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

首页 / 方案 / | 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传、自主学*和终身学*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自主学*和终身学*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仁,有团队合作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10.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考虑病人及家属利益的同时注意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围产期的保健原则和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8.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其诊疗原则。

  9.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5.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的初步能力。

  6.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8.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9.能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自主学*和终身学*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5年,实行4到7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医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熟悉经济政策、法规及商业惯例,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拓展、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素质、专业素养、行业体验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两个培养方向。销售管理方向的毕业生应熟知企业营销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胜任中基层销售管理工作,可有效地开展市场调查、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及管理工作;营销策划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诊断、团队学*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营销分析、策划以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开展市场调研、渠道管理、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工作的技能,能针对企业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营销方案的策划;

  3.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商业惯例及营销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7.汉语普通话水*应达到二级乙等水*;

  8.获得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证书。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销售管理、网络营销、商务谈判、营销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由制造*向创造*迈进,我国进入创新的关键时期。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产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势必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调整。作为高职院校从事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的教师,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研,如何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如何做出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制订出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安和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是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决的问题。笔记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深入调研和对有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审视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了解该专业面向的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情况,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识图、识别电路、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具有解决应用电子技术所对应的维修、装配、设计及工艺改进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事电子产品方面的设计生产、检测、维修、管理和销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方案制作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

  1.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引企入校,用学校资源换取企业为人才培养服务,也可以说为学院购买企业服务,如,探索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实训厂房、为进入学校的企业享受教育用电的优惠政策等,学院利用这些资源换取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实训岗位、实*实训项目、兼职教师、勤工俭学岗位等。校企合作不仅能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而且能获取校企合作更大的主动权。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技术型*台,再通过项目方式将专业的兴趣班、优生培育方式与工作室、工程研究院融合在一起,实现实训室、工作室、研发*台三者结合,也能将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学*过程中体现和感受现代企业的职业氛围与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通过通过“6S”管理理念,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惯;了解或掌握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的中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行为能力。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践行校企合作的“六个对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对接,思想素质教育与职业文化素养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对接,能力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对接。首先是学院和企业实行“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样学校就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者和技术能手作为电子产品生产测试、生产、维修等实*实训的现场指导教师,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智能电子产品中应用到的新技术。

  3.建立“工作室”项目导学的模式。所谓“工作室”导学模式,就是为优秀教师、技能能手建立教师工作室,为教师搭建教研教改和技术研究的个人*台,工作室建设采取校企共建、学院自建、校校共建三种方式,分研发型和教改试验型,为专任教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供实践*台。并通过制订和实施《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工作室考核办法》等制度,明确工作室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任务以及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办法引导教师做“立地”的科研,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良与创新。以实际产品作为项目,并以该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分支比较多,不同的学校定位,必需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模块。涵盖电子元器件、电路、测量仪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设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测量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初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5:5,做到理论够用,而实践课程以实验认证性为主,辅以简单模块的实训课程,学生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为后续专业模块课程的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2.专业模块。该模块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紧跟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动向,以项目为载体,项目中要体现现有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课程,如智能卡技术、SOPC编程技术、ARM嵌入技术、DSP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项目的引入、过程和考核紧密结合,做到理实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三合一。

  3.专业方向。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等特点,以公开课、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的载体,介绍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学*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校外实训条件向校内转移,一是引企入校构建校中厂的实践条件建设模式,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台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以任务为中心将实践环节分五个阶段完成:一是认识实*;二是适应性岗位实*;三是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训练;四是生产性岗位实*;五是就业性岗位实*。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叠加递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以产品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建立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建设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由过去的模拟教学转变为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在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当中,要求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现代企业的“7S”管理要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强化考核与评价

  考核办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教学模块,提出一种动态考核办法,笔试与面试的比例随教学模块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时,考核以笔试为主,面试为辅,总成绩由*时成绩、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组成。专业模块则以面试为主,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笔试;专业方向课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核,面试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试;*时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25%)+教师与学生互评成绩(10%)+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考核成绩(15%)组成,做到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改善学生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现象。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

  六、结语

  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复合化方向整合课程体系,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极受欢迎,*些年来,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就业难现象已成了社会焦点难题,毕业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远远多于后者。这也导致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各高校应当认清形势,结合企业职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二、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整体方案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同时付出,所以从一开始,就应正确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定位错误,目标不合理,之后的路会越走越偏,甚至会走上错误的方向,对最终人才的输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所需。我国中小企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数量骤增,对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业需要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远远少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岗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建立者不会轻易放权,另一方面要求太高,毕业生缺乏能力和经验,难以胜任。它们需要最多的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学校要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定位,明白人才培养到底是在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在目标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毕业生去向,是往企业输送人才,还是位科研机构输送。以企业为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高端企业、国外企业,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去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条件,切不可照搬外来经验。

  高校管理层应当树立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缺陷,并能够深人分析原因,加以总结并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经常调整思路,试着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关系,多方借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教的重点在教师,学校应当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学的重点在学生,既要养成自主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惯,还要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所以,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教与学展开,进而以目标为指导,制定整体方案,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两大块。前者又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者则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编写特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等,这些专业都和市场经济以及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既要反映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而当前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材作为最直接的课堂教学工具,若不能跟紧时代变化,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也就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应用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论、新管理模式,要主动推荐和学*。理论基本上是死的,有时理论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指导实践,所以要灵活适当地根据经验加以修改。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实力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钻研,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符合国内外大环境,又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及学校特点。一般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师编写,或者与当地其他高校教师商榷讨论后共同编与。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出多元化、综合化、应用化、人文化、灵活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而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所以强调人文化,是因为人文素养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当前时代提倡人文主义。同教材一样,课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而调整。

  四、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方法包括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邀请企业管理者举办讲座等。在此着重谈谈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基础实践阶段。在学*完理论课程后,需要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渐适应实践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有综合实验室,能够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交流中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适当涉及矛盾,令学生自主解决,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实践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既独立,其间又存在着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要体现出内容的`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应经常总结对比,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综合实践则主要是针对多门专业课展开的实*实训活动,毕业实*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社会实践阶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暑假,既能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第四,创新实践阶段。有创新才有发展,很多毕业生水*相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呢?创新能力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在校期间可以经常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开发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

  五、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质量保障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等新模式在当前高校备受欢迎,校企联合是一种双赢互惠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输出,企业负责实训基地、实*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为例,前三年的实训活动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第四年则可尝试进人企业实*,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与企业达成协议,直接上岗就业。

  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型人才评估。建立行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反馈机制必须严格,使评估院校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加人学生自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评价。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xx届、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强,提高学生就业为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教学方式也以实践为主,并面向企业发展。高职影视动画专业为此需引进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和革新传统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从而提高质量,构造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程,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特色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结合了动画和漫画两者的特色,要求学生在掌握动画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要熟悉动漫设计并能实际操作。另外,该专业也需要学生及时了解影视界的发展方向,熟悉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高职影视动画专业独有的特色。

  项目化课程体系

  项目化课程指的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以学*任务为核心,有目的的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并完成所安排的任务的一种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大要点,其一:在整个课程安排过程中都以学生意愿为前提;其二:项目化课程多用于解决问题这一方面。不难看出项目化课程的寓意在于通过学生自愿的学*,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学生在整个课程模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也提高了他们的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项目化课程通过将教与学结合到一起,完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使得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很好的被应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角,都是通过老师主动教、老师催促学生们学,而项目化课程则转换了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同时也由原来的以课本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为主。

  教育的目的是人才,而不是培养读书机器,为此高职学校教育也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可以在实践中很好发挥特长的人才。他们既热爱学*也对操作很感兴趣,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仅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也给予了他们信心,最终结果是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教学方案的知道思想就是:以个人能力提升为目标,着重于实践,培养操作力强的人才。

  如何运用于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

  1.项目化课程内容的设计

  从前面的讲述可以看出,项目化课程对于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极其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时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及目标。此处,我们就高职影视专业的影音处理为例,从中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任务,并且通过精读提出了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1)基本模式划分,在动漫课程的影音处理中通常将内容以模块形式划分,工作流程则按这些模块进行,各个模块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影音处理中用到的软件及计提实施步骤。(2)毕业设计阶段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毕业设计完成的好坏密切相关,为此做好这一模块的工作相当重要。毕业设计通常包括5个方面:第一:清楚所做项目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第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探讨制定实施方案,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和工作能力;第三:依据制定的方案,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顺利完成工作;第四:将所得的成果展现给人们看,并进行解说;第五:项目结题,这个阶段可以增强人们的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一直都强调在毕业设计中要有创新性,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使得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强的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找工作做一铺垫。

  2.评价方式

  任何事物或是工作的好与坏都可通过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同样的课程教学的还坏以及学生学*的情况也可以进行考核。在进行项目化课程的考核时,通过考核其职业技能为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学生*时所表现的能力并依据评价方案来进行评价。评价方案的制定需结合以下4个方面:(1)针对项目课程考核,首先就每个项目进行评价,最后各个项目的总成绩作为学生的项目课程的得分;(2)结合小组和学生自身的考核;(3)评价时同时考虑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最终成果;(4)评价异同化。

  3.推行与企业合作,重视基地建设

  合作是当前最为火热的一种实现双赢的方式,动漫专业课程实施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室,并且学校也给学生去企业实*的机会,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实**台,同样的各大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他们对学生到他们各自的企业实*很是欢迎,并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起到很大的帮助。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xx届、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传、自主学*和终身学*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自主学*和终身学*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仁,有团队合作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10.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考虑病人及家属利益的同时注意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围产期的保健原则和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8.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其诊疗原则。

  9.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5.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的初步能力。

  6.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8.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9.能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自主学*和终身学*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5年,实行4到7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医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面向风险管理及保险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基础和保险业务知识,能够从事风险管理、保险实务和保险监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保险相关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高层次人才的资格认证要求。

  3、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及信息工具运用技能,具备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够组织保险相关工作的运行、协调与管理,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任职要求。

  4、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资料,使用外语开展保险相关工作。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实行学分制,进行多学科、宽口径培养。招生院校应建立适合不同培养方向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二)成立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或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吸收企业与行业组织或监管部门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三)鼓励案例教学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务专家、企业家和*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四)综合评定学生的学*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五)加强实践环节。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 33 学分。

  (一)必修课程(15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1、政治理论类课程(2学分)

  2、外语(3学分)

  3、保险学研究(2学分)

  4、保险法律制度与监管政策(2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的三门专业必修课。

  建议培养单位将宏观经济政策、合同法、风险管理研究、保险财务分析、保险数理基础作为专业必修课。

  (二)选修课程(12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4学分)和任选课(8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设置每门课程为1-2学分的任选课。任选课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系列课程组合的菜单式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鼓励培养单位将我国保险及相关行业中高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课程或国际保险业及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作为开设任选课的选择范围。

  (三)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模拟实务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校外实践基地及企业实*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 1学年。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突出学以致用,体现学生运用保险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1位具有丰富的保险实务和风险管理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及实*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保险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一、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制定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国家职业标准》、《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 三年

  四、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职业定位和岗位要求

  (一)职业定位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类企业,作为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等技术工人,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性能检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工作。

  序号

  专业技能方向

  (二)岗位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岗位主要有: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清洁维护、涂漆、轮胎动*衡及修补、喷油泵、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空调维修、四轮定位检测调整、喷油系统维护、散热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玻璃安装等各类专项维修等。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牢固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惯,达到汽车维修服务的专门化人才,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以及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诚信做人;

  2.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英语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3.具备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健全人格;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锻炼*惯、卫生*惯和生活*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6.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7.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8.具有较好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选读、翻译、英语语言学。

  五、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

  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一、专业名称与编号

  (一)专业名称:会计

  (二)专业编号:xx

  二、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

  (三)学历:专科

  三、专业分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会计准则、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能胜任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出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知识、技能、价值观与态度。

  1、职业知识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的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掌握出纳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票据、银行存款以及外汇等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相关财经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企业投资决策、资产管理、资金筹集、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

  掌握涉税业务的基本知识以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费的计算方法以及纳税申报程序。

  掌握审计总则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掌握审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和报表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

  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电算化初始化、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与应付、供应链等模块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掌握数据调查、数据整理以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掌握与专业岗位相关的经营管理、理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以及专业英语等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职业技能

  具有审核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能力。

  具有开具各种票据、正确处理各种货币资金日常业务的能力。

  具有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投资、筹资、分配决策以及编制财务预算与实施财务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有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领购和使用xx、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的能力。

  具有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基本的能力。

  具有利用会计信息化软件建立账务应用环境以及选择与运用财务专用模块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以及听、说、写的基本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更要有持续学*和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职业价值观与态度

  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具有诚实守信品质和保持应有职业谨慎的态度。

  具有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品质与自觉性。

  具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和终身学*的态度。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具有热情、主动的工作热情与服务意识。

  (三)职业面向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基于中小型企业等组织经济业务规模和自身特点,以及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现实,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就业面向的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在中小型企业等单位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

  四、毕业上岗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达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达到会计上岗要求。

  五、教学计划进程

  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素质和能力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必修课由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核心课和职业能力体验课组成。选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的课程。由本系开设的选修课和全院范围开设的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三)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安排

  1、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实训作业、实训设计、案例分析、上机操作、岗位模拟训练、毕业实*等形式进行。评定成绩。凡已经实行统一鉴定考试的专项技能课,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考试,并须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2、毕业实*及毕业设计由系统一安排,实*结束后要完成毕业设计作业,并组织设计答辩。

  六、教学组织与评价

  1.教学组织

  专业教学组织遵循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企业实*的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实*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认知、实践等形式接触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业务。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教学实施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领域、学*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学*状况,发现在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和学*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3)教学实施后,评定学生学*成绩,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评价,对专业标准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学组织的满意度进行考察,为修订专业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3.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

  (1)学*领域课程考核办法

  学*领域课程通过对学*过程和学*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由教师通过对学生学*过程和结果考核评定,实训操作由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定,课程综合成绩由理论知识成绩与实训操作成绩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评定。

  (2)实训课程考核办法

  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模拟、会计信息化及其他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既考虑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也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极受欢迎,*些年来,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就业难现象已成了社会焦点难题,毕业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远远多于后者。这也导致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各高校应当认清形势,结合企业职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二、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整体方案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同时付出,所以从一开始,就应正确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定位错误,目标不合理,之后的路会越走越偏,甚至会走上错误的方向,对最终人才的输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所需。我国中小企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数量骤增,对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业需要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远远少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岗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建立者不会轻易放权,另一方面要求太高,毕业生缺乏能力和经验,难以胜任。它们需要最多的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学校要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定位,明白人才培养到底是在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在目标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毕业生去向,是往企业输送人才,还是位科研机构输送。以企业为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高端企业、国外企业,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去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条件,切不可照搬外来经验。

  高校管理层应当树立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缺陷,并能够深人分析原因,加以总结并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经常调整思路,试着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关系,多方借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教的重点在教师,学校应当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学的重点在学生,既要养成自主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惯,还要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所以,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教与学展开,进而以目标为指导,制定整体方案,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两大块。前者又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者则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编写特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等,这些专业都和市场经济以及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既要反映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而当前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材作为最直接的课堂教学工具,若不能跟紧时代变化,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也就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应用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论、新管理模式,要主动推荐和学*。理论基本上是死的,有时理论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指导实践,所以要灵活适当地根据经验加以修改。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实力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钻研,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符合国内外大环境,又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及学校特点。一般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师编写,或者与当地其他高校教师商榷讨论后共同编与。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出多元化、综合化、应用化、人文化、灵活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而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所以强调人文化,是因为人文素养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当前时代提倡人文主义。同教材一样,课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而调整。

  四、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方法包括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邀请企业管理者举办讲座等。在此着重谈谈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基础实践阶段。在学*完理论课程后,需要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渐适应实践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有综合实验室,能够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交流中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适当涉及矛盾,令学生自主解决,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实践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既独立,其间又存在着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要体现出内容的`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应经常总结对比,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综合实践则主要是针对多门专业课展开的实*实训活动,毕业实*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社会实践阶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暑假,既能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第四,创新实践阶段。有创新才有发展,很多毕业生水*相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呢?创新能力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在校期间可以经常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开发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

  五、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质量保障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等新模式在当前高校备受欢迎,校企联合是一种双赢互惠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输出,企业负责实训基地、实*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为例,前三年的实训活动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第四年则可尝试进人企业实*,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与企业达成协议,直接上岗就业。

  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型人才评估。建立行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反馈机制必须严格,使评估院校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加人学生自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评价。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实际,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与课外学*对接、自主学*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xx(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xx(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xx(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xx(2).

  〔5〕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xx(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1我国机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其生产制造了其它行业所需要的设备和产品,满足了其它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也是社会人民生活产品的主要来源,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机电技术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技术,决定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造业是所有产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革与更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数控技术的成果、集成制造技术的成果等等。在数控技术的研究方面,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研发。通过对外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借鉴,加上我国研发人员自身的能力,我国在数控技术研发的技术以及产品方面都获得了重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实现了数控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自主开发、自主生产。现在,我国国内的数控技术行业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实力,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求,为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在集成制造技术及其产品方面的发展,我国也取得巨大的进步。

  2高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定位

  人才培养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实际性,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才可以清晰地确定培养的人才类型、所应用的行业。目前,我国机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关键在于其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与素质水*,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程度的技术实力,形成了制造业格与创新的瓶颈。现今,我国对于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一方面,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掌握了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还要求其面临实际技术问题的时候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关于机电一体化各个环节的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3高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

  3.1在理论教学方面进行优化改革

  理论教学体系涉及了三大模块,它们分别包括硬件模块、软件模块以及拓展模块,其中对这些模块进行细化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文化及人文社科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这个理论教学体系是根据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的,其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拓展了专业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该理论体系内的各个模块与各个课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贯通衔接,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培养全面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理论教学体系涉及了三大模块,它们分别包括硬件模块、软件模块以及拓展模块,其中对这些模块进行细化的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文化及人文社科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这个理论教学体系是根据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的,其加强了学生的基础,拓展了专业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该理论体系内的各个模块与各个课程彼此分工合作,彼此贯通衔接,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培养全面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3.2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培养内容,它们是:技术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认识和技术素养、常规机械制造和机电加工技能训练、工艺与工装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认识和适应现代企业环境,其中细化的实践内容涉及了校内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与操作以及校外的实*见*,主要的教育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实践教学既是高职院校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所在,也是其特色之处的体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对现代如此多变的市场要求,可见传统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优化后的实践教学可以直接客观有效地培养学生面临实际技术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性这个特点出发,必须营造一定条件的工程环境,方可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由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投入更优质的教学设备,同时也要求提供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其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通过社会企业的帮助,获得设备、资金、项目机会甚至技术专业人才的协助,从而实现对实用性与应用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建立研发实验室,以重要的产品作为研究课题,例如电子、汽车等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部门的合作来共同建立科学技术创新的基地,来提高社会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校的科学技术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除此之外,通过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教育的开展,还可以培养高级机电技术应用型人才。

  4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实现技术应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个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极受欢迎,*些年来,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就业难现象已成了社会焦点难题,毕业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远远多于后者。这也导致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各高校应当认清形势,结合企业职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二、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整体方案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同时付出,所以从一开始,就应正确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定位错误,目标不合理,之后的路会越走越偏,甚至会走上错误的方向,对最终人才的输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所需。我国中小企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数量骤增,对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业需要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远远少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岗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建立者不会轻易放权,另一方面要求太高,毕业生缺乏能力和经验,难以胜任。它们需要最多的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学校要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定位,明白人才培养到底是在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在目标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毕业生去向,是往企业输送人才,还是位科研机构输送。以企业为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高端企业、国外企业,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去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条件,切不可照搬外来经验。

  高校管理层应当树立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缺陷,并能够深人分析原因,加以总结并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经常调整思路,试着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关系,多方借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教的重点在教师,学校应当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学的重点在学生,既要养成自主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惯,还要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所以,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教与学展开,进而以目标为指导,制定整体方案,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两大块。前者又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者则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编写特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等,这些专业都和市场经济以及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既要反映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而当前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材作为最直接的课堂教学工具,若不能跟紧时代变化,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也就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应用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论、新管理模式,要主动推荐和学*。理论基本上是死的,有时理论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指导实践,所以要灵活适当地根据经验加以修改。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实力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钻研,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符合国内外大环境,又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及学校特点。一般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师编写,或者与当地其他高校教师商榷讨论后共同编与。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出多元化、综合化、应用化、人文化、灵活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而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所以强调人文化,是因为人文素养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当前时代提倡人文主义。同教材一样,课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而调整。

  四、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方法包括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邀请企业管理者举办讲座等。在此着重谈谈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基础实践阶段。在学*完理论课程后,需要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渐适应实践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有综合实验室,能够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交流中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适当涉及矛盾,令学生自主解决,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实践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既独立,其间又存在着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要体现出内容的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应经常总结对比,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综合实践则主要是针对多门专业课展开的实*实训活动,毕业实*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社会实践阶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暑假,既能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第四,创新实践阶段。有创新才有发展,很多毕业生水*相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呢?创新能力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在校期间可以经常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开发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

  五、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质量保障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等新模式在当前高校备受欢迎,校企联合是一种双赢互惠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输出,企业负责实训基地、实*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为例,前三年的实训活动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第四年则可尝试进人企业实*,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与企业达成协议,直接上岗就业。

  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型人才评估。建立行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反馈机制必须严格,使评估院校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加人学生自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评价。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9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以及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诚信做人;

  2.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英语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进行教育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3.具备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的健全人格;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锻炼*惯、卫生*惯和生活*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6.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7.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

  8.具有较好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选读、翻译、英语语言学。

  五、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

  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制定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国家职业标准》、《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 三年

  四、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职业定位和岗位要求

  (一)职业定位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类企业,作为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等技术工人,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性能检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工作。

  专业技能方向

  (二)岗位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岗位主要有: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清洁维护、涂漆、轮胎动*衡及修补、喷油泵、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空调维修、四轮定位检测调整、喷油系统维护、散热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玻璃安装等各类专项维修等。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牢固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惯,达到汽车维修服务的专门化人才,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 能力目标

  (1)具备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处理、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专业能力;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 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3)了解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 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三、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指向

  xxxx

  四、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xxxx

  五、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xxxxxx

  六、毕业要求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 学分要求

  毕业应修满126学分。

  2. 证书要求

  (1) 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考试证书。

  (2) 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等级考试证书。

  (3) 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①助理物流师;

  ②国际商务单证员;

  ③国际货代职业资格证;

  ④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证;

  ⑤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

  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七、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1. 本专业教学团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备本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独立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物流师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双师型”教师;从事辅助教学的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熟悉物流设备操作;

  (3)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讲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4)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超过1:28,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5)师资梯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3:6。

  2. 本专业目前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1人,双师素质12人,“双师”素质达100%,中青年教师占75%,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均较合理,涵盖采购与供应、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等专业方向。另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40人。

  八、其他必要的说明

  1.20xx级《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已开课。

  2.综合实践课的上课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灵活安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6]。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应当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更应当以金融市场需求为教学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及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应当给予重视并不断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金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国家、社会等培养出更多具有极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且具有国际化金融水*的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以促进金融行业稳定、持续地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经济类学科,其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学与国家未来经济战略需求、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金融人才的紧缺也会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金融人才的责任,对于全能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现状以及对金融人才的紧缺,金融院校应务必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及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创新及实战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便于向国家金融市场输送大批全能型金融人才,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阿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论文摘 要:简单介绍了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以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专业为例,对高职高专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该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调整及优化,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文关键词:眼视光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

  1 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

  *几年来,由于学生*视发病率的逐年快速上升、眼镜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眼镜的要求不仅从科技含量、新材料的应用,还是款式设计等要求越来越高,眼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逐步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眼镜生产和消费国家。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眼镜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行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升级转型,验配服务该如何向个性化、人性化纵深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也是眼镜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企业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级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尽快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2 学院眼视光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始建于20xx年,20xx年学院与日本豪雅(上海)光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建设和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20xx年合作开办“豪雅视光冠名班”;随着该专业的不断发展前进,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学院提出了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xx年以后,学院与豪雅光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快速提高学生素质。企业单位定期派遣技术专家来校指导、讲课,学院定期派遣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学*和实*;企业每年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年来,该专业在日本豪雅、日本尼德克、上海天鸿光学和宁波明星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水*和专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众多企业预订一空,目前本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发挥了高职生技能更高、适应性更强的特点,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3 学院眼视光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1)“实景模拟、就业为根”模式。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视光师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工作任务,通过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满足学生学*的行动过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实*、人才推荐、社区服务、技能展示、课证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做到学*工作融合,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由简到繁、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验光配镜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学*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虽然工作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但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变,都能够反映出其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组织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等;同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双重考核,激发自主学*”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突出过程性考核,调动了学生*时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4)“双师带动,推进结合”模式。在教学总体设计上,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和外实*基地的作用,一部分学*情境的学*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主要由校内主讲教师和实训老师负责完成。一部分学*情境的教学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主讲教师协助完成。

  (5)“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模式。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企业需要,从学生第二学期开始,学院就把学生分成固定的实*小组安排到学院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班实*上班。实*期间学生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定期与学生实*企业的领导和外聘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暑假期间尽量安排学生在家庭住址所在地的眼镜公司进行上班实*,暑假结束后撰写一份实*和市场调查总结;另一种方式就是顶岗实*,采取校企联合建立健全顶岗实*的相关管理办法(包括顶岗实*管理办法、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顶岗实*成绩评定标准等),共同制定实*任务书,做好顶岗实*任务下达,实*全过程管理、实*成绩考核与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制度;完善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企业评价学生实*质量标准。

  4 结语

  我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xx级到20xx级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一套动态的方案,以使毕业学生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Z].20xx.

  [2] *办公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xx-05-19.

  [3] 陈**.基于*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20xx(7).

  [4] 马树超,范唯.*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高等教育,20xx:13-1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服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新闻等生产和管理领域从事相关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服装设计方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主要学*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面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及基本设计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服装设计与实践、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新思维、重创造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服装艺术设计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知识结构:具有较扎实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获得服装艺术设计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懂得艺术设计学科的一般规律,能胜任相关单位的服装设计工作和研究工作等。

  3、素质结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4、毕业生应获的知识和能力: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热爱服装艺术设计事业,具备基本服装艺术设计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服装设计组织管理能力,并有较强的使用现代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备能力;具有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学术研究、创新方法;掌握和运用现代设计技术,特别是*面辅助软件、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营销学、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设计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服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面艺术设计行业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艺术设计学、文学。

  四、主要课程

  服装概论、构成艺术、服饰图案、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设计基础、主题设计、专题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设计、服装立体裁剪、针织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推板排码、计算机辅助设计。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践、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实*、专业考察实*、毕业实*等等,四年共按排 4~5次,累计6~15周。

  六、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年,文学学士。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和认知水*,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后三年进行高职学*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和顶岗实*,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学生在实*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论文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加强管理,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纵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及教育内容体系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就业缺乏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拟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来谈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修)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职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引领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过程举步维艰,到目前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衡,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的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处境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准确定位,不能彰显其人才培养的特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很多地方仍然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职”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因此,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中应满足如下要素:(1)满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具备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面对繁多的就业岗位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向多元化转变,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符合客观需求的多元化目标体系。由于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区域差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每一所职业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如广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且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面向广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趋向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得大量的知识学而无用,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则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含义狭隘化,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基础薄弱,职业迁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职课程建设改革,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课程概念,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每一门课程的建设。

  第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明确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就业岗位,并预测分析经过3-5年的工作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确定其发展岗位。其次,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的能力目标,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最后,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的专业拓展课,形成拓展课程系统。公共基础课程也要适时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作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组成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科学组合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第二,在具体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上,首先,每一门课程要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主线,前后衔接,内容不脱节。每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明确。其次,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进行任务式或项目化的整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仿真度,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再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模式,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强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贯彻到真正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至关重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再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设和培养一批高水*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是类型性(实践性)和层次性(高教性)兼具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职业岗位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又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决定着高职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要能“教学生动手”,又要能“教学生动脑”。

  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策略,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引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对已有的专业教师实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对产业行业的了解,强化其职业教学能力。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鲜明特征在于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主要标志。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共同支持,一是校内外实*实训基地的建设,它是实践教学的物质载体,二是实践教学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开拓校企合作途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昂的投入,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承担,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入能代表区域支柱产业的实力型企业,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制(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让企业生产与学校育人有机结合,互惠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把实践教学搬进企业,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学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特色。

  3.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权威性的基本教学文件,各教学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管理规定,对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各个环节落实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申请同意不得随意变更,定期进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9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 能力目标

  (1)具备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处理、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专业能力;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 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3)了解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 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三、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指向

  xxxx

  四、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xxxx

  五、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xxxxxx

  六、毕业要求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 学分要求

  毕业应修满126学分。

  2. 证书要求

  (1) 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考试证书。

  (2) 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等级考试证书。

  (3) 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①助理物流师;

  ②国际商务单证员;

  ③国际货代职业资格证;

  ④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证;

  ⑤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

  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七、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1. 本专业教学团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具备本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独立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物流师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双师型”教师;从事辅助教学的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熟悉物流设备操作;

  (3)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讲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4)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超过1:28,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5)师资梯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3:6。

  2. 本专业目前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1人,双师素质12人,“双师”素质达100%,中青年教师占75%,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均较合理,涵盖采购与供应、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等专业方向。另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40人。

  八、其他必要的说明

  1.20xx级《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已开课。

  2.综合实践课的上课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灵活安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专业名称与编号

  (一)专业名称:会计

  (二)专业编号:620203

  二、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

  (三)学历:专科

  三、专业分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会计准则、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能胜任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出纳岗位工作,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职业知识、技能、价值观与态度。

  1、职业知识

  ●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的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掌握出纳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票据、银行存款以及外汇等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掌握会计法、税法、票据法等相关财经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企业投资决策、资产管理、资金筹集、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

  ●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计算方法。

  ●掌握涉税业务的基本知识以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费的计算方法以及纳税申报程序。

  ●掌握审计总则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掌握审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和报表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方法。

  ●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会计电算化初始化、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与应付、供应链等模块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掌握数据调查、数据整理以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掌握与专业岗位相关的经营管理、理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以及专业英语等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职业技能

  ●具有审核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能力。

  ●具有开具各种票据、正确处理各种货币资金日常业务的能力。

  ●具有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进行投资、筹资、分配决策以及编制财务预算与实施财务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有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领购和使用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的能力。

  ●具有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基本的能力。

  ●具有利用会计信息化软件建立账务应用环境以及选择与运用财务专用模块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以及听、说、写的基本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更要有持续学*和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职业价值观与态度

  ●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具有诚实守信品质和保持应有职业谨慎的态度。

  ●具有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会计法律法规的品质与自觉性。

  ●具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和终身学*的态度。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具有热情、主动的工作热情与服务意识。

  (三)职业面向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基于中小型企业等组织经济业务规模和自身特点,以及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现实,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就业面向的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在中小型企业等单位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

  四、毕业上岗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达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绩合格,取得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达到会计上岗要求。

  五、教学计划进程

  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素质和能力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必修课由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核心课和职业能力体验课组成。选修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专业领域,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的课程。由本系开设的选修课和全院范围开设的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三)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安排

  1、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实训作业、实训设计、案例分析、上机操作、岗位模拟训练、毕业实*等形式进行。评定成绩。凡已经实行统一鉴定考试的专项技能课,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考试,并须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2、毕业实*及毕业设计由系统一安排,实*结束后要完成毕业设计作业,并组织设计答辩。

  六、教学组织与评价

  1.教学组织

  专业教学组织遵循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仿真实训、校外企业实*的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校内仿真实训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分岗实训、混岗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训教学;校外实*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通过认知、实践等形式接触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业务。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教学实施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学*准备状况及影响学*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领域、学*情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顺利实施教学。

  (2)教学实施中,观察学生学*状况,发现在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方法和学*技巧,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3)教学实施后,评定学生学*成绩,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评价,对专业标准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学组织的满意度进行考察,为修订专业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3.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

  (1)学*领域课程考核办法

  学*领域课程通过对学*过程和学*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由教师通过对学生学*过程和结果考核评定,实训操作由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定,课程综合成绩由理论知识成绩与实训操作成绩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评定。

  (2)实训课程考核办法

  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沙盘对抗模拟、会计信息化及其他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既考虑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也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一、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路

  (一)确定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专业定位立足于学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实施以岗位任务为导向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匹配。按照城轨交通运营领域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机会,逐步实现从学*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组织课程围绕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知识、能力与素养。注重职业情境中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

  由易到难课程安排行车、客运二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具有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学*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后,获得完整的岗位职业能力。

  (五)突显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

  实施教学以车站行车工作、调度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组织特点,设计学*情境,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真实的体验中强化岗位意识,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内化职业素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方式创新

  为确定人才规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企业,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策略创新

  本专业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创新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创新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车工作》、《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等5门学*领域课程,系统设计与“以岗促教、突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2.新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合理配置,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边理论边实训、以实训促理论”,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涵盖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多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等教学模式。

  (五)评价体系创新

  1.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成立企业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能力水*相适应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的学*日志、实*结、管理制度、实训评价等,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指标由单维度变为多维度评价方式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评价结果由终结性评价为主变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3.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

  (一)立足一线,适应发展

  深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调研,深入研究职业技能标准与工作任务。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按照“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评估”组织教学。

  (三)策略灵活,适应订单

  订单班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在进校就组班,还有的在毕业时组班。

  (四)工学结合,上岗对接

  实现学生上岗对接。通过学生2年在校内学*,1年在企业的具体真实工作岗位顶岗实*和毕业实*,基本实现“上岗对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xx届、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是“根”的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根”的工程,是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进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一生的发展。就此而言,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培养、训练、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1.2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结束语: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4)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9篇)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xx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xx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3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透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潜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4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5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2、制定实施首*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6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台建设”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技术交流对接*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台,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7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8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9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2003年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08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和到企业顶岗实*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08年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后一个月到企业实*,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顶岗实*,学生学*、实*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边指导边学*,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 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 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 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然后再开展毕业实*。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手工会计模拟实*、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6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及检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汽车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能力,能够在汽车相关领域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制造、实验、检测、管理、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机械工程、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子与控制、汽车设计与理论、汽车试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车辆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汽车设计、制造、实验、检测及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对于汽车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4、在汽车工程实践中,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7、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对自主学*和终身学*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具备经济和管理知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标准学制 4年,修业年限 3-6年

  2.学分:最低修读177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46学分。

  五、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七、专业核心知识领域、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车辆理论、车辆设计、车辆构造、车辆试验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试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1、汽车构造(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学时:54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发动机、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行走系统、制动系统和车身等各总成、零部件的作用、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通过学*,学生应掌握汽车整车基本构造,并初步具备整车结构分析与拆装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在工程训练中心汽车实训区进行。课程后续 3周的拆装与驾驶训练,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结合教学过程和结束考试结果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2、汽车理论Theory of Automobile

  学时:36

  学分: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择、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顺性等知识。重点讲授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建立有关的动力学方程,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进行性能预测。通过学*,学生应掌握汽车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结构参数分析、性能预测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后续 2周的汽车工程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采取*时+考试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3汽车设计Automotive Design

  学时:54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3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包括整车及底盘各主要总成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其内容有汽车总体设计,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统等各总成设计应满足的要求、结构方案分类与分析、主要参数及零部件载荷的确定、强度计算方法、主要结构元件分析、最新设计方法及其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学*,学生应掌握汽车初步具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后续 2周的汽车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设计任务。

  教材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采取*时+作业+考试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20%,作业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60%。

  4汽车制造工艺学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制造过程概论,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中常用制造工艺基础知识,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装配工艺基础,结构工艺性,汽车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汽车车身制造工艺,自动化制造系统及先进制造技术简介。通过学*,学生应掌握车辆(汽车)结构设计中工艺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后续 1周的汽车制造工艺实训,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结合教学过程和结束考试结果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5、汽车试验学:(Auto Test Technology

  学时36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6个学时。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试验及测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试验装置的特性分析及评价方法,常用传感器、信号传输与处理,常用记录仪器原理与结构,微机在汽车试验中的应用,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知识。通过学*,学生应掌握汽车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相关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在工程训练中心汽车实训区进行。课程后续 2周的汽车工程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结合教学过程和结束考试结果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6、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Automotiv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学时:48

  学分:2.5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电器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内容,如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点火系、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报警灯与显示装置、汽车发动机及底盘综合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通过学*,学生应掌握汽车电气系统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初步具备电子电器拆装与检测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在工程训练中心汽车实训区进行。课程后续 1周的汽车电子与电器实训,要求学生完成规定量的实践教学任务

  使用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评价与考核:考核结合教学过程和结束考试结果的方式进行,*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和认知水*,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后三年进行高职学*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和顶岗实*,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学生在实*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于电梯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工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最新要求,面向电梯销售、维修与调试、管理、服务行业第一线需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电梯安装、维保、调试、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具备行业职业资格,有一定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精神,能从事现代化电梯安装、检修、运行维护及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就业面向电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检修与维护、项目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能力、素质和证书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电机、电力拖动和电气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分析方法;

  (3)掌握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方面的基础知识;

  (4)掌握电梯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

  (5)掌握变频调速、单片机和PLC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5)了解企业管理和电梯设备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2.技能要求

  (1)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和识图的能力;

  (2)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和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

  (3)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4)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的能力;

  (6)具有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7)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销售、管理、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8)具有电梯设备售后服务技术能力。

  3.素质要求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良好身体素质;

  (2)具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和爱岗敬业精神;

  (3)具有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4)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以及社会表现能力。

  4.证书要求:

  (1)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取得计算机B级证书;

  (2)电梯行业从业资格证(电梯特殊设备操作上岗证)初级资格证;

  (3)维修电工中级资格证

  三、培养模式

  本专业按照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以企业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融技能培养人工作过程,将课堂搬进工厂、把企业引进学院,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使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6)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5篇)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1

  一、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二、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三、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2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最大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企业软环境。在*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最好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最优秀或最具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3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潜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务必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务必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状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好处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透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透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潜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带给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潜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潜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潜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资料,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带给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潜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4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20xx年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xx-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20xx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20xx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5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xx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10篇)(扩展7)

——人才培养方案汇总20篇

  人才培养方案 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自主学*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城市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综合管廊、人防工程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从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部门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

  二、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具有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及相关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分析地下空间领域的复杂问题,且能够获得有效结论。

  扎实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设计、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的能力。

  具有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识别、表达、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地下工程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及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地下空间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能够就地下空间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能够通过终身学*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提升综合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八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

  力学、土木工程

  五、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质学与土力学、岩体力学与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建筑设计基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设计1、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认识实*、测量实*、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岩土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毕业实*、毕业设计等。

  人才培养方案 2

  一、专业名称

  软件工程

  二、学 制

  4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扎实软件基础理论、开发实践、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及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与维护、项目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获得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培养规格

  根据“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软件项目组织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

  (2)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设计、实现、评审、测试、维护以及过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3)具有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4)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终身学*的能力;

  (5)具有软件开发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7)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 3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当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专业产生的背景、应用型本质属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进而提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xx-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xx,(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xx,(3):70-72.

  人才培养方案 4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人才培养方案 5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移动互联网软件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尽快培养和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移动互联网相关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就业方向能力与素质要求

  通过到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一起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主要的就业方向和能力素质要求。

  2.1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

  主要工作任务是能完成移动开发/嵌入式*台的选型、移动应用程序UI设计、开发、程序测试部署和工程文档书写。要求熟悉掌握相关移动开发语言和及工具、掌握移动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流程、掌握故障诊断、分析、隔离、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良好的文档书写能力,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2 移动web开发方向

  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完成数据库的设计;使用相应的开发环境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能进行Web界面交互设计;Web系统的测试、部署;熟练工程文档的撰写;要求熟练掌握Web开发语言以及开发环境的使用;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技术;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开发框架及第三方开发工具;熟练进行Web交互界面设计;有较清晰的程序业务逻辑分析思路,能合理的编写程序流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2]。

  3 人才培养目标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和商业服务等企事业单位的Web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软硬件开发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能从事移动及嵌入式设备的软件设计开发、移动网站的搭建、移动Web应用、移动智能设备的运营与维护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4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结合CDIO理念以培养具备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CDIO理念为基础,构建面向就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在“做”项目过程中开展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单项、综合和专业应用技能,通过校内工作室),校外(公司)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方式实施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从专业知识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5核心课程

  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设置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台,实施四阶段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面向就业岗位、培养IT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基本技能+技术技能”,有“课程—技能—证书”相互依存的技能体系。

  课程以Android移动开发为主要技术路线,这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规范、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跨*台开发实践、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以Java为主要技术路线,从移动开发基础,到服务器端编程,然后进入移动开发实战、还涉及跨*台开发技术、此外还开设移动终端操纵硬件的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为学生今后从事物联网应用领域打下基础。

  此外还开设专业所需要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维护、软件UI设计,Web交互式设计开发等课程,学生将来毕业也可从事移动或Web的前端设计,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

  6 项目与考证

  学生在大学三年,需要完成一定的项目设计开发,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并考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以毕业,项目与考证要求如下:

  (1)Web应用开发(初级、简单);考核时间:第3学期;支撑课程:Web应用程序设计。

  (2)移动应用开发(中级、综合);考核时间:第4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3)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级、产品);考核时间:第6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实战毕业设计。

  (4)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工程师;考核时间:1-6学期。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初级);考核时间:2-6学期。

  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考核时间:3-6学期。

  7 结论

  本文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与研究。此外,还需要实训环境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地课堂教学,才能培养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6

  第一、 构建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意义

  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企业事业需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人才队伍。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公司将进一步明确不同序列青年人才的发展路径,并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基础制定企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合理使用的人才识别体系,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员相应的培养机会,通过科学适用的体系流程及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内部聚集的资源,解决公司核心人才的差距问题,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支持。

  第二、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一、 基本制度与体系

  (一)管理组织

  青年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管理组织包含一个决策机构,和一个实施机构。青年人才培养决策机构是人事委员会,由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构成。青年人才培养实施机构是人力资源部培训站,负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实施。

  (二)青年人才的标准

  1. 青年管理人才

  从事党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中级职称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

  青年管理能手、或优秀管理成果奖、或具有获得推广实施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践;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2. 青年技术人才

  从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3. 青年技能人才

  从事技能操作工作,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高级工资格证书或被评为总公司高技能人才;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三)青年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1. 青年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见*→科员→主办→主管→岗位经理→部门经理→更高

  2. 青年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见*→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更高

  3. 青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毕业生→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更高

  (四)公司的岗位能力管理体系

  在确定了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岗位能力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用素质、专有能力、岗位技能。通用素质和专有能力,主要是体现战略目标及业务发展对员工核心素质能力的整体要求;岗位技能则是要体现专业特点及职责分配对员工履行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

  四、 人才识别与筛选

  识别于筛选青年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司关键岗位继任计划,以其名单作为青年人才识别的基础,然后运用岗位能力管理体系对名单内的员工进行潜力评价,接着按照岗位序列的不同,结合能力评价与业绩评价两个维度建立九宫格,筛选出本序列的业绩与能力均表现优秀的青年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五、 人才培养与培训

  (一)各阶段青年人才培养重点

  20xx年-20xx年入职青年员工为精英型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已经5年以上,对公司及行业均一定的认知,对于这个层次人员的培养,应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使他们早日成为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术人才以及青年技能人才。

  20xx年-20xx年入职青年员工为大众化培养,这些青年员工进入公司基本不满3年,由于煤炭行业的工艺流程复杂的特性,因此对于20xx-20xx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的培养,应该以掌握基本的岗位知识的培训为主,使他们在日常授课及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尽快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要素、生产的基本操作及要点。

  (二)青年人才培养导师制

  1. 导师制的原则

  “导师制”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支持性关

  系。

  2. 在确定了内部导师后,将导师按照级别划分,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库。

  3. 指导内容 导师为学员制定年度培养计划是导师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同级别的导师、不同层次的学员在制定年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侧重点所不同。

  (三)青年人才培养的形式

  在建立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青年人才的培养。

  1. 青年管理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按照公司《岗位轮换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安排轮岗,拓展其专业广度。后备管理干部的岗位轮换所涉及的岗位应尽可能多的包含整个管理流程的工作环节,通过这些岗位的轮换可以使后备管理干部充分掌握整个工作流程的运转模式,更好的管理全局。

  列*高层会议:列*必要的公司高层会议,提高其对公司运营的全面认识。

  高校管理课程:积极联系高校联办的管理课程,提高理论知识高度。

  2. 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后备技术骨干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纵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技术骨干进一步熟悉整个技术流程的衔接要点,对今后技术水*的提高确定方向。

  挑战性项目小组:以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基础成立项目攻关小组,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供培训课程。具体的实施流程是要先根据不同的序列成立相应的项目小组。然后由各个小组选择自己的课题,管理干部课题可包括,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撰写、制度的编写、流程的优化等;技术骨干课题可包括,技改技措方案的撰写、技术难题的改进措施等;岗位能手课题可包括,生产流程的改进建议、生产操作的改进方案、产线漏洞的改进建议等。然后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限内,各个课题小组可根据需求,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工具。最后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由小组成员提交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并向领导做出汇报。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小组课题,为小组选派指定的导师,导师全过程指导课题小组直至完成课题成果。

  3. 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形式:

  日常培训:按照建立的岗位能力体系评估结果进行日常的课程培训。

  岗位轮换:岗位能手的岗位轮换应选择工作流程横向延伸的相关岗位,通过在这些岗位上的轮换可以使后备岗位能手更加清楚整个生产流程,为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职责扩大化:给予其更宽泛的职责范围,提高其专业宽度。

  人才培养方案 7

  面对微电子产业在重庆市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工业工程毕业生的旺盛需求,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采用教学内容更新、教师知识储备和实验实践开展来具体实施,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微电子产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并在国内的很多区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圈。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之一,民营经济发达,区域集群产业特色明显。制造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建立与制造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教学信息反馈,发现现有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缺乏行业背景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因此,探索新型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对高质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工业工程是工程与管理结合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也走过了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本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宁波大学的赵伐等人提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产业开放办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陈红霞提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探讨了该模式下人才素质特征、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该培养模式的策略[2]。温州大学的李峰*等人提出基于区域集群产业的视角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对策[3]。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模块的设置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努力培养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宁波大学把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牢牢地锁定在为地方服务这一目标上,脚踏实地凝练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优势,为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一、背景介绍

  (一)重庆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微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年来,随着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腾笼换鸟”成为必然,微电子及其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

  园区以微电子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形成,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以茂德8英寸芯片线、中电科技2条6英寸芯片线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以惠普、宏碁等电脑巨头重庆生产基地为代表的PC制造产业;以惠普GDCC、富士康、英业达、NTT、中科院软件所等为代表的软件与笔记本外包产业;以北大方正、科博达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未来三年,园区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产业链规模超过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新增就业30万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对外开放水*最高的现代化微电子产品工业园区[2]。

  (二)微电子制造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微电子产品的特征是尺寸较小,并将继续缩小,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OC),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紧密结合,适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微电子产业是一个投资密集、技术密集、发展迅速的产业,融合了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机械电子等50多个学科的高新技术。从广义上讲,微电子制造可视为机械制造,但在产品加工精度、设备自动化程度上远远高于普通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和管理方法也有别于传统制造业[3]。当前,微电子制造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加工成本,逐渐过渡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微电子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业工程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特性(工程与管理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满足微电子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迫在眉睫。

  (三)微电子制造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重庆理工大学20xx年开办工业工程专业,成立之初,考虑到学校立足兵工、服务重庆汽摩产业的背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特别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主要围绕汽摩产业进行设置,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案例方面也教少涉及微电子制造的相关内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4]。

  因此,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继续为汽车、摩托车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服务的同时,如何调整和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微电子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需求分析

  工业工程师在微电子企业可以胜任以下工作[5]:基础工业工程 (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价值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制造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四个方面:

  (一)设施规划与设计

  微电子企业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液体、气体供应(品种可达一百种以上),管道、管线、支管、支线的布置极其复杂,其制造设备的价格也相当昂贵(每台设备高达几百万美元),位置移动可能导致设备性能降低,甚至损坏,设施布局一经确定,难以进行改变。设施布置不合理,会增加搬运距离与搬运时间,增大在制品数量,延长产品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加大被污染的可能性,降低产品合格率。因此,微电子企业对具有设施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工业工程毕业生非常渴求。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

  微电子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工艺越来越复杂,缩短工期、提高产品合格率成为微电子企业致胜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间层控制的成效。车间层控制有两类决策任务:一类是决定何时投人多少工件进入生产线,涉及生产速率、生产能力、定单信息、在制品数量,需要实时调度统筹处理;另一类是安排生产线中各类工件的加工顺序和开始时间,涉及设备状况、在制品数量以及工序流程。因此,如何通过投料控制和实时调度,充分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缩短生产周期,达到最大化产出,是工业工程师必须解决的难题。(三)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早期的微电子制造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基本上以工艺检测和产品检验为主要手段进行质量监控,这种事后检测的方法只能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如何使微电子产品制造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和预测,从而达到发现异常、及时改进、保证工艺过程稳定,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SPC技术通过质量数据的在线和离线采集,实现对质量数据的及时、准确、有效处理,实时掌握产品质量信息,并进行反馈控制,最终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四)人因工程学

  微电子制造对人体通常存在三大潜在危害:化学物质危害、辐射和静电危害、机械危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与人因有关的危害因素容易被管理者忽略,如“跌倒”、“与有害物质接触”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微电子制造仍需要许多操作人员,从事物料搬运工作、检验维修工作等。如果人与系统界面做得不好,容易使人员操作不便、不舒适、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身体疲劳与肌肉骨骼的伤害。因此,人因工程在微电子制造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三、方案调整

  (一)培养目标调整

  改变过去单一面向汽车、摩托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懂微电子制造技术又精通微电子制造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缓解重庆市微电子制造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拓宽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如图1所示。

  图1:培养目标调整

  (二)理论课程调整

  针对微电子产品制造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在兼顾到传统汽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的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新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课程,比如微电子设计概论、微电子制造概论、微电子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二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微电子制造相关章节并加大微电子相关案例的比重。如图2所示。

  图2:理论课程调整

  (三)实践环节调整

  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可通过资源共享或添加设备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二是生产实*,改变过去单一选择选择汽车、摩托车企业,现新增典型微电子制造企业作为实*基地;三是课程设计,将微电子制造工艺、微电子产品生产组织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纳入课程设计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物流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四是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在微电子企业的就业岗位,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大体吻合,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如图3所示。

  图3:实践环节调整

  四、具体实施

  面向微电子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更新

  为了顺利实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更新现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微电子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微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流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电子产品制造系统的规划和计划、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选定或编写新的教辅材料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但不能照搬微电子专业所用教辅材料,必须根据工业工程的自身特点进行选定和编写。

  (二)教师知识储备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量充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势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可通过两种途径来满足要求:一是自我培养,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微电子企业的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增加教师在微电子制造方面的理论水*和实践经验;二是引进具有微电子制造背景的工业工程领域高水*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

  (三)实验实践开展

  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电子制造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运用所学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对微电子生产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实验与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可采取两种办法加以实现:一是加强与校内电子学院、光电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的交流与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与微电子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微电子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共同培养具有微电子产业背景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五、结论

  微电子制造业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引领重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改革和调整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对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学生就业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 8

  为进一步组织实施医院在职卫生人员培训,使医务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有大的提高,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争取所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标准,特制定我院医疗人才培训计划。

  一、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始终坚持科技强院,人才兴院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及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想,切实搞好医院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人才建设培养与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全员培训,真正使我院的每周科内业务学*例行化、制度化争取使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加入刊授的医学再教育网络学**台。

  2、争取3—5年内培养5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的学科带头,5年内争取使我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45岁以下临床医师全部完成省级医院的.半年以上专科进修。

  3、如有可能,争取引进2—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确实能起到某一个专业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临床医师。

  4、每年极力引进3—5名二本以上医学毕业生(包括影像学、检验、临床及护理专业人才)。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切实加强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2、 所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全部要明确专业方向,送出去专科进修人员,医院本着认真严格、公*的原则进行筛选,一些*时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较强、学术意识较浓的医务人员优先选送。出去进修的人员的进修申请除了明确专业方向,并且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明确进修期内,要掌握该专业领域一些实用的新技术、技能、填补我院的该专业技术空白,加强我院的该专业技术的薄弱环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科带头人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科带头人的职称尽可能在副主任医师以上。院内在职人员学科带头人的选用,一定要选择进取心、责任心强,能以身作则,有传帮带意识,在自己的专业上在省级医院经系统进修学*,并有一定的学术见解的人,要把人才的评价与岗位聘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打破岗位聘用只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模式,要逐步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医院的内在活力。医院给予职工的待遇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真正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职工讲学*、重能力、比贡献,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加强医技科室的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医技科室人才,选用一些可塑性较强的医技人才外出进修,拓展医技检查业务,最大限度满足临床需要。

  5、 以优惠的政策引进医学毕业生,为医院的发展储备人才。大学毕业生引进以后,要真正以各种措施留得住,让他们看得到希望,能安心工作。

  6、积极支持在职人员参加院外的短期培训学*,参加院外的各种医学学术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二0XX年一月二十三日

  人才培养方案 9

  根据***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人才培养方案 10

  一、社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秘书人才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对秘书的行业要求越来越明显。早在19xx年,美国布什总统在秘书节的贺信中称:本年庆祝的主题是"任务变化中的预见",明确表示秘书职业的进化现象。加拿大**在其贺信中说:"工业技术发展引起的变化,使秘书的许多职责正在呈现崭新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秘书是一个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之一。据美国劳工局统计,20xx美国全国有390万名秘书及行政助理,有890万人在从事各种行政支持工作。在加拿大,有50万名行政职业人员,包括49万名秘书,1万名行政助理,另有9万名各种职员及监督人员。英国从事行政管理及秘书工作的人数也占到了全国就业人数的31%。可见社会需求多元,从业范围广泛。

  美国的高级秘书人员大都具有双学历,英国三分之一的秘书都获得了由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主办的icceb秘书证书(它是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如在我国二滩水电站工作的外国专家的秘书们,多毕业于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学院、建筑学院,大都具有双学历,可使用双语或三语和不同国籍的工程师们直接交流,工作效率很高。

  就我国而言,目前从事秘书职业的人员大约有2300万人,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最*智联招聘网和新浪伊人风采频道针对关于"您认为秘书需要专业背景吗"的问题进行了联合调查,有40.41%的人认为好的秘书最好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背景;34.30%的人觉得具备专业知识的秘书更有出路(新浪网《秘书专业背景影响职业前景》20xx年4月21日)。从人才市场及招聘报上的招聘信息来看,和以往的大学本科、形象气质好、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文笔好、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电脑及各种办公设备要求比较,现在的招聘要求除了学历、工作经验等要求外,更强调业务背景。秘书招聘启事中大都注明"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如生产部秘书职位要求有化工或理工科背景;资深秘书职位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或高级口译证书者优先;公关部门秘书职位要求具备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等。各种行业大都需要综合型、全能型的秘书。

  二、高素质、复合型秘书人才知识构成

  今天的秘书人才,更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仅就专业化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秘书。如行政秘书、法律秘书、商务秘书、经济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旅游秘书、新闻秘书、信息秘书等,还有临时秘书、私务秘书等。要求秘书通晓会计学、经济学、金融信贷、保险、税务、销售、证券、企业管理等,还要具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

  高素质、复合型秘书人才的知识由哪些部分构成呢?

  xx网站的教育频道对秘书知识概括为:

  秘书知识的广度=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本行业管理知识+电脑应用等技能+社会交流技能;

  秘书知识的深度=秘书专业知识技能+辅助对象相匹配的技能

  这就是说,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秘书的知识储备中都具有与工作相当或相匹配的行业知识。

  董汉庭先生在《埋论要与时俱进,工作要开拓创新》(《当代秘书》20xx年4期)中论述秘书与秘书工作未来发展变化时,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几点:开放型、智慧型、专家型、多元型、科技型、公关型。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如管理型、全能型、创造型等等。

  这种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秘书,可以包括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人事部主管、公关部主任、高层次管理人才等,不仅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大视野、多触角、高起点的要求,还要起到助理、参谋、顾问、智囊、协调、管理、策划等作用。

  可以说,今天的秘书培养,应该是杂家加专家,专才加通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应该是一种t型知识结构。

  "t"的上面一横指知识面宽,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利于思维从*面走向立体,从单向度转为多向度,避免因受专业和个人特定环境的限制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暇性。"t"的下面一竖指精深的纵向知识。即单科专长,是内行不是外行。秘书人才在当今知识普及化、密集化的形势下,应自觉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要求,才能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比较内行的参谋和咨询,才能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秘书工作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特征明显。社会不仅需要能适应各行各业工作的专业秘书,也需要掌握各种技能的全能秘书,更需要高层次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高级秘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秘书人才已成为市场的迫切要求,也为秘书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而且由于秘书的特殊地位(领导的助手,行政的枢纽),今天的秘书将成为明天充实企业、公司各个重要岗位的高级管理人员。这种对秘书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值得我们思考,高校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挑战?

  三、复合型秘书人才目前解决办法及利弊分析

  由此可见,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秘书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但"有资料显示,我国公司、企业秘书80%以上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福州秘书网XX年4月10日),都不是"专业户"。归纳目前的解决办法,有几个途径:

  1、高校培养拼盘型

  (1)各高校秘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增加管理类、经济类、金融类、法律类、外语类等课程,力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2)在秘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增加实训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们动手能力。

  目前各高校的秘书专业大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在教改中注重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以便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是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但在三至四年的大学阶段,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秘书这一目标难以实现。由于时间所限,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不仅有缺陷,而且缺乏融会贯通阶段,我们所培养的秘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只能是秘书专业知识加拼盘式其他知识。

  2、自学提高充电型

  有一对我国现行秘书原所学专业情况的调查:学中文的占18%,学法律的占9%,学行政管理学的占8%,学财会的占5%,学计算机的占2%,学农的占3%,其他专业占46%。在大多数人看来,"任何能阅读和能写作的人,都可能成为文书和秘书扩充的对象。"《当今国外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发展情况》)许多企业宁可选择技术人员兼任秘书,也不愿选择一个秘书专业素质较高但不懂行业知识的秘书。这就使已从事秘书工作的人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开始自学充电,参加各种培训和认证,补充秘书专业知识或行业知识或管理知识等,弥补自已的先天不足。

  这种自学成才的方式是就业压力、社会需求下产生的,是一种自我调整,自我适应。但其只能在短期内满足一般企业对初中级层次秘书的要求,若要成为一名高层次的秘书人才要经过长期的自我培养、社会摔打、工作磨练,所花的时间和代价很大,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

  3、资格培训快餐型

  目前另一种流行的培养方式就是各种资格认证班、职业培训班、短期训练班等。在社会对秘书的需求前景看好的情况下,各种机构纷纷加入,遍地开花,追求短*快效益。培训渠道不同,学*方法多样,培训层次不一,评价标准各异。因此形成几种情况:

  (1)有的单位只认证不认人,招聘秘书必须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以其为上岗证。

  (2)有的单位不认可秘书资格证,以秘书学历证或秘书经历为聘用标准。

  (3)认证市场竞争。各有关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设置秘书工作资格证书,分别进行培训,各占一山,各执一词,缺少统一的标准。

  (4)将资格证当成就业的敲门砖,或当成广开财源的好路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重证书轻能力,重考试轻培训,重结果轻过程,重金钱轻道德的现象日益增多。有些管理机构虚管,考点纪律混乱,考生作弊严重,真假证书并行。因此,秘书资格证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目前对秘书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社会所需相差甚远。

  四、复合型秘书人才培养方案

  为达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秘书专业人才目标,提出以下培养方案。

  l、定向培养3+1方式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在学校学*3年,另1年到**或企业学*与实践。按照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定向进行培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尽快缩短学校与社会距离。

  2、本科2+2方式

  目前有些本科院校已准备开始尝试这一。培训模式。在本科一、二年级打好秘书专业基础,三、四年级根据市场需求分别开设不同行业类别的相关专业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目标调整与定位,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3、专接本3+2方式

  “专接本”是目前为解决专科生继续深造的一种升学方式,但由于秘书专业未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因此本科秘书专业很少招"专接本"学生,秘书专科毕业生只能接"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法律"等有限的几个专业。而其它有志于从事秘书工作的各专业的毕业生又不能报考本科秘书专业。

  可以尝试从其他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中录取本科秘书专业学生,文理工管经都可,经过"两年秘书专业知识的学*和技能强化训练,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秘书人才,实现秘书人才专业化的目标。

  4、双学士4+2方式

  高层次、高标准的秘书人才需要高规格的培养模式,可以采用本科双学历的方法,培养秘书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人才。在本科应届或往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招秘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生,实行不同专业的嫁接,通过1年半的秘书专业强化学*和半年的社会实践,培养复合型、专业型秘书人才。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才市场对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型、素质型、技能型的秘书通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较难的压力,还可提高人才的培养层次,解决本科后学历再教育问题。

  5、高级训练班方式

  利用高校资源,面对社会,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秘书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强化,培养高层次的秘书人才。如高级文秘培训班、经理助理班、外语能力培训班等,通过较专业、较系统地充电培训,拓宽知识领域,增强对外沟通能力,实现新技术、新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优化整合。

  6、研究生4+3方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秘书任职资格测评与国际接轨,高级秘书人员的国际化流通也会成为必然。研究生知识框架、学术视野、理论修养等方面都高于本科生,在这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可以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造就一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功底扎实,横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秘书人才和秘书教育人才。

  7、规范秘书资格培训

  根据秘书职业特点及发展规律,规范秘书职业资格,制定职业行为标准,由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并执行,严肃职业资格考试。将高校秘书专业教学与国际的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联系起来,拓展秘书专业建设的视野,实现秘书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从整体上不断提高秘书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水*。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高级秘书已成为人才市场的珍稀资源。因此,培养高层次、高索质的秘书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方案 11

  1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情况

  1.1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1.2植物保护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新时期对植保工作的要求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321世纪植保工作迫切需要高素质植保人才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植物保护学科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植物保护专业未来发展思路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5.3丰富植物保护内涵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嘉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N].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3-143.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xx,1:51-52.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xx.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xx,3.

  人才培养方案 12

  20xx年,xxx市为适应新形势下青年人才培养锻炼的需要,按照丰富经历、提高能力的要求,针对35周岁以下、正科级及以下的选调生(含定向“985工程”高校选调生),或符合现行急需紧缺需求目录的人才,或*年来面向清华、北大等“985工程”高校引进的人才,制定以3年为一期限“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组织实施以人才所在单位为主体,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在各自层面负责统筹推进和监督指导。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思想,先行先试,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青苗”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青苗”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青苗”人才队伍活力,形成“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主要实施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青苗”人才和单位各制定计划。“青苗”人才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展职业规划。单位根据“青苗”人才的职业规划,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确定培养方向、内容和措施。指定导师。“青苗”人才所在单位为“青苗”人才指定一名“传、帮、带”导师,帮助引导“青苗”人才结合自身实际和组织需要主动成才。进行培训。有机整合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和各业务部门的培训资源,进一步丰富“青苗”人才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需求适时安排,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开展谈心。导师、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对“青苗”人才进行个别谈心或集体谈心,听取“青苗”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谈心交心来交流业务、沟通思想,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起到面对面的'“传帮带”作用。安排锻炼。实践锻炼。坚持面向基层一线、面向重大项目一线、面向中心工作一线的原则,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青苗”人才参加市里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课题调研、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等中心工作。2.挂职锻炼。进一步发掘“青苗”人才在不同岗位上、不同领域内的潜力,为“青苗”人才找准定位、提高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3.轮岗锻炼。建立“青苗”人才轮岗制度,根据其专业特长和工作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轮岗或交流。健全信息库。按一人一册建立“青苗”人才档案、信息库。

  各级各部门可结合各位“青苗”人才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自选动作。对各级各部门在“青苗”人才培养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市委组织部将适时进行总结推广。

  “青苗”人才成长计划主要工作要求:一是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市直各有关单位确定一名“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联络员,具体负责“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实施的跟踪协调和进度统计。二是各级各部门将“青苗”人才成长计划的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组织部将视情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是建立“青苗”人才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四是“青苗”人才要胸怀抱负,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觉按照组织要求和工作需要打造自己,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学*,勤奋工作,多做贡献,防止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心浮气躁、自律不严等不良思想苗头。

  人才培养方案 13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也是实现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意见》提出,到20xx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期任务是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意见》重点阐述了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举措。一是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供需*衡机制;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推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改革。二是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三是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意见》强调,要加强各级、各部门组织领导,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基地建设标准,加快认定一批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要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奖助力度。要强化激励措施,提高卫生计生岗位吸引力,健全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卫生计生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医教协同,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深化改革,强化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年前,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遴选有创造潜质的高中生走进高校学*新知、研究课题。这些高中学生经过一番锤炼,有了怎样的收获?11月3日,在重庆一中举行的重庆市青少年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工作会上,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公布了一份关于首批学员学*情况的调查结果,首批毕业的100名学员全部考上大学,其中32人考入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

  据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该计划实施3年来,重庆市建立了由10所高校、135个高校实验室、15所基地中学、7所项目中学组成的学员培训阵地。由18位国家二级教授、280名高校专家、160名中学优秀教师、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构建了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有效衔接、高校专家与中学教师协同配合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发了60多门“先修课程”,组织学员开展专题课题研究360个,研究领域涵盖理学、农学、法学、医学等9个领域。

  周旭说,第一批、二批217名雏鹰计划学员中,40多名学员进入了清华大学“百年领军计划”、复旦大学“腾飞计划”等创新后备人才招生范围;部分学员在桥梁工程、物联网开发、航空飞行器设计、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在国际和国家科技竞赛中获得表彰奖励70余项。据了解,第三批500名学员还在培训中,新一批380名学员又即将加入计划。

  据市教科院党委**、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伉大林介绍,第一期学员共117人,毕业100人,调查统计到94人,全被大学录取。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共32人。

  作为中国首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究竟有多大吸引力,从1日这所学校举行的招生宣讲会上可见一斑:20xx多名学生和家长从全国各地赶来,由于学校礼堂仅能容纳800人,宣讲会不得不分成上午、中午和下午三场。

  “本土的教育加之国际化的视野,这是绝佳的搭配。”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说。据校方统计,参加当天宣讲会的学生、家长超20xx人,除上海外,还来自于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四川、陕西等地。

  据了解,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985”院校和美国一流大学首次合作办学的高校,计划于20xx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0名,其中中国内地学生151名。学生就读期间将有机会赴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的其他校园或学*中心,进行一到三个学期的海外学*,毕业后将获得纽约大学学位证书和上海纽约大学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

  “我们这次开宣讲会的目的并不是劝说大家都来报考上海纽约大学,而是希望能在你们中间找到少部分跟上海纽约大学相匹配的学生。”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在宣讲会上说。

  校长俞立中介绍说,教育部保送生、校长推荐生、奥赛得奖、年级考试前30名或学业考试全A的学生将被优先考虑参加“校园日活动”。经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三方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定后,部分学生将进入预录取名单,最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也将作为录取参考。

  约翰・塞克斯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纽约大学在生源上有独特的视角和期待。当然,这所学校的出现可能会让许多尖子生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也让中国的高校在招生上竞争更加激烈,但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人才培养方案 14

  摘要:20xx年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契机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作为首批加入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定位,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专业评估指标,经过一个人才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xx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xx版、20xx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xx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xx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xx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xx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8).

  [2]住房城乡***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9).

  人才培养方案 15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

  1.以二级学科教育为基础,强调宽口径

  无论是什么教育都离不开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是一切专业类教育的基础。学生先学*了通识教育对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接下来进行一些专业类的技术学*才不会觉得天马行空。在测绘工程这个专业中也是如此,学生要经过通识教育的学*,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再进行工学的学*。中职学校测绘工程教学将专业教育放在后面,有利于学生学*测绘课程,扩大学生关于测绘的知识面。

  2.免百校一面,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按照教育标准进行测绘教学,那么会导致所有测绘人员都掌握相同的技能,就不存在竞争,测绘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不会继续发展,这对整个测绘行业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应该在一些传统的测绘工程基础上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提高学校在测绘专业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3.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工作在测绘现场一线,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学校要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相关技能。测量学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再到今天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是社会需要和一代科学家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方兴未艾的数字地球,其实质是以测绘高新科技3S集成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测绘学科才能发展和进步。

  二、测绘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思考

  1.更新实验设备,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有行业都在不断发展。测绘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测绘设备在不断更新,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测绘方法。但是,一些学校对在测绘行业中已经随处可见的一些测绘设备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新式的测绘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使用一些新式设备。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引进新式设备,将其引入测绘教学中。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需要学*,所以一些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不相同,各有侧重。一些学校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时间设置方面的问题,这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学*的主体内容,避免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课时的浪费。学校要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的放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离不开基础知识,人们有了牢固的基础才可以有接下来的发展。其次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描绘出来。再次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注意课程设置在学科内、学科外的拓展。如果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需要相关内容,学校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与措施,这能够保障实践实*的质量。在学生实践实*中,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创新考核方法,增加课程考查,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

  测绘科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够保持行业活力。因此在中职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新的教学技术,保障教学质量,应该积极开展测绘基础教学,设置相关课程,如数字测图、遥感地理测绘新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通过增加这些新课程,学生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满足国家对测绘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测绘工程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严格依据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与严谨,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国家测绘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先领.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J].中外企业家,20xx

  [2]王田磊,马华宇.工程测量专业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xx

  人才培养方案 16

  1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电力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加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电力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取决于企业人员配置的质量[4]。因此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着眼于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员工的发展既要注重个性化再培养方案也要注重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激励促进措施的指引下,给在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台,才能给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并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1 实施高技能人才再培养方案 在实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该主要针对知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为了能有效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要严格控制对人才的考核、选拔和培训等环节,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和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建设人才队伍的工作力度,造就一支适合一线岗位工作且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队伍。

  1.2 实施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关键岗位人才的素质才能确保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需要建立各专业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储备库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强有针对性的培养,全面提高后备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制定一个巩固基础、增强能力、口径宽阔的培训开发计划,促使职务晋升和转换渠道具有合理性。加快对年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培养,进而使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果得到优化。

  1.3 实施对一线在岗人才发展方案 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原则为核心,建立长效的动态管理机制[6]。企业要通过优化机构管理设置和定期动态考核淘汰制度,一方面促进电力企业人员的流动,进而可以减少多余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优秀员工进行奖励,还可以去除一些不合格人员。把管理人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稳步提升生产人员比例,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4 实施激励型绩效薪酬管理方案 建立合理、公*的选拔机制,结合岗位自身特点及个人绩效的差异,设计多种分配形式,将成果与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推行员工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的薪酬机制[7]。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层层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至部门和个人,打造“企业—部门—岗位、战略—目标—指标”逐层分解和细化的岗位责任链条,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敦促员工的自我管理。

  2 人才培养途径建设

  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电力企业要不断努力创造适合技术、技能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增加人才队伍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逐步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优秀人才的快速发展:

  2.1 建立激励和发展协同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只有把培养、使用、考核和待遇这四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人才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获得长期良性循环。

  2.1.1 完善并合理制定企业用人的依据 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完善的“人才蓄水池”,首先通过审核员工业绩并了解个人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结合职业导师的评价,优先将一些优秀员工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进入“人才蓄水池”,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随时从“人才蓄水池”中择优选用。

  2.1.2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企业需建立严格的职业导师制度。把符合职业导师条件的人才在公司内公开公布,根据自身需求和专业要求,员工可以自由申请导师,导师可以择优挑选出学生,从而确立“师生”关系。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来明确技术带头人、管理专家等核心人才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责任。

  2.2 建立新型薪资结构机制 通过运用薪酬分配杠杆,建立岗位供需自动调节机制,改变传统的以岗定薪、供需失衡的薪酬分配方式,逐渐从原有的`分配原则,转变为新兴的按需分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改变现有薪资结构,可以通过对职工的责、权、利有效想结合,增加倾斜分配在薪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拉开员工薪资档次。使员工根据企业岗位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富余岗位主动向紧缺岗位流动,化解有人无事可做和有事无人可做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局部冗员与结构性缺员矛盾、职工薪酬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盘活人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达到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可持续的发展。

  2.3 改善公司竞聘机制 通过开展竞聘上岗,拓宽选人用人机制,努力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促使中级技能或中等能力人才向高水*、强能力方向迈进。另外,还应加强对于过剩人员的转岗培训力度,提高转岗人员的岗位技能水*,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疏通岗位流动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克服现存的局部人力资源匮乏问题。 创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给有能力有理想的员工创造机会。严格贯彻用人标准,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建立充满生命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及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争取实现“人适其位,位适其人,人尽其才”的效果,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公*竞争的舞台。

  2.4 建立系统化教育管理机制 在提高各类人才能力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有效分类。通过企业管理培训,要对培训人员进行已有知识巩固,并努力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对市场透析能力。通过定课题、压担子和选派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等途径,着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为了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企业可以采取企校联合、内培外培等方式多途径、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2.5 建立具有制约性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企业应从业绩表现,对员工做出评估之后,发掘出一些真正有潜能的优秀人才,本着“公*竞争”的原则给予优秀员工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让培训成绩好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表现机会,进而使员工不断在实践中进步。企业在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提拔任用时,应把培训激励机制与企业人事劳资制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即把是否经历过培训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还要针对某些特定岗位,进行不定期培训,对于不参加培训的员工,列入不得继续留用和晋升名单。随着制约性培训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企业内部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2.6 建立对核心人才完善的管理机制 设计科学合理的招聘—培养—激励机制,以实现吸引、留住核心人才的目的。首先,企业要确定核心人才的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作为参考。然后,通过建立核心人才选拔机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核心人才。最后,着力对核心人才进行多元化培训,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和薪酬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 17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xx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xx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xx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xx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人才培养方案 18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本地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我院招生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岗位任职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对接、学校教育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围绕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为促进随州“中国专用汽车都”、“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探索校企协商、**主导的单独招生招工方式。在湖北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框架下,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制订《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协议》,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探索基于单独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

  2.实施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徒)。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车身设计及加工、车身安装调试、整车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为主要方向,通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齐星公司、中国恒天、江南东风、程力专汽、重汽华威、全力集团等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考评,探索建立**主导、校企双主体一体化体制机制。

  3.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以试点专业为基础,建设“互聘互用、协同育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形成双导师制。明确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管理、评价原则,确定专业教学团队的规模、结构和教学任务。探索建立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4.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与随州专用汽车机械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试点范围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合重汽华威专汽、程力专汽、江南东风特种汽车、中国恒天、全力集团以及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汽装专业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

  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4.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与随州专用汽车机械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试点范围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联合重汽华威专汽、程力专汽、江南东风特种汽车、中国恒天、全力集团以及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汽装专业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培养形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

  四、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

  人才培养方案 19

  针对雷达装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雷达装备型号复杂多样、人才培养低效等问题,依据“学以致用,训任合一”的原则,本文对雷达装备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以下建议来提高装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1.1厂家军校联合培训

  通过利用厂家的技术资源,充分发挥雷达装备生产厂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有效提高装备培训的效果.在现有的装备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改革接装培训和军校装备培训机制,可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现行雷达装备培训主要分为军校装备教学培训和雷达生产厂家军代室的接装培训2种模式.接装培训是指某型雷达装备在交付部队使用时,由厂家军代室及上级机关共同联合举办的短期雷达装备培训,培训对象一般是各装备使用单位人员代表及军校教员代表,培训教员一般是厂家工程师.接装培训通常培训时间短、任务重、人员杂、训任不一,绩效不大.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取消接装培训,将其与军校成建制实员培训合并,从而整合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好的装备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培养出“高、精、尖”的新型装备人才.军校教员作为雷达装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教员的装备运用和理解水*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军校教员与装备生产厂家之间的交流.教员和厂家应该充分合作,在新装备的研制、调试、生产过程中,在不损害厂家商业利益的前提下,相关装备教员应该全程参与,力求至少精通该装备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战术使用等问题;进一步打通和理清装备生产厂家和军校之间的交流渠道,加大厂家对教员培训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为装备教学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1.2成建制实员培训

  雷达装备主要由雷达兵部队的基本建制来承担使用和维护任务,如雷达连、雷达营、分队等单位.以雷达连为例,雷达装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者主要是相关士兵操作员和雷达技师.现行装备人才培养体制是分训模式,即士兵由雷达训练团培训后,分配到工作单位,根据具体雷达装备,由老兵传帮带后上岗;技师由军校培养,分配到工作单位后,根据单位的具体雷达装备,一般自学加老技师传帮带后上岗.然后技师和士兵一起共同承担该装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等工作.现行的我院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兵器场现有装备,把学员随机分配到某个兵器上进行学*训练,与学员毕业后的具体任用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就导致学员学*积极性不高,认为到达工作岗位后,用到该兵器的具体知识的概率很小,在未来工作中用处有限;其次,很多学员对部队基层不了解,对未来的工作状况很迷茫,导致心态浮躁不实;再者认为从事技术行业没有前途,到工作单位后就改行走行政路线,所以现在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因此学员到达工作岗位后,部队普遍反映技能水*低下,对实在不能胜任技术工作的人员只能调整工作岗位,从而造成相关技术人员的短缺.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军校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行改革,成建制实员培训就是一个有效手段.即厂家生产的雷达装备,在交付使用单位前,先把装备送到军校,而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包括技师、士兵操作员、指挥官等成建制到军校接受培训.如果单位指挥官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可由拟任主官的预备干部来担任指挥官,如参加军校站长班的相关单位人员.在相关装备、指挥、通信等教员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基层单位的日常生活战备工作.当然军校同时会有很多类似的成建制培训的单元,军校可建设旅团级规模的情报指挥中心,参谋指挥班的培训工作就可以在情报指挥中心开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经过这样的培训后,参训人员回到单位后就能立刻上岗.对于生长班学员,应以成建制实员培训模式为依托开展培训,依照预分配的方案,把学员分到成建制实员培训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与工作单位来的参训人员共同训练,使生长班学员充分认识到基层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并且依托模拟任用制度,建立相应奖惩机制.在参训期间对学员进行奖罚,使他们认识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1.3建立雷达数字虚拟机及相应网络化训考系统

  实体教学往往会受到装备、地域、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作为实体教学的补充,依托现代科技,建立雷达装备数字虚拟机(DVM),并依托虚拟机,建立业务管理系统.基于DVM的雷达装备网络化业务训练考核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是通过雷达DVM实现对装备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学*训练及业务考核.业务训练主要是用户通过对系统提供的基础理论及装备的相关知识,如雷达开关机、雷达故障维修、雷达故障推演分析、雷达参数测量、雷达目标录取等知识的学*训练,全面掌握和提高装备理论知识水*;业务考核主要包括自我测评和标准考核.自我考核主要是针对用户经过相关业务学*训练后,对自身水*的自主测评.自我测评采用进阶式模式,根据不同的知识难度,设定相应的考评级别.通过进阶式的自我测评,可以使用户清楚自身对装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所处的理论水*.标准考核主要分为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理论考核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系统随机生成的装备理论及实际保障等相关知识考题.实践考核则主要是基于对雷达DVM的实践操作,通过对雷达装备功能单元控件相关测试点工作参数及信号波形的测试,实现对装备故障的动态发现及排除.管理系统则是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技术人员技师等级管理等内容的一个综合管理系统.该雷达装备网络化业务训练考核系统为不同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实现对各个雷达装备业务知识的`训练及考核任务,可有效解决部队小、远、散等问题对装备保障人员的业务知识学*及考核带来的不便.

  1.4训任合一

  在管理系统中,针对不同的岗位,良好的管理和激励体制总是能促进系统良性发展.同理,在装备人才培养中,要建立“训任合一”的体制才有利于提高培养绩效.具体有如下4个办法.

  1)按需招生,先分后训.在招收生长学员时,先由部队申报需要人员的类型、数量等信息.然后由上级机关统计,再对学院下达招生计划.在招生后,根据招生目的先进行工作单位随机预分配.然后根据学员学*情况再进行调整.

  2)训任合一,奖惩严明.学员先分后训,军校培训就相当于岗前培训,这样就会使学员有强烈的紧迫感,能发挥其学*主观能动性.在学院学*过程中进行绩效考评,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例如学*优秀者可以调整专业、调换工作岗位、择选工作单位等,特别优秀或有突出成绩的学员甚至可以提前晋职晋衔、立功等,可充分发挥学员学*积极性.

  3)技术主官,量化考核.单位主官应该从技术人员中选拔,没有技术任职经历的不能从事单位的主官工作,即主官必须从技师中选拔.而选拔依据是量化考核,当然考核要依据公*、公正、公开的原则.基于DVM的网络化雷达装备训考系统可以提供良好的依据,特别是其中的技师等级管理为衡量技师能力水*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2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装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的好坏和培养体制的完善,对培养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当前雷达技术和装备不断发展而装备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停滞不前的问题,提出采用新的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如成建制实员培训、训任合一、建立雷达数字虚拟机及相应网络化训考系统等,对探索新型雷达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雷达装备使用效能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 20

  湖南九典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位于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是在认真贯彻落实我省“科教兴湘”和“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依托长沙医学院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学科优势资源和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雄厚科研、生产实力,于xx年签约建立本科生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基地,xx年6月经教育厅批准正式立项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湘教通xx(272)】。在前期几年的合作与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公司领导多次互访,就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公司培训中心与教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也多次在培养方案、实*大纲、实*计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基地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示范基地将继续通过后期的规划和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药学类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台。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教高[xx]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xx]1号)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深化校企合作为主攻点,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利用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政策,打破原有的管理框架和模式,率先探索、尝试一些改革措施,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基地真正成为学校具有品牌效应和示范、辐射作用的高级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带动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二、建设目标

  遵循“立足湖南、贡献地方,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设原则,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坚持以培养药学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精简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网络建设为支撑,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运行灵活、资源共享,且相对稳定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建设内容

  长沙医学院抓住学院的专业办学特点优势乃至长沙市经济快速发展、省级示范性院校项目建设两大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搭建制度框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台。以此为基础,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柔性化管理体系,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在共建、共享、共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创新,建设以应用型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打造品牌优势较强的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结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集生产实训、虚拟仿真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基地。

  (一)建立学校-院系-基地三级管理体制

  学校管理: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基建后勤处等)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指导示范基地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

  院系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由长沙医学院药学院负责管理,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药学院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全面工作。配备1~2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主要负责基地的具体建设规划及落实,抓队伍建设,抓任务分解以及目标管理。下设教学管理人员1名、学生工作管理1名。主要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执行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基地管理:基地成立学生工作管理小组,由企业承担相关教学管理职责,学校选派教师协助进行管理,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

  (二)规划、落实、执行双师型教师建设

  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高素质的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

  1、根据重点专业及所带动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引进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引进骨干教师1~3人,培养骨干教师10余人;选派5~10名左右专业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授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加强师资队伍的校企合作,互通有无。校企双方创造条件,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系统学*的机会,通过组织培训等工作,提高主要岗位人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同时,合理安排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扩建与改建及相关技改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保证实践技能课程有一定比例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讲授和指导。

  3、聘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校长等专业人士来院讲学,引导教师学*理解研究新的教育理论,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实践,不断提升内在素质;选派学校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进行校企、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4、继续加强校企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长沙医学院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和重点实验室科研*台,以及湖南九典制药有限公司在药物制剂研发的管理和生产经验,不仅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而且能达到培养师资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技术研发实力的目的。合作采取“校企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学校研究开发”,学校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本年度,将继续推进正在合作开展的4项科研项目:“氯波必利生物黏附性缓释片的应用基础研究”、“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克霉唑**片”、“吡喹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及其抗血吸虫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扩展双方在其他科研项目上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培养人才的计划,逐步实现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提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专业定位,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出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彰显我校专业建设的特色。

  2、初步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改革*台框架。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研究,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3、探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台建设。通过开展企业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实训实*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职业道德,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在此

  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进建设具有生产性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台。

  4、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体系的构成由实验教学(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见*、实*、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项目)等组成。前期、中期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后期结合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见*和实*、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等,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项目,让学生提前接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直接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岗位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和要求,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定岗实*。

  (四)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打造基地特色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具备先进教学条件设施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台。

  1、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其中,重新筹建校内2个实训室,改造升级示范基地5个实训室,使药物制剂、药学等实训中心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购买一套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搭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自由创新的实践教学育人环境*台。为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氛围创造条件。

  2、建立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拟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拟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多种资源, 如教学中用到的各类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教学所需软件、教案、教学案例等。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复*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资源, 包括题库、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本年度规划建设好3门以上网络课程。

  (五)加强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必然要求在教学制度、教**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其能适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药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各项制度包括《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基地考核制度》、《安全制度》等。

  四、基地运行与管理模式

  1、基地硬件建设由公司根据自身生产与培训需要,投入建设并管理。

  2、基地制度建设共性部分由双方共同制定,厂区实训相关安全等管理制度由公司制定,学生日常管理由校方制定。

  3、培养方案、实*大纲、计划等由学校教学院系或专业教研室负责,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互补的模式,企业实*指导教师由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通过理论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学校指导教师则通过到企业进岗锻炼的模式,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5、资金运作与管理方面,遵循企业硬件企业负责,校内硬件校内负责,软件建设与学生实*运行费用学校主体负责的原则。

  五、预期效果

  1、建成一支以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

  2、构建新的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

  3、构建一个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台,组建一个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虚拟仿真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4、建立体现本基地特色的、开放式、多元性的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库。

  5、建立产学研合作科研*台。校企双方将在产品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对外开发和交流、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合作,并达到一定的目标。

  6、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一套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体系和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7、建设具备先进的教学条件设施,在深化实*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可以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为:

  1、 构建示范基地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效果和教学质量。

  1、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广泛交流合作,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被培养者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初步形成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符合我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