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1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学家用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理想国》读书笔记2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书笔记3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书笔记4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书笔记5

  《理想国》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但里面写的还是柏拉图的思想。书中记述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理想国》并非是一本让人逗乐的读物,它是一本某些程度来说比较“无趣”的书籍,读它的时候不要一目十行,应慢慢地看。

  柏拉图在里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他把公民划分为卫国者、护国者和生产者。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哲学家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公民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成为护国者和生产者。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其中最高统治者是哲学王

  而什么是哲学王呢?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接受过包括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等教育的人;是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善良的人;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这样的一个角色和*在《君主论》中推崇的君主形象,或*历史上对贤主的幻想都具有不少的相同之处,这样一类统治者角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英统治的最高权力应该属于各方面达到最优的精英。

  坦白地说,仅以个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统治者相对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按照这些哲人的设定,这样的统治者几乎可以等同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让这样的一个人来治理国家,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但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哲学王”,还是贤明的君主都面临着巨大的选任问题即如何才能确保选出的每一代统治者都能达到这个高度?个人素质不同于做试卷,素质或者说能力是极难量化的,即使真的存在这么一位“哲学王”,我不认为有方法可以永远确保把它找出来;另外,在以前、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物质资料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类的追求,即使“哲学王”没有私心,谁又能确保其他人的想法呢?人类的历史不断地证明了,残酷的斗争中活下来并取得胜利的,往往并非是高尚、公正之辈。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教育和认知,他提出“洞穴人假设”即:‘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无法走出洞穴,于是只能通过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的一面墙壁上的影子来了解外部世界。“世界在他的说法里被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洞穴人未出去之前以为自己所处的就是全部的世界。如同《楚门的世界》里,那个专门为楚门打造的世界一样。在他的假设里,第一个出去探索并回来告知其他人,却在最后被怀疑的众人砸死了,而随着在洞穴里的人自己走出去,他们也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本来是虚假的。那第一个出去的,如同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的布鲁诺,可以说是探知先进真理的殉道者。人都会有对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的探知,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物种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是智者。**洞穴人的失败即是揭露真相被外力所迫害的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事先就能预料到的,因为想要一条既有利于公共又无碍于自身是极其困难的,故只能取舍一二。

  当然我觉得探究何以确定我们存活的世界呢?庄周梦蝶,是蝶变庄周,或是庄周成蝶?

  与之相对得,柏拉图把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灵魂的认识,使灵魂逐渐趋向于“善”的要求。

  当趋向“善”时,即当事物状况最佳时,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变或影响。例如,强壮的身体不易受饮食或劳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阳光、风、雨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的心灵不也是一样的吗?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改变的。

  他说:“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他认为假如在不恰当的时机做一件事,那这件事会必败无疑。

  他的金钱观也颇值得借鉴。财富所能带来的最大福祉,就是它能够极大的增强人们心灵中的宁静感。凡是通情达理的人,他在钱财上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是其最大的好处还是问心无愧,没有恐慌和忧虑。

  之前看我是演说家,有一集专门就是讲好人难做还是坏人难做。我当时就觉得很诧异,因为我觉得是什么人才会觉得:做坏事比做好事难?

  我觉得答案是显然的,

  因为人做坏事,用柏拉图的话说“不义之路如*坦大道,离家只有咫尺之远,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破坏欲;但做善事,接*美德之时,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及诱惑,用柏拉图的话说”如登山的小道,崎岖无比。”所以,从一个的心理来看,做好事是对自己的克制,做坏事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谁难谁易可见一般。

  不过很多时候,**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做好人,或者说按柏拉图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美德之人”可能在金钱上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益处。所以,他说老好人在清贫中养老是不容易的,但有钱的坏人老了肯定不会心安理得。为的是心安。

  教育使认知能力得到正确方向的使用,一个这样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文教氛围浓厚的国度也真能算是理想国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6

  不久前,历史课程学*内容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高贵的谎言。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 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读书笔记7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之称是否依旧*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想国》读书笔记8

  《理想国》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但里面写的还是柏拉图的思想。书中记述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理想国》并非是一本让人逗乐的读物,它是一本某些程度来说比较“无趣”的书籍,读它的时候不要一目十行,应慢慢地看。

  柏拉图在里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

  他把公民划分为卫国者、护国者和生产者。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哲学家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公民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成为护国者和生产者。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其中最高统治者是哲学王。

  而什么是哲学王呢?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接受过包括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等教育的人;是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善良的人;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这样的一个角色和*在《君主论》中推崇的君主形象,或*历史上对贤主的幻想都具有不少的相同之处,这样一类统治者角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英统治的最高权力应该属于各方面达到最优的精英。

  坦白地说,仅以个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统治者相对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按照这些哲人的设定,这样的统治者几乎可以等同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让这样的一个人来治理国家,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但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哲学王”,还是贤明的君主都面临着巨大的选任问题即如何才能确保选出的每一代统治者都能达到这个高度?个人素质不同于做试卷,素质或者说能力是极难量化的,即使真的存在这么一位“哲学王”,我不认为有方法可以永远确保把它找出来;另外,在以前、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物质资料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类的追求,即使“哲学王”没有私心,谁又能确保其他人的想法呢?人类的历史不断地证明了,残酷的斗争中活下来并取得胜利的,往往并非是高尚、公正之辈。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教育和认知,他提出“洞穴人假设”即:‘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无法走出洞穴,于是只能通过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的一面墙壁上的影子来了解外部世界。“世界在他的说法里被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洞穴人未出去之前以为自己所处的就是全部的世界。如同《楚门的世界》里,那个专门为楚门打造的世界一样。在他的假设里,第一个出去探索并回来告知其他人,却在最后被怀疑的众人砸死了,而随着在洞穴里的人自己走出去,他们也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本来是虚假的。那第一个出去的,如同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的布鲁诺,可以说是探知先进真理的殉道者。人都会有对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的探知,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物种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是智者。**洞穴人的失败即是揭露真相被外力所迫害的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事先就能预料到的,因为想要一条既有利于公共又无碍于自身是极其困难的,故只能取舍一二。

  当然我觉得探究何以确定我们存活的世界呢?庄周梦蝶,是蝶变庄周,或是庄周成蝶?

  与之相对得,柏拉图把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灵魂的认识,使灵魂逐渐趋向于“善”的要求。

  当趋向“善”时,即当事物状况最佳时,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变或影响。例如,强壮的身体不易受饮食或劳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阳光、风、雨等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的心灵不也是一样的吗?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改变的。

  他说:“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他认为假如在不恰当的时机做一件事,那这件事会必败无疑。

  他的金钱观也颇值得借鉴。财富所能带来的最大福祉,就是它能够极大的增强人们心灵中的宁静感。凡是通情达理的人,他在钱财上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是其最大的好处还是问心无愧,没有恐慌和忧虑。

  之前看我是演说家,有一集专门就是讲好人难做还是坏人难做。我当时就觉得很诧异,因为我觉得是什么人才会觉得:做坏事比做好事难?

  我觉得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人做坏事,用柏拉图的话说“不义之路如*坦大道,离家只有咫尺之远,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破坏欲;但做善事,接*美德之时,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及诱惑,用柏拉图的话说”如登山的小道,崎岖无比。”所以,从一个的心理来看,做好事是对自己的克制,做坏事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谁难谁易可见一般。

  不过很多时候,**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做好人,或者说按柏拉图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美德之人”可能在金钱上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益处。所以,他说老好人在清贫中养老是不容易的,但有钱的坏人老了肯定不会心安理得。为的是心安。

  教育使认知能力得到正确方向的使用,一个这样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文教氛围浓厚的国度也真能算是理想国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9

  1.“各种天赋……一起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是罕见的,各种天赋大都是分开的”,是的,自然界本身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优秀都集中于一身的,老虎是没有翅膀的,鱼儿是离不开水的,人呢,力大不如牛,快跑不如马。

  2.“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很有道理!所以,很多时候,特别是由亮(或高、内)至暗(或低、外),或由暗至亮处的时候,不要慌张,不要瞎看,要定定神,要定定睛。

  3.同样的音乐,到达不同的耳朵、心灵,其感知、感受是不同的。

  4.“智慧和控制管理最好来自自身内部,否则就必须从外部强加”,是的,自觉、自律、自制、自学,……的确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有效的,更是美好的。

  5.处惊不慌,处变不乱,是好品质,个人如此,国家如此,社会也如此,优秀的民族都如此。

  6.劳逸结合,工作之余,和古人谈谈话,又何尝不是快乐呢?

  7.“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这是《理想国》全文结束的一段话,读完全文,我体悟到了八个字:正义、善美、智慧、和谐。

《理想国》读书笔记10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恰恰相反,*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1)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1

  第三卷主要主要还是探讨城邦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首先是界定“音乐”即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称赞地狱,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护卫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质。虽然苏格拉底本人承认,《奥德赛》里面写地狱恐怖的也有好诗,但是作为一个执政者,为国家利益仍然不许人们听这样的故事;②要“从词汇中剔除可怕、凄惨的名字”;③删去英雄人物的号啕痛哭,删去挽歌。因为人们总是善于摹仿的,护卫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从统治者,牺牲小我、成就“共和国”,因此就尤其不允许情感泛滥。于是节制和理智就成为护卫者的优秀品质,而国王的自我节制就是控制饮食和肉体上快乐的欲望;由此可见,号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会使理想国中的人堕落;④对于诸神之中最伟大的神尤其不应该写得太无神的庄严气象,以致唉声叹气;也不允许把英雄描写得卑鄙贪婪、蔑视神、人;⑤不应该常常大笑,除了要有节制,还是要有节制。正如第二卷所说“节制与正义”是好的,虽然艰苦;⑥真实高于一切。“虚假”可以留给医生和统治者,医生以其为药物,统治者用来应付敌人,应付公民,而普通人则不允许欺瞒,否则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轻人认为神明会产生邪恶,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对于要描写的“人”,必须要正义。以上就是苏格拉底提出对于城邦里“故事”内容的要求。

  接下来讨论故事的形式与风格。风格分为三种:一为简单叙述,即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与其讲述;二为摹仿;三为两者兼备。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教导人们尽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尽量使用叙述语言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隶、坏人、鄙夫、铁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苏格拉底极度得歧视女性和奴隶,而且他认为简单叙述适合君子,而摹仿适于小人,尽管摹仿更有市场,但不符合统治政策必须清除。但是苏格拉底不是很极端,对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压,“为了对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某种程度上来看,理想国和《1984》还是很像的。

  风格之后,二人开始讨论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这一部分却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探讨,而是讨论哪种形式才更适合于城邦的统治。曲调方面,仅留多利亚调和佛里其亚调,一刚一柔,能够恰当地摹仿人们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的声音。至于乐器,留下长笛、七弦琴、七弦竖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时节奏必须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乐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词”。这样才能够“净化”成功,并认为“只有通过‘清洗’产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国的街头原来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这个时候的理想国忽然刮进一股“巴赫金旋风”,民众起义推翻统治者,要求建立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又丰富得世界,那样苏格拉底就疯了。但可惜的是,教育从娃娃抓起,民众早就丢掉捍卫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归正传,因此,诗人必须使年轻人进入健康之乡,从童年时就耳濡目染,与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然后苏格拉底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爱”。正确的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因此城邦法律“一个爱者可以亲吻、昵*、抚摸被爱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与被爱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触中,他也永远不许有任何越此轨道的举动,否则要谴责他低级趣味,没有真正的音乐文艺教育”,“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所以柏拉图之爱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对于美和智慧的爱。

  谈完音乐教育,接下来是体育教育了。对于身体锻炼,苏格拉底认为“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一个人要做到这些,之后就不必过分担心身体。而“对于体质不合一般标准的病人,不值得去医治他,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什么用处”,多有纳粹风格。同时城邦也必须有“好的”医生和法官,法官必须年纪较大,否则无法辨别正义与不正义。

  在心灵和身体两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二者不可有偏颇,必须将爱智和激情和谐起来,否则非“野蛮而残暴”即“软弱而柔顺”。只有二者和谐,才能更好为城邦服务。

  最重要的,城邦还需要一个统治者。“群龙无首”的理想共和国一定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统治者的条件比较苛刻,年纪要大一点,而且是“最好的人”——护卫者中最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的人,而且随时接受考察,同时还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统治者选拔助手,依据的事简洁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谈到对于护卫者的法律。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因为如果“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能再搞政治做护卫者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整体采取对话的形式,开篇又有着与主题看起来并无多大相关的场景介绍、寒暄和使读者们略有些不知所云的开场白,这并非毫无意义。对话,尤其是日常的对话,反而更接*智慧的本质和政治学(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政治动物——人的本质。我们每天都活在的这个世界而非智者们臆想的理性人、无知之幕或者其它什么假设,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

  这一篇对话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克法洛斯和其继任者波勒马霍斯似乎与苏氏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开始以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不过马上不再坚持,波勒马霍斯则自动放弃了这个观点)。这一点作为伏笔,实际上在整个《理想国》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说,理想的城邦必须由哲学家们采用“讲假话”的方式才得以构建。那么,说谎的手段是否会演化成目的呢?苏氏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在“正义”的考虑范围之内。

  克法洛斯的朦胧的正义观似乎应该得到关注,因为到后来苏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发现城邦的正义在何处时,所指的“各司其职”正与克法洛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每个人得到他所应得的,处于他所应处于的。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正义观的正确性?毕竟,某个接*于真理的观点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认同,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构成我们的世界。

  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这是《理想国》的原则之一。把持正义者有必要利用人们的无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导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实质上,对于这一点的同意基于人类普遍赞同的两个前提和一个仍有争议的假设。前提是:1、绝大部分人类无知,如洞穴中之人,无力认识到真相之所在;2、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幸福。问题在于:幸福究竟是否为一种终级价值?(边沁似乎理直气壮的回答说:“是”,然而这出自像他那样思想者的本意吗?幸福有统一标准吗?)另外,最为人关注的一点是:幸福是否在于一类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学家)引导常人向其迈进,在途中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问其理由如何?《理想国》似乎表明,这不现实。

  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隐含了这样的前提:正义有益。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

  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

  色拉叙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无礼的却极为有力的一种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

  苏格拉底马上敏锐地抓住一点:统治者会犯错误。既然犯错误后统治者的意志违反其利益,那么正义岂不是变做违反统治者利益的事?

  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而苏格拉底马上又反驳: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注他人利益的。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色拉叙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艺,即牧羊人的技艺关注的实际并非技艺服务者的利益,这很好地阐述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这两者重合,他也必须意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于一个群体的人都无法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实行某种程度上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

  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句话说,我们选择正义,是否因为不是或者不仅是正义有益,而且是因为它本身值得选择?当我们如那个悲惨的正义斗士一样时,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

  阿得曼托斯更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之利益实际使人追求伪正义。

  正义本身值得选择似乎隐含了这一点: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

  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城邦与灵魂对应,而且城邦更大,正义作为一种美德更易观察。实际上,这是不是说,正义只有在一个好城邦里才可实现呢?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但是,这个逻辑前提,即个人灵魂与城邦是对应的关系,这一点是否为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这个前提假设实际是一种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都接受了这个假设,所以在后来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例如:最好的城邦应该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之统一),以及实行*,都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在格劳孔的论述中已经指出了,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相对应的,幸福却并非相对。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

  整个《理想国》不可能注意到这个问题。

  下面苏格拉底对城邦简单地作了一下分类:健康的(猪的)、纯洁的(战士的)和美的(哲学家的)。在建设美的城邦中尤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即美和节制的教育。这其实是强盗和武士的区别——是否具有对美的崇敬。同时,这种教育本身有赖于*,因为共产从根本上消灭欲望。

  接下来就是正义的发现,作为重头戏此段文字有着极为戏剧性的效果——对于那些智慧并无那样高级的读者来说尤其如此。正义是什么?它一直在我们讨论的话题里面。它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有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是正义,只有三者都具有才可能有正义。

  这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节制),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甚至不是出于自愿)的是*的不正义。

  联系到韦伯的“铁笼”概念,这种不正义的阐发确实发人深思。诚然,专业化(在此可将其看作把某种美德持续发扬光大)使人类的物质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相应的,正义和诸如此类的价值观,是不是更难达到了,是不是逐渐被极端的工具理性和*不正义取代了呢?(联想到*的*和苏联的高压控制)自由主义之所以兴起的深层原因,是否该向这个方向追溯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了克服这种不正义,要求每个人在其所应在的位置上,统治者所应做到的包括:在较高阶级实现*(克服欲望、不伤害羊群),保证城邦不过大(够大且统一),使黄金归黄金、白银归白银、青铜归青铜、黑铁归黑铁。

  接下来是对于两性*等和*的描述。因为对*等的概念不甚明确,苏格拉底只给出了“应然”的说明,而这说明也是基于“好的城邦应当符合自然”这个前提下的,我们只需注意这一点和前文“最好的城邦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实际上遥相呼应就可以了。

  然后是民族主义的描述。对于希腊的和非希腊的严格区分实际上隐含了柏拉图自己似乎也不甚明确的民族主义论断。根据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处于悲惨的战争状态的描述,要使一个城邦如一个个人一般统一,关键在于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的危机教育,使他们深觉得有外敌入侵的危险而有必要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而且越是要求高度统一越应这样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之后苏格拉底给了正义崇高的独立的“理念”地位,也许因为他发现要说明正义自身值得选择而不仅仅是有益,必须这么做。此处是否是奥克*所说的“唯理主义”的表现呢?有可能。

  接下来一段论述非常重要:现实城邦转变为好的城邦的途径是*与哲学的统一,但是所有人很快注意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苏格拉底在此实际上给出了好城邦的两点天生悖论:

  1、好城邦不可能实现于野蛮人中,但是已受文明开化的人由于*惯了坏城邦的统治,对于哲学家是有敌意的。

  2、哲学家与城邦的天性又是相悖的,即使能够说服大众接受哲学家统治,哲学家也不可能被说服统治城邦。那么,谁来迫使哲学家统治城邦?

  答案是苏格拉底的逻辑前提假设!!!假如个人的灵魂与城邦对应,那么个人的正义显然有赖于城邦正义的实现。为此,哲学家为了成为哲学家(也即实现正义),必须担负起统治城邦的责任。柏拉图精心的设计到哲学王的论述一段,实际上达到了高峰。

  至此《理想国》中重要的值得分析的部分可以说暂告一段落。其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学的高峰有如沧海桑田变换后被洋面淹没大半的山峰,尽管残留部分伟岸雄壮依旧令我们赞叹不已,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它目前不过是一个岛屿。在此我们以《理想国》结尾一段话作结,并向已逝去的伟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格劳孔啊,这个故事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没有亡佚。如果我们相信它,它就能救助我们,我们就能安全地渡过勒塞之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不管怎么说,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国》读书笔记3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读书笔记4

  《梦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梦想。柏拉图心目中的梦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梦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梦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梦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5

  读完《志向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诞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仔细细致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一直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索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志向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才智。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志向国与志向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化、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绽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化问题以及男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志向国与志向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盛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须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许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意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志向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好像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

  因为原先那志向的国家的财宝已经不够用了”,“假如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需的范围”,“于是斗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斗争说明得清清晰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志向。苏格拉底又认为,保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毅,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志向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志向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志向国能否建立抱质疑看法,但苏格拉底围绕志向国与志向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羡,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宏大理想的智者内心的呼喊啊!随着志向国与志向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看法。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化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华蜜,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行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情愿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志向国》还有许很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汲取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接着传承,接着在历史长河中闪着刺眼的光线!

《理想国》读书笔记6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之称是否依旧*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想国》读书笔记7

  《志向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经常在字里行间静静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简单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究可那终归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渐渐的前行,那样收获的或许才更多。

  在《志向国》里苏格拉底刚起先探讨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或许这是浮躁或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信任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剧烈的向往与憧憬!可他认为肯定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将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终说“让我们恒久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我很喜爱,或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爱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宏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才智尽管没有特地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志向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烁着西方哲人的才智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志向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阅历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赐予友人,把恶赐予敌人、帮助挚友,损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详细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洁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详细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志向国》的正义论与洞窟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志向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绽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阳明,或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或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育或明或暗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或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阳明大家许多人或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溢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斗争期间日本人特地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也许了解了一下阳明,明白了其宏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挡我们去观赏他的宏大。

《理想国》读书笔记8

  当之无愧的是哲学经典。想象当时的那个时代,能有这等思想、创见和逻辑能力堪称大师。有人说这部书可能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就像《论语》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但是我更赞成是柏拉图思想的'观点,只是他通过苏格拉底同他人对话辩论的方式写作,当然这其中或多或少存有苏格拉底的部分思想。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就像*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关系,起初一看确实对应工整、时代也相*,但若仔细推敲他们互相的关系、著作及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他们还是不能对等的,当然若从方便记忆的角度看,却是可以的。

  首先,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刚开始读看到读者评论说文中都是无聊的逻辑推理和验证,“太无聊了”,而放弃了,对此我只能表示呵呵。因为我认为,既然你选择读《理想国》,必定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更知道它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且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怎能不认真对待,最起码也得奋力读完吧。至少对我个人而言,以前只是听说其大名,但一直是高山仰止、不敢亵玩,而今鼓起勇气却是战战兢兢,我是抱着一种敬畏之心去尝试这项努力的,我想见见这个庐山真面目,免得最后被人讥笑读了几十年的书,连这么有名的《理想国》都没读过,岂不丢人。于是端正心态,铁心将其读完。

  虽然,在读的过程中有过畏难,也有许多困惑,但读完后却觉得味如品茗、心旷神怡,收获很大。它也并不那么费解和令人难以接受,它虽做的是哲学思辨,但以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比喻贯穿始终,使人沉浸其中如入桃花源。

  其次,它的论辩由浅入深,由小见大,从低到高。先从正义与非正义的命题开始,到妇女与儿童的培养,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等,逐步走向深入,最后为我们勾勒了三类政体——寡头政治(以个人攫取财富为目的)、民主政治(追求极端自由)和僭主政治(通过战争手段达到集权统治)的不同惨景,为我们展示了它们的不足和不足取,并为我们描画了五类人,即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且按照出场顺序进行了排列。讲述了人的三类部分或三种不同的人即欲望(爱钱或爱利)、爱胜(爱敬)和爱学(爱智)之间的激烈斗争,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人——至善者,什么是最理想的政体——王政,什么是快乐——停止痛苦,保持健康。

  最后,很多人说《理想国》是乌托邦,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虽然描述的是一种很理想的国家,运行很理想的政治体制,拥有很理想的人民,最后达到很理想的生活——幸福的彼岸。其实作者在文中承认这种理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也很难实现,但他只是通过分析探讨其反面不利的因素,并尝试予以克服和纠正,达到逐步完善的目的。我觉得它不像桃花源那么人间仙境,那么可望不可及,反而是很有政策指导意义的,即使不能实现,也向美好*了一步。理想不理想,就看人心中是否有梦想。

《理想国》读书笔记9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1」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

  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4」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5」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6」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8」所以这种学*是不够的,还要学*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9」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读书笔记10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2)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1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书笔记2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比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总可以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希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现在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己或者别人的选择,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己的对于神的不同的选择造成的彼此的不同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么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择!是的,法律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在我们自己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己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己的对于自己的选择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己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己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择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己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己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择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么理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3

  自我克制最重要的是做到克制饮食等肉体上享受的欲望。

  我们必须先要知道正义究竟是什么,正义给正义者带来什么利益,不管他被认同是正义与否。

  故事和诗无非讲的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

  精心培养的人或是期待成为好人的人,我们就应该反对他们模仿女人,女人经常容易和丈夫争吵,不敬鬼神。

  吃饱饭之前讲道德还是吃饱饭之后讲道德?

  人最爱的东西往往都是那些与自己利益相关,关系到自己得失的东西。

  贫穷和富裕都会让技艺退化。

  人应该具备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每个国家里的人只做分内的事。每个人不做别人的事,也不让别人做自己的事。

  欲望的最终目的在于得到,它不会有太多其他的要求。大家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东西是好的。

  一个认为自己待遇不公的人,他的情感也会因此激动发怒,随后他会站在自己认为正义的那方并为其作战,他会很奋力的争取胜利。

  好多小孩子一出生就充满了愤怒,很多孩子从未使用过自己的理智,大多孩子使用理智都已经是很迟很迟以后的事情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4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着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着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恰恰相反,*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

  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应该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读书笔记5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学家用真理的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掌权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理想国读书笔记6

  学哲学导论之余,我认真的浅读了一遍《理想国》,内心被苏格拉底严密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所折服,不时会产生共鸣与惊叹。其作者是一个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中主要讲的国家政治学说和理念论哲学:前者主要论证了正义及其定义,理想国家中统治阶层的选择,在理想国中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好的形式。在理念论中论证了哲学家应该为王,什么是哲学家以及用太阳论证真理与认识,用线段来论证知识的层次,用洞穴来论证认识的过程,用工匠来喻理念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

  由于对几个点有些共鸣和思考,在此简单分别做个论述。

  一、正义与美

  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柏拉图在书中说到:“关于什么是正义与美,我们已经有了固定的意见,是吧?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在这种意见中熏陶……他用从立法者那儿学来的知识做答。但是辩论证明他是错的。这种情况在各个方面一再发生,直到他不再相信,原来所尊重的东西并不比被蔑视的东西更让人尊重,而且他对于正义与善以及他最尊崇的东西都有了与此相同的看法。”问题出来了,到底要尊重的是什么?是正义与美本身,还是我们对我们的灵魂所说的顺耳的话。我们是要早日去追寻*,还是在费力攀登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有种沉重的失落感而深陷迷茫。没有拜托桎梏的勇气,即使一双明亮的双眸也只能看到虚设的美好。

  二、诗人与哲学

  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从古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对理性的追逐。而追逐理性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纵然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似乎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是时刻变化的,但哲学家们就是尽力用热情去探索真知,才有了印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在执着的追逐中,难免会有痛苦。让我们反复回忆痛苦,没完没了地唉声叹气的,该是我们灵魂中没有理性毫无用处和懦弱的那一部分了。书中写道:“当我们遭受不幸时,我们的灵魂中生来需要哭泣叹息以宣泄痛苦、被强行抑制的那个部分,就是诗人所喜爱并取悦的那一部分。”这个观点或许正确,但我却不这样认为。诗人所喜爱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也许只是情感上的宣泄和抒发,但就是现实强制了他们的身体,难道通过唯一能动的灵魂来自娱来承受都不行吗?观看别人的不幸来警示自己有什么不对?

  三、洞穴喻认识过程

  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用洞穴来描述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东西是善的理念。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灵魂其他所谓的美德似乎*于身体的优点,是后天形成的。而心灵的优点是一种永远不会丧失能力的东西;因所取方向不同,它可以变得有用而有益耶可以变得无用而有害。拥有“小”灵魂的人假设重负已释,这同一些人的灵魂的同一部分被扭向了真理,它们看真理就会有同样敏锐的视力,像现在看它们面向的事物时那样。没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活动都集中于一个生活目标;而知识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实际的事情,所以缺其一点都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

  《理想国》的理念深厚博大,给后世带来深刻影响。如果真能做到人人都做他该做的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成为正义的国家,也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家。理想毕竟不是现实,让我们的理想国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无辜者的苦难迫使有罪者行使正义!

理想国读书笔记7

  除了自己描述的理想整体,还存在4种政体,分别是类似斯巴达和克里特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是逐渐退化的,并和四种人物性格类型相关。荣誉政体的人爱好荣誉,寡头政体爱好金钱,民主政体则无所谓,个人选择可以很多,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因此民主式的个人容易被煽动家利用,煽动家摇身一变成为民主领袖,这些民主领袖从控制民众中得到乐趣之后,就会渐渐沦为暴君僭主,而僭主式的个人则释放了人类最隐秘的邪恶欲望,而他们自己也成为欲望的奴隶,在柏拉图看来他们是最不幸福的人。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根据有没有法律,将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分为君主立法的政制和僭主政制,将少数人掌权的政体分为贵族政制和寡头政制,多数人掌权的政体为民主政制。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提到判断一种政制的真正标准不是少数人统治还是多数人统治,不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也不是统治者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而是看有没有一门指导性的统治技艺,而这门技艺必然只是由城邦的极少数人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根本没有考虑过一个好的城邦会采用民主的统治,因为民主的统治不可能是一种好的统治。

  总之,理想国中柏拉图的确描述了一个由哲学家构造的理想城邦,可谓符合城邦的"理念"。但这个城邦能否在现实中实现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理想的城邦存在的作用就是可以让现实的城邦和它做比较,看看现实的城邦有多坏。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是用词句创造一个善的国家(472e)。后代有自由主义者批评柏拉图是所谓"建构理性主义",即想单凭理性在尘世上建立天国。我想柏拉图没有这么单纯幼稚,正如他探讨正义的概念一样,他说得很清楚:我们当初研究正义本身是什么,不正义本身是什么,理想国读书笔记 以及一个绝对正义的人和一个绝对不正义的人是什么样的(假定这种人存在的话),那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它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472d)。很清楚,柏拉图知道他在说什么,理想国只是哲学家的一次勇敢的智力游戏,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用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实现理想国的标准去衡量这篇对话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后面柏拉图接着又说除非哲人成为国王或者国王成为哲学家,这种理想城邦永远只是空中楼阁(473d),但在现实的城邦实现这两种情况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柏拉图认为在遥远的古代或者遥远的野蛮民族或者某种必然命运的迫使让哲学家掌权,这样的理想才能实现(499d),这无异于说在现在的希腊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柏拉图是悲观的,远没有后世革命家慷慨激昂的乐观主义。因此柏拉图的这篇对话与其说是建立一个理想国,改变现实的政治,勿宁说是一篇为哲学家正名的宣言,正如他所说:哲学家中的最优秀者对于世人无用,这话是对的;但是同时也要对他说清楚,最优秀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别人不用哲学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8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比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总可以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希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现在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己或者别人的选择,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己的对于神的不同的选择造成的彼此的不同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么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择!是的,法律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在我们自己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己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己的对于自己的选择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己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己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择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己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己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择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么理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9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一部巨著,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本书开篇就讨论何为正义,对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进行了讨论。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等众多学者以对话形式就何为正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苏格拉底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反驳,从而提出正义的概念。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民主人人*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同时他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并提出建设理想城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者阶段;二是辅助者阶段;三是统治者阶段。

  柏拉图还提出了“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理念。他认为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只有政治家是哲学家才能明白什么事真正的正义,而能够让国家秩序井井有条。柏拉图通过阐述什么是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人,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对政治体制进行划分,他将政体分为五种,即王者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详细讨论了后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从而总结得出哲学王统治的政体才是正义的,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哲学王统治的政体。哲学王是政治家,具有比普通人更加智慧的政治理念,所有哲学王的使命是建立城邦,颁布法律,管理城邦。柏拉图的思想主要受历史及社会环境等条件制约,无法摆脱其束缚,希望通过哲学王,一个完美的.政治家,以贤德治国,从这方面理解他的思想具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的梦想是一种理想,甚至是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的梦想。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西方政治思想。

理想国读书笔记10

  《梦想国》中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完美。“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完美。

  《梦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当理解教育。柏拉图认为,必须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当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理解相同的教育、训练,理解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供给了学*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梦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的资料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理解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经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理解最终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磨练自我,不断理解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当不断学*和理解教育。这种观点此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本事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另外,我认为《梦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梦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向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齐,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坚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我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景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并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我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并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柏拉图的《梦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梦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梦想的东西无法实现,可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梦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梦想国》的最终,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我们自我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那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那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坚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梦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向追寻!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3)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1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学家用真理的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掌权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整体采取对话的形式,开篇又有着与主题看起来并无多大相关的场景介绍、寒暄和使读者们略有些不知所云的开场白,这并非毫无意义。对话,尤其是日常的对话,反而更接*智慧的本质和政治学(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政治动物——人的本质。我们每天都活在的这个世界而非智者们臆想的理性人、无知之幕或者其它什么假设,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

  这一篇对话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克法洛斯和其继任者波勒马霍斯似乎与苏氏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开始以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不过马上不再坚持,波勒马霍斯则自动放弃了这个观点)。这一点作为伏笔,实际上在整个《理想国》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说,理想的城邦必须由哲学家们采用“讲假话”的方式才得以构建。那么,说谎的手段是否会演化成目的呢?苏氏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在“正义”的考虑范围之内。克法洛斯的朦胧的正义观似乎应该得到关注,因为到后来苏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发现城邦的正义在何处时,所指的“各司其职”正与克法洛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每个人得到他所应得的,处于他所应处于的。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正义观的正确性?毕竟,某个接*于真理的观点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认同,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构成我们的世界。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这是《理想国》的原则之一。把持正义者有必要利用人们的无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导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实质上,对于这一点的同意基于人类普遍赞同的两个前提和一个仍有争议的假设。

  前提是:1、绝大部分人类无知,如洞穴中之人,无力认识到真相之所在;2、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幸福。问题在于:幸福究竟是否为一种终级价值?(边沁似乎理直气壮的回答说:“是”,然而这出自像他那样思想者的本意吗?幸福有统一标准吗?)另外,最为人关注的一点是:幸福是否在于一类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学家)引导常人向其迈进,在途中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问其理由如何?《理想国》似乎表明,这不现实。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隐含了这样的前提:正义有益。

  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色拉叙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无礼的却极为有力的一种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苏格拉底马上敏锐地抓住一点:统治者会犯错误。既然犯错误后统治者的意志违反其利益,那么正义岂不是变做违反统治者利益的事?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

  而苏格拉底马上又反驳: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注他人利益的。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色拉叙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艺,即牧羊人的技艺关注的实际并非技艺服务者的利益,这很好地阐述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这两者重合,他也必须意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于一个群体的人都无法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实行某种程度上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句话说,我们选择正义,是否因为不是或者不仅是正义有益,而且是因为它本身值得选择?当我们如那个悲惨的正义斗士一样时,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阿得曼托斯更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之利益实际使人追求伪正义。正义本身值得选择似乎隐含了这一点:它是轻松愉快的。

  这是否可能?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城邦与灵魂对应,而且城邦更大,正义作为一种美德更易观察。实际上,这是不是说,正义只有在一个好城邦里才可实现呢?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但是,这个逻辑前提,即个人灵魂与城邦是对应的关系,这一点是否为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这个前提假设实际是一种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都接受了这个假设,所以在后来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例如:最好的城邦应该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之统一),以及实行*,都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在格劳孔的论述中已经指出了,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相对应的,幸福却并非相对。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整个《理想国》不可能注意到这个问题。下面苏格拉底对城邦简单地作了一下分类:健康的(猪的)、纯洁的(战士的)和美的(哲学家的)。

  在建设美的城邦中尤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即美和节制的教育。这其实是强盗和武士的区别——是否具有对美的.崇敬。同时,这种教育本身有赖于*,因为共产从根本上消灭欲望。接下来就是正义的发现,作为重头戏此段文字有着极为戏剧性的效果——对于那些智慧并无那样高级的读者来说尤其如此。正义是什么?它一直在我们讨论的话题里面。它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有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是正义,只有三者都具有才可能有正义。这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节制),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骨子里渴望(甚至不是出于自愿)的是*的不正义。联系到韦伯的“铁笼”概念,这种不正义的阐发确实发人深思。

  诚然,专业化(在此可将其看作把某种美德持续发扬光大)使人类的物质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相应的,正义和诸如此类的价值观,是不是更难达到了,是不是逐渐被极端的工具理性和*不正义取代了呢?(联想到*的*和苏联的高压控制)自由主义之所以兴起的深层原因,是否该向这个方向追溯呢?让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了克服这种不正义,要求每个人在其所应在的位置上,统治者所应做到的包括:在较高阶级实现*(克服欲望、不伤害羊群),保证城邦不过大(够大且统一),使黄金归黄金、白银归白银、青铜归青铜、黑铁归黑铁。接下来是对于两性*等和*的描述。因为对*等的概念不甚明确,苏格拉底只给出了“应然”的说明,而这说明也是基于“好的城邦应当符合自然”这个前提下的,我们只需注意这一点和前文“最好的城邦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实际上遥相呼应就可以了。然后是民族主义的描述。对于希腊的和非希腊的严格区分实际上隐含了柏拉图自己似乎也不甚明确的民族主义论断。根据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处于悲惨的战争状态的描述,要使一个城邦如一个个人一般统一,关键在于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的危机教育,使他们深觉得有外敌入侵的危险而有必要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而且越是要求高度统一越应这样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3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书笔记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的梦。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包含中外名著读后感范文以及最新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书笔记5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己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今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认真面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己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特别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己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达到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可以说出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同的。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可以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知道,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东西,今天的西方,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么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知道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直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知道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可以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可以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书笔记6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光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

  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书笔记7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8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书笔记9

  理想国》的开篇从最日常的对话引入,苏格拉底在献祭和观看表演后回城的路上被普来马库斯拦住留下谈话,经过来回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正义者是快乐,而不正义者是痛苦的”这一观点,虽然这一观点虽然是辩论结论,却是未经详细审察的,因为连基本的“什么是正义”还未有定论。所以接下来应该首先去看什么是正义。此时柏拉图大开脑洞,提出了先探讨城邦里的正义是什么,然后再来看个人的正义。

  如何评价这种“由大见小”的方法呢?我直观的感受是赞叹柏拉图的智慧。看到二者不仅在静态的内部结构上是一致的,不同政体和对应着的不同灵魂,而且在各自动态的转换也是非常巧妙地吻合。对我个人而言,从大的国家来看个人,以及从个人来看国家也都是非常新颖和有趣的视角。这种方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理想国》到底是一部关乎个人幸福的伦理说著作还是关乎城邦幸福的政治学著作,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但是回到柏拉图的论述,庆幸在当时还没有对哲学有着像现在这样对于哲学的分门别类,他的思考是问题而非学科框架驱动的。在《理想国》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仅仅是要由大见小,还要将“两处所见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以便可以“照见了正义”。由此可见柏拉图并不囿于某一类学科的限制,他最终的落脚点的不止是个人或者城邦的幸福,而是他认为更实在的关于正义的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的建立源于单个的人不能自足。基于对日常的基本需要,不同职业的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各自的工作来相互满足生存需要,一个“猪的城邦”建立起来了,随着城邦的扩大,不断有新的职业产生,新的阶层也出现了。城邦基本的三个阶层为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每个阶层都最善于从事他们的工作。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城邦内建立了分工原则,分工的依据则是根据各人的天赋,每个人发挥自己所长,专门做一项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图特别谈到统治者应当是年纪大一点的最好的人,护卫者应当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而且应当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在随时的考察中也能保持护卫国家的信念。这些特征为后面的美德尤其是正义的展开做了铺垫。

理想国读书笔记10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

  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4)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1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2

  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现在我自己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基于自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一定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应用一生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要因为生*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接受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 ,我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幸福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接受教育。并且男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的梦。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包含中外名著读后感范文以及最新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5)

——理想国读书心得菁选

理想国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国读书心得1

  看了《理想国》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过人之处。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我小时候师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成名。我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难懂,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它,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哲学书一直很难读,但稍微理解一下就受益匪浅。这次我获得了这个真理。我很佩服柏拉图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彩的论证。

  通过苏格拉底与萨拉马霍斯、格劳肯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和对话,这本书渗透了他的治国理想。这种立意既显示了哲学家的勇气,也显示了思辨的智慧。争论围绕着财产与老年、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正义与邪恶的哲学诡辩、正义与非正义、国民教育、女性天赋与哲学家美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男女权利*等。其中关于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辩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繁荣是这个国家人民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不能自给自足,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望的。”“我们群居,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身上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助手生活在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家的提出和设想铺*了道路。而在创建一个国家的时候,“似乎要注意拓展疆域。因为原来理想国家的.财富不够。”“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会规划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也超出了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范围,“然后战争发生了”。在这里,苏格拉底只用了几句话就清楚地解释了人类为什么发动战争,无非是人类的贪婪和民族的不完美。苏格拉底还认为,城邦的守卫应该“不屈、意志坚强、战无不胜”,但这样优秀的人才,甚至精神旺盛的人,可能会与其他公民发生内乱或野蛮行为。可见,理想国家的建立是困难的,但苏认为是必要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可能不是太不现实。虽然我怀疑共和能否建立,但我对苏格拉底关于共和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感到惊讶,这是20xx多年前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智者的内心呐喊。柏拉图以理想国家和理想政治的命题,在书中引出了老师对正义与非正义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武士阶级和*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整个城邦和自己的“正义”。虽然这种为集体而自我否定的精神在如今还不能完全得到认可,但仍然令人钦佩。想想有多少人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真正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学*和借鉴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只从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来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思想的精髓,我知道这种粗略的阅读远远不够。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将继续被我们传承下去,并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理想国读书心得2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理想国读书心得3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透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务必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透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国读书心得4

  《理想国》,翻译为《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作。该书内容丰富,共分十卷,涉及国家独裁、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恶、教育与男女*等权利等诸多问题。这本书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给予了最完整、最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纲领,构成了作为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提出的各种乌托邦案例的开端。这本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之王为目标,以灵魂转向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为实施这一教育制定了一整套课程体系。

  柏拉图在这本书里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好公民,培养医生、法官等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改造一个国家的人性,使人成为理性健全的人。这是国家统治者要考虑的重要事情。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到人的头脑中,而是把人的灵魂化。获取知识是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但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从黑暗王国转向光明国度时,人才能看到现实,知道***的理念;否则,人们将像洞穴中的囚犯,永远生活在虚幻的阴影世界中。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是使人们摆脱枷锁,远离黑暗和阴影,转向光明和现实,从而认识到

理想国读书心得5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99。,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书心得6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书心得7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

  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书心得8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

  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

  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书心得9

  最早知道柏拉图,和大家一样,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几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图书馆无意间粗略翻阅理想国一书,当时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前几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文中这样讲到: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自己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周选择了《理想国》一书。很遗憾因为时间问题,这周只读了前三章,主要讲时下流行的关于正义的.辩论、城邦的正义和城邦需要什么样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等问题。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讲评判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大纲(详见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适用的,任朝代更迭,时光荏苒,真理是永恒不变,亘古通今的。

  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断的从柏拉图的书中寻找“本心”(君子务本),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书心得10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读书心得11

  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书心得1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书心得13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的思考:

  格拉底:如果则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则是最美丽的了

  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得意的

  格劳孔:当然了

  格拉底:则,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力,对人性的得意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美。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设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书心得1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它通篇充满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表达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的事而不干预别人份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

  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根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表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理想国读书心得15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6)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十)份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1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2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现的自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当是哲学家无疑。学*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惯,从*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以见识丰富认知,丰富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的风貌。以为古希腊有限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惯使得《理想国》趋*正确却依然残留有唯心主义的问题,不能更加正确科学的看待世界观,但通过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开拓眼界,通过思考深化认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实在,趋向正确,这应当是本书最能够给我们启发的部分。

  希望《理想国》的精神时刻引领我识得更多,见得更广,过理性的,趋向正确的正义的生活,学正义的知识,做正义的工作。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3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4

  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对“何为正义”陷入了深深额思考中,到底何为正义呢?

  一位波某某君认为:正义的目标就是“物归原主”,使每个人得到其应有之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为就是正义,让好人得到应得的,从坏人处拿回他们非分之有——也即锄强扶弱,惩恶扬善。

  但我想问:怎么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怎么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谁的应有之物呢?每个人站在自我的立场,当然会尽一切可能地谋求一切可谋求的利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也几乎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义的。每个人所谋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么当这种冲突产生的时候,当然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在取得应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义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么谁来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种标准来维护了“正义”,那谁又规定了这种标准就意味着“正义”了呢?

  另一位“辩手”塞某某君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他不否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像外敌入侵等,当权者或许会站到国民整体的利益代表的立场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但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关系一样,牧羊人保护羊群是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义,是维护强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于是会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语)的差别对待。正义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是统治者们实行**的道义工具。

  苏格拉底的废话我们依然不谈。这个论述我其实是比较赞同的。波君谈的是社会层面,或者说是道德层面的“正义”,塞君谈的则是政治层面的“正义”。

  我认为呢,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角度:

  一,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势必要求既定规则的存在。法律、伦理、道德,都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制度工具,而它们都是对于是否对错的价值判断。这个对与错,也即“正义”与“不义”,或许并不是统治者为巩固**而设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统治者要明确它、捍卫它,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否则老百姓都坑蒙拐骗、**放火,什么**也不愿见到这种乱象。

  二、鉴于以往的历史而言,阶级的对立确实存在,所有**形式确实都是一个阶级对另外阶级的**。那么在一些根本的利益问题上,统治者所代表的阶级,当然会以政治权力和国家暴力为后盾,设立对他们有利的社会制度,将对他们有利的标榜为正义,将对其有害的斥为不义。

  三、正义不是绝对的。成王败寇,笑到最后的才有话语权。历朝历代,哪一个造反的不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叛的说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样,不义也不是绝对的。世上彻头彻尾的不义之人是难以立足的,因为遏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终会众叛亲离——道上的话可能叫“不讲规矩”。盗亦有道,哪怕是**放火的集团,其内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规矩的,否则他们将难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汉,他们尽可以**如麻,残害无辜,彼此并不觉得这是“恶”。但如果不讲义气,坏了宋江这样的“好汉”,那就“十恶不赦”了。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5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民主人人*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6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7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8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

  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9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10

  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己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今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认真面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己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特别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己的思想中寻找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己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达到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可以说出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同的。一个国家有他自己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己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可以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知道,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东西,今天的西方,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今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么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知道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直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知道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可以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可以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书笔记 (菁华10篇)(扩展7)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合集5篇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1

  《理想国》整体采取对话的形式,开篇又有着与主题看起来并无多大相关的场景介绍、寒暄和使读者们略有些不知所云的开场白,这并非毫无意义。对话,尤其是日常的对话,反而更接*智慧的本质和政治学(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政治动物——人的本质。我们每天都活在的这个世界而非智者们臆想的理性人、无知之幕或者其它什么假设,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 这一篇对话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

  克法洛斯和其继任者波勒马霍斯似乎与苏氏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开始以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不过马上不再坚持,波勒马霍斯则自动放弃了这个观点)。这一点作为伏笔,实际上在整个《理想国》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说,理想的城邦必须由哲学家们采用“讲假话”的方式才得以构建。那么,说谎的手段是否会演化成目的呢?苏氏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在“正义”的考虑范围之内。 克法洛斯的朦胧的正义观似乎应该得到关注,因为到后来苏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发现城邦的正义在何处时,所指的“各司其职”正与克法洛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每个人得到他所应得的,处于他所应处于的。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正义观的正确性?毕竟,某个接*于真理的观点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认同,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构成我们的世界。 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这是《理想国》的原则之一。把持正义者有必要利用人们的无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导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实质上,对于这一点的同意基于人类普遍赞同的两个前提和一个仍有争议的假设。前提是:

  1、绝大部分人类无知,如洞穴中之人,无力认识到真相之所在;2、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幸福。问题在于:幸福究竟是否为一种终级价值?(边沁似乎理直气壮的回答说:“是”,然而这出自像他那样思想者的本意吗?幸福有统一标准吗?)另外,最为人关注的一点是:幸福是否在于一类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学家)引导常人向其迈进,在途中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问其理由如何?《理想国》似乎表明,这不现实。 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隐含了这样的前提:正义有益。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 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 色拉叙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无礼的却极为有力的一种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

  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 苏格拉底马上敏锐地抓住一点:统治者会犯错误。既然犯错误后统治者的意志违反其利益,那么正义岂不是变做违反统治者利益的事? 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而苏格拉底马上又反驳: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注他人利益的。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色拉叙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艺,即牧羊人的技艺关注的实际并非技艺服务者的利益,这很好地阐述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这两者重合,他也必须意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于一个群体的人都无法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实行某种程度上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 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句话说,我们选择正义,是否因为不是或者不仅是正义有益,而且是因为它本身值得选择?当我们如那个悲惨的正义斗士一样时,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

  阿得曼托斯更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之利益实际使人追求伪正义。 正义本身值得选择似乎隐含了这一点: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 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城邦与灵魂对应,而且城邦更大,正义作为一种美德更易观察。实际上,这是不是说,正义只有在一个好城邦里才可实现呢?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但是,这个逻辑前提,即个人灵魂与城邦是对应的关系,这一点是否为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这个前提假设实际是一种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都接受了这个假设,所以在后来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例如:最好的城邦应该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之统一),以及实行***,都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在格劳孔的论述中已经指出了,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相对应的,幸福却并非相对。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

  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2

  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着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知道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特别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知道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己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么协调的背景下,他考虑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择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考虑,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己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同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知道,在这五种政体中在今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应该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己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可以达到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今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 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现在的 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知道他不是最坏的。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思维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今天,从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眼中或许是不怎么样的,但是从那个时代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中我们正在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生活。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民主发展很好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传播,将导致人的生活发生很的变化,我们知道,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对人的关怀,这个在今天的时代中是需要体现的,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或许是一种这样的追求了,但是,对于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来已久,这是西方的东西,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的很多的东西无不是来自西方,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封为经典的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从对于柏拉图的 阅读中我知道了追求那种理想制度的艰难,但是今天我们的时代却连一个最低的限度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或许这个是我们接受的问题,钱中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人就是厉害啊,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或许是一时的愤激之语,但是也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知道,在今天的时代中国家的建制或许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们今天国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图的时代------你知道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类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理解和那样的体验,从清王朝倒台到今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扯远了,但是,理解却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吗?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3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4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 5

  《理想国》整体采取对话的形式,开篇又有着与主题看起来并无多大相关的场景介绍、寒暄和使读者们略有些不知所云的开场白,这并非毫无意义。对话,尤其是日常的对话,反而更接*智慧的本质和政治学(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政治动物——人的本质。我们每天都活在的这个世界而非智者们臆想的理性人、无知之幕或者其它什么假设,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之所在。 这一篇对话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对于人生的闲谈转到了对于“正义”的研讨上。

  克法洛斯和其继任者波勒马霍斯似乎与苏氏达成了这样的默契: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开始以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不过马上不再坚持,波勒马霍斯则自动放弃了这个观点)。这一点作为伏笔,实际上在整个《理想国》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说,理想的城邦必须由哲学家们采用“讲假话”的方式才得以构建。那么,说谎的手段是否会演化成目的呢?苏氏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在“正义”的考虑范围之内。 克法洛斯的朦胧的正义观似乎应该得到关注,因为到后来苏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发现城邦的正义在何处时,所指的“各司其职”正与克法洛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每个人得到他所应得的,处于他所应处于的。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正义观的正确性?毕竟,某个接*于真理的观点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认同,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构成我们的世界。 讲真话不是正义的本质要素,这是《理想国》的原则之一。把持正义者有必要利用人们的无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导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实质上,对于这一点的同意基于人类普遍赞同的两个前提和一个仍有争议的假设。前提是:

  1、绝大部分人类无知,如洞穴中之人,无力认识到真相之所在;2、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幸福。问题在于:幸福究竟是否为一种终级价值?(边沁似乎理直气壮的回答说:“是”,然而这出自像他那样思想者的本意吗?幸福有统一标准吗?)另外,最为人关注的一点是:幸福是否在于一类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学家)引导常人向其迈进,在途中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问其理由如何?《理想国》似乎表明,这不现实。 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隐含了这样的前提:正义有益。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 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 色拉叙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无礼的却极为有力的一种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

  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 苏格拉底马上敏锐地抓住一点:统治者会犯错误。既然犯错误后统治者的意志违反其利益,那么正义岂不是变做违反统治者利益的事? 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而苏格拉底马上又反驳: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注他人利益的。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色拉叙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艺,即牧羊人的技艺关注的实际并非技艺服务者的利益,这很好地阐述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这两者重合,他也必须意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于一个群体的人都无法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实行某种程度上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 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句话说,我们选择正义,是否因为不是或者不仅是正义有益,而且是因为它本身值得选择?当我们如那个悲惨的正义斗士一样时,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

  阿得曼托斯更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之利益实际使人追求伪正义。 正义本身值得选择似乎隐含了这一点: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 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城邦与灵魂对应,而且城邦更大,正义作为一种美德更易观察。实际上,这是不是说,正义只有在一个好城邦里才可实现呢?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但是,这个逻辑前提,即个人灵魂与城邦是对应的关系,这一点是否为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这个前提假设实际是一种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都接受了这个假设,所以在后来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例如:最好的城邦应该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之统一),以及实行***,都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在格劳孔的论述中已经指出了,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相对应的,幸福却并非相对。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

  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