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1

  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在“推理”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内心对世界与他人的不满,他们视生命如草芥,无端残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间崩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间接地残害了他们自己。抛开故事与主题,如诗一般的`画面令整部影片的观赏性极佳。

  试想,这样一个极度阴暗压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术手段去呈现,那将很有可能使观者如坐针毡。所幸,《告白》并没有落入大多数文艺片的窠臼,影片大量运用慢镜,用唯美的色调与冰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导演将自身对于镜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强大的视觉掌控力将影像风格运用到了极致,以变幻莫测的技术手段制造出非同寻常的观影趣味,令几位主人公无常的命运如鬼魅般在银幕上如影随形。而那片反复出现的天空始终阴沉得令人*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让最后一缕光芒消失殆尽。

《告白》观后感2

  之前看过书了,已经领略到这个故事的变态,但完全没有两个小时的电影来的这么震撼人心。必须承认,这个电影拍的非常成功,原著中的几个角色分别第一人称叙述,在电影里也很自然的衔接起来,完成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原本只是三个人,森口悠子、下村直树、渡边修哉,他们的故事。两个小孩把老师的孩子杀了,老师要报仇。很简单的走向,却用很多个人的角度极端完整的把故事的每一个侧面展现在观众眼前,直到最后复仇成功,一个完全称得上3D的剧情。

  而看到最后,原来整个故事的起因、那么多人死掉的最深层原因,竟然是因为渡边的妈妈是一个太聪明、太能干的学者。她的天分与能力导致没有办法和“普通人”一起过普通的生活,离开了家庭继续自己的事业,而小小的儿子就没有了妈妈。电影多次慢镜头播放了妈妈离开家坚定的步伐,但是我相信,一步不回头的走掉的妈妈一定满脸泪水,她怕自己一回头就不忍心走了,她深深爱着这个流着自己的血的孩子。然而她并不知道,这个背影让身后的孩子听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她更不知道,这一走,决定了自己几年后的死亡。

  觉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复仇”会更加切合主题,从头开始,主线索就是悠子老师的复仇,影片结尾她从电话里走到学校礼堂,渡边修哉的面前,告诉他他自己做了炸药自己摁下发送键炸死了他的母亲————他所做的“大事”的唯一目的。看得出悠子老师对杀女凶手的仇恨深到入骨,她不报警、也不直接杀掉他们,而是用一切方法打破他们心里的防线,让人崩溃、生不如死,她要把她失孩子的痛苦给凶手也尝尝。于是先谎称牛奶里注射了有艾滋病病毒的血,又通过操控接任班主任的头脑简单的热血教师寺田良辉给下村直树施加压力,长期关注修哉的网站了解他的内心,并从北原美月那里得知修哉的真正弱点是他的妈妈。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圈,造就了一场畅快淋漓的悲剧。

  原本应该与故事无关的两个人,直树的妈妈下村优子和班长北原美月,几乎是死得最惨的,一个喷了满墙的血,一个在地上拖出一条血痕后呆在了冰箱里。电影里没有过多交代美月的身世,但是我猜她也是缺乏家庭关爱的一个孩子,性格强硬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在全班同学都在“制裁**凶手”并且作为一个积分游戏来玩的时候,她完全不参与;作为被老师欣赏的班长,不为人知的另外一个她却羡慕用毒药杀害全家13岁女孩,自己收集了很多化学药剂,最后因为和渡边修哉争吵,语言直接刺痛到他的内心而被杀。一个敏锐的、勇敢的女孩,缺乏关爱也缺乏保护,就那样被残忍的杀掉。

  很久没有写字,第一篇影评就写了这么一部挖掘人性至深的电影,完全没有办法掌控,理解层次和表达能力都欠缺很多。看过一阵会不会好一些。

  总之,很痛。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痛。

《告白》观后感3

  《告白》是一部20xx年的日本电影,到现在已有十年,也算称得上是老电影了,肯定 已经有很多小可爱已经看过了,但好的电影禁得起反复琢磨,不妨再重新回顾一下吧!

  相信很多小可爱刚开始看到《告白》这个名字时,肯定和笔者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浪漫无比的爱情片吧?其实这是一部推理悬疑片哦!

  影片详情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自己的女儿爱美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事件被**判定为意外死亡,可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布凶手就在班级中,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复仇。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人物内心自白的方式,既呼应了电影的名字《告白》又向观众展现了完整的剧情。

  Part 1

  森口老师的告白

  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的告白,也是全剧最为关键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森口向学生阐述了爱美真正的死因,并指出犯人A与B的真实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A与B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为后面B的精神失常埋下伏笔。

  Part 2

  美月的告白

  第二部分是美月的告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则是犯人B母亲的告白,B的母亲一直认为B只是被坏朋友挑唆不小心犯了错,也是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把B的精神失常怪罪到森口头上,认为B由一个乖孩子变成如今的疯子全都是森口害的。第四部分则是犯人A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揭示了A心理扭曲、变态的真正原因,因为迫切地想引起最在乎的人母亲的注意而被森口设计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小疑惑

  全片都基本处于一种灰色、黑色的滤镜之中,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然而当真正看完影片后,又会让人不禁探究学生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究竟有何矛盾?

  影后深思

  该影片对如今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犯人A从小父母离异,因自己无法达到科学家母亲的要求而常常被骂笨蛋,遭到了母亲的抛弃,从此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虐待动物,崇拜露娜希,最后更是违背伦理道德用人体做实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赞美。而犯人B内心极其自卑,他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虽然家庭完整,可父亲常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母子俩的生活。母亲对B更是一味的溺爱,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善良,很天真,就算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都只是不小心犯的小错误。由此可见,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正确的交流方式以及适当的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

《告白》观后感1

  实际上,片中并无完全的恶人,虽然他们残害他人或者自残,我们却无法用常规的道德标准去界定他们的善恶美丑。这是一部令人观之毛骨悚然的电影,因为故事和主题都极其冷血与疯狂,影片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与人性的深刻探讨犹如《大逃杀》那般残酷。然而,这又是一部相当文艺与温情的电影,画面充满美感与创造力,很多时候也会令你感动。

  简而言之,影片用一种温柔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的犯罪故事。坦白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宣扬的人生观令我极度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否定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少它在叙事与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作为教育机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循循善诱本是职责与应尽的本分,但一旦使权力成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便会如同天使变成魔鬼般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片中的女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劝人向善”的复仇计划,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毫无人性,令人不寒而栗。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没有**世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有时**的动机却是很简单而可笑的,甚至清澈。片中的两个少年一个内心自信强大,一个自卑懦弱,却为了博取他人关注或认同,自恃有着《少年法》的“保护”,纷纷堕入罪恶的深渊。

  体制的不成熟与致命的漏洞,最终都让他们找到了肆意伤害他人的“合理”借口,并且如愿以偿。究竟是体制的冷漠造成现实的悲剧,还是人性的扭曲导致生命的毁灭?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人性之中最邪恶的一面:至亲亦可杀。在《告白》中,我甚至寻找不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全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令人不安的复仇与杀戮,对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着没有任何底线的展示,这也是我反感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教室黑板上那个大大的“命”字仿佛无时不刻地强调生命的珍贵,但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正面作出解释,只是借助人物疯狂的举动缓缓揭开谜底,从各个主人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观众可以一览整个故事的全貌,剧情推进犹如日本侦探小说般缜密。在“推理”的过程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内心对世界与他人的不满,他们视生命如草芥,无端残害他人生命,甚至直接令善良和道德瞬间崩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间接地残害了他们自己。抛开故事与主题,如诗一般的`画面令整部影片的观赏性极佳。

  试想,这样一个极度阴暗压抑的故事,如果用最“正常”的技术手段去呈现,那将很有可能使观者如坐针毡。所幸,《告白》并没有落入大多数文艺片的窠臼,影片大量运用慢镜,用唯美的色调与冰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效果。导演将自身对于镜头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强大的视觉掌控力将影像风格运用到了极致,以变幻莫测的技术手段制造出非同寻常的观影趣味,令几位主人公无常的命运如鬼魅般在银幕上如影随形。而那片反复出现的天空始终阴沉得令人*乎窒息,不留情面地让最后一缕光芒消失殆尽。

《告白》观后感2

  《告白》是一部20xx年的日本电影,到现在已有十年,也算称得上是老电影了,肯定 已经有很多小可爱已经看过了,但好的电影禁得起反复琢磨,不妨再重新回顾一下吧!

  相信很多小可爱刚开始看到《告白》这个名字时,肯定和笔者一样以为这是一部浪漫无比的爱情片吧?其实这是一部推理悬疑片哦!

  影片详情

  影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森口悠子发现自己的女儿爱美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事件被**判定为意外死亡,可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布凶手就在班级中,并由此展开了自己的复仇。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特殊,采用了人物内心自白的方式,既呼应了电影的名字《告白》又向观众展现了完整的剧情。

  Part 1

  森口老师的告白

  第一部分是森口老师的告白,也是全剧最为关键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森口向学生阐述了爱美真正的死因,并指出犯人A与B的真实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给A与B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为后面B的精神失常埋下伏笔。

  Part 2

  美月的告白

  第二部分是美月的告白,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则是犯人B母亲的告白,B的母亲一直认为B只是被坏朋友挑唆不小心犯了错,也是该事件中的受害者,并把B的精神失常怪罪到森口头上,认为B由一个乖孩子变成如今的疯子全都是森口害的。第四部分则是犯人A的`告白,在这次告白中揭示了A心理扭曲、变态的真正原因,因为迫切地想引起最在乎的人母亲的注意而被森口设计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小疑惑

  全片都基本处于一种灰色、黑色的滤镜之中,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然而当真正看完影片后,又会让人不禁探究学生与家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究竟有何矛盾?

  影后深思

  该影片对如今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犯人A从小父母离异,因自己无法达到科学家母亲的要求而常常被骂笨蛋,遭到了母亲的抛弃,从此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虐待动物,崇拜露娜希,最后更是违背伦理道德用人体做实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得到母亲的一句赞美。而犯人B内心极其自卑,他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虽然家庭完整,可父亲常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母子俩的生活。母亲对B更是一味的溺爱,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善良,很天真,就算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小女孩都只是不小心犯的小错误。由此可见,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正确的交流方式以及适当的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告白》观后感3

  电影《告白》的内容的精彩首先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告白》观后感。侦探类型的小说多数带有强烈的悬念和严密精巧的逻辑。把这两个小说吸引人的特点搬到银幕上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电影吸引人的特点。当然,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制造和解释悬念。影片的开头,女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学生们吵吵闹闹,女老师毫不理会,自顾自地叙述着自己想说的话--一个奇怪的开场。可是,随着女老师讲话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聚集起来(电影观众也是)。因为,女老师提到了自己女儿被人谋杀。接着,电影使用一连串的蒙太奇推进剧情,镜头在教室和回忆间切换,还原了谋杀案发生的过程,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

  在电影的开头便揭露出谋杀案的凶手,这是与许多侦探类电影不同地方。也就从这里开始,《告白》迈进对现代学生境况的探讨。这也是符合观众的心理的,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中学生会制造谋杀案。答案是一个学生被不健全家庭扭曲了心灵,另一个则是被不健全的教育制度扭曲了心灵,观后感《《告白》观后感》。电影在此无声地揭示了当代日本社会的问题。它在提醒观众,**动机的产生有着浓厚的社会根源。

  电影是以女教师的成功报复收场的。她成功地在精神上击垮了青年**犯。这个情节显然跳脱了"恶人最终悔改的"大团圆俗套,流露出浓厚的"以牙还牙"的哲学。给观众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过,这个情节也可以说是极其悲观的,因为它暗示着,对付社会环境培养的悲剧人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报复。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

告白观后感1

  《告白》这部电影很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只是一个小学生的班级,但我们看那些孩子,都会觉得惊讶,觉得痛心,觉得悲哀,他们的不够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幸灾乐祸,他们对于生命的冷漠,他们参与破坏和伤害的积极性,他们对于老师和学校的教导的无视,无一不让我们感叹,这,还是一群小学生么。

  电影无疑对于这些残忍的现实,做了夸张和渲染的效果,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被夸大扭曲之后的刻画,能更让我们悲哀。

  这群学生,从来不理会老师说的,即便是女老师在诉说她年幼的小女儿的生命的凋亡的时候,学生们依然在喧闹着,进行着他们自己的行为,只有偶尔触碰到也许与他们的私下里的讨论或者他们的生死有关的叙述的时候,才会有点点反应。老师要揭示凶手是谁了,是么,那我们赶快讨论一下,我猜,一定是谁;呀,原来老师的老公有艾滋,啊,那老师触碰到了我的手机,我的文具,我的课桌,那我一定会有生命危险;啊,老师给那两个凶手的牛奶里加了有艾滋的血液,啊,那两个人有艾滋了,我得赶快逃,不然我也会感染上的,我会死,啊。

  这些行为,让观看的人,感觉到可笑,荒谬,和悲哀。

  学生们,从来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故意让除了他们自己之外的其他的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罪恶,他们只知道,当他们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恐慌,才会意识到自己应该赶快逃离。或者对于他们而言,拿什么满足于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用各种各样的行为给别人给予他们认为正确而合适的对付方法,这就是对于他们而言在学校最有意义的两件事。而没有跟他们一起做这两件有意义的事情的人,就是异类,就是他们应该排挤,应该对付,应该“惩罚”的人。

  在这部电影里,从温柔可亲的母亲形象转变为冰冷残酷的复仇者的女老师,和对偶像盲目崇拜对学生盲目热情的教导自以为是的热血天真男老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女老师失爱女的悲痛,对杀害女儿的凶手的痛恨,以及对这群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可以安然无恙地躲避在未成年保护法下的学生的犀利的职责,这些,学生们一点也不明白,除了那个可爱的班长女孩。而那个自以为很负责自以为可以很好地融入学生之中的傻瓜男老师,他的一举一动在学生看来都是莫大的笑话,大家把迎合他所有的可笑的愚蠢行为作为他们新的最大的乐趣,他们遵循那个匿名短信发起的游戏,用各种方式,帮助那个躲在幕后的发起人给予两个凶手AB惩罚,却让单纯的男老师以为他的这些学生多么听从他的教育方法,多么愿意地和他在天真的教学活动中打成一片。

  或许,有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老师的班级的学生,本身也更加不可能变得正常,善良,和做出符合小学生的行为。

  温暖,和救赎。

  这部电影里,美月,那个其实最明白身边发生的一切,那个心如明镜的女班长,那个笑容美好可爱的女孩,她的出现,还有她和A之间短暂破碎的感情,是我最爱的温暖。其实我很清楚明白,作者和导演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将这仅有的一点点的温暖也摧毁得一干二净,可是,真的,当这点点如脆弱的星光般的温暖,无情地被扑灭的时候,还是会很想哭。当A在女孩直截了当地谈论起他心中最不愿让人知道的对于母亲的仰慕之时毫不犹豫地举起利器挥向女孩柔软的颈部,当女孩的尸体被A截肢之后丢进冰箱A明确地表示和女孩在一起不过是打发寂寞的游戏而已,当A走向心里再也无法承受的痛苦的临界点的时候当他明白这一切都是女老师抓住他的弱点向他复仇的时候当他以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了解他当他这辈子心里唯一的执念被他自己亲手摧毁的时候,其实他不知道,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懂他的,只是他亲手将这个懂他的人的生命毁灭了。

  像我如此感性的人,总会想,其实美月也是会有温暖人心的能力的,实际上她也有努力地想要开导A,或者假以时日她也会如餐厅里那个美满家庭的小男孩,用一颗糖果和一颗纯真的心将复仇的女老师救赎一样,完成对那个同样心理阴暗冰冷残酷的男孩的救赎。

  可是,没有或许了,她年轻的生命,消逝了。

  看完电影之后,她和男孩在一起的那些短暂却美好的瞬间,永远会留存在看完这个故事的人的脑海里,那灿烂的笑容,那翩飞飘舞的裙摆,那想要温暖男孩冰冷心灵的善良美好的灵魂,还有,那个映照在夕阳西下的两个年轻的背影,和那个无比美好的亲吻,就算男孩从来没有对女孩,对和女孩的感情认真过,我也宁愿相信,男孩曾经有被女孩的美好温暖过。

  一直觉得,人世间最美好,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诚而温暖的感情。而如果连这种美好的感情都无法被人诚恳地面对并相信,那么还有什么什么是我们可以相信并且追求的呢。

  虽然这部电影一直沉浸在悲哀冰冷的气氛,可我从来没有觉得,这部作品是让我们更加对生活和现实失信心和希望,而是一种悲凉而沉重的警示,引导和劝诫的表达。

  生活不应该是灰暗的,冰冷的,充满冷漠和仇恨的,敌意的,自私的,人也不应该失却了最根本最真实的人性,来自于家庭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的教育,对这个社会,对每个人至关重要,来自于社会的对待,同样不容忽视。

  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很多阴暗面,不可能单纯可笑地只有所谓的阳光,也没有人能够抹所有的黑暗和罪恶,但愿,每一份人性,都能健全而积极地生长着,不被忽略,不被破坏,不被毁灭;每一颗心灵,都能拥有大面积的善意向上的光芒照射,都能拥有充实的,适合的,富于意义的人生,如花一般。

告白观后感2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

  感触: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对小孩的关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剧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亲对小孩过分的强求,完全不顾及小孩的年龄所能承受的范围,当发现小孩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后,最终选择抛弃孩子,这对孩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小孩需要关怀时,身边却空无一人,渴望得到关怀却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绝绝,日复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错,使自己珍贵生命显得毫无价值,随其而来的是无边的痛苦......

告白观后感3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20xx年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20xx年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其实,影片的一开始,看到教室里这些欢舞肆虐的孩子,就仿佛看到了一群杯具一般,真的什么都不懂!不懂就好好听呢!可是……又有多少孩子那个年纪是乖乖听话的。人啊~真的是要经历过了才会学会成长,但是又有许多时候,许多的人经历了之后也许所剩也就已经不多了。那,就是生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当你经历了那么些之后,也许你也才会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你也才会发现自己的爱缺失到了哪里?

  这部电影确实是很特别的一部电影。看着里面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多少有点血腥,但更多的是悲哀与灵魂的震撼。。。原版小说被誉为触及禁忌的争议作品,只要你能撑过片头松隆子那几分钟稍嫌沉闷的独白,你一定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那么有深刻内涵的小说、电影,试问我国不知是无人能写出,还是无法写,不能拍?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养父》观后感 (菁华3篇)

《养父》观后感1

  最*一直在看一部江苏卫视的电视剧《养父》,昨天是大结局,全部都播完了,昨天也是我看这部电视剧哭的最厉害的一次,很好的一部题材,给人很多的思考。

  剧中主人公楼志军收养了三个孩子,把无私的父爱都毫无保留的给了他们,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打算在自己丧失行为能力之前为这三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亲生父母,在这艰难的寻亲路上发生了一连串感人故事,楼志军的角色刻画的深入人心,他善良、宽容、大度,一个普普通通的烤鸭师傅把他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楼志军说的:人生除死无大事!现在的社会导致很多人顶着压力过日子,时常心情浮躁,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为了攀比,往往会丧失掉人性最善良的一面,这部电视可以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思考是该浮浮躁躁的奔波一生还是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如果人人都像楼志军那样心中充满着爱,这个世界就像他说的一样就可以画成一个善的圆了!

  其实我最最佩服的还是楼志军可以把三个孩子都教育的那么优秀,小语、小新、小婉这三个孩子都懂事的让人心疼,尤其是最小的女儿小婉,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只有六岁的她知道怎么去心疼爸爸,让人想起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像宝贝一样的被家人捧在手心,还时常的和父母撒娇发脾气,除了生活的环境不同,教育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以后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也是父母,像楼志军这样教育出的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人品定是没问题的!还有大女儿小语,在高考临*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对亲生父母家里充满了怨恨,楼志军帮女儿打开心结,让她以后不再带着仇恨生活,我感觉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父亲是真的伟大!

  还有佟爱玲对楼志军的爱也是感人至深的,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爱情,不离不弃,只要心里有他,就会接受与他有关的全部,无论是死亡、疾病、环境、孩子在这个女人的眼里就是她的一切,看到佟爱玲和楼志军在一起的那几集,我也掉了不少眼泪,这个女人一样的伟大,尽管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过去,但是她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她的人生,楼志军对她影响也是不小的;老天还是善良的,楼志军也感慨过这句话,没有让他在康复中心静静的等着死去,而是给他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家,了却了心中的每一个愿望。

  一个人不管你将来的成就有多么的大,你的身份地位有多么的高贵,那都不是最有价值的表现,人有正直的品行,能给你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爱的氛围与帮助,就算你做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那是用金钱和名利都换不来的,如果那些身份地位颇高的人也都是拥有正直品行的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了!一个善的社会,一个善的圆。

  我和胤每天准时看这部电视,看完后两个人会谈论很久,好像有些事情突然间就会想通,我想说这部电视剧不只是催泪大戏,也是人生思考大戏!最后的结局也是非常非常的圆满,真是值得一看!

《养父》观后感2

  爱,家! ——《养父》观后感

  看完电视剧《养父》已经是深夜了,第一次体会到泪流成河这个成语,也真正的认识到爱的本质,家的真谛,爱!家!

  三个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楼师傅这样的好人。他们也是幸福的,都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他们也是懂事的,因共同的命运而凝聚。他们从楼师傅身上学到了爱与被爱,感恩和回报。

  《养父》这部电视剧说的是生活。在我来看,它说的更是一种人生,是人们对生活应该有的态度。

  “人生除死无大事!”一句话,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活着或许有很多痛苦和无奈,但是毕竟我们还活着,所以,权当是感受人生不同风景吧!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成一个善的圆,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善,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善的圆!”一个善的社会,一个善的圆。能否做一个有意义价值的人,在于你是否能真诚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善意地感受美好的东西,把这种爱传到所有人的心里。带给人们幸福的人,是最美的人……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语宣布她要捐肝时的一番话。

  “……当海浪把那个‘恨’字冲走的时候,我才知道爸爸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他想说的不是恨,而是冲掉恨,忘掉恨,希望我心里从此不再有恨。我爸经常跟我说一句话:人的心里有了爱生活才会美好,所以我们要去爱人不要恨人,要宽以待人,因为原谅也是一种美德。爸爸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宽容和理解的力量最强大,爱远远比恨更有力量。”

  人的生命中有爱才能伟大,用自己的爱去看世界,回报你的,将是一片爱的海洋!

  楼师傅是个好人!因为他有爱,懂得去爱。

  小语在高考作文里写道:“我的养父像蜡烛,燃烧着自己,他的光亮虽然很微弱,却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像一座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是的,他是所有人的灯塔,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让所有人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想楼师傅的人格魅力就是一座灯塔,不仅是指引着小语的人生方向,也指引着与他接触的所有人的人生方向,同时也指引着每一个观众的人生方向。

《养父》观后感3

  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楼志军真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的榜样,他的慈祥,他的善心,他的正直与顽强让人敬佩、温暖;他的*凡,他的善良,他的无欲无求,让人开心、感动!一个单身男人,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自己的幸福而独自抚养三个被遗弃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一个癌症病人那么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一次又一次的作为他人的榜样,让所有人敬佩?!看完养父,看到温馨的一家四口发展成由五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楼志军,庆云楼(一家连锁饭店)一个普通的烤鸭师傅,他凭着自强不息的斗志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坚持为自己的三个养子女找到各自的家庭,而自己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宿,也算是对他所有努力的回报吧!像他的养女小语在高考作文里写的:“养父,就是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是的,他是所有人的灯塔,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让所有人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佟爱玲,一个*凡和伟大的母亲,因为年轻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差点让她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眼睁睁的看着儿子叫别人妈妈。在知道楼志军身患绝症后却还是放弃了父母为她安排的看似幸福的婚姻毅然“下嫁”,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勇气让人敬仰!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做得到呢?她给了孩子们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爱,给了心爱的男人一份完整的爱,如此的高尚情操也终于让她认回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可谓好人好报啊!小语说的.“阿姨就是天使,他不嫌弃爸爸的病,还一心守候着爸爸。。。” 里面的三个孩子也是那样的让人感动!他们对养父那份特殊的感情,对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之间的那份情感让人震撼!他们是那样的懂事,是那样的知恩图报,是那样的奋发图强和自立更生!是的,也只有这样高尚的父亲才可以教育出他们这么懂事这么明理的孩子吧!可喜的是他们最终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可以更有条件的去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一个人不管你将来的成就有多么的大,你的身份地位有多么的高贵,那都不是最有价值的表现,人有正直的品行,能给你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爱的氛围与帮助,就算你做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那是用金钱和名利都换不来的,如果那些身份地位颇高的人也都是拥有正直品行的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大学》观后感 (菁华3篇)

《大学》观后感1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冲击,给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挑战。面对这场时间紧、任务重、*尾声的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松劲,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获得最终胜利。

  绷紧“思想弦”不放松,提振精神树好“致富志”。“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穷不能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把好贫困户“思想关”,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志”。只有把“致富志”树立好,才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扶志须攻心,要引导贫困户树立“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做足做深做透困难群众思想工作,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多与贫困户“唠一唠”,全面提升其进取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懒汉”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绷紧“政策弦”不放松,为民造福植好“福祉林”。“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政策为行动提供有力保障。扶贫政策可以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少搞一些盆景”,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春风拂遍贫困户的面颊,温暖人心。只有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才能真正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在当前决胜的关键时期,既要把这些政策宣讲好、传递好,更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凝心聚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对不稳定户、边缘户及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户针对性帮扶,让生活有保障、饮水安全、住房温暖、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大学》观后感2

  有那么一群人明知前方路途险峻,可他们却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时刻准备奉献自己的生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明知前方虎穴,依旧救人于火热之中……他们便是消防员。

  今天我就看了一部有关消防员的视频,来源于《超级演说家》,不禁使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视频中的消防员身材偏瘦,正面带自豪娓娓阐述着火灾现场,受灾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一群火苗吞噬,被坠物砸伤,被烟呛死……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消防员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奋斗与灾难前线上。

  水火无情,人间有情,消防员战士们在前往救援之前都会为家人留下一封遗书,不给身后留下遗憾,那么往前走的脚步便愈发地坚定。

  细细思来,其实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的火灾发生,千千万万件悲剧,世间有人来便有人去,这样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身边人的生命。但是如果每个人多普及些消防知识,多实践一些消防技能,可能就在火场中少几个人落难,少几个消防员营救他人牺牲少几个家庭支离破碎,少几个悲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了。

  曾经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儿在看电视时,发现电视冒出了火花,慌张的小女孩冲爷爷喊到:“爷爷着火了!”只可惜爷爷并不知消防的基本知识,从厨房拿一桶水泼向了电视机。

  可就在这时,电视机发生了爆炸事件,爆炸的碎屑让小女孩儿从此毁容,她的父亲因为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而愤然离去。

  这便是因不知消防知识而引起的人生悲剧灰白烟火不容小觑啊!

  我不禁深思,世上有多少多少的人向那位爷爷那样没有自救意识,所以我们要加强我们的自救能力,以免遇到意料之外的危险,显得手足无措,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多么的宝贵,又是多么的脆弱,多懂一些消防知识,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快乐,更美好。

《大学》观后感3

  听俞老师的讲座,总是让人感触很深。

  3月1日,任国内著名教育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俞洪敏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有关于人生的讲座。讲座中,他结合自己从小到大学*的经历,讲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他曾说过“只有知道如何付出的人才知道如何回报。”是啊,我们的校训便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付出,又怎么能回馈于他人呢?将来我们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不仅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要扛起伟大民族复兴的重担,如果大家都没有能力付出,那么我们民族的前途又将在何方?

  俞老师其次谈到了学与玩,会玩的人才会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学的时候好好学该玩的时候好好玩,劳逸结合才是好的学*方法。是啊,何止学*如此,我们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要时常问一下自己,自己玩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好好放松?只有在玩的时候好好放松才能更好的应对紧张的工作学*。想玩电脑这种不能称之为彻底放松的娱乐方式我们应该摒弃。

  “有时候阻抑你前进脚步的恰恰是你已所取得的成绩”,这句话真如醍醐灌顶,让人恍然大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太去凸显自己个人的功劳和成绩,要懂得合作,懂得将机会让给更多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我们各方面的工作也才能够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人际关系四面楚歌,那也取得不了什么大的成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需要借助于外力。而借助于外力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学会吃亏,吃亏是福,只有敢于吃亏的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这也就是傻人有傻福,大智若愚的原因吧!

  讲座中,俞老师还生动地为我们讲了很多有关于他在中学时期的一些奇闻趣事,但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讲述的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必将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一笔财富,而使我们终身受益!


《告白》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过年》观后感 (菁华3篇)

《过年》观后感1

  赵丽蓉饰演了一位农村的母亲程妈,但和大多数*母亲一样,过年是家庭最重要的团聚,吃和红包。程妈虽没文化,但对自己的孩子们的心思、脾气秉性很理解,所以既盼望聚会又害怕闹矛盾不可开交。

  儿女、媳妇、姑爷性格各异,心思不同,惦记的却是一样的,就是爹妈老两口的财产。

  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大儿媳妇想要母亲的戒指,程妈看的明白,假装怎么都摘不下来,表情极到位的边撸着戒指边说带戒指年头太多了,长上了。大儿媳无奈的未能得逞。

  还有一处,程爸爸用诺大的餐盘端着刚刚挣回来的8000块钱,放在餐桌上说:都愣着干嘛,不都等着这道菜吗?此时我眼泪控制不住了,心疼二老,心里恨那几个子女太不孝顺了。

  这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对钱和财产出现意识上混乱的时期,电影非常写实,接地气。看完了心情挺沉重的。赵丽蓉的精湛表演是她获得了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即便是现在这个电影也有着现实意义。

《过年》观后感2

  喝酒不开车,独自一人看片醒酒,该片由本山大叔倾情操演,既写实了当下物质的社会,又通过春节过年升华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不言而喻的告诉人们对与错,宣扬了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尤其是本山大叔在年夜饭落寂后敬老伴遗像这一段好像在说:“人终将老去,要珍惜当下”。

  过程孙女怀孕这段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男女之间,能传统点当然更好,但假如不太顺意,把性看淡点,毕竟感情、*安、健康才是重要的。想想熙来都能忍受开来、立军的暧昧,作为普通老百姓,就原谅这一切吧。”

  结尾比较喜庆,也许是为了冲淡感人的眼泪吧。大过年的搞的观众胸堵的慌也不合适。

  改天带全家再次看一遍!

  猴年春节三件宝 红包 麻将 过年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 猴年春节过年好!

《过年》观后感3

  赵丽蓉饰演了一位农村的母亲程妈,但和大多数*母亲一样,过年是家庭最重要的'团聚,吃和红包。程妈虽没文化,但对自己的孩子们的心思、脾气秉性很理解,所以既盼望聚会又害怕闹矛盾不可开交。

  儿女、媳妇、姑爷性格各异,心思不同,惦记的却是一样的,就是爹妈老两口的财产。

  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大儿媳妇想要母亲的戒指,程妈看的明白,假装怎么都摘不下来,表情极到位的边撸着戒指边说带戒指年头太多了,长上了。大儿媳无奈的未能得逞。

  还有一处,程爸爸用诺大的餐盘端着刚刚挣回来的8000块钱,放在餐桌上说:都愣着干嘛,不都等着这道菜吗?此时我眼泪控制不住了,心疼二老,心里恨那几个子女太不孝顺了。

  这是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对钱和财产出现意识上混乱的时期,电影非常写实,接地气。看完了心情挺沉重的。赵丽蓉的精湛表演是她获得了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即便是现在这个电影也有着现实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