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

首页 / 观后感 / | 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友好、*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2

  《绿皮书》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在美国白人至上运动的`1962年编写,旨在帮助黑人同胞们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厕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种族歧视是岁月与经历无法抹去的痛苦。狭隘的思想与认知,不仅在表面体现了偏见与伤害,而且在内里,是对人格*等的不敬与歧视。用表面而非内里,甚至是偏见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颇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单调的,人们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与理解的共存体。因为差异和多元,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当傲慢决定态度时,人们就会失去友善,当偏见占据主导时,人会因此失去判断。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开放包容,即便不喜欢也不能侮辱。不要让人心的偏见成为我们之间横亘的大山。

《绿皮书》观后感3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而雪莉却早已*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观后感4

  这部电影是大儿子,年初三回杭州时,强烈推荐我看的其中一部。第一次打开投影时,看见是老外都是用英文对话,影片一开始就是打打杀杀的场面,令我起了反感心,我就有了强烈的对抗心里,把这部电影拒之门外。

  儿子到杭州时,就问我这部电影看了没有,知道我没有看,嫌看英文太累了。忍不住的又劝我:“绿皮书是去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马云去年最喜欢的电影,你们要学会欣赏这种电影啊!多看看字幕电影。”

  让他这么一说,又和森宝打开看,这小不点嫌我不喜欢看英文,他还想了办法看中文版的。这下可把我的兴趣爱好给提高了不少分贝。和森宝一起看的那晚,太累没看多少我就睡觉了,孩子是把整部电影都看完了。

  昨晚上,第三次打开此电影,下定决心晚上必须一口气看完。森宝在边上给我解释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一看才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义的。也是我第一次,才能了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岐视,黑人在白人眼里,哪怕黑人是很优秀的,只要下了舞台,黑人还是那么的没有地位。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在夜总会里打打杀杀做保镖的意裔美国人托尼。因为托尼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家里需要一份工作赚钱养家,马上要交房租都还没有着落。某一天,托尼带着孩子去吃汉堡比赛,一口气吃了26个比别人多了2个,赚回来了50块钱时。正好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应聘一位音乐博士的.司机面试,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总比去吃汉堡比赛强吧!

  来到面试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原以为是医生。他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托尼也是好几位唐的朋友介绍过来的,说这份工作托尼可以胜任。司机负责唐在南方巡演过程中的接送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因为南方种族歧视严重。家人一听说为黑人工作,都忍不住的岐视声。托尼虽然不想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但还是接受了工作,毕竟他很需要钱。所以报酬比*时报得高了些,夫人也同意托尼去,条件就是要记得给她写信,圣诞节前要回来。

  出发时,唱片公司给了托尼一半的工资,另一半工资是必须要安全的完成所有区域的巡回演出,如一个地方耽搁了,剩下的工资就没有。还给了一份绿皮书指南,上面写着在南方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在内的餐厅餐馆是只限白人。接过任务后,托尼特别有信心能够完成。告别亲爱的家人们,启程出发到达南方。

  这一路上,托尼和钢琴家唐原本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人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托尼简单粗暴满口脏话,不行就大打出手,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吃肯德基,还时不时的把垃圾往外面扔。这对唐来说,有许多的不*惯,但也有许多的无奈。

  唐的每一次演奏,在台上都能换来无数的掌声。可是一旦走下舞台时,连上卫生间的资格都没有,甚至是买西服,因为是黑人宁愿不卖,去酒吧喝酒时,被别人暴打。开到一段路迷路时,警察见到里面做着黑人,下着大雨就要唐下车,种种的黑人不公*的待遇,托尼一次次的化险为夷挺身而出,要求唐下次要出去一定要带上他。

  托尼经常要给爱人写信,每一封情书经过唐的指点后,写得都特别的动情。艺术家和保镖的文化水*,那是截然不同的。写着写多了以后,托尼自己也会写了,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入。

  最后一站巡演时,钢琴家唐换演出服的地方都是杂物间。当唐换好衣服时,因为肚子很饿了,想去用餐结果被白人拒绝。后来没有办法接受,哪怕要付赔偿金宁愿取消演出。而唐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他们俩人走出来时,走进了黑人的酒吧,得到了很多黑人的认可,知道唐是钢琴家时,就请唐表演大肆享受了音乐的乐趣和喜悦。还吸引了许多的黑人来奏乐,一起分享着这份美好的快乐。

  圣诞节当天回家的途中,遭遇了狂风暴雪,这次轮胎没气压,碰到了没有歧视的警察的提醒。托尼在途中实在吃不消,选择放弃回家,想到旅馆休息了。唐就让托尼休息,他自己冒着大雪把车开到托尼的楼下,把托尼叫醒后,自己在开回家,任托尼挽留唐到他家过节。

  托尼的家境虽然很穷很暴力,但是他的家里总有一屋子的家人,在家庆祝过圣诞节。爱人一次次看着窗外,已经过节了,怎么托尼还没有回来。有爱人的等待是温暖的。托尼一进家门时,爱的气息扑面而来。没过多久,唐手棒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全家人的面前时,大家喜出望外。

  洞见:岐视种族,给对方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影片比较真实打动人心,一个人时代的显现,让我们对过去岐视加深了了解。钢琴家唐和托尼,两人不在同一个层次,又是不同的种族,在巡演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崎岖。这些经历促成了两人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谊的故事。结局是很温暖人心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成就是最重的纽带。

  我还是特别欣赏唐,在被白人的岐视下的勇气,还要参加巡回演出。唐曾经说过:“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想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种族的看法。一个人的梦想是支撑着你走向成功的方向。托尼的一句话:“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点亮了唐同时也点亮了我,也点亮了看《绿皮书》的观众。

  我们愿意做自己心中的英雄,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改变可以改变的。

《绿皮书》观后感5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6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绿皮书》观后感7

  《绿皮书》大概讲的一个黑人钢琴家为了去美国南方巡回演出不得不找一个白人、能解决问题的司机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这途中两个人遇到了很多人简单定义有好人有坏人,遇到了很多事,有开心有难过,最后钢琴家走出自己的笼子和白人司机一起过圣诞的故事。

  那为什么是不得不找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白人司机呢?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驾驶员绿皮书》去住嘈嘈杂杂的.黑人专属小旅馆;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为他皮肤是黑色,邀请他来表演的主人让他去室外解决上厕所问题;因为他是皮肤是黑色,饭店老板坚决不让他进饭店正常吃饭;因为他皮肤是黑色,小酒馆的白色肤色的人可以肆意调笑羞辱他;因为他皮肤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进了监狱;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服装店老板不给他试衣服的机会;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同样的黑人认为他一身正装也只是管家制服……因为他皮肤是黑色的,他必须找一个白色的司机保护自己。在当时的美国特别是南部,肤色就是原罪。

  正如钢琴师的同伴所说,你以为他为什么放弃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资的光鲜工作而来南方巡演?我开始也不太懂他为什么要南下巡游,直到他因为车出问题不得已停下来却看见自己的同胞在种植园里穿着破烂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别得都在拿着锄头麻木得挥起来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让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快步走进雨中而不停止时,我好像知道了,“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你说我住在城堡里?那告诉我,托尼,我是谁?”我想,他是来寻找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8

  前几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和名字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充满术语条例的政治片,相反的,在一路向南的旅程中,独属于上世纪,野性的,畅快的美国,在黑人摇滚乐和爵士乐明快的节奏中逐渐的成型。

  一个社会底层的白人,托尼,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为一位黑人钢琴家,唐,当巡演司机。一个连黑人喝过水的杯子都要扔掉的白人,会与他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开着车一路南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文明到落后。歧视黑人的氛围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作用,便慢慢提现出来,与其说是绿皮书,不如说是一本黑人的生存指南,上面标注了一路上黑人可以住的酒店,可以进食的餐馆,密密麻麻,俨然一部严肃的法律条文。无奈的是,更过分的事情不断发生,钢琴上被堆满垃圾,晚上禁止黑人出没的日落镇,为黑人提供的“像家一样”的破落杂乱的旅馆,贵为钢琴家却只不过是白人消遣的工具,从琴凳起来的那瞬间,所受的尊敬和掌声烟消云散,与他们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老黑”。

  看到这里,或许你们会觉得这是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其实不然。

  南下的路途中,托尼与唐在朝夕相处后,渐渐被他的才华所征服。更了解到唐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的,追求*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是抛去世俗成见的修行,不如把它看成一次互相的救赎。处于社会底层的托尼,在唐的指导下开始写充满诗意的信件,开始学会*和的对待别人,开始*等的对待以前所不屑的群体。影片中温暖的内核也逐渐揭开。

  除了相互的救赎,影片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对*等与自尊的向往。当唐的车经停南部一个农场时,被雇佣的黑人劳动力起身注视这位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同胞时,他们眼神的空洞和一些看不出情绪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后来想想,两个人,一个为黑人开车的白人,一辆车,不正给了那些深色人种以新的希望吗?

  还有一幕,影片快结尾时,唐因为被邀请他举行圣诞音乐会的地方禁止与白人一同进餐,而勇敢的拒绝演出,我想,这也是追求*等的缩影吧,虽然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成见,但正是一个不断向好发展的微光…

  一个温暖,诙谐的内核,救赎的不仅仅是那些深色的外表,更是那些披着美丽外壳却黑暗的灵魂。

  《绿皮书》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应该是黑人逃避伤害的港湾,更应变成他们争取权利的通行证。

  希望你们,也看看《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9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10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1)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

《绿皮书》观后感1

  绿色,是一种美好的颜色。自然界中的绿色,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生活中的绿色,更代表着环保,意味着一路畅通。但是在上世纪中期,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却是黑人手里拿着的一份“耻辱”。绿皮书全称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专门为黑人而写的一本旅行指南,而电影《绿皮书》片名的灵感正是得益于此。

  偶然浏览手机网页,得知《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三项大奖,3月1日全国公映。于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欣赏了这部感人的影片。

  《绿皮书》是一部喜剧、传记类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一部笑中带泪的温暖人心的作品。

  一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剧中的两位角色把人种之间微妙的反差感演绎得十分到位,一个举止粗鲁的白人司机,坐在后排尊贵座位上的则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一个大老粗和一个优雅的艺术家,一个白色上等人和一个黑皮肤的受歧视的下等人,在观念与生活*惯方面迥异的两个人,因善良、纯真而彼此改变,最终真情相拥。其中有那么一刻,对于剧中歧视黑人的行径,让人心生酸楚,但最终圣诞节之夜钢琴家与司机的拥抱,让冰雪消融,顷刻春暖花开。

  在上个世纪中期,黑人还不能受到*等对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绿皮书里,标注了每个城市黑人可以进入的旅店或餐厅,如果没有它,黑人到了美国南方出行甚至会遭到羞辱和危险。直到60年代中期,*权运动有了进展,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剧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与痛。

  剧中的唐谢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个年代,他拥有黑色的皮肤。在比较发达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间。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里的歧视,使他脆弱,只想隐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极尽昂贵的奢侈品装饰,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华”。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体上的“高贵”。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欢别人称他为“博士”,且拥有多个头衔。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鸡,不随便捡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白色垃圾绝不随便丢弃,他虽然是黑色的皮肤,但是在行为修养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准。甚至于“超越”。而这一切,都是他极其渴望拥有真正的尊严的脆弱表现

《绿皮书》观后感2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绿皮书》观后感3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4

  先看了《触不可及》,所以大概会在主观上完全的偏向,其实反应的方向不尽相同,绿皮书会更加偏向于现实处境的反映,悲凉无奈的现实。

  唐·雪利,一名钢琴家,说来讽刺,因为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弹奏自己最爱的古典乐,算是因为肤色,被迫转向流行乐的领域。他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几*对于整个制度发起冲击,算是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体面。可是这样的一份体面,终究是不堪一击,白人宴会上的邀请更多的是为了装点,所谓的尊敬也只是限于舞台。更多的人不过是为了提升一种格调,所谓的情感所谓的经历,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大概他们都没有托尼能够听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没有托尼那般感受,弹琴时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托尼呢,因为肤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说的,他所住的街区,仿佛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混乱,拥挤。似乎并不是别人所想象的优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过是在底层挣扎,在泥泞里生活。

  他们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谓的巡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明白。

  放弃了优渥的工资,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终,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人格上的贬低。是一种经历,还是说,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毕竟他不可能舍弃掉自己的肤色,他所经历的,尽管已经所谓的受人尊敬,所过的生活依旧不算如意,生活中受尽指责。

  那么更多的同胞呢,那群在田地里辛苦工作可能都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间隙里,望向他的同胞呢。过得,大概是更为挣扎的生活,所谓的逃离,所谓的远离,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不愿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缚,可这世间,没有人能够逃离刻板印象,没有人能够逃离别人的成见,更何况,有的时候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就像是炸鸡,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谓的对于现况的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一部分的改变。

  就像是相处久了他们一定会对于对方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写信,会去接受文雅化的表达,会去压抑自己的脾气,不再只是任由释放带来一种无谓的伤害。

  他也会去接受所谓的不会接受的饮食,会去抨击别人并不公*的对待,会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钢琴,接受音乐最初的样子,只是带给人们欢乐。会去拥抱家庭,会去接受温馨,会去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一种并不孤独的人生。所谓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会意识到,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只是带给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路上的陪伴与依靠。

  这样一段旅程,对于彼此改变很多,算是,见到了世界,见到了人生。给予我们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残酷与真实,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说曾经有一段经历能够让我们就此改变心中的偏见,改变固有的成见,又何尝不能在路上。

  所谓的绿皮书,是讽刺也是嘲笑,所谓的区分所谓的对待,所做的也都不过是无谓的坚持与固执,世界所有人,哪有什么分别。区分带来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与刻意打压的结局,本不该如此。从来不该如此。

《绿皮书》观后感5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6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7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8

  《绿皮书》是一部将反对种族歧视表达的很到位的一部电影。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美国。

  托尼为了赚更多的钱交房租,不惜为黑人音乐家唐当司机。因此,他告别家人,开始了与唐八个星期的旅行。在一路上,唐一直在遭到白人的歧视。托尼从一开始的不满情绪,逐渐的同情他,并为他打抱不*。

  两人一路上的互相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托尼对唐关于种族歧视的态度。托尼让唐手抓鸡块吃鸡,唐没有办法,只好用手接住鸡块,但却摆着兰花指,表示没有餐具没法“享用”,这时,边开车边吃鸡的托尼就与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吊儿郎当,一个绅士味十足。最后,他怮不过托尼,只好和托尼一样用手将鸡块往嘴里塞。唐问托尼吃完的鸡骨怎么处理,托尼直接打开窗户,将鸡块丢出车外,唐没办法,只好也丢出窗外。托尼对唐采取的是“软式影响”,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唐的性格,而唐对托尼采取的是“硬式影响”,即用不可抗拒的命令来使托尼更绅士。如:在托尼把饮料瓶丢出车外时,唐叫他重新捡回来;在托尼给妻子写信时,唐教会了他如何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在监狱里,唐让他懂得了拳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只有尊严才可以。若托尼违反这些命令,那么他就会被扣工资,所以托尼只能接受。

  当然,影片中的种族歧视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唐为白人们演奏,但酒店服务员却不让唐上酒店里的厕所;托尼打了警察,警察却把两人都抓起来,原因是唐“那讨人厌的肤色”;西装店里的服务员不让唐试穿衣服;一对情侣看到一个白人(托尼)在给一个黑人(唐)开车,感到十分惊奇;餐厅的服务员不让唐在餐厅内用餐,即使今晚他才是主角……

  那么,唐为什么要来南方演出呢?他在北方岂不更好,工资高,人缘好,不会被歧视……影片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唐为了让白人知道,黑人也能弹出和白人一样的曲子,所以他不惜冒着被白人暴揍一顿的危险,也要去各地演出,他身穿西装时的绅士范,是几乎所有黑人都没有的。他们只知道为白人工作,为白人当奴隶,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白人的心,奴性心理已经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当托尼的车抛锚时,他们停在了一群工作的黑奴前,黑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着眼前这一幕惊奇的画面:一个白人在忙前忙后,而黑人却坐在车里休息。当地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唐在那时还坚持南下演出,可见他的决心和毅力。

  “绿皮书”作为影片名字,在全电影作贯穿线索的作用。它里面详细的罗列了黑人可以住的旅馆,更是为了体现电影的主题:种族歧视。绿皮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人的自由,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旅馆入住,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

  在当时如此严重的种族歧视下,唐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生活、对人种*等的渴望,更加坚定的想要改变人们对肤色的偏见。他反对种族歧视下的执着,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对自己的命运打抱不*。

  影片的最后,唐在*安夜来到了托尼的家里。托尼和家人虽然都是白人,却都很热情的接纳了他。这也预示着唐的'愿望终将会达成。

《绿皮书》观后感9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观后感10

  “他们没有选择入场与否的权利,但是你有,托尼。”

  这是整一部电影中打动我最深的一句话,是在第一场表演结束后,谢利面对正在与一群下流的人玩骰子的托尼说出的。

  一个人是否同流合污,是否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认知中,是否屈从于不公*的命运,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看罢电影后,充溢我全心的想法。

  【地狱的俄尔普斯】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白人与黑人间存在深刻的芥蒂,黑人被称作“黑鬼”“有色人”,诸如此类的歧视,使生活在美国的黑人们受到不*等的待遇。在影片开头,托尼扔掉被黑人用过的杯子,足可见不*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谢利博士受到歧视,仍演奏着音乐,力图以黑人的身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地狱中的俄尔普斯”的真实写照。

  【对命运的抗争】

  谢利从未停止与命运的抗争,在音乐中,在行动里。谢利博士对来自白人的歧视是极力反对的。当白人要求他去树林中破烂的厕所时,他坚决反对并要求回宾馆去;当白人反对他进入餐厅时,他放弃演出,转而去到小酒馆中尽情演奏……这一切,都能看到谢利以一个音乐家身份,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改变命运的契机】

  两人在旅途中从对方身上受益良多。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影响着。托尼在与谢利的交往中,发现了谢利虽是黑人,却有着高尚的品格,由此,改变了一系列恶*。谢利在与托尼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托尼的乐观与善意。这是一个黑人与白人和谐来往的范本,黑人放下了与生自来的自卑,白人放下了对黑人的误解与歧视。谢利与托尼的交往,无疑是“地狱”中的希望。谢利将自己的希望,通过抗争与奋斗的方式,映射在了社会中。

  当不公的命运降临时,去抗争,去奋斗,怀着希望。当一个合适的契机来临时,那不公的命运终究会被击溃。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2)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

绿皮书观后感1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等,万物*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绿皮书观后感2

  趁着中午午休的空档,和好友跑去影院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Green Book)。出了影院,似乎还沉浸在雪利博士的笑容当中,莫名还觉得他有点帅。这是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种族歧视便是它的标签。前些年看《当幸福来敲门》看得我热泪盈眶,《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黑人瑞德的形象也是深入我心,所以对于看《绿皮书》我还是心怀期待的。

  好在,不会太失望。雪利博士的出场,相当惊艳,托尼形容他是个酋长,金灿灿的服装加上金灿灿的挂件,配上高大豪华的座椅,的确有着一城为王的风范。但他也仅是他自己音乐世界里的统治者,在那个房间里,他是王,一个孤单的王。出了房间,他是西装革履、举止优雅的绅士,是永不能改变肤色的黑人。一路向南,他所有得体的举止、得体的语言、得体的穿着都是他让人质疑的对象。

  在路上的一个农场,所有跟他同肤色的人在烈日的炙烤下,用锄头翻着已经干裂的土地,他们看着他,他看着他们,一场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内心戏码已经上演。

  在仅供黑人居住的旅馆,跟他同肤色的人喊他帮忙,并被嘲笑穿着管家的制服;在小镇上的一家高级服装店,店主并不愿意他的衣服卖给黑色肤色的人;在俱乐部,被人欺负挨揍已是他见惯不怪的场景;即便是在大雨滂沱的晚上,警察也可以呵斥他下车接受盘问;甚至是为人演出,却不让进厕所和餐厅。但是他依旧跟托尼说,你永远不能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取胜。

  在那场倾盆大雨中,雪利博士眼含热泪喊出的那一句,我不够黑,也不够白,还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就像一句灵魂的拷问,直逼观影者的心灵。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感同身受,但是真的也处于那种境遇,我们会做什么呢?以沉默,以泪水,以同情,也或许都不是答案。

  永远都是在钢琴表演后职业微笑的雪利博士,到后来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发现,原来真诚,有着击垮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在橘鸟俱乐部,当只弹斯坦威钢琴的雪利博士,走向了一架老式钢琴,全民共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人性的温暖,这或许是雪利博士自出生之后,最肆意飞扬的一次大笑吧。

  再来看托尼。托尼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因为收入问题,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有色眼镜,给雪利博士开车。他心有城府却又大开大合,他守住底线也经得起别人的托付,你看他教雪利博士吃炸鸡,简直就是KFC最好的广告,雪利博士仿佛一个大家闺秀似的去撕咬鸡腿、往窗户外面丢鸡骨头的场景再现了两个人的调皮可爱。托尼从一开始只为每周125美元干活,到后来多番为他两肋插刀,再到后来回家团圆和家人过圣诞节时的莫名安静,都是友谊升温的见证。影片中,除了托尼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之外,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警察提醒后车车胎瘪了也是剧中一个温暖的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一样的面具;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而往往,迈出了第一步,就让后面的路有了转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值得一看。

绿皮书观后感3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

  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

  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

  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

  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观后感4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托尼因为科帕酒吧的封停失去了职业,无奈之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司机的工作:为一个名为唐谢利的`黑人做司机。唐给他提了很高的报酬但要求托尼当他的男仆,为他擦鞋等等。经过一番波折后托尼答应只当他的司机把他安全地送到南方并不使他缺*每一场演出。

  唐·谢利,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钱,过着托尼羡慕的高层生活,可是只有博士自己知道,他已经活成了木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白人把他当做舞台上的木偶,捧的很高,下了舞台同样不把他当做同类,在黑人眼里他也成了怪物,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能体会,所以他在晚上的时候只能借酒浇愁;托尼没钱,没文化,过的洒脱奔放,可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温暖的家庭,这是博士没有的。两个月的旅途令他们各自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成为了朋友,也都放下了各自的偏见。

  “世界上孤独的人就是因为害怕踏出第一步”,托尼所说的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有时就是缺少了这份勇气,才使得事情变得不那么美好。与每一个人的交往都要认真去对待,放下偏见与歧视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绿皮书观后感5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 间是*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绿皮书观后感6

  唐雪利博士作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乐家,致力于改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因此,他主动要求前往南部,这个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在《绿皮书》这个故事的开头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处的群体:博士成年后与弟弟断绝联系;在旅馆以及农田边与其他黑人的隔膜......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对自己族人的背离,否则博士后来就不会发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转变。这是一种困惑,是对自我身份认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大多数黑人都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因为不够优雅、不够沉稳、成就没有超过白人......他渴望挣脱歧视的枷锁,但起初他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是一种拖累。他厌恶他人用对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对待他,于是这更使他疏远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浇愁。

  他巡回演出期间雇佣的司机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与司机间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认同的怪圈;雪利给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让他认识到了修养和自尊的价值。托尼在整个旅程中,让博士认清了他种族的现状,并启发博士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动虽然有用,但在坚硬的歧视墙壁前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种族文化并逐渐融入它——正如树木扎根于自身所属的土壤那样——才能获得认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飘荡于黑人、白人间的界河上,才能改变社会对黑人种族的看法而不单单是对他个人的偏见。独善其身可以改变单个白人的看法,如司机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处境是不能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于群体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说,别人说他应该也喜欢“意大利面饼”,他并不会感到被冒犯。显然博士起初对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确的,幸运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两个月后走上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本片的结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你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奋斗,族人会回馈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给你无与伦比的归属感。按理说此时电影应当安排这样的情节——博士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乐,以表明他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与种族认同感。可在本片中,雪利博士郑重地坐在那台很像儿时母亲教他音乐所用的旧钢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艺演奏了肖邦《冬风练*曲》。

  酒吧里寂静无声。黑人顾客们认真地聆听着。或许高雅艺术真的能够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生最爱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钢琴家鲁宾斯坦。我们会说,文化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但现实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这使我联想到白人说唱歌手Eminem,他在进入黑人占据着的说唱音乐圈时同样阻力重重。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时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参与,不要成为阻碍他人形成自我认同的高墙。

  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独一无二的“异”,另一部分是与你所处群体能产生共鸣的“同”。共同的部分会随你所处的群体发生改变,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需要与集体有共同之处。雪利博士起初的处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肤色将他隔离;他因嫌弃、无力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与族人隔离。在他“共同”部分的认同改变之时,那部分独特的“异”,就是他自小培养起的古典音乐修养,自使至终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们可以弄清结尾博士在酒吧弹奏两部分音乐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坚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温情之旅中获得的巨大力量。

  《绿皮书》使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以温情喜剧包裹苦涩的种族歧视内核,具有积极的社会推动作用。联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正具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

绿皮书观后感7

  这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顶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权的主题,是*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绿皮书》在美国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质疑,主要是针对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编剧之一就是白人司机的儿子,但影片却遭到了黑人钢琴家家人的指责,认为电影对唐谢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两人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所谓的友谊。如今两位原型人物都已经去世,真相很难探究,但或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才使得电影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圆满结局。说到底,《绿皮书》只是一部电影,只是编剧借真实人物讲述的一个故事,相比《黑色党徒》的鲜血淋漓,大概观众们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与温情。

绿皮书观后感8

  《*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xx)》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健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xx)》以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民生宜居为理念,以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引领绿色发展为宗旨。

  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报告指出,面对极端的降雨事件,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治理手段。

  *生态城市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绿皮书同时公布了20xx年*生态城市前十位,其中北京位列第四。

绿皮书观后感9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等。而破除这种不*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等的最好佐证吧。

绿皮书观后感10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3)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

绿皮书观后感1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想也许是关于一个男人得到了一本绿色皮肤的书,里面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开始寻宝。但是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卓越艺术天赋的黑人医生钢琴家唐的故事。然而,在拥有自己的音乐厅和每天数百名观众后,他雇佣了一个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作为司机,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南方之旅。在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表演,但观众的掌声,嘉宾的致辞,大家的尊重,只存在于舞台上。唐下台的时候,在白人眼里还是老黑,甚至是当时盛行于欧洲的黑奴。

  作为他的司机,托尼免费观看了他的表演,目睹了唐受到的不公*待遇。一个在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离开舞台是进不了白色厕所的,不写字也能进白色餐厅,甚至进不了正常的更衣室。托尼对其他人对唐的态度感到愤怒,对唐放弃一个稳定而受人尊敬的演出大厅进行巡回演出感到困惑。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托尼从唐的一个伙伴口中,明白了唐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此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让黑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尊重唐!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很高兴我出生在一个和*、友好、*等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虽然语言、外貌、服饰都有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共处,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看。

绿皮书观后感2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绿皮书观后感3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开头不够吸引人,当看到托尼和人比赛吃热狗,以26个获胜时才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之后,才进入托尼与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两个阶层不一样的人在旅途中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体现了友谊的进化。

  种族歧视没有经历,阶层歧视也不想探讨,只是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友谊。

  产生友谊的基础在于*距离接触。托尼与唐同乘一车,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肤色与阶级也不能阻止友谊的产生。“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情谊与日俱增。他们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交流频率多了,友情也就产生了。像学生们,总是从离的*的开始交朋友。上大学以前,座位的左邻右舍是最亲*的;上大学以后,室友是最亲的。

  友情的交流从吃喝开始。《绿皮书》里,托尼逼着唐一起吃炸鸡,分享美食也是在传递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淡的,大风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时候比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时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学里的哥们,想表达下友情,总是以吃饭为媒介的,有时候还需要些酒助兴。在吃吃喝喝间拉*了彼此的友情。开学了要一起吃饭,放假前要一起吃饭,过节了要一起吃饭……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4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5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个简单地微笑,一次紧紧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电影《绿皮书》一直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夜深人静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这时是我自由的时间,打算通过电影放松身心的疲劳,忘记工作上的烦恼。

  这部电影,是*两年来,最让我感到心情愉悦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音乐家,一个是歌舞厅里游手好闲的白人混混,在这次旅行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快乐还有成长。

  音乐家教小混混写情信给爱人,教会混混人生选择,混混帮助音乐家走出孤独,并且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麻烦,相互影响互相成长。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对于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朋友在一起应该是相互学*,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样的友谊才有意义,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肤衬托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弹奏完毕后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洁白”的笑容显得更具魅力。重要的还不是这个笑容,而是黑人音乐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弹奏时感受到的放松与快乐,远比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为高贵的白人弹奏开心得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能获得尊敬,所以他后来在台上与其他人合奏的时候,他开心的站起来半蹲着弹奏,脸上堆积着的笑容,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为他开心欢乐,并且跟着电影里的音乐舞动着我的双肩。

  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一部电影,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乐家在去别墅弹奏之前,问过小混混:“你要进去吗?”,小混混没有选择进去,而是站在外面聆听和其它司机赌博玩色子。

  音乐家给予小混混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能够*距离的欣赏音乐,与更有学识、更有涵养的人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

  人生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在选择,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整天打牌打游戏还是阅读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时间会惩罚那些自己选择错误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选择决定命运,是在书籍《财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与成长,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6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7

  唐雪利博士作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乐家,致力于改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因此,他主动要求前往南部,这个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在《绿皮书》这个故事的开头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处的群体:博士成年后与弟弟断绝联系;在旅馆以及农田边与其他黑人的隔膜......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对自己族人的背离,否则博士后来就不会发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转变。这是一种困惑,是对自我身份认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大多数黑人都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因为不够优雅、不够沉稳、成就没有超过白人......他渴望挣脱歧视的枷锁,但起初他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是一种拖累。他厌恶他人用对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对待他,于是这更使他疏远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浇愁。

  他巡回演出期间雇佣的司机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与司机间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认同的怪圈;雪利给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让他认识到了修养和自尊的价值。托尼在整个旅程中,让博士认清了他种族的现状,并启发博士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动虽然有用,但在坚硬的歧视墙壁前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种族文化并逐渐融入它——正如树木扎根于自身所属的土壤那样——才能获得认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飘荡于黑人、白人间的界河上,才能改变社会对黑人种族的看法而不单单是对他个人的偏见。独善其身可以改变单个白人的看法,如司机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处境是不能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于群体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说,别人说他应该也喜欢“意大利面饼”,他并不会感到被冒犯。显然博士起初对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确的,幸运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两个月后走上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本片的结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你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奋斗,族人会回馈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给你无与伦比的归属感。按理说此时电影应当安排这样的情节——博士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乐,以表明他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与种族认同感。可在本片中,雪利博士郑重地坐在那台很像儿时母亲教他音乐所用的旧钢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艺演奏了肖邦《冬风练*曲》。

  酒吧里寂静无声。黑人顾客们认真地聆听着。或许高雅艺术真的能够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生最爱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钢琴家鲁宾斯坦。我们会说,文化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但现实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这使我联想到白人说唱歌手Eminem,他在进入黑人占据着的说唱音乐圈时同样阻力重重。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时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参与,不要成为阻碍他人形成自我认同的高墙。

  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独一无二的“异”,另一部分是与你所处群体能产生共鸣的“同”。共同的部分会随你所处的群体发生改变,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需要与集体有共同之处。雪利博士起初的处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肤色将他隔离;他因嫌弃、无力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与族人隔离。在他“共同”部分的认同改变之时,那部分独特的“异”,就是他自小培养起的古典音乐修养,自使至终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们可以弄清结尾博士在酒吧弹奏两部分音乐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坚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温情之旅中获得的巨大力量。

  《绿皮书》使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以温情喜剧包裹苦涩的种族歧视内核,具有积极的社会推动作用。联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正具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

绿皮书观后感8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喜剧电影,通过巡演过程的经历来直面种族主义与道德伦理,结局引人深思乏味。 本片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是一部实至名归的优秀影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经过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认识彼此、尊重、改变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纯真友谊。

  唐站在舞台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师,但是在台下确实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认同,又不被黑人群体所接纳,孤独地让人心疼。 司机托尼虽家境窘迫、暴力、痞气,却拥有一屋子温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将家庭的温暖传递给孤独的唐,两人最终建立起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绿皮书观后感9

  假期里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绿皮书》。这部电影讲的是白人托尼工作的酒吧因为装修所以要停止营业3个月,当时托尼很穷,停业3个月会使他失去经济来源。正好有一个朋友认识一个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场巡回演出,需要找一名2个月临时司机,便要托尼去面试。托尼顺利被录取了,还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刚开始的时候,托尼对唐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有钱的黑人而已。但后来跟着托尼被唐生活中的行为一点一滴的感化。进了堂的一举一动便开始反省自己以前的.过错,并认可了唐音乐方面的能力。从此他们关系并不仅仅是老板与员工,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几乎就是奴隶,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为了一名古典音乐家,品味比大多数白人还高,但并没有得到认可,并处处必须按照美国一本对黑人管理制度《绿皮书》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间、不能参加晚会等不公*的条件。这些约束给唐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烦,导致未能完成所有计划中的演出。

  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希望美国等拥有黑人的国家能重视这一点。肤色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这个人的思想。

绿皮书观后感10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4)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讲的是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音乐家去美国西部出演,在出演途中旅行的故事。

  在途中他们路过一片农田,农田里全是干活的黑人,当黑人音乐家和白人司机路过时,那些干活的黑人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坐在车上的后面享受的黑人音乐家,然后再看向白人司机,直瞪着他们坐的这辆绿色的车子飞驰而过。

  这一段我感受很深,当时我看出了坐在后排的黑人音乐家心中浮起的对种族歧视的愤怒,隐隐发出的不快,应该那群当时在地里干活的黑人在想,凭什么刚才那位坐在车上的黑人可以享受白人的服务?这就是原因,因为这位黑人音乐家,是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成就,换来的地位,赢得的掌声,但台上和台下又是两回事了。

  当黑人音乐家最后一个演出结束的时候,当时黑人音乐家一直在给白人演出,因为白人的.身份地位比黑人高,所以餐厅规定黑人音乐家必须得到餐厅外面进餐,白人司机在这演出的过程中一直帮黑人音乐家解围,所以很快白人司机与餐厅老板引发了矛盾,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提出不让黑人音乐家在餐厅进食,黑人音乐家就不表演。说这句话时,老板自然很着急,他花重金请黑人音乐家,并且当时在场有许多的贵宾,老板恳求黑人音乐家留下来,勉强在餐厅外进餐,可见对黑人的歧视,已经深深的印在某些白人的心里。

  这种歧视难道是对的吗?这不过和中国的封建迷信是一类的,打消这种思想需要几代人的过程。

  老板宁愿让黑人音乐家出去进餐,也不愿破坏这条“规定”。自然而然,黑人音乐家忍受不住带着白人司机离开了。说到这,难道不感觉到有些别扭吗?为什么白人就“那么”对待黑人,就因为几百年来的规定吗?还是因为地位、权利?其实,有时候,我们有一颗人人*等、善良的心,对待谁就一样。这有可能是个过程,历史是慢慢演进的,那就一步一步的改变吧!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5)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

《绿皮书》观后感1

  绿色,是一种美好的颜色。自然界中的绿色,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生活中的绿色,更代表着环保,意味着一路畅通。但是在上世纪中期,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却是黑人手里拿着的一份“耻辱”。绿皮书全称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专门为黑人而写的一本旅行指南,而电影《绿皮书》片名的灵感正是得益于此。

  偶然浏览手机网页,得知《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三项大奖,3月1日全国公映。于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欣赏了这部感人的影片。

  《绿皮书》是一部喜剧、传记类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一部笑中带泪的温暖人心的作品。

  一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

  剧中的两位角色把人种之间微妙的反差感演绎得十分到位,一个举止粗鲁的白人司机,坐在后排尊贵座位上的则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一个大老粗和一个优雅的艺术家,一个白色上等人和一个黑皮肤的受歧视的下等人,在观念与生活*惯方面迥异的两个人,因善良、纯真而彼此改变,最终真情相拥。其中有那么一刻,对于剧中歧视黑人的行径,让人心生酸楚,但最终圣诞节之夜钢琴家与司机的拥抱,让冰雪消融,顷刻春暖花开。

  在上个世纪中期,黑人还不能受到*等对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绿皮书里,标注了每个城市黑人可以进入的旅店或餐厅,如果没有它,黑人到了美国南方出行甚至会遭到羞辱和危险。直到60年代中期,*权运动有了进展,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剧中黑人演奏家唐博士的苦与痛。

  剧中的唐谢利博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是,要命的是,在那个年代,他拥有黑色的皮肤。在比较发达的北方,他有一定生活空间。被邀演出,生活富足。但是,骨子里的歧视,使他脆弱,只想隐藏。

  比如,他的家中,用极尽昂贵的奢侈品装饰,需要展示的是一份“浮华”。他接待客人的座位,是“高高在上”的座椅,需要的是身体上的“高贵”。他明明是一位演奏家,可就是喜欢别人称他为“博士”,且拥有多个头衔。比如,生活中的他,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吃(只有黑人才吃的)炸鸡,不随便捡拾他人物品,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白色垃圾绝不随便丢弃,他虽然是黑色的皮肤,但是在行为修养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白色上等人的水准。甚至于“超越”。而这一切,都是他极其渴望拥有真正的尊严的脆弱表现

《绿皮书》观后感2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绿皮书》观后感3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4

  先看了《触不可及》,所以大概会在主观上完全的偏向,其实反应的方向不尽相同,绿皮书会更加偏向于现实处境的反映,悲凉无奈的现实。

  唐·雪利,一名钢琴家,说来讽刺,因为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弹奏自己最爱的古典乐,算是因为肤色,被迫转向流行乐的领域。他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几*对于整个制度发起冲击,算是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体面。可是这样的一份体面,终究是不堪一击,白人宴会上的邀请更多的是为了装点,所谓的尊敬也只是限于舞台。更多的人不过是为了提升一种格调,所谓的情感所谓的经历,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大概他们都没有托尼能够听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没有托尼那般感受,弹琴时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托尼呢,因为肤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说的,他所住的街区,仿佛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混乱,拥挤。似乎并不是别人所想象的优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过是在底层挣扎,在泥泞里生活。

  他们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谓的巡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明白。

  放弃了优渥的工资,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终,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人格上的贬低。是一种经历,还是说,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毕竟他不可能舍弃掉自己的肤色,他所经历的,尽管已经所谓的受人尊敬,所过的生活依旧不算如意,生活中受尽指责。

  那么更多的同胞呢,那群在田地里辛苦工作可能都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间隙里,望向他的同胞呢。过得,大概是更为挣扎的生活,所谓的逃离,所谓的远离,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不愿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缚,可这世间,没有人能够逃离刻板印象,没有人能够逃离别人的成见,更何况,有的时候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就像是炸鸡,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谓的对于现况的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一部分的改变。

  就像是相处久了他们一定会对于对方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写信,会去接受文雅化的表达,会去压抑自己的脾气,不再只是任由释放带来一种无谓的伤害。

  他也会去接受所谓的不会接受的饮食,会去抨击别人并不公*的对待,会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钢琴,接受音乐最初的样子,只是带给人们欢乐。会去拥抱家庭,会去接受温馨,会去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一种并不孤独的人生。所谓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会意识到,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只是带给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路上的陪伴与依靠。

  这样一段旅程,对于彼此改变很多,算是,见到了世界,见到了人生。给予我们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残酷与真实,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说曾经有一段经历能够让我们就此改变心中的偏见,改变固有的成见,又何尝不能在路上。

  所谓的绿皮书,是讽刺也是嘲笑,所谓的区分所谓的对待,所做的也都不过是无谓的坚持与固执,世界所有人,哪有什么分别。区分带来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与刻意打压的结局,本不该如此。从来不该如此。

《绿皮书》观后感5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6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7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8

  《绿皮书》是一部将反对种族歧视表达的很到位的一部电影。故事发生在1963年的美国。

  托尼为了赚更多的钱交房租,不惜为黑人音乐家唐当司机。因此,他告别家人,开始了与唐八个星期的旅行。在一路上,唐一直在遭到白人的歧视。托尼从一开始的不满情绪,逐渐的同情他,并为他打抱不*。

  两人一路上的互相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托尼对唐关于种族歧视的态度。托尼让唐手抓鸡块吃鸡,唐没有办法,只好用手接住鸡块,但却摆着兰花指,表示没有餐具没法“享用”,这时,边开车边吃鸡的托尼就与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吊儿郎当,一个绅士味十足。最后,他怮不过托尼,只好和托尼一样用手将鸡块往嘴里塞。唐问托尼吃完的鸡骨怎么处理,托尼直接打开窗户,将鸡块丢出车外,唐没办法,只好也丢出窗外。托尼对唐采取的是“软式影响”,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唐的性格,而唐对托尼采取的是“硬式影响”,即用不可抗拒的命令来使托尼更绅士。如:在托尼把饮料瓶丢出车外时,唐叫他重新捡回来;在托尼给妻子写信时,唐教会了他如何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在监狱里,唐让他懂得了拳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只有尊严才可以。若托尼违反这些命令,那么他就会被扣工资,所以托尼只能接受。

  当然,影片中的种族歧视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唐为白人们演奏,但酒店服务员却不让唐上酒店里的厕所;托尼打了警察,警察却把两人都抓起来,原因是唐“那讨人厌的肤色”;西装店里的服务员不让唐试穿衣服;一对情侣看到一个白人(托尼)在给一个黑人(唐)开车,感到十分惊奇;餐厅的服务员不让唐在餐厅内用餐,即使今晚他才是主角……

  那么,唐为什么要来南方演出呢?他在北方岂不更好,工资高,人缘好,不会被歧视……影片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唐为了让白人知道,黑人也能弹出和白人一样的曲子,所以他不惜冒着被白人暴揍一顿的危险,也要去各地演出,他身穿西装时的绅士范,是几乎所有黑人都没有的。他们只知道为白人工作,为白人当奴隶,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白人的心,奴性心理已经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当托尼的车抛锚时,他们停在了一群工作的黑奴前,黑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着眼前这一幕惊奇的画面:一个白人在忙前忙后,而黑人却坐在车里休息。当地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唐在那时还坚持南下演出,可见他的决心和毅力。

  “绿皮书”作为影片名字,在全电影作贯穿线索的作用。它里面详细的罗列了黑人可以住的旅馆,更是为了体现电影的主题:种族歧视。绿皮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人的自由,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旅馆入住,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

  在当时如此严重的种族歧视下,唐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生活、对人种*等的渴望,更加坚定的想要改变人们对肤色的偏见。他反对种族歧视下的执着,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对自己的命运打抱不*。

  影片的最后,唐在*安夜来到了托尼的家里。托尼和家人虽然都是白人,却都很热情的接纳了他。这也预示着唐的'愿望终将会达成。

《绿皮书》观后感9

  如果有两种人生让你选择:

  一种是拥有高雅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天生的音乐才华,衣食无忧的生活,出口成诗的情思。但却也有着被歧视的肤色和孤独的内心。白天坐拥澎湃的掌声,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却回到空无一人的大房子里独自喝酒。

  一种是有着简单的思维,发达的肌肉,无所畏惧的洒脱,粗枝大叶的快乐,难捱于胸的正义。但却也有着冲动带来的惩罚和生活的拮据。因为冲动打了人,丢了一份工作,回到家还是有妻子温暖的怀抱和孩子们的咿呀快乐。

  你怎么选?

  很多人说,这两种人生我都不喜欢。我喜欢将它们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难完美啊。

  电影《绿皮书》讲的就是这两种人生的故事。过第一种生活的是个黑人音乐家唐雪莉博士,有才华,有钱,但是没有朋友,充满了孤独。过第二种生活的是托尼,没有钱,没有地位,却有家人,有欢乐。

  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托尼的'生活,虽然我们没有住城堡,有时还为了房租而出卖体力;我们也没有光鲜亮丽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没人敬仰。可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开始,我是向往唐博士的那种生活的,有自律,有尊严。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溃的瞬间,我发现,他并不快乐,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时,我们自以为拥有越多的头衔,我们越能快乐,殊不知,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观后感10

  “他们没有选择入场与否的权利,但是你有,托尼。”

  这是整一部电影中打动我最深的一句话,是在第一场表演结束后,谢利面对正在与一群下流的人玩骰子的托尼说出的。

  一个人是否同流合污,是否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认知中,是否屈从于不公*的命运,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看罢电影后,充溢我全心的想法。

  【地狱的俄尔普斯】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白人与黑人间存在深刻的芥蒂,黑人被称作“黑鬼”“有色人”,诸如此类的歧视,使生活在美国的黑人们受到不*等的待遇。在影片开头,托尼扔掉被黑人用过的杯子,足可见不*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谢利博士受到歧视,仍演奏着音乐,力图以黑人的身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地狱中的俄尔普斯”的真实写照。

  【对命运的抗争】

  谢利从未停止与命运的抗争,在音乐中,在行动里。谢利博士对来自白人的歧视是极力反对的。当白人要求他去树林中破烂的厕所时,他坚决反对并要求回宾馆去;当白人反对他进入餐厅时,他放弃演出,转而去到小酒馆中尽情演奏……这一切,都能看到谢利以一个音乐家身份,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改变命运的契机】

  两人在旅途中从对方身上受益良多。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影响着。托尼在与谢利的交往中,发现了谢利虽是黑人,却有着高尚的品格,由此,改变了一系列恶*。谢利在与托尼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托尼的乐观与善意。这是一个黑人与白人和谐来往的范本,黑人放下了与生自来的自卑,白人放下了对黑人的误解与歧视。谢利与托尼的交往,无疑是“地狱”中的希望。谢利将自己的希望,通过抗争与奋斗的方式,映射在了社会中。

  当不公的命运降临时,去抗争,去奋斗,怀着希望。当一个合适的契机来临时,那不公的命运终究会被击溃。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6)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2篇)

《绿皮书》观后感1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2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托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故事。1962年的纽约夜总会,歌舞升*,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托尼天生的“胡说艺术”让他在此处如鱼得水。

  意外的失业和业界的好名声,让托尼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这位黑人钢琴家身边,成为了他巡回演出时的专职司机。

  此后,一辆车,一本绿皮书,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开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开启了两人人生新的篇章。一个是从不为生活设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内敛沉稳谨小慎微,恪守规则而活的黑人钢琴家,肤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强烈碰撞,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

  就像托尼第一次见到雪利弹奏钢琴曲时,眼神里的震惊。那个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曲的人,仿佛闪着光,触动了托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觉得雪利是这世间最棒的钢琴家。认识一个人,从打从心底的欣赏开始。

  两人通过每日的朝夕相处和沟通下,托尼更加了解到雪利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追求*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抛去了世俗的种族歧视,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赎,给予了彼此间的*等和尊重。

  那是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在储物间换好演出服,可当他要在餐厅用餐时,却被服务生阻拦了,他们说这是旧俗是规则,不能让黑人进来;托尼看见这一幕,想要来解决,却被服务生的话触怒了,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雪利说,“我听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托尼摇了摇头,放开了服务生,“我们走吧。”他们来到一家黑人俱乐部,托尼说,“今天,你守护住了自己的'尊严。”在黑人俱乐部里,雪利放下架子,融于音乐,放纵恣意,是心灵的释然。在这个*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绿皮书》观后感3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想改变人心,需要的是勇气。”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被人歧视着开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4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我在绿皮书外找到了自己,那最初的古典乐曲成为我迈向另一个人生的的开端。都说歧视的眼睛就像双面镜子,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羞辱自我。影片根据真实的内容进行改编,所反映的是白人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其中有多个镜头通过对比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让人直观的看到在那个时代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

  在影片中比较滑稽的是黑人的生活竟要靠一本绿皮书去指导,而一旦脱离了这本绿皮书的范畴,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白人的冷眼和拒绝,更有甚者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毫无尊严可言。然而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是最可怕的',在那样的环境下黑人种族内部之间彼此不理解也在加剧这种社会矛盾。生活在社会顶层的Tang。Shirley博士和社会最底层的黑人他们的世界是没办法融入的,就如同那个被拉长的镜头一样,即使相遇却无法走*,只是默默地看着彼此。这个本该融合的大种族,就这样被社会生生的隔在两个世界,无限接*却又渐行渐远。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黑人自身种族内部的歧视成为了影片的两条主线,有点心疼在那个背景下黑人生活的现状。但好在随着两个人逐渐南下的演奏之旅,托尼和Tang。Shirley博士走*了彼此的生活,在最后的演出中Tang。Shirley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为自己心中曾经追求的古典音乐演奏。而这场古典音乐的演奏也是暗示他重新做自己的一个开端吧,褪去一身傲慢他看清了真实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出自己。

  伴随着这Happy ending的结束,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黑人和白人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下,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呢?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吧,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以上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随时欢迎分享交流,嘿嘿。

《绿皮书》观后感5

  路始于两个人。

  一个住在布朗克斯的一个街区,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烟不离手,油嘴滑舌,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

  一个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为上流社会的人士演奏,知书达理,举止优雅,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

  这一路,像一场修行。

  对于唐,在种族歧视并不严重的纽约,他拥有他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见。

  每场演奏结束后,台下欣赏的白人便会热情地为他鼓掌,他满面笑容,优雅地起身致谢。但同时他也面对了:侍者弯腰恭敬地为他服务,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厕所”;在旅社他西装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发出邀请,遭到拒绝后便嘲讽他“还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脏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试穿;在酒吧他被歧视殴打……在台上,他光鲜亮丽,下了台,他什么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归宿,白人从心底还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讥讽他。“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历尽痛苦后,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台,敲响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钢琴。没有高雅的.环境,没有安静的氛围,但唐却笑得很开心。

  托尼,尽管生活窘迫,却仍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但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着,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酋长。”他向妻子这样形容唐。一路相处,一路磨合。托尼在唐的“逼迫”下改变自己。保持语言文明,学会合理处事。“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在控制脾气的同时,托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见。他在信中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唐高超音乐技巧的赞美,在唐遇难时总出手相助。在圣诞餐桌上,面对亲戚对唐“黑鬼”的称呼,托尼却阻止了他“别那么叫他”。

  “嗨,托尼。”

  “嗨,唐,圣诞快乐。”

  路终于一个拥抱。

《绿皮书》观后感6

  听朋友推荐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就拖家带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场,回来大人小孩都众口一词的说好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演员表现自然真实,感情表达细腻温暖,连路上的风景都秀美迷人,确实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美国还处在白人至上、黑人备受歧视的时代,当时专门出版了一种小册子“绿皮书”,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钢琴家,为了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要雇佣一名白人当司机兼保镖。男主二托尼是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白人,脾气暴躁,举止粗鲁,为了挣50美元生活费,一口气吃掉了26个汉堡。一个是工作所需,一个被生活所迫,两人搭档开始了一段为期数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养,待人做事优雅有礼,希望通过音乐改变人们对黑人的不公正看法。托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惯于靠拳头解决问题,并且对黑人也存在歧视心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辆车旅行,闹出了许多时而让人心酸、时而让人捧腹的桥段。

  两人经过路边小店,托尼去买东西,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块摆在门外、供游客自行付钱购买的精美石头。唐非常生气,严词要求托尼返回归还。托尼虽然理亏,却嫌唐小题大做,一边答应一边悄悄地把石头藏了起来。

  两人经过炸鸡店,托尼兴奋地买了很多炸鸡,边开车边大快朵颐,还热情地邀请唐一起享用。*惯于在餐桌前规规矩矩就餐的唐,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鸡吃。但托尼执意相劝,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举着炸鸡递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翘着手指吃起了炸鸡,惊喜的发现味道还不错。

  两人南下到达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热情地接待了唐的乐队,宾客们也都很有礼貌地欣赏了音乐家们的精彩表演。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却拒绝他使用客用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为了维护尊严,唐宁愿长途折返回宾馆如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规格很高,宾馆富丽堂皇。然而,作为演出主角的唐,却被安排在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休息,并且因为是黑人不能进入餐厅用餐。读后感·唐忍不住想中断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务,按照合同,他们将拿不到尾款,托尼也会遭受损失。唐对托尼说,“我听你的,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托尼已经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气所折服,此时的托尼,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钱,他带唐愤然离去。

  圣诞夜,两人风雪兼程赶回纽约。唐遣散了管家,独自呆在家里,看着托尼“捡”回的石头若有所思。托尼和家人欢聚一堂,想起孤单一人的唐,怅然若失。影片的最后,唐鼓起勇气来到了托尼家,受到了托尼一家的热烈欢迎,托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边感谢他替托尼润色代笔家书。这一刻,白人、黑人,穷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达成了和解,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绿皮书》观后感7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等,万物*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绿皮书》观后感8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绿皮书》观后感9

  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除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

  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讲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途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10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观后感11

  最*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好像读书已经无法深入进去,老是在看页码,好像是为了完成一本书的任务而去读书一样,实际上自己在欺骗自己,就像李尚龙说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看了相关的心理文章,没有必要做给谁看,也没有必要老是让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责当中,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灵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赎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谁都无法抗拒,就像警察说毒品一样,不过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获取一定的启示,当然这点毒品不具备。某个小视频提示应该看点好的电影,高晓松的大部头《鱼羊野史》提到的好多电影都没有看过,甚至有的都没有听说过,我对外国人名字有点头疼,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受多年学*外语的影响,英文写出的名字倒还是记得住,这可能就是惯性记忆的能力,正如我们的工作,看来人过四十不学艺从人体衰老的规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来是想写这个电影的,不知不觉中写了不少与电影无关的内容,为什么看这部电影呢?主要还是要从如何选择做起,一个人必须要有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提高,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还应该从奥斯卡获奖最佳影片看起,于是就有了这部《绿皮书》,当时是我只是欣赏。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让你有点黑白颠倒的感觉,电影的内容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来,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艺术家到处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内容,一个矛盾接一个一个矛盾,让你停不下来。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贵、优雅、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在电影中是一个社会底层、没有文化、连情书都不会好好写的KTV领班,说白了就是一个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于社会底层、素质底下、衣不蔽体,满嘴污言秽语,靠出卖自己的体力生存的黑人在电影中是受过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门语言、获得过三个博士学位,并且全国知名的著名钢琴艺术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别弄混了,他是*人。

  白人司机黑人老板本身就充满着讽刺意味,尤其电影所反映的是在那个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到处充满着种族歧视,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馆、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层社会的黑人也要承受着歧视,忍受着无法融入高层社会的痛点,正如华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一样。

  好的电影如品一壶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让茶香在唇齿间慢慢渗入,体验茶水一点点流入咽喉时那种回甘的感觉,电影中的好多镜头值得仔细体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获奖的道理,一次很难获取全部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这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信息障碍的电影,如有时间还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都体会不一样,都会从电影中的某一个桥段想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电影看完,也没有弄明白的就是电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是男主出发前从朋友那里拿到的一本书这就是绿皮书。这是一本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旅行手册,里面列出了哪些餐馆和旅馆是允许黑人进入的。通过电影中时间的推移,可以慢慢的体会到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最*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帮助了一个人,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能够意识到,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多时候体现在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过客,真正需要的时候只有痛苦。

  不管别人推荐的人生必看电影是什么,我自己会把《绿皮书》归到人生必看的电影系列中,它会让我慢慢懂得如何把复杂的事情通过简单的故事表达出来,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懂得

《绿皮书》观后感12

  最*总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说走就走,买了两张《绿皮书》电影票,和闺蜜兴致勃勃的奔向电影院了!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既诙谐又引人深思。就因为肤色不同,就剥夺了他们做为人的权利,不让他们靠*白人的生活区,不让他们和白人一起吃饭,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对待。尽管高中历史也学过,三角洲贸易,那些被卖的黑人奴隶,他们的生命简直还不如蝼蚁,真的有些可怜他们!好在,唐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虽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独了些,最终也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自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7)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9篇)

绿皮书观后感1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友好、*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2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3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绿皮书,回到家后,感觉犹如男主回家时发生了很多,电影给我了很多启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电影让我看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自己。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得到改变。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是物质和金钱不能够解决的。比如人的.观念,国家的政治民主,开放,和自由。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汽车,冰箱,电话,电视直播和住房。已经是一个十分发到的社会。但是在社会阶级中还存在很多很多问题。特别是对黑人的公*对待方面存在严重歧视。电影中这位钢琴师,尽管他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但是由于肤色原因,还是被各种刁难和歧视。这并不会由于他的收入而改变。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阶级方面真是非常非常糟糕。

  反观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但是在人文,宗教,民主,言论自由,法制等等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互联网和言论还在遭到严格的管控。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励。美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们的努力真正的改变了国家和世界。正如片子中这位黑人钢琴师所做的一样。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做的也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和世界。不要埋怨或怨天尤人,要想办法努力为社会正义公*,法制民主做贡献。美国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回看到现在,他们在种族阶级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他们在种族歧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他们取得了巨大进步。黑人在美国已经得到了更公*和*等的对待。美国也已经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也需要努力,改变人的观念和想法,创建更法制和民主的社会。

  同时,片中的钢琴师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记得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主要看气质。影片中,无论这位黑人钢琴师面对多少的刁难,他总是很坦然的去面对。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抱怨。就犹如他选择了去美国南部去巡回演出,路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从来没有听他抱怨为什么要来这里,早知道我就不来了云云。或许他心中怀着更大的理想。或许这就是他的气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果发生了,我们会怎么面对呢?主要看气质。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绿皮书观后感4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黑人音乐家谢利,为了去南方巡演,而雇佣了一个白人托尼做司机,本是一个种族歧视者的托尼,原来在一个夜店做安保。在夜店倒闭之后,为了生活的他,不得不去给一个黑人音乐家做保镖,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必须给保障他们的生活。而谢利是一个表面上在上层白人圈子里颇受欢迎的黑人钢琴家,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种种族歧视严重的时期,他仍是一个被很多白人歧视的黑人。但是面对自己的安全问题,他又不得不雇佣托尼成为自己的司机兼保镖。在巡演的过程中,在台上表演时,他是白人心目中崇敬的音乐博士家,赢得观众们的掌声。而,在下一刻,当他走下台时,却又成了不能与白人*等的黑人:却又成了不能*白人餐厅的黑人。连换个衣服,都要在肮脏的储物间里完成,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歧视,所以努力地用自己的修养,自己的内涵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去获得属于自己真正的掌声。两个人相遇之后,发生了一连串的搞笑故事。而拿着黑人经纪公司给他的“绿皮书”,托尼渐渐明白了黑人受到的不*等待遇

  看完这个电影,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谢利博士——一个受到种族影响的人,却能通过自己的修养了,来赢得对黑人有偏见的白人托尼的信任,来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而不是用暴力来结局问题,不是,你说我我就打你的那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对骂的手段,来赢得自己的`尊严,反而,还会让别人更加看不起你,我们应该学*谢利博士那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受到的教育,用道理去挽回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我们不也要像谢利博士那样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当我们受到不公的待遇时,我们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要用智慧。

绿皮书观后感5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绿皮书观后感6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7

  这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顶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权的主题,是*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绿皮书》在美国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质疑,主要是针对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编剧之一就是白人司机的儿子,但影片却遭到了黑人钢琴家家人的指责,认为电影对唐谢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两人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所谓的友谊。如今两位原型人物都已经去世,真相很难探究,但或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才使得电影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圆满结局。说到底,《绿皮书》只是一部电影,只是编剧借真实人物讲述的一个故事,相比《黑色党徒》的鲜血淋漓,大概观众们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与温情。

绿皮书观后感8

  没看电影之前,我见过几次宣传海报,我以为画面上的两个人是父子关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没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为影片讲的是父亲如何开导孩子的故事。结果,看了才知道那两个人之前是陌生人,两个人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发生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发生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美国南方。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内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战争(南方与北方的战争)。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要求**黑奴;南方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影片从男主角做保镖的夜总会开始,那热闹、随意的气氛令我向往。后来男主角打工的夜总会要停业两个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为家里下个星期要交的房租还没着落。急迫的时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当掉。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美国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少储蓄。但是从影片上看,他们并不焦虑,他们不过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挣钱而已。男主角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做司机的工作,帮一个三人组合的室内乐团开车,但要走很远、要走很久,因为这个小乐团要从美国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们出发之前,组织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给了男主角一本“绿皮书”(Green Book)——美国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时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那时的美国南方有很多旅馆和餐厅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两辆绿色的凯迪拉克轿车,那绿色很鲜艳、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说着什么,或是在抱怨着,或是在*着。这也是本片的高明处之一。它并不高声的吼叫,它只是用艺术的手法述说。绿书(Green Book),是源头,是罪恶,是该被指责和攻击的,但它只是书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从视觉上没有绿车(Green Car)更有表现力。我很怀疑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车不是绿色的,而影片中的绿车完全是编剧设计的。他们开着两辆绿色的小车出发了,而影片的情节随之一路展开。

  那个雇男主角开车的黑人是个钢琴家,他还有三个博士头衔;而受雇开车的男主角是个粗鲁率性的白人。黑人钢琴家,虽然皮肤黑,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修养、守规矩;白人司机,尽管穷,但很随性、很快乐。两个人要呆在一辆车里,要一起长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冲突,产生了很好的故事。

  当他们到了肯德鸡的故乡,男主角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吃上最新鲜、最正宗的炸鸡。他买了一个全家桶带上车,然后一边开车一边美美地吃起来。他不光自己吃,也劝钢琴家吃,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这样的大大咧咧、这样的讲义气。而钢琴家一脸严肃,他很拘谨,他要讲究斯文,他又有些无助,因为他不知道在没有餐桌、没有盘子、没有刀叉、没有餐巾的情况下如何吃东西。在男主角的坚持下,钢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块炸鸡翼,小心翼翼地吃起来。他小口小口地吃,吃着吃着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鸡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样处理剩下的鸡骨头。男主角就摇下车窗,把自已吃剩的鸡骨头扔出窗外,示范给他看。钢琴家学着做了,让自然的东西回归自然。他没想到生活还可以这样随意、这样放肆、这样开心。这时,电影院里发出了很多会心的笑声(观看这部影片,这种情况常有。这是一部喜剧,一部可爱的轻喜剧)。当然,向车窗外仍可乐杯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钢琴家坚持让男主角把车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乐杯捡起来。

  钢琴家克制、努力、事业成功,他有成就、有钱、待人彬彬有礼,但并不快乐,也不幸福。他说:过着演奏家的生活,到处走,难以安定,难以成为好的丈夫。他没有家人,没有亲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没什么朋友。而男主角虽然穷,虽然没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长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长辈和亲戚,有一起长大的伙伴,还有很多熟人和朋友。当圣诞节来到的时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头涌涌、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的温馨的烟火气。生活过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钱没钱所能决定的。人除了需要钱,也需要爱情、亲情、友情……,需要人之间的关爱,需要温暖。

  影片以音乐家巡回演出为线索,所以影片中有许多音乐表演的场景,其中的音乐都很棒,有的是低语,有的是倾述;有的是愤懑,有的是狂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挚的情感……;代入感极强,让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让人痛快。

  影片的画面也很美。美国有很美的自然风光,驾车长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们摄入画面。那秋天的树林,色彩斑斓,让我想起在吉林长白山脚下从南坡向北坡穿行时驶过的公路。当男主角去钢琴家的住处应聘的时候,他误入了钢琴家楼下的音乐厅。画面上没有观众的音乐厅,在明亮、柔和的灯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宽敞、整洁、温暖、宁静、美好,那就是艺术的殿堂,是心灵的居所。

  这部电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场面,它是一部简单的2D片(在当前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它只是一部传统的有声彩色片),它只是在细腻地用情节、用语言、用动作和表情在讲故事。它讲得是那样自然,讲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靓女作招牌,男主角是个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应有的样子,绝不刻意夸张。所以让人看着感觉亲切和真实,就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影片中的钢琴家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说:不要以貌取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观点。黑人与白人,肤色不同,很容易区分。但是否有教养,是善良还是邪恶,是正直还是诡诈,是温和还是暴躁,是达观还是乖戾,是乐天还是心胸狭小……,就很难一眼看得出来了。影片所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应该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经可以当选美国总统,可以领导一大帮白人,就是明证。但以貌取人的问题,应该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国人对白人总是高看一眼,其实白人也未必就高贵、就有教养、就优秀。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飞机一落地,我跟着大家向外走。在过道边,我看到十几个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眼睛望着我们,似乎在等着我们走完。我当时很纳闷,她们在等什么呢?后来想明白了,她们是清洁工,准备为客舱做清洁。澳洲当然也需要清洁工,像*一样;白人也可以做清洁工,像黄种人一样。肤色并不能决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个人的相貌当然也重要,赏心悦目总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一个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长相怪异的马云,却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的。

  电影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资高,受点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职责内的事,并尽力做好。

绿皮书观后感9

  假期里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著名的《绿皮书》。这部电影讲的是白人托尼工作的酒吧因为装修所以要停止营业3个月,当时托尼很穷,停业3个月会使他失去经济来源。正好有一个朋友认识一个叫做唐的黑人,他有一场巡回演出,需要找一名2个月临时司机,便要托尼去面试。托尼顺利被录取了,还有了每星期125美元的薪水。

  刚开始的时候,托尼对唐的态度并不是很好。只不过把他当成一个有钱的黑人而已。但后来跟着托尼被唐生活中的行为一点一滴的感化。进了堂的一举一动便开始反省自己以前的.过错,并认可了唐音乐方面的能力。从此他们关系并不仅仅是老板与员工,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黑人的地位很低,几乎就是奴隶,但唐靠努力和天分,成为了一名古典音乐家,品味比大多数白人还高,但并没有得到认可,并处处必须按照美国一本对黑人管理制度《绿皮书》上面的要求去做事。比如只能住指定的酒店、不能使用白人的洗手间、不能参加晚会等不公*的条件。这些约束给唐带来了很多不便以及麻烦,导致未能完成所有计划中的演出。

  我认为,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希望美国等拥有黑人的国家能重视这一点。肤色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这个人的思想。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8)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 (菁华5篇)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2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3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4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5

  《绿皮书》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不仅看过电影,在看电影前我也听说过《绿皮书》这本书。此书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酒店和餐馆。就像黑人艺术家唐·谢利给白人托尼·瓦莱隆加的那本绿皮书一样。充满了种族歧视,但也充满了善意。

  《绿皮书》共有两个主角,一个是黑人艺术家唐·谢利,一个是白人托尼·瓦莱隆加。影片的一开始通过种种铺垫,巧妙的告诉观影者们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然后开始将影片引入正题,使唐·谢利与托尼·瓦莱隆加相遇开始谢利医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莱隆加是一个爱抽烟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他有能力,爱扯淡,自诩为“忽悠大师”,总能耍得别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个负责的人,比如说在小酒吧时,几个白人小混混正欺辱着他的黑人雇主谢利,他奋不顾身的把谢利救出。虽然他的工作是确保唐能准时到达各个地方和保护他不会遭受到各种麻烦的困扰。但有几个司机会为一个黑人雇主去招惹数个小混混呢?

  黑人艺术家唐·谢利是一位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世界级钢琴艺术家,他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谢利医生具有良好的修养、高雅的礼仪与强大的自尊。这一切,及他想要改变种族歧视的决心使他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能坚持己见,不屈不挠。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种人:谢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谢利虽为黑人,但儒雅随和,谈吐文明。有一颗高贵的内心,是很纯洁的'。托尼是一位硬汉,言出必践,很负责。也有高贵的内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贵族,所作所为令人作呕,对谢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却议论他。即使他们的礼仪再优雅,也挡不住那阴暗的内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们恰恰是单纯的,一个劲在酒馆里快活。

  一个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行,真正决定他的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观后感 (菁华10篇)(扩展9)

——绿皮书观后感(精选20篇)

  绿皮书观后感 1

  我总感到这个世界博大、慈爱、宽容,自然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她一视同仁,让他们生活在同样的阳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车里吃炸鸡,我认为是《绿皮书》的高光片段之一。不关乎阶层和种族,两个人只是开怀地吃着炸鸡,雪利博士把鸡骨头扔出车窗的时候像放飞一只鸟。让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过这样恣意快乐的时刻呢。雪利博士的确拥有华丽的好生活,但白人给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贫穷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没有归处。所以,他也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苦苦挣扎在自己的不幸里。声泪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够剥开博士高贵、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质跟自己一样,胸腔里流淌着热血,心头有爱有恨。

  那个*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弹奏,为美丽难忘的夜晚,为*民酒吧里热情洋溢的客人,为他自己。他乐在其中,姿态飞扬卓越,胜过任何一次于奢丽的大厅。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个其乐融融灯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独自回到辉煌的寂寞宫殿。我以为又是冷酒一般悠长苦涩的结局,但敲门声再次响了。门开的一刹那,寂静无声,面面相觑那一刻,我真有些担心托尼的`亲人会把雪利拒之门外,幸好,下一秒,众人欢庆,把他拥入了房间。

  天地之间,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着无尽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一双手在无助的时候来临,有时生活会给你很沉重的打击,但请别放弃希望,因为,它终会来临。

  这是一个与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觉得心里被温情填满。

  愿你我都能与孤独握手言和。

  绿皮书观后感 2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 3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感 4

  窗外下着小雨,慵懒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电影《绿皮书》,看完电影整个内心非常地*静,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每周都花点时间看一个电影。

  记得很久以前,我去参加一个秋招的面试,面试官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于是我问他最喜欢的营销类书籍是什么,他说,我很少看书,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就是如此,我们通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验了一把别人的人生的感觉。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故事的主要脉络很简单,讲述了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为什么强调了黑人和白人呢,因为故事发生在上世界60年代,种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托尼就展现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应付人际关系,博士雪利也体现了他的礼貌优雅和涵养。旅途开始,托尼就被塞了一本《绿皮书》――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许托尼多讲话,不许他抽烟,不许他偷东西,不许他乱扔垃圾。一开始托尼迫于他是老板不得不服,后来听了雪利的演出后,被他征服。

  雪利也开始教托尼写情书,教他忍耐有礼貌,托尼也帮助雪利走出监狱困境,帮助他减少了内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里。

  一开始的雪利总是在忍耐,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雪利已经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了演出,来到了黑人专属的酒吧放飞了自我。

  电影一直在做反差对比,突出了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但又是非常地治愈的,不管是两位男主之间的和解,还有他们内心与自我的和解。看完电影我非常地宁静,感觉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纳和解了。

  绿皮书观后感 5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 6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 7

  临*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 8

  仅仅拥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题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唐·雪利,聘用了一位白人保镖托尼当司机。一路从纽约开始,一路南下举办巡回演奏的故事。他们从一开始的矛盾抵触,后来慢慢的调和,最后甚至惺惺相惜,跨越了种族、阶级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本书,一辆车,一条路,两个人,一个粗鲁暴躁,一个温文尔雅,一路上有欢乐,有泪水,甚为精彩。

  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在这部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唐·雪利是一名非常优秀、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但他在表演后,他仍是白人眼里的老黑,任何对于黑人的规则,他仍要遵守,瞬间的掌声似幻影,缥缈至极。而司机托尼·利普一开始也厌恶黑人,但在旅途中,他渐渐放下了偏见,敞开心扉,理解唐·雪利。这令人动容的友情,跨越了种族。尽管世界充满了歧视,但总也有温暖善良的人来陪伴你。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托尼他们因汽车抛锚停在路边,唐·雪利下车看到了马路对面的土地里正在耕种的黑人。他望着他们,他们望着他,温暖的`阳光也瞬间变得甚是刺眼。他会想什么,他们又会想什么?为什么白人会给黑人工作呢?这一切只因他们的出身不同。而唐·雪利也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在黑人中被人认为高人一等,在白人中不被尊重,这令他孤独,迷茫。但我还是十分佩服唐·雪利,在面对同胞的不解与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他不仅没有失掉尊严,还影响了托尼·利普,用他的尊严一次次阻挡着恶意。所以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所有的人向来都是*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也因我们的独特色彩,变得盛大灿烂。

  愿世界再无歧视。

  绿皮书观后感 9

  不久前,老师推荐了我们一部电影,据说常年霸占电影高分榜,不少人都拿它来作为各种素材进行使用,今天也让我们学*一下其中的精神。

  要说《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在路途中的故事。剧中的两位男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活跃于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中,却因为这次旅途奇妙的建立起来了友谊,并在车子行驶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成长也如同那段路程一般,逐渐的增长。

  托尼,一个为了生活奔波,混迹于社会各大场所的人。雪利,一个过着高端的生活却始终不被成见所认可的黑人音乐家。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雪利因为是黑人而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譬如被白人警察带有偏见的目光带入警局,又或者在演出前被轻视,去住宿或者吃饭被禁止,这些成见在电影里很好很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告诫我们的也正是合理的尊重每个人,收敛自身成见,切勿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任何人。

  至于托尼,他则在保护雪利顺利进行音乐会的同学也从中收获了礼仪、素养、文化。雪利会教他写更加浪漫的书信给自己的妻子,会告诉他一个具有素养的人该有的行文……

  在这段旅途的过程中,两人互相搀扶,互相成长,互相政治埋怨,又互相原谅和包容。

  其间,雪利曾看到一群在地里面耕作的黑人,一个个身着农庄,满头冒汗,而他一身西装,有着专职司机。中间的一道铁栅栏使得他并不能上前和他们讲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眼神的碰撞着实让人心酸,明明都是同样的人,却过着大相径庭的人生。

  在这段旅途中,托尼和雪利曾因为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成见进入了警局,也因为白人警察对于他们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故事的主旨,告诉我们放下偏见和成见,心存爱护和善良。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起的友谊,互相信任,互相愿意为彼此放弃最重要的事物。

  托尼虽然为了生计,为了家庭,要奔忙于各种工作去赚钱,可是当有人要他离开他的黑人朋友雪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拒绝。尽管另一份工作薪水可能会更多,可那些和朋友相比较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至于雪利,他在影片的最后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面对偏见,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说不。他放弃了最后一场演出,可是为了托尼的工作,他又甘愿忍受偏见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原因,或是为了家人,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心中的坚持,只要有意义,我们都需要面对一切的困难勇敢的去做。这是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我自己所领悟的。我们都应该心存温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比谁更加优越一说,有的只是人人*等,互相尊重。

  我想,这么好的电影,我一定会抽空再次回味的。

  绿皮书观后感 10

  美国电影《绿皮书》讲述的是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男主角托尼·利普,意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整日为了生计而奔波。受传统观念影响,讨厌黑人。影片开头,展现出利普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俩:为了搭上吉奥,他将吉奥的帽子藏起来,之后又免费交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天人之际》里作者薛仁明用的一个词:狎侮。他写到:“狎侮不等于霸凌,刘邦会闹别人,但不会霸凌。霸凌跟闹很不一样,霸凌是会伤到对方的,可是闹最多只是把对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会狎侮的人,外表看来,常常没半点正经,可当他严肃起来,却比谁都更正经。”或者可以说,托尼就是一个混混,痞子。“像这种人,在不正经的背后,某些关键时候,反而会有一种特别的能量。”

  托尼是一个有底线的人,为了维护这份底线,他不惜出手!由之后的三个情节可以看出:

  ①唐的仆人想让托尼提行李,被托尼直接拒绝;

  ②接待方故意刁难,随意准备了破旧的一架钢琴,而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钢琴,托尼在沟通不通的情况下直接出手;

  ③当警察挑衅:“意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时,直接动手。由此可见,托尼是勇敢(雷厉风行)型禀性——优势:敢想敢干;弱点:盲目冲动。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钢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拥有心理学、声音学、礼仪艺术学三个博士学位。故事发生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期间,“绿皮书”的全名叫《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如果没有它,黑人在美国南方将寸步难行!因此,当唐决定去南方巡回演出时,白人托尼以其“与生俱来的解决能力”被唐选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试图改变南方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托尼这样向妻子描述对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着,穿得像个酋长。”唐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由此获得了名与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态。他虽然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却与哥哥断了往来,他自找台阶的认为这是“音乐家的诅咒”;婚姻失败,他对前妻的评价是“语法糟糕,很善良。”唐对于路边农场里劳作的黑人漠不关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样持续下去;他遇到不公选择的是“忍”,最终,在托尼拳打警察,两人被关警察局后;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长肯尼迪。“忍”是有极限的;在最后一场演出之前,唐决定不忍了,“要么我在餐厅吃饭,要么取消演出。”在对方的强势坚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败告终。

  唐看不惯趴在地上与黑人司机玩儿牌的`托尼,他说:“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你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在说他自己!唐一直觉得自己与其他黑人不一样,然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与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变观念,不如勇敢的走进黑人酒吧,为他们演奏获得认同来得实在。

  最后,唐在托尼的鼓励下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独;托尼也在唐的帮助下不再冲动。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 11

  临*三八妇女节,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当天下午会放假哦!三八节早上,妈妈对我说,下午你和同学去看电影《绿皮书》吧,它得过奥斯卡金奖呢!一听是看电影,我来了兴致,而且评分9。6的好电影呢!

  下午和同学约好,我们来到万达影院。这是一部喜剧,讲述了白人托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个黑人演奏家的司机。一路上风景优美,曾几次因钢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挤,托尼都保护了他,托尼也从他身上学*了很多,二人渐渐成为朋友。

  电影中有许多幽默的`地方让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托尼在吃热狗比赛中吃了22个,得了第一,真厉害!托尼曾是一个极冲动的人,一发火就动手,力气很大。但他认识雪利教授后,沉稳的教授耐心地说:“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拳头解决的。”他于是不再冲动,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们,他没有动手,只朝天开了两枪,吓跑了他们。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冲动性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需耐下心来,细心走好每一步,做一个沉稳的人。

  托尼的勇敢、自信,对教授的忠诚很值得我学*,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托尼。托尼在仍下一个饮料瓶时被教授阻止了,我要为他点赞。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挤和歧视时,没有愤怒地动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击他们,捍卫了尊严,我要为他鼓掌。当他弹奏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时,我由衷地佩服他坚持的毅力……教授的内在美还有许多,他不易愤怒冲动,看上去英俊文静,虽是托尼的老板,但不奢华骄傲,十分朴素。他真诚地帮助托尼写信,圣诞前夕,托尼太太还热情拥抱了他……教授是坚强的,虽受歧视,也很孤独,但仍考双手创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托尼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电影我心中也充满美好。真是一部好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 12

  “他们没有选择入场与否的权利,但是你有,托尼。”

  这是整一部电影中打动我最深的一句话,是在第一场表演结束后,谢利面对正在与一群下流的人玩骰子的托尼说出的。

  一个人是否同流合污,是否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认知中,是否屈从于不公*的命运,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看罢电影后,充溢我全心的想法。

  【地狱的俄尔普斯】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白人与黑人间存在深刻的芥蒂,黑人被称作“黑鬼”“有色人”,诸如此类的歧视,使生活在美国的黑人们受到不*等的待遇。在影片开头,托尼扔掉被黑人用过的杯子,足可见不*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谢利博士受到歧视,仍演奏着音乐,力图以黑人的身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是“地狱中的俄尔普斯”的真实写照。

  【对命运的抗争】

  谢利从未停止与命运的抗争,在音乐中,在行动里。谢利博士对来自白人的歧视是极力反对的。当白人要求他去树林中破烂的厕所时,他坚决反对并要求回宾馆去;当白人反对他进入餐厅时,他放弃演出,转而去到小酒馆中尽情演奏……这一切,都能看到谢利以一个音乐家身份,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改变命运的契机】

  两人在旅途中从对方身上受益良多。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影响着。托尼在与谢利的交往中,发现了谢利虽是黑人,却有着高尚的品格,由此,改变了一系列恶*。谢利在与托尼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托尼的乐观与善意。这是一个黑人与白人和谐来往的范本,黑人放下了与生自来的自卑,白人放下了对黑人的误解与歧视。谢利与托尼的交往,无疑是“地狱”中的希望。谢利将自己的希望,通过抗争与奋斗的方式,映射在了社会中。

  当不公的命运降临时,去抗争,去奋斗,怀着希望。当一个合适的契机来临时,那不公的命运终究会被击溃。

  绿皮书观后感 13

  最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题材,老类型,老套路,却能把一个严肃的历史问题,激奋的`真实故事,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燃爆屏幕的科幻打斗,却让人一分钟都不愿错过,无论是背景的色彩,还是一段段的音乐,更是整个旅途两个男人,不同肤色,不同修养,不同地位(各有高低)彼此相吸,相惜的温暖。

  关于美国那段历史,种族歧视,在美国南部,甚至至今还有遗毒,而且涉及亚裔。至于里面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接受,改变,容纳对方,类似于那部《触不可及》并不是电影的光芒。倒是雨中白人司机与黑人音乐家彼此的爆发式倾诉,更感人:他是白人,没有被种族歧视的顾虑,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夜店见惯了社会种种的阴霾,他觉自己更像个黑人;他是黑人顶级音乐家,孤独的住在城堡里,看似高贵,并不了解黑人同胞的底层生活,却只是一个为上流社会的白人提供娱乐和展现自身修养的道具,可以被奉为贵宾,也同时承受着连上厕所,试衣服,住宿都受限制的歧视和侮辱,他只是不那么黑的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境遇,不必羡慕或傲视,该懂得同情,包容和公*。如果有能力去改变周围,国家,社会,世界,那当然更值得敬佩。最后引用剧中台词:改变这个世界,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勇气......

  绿皮书观后感 14

  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点瞧不起这种思考方式。但后来我才明白其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报复,而前面所描述的选择隐忍的人则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转化为取得进步的动力,并采取行动。

  这些人善于把负面的事情与情绪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往往对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强大的内驱力。但可以预想的是,这些人也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当他们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给当初伤害自己的人以实际和深刻的打击时,他们却往往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已经把伤害过自己的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再也不会有交集。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遗忘甚至感恩曾经的伤害。

  我佩服这样的人。

  但是,一味隐忍完全不会发火,把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别人认为是一个不会发火且没有立场的人,那么别人就很容易把火发在这个人身上,把他当作出气筒。

  所以面对不公,一定要“发火”,不一定能让正义得到伸张,最起码向别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总的来说,在缺乏力量的时候,战略隐忍是必要的。

  说的糙些:面对不公,打得过当然要打;打不过,可以先跑但也得回头骂两句。

  这样才是一个可爱且有魅力的好人。

  绿皮书观后感 15

  天才要学会和孤独相处。

  白人中的底层和黑人中的高层,阶层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总有例外。

  出生有时会决定命运,但是命运的天*也会向你倾斜。

  活着的时候务必淋漓尽致。

  也许在明天,你会收获一份惊喜,或许是友谊,也可能是爱情。

  时刻要记住令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你的尊严。

  人物刻画生动,毕竟是真人故事改编。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时特别明显,唐是勇敢的灵魂,忍受不公的同时又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位伟大的黑人音乐家,如此的身份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矛盾体。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忍受着常人无法触及的孤独,时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经。有点俏皮的桥段是唐教托尼写家书,体现出了黑人钢琴家的才华,骨子里也透露着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极具直男性格,对家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会让你觉得这个有着标准美国胖子外形的人其实也是很帅的,为了补贴家用去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拿到奖金妻子激动地说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个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树立。当然为了养家也就接下了为唐开两个月车的活。

  最后的结局也算暖心,唐带着一瓶酒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托尼的职业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赏《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 16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托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故事。1962年的纽约夜总会,歌舞升*,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托尼天生的“胡说艺术”让他在此处如鱼得水。

  意外的失业和业界的好名声,让托尼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这位黑人钢琴家身边,成为了他巡回演出时的专职司机。

  此后,一辆车,一本绿皮书,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开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开启了两人人生新的篇章。一个是从不为生活设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内敛沉稳谨小慎微,恪守规则而活的黑人钢琴家,肤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强烈碰撞,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

  就像托尼第一次见到雪利弹奏钢琴曲时,眼神里的震惊。那个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曲的人,仿佛闪着光,触动了托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觉得雪利是这世间最棒的钢琴家。认识一个人,从打从心底的欣赏开始。

  两人通过每日的朝夕相处和沟通下,托尼更加了解到雪利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追求*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抛去了世俗的种族歧视,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赎,给予了彼此间的*等和尊重。

  那是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在储物间换好演出服,可当他要在餐厅用餐时,却被服务生阻拦了,他们说这是旧俗是规则,不能让黑人进来;托尼看见这一幕,想要来解决,却被服务生的话触怒了,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雪利说,“我听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托尼摇了摇头,放开了服务生,“我们走吧。”他们来到一家黑人俱乐部,托尼说,“今天,你守护住了自己的尊严。”在黑人俱乐部里,雪利放下架子,融于音乐,放纵恣意,是心灵的释然。在这个*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绿皮书观后感 17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绿皮书》,本来我能忍住的,结果他先哭了,害得我也哭了。

  太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预先知道它得了奥斯卡最佳,而是因为《绿皮书》全片弥漫的那种渺小众生在巨大洪流里的*静挣扎和真实烟火。

  特别美好,真的。

  历史完全不美好,从来不,人性也永远是丑恶居多。可是你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看到一个小小的人,在他那小小的心里,拥有一个小小的角度,存活着一点小小的善意,就特别美好,特别可贵。

  最后他的太太轻轻拥抱他的黑人朋友,那种不言自明地不必戳破,真的直戳人的心窝。

  像蛋壳里的雏鸟觉察到外界的光,透着裂缝进来温暖了你一下下,整个小小的躯体就会被圣光所充盈。

  整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我都沉浸在一种轻柔地感动当中。

  我不喜欢喝酒,因为我酒量非常差,一喝就困。但我只能用喝酒来描述那种感觉——将醉未醉,你是你,你又不是你,你终于放松下来,想要借着醉意为你早就想为之落泪的美好事物落泪,但你又足够清醒,意识到一旦落泪会毁掉这一樱花易逝般的美好临界状态,于是轻松地忍着不落泪。

  像一场始于激情却趋于缠绵的性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慢动作,你产生一种自己可以永远这么一进一出地做下去的幻觉,而这幻觉如此真实,禁得住你那已经无法保持理性的大脑反复地质疑和揣摸。

  你不会对任何触觉感到意外,但任何触觉都让你感到惊喜,你变得相信一切,你感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切,缥缈的远处传来仿佛梵婀铃的声音,哪怕你根本想不起来这种乐器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你想闭上眼去感觉这一切,却发现自己一直闭着眼睛。

  我没有打过飞行炮,但这就是我想象中一发完美的飞行炮该有的样子。

  这是五颗星的来历——我无法表述清楚,我只能说我努力尝试了。

  全片最魔幻的镜头,看完后我跟朋友讨论。

  我们的结论是:没错,那是一个梦境。

  种族隔离和黑人奴隶仍然极为普遍的时代,一群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奴正如常俯身拾捡洁白的棉花,以便维持自己牛马不如的.生活。

  偶然间,他们中的一个抬头看到了公路边的栅栏之外,停着一辆梦境般美妙的时髦汽车,一个粗壮的白人司机正在辛苦地修理着什么机械玩意,而一个高瘦优雅的黑人居然以主人的姿态悠闲地等着启程。

  一个黑奴无声地停了下来,他无法理解眼前接收到的这些信息。随着一小簇窸窸窣窣的劳作声的消失,另一个黑奴也困惑地抬起头望向上一个黑奴望向的方向,也看到了这诡异的一幕。

  两个,三个,所有人,所有黑奴,包括那个甚至还不明白什么叫种族的黑奴小孩,都停了下来,试图在自己的黑鬼脑袋里消化在车道对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并没有惊讶,也没有欣喜,更没有感到不公或愤恨,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像年久失修的过时机器一般,慢慢地停了下来,好像只要有人挥着鞭子或者抬起皮靴给他们来那么一下,这些黑机器就能重新转起来。

  黑人钢琴家无法在这样麻木而活生生的注视下保持他*时用来伪装自己的艺术家的超脱与*静,或许更不愿意去思考自己此次南行的目的以及自己香蕉人一般的尴尬身份,而白人司机则熟练地祭起意大利人惯有的生活哲学,假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坐回车里径自开走了。

  那些黑奴,他们在想什么呢?

  「或者他们什么都没想,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获得那种作为正常人类的能力,去思考该如何去思考这个画面。」

  「或许他们会觉得那是一场白日梦,一次集体臆症,虽然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叫臆症。」

  一定是这样的,这是为了维持「真实」的生活,所必须支付的对价。

  朋友点了点头,用他那颗塞满了希伯来历史、古希腊历史、欧洲文明史、犹太古籍和心理学理论的脑袋表示赞同。

  那些黑奴当时在想什么,根本毫无意义,就好像我们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也毫无意义一样。

  绿皮书观后感 18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作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等,万物*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绿皮书观后感 19

  《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受雇于黑人音乐家的白人司机和音乐家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而遭受到种种歧视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在呼吁人们反对种族歧视。

  绿皮书是黑人司机的必备手册,里面罗列着所有专供黑人住宿的旅馆。

  电影里有许多场景都体现着强烈的种族歧视,比如说音乐家雪利博士在演奏完钢琴曲后想上洗手间,而当地的`管家却让他到来回需要二十分钟的黑人旅馆里面上洗手间,白人宁愿延误演出,也不让黑人在白人场所里使用厕所。甚至有一次在演出前,所有客人都在餐厅用餐,而雪利博士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所有白人观众都可以在餐厅内用餐,而作为当晚主角的雪梨博士反被拒之门外?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肤色不同!

  白人凌驾于有色人种之上,这是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像雪利博士这样的黑人演奏家,在台上用精湛的技艺,给白人们带来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每次演出都赢得白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当他走下台后,又立刻回到了那个被白人贬低的,看不起的黑人。

  白人司机刚开始对此不以为然,但当他看到雪利博士遭受种种刻意的刁难,无端的欺凌,仍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痛恨那些怀有种族歧视的人,最后甚至与雪利博士成为了好朋友。

  所有人都应该是公*的,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看完《绿皮书》,我更加觉得要公*地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无论他来自何方。

  绿皮书观后感 20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