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唐诗

唐诗读书笔记1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礼貌的见证。它,虽然仅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以往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忙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教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期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一样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礼貌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我的光彩,也有自我的灿烂。它们一向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人对礼貌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期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我,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读书笔记2

  带有主观情绪地说,在我心中《唐诗三百首》是超越《诗经》《史记》等等的逆天存在,当然《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后来的称大王的猴子就更不堪一比了。不过呢,这么说我也没通读过《史记》和《红楼梦》,所以肯定也有些地方站不住脚跟,不过看看红楼和西游那些打油诗,随便从三百首里抛出一个韦应物都能把它们打得片甲不留。

  来打个比方,《诗经》就像是越女阿青,从白猿那里学来了一套惊世剑法,把三千甲兵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她面对的也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甲兵。《诗经》靠思春情歌就称霸文林千百年,不过凭借着原始的上古汉语独有的神秘性和朴实,不借助一丝丝内力,凭着最古拙的招式取胜。或者就像欧几里得,在蒙昧无知的世界中开创了人类最基础的数学科学体系,简单朴实,宛若天成。

  《史记》就像是一整套少林七十二绝技,工整沉稳,普通人穷其一生可能就*得一招,司马迁就像达摩祖师一般,内力雄浑,凭一己之力就建起了一幢恢弘壮丽文学摩天大楼。或者就像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是个人英雄般的存在,把自己和自己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风雨不倒,旷古烁今。

  四大名著就仿若是后来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仍然称霸后世武林,但靠的都是自己特有的招式,不成系统,在凡人看来仍然不能望其项背。或者就像是后来的费米霍金等等,名气颇大,不过也就是靠拾前人建立的体系中的牙慧,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只是在修补而非革命。

  而《唐诗三百首》更像是高手如云,武功招式数不胜数,内力深不见底的武学泰斗组成的军队。有飘逸不羁的天生武学奇才段(Li)誉(Bai)、靠太祖长拳就能大杀四方的真汉子萧(Du)峰(Fu)、内力深不见底颇有禅意又意欲破禅的虚(Wang)竹(Wei),还有那些更古老的大神诸如无(Chen)崖(Zi)子(Ang)、李(Zhang)秋(Jiu)水(Ling),更不用提慕(Bai)容(Ju)复(Yi)、游(Li)坦(Shang)之(Yin)等等了,随便挑一个出来放在明清,就可以在武林横行霸道。或者或者,三百首就像是一整个量子力学军团,薛定谔海森堡波尔一颗颗璀璨的群星,每一个都拥有不亚于爱因斯坦的智慧,一起披荆斩棘搭建了四分之三的科学大厦,后人都只能在此之上缝缝补补分羹度日。

  而在这《唐诗三百首》的泰斗军团里,有两人是封神的,李白和杜甫,再怎么夸赞啧啧称其都不为过。很早之前,觉得李白的诗很好,不太能看懂杜子美,后来觉得杜甫更加深刻内涵,再后来才发现,其实就是李白和杜甫撇开一众唐朝,啊不,一众上下千年的诗人自己玩自己的,你们其他都是渣渣。虽然说有所谓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不过李白杜甫就像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随便从家里拿出一件器物都能算作他人一生的荣耀。就像是《世说新语》里所说的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一般,其他人拿出来一件世罕其比的宝贝,放在李白杜甫这等巨富那里就**无奇了。《春江花月夜》再多么璀璨,放在三百首里也就那么回事了,并不是它本身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三百首里一样璀璨的存在太多太多,李杜入选的每一篇几乎都有同等实力,于是光芒便相对显得黯淡了。

  废话说了一大半,还是开始说说书本身吧。一切有体系的著作都是进步的,就像书法的章法一样,诗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简洁明了的便是按诗体分类。三百首按照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逐一分类。不过三百首的排序我认为也是有缺陷的,分类和排序略显粗略,古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而后是起源于汉的五绝乐府和六朝的七绝,在之后才是五律七律,倘若按这样的体裁出现顺序编排估计会显得更有逻辑一些。

  小时候看三百首,是东看看西看看,挑自己喜欢的诗读,当时选读的都是一些气象雄浑朗朗上口的古体诗或者绝句。再大一点就开始看一些有故事性的诗,乐府居多。再后来,就挑李白杜甫的看,边读边琢磨,然后自己也学着写一些打油诗。终于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从头到尾逐一读诗,这之后才开始看更多的宋诗以及李太白全集或者杜工部集。

  现在就按照逐一读诗的顺序来说说三百首吧。三百首的高潮来得很早,张九龄两首感遇一抛,李太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高调登场,大呼过瘾。这一波刚结束,还不等休息就须得开始和杜甫大神一起“一览众山小”了。不得不疑惑,第七首诗就遇到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后面还能怎么出彩。年少读“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还只是一些YY出来的场景,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如今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动辄七八年不相见,再读这首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一不小心变真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稍缓一下,本以为可以暂缓情绪,哪里知道马上就来了两首《梦李白》,当世人还不那么污的时候,只是想到真情执意,现在不得不想杜子美对李白到底是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的句子了。接着王维孟浩然等人便像是清新小菜,漱口粉姜,为接下来的又一波大餐做足准备。不过这之中,还是出了一首被后世香港高中生的特殊朗诵技巧一诵成名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感觉蘅塘退士是有刻意安排过节奏的高低起伏的,几首清新淡雅弄弄青梅竹马的小乐府穿插其中,尔后就迎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打头阵的七言古诗。这一卷的七言古诗多气势滂沱,陈子昂一刀劈下,直到李白一出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连孔丘都能笑话,且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纵恣鬼魅、天马行空,就连这一卷里杜甫的幽怨都别有一番气魄。

  就这么恣意潇洒地直接转入卷三的公孙大娘舞剑,我断定杜甫一定是没看过李白舞剑的,不然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唐第三剑客的剑法定能在杜甫笔下气动八方似反掌,老夫不知其所往的。卷三多以叙事诗为主,不如卷二轻盈缥缈,但也跌宕起伏,不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竟然是那句老是接错的“夜深忽梦少年事”,下语句理所应当为“唯梦闲人不梦君”。

  卷四七言乐府没什么可多说,李白杜甫,你们两位璧人,是否还给别人留活路?李白在这一卷里巨海翻浪,腾耀转生,四万八千岁横绝峨眉巅,十千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一面李太白醉酒笑看人生起伏,另一边杜甫泪眼哀叹白骨无人收。

  卷五五言律诗,李白用无人企及的天赋杜甫用惊世骇俗的实力继续横扫众人。李白用凌波微步加六脉神剑一般的“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对抗杜甫如亢龙有悔般庄严强劲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精彩夺目,堪如超新星爆发。

  与此同时,杜甫用六西格玛一般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格律这回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就是杜子美,我就是格律对仗一丝不苟,还能甩你十条街的意境。就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不留一丝破绽。律诗到底美在哪里,就美在杜子美这里,所谓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几个字*仄没对上呢,在杜甫这里,根本不可能。不过啊,杜甫还是在怀春李白,都“投诗赠汨罗”了,你还说你不是BL?

  七言律诗以黄鹤楼开场,李白当初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也许就是文人之间互相捧个场,不过李白捧得了的场也是了不得,你可知道啊,李白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夸过他的小粉丝杜甫啊。杜甫哭晕在厕所,李白这个傲娇受。李白的七律的确不如他的其他诗体出彩,可能也是因为七律规矩太多,不够潇洒恣意吧,李白不像后来的苏轼,虽然豪放派,其实条条框框颇多内心扭捏,李白就是真的I don’t care,就算care也要装的I don’t fxcking care。李白不在,便是杜甫一人的专场了,中途穿插几个白居易李商隐,弹弹锦瑟,思思华年。

  然后便到经典频出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了。首首都是儿童必背,王维在这里光彩万丈。王孙啊,你到底归不归?而白居易也用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问话,短暂达到了杜甫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卷是流光溢彩的,就像天龙八部少室山外的大战,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可在故国三千里外体会万径人踪灭,*乡之时,君前落双泪,却不敢问来人。

  然而来人是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缓缓缓缓走过最后一卷七绝和乐府,心情竟是波澜跌宕后的*静,刚好背景音乐随机到了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百首就像是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必这篇读后感或者说书评是虎头蛇尾了,但是尾巴都是得自己琢磨的,就这样留白吧,三百首是读不完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首好诗,牵动着我们的灵魂,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张曼娟从四岁半开始背起了《唐诗三百首》,背出一首诗,可以换一个小兔包或小鱼包,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中,看着它们特别可爱的样子,恨不得多背几首。

  “四时可爱维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细细品味,一读再读,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写的哪一句诗,都是充满着情意的;一句诗会引起你无数的遐想,带动着你,走回了诗人的朝代,走进了那一座小村庄、那一片葵花田……。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伞般的种子散发出无穷的喜悦。细细地解读一首诗,可以让你从悲观变到开心,让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觉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

  那些诗人从不吝啬,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绪,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让我们一边念诗,一边吧烦恼和挫折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来吧,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魅力!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读书笔记3

  如今的我们,我们服从时间,然后一再改变。难得寻觅唐诗的底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还对唐诗的一字一句理解得半白半熟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它,很喜欢它。

  年少时,当我只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孩,我知道《静夜思》在诉说对亲人的思念与叹不尽的忧愁。它宛如一首凄美的思念诗。

  现在,我知道的《静夜思》除了那种凄美的凉,还有剑指江湖的敞亮。李白身着白衣遥望明月,明月入了他的怀却纳凉了他的心。他抚笔,在月光的照射下,抚着他轻长的发丝,那时的他看着他那青中透白的秀发,有些轻浮,有些放荡,他好像行走在江湖上,一边怀念,一边独野的少年。

  《唐诗三百首》不看注解,在幻想的构造里解也有一番风韵。

  待我言予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我会想象,那是一位身着素衣的女侠客,走过了山涧,朝云川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壮举。那山水无尽的赞叹。

  在唐诗里面,可以发现更多。

  许多人,一直在寻找与自己世界相处的方式,后来我们懂得了,却输给了青春和时间。比起这种输,我更加宠幸与唐诗中的忧愁。如今的忧愁太过残忍,唐诗里的忧愁却有一种独有的`“爱”对友人的关心,对亲人的怀念,他们的诗中,即使怎么凄凉都暗藏暖意。

  我发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喜欢掩藏杜鹃的风姿,对于亲人的思念却把明月入怀。即便他的思物再怎样的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意。李白与汪伦是情谊的深刻。高适与董丈对有着他的怀念与另一种祝福。他们的经历不同,情谊不同,用的诗句也有所不同,一样的却是那种怀念的孤独里的暖意。

  世有情,待你未曾孤独;世有爱,待你认真解读。这种情爱,一直寻觅;它一直藏在每一首唐诗的身骨上,你可以用心去喜爱它。

  我热爱的生命,有着唐诗的底蕴。

唐诗读书笔记4

  *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也是*文明的见证。它,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她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她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闻名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她们在干些什么呢?原来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便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她而努力,为她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读书笔记5

  今日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我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许多诗歌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款款走来,并且将一向走下去,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滋润它流经的每个生命。在这条浩瀚的礼貌大河中,有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能够借鉴;古人的人生不能够复制,但能够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本事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我完美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唐诗》读书笔记1

  如今的我们,我们服从时间,然后一再改变。难得寻觅唐诗的底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还对唐诗的一字一句理解得半白半熟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它,很喜欢它。

  年少时,当我只是个未满十岁的小孩,我知道《静夜思》在诉说对亲人的'思念与叹不尽的忧愁。它宛如一首凄美的思念诗。

  现在,我知道的《静夜思》除了那种凄美的凉,还有剑指江湖的敞亮。李白身着白衣遥望明月,明月入了他的怀却纳凉了他的心。他抚笔,在月光的照射下,抚着他轻长的发丝,那时的他看着他那青中透白的秀发,有些轻浮,有些放荡,他好像行走在江湖上,一边怀念,一边独野的少年。

  《唐诗三百首》不看注解,在幻想的构造里解也有一番风韵。

  待我言予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我会想象,那是一位身着素衣的女侠客,走过了山涧,朝云川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壮举。那山水无尽的赞叹。

  在唐诗里面,可以发现更多。

  许多人,一直在寻找与自己世界相处的方式,后来我们懂得了,却输给了青春和时间。比起这种输,我更加宠幸与唐诗中的忧愁。如今的忧愁太过残忍,唐诗里的忧愁却有一种独有的“爱”对友人的关心,对亲人的怀念,他们的诗中,即使怎么凄凉都暗藏暖意。

  我发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喜欢掩藏杜鹃的风姿,对于亲人的思念却把明月入怀。即便他的思物再怎样的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意。李白与汪伦是情谊的深刻。高适与董丈对有着他的怀念与另一种祝福。他们的经历不同,情谊不同,用的诗句也有所不同,一样的却是那种怀念的孤独里的暖意。

  世有情,待你未曾孤独;世有爱,待你认真解读。这种情爱,一直寻觅;它一直藏在每一首唐诗的身骨上,你可以用心去喜爱它。

  我热爱的生命,有着唐诗的底蕴。

《唐诗》读书笔记2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唐诗》读书笔记3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它是*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不论是在学*,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而《唐诗三百首》作为我国古诗经典代表著作,它是现今流传最广的一部唐诗选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间,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六成的人认为*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书笔记4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六成的人认为*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书笔记5

  带有主观情绪地说,在我心中《唐诗三百首》是超越《诗经》《史记》等等的逆天存在,当然《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后来的称大王的猴子就更不堪一比了。不过呢,这么说我也没通读过《史记》和《红楼梦》,所以肯定也有些地方站不住脚跟,不过看看红楼和西游那些打油诗,随便从三百首里抛出一个韦应物都能把它们打得片甲不留。

  来打个比方,《诗经》就像是越女阿青,从白猿那里学来了一套惊世剑法,把三千甲兵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她面对的也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甲兵。《诗经》靠思春情歌就称霸文林千百年,不过凭借着原始的上古汉语独有的神秘性和朴实,不借助一丝丝内力,凭着最古拙的招式取胜。或者就像欧几里得,在蒙昧无知的世界中开创了人类最基础的数学科学体系,简单朴实,宛若天成。

  《史记》就像是一整套少林七十二绝技,工整沉稳,普通人穷其一生可能就*得一招,司马迁就像达摩祖师一般,内力雄浑,凭一己之力就建起了一幢恢弘壮丽文学摩天大楼。或者就像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是个人英雄般的存在,把自己和自己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风雨不倒,旷古烁今。

  四大名著就仿若是后来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仍然称霸后世武林,但靠的都是自己特有的招式,不成系统,在凡人看来仍然不能望其项背。或者就像是后来的费米霍金等等,名气颇大,不过也就是靠拾前人建立的体系中的牙慧,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只是在修补而非革命。

  而《唐诗三百首》更像是高手如云,武功招式数不胜数,内力深不见底的武学泰斗组成的军队。有飘逸不羁的天生武学奇才段(Li)誉(Bai)、靠太祖长拳就能大杀四方的真汉子萧(Du)峰(Fu)、内力深不见底颇有禅意又意欲破禅的虚(Wang)竹(Wei),还有那些更古老的大神诸如无(Chen)崖(Zi)子(Ang)、李(Zhang)秋(Jiu)水(Ling),更不用提慕(Bai)容(Ju)复(Yi)、游(Li)坦(Shang)之(Yin)等等了,随便挑一个出来放在明清,就可以在武林横行霸道。或者或者,三百首就像是一整个量子力学军团,薛定谔海森堡波尔一颗颗璀璨的群星,每一个都拥有不亚于爱因斯坦的智慧,一起披荆斩棘搭建了四分之三的科学大厦,后人都只能在此之上缝缝补补分羹度日。

  而在这《唐诗三百首》的泰斗军团里,有两人是封神的`,李白和杜甫,再怎么夸赞啧啧称其都不为过。很早之前,觉得李白的诗很好,不太能看懂杜子美,后来觉得杜甫更加深刻内涵,再后来才发现,其实就是李白和杜甫撇开一众唐朝,啊不,一众上下千年的诗人自己玩自己的,你们其他都是渣渣。虽然说有所谓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不过李白杜甫就像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随便从家里拿出一件器物都能算作他人一生的荣耀。就像是《世说新语》里所说的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一般,其他人拿出来一件世罕其比的宝贝,放在李白杜甫这等巨富那里就**无奇了。《春江花月夜》再多么璀璨,放在三百首里也就那么回事了,并不是它本身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三百首里一样璀璨的存在太多太多,李杜入选的每一篇几乎都有同等实力,于是光芒便相对显得黯淡了。

  废话说了一大半,还是开始说说书本身吧。一切有体系的著作都是进步的,就像书法的章法一样,诗的分类方法很多,最简洁明了的便是按诗体分类。三百首按照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逐一分类。不过三百首的排序我认为也是有缺陷的,分类和排序略显粗略,古体诗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而后是起源于汉的五绝乐府和六朝的七绝,在之后才是五律七律,倘若按这样的体裁出现顺序编排估计会显得更有逻辑一些。

  小时候看三百首,是东看看西看看,挑自己喜欢的诗读,当时选读的都是一些气象雄浑朗朗上口的古体诗或者绝句。再大一点就开始看一些有故事性的诗,乐府居多。再后来,就挑李白杜甫的看,边读边琢磨,然后自己也学着写一些打油诗。终于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从头到尾逐一读诗,这之后才开始看更多的宋诗以及李太白全集或者杜工部集。

  现在就按照逐一读诗的顺序来说说三百首吧。三百首的高潮来得很早,张九龄两首感遇一抛,李太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高调登场,大呼过瘾。这一波刚结束,还不等休息就须得开始和杜甫大神一起“一览众山小”了。不得不疑惑,第七首诗就遇到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后面还能怎么出彩。年少读“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还只是一些YY出来的场景,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如今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动辄七八年不相见,再读这首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一不小心变真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稍缓一下,本以为可以暂缓情绪,哪里知道马上就来了两首《梦李白》,当世人还不那么污的时候,只是想到真情执意,现在不得不想杜子美对李白到底是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的句子了。接着王维孟浩然等人便像是清新小菜,漱口粉姜,为接下来的又一波大餐做足准备。不过这之中,还是出了一首被后世香港高中生的特殊朗诵技巧一诵成名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感觉蘅塘退士是有刻意安排过节奏的高低起伏的,几首清新淡雅弄弄青梅竹马的小乐府穿插其中,尔后就迎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打头阵的七言古诗。这一卷的七言古诗多气势滂沱,陈子昂一刀劈下,直到李白一出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连孔丘都能笑话,且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纵恣鬼魅、天马行空,就连这一卷里杜甫的幽怨都别有一番气魄。

  就这么恣意潇洒地直接转入卷三的公孙大娘舞剑,我断定杜甫一定是没看过李白舞剑的,不然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唐第三剑客的剑法定能在杜甫笔下气动八方似反掌,老夫不知其所往的。卷三多以叙事诗为主,不如卷二轻盈缥缈,但也跌宕起伏,不过记得最清楚的一句竟然是那句老是接错的“夜深忽梦少年事”,下语句理所应当为“唯梦闲人不梦君”。

  卷四七言乐府没什么可多说,李白杜甫,你们两位璧人,是否还给别人留活路?李白在这一卷里巨海翻浪,腾耀转生,四万八千岁横绝峨眉巅,十千三百杯同销万古愁。一面李太白醉酒笑看人生起伏,另一边杜甫泪眼哀叹白骨无人收。

  卷五五言律诗,李白用无人企及的天赋杜甫用惊世骇俗的实力继续横扫众人。李白用凌波微步加六脉神剑一般的“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对抗杜甫如亢龙有悔般庄严强劲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精彩夺目,堪如超新星爆发。

  与此同时,杜甫用六西格玛一般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把格律这回事发挥到淋漓尽致,我就是杜子美,我就是格律对仗一丝不苟,还能甩你十条街的意境。就如同颜真卿的楷书,不留一丝破绽。律诗到底美在哪里,就美在杜子美这里,所谓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几个字*仄没对上呢,在杜甫这里,根本不可能。不过啊,杜甫还是在怀春李白,都“投诗赠汨罗”了,你还说你不是BL?

  七言律诗以黄鹤楼开场,李白当初那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也许就是文人之间互相捧个场,不过李白捧得了的场也是了不得,你可知道啊,李白这一辈子就没怎么夸过他的小粉丝杜甫啊。杜甫哭晕在厕所,李白这个傲娇受。李白的七律的确不如他的其他诗体出彩,可能也是因为七律规矩太多,不够潇洒恣意吧,李白不像后来的苏轼,虽然豪放派,其实条条框框颇多内心扭捏,李白就是真的I don’t care,就算care也要装的I don’t fxcking care。李白不在,便是杜甫一人的专场了,中途穿插几个白居易李商隐,弹弹锦瑟,思思华年。

  然后便到经典频出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了。首首都是儿童必背,王维在这里光彩万丈。王孙啊,你到底归不归?而白居易也用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问话,短暂达到了杜甫的高度。可以说这一卷是流光溢彩的,就像天龙八部少室山外的大战,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可在故国三千里外体会万径人踪灭,*乡之时,君前落双泪,却不敢问来人。

  然而来人是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缓缓缓缓走过最后一卷七绝和乐府,心情竟是波澜跌宕后的*静,刚好背景音乐随机到了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三百首就像是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想必这篇读后感或者说书评是虎头蛇尾了,但是尾巴都是得自己琢磨的,就这样留白吧,三百首是读不完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一首好诗,牵动着我们的灵魂,带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张曼娟从四岁半开始背起了《唐诗三百首》,背出一首诗,可以换一个小兔包或小鱼包,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中,看着它们特别可爱的样子,恨不得多背几首。

  “四时可爱维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细细品味,一读再读,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写的哪一句诗,都是充满着情意的;一句诗会引起你无数的遐想,带动着你,走回了诗人的朝代,走进了那一座小村庄、那一片葵花田……。诗歌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如同蒲公英小伞般的种子散发出无穷的喜悦。细细地解读一首诗,可以让你从悲观变到开心,让落落寡合的你也感觉到自己活着是幸福的!

  那些诗人从不吝啬,总是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启示。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绪,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让我们一边念诗,一边吧烦恼和挫折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来吧,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魅力!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是诗的国度,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xx年,牵挂着亿万个*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正因真实喜爱因此看,正因炒作的厉害因此急着看,正因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刻。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透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齐,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以前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方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刻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礼貌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

  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2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许多感触:感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他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山居笔记》这部书写作历时两年有余,余秋雨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多年来他边走边想,边想边写,在追求真理、热爱文学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

  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我折服于他的这种治学严谨的作风,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从《天涯故事》里,我知道了“鹿回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其实是那一双双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我们的心灵。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目光不可能这样执著。从战国开始,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余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现象: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成为女性的骄傲。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十万进士》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余先生将科举以来的考场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种巨大的不信任,横亘在考场内外”,古代如此,当今亦如此。通过余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一词原来有其悠久的历史。从“*”看智慧,从纵横的历史轨迹中,发现原来早在唐朝就有了极大的市场,没想到有名的诗人温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远*闻名的。看来,面对考试,无论是怎样的形势和内容,古人和我们今人其实都存有诚惶诚恐的心境,这真的是一种无奈。“鼓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读余秋雨的文章,我终于有了这样的感受。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3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陷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那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愿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苏、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里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著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那个时候刚刚拿到《山居笔记》,心里是有些激动的。其他的几本书都抛到一边,径直托着《山居笔记》就开始了探寻之旅。

  一直都记得,这是唯一的一本书,让我只读了前言就被感动。看完前言,心里很沉重,沉重得几乎不敢再继续看下去。正好那时的我正纠结于各种若有若无的烦恼,或谓之曰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状态。因此,我心里只想到了一点,当一个人面对厚重的文化,深沉的历史感的压迫时,那些所谓的青春的烦恼居然会卑微到那种程度,毫无意义。

  以前默默寻了好长时间,希望为青春找到一个可供宣泄的出口,却万万没想到此时的我会如此随意,曾经执着了很久的东西突然间就变得轻如鸿毛,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很重要的东西突然变得不重要了,那么你还捧着它干嘛呢?

  《山居笔记》和《文化苦旅》算是连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寻找,再有《山居笔记》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4

  我曾想过要把《山居笔记》中的每一篇文章带给我的感动都写下来,有苏东坡突围成功的喜悦,有千年庭院日渐沉寂的沉重,有乡关难寻的迷茫,还有那最震撼人心的遥远的绝响!

  种种情绪涌上心头,却发现这份感动在心头弥漫而难以付诸文字。大概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无言的交流吧。细细回想,所谓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人到底追求着什么呢?如苏轼的身上看到了一份纯真坦率,在岳麓书院立言教学的历代山长用行动向世人表达了一种责任和严肃。而远在他乡的游学士子那遥望家乡方向的目光更多的是依赖和迷惘吧。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说说那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倾的嵇叔夜,那位不顾礼法的嵇叔夜,那位在苏门山上发出绵绵长啸的嵇叔夜。历史上从未有过这般不真实的存在,他纯粹得可爱,他代表着那个年代的风度,风姿,风流,风韵,风骨…

  就像一阵风吹过,不留痕迹却浸入心脾。如此种种,辨不清楚,抛开这些,却发现心莫名的静了下来。或许,所谓的文化人格追寻的就是这种内心的安宁?莫道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5

  初中的时候看《文化苦旅》的时候也有过触动,但是总觉得引起自己触动的东西离得太远,还不足以让我迷失或者说碰触到灵魂,或许是因为那时的我不够成熟,积累太少,所以默默的那这份淡淡的触动埋在心底。

  于是,《山居笔记》出来了,影响了我十多年的东西似乎又在那一瞬间全部聚集,让我重新拾起失落的信念,让我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的问题。余秋雨是一个真正值得敬佩的人,他能把深涩嶙峋的思考淬炼得*易可感,让人在一瞬间就能触摸到这份真实可贵的感悟。

  文明和邪恶的延续,历史和法律的公正,永远是充满了艰辛。当个人站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无法掩饰的卑微感会在瞬间击垮那些自私浅薄无知的人们。

  那么,我们呢?是该面对历史、面对文明用肩膀承担起自己所能承受的那部分微小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责任,还是随着大众,湮没在滚滚红尘中?这只是勇气和责任感的问题。即便你去面对,去承担,你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失去很多,而随波逐流也不需要太大的勇气,没有那么多的艰辛。

  说起来,也很空。承担的是什么?不知道,谁能说出个具体的事物来呢?根本就没有吧。或许只是对历史,对千年文明的理解和尊重。不知道许多年前,这是不是每个人的责任。

  余秋雨就在做这个事情,从《何谓文化》《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再到《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这些年踏过的足迹,写下的篇章,就是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对文化的探寻。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彷徨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彷徨读书笔记1

  像这些1973年出版的鲁迅先生的集子,比我年岁还长的书,我这里都有收藏,仿佛我的宝贝似的;读多少遍都是一种享受,每一遍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想起我在大三的时候给一个朋友写的彼此安慰的信来,那年正是非典的恐怖时期。那个时候,我们一直被关在校园里,或许就是因为可以停下一切手头上的事吧,我读了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我的心思慢慢的进入先生的人物里,进入先生的心里。执着而纯洁的没有任何杂念,我们讨论了一个时代青年应该怎样描绘我们的人生,如何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干系。

  那些非典时期的朋友回信仍旧在我这里,不用找出来,我还能记得里面写的许多话。我那个朋友笑说我的笔锋犹如鲁迅先生,刚直而犀利,因为恭谦朋友如是说,不免有些偏颇,我其实心虚的很。真要我说受到先生的影响,那是毫无疑问的;直到现在,鲁迅先生也是我最尊敬的先生。

  开始读先生的文章,只能略知一二,我这个文学外行看不到多少实质或者引申的东西,好在我有几个学文的朋友,有中文师范的,还有研究生,向他们请教后,我渐渐能明白许多东西,许多先生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涵义。我们所学过的课文大多是些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或是一些像《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回忆形式的散文;直到大学我才读起先生的集子来,像《彷徨》里的《伤逝》,我开始并没有读懂,只是看到封建礼教毒害下的青年男一女是多么的艰难,生活上物质受磨砺、精神被残害。后来我的朋友说,那是先生探索*社会女性*出路的一篇小说,我惊讶不已,我才知晓如何古人云:“读书三遍,义趣自彰,不用劳思。”若仅读二、三遍,难得其深旨;须多读几遍,必能究其脉络。

  如今我已不能再到大学的图书馆里看书了,办公室的公事、自己的私事总是耗尽几乎每个整天,常常直到深夜,我的思绪才渐渐可以获得自一由。就连同事介绍我去办一个首都图书馆的借阅卡都一拖再拖没有去办,忙不是借口,书还是要读的;*期一定要去办一个。

  看到劳动节咱*去首钢问候工人的新闻,我很是羡慕,比起五四青年节咱*去北师大问候师生来感兴趣的多,看来我真的远离校园很久了;人们常常这样划分社会的成分——工人,农民,学生……我想我真的真的是个社会青年了,五四却在我们建筑公司里这样悄悄的度过了,是五四把我们丢掉了吗?还是五四只是青年学生的特许?

  我们这些热血的青年啊,就在这样彷徨终日里燃尽我们的青春。先生在我们心中还有多少分量呢?一个个都离我们远去了,就让巴金老人的话给我们这样的青年再次《呐喊》吧:“他的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深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彷徨读书笔记2

  《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的传统文化及其陋*,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最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最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人长命百岁的恶*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最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最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固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的制度上,两千年来*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彷徨读书笔记3

  最早听到《彷徨》一名是在学《祝福》的时候,《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单知道下雪的时候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在鲁镇早已听腻了的诉苦声里却包含着祥林嫂无尽的痛苦与悔恨,可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难道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封建式会所一手造成的吗?

彷徨读书笔记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其实,彷徨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与世,做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

  在这现实与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时,就会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想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很简单,人们从懂事的那一天起,总在努力学*适应环境,努力做到与别人和谐相处。但恰恰忽略了一点:忘记了学会与自己快乐相处。而正是在这一点,才导致了我们种种的烦恼与痛苦。其实,战胜生命彷徨的力量恰恰在于自己本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失落、欢乐和痛苦。面对自然与社会,人不可能总是胜者,就像季节不会总是春天。我们应该让自己学会与自己的快乐相处,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快乐,就是自己要拥有一间常敞开着的‘健身房’,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部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按摩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中要的是做到自我悦纳,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能欣悦,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短处能坦然自若,不讳疾忌医。对自己不提过分苛刻的要求,对自己犯的错误也能够*心静气地谅解。许多人的烦恼和痛苦,多半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又耿耿于怀。一个人能够放弃自己已经成为心理负担的所谓远大理想,中止自己毫无结果而言的努力,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智者。而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想;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磨练;是为寻求迸发所作的自我积蓄。心理学家有一句这样的惊世名言:人类似乎是唯一能使自己变得神经不正常的动物,因为他们首先否认自己是动物的事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为什么常常自我烦恼?因为我们常常为一个“做人”的大问题捆扰着、折磨着。

  学会给心灵松绑,减轻这些负担,无疑是让心灵快乐的又一条捷径。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没有必要把自己高悬在半空之中。当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时候,就退一步看看。这时候,你会发现,生命的花园里花团锦簇。这个时代比以往更看重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奋斗的精神,每个人面前都隐伏着万千机遇,而最大的机遇却是洋溢于你生命中的乐观和欢喜。“纵然是漂流四方,也要边走边唱。”自觉地享受着实在的生活,又被高远的希翼所牵引,那该是如鸟在林的快乐啊——所有的树木清风都适合你。我们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鼓励与抚慰,长长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自己的心灵快乐无比。

  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悦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创造快乐,与自己快乐相处的人,才能远离痛苦与烦恼,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彷徨读书笔记5

  借着暑假空闲的时间,我阅读了《鲁迅在呐喊中彷徨》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与精神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描写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一生,承受过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少年鲁迅,祖父入狱,父亲病逝,鲁迅协助母亲扛起全家的担子,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青年鲁迅,遭遇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情感生活从此残缺不全;中年鲁迅,从小情同手足的弟弟周作人与自己反目成仇,“兄弟怡怡”的梦想就此破灭……鲁迅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我们从其中读出了鲁迅的坚强。

  我们要向鲁迅学*,学*他的坚强不息、奋发有为。生活在太*盛世,幸福家庭中的我们,或许很难体会到这种生活的苦难,但是我们要珍惜自己身边的幸福,体会父母的辛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句温暖的问候,抑或是一个善意的玩笑,都会让家人感到慰藉。不为一些无谓的事情所困扰,坚持不懈、努力向上,这是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启示。

  鲁迅苦难的一生铸就了鲁迅钢铁般的斗魂。他在朋友钱玄同的鼓舞之下为《新青年》做文章。鲁迅写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原本跟他处在统一战线上的人们,有的高升了,有的隐退了,有的还做起了他的敌人,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鲁迅的思想尖锐而深刻。他永不放弃,终于为了思想上的差异和朋友钱玄同分道扬镳;他不畏权贵,为了振兴“白话文运动”而不惜告倒了上司章士钊;他憎恶分明,揭露了老友胡适的黑暗行径。他以笔为利器,用犀利的语言批评讽刺了当时*文学界各种丑恶的现象。

  我们要向鲁迅学*,学*他坚贞不屈的战士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走进了鲁迅博大精深的世界。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正是这样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无数*文人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其实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有爱恨情仇,也有悲欢离合。只是,他炙热地爱着*,刻骨地憎恨假丑恶,他身体中的战魂永远不倒。鲁迅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理解,好好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一起读鲁迅,一起追寻心灵深处的那份感动!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忆读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忆读书读书笔记1

  在这个暑假里,相信大家应该过得愉快而充实吧?而我却在暑假之余,在书的海洋中品味地一本本好书,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邓秀菌阿姨买的《记忆天使》这一本书。

  原因当然是因为邓秀菌阿姨的文字如一股清流。干净且灵巧,叙述了精彩动人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作品阐释了友情的真谛,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之道。文章的主人公王湘湘是一个令人情不自禁让人为她感到心疼的小女孩。她只活在爷爷的世界里。爷爷喜欢的任何事物湘湘都会试着去尝试。除了爷爷,湘湘从不接触外面的世界,甚至是对自己的家人接触也寥寥无几。她觉得只要有爷爷陪在自己的身边,他就心满意足了。因此,当她的爷爷不告而别之后,湘湘不听家人的劝告,便去寻找爷爷的下落了。在这段时间里,她慢慢接触了身边的人,结交了新的朋友。她和朋友们一起沿着爷爷留给他们的线索,去寻找记忆天使。随着调查一步步地进行,真相也渐渐地揭开了??

  其实,在阅读《记忆天使》的过程中,我也像其实他的读者一样,都在不断地猜测记忆天使到底是人还是物,以及爷爷失踪的真相。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我十分感动。原来是因为湘湘的爷爷怕自己的病会给家人带来痛苦,才悄悄离开他们,一个人去接受治疗的。但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湘湘对爷爷的思念。爷爷把自己所有回忆送给湘湘,让自己最宝贵的回忆永远陪伴着湘湘。就像故事里说的那像;“记忆是上天赐给人类最贵的礼物。”

  是的,回忆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永久保存!

忆读书读书笔记2

  今天把《神堂记忆》看完了,有很多的概念都没能搞清楚,可是短时间内又不能再重复的看一遍。最主要是文中有很多的引用知识,而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还相当匮乏,所以把一些困惑的知识点先弄下来吧。

  1、亲属的社会距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忠诚和经济互惠的原则,需要基于亲属纽带。

  2、哈布瓦赫指出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层、民族认同所留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烙印。每个家庭在稳定的社区生活中都有隐秘的记忆,只能对家庭成员揭示。但这种家庭记忆并不只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组合,而是家庭组织对个人意识的重构。

  3、官方记忆的一个特点是制造敏感历史问题的记忆盲区。另一个特点是有选择地培养公众对某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知,以至于一系列被过滤或矫正的记忆被公众视为常识性知识。

  4、一个民族特有的记忆在受到外部世界刺激之际会升华为强化族群意识的极大动力,最终竖立起来一面抗衡外族势力的战旗。

  5、某些所谓的学术规定或词语限定无非是针对社会记忆施加监控的伪装。

  6、同代人的文化性情是由他们对某一独特历史时间中事件的体验塑造,而这些事件又是在他们生与死的时间框架之内。

  7、水坝或水库不但夺去移民的生存根基,而且摧毁移民的伦理道德坐标,将支撑深切情感认同的历史基石化为乌有。

  8、这些痛苦事件的核心大概是劳伦斯朗格所说的”不应有的内疚感。“换句话说,孔家人,特别老人们,以为他们也许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损失那么多的坟墓,因而心理上负担很重。但这种想法是在事后形成,而不是在当时的情境下产生。当时是一个不可控的过去。

  9、修谱的潜在功能在于创造原来根本不存在的继嗣群体或巩固原来人际关系极为松散的宗族组织。

  10、国家主动介入到崇拜活动之中,通过扶持或打击围绕某些神邸或历史人物的崇拜活动,完成对地方信仰组织的控制。

  11、渴望与国家合作的地方精英之所以积极配合国家对崇拜活动的规范,主要原因在于读书人、大地主或富商希望成为连接国家与民间的士绅。

  12、孔迈隆针对倘若不再有财产或账目意义,那么族谱还有什么意义?他提出一个维系”亲属关系的固定世系模式。“宗族组织的统一性取决于人们在仪式意义上对大宗户的认同,而大宗户则代表着某一共同祖先的一系列子孙血脉。

  在整理完全书之后,有了一个大概的逻辑框架。首先将书中的主要研究提了出来,就是第一个主题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苦痛以及记忆,和社区遭受的挫败以及记忆。第二个主题涉及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政治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传承不断受阻之后的乡土重建。其次便是在围绕着这两点的过程中论述了历史记忆与社会现实如何相统一的过程中,集体记忆的形成,以及集体记忆的创造性形成。总体而言,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悲伤和无奈,以及为自己的无奈与悲伤寻找出路的移民。而这样的研究如果不仅拘泥于作者的研究里,便会发现这样的苦难与无助几乎存在于当下所有从**前走来的农村。

忆读书读书笔记3

  木心妙语,生动,独特,可爱,很酷。读来至少能说他学贯中西,对文学如数家珍。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要想在心中的土壤种下一颗种子,有无数的契机,更多的时候是一道偶然的微光闪进心灵之窗。一历耳根,永为稻种。这激发人去看,去读,去领略他所讲授的东西我是否有所感。

  而所讨厌的,就是不怀感情的叙述,是不加声色的灌输,是彻头彻尾的义务。外国文学史真是太无聊了,完全把重点放在情节上。今天开始讲的故事情节占了*一小时,没有个人感情,没有思想领悟,讲台下无一人在听。一学期以来无一次提问,实施想法我不得而知,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但更可能不会。学生在体制内,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

  考完教资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想想也是,*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下一代需要教育。选择也许会省事一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

  回归本书,感谢找到了这样有趣的切入点,让我不会无视先贤的思想之光。时代变迁,生命降生下来本无太大的差异,原先思考过的问题,先贤早在几百年前有探索,怀疑,体悟……

  如今的时代属于科学,但下一个艺术大师不知会何时出现。

忆读书读书笔记4

  书籍,犹如温暖童年的“心灵鸡汤”,犹如陪伴我们成长的“心灵宝典”,通过学*《忆读书》这篇课文,我慢慢对书籍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冰心奶奶从小就与书交了朋友,她不仅喜欢看经典的“四大名著”,也酷爱古典诗词,不仅喜欢阅览文言的《聊斋志异》,也常常沉迷于外国小说中。每当她读一本书时,就会走入作者的思绪中,细细品味,挖掘书中人物的内心,正如她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读书是最大的快乐与财富,读一本满带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好书,不但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也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使我们懂得书中的许多真理。

  有句话叫做: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那样的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是呀,书中的道理总是耐人寻味的。虽然事情也许早就过去了,但是,换个角度再品读文章,又会发现更深的道理。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无声的好老师,更是人生中的“长生果”。如果没有书,我们将失去人生中一位忠实的朋友。总而言之,冰心老人的话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让*成为我们最好的“人生伴侣。”

忆读书读书笔记5

  小时候,我非常贪玩,总是给家长老师制造麻烦,当然也不爱读书,甚至看一眼都不看。

  妈妈对我说说:冰心奶奶能在四岁的时候就写字认字,而我就知道在幼儿园里就只知道活蹦乱跳,没有一点儿纪律,回到家后,便开始看电视,不要人管,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一次,妈妈想教我练几个字,可我却一点儿也不愿意,最后妈妈硬逼我写了仨字,最后还和几个小伙伴跳到外面玩儿去了,最后让爸爸妈妈怒吼下回了家,被爸爸妈妈好好教训了一顿。这时候一想起来,我真感到小时候好幼稚而又好无知啊!

  其次让我受启发的是,冰心奶奶能在7岁的时候,看懂文言文的《忆读书》我更是佩服不已了。因为联想到我的现实生活,可能在我7岁的时候,我还刚刚开始写字呢,当时我连一首简单的古诗《忆读书》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学*,还不时的被大人们批评。而你们看,冰心奶奶能自觉的读书,还能看懂《忆读书》,真是我的学*榜样啊!从此以后,也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向冰心奶奶学*,从小就热爱读书,长大了才能象她一样成为一个文学家。

  再其次让我受启发的是,冰心奶奶会因为她舅父没有给她讲完故事而哭泣,让我赞叹不已啊!我在生活里就是缺乏这种自觉学*的精神,就是缺乏这种思考的精神,就是缺乏这种不求理解的精神。在生活里我和冰心奶奶好象一个相反的人,每当妈妈给我出题练*时,越少我就越高兴,越多我反而越生气,因为我觉得妈妈浪费了我很多玩耍时间,学了冰心奶奶。

  冰心奶奶有亲切的口吻教给我们怎样读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多看一些好书,如:作文书,四大名著等。这些书会给予我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悠久的历史典故。让我们回味一生。

  《忆读书》学了这篇,我觉得我更加应该努力学*,做一个和冰心奶奶一样勤奋的人,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就是我学*这篇文章的深刻感受。


唐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奇迹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奇迹读书笔记1

  活着就是一个奇迹,无法想象从小就接受无数次手术,各种导管插满身体,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其它人的惊异的眼光,奥吉一路走来,实在太不容易了,幸好他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爸爸妈妈一直爱着他,帮助他,引导他,克服一个一个难关,姐姐也深知奥吉受的痛苦,体谅他,帮助他。

  “我很爱很爱奥吉。”她温柔地说。我还清楚记得她的葡萄牙口音,记得她卷舌发“r”音的方式。“但是他已经有很多天使在照看。维娅,我想让你知道,你有我照顾。

  读到着,真的很心疼维娅,长期以来的被忽视,幸好还有人守护,但是外婆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希望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每个人都会有人将其视若珍宝。不敢想象奥吉如果生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会是什么样,我一直在思考家庭教育,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真的会影响一生,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如果有哥哥姐姐,那还要算上哥哥姐姐,我希望我弟弟能够变得很棒,我希望我能在他困难的时候支持他,我希望我能在我力所能及的事上,帮助他变得更好。我觉得应该有一门课来讲述如果和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让所有的父母,都来听一听。

  我们可以制定一条新的生活法则吗……对待他人永远比我们应该的更友善一点?’”

  善良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不妥协的态度吧,我希望我能倔强地不妥协

奇迹读书笔记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过程。他心态*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学生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师身上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

  是啊,如今教室的管理很成问题,伤害现象无处不在。首先是部分老师时刻无情地伤害学生,比如,打骂等体罚学生,大声吼叫学生,生气不上课,对学生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让学生重复抄写作业。凡此种种,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计的,也许体罚学生的伤害能够看见,但是精神伤害存在于无形之中,其危害更大。

  其次,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比如,相互打架和谩骂,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歧视和孤立。如此等等的现象,没有哪一间教室不存在,都会让学生感到害怕,受到伤害。

  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老师就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我们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当读过这本书后,我想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成为一个让学生信任的老师,尽量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让他们成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

奇迹读书笔记3

  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奇迹读书笔记4

  几年前某老师提起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就立马上网买了它。可是一直就躺在我的书桌上,一直在那里,从没认真地从头到尾读过。那天又听一名老师说起这本书,于是又开始拿起来。雷夫,一个真正用智慧和激情教书的好老师。读了此书,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当好老师要有信念,要真正的卓越就要有牺牲,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付出巨大努力。成功没有捷径。雷夫身上的魅力,不是每个人能学会的,他独特的个性,创意新颖,他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停止抱怨,善待他人和自己,多读书,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明理。书的魅力无人能敌,书的作用神奇无比。

  静静地读这本书,就会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一种马上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为何有如此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会学*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在新的一学年里我要努力向雷夫学*,做一位有心的老师。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要让自己时时感受到教书育人是件成为最幸福的事。这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建议每个老师都看看,他天堂般的课堂,他不可思议的教室告诉我们教育是有无限潜能的。教育源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全身投入教学,每个人都将会是另一个雷夫。

奇迹读书笔记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书中有作者对教育的认识,有对教学方法的总结。更多的则是让人倍感亲切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串起来,告诉我们雷夫老师是如何二十几年如一日创造教育奇迹的。

  第56号教室,是一个普通的教室,却又那么的不*凡。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成功是无无捷径可走的。

  雷夫老师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老师的责任是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雷夫身上所体现的职业激情也正是新教育提倡的一种精神。雷夫无疑是个富有激情的老师,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都是雷夫教学热忱的体现。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也是雷夫老师的重要教育理念。雷夫主张“身教重于言教”,这也是他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真理。雷夫相信“你就是榜样。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需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如果你是一个经常迟到的老师,怎能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如果你是一个沉溺于网络的老师,你怎能要求学生远离网络,戒除网瘾?

  一切不过因为“身教重于言教”,防止满地长满荒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并让庄稼长势喜人,势不可挡。教育不是揠苗助长式的“伤仲永”教育,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种好的庄稼,必然喜获丰收。

  雷夫老师把一批批的孩子变成了“爱学*的天使”,他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是因为他不断地为教学寻方法,教出了优秀的学生。书中提到的“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好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语文那种诗意、气魄、伤感、欢乐,也没有音体美的愉悦、宁静、伤感。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呢?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他没有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练*,而是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畏难心理,让孩子喜欢数学。

  56号教室20多年来一直有一项让人羡慕又紧跟潮流的课堂活动就是看电影。与很多人给学生看电影是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不同,雷夫给学生看电影是为了学*,让他们从中学*历史、艺术乃至人格,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学*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是多么伟大又实用的教育方式。在雷夫那里,电影是一项帮助学生喜爱和了解历史的有力工具。他甚至还把《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样的老电影作为为学生塑造人格的优秀教材。“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是《杀》中的一句台词,雷夫老师是仁慈而有感染力的,孩子会从这影像世界的点点滴滴中学会仁慈、宽容、团结甚至更多。

  当然,56号教室除了电影,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孩子们可以自己创作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甚至还可以自己排莎剧,通过这些方式学*语言,理解文学,寓教于乐,值得借鉴。

  雷夫是神奇的人,第56号教室是奇迹诞生的地方。读了这本书,让同为教师的我更清醒的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当然,其所收获的成绩感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达到的。只要我们也努力以“让学生变成爱学*的天使”为目标,重视学生学*兴趣的培养,重视学*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地提高终身学*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相信我们也能创造奇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