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1

  最*,深入研读了刘晓东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结合自己30年的工作实践,深刻感受到儿童教育在目前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惑。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人类智慧的表达和反应。中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西方文化一味的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环境破坏,而*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与善统一。那么,*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众说不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是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从三四岁开始幼儿教育,幼儿开始逐渐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他们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想象,而且开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开始成熟,开始萌发创造性的思维,操作动手能力开始形成,这时**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和探索,而不是限于表面知识的记忆。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学*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会非常浓厚。

  孩子们会对音乐产生热爱、对动植物表现出关心照顾、对天文地理产生兴趣和疑惑,并力求追问为什么。那么,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为孩子营造温馨、生动的文化环境。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应该把生动鲜亮的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体验、探索。

  (1)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创设科学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纸筒制做望远镜,可以提供木块、小钉、小锤,教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桌椅子、小床等,培养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通过玩泥、玩沙还可以培养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利用磁铁做钓鱼游戏,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

  (2)文明的行为举止,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惯。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规则来明确,要做到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劳动*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2、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孩子到了两三岁,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问:太阳为什么会下山,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我们不妨就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来,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简单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爱思考、爱学*的好*惯。

  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不妨从神话传说和故事开始,引起孩子对天文地理的浓浓兴趣,比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然后再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种情况进行逻辑性的讲解。有的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实物,比如圆形的水果、球来进行实验,既能让孩子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孩子天文兴趣,也可以从地理知识开始。因为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让孩子从身边最熟悉的天体地球开始,容易让孩子接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告诉孩子地球的构成,大陆和海洋的比例,再大一些的孩子幼儿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地震的原理等。

  3、培养孩子的思维独创性。

  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打断孩子的自由发挥。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说的话的百依百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和研究的课题,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遵循的规则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促进儿童的进步成长。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2

  寒假里学*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点,将*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的一面,值得我们**学*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3

  拿到《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看其名字,对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淡而又不起眼,而且对书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来是以前看过类似内容的书,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吧。也一直提不起兴趣去看它,因为粗粗的翻阅了一下,给我的印象就是枯燥与乏味。后来,开始去仔细地拜读它,也纯粹是为了完成“寒假作业”的动机。但是,当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章章的、逐篇的往下读时,却越发地被其中的观念、看法、想法所打动,而且,会不自觉地与自己对儿童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联系起来。

  “儿童是谁”,乍一看,似乎被这个问题所迷惑,儿童就是儿童,还会是谁呢?带着这个疑问去看,才豁然明白。作者是借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的观点来阐释“儿童是谁”的。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之师……把这些“儿童是谁”的称号放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身上,仔细地对照,谁说不是呢?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里,有你想不到的水果汽车,有美丽的彩虹桥,有海里的住宅小区……你能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吗?

  孩子们会与鸟儿对话、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你能说他们不是自然之子吗?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上的种种事物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他们会问: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你能说他们不是思想家吗?

  孩子们的生活是天真烂漫,率性而动的,而成年人确是刻意追寻规律,甚至追求功利。就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所以,谁说孩子们不是“**之师”呢?

  是呀!如果我们每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都把孩子们看成是梦想家、艺术家、探索者、游戏者……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老师来看待,放下我们的架子,谦逊的面对他们,那么,我们一定将在儿童那里发现一个清新的世界。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1

  最*,深入研读了刘晓东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结合自己30年的工作实践,深刻感受到儿童教育在目前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惑。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人类智慧的表达和反应。中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西方文化一味的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环境破坏,而*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与善统一。那么,*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众说不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是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从三四岁开始幼儿教育,幼儿开始逐渐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他们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想象,而且开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开始成熟,开始萌发创造性的思维,操作动手能力开始形成,这时**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和探索,而不是限于表面知识的记忆。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学*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会非常浓厚。

  孩子们会对音乐产生热爱、对动植物表现出关心照顾、对天文地理产生兴趣和疑惑,并力求追问为什么。那么,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为孩子营造温馨、生动的文化环境。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应该把生动鲜亮的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体验、探索。

  (1)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创设科学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纸筒制做望远镜,可以提供木块、小钉、小锤,教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桌椅子、小床等,培养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通过玩泥、玩沙还可以培养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利用磁铁做钓鱼游戏,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

  (2)文明的行为举止,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惯。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规则来明确,要做到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劳动*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2、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孩子到了两三岁,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问:太阳为什么会下山,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我们不妨就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来,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简单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爱思考、爱学*的好*惯。

  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不妨从神话传说和故事开始,引起孩子对天文地理的浓浓兴趣,比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然后再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种情况进行逻辑性的讲解。有的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实物,比如圆形的水果、球来进行实验,既能让孩子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孩子天文兴趣,也可以从地理知识开始。因为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让孩子从身边最熟悉的天体地球开始,容易让孩子接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告诉孩子地球的构成,大陆和海洋的比例,再大一些的孩子幼儿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地震的原理等。

  3、培养孩子的思维独创性。

  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打断孩子的自由发挥。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说的话的百依百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和研究的课题,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遵循的规则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促进儿童的进步成长。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2

  寒假里学*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点,将*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的一面,值得我们**学*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3

  寒假前,我们学校发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我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这本书,对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帮助。我对第一章“儿童是谁”中的第八节“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第二章“儿童文化”很有感触。

  一、儿童获得文化的途径。

  从儿童期的特点看,家庭是儿童文化*性获得的最重要的文化场。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儿童不仅从这里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也从这里获得对外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因而,家庭是人的一切发展的根基,是人一生中精神世界及行为方式的第一源头。家庭对儿童文化*性获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的熏陶与继承,包括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伦理观念、风俗*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由于家庭对人的影响的首发性、直接性、深刻性和长期性特点,家庭成为了儿童文化*性获得的第一影响源。

  当儿童学会走路,他的活动范围即从家庭迈向了社区,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比如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等,但这时儿童是作为边缘人、旁观者的身份参加的,他对文化的感受与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模仿和熏陶而获得的。

  当长到一定年龄后,儿童便进入幼儿园、学校进行学*时,儿童的身份与以前不同,这时他是作为学校的主人和学*的主体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的。学校则通过教育帮助儿童获得相应的文化*性。

  此外,个体的人格倾向、主观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选择,规定着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与结果。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可分为自在与自觉两个层次。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决定了儿童个体与外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处于由自在向自觉水*过渡的阶段。

  二、儿童文化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天性是不可教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以人的'天性为根基为前提的。天性的生成是由生命的进化历史决定的,是经自然选择的,因而是自在的合规律合目的的。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当尊重天性。

  儿童文化*性的塑造,首先应当了解儿童,了解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需要与成长的规律。蒙台梭利将儿童的需要视作来自生命的呼唤,认为孩童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于一种神圣的力量。所以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教师与**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是一种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的过程。她说,“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因此,顺应儿童天性,**首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者。

  三、我们要不断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

  儿童成长的文化场是一个大的教育空间,包括正式教育空间、社区教化空间和家庭教养空间。现在的社会文化使得原有的文化场以及其间的文化关系发生了巨变,昔日一元、静态与封闭的文化场,成为了多元、动态与开放的文化场,文化间关系由疏远、隔离与封闭走向了开放、沟通与互动,这些变迁导致原有大教育空间的震荡,对一直以来*惯于自在状态下的儿童文化*性的获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大文化指的是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乡民的生活文化,不同文化间应当互动互补、和谐共荣。现在的儿童成长于其中的文化场是一个“大文化”与“小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文化场,包括了托幼机构、学校、社区和家庭等。有研究显示,根据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标准,*托幼机构的一切都是严肃的、墨守成规的,过分注重学业方面的问题。在日本的幼教机构中,儿童的活动是没有受到控制的。美国的幼教机构将社会价值放置于自由、独立自主和个体之上。这个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与包括幼教机构在内的各级生态系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上的一致,并通过微观生态系统影响儿童的行为。幼儿园课程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更新幼儿成长的文化场应当从这些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着手,关注其中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从而来不断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1

  最*,深入研读了刘晓东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结合自己30年的工作实践,深刻感受到儿童教育在目前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惑。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人类智慧的表达和反应。中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西方文化一味的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环境破坏,而*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与善统一。那么,*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众说不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是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从三四岁开始,幼儿开始逐渐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他们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想象,而且开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开始成熟,开始萌发创造性的思维,操作动手能力开始形成,这时**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和探索,而不是限于表面知识的记忆。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学*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会非常浓厚。

  孩子们会对音乐产生热爱、对动植物表现出关心照顾、对天文地理产生兴趣和疑惑,并力求追问为什么。那么,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为孩子营造温馨、生动的文化环境。

  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应该把生动鲜亮的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体验、探索。

  (1)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创设科学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纸筒制做望远镜,可以提供木块、小钉、小锤,教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桌椅子、小床等,培养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通过玩泥、玩沙还可以培养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利用磁铁做钓鱼游戏,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

  (2)文明的行为举止,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惯。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规则来明确,要做到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劳动*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2、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孩子到了两三岁,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问:太阳为什么会下山,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我们不妨就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来,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简单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爱思考、爱学*的好*惯。

  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不妨从神话传说和故事开始,引起孩子对天文地理的浓浓兴趣,比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然后再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种情况进行逻辑性的讲解。有的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实物,比如圆形的水果、球来进行实验,既能让孩子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孩子天文兴趣,也可以从地理知识开始。因为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让孩子从身边最熟悉的天体地球开始,容易让孩子接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告诉孩子地球的构成,大陆和海洋的比例,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地震的原理等。

  3、培养孩子的思维独创性。

  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打断孩子的自由发挥。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说的话的百依百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和研究的课题,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遵循的规则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促进儿童的进步成长。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2

  寒假里学*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翻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点,将*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的一面,值得我们**学*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

  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3

  拿到《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看其名字,对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淡而又不起眼,而且对书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来是以前看过类似内容的书,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吧。也一直提不起兴趣去看它,因为粗粗的翻阅了一下,给我的印象就是枯燥与乏味。后来,开始去仔细地拜读它,也纯粹是为了完成“寒假作业”的动机。但是,当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章章的、逐篇的往下读时,却越发地被其中的观念、看法、想法所打动,而且,会不自觉地与自己对儿童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联系起来。

  “儿童是谁”,乍一看,似乎被这个问题所迷惑,儿童就是儿童,还会是谁呢?带着这个疑问去看,才豁然明白。作者是借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的观点来阐释“儿童是谁”的。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之师……把这些“儿童是谁”的称号放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身上,仔细地对照,谁说不是呢?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里,有你想不到的水果汽车,有美丽的彩虹桥,有海里的住宅小区……你能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吗?

  孩子们会与鸟儿对话、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你能说他们不是自然之子吗?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上的种种事物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他们会问: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你能说他们不是思想家吗?

  孩子们的生活是天真烂漫,率性而动的,而成年人确是刻意追寻规律,甚至追求功利。就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所以,谁说孩子们不是“**之师”呢?

  是呀!如果我们每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都把孩子们看成是梦想家、艺术家、探索者、游戏者……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老师来看待,放下我们的架子,谦逊的面对他们,那么,我们一定将在儿童那里发现一个清新的世界。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1

  *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2

  翻阅完整本书籍,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乐”这一章节中,马修斯由一个故事引发问题,与孩子们讨论“花到底会不会快乐”。虽然短短半个小时的讨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却有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多样化的观点。的确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学*与成长中,往往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更需要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最后,马修斯根据孩子们的讨论编写了故事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很满意,但是却有一个十岁半的孩子唐纳德明显不满意,并且提出了质疑。然而唐纳德并没有要求马修斯帮他解决问题,想要自己处理。这让马修斯很感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这样,要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让孩子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发问。无论故事如何完美,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者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引发的质疑,这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

  在“欲望”这一章中,马修斯又提出了“植物是否有想法或欲望”的问题。这一次是拿两组课堂讨论做了对比。一组是在波士顿由二十位**做的,一组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由七位小学生完成的。事实证明,小孩子能比**更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儿童拥有浩瀚的想象世界,也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而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保护他们自由地想象。

  “帆船”这一章特别有趣。文章中唐纳德和达波的辩论最是精彩。不仅趣言妙语不断,而且还能够出色地利用各种类比来反驳对方。没错,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谈总能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思想或许更加深入和开放。

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3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儿童故事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儿童故事读书笔记1

  今天我们学*了《渔夫的故事》,被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深深的感动了。故事里讲了一个渔夫有一天打前三次网一无所获,第四次的时候打上来一个黄铜瓶,打开锡封后跑出来一个魔鬼。

  可是,魔鬼不但不谢渔夫,而且还想吃提渔夫。勇敢的渔夫不但不害怕,而且把魔鬼骗回了黄铜瓶,封上了锡印,把它封到了海里。

  联想起胡教师上课时的提问,我不禁脸红了。胡老师说:“假如我们碰到险恶的环境,或者是一条凶恶的狗,我们会怎么办?”当时我怔住了,这能怎么办啊!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被一只大黄狗追着咬了两口,我怕得要死,吓得哇哇大哭,一点办法也没有。

  胡老师说了,渔夫和魔鬼相比,力量差得太远了,可是他并不慌乱,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制服魔鬼的办法。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虽然世界上并没有魔鬼,但作者却告诉了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是啊!当我被狗咬的时候,能和它讲道理吗?能求它施仁慈吗?当时我就应该想办法,听说狗转弯不行,当时我折着跑不就更好吗?

  也许真的不好吧?

  又听说狗是怕人的,当你向它冲去的时候,它逃跑得比你快,如果我当时勇敢的.向它反冲过去,怕的也许就是那只狗了。

  唉!又想起了同学们常念的顺口溜:“困难象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一切“魔鬼”,凶恶的野狗,就是那一个个困难,“你强它就弱”。我们一定要勇敢起来,战胜所有的“魔鬼”。

儿童故事读书笔记2

  我读过了《女娲补天》的故事,不禁被女娲的善良和正义所感动。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故事又看到女娲的电视剧,每个版本的情节不同,但大结局还是一样的,女娲为人类才牺牲身体去补天。

  毕竟这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但是这样一个传说能够这样广为流传,今天我想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女娲的来历,我得知这个传说故事有些是假的有些事是真的,我想大概是原人类想像出来民间故事的,不过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我相信你们被这故事感动。

儿童故事读书笔记3

  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 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儿童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儿童教育读后感1

  蒙田,在他的《自画像》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性情嘛,半开朗,半忧郁,合乎多血质与激动之间。”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留恋,而他的《随笔集》却成为了世界名著,这位怀疑论者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哲人。批评他的人却说,书中谈论自己不多,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文章缺乏条理,粗野生硬,乡里乡气等等。在崇拜与批判的两种声音下,我揭开了《随笔集》的第一页“致读者”,其中写道:“你不应该把闲暇时间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真逗,不让读者读,那又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写道:“我知道什么?”奇怪,既然不知道什么,又为何写上堂堂的几本书?他如鱼得水地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在现实与理想的门槛上来来*,将自己与世界结合的完美无暇,这个历史老头着实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来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么吧!他知道“危险的谈判时机”、“坚毅”、“友谊”,还知道“良心”、“儿童教育”、“想象力”、“衣着*惯”……芸芸众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所不知,他从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从古埃及到法国,波澜壮阔,旁征博引。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的教育水*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副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儿童教育读后感2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过程中,慢慢品味着《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台梭利的观点,她认为:“与儿童接*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唤醒了**的观念、牺牲的观念、无私的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我们做教师的都要善于向孩子学*,教学相长,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为他们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他们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

  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佳佳,6岁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妈妈闲聊中,她妈妈说:“在培养和教育佳佳的过程中,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个学*成长的过程。比如: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倍加宠爱,万分呵护,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缺少爱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傲性格,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例子。所以在佳佳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注意有任何好吃的东西,必定要让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分享,有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愿意配合,我就给他们讲道理,统一认识,一致行动,渐渐地佳佳就知道有吃的就要给大人留点。”她还说:“有时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佳佳就会问我为什么?我就给他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行动不方便,我们应该爱护他们,有人给我们让座,我也告诉佳佳一定要对让座的叔叔阿姨说“谢谢”。以后再坐公交车,孩子一看到有老人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们让老爷爷坐吧”。时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不少年轻人见到有老人或幼儿上车依然稳坐泰山,我就庆幸我的孩子没有成为他们这样的无“爱”一族。我要让我的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体贴别人。我就是这样,在教佳佳怎么做的同时,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孩子,所以,在佳佳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

  正是如此,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除了对孩子言传身教,更要掌握教育孩子的多种方式方法。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读读儿童文化书籍,了解孩子的游戏,走进儿童的世界。看到孩子的略些进步,要鼓励和放大,看到集体的进步,及时鼓舞,为大家凝聚一种动力。少一些硬生生的莫名言语,少一些干巴巴的表情,少一些踌躇的忧心,少一些“不留情”的训斥,少一些挺起腰板地否定,多一些心灵的呵护,多一些善意的安慰,多一些弯腰抚摸,多一些共同的兴趣话题,多一些谦虚,“谢谢你给老师指出的问题”、“你真能干”“我要向你学*”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儿童教育读后感3

  当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迅猛发展之时,18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发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运动的弄潮儿,《爱弥儿》这本著作中正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卢梭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展现了当时人文主义的特点,是对封建专制下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的开创。他掀起了教育领域“*式”的革命。

  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他写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反对传统的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压抑儿童天性的古典教育,强**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其中他提出的消极教育、自然后果法直观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帮助使我感受很深。

  消极教育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爱弥儿》中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看作**,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一点与我国清代教育家王阳明的观点颇为相像。王阳明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要尊重儿童玩耍的权利,让他们创造并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

  对于每个人而言,未来总是无法预料和遥遥无期的。因此教育者不要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毁掉孩子的童年,这样的儿童只是成为教育者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迈克尔·杰克逊童年的悲剧造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迈克尔一直认为自己那段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八岁时开始与成年乐手合作排练,父亲非常严厉,在他犯错误时或者表演未达到预期时就会用剥了皮的电线抽打他;为了惩罚他的扭捏,把他扔进女生的化妆间。殊不知这些都是对年幼的迈克尔的侮辱。一代巨星根本没有童年,很明显他的人生是残缺的,他本人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要把赚来的钱给孩子们建乐园,想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东西都弥补回来,却也因此惹上了官司,最终伴着遗憾而死。可见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育者,没有任何理由去剥夺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无论出自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观念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孩子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奔跑,玩耍的年纪被送去了各种各样的补*班、培训班、辅导班。孩子们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房间里,却无比向往窗外的蝴蝶和盛开的花朵。这些最终都可能导致孩子们厌学,反感父亲,甚至讨厌这个世界,以至于小小年纪便跳楼自杀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不正是“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的悲剧吗?所以请不要再以所谓的“为他们好”的理由而给他们套上枷锁了。教育者要尊重童权,释放儿童的天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

  自然后果法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少年儿童的理智尚处于所谓“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从而自行改正。儿童毕竟是儿童,他没有像**一样的理解力,当他做错事时,他也许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当父母或他人教给他道理时,他们不但不会理解,可能还会产生对这一事物的谬误。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劳的。自然后果法强调“自然”,让孩子顺应自然规律去成长,当然就是做得好有好结果,做的不对,要承担后果。这就是成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难,这个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孩子长大以后能更顺利的应对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孩子不吃饭,父母围着转”的现象。孩子不爱吃饭,父母总是耐心的这么哄那么劝,企图让孩子吃饭,无意识地把孩子吃饭的事情外化到了父母身上,不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这样父母就要承担一个后果:孩子吃不吃饭,由我来承担!孩子也会养成一个观念:我吃饭是为了父母吃的,我很不喜欢吃饭。若是采用自然后果法,孩子到饭点不肯吃饭,还拿零食当饭吃。父母首先要用*和的语气告知孩子:“宝贝,现在你不吃饭,那么等饭点儿过了,你会觉得饿,那个时候想吃就没人给你做饭吃了。”还有:“不吃饭的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然后询问孩子:“你听懂了吗?现在你要好好吃饭,一会儿不饿,还有零食吃。你选择哪一个呢?”如果孩子仍然不吃饭,妈妈就把他的饭碗收起来,不再去理睬孩子。等孩子饿了要吃零食,父母要无奈地对他表达遗憾的心情说:“怎么办?没有饭了,而且不吃饭是不能吃零食的。”但这个时候,孩子一般会选择哭闹来使父母妥协,父母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一定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下次他就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要自己来承担“饿”这个后果的。那么他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在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这个道理。我想也许这个做法会比父母苦心讲大道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一本书。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直观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直观教育是运用演示具体事实和人物事迹的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直观教育包括实践教育和图象演示教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教育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在大脑中留有生动、具体和直接的形象。这对于当今的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变形记》这个节目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节目组就是运用了“直观教育”这一理念直接将城市里拥有某些不良*性的孩子和农村里面条件艰苦,却拥有着美好品德的孩子相交换去体验各自的生活。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不知生活的艰苦,不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光,甚至染上很多不良的*惯。当他们去到农村,亲眼看到那里的生活是如何的,那里的孩子是怎样生活,读书的。他们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做一下农活,去靠着自己的力气生活,才会体会到原来他们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白白得来的,而是父母一点一点辛苦为他们创造的。他们才会心存感恩,从而转变自己的观念,去改掉他们自身不好的*惯。

  在一期节目中,城市主人公李宏毅曾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深度宅男,虽拥有俊朗的外表,优越的嗓音条件,但他就是吃不了苦。曾经在韩国试训过三个月,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放弃了韩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了农村之后,他反而显得很懂事,可能是懂了原来其他人的生活条件如此恶劣,自己所受的苦也许根本不值一提,在结束节目后,他去参加了艺考,如今已经有多部作品。如今,李宏毅已经成为了新生代偶像的储备力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让儿童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回归自然,自己去学*和锻炼,去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这就是“直观教育”的强大力量。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育要顺应儿童自然天性,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要崇尚自然、*等、自由。这不仅是对当时的腐朽的教育的批判,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当今的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6)

——儿童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儿童读书笔记1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对我有了很大的启示。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主要讲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爱还有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友情。这本书写了让人尊敬的校长、有正义感的卡隆、还有刻苦学*的泼来可西等等。

  有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有一个叫泼来可西的孩子很可怜,家里还很穷,他的爸爸天天喝酒,嗜酒如命还不务正业,家里只要有钱就买酒喝,每次醉醺醺地回到家还无缘无故地打泼来可西,打得一块儿青一块紫的,但是他从来也没有责备他爸爸,却在同学们面前说他爸爸从来都不打他,他学*也很刻苦,在这种环境下能考到90分以上。有一次,督学找到了泼来可西的爸爸并教育了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听了督学说的话以后,就再也不喝酒了。《爱的教育》里头还有许多家境贫困和刻苦学*的故事。 看看我,家里什么都有,可妈妈要是不催,我就懒得动手,我现在不光要刻苦学*,还要有效率。

  《爱的教育》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希望你们在假期也看看这本书。

儿童读书笔记2

  孩子有自己的声音,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哈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哈克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

  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当然,哈克在最后用行动成功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儿童读书笔记3

  这段时间阅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这本书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本书,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总之,我读了《儿童如何学数学》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7)

——儿童教育读后感 (菁华3篇)

儿童教育读后感1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书中“儿童是**之父,儿童是**之师”的说法吸引了我。我们**,比儿童高、比儿童大,而且,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又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我们往往看不起儿童。然而,儿童也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与儿童接触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

  记得有一次,我在布置活动室,墙面上有一根很细很细的透明胶,于是我将它撕了下来,因为手边没有垃圾桶,于是,我想,就将它贴在边上的柜子上,而像芝麻一样大小的一点点纸头,我却直接将它用指甲刮在了地上,我想,贴完以后,我应该就不管这些,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吧。而这些,被边上的小朋友看见了,一个小朋友马上过来说,老师,要不要帮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去,我却一愣,忘了哪里有垃圾?小朋友能深深记得,保护环境,保持整洁,有垃圾就一定要扔进垃圾桶的道理,而我,作为一个大人,作为一个老师,却因为垃圾小,而想“蒙混过关”,“放”在地上后就置之不理了,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学*。而还有一次,午睡的时间到了,一个小朋友由于洗的被子没有干,所以没有带来幼儿园,本想让他借边上小朋友的一起睡,但考虑到其他小朋友可能不乐意的话,回去告诉家长后,家长也会有意见,所以还在犹豫是让他坐着还是让他睡,结果,有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休息?”我说,“他没有被子,没地方睡了吧。”刚说完,几个幼儿都表示可以把自己的床借他们一起睡,我们在想帮助别人时,总是考虑这个考虑那个,反而帮不成别人,我又从幼儿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帮助别人其实很简单,给别人带来了方便,解决了别人的困难就行,自己做出点牺牲也是没关系的。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说过,说母亲和父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说,儿童是**之父,是儿童创造了**,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是婴儿创造了**。是婴儿吸收了周围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我们要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儿童,我们将在儿童那里发现一个清新的世界。

儿童教育读后感2

  《家庭和儿童教育》是马卡连柯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一本著作。马卡连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在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足见他的才能早就被人们刮目相看了,他的教育生涯被分为三个阶段,前后两个16年。

  第一个16年,他一直工作于一所铁路小学,在这所学校里他从教师很快就做到了校长,而且在这一时期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尤其是高尔基的作品。他把高尔基看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和行为的典范,把高尔基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自己处理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之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切都对马卡连柯的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16年的开始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叛乱造成战火连绵不断,使许多青少年成了孤儿,流落街头。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目不识丁,毫无责任感,以乞讨、偷窃、暴力甚至卖淫为生。就是这些孤儿,没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没有一定的正确引导。就是在那个艰难的情况下,马卡连柯创造了工学团,当时国内的整个情况都非常艰苦,很多人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马可连柯所到工学团时,这里的一切全都是破烂不堪的,所有的设备都被破坏了,甚至连果树都已被挖走,生活和教学用品一无所有。第一排学员都是犯过刑事案件的少年。马卡连柯一方面既要解决学员的吃、住、穿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同他们身上存在的懒惰、偷盗、破坏纪律等恶*做斗争,但是马可连柯以自己辉煌的教育实践表现出了一位进步教育家的胆略和大无畏精神。正是马卡连柯的这种始终如一的乐观精神,坚定了他的献身精神。他与学员们一起忍饥挨冻,喝一样的稀饭,穿同样的破衣烂鞋,有一段时间甚至领不到分文薪资,但是他依然乐观地和大家吃住在一起,表现出了非凡的吃苦耐劳精神。马卡连柯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关于“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的诺言,全身心地投入集体的建设中,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假日。

  16年的呕心沥血,马卡连柯在苏联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把三千多名流浪汉和少年违法者进行教育改造。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其中不乏优秀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科学家,有的成了英雄和模范。学员们把马可连柯看作自己最敬重的师长,最亲爱的兄长、父亲,最亲密的朋友,看作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就是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他想到了孩子成长离不开的环境——家庭。

  马卡连柯尖锐地指出,“这是家长所能给予自己的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关于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毒死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这本书中马卡连柯用生动的事实说明盲目的母爱是把母亲变成孩子们的女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正在把孩子变成家庭的暴君。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去追求为父母带来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应首先有权享受幸福。马卡连柯说:“必须教育孩子关心父母,培养孩子产生一种纯朴的自然的愿望,让他们在父亲或母亲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自愿放弃自己的欲望。”

  家长一定要宽严有度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制定一定的纪律,然后让孩子们一定要严格认真执行这些制度,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孩子才能够养成一定的纪律性,总而言之家长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不至于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废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孩子们永远的成长基础,所以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儿童教育读后感3

  当英国的资本主义革命迅猛发展之时,18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发动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运动的弄潮儿,《爱弥儿》这本著作中正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卢梭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展现了当时人文主义的特点,是对封建专制下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的开创。他掀起了教育领域“*式”的革命。

  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他写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反对传统的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压抑儿童天性的古典教育,强**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其中他提出的消极教育、自然后果法直观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帮助使我感受很深。

  消极教育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爱弥儿》中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看作**,把孩子看作孩子。”这一点与我国清代教育家王阳明的观点颇为相像。王阳明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要尊重儿童玩耍的权利,让他们创造并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

  对于每个人而言,未来总是无法预料和遥遥无期的。因此教育者不要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未来而毁掉孩子的童年,这样的儿童只是成为教育者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迈克尔·杰克逊童年的悲剧造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迈克尔一直认为自己那段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八岁时开始与成年乐手合作排练,父亲非常严厉,在他犯错误时或者表演未达到预期时就会用剥了皮的电线抽打他;为了惩罚他的扭捏,把他扔进女生的化妆间。殊不知这些都是对年幼的迈克尔的侮辱。一代巨星根本没有童年,很明显他的人生是残缺的,他本人是不快乐的,所以他才要把赚来的钱给孩子们建乐园,想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东西都弥补回来,却也因此惹上了官司,最终伴着遗憾而死。可见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育者,没有任何理由去剥夺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无论出自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一观念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孩子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奔跑,玩耍的年纪被送去了各种各样的补*班、培训班、辅导班。孩子们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房间里,却无比向往窗外的蝴蝶和盛开的花朵。这些最终都可能导致孩子们厌学,反感父亲,甚至讨厌这个世界,以至于小小年纪便跳楼自杀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这不正是“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死。”的悲剧吗?所以请不要再以所谓的“为他们好”的理由而给他们套上枷锁了。教育者要尊重童权,释放儿童的天性,还给他们一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

  自然后果法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少年儿童的理智尚处于所谓“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从而自行改正。儿童毕竟是儿童,他没有像**一样的理解力,当他做错事时,他也许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当父母或他人教给他道理时,他们不但不会理解,可能还会产生对这一事物的谬误。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劳的。自然后果法强调“自然”,让孩子顺应自然规律去成长,当然就是做得好有好结果,做的不对,要承担后果。这就是成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难,这个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孩子长大以后能更顺利的应对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孩子不吃饭,父母围着转”的现象。孩子不爱吃饭,父母总是耐心的这么哄那么劝,企图让孩子吃饭,无意识地把孩子吃饭的事情外化到了父母身上,不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这样父母就要承担一个后果:孩子吃不吃饭,由我来承担!孩子也会养成一个观念:我吃饭是为了父母吃的,我很不喜欢吃饭。若是采用自然后果法,孩子到饭点不肯吃饭,还拿零食当饭吃。父母首先要用*和的语气告知孩子:“宝贝,现在你不吃饭,那么等饭点儿过了,你会觉得饿,那个时候想吃就没人给你做饭吃了。”还有:“不吃饭的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然后询问孩子:“你听懂了吗?现在你要好好吃饭,一会儿不饿,还有零食吃。你选择哪一个呢?”如果孩子仍然不吃饭,妈妈就把他的饭碗收起来,不再去理睬孩子。等孩子饿了要吃零食,父母要无奈地对他表达遗憾的心情说:“怎么办?没有饭了,而且不吃饭是不能吃零食的。”但这个时候,孩子一般会选择哭闹来使父母妥协,父母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一定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下次他就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要自己来承担“饿”这个后果的。那么他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在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这个道理。我想也许这个做法会比父母苦心讲大道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一本书。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直观教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直观教育是运用演示具体事实和人物事迹的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直观教育包括实践教育和图象演示教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教育对象获得感性认识,在大脑中留有生动、具体和直接的形象。这对于当今的教学也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变形记》这个节目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节目组就是运用了“直观教育”这一理念直接将城市里拥有某些不良*性的孩子和农村里面条件艰苦,却拥有着美好品德的孩子相交换去体验各自的生活。城市里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不知生活的艰苦,不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光,甚至染上很多不良的*惯。当他们去到农村,亲眼看到那里的生活是如何的,那里的孩子是怎样生活,读书的。他们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做一下农活,去靠着自己的力气生活,才会体会到原来他们幸福的生活并不是白白得来的,而是父母一点一点辛苦为他们创造的。他们才会心存感恩,从而转变自己的观念,去改掉他们自身不好的*惯。

  在一期节目中,城市主人公李宏毅曾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深度宅男,虽拥有俊朗的外表,优越的嗓音条件,但他就是吃不了苦。曾经在韩国试训过三个月,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放弃了韩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到了农村之后,他反而显得很懂事,可能是懂了原来其他人的生活条件如此恶劣,自己所受的苦也许根本不值一提,在结束节目后,他去参加了艺考,如今已经有多部作品。如今,李宏毅已经成为了新生代偶像的储备力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让儿童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回归自然,自己去学*和锻炼,去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改变自己,这就是“直观教育”的强大力量。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育要顺应儿童自然天性,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要崇尚自然、*等、自由。这不仅是对当时的腐朽的教育的批判,开创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而且对当今的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