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观后感

《九零后》观后感1

  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安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弥漫,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 ,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九零后》观后感2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昆明。因为*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西南*,*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位几*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九零后》观后感3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九零后观后感1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2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3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九零后》观后感1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九零后》观后感2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九零后》观后感3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

九零后观后感1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九零后观后感2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3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九零后》的观后感 (菁华3篇)

《九零后》的观后感1

  6月12日,第三直管部党支部组织直管部员工观看*影《九零后》。

  我是一个“老了的90后”,不追星不追剧,但却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剧的那天,仿佛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学,心已经完全被故事带着走了,这部剧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大部分人的心。没有肥皂剧的华丽和虚幻,都是实实在在的青春的甜蜜与苦涩。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饱含热泪,情绪高昂,*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观看影片后的九零后,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徐蓓说:“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最好的角度是人。”

  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而西南*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法语、学*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九零后》的观后感2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

  一个90后,观看着“九零后”的青春故事。他们是*均年龄90多岁的国宝级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

  这部纪录片,是“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的一次交流对话,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为爱国而读书的信念,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困难岁月里,西南*却大师云集、学术多元、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先辈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观影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史增信的理解。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触动我的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在国外学业所成,本来可以选择远离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但他们义无反顾回国报效,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们作为新一代90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心里一定要装着信仰,装着国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更加牢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为了国家的越来越好,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九零后》的观后感3

  6月25日,在参加了*影活动后,我的内心深有触动。90后的我来看90后的他们,一群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小孩”。人均年纪90+的他们依然笔耕不啜,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光滑的鼠标上摩擦,或翻译作品,或帮助新一代科学家解决火箭,高铁等工程问题。这群90后老人记忆中的西南*,虽仍拂不去战火的伤痛,但其中饱含的同门之谊,甚至是对老师的呛声,让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岁月。

  片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杨苡,《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闪烁的光芒一层层笼罩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不免让人疑惑片名为什么叫90后。看着他们名字旁边的年纪,才知道这群毕业于西南*的“90后”,都已经90岁以上了。曾经,他们与今天的90后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纯真年代,在西南*度过。即使毕业了多年,*乎百岁,他们也依然纯真。

  为什么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却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也许邓稼先的话就能解释,当他认为一个人纯粹,就说:“这个人真pure!”西南*的.他们,最“pure”。因为有最纯的理想,他们才走完了这段文化长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兴业,须人杰”,机械系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简单九个字,串起学子们的共同志向。国家的命运,再次与一群青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他们在最“穷”的学校听课、生活,头顶可能有随时落下的炮弹。即使这样,老师也专注求真,学生心无杂念地求学。教室是铁板屋顶,四周是泥土糊的墙,方窗没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纸。有的教室没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来的窄小“羊腿”用来给每个人放书、做笔记。

  影片最后,杨苡回忆到巴金曾对她说过的话:长寿是个惩罚,她则轻笑着说:活着就是胜利。可可爱爱的人,永远年轻。“90后”的他们回忆起西南*的那段回忆,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雄心壮志,活到老,学到老,尤其看到许渊冲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仍旧学着使用电脑,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学*不进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把握好当下,同时感恩的活着,日子会越来越好!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九零后的作文 (菁华3篇)

九零后的作文1

  远去了70后的实际,黯淡了80后的世俗,我们,90后的代名,只愿意陶醉于我们自己的思想空间,情感空间,学*空间,遐想空间以及QQ空间。

  我们是欲待展翅的雏鹰,我们是想要开放的花蕾,我们希望我们自由的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凌空,我们愿意被人浇灌却总喜欢冲破世俗。

  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成长的压力,我们独自承担,即使在风雨中我们也从不需要别人善意的花伞,只希望自己的肩膀可以更宽厚。

  面对成绩单,我们从来都无悔,不管结局怎样,都化作嘴角淡淡的微笑,然后,相互励志,发誓要努力前进,但在课堂上又开始了谈笑风生。

  我们在努力,是的,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只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在那些所谓的大人的眼里就是一种错误,他们不知道,我们一直在寻找通向成功的捷径。

  那些70后,那些80后,任凭他们说我们的毛病多,该改的就要改,不改的坚决不改,因为,那是我们的个性。

  90后的同学们,90后的同志们,我们要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的选择是没有退步这一说的,我们要坚信,自己的选择……

  我们要潇洒地仰起头,向天呼唤,我们就是九零后,我们就是这么酷!

九零后的作文2

  九零后这个不再陌生的话题,它常常是社会舆论关注的对象。媒体不时大报九零后某某又怎么了,而引来的是社会上各方责说。

  我作为九零后,并不是多么想来解释什么,我只是站在二道*行线的中间点,亦或是二条线的上空,我用一种俯瞰的方法,或许这样更能看清本质。

  九零后它被人们推在浪口尖上,波涛汹涌的大水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把它吞噬,任我们怎么逃避都无人来拉我们一把。九零后被人贬低、被人热火朝天的讨论,有人说他们孤傲、他们脑残、他们思想简单、他们崇向激情和新奇,不要认为他们贪玩,不要认为他们没有责任心,只能说你们不了解他们的世界,你没有放下心态去关注他们,你没有拨开心扉看清本质。

  请不要把所有的不好之事全部归于九零后,那些被你们苦苦收集的九零后不良事件,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九零后。

  当华夏大地发生了那些灾难后,你们有没有看到他们悲心落泪,他们为那些受难者而哭泣时,你们有没有关注?没有,你们关注的只是那些大贬九零后的文章。

  我不否认社会所有人都那样,但我也不会承认你们都不是那样。

  清晨校园里,当薄雾被一缕朝霞穿透、阳光铺撒大地、鲜花盛开、香气四溢时,整个校园洋溢着勃勃生机,那些激情澎湃的学生,谁能肯定他们就一定是不好的?难道只因他们是九零后?

  我漫步在林荫小道上,迈着步伐;晨曦的校园安静而充满朝气,片片青叶挂枝摇,春风微拂花绽放。娇艳欲滴碧水湖,垂柳轻摆映水中。

  我走到水池旁,看见水里的鱼儿跃水跳动,它是在宣说着校园学子的奋进心吗?学子富有激情奋进的热血,在燃烧、在涌动,激发着学子们不懈的努力。你在问我他们多大吗?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他们是九零后”。

  岁月在历史长河里流逝,人们在挫折中长大。亘古不变的定律,华夏不灭的文明。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老把那些贬义的词语灌溉在我们九零后头顶,只因我们是九零后吗?为什么不在说我们的同时反省自己呢!为什么他们宁愿和一个陌生人诠释心事,而不愿意对父母说呢,我想教育是最大的问题吧。我不知道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时零零后会代替我们,而你们一如既往的把社会的舆论放在他们身上。

  敬爱的读者请试着体谅我们九零后……

九零后的作文3

  有一种元素不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上,而它就在我们中学生的身上,我们给这种元素取名叫“90后”。

  “90后”的我们有个性。可能现在“90”后的做法让家长们感到反胃,比如说爱穿“烂衣烂裤”,爱穿“偷工减料”的衣服。“90后”的心理认为:“一个洞就是穷,几个洞就是有个性”。亲爱的家长们,请你们不要一味的认为穿这些“烂衣烂裤”会败坏社会风气,其实反过来讲那也是社会的进步。

  “90后”的我们很团结。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游我们的“90后”的身影。或许那些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我们不一定去过,但在我们学校也有同样的队伍——青年志愿团,不管是校内或是养老院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都会团结一致开赴“战场”。

  “90后”的我们爱冒险。现在的“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了,可能父母都会为他们的孩子设计人生道路,要孩子学这学那。可又有多少孩子能“心甘情愿”去接受,其实在我们“90后”的心里明白:父母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我们能理解。“90后”的父母们,请倾听我们的心声:你们给我们安排的道路的确不错,但我们也需要自己去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只照你们的计划去做,我们会觉得有些“盗版”。“90后”始终相信*的那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父母们,你们现在也许会觉得我们没有按照你们的计划是“不听话”是叛逆。我们爱冒险,爱走自己的路(正当的路),我们只有走自己才能领悟出属于自己的“真理”。

  “90后”的我们不“坠落”。“90后”的我们比较开放,因为我们不在是旧时代的“封建老头”。我们能与异性相处,但我们不会坠落那万丈的深渊——早恋。在*时,与异性多聊上几句,父母就会问七问八,生怕我们早恋。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不会坠落。

  “90后”的我们有个性,我们团结,我们爱冒险,我们不坠落。“90后”的我们是这个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愿这种元素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好。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九零后的观后感 (菁华3篇)

九零后的观后感1

  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

  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学子亦是如此。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

九零后的观后感2

  不同于《西南*》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精神是什么。

  *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九零后的观后感3

  除了与西南*“同宗同源”的三校,《九零后》还陆续走进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正青春的大学学子通过这部关于“*最传奇大学”的纪录电影,探讨“何为大学精神”。在浙江工业大学这所工科学校,同学们在映后就“当代年轻人究竟为什么而读书”展开激烈交锋;复旦大学的一位同学则在观影后默默写下:“愿摒杂念,胸有天下,潜心向学。”

  深圳中学站是《九零后》唯一一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特别放映。这一次,银幕上璀璨的“九零后”撞见了正青葱的“00后”。*200名初高中生和家长观影,走出教室的“小课堂”,体验一堂“电影人生课”。

  有几场路演在文化气息浓郁的上海图书馆和方所书店举行,收获了一批情怀满满的观众:“做纪录片导演是需要情怀的,我们也想成为有情怀的观众。”在影迷路演场,令人感动的故事不断出现。在被称为广州“纪录片之家”的豆园,几位中学生观影全程坐得笔直,边听导演映后发言边做笔记;一位武汉的观众路演当天生日,他“推掉了所有的饭局,特意来看这部电影。”

  一位发起人在5月4日百城首映礼首日就组织了一场点映,听说有路演后再次前来观影,“这部电影越看越有味道”。路演过程中,已经出现多位在影片全国公映前就达成“二刷”成就的观众,影片丰富的细节和隽永的`影像魅力,激起观众反复品味的兴趣。

  16位*学子非凡魅力折服观众年轻观众称“影片成为我人生的动力”。2020年1月20日,**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在*精神的感召下,各地高校校友会、*后代纷纷组织《九零后》观影,在电影中重温弦歌不辍的*历史,影片中的*学子之一、103岁的吴大昌先生更是惊喜“空降”北京路演场,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

  而济南、无锡等多地的首映礼,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因《九零后》难得“再聚首”,影片无意间促成了这三所大学当地校友的首次“历史性”团体交流活动。而影片中关于教育、大学和读书的思考,更是带动了许多中学、大学教师、家长及各地书店、读书会的点映发起人。百城首映礼及路演开启半个月以来,目前已举办了100余场,超过8000名观众走进影院,提前观看了这部珍贵的人文纪录电影。

  《九零后》迎来的第一波观众口碑堪称“万花筒”,大家不仅纷纷为影片中16位“眼中有火,心中有梦”的“九零后”折服,还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相当丰富、多元的观感。有家国情怀,“百废待兴的年代的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有青春感叹,“这是一群眼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的‘年轻人’。”“九十岁,仍然年轻,永远年轻。”

  “可爱”成为观众提及片中人物时,出现频率极高的描述,“虽然是群像,但看得到每个采访对象的个性,因为他们真诚、可爱、说真话。”邓稼先先生的口头禅“pure”深入人心,甚至因电影心生“惭愧”,却也从中获取力量,“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是感受却是可以相通的,看着纪录片中这些‘九零后’依旧保持着青年般的热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努力下去呢?”

  如同一位年轻观众观影后激动而真诚的心声:“我觉得人生早点看这部纪录片,应该会更坚定找好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如既往。这部纪录片好像可以成为我人生的动力,或许有一天迷茫之际,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九零后,他们对待人生的那份坦然豁达、怡然自得,会减少一些负面情绪。”相信《九零后》这部刻录西南*历史记忆,同时解读青春这个永恒话题的纪录电影,将给无数观众带来激励与鼓舞。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汇总十篇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1

  中央电视台一套*日热播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主题歌歌词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你幸福我才幸福”;“知足是福”……电视剧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幸福”的诠释,都反映了人生哲理。至理名言,可以作为人们的座右铭。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对“知足是福”的感受尤深。

  电视剧中的老二傅吉安,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富商巨贾,名满京城,但他的家庭有缺失,又苦于资金难以为继,寻死觅活,他不幸福。老三傅吉兆,位居文化处副处长,养尊处优,然而妻子小南天天天逼他去拉关系,升迁正处,他不情愿,日子过得很窝囊。老四傅吉星当演员,拍电视,收入不菲,妻子也很贤淑,但他贪图享受,宁要别墅不要孩子,生活得苦和累。老五傅吉*,本来有一份不错的教授钢琴的职业,调琴师小朱给她真诚的爱情和幸福,她不以为然,而去追求富贵与奢华,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已经拥有的不珍惜,而希望得到的又不切实际,哪来幸福?只有老大傅吉祥,不被兄弟的“幸福”所绑架,直面现实,过着实实在在由自己营建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理解。我认为,过日子是自己的事,不要左顾右盼,也无须比上比下,只要自己觉得舒心、安然就行。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有退休金,有房子;能吃能动,身体健康,应该算是幸福。诚然,一个人总是有喜有忧的,若以*常心待之,遇上开心的事不狂喜,遇上闹心的事不忧愁,把得与失当作一闪即逝的东西,就不会耿耿于怀,自寻烦恼了。

  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深深感到知足是福,*安是福,健康是福!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2

  为庆祝***成立百年华诞,回顾***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而如今处于和*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3

  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她们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

  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没有私心杂念、敢于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在各种困难挑战面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集中精力迎难而上、勇闯难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为实现国家、民族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女排精神包含着很多层意思。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郎*巧妙运用团队协作的法宝:用老队员稳军心,用新队员打拼杀,12名队员轮番上场,人人都是主力。女排背后的大团队也形成了支持女排的强大正能量,各种专业人才形成了托举女排高峰的巍巍高原。推进民族复兴,我们更要万众一心,人尽其力,凝聚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从白手起家到铸就辉煌,靠的是艰苦创业;从低谷再到巅峰,靠的仍然是艰苦创业。这样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长征中永不过时!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30多年来,中国女排前进的道路上有辉煌也有挫折,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中国女排一直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处顺境就自强不息增创更大优势,处逆境则自强不息化劣势为优势,从不怨天尤人,始终以顽强拼搏精神带给人们感动与鼓舞。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保证我们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接力赛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4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5

  海洋的片头是一个孩子问的一个问题"什么是海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洋?伴随着这个问题,影片带我们来到了蓝蓝的海水之中,电影《海洋》观后感。

  首先出境的就成群的海豚,整齐的队伍,有节奏感的跃出海面,接着是海鸥,在海面盘旋几圈之后,翅膀一收,像离弦的箭笔直的栽入水里,水里的鱼群不停的变换着队型,时合时分,接着鲨鱼,鲸等也加入了海豚的队伍当中,顿时一场掠夺赛开始了!这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则,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有被掠食的,就有新的生命出生,新生命出生就要经受大自然的筛选,只有足够强壮幸运的家伙才能生存下来,一切生物在水里都自由自在,看着他们就像是在翩翩起舞,观后感《电影《海洋》观后感》。知道人类的出现,但人类发现了海洋这块富饶的资源。一切都在慢慢消失。海洋环境的污染,看着他们在满是垃圾的水里穿行,我都觉得有点喘不过起来!还有对海里生物的屠杀。只为一己私欲。将鲨鱼捕捉上来,砍掉鳍和尾部,然后再把它们丢到水里。没有了鳍和尾巴,他们就不能生存!直直的坠入海底。腮里呼出的都是血!这一刻,就像是人被剁去了双手双脚!人类怎可以这么漠然!最后。我们的孩子只能在海洋馆里看那些海洋动物的化石。人类如果想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就必须让虽有生物都活着!我们不是地球的霸主!要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

  最后。少数的人类开始行动起来,怀着崇敬的心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行动起来!还不晚!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6

  前天一起吃饭的时候,朋友说,他的前女友给他发了一条消息。大概的内容是说,“我不想为我喜欢上别人找借口了,不是你不好,而是当时我已经心里有了别人。”朋友说,其实已经放下了,毕竟过去了那么久,虽然当初分手的时候,场面很难看。

  最*被于文文的《体面》刷屏,“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的确是应该利落大方一些,但回到生活中来,有几个人做得到,对爱过的人体面放手呢。

  我见过酒吧里撕心裂肺哭的女孩,也见过路边喝得烂醉的男孩,如果分手这两个字真的像说出来那样轻松,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为爱情痛苦呢。是应该这样,但我们都做不到。

  昨天我问朋友,你的分手体面吗,他笑了笑说,怎么可能呢。那是你真切爱过的人,失去是割肉放血的痛。

  我去看电影的那天,看到林佳因为王梓哭那段的时候,后排座有个小女孩哭得特别大声,是喘不上气那种,前排的女孩也开始抹眼泪了。微博上有个视频,女孩男孩们都在电影院哭得不成样子。因为这部电影,讲的真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样子。因为很小的事情,也许都不是诚心的这一次想要分手。最后一个不肯回头,一个不肯挽留。这样僵持着,最后不得不接受了分开的事实。

  我们生活中的分手,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互相纠缠,互相折磨,其实还是互相在乎的。等到最后真的发现还是爱对方的时候,却早就已经回不去了。

  我想起前任1的那句话:“感情再深的两个人,也抵挡不住命运的交错。”有时候,也许我们都退一步,都让一步,都先妥协一步,就不会永远地失去彼此。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7

  电影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有的可以教育人的,有的甚至能误导人。昨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海洋》的科普电影。让我感触很深,心中对海洋生物有了深深的歉意,因为我们人类污染了水资源,使它们没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破坏了它们原本幸福的家园。

  进入影片就像进入了真正的海洋,看到了色彩斑斓的鱼,长形奇特的大鱼,正在嬉戏;海龟妈妈带着她的宝宝在寻食;一些大鱼带着小鱼在海洋中悠闲地散步,不过也有一些小鱼被其他大的生物吃掉,总体上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都能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自从被人类很多工业污染的水,透过河流流入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大海中还漂浮着塑料瓶、泡沫塑料、婴儿车等各式各样的人类生活垃圾,海水不再清澈,它变浊了,变脏了……海水冲上沙滩,留下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还夹杂着不少惨死的小鱼小虾。散发着阵阵恶臭。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有人在海边欣赏美景时,顺手把恶臭的垃圾扔进海里。也有在海边居住的人把厕所的排泄管直通到海底。更可恶的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颜色,再也不是蔚蓝的大海了。

  海洋生物纷纷躲进家里。海狮、海豹逃到了北极,在北极几乎要绝望的海狮、海豹得知冬天过后,商船和破冰船要来捕捉它们到水族馆供人观赏。现在所有的海洋生物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呼吸了混浊的空气,所以全部濒临死亡。

  为了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保持生态*衡,像热爱生命那样热爱海洋,热爱这人类共同的蓝色家园。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8

  今天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学校的1、3、5年级的同学去看一部精妙绝伦的电影《黑白记忆》。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难忘的镜头是林小宇让默默姐姐吃毒品的镜头。只见刚刚跳完舞的林小宇看到闷闷不乐的默默坐在凳子上发呆时,就走过去对她说:“来,默默,抽一支烟。”默默毫不犹豫的否决了他,他又对默默说:“来,吃一颗摇头的丸。”也许是一时的好奇,她正准备吃下它时,场下的观众呐喊了起来:“默默姐姐不要吃,那是毒品的一种。”可是再大的呐喊声也改变不了影片里的片断,最终她还是吃了下去。接着,她就走向了吸毒、贩的毒的道路……

  看完了这部电影当场有许多人已经热泪盈眶了,我也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我想:一个只有16岁的人就走向了毒品的道路,这不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吗?其实,毒品的危害并不只是对个人的危害而已,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些吸毒者因吸毒而倾家荡产;有些却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些一时控制不住赌瘾,去偷、去抢,最后却得到了一个一败涂地、不可一世的名声。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一些毒品倾家荡产,他的妻子带着只有三岁的儿子离开了他,到最后因一时控制不住毒品的危害,自杀了!

  在吸毒者的世界中,有着许许多多悲惨的故事,但是有许多人知道吸毒、贩的毒是违法的,但他们却执迷不悟,继续吸毒、贩的毒,要知道毒品的危害是多么大的呀!全球一年大约有几亿人都死在了毒品的手上。几亿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所以,在此,我要向全世界的人们呼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踏踏实实的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9

  第一次有了崇拜的偶像,第一次开始分辨好坏,第一次知到了中国人民艰难坎坷的历史,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回味这个故事,它纯真美好表露无遗,还有那炙热的革命情感。

  主人公叫潘冬子,他的爸爸在1490年参加了***,去很远的地方打仗了。小冬子在1497年参加了儿童团,他妈妈也是党的人。大家都受着胡汉三的欺负,过着艰苦的生活,很可怜。

  直到红军来了,大家又感激又兴奋,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是红军要去远征,胡汉三又回来了。

  一天晚上,冬子得知地主要把大米运给鬼子,于是他偷偷把"今日无米"的牌子改成"今日售米"挂在了店门口。清晨,店门口一下子聚集着无数的百姓,"砰砰砰"地敲着大门,冬子探出墙头,嘴巴朝后面一歪,就有人心领神会,大声叫道:"米从后门运走了,要给鬼子当军粮了!"群众们愤怒极了,纷纷跑到船上抢米,场面一片混乱,冬子又一次立下了大功。

  最后冬子把胡汉三杀死了,冬子也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

  冬子的勇敢聪明,小兰的善良友好,伢子的义气,帅气的红军叔叔,还有那个"我又回来了"的胡汉三,我已经完全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故事当中。然而我没有想到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那位母亲,一个典型的中国妇女的贤妻良母形象,虽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深知让孩子上学的重要。最后,在冬子的泪水中我们送走了这个伟大母亲。

  电影九零后的观后感 10

  国庆假期,我看了一部电影叫《愤怒的小孩》,虽然它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蕴含着一些发人深省的道理。 主人公孙小傲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工作,虽有爷爷陪伴,但他还是很孤独。他生日要到了,爸爸妈妈答应回来陪他过生日。这期间,爷爷生病住院了,家里来了一个又凶又丑的恐龙保姆,整天给他做沙拉,吃得他拉肚子,他很苦恼,希望爸爸妈妈赶快回来。在他生日前一天,爸爸妈妈却因为工作太忙不能回来了,愤怒的他开始离家出走。他机敏地躲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区监视器,藏进一辆搬家车上的柜子里,在客车上他认识了正在逃避坏人的小姑娘兰兰。途中,他们还认识了一个善良古怪的老爷爷,老爷爷给了他们很多帮助。

  最后孙小傲和兰兰帮警察捉住了坏人,兰兰也成为孙小傲的家人。 整个电影中,我最喜欢孙小傲,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热心助人、诚实守信。但是他因为爸爸妈妈不回来陪他过生日而赌气离家出走,是不对的,因为在外面可能会遇到坏人,在街上露宿可能会生病,甚至会吃不饱肚子等等。所以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受了什么委屈,都要和爸爸妈妈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不要任性,更不能一走了之! 看完电影,爸爸告诉我,在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养家糊口,远离家乡,*时很少有时间回去陪伴和照顾他们,他们缺乏亲情,生活比较困难,很孤独、很苦恼。听了爸爸的话,我想到了自己,我有爱我的爸爸妈妈,虽然爸爸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在家,可我还有妈妈在家全职照顾我,我是幸福的。所以我要好好学*,让妈妈少操心。同时,我也希望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能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汇总5篇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 1

  今天老师给我们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天宫直播课,里面讲的都是一些关于太空的事情。

  在飞船里非常的有趣,航天员叔叔和阿姨在飞船上飘来飘去,挤出来的水在飞船里左右摇动,就像一颗明亮的宝石,他们还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会发射出更多的火箭来探索宇宙的奥秘。我想问:“天宫课堂里的航天员在飞船里浮空着,可是,他们睡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 2

  今天我们老师在大屏幕上给我们放了太空课堂,太空可真神奇啊!宇航员老师们首先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拿一个圆圆的圆框,把水袋里的水慢慢一滴一滴的挤到水框里,令人惊奇的是,水框里的水竟然没有撒出去,这可真神奇呀!宇航员老师们为了见证水框里的水到底会不会撒出去就又往水框里滴了几滴水,滴完水之后,水框的水没有洒出来,宇航员老师们又往里面一滴一滴的滴了几滴水,水框里的水都变成了圆球球了,但是水也没有撒出去,这可真令人好奇,于是宇航员老师们又往里面加了一滴蓝色的色素,令人更神奇的是水球不仅变成了蓝色的,而且水也没有爆裂开。

  到了最后,做完实验的时候宇航员老师们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他们的身体都飘了起来,你的左半身往右面,你的右半身就会往左面,太空悬浮这可真有趣呀!

  看来太空有无穷的奥秘知识?我真希望我长大可以当一个宇航员去探索太空。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 3

  今天下午怀着无比激动心情,观看课“天宫课堂”,在“天宫课堂”中,通过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授课,我了解“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及“泡腾片实验”,其实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就只能在空间站中飘来飘去,如果你要在太空中走路那么你只能在原地画圈,所以不能在太空中行走。在太空中,航天员还可以在太空中锻炼身体,太空中的自行车既可以锻炼上肢,也可以锻炼下肢。以前的.航天员回到地球只能被抬着走路,现在有企鹅服是可以对付肌肉萎缩和心血管功能下降。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 4

  宇宙无垠,烂漫浩瀚,如今我泱泱中华犹如一颗璀璨之星划破夜空。

  什么是大国风采,我想我国航天可以完美诠释。

  今天下午,我校组织观摩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我们见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茫茫的宇宙中繁星不是闪烁,而是长久散发着光芒;天空不是湛蓝,而是迷茫深邃的黑色。俯瞰地球,她是蔚蓝晶莹,在她的怀抱里孕育着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如今我们冲破大气层,正在观望着我们的摇篮,庆贺着祖国的伟大。

  翟志刚、王亚*、叶光富三位老师,引领着青少年的我们走*了太空生活。他们的授课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见识到了天地差异,感知到了宇宙的无穷奥秘、更是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无限乐趣。

  看完天宫课堂后观后感 5

  12月9日下午,我们在苏老师的组织下来到物理实验室观***空间站首次“天宫课堂”的直播。

  宇航员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在没有重力的太空中,宇航员们下肢血液上流,导致面部发胖。这是不太健康的,所以需要相应的锻炼,宇航员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番。

  宇航员还给我们介绍了“企鹅服”,这是为了给自身施加外力。接下来步入实验了,我印象深的是水膜实验。当水膜在微重力下,注水变成水球,是相当美观的,再染上颜料,放入泡腾片,染成蓝色的水球中出现了气泡,实验过程都是很美的。

  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所做的实验都是和地球上所呈现象不同的,看了“天宫课堂”,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不同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9)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汇总五篇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 1

尊敬的x医院领导

  您好!

  我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查阅这封信函。我是本院妇产科的一名大夫,自x年7月20日在我院工作至今,同志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让我深深感动,工作中更有韩老师无私相授宝贵临床经验,并对我的工作、学*和生活个方面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拂面,让我受益匪浅,不禁暗自庆幸当初选择了我院作为我工作生涯的第一站。窃喜之余,随着工作中接触的各种病症,逐渐彰显出我的知识的匮乏,逼迫我产生了进入高等学府再次深造的想法,于是我的人生规划与目前的全职工作发生了冲突,我之前也曾经尝试过其他的规避矛盾的措施,结果都无法缓和工作时间和学*时间相冲突的矛盾,考虑再三,痛下决心,遂不得已提出辞职的请求。此次离职并非经济原因,薪水虽不高,也一千余半,对我已然绰绰有余,亦非私人恩怨,我视韩老师如亲外婆,私下交情甚笃,与其他同事亦亲如手足。出此下策实无他法,不得不牺牲工作来换取些须时日以供读书,不得已而为之,请院领导体谅下属尴尬境地。

  此方寸鱼雁难表我不舍之情,故叨扰至此,又怕贪您太多宝贵时间,不得不搁笔。再次感谢贵院对我的培养,希望等我完成深造回来,能继续聆听您的教诲,接受您的领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

  20xx年x月x日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 2

尊敬的领导:

  首先无可非议的要郑重感谢贵厂提供了*x个月的工作机会。

  本人承诺的工期是x个月,因此在迫不得已要走之前必须留下一个条理清晰, 简单的辞职信 ,交待提早离开的原因。很简单的一个意外。

  我所经历的意外首先一个是工作分配方面,我是从来没有一个当搬运的心理准备,理所当然的缺乏生理准备;无论从多方面考虑,我都不是一个很适当的人。当然具有慧眼的厂长在开始的x天里就断言我的诸多缺陷,比如说不够力。但我深谙如此的低俗的体力提升长远来说对自己并没有怎样大的好处,加上工作量巨大,与仓管缺乏默契,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工作过程当中十分十分的被动,经常莫名其妙的受到仓管的责备。适应工作xx日来,许多时候不能揣摩管理层的旨意,工作仍然时常碰钉。当然的,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我的身体太不健壮,刚从学校走出来,经过x年高x的备试,正如xxx说的不能胜任消耗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愈做愈碍手碍脚,懵懵懂懂。

  另外的一个意外是本人读书方面。由于录取结果不理想,所录取的学校通知书的到来,我必须马上辞工,返校。

  我很内疚在工作期间有x次迟上班的表现,由于起居交通等等原因,迫不得已。虽然现象在组内很普遍,我依然深感歉意。另外与小组内的人缺乏交流沟通,不很合群,工作十分消极。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我很用心做,我有时候是不会做,而决非不愿意做;能搬的,我绝对搬,但是我不行;所以有时候是一边站着等有能者搬之。无可口非,我是很蠢。

  我会承诺倘若再有机会的话,我会义不容辞回来工作。很快我就要回校,专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希望批准我的辞请,我衷心感谢,衷心感谢。祝公司蒸蒸日上!祝各位领导同事工作愉快!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 3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首先在此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祝你们工作顺心!生活愉快!天天好心情!非常抱歉!上次我都没有向你们道别就离开了医院,一个让我事业起步并深深培养过我的地方。对于我贸然离开离开医院的行为,我在此正式向你们致以最真诚的歉意!诚请你们谅解!

  在xx医院的那种“家”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必定是我今后常回“家”看看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感谢医院所有关心我、信任我的领导、同事们,无论今后我走到哪儿,我都会记住曾经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人们,并用实际的行动予以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生中有太多不可预测的机遇,有时机遇来临的突然及宝贵,会让每个面临它的人作出一些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甚至会引来一些非议或负面影响,但这个举动也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后让所有关注它的人为之叹服。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功是因为他有一颗成功的心,他时时刻刻为成功找经验、找方法;一个人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他有一颗失败的心,他时时刻刻为失败找理由、找借口。成功者历经挫折而热情不减!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为了理想和现实的需要,我再次决定离开x医院辞职。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 4

尊敬的医院领导:

  您好!

  我因为个人原因,经过深刻冷静地思考后,郑重地向医院提出辞职申请。

  感谢医院给我提供进入这个团体的机会,经过一年多在医院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在这段时间给我的辅导和帮助,使我能更顺利的完成各种康复工作。我非常重视在医院内的这段经历,也很荣幸自己成为医院康复团队的一员。我确信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我很满意医院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我不得不向医院提出辞职申请。现提交辞职申请报告,并希望在一个月内正式离职。

  对于由此为医院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但同时也希望医院能理解我的个人实际情况,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 月 日

  九零后简单辞职信 5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医院正式提出辞职,我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写下这份辞职报告的,请相信我,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经过慎重考虑所做出的决定。

  来到医院已经三年多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三年的学*,使我对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医院*等的人际关系,开明的工作作风,人性化的管理也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在我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并给予关怀之情。然而工作的毫无挑战性、乏味与机械性以及地位的极度低下,总让自己彷徨,这是真的。由此我开始了思索,或许只有遭遇磨砺与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努力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

  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也吃过很多苦,不过从小到大一直过得还算顺利,这曾让我感到很幸运,如今却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也许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惯了不断努力,不断学*,不断进步,却很难适应处于保护的环境之下,经常有人会告知我的性格内向而个性却过于突出鲜明,这对于医院培育人才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或许这也是我很难适应这个环境的原因;曾想为什么要强迫自己适应环境,也许这样的环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请原谅我口出狂言!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其实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真的很难,考虑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离开!

敬献上辞呈两天之内,我就会离开医院,离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但是既已决定,挽留只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加难过,请领导批准!谢谢!

  最后,真诚祝愿xxx医院一如既往一路飙升!领导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九零后》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0)

——《九零后》观后感汇总5篇

  《九零后》观后感 1

  *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九零后》观后感 2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九零后》观后感 3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姊妹篇。《西南**》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九零后》观后感 4

  不同于《西南**》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

  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荣光、制片人蒋晓荣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还原了电影幕后创作故事和西南**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以及影片最想传达给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西南**精神是什么。

  *年来,云南省挖掘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重大时间节点和先进典型人物,创作出了《杨善洲》《高德荣》《为国而歌》《一点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体现中国精神、富有云南特点的电影;《新·五朵金花》《农民院士》《张桂梅》《最后的演讲》《绝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创作拍摄中。

  《九零后》观后感 5

  最*一段时间“躺*”这个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躺*”青年也成为很多人谈论的焦点。“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他们不谈恋爱、不结婚、不想着买车也不想着买房,每天以极低的标准生活,工作一不开心就辞职。他们多是90后年轻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会重点关注的人群,而*期一部冷门纪录片电影《九零后》正在热映,在观看过后给我感触颇多。

  当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纪录片《九零后》是徐蓓导演的作品,记录的是在抗战时期西南**学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穆旦、费孝通等人。那时国虽破,但群星闪耀。看这个片子时候,内心的火仿佛被点燃,正值青春热血阶段的青年们,为了读书救国,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有的学生从南京绕过越南,缅甸来到云南昆明念书,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惊人的毅力让我佩服。那时的校园恋爱也谈得含蓄,写信,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树林里散步。

  他们是年龄在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辉煌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是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九零后”。但对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是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记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但他们更是年轻有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一群年龄都是九十岁的长寿老人,讲述他们充满青春时光的历史往事,这十六位曾经年少的主角,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九”是一个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团”。《九零后》是一批国宝级的“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时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对话”。“九零后”们把母校西南**“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

  他们是“90”后,我们也是“90”后,跨越了好几个年代的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说他们那一代人读书是为了报国,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是为了分数,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学生的压力特别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心里一定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梦想。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让我们深深感染触动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党的历史,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