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故事 / | 创业故事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1

  每个人都想成功,有的人已经在成功的路上前进,有的人羡慕成功者,有的人还浑浑噩噩的不知未来的方向在那儿。

  我一直很好奇这些创业成功者,有什么共同的特质,是因为有钱、有知识、有正面思考的观念、积极、乐观、创造力、思考力、学*力、毅力、不怕挫折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人可能具备上列几项特质。但不是全部的创业成功者都是如此。有那些共同的因素,是这些创业成功者都具备的特质。

  所以我不断的看创业成功人物的传记或自传或敍述他们成功过程的文章及杂志,从各种管道收集这方面的资讯,试图厘清疑点,找出共同的特质,这些创业者都有不同的学经历背景,不同的成功模式。到底什么是成功人物的共同特质呢?

  我发觉到这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面临到不同的挫折与打击,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每天要不断的思考如何开发客户,月底还要付员工薪水、房租,存货积压成本及家庭的生活开销,甚至要面临公司随时倒闭、被人催债、亲友嘲笑的种种压力,非一般人能够想像。但这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需经历的过程,要创业就必需有相当的胆识,否则很难采取行动,因为压力太大,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这就是我今天的重点,要创业必需具备胆识,就是有勇气采取行动的胆量。不管你懂得再多,观念再清楚、具备所有创业成功的常识和知识。但如果没有胆识,这些条件都不会产生力量。

  常识和知识就好比是梯子的两条腿,胆识是你爬梯子的勇气及能力,因为当你选择创业之时,你就面临了不同以往的人生。你可能会面临创业失败、妻离子散、负债累累、亲友、朋友的决裂、自尊的打击,但这都是你的选择,也是你的决定。

  所有创业者都具备着胆识,因为胆识是选择加行动及勇气,任何事情纸上谈兵,不如采取行动,因为唯有行动才能产生成果。因为不管你事前思考的多周密,计划多完善,但任何事情都会有变数,这时就必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的克服这些难关,解决问题。慢慢的就会从失败与成功的交互过程中累积出成功的模式及经验。所以胆识是所有创业者共同具备的特质,因为没有胆识,你可能永远都不会采取行动,即便是你拥有丰富的知识与常识,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唯有立即采取行动,掌握机会,你才有可能成功。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2

  当年的冯军靠自己摸索学*创出了“*”这个品牌,而如今的青年创业者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导师在引领。

  每天前往办公室的途中,柳传志总是会经过北京高校最密集的地区,日复一日,他不断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挂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

  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面临找工作的难题,另外还有1800万就业困难群体,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创业。在北京中关村这片创业者的热土上,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诞生,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消失。

  美国摩立特咨询公司曾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关于创业状况的调查,*有75%的人有创业的意愿,然而*自主创业的存活率只有3%~4%。

  和柳传志创办联想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创业环境无疑好了很多,但是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年们在他们通往理想国的路途中似乎还缺少了一些什么。

  读书、上MBA班、上商业班去学*都不如有一个导师在边上帮助、辅导你,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点经验。

  从柳传志、马云,再到李彦宏

  创业的体制藩篱被冲破

  与青年人谈创业,柳传志从不避讳自己刚刚下海时“被骗”的糗事。

  1984年,他们这支11人的团队刚开始创业不久,那时候中科院计算所给他们投资了20万元,但不到几个月就被人骗走了14万。更为悲惨的一次是从科学院借的300万元被人悉数骗走,钱后来虽然被追回来了,然而被骗所造成的对创业的恐惧一直萦绕在心头,成为柳传志创业中最痛苦的事情。

  分析原因,柳传志认为一是缺乏经验,二是当时没有规范运作的商业环境。

  尽管如今的联想已是国际化的科技企业,但回想当年,柳传志仍然对那时创业环境的艰难而心生慨叹。

  在计划经济时代,柳传志的创业遇到的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是计划外的企业,没有生产批文。一群人经过几番思量,最终想出的办法是“曲线救国”。柳传志通过上级单位*科学院拿到了几个多次往返香港的通行证,然后在香港与人投资合办生产企业,生产计算机主板。

  机会出现在一次国外的展会上,恰逢国家电子工业部的负责人到国外参观展会,完全没有想到居然看到一个所有人都说着标准普通话的“香港企业”。因为这个机会,柳传志才最终拿到了国内生产批文,也才有了之后的联想品牌。

  就在柳传志“曲线救国”的12年后,满怀创业激情的马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而且这一次来势汹汹,裹挟着失败的飓风。

  1996年,为了让一手创办的“*黄页”继续生存下去,马云无奈地选择与杭州电信合作。*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元人民币,占30%的股份。然而,不久双方的合作就出现了问题。电信方面急于赢利,马云则认为做公司犹如养孩子,不能让三岁的孩子就出门赚钱。分歧越来越严重,马云不得不放弃这家公司,悄然离去。

  第二次创业是挂在对外经贸部下设的一家公司,*的体制牵绊和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相互碰撞,只能造成不清不楚的尴尬境地。

  马云人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就是在这样的痛苦挣扎与内心拷问中做出的。最终,他选择了南归,选择了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浙江,创办了阿里巴巴。

  而到了李彦宏的时代,市场已经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态势。“百度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依照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模型来建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如此单纯的经历,可能是柳传志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的。或者可以说,李彦宏这一代企业家,以及他之后的企业家们是幸运的,社会越来越公*,付出就会有回报,而这也正是一个正常、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效应。

  百度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依照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模型来建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站在更多成功者肩上

  后来者能看得更高更远

  1992年,冯军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砸了自己的铁饭碗,从卖机箱、键盘开始,开启了在中关村的创业梦,人称“冯五块”。20xx年,国内移动存储市场上,*品牌首次打败老牌厂商三星,市场占有率排到了第一。

  从小太阳到*,熟悉的人都知道,冯军是在学柳传志,走贸工技的道路。冯军自己也毫不讳言,华旗前十年的目标之一就是学联想。柳传志是中关村的教父,也是华旗的教父。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初创小企业的*均寿命只有两年零九个月。创业者们该怎样避开这个魔咒?

  “读书、上MBA班、上商业班去学*都不如有一个导师在边上帮助、辅导你,关键的时候给你一点经验。困难的时候给你鼓励,撑不下去的时候给你打气。你们彼此交换的不是苹果,而是思想,在彼此的交流当中,思想的力量会急剧放大,它也会催生出更多更美的创业之花。”教父柳传志如是说。

  当年的冯军靠自己摸索学*创出了*这个品牌,而如今的青年创业者们已经有了更好的导师在引领。

  一位在上海开面馆的青年给柳传志的助手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定位,并请柳传志去尝尝他的面食。没想到柳传志不久前去上海时真的体验了一次,在听了这位草根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后,立即把他介绍给了联想投资的负责人。

  这并不是柳传志一时的心血来潮,早在20xx年底,*科学院和联想控股就共同发起了一个人才培养计划——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并逐步形成了“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的业务模式,力图“将科学家培养成企业家”。

  在为创业青年上了几堂课之后,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王建庆发出这样的感慨,“*的创业者很有理想,也很有激情,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怎么样才能成功’的认识和操作层面,确实是欠缺。”

  从第一期开始,联想之星除配备教务长、班主任,管理教学体系、培训运营及学员管理之外,还为学员指派固定的辅导员,他们与学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参加各种学员的沙龙活动,深入了解学员的学*情况和其企业的发展情况,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协调各种资源提供帮助和咨询。至20xx年7月,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已完成了三期的培训,共培养了165名学员。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初创阶段缺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资金,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20xx年,联想之星成立了4亿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基金,专注于科技领域种子期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扶持创业项目。首期基金全部由联想控股出资,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投资。到目前为止,联想之星天使投资已经投出1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2亿元人民币。所投项目均是早期和极早期高科技企业,其中有一半项目在投资时尚未成立公司,其余企业收入规模均在千万元以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加入了“创业导师”的行列。

  20xx年9月,李开复放弃了谷歌1400万美元的期权和股票,在北京创办创新工场,希望通过“孵化+投资”的模式帮助*青年成功创业。在李开复看来,*的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很多。比如缺少创业和管理经验,缺少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使得创业实际成功率并不高。“*创业者需要更多的帮助,建立这个*台,帮助创业者把团队建大一点,这样产品成型会更快。”

  再往前一年,20xx年刘永好启动了“新希望农村扶助基金”这个投资总额上亿元的浩大项目,除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外,还用于帮助农民发展规模化养殖及建立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刘永好的计划是,让超过100万的农民年纯收入超100亿元,“能够培育出上百万个农场主。现阶段农民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降低养殖风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还有创办时间更早的“淘宝大学”。这是淘宝网的专业网商培训中心,它包括线上的模板式的网商培训,同时还有线下的课程。淘宝网这个*台上,使得更多普通人有机会来尝试触摸自己的创业梦。

  “从20xx年到现在,尤其是在这两年,淘宝大学获得快速的发展,因为现在电子商务的卖家经过前几年的积累之后,无论是在资金还是人力的积累已经到了*台期,或者是到了转折点,他们需要发展,发现自己很多的问题,包括管理上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财务上的问题、供应链上的问题,还有想做大的问题。”淘宝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淘宝大学培训了89万人次,今年的目标是200万人次。

  马云的规划是,淘宝网未来为社会提供100万个就业机会、帮助更多的人成就网商梦想。“我们不是需要更多的收入,不是需要更多的利润,而是假如我们能把阿里巴巴*台、淘宝*台做好,能够帮助无数的创业者成功,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选对人」 ——创业孵化OR天使投资

  创业投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从种子期的天使投资及孵化器、到早期投资的创投基金(VC)、成熟期及后期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PE),然后到投资银行、收购基金(Buy-Out),最终由完善的证券及并购(M&A)市场接手。天使投资与企业孵化器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但却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事物。

  1.投资目的一致。

  二者的投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通过投资和服务把企业做大,然后通过适当的退出方式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回报。

  2.关注的方向相同。

  天使投资和企业孵化器具有一致的关注方向:初创企业。天使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培育种子期的风险企业,从企业的成长中获利。而企业孵化器的核心是为入孵的种子提供孵化服务直到其长大。

  3.运行模式相同。

  二者的投资对象都是一般的投资者不愿意提供资金的科技含量高、成长快的风险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间接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目的是获利而不是企业担心的控股权,因此,天使投资和孵化器都是理想的创新型运行模式。

  4.与创业企业的关系相同。

  二者的产品同为处于种子期或创建期的企业,要承担高度的技术、财务、市场、管理等各种风险。它们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关系。

  5.退出方式基本相同。

  不论以何种形式入股,二者为了收回投资和实现投资收益,一般都要退出。其退出方式主要为公开上市、收购兼并、企业回购股权等。

  孵化器出资做天使投资人的运作模式图

  该模式也存在弊端。它不是以整个地区的整体利益为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另外,为了规避风险,这种模式对于只有技术而无企业机制的项目或尚处于种子期的技术项目可能会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从而使部分企业失去孵化机会。

  20xx~20xx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1.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3.0%)、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门户业(2.7%)。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服装零售业(3.6%)和建筑装修业(2.8%)。

  2.主要动机是自身创业理想(本科41%、高职高专42%),只有7%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6%。

  3.创业起步资金八成来自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本科80%,高职高专82%),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1%)和*资助(本科2%,高职高专2%)的比例较小。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3

  从*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周华的发展轨迹里,他喜欢用“从自行车到宾利”来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最初怀揣4000澳元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到现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财富王国——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周华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

  如今,周华已经在悉尼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地产投资品牌,经历了6年多的高速发展,亚太集团总共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即使在去年全球经济衰退、地产投资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亚太集团仍然创造了数亿澳元的业绩。他的成功经历不仅是希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打拼自己事业的准移民群体的榜样,也为如何投资海外市场、如何参与海外竞争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984年,两个大学生在北京大学32楼232宿舍畅谈“愿望”。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另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轿车”。

  25年过去了。2009年12月,这两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相聚,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车”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想要“保时捷轿车”的是周华,他如今是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总裁。

  靠自己本事做事

  1991年,周华毅然放弃了前程似锦的外交官生涯,怀揣4000澳元,带着梦想在澳大利亚开始创业。当时,他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白手起家,达到事业上的成功。

  上大学前,周华自称是一个“很简单,但不服输,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强迫自己把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英语口语。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由不敢张嘴说英语变成班上英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

  1991年,周华与妻子何小叶怀揣着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亚。

  刚到澳大利亚,周华去面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后来,他申请到为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的工作,另外,他还“带着极大的热情”负责关店门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萨饼,白天去挨家挨户敲门卖货,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户人家的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外交场合被称为‘阁下’的人,现在却在大街上挨户敲门贩货。”“我曾是外交官,可现在什么也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华坚信:“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

  思维改变了,人生就改变了。从1991年以后接下来的7年,周华做过保险生意,做过各种小买卖,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于是他一次次地选择放弃,他始终认为,如果你在合理的时间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就该考虑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有所改变,但永远不能放弃你的梦想。

  “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1998年,曾经一起做过保险的同事的经历启发了周华,他的这位朋友因做房地产生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拥有了25套商品房。3年之后,那位朋友凭借出售这些房产而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朋友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周华,他意识到“以前的路走错了”,于是他又放弃了已经有所成就的翻译公司,开始从事房地产投资经营。

  他首先应聘到未来集团去做一名普通员工,几年风雨之后,周华做到了年入200万澳元以上的职位。然而,他再一次在别人的惊异中离开,入主澳帝集团,并在2003年10月成立澳帝集团悉尼分部。经过几年的努力,澳帝的销售额达到15亿澳元。

  2006年7月,周华放弃了澳帝集团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成为澳帝悉尼公司的完全和唯一的股东,同时将公司更名为亚太集团,8月15日亚太集团墨尔本分部成立,9月15日亚太集团阿德雷德分部成立。亚太集团在几年里,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

  外表文质彬彬、温和稳重的周华其实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冒险家,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归零和关键时刻的果断抉择也清清楚楚地凸显出他的野心勃勃和冒险精神。

  “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周华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时这样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败。这种*乎天成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王国。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会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思得多。”在周华的发展道路上,梦想一直都是远方的灯塔,坚定清晰地指引着他。经过7年的打拼,他并没有因为小有成就而满足。

  周华对于梦想和成功的执著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始终理智而清醒,不会因为小有成就而停止追求的脚步,甚至不惜舍弃巨大成就,选择归零,重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周华在不断刷新创业的“履历”。善于梦想的周华也为他的亚太集团设立了一连串的“梦想”,其中“亚太梦想”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帮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

  “很多人回避风险,而成功人士则会分析风险。”周华说,善于分析风险并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使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进。

  2009年12月14日,寒风刺骨。为了听周华的励志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阳光报告厅座无虚*。周华诚恳地对大学生们说:“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的,社会都会向你致敬。”“目标一旦设定,你若是认真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坚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将来如何挣钱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要挣多少钱,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别人就要给你决定了。”周华说。

  周华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对年轻人在领导风范、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赚钱与投资方面的培养还略有不足。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成为周华的另一个目标,他希望带领更多的*青年成为企业家,为更多的同胞提供创业机会。

  如今,俞敏洪和周华在大学时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额”实现。俞敏洪拥有的`资产早已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辆自行车,而周华也开着崭新的宾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驶。2009年相聚,他们又开始谈论新的“梦想”——创办一个成功学院,俞敏洪负责培训语言,周华负责教授成功的方法。

  展望“波音737时代”

  周华是一个永不止步的人,他总是在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虽然他早已达到初来澳洲创业时岁入百万的梦想,他的财富王国亚太集团的事业也稳步发展,但他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把亚太集团建成为价值10亿澳元甚至百亿澳元的跨国企业。

  这是一个大胆的宣言,但周华却不惮于将这样大胆的宣言公之于众,在他看来,10亿澳元只是100个百万元。“我早已在玩百万元、千万元的生意游戏了,只需把1000个百万元聚敛起来并留住就可以了。”

  周华是一个敢冒风险的企业家,但是在没有经营和管理过一个迅速成长的大企业的情况下,他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带领一个企业冒风险,更不能把公司员工的饭碗和前途当儿戏,他为自己找到一位导师,一位曾经成功经营过10亿澳元公司的前总裁,为自己的发展和企业长远规划做顾问。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周华更是计划将业务扩展至主流社会以及海外,最终成为一个跨国地产投资服务*台。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4

  许家印,男,生于河南周口太康县,一个靠8年积累迅速拥有120亿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他是第一个登上*内地首富“宝座”的河南人。全国劳动模范、*十大慈善家,2005胡润百富榜第十一位,2005年福布斯*慈善榜第三位。广州恒大集团恒大地产董事长。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名榜中,成为唯一入围的*足球老板,他以51亿美元排名总榜单第200位,位居大陆富豪榜第七。

  从车间主任到业务员

  许家印说,他“个人经历很简单,但过程很艰难”。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许家印走了一条大多数知识分子当年所走的路毕业分配,满怀抱负地在一线工作岗位埋头苦干N年,此后适逢改革开放潮涌,终于按捺不住一颗驿动的心,放弃原有的铁饭碗,从内陆的河南直奔深圳,开始了商海浮沉。

  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轻的许家印“非常开心地”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学*4年钢铁专业,然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阳钢铁公司,在这里一呆就是10年。

  “舞钢是大型国企,我一去就主动申请到了第一线——热处理车间,当时学钢铁的大学生比较少,所以受到重视,帮忙协助车间主任,一年后升为车间副主任,再后来做了车间主任。”许家印说自己当时是工作狂人,在做车间主任的7年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年三十都会跑去车间。

  1992年初,许家印破例休假了,他南下深圳找工作去了。他没料到是23天过去,投出的简历都撞了白板。后来经别人提醒才知道原来是简历做得太厚了,50页,根本不会有人去看。于是许就把简历改短,

  从50页改到了10页还是没用,再改,

  三四次易稿后,只剩了2页,这时效果也

  立竿见影——有了5个候选单位。

  精挑细选之后,许家印选择了一家刚成立不过一年、只有几个连锁店规模的小企业,许选择它的原因很简单——是觉得这个企业有前景,最主要的是它有一个好老板。

  他的新职业是业务员。曾做过车间主任、管理300多号人的他开始一切重新来过。那时许家印就连见到公司里20岁的小女生,都会喊“师傅”。3个月后,许家印做成第一个单子,为公司带来10万元的业务额,这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他也从此不用再东奔西跑,当上了办公室的负责人。

  1993年,这个企业又注册了一个贸易公司,要和舞钢合作,许家印于是很自然地兼任了这个新公司的老总,不过这个“老总”只是个虚职,公司注册完以后老板再没投进去分钱,无奈之下,许家印只能东挪西凑借了10万元,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不过这次折腾一年,也无起色。

  珠岛花园许家印第一次飞跃

  1994年,老板本要派许家印去长春分公司做老总,但许家印却选择了去广州——这个当时还是公司市场空白地打天下。这年的国庆节,许家印带着一个司机,一个出纳,还有两个员工,总共5个人,从深圳来到广州,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许家印在广州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价廉物美的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这间不见阳光的房子,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是5人的住处。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办公环境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这家位于城中村的微型小公司,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

  不过,幸运之神似乎对许家印总能眷顾,每每在他陷入低潮之时,总会有奇迹助他渡过难关,后来的恒大上市波折、资金困难之时,也屡次出现。

  当时,许家印的5人团队,通过相关渠道收购了 家公司,取得了一个名为珠岛花园的地产项目,这个对许家印乃至恒大开发、营销风格影响深远的项目,可谓许家印创业路上的第一次飞跃。

  当时广州楼市盛行的是大户型之风,一栋楼都是三房,只有拐角的地方才会做小面积。许家印却反其道而行之,1995年珠岛花园第一期的几百套房子全做小户型,效果出奇的好,房子全部热销,在广州楼市轰动一时。

  不过,当1997年5月珠岛花园二期销售了一半的时候,许家印选择了离开。

  临走时,许家印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出他的能力水*与贡献。许家印离开深圳老板的时候,项目通过审计,价值2个多亿,也就是说许家印花了2年半的时间,从零开始,为公司创造了2个多亿的现金流,而在当时,许的工资是每月3000多元。

  许的个性和价值观,在他人生第一次跳槽中已经略有体现“我这个人要强,该我做的事我会做好,没做好是一回事,但做好了就要有体现。舞钢10年当了7年车间主任,总是不提拔,我肯定要走。”许家印说,他的出走与现在70后、80后的频繁跳槽不同,“他们跳得太多,已经没有了意义”。

  第—枪要打响

  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注册了恒大地产,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许家印认为“用最少的钱拿更多的地,发展的时间持续更长”,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个项目锁定在海珠区广州工业大道的原广州农药厂地块上。

  现在的工业大道板块已是小区云集,房价过万,而在当时这里还是工厂林立、污染严重、市政配套都滞后的远郊区。不过,即便这个地块,首期也需500万元的地价款,恒大最多只能从银行贷到300万元,而且一穷二白的恒大还未必拿得到。

  为了获得这个项目,许家印又再一次发挥了他的商务谈判技能,既描绘了个恒太的宏伟蓝图,也详细描述怎么付款方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300万元终于到手,于是许家印立即开发,并复制珠岛花园的模式——小户型,薄利多销,快速回笼资金。

  1996年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正式公开发售,开盘价定为28D。元/*方米,这个价位对于属于广州老城区的海珠楼盘而言,十分具有诱惑力。当天上午首期的323套住宅就全部卖完,一共回款8000多万元。第二期开发的时候,有了现金流的恒大开始注重环境和配套,环境好了,售价自然也就高了,于是第二期的售价涨到了3500元/*方米。

  1998年6月23日,在广州市首次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恒大集团以1.34亿元的价格一举投得位于原农药厂周边的5.3万*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在此之前还进行过几次征地。至此,5次扩地,实现了金碧花园占地52万*方米的发展目标。

  金碧花园首期销售额8000多万元,一下子就彻底解决了恒大现金流的问题。金碧花园的成功是恒大发展关键的一步。

  多年后,许家印话当年,说金碧花园的实践让他明白:无论何时,企业运作最重要的问题都是现金流,尤其是刚起步阶段。或许这个信念,是许家印在恒大此后的几次资金危机中得以脱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阔斧降价、敢于引进战略合作者:2006年A股高潮伊始出让绿景地产,而后又筹划香港上市,均是此哲学的继续。

  许家印只想一点:机会不抓住,过去了就过去了。

  意识的转变

  接下来,恒大的运转就自然而然转入了高速奔跑阶段。当时广州有1600多家房

  地产公司。而恒大成立的时候,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比恒大要早五六年。恒大采取的是在广州快马圈地的策略。到了1999年,仅仅用3年时间,恒大就进入了30强的第七位,到了2004年,恒大进入*百强房企前10,并于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时间蝉联前十强。

  了解恒大的人都知道,2004年对恒大而言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恒大是以规模取胜,之后度过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创阶段后,恒大开始走“规模+品牌”路线。

  2004年后,恒大逐渐开始从产品上进行改革:金碧花园四期设计完后,他把全体员工拉到现场开会,许家印高呼“从今以后,公司都要宣传打造精品,创立品牌”的口号。

  许家印首先动刀的是样板房,装修标准从最初金碧花园的每*方米400元一直提高到今天的2000元、3000元。

  许称之为“意识的转变”,不管是中端还是高端产品,只要楼盘素质好,投入产出比就会高。于是再后来就有了如今媒体圈熟知的恒大精品战略:恒大在全国中高端产品有恒大城、恒大绿洲、高端产品有恒大华府,旅游地产则有恒大金碧天下。目前,在恒大5000多万*方米的土地储备中,中端产品占到60%,中高端占25%左右,高端占10%左右。

  危机之下应变术

  当然,恒大也无法逃避2008年金融危机的第一个寒冬。

  当时恒大全国有32个楼盘、906万*方米在建,加上大规模拿地,100多亿元的缺口对企业而言影响非常大。

  地产圈有时是充满戏剧性的。每一个潮流过去,有人说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有人说最艰难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许家印却说:“我的理念就是要员工艰苦创业,当然这个条件也不艰苦。我的面子不值钱,别人说你好又怎么样,不好又怎么样?别人说恒大都没有自己的写字楼,没有就没有吧。”追求实惠是许家印的生存之道。

  在2007、2008年最难熬的那段时间内,许家印一方面重拾薄利多销的发家之本,全国几十个楼盘搞联动促销,快速回笼了海量资金,一方面与国际投行、香港富豪秘签融资协议,尽管条件苛刻甚至凶险,但毕竟帮助恒大熬过一个最艰难的地产寒冬。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行情不好,你想卖高,人家也不买,萧条的时候,只能便宜卖,我们去年卖的房,到现在我都心痛。不过没办法,卖房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

  而回顾*几年的发展史,我们又不难发现一个新的规律从2007年开始,恒大对外的合作伙伴必然是名牌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而高速发展的规模不变之下,恒大的资金流产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可以说是裂变2006~2007年,恒大引进淡马锡基金、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作为战略股东,同时引进4亿美元,并在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半个月后还发了5亿美元债券。可以说,恒大的发展关键时期一个是借助于这两年的资本运作,一个是恒大全国规划战略,按部就班地实施,并在2007年显现效果。也难怪许家印说,目前恒大的优势不在于严格的管理体系,不在于独裁,而在于资源整合。

  当下恒大已经走到第四个发展目标走向国际,跨越发展。这个公司从2006年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从一个广州走向了全国23个城市,而万科用了10年时间扩展了29个城市。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5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外贸"打工族"到"元军草地毯厂"的初具规模,再到目前的内陆地区行业最大的单体涉外经济贸易公司,朱元军用了20年的心血。这期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考验,也收获了诸多的喜悦,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安置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就业。而他的儿子和儿媳也在不断接受锻炼中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支撑了独当一面的涉外业务。作为一个一直与命运抗争、经过多次商场"劫难"和商道历练的企业家,朱元军的成功路径一直伴随着苦涩、拼搏和绝处逢生,既与死神较量,又与幸运比肩。同朱元军的倾心交谈会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奋发向上的感染。

  "逼"出来的企业家

  朱元军出生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全庄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不甘心父辈们土里刨食的艰难生活,上世纪70年代,年轻而又心眼活络的朱元军毅然做起了县外贸的草地毯收购点,挣点辛苦的脚力钱。淅川县有个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是这么说的———"淅川县三大宝,南瓜、红薯、龙须草",而当时外贸经营的正是用当地富有的龙须草编织而成的草地毯。当时这里最常用的装载工具是农用架子车,朱元军的工作就是按照淅川县外贸站(在20多公里的邻乡寺湾)的规格、数量、时间要求下放到有编织能力的农户,然后再按时进行最初的质检收购,朱元军和妻子一起用架子车拉着收起来的上千斤重的草地毯穿过2公里满是鹅卵石、芭毛、芦苇、淤泥、极其难行的丹江河滩沙洲和湿地后乘船渡河,再走20公里凹凸不*的土路才到寺湾外贸站。为了赶在8点上班前排上号,他总是半夜就起床打理、启程赶路,验不上的草地毯还要拉回来,这样的工作他坚持做了十年。数九寒天、酷暑烈日和一路撒下的汗水见证了他的艰辛,也锻炼了他坚毅的品格。

  当时县外贸局的生意极其红火,用现在的话说是十足的"肥得流油"的垄断行业,以致当年因仇富而心理扭曲、连杀三人的"赵晓东事件"中把当时的淅川县外贸局局长秦中道当做"头号敌人"虐杀。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像当年拿破仑遭遇的滑铁卢一样,"计划外贸"也在市场变局中"江河日下",淅川县外贸局在走完了山花烂漫的"春天"后,逐渐进入了"严冬"。因为当时朱元军的勤奋经营,他的收购站已经做到了全县最大的"编外业务点",因此,淅川县外贸的"垮塌"也使他受到的损失最大,更主要的是严重伤害了他苦心经营而与从业农民建立起来的信任依存度。眼看着一块块原本用草成本和"手工费"完成的草地毯要变成"高价燃料",农民出身的朱元军心痛得只掉泪;也让他无法释怀的是竟有人处于嫉妒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说淅川县外贸就是朱元军给搞"垮"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淅川县外贸的失势是由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坐等上门客的行业积弊造成的,当时身居内陆农村连省城都没有去过的朱元军毅然决定亲赴深圳口岸开拓市场。"我当时是背着干粮只身闯深圳的,一没熟人二没钱的市场开发的艰难是可以想象的,记得当时最难熬的两个星期我每顿饭都是靠一包方便面充饥,我当时的体重已经瘦掉了20多斤,整个人都走了样。但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饿死在深圳我也要把市场打开。最后终于是诚心感动上天的怜悯,我拿到了第一笔30万元的订单。"说起当时闯市场的艰辛,朱元军不免心有余悸,但他似乎更赏识自己当年的果断和坚毅。如果说把企业家分为形势造就的幸运者和被形势逼迫者两类,朱元军显然属于后者。

  儿媳做了业务"翻译",商场如战场,这话一点也不假。

  多年的摸爬滚打,虽然使"元军草地毯厂"成为中西部地区行业最大的单体企业,但却不具有行业聚居优势,*最大产业聚居区在四川,而四川的草编原材料多是成本低廉的农业副产品———稻草和水灯草,在涉外业务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由于其质地柔软,与纤维丰富而又质地坚韧的龙须草相比,属于略逊一筹的不同质产品,因此,对于不同要求的客户群来说,"元军草地毯厂"的产品具有物以稀为贵的"另类优势",这就会在无形中"得罪"一些竞争对手。当然,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上世纪90年代,"元军草地毯厂"经历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挫折。因为轻信了"天上会掉馅饼"的谎言,就轻易把别人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的订单拿下,并按照这笔当时"最大的订单"进行供货,结果上了别人的当,让别人把货给"黑"了,最后"虎口夺食"所剩无几,企业差一点倒闭。"惨痛的教训,使我牢牢记住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祖训。"朱元军感慨地说,这次教训让他刻骨铭心。

  另一次是吃了不懂英文的亏。

  由于草地毯生意是直接对准老外的,所以元军不得不高薪聘请业务"翻译",但在1996年,一笔最大的订单竟然让"翻译"给"掉了包","翻译"自己组织货源与商家供货,而把元军给闪了。事后,他才知道,"翻译"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吃里扒外"了,多次偷卖元军的业务订单。真相大白后,大度的元军并没有追究"翻译"的法律责任,只是把他辞掉。

  从此,元军一面不断更换"翻译",一面开始物色最"安全"的"翻译"人选。这其中,他搞了个"两步走"战略,一面让懂英语的大儿媳"速成强化"后接手"翻译"任务,一面直接送二儿子到英国专修英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

  元军告诉记者,目前总经理由早就涉入"江湖"的大儿子接管,自己只是把把舵。"现在轻松多了,也能够冷静思考一些问题,回忆*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还包括前些年要扩张项目增加自己并不熟悉的玩具产业的失利等等,都是不冷静的结果"。人尽其才的家族式管理让元军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元军企业的生意是越做越大,而市场风险则降到最低。

  我们祝愿包括元军在内的所有家族式企业都能够把家庭成员拧成一股绳,朝着既定目标,一路走好。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成功者作文(精选五篇)

  成功者作文 1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善于思考,气质高雅,因此成为了很多女人的偶像。

  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惯性地回答:“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研究学问的一贯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怎样,他还不知道。他觉得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的思考终于有了结果,他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您的女儿呢?请您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对不起,您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善于思考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是一场遗憾和悔恨。

  哲学家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行动。

  有句话说得好:闻道者百,悟道者十,行道者一。意思是说,许多人都听说过的道理,未必都懂得;懂了的道理,未必能付诸实行。这也告诉我们,懂得道理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真正行动起来更是难能可贵的。

  确实,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不少人想成功、想赚钱、想人际关系好,可是从不行动;想健康、想有活力、想锻炼身体,可是从不运动:知道要设目标、定计划。但从来不去做,就算设了目标,定了计划,也不曾执行过;告诉自己要早起、要努力,可就是没有付诸实行。就这样,一天一天抱着成功的幻想,虚度了年华。

  不行动,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每一个成功者都是行动家,而不是空想家;每一个赚钱的人都是实践派,而不是理论派。

  行动的人改变世界,及时行动的人才容易获得成功。和所有美好的梦想相比。脚踏实地、及时行动显得更为重要。韶华易逝,不管你的计划制订得多么完美,但如果没有“执行”这一环节,最终也只能是空想。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找理由磨蹭,也不要人为地禁锢自己,只要低下头去干就是了,记住:行动是金!

  成功者作文 2

  “成功”一词的魅力是无限的,有的人一辈子忙碌只为成功而奋斗,成功以后往往要联想到金钱和荣誉,但却有人对这视如粪土。

  20xx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国莫言,此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莫言填补了这么多年来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空白。但却有人并不开心,而是惊忧,那就是莫言。他似乎并不认为那是他坚持多年写作的成果。我读过莫言的文章,如【红高粱】,他的文章就是在表达农民百姓的心中话,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完美朴实的感觉。而莫言本身外貌也是一副老实的农民样儿,他的文章也是在表达他自己。我们应该把莫言定格为一个“成功者”,而且是一个谦虚的成功者。莫言一举成名后,会怎样呢?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焦点。是否被荣誉蒙蔽了双眼,我的回答是当然不可能,因为我是这样说,莫言更是这样做的。

  跟踪采访、狗仔队时常出现在莫言的生活中,莫言是否会感到不适应或者是厌恶呢?不是的,那不是一个“成功者”的风范,一个伟人和一个成功者在经过风雨后,是能把任何难题都看做是一种尝试的机会,莫言在这种事情上始终保持他谦虚严谨的风格,这不禁让我敬佩三分。

  关于一个成功者,不能只看到他们成功后的辉煌,而是要读懂他们成功之前经历的坎坷,有些经历是通过不懈的精神换来的。松下集团总裁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来的。松下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到一家电器公司应聘,但那家公司的经理嫌幸之助的衣服脏,而没有录用,松下幸之助便向邻居借了钱买了新衣服,但没有被录用,因为他没有电器方面的知识。幸之助勤学苦读之后终于被录用了,又经过种种坎坷创立了松下集团。这种来之不易是任何一位成功者都必须经历的,莫言更是如此。

  一个作家应该算是辛苦的,必须绞尽脑汁得想写出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莫言不为奖和荣誉写作。在写作时,也曾被退过稿,但他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写作,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现在的成果,希望会有许多人走上成功之路。

  失败乃成功之母!

  成功者作文 3

  人们总说成功者背后必有一个女人,这句话现在看来并不完整,哪怕是当时也是不完全的,因为成功者并非只有男人,女人的成功不也是成功吗?所以说在他成功者背后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个男人。

  那么站在成功者背后的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或者男人呢?我记得我再一次研讨会上大家在闲暇之余谈过这个问题,不巧正有一位女孩子经过这里,就说了一句使我们大为搪舌话:我喜欢做那个成功者背后的女人,分享他的成功,享受他的荣誉。只是我要长一双慧眼才是,不然很难寻觅到哦!只想分享不付出,我觉得一旦找到也会失去。

  成功者无论男女他们都会在紧张之余找到一个感情的释放,那么这个释放是需要一个理解和关爱的。一个*庸的男人或者女人只会给予他们简单的常人的关怀,而一个懂得他们的男人或者女人给他们的是一种是他们温馨和理解,在关爱中又用一种合适的方式,理性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将他们的偏颇慢慢纠正,而不是吵吵闹闹的指责和羞辱。

  在这些人的背后的男人或者女人未必就是一个在家庭中只知道洗衣做饭看孩子的工具,他们给予成功者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体贴,还有在事业上的助推,这种助推并非参与,而是在不经意之间在关怀中的提醒。他们给予这些成功者的关怀来自于一种智慧,他们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这些成功者的生活之中,不是刻意,而是随意。

  在这些成功者背后的男人或者女人,他们天生聪慧,不彰显,不做作,不会野心勃勃,他们是一个善于运用理解去使人奋发的老师,是一个善于用理智去调解心绪的心理师。他们善解人意,对事物的悟性高于任何*庸的男女。

  如果说男人的成功出于智慧,那么女人的成功来自于理智,当然我只是说是一种偏重,男人成功也不可或缺理智,女人成功也不能不取决于智慧。但是男人的理智往往会有一些少于女人的睿感,女人的智慧会少于男人的挥洒,所以他们被背后的男人或者女人的智慧或者理性就是他们的补充和给养。

  成功的男人在背后女人的滋养和关怀下,会变得豁达和随和,成功的女人在她背后的男人的体贴中会成为一个富于弹性和灵性的大家。

  如果说成功来自于个人的睿智和聪颖,那么不断的成功来自于深爱你的那个“背后”。

  成功者的“背后”不会只是享有,而是同甘共苦。

  成功者作文 4

  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一辈子都是失败者。《成功者就是我》告诉我们: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成功就是你。

  从书中我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失败者,只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只表明你还有缺点;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压抑,只表明你愿意尝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功,它表明你该变换一下方向;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它表明你积累了经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它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它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既然失败像沉甸甸的麦子,等待着成功去收获,那么就正视失败,相信成功者就是自己。

  首先,如书中所说的应该改变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想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处事时要抱有谨慎的态度,凡事要怀有试一试的态度,对于同学的正确想法要持有肯定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做到。

  其次,应改变自己的*惯,养成一个良好的*惯使人受益终身,*惯成自然,如果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不好的*惯就慢慢改掉,一次比一次做得要好,不要怕难,相信自己能行。

  最后,应改变能力,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有好也有坏,好的能力,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它,使我们拥有更好的能力,也是成为成功者的资本,而不好的能力,我们不得不立马改变它,因为它可以使成功远离我们,好和坏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好的能力,只需我们加以改变,就依旧可以帮助我们。

  其实,想要成为成功者,最重要明白哪些地方我们应“保留”,哪些地方我们应“放弃”,哪些地方我们应“把握”。“保留”:保留我们那颗真心,“放弃”:放弃我们那颗利欲熏心,“把握”:把握我们身边的机会。

  让我们学会面对,学会改变,坚信“成功者就是我”!

  成功者作文 5

  那儿,颓垣断壁,断碣残碑。有一棵松树,傲然挺立于那一片荒凉中,树根深深扎进石缝里。即使狂风来袭,暴雨侵蚀,也岿然不动。不曾想,历经多少风花雪月,狂风骤雨才成长为这么一棵树。磨难使它变成了一块钢,坚韧,顽强。那是只属于成功者的力量。

  折戟沉沙,兵败被俘;榜上无名,垂头回乡。这些都是磨难,是把自己修炼成为一把利刃的磨刀石,而千古风流人物,谁人解得其中奥秘?

  我不赞扬项羽,狂傲的西楚霸王被四面楚歌逼得绝望自刎,连重振旗鼓的勇气都没有;我敬佩刘备,兵败之后躲到白帝城草草托付江山,只留下一个“扶不起***”。当他们经不过磨难的历练之时,身上的王者傲气也随之消逝。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实用五篇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1

  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卖菜大学生月入30万的创业故事“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xx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xx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xx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xx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2

  这个创造财富奇迹的个案,对于今年号称“史上大学毕业最难就业年”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标杆……

  一个90后的千万富翁之路一个标准的90后,即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即不是“海归”,也非重点高校毕业,仅是个普普通通的职高学校的大专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千万财富。这个创造财富奇迹的个案,对于今年号称“史上大学毕业最难就业年”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标杆;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也无疑是值得探讨和思索。

  这个标准的90年后叫丁仕源,1990年2月出生,广东梅州人。丁仕源在他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了深圳龙岗,因为他父亲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医院。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还比较好,所以父母都希望他能够过上一种*静安稳的生活,根本没想过要他去打拚赚大钱。

  然而,丁仕源从小就与同龄人相比就要成熟很多,显得颇为另类。他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敢于去“冲杀闯荡”。小学时,班上很多的同学都喜欢跟着他去玩。虽说从小爱贪玩,但是学*成绩却并不差。12岁小学刚毕业的丁仕源,竟然自己跑到龙岗区**培训中心报名参加新闻、营销等课程的学*和培训。

  12岁就学这些东西,多少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就是这不可思议的举动,让他在两年后读初中时,竟然就有了用武之地。14岁那年,他看到有家服饰专业的报纸在招聘记者,他竟然报名前去尝试。招聘单位见他年龄太小,自然是不予通过。可是,准备充分的丁仕源拿出了深圳300多家服装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大谈各企业的风格特色,顺便表达了自己对服饰行业的看法。这家招聘单位的领导非常吃惊,当场决定聘用他。于是,丁仕源闯出了自己的第一项事业。他不仅当记者,而且还代理客户广告,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跑客户。在这家报社干了一年多之后,丁仕源就去了另一家服装类报纸做兼职工作。在为这家报社工作中,丁仕源结识了一大批女模特,并积累了这些模特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丁仕源是个有心人,他知道这些资料以后可以成为自己干一番事业的资本。

  果然,在20xx年时,16岁的丁仕源就开始介入了一些企业和机构的选美比赛。由于他在几大服饰专业报纸做过客户外联工作,对模特、企业等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一些选美比赛机构看中了他,让他负责组织策划、统筹、招商等事务。丁仕源工作非常卖力,到处联络,甚至不惜自己倒贴交通费、通讯费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参与了200多场模特大赛、酒会、晚会等活动。还好这些活动的主办单位在活动结束后,都会给他一些提成和奖励。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丁仕源可谓是一举三得,赚了钱,积累了人脉资源,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后来,由于各项选美比赛太多太滥,招商比较难到位,收益难以确定,故丁仕源便放弃了参与这些活动。他开始把模特介绍给客户拍*面广告或广告片,他从中赚取一点介绍费。所以,在读书的日子里,丁仕源经常是下午一放学,就马上回到家换上西服直奔市内,去赴约商谈、签约,或参加各发布会、开幕式等。学校和老师对丁仕源经常早退和缺课很有意见,但是,丁仕源都让父母给忽悠过去了。

  丁仕源是边读书边赚钱,他的目标就是要在上大学前,创立自己的公司。尽管许多的商业活动影响了他的学*,但是他最终还是班上少数几个考上高中的。17岁上高中后,丁仕源还利用业务时间在一家娱乐公司当总经理;此外,还负责一个模特网站的推广活动。当丁仕源感觉自己的资本已积累到足够开一家公司了,于是便决定开一家公司,让自己为自己打工。20xx年,丁仕源筹备创办了“深圳互动文化传播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全是自己几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未拿家里一分钱。后来,又成立了“松雷文化集团娱乐部”,还参股多家文化传播公司。

  20xx年,丁仕源参加高考,成绩很一般,只考了400来分,一本二本读不到,他只好选择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一边读书,一边经营着自己的两个公司。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竟然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大学生身份,而另一个则是两家公司的总经理。

  直到20xx年11月,“第20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在深圳信息学院举行时,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才知道,这次大赛的助理导演和国际总决赛赛务统筹的丁叮,就是自己学院的新生丁仕源。

  学校知道丁仕源的双重身份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他才华的*台。学院鼓励他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他不但是积极参加,而且一举获奖。在大学的三年中,他上课的时间不多,经常是开着自己的奔驰车往返于公司和学校之间。

  大学毕业之后,丁仕源便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公司经营上了。现在他的两个公司经营得都还非常不错,资产达到了1200万元。他把最初创办公司时加盟的亲朋好友都设法让他们退出去了,他深知,如果公司的员工和管理层都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那根本就不便于公司抓好内部管理,所以,他宁愿花钱请职业经理人来给自己干。

  时下,丁仕源说公司团队成员都是从各方面渠道挑选来的,人员不仅素质较高、很专业,而且也都很敬业,公司业务开始得有声有色。他期待着在自己30岁时,能进入亿万富豪的行列。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3

  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卖菜大学生月入30万的创业故事“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xx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xx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xx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xx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4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外贸"打工族"到"元军草地毯厂"的初具规模,再到目前的内陆地区行业最大的单体涉外经济贸易公司,朱元军用了20年的心血。这期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考验,也收获了诸多的喜悦,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安置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就业。而他的儿子和儿媳也在不断接受锻炼中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支撑了独当一面的涉外业务。作为一个一直与命运抗争、经过多次商场"劫难"和商道历练的企业家,朱元军的成功路径一直伴随着苦涩、拼搏和绝处逢生,既与死神较量,又与幸运比肩。同朱元军的倾心交谈会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奋发向上的感染。

  "逼"出来的企业家

  朱元军出生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全庄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不甘心父辈们土里刨食的艰难生活,上世纪70年代,年轻而又心眼活络的朱元军毅然做起了县外贸的草地毯收购点,挣点辛苦的脚力钱。淅川县有个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是这么说的———"淅川县三大宝,南瓜、红薯、龙须草",而当时外贸经营的正是用当地富有的龙须草编织而成的草地毯。当时这里最常用的装载工具是农用架子车,朱元军的工作就是按照淅川县外贸站(在20多公里的邻乡寺湾)的规格、数量、时间要求下放到有编织能力的农户,然后再按时进行最初的质检收购,朱元军和妻子一起用架子车拉着收起来的上千斤重的草地毯穿过2公里满是鹅卵石、芭毛、芦苇、淤泥、极其难行的丹江河滩沙洲和湿地后乘船渡河,再走20公里凹凸不*的土路才到寺湾外贸站。为了赶在8点上班前排上号,他总是半夜就起床打理、启程赶路,验不上的草地毯还要拉回来,这样的工作他坚持做了十年。数九寒天、酷暑烈日和一路撒下的汗水见证了他的艰辛,也锻炼了他坚毅的品格。

  当时县外贸局的生意极其红火,用现在的话说是十足的"肥得流油"的垄断行业,以致当年因仇富而心理扭曲、连杀三人的"赵晓东事件"中把当时的淅川县外贸局局长秦中道当做"头号敌人"虐杀。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像当年拿破仑遭遇的滑铁卢一样,"计划外贸"也在市场变局中"江河日下",淅川县外贸局在走完了山花烂漫的"春天"后,逐渐进入了"严冬"。因为当时朱元军的勤奋经营,他的收购站已经做到了全县最大的"编外业务点",因此,淅川县外贸的"垮塌"也使他受到的损失最大,更主要的是严重伤害了他苦心经营而与从业农民建立起来的信任依存度。眼看着一块块原本用草成本和"手工费"完成的草地毯要变成"高价燃料",农民出身的朱元军心痛得只掉泪;也让他无法释怀的是竟有人处于嫉妒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说淅川县外贸就是朱元军给搞"垮"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淅川县外贸的失势是由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坐等上门客的行业积弊造成的,当时身居内陆农村连省城都没有去过的朱元军毅然决定亲赴深圳口岸开拓市场。"我当时是背着干粮只身闯深圳的,一没熟人二没钱的市场开发的艰难是可以想象的,记得当时最难熬的两个星期我每顿饭都是靠一包方便面充饥,我当时的体重已经瘦掉了20多斤,整个人都走了样。但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饿死在深圳我也要把市场打开。最后终于是诚心感动上天的怜悯,我拿到了第一笔30万元的订单。"说起当时闯市场的艰辛,朱元军不免心有余悸,但他似乎更赏识自己当年的果断和坚毅。如果说把企业家分为形势造就的幸运者和被形势逼迫者两类,朱元军显然属于后者。

  儿媳做了业务"翻译",商场如战场,这话一点也不假。

  多年的摸爬滚打,虽然使"元军草地毯厂"成为中西部地区行业最大的单体企业,但却不具有行业聚居优势,中国最大产业聚居区在四川,而四川的草编原材料多是成本低廉的农业副产品———稻草和水灯草,在涉外业务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由于其质地柔软,与纤维丰富而又质地坚韧的龙须草相比,属于略逊一筹的不同质产品,因此,对于不同要求的客户群来说,"元军草地毯厂"的产品具有物以稀为贵的"另类优势",这就会在无形中"得罪"一些竞争对手。当然,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上世纪90年代,"元军草地毯厂"经历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挫折。因为轻信了"天上会掉馅饼"的谎言,就轻易把别人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的订单拿下,并按照这笔当时"最大的订单"进行供货,结果上了别人的当,让别人把货给"黑"了,最后"虎口夺食"所剩无几,企业差一点倒闭。"惨痛的教训,使我牢牢记住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祖训。"朱元军感慨地说,这次教训让他刻骨铭心。

  另一次是吃了不懂英文的亏。

  由于草地毯生意是直接对准老外的,所以元军不得不高薪聘请业务"翻译",但在1996年,一笔最大的订单竟然让"翻译"给"掉了包","翻译"自己组织货源与商家供货,而把元军给闪了。事后,他才知道,"翻译"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吃里扒外"了,多次偷卖元军的业务订单。真相大白后,大度的元军并没有追究"翻译"的法律责任,只是把他辞掉。

  从此,元军一面不断更换"翻译",一面开始物色最"安全"的"翻译"人选。这其中,他搞了个"两步走"战略,一面让懂英语的大儿媳"速成强化"后接手"翻译"任务,一面直接送二儿子到英国专修英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

  元军告诉记者,目前总经理由早就涉入"江湖"的大儿子接管,自己只是把把舵。"现在轻松多了,也能够冷静思考一些问题,回忆*年来发生的许多事情,还包括前些年要扩张项目增加自己并不熟悉的玩具产业的失利等等,都是不冷静的结果"。人尽其才的家族式管理让元军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元军企业的生意是越做越大,而市场风险则降到最低。

  我们祝愿包括元军在内的所有家族式企业都能够把家庭成员拧成一股绳,朝着既定目标,一路走好。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5

  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周华的发展轨迹里,他喜欢用“从自行车到宾利”来形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最初怀揣4000澳元只身来到澳大利亚到现在成功建立起自己的财富王国——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周华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

  如今,周华已经在悉尼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地产投资品牌,经历了6年多的高速发展,亚太集团总共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即使在去年全球经济衰退、地产投资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亚太集团仍然创造了数亿澳元的业绩。他的成功经历不仅是希望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打拼自己事业的准移民群体的榜样,也为如何投资海外市场、如何参与海外竞争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984年,两个大学生在北京大学32楼232宿舍畅谈“愿望”。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另一个说“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保时捷轿车”。

  25年过去了。2009年12月,这两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相聚,他们现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初的“愿望”。想要“永久牌自行车”的是俞敏洪,他如今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想要“保时捷轿车”的是周华,他如今是澳大利亚亚太投资集团总裁。

  靠自己本事做事

  1991年,周华毅然放弃了前程似锦的外交官生涯,怀揣4000澳元,带着梦想在澳大利亚开始创业。当时,他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白手起家,达到事业上的成功。

  上大学前,周华自称是一个“很简单,但不服输,靠自己本事做事的人”。他强迫自己把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要求自己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英语口语。四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由不敢张嘴说英语变成班上英语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

  1991年,周华与妻子何小叶怀揣着4000澳元移民澳大利亚。

  刚到澳大利亚,周华去面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没有“当地经验”而失败。后来,他申请到为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的工作,另外,他还“带着极大的热情”负责关店门和擦洗地板。晚上送比萨饼,白天去挨家挨户敲门卖货,他至少每天要敲200户人家的门。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在外交场合被称为‘阁下’的人,现在却在大街上挨户敲门贩货。”“我曾是外交官,可现在什么也不是了,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周华坚信:“不管被拒绝多少次,永远去敲下一道门。”

  思维改变了,人生就改变了。从1991年以后接下来的7年,周华做过保险生意,做过各种小买卖,生活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于是他一次次地选择放弃,他始终认为,如果你在合理的时间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就该考虑要么在做事方式上、要么在渠道上有所改变,但永远不能放弃你的梦想。

  “把每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

  1998年,曾经一起做过保险的同事的经历启发了周华,他的这位朋友因做房地产生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拥有了25套商品房。3年之后,那位朋友凭借出售这些房产而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朋友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周华,他意识到“以前的路走错了”,于是他又放弃了已经有所成就的翻译公司,开始从事房地产投资经营。

  他首先应聘到未来集团去做一名普通员工,几年风雨之后,周华做到了年入200万澳元以上的职位。然而,他再一次在别人的惊异中离开,入主澳帝集团,并在2003年10月成立澳帝集团悉尼分部。经过几年的努力,澳帝的销售额达到15亿澳元。

  2006年7月,周华放弃了澳帝集团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成为澳帝悉尼公司的完全和唯一的股东,同时将公司更名为亚太集团,8月15日亚太集团墨尔本分部成立,9月15日亚太集团阿德雷德分部成立。亚太集团在几年里,向数千名投资者推荐了价值数十亿澳元的房产。

  外表文质彬彬、温和稳重的周华其实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冒险家,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归零和关键时刻的果断抉择也清清楚楚地凸显出他的野心勃勃和冒险精神。

  “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周华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时这样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败。这种*乎天成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王国。而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在中国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澳洲社会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工作当成追求梦想的一部分,那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有意思得多。”在周华的发展道路上,梦想一直都是远方的灯塔,坚定清晰地指引着他。经过7年的打拼,他并没有因为小有成就而满足。

  周华对于梦想和成功的执著是他成功的关键,他始终理智而清醒,不会因为小有成就而停止追求的脚步,甚至不惜舍弃巨大成就,选择归零,重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周华在不断刷新创业的“履历”。善于梦想的周华也为他的亚太集团设立了一连串的“梦想”,其中“亚太梦想”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帮助普通人成功和致富。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

  “很多人回避风险,而成功人士则会分析风险。”周华说,善于分析风险并拥有驾驭风险的能力使他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进。

  2009年12月14日,寒风刺骨。为了听周华的励志报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阳光报告厅座无虚*。周华诚恳地对大学生们说:“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干什么工作,只要你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的,社会都会向你致敬。”“目标一旦设定,你若是认真的,就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只要是你能想到而又坚信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将来如何挣钱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要挣多少钱,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如果你自己不定,别人就要给你决定了。”周华说。

  周华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固然很重要,但对年轻人在领导风范、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赚钱与投资方面的培养还略有不足。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教育,成为周华的另一个目标,他希望带领更多的中国青年成为企业家,为更多的同胞提供创业机会。

  如今,俞敏洪和周华在大学时代的愿望早已“提前超额”实现。俞敏洪拥有的`资产早已不知道可以买多少辆自行车,而周华也开着崭新的宾利,在悉尼大街上行驶。2009年相聚,他们又开始谈论新的“梦想”——创办一个成功学院,俞敏洪负责培训语言,周华负责教授成功的方法。

  展望“波音737时代”

  周华是一个永不止步的人,他总是在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虽然他早已达到初来澳洲创业时岁入百万的梦想,他的财富王国亚太集团的事业也稳步发展,但他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把亚太集团建成为价值10亿澳元甚至百亿澳元的跨国企业。

  这是一个大胆的宣言,但周华却不惮于将这样大胆的宣言公之于众,在他看来,10亿澳元只是100个百万元。“我早已在玩百万元、千万元的生意游戏了,只需把1000个百万元聚敛起来并留住就可以了。”

  周华是一个敢冒风险的企业家,但是在没有经营和管理过一个迅速成长的大企业的情况下,他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带领一个企业冒风险,更不能把公司员工的饭碗和前途当儿戏,他为自己找到一位导师,一位曾经成功经营过10亿澳元公司的前总裁,为自己的发展和企业长远规划做顾问。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周华更是计划将业务扩展至主流社会以及海外,最终成为一个跨国地产投资服务*台。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 (菁华5篇)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1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丧失,他们再也不晓得受苦实在是一种取得、领悟和生命的再造。

  说一句我本人的亲自体会,一个人生涯得太顺利,免不了会骄傲自满,随心所欲;一个人生活得太充裕,免不了会骄奢狂妄,崇尚浮华。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曲折、一点妨碍,就很轻易会沉沦在自我满意的世界里,无奈超出自己现有的思维境界,而生命的停顿,其实就是一种逝世亡。相对的死亡。

  要说到受苦,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自己的神志清明、性灵觉悟,在“痛定思痛”之后,加强我们的内涵,修改我们的行动,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一种提高,一种成长。

  我们受苦,有时候是因为违背做作法则;尽情酒色,暴饮暴食,肠胃必定受损,身材吃亏;舍大路而就险径,失事的危险率必定增添。我们假如不遵照天然的法令,上天也往往借此向我们提示忠告。省得由于我们的愚鲁无知,而造成更大的损害和损失。

  我们出错,无论是无心仍是有意,最后都必需要蒙受过错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导管教,或者是上天给我们表彰,好叫我们觉悟,及时回首。因而,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很多窒碍困厄,辅助我们成为一位灵通睿智的人。

  有时什么起因都不,受苦单单只是上天为要磨难我们的心志。一直的挫折以淬炼我们生命的弹性与耐力,不断的打击以培养咱们性命的坚实跟强韧,流血的胸口是为了让我们更能领会别人的创痛,更贴*人心、更温顺地拥抱大地。

  正因为受苦,我们才会懂得人生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份敬虔稳重,对生命多一份爱护尊敬。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匆匆受益的。

  我这一辈子,自己也弄不明白我毕竟吃了多少苦,吃过多少苦。固然这所有已经由去了,可是我仍然历历在目。自从我开端做博客起,我忽然就清楚了一个情理,甚至能够说是一个真谛。其实我过去所吃过的苦,给带来的是进程,而不是成果。我仿佛觉醒到我从前吃的苦,实际上是一种播种。我当初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年青,这都要感激过去吃得苦。为什么呢?你听我跟你缓缓的说。

  我所吃过的苦,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灾害。他给我带来的是,成绩了我一番作为的催化剂。

  我可能做的论断,就是吃苦总会造就成功。信不信由你。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2

  富兰克·克拉克从小就喜欢绘画,但是他的表现却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孩子练*绘画的时候,都是先选好景物,支起画板,然后全神贯注地画。他选好景物后却不急着画,而是像一个旅行者那样在景物及其周边四处溜达游玩一番。不仅如此,充满好奇心的他还会向别人打听这一景物的历史和典故。如果能听到和景物有关的精彩故事,他比捡到金子还开心。

  看完景色、听完故事后,富兰克·克拉克才支起自己的画板,一边沉浸在刚才游玩的快乐里,一边作画。

  画到高兴的地方,他会把刚才听来的关于景物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和身边的人分享一下。有时,他更是一个人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一边乐呵呵地把画作完成。

  渐渐地,这种一边游玩一边作画的方式,成了他独特的创作方法。

  学成之后,富兰克·克拉克很快在绘画圈里有了名气,这既因为他的画作非常出色,又因为他与众不同的快乐创作方法。后来,他将自己快乐的创作方法融入到教授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很受学生们欢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向他学*绘画。很多原本对绘画并没有太大兴趣的人,完全被富兰克·克拉克轻松好玩的创作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起了学*兴趣。在向他学*绘画的过程中,大家的学*成果虽然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舒畅。

  富兰克·克拉克的快乐绘画方法越来越有名气,英国*电视台和爱尔兰国家电视台多次邀请他制作教学节目。

  节目刚刚制作播出后,一些人很不以为然,甚至不赞成这样的节目。因为以往的节目都是类似课堂授课一样教授大家绘画的方法,这样像一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玩耍的传授方式让不少人感到不适应,甚至有的节目制作人预言他的节目不会播太久。然而,富兰克·克拉克新奇有趣的教学方式逐渐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他的节目不仅一直播了下去,而且越来越火爆,多年以来,长盛不衰。

  随着时间的流逝,富兰克·克拉克的年龄越来越大,但他还是像年少时一样一边游玩一边绘画。这种绘画风格和教学方式不仅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上了年纪的老爷子早已不满足画一个简单的景点了。他开始周游世界各地,一边旅行一边绘画。有时候,他会带着观众们的目光走进一个充满历史积淀的古堡,在古朴沧桑的屋子里为大家讲解发生在这里的凄婉往事。有时候,他会叉着腰站在船上带着大家从远处欣赏小岛上的美景。有时候,他还会在青山绿水间看完风景后讲一点自己的小感受。最后,饱览了美景的富兰克·克拉克会在节目里教大家用简单巧妙的技巧和方式,把这些旅途中最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在他的节目里,绘画并不是简单地教授你什么技巧,而是在带着你一起玩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绘画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你。这哪里是教人绘画,分明是一个老顽童带着大家欣赏五彩斑斓的世界。

  如今的富兰克·克拉克,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爱尔兰籍画家,在绘画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老爷子不但用他快乐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创造了一个传奇,而且还在将这个传奇继续下去。

  谁说成功就一定要用透支健康、如同拼命三郎一样的方式去换取?有时候给生活和工作注入一点快乐轻松的趣味,成功反而会更容易降临。

  画着,笑着,走向成功。富兰克·克拉克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好好向他学一学这做人做事的大快乐、大智慧。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3

  松下幸之助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做生意就破产了,家境逐渐衰落。出于内疚,和因天灾人祸而产生的变故之后,他的父亲把振兴家业的期望,都寄托在家里唯一的男孩幸之助的身上,经常给他讲一些伟人或历史人物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并一再告诫他“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由于肩负着重振家业的使命,幸之助很小就给人当学徒,每当他累得快要挺不住的时候,便以父亲“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话来鞭策自己。

  17岁时,幸之助决定把事业定位在电器上,于是决定到电灯公司上班。由于以前经历过很多磨练,幸之助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电灯公司的电工工头。白天努力完成业内任务之后,晚上就琢磨研发一种新型灯头插座,对于小学还没毕业的他来说,发明一种从未涉及过领域的产品,该是多么的艰难,但他硬是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

  然而,再好的发明,没有市场的确认也是白搭,当他拿着开发出来的新型插座进行推销时,虽然得到很多商家的认可,但依然没有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费尽口舌也没推销出去多少。初战受挫,幸之助有点沮丧,当他看见床头的座右铭时,不由得勇气倍增,强迫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祸兮福所倚”,此话颇有道理。正当幸之助做好准备坚持下去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制作电风扇底座的订单,并且商家承诺只要做得好還会后续订货。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又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此以后,幸之助凭着“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成功”的信念,创下了神话般的“松下电器”跨国公司。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4

  儿时住在乡下的外婆家,一天,我同表哥上山砍柴,忽然一条匿藏在草丛中的毒蛇蹿了出来,咬伤了表哥的脚。他痛苦不堪,被咬的那个脚趾迅速肿了起来,变得乌黑。就在这时,只见表哥咬咬牙,果断地用柴刀砍断了那个脚趾。看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吓得目瞪口呆。他迅速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下山。表哥虽然少了一个脚趾,但以短暂的痛苦保住了一条命。

  而海外一则关于“舍臂保命”的动人故事,更是意味深远。那是2006年4月26日,美国登山爱好者拉斯顿到离犹他州东南241公里处的蓝约翰峡谷登山探险。在攀过一道1米长的狭缝时,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他试图将其推开,不料它摇晃了一下,突然猛地下滑,将他的右手臂夹在了边上的石壁上。尽管拉斯顿想方设法用左手去推巨石,但却无法抽出右臂。碰巧那天,他携带的探险设备、干粮水壶和急救包等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带手机。于是他只好原地躺着,等人来救援。吃完干粮之后,拉斯顿便靠水度日。到第四天,水壶中一点水也没有了。

  第五天早晨,当浑身无力的拉斯顿从断断续续的睡眠中醒来时,终于明白:蓝约翰峡谷过于偏僻,人迹罕至,只有靠自己救自己了。最后,他下定决心,用随身携带的8厘米长的袖珍小折刀给自己的右臂实施截肢。钻心彻骨的剧痛和大量失血使拉斯顿差点昏厥,但他仍然坚持从急救包中取出杀菌膏和绷带,给切断的右臂做了紧急止血处理。

  拉斯顿跌跌撞撞地上路了,走出11公里后被两名登山者发现。在他们报案后不久,一架救援直升机飞来了。拉斯顿终于获救了,他的壮举使自己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好汉。

  有失才有得,人生从来都是这样。还是歌德悟得最透彻:“生命的全部奥秘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表哥的性命正是在失去一个脚趾后才得以捡回来的。拉斯顿之所以能够大难不死,在于他舍弃了右臂。

  有时,聪明的舍弃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策略,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不过,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睿智。

  勇于舍弃者精明,难能可贵;乐于舍弃者聪明,潇洒做人;善于舍弃者高明,稳操胜券。无舍弃即无幸福,此话一点也不夸张。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5

  在大千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鱼。而在所有的鱼类中,飞镖,是鱼类重要的一个器官。鱼,也是靠着飞镖,才能保持身体的*衡和方向感。

  但是世界上只有一种鱼,是不用靠飞镖就能实现保持*衡和方向感的,那就是鲨鱼。鲨鱼,这个比恐龙还要早三亿年的动物。在几亿年的不断进化中,就是靠着不断的运动,永不停歇的精神,才实现了不依靠飞镖,就能保持身体的*衡和方向,也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才能战胜任何困难。

  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凯泽,就是一个有着鲨鱼精神的人。幼年的凯泽,随家人逃离了纳粹德国,定居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在俄克拉荷马州,他先后做过报童、洗碗工、清洁工等等,面对所有的又脏又累的粗活,凯泽并没有抱怨,反而做的还相当的认真。在这之中,凯泽又经历了父亲病逝,母亲出走的打击。但是年轻的凯泽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更加的卖力,更加的自信。1932年,凯泽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用泵抽取石油。

  这个工作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一项既简单又无聊的工作。但凯泽却不这么认为,他用心的学*,积极的思考。很快,他就发现石油在运输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管道进行传送,既不安全也不方便。1935年,他购买了一辆卡车,并于次年成立了自己的油罐车服务公司。该公司后来跻身俄克拉荷马州顶级石油运输公司之列。

  如今,凯泽的石油公司已跻身全美最大的私人油气生产商之列。凯泽的加速能源公司,拥有专业的液态天然气运输船队,可将天然气送到世界各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面对一切不利因素,要勇于面对一切。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 (菁华6篇)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1

  有了成果,天才方能得到承认,无成果的天才就盲目的信仰和喑哑的圣喻。但是优秀的成果是时间和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每一伟大成就的取得都要在事前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准备。才能来自劳动。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就连走路这样的事在开始的时候也是艰难。

  成果才是天才得到承认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发明相对论理论,也不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迈克尔乔丹如果没有获得六次NBA冠军戒指,也不会被世人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篮球员。莎士比亚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小说,人物刻划生动,文辞优美,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学家。

  而这些人物共同的特征,就是有可以流传后世的代表作。如果没有这些成果,试问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麦克乔登是什么人,就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成果,他们的名字,才能流传后世。

  而这些成果,却不是凭空出现,必须要化很多的时间及劳动的结果,爱廸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99的努力,加上一分的天资,所创造出来的”爱廸生是公认的发明天才,一生中一共取得了1300多种发明专利。并创造出无数的发明,造福世人,他就能够深刻体认到天才是经过无数次的练*、准备、试验所创造出来的,因为他就是经过这个历程,才成为世上公认的发明天才。

  拿破仑是最会打仗的军事天才,一生中唯一失败的两次战役,一次是远征俄国,败于俄国的天寒地冻,最后不得不败退,是输于天气。另一次滑铁卢战役,是因为各国畏惧拿破仑,所以当他逃回国内,各国马上重兵集结,在滑铁卢给予拿破仑致命的一击,是输在准备不及。

  但仍无损他的威名,而拿破仑之所以用兵如神,经常以少胜多,是因为在学生时间,就酷爱阅读,汲取知识。光是他所作的阅读笔记,就有14大本之多,可想而知,他对知识的钻研,是下了多大的功夫。所以才能够成就其伟大的事业,成为法国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成功绝不是偶然,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耕耘,才能有所成就,绝不是一蹴可及。但有些人却看不清楚这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经过坚苦的奋斗,却妄想一步登天,最后的下场都很凄惨。

  试问连走路这么简单的事情,婴儿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跌跤,才学会走路,天底下的事情不都是如此吗?看到别人的成就,不需要太过羡慕或嫉妒。而是要找出背后成功的原因,每个成功人物背后,都有无数血汗的耕耘,才有今日的成就。

  但如果碰到困难,就想要放弃,心情不佳就想要逃避,试问当自己养成放弃、逃避的*惯,还有可能成功吗?成功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准备,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2

  估摸是一年半的时间,具体也记不清楚了。当好朋友联系上我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切改变得太快,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的距离就被无限的拉开。

  当他告诉我以后到北京一定要找他的时候,我隐约觉得他现在已混出了成绩。轻微的语气中透着一股自信。“我觉得以后我会赚很多钱,但也会很忙”。即使他不说,我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速度之快让我瞠目结舌:两年创了三个公司,现在是一家旅游产业的股东,这身份的转变让我望尘莫及。而现在他正准备着出国深造,赚钱是他的副业,搞学问才是他的重点。我能说什么?我该说什么?

  凌晨一点,当我们互説晚安的时候,本该是最容易入睡的时间点,可我却失眠了。大学快走*了尾声,这些年来我都做了啥?

  没有,什么都没有。

  “一个人,要有志向,也要耐得住吃苦受得了压力。人的*台很重要,不要被现有的层次局限住,记住了,一定要不断往上一个层次走。”当这些话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内心被强烈的撞击了一下。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为自己停滞不前,没有追求而感到羞耻。

  “海南人总有一种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心态,所以我不想你也安于现状,这么说只是为了刺激一下你。”我沉默了,他的话千真万确,毫无任何争议。

  “这个社会比你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一定不要坐井观天,这是一件很可怕又很可笑的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去做自己领域里最好的那个,一定要加油!”。

  对于朋友的忠告,我被深深的感动到了。也被深深的刺激到了,我想我需要冷静的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要怎么做?

  没有人随随便便的就成功,在与他失联的这两年多里,他说他每天都特别忙,也特别有压力,还要搞好学*,还要学雅思……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出现在我的朋友面前,我必须加把劲。

  借着这个机会,我想告诉亲爱的你们:加油吧!不要以为你在停滞不前的时候别人会留下来等你,我们已经在起点上输于他人,所以在前进的过程中更不能有半点怠慢。做不到像我朋友那样轰轰烈烈,但最起码也要过得潇潇洒洒。我们的人生才刚开始,对于那些跑在我们前头的人,我们努力奋起直追吧!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3

  春风拂过,百花争奇斗艳,粉绿淡红,她比她更艳,因为她们是对手,对手,助她们越开越艳。

  秋风飒爽,果实挤满枝头,火红硕大,他比他更红,因为他们是对手,对手,助他们越长越红。

  对手,是我们前进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有了对手,我们冲得更快,有对手,我们飞得更高;有了对手,我们笑得更甜。对手,助人成功。

  因为有对手,才铸造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壮史。他们都不甘落后,他们都有一颗雄心,志在四方。那是一个纷争不断,战火弥漫的时代,齐桓公渴望得天下,晋文公也渴求统一各国,于是,他们彼成为对手,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较量,对手之间谁强谁弱,一比便知。战国也依旧如此,越王勾践吴王闾,有对手,有抱负,所以更有力量。

  对手,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助他们成功;对手,谱写了*壮丽的史诗。

  因为有对手,奥运赛场上呼声不止,世界沸腾。刘翔为何有“飞人”之称,对手给予他力量;姚明为何被青年人所追捧,对手给予他压力;晶晶落水那一刻,所有人为之惊叹,她为何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对手给予他力量。运动员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竞争对手给他们的压力,因为有对手,他们才更好的找准目标,勇攀高峰。

  对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手,让人成就事业。

  因为有对手,莘莘学子登上成功殿堂。在这个十八岁的花季,我们都在奋斗,只为一个目标,她在努力,她在刻苦,我也在拼搏,我们成了竞争的对手,为着同样的目标,有共同的努力方向,还有什么会让我们停留,只有鼓起勇气向前冲这一唯一的选择。拼搏过后,吸一口气,相信我们都会成功。

  对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对手,让梦想成为可能。

  当你贪玩时,想想对手,你将奋发向上;

  当你成功时,想想对手,你将越走越远;

  当你失败时,想想对手,你将战胜困难。

  对手,是我们的伙伴;对手,助我们成功,有对手的竞争将更有意义,更有激情。

  珍惜对手,我们一起进步!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4

  在很久以前,有两个年轻人去远方追寻自己的理想。不幸的是他们中途遇到强盗,不仅身上的钱粮被打劫一空,在逃亡的过程中还迷失了方向。他们走了两天两夜也没有走出去。那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荒无一人,他们饿得奄奄一息。

  就在这时,一位慈善的长者将一根钓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放在地上让两个人选择。两个年轻人欣喜过望,有了其中任何一样东西,他们就可以活下来。可是选择什么好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一个年轻人选择了鱼竿,他想:有了鱼竿,可以钓到更多的鱼,就不用担心以后的日子了。另一个年轻人选择了鱼,他的理由是:现在饿得前胸贴后背,最要紧的是保住性命,其它的事等以后再说。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分别拥有了鱼竿和鱼。两人分道扬镳后,拥有鱼的年轻人就地升起了一团火,将鱼穿在一根木棍上烤熟,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惬意地睡了一个大觉。然而好景不长,他拥有的鱼很快就吃光了,可前方的路依然茫茫无边。短暂的欢愉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年轻人最终没能走出困境,饿死在鱼篓边了。临死前他十分后悔:当初为什么我不选择鱼竿呢?有了鱼竿何愁没鱼,何愁没有出路。带着无限的眷恋,他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

  拥有鱼竿的年轻人心中有了信念,忍受着一阵阵饥饿的侵袭,日夜兼程地向前行走着。他想,有了鱼竿,只要找到一条小河就有希望了,所有失去的东西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找回,他会拥有别人拥有的一切。然而,这位年轻人的运气实在太差了,当他好不容易看到大海时,却已经耗尽了全部精力,没有一丁点儿的力气垂钓,最后他饿死在海滩上。临死前,他非常后悔:如果当初自己选择鱼,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了。带着无限的眷恋,他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

  两个年轻人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如果选择鱼竿的那个年轻人与选择鱼的那个年轻人能走在一起,先利用现有的鱼,度过眼前难关,然后来到大海边,再利用鱼竿一同打拼,那样他们不但都能活下来,而且还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可遗憾的是他们一个选择了现实,一个选择了理想。也就是说,理想与现实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理想的`人很多,然而真正成功的人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排除其它因素不说,单就理想而言,有的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人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有的人畏首畏尾,中途退却;有的人满腔壮志,却从不付诸行动;有的人贪得无厌,作茧自缚;有的人德才兼备,但南辕北辙……而如果我们能够将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理想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所处的环境出发,一切从自身的能力出发,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有把握走向成功。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5

  怎样才能成功 谁不渴望成功?,尤其是怎样才能获得快速成功成了许多人心中无法放下的问题。于是,为了寻找捷径,人们往往模仿成功的人士,指望克隆出一样的成功。但是,成功从来就不去敲他们的门。他们困惑不已:为何如此?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缺少勤奋,不缺少坚持,但是为什么未获得成功?这时候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适合做些什么,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成功,那光芒会刺眼,令你方向不辨,令你只想成为别人,而不是成为自己。一句话,有时候,成功不是滴水穿石这么简单,不是闻鸡起舞就够了,还得好好认识自己。

  所以,聪明的人不会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充分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有一个寓言很有意思:一只老鹰俯冲抓羊,一抓一个准。乌鸦非常羡慕,就学着老鹰的样子俯冲着去抓羊,结果爪子被羊毛挂住,挣扎不脱,被牧羊人轻易逮住了。牧羊人的儿子问牧羊人:“为什么乌鸦这么容易被抓到?”牧羊人说:“因为它忘了它是一只什么鸟!”

  不能完全否定这只乌鸦的行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乌鸦渴望成功,有抓羊的理想,这没有错。但是乌鸦的下场很可悲,原因让人深思:如果乌鸦知道自己只是一只乌鸦,无论再怎么练*也不可能练出凌空俯冲抓羊的本领,它就不会那样去做了。由此可见,认识自己的资质,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去勤奋努力,才有成功的机会。

  反面的例子很多,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讲的都是相同的故事。

  来看看体操王子李宁的故事——

  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3金2银1铜的辉煌成绩后,打算退役。因为这时的李宁25岁了,且满身是伤,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身体情况来看,是时候退出体坛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国家队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让李宁担纲,明知不适合但不想背负忘恩负义临阵脱逃骂名的李宁还是参加了,结果兵败汉城。这次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无论如何,他都不适合做体操运动员了,退役,也许才能创造人生新的辉煌。回国下飞机时,他独自走在几十米外的通道上,没有鲜花和掌声,这是一条被李宁称为“世态炎凉之道”的灰色通道。很好,这条灰色之道让他学会了思考,重新认识了自己,更明白了什么时间适合做什么,不合适做什么,如何做时间和成功的主人。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李宁创建了著名的李宁品牌运动服并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他不仅创造了体育奇迹,也创造了商界辉煌。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认识自己,经营自己,活出精彩人生。

成功者的个性励志文章6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丧失,他们再也不晓得受苦实在是一种取得、领悟和生命的再造。

  说一句我本人的亲自体会,一个人生涯得太顺利,免不了会骄傲自满,随心所欲;一个人生活得太充裕,免不了会骄奢狂妄,崇尚浮华。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曲折、一点妨碍,就很轻易会沉沦在自我满意的世界里,无奈超出自己现有的思维境界,而生命的停顿,其实就是一种逝世亡。相对的死亡。

  要说到受苦,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自己的神志清明、性灵觉悟,在“痛定思痛”之后,加强我们的内涵,修改我们的行动,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一种提高,一种成长。

  我们受苦,有时候是因为违背做作法则;尽情酒色,暴饮暴食,肠胃必定受损,身材吃亏;舍大路而就险径,失事的危险率必定增添。我们假如不遵照天然的法令,上天也往往借此向我们提示忠告。省得由于我们的愚鲁无知,而造成更大的损害和损失。

  我们出错,无论是无心仍是有意,最后都必需要蒙受过错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导管教,或者是上天给我们表彰,好叫我们觉悟,及时回首。因而,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很多窒碍困厄,辅助我们成为一位灵通睿智的人。

  有时什么起因都不,受苦单单只是上天为要磨难我们的心志。一直的挫折以淬炼我们生命的弹性与耐力,不断的打击以培养咱们性命的坚实跟强韧,流血的胸口是为了让我们更能领会别人的创痛,更贴*人心、更温顺地拥抱大地。

  正因为受苦,我们才会懂得人生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份敬虔稳重,对生命多一份爱护尊敬。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匆匆受益的。

  我这一辈子,自己也弄不明白我毕竟吃了多少苦,吃过多少苦。固然这所有已经由去了,可是我仍然历历在目。自从我开端做博客起,我忽然就清楚了一个情理,甚至能够说是一个真谛。其实我过去所吃过的苦,给带来的是进程,而不是成果。我仿佛觉醒到我从前吃的苦,实际上是一种播种。我当初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年青,这都要感激过去吃得苦。为什么呢?你听我跟你缓缓的说。

  我所吃过的苦,其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灾害。他给我带来的是,成绩了我一番作为的催化剂。

  我可能做的论断,就是吃苦总会造就成功。信不信由你。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成功者励志演讲稿 (菁华3篇)

成功者励志演讲稿1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自信是什么?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总之,自信是指向胜利的导航塔,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当*革命处于低潮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敌人日搜夜捕,*“屡不得脱”时,他满怀自信,高唱“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开遍自由花”!*的《梅岭三章》就是撼人心魄的自信之歌、胜利之歌!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致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

  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只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赶上,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碍限制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坐失成功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只要走出了自卑的阴影,迎接我们的就是一片艳阳天。

  无论是《千手观音》还是舞动奇迹中的《追光》,演员们都以强者的信念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卑,他们震撼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战胜自卑,培养自信,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自负者与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负与自卑都是极端心理,自负者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暂时的军事优势使他盲目自负,自封“霸王”,结果被刘邦打败,昔日不可一视的英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从这里我摩恩可以看到,正确估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限,对一个成功者来说真的很重要。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生活学*中,我们要相信自己,却不自负;要正视不足,却不自卑。选择自信,战胜自卑,远离自负,这是新世纪的要求,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要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充满自信的名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成功者励志演讲稿2

  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到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在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正是有了远大的理想,正是有了一种信念,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理想和信念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使她走出黑暗,走出死寂;理想和信念像巨大的羽翼,帮助她飞上云天。

  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下来,我们需要的很少,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和信念,使贫穷的人变得富有,使黑暗中的人看到光明,使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使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关于信念有这样一个故事: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耗尽了所有的水,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他们一个个面如死灰,再也迈不动步子。这时队长从背包中取出一个水壶,双手举起来,用力地晃了晃,惊喜地喊道:“这里还有一壶水,但在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他们原来濒临绝望的心中萌生出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艰难的前进。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都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细沙。他诚挚地说:“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也可以变成我们清冽的泉水。”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是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人生在特定的阶段有着特定的使命。求学的阶段,就是为实现人生目标迈出重要一步的时候,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你将追悔莫及。所以咬咬牙,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我们好比是在乘一辆车前往目的地,沿途有很多东西吸引着我们,但你最好不要为了他们牵扯太多精力,而要使目光一直朝着终点的方向看。如果你忍不住跳下车去欣赏暂时的美景,这辆车就开走了,也许你会看到另一辆车,也许你最后同样到达目的地,但那也不是你人生准点的时刻了。

  搁置一下与前进无关的心事,十几年的辛勤苦读,为的就是这最后的胜利。我深信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请坚信,胜利的曙光终将来临。走过坎坷,充满自信,越发坚强。让我们用快乐迎接每一次考验,用沉着对待学*,用*和对待成绩,用无畏去面对荆棘。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进,很少有人清楚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我们只有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它的起点就在此刻。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在你沮丧的时候;只争朝夕,在你懒散的时候;只争朝夕,在你还拥有梦想的时候。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永远充满希望,现在就开始吧,把握每个瞬间,不要再犹豫!

成功者励志演讲稿3

  我认为,从获得成功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不懈努力,拼搏与奋斗,名至实归的成功;一种是偶然的,碰巧抓住一个机遇就成功了。这两种成功效果是一样的,但有一个奇怪的想象,就是绝大多数人愿意给予前一种成功者掌声,,但却并没有那么多的人为后一种成功者鼓掌。因为人们觉得通过努力奋斗而成功的人付出了很多,大家对他服气,换句话说就是对这个成功心理*衡。可对于偶然抓住机遇成功的人,人们认为他取巧,算不得英雄好汉。很多人都会想,换了自己,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也是一样的成功。所以对这个成功心理不*衡。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有一定实力的人不为这种成功者鼓掌。

  那么我要问一下这些不鼓掌的人,为什么别人抓住了机会而你没有抓住呢?我知道你会说:“老天眷顾他嘛,机会又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你想过没有,他如果没有实力,抓住机会又能成功吗?单凭这一点,就不能抹煞了他的成功。况且,机遇为什么光顾了他而不降临在你面前呢?偶然也是有必然性的,也许是因为他*时积累的经验,在也许是因为他*时给人的印象,机遇就这么给了他机会。

  既然他成功了,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可能他水*没你高,但想想看,水*不高还成功,水*不是更高了吗?亦或许他在获得他那个机遇,他那个成功方面比你有优势,而你的机遇,可能还没有来或是你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应该心理失衡。可我们人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从小学、初中、一直升到高中,又面临着高考,十来年的教育告诉我们:胜者威望,败者为寇。所以一些人便有了这种不太健康的,潜在的心理问题。而我认为,作为一个高中生,是有能力控制这些情绪的。我们应该去接受别人的成功、欣赏别人的成功、为别人的成功鼓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有成功的。

  好了,如果我在这里的演讲还算比较成功的话,那么为我鼓掌的都是健康的。


成功者的创业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汇总五篇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1

  看门也要看得跟别人不一样

  1995年,郑耀南20岁,那时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郑耀南从福建老家带了500块钱,跑到深圳。只有中专毕业的他,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沃尔玛中国总部做保安,看门。

  即使看门,他也要做看门人里面最优秀的。他会留心记住每一个进出的人的名字,见面时能直接叫出来。由于他的聪明,几个月后,他从总部大门的保安调到卖场做保安。对别人来说,这不过是换个地方看门。对郑耀南来说,却是他人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卖场做保安的时候,他用心观察学*,研究消费者买东西的心理,研究销售员是怎样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研究超市是怎么管理商品的。当他知道一瓶小小的化妆品可以卖到300块的时候,他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坚决改行做了销售。两年后,他辞职创业,凭借自己手头的2万多元,开了第一家化妆品店。一年后就开到了8家。

  日子似乎过得不错。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文胸的小摊,一件10元的内衣,一小时营业额竟然卖了差不多1000元!他又坐不住了,创办了都市丽人风内衣公司,也就是现在都市丽人的前身。

  郑耀南的成功,与他身上这股钻研劲分不开。如今郑耀南每年至少上课40天,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每天晚上写日记。他身上随时带着一个本子,跟别人聊天时发现有用的点子就记下来。见过郑耀南的人都说,他说话非常有水*,谁能想到他竟然只有中专毕业呢!这都是不断学*的结果。

  郑耀南一直相信四个字:天道酬勤。这也是他给创业者的最大经验。

  他的扩张策略:逆势抄底

  郑耀南做事颇有李嘉诚的风范,他的扩张策略就是逆势抄底。到2013年底,都市丽人终端销售额接*60亿,门店数量超过5800家。其实,他最重要的扩张时机就是两次。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铺位成本低,郑耀南借机从十几家门店扩张到50家。

  第二次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郑耀南发现国内市场并没有真的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收购成本却低了很多。那一年,他只用原来一半的价钱就买了厂房,还收购了几家企业。

  他的开店策略:抓四个要点

  开店本来就不容易,把店开成功更难。郑耀南总结了开店成功的四个要点:一是选址,二是货品管理,三是店长和员工管理,四是有效的开店指导。

  选址,郑耀南的秘诀是开到社区、商业街、大学城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他很少打广告,每个店本身就是广告。

  货品管理上,他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做调研,制定相应的货品供应计划和营销计划。这也源于他一次失败的经历,当年他将广东的经验直接复制到湖南,却发现当地消费者并不买账,原来两个地方顾客对货品的选择和购买*惯很不一样。现在,通过联网系统,他在总部已经可以掌握全国每个店的销售情况,从而判断出不同地方消费者的偏好。

  郑耀南还有一整套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比如一个店到底配几个员工,可以利润最大化。

  他的发展策略:轻资产重设计

  都市丽人原来是一家产销一体的企业,现在,郑耀南已经向“轻资产”的方向转型了。他逐步剥离制造环节,把工厂逐步卖掉了,将资源投入到研发设计等领域。目前东莞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用在研发上的。

  每一年,郑耀南的公司都要研发1000多款新品。在郑耀南看来,好的设计和好的品牌才能卖钱。他的目标,是将都市丽人打造成内衣界的耐克,蝶变成品牌运营商和中国商业零售领导企业。

  他的创新绝招:好创意奖100万

  郑耀南在创新上很有一套。除了充分用好自己的设计师,他还很重视来自一线的意见。都市丽人在2008年就成立了创新委员会,拿出30万到100万,奖励员工的一个创意。

  有一次郑耀南巡店,有员工向他建议,能不能在店铺卖男士用品,因为很多女顾客到店里来都会问起。郑耀南一听,当即就找了部门调研,确实有90%的男士内裤内衣袜子都是女士购买。最终敲定,每个都市丽人的门店都有10%的男性用品。这个创新的作法为公司增加了10%的利润,当初提建议的员工也得到了重奖。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2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的阻挠,因为***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李河君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接受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符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赖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直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情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达到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赖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不过,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取代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3

  *日,东航物流引入联想及德邦物流等4家投资者,并实现员工持股,正式成为民航领域首家进行混改的试点企业。引起外界关注的是,诸多物流企业中,为何不是顺丰或三通一达,而是德邦成为股东?

  其中一个答案是:德邦拥有国内最具规模的公路地面运输网络,可以为货物下飞机后提供有效连接。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的旅行社小会计崔维星,是如何跨界做物流一手打造出德邦的?

  夫妻创业

  1992年,从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的山东人崔维星,到广东国旅上班。回忆起自己这第一份工作,崔维星不胜唏嘘:“当时我每天就是核对旅游团的消费账单,不断打电话核实,然后再机械地打对勾。后来我发现同宿舍的导游工资都能拿到1万元,我觉得我比他们牛多了,凭什么才拿1500元呢?于是1993年10月我就离职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的,最后去了珠海一家酒楼当会计,工资还是1500元,而且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只有周日才能休息,还不能出远门,要随叫随到。我当时肠子都悔青了。离职三个月,我就又重新回国旅上班了。”

  重回国旅的崔维星被安排到国旅货运位于广东中山的分公司去做空运货运业务,就此与物流结缘。由于营业点位置较偏,崔维星虽然想尽办法打开局面,但离初始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1996年8月,国旅货运决定放弃中山业务。

  崔维星不愿放弃,决心辞职单干。当年9月1日,他的“崔氏货运”开始营业,主营毛衣空运与电器托运业务。

  公司当时只有四个人:崔维星及爱人薛霞、一个司机、一个搬运工,办公室只有8*方米。虽然人手紧张到了极致,但由于减去了大公司操作的中间环节,加上丰富经验,不到一年,崔维星就赚到了*20万。

  1997年,为了扩大业务,崔维星将公司搬至广州。因为每天都要跑一趟南方航空老干部客货运处发货,他结识了不少南航的朋友。1998年6月,崔维星承包了这一货运处,开展航空货运代理业务。

  然而,当时货运处包括车辆和应收账款在内的所有资产才20万元,承包第一个月就亏了3万元,员工几乎走光。重压之下,崔维星居然想出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空运合大票”,货物的运送模式由之前的零收零发改为零收整发,成本降低了,客户也享受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和更实惠的价格,货运处开始迅猛发展。

  2000年,崔维星将货运处更名为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员工60人,还将业务拓展到了深圳和珠海。2002年,德邦已成为广州区域的“空运散货之王”。

  舍大取小

  然而,做空运看似赚钱,实则处处受制于人,航班晚点、订不到舱位都是常有的事儿。崔维星回忆道:“有时候接到货物却停在仓库四五天都走不了,早上去看一次,晚上去看一次,货还是运不走,望眼欲穿却束手无策,甚至急得掉眼泪。”“受气”的崔维星开始琢磨着如何突破限制。2000年左右,随着我国公路高速网的逐渐建成,他看到了希望。2001年4月,德邦在广州白云区新市货运市场开了一个档口,开通了第一条从广州到北京的汽运专线。空运起家的德邦,由此闯入了公路汽运领域。

  汽运业务开始后,业务员拉到了很多大客户,整车整车的货量让德邦尝到了甜头。比如某国际化妆品品牌的合作商在德邦广州机场路营业部发货四五百万元,一天内就装了十几辆车。然而,这一大客户却出现了拖欠款项的行为,德邦最后以减免的方式才追回了欠款。此外,手机类、灯具类等大客户也出现类似情况。

  不愿再“受气”的崔维星经过痛苦思考,决定放弃这块很多公司都想抢的“大客户肥肉”,将客户群锁定在了庞大的中小零担客户身上。

  零担是一个物流行业之外的人很少听到的词。零指的是零散,担在古代指的是扁担,在这里指的是车,零担就是指一张运单托运的货物不够装一车,必须好几批货物才能装凑成一车。

  德邦把“零担”定义为30公斤—1吨之间,基于这样的考虑:30公斤以下的可能快递及快运公司更专业,1吨以上的则可能做整车运输。

  当时零担市场从业者众多,但90%以上是小型专线公司,一个城市至另一个城市的专线公司少至几十家,多至上百家,价格战之下,丢货、损毁以及延误等状况屡见不鲜。

  崔维星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自购进口卡车500多辆,开发直达线路700余条,给网点和车辆都采用统一的形象和标识,提供货物码放“大不压小、重不压轻、木不压纸”等标准化服务,迅速占领了零担中的高端市场。

  “零担之王”

  2009年7月,崔维星将公司总部从广州搬迁至上海,开始从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蜕变。第二年,德邦新增营业网点*80%,营业收入增长高达90%,达到26亿元,一举成为行业第一。要知道,2004年时,崔维星去当时零担市场老大华宇物流的货场里参观,被里面堆积如山的货物震撼住了。当时德邦的营业额只有区区两个亿,而华宇的营业额有20多个亿。但十年之后,华宇的营业额还是20多个亿,而德邦的营业额却突破了100个亿。

  不过,这个“零担之王”却谋划起了转型。

  会计出身的崔维星这些年不断花大价钱请麦肯锡、埃森哲和IBM这样的咨询公司来给德邦“诊断”,目的是让公司的运营管理更加规范、精细。2012年,麦肯锡在为公司做战略咨询时提出,德邦应该转型做快递。崔维星当时不解:“我在零担市场,每年增长60%,我为什么要转行?”

  为此,德邦物流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论证。

  不过现在看来,德邦转型做快递非常有必要。崔维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零担物流这个市场目前增长较缓慢,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了。”除了德邦以外,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甚至包括第二、三名,都深陷在亏损的泥潭里。

  此外,这个行业还面临着快递业的强劲挤压。快递和零担物流的业务流程本来就相似,快递企业进入零担行业的难度并不高,出于成本优化和客户黏性等因素考虑,像顺丰、中通这样的快递公司正在强势进入这个行业。崔维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能把快递做好,恐怕零担市场的阵地也保不住”。

  在2016年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崔维星如此告诫他的同事:快递行业未来将会走向集中,“留给德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想不成为被别人屠宰的对象,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杀出一条血路来。“用速度跑赢时间,是我们唯一的生机。”

  追赶顺丰

  崔维星选择的快递突破口,是3-60公斤重的货物。

  “我们在做一般快递公司不愿意尝试的领域。”德邦高级副总裁兼轮值CEO韩永彦表示,3-60公斤重的货物对顺丰而言太重了,三通一达又不大愿意做。而对于零担市场老大德邦来说,这类重货正是其优势所在。德邦快递的差异化服务还有其他快递公司不愿意做的安装加固,擦拭包装,送货上楼等等。在韩永彦看来,这种差异化服务正逐步被消费者接受,在市场上,客户通常的体验是小件货发顺丰,大件货更愿意发德邦。据他透露,这三年来德邦快递的年复合增长超过100%。

  当然,在眼下的快递领域里,顺丰是德邦需要仰视的存在,一如当初仰视华宇。不过,崔维星却反问记者道:“你怎么知道几年之后,情况不会像上一次那样逆转呢?”

  德邦被誉为物流行业的黄埔军校。从2005年开始,德邦就开始在业内率先启动校园招聘,截至目前,德邦98.5%的管理干部均来自于内部提拔,管理层的*均年龄只有27.5岁。韩永彦就是在2007年通过校招进入德邦的,历经10次轮岗,辗转8个城市,从最基层的统计员一直做到目前的高级副总裁兼轮值CEO。

  这支年轻的团队就是崔维星的底气,它不仅使得德邦的管理水*在零担行业里遥遥领先,即使是在快递行业里,崔维星也自信只有顺丰的管理水*能与他的公司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样的一场竞争长跑来说,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意味着更大的潜力,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几率能够帮助公司在后半程里发力,反超对手。

  2015年以来,德邦连续推出了长期激励、考核变革、超利润分享、职级薪酬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学自华为的措施,他也毫不掩饰自己想将德邦打造成为华为那样一流企业的“野心”。

  “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长跑吗?”崔维星自问自答,“因为对于我来说,长跑赢的机会最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4

  陈天桥结婚5年,而他们的孩子———盛大网络也5岁了。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陈天桥深有同感。他始终觉得太太的支持是盛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每年年底公司员工大会时,陈天桥的第一杯酒都是敬给妻子的,感谢她对公司的贡献。直到今天,陈天桥也没有想过要淡化家族色彩。“我不认为家族企业有什么不好,当初软银4000万美金投资盛大时,还觉得盛大这种家族企业团结,效率高。”谈到妻子,他坦言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结婚时妻子没披婚纱、没摆酒*,然后就匆匆开始创业。

  3年时间资产过亿的陈天桥,是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的优秀生。雒芊芊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于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两个人婚后的第一桶金来自炒股票。

  1999年,集资了50万人民币后,两人毅然下海。

  雒芊芊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在公司中甘为幕后英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漂亮、贤淑的河北女孩,是陈天桥事业中最得力的伙伴。雒芊芊随和,不爱张扬,这对说起话就滔滔不绝、很有激情的陈天桥来说性格上正好互补。

  在盛大的诸多新闻发布会中,记者唯一一次见到她是在盛大从软银成功融资那次。作为参与整个融资过程的重要一员,芊芊那天除了陪软银这些新投资人,几乎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后经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融资获得成功很大部分也得益于雒芊芊扎实的金融知识和缜密的思维。

  了解他们夫妻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一个绝好的“黄金组合”,不光男才女貌,彼此对事业的执着创造出了巨大财富。*常陈天桥忙于外交,要参加各种谈判。而芊芊负责打理公司内部管理,员工年纪都比较轻,很多人将她当做自己的朋友。公司内部都*惯叫她芊芊。员工的生日,员工准备生小孩或者有出国念头,陈天桥也都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董事长如此细心,据说是和芊芊的提醒有关。

  公司一天收入最高时达上百万元。陈天桥说,他会偶尔在子夜醒来时暗问自己“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

  陈天桥从小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主流人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直到今天,坐在财富榜上的陈天桥仍然与这个目标有着距离,并且距离有越来越远的趋势。

  从小要当主流人物

  1973年,陈天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觉得这个大胖小子有出息,加之陈天桥的父母在当时已经离开了山村,在城里工作,于是给他取名天桥,意为陈家登天的桥梁。

  陈天桥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在东坑坪生活了不久,母亲就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童年。

  至今,陈天桥对东坑坪有着某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毕竟有他的根。陈的婶婶告诉记者,去年清明节,百忙中的陈天桥从上海赶回小山村,看望爷爷奶奶。

  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天桥看见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便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并给了老师。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天桥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看了文章后觉得很精彩,就把文章寄到《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并发表了。

  但在新昌中学的档案室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王力红老师给陈天桥的操行评语中,有一条说道:“作为班委,对集体活动却不热心。”

  “我后来看出来,陈天桥当时是很想当班长的。他小学时候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上了初中却只当了个班级生活委员,他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小孩子难免闹情绪,所以故意对班级活动不那么热心。”王校长解释说。

  好学生和网络游戏

  1990年,18岁的陈天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陈天桥不仅是学*尖子,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他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公认。陈成了“复旦大学1990届经济系的传奇人物”。

  大学一年级,陈天桥埋头读书,全系成绩排第一名;大二,陈天桥被上海市教委和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大三,21岁的陈天桥就修满了学分,以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这在复旦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踏入社会的陈天桥进入了上海陆家嘴集团。

  从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直到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安德的秘书,在四年时间,陈天桥自称学会了三件事: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还有一件“不好也不坏”。

  好事是年轻的陈天桥学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陈天桥没有留洋或者海外求学的经历,曾经有人问他是不是“海归派”,他回答“不是”,又问他是不是“土鳖派”,他回答“也不是”——陈天桥觉得自己比海归派更熟悉中国国情和地区市场,而与本土成长的经理人相比,自己的个性更加独立,更加讲求冒险和创新。

  不好不坏的事是陈天桥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到互联网。十年以前,在陆家嘴集团里,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何物时,总裁办公室里就已能24小时上网。老总不在的时候,陈天桥就喜欢在互联网上混。

  人在网上飘,学会玩游戏是早晚的事情。“玩网络游戏”一开始是件坏事。陈天桥太喜欢游戏了。仅靠办公室偷玩一下实在不过瘾,他干脆买台电脑回家。每到周末,他必玩得个天昏地暗。

  这还不够,每逢节假日,他必定呼朋唤友,来家里一起“操练”,通宵达旦、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据说,他曾一连打了七天七夜的游戏没合眼。

  1998年,组织上要安排王安德去浦东新区做分管经济的副区长。王安德对陈天桥许诺,如果他选择投身仕途,他有可能成为全上海最年轻有为的区长秘书,前途不可限量。但陈天桥婉言谢绝了:“谢谢您,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离开陆家嘴,陈天桥来到一家证券公司,担任总裁办公室主任。呆在证券公司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陈天桥来讲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跳出国营单位的陈天桥明白了自己的事业要靠自己去打拼。在证券公司工作,面对滚滚财富,他暗暗下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

  在证券公司期间,陈天桥碰到了一位聪明能干的女性,这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现在是盛大公司副总裁——雒芊芊。认识雒芊芊并暗恋了4个月后,陈天桥开始大胆进攻,“1999年7月跟芊芊开始恋爱的,9月我们就结了婚”,“在证券公司,最大的收益就是‘骗’到手一个老婆。”开心的时候,陈天桥会这样说。

  第一次创业很*庸在证券公司娶了老婆,又在股票市场上挣了一些钱,这时候陈天桥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太太雒芊芊一起出国;(创业 )另外就是在国内找个稳定的工作,过小日子。但陈天桥做了第三种选择,自己创业。

  1999年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一个年份。当时的互联网模式就是建立一家网站,然后去赢取风险投资。弟当时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陈氏兄弟一个熟悉互联网,一个熟悉资本市场,就想到了创建网站。

  “直觉告诉我互联网是非常有前途的。”陈天桥回忆说。“但以往的工作经验让我觉得,一个公司要赢利需要的是资金流和物流,而物流是比资金流更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话线不能代替物流与配送,只有数码娱乐产品比如卡通、游戏才可以通过电话线来传输。”陈天桥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1999年11月,陈天桥听说中华网在寻找可投资的小网站,认为机会来了。经过物色,陈选中了当时由复旦的几个学生为主建立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气。陈天桥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让他们将这个社区改得更加吸引人。而他则去联系中华网。

  谈妥之后,陈天桥迅速注册了一个资本为50万元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招了20几个人,开始运作stame.com.公司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要成为大型的门户网站,而是想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最大的图形化虚拟社区。

  这个社区建设在当时很有特色,不但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每一个社区中的用户都不能不劳而获,饿了就需要种地,然后再把收获的东西做成食品卖钱,而只有拥有钱才能在社区内生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的互动社区。这种思路是那时的许多网站所共有的,大家就是在比,看谁先能最快找到投资。

  靠着在证券公司和**机构工作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陈天桥的运作下,很快,这个stame.com和中华网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1999年12月,中华网CEO叶克勇与陈天桥见面,“stame.com我要定了,你带上签好的合同来见我。”这样,陈天桥在2000年1月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得到的是相当于它总浏览量30%的

  投资拿到了,但中华网认为,仅凭虚拟社区还不足以带来更高的浏览量,因此他们要求盛大改变经营方向。“面对投资方的意愿,我们很迷茫,最后提出了一鱼四吃的做法。”陈天桥曾经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条鱼可以分为头、身子、尾巴和鳍,然后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娱乐产业中围绕着一个品牌——樱桃小丸子,可以运作有关她的动画、书籍、游戏,甚至服装等诸多周边产业。因此我们决定不做游戏社区,而做动画网站,这样既可以带来投资方所需要的浏览量,又不会离网络游戏社区很遥远。”

  利用这笔资金,盛大购买了黑猫警长的版权,还办起了多期的卡通杂志,并陆续拿到为奥迪、飘柔等大牌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此时的盛大一个月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的泡沫开始破灭,形势急转直下。还没有等到网站盈亏*衡,网络业便开始走上下坡路,这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上海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危机,陈天桥开始反思盛大网络卡通的发展模式。“围绕一个品牌做动画卡通,是一个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过程。成功了就可以赚七八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钱,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2001年5月,中华网投资盛大的300万美元中还有100万美元没有到账,这时候中华网对盛大提出质疑。陈天桥的大卡通战略即游戏+杂志+Flash广告被迫删改,公司的员工从50人裁减到20人,所有非游戏部门的队伍被全部清除。

  为了继续事业,陈天桥决定放弃网络动画,但是下一步的着眼点在哪里,他自己其实也很迷茫。正好此时韩国游戏开发商WemadeEntertainment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推广自己开发的网络游戏“传奇”。Wemade最先找到上海市动画协会,动画协会也不知道网络游戏是干吗的,于是把韩国厂商推荐给了陈天桥。

  陈天桥拿到游戏,自己先动手玩玩。按照默认设置,他连接到韩国服务器上,可他看不懂韩文。他又连接到《传奇》意大利服务器,玩起了英文版。尽管网速很慢,并且陈天桥还是认为“传奇”包装很差劲,但还是觉得其内核相当不错。玩到后来,陈天桥欲罢不能了。

  陈天桥向中华网请示运营“传奇”,《传奇》先期要交30万美元的安装费。陈天桥希望中华网将剩余的100万美金拿来用。中华网不同意,陈天桥却坚持要做网络游戏,双方“拗断”。最终陈天桥拿回了公司所有的股份,并且仍然保留了至少30万美元拿到了《传奇》的代理。

  盛大神话中华网撤出了,《传奇》的代理也谈下来了,陈天桥的公司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传奇”上线两个月的测试期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口,当时所有人都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如果在测试期内不能吸引足够的玩家,就不能收费运营,那么盛大就不会有新的收入,公司就面临着倒闭。

  运行网络游戏,需要很多的服务器,而此时的陈天桥根本没有钱来添置服务器。陈天桥拿着与韩国Wemade、Actoz公司签订的合约,彬彬有礼地找到浪潮、戴尔等服务器厂商,告诉他们,我们要运作韩国人的游戏,申请试用机器两个月。服务器厂商一看的确是国际正规合同,小伙子年纪轻轻来头不小,恐怕是潜在大客户,于是就同意了。

  然后陈天桥又拿着服务器的单子,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电信谈:“浪潮、戴尔都给我提供服务器,我们需要很大的带宽运营游戏。”电信马上会意,给了测试期免费的带宽试用。陈天桥压上了全部的信誉,从2001年9月,盛大开始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

  2001年11月,传奇游戏开始收费,仅仅一个月,《传奇》的投资就已完全收回。盛大活了,陈天桥的财富传奇就这样开始。

  从陈天桥发迹的故事来看,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一种投机行为,只是这种投机行为具有了更多知识的成分。在投机成功过后,陈天桥爬上了财富榜,倍受瞩目。但是,有着成为主流人物冲动的陈天桥显然不会对此满足,他想要成为这个网络游戏世界的决策者,成为社会所承认的主流人物。

  但是,30岁的陈天桥能成为主流人物吗?

  瓶颈盛大成功之后,陈天桥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一种姿态:要成为这个游戏世界的决策者、规则的制造者。甚至,他还要把游戏范围扩大成娱乐,并梦想着把盛大建成梦幻的大迪斯尼。为此,陈天桥还重金从微软请来了唐骏。

  从去年年底网吧老板质问,到今年年初社会学家陶宏开教授代表和带领孩子家长们的炮轰,让陈天桥又一次陷入了纷争。在此之前,关于陈天桥是好人还是烂人,就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有过很大的争议。

  Actoz闹,再闹就把它收购了。那么玩家、网吧呢?虽然这里面的确是一个各方利益相争的问题,我们相信如果有足够的利益分配在玩家和网吧的身上,网吧老板、家长和孩子对陈天桥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那么游戏玩得好就是一种有出息的象征)。但是,陈天桥能把全中国网吧收购掉吗?能把全中国玩家招安吗?陈天桥再有钱,这个问题也不现实。

  这些只是一些个表象的事情,但从陈天桥不断尴尬地面对这些问题来看,陈正在遭遇着一场危机,从这场危机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网游的社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陈天桥的个人问题。

  现在,我们给陈天桥的定位是:陈还只是一个成功的创富者,而还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陈天桥正在试图进行这个过度,但是表现还很稚嫩。一个32岁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阅历,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一些人事之间微妙的关系,难以把握的东西还很多,所表现出来的举动也还远远不够格。经过投机创富忽然站了出来以后,怀着成为主流的冲动,他遇到了一个坎。

  陈天桥也想过并正在实践走提升盛大高度的路线,他想把盛大建设成一个不仅仅是网络游戏的公司,而是一个梦幻的大迪斯尼,并用“娱乐”取代“游戏”,但是结果如何,而效果又如何,还无从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陈天桥还得慢慢煎熬着等待。

  现在,盛大还只是一个区区几年历史的企业,网络泡沫的故事已经很多,如果陈天桥稍有不慎,盛大倒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盛大倒下,那么陈天桥的故事不用再说,主流梦不用再做,陈和盛大将会成为“大败局”里最经典的案例。

  如果盛大不倒,依旧向前发展,而陈天桥又不能够正确处理各方关系,不能够把握权衡各方关系,不能够提升自己,陈天桥也将遭遇一个中国企业家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个危机将是众人口诛笔伐,这场战斗对于梦想着成为主流的陈天桥,无疑是将会是一场惨败。

  从现在来看,陈天桥作为企业家、作为富人的表现是相当糟糕的,面对网吧老板的质问无法从容面对和回答,面对孩子家长、教育专家的讨伐没有合理的办法应对,甚至常常因此而表现失态。有人说陈天桥表现得与同年龄的人非一般地成熟,但是从这些表现来看,陈天桥并无什么过人之处。

  那么陈天桥现在究竟该做些什么,才能成为主流?陈天桥该学一学的不仅是一个外国企业家的管理,更要学一学国外的富人们如何做富人。当然,这句话不仅仅送给陈天桥,一样送给中国的所有富人。要做一个主流的知识富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5

  怎样创立百度的在回国创业前,李曾供职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那里,李彦宏亲历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春风得意以及后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惨淡。李彦宏还将自己在美国积累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硅谷商战》。经过大起大落,李彦宏明白:股市上的瞬间成功,很可能是最致命的诱惑,股价的疯狂上涨曾掩盖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在网络股泡沫崩溃后,这些问题又给不少网络科技企业致命一击。李彦宏在1999年底回国创办百度,那时的他几乎默默无闻。

  斯时,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狂热到了极点。而怀揣120万美金风险投资的李彦宏,被朋友调侃为像小老板一样神色慌张地在北大校园里张贴招聘广告。招到6名员工后,李彦宏在北大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开张营业。他穿梭在北大校园里,仿佛一位邻家大学生。李彦宏一直寻求将美国的硅谷创业模式和自由it精神移植到中国。在百度,员工穿着随便,没有上班打卡的限制,上班时网上聊天和打游戏被视为正常。李彦宏对员工只有两条禁令:不许带宠物上班,不可以在办公室抽烟。李彦宏嗓音醇和磁性好听,讲话既不高亢也不低沉。他为人温和内敛、思维缜密,也正因为李对一些事情交代得过于琐碎,员工们私下则戏称之唐僧。李彦宏确与唐僧有几分相似。投资商曾要求李在半年内烧光120万美元,李彦宏却保守地做了一年的预算。当然,这也换来了员工对李彦宏的又一个绰号:抠门老板。

  但唐僧式的保守让李彦宏和百度抵御了互联网寒流的袭击。正如唐僧坎坷跋涉西天取经的专注一样,即使不被人理解,李彦宏始终对中文搜索技术情有独钟,梦想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为了这份痴迷,他甚至砍掉了利润丰厚的彩信业务。我们只做一件事情,这就是中文搜索。李彦宏说。李彦宏喜欢古诗词,取名百度的灵感就取自辛弃疾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百度上市前的路演中,李彦宏对美国听众把这一中国名句做了一个幽默、浪漫且形象的解释:一个痴情的男人千百次地搜寻他的爱人。这位唐僧有敏锐的嗅觉,他注意到:google公司开始凭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迅速成长,其盈利秘笈是:凭借技术领先而以点击量收钱,以域名登记为例,排名在前面,一个点击可以收费5到10美元,注册一个就收100美元。下转第6前百度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主要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按照网站的访问量分成,向门户网站收取费用。李彦宏意识到原有模式只能是为人做嫁衣裳,他欲让百度转身,做成类似google的搜索门户。

  但此想法却遭到董事会抵制,2001年在深圳举行的关键会议上,董事们态度坚决地反对李彦宏他们认为李的想法是疯狂、不理智的冒险。外表温和的李彦宏被激怒了。面对众口一词,李毫不怯场,大吵大嚷,指责董事会保守和懦弱,甚至当场怒摔手机。最后,被震惊的董事们勉强同意李的冒险。2001年10月,百度推出全新商业模式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此时,百度一天的点击量寥寥可数。李彦宏深知:百度必须在google的阴影下学会成长。终于,百度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推出了更符合中国用户使用*惯的中文搜索。李的竞价排名战略也立竿见影,竞价排名带来的销售收入直线上升,百度2003年销售额是2002年的5倍,并在2003年实现盈利。

  进入2005年,百度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国国内互联网的市场占有率为44.7%。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华尔街投资者的追捧,并最终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在纳斯达克引起轰动后,李彦宏遇到新的挑战:华尔街分析师质疑百度股价;全球五大唱片巨头起诉百度在音乐搜索方面侵权;网络上的反百度联盟仍然不依不饶;竞争对手的拥趸也指责李彦宏在竞争中使阴招。这时候,google的创始人佩吉和布林也开始向李彦宏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愿望,并在百度第三次融资时购买了2.6%的百度股权。事实上,google依然具有卷土重来的强大实力,百度在纳斯达克发行股票后,google还以颜色再次配股融资40亿美元。在google虎视眈眈之下,李彦宏必须带领百度学会如何更好地应战和成长,温文尔雅的李一直拒绝被收购。将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