基础自主梳理”,把“基础自主梳理”上的填空题都做一遍。接着看《世纪金榜》上的“名师点拨”,我觉得这本资料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每一节前面的“名师点拨”,因为它把这一节中最精华,最重点的知识全部都罗列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解释,对于把握本节的重难点很有帮助,并且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并没有提到,但是学生又必须要掌握才能够做对题目的。所以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很有必要。同时这也是我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好好看的地方。第四步是做世纪金榜上的*题,弄懂每一道题目的考察意向,我深深的明白这样一点:自己会做题目没有用,必须要会讲题目,让学生能理解和听懂才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上的成功。因此当我遇到问题时,我就会查阅大量资料,或者打电话问同学,问老周老师。坚持做到不糊弄教学,把每个问题都吃透弄懂。第五步,我会结合着周老师的教学用书和我收集到的优秀教案来编写自己的教案。我觉得一节课,如果想讲的精彩,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想在里面,如果想偷懒,永远都是“拿来主义”,直接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那么自己永远都不会提高。因此,每一节课的教案我都会用心去写,把他们整理成文,以便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

  三、注重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老师的实战场地,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台。在课堂上,是老师最容易捕捉到学生心理变化的场所。对于化学这门课来说,由于它属于理科范畴,而淮海中学的学生有很多是理科成绩都非常不理想的.,他们本身对于理科知识的学*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认为理科太难,所以上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鉴于上述原因,我在教学设计上会把握住这样一点:多联系实际,讲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进而从这些现象中找出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教糖类这一节时,为了让同学们对糖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则广告说他们厂生产的八宝粥不含糖,但是比含糖的更甜,最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然后我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是否科学。学生运用所学的糖类的知识,很快发现这则广告的错误之处,原来八宝粥当中含有很多淀粉类谷物,淀粉属于糖类中的多糖,所以即使不吃糖,但是吃这样的八宝粥仍然会使血糖升高。从这样的一个生活小例子当中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糖类的分类情况,也走出了一些常见的误区。

  四、注重课后作业和复*: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及时的批改,而且会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我也经常给学生说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3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通过上述措施,我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对于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很算可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比如:有时候对于上课睡觉的学生不能及时把他唤醒。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真的有些无奈,不过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改进,争取调动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

  经过毕业后一年的锻炼,我觉得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受益颇多。能有这样的经历和进步,要多多谢谢学校和校长给我的这个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争取以后把工作干得很好!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7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本学期教材为苏教版化学必修1的内容,共分四个专题: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1与初中衔接紧密,主要介绍学*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后续三个专题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学*打下基础,专题1还涉及了化学计量方法的学*。

  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更多的则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进一步来理解基本理论和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化学的兴趣。

  难点:n、V、M、m、N、NA、Vm之间的转化关系,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我校高一年级有十个班,其中四个文科班,两个提前班,四个理科班。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对化学的研究方法没有整体的认识,已能够用质量进行定量分析,接触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限。学*过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酸碱盐和少数的氧化物,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

  初入高中,一切都很新鲜,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较高,但是未形成规范,学*方法有待改善,纪律管理需要强化。

  三、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化学1的学*,初步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方法,纠正不良的学**惯,初步形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系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初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并能应用于化学物质性质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教师做到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收集相关教学资源信息,学*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分析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五、教学进度

  周次课、章、节教学内容备注

  1专题1第一单元绪论、物质的分类

  2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转化、物质的量

  3专题1第一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

  4专题1第二单元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见物质的检验

  5专题1第二单元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6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7专题2第一单元专题1复*、氯气的生产原理

  8专题2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1、2

  9专题2第一单元溴碘的提取

  10专题2第一、单元氧化还原反应1、2

  11专题2第一单元期中复*、考试

  12专题2第二单元钠的性质与应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13专题2离子反应、镁的提取及应用、专题复*

  14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铝的性质

  15专题3第二单元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6专题3第三单元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17专题3、专题4第一单元专题复*、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8专题4第一单元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19专题4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专题4第一单元复*、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20专题4第二单元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硝酸的性质

  21专题4专题复*

  22专题1-4期末复*

  23专题1-4期末考试

  24放假

  期末总结:

  整个学期,教学进度符合要求,能够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初学物质的量时,完全不能接受一个全新的物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在*题和学*中不断理解物质的量,并能够应用物质的量解决问题。总体上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

  对于教学的难点,学生的学**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像教材的编制一样,采用螺旋上升式的。在整个教学中,贯穿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经常巩固复*提高。较多的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在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时上课要灌输书写化学反应的方法和规律。如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不能共存,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的物质不能共存,根据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和氧化还原的原理书写产物并配*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比较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重复讲解复*。教学重点能够落实到位。

  在期末复*中也发现较多的问题,比如一些概念: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分散系等仍然有部分同学出现了遗忘,没能真正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穿插前面的知识点,不断提醒学生去复*。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8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我组共有二位成员,均为专业老师吴柯军与史可卫。都属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2)本组教师工作量:周课时均在12课时左右,同时一位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二、主要工作汇报

  1、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本学期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学期。如何实施新课程,这是摆在全组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对于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2、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一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一星期完成。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单元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单元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4、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向更高处推进。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的兴趣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学会学*的方法。本学期两位老师都上了校级示范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补充课外作业,做到精心批改,认真评讲并指导学生及时订正,对于碰到的难题或错题,在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做出合理公正的解答。

  5.做好试卷命题,阅卷和质量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6、积极开展备课组课题活动。本学期备课组精选三个可行的课题供学生选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得到较好的效果。

  7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本学期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化学解题竞赛,设置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使部分学生对化学起了较大兴趣。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9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加强备课组集体力量、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上取得好效果。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练*进行交流讨论,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我们是毫不计较的做好各项工作。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按《化学进度表》进行备课、上课,完成教学任务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教师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每星期进行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每节课有统一练*,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统一考试。

  三、加强集体备课

  1、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各学生、备多媒体课件,个人备课要写好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并针对学生学*的进度编写每章节的作业*题,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速题,逐渐加深。 2.加强听课、说课、授课、评课等教学交流活动。每学期每位老师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并送交教导处检查。组织新教师参加组内公开课。

  四、 加强课后练*,抓好各章测评。

  新教材课后的'练*作业很少,又大部分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不利于学生双基的落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精选*题,做到每节内容之后都有补充练*。课时虽然较多,但我们不赶进度,仍然注意及时复*,分散复*比集中复*效果好,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提问、练*、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从学*态度、学*方法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缺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加强课后练*与作业批改。作业批改要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形式多样、要求严格、批改

  五、 抓住重点,注意方法,做好复*的学法指导

  以上是高一化学备课组一学期工作的小结,由于本学期工作重时间紧,工作中也有不足之处,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改进提高。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0

  高一化学组由谭明进、庹凤兰、谭之颖、何海兰四位老师组成,担任六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本学期在学校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我们高一年级化学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现就具体的方面作以下总结:

  一、统一制定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的重要,各个教师统一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统一考试,资源共享,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我们化学学科课时不多,但本学*所学的必修二有一定的难度,又为了和大联盟进度尽量一致,结合学生基础差又不爱主动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老师都会不定期交流,及时反馈与强化,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评奖试卷,让学生获得学*的成就感,提高化学的学*兴趣。另外,针对重点班和*行班的差距,我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小组,打造高效课堂。

  三、相互听课,打磨优质示范课,促进教学研讨氛围。通过听课,评课,加强组员之间的交流,不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案,也促进了相互学*,促进好的教学*惯在教学课堂中的形成,更快的提高各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因此,我们的小组始终在不断的进步,水*不断的在提高。

  总之,我们高一化学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积极团队,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1

  本学年担任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转眼间,一学期就要过去了,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围绕学*三新,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半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具体表现为:备课深入细致。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学校规定的标准的教案。*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好大纲,虚心向其他老师学*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经常的上网查阅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常和有经验的教师研究教学环节。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在屏幕上,使学生有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能够和学生积极的融合在一起,教学的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学*效果比较的理想。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学生,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加一些开放的试题的练*。多向老教师学*经验;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更大进步。对学生加强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尊敬同学,老师和家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的兴趣,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然而收获的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育学生,无愧于心,无悔于我的教育事业。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努力,和学生一起收获更多的美好!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0,13,14,15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成绩**,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方法得当,学*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方法欠佳,学*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3

  忙忙碌碌中一年又过去了,今年是我使用高一新教材的第一年,不够熟悉的教材,不熟悉的教学大纲。从此我就开始了高一化学新教材的奋斗历程,下面就是我一年来的总结和体会。

  1.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优势

  (1)开学伊始,我们5个人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充分讨论,认真拟订好本学期教学进度*题,深浅度,工作思路,并复印给每位任课教师一份,展开学*活动。

  (2)每周集体教研时,统一下一周的知识点,重难点,教法,教案,统一*题,讨论重点*题的解题思路,讲授方法,一题多解,巧解,快解的方法及类型题的归类,讲解和*题的配置。

  (3)通过多种渠道找题,编题,给同学增加知识面,见识各种类型题。我们分别负责网上找,各种杂志找,从历年高考题找,从各种练*册找,一共拼凑了5套专题,期末复*用的,一是能保证题的质量,二是深浅度适合,三是题量适中,一堂课正好能讲一篇。

  (4)互相听课。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课,有关化学的我们几乎都听课了,回来进行评课,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组内我们也互相听课,听后讨论知识点的讲解及处理意见,并整理出最佳教法教案,写好每课的教学回顾。为了巩固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进行了集体教研,研究出每节课的思路,教学过程及问题配置,并进行了听课,听课改进,然后再上,再听,再评。

  (5)互相评题。*时章末测试,由各位教师写出一套题,并坐在一起研究每套题的深浅度,新颖度,并选出最佳试题,组合出章末测试,并研究出评分标准,统一进行章末测试讲评。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讲下一章课之前,我们会找一个大家没有课的时间,听一听网上的有声课堂,看看名师是怎样讲解这一章课的。另外有一些有毒实验及重难点的知识,我们会找一些课件补充我们的课堂,一是帮助我们课堂教学,二是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调动学生,提高成绩。

  (1)组织好教学,上好每一堂课,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做到知识点讲到讲透,注意个度,深度,使每节课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辅导时,我们几个人都是进行集体答疑,处理*题,充分利用好每堂辅导。

  (3)在重、难点章加了专题,督促学生进行练*,给答案,并由好学生讲解。

  (4)每次留作业后,我们几个都认真进行检查,对不做作业研究处理意见,一次不做的,怎么处理,二次不做的,怎么处理,为了防止同学间互相抄袭,上课时让不同基础的同学进行讲题。

  (5)每个章末都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交上来,由老师选出最好的反馈给同学,另外每个章末都有自己老师精选的*题,进行章末测试和讲评。

  为了迎接期末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半个月进行了期末复*,先是知识点的归纳,然后是专题复*,章末测试,期末总复*,分这四步进行的,不知结果如何,我想我是努力了,尽力了,这就是我的高一化学教学A工作总结。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4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9),(1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过去的教学中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并为每节课都设计了学案,准备学案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效率,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此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如一些课件、模型等。课后能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

  六、认真做好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依据教材内容,对于实验部分基本都能认真完成,本学期我还尝试了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来完成探究实验,虽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但学生很感兴趣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七、存在的不足是:

  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对个别基础特差、甚至放弃了理化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高一化学工作总结15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教学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实施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一、进度统一,资料一致

  全年级一共6个班,每节课都坚持一起备课相互交流意见,所以6个班的化学课进度都是同步的。而在选用的练*资料方面也是要求一致的,即使是印发的练*卷和每天布置的作业都是一致的。这样做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对不同学生的学*状况有一种对比了解,更容易地实行"因材施教"。

  二、重视和合理使用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所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注意学*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看书和程序一般分三步走。1、全面看2、抓关键3、理思路;也就是说"从整体到部分到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三、新课的讲授实行"放慢走多回头"

  学生接受新知识总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今天讲完了他们明天就会学会,所以在新课程中实施"放慢走多回头"的.方法。"放慢走"就是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多回头"就是在一些重点、难点上要反复地讲,反复练,要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碰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运用到那些知识去解决它。这们做可以大大加强教学中学生对各个章节之间的知识连惯性掌握。例如:学*物质的量这一章,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讲完第一节后通过作业看出学生掌握得很差,所以立即停止新课的讲授而转向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数量方面反复地强化训练并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通过小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得差不多才继续往下讲。所以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的讲授中就感觉轻松多了。课堂上我尽量调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差生,因为他们也有积极参与的愿望;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想象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时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从教学效果看,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因为一个同学在讲,其它同学一定较认真听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任用,同时发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关键时刻老师及时地进行引导、评价,效果要比单纯由老师讲好得多。

  四、作业练*经过精挑细选

  作业,练*是课后加强知识巩固的一种手段,但学生每天应负来自各科的作业所以真正分到每一科的自修时间并不多,如果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当天的作业首先就要求老师在选取作业题的时要精炼,选用的作业要对当天讲过的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要防止题海战术。所以布置作业的一般很少,并且常用选择题,因为选择题有概念性强,运算少,论证少。覆盖知识面广,省时间,而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特点。五、课后辅导到位,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课后的作业批改,都采用加注提示,评语或面批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作业其实就是最好的、即时的检测,可以尽早发现各层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不能把问题拖,因为时间长了后学生很快就会把问题忘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