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11-10 00:00:00 观后感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1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正是在广大劳动者一点一滴的艰苦奋斗中成就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曾以“干劲、闯劲、钻劲”丰富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奋进新时代,走在新征程,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奋斗者,要以劳模精神激励自己,主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在工作岗位上当好一枚“螺丝钉”,在奋进的道路上用奋斗与创造吹响“劳动号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有“闯劲”,让劳模精神成风化人,思想上凝聚共识。

  劳模是辛勤耕耘事业、勇立潮头拼搏的劳动者代表,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们的奋斗中所诠释的“追赶超越”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需要有像劳模一样砥砺前行的精神,以无私创造有为的成绩,以敬业创造事业的辉煌,在“春种一粒粟”的播种、“粒粒皆辛苦”的耕耘中迎来“秋收万颗子”的“丰收稻田”。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劳模的故事里汲取力量,在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中用“一砖一瓦”去铺筑道路,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赶考画卷,唱响驰而不息、勇闯难关的“奋进曲”,践行使命、履行责任,创造更多的事业奇迹。

  要有“干劲”,让劳动情怀奋斗致远,行动上争创一流。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托举起事业发展高度,他们的奉献汇流成海、聚沙成塔,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劳动号角”,唱响了气势磅礴的“奋斗赞歌”。他们流下的汗水,每一滴都折射出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他们立足岗位、扎根奋进的脚步,每一步都铺就了壮阔的发展征程。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事业成就的高度,正是他们万众一心的努力付出,正是他们干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典范汇聚起了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强大正能量。广大党员干部是劳动者中的一员,在为民服务上要秉持纯粹初心、奉献之情,深耕民生事业,让情怀引领行动,在行动上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回应群众的需要、保障群众的利益。

  要有“钻劲”,让工匠本领技艺高超,事业上砥砺创新。

  追梦的道路上,只有敢为人先、勇于尝试,才能不断创造事业发展奇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中注入“创新活力”。历史一再地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的东风浩浩荡荡,我们要乘风而上、顺势而为,以锐意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投身基层一线,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形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细功夫实现发展的新气象。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毛乌素沙漠里的“治沙英雄”、先佳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一样,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速度,站上施展拳脚、绽放精彩的时代舞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2

  2022年3月8日,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迎来了基层一线代表*石油锦西石化公司的车工王尚典,那扬起的、残缺的“大拇指”,回答了如何在本职工作和代表履职中体现新时代的“铁人精神”。朴实的话语、坚毅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先锋典范”,为党员干部建功新时代树起了“铁的榜样”。

  感悟“状元桂冠”的硬朗与善战,党员干部更加要锤炼“铁的作风”。

  连续3年获得公司车工状元的桂冠的王尚典,正是有着对岗位的无限挚爱,有着对企业发展的真挚感情,让他多年如一日,葆有着硬朗的“铁作风”,实现着心中的梦想。2022年,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党员干部就必须以“铁的作风”,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气神!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中,真正磨炼,百炼成钢,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推进改革,把“不务虚、只唯实”当成新常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把自己的成长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谋事、干事还是做人,都要从严从实转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适应新时代,以无限的攻坚与善战精神成就美丽的人生追求。

  感悟“断指铁人”的坚毅与担当,党员干部更加要践行“工匠精神”。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断指铁人”七年里的坚守,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多项。这汗水与泪水攒起的成绩,这是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华宏图伟业的源源动力。“既然所有人都没有放弃我,我更没有道理放弃我自己”,折射出王尚典的坚毅与担当。在服务党的事业中,在为民务实的行动上,党员干部要去除一切思想尘埃,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轻言放弃,守得住心境干事业,耐得住寂寞抓发展,深入基层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要坚守“泥土芬芳”的一线阵地,沾上泥土,才能连起人心,深入了解群众的疾苦,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敢于担当、百折不挠,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搏意识,在为群众谋福祉、促振兴的实践中“固根守魂”。

  感悟“劳模精神”的韧劲与创新,党员干部更加要“率先垂范”。

  “我坚信,劳模工匠精神和铁人精神一定能够代代相传。”王尚典坚定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航船”勇毅前行的“坚定声音”,更加看到了前进路上需要党员发挥先锋引领作用的“百姓声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率先垂范”就是无声的命令,好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党员、普通群众的一员,时时不忘作表率、处处不搞特殊化,当好党员“看齐”的标杆,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落实,扎扎实实地带领人民群众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以实际行动拉*与党员群众的距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创新实践,用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可学靠谱的形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真抓实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步入新时代的*,正是有着一代代的“工匠”洒汗流血、抛家舍业战斗在一线,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实干在先,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前进的道路上,党员干部更加要锤炼“铁的作风”,葆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风貌,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再创辉煌、再立新功,托举起无愧于新时代的美丽*梦。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3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理念,蕴含了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优良品质,这与**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颇为契合。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当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涵养“工匠精神”,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忠于职守的“匠魂”。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而敬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忠于职守。作为年轻干部,要把忠于职守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保持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坚持党内工作认真负责、党外工作尽心尽力,保质保量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用实际行动做到爱岗敬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为民解忧”为己任,走进“田间地头”,从群众需求着眼、从“小事小节”入手,盯紧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扛起时代责任,敢于承担群众的希望与嘱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专注执着的“匠心”。

  对工作专注、对目标执着,体现的是思想上的高度与行动上的韧性,也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深化改革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年轻干部要继承发扬前辈模范严格要求自我的优秀传统,工作上兢兢业业、精雕细琢,对自己负责、对群众负责,在专心专注专业的不懈奋斗中成为行家里手、业务精英。保持战略定力,在困难面前专注笃定,在工作当中求真务实,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大步向前。坚定信念决心,盯紧目标任务,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努力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匠艺”。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也是助力年轻干部成长的“灵丹妙药”。处于夯实根基、增强本领的重要成长期,年轻干部须坚决抵制“差不多”“过得去”“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端正自己的态度,工作以“实”字为本、以“精”字为要,确保能力工作增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秉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作态度,保持精益求精的干事劲头,细致对待每一项工作,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做到“零偏差”。加强磨砺锻炼,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勇于直面困难,不怕应对挑战,在坚持斗争中不断提升能力、磨炼技能。

  涵养“工匠精神”,要培育守正创新的“匠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匠精神”能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同样离不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进一步**思想,树牢创新意识,善于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勇于跳出框架限制,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流程与方法,在实践探索中实现新的突破。始终坚持锐意进取,常怀守正之心、心存创新之举,勤于探索和总结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和方式。注重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在向先进典型看齐中“找不足、找差距”,在自我比较中提升能力素养,实现思想、意识和行为上的不断超越。

  一事精致,便成传奇。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忠于职守、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时代品格,年轻干部才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菁华5篇)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1

  回望祖国的峥嵘岁月,正是因为一代代大国工匠的不懈坚持,才铸就了如今的繁荣昌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所谓“战略”正是吾辈应致敬的大国工匠的“诗”与远方。

  致敬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无私奉献。1969年*首颗人造卫星发射前夕,第一批航天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戈壁深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孜孜不倦。第一代总工程师、火药雕刻师们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航天家庭。他们作为大国工匠,需要与烈能性燃料相伴,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他们作为父母,只能眼含热泪,对着自己的孩子道一句“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这就是大国工匠,*凡而又伟大,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从未想过退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甘做冷板凳”的无私、“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致敬大国工匠“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火药雕刻师一丝不苟、执着坚定地一遍又一遍雕刻火药药面,努力实现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那双特写的手,每划下的一笔都是大国工匠对初心的坚守;那坚定的眼神,每次失败后都闪烁着依旧坚毅的目光;那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书写的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不忘初心的的精益求精,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内心宁静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秉持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才能将每项工作努力做到极致。

  致敬大国工匠“舍小家顾大家”的赤胆忠心。戈壁滩上,风沙扬起,每一位走向研究所的工程师们的背影都透露着坚定,这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壮志报国的赤子之心。为了一个“航天梦”,他们背井离乡;为了一个实验,他们废寝忘食。即使会失败千次、百次,他们依旧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追梦”的第一线,只为了能让*人的千年愿景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的赤胆忠诚的爱国豪情,只有厚植家国情怀,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把个人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到实现*梦的奋斗之中,才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2

  “榫卯”一词想必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是大国工匠一代又一代淬炼出的精粹。“榫卯”工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用上的价值,更是大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匠”为镜,琢炼“烁金以为刃”的巧劲、凝炼“凝土以为器”的韧劲、锤炼“作车以行陆”的骁劲,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榫”与“卯”。

  精明强干,做斗“榫”合缝的实干家。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工作最忌做虚功、出虚招,使假把戏、搞走过场,再详密的计划,再宏伟的蓝图,如果不落实,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实干精神,横亘古今,就像一个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沧海桑田,直至今日,依然是国家大力推崇的重要精神。工作“狂人”杨汉军用10天,1.8万公里,3趟航班,24场公务活动等一连串数字构成了“铁军”部长人生最后的“忙碌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学做一只会捕鼠的“猫”,真正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精力洒在抓落实上,把功夫花在解难题上,不鹜虚声做人,不驰空想做事,定下来的事情坚决执行,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添光彩。

  一心为民,做丁“卯”合位的贴心人。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才是立国之本,兴国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只将人民群众挂在嘴边、写在稿上,要系于心间,见于行动。我们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家田舍,才能千淘万漉“解”民情;只有始终保持暖心解忧的热情、耐心解释的担当、用心解决的行动,将心比心,才能万家报德“民心”归;只有常树责任心、常怀仁爱心、常敦好学心、常携律己心,切实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才能百尺竿头“民政”兴;要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闯劲,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始终如一坚守为民情怀。

  开拓创新,做独具“匠”心的创造者。

  创新是一种推陈出新的选择,创新是一种敢为人先的锐力,创新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坚持。**曾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创新都能成为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舍我其谁的壮志,具备不断拼搏的境界,不能拘泥于“本本”,不能禁锢于“条条”,不能局限于已有成绩,不能依赖于成功模式,只有打破墨守成规,才能阔步向前,只有舍弃循规蹈矩,才能大展鸿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广泛深入基层一线,拜群众为师,从群众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用群众的方法解民之“难”,用群众的智慧便民之“利”,用群众的观念优民之“生”。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3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佩服。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登榜的工匠人物中,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者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万君:他的“一枪三焊”破解复兴号“腿脚”难题,一把焊枪铸就*速度。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27项获得国家专利。他的“拽枪式右焊法”等3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0余万元。

  王树军,一个普通维修工,闯进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突破技术封锁,大胆改造进口生产线核心部件的设计缺陷,生产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低能耗发动机,让*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和世界强者站在了同一条水*线。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只为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工匠的风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9岁的陈行行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国防军工,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身处其中的工匠们,都要无数次向技艺极限冲击。在新型数控加工领域,陈行行总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又是一个极限挑战,薄薄的壳体,将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50%的合格率,*始终难以逾越。陈行行为此无数次修改编程、调整刀具、订正参数,变换走刀轨迹和装夹方式。他的努力,最终让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

  回望2018,*奉献给世界太多的精彩和奇迹,在这当中,港珠澳大桥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被誉为桥梁界的珠峰,水上长城,整整15年的建设工期,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以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让来自*的超级大工程又一次被载入了史册。在这项震撼世界的工程背后,是三万多名*建设者的智慧凝聚、集体攻坚。也许我们无法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工匠!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扩展人生价值。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这种工匠精神,更要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4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内,能完成他们那样的技术活的就没有几个,有的竟然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人。偌大一个*,十三亿人口,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在给这几个人点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5

  昨天,我在电视里看了一集《大国工匠》,让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工匠是木匠。他是一位排船大师,他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发明了一种巧夺天工的排船方法,用热水把木板加热至松软,然后用螺栓把木板压在船底架上,最后用船钉固定。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这位排船大师一样,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明出一种量身定制的生活与学*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未来任何的环境下,都不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也不会在逆境中绝望。

  第二个人是新疆至山东1000万伏特特高压线带电作业组组长,60多米的高压线塔,一旦断电,山东将至少失去一半的电量。于是,组长与组员多次讨论,最终决定用篼篮法,终于拿下了1000万伏特高压线带电作业这个难关!

  这些生动感人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要像排船大师和作业组长一样,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我们也要实践,对一些想法要快速实现,面对未知的事物要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的天地。

  看完了这集《大国工匠》,我感觉到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寻求积极的改变。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学*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争做行业精英。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优秀观后感 (菁华3篇)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优秀观后感1

  如果说劳动者是我们的精神向导,那么劳动模范就是我们的指明灯。在这次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中,劳模的精神还是那么感人,彰显人类的劳动是永无止境的。而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活力,劳模的精神也变得更加深刻且丰富,我们所敬仰的不只是劳模们的成绩,而是从中体吸取劳模的本质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学*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用心做好每一步,把热血落实到工作中去。

  直到现在,劳模们的事迹还历历在目,他们说过的那些质朴却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依旧言犹在耳。今天,不断涌现的新劳模继承了他们最核心的精神,并融入了这个新时代所特有的风范和意义。在此种意义上,当下的劳模们已经重新锻造了劳模的概念。在他们身上,更突出了创新、知识、激情、坚守等意义;在他们身上,放大了某些劳模的个性,也保存了劳模的本质。

  一路以来,劳模的精神一直在推动着社会进步,同时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让劳模精神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劳模的精神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成为一只前行的动力和信念!在这个*凡而短暂的时间里,从生活中探索生命真谛,从现实中谋求内心的理想,从点滴中收获成就,让我们像劳模一样带着使命投入工作,一起去创造更加有意义的人生与更美好的社会。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优秀观后感2

  他们技艺精湛,比如*航天科技集团—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的误差。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他们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学*,可以说学*伴随一生。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对祖国的责任,有对单位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正是这责任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第一。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深海钳工,管延安。船上缝钢板这些人物的事迹更加突出了他们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优秀观后感3

  大国工匠,用的是心,用的是细心和精神,以精炼的技术告诉我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敬的是业还是利益。

  制创核潜艇的必须小心,那些焊接的工人都必须做到精细,不漏水,如果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核潜艇的人缺氧或者死亡,那些焊接工人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

  手工制造金银的人,那些打造艺术品,精求创新,纯手工的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奉献,他说:“既然是纯手工,不管多难,多小,多刻薄都要坚持下来,那样才是纯手工”,后来,他成功了,他打造了最完美的托盘,托盘的底盘,就连最高级的技师也打造不出来,他做到了,而且是纯手工的,他获得了大家的称赞,他这种精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和尊敬。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也是他们无私的奉献,造就了我们的科技技术,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们一样可以创造历史。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 (菁华3篇)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1

  回望祖国的峥嵘岁月,正是因为一代代大国工匠的不懈坚持,才铸就了如今的繁荣昌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所谓“战略”正是吾辈应致敬的大国工匠的“诗”与远方。

  致敬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无私奉献。1969年*首颗人造卫星发射前夕,第一批航天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戈壁深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孜孜不倦。第一代总工程师、火药雕刻师们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航天家庭。他们作为大国工匠,需要与烈能性燃料相伴,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他们作为父母,只能眼含热泪,对着自己的孩子道一句“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这就是大国工匠,*凡而又伟大,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从未想过退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甘做冷板凳”的无私、“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致敬大国工匠“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火药雕刻师一丝不苟、执着坚定地一遍又一遍雕刻火药药面,努力实现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那双特写的手,每划下的一笔都是大国工匠对初心的坚守;那坚定的眼神,每次失败后都闪烁着依旧坚毅的目光;那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书写的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不忘初心的的精益求精,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内心宁静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秉持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才能将每项工作努力做到极致。

  致敬大国工匠“舍小家顾大家”的赤胆忠心。戈壁滩上,风沙扬起,每一位走向研究所的工程师们的背影都透露着坚定,这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壮志报国的赤子之心。为了一个“航天梦”,他们背井离乡;为了一个实验,他们废寝忘食。即使会失败千次、百次,他们依旧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追梦”的第一线,只为了能让*人的千年愿景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的赤胆忠诚的爱国豪情,只有厚植家国情怀,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把个人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到实现*梦的奋斗之中,才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2

  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强国梦想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研精神为坐标,注重人才团队建设,在磨砺“匠能”、涵养“匠品”、凝聚“匠力”中培育好“大国工匠”,让人才荟萃点亮科技创新的璀璨星空,最大限度激发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磨砺科技创新的“匠能”。水有源而长流不息,木有本而枝干强健。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需要人才创新,人才既是科技发展的领路先锋,也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后盾。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科技成果;有本领高强的科研团队,才有高精尖的技术。要在全球技术创新格局中实现技术赶超,就要注重在实践磨砺中培育人才,将人才放置于科研攻关一线,在实践中学知识、理念和方法,构筑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技能功底;在实践中育新机、谋新路、开新局,激荡人才的创新活力。将育才环境与人才的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将人才的专业领域与应用领域深度聚合,在科技发展中厚植人才优势,充分释放人才潜能,增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构筑起本领高强的“尖兵营”。

  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品”。科研事业的长足发展与巨大进步离不开科技人才苦心孤诣、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与探索精神。攻克非常之难需要非常之人,需要下足非常之功,这种绝非寻常的毅力是*科技何以强的精神密码。*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不仅得益于壮硕发达的人才根系,也得益于强健有力的精神根系。无论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屡败屡试的不懈坚持,还是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终生报国不言苦的无私奉献,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即使身处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即使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始终坚守情怀、坚持本心、坚定信念。科技人才团队的建设,要注重精神上的建设,培养科技团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迎难而上之“坚”铸就科研事业之“坚”,以自强不息之“心”铸就科技强国之“芯”,不断攀登科技事业高峰。

  凝聚齐心逐梦的“匠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关键在于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扩大人才体量,凝聚起同心筑梦、激流勇进的力量。在引才育才上,要致力于加大科技人才投入,畅通产学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为人才的培育与发展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形**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局面,充分涌流人才活力,让科研团队的实力成就科技实力,让科研团队的自信成就民族自信;在人才传承上,要加快构建能够充分激发人才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与培育机制,给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学术比拼中揭榜挂帅,在优势互补中增益其能,营造出热爱科学的氛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力量,以高质量的人才供给进一步筑牢强国之基。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个人观后感3

  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也要学*“工匠精神”,做到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永葆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不断汇聚逐梦前行的力量。

  善学铁匠,动真碰硬、敢于担当。“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在我们外行人眼中可能只是敲敲打打,但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师傅要想把铁器打得好看且扎实好用,从选料、加热、火候控制、淬火到制成成品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数万次的敲打,如果没有知难而进的“铁心”和厚实过硬的“铁骨”,则很难打出好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发扬铁匠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迎难而上,始终保有无惧挑战,知难而进的精气神,立志做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做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做推动科技发展的带头人,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领头羊,不断逐梦前行。

  善学木匠,精雕细琢、严丝合缝。木匠是一门认真细致、精雕细刻的工艺,既讲究尺寸标准,又讲究设计精巧。在木匠们的眼里,设计样式千变万变,但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以求永远不会变化。基层干部要想干出成绩、干出亮点、干出特色,就要发扬木匠精神,既依图案行事制作,认真领会上级各项政策精神实质,精心谋划布局,精准安排部署,严格督查检查,让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又不拘泥于旧式,善于突破创新,能结合本地实情实际,扬特色,创品牌,做到出彩创新,突破旧格局,闯出新路子,打开新局面。

  善学瓦匠,统筹兼顾、物尽其用。瓦匠在砌墙之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各类石块堆砌,乱搭一通,这样的墙,不仅不美观,甚至还会倒塌。一名出色的泥瓦匠在砌墙时,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会重视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相互融合,墙面与墙面之间的沟通衔接,确保砖块定位、墙面稳固后再涂抹砂浆,确保呈现一道坚固美观的石墙。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发扬瓦匠精神,在工作中找出提纲挈领的关键要点,把握准“横*竖直,上有齿口下有线”的诀窍,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既集中精力抓重点,又通盘考虑不偏颇,确保工作又稳又快又好,最终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菁华5篇)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1

  回望祖国的峥嵘岁月,正是因为一代代大国工匠的不懈坚持,才铸就了如今的繁荣昌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所谓“战略”正是吾辈应致敬的大国工匠的“诗”与远方。

  致敬大国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无私奉献。1969年*首颗人造卫星发射前夕,第一批航天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戈壁深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孜孜不倦。第一代总工程师、火药雕刻师们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航天家庭。他们作为大国工匠,需要与烈能性燃料相伴,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他们作为父母,只能眼含热泪,对着自己的孩子道一句“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都不一定有时间陪你们长大”。这就是大国工匠,*凡而又伟大,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从未想过退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甘做冷板凳”的无私、“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致敬大国工匠“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场景:火药雕刻师一丝不苟、执着坚定地一遍又一遍雕刻火药药面,努力实现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那双特写的手,每划下的一笔都是大国工匠对初心的坚守;那坚定的眼神,每次失败后都闪烁着依旧坚毅的目光;那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书写的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们不忘初心的的精益求精,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内心宁静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秉持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才能将每项工作努力做到极致。

  致敬大国工匠“舍小家顾大家”的赤胆忠心。戈壁滩上,风沙扬起,每一位走向研究所的工程师们的背影都透露着坚定,这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壮志报国的赤子之心。为了一个“航天梦”,他们背井离乡;为了一个实验,他们废寝忘食。即使会失败千次、百次,他们依旧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追梦”的第一线,只为了能让*人的千年愿景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大国工匠的赤胆忠诚的爱国豪情,只有厚植家国情怀,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把个人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融入到实现*梦的奋斗之中,才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2

  “榫卯”一词想必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是大国工匠一代又一代淬炼出的精粹。“榫卯”工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用上的价值,更是大国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匠”为镜,琢炼“烁金以为刃”的巧劲、凝炼“凝土以为器”的韧劲、锤炼“作车以行陆”的骁劲,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榫”与“卯”。

  精明强干,做斗“榫”合缝的实干家。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工作最忌做虚功、出虚招,使假把戏、搞走过场,再详密的计划,再宏伟的蓝图,如果不落实,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实干精神,横亘古今,就像一个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沧海桑田,直至今日,依然是国家大力推崇的重要精神。工作“狂人”杨汉军用10天,1.8万公里,3趟航班,24场公务活动等一连串数字构成了“铁军”部长人生最后的“忙碌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学做一只会捕鼠的“猫”,真正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把精力洒在抓落实上,把功夫花在解难题上,不鹜虚声做人,不驰空想做事,定下来的事情坚决执行,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添光彩。

  一心为民,做丁“卯”合位的贴心人。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才是立国之本,兴国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只将人民群众挂在嘴边、写在稿上,要系于心间,见于行动。我们只有走出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家田舍,才能千淘万漉“解”民情;只有始终保持暖心解忧的热情、耐心解释的担当、用心解决的行动,将心比心,才能万家报德“民心”归;只有常树责任心、常怀仁爱心、常敦好学心、常携律己心,切实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才能百尺竿头“民政”兴;要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韧”的闯劲,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始终如一坚守为民情怀。

  开拓创新,做独具“匠”心的创造者。

  创新是一种推陈出新的选择,创新是一种敢为人先的锐力,创新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坚持。**曾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创新都能成为改变其命运的关键。”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舍我其谁的壮志,具备不断拼搏的境界,不能拘泥于“本本”,不能禁锢于“条条”,不能局限于已有成绩,不能依赖于成功模式,只有打破墨守成规,才能阔步向前,只有舍弃循规蹈矩,才能大展鸿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广泛深入基层一线,拜群众为师,从群众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用群众的方法解民之“难”,用群众的智慧便民之“利”,用群众的观念优民之“生”。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3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佩服。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登榜的工匠人物中,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者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万君:他的“一枪三焊”破解复兴号“腿脚”难题,一把焊枪铸就*速度。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27项获得国家专利。他的“拽枪式右焊法”等3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0余万元。

  王树军,一个普通维修工,闯进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突破技术封锁,大胆改造进口生产线核心部件的设计缺陷,生产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低能耗发动机,让*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和世界强者站在了同一条水*线。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只为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工匠的风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9岁的陈行行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国防军工,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身处其中的工匠们,都要无数次向技艺极限冲击。在新型数控加工领域,陈行行总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又是一个极限挑战,薄薄的壳体,将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50%的合格率,*始终难以逾越。陈行行为此无数次修改编程、调整刀具、订正参数,变换走刀轨迹和装夹方式。他的努力,最终让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

  回望2018,*奉献给世界太多的精彩和奇迹,在这当中,港珠澳大桥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被誉为桥梁界的珠峰,水上长城,整整15年的建设工期,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以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让来自*的超级大工程又一次被载入了史册。在这项震撼世界的工程背后,是三万多名*建设者的智慧凝聚、集体攻坚。也许我们无法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工匠!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扩展人生价值。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这种工匠精神,更要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4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短片,讲述了8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这8个人虽普通却又不*凡。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也没有什么绝世的发明创造,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身影;说他们不*凡,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使他们成为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孟剑锋,錾刻技师,北京工美集团技工,国家高级技师,他的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

  顾秋亮,年*60的老工人,练就了手眼神功,装配技术精确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

  胡双钱,*商飞总制造中心高级技师,大飞机制造首*钳工技师,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

  高凤林,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焊工,国家高级技师,航天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周东红,*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捞纸是宣纸制作众多工序中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众多书画名家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

  张冬伟,掌握了一手焊接的好技术,LNG船上“缝”钢板,钢板之间严丝密缝,浑然天成。

  宁允展,高铁研磨师,南方四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捣鼓机器,后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为保证高铁在安全的前提下高速运行,高铁车轮的关键部位需要手工研磨,这工作就由宁允展来负责。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首*钳工。海底遂道中防水工程至关重要,作为关键部位的防水阀安装是重中之重,直接决定隧道工程的成败,容不得半点失误。管延安就是防水阀的安装工,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

  这些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技术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奋、钻研、敬业,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双慧眼,靠的是千锤百炼之后形成的炉火纯青的独门技术。

  据介绍,这些能工巧匠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只是从父辈或长辈或职业技术学校那里学来的基本技术,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不服输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战自我,精益求精,最终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就是这些个技术工人,竟然成为了航天、潜艇等高端技术产品里不可或缺的一员,甚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小到一张纸,大到潜艇、航天飞机、海底隧道,这些技术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如果没有这些人精湛的技艺作支撑、作保障,那些大小产品都不会成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工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以航天飞机为例,它的设计师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用智慧设计出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能工巧匠们生产出了合乎标准的零部件,并将各零部件装配成功,把设计师的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同样也是令人敬佩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最终产生了奇迹。

  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能工巧匠太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内,能完成他们那样的技术活的就没有几个,有的竟然是独一无二,别无他人。偌大一个*,十三亿人口,岂非咄咄怪事?我们在给这几个人点赞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做进一步的思考呢?

  在我国,有着传统的人才观------“学而优则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考试。人们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他考试的分数,而考试考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国考(公*),概莫能外,分数决定一切。在狭隘的人才观指导下,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严重倾向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处于陪衬的`地位,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普通院校培养了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年的毕业生以百万计,以致于我国人才济济,人才库里人满为患,个个自诩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每年的各种招聘会上,“本科生满操场,硕士生满礼堂,博士生满走廊”就是真实的写照。另一方面,相比于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的普通院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院校就显得格外冷清,有的基层学校几乎断炊。学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众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技工荒,两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体上,工人是跟脏活、累活联系在一起的,收入相对较低,因而职业声望不高,社会潜意识里,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边的。嘴巴上谁都说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骨子里没几个人真正乐意被别人贴上“工人”的标签,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术”两个字。

  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目前的大气候下,我们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满肚子墨水,考试考得不错,讲话也头头是道,但是让他弄出一件像样的东西来就很困难,依葫芦画瓢还吃力,更别说发明创造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拣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以至于出现了大学生“回炉”职技校的现象。理论固然重要,没有人怀疑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但如果实践跟不上,想到了却做不出来,动手能力差就会成为整体工作的那块短板,成为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导致事倍功半,使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的尴尬境地,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注重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为制造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基于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重新认识,今年五月的第一周,我国举办了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力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央视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等影片,凡此种种,都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光荣的一次宣示,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肯定。只可惜,这远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工人几乎还是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影片,觉得很惭愧,自己虽名为专业技术人才,混迹于知识分子行列,但终究也属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一类,自觉也是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贡献的人。跟那些个能工巧匠们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曾几何时,新闻节目里领导们的行踪占据了半壁江山,娱乐明星走马灯似的亮瞎了观众的眼,荧屏里充斥着无病**的大小剧作。今天,早已被伟光正所麻木的我,却被《大国工匠》里的那群普通人感动了,他们素面对人,不加粉饰,不矫揉造作,一脸真诚,让人看到了久违的真实。在世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不分亲疏尔虞我诈的今天,在浮躁、虚伪、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这样的选择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惟其如此,他们的淡泊名利,他们的敬业、执著和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在此,我要为《大国工匠》里的英雄们赞一个,为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奉献着的匠人们赞一个,为央视关注普通劳动者,高瞻远瞩,推出如此接地气、如此正能量的节目赞一个。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5

  昨天,我在电视里看了一集《大国工匠》,让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工匠是木匠。他是一位排船大师,他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发明了一种巧夺天工的排船方法,用热水把木板加热至松软,然后用螺栓把木板压在船底架上,最后用船钉固定。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这位排船大师一样,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明出一种量身定制的生活与学*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未来任何的环境下,都不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也不会在逆境中绝望。

  第二个人是新疆至山东1000万伏特特高压线带电作业组组长,60多米的高压线塔,一旦断电,山东将至少失去一半的电量。于是,组长与组员多次讨论,最终决定用篼篮法,终于拿下了1000万伏特高压线带电作业这个难关!

  这些生动感人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要像排船大师和作业组长一样,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我们也要实践,对一些想法要快速实现,面对未知的事物要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的天地。

  看完了这集《大国工匠》,我感觉到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寻求积极的改变。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依靠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奋战的技术工人们。他们也许读的书并不多,没有什么高学历,是走在人群中会被淹没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他们演绎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神奇。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学*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争做行业精英。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大国工匠观后感优秀 (菁华3篇)

大国工匠观后感优秀1

  今天,项目部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20xx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节目,讲述了那些大国工匠们用双手匠心筑梦的震撼而又感人的故事。他们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国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们创作了各种工程上的“*精度”。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第一人,面对0。08毫米的管壁,他0。01秒的精确控制,是*航天高成功率的保障;夏立,一个普通不过的钳工,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头发丝直径的1/40——0。002毫米,他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 乔素凯,作为国内唯一核燃料组件修复团队领军人,4米长杆完成水下3。7毫米的修复工作,难如用抓大象的工具抓蚂蚁;陈行行,一个年仅29岁的国防年轻工匠,在高精密数控加工上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将无数尖端武器装备上薄薄的壳体以100%的合格率加工出来。

  通过看核电站领军人乔素凯,国防军工业陈行行,维修工人王树军,火箭焊接安装高凤林,地质钻探者朱恒银,特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王进,钳工夏立,复兴号高铁转向焊接员李万军,油田开采谭文波,修复工匠李云鹤等领军人物最大感触是,不管是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怕吃苦,敢于亮剑的精神最终会得到成功的,为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带来最大的辉煌。

大国工匠观后感优秀2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大国工匠观后感优秀3

  《大国工匠》这部系列新闻报道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更是一种启发。影片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凡的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家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为高铁列车制造磨工,手工打磨工件,精度可以控制在0。05毫米,全国独一无二的技术水准。可这位精湛技艺的工件,却没坐豪车、没住豪宅,镜头前只是一家三口的蜗居;我作为一名正在学*技能的学生,没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的献身技能技术,却一味的享受着所处的物质生活,为此我感到羞愧。

  在播出的八名大国工匠中,他们既没有光鲜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却用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将职业技能追求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他们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但是在他们身上,却还有一种力量,更值得我们学*和拥有——那就是刻苦钻研地精神、一丝不苟地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爱岗敬业的品德和争创一流的勇气。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实用十份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1

  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也要学*“工匠精神”,做到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永葆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不断汇聚逐梦前行的力量。

  善学铁匠,动真碰硬、敢于担当。“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在我们外行人眼中可能只是敲敲打打,但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师傅要想把铁器打得好看且扎实好用,从选料、加热、火候控制、淬火到制成成品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数万次的敲打,如果没有知难而进的“铁心”和厚实过硬的“铁骨”,则很难打出好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发扬铁匠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迎难而上,始终保有无惧挑战,知难而进的精气神,立志做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做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做推动科技发展的带头人,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领头羊,不断逐梦前行。

  善学木匠,精雕细琢、严丝合缝。木匠是一门认真细致、精雕细刻的工艺,既讲究尺寸标准,又讲究设计精巧。在木匠们的眼里,设计样式千变万变,但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工艺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以求永远不会变化。基层干部要想干出成绩、干出亮点、干出特色,就要发扬木匠精神,既依图案行事制作,认真领会上级各项政策精神实质,精心谋划布局,精准安排部署,严格督查检查,让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又不拘泥于旧式,善于突破创新,能结合本地实情实际,扬特色,创品牌,做到出彩创新,突破旧格局,闯出新路子,打开新局面。

  善学瓦匠,统筹兼顾、物尽其用。瓦匠在砌墙之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各类石块堆砌,乱搭一通,这样的墙,不仅不美观,甚至还会倒塌。一名出色的泥瓦匠在砌墙时,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会重视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相互融合,墙面与墙面之间的沟通衔接,确保砖块定位、墙面稳固后再涂抹砂浆,确保呈现一道坚固美观的石墙。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发扬瓦匠精神,在工作中找出提纲挈领的关键要点,把握准“横*竖直,上有齿口下有线”的诀窍,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既集中精力抓重点,又通盘考虑不偏颇,确保工作又稳又快又好,最终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2

  《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能力。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但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非常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曾经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但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这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后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高师傅也说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但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但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可以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能面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国制造”。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但是我一定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很感谢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也感谢领导们的组织,让我知道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次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经过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参赛选手*均年龄不到22岁,青春的气息、自信的面庞,“青年小匠”们在赛场上传承技能,撑起技能人才队伍的未来,也彰显出“大国工匠”风范。

  “青年小匠”展现的是“劳动之美”“技能之光”。

  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青年一代成为赛场的“主力”,青年人展示的“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刀砌砖垒、一气呵成,200多块砖砌成的多孔拱桥与图纸难差分毫;手指翻飞、精雕细琢,“魔法”般变出的各色面包和糖艺造型;只用17个小时,*3米高水泥钢筋房拔地而起,精度达到毫米级……在这次大赛中,选手们大展身手,既是技艺的“角逐”,更是工匠精神的“比拼”,充分展现劳动之美、技能之光。可以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职业技能展露出热情,愿意沉下心来学*技术、钻研技能。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一旦做到技高一筹,做到极致,“物理融合”也会催生“化学反应”。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人对于技能成才观念的认同,让更多的“青年小匠”源源不断地成长为“大国工匠”。

  “青年小匠”追求的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每一位能拿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入场券”的选手,无不付出了艰辛努力。新一代青年人专注本职,争做“匠人”,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以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为“标尺”,主动钻研、精准操作,谙熟业务、关注细节,成为各个领域业务精通、办事完美的“行家里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少一些私心杂念,工作中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不满足于“干过”而是“干好”,不定位于“完成”而是“完美”,不局限于“出手”而是“出色”,以追求完美和极致来要求,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在工作岗位上寻发展、求突破,用“精湛技艺”书写“精彩人生”。

  “青年小匠”折射的是“中国制造”“中国传奇”。

  一毫一厘显“匠心”,在此次大赛的擂台上,既有美发、茶艺、砌筑这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赛项目,也有像飞机维修、移动机器人这样“高大上”的比赛项目,涵盖制造与工程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运输与物流等领域。毫厘之间分高下,分秒之间展技艺,青年人默默付出,潜心工作,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大赛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但技能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已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整个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青年们遍布各行各业,俨然成为各领域的“骨干”力量,“青年小匠”要用“匠心”托起“中国制造”,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4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佩服。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登榜的工匠人物中,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者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万君:他的“一枪三焊”破解复兴号“腿脚”难题,一把焊枪铸就中国速度。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27项获得国家专利。他的“拽枪式右焊法”等3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0余万元。

  王树军,一个普通维修工,闯进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突破技术封锁,大胆改造进口生产线核心部件的设计缺陷,生产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低能耗发动机,让中国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和世界强者站在了同一条水*线。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只为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中国工匠的风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9岁的陈行行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我是谁,但我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国防军工,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身处其中的工匠们,都要无数次向技艺极限冲击。在新型数控加工领域,陈行行总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又是一个极限挑战,薄薄的壳体,将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50%的合格率,中国始终难以逾越。陈行行为此无数次修改编程、调整刀具、订正参数,变换走刀轨迹和装夹方式。他的努力,最终让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

  回望2018,中国奉献给世界太多的精彩和奇迹,在这当中,港珠澳大桥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被誉为桥梁界的珠峰,水上长城,整整15年的建设工期,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以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让来自中国的超级大工程又一次被载入了史册。在这项震撼世界的工程背后,是三万多名中国建设者的智慧凝聚、集体攻坚。也许我们无法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中国工匠!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扩展人生价值。作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这种工匠精神,更要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5

  《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致的技艺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致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成为的“德技双馨”,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几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以聪明才智敬业。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6

  *段时间,央视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他们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他们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他们没有耀眼的文凭,但却在*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每日*乎苛刻般地磨练职业技能,力求达到完美和极致。八位大国工匠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离不开*时的踏实苦练。

  成就大国工匠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大国工匠称号是一种荣誉,反应出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素养。这种精神和素养,正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从小处说,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从大处说,是“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基石。

  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们都应将大国工匠作为学*的榜样,脚踏实地、专注磨练业务本领,精益求精、专心干好本职工作,如此才能担当起肩上的重担、才能对得起同事信任、才能收获到人生成功。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7

  手指触摸测量如透视般精准,挑战数控机床下刀依然完美;自制改进工具数百件,加工精度逼*零公差;人民币人像雕刻顶尖高手,使刀成圣同样可换笔夺魁。工匠追求,艺无止境。

  哈尔滨电机厂为水电站生产核心设备,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叫做弹性油箱,它的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生产这样的关键设备,自然要靠顶级高手,这就是车工裴永斌。30年,裴永斌练就了一身绝技。不断进取是裴永斌成为顶级高手的最大诀窍。从1995年第一次接触弹性油箱加工开始,裴永斌就在不断突破各种技艺瓶颈。现在需要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弹性油箱,裴永斌依然充满创新精神,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越来越接*完美。中国制造就在每一个工匠具体而微的自我超越中走向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

  今天,歼15舰载机上,有*70%的标准件是方文墨所在的工厂生产的,那些担当大任的小零件,是方文墨和工友们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助力中国战机一飞冲天,惊艳世界。在全球军机发展背景下看待中国歼—15舰载战机,都堪称奇迹。

  苦练的积累成就了马荣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她的作品逐步应用在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票面之上。不能在时代的发展面前逃避,更不能让人民币雕刻水*的国际声誉受损,这是马荣和同事们达成的共识。他们最终下定决心,从零开始。人们说,货币是国家的名片。它是一个国家技艺文化与艺术文化的融汇结晶。如今,马荣已经可以带着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凹版雕刻技艺成就,远涉重洋,为世界同行讲述中国工匠超越自己,融入世界技术浪潮的故事。

  一代代中国工匠在勤学苦练中成就自己的技艺,以中国制造来共同制造中国。同时以永不懈怠的跨越精神,超越自己,创新事业,既追随时代,也推进时代,以新意永续的中国创造来创造锐意进取的中国。

  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实现目标的历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不要因为挫折而畏缩不前,不要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成功最终会属于你的,每天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按照目标的规划行动,坚持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既然选择了、认准了是正确的,就要一直走下去。在这里,这篇观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声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技能竞赛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8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提高。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能够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本事。这证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一国之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礼貌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

  无论是工匠精神所制造的产品,还是它所体现的职业道德,乃至背后人的素质,都与一个民族的尊严、生存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以精细化工业闻名于世,追踪溯源,正是他们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合度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要让用户以拥有自我的产品为傲,靠的正是与众不一样的那点沉潜功夫,或者说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一向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部中华礼貌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工匠精神造就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基因,我们应当回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当中,去提炼和梳理属于我们自我的工匠精神,并将之传承和延续下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强国必须先强质。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必须把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作为强国战略的两大支柱。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才能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

  从个人、社会到国家,无论是创新创业之路,还是民族复兴大业,都需融入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轻视已经很久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牢固树立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方能赢得更多尊重,中华礼貌方能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发扬“工匠精神”,从我做起。检察人员的“工匠精神”还包含着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内涵。在真正的“工匠”看来,工作是修行,作品是修炼。“匠心”应当是一颗纯粹之心,私心杂念只会消磨“工匠”对作品追求极致的恒心和执念。世界再嘈杂,“工匠”的内心必须是安定的。我们需要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案管办是检察机关的窗口,代表着检察机关最直观的形象,同时也是检察机关自我监督制约的部门,在监督推进规范司法行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作为***的一员,作为案管办的一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工匠精神”作为支撑,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像一名工匠一样,把工作当成一门艺术。秉承“工匠精神”——专业专注,精益求精。案管办需要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在*时的工作中自我会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全面提高自我的本事。在工作中自我还要时刻充满敬畏感,对工作慎重、负责,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敬畏感,就不可能入心,既入不了心,也就不可能专注地从事工作。在专业专注的基础上注意总结创新,精益求精。秉承“工匠精神”——一丝不苟、一以贯之。法律是严肃的,我们作为法律的

  实施者更应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有时的一个不细心可能对当事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损害司法公信力。在*时工作中,比如受理案件填写案卡时,比如审核全院案件报表时等等工作中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自我的本职工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牢固树立终生学*的意识,把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学*和积累中,强素质、长本领,努力成为业务精英。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9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大国工匠》,主要讲的都是一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重要任务,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多少次他们为了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这种高贵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尽职守,做着属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之所以做得这么好,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他们付出的比人多!

  每一分成就的取得,背上一定会十分的努力,任何人都不可能会不劳而获,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才会像《大国工匠》里的人一样,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认真刻苦,遇到困难应及时克服,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

  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观后感 10

  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给我了很多启发。

  《大国工匠》主要讲述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他们以精炼的技术,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兴盛,更加的繁荣。

  有时候,一毫米的厚度就有可能导致致命的危机,在那时候机器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通过双手打磨一件零件,只有凭借技艺的高超才会拥有超凡的能力。

  《大国工匠》就是给我们诉说了技艺的重要性。带我们认识了高超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在工作方面,我们要一丝不苟,要坚持不懈,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拥有高超的技能才能永垂不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