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1-29 00:00:00 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人生苦难重重,会出现很多让我们痛苦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带来下一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痛苦会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是就这些问题这些痛苦,它们能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心智成熟,并且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面对问题最聪明的做法当然是鼓起勇气不怕艰辛,去解决它并且战胜它。而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种聪明的做法!因为问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显而易见人们天生就害怕痛苦,所以当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或者不去理它们,等问题自行消失。也有的人会干一些别的事,不去想这些问题,一个很极端的做法就是用毒品来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痛苦。

  解决问题的态度分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冲上去克服困难,只要肯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不畏惧苦难,我相信除非是智障,如果不是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第二种就是缺乏耐心,想迅速的把问题解决掉,因为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少,这个问题有可能会解决,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可能没有解决则越忙越乱。这种解决方法大多数人多会这样做。而第三种方法或者也不能说是一种方法,只能算是在逃避,出现问题,不去管它总是自己安慰自己,这个问题会自行消失,其实这种人是在自欺欺人,最后不但问题没有被解决,还会出现比这个问题更可怕的结果。

  不去解决问题,它们会一直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但是怎么才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呢?怎么做才弄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呢?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个人觉得想要用自律来约束自己,必须需要从小养成这种*惯!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的父母就要用自律,也就是这四个方面来约束他们自己,从而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对的,他们才会很自然的去像父母学*这些,所以一切的原动力那就是——爱!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3

  先苦后甜,意思就是把你做起来比较麻烦的事情先做了,再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先甜后苦的话,你会越来越抗拒苦,只想享受甜。

  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自己身上揽,还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别人身上推。前者患有神经官能症,总会觉得自己能力弱;而后者则是人格失调症,他会觉得自己十分厉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这两者都是病,不要放弃治疗。

  选择性的放弃一些东西的前提是你有过这些东西,那些一贫如洗却整天叫嚣着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别逗了,请你先家缠万贯之后再来讨论。

  爱是建立在双方都有独立意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互相妥协的才叫爱,如同养宠物一般的那就做依赖,因为你只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陪你罢了。

  父母对孩子初期世界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患上重度不一的心理疾病。子不教,真的是父之过。

  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潜意识,其实潜意识就是你们的上帝,总是希望帮助你透露你的心声,让你变得坦诚。

  人们之所以信仰某些东西,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在做某事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通俗点讲就是好运降临,让你心想事成。

  其实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内容还是很通俗易懂,启迪心智的,但是一到了后面,对不起小Y真的读书少,不能理解。不过,要是换一个心理学的XX来读的话,我觉得ta的收获会比小Y的大得多的多的多。

  综上所述,小Y觉得《少有人走的路》更加倾向于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成熟的人,应该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且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3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 ,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1

  最*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很难进入真正的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成熟的人,应该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且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3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 ,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菁华9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日*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欢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仅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一样,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当勇敢滴应对自我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

  《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

  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会成为妨碍我们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吧?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和不断获得的过程。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4

  少有人走过的路中,特别强调:自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自律。

  自律的定义: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

  逃避责任、得过且过,对需要付出改变的困难假装视而不见,直到某一天酿成无法承担的结果,这是人性的倾向。

  我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以为自己的自律性比较强,但是,实际上,是对自己很多缺点视而不见,抱着“侥幸”的心理。

  问题一:上班迟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时候偷溜出去办自己的事却不和领导打招呼。

  我如果有任务在肩,一般都会很上心,会把任务完成得很好。可是,总有时候是没有那么多任务的。遇到这种时候,我就很容易犯“上班迟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时候偷溜出去办自己的事却不和领导打招呼”的毛病,表现得非常不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从此刻开始,我要好好改正我这个毛病。

  以后做到:

  1、上班不迟到、早退,外出要请假;

  2、及时提交周报;

  3、定期向领导反馈工作进度;

  4、在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多浏览行业网站,学*行业知识,而不是总上网!

  问题二:早上起床后太拖拉,结果,常常弄得自己迟到、孩子迟到

  最*,这个毛病有点改善了。比如,通过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早上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得起床后一切变得有序些。不过,还是速度有些慢,今天早上,收拾自己花了足足40分钟。以前,包括忙乱地装那些上班要带的东西,大概需要40分钟,现在,不用那么忙乱地准备上班要带的东西,却还要40分钟,看来是手脚速度太慢了。需要提高效率,最好30分钟内全部解决。

  问题三:情感上太依赖别人,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存在。

  最*这个毛变也有些改善了。通过晚上有计划做的几件事,感觉生活更充实,内心更加稳定了。这需要坚持。另外,还要增加一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5

  与《撒下好运的种子》一样,《少有人走的路》同样属于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出自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因为通过本书,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面对了人们从为不敢面对的问题。

  今天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浸泡其中,绝不是心血来潮找书打发时间,只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很不成熟,精神还过于肤浅,自身太需要这方面的滋养与润泽。

  作者认为,人生苦难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衡是实现自律的四大原则。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承担责任,告诉我们敢于面对,主动选择和决定,付出更多的爱,才可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与能力;尊重事实,告之我们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不让自己生活在封闭的系统里;保持*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如果将这四种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对此观点,本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尊重事实”这一原则,好似让我看到了身边诸多没有尊重事实而被困扰或束缚的人和事。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来到世界,没有伟大与卑微、高贵与贫贱之分,上帝也没有给谁绘制过地图,但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必须给自己绘制不同的地图,才会拥有准确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为此,显然要付出代价。

  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从未有过绘制地图的意识与做法,纯凭感觉做事,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拒绝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因此,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总是荆棘密布,障碍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时时被命运捉摸。

  当然,有一部分人,曾有过蓝图,对自我成长有过规划,但时这境迁,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图日渐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观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对于新的信息与资讯,不是难于对付,就是漠不关心,因此,生活中,常处于恐惧与无奈状态,碰壁也成了寻常之事。

  极少数的幸运者,勤于努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梦想,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地图,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与惊喜。还会发出如此的感叹: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种样子;社会在前进,我们唯有尊重事实,不停地修订地图,方可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为,给自己绘制前行的地图——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个篇章,就让我获得了如此厚重的馈赠,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样精彩。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

  很多书籍热销排行里靠前的都是心灵鸡汤、心理著作、名人传记。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真诚是生命的药》就是一碗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学鸡汤。

  所谓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分两部分说。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么励志的事会发生在*凡的自己身上,那么这一生再好喝的“鸡汤”对于你都是毒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经历过生活的一切还满脸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么这份“鸡汤”我推荐给你。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你要去适应社会,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你做任何事要讲情商,智商只是决定了这个事对不对,情商才决定这个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确实很久很久没有人说过真诚这个说法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灰色地带变成了上台面的秘密。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仪必不可少,但如果滥用,反而会钳制住良知,成为捆绑生命的绞索,让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和情商。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真诚。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社交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问题总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无视问题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人暂时逃避,但最终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引发更强力的痛苦。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逃避痛苦,就犹如麻木的人感觉不到疼痛一样,会使心灵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走向畸形。保持真诚,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必须经历痛苦,承担责任,而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用虚假的东西加以掩盖。

  还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每天反复的学*始终感觉体会不到这个精神的真正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突然大彻大悟,这不就是在提醒每个*人要直面问题,拒绝逃避,敢于解决,勇于担当。

  真诚必然会带来诚实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必将得到回报,那就是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内心更加的坚韧不屈。是的,真诚,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笑着在黑夜里飞奔。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7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

  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在备考心理咨询师学*期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心理学研究上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里行间我又认识了坦诚的斯科特,他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把大家隐晦的内心感受付诸通俗的语言,给我不少的提醒和启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长。”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萦绕。成长之旅应该等同于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是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制高点,如此艰辛难道我们就望而却步吗?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辛,但是斯科特的文字却不会让我们恐惧,他带领我们在经历艰难中提升认知高度,让我们拨开内心的阴霾去获取阳光。

  一、揭开问题的面纱,学会自律不逃避

  书中说: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扪心自问,确实如此。还记得初中时,一向乖巧听话的我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被母亲呵斥,感觉十分委屈,转头冲出家门,向海边跑去,泪水随风而去,委屈也渐渐淡了。当跑到海边,回过头来远远望见母亲在能见到我的地方驻足远眺,心中又有些后悔自己的冲动了。之后对于这件事,我和母亲都避而不谈,可是我却将这件事深埋在心底,因为当时我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即使一闪而过,但也的确有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怎会冲动到这种地步!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告诫自己遇事要冷静,要自律。“自律”二字说来简单,但做到却不易。看看我们的学生,长时间玩手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手机一到手,坏处早就抛到了脑后。再说说我们自己,阅读有益于开阔视野,积淀见闻,可是我们能做到闲暇时间以书为伴吗?斯科特说:“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自律往往让人不是很惬意,甚至会忍受痛苦,但是忍受住之后会获得成长的快乐。加入雪梅读写成长团队以来,我逼着自己每天坚持阅读,每周写一篇文章,一定不掉队。当手机“滴滴”传来大家在群中闲聊时,我也想观望和加入,可一旦滑开手机,心就会被牵引而去,于是我把手机拿离身边,虽然不舍,却能换来一段时间心无旁骛的阅读,当时间随着读书而流逝时,会收获文过留痕的欢愉。坐在电脑前,随着键盘的敲打声,将自己的心情故事、读书感悟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也是痛苦的,有时文思泉涌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有时黔驴技穷但必须按时完成,也有时苦恼于无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当夜半钟声响起的时候,搓搓红肿的双眼,看着自己完成的“佳作”,真是痛并快乐着,偶尔文章见报,苦尽甘来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二、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承担责任促成长

  子不教,谁之过?责任在家长,也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帮学生解决问题呢?

  拖拉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有或重或轻的“拖延症”。作为任课教师,我最苦恼的就是不停地追要学生未完成的学*任务,班上那几个拖拉磨蹭严重的孩子,肯定是点名率最高的。斯科特也曾接待过“拖延症”严重的患者,他的处理方法给了我克服学生拖拉*惯的灵感,那就是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计划对积极完成学*任务的学生,奖励其用节省的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班级书柜和学校读书角会为他们开放。

  小学生告状是最常见的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告状时,总是先数落他人的不是,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斯科特认为这是很多人会存在的不敢承担责任的心理问题。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所以,今后遇到告状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先指出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其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点出他人的错误,以此来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应变力,书中的很多案例是学生也会存在的心理问题,读过之后,让我面对学生的问题更多了一些经验的储备,我会努力以*常心来应对,帮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

  跟随《少有人走的路》一路走来,我在正视自己的问题中获得行动的动力,在反思教学中触碰出点点智慧的火花。打开心之窗,虽然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是只要肯打开,就一定会有阳光照进来。这本书给了我勇敢面对问题的力量,我携着这份力量出发,在自我勉励中也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让我和学生一起获得心灵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9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人生苦难悲喜参半,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勇气,责任、爱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只有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才能够在势力范围内超越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因为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去解决它。而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遇见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家人、朋友甚至爱人能给予的都只是建议,只有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自己在没有强大起来,势力却是势单力薄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了推脱、懒惰、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这就会形成与人而愿背道而驰的性格特点。

  其实问题、困境、麻烦这个东西,本质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笔成功跨越就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你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遇见问题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或者抱怨,总是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面对,敢于突破,才是最佳捷径。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做事纯凭感觉和经验,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推卸责任,不主动解决,而是止于难于对付,长此以往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精神状态也不好了。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未来数不胜数的碰壁对他而言必然会成为寻常之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勤于努力,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以一种积极、好奇的心态对面对,去接受新挑战,那么他一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以飞跃式的速度在成长,他一定在群体中也是耀眼的,因为他积极、乐观,有感染力,是个正能量爆棚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其实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战胜恐惧,克服懒惰,逐步走向积极、乐观、成熟。书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是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部分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而开始接受挑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走这条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路,越来越强大!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寻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寻路*》读书笔记1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这位记者并不看*跃居世界第二的GDP总量,而是静静地俯下身,远离大城市,从“城墙”、“村庄”、“工厂”三个视角进行游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为国人所知的画卷。

  “城墙”,目睹*历代君王从兴盛到衰亡的历程。何伟恰恰不走寻常路,他沿着长城向西,寻找那些非知名的城墙,听着当地人充满自豪地说着曾经的故事。当地人与何伟交谈时笑道,这些故事,十几年来第一次来询问的竟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怎么回答的他,也只是笑了笑。

  “村庄”,是**三十年来改革变迁的见证。当何伟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目睹这些地方和他所看到的*古装剧中展现的集市、马车、熙熙攘攘的茶馆有着天壤之别,那里所有的,只是一些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还有极少数的妇女。当问及男人去哪里了的时候,村里人非常自豪而又坚定地说道:都去城里打工了,娃啊,等你长大,就能和爸爸一起去打工了。更有年长一些的村民指着远方:旁边的许多村落已经没有了,可能未来,现在的村子也会成为历史吧。

  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工厂”,告诉我们*几年经济大增长的原因。随着工业化的大力建设,各个地方*都开始了工业化规划,而小城市则针对某些劳动力集中型产业开设了企业、招商引资。何伟见到了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和他们谈生活的改善,也看到了这些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的挣扎。而这些现状,至今仍在*的各行各业里发生着。

  如果说“城墙”代表了历史,“村庄”代表了过去,而“工厂”则代表了现在。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回顾80年之前的美国,几乎有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比如行为准则中所讲的“人情”与“规则”的辩论;比如离开家里人独自到城里打工奋斗的辛苦;比如小作坊里辛苦劳作的工人因缺乏*意识而被剥削、不懂*。而何伟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如此!*正在经历的30年高速发展,是美欧发达国家几乎120xx年的历程,我们的装备和高楼等硬件上去了,但其中难免会碰到思想、文化等软件跟不上的问题,会碰到由于浮躁而带来的功利主义和缺乏耐心去钻研、实现自我理想的信念。但正如书名“寻路*”所讲的那样,凭着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刻苦努力,找到那条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在今后的岁月中,相信祖国的未来、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寻路*》读书笔记2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伟,寻路*的作者,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每次我看一本书,总要关注一下作者的背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他写出的东西与*作家的角度绝对不一样,这种视角对*人来说是很新鲜的,正因为他不是*人,与我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他能更客观的写下他的所见所闻,当然这与他记者的身份也分不开关系。当中西方不同文化相撞,带给*读者更新鲜的阅读感受,对*的21世纪初的情况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和看法。

  出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这一代,对21世纪初只有微薄、模糊的记忆,多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21世纪初*北方和西北的情况和一部分不同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民风民俗。寻路*,要出去“寻”,首先要有车,于是作者去了租车行,租了一辆车子然后踏上了旅途。在途中他看到了种种现状——可能在之前*学者并没有看到的地方,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的的确确看到了*存在的某些问题,但同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是有优点可以发扬光大的,何伟曾在书中写到“在*,我已经*惯了别人对我更多一些耐心;一般而言,他们只要看见说汉语的外国人,就会倾向于表现出一种夸张的尊敬。不过,对于敬重的真正含义,我倒是从没抱过幻想。在那层敬重的深处,是一种局促不安”对于这种现象,何伟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内心深处来说,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国人在外来者面前的表现还是感到有一丝耻辱的”。在何伟看到的这个年代,*处在经济腾飞的阶段,*引进外国的经验,对于外国文化的冲击,国人的内心是复杂的,因此对待外来的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国人既自卑又自傲,这是一种并不正确的态度,但它却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看到持续到现在的文化。前者如风水先生,在现代并不是很普遍,而后者,如丧葬文化,如烟酒文化,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十几年前,人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吸烟的后果却很少有人戒掉它——或许是因为尼古丁带来的诱惑或是把香烟当做身份地位的带表进行攀比而获得的快乐,而国家也把香烟业当作税收的重要来源,因此直到现在香烟业还是很发达。而*的酒文化更是由来已久,无论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还是体现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劝酒在*人的饭桌上更是随处可见,文中的何伟在途中就遇到了很多官员的劝酒,尽管他解释自己还要开车,可这在*人的眼里似乎并不能成为推脱的理由。直到现在,这种劝酒也不少见,而酒后驾车也酿成了不少悲剧,尤其在过年期间,我曾在过年时看到出了车祸的人的家人哭的肝肠寸断,但悲剧已经发生了,我们除了惋惜只能吸取教训。

  这种酒文化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对法律的漠视,酒后不能驾车,一方面也反映出*的驾车教育并不完善。在21世纪初,这种教育甚至陷入*之中,如文中有一道考题有人问路时驾驶员应该怎么做,选项有:告诉他、不告诉他、指一条错误的路,这更像是素质测试题,但这种题却没什么教育意义,*人在开车时依然依照他们的心意,因此也让道路上也乱糟糟的,这可能与道路设施不完善有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与怎样驾车的教育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作者何伟通过在取得驾驶证的期间的所见所闻,发现尽管他提出建议,教练却毫不理睬,尽管何伟说的是对的。而且在学员学车的过程中,*教很多有技巧、困难的驾驶方法,因为这被认为是实用的。这也体现出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惯于顺服各种“教练”,很少会自己思考,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是最大的,学生往往会听从老师的话,因此*的教室越来越沉默,当老师说找人发表看法的时候,只有一片沉默,*教育缺少了某种活力。

  但*的教育制度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人们表现出的关切出自真心实意,老师普遍具有奉献精神,无论是什么背景。

  何伟在文中提到他在一个乡村感受的信任、热情,让他很感动,同时也有一种忧虑,这种忧虑在现在似乎已经成为现实并越演越烈,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迟疑的欢迎,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的地方并不多并在逐渐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涌向城市,乡下人特有的信任也在逐渐减少。

  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有几千年的智慧,只要能合理应用,在国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寻路*》读书笔记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身在熟悉的环境,遇到很多事都会不经意地寻求“*惯”,一位美国人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寻路*》有些意外地成为了20xx年新浪读书十大好书第一名,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看事物不同的“角度”吧。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这位记者并不看*跃居世界第二的GDP总量,而是静静地俯下身,远离大城市,从“城墙”、“村庄”、“工厂”三个视角进行游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为国人所知的画卷。

  “城墙”,目睹*历代君王从兴盛到衰亡的历程。何伟恰恰不走寻常路,他沿着长城向西,寻找那些非知名的城墙,听着当地人充满自豪地说着曾经的故事。当地人与何伟交谈时笑道,这些故事,十几年来第一次来询问的竟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怎么回答的他,也只是笑了笑。

  “村庄”,是**三十年来改革变迁的见证。当何伟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目睹这些地方和他所看到的*古装剧中展现的集市、马车、熙熙攘攘的茶馆有着天壤之别,那里所有的,只是一些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还有极少数的妇女。当问及男人去哪里了的时候,村里人非常自豪而又坚定地说道:都去城里打工了,娃啊,等你长大,就能和爸爸一起去打工了。更有年长一些的村民指着远方:旁边的许多村落已经没有了,可能未来,现在的村子也会成为历史吧。

  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工厂”,告诉我们*几年经济大增长的原因。随着工业化的大力建设,各个地方*都开始了工业化规划,而小城市则针对某些劳动力集中型产业开设了企业、招商引资。何伟见到了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和他们谈生活的改善,也看到了这些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的挣扎。而这些现状,至今仍在*的各行各业里发生着。

  如果说“城墙”代表了历史,“村庄”代表了过去,而“工厂”则代表了现在。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回顾80年之前的美国,几乎有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比如行为准则中所讲的“人情”与“规则”的辩论;比如离开家里人独自到城里打工奋斗的辛苦;比如小作坊里辛苦劳作的工人因缺乏*意识而被剥削、不懂*。而何伟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如此!*正在经历的30年高速发展,是美欧发达国家几乎100年的历程,我们的装备和高楼等硬件上去了,但其中难免会碰到思想、文化等软件跟不上的问题,会碰到由于浮躁而带来的功利主义和缺乏耐心去钻研、实现自我理想的信念。但正如书名“寻路*”所讲的那样,凭着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刻苦努力,找到那条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在今后的岁月中,相信祖国的未来、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菁华9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

  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会成为妨碍我们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吧?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和不断获得的过程。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2

  我们小学教师最容易见证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但是有多少**真正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间,我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来自于我整个假期期间读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猫扑论坛,看到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帖子,帖子中推荐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网搜索了下,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辗转买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爱,也学*独立,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中对我们*时有感觉,但却神秘的情感做出了详尽深刻的剖析,不仅有说理还有案例,让人看了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自律?揭开爱的神秘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成长与宗教有什么关联?

  我是一名女性,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的话题。在此书中关于爱有这样一段论述:“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疑惑:难道不是吗?难道我误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认知。看了后我才明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初发育开始就会衍生出“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并且有利于自身心理发展。但是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不快乐。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一种幻觉。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现实会击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因为阴差阳错相识,彼此吸引,Rose跟随Jack在下等舱尽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头感受海风,并与之坠入爱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于他们的不同,生活背景、经历、环境,这些不同让Rose看到了与众不同的Jack,在她内心本身就隐含着冒险的因子,想要离经叛道,想要在她的那个生活圈子与众不同。他们打破了自我界限,触角互相融合,被吸引,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这场海难让这份感情得到永恒。

  试想一下,如果船没有遇到海难,他们的感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能彼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思考方式都会成为这段感情发展的桎梏,最后无疾而终。真正的爱,一定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让自己的触角不断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能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爱会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诚如对爱的认识,每一种人生体验都会在挫折、痛苦中得到升华,只有承受这种种生命之痛,心智才会得以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静下心来,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后以泰戈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在山中

  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峰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

  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3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4

  很多书籍热销排行里靠前的都是心灵鸡汤、心理著作、名人传记。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真诚是生命的药》就是一碗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学鸡汤。

  所谓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分两部分说。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么励志的事会发生在*凡的自己身上,那么这一生再好喝的“鸡汤”对于你都是毒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经历过生活的一切还满脸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么这份“鸡汤”我推荐给你。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你要去适应社会,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你做任何事要讲情商,智商只是决定了这个事对不对,情商才决定这个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确实很久很久没有人说过真诚这个说法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灰色地带变成了上台面的秘密。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仪必不可少,但如果滥用,反而会钳制住良知,成为捆绑生命的绞索,让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和情商。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真诚。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社交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问题总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无视问题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人暂时逃避,但最终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引发更强力的痛苦。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逃避痛苦,就犹如麻木的人感觉不到疼痛一样,会使心灵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走向畸形。保持真诚,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必须经历痛苦,承担责任,而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用虚假的东西加以掩盖。

  还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每天反复的学*始终感觉体会不到这个精神的真正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突然大彻大悟,这不就是在提醒每个*人要直面问题,拒绝逃避,敢于解决,勇于担当。

  真诚必然会带来诚实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必将得到回报,那就是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内心更加的坚韧不屈。是的,真诚,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笑着在黑夜里飞奔。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5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择性第倾听。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合适。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应该勇敢滴面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人最大的问题是一温一饱问题,那么这天*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取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就*敢滴应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7

  我终于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8

  最*读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正如书本开篇所言:人生苦海无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而书本中派克医生的语言也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他个人的水*以及魅力。在一个案例中,生活混乱的病人一直在排斥派克的治疗,并不断的炫耀其混乱生活。大约一年多后,病人突然在一次聊天中,问起医生:你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是不是无药可救了?看到这儿我马上思索自己的回答,但任何既真诚的鼓励病人又指出她的问题的确很有难度。派克知道这个轻描淡写的提问是一次治疗的契机,他认真的回答病人:“你来看病一年了。说实话我们的关系不是很顺畅,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这使我们都感到无聊紧张和愤怒。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告诉你,在这一年里,你能够忍受不便,一周接一周,一月接一月的来看病,表现出很强的毅力。如果你不是一个自尊自爱,追求成长的人,就无法做的这一点。你努力追求上进,怎么可能是无药可救呢?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并不是无药可救。你有资格得到我的尊重。”多么睿智又真诚的话。我反复把这个回答读了几遍,真诚而直接的开场白需要勇气和驾驭能力,但对病人的细心评价又来自一名医生的职业素养和真心的关爱,这不是任何一个人随便可以做到的。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9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本无论你话多大精力都值得读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医疗大师,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展开的:

  人生错综复杂。

  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痛苦中成长

  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成长才能变得成熟。成长之路是充满坚信,它不是一条*坦的阳关道,而是荒漠沙漠里的一条小径,遍布荆棘、仙人掌和砾石。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们将超越自我,迈向新的天地。

  这一部分作者阐述的其中的观点:成长不仅要学会承受痛苦,还要学会宽恕。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收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第二部分——心灵探索

  这一部分是关于自爱与爱。

  如果我们活着,却不知道爱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间孤独的、被剥夺了爱的囚室。不幸的是,许多人都对自己很苛刻,都不肯赦免自己,哪怕是假释。

  而爱不是依赖,也不是自我牺牲。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书上是这么说的: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第三部分——寻找自己的归宿

  人生是有限的,我们所有人都会走向死亡。作为成长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我们都将锈蚀,变成废铁、灰烬。

  但是,生命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变得全无意义的。因为你与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

  从这本书上,我明白: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的答案。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的。生活之路不是有沥青铺就的阳关道,它没有通明的灯火,更没有路标,它是荒漠中一条坎坷的小径。我们必须从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