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3-03-10 00:00:00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读书笔记:古代的士大夫,被皇帝宠爱一回,都可以当成炫耀的资本,真是皇恩浩荡啊。这种集权下的恩宠,今日可以赐给你,明日也可以收回来。一切荣辱都系君主之好恶。君主的一点小恩小惠,官僚们如沐天恩,为之赴死。君主的一点小忿小怒,下面就人头落地。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伏滔以此向他的.儿子炫耀,真是鼠目寸光啊,可以肯定他不懂老庄之学的奥妙!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读书笔记:写字画画,本来是一消遣之事,陶冶情操,砥砺性情。一旦散失乐趣,当成负累反而失去本真了。韦诞之苦,苦在他成为了一个御用书法家,从此写字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以直抒胸臆了。想中国有太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古如纪晓岚,*如郭沫若。韦诞写字,一夜头发雪白,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段是唐伯虎与对穿肠对对联的`情节,最后对穿肠吐出几两血来!哎,唐伯虎所言一语中的:对对子本为消遣,今日穿肠兄对出几两血来,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读书笔记:顾恺之乃大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技法,为后世画家所推崇。观人观眼,眼可辨人之真伪善恶。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画人也是如此,传神之处就在眼神。顾恺之深得绘画之奥妙。据说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眼神也充满神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读书笔记: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可惜!可叹!可悲啊!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说,杀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杀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杀父亲是禽兽,杀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杀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杀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友人劝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却答:“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你快乐,有朋友陪着;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文字都没写。*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0

  经智博老师推荐《世说新语》一书,急忙在网上下单买回,拿到书后迫不及待一阅,真是如老师所说,既能学*古文的运用,还能了解到很多有意义的的故事,最关键是越看越能领悟到故事后面的寓意,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拿我们熟悉的故事《管宁割*》来说吧!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我们也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但这个故事也启发了我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

  钟毓、钟会兄弟俩小时候趁父亲睡觉时去偷喝药酒。父亲当时已经睡醒暂且睡觉来观察他们。钟毓是先行礼才喝酒,钟会只顾喝酒,不行礼。过后不久,父亲分别问他们为什么行礼和为什么不行礼?钟毓说:“喝酒是要遵守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这故事也让我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这俩孩子为人诚实忠厚,另外言语的表达也很重要。

  通过故事还知道了《左传》的注解原来不是一个人完成,郑玄注解了一部分,将交与见解和自己一样的'服子慎,后来就有了《春秋左氏传解谊》。

  《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有意义的故事,都是些名士贵族的所闻逸事,从中阐述出很多的道理,我会继续往后看,大家可以多去看看,帮助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故事还可以讲给孩子们听。作者:李真莹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1

  前段时间,我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当然,现在的我仍是一只迷茫的小猪仔。

  当然,重点不是迷不迷茫的问题,毕竟我可能会迷茫一辈子。重点是我在与友人情方帅哥和家里有坑的'淑惠交流思想之后,我决定多阅读,多多充实自己,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我既已说,那便必定会做出行动。于是,在上周末,我与友嘉慧同往广州图书馆。在缘分的指引下,我看见了《品读》这一书,顿感此乃吾之所向。然后,我取下了这本书,并自在地走往借书通道。在志愿者的帮助之下,我借了这本书。

  余虽不称爱书之人,然亦不愿随意便开卷。于是,吾静心两日,于今日辰时开卷。

  本书的序言分了三部分,其中最触动我的竟是”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者,岂可缺一?于是,我便写了这个,也望借此与诸君相讨。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2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3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4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应该好好的发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凡事说得不*凡,说得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阅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1)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菁华9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在晋宋人的文章也颇具特色,因此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日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往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可是还是要学*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我觉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语》,寥寥数语的小故事却诉说着发人深思的大道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举例来说,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共同在菜园里种菜,劳作中他们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块,而是把金子视作土块,继续干活。华韵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复地看不忍丢弃,导致管宁对他心存芥蒂。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路过,引起大家围观。华韵丢下书本也去凑热闹,管宁心里十分不满。于是,他拿刀割断草*,和华韵分*而坐,说:我们不是朋友!因为管宁发现他们两人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华韵太看重金钱和名利。而华韵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这就是著名的管宁割*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简单但道理很深刻。我绝不会学华韵,不是自己的.东西,我绝不存占有之心,我绝不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

  因为《世说新语》里面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个暑假才变得意义非凡!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数字上。学*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2)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蕴含着许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仅蕴意深远还描写的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没有按时预约,陈太丘只好独自出行,去后朋友才赶来。当从元芳口中得知,他父亲已经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元芳指责友人不守信用,不讲礼节。友人听后惭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头也不回的进了家门。元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爸爸辩护,指责了友人的无礼,但是元方最后连头也不回就进了家门,这又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责友人无礼自己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元方应该宽容原谅那位友人。

  世说新语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觉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有一篇写道两人一起做事一人总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个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这篇则用小小的两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在看完世说新语后,我对事情的思考变得细致,原本自己做事马马虎虎,现在改进了许多。这本书对我影响重大,里面许多小故事令我难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起学*,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我们做老师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时处理班级事情是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过去私塾是要靠“打”的,好像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就像无数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说新语》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刚开始读《世说新语》,总是囫囵吞枣着看,有些字词的意思也不是很了解。后来,作为“小书虫”的我被《世说新语》中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发仔细起来,遇到不懂的词句也会耐心的查《古汉语词典》。大部分文言文不仅有趣,而且也带着许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0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友人劝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却答:“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你快乐,有朋友陪着;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1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说,杀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杀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杀父亲是禽兽,杀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杀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杀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2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3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4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

  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

  读书笔记:写字画画,本来是一消遣之事,陶冶情操,砥砺性情。一旦散失乐趣,当成负累反而失去本真了。韦诞之苦,苦在他成为了一个御用书法家,从此写字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以直抒胸臆了。想中国有太多的御用文人,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古如纪晓岚,*如郭沫若。韦诞写字,一夜头发雪白,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有一段是唐伯虎与对穿肠对对联的情节,最后对穿肠吐出几两血来!哎,唐伯虎所言一语中的:对对子本为消遣,今日穿肠兄对出几两血来,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3、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读书笔记:顾恺之乃大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技法,为后世画家所推崇。观人观眼,眼可辨人之真伪善恶。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画人也是如此,传神之处就在眼神。顾恺之深得绘画之奥妙。据说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眼神也充满神秘!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3)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

  读书笔记:古代的士大夫,被皇帝宠爱一回,都可以当成炫耀的资本,真是皇恩浩荡啊。这种集权下的恩宠,今日可以赐给你,明日也可以收回来。一切荣辱都系君主之好恶。君主的`一点小恩小惠,官僚们如沐天恩,为之赴死。君主的一点小忿小怒,下面就人头落地。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伏滔以此向他的儿子炫耀,真是鼠目寸光啊,可以肯定他不懂老庄之学的奥妙!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免忍俊不禁,惠心一笑。我们当代人经常也是开类似玩笑的,尤其是朋友之间,此类戏虐之词时常有之。不过这则故事能够看出君臣间少有的和谐气氛,估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皇帝也是人,难免和臣僚们偶尔也乐一乐,何必每天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呢?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读书笔记: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可惜!可叹!可悲啊!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说,杀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杀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杀父亲是禽兽,杀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杀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杀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0

  前段时间,我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当然,现在的我仍是一只迷茫的小猪仔。

  当然,重点不是迷不迷茫的`问题,毕竟我可能会迷茫一辈子。重点是我在与友人情方帅哥和家里有坑的淑惠交流思想之后,我决定多阅读,多多充实自己,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我既已说,那便必定会做出行动。于是,在上周末,我与友嘉慧同往广州图书馆。在缘分的指引下,我看见了《品读》这一书,顿感此乃吾之所向。然后,我取下了这本书,并自在地走往借书通道。在志愿者的帮助之下,我借了这本书。

  余虽不称爱书之人,然亦不愿随意便开卷。于是,吾静心两日,于今日辰时开卷。

  本书的序言分了三部分,其中最触动我的竟是”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者,岂可缺一?于是,我便写了这个,也望借此与诸君相讨。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1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2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3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4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

  经智博老师推荐《世说新语》一书,急忙在网上下单买回,拿到书后迫不及待一阅,真是如老师所说,既能学*古文的运用,还能了解到很多有意义的的故事,最关键是越看越能领悟到故事后面的寓意,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拿我们熟悉的故事《管宁割*》来说吧!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我们也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但这个故事也启发了我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

  钟毓、钟会兄弟俩小时候趁父亲睡觉时去偷喝药酒。父亲当时已经睡醒暂且睡觉来观察他们。钟毓是先行礼才喝酒,钟会只顾喝酒,不行礼。过后不久,父亲分别问他们为什么行礼和为什么不行礼?钟毓说:“喝酒是要遵守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这故事也让我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这俩孩子为人诚实忠厚,另外言语的表达也很重要。

  通过故事还知道了《左传》的注解原来不是一个人完成,郑玄注解了一部分,将交与见解和自己一样的服子慎,后来就有了《春秋左氏传解谊》。

  《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有意义的故事,都是些名士贵族的所闻逸事,从中阐述出很多的道理,我会继续往后看,大家可以多去看看,帮助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故事还可以讲给孩子们听。作者:李真莹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4)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

  “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合上《世说新语》,却发现对我而言,最有感触的还数“贤媛”篇。

  《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轻视之心,经变本加厉,发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言。而自古以来,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吗?因此,“贤缓”着重写出了当时妇女的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以及为争取与男子*等命运时所作的努力与智慧。

  而我想讲的是第6,7,8篇关于许允之妻的故事。三篇如同现存的电视连续剧,形象地描述了许允之妻从初作新妇,到丈夫被杀,教育两个年轻儿子许奇、许猛,机智地避免了重蹈父亲的.覆辙,数十年间的智慧闪光轨迹。

  虽然许允之妻“奇丑”,但她以深思熟虑的回答,引诱丈夫入其毂中,最终不能不推服认输。其逻辑推理之力,已超过以文才智慧闻世的新郎,所以令人叹服。其夫妻之和谐幸福,是在矛盾中形成,是许允之妻依靠自己的智慧主动争取而获得的。

  而她虽在深闺,却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帝国的嗜好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其研究之精细,似乎超越了作为朝官的丈夫。丈夫被捕时相当突然,新妇甚至来不及穿鞋袜而“跣出”告诫丈夫:“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正是针对明帝防范臣下的苛案之心而发,可说是一语中的,救了丈夫的性命,并保住其前途。

  史称许允被贬为镇北将军时,曾喜谓其妻,有“吾知免矣”之言,以为已逃过劫难。而妻却让丈夫在路上作好必要的防范。许允之妻如同当代女诸葛,料事如神。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2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3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5)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菁华9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勤于学*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爱分享,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这些道理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传清誉。

  “割*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能够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明白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一样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取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向因“割*”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我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贴合自我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是非常具有代表的*古代文化思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并且练*世说新语读后感的写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7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8

  有一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底教科书”,这本书便是《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风采仪态特别秀美。如果不是何*叔面色白晳,魏明帝又怎会“疑其傅粉”?如果嵇康不是潇洒大方,玉树临风,又怎会赢来众人纷纷感叹?如果潘岳没有美妙的仪态容貌,遇到他的妇人又怎会把他围住?如果王衍手里不常拿白玉柄麈尾,又怎会看出他的手和白玉的颜色没有区别?用厉害的侧面烘托来写魏晋名士的容貌,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吧!

  魏晋名士又不缺洒脱豪放的情怀。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嵇康。《简傲三》中,对于钟会的到来,没有左顾右盼,只有专注做自己的事。天生嵇康,豪放洒脱,更有一种不屈于权贵的骨气,《雅量二》中,嵇康即将被行刑,他的表情态度却没有变化,他明明低头认错就可以保住性命,可他没有,守住心灵,我喜欢他的骨气。从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妙之处吧!

  魏晋名士也少不了清谈,有一次卫阶与谢鲲清谈一夜后,原本虚弱的卫阶因此病情加重,为了清谈都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也许“清谈可以饱”是真的。因果关系衔接自然,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吧!

  魏晋名士有时也会豪无节制,就如刘伶常常酗酒没有节制,脱掉衣服待在屋里,当有人责备他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样随性而不拘小节的风度,也让我们为之感叹。虽然寥寥几笔,却将人写得淋漓尽致,这也许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吧!

  鲁迅这样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的品味这本看似简短却又有清晰脉络的书,品这本零散却又自由灵活的书,品这本对人物刻画独具特色的书。思索之间,了解魏晋名士的那一种生活与情意。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9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在晋宋人的文章也颇具特色,因此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6)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菁华6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刘墉的《世说新语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闲暇空余终于读完了,但久久地让我回味其间。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亦颇有感慨。“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一点没错,就拿我女儿来说,看似动作很慢,起床时叫来喊去的,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又另一种看她的眼光。她学了法语后,了解了一些法国风情,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趟日本,就会告诉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这就是“新新人类”。当然,书中谈到的很多的观点,我都很赞同。我自己也是教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来越局限了,方式越来越单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败,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寻求适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台,当然或许是某个衡量的标准,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想想现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我们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有的家长常常认为学校老师如何如何,却没有问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总是以为,孩子到学校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个体成长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能够暴漏出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东西。

  现在我教育的观点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在逐渐改变,我发现孩子又愿意与我走*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乐告诉我,我欣喜万分,这是对家长的信任。——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极其赞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文中又谈到来太原发生的事,让我这个太原人引以自豪,尽自己的能力为别人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也是造福子孙后代。我想到了原来的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帮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几次辗转去山区看望那些孩子,那么,她的这份爱心,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孩子,也会成为有爱心的人。教育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充满了魅力。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生理和心理),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一种和谐,要启发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思想变成视野,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前行目标,无论如何,只要不断坚持,总有实现自我的一天!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说,杀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杀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杀父亲是禽兽,杀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杀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杀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支道林喜欢养鹤,住在剡县的峁山上。有人送给他一对小鹤,不久小鹤的翅膀长成,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它们,把它们的羽毛剪短了。鹤高举着双翅却不能飞翔,回头看看翅膀,垂下了头,心中仿佛有说不尽的懊恼。支道林说:“既然你们有直冲云霄的心愿,又怎肯给人做玩物呢?”于是,喂养到羽翼长成,就让它们飞走了。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读完这文章,我发现它蕴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们爱护动物。连古人都能意识到不能以一己私意来限制小动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难道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给水给食,就能关住它们的心吗?我看做不到,只有给他们自由,才能算真正爱他们。

  第二重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文中的一双幼鹤正是因为有了直冲云霄的向往,而表现出对蓝天的渴望。被支道林发现后,才圆了它们的蓝天梦。鹤都有志向,何况于人呢?人也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只有有了这样的志向,才能激励你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说新语》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所读得不过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这一滴已经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志向远大,并且爱护动物的人...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6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数字上。学*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得到也许不是满足,不得到也许并非就不能满足,是否自我感到满足,只有自己知道。放开心扉吧,让我们飞得更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7)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而学*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死死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但是他们没有自己一定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情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己教育孩子为例,特别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己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可以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己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而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一定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可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可惜!可叹!可悲啊!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8)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不仅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齐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本事和善于思考的好*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他们要罚,确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们会处罚,可是他们没有自我必须的原则,好像随他们心境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刘墉以自我教育孩子为例,异常是提到他的母亲,在刘墉想打儿子确又碍于母亲而没有真打的时候,提醒刘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点,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损了父亲的威严,更关键是丝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刘墉以自我年迈的母亲为例,告诫我们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我的原则。

  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刑罚的目的是帮忙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险动作时受伤,于是在他不听话的时候处罚他,目的是使他不受伤,你能把他打成一身伤,当然不能,所i以处罚绝对不能够过分,否则就变成是你在伤害他了,常此以往,不仅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使孩子渐渐远离你。同时处罚又得有自我的原则,什么事情该罚,什么事情不该罚,不能随自我心境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要经常让孩子知晓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做。如此想到我们高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对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规,详细完备,让学生清楚我们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你犯什么错误会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罚,而一旦学生犯错,必须要处罚,当然这处罚要严格遵守事先的规定,不可过于随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在处罚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够到达好的教育效果。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确定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内容。“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可以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世说新语》是非常具有代表的*古代文化思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并且练*世说新语读后感的写作。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语出自《世说新语》,它就这样活脱脱的暴露在我的眼前,没有突兀和惊悚,没有纠结与无力,有着我对我自己一切的思考的完整答案。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我把自己困在一个自以为符合一切道义规范,能满足我对事物明亮面需求的枷锁里,然后打磨菱角,学会方圆,让我能完全契合,让我在自己建筑的框架里对所创造出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但精神力量的空乏又使这摇摇欲坠,我不断补充心灵鸡汤,用成功学的思想来欺骗自己。

  仿佛这些病态的强迫,真的能使自己造就世俗的成功,但最后它们终成了偏激和阴暗,成了表面强大温暖,但实际千疮百孔的内心。我用变质的鸡汤喂养着荒芜,看着它们慢慢沦为灰烬。

  不安,焦虑,烦躁,无厘头对事物的敬畏,在我的周围拉开了一道道屏障,我被束缚在里面周旋,一点一点没了往前的勇气,一点一点没了自己,这些使我溢着对做错事的恐惧,对周旋久的讨厌。

  终于我翻开这本书,它引导着我,仿佛这本书里面有无尽的深渊,等着我一点一点去探寻。于是我开始思索追寻,渴望找到并拥有能通向远方的动力及希望。“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不再无病**,丢掉尖酸刻薄,放弃对自己的束缚,更需要明白苦难与救赎,倒完自找的苦水,扛上该有的苦难,在一步一履的坚定中,保存善良、炙热。即使遥遥万里,即使布满荆棘,也要用我所有的磨砺换来的珍贵抵抗恶意。

  它给我的力量也远远不止于此,终有一天,这本书能成为此生让我受益无穷的教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从《世说新语?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世说新语?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说王戎。

  一:王戎担任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王戎亲自掌管田契,经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

  “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但财富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古今历史上,权、钱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理所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保护意识,何过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伟大理财家。

  *古今一些知识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歧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

  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菁选(扩展9)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范文5份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1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子上面读书,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2

  《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俗,亲*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3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4

  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友人劝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却答:“我赶来探望你,怎能在危险时刻弃你不顾呢?”这时,胡兵已闯入宅门,见荀巨伯一人舍生护友,问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来龙去脉后,胡人首领仰天长叹:“我们不讲道义的人攻入了讲道义的国家!”随后便带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伟大啊!荀巨伯在生死关头没有抛弃友人,独自一人对抗上百敌寇,并且还感化了敌人,救了一座城。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和*的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流露着朋友间的关心和帮助:题目太难做不出,朋友会不厌其烦帮你讲解;遇到挫折,朋友会鼓励你不要气馁;下了场大雨,与朋友公用一把伞;你快乐,有朋友陪着;你悲伤,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边,回头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样温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边,无人陪伴,无人祝福,她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是同学们安慰她,陪伴她,让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纷纷送上了生日礼物:花色淡雅的作业袋、攒下零花钱买的文具、精心手绘的生日贺卡……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承载着大家浓浓的友谊,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齐,但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甜美的声音,蕴含着我们深深的祝福。

  作为朋友,虽做不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谊就像天边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纯洁。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 5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