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这一路上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当我们看见这一路的战火、杀戮、贫穷、混乱,我们会感叹文明的脆弱,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地名,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无疑会感到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时,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儿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访法显、玄奘取经的讲学的遗址、外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我们无疑会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与伟大。

  在当代*长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华文明的洗礼,每天感受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经常抱怨和斥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会那么落后,以至于被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超越那么多;也会抱怨我们的国家、社会还存在着食品安全、贪腐、环境等等问题;会嘲笑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走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路;我们的国家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当下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入,我们常常将这种形态归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归结于开放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承。

  认真对比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包括当代的政治经济局势,当其他文明衰落的时候,中华文明能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能够达到今天的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摒弃纠葛,敢于站出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溯其根源,我想应该归功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时间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来看我们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无论被哪个民族统治,最终在文化上都征服了这些所谓的统治者,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正如书中所言,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今天的繁荣,也仍然没有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每一次的斥责和抱怨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和民族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这些对美好的向往关乎了国家的方向。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跟随余秋雨大师沿着全世界的古文明寻访了一遍,意犹未尽,百感交集。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余老一行从*出发,途径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后返回*,沿途探访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这些孕育了人类、滋养了地球的曾经辉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断或消失,而孕育这些古文明的土地,现在正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让人扼腕、悲叹、痛惜。

  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林匹亚等等,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满。埃及文明,跟着余老站在雄伟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四五千年来(据考古学家判断,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无数的疑问,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为例,就需要十万工匠建造二十年。但这个简单的算法还未考虑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难题。例如,这些巨大的石块靠什么搬运,又如何搬上去?十万工匠二十年的开支,需要多大的国力支持?而这样的国力在当时的经济水*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很多国际间著名的工程师经过反复推敲、测量,断定这样的工程即使放到现在,调动最先进的器械参与,也会遇到一大堆惊人的困难。而这些,都成了巨大的问号,摆在瞻仰它的人面前,无从解开,似乎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强大的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然而这里四通八达,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极盛极衰的轮回,也使这里成为一个反复拉锯的永久性战场,直到今天。反复的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庞大的*,但都很快被战争所灭。印度文明,一般理解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人、蒙古人相继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隐约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泯灭的,只有中华文明。当读到这些的时候,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是激动,是兴奋,是自豪和对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经年少无知,道听途说的总是,欧洲国家经济如何如何发达,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开放包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被束缚在“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国这等发达国家领先了一百年。我们开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羞愧,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曾滋养了这个星球这片土地的多少儿女。所谓欧洲发达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和中华文明比起来,不过之于喜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抱怨我们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来说,即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传承性,也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底蕴包含的无价财富。君不见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没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并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一次次的辉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宽厚影响着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种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励每一个*人自强不息,自信无比。

  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观点梳理一下。一是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几大文明的恶战。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地域体量,如果把长江和黄河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文字,却至今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那就是汉字。文字的统一为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的延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四是依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内部战乱也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着,这就铸造了中华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挟。五是依赖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与避免了文化失记。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行于多种古文明遗迹中深深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以贯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明何其伟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许相比于那些年轻的没有历史可记载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承载了太多太多,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它已经承重的无法顺畅呼吸了。但是作为它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帮它卸去种种负重,轻松上路。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应该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我们这些荣耀的后代,可以沿着它本来的脉络走下去吗?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xx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后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3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

  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5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在学*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6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7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我想以后还会再为《千年一叹》写一篇读后感,或许不会。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千年一叹》读后感8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9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如今也只有*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如今也只有*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在学*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6

  我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窗边看看书,偷得浮生半生闲。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便就这样度过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身上的每一处都还存留着暖暖的阳光,这样,便十分满足。

  看《千年一叹》,我很喜欢跟着余秋雨先生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古文明,听余秋雨先生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坚守着“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的信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数万公里,考察文化遗产。期间,他贴地穿越了许多*蔓延的地区,探寻了许多陨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首站是希腊,其实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腊,对她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以前听过的希腊神话,她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朦朦胧胧,无法窥见其全貌。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想要去探寻面纱后真实的希腊:看到了浩大温和的爱琴海,海边屹立着许多石柱,让我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属于希腊的“轴心时代”;来到了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迈锡尼王城,这里城墙颓败,单调而干涩,原因就在于穷兵黩武只会迎来自我毁灭;也不错过永恒的地标——奥林匹亚,感受着希腊人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将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这么多的文明遗址,不禁让人惊叹到希腊的盛极一时,也哀叹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腊,人们所崇尚的是闲散第一。希腊人会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既然辛苦过后还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腊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叹:“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这也使我对中华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叹其好,随着年岁的增长,中华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强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个满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样古老又神秘。现如今它的文化也渐渐衰落,它在全盛时是怎样的辉煌我们更不得而知。看着这些零落破损的遗迹,心中总会泛起一阵痛楚。也同时感恩中华文明直到现在还能得以发展延续,不会只留下一些时代的碎片。我们至今能从古书中,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许多的地方,看了许多的文明遗址,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断,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书的比较后,余秋雨先生也结合着这次漫长的经历做了分析,可能是我们的地理环境、也可能是我们的文明体量等等原因,中华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这一趟旅行,说是探访古文明,实际上也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个文明所发出的诧异和叹息,同时也是通过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个文明是如何从辉煌到衰败的。这本书所表达的不仅是这些灿烂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遗忘。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现存的美好,它没有消失,没有经历那些自然淘汰,国泰民安,文明与时代共同前进。它已经奔腾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历史仍在延续,现在也正走向更远的未来。回望以前,心中会更加坚定,我们终将走向更远。现在的文明,正以它饱经风霜的姿态再次显现,已经荒凉与寂寥。它的出现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它会以更加厚重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千年一叹读后感7

  每每翻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像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读这本书,我跟随着先生一起行走数万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同时,也了解到了各遗址,曾经拥有着灿烂文明的城市,地区,国家,在如今有着怎样的风貌。

  时间,是世间最无情的东西。它让辉煌逐渐走向淡漠,让宏伟的建筑变成一片残垣断壁。跟随着先生一起沿着古代人类文明的路基前行,我们却发现曾经显赫一时的文明发源地大多已经衰落。

  希腊,这里曾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爱琴海的海边,曾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在奥林匹亚,以健康为宗教的古希腊人曾在这里的竞技场上奔跑。克里特岛,曾被米诺斯所统治,那儿建造了一座丝毫不输于现代的先进建筑设计的宫殿。如此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摩尼诞生前的一千年前?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而如今的希腊,是欧洲最闲散的国家。这或许是人民摆脱被欺压、国家被占领的痛苦回忆的一种方式吧!但,过度的闲散也让社会失去了活力,就如文中所说“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奥林匹克精神也因此逐渐消亡。

  埃及,如今贫穷又落后,只剩下伫立在黄沙中的金字塔和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能让我们窥见文明古国的冰山一角。古埃及文明更是因为文字的失传而彻底中断。对于埃及文化,就如书中所说: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两河流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在地,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等国家都在这个地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曾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等等。而现在在那法律是最没用的东西。真是让人感到讽刺又悲哀!

千年一叹读后感8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9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6篇)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礼貌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外的三大礼貌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跟随余秋雨大师沿着全世界的古文明寻访了一遍,意犹未尽,百感交集。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余老一行从*出发,途径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后返回*,沿途探访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这些孕育了人类、滋养了地球的曾经辉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断或消失,而孕育这些古文明的土地,现在正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让人扼腕、悲叹、痛惜。

  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林匹亚等等,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满。埃及文明,跟着余老站在雄伟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四五千年来(据考古学家判断,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无数的疑问,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为例,就需要十万工匠建造二十年。但这个简单的算法还未考虑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难题。例如,这些巨大的石块靠什么搬运,又如何搬上去?十万工匠二十年的开支,需要多大的国力支持?而这样的国力在当时的经济水*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很多国际间著名的工程师经过反复推敲、测量,断定这样的工程即使放到现在,调动最先进的器械参与,也会遇到一大堆惊人的困难。而这些,都成了巨大的问号,摆在瞻仰它的人面前,无从解开,似乎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强大的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然而这里四通八达,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极盛极衰的轮回,也使这里成为一个反复拉锯的永久性战场,直到今天。反复的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庞大的*,但都很快被战争所灭。印度文明,一般理解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人、蒙古人相继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隐约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泯灭的,只有中华文明。当读到这些的时候,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是激动,是兴奋,是自豪和对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经年少无知,道听途说的总是,欧洲国家经济如何如何发达,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开放包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被束缚在“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国这等发达国家领先了一百年。我们开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羞愧,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曾滋养了这个星球这片土地的多少儿女。所谓欧洲发达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和中华文明比起来,不过之于喜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抱怨我们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来说,即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传承性,也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底蕴包含的无价财富。君不见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没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并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一次次的辉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宽厚影响着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种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励每一个*人自强不息,自信无比。

  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观点梳理一下。一是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几大文明的恶战。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地域体量,如果把长江和黄河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文字,却至今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那就是汉字。文字的统一为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的延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四是依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内部战乱也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着,这就铸造了中华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挟。五是依赖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与避免了文化失记。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行于多种古文明遗迹中深深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以贯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明何其伟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许相比于那些年轻的没有历史可记载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承载了太多太多,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它已经承重的无法顺畅呼吸了。但是作为它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帮它卸去种种负重,轻松上路。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应该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我们这些荣耀的后代,可以沿着它本来的脉络走下去吗?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十份

  千年一叹读后感 1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 2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3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4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02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遥古城,时间是2000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后感 5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6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7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千年一叹读后感 8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

  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过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后感 9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 10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范文十份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这一路上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当我们看见这一路的战火、杀戮、贫穷、混乱,我们会感叹文明的脆弱,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地名,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无疑会感到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时,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儿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访法显、玄奘取经的讲学的遗址、外国人对中国茶、中国文化的.热爱,我们无疑会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与伟大。

  在当代中国长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华文明的洗礼,每天感受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经常抱怨和斥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会那么落后,以至于被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超越那么多;也会抱怨我们的国家、社会还存在着食品安全、贪腐、环境等等问题;会嘲笑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走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路;我们的国家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入,我们常常将这种形态归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归结于开放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承。

  认真对比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包括当代的政治经济局势,当其他文明衰落的时候,中华文明能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能够达到今天的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摒弃纠葛,敢于站出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溯其根源,我想应该归功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时间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来看我们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无论被哪个民族统治,最终在文化上都征服了这些所谓的统治者,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正如书中所言,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今天的繁荣,也仍然没有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每一次的斥责和抱怨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和民族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这些对美好的向往关乎了国家的方向。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3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4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5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6

  在寒假的时候我阅读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感叹。

  比如,《哀希腊》讲的是关于希腊文明被毁坏以及哀悼希腊的故事,苏曼殊、章太炎远远地哀悼印度,已超越前人的眼光也**地哀悼中国,就像是在自*室里写周记,左边抄两句,右边摘三行的写完,自己赞叹完成的如此金明巧妙,耳朵自动掠过高三学姐聚在一起讨论佳句的声音,最讨厌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把分数当成话题,而忘了自己在初中的时候最喜欢谈分,时间的力量果真强大,这把杀猪刀不仅伤害了我们,但也孕育出不少古老而又珍贵的文明。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便的酣畅,只有一些孤单的个人,在林原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比如,放假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很多喜欢玩的人和不喜欢玩乐的人,在这一刻,可以理所当然的对家长说,放假了,我可以出去玩/刷微博/玩电脑……就像刚才,爸爸问我初中同学聚会开始了吗,要和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假期的魅力,我对于聚餐一类的事情一直兴趣颇浓,不过跟很久没有联系的人坐在一起吃饭还是有些尴尬。不过话说回来吃饭还是不错的!

  占人问事,几乎是一切古人类群落的共同文化生态,人啊,认识你自己。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7

  《千年一叹》,(余秋雨著)本书主要讲述余秋雨先生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00年这个新纪元到来之际,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探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古文化文明遗存,并从中总结思考这些文明消亡断代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人们(中国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和成见。

  最让我惊奇的是,凤凰卫视竟然有勇气开启”千禧之旅”;最让我钦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这千里”生命’的邀约;最让我自豪的是,这千万里的文化考察印证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最让我激动的是,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在新纪元到来之时圆满成功。一次次从死亡区渡过,那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战。

  考察在一步步艰难的进行。考察团看到了各个国家地区那曾显赫一时的遗址遗存,在那神圣的光环下是一片断壁残垣,很多当地人不觉得稀奇,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新奇与奥妙。伟大的帝王,独裁的法老,智慧的传道者,残酷的战争,复杂的宗教冲突,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类文明或受伤或辉煌。以往的学者,都以为战争对文明既有破坏又有发展作用。可是,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使文明遗址被破坏,使文明渐趋衰落,这结局单调而干涩!战争发生了,胜利者的文化突然成为奴役别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蛮非文明的内容;失败者的文化就会被奴役,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仅仅剩下零星遗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争斗,变得残破而混杂;巴比伦的古文明,由于亚述的淹没,城市被彻底破坏等,这一切战争的恶果,幕幕入考察团的眼,战争一切罪恶的根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华文明。过去,我们保守,我们封闭,在以前人们会否定这样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啊!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状态对文明文化的保护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内部的争斗,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异于波斯帝国的远征,且非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使中华文明葆有生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团亲临古文明发源地后着实领会的。

  阅读过后,我也深刻体会到:文明土壤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生命力。希伯来文明,把宗教这种意识范畴当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没有实际踏实的土壤,处在一种飘荡不定的状态中,很难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从而很难渗透到世界较大范围,它的衰亡是必然趋势。波斯文明依靠居鲁士,大流士来支撑,没有一群人的力撑,这样单薄无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焕新。所以,不能试图让文明成为天才的私人的霸业,而应该让其更具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文明才会显得不那么单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误使人们轻视生命,变得不负责任,厌弃人世,不积极面对现世,逐渐的,使文明的创造者变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严,怎能继续传承?如此可见,文明土壤的选择,对一种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护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误中被创造延续!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大家都会很清楚!

  没有亲身去体味其他没落古文明,就无法更真切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团去到实地,亲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遗迹,所以,对于《千年一叹》这本书,大家有必要看看。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8

  何谓《千年一叹》?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记。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

  《千年一叹》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文明遗迹的经历。当年的行迹遍**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纵观先生一路走过的国家(地区),应该说“景象万千”――崇拜、震撼、忧伤、悔恨、珍惜,错综复杂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声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经历)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腊。文章开篇第一个题目便是――哀希腊。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腊也曾有过伟大的辉煌。因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难逃没落的命运。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经在这片蓝天下屹立了几千年,和远在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一样,都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可是,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个人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埃及就是这样,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建金字塔和战争,它确实已经体力不济,至今还没找到文化复兴的基点。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孙们,早已忘记了过去,他们终日闲散无事,只会“滔滔不绝地讲话”。难怪埃及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别忘记,曾经的文明古国啊!接下来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作者参观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为一种点缀,但文明有最终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杀与反抗的历史。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毁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议的是在约旦的大山里居然还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见,人类的历史比有记载(记录))的.更长,他们一定有更多的经历,更险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形态。

  探寻文明,离不开两伊。他们曾是何等辉煌,可如今呢?贫穷、战争、宗教(教派冲突)等正在无情地摧毁这片土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终,正是文化的彻底覆灭!他们无能保护他们先人留下来的辉煌,即使面对他们的未来(孩子)),他们似乎都无能为力。确实正像书中写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间离了看,他们毫无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处它们却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丽的生命线。

  走过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本应该很美丽的国度,但,其实并不如此。作者来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红堡(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皇宫),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访,拜谒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伟大的恒河畔,观看菩提树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别阿育王。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问题: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忧。他们已经淹没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处废墟,便是一处毁灭,然而在这毁灭之前呢?恐怕没有一丝思考,更没有一声疾呼。因怕玷污对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没有进一步参观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遗址。伟大的阿育王,别了!别了!

  尼泊尔,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尔虽没有伟大的古文明,却有勤劳友善的劳动人民。这里远离愚昧,远离血腥。这里简单自然。在喜马拉雅山下,在幽静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这一路上的感触。

  千年文明,千年追寻,千年思考,千年叹息。曾经的这些文明古国,这些伟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运即:衰败、没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说了这样的一些话: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除此之外,当繁衍过度、消费过渡、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已经构成了灾难。

  周游“列国”之后,该回家了。离别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读懂它。大中华,大中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依靠,我们该为之无限自豪!可,我们有时候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嘲笑它。嫌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次惭愧至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们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提出并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以人民为本,我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

  何为《千年一叹》?跟余先生一起,用脚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横纵对比。庆幸我们还存在,但,我们该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觉!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9

  跟随余秋雨大师沿着全世界的古文明寻访了一遍,意犹未尽,百感交集。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余老一行从中国出发,途径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后返回中国,沿途探访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这些孕育了人类、滋养了地球的曾经辉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断或消失,而孕育这些古文明的土地,现在正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让人扼腕、悲叹、痛惜。

  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林匹亚等等,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满。埃及文明,跟着余老站在雄伟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四五千年来(据考古学家判断,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无数的疑问,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为例,就需要十万工匠建造二十年。但这个简单的算法还未考虑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难题。例如,这些巨大的石块靠什么搬运,又如何搬上去?十万工匠二十年的开支,需要多大的国力支持?而这样的国力在当时的经济水*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很多国际间著名的工程师经过反复推敲、测量,断定这样的工程即使放到现在,调动最先进的器械参与,也会遇到一大堆惊人的困难。而这些,都成了巨大的问号,摆在瞻仰它的人面前,无从解开,似乎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强大的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然而这里四通八达,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极盛极衰的轮回,也使这里成为一个反复拉锯的永久性战场,直到今天。反复的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庞大的**,但都很快被战争所灭。印度文明,一般理解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人、蒙古人相继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隐约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泯灭的,只有中华文明。当读到这些的时候,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是激动,是兴奋,是自豪和对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经年少无知,道听途说的总是,欧洲国家经济如何如何发达,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开放包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被束缚在“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国这等发达国家领先了一百年。我们开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羞愧,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曾滋养了这个星球这片土地的多少儿女。所谓欧洲发达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和中华文明比起来,不过之于喜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抱怨我们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来说,即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传承性,也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底蕴包含的无价财富。君不见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没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并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一次次的辉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宽厚影响着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种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自信无比。

  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观点梳理一下。一是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几大文明的恶战。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地域体量,如果把长江和黄河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文字,却至今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那就是汉字。文字的统一为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的延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四是依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内部战乱也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着,这就铸造了中华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挟。五是依赖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与避免了文化失记。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行于多种古文明遗迹中深深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以贯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明何其伟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许相比于那些年轻的没有历史可记载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承载了太多太多,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它已经承重的无法顺畅呼吸了。但是作为它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帮它卸去种种负重,轻松上路。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应该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我们这些荣耀的后代,可以沿着它本来的脉络走下去吗?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0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