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2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3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4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2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3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4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早就听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这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觉得着实收获良多。李老师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说实在的,我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鼓舞,决定制定看书计划,丰富自己,丰富教学。

  (二)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三)原生态教育语言摘录

  读李老师的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评价的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明白: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1

  最*,我有幸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原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其实不是,书刚刚翻开几页就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动了。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故事,展示鲜活的教育理念。就像书的一开始李希贵老师就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感悟尤为深刻,李老师说用长者的人格、智慧、胸襟、欣赏和尊重去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由此,我想到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费尽口舌,但由于自己言与行不一致,结果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教师*日教育孩子升**时要行队礼和注目 礼,而我们个别老师做到了吗?三个两个在那讲话,这让学生怎能做到?再比如我们教师天天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卫生,见到果皮纸屑要弯腰捡起,而我们老师见到主动拾起了吗?或者让学生捡起,甚至有些老师视而不见,着无形间就给个别学生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XX老师见到废纸都不捡,我也不捡。”试想,如果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或许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颜色,便是什么颜色。可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家长、教师言行的过程。其实,你的一言一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及自己的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章节中,李希贵老师这样写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当读完这段话后,我将教室中的“写字专栏”换为了“我有情我就抒”大专栏,。自从这一专栏开设后,学生的积极性空间高涨,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这样,教室里的一块墙壁,成了学生书写个性的场所,成为他们展现灵性的阵地,成为回说话的教育资源了。我们要妥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得以展现,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尊重选择恰恰使选择者发出强烈的内在的责任感,使之真正清楚学*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他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那我们何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2

  教育家李希贵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这样,我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完了这本著作。每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仿佛我在与大教育家促膝长谈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怀揣着梦想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虽然尚浅,但我却拥有着无限大的`激情。学校领导信任我,任命我为四年级的班主任。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教育,除了学*,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教育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3

  在阅读*当代教育家丛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一、阅读丰富自我

  李老师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拿破仑的《成功的策略》……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其它各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书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李老师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李老师的一句话读了以后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醒;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三、“终点思考”成就幸福人生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四、博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做一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教师,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曾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教师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现实中,经常看到许多活泼好动,虽有些毛病,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一些“严师”训教之后,“效果”显著,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让做的事不做”,或者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有些教师把这种转变效果视为成绩,至于学生们的将来如何,他们则很少考虑。像这样,教师只是把活泼变得安静,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共性的东西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创新人才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师经常愤怒和过分地严格,并把他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广为宣传,直到小巴甫里克小学四年级毕业时也没有什么好转。到了中学以后,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学老师才把小巴甫里克的才能发挥出来,后来巴甫里克成为一位农艺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小巴甫里克从一入学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潜能得到开发,也许他还有可能成为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学家呢。

  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吧!做一个阅读者,远离浮躁与*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4

  “任何一个房子,都不能没有窗户。书之于人,犹如窗之于屋。而读书犹如开窗。”毕业后,很少拿起书本的我终日忙于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见这样一句话,心灵那股激流奔涌而出。身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丢弃读书这一*惯?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深感惭愧,于是重新拿起墨香书本,开始了我的读书旅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万物生灵之本也,难道无生命的教育也须如此吗?如何让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贵老师用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感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答案。用心读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谈谈几点体会:

  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常动笔头写体会。

  我想李希贵老师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博学,才成为了一名教育专家。他善于学*,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领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领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多么有哲理的话语!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心灵被洗涤被陶冶,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不光要读,还要把读来的知识内化到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写反思和总结经验,李希贵老师正是这样做的。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萧山银河小学的章建*校长,在一次校长论坛交流中我有幸听了他做的报告,对我震撼很大,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有灵气的话语才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吸引。我也许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断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团队要这样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动必然会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蚁般渺小。

  二、要让学生幸福地学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育本身越来越人性化,老师的尊严与威严早不是从戒尺与严厉的训斥中而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快乐地学*,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正如李希贵老师所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然而在一切教育行为中,我们都不能忘记要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有的学校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或是亮点工程,或许正验证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让孩子在幸福的情绪中成长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举个李老师的教学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时,为了搞好成绩对学生“严”字当头。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叛逆。以致几个学生在周末偷偷爬墙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师逮住训斥时,学生愤怒地喊出:“老师,除了学*,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学生的反问,对李希贵老师触动很大。是啊,除了学*,我们还要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干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些学生不喜欢的事情?恰在这时,李希贵老师读到了那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在下课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的快乐吗?”当时觉得很有启发,是的,学生在学*的同时应该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宽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5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历过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那么,他如何让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李希贵老师说:“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我人生的哲学命题。”

  李老师办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正是他管理思想的灵魂所在。作为校长,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组织者,更应该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乐的事情。那么,怎样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师的根本目标是教书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既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书育人的归宿。从这个目标出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眼中无差生,牢固树立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的观念,正确处理分层教学与关注全体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强责任,走向成功”。

  但是,这种本应属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爱并非像阳光那样均匀洒向每一个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常常要处理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占用了班级管理中绝大多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任课教师上课最费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如何让问题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我们无可厚非,但对绝大多数同学的忽视却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的原则,但面对教室里几十名生动活泼但性格迥异、学*水*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呢?每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他让你费心费力、焦虑不安。我们应积极想办法应对,不忽略每一个小的进步,不放弃每一次积极的努力,坦诚相待,做到公*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势群体”,他们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学*失去信心和勇气,在集体中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好像比别人矮了半截,*时少言寡语,不愿合群。在不少老师、家长、同学甚至他们自己眼里,他们不聪明,智力不如人。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以期待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学,正是学校的“纸杯DIY社团”活动让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这个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唤醒,内驱力被激发。多给学困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品尝获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时,点滴的进步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自信,从而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成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转化过程,就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扩大的过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其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时对自己作出新的认识评价,从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碍,迈出前进的步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欣赏,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欣赏丰富多彩的生活,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为他们的真诚喝彩,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支持他们充满信心的走向下一个人生驿站。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校园!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实用20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朱者赤,*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的对象。

  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

  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2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提高的结果。

  只有不断学*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3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教育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教育,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教育”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教育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4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5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6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7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

  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8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xx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9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希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市的教育。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李老师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无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对待。决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孩子。这样对孩子不公*,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了所谓的提高学生成绩,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把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练*上,课堂上大量的讲解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非常认真的在告诉学生真理,结果呢?老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兴趣的丧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老师的任务不应该是告诉学生真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品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1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2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3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有幸拜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是那么的清新。这本书是他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潜心实践的结果,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体现。他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他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了我们的教育大有可为。他书中的文字能驱走诸多教育天空的阴霾,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绚丽的阳光。你看这些文字,是春雨无声滋润了物――教育

  无痕,是不动声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呼唤原生态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因为他觉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乐的事,这就是他的动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与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们觉得学*是一种享受。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占用学生自主的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的关头才表现出来,但它确实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赏孩子们,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幸福的学*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4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最*,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5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6

  读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从*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等、公*、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等地坐下交流,*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应当建立在*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7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便不可能提高”。

  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的自**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显示了闪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关于他的学生观的思考

  李老师认为,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写的是一个双休日,作者在公园门口碰到了一位带领上高一的儿子逛公园的朋友,感到非常惊奇。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家长是用逛公园的方式奖励自己的孩子。作者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想到了我们的评价问题,想到了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这就是考试成绩。返校后,作者和老师们一起反思我们的评价问题。这一年,在作者的坚持下,高密一中破格录取了一个叫贺明的学*成绩很落后的学生,录取原因很简单,就是***画画得特别好。进入一中以后,老师们发现,贺明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贺明拉家常,帮助他树立学*信心,并让贺明选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国画悬挂在校园的显眼处。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从次,他加强了自我约束,发奋学*,进步很快,被评为“百优中学生”。后来,他考取了一所美术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8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19

  最*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当老师这么多年,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20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参加远程研修,我有如下感想:

  一.课堂尽量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和直接应用英语的*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做到情景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 on duty today?”“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建立如Daily talk或2至4人一组的“Pair work/Group work.”的Make dialogues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姓名举例法:如在上课时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或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能力,学*态度”来作为确定学*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

  ①复*已教过的语言材料;

  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

  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

  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介绍、操练、练*、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测试、听写、提问等复*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要点”,练*册中的练*,口、笔头练*等加强学*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