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

首页 / 古诗 / |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 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7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首联从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引用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抒发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惆怅感慨,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全诗营造出惆怅的氛围。

  2.诗中首联中的“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颔联中的“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空余”表现了黄鹤楼的孤寂。表现了悲凉的意境 “空悠悠”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沧桑的感叹。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这两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

  4.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5.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写在下面。

  思乡之情(用烟波浩淼的长江烘托思乡的愁思,情景交融)。又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浓浓的思乡情怀。

  7.《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8.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是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表达自己什么心情?

  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唐诗直接》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诗人有笛声联想到梅花,有听觉诉诸视觉,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 3

  人常道,未登黄鹤楼不算到过武汉。黄鹤楼是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

  人皆熟知武汉是一座多湖的大城市,东湖、南湖、汤逊湖、沙湖、后湖、金银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佈。却往往忽略武汉还是一座多山的城市。山虽不高,蜿蜒起伏,连绵不断,酷似一条龙脉,喻家山为龙头,龙身、龙爪分别是南望山、磨山、伏虎山、珞珈山、桂子山、洪山、飞跃长江的龟山、蛇山隔江而立,龙尾一甩便是那落在月湖里的梅子山。

  黄鹤楼建在龙脉之上,依蛇山矗立,览长江、汉水,武汉三镇尽收眼底。古有仙人在此乘鹤飞天的传说,故称黄鹤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往今来,李白、崔颢、白居易、陆游、贾岛、张居正,都曾到此游历,或吟诗作赋,或撰写楹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佳作。

  全诗仅56个字,囊括了大量信息。时间跨越从昔到今,从远古千载,到现实的日暮黄昏。所列地点有黄鹤楼、汉阳、晴川、鹦鹉洲,所绘景物有历历的树木、萋萋的芳草,飞天的黄鹤,飘荡的白云,烟波浩渺的长江。最后一个字落在“愁”上,点出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该诗的另一个特色是注重通俗流畅,而不拘尼于格律。古律诗多忌讳在一首诗中使用相同词句。而此诗开头竟连用了三个“黄鹤”,但吟颂起来朗朗上口,毫无重复之感,开了一代律诗的新风。真是一首通俗的绘景、吊古、怀乡的 绝佳好诗。

  后人在黄鹤楼边建了李白“搁笔亭”,传说诗仙李白见此诗后深为之折服。李白是每见美景必出佳诗的。但见崔颢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搁笔数日,不肯造次,班门弄斧。

  南宋诗评家严羽(严沦浪)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前些年我还见过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在一篇研究古诗的论文中,也赞此诗为最好。

  今人喜欢排行。我想李白的搁笔,多人将此诗尊为第一,只是一种共识,并无排行之意。因为并未见过第二、第三之说。曾未设过“评委”,也未见过评比标准。谁个第一,谁个第二。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见仁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情。对好的作品只须认真领悟,学其长处,汲取其精华也就是了。不必在名次上花费更多精力。

  中国的古诗和填词是以精炼的文字,有节奏的韵律,以约定俗成的格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用来写景、抒情、咏物、叙事、明志的一种高雅的文学体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一首能使人读后欣赏美景、回味往事、深明理义、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振精神的诗词便是好诗词。多读好的诗词能使人情飞扬、志高昂、心灵秀。

  一首是《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词作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革命处于低潮,如烟雨苍苍,似长江被龟蛇锁住,笔调冷峻悲壮。到最后一句,心胸豁然开朗,一展恢宏气势,抒发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精神,以酒浇江,祭酒立誓,以抒慷慨,心潮澎湃,坚信革命潮流会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第二首是《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檣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创作于1956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词中多有佳句。如“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又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许多游长江的人因江宽、水急、浪大,总会有些紧张和畏惧。比闲庭信步还要舒坦、惬意。这是何等的潇洒、飘逸。再如“风檣动,龟蛇经,起宏图”,一动一静,相应成趣。骤然一个“起”字,耸立崛起,升起了宏图大志。还如“一桥飞架南北”。一个“飞”字,细品起来,甚是巧妙,可谓是神来之笔。最后一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引用了一段神话传说。巫山神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曾帮助大禹治水。当今神女应当还安好。当她看到险峻的三峡变成*湖时,对这等人间简直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她会惊叹不已的。引用之美妙,给读者增添了遐想与神趣。

  中国革命胜利了,三峡大坝建成了,**的夙愿实现了。他的诗词将和他的人格,他的功绩一样流芳百世。

  再登上黄鹤楼,眼前已今非昔比。滚滚长江东去,后浪推前浪。如今武**民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武汉正发生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月异的变化。江面上已建成九座大桥,城市交通一环又一环,地铁连三镇,高速(公路)、高铁全国通衢,天河机场多条航路达五洲。长江航运上至重庆,下出东海。江边美景观不尽,东湖风光醉游人。广大诗词爱好者纵情讴歌吧,定将产生更多的新一代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 4

  崔颢这首只有五十六字的《黄鹤楼》,是古今公认的唐诗第一名篇,它犹如唐诗中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穿越千古,依然雄踞于万峰之上。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005年至2011年,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中华书局采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据古今四条标准先后四次对唐诗进行综合测评排队,对各种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令人十分振奋:四次排行榜的第一名,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崔颢的《黄鹤楼》。而且不论数据怎样增加,统计方法怎样调整变化,《黄鹤楼》始终都未低下高昂的头颅!况且综合指标的分值高出第二、第三名许多,而第二、第三名之后的分值前后却相差甚小。另外,依据测评的四项标准,《黄鹤楼》还得了三个单项冠军。这令现存的其他五万余首唐诗都无可比肩。包括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骨陈子昂、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甚至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的名篇佳作!

  崔颢的《黄鹤楼》所获得的赞誉如此之高,是和传说中唐代的诗坛天才李白的激赏分不开的。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一次,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先有题诗在上,大为叹服,遂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极可能是出于后人杜撰,未必真有其事。盛唐距元朝数百年,中唐、后唐、两宋都未曾有人记载此事,为何到元代忽然无端冒出个李白见诗搁笔的故事?再看诗句之粗俗,绝非出自李白之口。但无论此事有无,李白确有《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两诗与此诗格调极为相似。如《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为怀古抒情之作,李诗是思君,崔诗是怀乡,内容不同,意境不同,但作法如出一辙。尤其是最后,二人都用了“使人愁”三字。李诗有明显地摹仿痕迹。有诗仙李白作陪衬,崔颢《黄鹤楼》的声誉就自然无人超越。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因建于武昌黄鹄(即黄鹤)矶(又名蛇山)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江南道鄂州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楼凌武昌黄鹄之巅,揽江汉奔流之概,自古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黄鹤楼得名还有多种美丽的传说。《齐谐志》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江夏图经》说,费祎(字文伟)登仙驾鹤休息于此;《述异记》又说荀叔伟曾看见仙人乘鹤下降宴饮于此······

  诗人崔颢,汴州(开封)人,曾宦游吴越、武昌等地。这首《黄鹤楼》即是他南游武昌时的力作。诗人登上层楼,纵溯千古,横览八荒,俯仰天地,怀古思乡,援笔成诗,淋漓酣畅。

  《黄鹤楼》动用古今资源,将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任我剪裁。以愁为线索,以思乡为主旨,抒写了古代游子心中的普遍情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特别是一经宋代诗评名家严羽推举,随后千年以来一路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但究竟诗的立意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它怎么好,好在哪里,大多语之不详,一些评者则如耍花拳绣腿,随声附和,点到辄止。其实,这首诗的真正魅力在于其艺术力量,并由此构建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严密结构以及完整的意境。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须正着向下吟诵,倒着向上品味。诗以黄鹤楼命题,主旨并非描写黄鹤楼,而是意随境生,凭楼怀乡,借景消愁。既然是怀乡,那么开头四句与怀乡主旨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居外怀乡,是历代文人普遍抒写的共同主题;登楼赋诗,是历代文人的拿手好戏。处高临远,最能撩逗文人尤其是诗人的情怀。古代那些有志的文学青年离家远游干什么?多无衣绣夜行之意,而往往是为了能谋个一官半职,通过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远游之因和思乡之因当然也各不相同。或因生逢乱世、经济拮据、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或因仕途失意,理想破灭,而生怀远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这样,文人就要倾吐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和释放郁郁不乐之情。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5年)秋,王粲在南游荆州时登上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他纵目四望,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登楼赋》。 异乡尽管是“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仍然“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自然道出了“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郁积许久的心声。时隔数百年后,唐代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还清晰地记起“王粲春来更远游”。千余年后,当代一位诗人想起此事,还写下了“故国春深乡梦远,情多王粲怯登楼”的诗句。 唐代杜甫更是登楼必有佳作:如“花*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特别是他“上岳阳楼”时,不但“亲朋无一字”,而且“戎马关山北”,诗人只能“凭轩涕泗流”。南唐词坛大家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甚至在其他诗中写道:“独自莫凭栏” ,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登楼时的心情,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一而概之。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其写法都是意随境生,只是意境不同而已。

  崔颢诗借传说落笔,继而生发开去。仙人驾鹤,本属虚幻,诗人展开想象,将无作有,言“黄鹤一去不复返”,就有时光不再、机会难得之憾。古代有两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可为崔颢诗提供理解上的支持。南朝宋人殷芸在《小说》一文中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欲兼三者。”这个故事大概是说,人生最渴望的莫过于做个神仙,兼有富贵荣华,既有官场上的春风得意,又有事业上的名利双收。扬州,除了别具一格的江左风情外,更是一座十分繁华令千古文人为之倾慕流连忘返的城市,就连大诗人孟浩然都“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因不得去而只好仰天长叹:“唯见长江天际流。”

  鹤去楼空,求仙不成;人生地迥,宦途不通。真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诗)”汴州武昌相距千里之遥,崔颢客居异乡,欲返故里非同当今。别说乘飞机高铁,就是乘普通火车也费不了一天工夫。而在唐代,这一千余里山高水险、风雪泥泞不知要走多少时日。诗人都是富于想象的,有道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元代马致远远游,尚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而远在唐代的崔颢,人在天涯,恐怕连一匹瘦马也难拥有。他只能异想天开:若也像古代仙人那样骑上黄鹤,乘长风万里,虽到不了扬州,须臾间返回故乡该有多好呢!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他只有对着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独自凝愁。遥望长空,黄鹤一去不再返回,只有千载依旧的白云在楼顶悠悠飘动,我还能乘什么尽快飞回家乡呢?

  这是诗人心中陡然涌起的第一重愁。

  有人赞誉黄鹤楼气吞云梦,帘卷乾坤,势连衡岳,远举云中,南维高拱,北斗*临。这些都是夸饰之语。别说北斗*临了,就是让其增高十万八千里,再搭上九万丈的云梯,怕也难摸着北斗的边儿。诗人独立于黄鹤楼上,看到的只能是太阳照耀下的长江之滨历历在目的汉阳古树,鹦鹉洲上满含别情的萋萋芳草。芳草,这一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在古典诗词中一般用来比喻离愁别恨。《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及晚于崔颢的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中的芳草萋萋之类意象,都用来比喻离愁别恨。此日江边见芳草,何人不起故园情?多情的崔颢看到萋萋芳草,又怎能禁得住乡情的撞击?

  这是诗人心中继之涌起的第二重愁。

  天涯游子,久居异地,思乡之愁,何时最甚,除“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就是岁暮、日暮和深夜。王维在《渭川田家》中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牧童出去一晌,路程不过数里,野老便倚杖盼归,更何况崔颢一别数年,人在天末,山隔水阻,音讯难通!或许,崔颢站在楼上,远眺斜阳,俯瞰烟波,把四周景色看了,栏杆拍遍,想到家乡父母妻子正肩披夕阳,遥望南天,在不断地念叨着自己的名字,盼望自己早日*安返乡,真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诗人心中频频涌起的第三重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宋代吴文英句)”日暮后继之而来的就是明月,登楼时岂不愁上加愁?离人心上之秋,不一定是自然之秋,而是情感之秋。崔颢站在黄鹤楼头,遥望万顷云天,下临万里长江,满面愁云难消,一片苍凉景象。这个意境后来还是被李煜偷去收入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到尾联,水到渠成,卒章显其志,诗人抖出了诗的思乡主旨,收束全篇,使全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诗眼贵亮,线索贵藏。故前两重愁用暗写,不易使人觉察;后一重愁改用明写,不致使人难寻。三重愁指向同一主旨,并使其不断强化深化。同是写愁,三重愁三种写法,灵活多变。第一重愁是怀古生愁,第二重愁是触景生愁,第三重愁思乡生愁,最后统归为思乡之愁,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黄鹤楼》被古今认定为唐诗第一名篇并非偶然。

  在律诗中,《黄鹤楼》属破格之作。前半部一气贯通,三用“黄鹤”,两用“空”字。第三句除第一字“黄”是*声外,其余六字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三*调煞尾,意到笔随,完全摆脱格律束缚。因此,宋代刘辰翁评此诗:“但以滔滔莽莽,有疏荡之气,故称巧思。”清代沈德潜也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作为律诗,前两联既已破格,后两联就要力求由变归正。否则,七律就失去自身的意义,变成了七古。由于该诗后半部回归格律时很自然,在整体上仍给人以“一气浑成,净亮奇瑰”的感觉。所以,欣赏时不仅不觉得有失律之嫌,反觉更加新奇。同时,诗中三用叠字“悠悠”、“历历”、“萋萋”,使其声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使语言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教人做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崔颢就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而进行创作,因此才为天地间留下了这一光耀千古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七律名篇。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 5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描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1)

——黄鹤楼的古诗词实用五篇

  黄鹤楼的古诗词 1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的古诗词 2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王运熙、华桂金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所作。

  黄鹤楼的古诗词 3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古时候李白写过很多关于黄鹤楼的古诗,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写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的古诗词 4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黄鹤楼的古诗词 5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作者简介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2)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汇总五篇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2

  古诗原文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翻译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解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创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诗文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3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注释

  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迁客:被贬谪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赏析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4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古诗词鉴赏 5

  古诗原文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翻译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解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创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诗文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3)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篇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1

  黄鹤楼/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

  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赏析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古诗简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翻译/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注释

  ⑴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⑵迁客:被贬滴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赏析/鉴赏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黄鹤楼/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

  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赏析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4)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 (菁华6篇)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1

  烟波浩渺的水畔,静静地立着一座古典的楼阁,映着夕日的余晖,闪着熠熠金光,增添些许神秘色彩。灿灿金光,

  滔滔水声,应和着穿越千年的雕花横梁,这,便是我心中最神往的地方—黄鹤楼。

  这里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常颂之地。这里留下过远别故乡,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崔颢在千年之前,独自登上这黄鹤楼,我踩着他的足迹,似乎能看见他站立在微风之中,衣带随风而动,有神人气概。

  他昂首举目,极力远眺,好像想要寻觅到仙人留下的痕迹,但所见之处尽是千百年来空空悠悠的浮云。我的心里也钻进了思乡之愁。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感慷万千。黄鹤楼,我爱你!你是游子对家的思念。

  这里也曾留下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我好像看到了李白无语凝伫,白衣飘飘,看着孟浩然在江中乘着小船,颠颠簸簸漂向远方。李白似乎是心头不舍,题笔作诗,泪水幻化成文字,再抬起头,江上只剩依稀可见的一个黑点。

  我爱你,黄鹤楼!你有着古香古色的诗韵,那是*人记忆深处的文化我爱你,黄鹤楼!你带着飘泊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眷恋,那是*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爱你,黄鹤楼!你蕴着知已分别的依依不舍,那是*人情感深处的友谊。我爱你,黄鹤楼!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我要推荐给大家的是远*闻名、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据历史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当时被用作吴国的军事瞭望塔,然而不幸焚毁于清末战火纷飞的年代,后于1981年按史*载还原重建。黄鹤楼是古代文人墨客争相游览的地方。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眼前的美景赞许有加,正准备提笔作诗,赫然发现崔颢题作的《黄鹤楼》已胜过自己,自叹不如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现如今的“搁笔亭”即由此而来。

  黄鹤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色秀丽壮观。远远望去,黄鹤楼和蓝天白云相互拥抱,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躺在云雾的怀抱里若隐若现;来到黄鹤楼脚下,走*它会发现就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巨人,笔挺挺地伫立在那里。面多这样一位巨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进入一楼大厅,文人墨客留下的字画和诗作首先引入我的眼帘,置身其中,自己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古代。顺着旋转木制楼梯一层层往上爬,每层均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让人眼花缭乱。登上顶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画面:一辆辆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从山脚下呼啸而过;黄鹤楼公园里,树木郁郁葱葱,草坪上,树荫下,人头攒动的游客像是一只只小蚂蚁爬来爬去;放眼望去,“一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横跨长江,江面上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甚是壮观。

  如果你渴了或是饿了,别着急,在黄鹤楼的山脚下藏着一个吃货的天堂。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汉小吃——户部巷。在这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香喷喷的热干面、热气腾腾的汤包、香气四溢的豆皮……,这些武汉特色小吃一定会让你馋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黄鹤楼的美景美食让我流连忘返,爱旅游的你记得要来黄鹤楼“打卡”哟!相信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3

  盼望已久的国庆假期终于到了,一号一大早,我们全家收拾好行李,兴高采烈地赶往火车站,准备乘坐“复兴号”高铁去武汉,我迫切的心情像高铁一样往前飞驰,因为我马上可以看到黄鹤楼和长江了。

  到达武汉以后,我们来到酒店稍作休息,就来到了驰名中外的黄鹤楼,购买门票后我发现黄鹤楼的门票是一张明信片,上面还带有一张80分的邮票,可以寄给朋友,也可以留作纪念,此时让我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有在黄鹤楼才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心情。

  黄鹤楼里面有古人的题字,黄鹤楼的由来,还有铜塑的仙鹤,墙壁上描绘着古代人的生活,说明黄鹤楼历史久远。天慢慢黑下来,它就像五个金色的亭子,从大到小的叠在一起,非常绚丽,非常壮观。我们登上了雄伟的黄鹤楼最顶层,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了武汉市夜景的灯火辉煌,看到了闪着彩灯的长江大桥,看到了滚滚的长江,看到了吊着彩灯的大游轮。

  景区里还有古铜色的大钟,我们一共敲九下,每敲一次都有一句吉利祝福语,都有一层寓意。

  从景区出来,我们乘船夜游长江,*灯火通明,五彩缤纷,一束束灯光直通夜空,照亮了整个江面,汽笛声从远处传来,清脆悦耳,就像是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船上的游客争先恐后地拍下晚上的美景,我来到船尾,看那卷起的滚滚江水……

  这次出游,让我看到了黄鹤楼和长江的美景,多么壮美的祖国山河!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4

  我向来不喜欢诗歌,却对崔颢的《黄鹤楼》情有独钟;向来不喜欢黯然销魂的惆怅,却对《黄鹤楼》之愁绪钟爱无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一展卷,满目的惆怅跃然于纸,读者的思绪随之狂舞,久久不愿释卷,无愧为七律的“开卷之作”。据说当初李白路过黄鹤楼时,竟因看见了此诗而无颜再提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我们就可窥一斑了。

  全唐诗中,崔颢诗只存两首。因为少,所以我们就无法确定其风格特点,然从诗自身的角度来看,它是兼具浪漫主义的清新飘逸与现实主义的哀苦愁痛的。诗人以远古的神话开篇,让读者优游于神话的仙境中,然而却接下一句“此地空余黄鹤楼”,利用时空的剧烈反差,激起读者的怀旧之情,沉浸在惆怅的氛围里。写至此可以说惆怅之情的口袋已经打开,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蓄势。感情之流进一步宣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唐初建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战火与硝烟尚未熄灭,人民的生活还未安定,一介布衣的崔颢对此自然在其诗中会有所流露。虽然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尖锐,但是读完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读者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作者的“愁”如此之悠长?是对时光匆匆如流水的感怀,是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同情,还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使然?我们心中的疑问无穷,于是诗就达到了一种“言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把诗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全诗的主调是感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读完此诗,我深深地体味到了时间之匆匆,光阴之可贵。比起杜秋娘的那首压卷之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还略胜一筹,无怪乎人们用“气势磅礴,意境悠远”来形容此诗了。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5

  寒冷的晚秋风一吹,我的身子,颤动了一下,回到眼前,还是这座无语的楼,还是在这个地方,还是在这月港。这楼的檐角,没有铃铛,只有那沉沉的砖片,只有那朱红色的一片。黄鹤楼,像一个死人,默默无语,向着黄昏。

  站在楼上,我仿佛,仿佛可以看到,一艘帆船,上面顶着月亮和星星,虽然张了帆,但是,它,为什么还迟迟不肯飘摇出海,去寻找旧日的梦?为什么它上面的月儿,只是个月牙?难道是预示着“好梦难圆”?

黄鹤楼的景色作文6

  走过了拥挤的马路,走进了冷冷清清的街道,我一边走一边想:“为什么这么静?难道,难道他们在思索着什么?”带着一颗疑惑的心,走进了黄鹤楼。

  登上了黄鹤楼,放眼望去,海上飘荡的是一阵阵的笑声,和那高谈阔论,“海上雄谈风满座”。勤劳而又智慧的人们,在海上,谈着昨天,说着今天,交流着生意经,传播着各国见闻,笑声中透出了对未来的憧憬。海上起雾了,一切,都迷茫了,如烟如梦,只有那船儿,还在轻轻的吻着波浪,“缥缈仙人吹玉笛”,雾里?云里?还是梦里?玉笛声声,还在轻轻的回荡,回荡着,殊不知,波浪早把船儿,轻轻的送到了不知名的地方,月港,远了,远了,只剩下那瞬间的光芒,消失在月港的远方,消失。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5)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精选5篇)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 1

  这个“五一”假,我们全家决定一起去武汉旅游,我心里非常的高兴,黄鹤楼游记作文。我们第一个旅游景点是黄鹤楼公园,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走进黄鹤楼公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黄鹤楼,游人已经把黄鹤楼围得水泄不通。

  黄鹤楼的前方有仙鹤的雕像,雕像下有一块石碑,原来,石碑上写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息,民安乐业。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变脱胎下凡,昭普天同庆。

  原来,黄鹤楼的取名还与仙鹤有关。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是用木材建造而成的,外表漆成了褐色,直通云霄。然后,我们登上了黄鹤楼的第五层,我眺望远方,看见了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桥有两层,上面跑着穿流不息汽车,下面奔驰着火车,另外,我还看见了房子、大森林、教堂、繁华的马路以及渺小的人……我把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真美啊!我连忙拿出照相机把这个珍贵的镜头拍了下来,小学五年级作文《黄鹤楼游记作文》。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着,我们又慢慢的下楼,一边下楼还欣赏着各个楼层眼花缭乱的商品。“天下没有步散的宴*”,最后,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黄鹤楼公园,但黄鹤楼的美景最终还是使我难以忘怀。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 2

  在寒假到来之前,我和爸爸妈妈约定一起去武汉玩。春节假期我们开启自驾模式,大约十几个小时,终于到了武汉。

  武汉有着各种各样的小吃,绚丽多彩的风景,我介绍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

  我们乘着车前往黄鹤楼,从远处看,犹如一座高高的巨人,我们买了三张票进了黄鹤楼景区大门。因为天空下着小雨,我们决定坐着观光电瓶车到黄鹤楼去,观光车穿过幽静的小道,到达了岳飞广场,看着广场上的岳飞,感觉非常有英雄气概,因为天色暗淡,所以不能展现他真正的雄伟。

  停了两三分钟,我们便出发了,缓缓地,看着小道旁边的绿植,非常新鲜,绿色的树叶,丁丁作响,像是大雨给他伴奏一般。

  很快,就到了著名的黄鹤楼下,黄鹤楼是黄鹤楼公园的主楼,远远看去,屋顶四周的边缘尖角上有形态各异的龙,有的嘴里咬着一颗大珠子,有的龙回首相望,它们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旁边更有一些建筑为其添彩。我们进了黄鹤楼,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的壁画,几首古诗融入其中,真是相得益彰!再上一层观看,有许多凤凰的图案,非常引人注目。我们靠着栏杆,从上面鸟瞰,非常壮观,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又上了好几层楼,有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在这座名楼上作诗,比如:李白、贾岛、王维。多得是。真不愧是黄鹤楼啊!有这么多著名的诗人为其添光增彩。黄鹤楼的建筑也是非常精致,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木头,在翘起的部分,还有螺旋的图形。真是锦上添花。黄鹤楼的外观,内部,都让我赞不绝口。无愧于千古名楼的称号!

  游玩黄鹤楼时,我想到的是参战的士兵,想到的是将军勇敢威武,这种精神让我们学*,向古代为国勇敢奋战的人们致敬!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 3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不巧,那次是五月份去的。每当想起站在黄鹤楼顶峰,观赏到的壮丽锦绣,心中便一阵狂喜。

  刚进入黄鹤楼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它们做的非常精美。被这些小玩意吸引去了眼球,却忘记了眼前的那座庞然大物。返过神来,我立即冲进了楼内,里面的景象真是让我吃惊。悬挂着的装饰灯高贵而又典雅,与门槛相对的墙上,刻上了一副雄伟壮观的壁画,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道着画的意境和诗意。可惜,因为时隔多时,已经遗忘了画的内容和它美妙的故事。来到二楼便看到一些挂在柱子上的诗词句,墙上刻画的也有许多。再往上一层,是卖纪念品的地方。爬了老久,我终于到达了顶峰。哇,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小斑点”来回的挪动位置,还有那宽长的长江,长江上的渔船,此刻显得那么秀气,可爱,玲珑。围绕着黄鹤楼的参天大树竟与我一般高矮了,楼下的大钟,不时的敲击着。“咚----咚”,仔细瞧瞧,原来是,只要有人往大古钟下的小瓷碗投中一枚钱币,旁边的一个中年男人就会把大钟敲响,并拿着个大喇叭,喊叫着“事业腾达,万事如意”。再看看这个钟,简直就是从少林寺拉出来的一样,估计的确是。

  离开黄鹤楼,我远远的遥望着它,凝视着多次出现在电视和报纸的楼,从古代吟用到今夕的楼,令人向往而充满希望的楼。不由得一阵惆怅,黄鹤楼已无原味气息,而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现代化风格,是的,如果不重新修建,那我们还能一睹它的其貌么?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 4

  7月19日,是个晴朗的日子,万里无云,黄鹤楼游记。我参观了湖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马上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不尽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 。黄鹤楼对面是龟山,和蛇山一起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格调幽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在美丽上又多了一份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大的美观大方,小的玲珑奇巧。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边走,会有许多道门,走到最后有一大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啊!

  游黄鹤楼作文500字 5

  正如不到长城不算去北京,不看兵马俑不算去西安,那么,如果不到黄鹤楼,也不能算是去过武汉。所以,一吃过中饭,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参观游览。

  站在景区前,远观黄鹤楼,朱红的墙柱、金黄的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进入景区,再看眼前的黄鹤楼,是多么雄伟壮丽啊!72跟圆柱拔地而起,尽显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四周还有铜雕、牌坊、亭台、楼阁等等建筑,如众星拱月般点缀着,使黄鹤楼更加层次分明,气势恢弘。楼的正中,端写着四个镏金大字:三楚一楼。我们直奔五楼,来到黄鹤楼的观景走廊。举目四望,不禁被眼前的绮丽风光惊呆了!大江**的景色历历在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不尽长江滚滚流逝;大桥在脚下蜿蜒,白帆在远处飘遥……让人不由得心生诗情。怪不得诗人崔颢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仙李白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连***也赞叹道:“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确,眼前的画面壮阔、美丽,简直难以用语言去表达。

  下得楼来,楼内的展品也令我们眼前一亮。有波涛滚滚的长江画作,有展翅高飞的仙鹤雕像,有形态各异的黄鹤楼模型,还有八仙过海的根雕作品……这么多精美的画作、栩栩如生的雕塑,让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悠久历史,领略了武汉的城市魅力。

  时间如流水,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鹤楼。前往下一站,宜昌!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6)

——游黄鹤楼合集5篇

  游黄鹤楼 1

  走过了拥挤的马路,走进了冷冷清清的街道,我一边走一边想:“为什么这么静?难道,难道他们在思索着什么?”带着一颗疑惑的心,走进了黄鹤楼。

  登上了黄鹤楼,放眼望去,海上飘荡的是一阵阵的笑声,和那高谈阔论,“海上雄谈风满座”。勤劳而又智慧的人们,在海上,谈着昨天,说着今天,交流着生意经,传播着各国见闻,笑声中透出了对未来的憧憬。海上起雾了,一切,都迷茫了,如烟如梦,只有那船儿,还在轻轻的吻着波浪,“缥缈仙人吹玉笛”,雾里?云里?还是梦里?玉笛声声,还在轻轻的回荡,回荡着,殊不知,波浪早把船儿,轻轻的送到了不知名的地方,月港,远了,远了,只剩下那瞬间的光芒,消失在月港的远方,消失。

  寒冷的晚秋风一吹,我的身子,颤动了一下,回到眼前,还是这座无语的楼,还是在这个地方,还是在这月港。这楼的檐角,没有铃铛,只有那沉沉的砖片,只有那朱红色的一片。黄鹤楼,像一个死人,默默无语,向着黄昏。

  站在楼上,我仿佛,仿佛可以看到,一艘帆船,上面顶着月亮和星星,虽然张了帆,但是,它,为什么还迟迟不肯飘摇出海,去寻找旧日的梦?为什么它上面的月儿,只是个月牙?难道是预示着“好梦难圆”?

  只恐这脆弱的黄鹤楼,载不动,新愁旧怨。我走下了楼,晚秋风吹来,落叶纷纷落下,有一片落在我的脚下,我用脚踏踏实实的一踩,它陷了进去。这时,我有了点笑容:也许,被我踩进土里去后,它能做出落叶应有的贡献——重回大自然,去滋养新叶。这样想后,我笑了笑,裹紧了衣服,走出了黄鹤楼。

  夜里,我梦见了黄鹤楼四周都装上了铃铛,风儿一来,这位老人也不寂寞了,你听,“叮当,叮当……”古老的黄鹤楼,在这声音里,慢慢绽开了笑容。

  游黄鹤楼 2

  国庆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武汉玩。参观黄鹤楼最让我难忘。

  我和爸爸妈妈进了黄鹤楼的大门,一楼大厅里的墙壁上有一幅两层楼高的巨画,画上有一个完整的黄鹤楼,楼顶上有一只仙鹤,仙鹤的背上坐着一个人,听说那个人是神仙。画的两旁各有一根粗壮的顶梁柱,上面有一副对联,右联是“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左联是“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这幅对联是着名书法家吴作人用草书书写的,共二十二个字,妈妈居然认错了十五个,你说好笑不好笑?

  我们上到二楼,二楼只是个半环绕的小走廊,正面的墙壁和一楼的联在一起,可能是为了游人能更清楚的看到那副巨画和对联吧。

  我们上到三楼,看到了一幅名画,画上有很多大诗人,他们都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其中还有李白,我不由得想起了他的诗句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上到四楼,这里是个接待厅,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厅前大匾上有着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李白诗“长江万里情”五个字。

  我们最后爬到了五楼。哇,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三只很大很大的毛笔,毛笔的后面有古代用来磨墨汁的工具。这里的房顶上还有十二盏模仿古代的宫灯,墙壁上还有几幅画,那可是大画家们画的。出了五楼大厅的门,就看到了一台高倍的望远镜,我坐在椅子上,通过这台望远镜看远处的长江、对岸的电视塔、高楼大厦等,真没有想到,原来模模糊糊的东西,现在一切都清清楚楚!可惜那台高倍的望眼镜每次只能看一分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望远镜自动关闭,不能再看了。

  我在黄鹤楼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

  游黄鹤楼 3

  一大早,起床收拾好东西,不到六点,我们便直奔目的地——武汉黄鹤楼了。

  可能出门比较早的原因,高速和*时没什么两样,一路顺畅,十点左右我们就到达了位于武汉武昌区的黄鹤楼。

  来到黄鹤楼公园门口,排队购票的人早已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幸好我们头天晚上就在网上预定了门票。穿过人群,好不容易挤到了自助取票机。

  取到票,我们随着人流再次排队,进了黄鹤楼公园,此刻终于感受到了五一出游的“人山人海”。

  公园里,到处都是游客,原本很大的公园,似乎比*日小了很多。走着逛着,逛着看着,转眼间就到了黄鹤楼脚下,可是,排队登楼的人似乎比刚才门口购票的队伍还要壮观许多。于是我们最终决定,这次只在黄鹤楼脚下转转看看,仰视黄鹤楼,不再登楼,这也算是给这次武汉游留下一份美好的遗憾吧!

  之前只要想到武汉想到黄鹤楼,就想起了李白和崔颢,想起了唐诗,今天自从跨进这个公园的大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些诗句不停地在脑子里涌动。此刻,站在黄鹤楼脚下,我便情不自禁吟诵起来《黄鹤楼》,女儿当然也不甘示弱,一遍遍地背诵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午在黄鹤楼旁边的凉亭休息,我趁机打了卡,再次吟诵了崔颢的《黄鹤楼》。还是同样的诗,在这里诵读似乎更有感觉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汉阳,仿佛来到了鹦鹉洲,又仿佛梦回大唐,听崔颢吟诗,和李白聊天……

  今天的黄鹤楼之游,虽没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但是在这里读读诗打打卡,也一样会让人刻骨铭心的!

  游黄鹤楼 4

  盼望已久的国庆假期终于到了,一号一大早,我们全家收拾好行李,兴高采烈地赶往火车站,准备乘坐“复兴号”高铁去武汉,我迫切的心情像高铁一样往前飞驰,因为我马上可以看到黄鹤楼和长江了。

  到达武汉以后,我们来到酒店稍作休息,就来到了驰名中外的黄鹤楼,购买门票后我发现黄鹤楼的门票是一张明信片,上面还带有一张80分的邮票,可以寄给朋友,也可以留作纪念,此时让我想起了李白写的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有在黄鹤楼才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心情。

  黄鹤楼里面有古人的题字,黄鹤楼的由来,还有铜塑的仙鹤,墙壁上描绘着古代人的生活,说明黄鹤楼历史久远。天慢慢黑下来,它就像五个金色的亭子,从大到小的叠在一起,非常绚丽,非常壮观。我们登上了雄伟的黄鹤楼最顶层,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了武汉市夜景的灯火辉煌,看到了闪着彩灯的长江大桥,看到了滚滚的长江,看到了吊着彩灯的大游轮。

  景区里还有古铜色的大钟,我们一共敲九下,每敲一次都有一句吉利祝福语,都有一层寓意。

  从景区出来,我们乘船夜游长江,**灯火通明,五彩缤纷,一束束灯光直通夜空,照亮了整个江面,汽笛声从远处传来,清脆悦耳,就像是展开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船上的游客争先恐后地拍下晚上的美景,我来到船尾,看那卷起的滚滚江水……

  这次出游,让我看到了黄鹤楼和长江的美景,多么壮美的祖国山河!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黄鹤楼 5

  黄鹤楼是四大名楼之一,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二年级的寒假,妈妈带我来到了黄鹤楼。

  进入景区后,道路两旁都是星星点点的梅花,我们顺着人流来到了一个古朴的亭子。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钟,游人们都挤在一起敲钟,我也试了试,可惜力气太小了,敲不动。

  继续往前走,雄伟壮观的黄鹤楼便映入眼帘,我们排了很久的队才走进去。一楼很宽敞,拥挤的人群一下子散开了。主墙上是一幅白云黄鹤的巨大陶瓷壁画。

  爬上第二层,墙壁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古人描写黄鹤楼的诗词,崔颢的、李白的、苏轼的这些诗挤满了一面墙!不过我会背的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首看来要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了!

  第三层和第四层展出着名人笔记、诗人的画像和黄鹤楼的模型,还有供游客写毛笔字的地方,写完可以加盖黄鹤楼的印章留念,可惜我的字太丑,不敢尝试,好羡慕那些写一手好书法的人啊!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顶层,也就是第五层楼了。第五层空间较小,室内展出着以黄鹤楼为主图的粮票和布票,这可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粮票和布票,激动的差点叫出声儿来!这都是那段物资紧张时期的印证啊,现在物资丰富了,我们也要注意勤俭节约在玻璃展柜前看够了,我走到护栏旁,透过望远镜看到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它翻腾着,闪着细碎的光,一路向东奔去。我伸出一只手,闭上眼睛,感受着江风呼啸而过,这时,自己仿佛变成了崔颢,须发飘然,挥笔写下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传承,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希望黄鹤楼安然无恙,永远屹立在武汉,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优选【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2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3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4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5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8)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五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公元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在鄂州驻屯时,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翻译: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公元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在鄂州驻屯时,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勐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9)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实用5份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 1

  从前有个仙人成仙后驾黄鹤飞走,这里就只剩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天上有许多飘飘荡荡的云,有一片就像人骑着仙鹤的'样子,轻轻的飘走了。人们来到这里都望着对岸汉阳和鹦鹉洲的树木,心中想着什么事情。在这里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望着这里美丽的景色,本该高兴万分,但却无时无刻想着故乡的家人。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 2

  在湖北武汉,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黄鹤楼。曾经有个传说:黄鹤楼的仙人们乘鹤远去,黄鹤飞出去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白云带着思愁向远方飞去。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鹦鹉洲上,每种植物都开的特别茂盛。夕阳落了下去,遥问故乡在哪里?浓雾和水波挡住了路线,让人不禁引起思乡之情,也感到了愁闷和孤独。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 3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那里曾经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仙人乘着鹤飞走,乘着黄鹤飞去后不再返回,白云带着思念传向天边。黄鹤楼下有在晴天太阳中的原野,汉阳区中的树木,还有草木茂盛的鹦鹉洲。在白天想着什么时候返回故乡?而在被浓雾和海波上的海面使人消愁。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 4

  故人乘着黄鹤楼飞去,只剩下一座高大但空虚的黄鹤楼。故人乘黄鹤楼而去再也没有回来,只有白云在此飘荡。在晴天时,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也能看到鹦鹉洲上大片大片茂盛草木。夕阳就快要落山了,烟雨笼罩在江面上,令人发愁。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唉!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个熟悉的故乡呀?

  黄鹤楼古诗扩写作文100字 5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了一座黄鹤楼,黄鹤已经驼着仙人归去,可是,他是不会再回到黄鹤楼的。只有那千百年来飘在空中的浮云,在阳光的照耀下,牵引着一轮红日升起,长江对岸汉阳城里的树木清晰可见,长江中的鹦鹉洲春草茂密。天色马上就要晚了,哪里是我的故乡呢?我放眼江面,烟波浩渺,不禁想起家乡来。


黄鹤楼古诗的赏析(精选五篇)(扩展10)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5份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古诗简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注释

  ⑴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⑵迁客:被贬滴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赏析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公元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在鄂州驻屯时,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t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一】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赏析二】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黄鹤楼记》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lóng zōng,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006其七下教材中删去的内容: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课文翻译: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据《图经》记载):“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返回时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远望这矗立着的黄鹤楼,巍然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飞檐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高地翘在楼的上面)。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优美的)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隅(yú):角落。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

  费讳(yī):三国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列:记载。

  存:保存。

  驾:乘、骑。

  憩(qì):休息。

  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即《述异记》.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巍峨(wēi’é):高大雄伟的样子。

  lóng zōng:高耸的样子。

  倚(yǐ):靠着。

  河汉:银河。

  重檐:两层屋檐。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tà):门。

  霞敞:高敞。

  窥(kuī):看。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胜:山川胜迹。

  赏析

  “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

  “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

  “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交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内容环环相扣,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