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心理学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中成长,能以*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2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有时候,我们根据经验去判断,而忽略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思维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征: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结束后总结。将学*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我很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站在了精分和行为的肩膀上。很多技术其实是精分和行为的技术,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作者:子宁共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3

  色彩心理学的实用性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红色、黄色和橙色使得人们胃口大开;广告牌大多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宣传单上的重要信息用暖色高彩度的颜色突出;化妆中,可以制造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眼影就是后退色;日本传统插花艺术中,后面摆蓝色的花,前面摆红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构造出一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面。

  人们的睡眠质量不仅与自身有关,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不仅与照明的颜色有关,例如:照明的颜色会对人体内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的分泌产生影响,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这种荷尔蒙通常在夜间分泌;而青白色的荧光灯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卧室里最好安装白炽灯或者其他可以发出温暖的黄色和米黄色的灯具。如果挑灯夜战的话,适合荧光灯下工作。还与灯光色彩等有关,例如:蓝色具有催眠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消除紧张感,从而起到镇静的作用。建议蓝色搭配白色和米色为佳,蓝色太多会引起孤独感,冬天会感觉很冷。白色也有较好的催眠作用。绿色也有催眠作用,绿色使得人们从心理上放松。白炽灯、间接照明发出温暖的米黄色灯光以及让人感觉安心的淡橙色灯光都具有催眠作用。当人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看彩度高的红色比较好;红色使人清醒,增强人的紧张感,使血压升高。

  在快餐店、咖啡厅两个地方等人,感受都不一样;在快餐厅等人会使人焦躁,而咖啡厅则更适合等人。餐店的装潢以橘黄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会使人心情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的作用,也会使时间感觉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使人烦躁。水果的.红色和橙色、蔬菜的绿色、红烧肉的红色、生鱼片的白色和黄色配以芥末的绿色、牛肉盖浇饭的黄白搭配让人看了有垂涎欲滴的感觉。相反地,紫色和黄绿色最能抑制食欲,减肥的人们可以尝试。日本料理中,黑色的餐具突出了食物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保险箱的应用很广,保险箱的颜色多为深色,以黑色和墨绿色为主。相同的颜色,色彩明亮程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感觉重,色彩鲜艳程度对重量的感觉影响与色彩明亮程度对色彩的影响道理一样(浅色和鲜艳色彩的包可使人放松)。同等重量的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更重。

  公司的装扮对员工有影响,而会议室的装潢对会议有一定影响。建议公司会议室以蓝色为基调,会使会议效率提高、使人放松;另外员工衣着方面也有注意,红色面积太大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做出决断。青白色的荧光灯会使时间变快,而温暖的白炽灯相反,会使时间变慢。单纯的工作需要最好使用荧光灯,白炽灯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相反,卧室中适合用白炽灯,营造悠闲温暖的感觉。

  人们若想使自己显得苗条,穿着有一定作用。藏青色明度低,为收缩色;黑丝袜也有收缩作用。搭配服装时,若想打造出苗条的身材,建议采用冷色系中明度低、彩度低的颜色;下身穿黑色,上身内穿黑色外搭其他收缩色外套,敞开衣襟效果更好。黑色固然可以显瘦,这是比较普遍的运用;但是黑色可以将包括紫外线在内的所有光线遮断,使光线几乎无法到达皮肤,长此以往,皮肤就会加速老化,产生皱纹,过快衰老,因此不能过多得穿着黑色,可以试着穿着其他颜色的衣服达成很好的*衡。

  我个人赞同色彩心理学的神秘以及实用,因此比较感兴趣。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4

  受益匪浅的一本,10月份入职,想做出一番事业。因为每个行业多少都会有销售性质在,我现在是在百度做互联网运营的,运营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了续约率更高了,客情做得好业绩也就好了。

  不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人,应该把自己产品化,工作的本质是把自己当成产品推销出去。产品时代最好的自我约束就是把产品本身做好,做好了产品但还是要学*话术,积累价值。

  有的人喜欢用蛮力用时间成本去工作,而聪明高效人士用智慧,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做更高质量的事。成功是可以预见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销售不是依靠艰苦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就的,销售是依靠智慧,是依靠动脑,是依靠思考的。

  我去面试阿里巴巴的几个面试官都是从销售做起,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岗。包括我现在工作单位领导也是,不得不说销售岗位磨炼人意志。

  在《财富》500强企业的首*执行官中,从销售领域成长起来的人数超出了从任何其他领域成长起来的人数。

  二八定律: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销售人员中,最顶尖的20%挣走了80%的钱,剩下80%的人只挣到了20%的钱。”

  我进百度第一天公司高层找我谈话,到现在我还记得:你要是每天浑浑噩噩这份工作也不是做不下来,问题是你不能和公司表现差的人比较。要比就和优秀的人比,再做个佼佼者。

  不要跟着那些追随者,他们只是该行业中表现**的人;相反,要追随那些领先者。将自己与那些顶尖的人做个比较。

  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沟通之前先给自己加油打气,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想你能做到,你就能做到。认可自己,学*自己的产品。

  你将成为自己在大多时间里想象的那种样子。这正是由于人内心的那股力量。

  因此,在建立信任和诚信的步骤中,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消除客户的担心,直到客户不再犹豫,接受你推荐的产品为止。

  对于销售的一个最佳定义是:“一种对于热情的传递。”

  积极对待自己,无论何时你感到害怕失败或拒绝,对自己说:“我可以搞定它!我可以搞定它!

  学会设定目标: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且目标是可以量化的。把一个宏大的目标拆解为细碎阶梯的目标,并且要有执行力,用行动为导向。一旦将目标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潜意识会发挥这种作用,一旦你讲一个目标归纳入自己的潜意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达成目标。想象的力量是人类拥有的最令人敬畏的力量。潜意识像是黏土,你可以捏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你要真想要,全世界都会帮你得到。还没得到因为还不够想要。

  对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和客观因素,他们都逐步将其吸纳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

  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本质是交换

  业余销售人员的最大错误是根据自身理由让他人购买,而不是根据那些真正能激发客户行动的原因。

  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因为他们感觉这样会让自己过得更好。

  他可以从你这里购买,从他人那里购买,或者此时此刻干脆不买。

  每次决定购买时,目标客户都想得到尽可能多的满意单位。他想在身体上、情感上甚至精神上都感觉良好。他想在诸多方面都得到满足。目标客户并不在乎你的产品是什么,他只在乎你的产品或服务能为他做什么。每个客户都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当你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将其描绘成能够帮助人们达到更高层次的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你就再一次调动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他对损失和失误的恐惧依然超过你承诺带给他的那些潜在好处。企业家只对销售和现金流感兴趣。

  人们只关心利润,对背后的内部细节并不关心。生意人对如何赢得和节约金钱(或时间)感兴趣。

  人们对办公自动化产品、计算机、服务器、无线通讯、蜂窝电话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不感兴趣。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帮助自己,因为我们做出的任何善举都会循环转圈,再施于我们本人。

  弗罗拉·爱德华兹(Flora Edwards)

  知道目标客户背后购买逻辑比一味地推销付出来的更实际,更有效果。

  他需要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商业决策。

  如果你在和一位行政负责人交谈,那么这个人感兴趣的是降低成本。如果你在与一个搞市场或销售的人交谈,他感兴趣的则是增加销售和随之带来的收入。如果你在和公司老板讲话,那么他想要的则是改进盈亏*衡点。

  如果顾客买,那为什么买,其中的痛点是什么,抓住关键点并加以分析。如果顾客不买,那什么事阻碍,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购买或不买的理由

  所以说再多自己的产品多好,不如去考虑自己的产品能给顾客带来什么实际收益以及解决问题。

  质量不足以说明问题。

  创意销售:了解产品是第一步,是刚需。只有自己了解产品,了解能给顾客提供什么需求和吸引人的竞争力,才能推荐给别人。同样了解对手也非常重要,首先能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你的产品可以满足目标客户的哪些具体需要?

  对销售人员本人的喜爱完全可以变成购买原因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这部分的分值一定要拿到。(送分题)

  有时,竞争优势是某个特性或益处。有时,竞争优势是因为客户喜欢该销售人员胜过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有时竞争优势在于你第一个向他们说明了,因为你的产品,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或工作。

  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一旦你写出问题,接着强迫自己写出20个针对该问题的答案。写的时候,要用针对个人的、积极的、现在的时态。例如,不要写“打更多的电话”,而是写“我每天多打5个电话”。你的答案越细化,这些答案就会产生越多想法。

  这是一种激发创造力、提醒新机会到来,进而加速你在销售生涯中取得成功的最强大方法,称为“20方案法”

  即从你嘴里说出的最初15~20个字会为你接下来的谈话定下基调

  记住,你卖的不是一项产品或服务,而是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针对一个实际需求的满足。

  《盗梦空间》经典: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灭你。潜意识的力量不可限量

  无论是什么,只要我们将它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不断想象并注入情感,都会在某一天成为现实。

  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

  之前写的毕业论文《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顾客忠诚度》里面研究过这一点:如果顾客对某个企业有了忠诚度,可以忍受一定程度上的失误和瑕疵。

  如果客户喜欢你,细节就不会妨碍销售过程。但是,如果客户对你的态度是中立甚至负面的,细节就会成为销售道路上的绊脚石,并常常让销售化为泡影。

  更好的方法是,针对不同的购买者做出四种独立的销售演示方案——分析/思考型、敏感/关系型、领导/驱动型以及社交/成就型。

  时间是每一个人最根本的资源。

  时间的乘法运用!学会跨界

  ①在有效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在时间上的痛苦是无法因为时间长而可以完全忍耐了的。但空间不同。

  ②在同样一段时间产生的收益多元化,获得更多的价值。

  去有魅力的公司,不要选择钱的维度,不是在替哪个公司干活,时间花进去了看得到的能拿到,看不到的我也能拿到。而且有可能在跟未来能影响我一生的人在协作。

  ③花一份时间,复印了无数份收益。

  例如写作,演讲。特别爱表达,特别爱输出。

  ④找未来的时间要价值。未来价值的预期,把自己当成上市公司。做一个靠谱的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案。给周边人一个确定性预期。

  ⑤买别人的时间节约自己的时间。

  购买服务的本质:买别人的时间。

  你的时间是你销售的全部,也是你的基本资产。

  这也是我毕业无论如何要进全国500强的原因之一。考虑到机会成本,一个人越有能力,反而去了一个下行公司,这个人的损失越大。其次大公司,排名靠前的公司,人才密度通常比别的要厚。

  一个人可以去上最好的大学,获得最好的教育,拥有最卓越的才干和能力,但是如果他与不成功的人群相处,他同样也会变成一个失败者。

  杰出人士的标志是他们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拒绝在自己的标准上让步。

  大自然是蒙混不得、欺骗不得的。只有在你付出代价之后,它才会放手,把你努力争取的目标给你。

  拿破仑·希尔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核心点:1—对顾客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自己尊重,为自己打气。

  2—知道顾客的痛点,知道自己销售的产品能给顾客带来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推销,没有人想被推销。

  3—节约自己的时间,变成更优秀的人,与强者比肩。不与弱者对比。

  4—给自己定目标,利用潜意识去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努力奋斗。

  5—用行动为导向,简历计划后去具体实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早点开始、勤奋工作、适当加班、热爱工作。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5

  学校在暑假给每个教师都发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我认真拜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多。本书主要有两篇内容:教师发展和积极心理学。教师的困惑和应对策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播种幸福的价值观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不苟言笑,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这些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教师要快乐生活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作为数学教师,令我头疼的是学生的计算。每次当我改学生计算的时候,学生有时错很多,我都大为恼火。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当然,我也好几次因为这个情况,到了半夜也没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虑当中,那段时间也是很不开心。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6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室自*,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2)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菁华6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最*学*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

  总之,通过这次学*,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3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的心理特点。幼儿学*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4

  学*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公司和提出人就共同出资创建新公司。并保证三年工资。假如失败了,仍可以回到公司工作。对于新创立的'公司,不但给予资金的支持,还给予经营与财务等必须的人才的支持。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创新是创造性活动,探索新事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成功与失败、风险与收益同时存在。我们不但要重奖成功者,也要正确对待失败和公正评价失败者,对于历经艰辛努力、兢兢业业的开拓者,虽然暂时失败了,我们也应该给予奖励。不仅仅是肯定开拓、敢冒风险与挑战精神,更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可见,给予正确的激励措施,我们将收到丰富的效益,就如日本富士Xerox公司一样,最终走向了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激励措施都会收到积极的作用,有的却收到了异样的效果。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一次缺*、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该校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为何失败了呢?

  由于管理者未明白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当今社会,讲究人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更完美的心理上的激励,这将比物质上的激励更有效。合理利用激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那样我们就将会收到其带来的丰厚效益。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于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来说,该怎样相处呢?

  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4、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

  5、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三、总结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生动有趣,并且和生活联系紧密,记得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管理心理学则在这百分之八十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现在自我管理中,与他人的合作中,更体现在步入社会后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日后我将会更多的关注这门学科,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奋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5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过程和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6

  今天与一个学生的爷爷聊天。我们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时,他讲到这么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照顾,同时在当地就学。孩子很文静也很用功,学*一直不错,班主任也很喜欢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长。他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对孩子的学*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这个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换了一个班主任。这个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长职务给换了。孩子从此对学*失去了兴趣。而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觉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别看经济实力挺强,但每个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不重视精神追求。因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他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学校教育的轨道,与他们混在一起,那“腐烂”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后来终于离开了学校,造成了很大的遗憾。

  这件事让我想起*来读《教育心理学》时里面讲到个体差异的认知风格和学*风格。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时,讨论认知风格和学*风格的重要性时,假设这两种风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老人的孩子书读好的时候,基本上是认知风格在起作用;而当书读不好的时候,正是学*风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学*上遭遇“滑铁卢”。

  可见,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3)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1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自己要写一篇读后感。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惯的。一旦形成*惯,这些好的*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2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 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3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4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5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__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4)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5)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 (菁华3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1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的心理特点。幼儿学*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2

  学*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而言,选择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学*,生活中,还是在未来要加入社会,开始工作后,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最广泛,对我最有帮助的一门科目。“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我对自己日常生活、学*,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方面,更能帮助我更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同时,当我们身处某一个团体时,管理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使团队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一、如何做好团体工作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职工行为。把组织目标变成每个职工自己的需要,把企业的利益与满足职工个人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职工积极地、自觉地努力工作。这就是激励在团体工作中的功能。

  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大一时我加入了某院科协秘书部,我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协在安排干事工作时没有能够统筹安排好各个人的具体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谁有空谁去做。结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几个人,有些人总是没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长的人员选择上,它过早地透露出了倾向,导致其他成员消极怠工,甚至辞职。在下学期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员缺乏,很多工作都无法及时完成。该院科协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更没能充分利用激励的功能,导致日常工作的不顺利。然而怎样正确运用激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实施"关于事业风险投资与挑战者的纲领计划"。如果公司员工的新事业构思被公司采纳,则公司和提出人就共同出资创建新公司。并保证三年工资。假如失败了,仍可以回到公司工作。对于新创立的公司,不但给予资金的支持,还给予经营与财务等必须的人才的支持。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创新是创造性活动,探索新事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成功与失败、风险与收益同时存在。我们不但要重奖成功者,也要正确对待失败和公正评价失败者,对于历经艰辛努力、兢兢业业的开拓者,虽然暂时失败了,我们也应该给予奖励。不仅仅是肯定开拓、敢冒风险与挑战精神,更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可见,给予正确的激励措施,我们将收到丰富的效益,就如日本富士Xerox公司一样,最终走向了成功。

  然而,并非所有的激励措施都会收到积极的作用,有的却收到了异样的效果。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一次缺*、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

  该校管理者的激励措施为何失败了呢?

  由于管理者未明白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当今社会,讲究人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给予员工更完美的心理上的激励,这将比物质上的激励更有效。合理利用激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那样我们就将会收到其带来的丰厚效益。

  二、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心理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以定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以一定的情感为纽带,人们在共同活动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在性质、方式和过程完全相同的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政关系、经济关系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际关系却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人际关系具有情感体验的性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对于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来说,该怎样相处呢?

  1、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各的人,你给小李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刚强而倔强的同事,他给小李提意见,可能单刀直入,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子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同事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个提意见的方式不一样之外,还看到他也和你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同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2、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3、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爱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4、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

  5、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是指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所说的待人的'别,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三、总结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生动有趣,并且和生活联系紧密,记得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管理心理学则在这百分之八十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体现在自我管理中,与他人的合作中,更体现在步入社会后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理中。日后我将会更多的关注这门学科,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奋斗。

拖延心理学读书心得3

  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种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人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6)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份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1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室自*,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3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4

  一、拖延是什么

  1.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根本而言,拖延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2.“拖延怪圈”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①最开始接到任务时,不太着急

  ②时间又过去了,回顾自己浪费掉的时间你后悔不已,除了任务,你会突然什么事情都想做

  ③随着时间流逝,事情仍无进展,你开始感到惭愧,开始自责,心情跌落到谷底

  ④最后关头,巨大的压力让你坐立难安,你可能觉得剩下这点时间根本完不成

  ⑤无论选择放弃还是坚持,最后你都在筋疲力尽和如释重负中*乎瘫痪。你再也不想多经历一次这样的折磨,你发誓下一次一定早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拖延怪圈以不再拖延的誓言结束,悲剧的是,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蹈覆辙

  二、为什么拖延

  1.拖延最可能的成因:

  ①对成功信心不足

  ②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③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④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2.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3.拖延的根源:

  ①情绪根源

  ②时间感偏差,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③生物学根源,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④人际关系根源

  4.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是一件令人兴奋而有趣的事情——不否认,不遗忘,不判断,而是如实接受,好好利用

  5.因害怕失败而压抑自己的人往往以一种宽泛的方式来定义“失败”。当他们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时,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

  6.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

  ①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

  ②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犯错极为在意。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

  7.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识别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一种是成长心态

  ①固定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挑战的时候,你必须一而再地证实这一点。

  ②成长心态认为: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在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者更擅长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

  8.何谓成功?克雷瑞是拖延心理的一个研究员,她把成功定义为“及时追随目标”。及时追随目标会将你渐渐引向其他定义的成功,它也可以让你在付出努力的时候能感受到成功。

  在“及时追随目标”这一点上比以前做得更好本身就是成功。许多拖延者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内心往往处于冲突之中。他们害怕成功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的一面,而他们自己对此常常毫不知情。

  9.对成功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成功需要太多努力

  ②成功会有人受到伤害

  ③成功是禁区

  10.当你明白你可以与成功共存的时候,成功并不会给你带来自己所预想的灾祸,你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更加顺利

  三、怎么对抗拖延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而不是抽象而模糊的目标。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而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地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着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时相当有意义的。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时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物,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时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5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6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室自*,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7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8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自己要写一篇读后感。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惯的。一旦形成*惯,这些好的*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9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10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得性勤奋的概念,同*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7)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1

  假期里,我阅读了与自己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过程和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必须学*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相信做好这些,教师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3

  开展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学的气质是指人的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4

  教师和班主任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寒假中又认真研读了一遍《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更进一步了解书中知识的真谛,受益匪浅。

  一、真正用心去发现学生,教育好学生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仅靠我们用眼睛,更需要用“显微镜”。一个好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多,能把学生教育好的信心就越强。教育心理学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显微镜”,把我们的眼睛擦亮了,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人欣赏,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教师在*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内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当我们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会觉得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可爱。

  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学生的潜能是隐藏在其身体内部,在其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无形的潜能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需要教师来开发的,所以我们要去做发现者,挖掘者。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大方得体的仪表,更重要的是去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哪些富有灵气的学生身上,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还有很多,学生的进步也就越多。

  二、做学生的守护者,用心呵护学生成长

  学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就像一株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小草,只要风一吹,他就会随风摇摆,甚至会被大风折断。作为教师,怎样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首先,真诚*等对待学生。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做事往往出现既不听你的,也不顶撞你,很是头疼。这就需要你及时去*等真诚的与他们沟通,结果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其次,换个角度去看学生,去体现一个教师的大智慧。如果教师带着“悲观”的眼镜看待学生,可能很多学生肯是调皮、扰乱班级秩序的同学;如果换上另一副眼镜,可能看到的就会是他们的热情、活泼、上进。因而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角度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新鲜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的做好这项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巧妙的利用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那么教学可能会出现神奇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很多时候会对各自的学与教的角色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面对相同的重复的东西。教师给自己换个角色,让学生也给自己换个角色,巧妙运用这种转换,能够更加深入的走入学生当中,知道学生需要的东西而去给予他所需要的。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为人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管理中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指引学生发展。很多时候,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的身体力行感染着学生。榜样的树立是做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作用。除了正面的`榜样引导,我们教师还要注重困境当中的挫折引导,挫折教育,是学生在学*生活中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问题怎样很好的得到解决,才能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在挫折教育引导中还要注意各种各样的误区,如对学生奖励不当,当学生只克服一个小小问题后就大加奖赏,这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有形奖励而放弃任何困难。

  就引导策略而言,疏比堵更有效。引导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是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所以,变限制为引导,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在现实教育中意义是巨大的,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向应该怎么样堵住这个缺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缺口越堵越大。因为我们在强迫学生在作出某种选择,学生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因而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都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对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生活当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人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对他的印象,这个印象我们称为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让人感知最深、记忆最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教师进入课堂开始第一节课开始,教师的第一印象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心理趋向,最终影响到教室的教学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读,再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与不足。能够正确的去把握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方法,引领教师快速的发展和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学生走向**、走向完善的发展总趋势是一定的,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可教育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5

  作为一名第一次教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菜鸟班主任,内心无比忐忑。此时,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寒假假期共读一本书,还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就如及时雨一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翻开目录,快速浏览一番,我已经深深地被这本书给吸引了。

  就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们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长迅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都出现了如下现象: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的衣着打扮、流行事物,沉迷于网络游戏,懵懂地与异**往、不可自拔,叛逆、顶撞父母,还有的盲目补课,焦虑考试。作为班主任,我深知教好课的同时更要育好人,日常开展德育工作,九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已经不能支撑我,急需一些强有力的教育理论知识来给予我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这本书不正是给我准备的吗?

  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用通俗的话语向我们讲解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影响,我收益颇丰。在阅读第二篇第二节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中,陶老师讲到教师更大程度上存在对学生问题的研究,容易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就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以为直接指出学生在学*过程中存在的阅读、书写等方面的问题能让学生明白,也节约时间,多的是严厉的要求、指责和训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教育教学中我更应该立足学生的成长阶段,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以积极的思想去肯定学生的立场与行为,再进一步指出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想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积极改变的地方。

  再者就是现在升学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比自身,现在孩子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起点,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对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各种形式的辅导、考级给孩子的精神增加了压力,而家长也认为只有课下多辅导才能学有所成,使学生日常乃至周末为辅导、考级而奔波疲倦。作为一名老师,看了陶老师写的第二篇第六节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我会借助一切机会讲给家长们听一听,培养孩子兴趣的前提是让孩子情绪放松自由地去学*,而不是为了考级、升学而学,虽然不能左右这种形式,但我也想要更多的去改变家长的思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学生。

  读完此书,给我很好地上了一堂积极心理课,给我的教学方式一次新的洗礼。作为一名教师,今后,我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让学生从我身上感受到快乐、阳光的生活态度,一步步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让自己通过多学*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