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教师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1

  翻开《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书中那浓浓的爱心,崭新的理念,生动的教育事迹,深深地打动着我。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怎么样才能发现这些潜力,怎么样才能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本书作者周泓以他的实践从一个角度做了回答,期待每个老师都能够赏识自己的孩子,进而享受每位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书中讲述的赏识教育的事例取得惊人的成效,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这就是目前推广的赏识教育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好好地学*和应用这一理论。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巴甫里克,一个“差生”,在一次植物课上进行“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一”的试验时,提出“不经过嫁接就培育出树苗”,而后进行实验并成功,他“手指尖上的智慧”被发现,从此他的思维开始觉醒。“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思维的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书中花了很长的文字来记录这个学生的成长转变过程,这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我们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抱怨,“后进生”让自己头疼。或许,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通过你的赏识也能使他的思维觉醒。

  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应该要经常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学生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它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

  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经常忍不住说:你们上课都干什么去了?听课了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学生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委婉的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比如在去年升学考试快要来临时,班里的有个男同学还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上课睡觉讲话,于是我就主动找到他,夸他在上次能力测试中,第一个快速而准确地完成了听算,说明计算能力很强。同时也从班主任那里了解他英语成绩特别好,于是笑着对他说:“英语单词那么难记的,你都记得那么好,何况一些计算题的要点呢?”,他听后开心地笑了,从此以后,学*数学的积极性大增,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很自信。

  当然,赏识教育是要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正如书中谈到的:“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优点。”那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呢,我们请教了一些前辈并阅读了相关书籍,提出以下几点做法,这也是我们以后教学的指路灯。

  首先,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赞赏学生的进步。*时利用活动时间,让学生自己比一比,*段时间与以前相比有什么进步,让他们自己感到微小的进步也是可喜的,从而使能力差的孩子摆脱总比不过能力强的孩子的尴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班干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当班干的感受。

  其次,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多以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毫不吝啬地称赞学生点点滴滴的小进步,为学生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加油鼓励。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应多用肯定口吻对他们说:“你一定行”,“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你真棒”等等的话,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话。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地在学生面前竖起大拇指,让“大拇指”成为学生们的朋友,让学生们在我们赞许的目光、爱抚的动作、鼓励的话语里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而信心十足地向成功迈进。

  一句真诚的赞美,一语恰当的鼓励,一腔由衷的赏识,就能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了。相信孩子是赏识的关键,更是一种教育艺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禀赋、爱好、特长,给他们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正确的引导和尝试的机会,成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就让我们当一名名副其实的伯乐,用一双慧眼去找出一匹匹千里马吧!

  总之,教师应赏识孩子,而且让教育赏识自己,更让孩子赏识自己,这是一种教育的境界。使自己不至于成为*庸的教书匠,教师要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为之奋斗。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2

  最*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 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3

  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的优秀典范。他们的事迹给予我许许多多宝贵的启示。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孩子,面对几十双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睛,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情感态度,无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或表现不佳的时候,严厉的批评,大声的斥责,换来的是孩子暂时的服从,表面的听话,但同时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叛逆和怨恨。老师不仅没有转变孩子,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伤害了师生感情,给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全新的时代需要拥有全新观念的老师,全新的时代赋予“敬业”和“专业”全新的含义。教师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虽然年幼无知,但是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特个性的孩子。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历练自己,用我们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尽可能使用鼓励或激励的的语言,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教育境界。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1

  寒假,我认真阅读了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下面,我主要阐述一下我的几点感触:

  一、赏识是爱,赏识是尊重

  赏识是沟通、*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真爱学生,才会像书中那个和花儿说话的孩子,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智力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绝非仅是学*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

  爱是尊重。作为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最基本的师德的表现。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情感、甚至隐私。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若没有了自尊,没有了自我,是难以想像的。

  二、赏识是不经意的一次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当学*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的时候,需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让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书中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一个爱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吱吱喳喳地拉,每个人都忍受不了他的嘈杂的声音,甚至连家人都不愿多理会他,他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只有跑到后山,面对着花花草草,他才有继续拉的勇气。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人,安静地听他拉完,甚至为他鼓掌,小男孩兴奋极了。老人说“我是聋人,但我能感受到你拉得很好~~”男孩子开心极了,每天早早起来,到后山只想为唯一的聋人听众拉上一段,几个月后,男孩子的琴技突飞猛进,而其实这位“聋”老头是一个资深的小提琴演奏家。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不懂英语,更看不懂儿子的作业,但每次她都认真地把儿子的作业拿在手上,仔细地看,由衷地赞叹:“太棒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作业挂在墙上,逢客便讲:“瞧,我的儿子的作业多棒!”客人当然点头附和:“真不错!”儿子受到了鼓励,每次都争取比上一次好,成绩一天天地提高,成为杰出的人。

  三、赏识是用生命诠释的艺术

  《赏识你的学生》中专家说道:“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对孩子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孩子进行*等地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实践——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技巧,甚至形成一种人格魅力。《让孩子摆脱噩梦》中写到李圣珍老师救治了许多的“问题孩子”,她的成功正是教育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的体现——用自己的生命去理解与爱另一个生命赏识的辨证观。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又有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赏识你的学生》——就是这本书,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

  从《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中,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几个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欣赏、激励、宽容……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作为一个教育者,又何必吝啬简单的一句:“孩子,你能行”呢?

  我坚信“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份宽容,就有多一份收获”,只要有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梦想就可成真。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2

  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的优秀典范。他们的事迹给予我许许多多宝贵的启示。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孩子,面对几十双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睛,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情感态度,无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或表现不佳的时候,严厉的批评,大声的斥责,换来的是孩子暂时的服从,表面的听话,但同时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叛逆和怨恨。老师不仅没有转变孩子,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伤害了师生感情,给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全新的时代需要拥有全新观念的老师,全新的时代赋予“敬业”和“专业”全新的含义。教师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虽然年幼无知,但是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特个性的孩子。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历练自己,用我们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尽可能使用鼓励或激励的的语言,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教育境界。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3

  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的优秀典范。他们的事迹给予我许许多多宝贵的启示。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孩子,面对几十双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睛,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情感态度,无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或表现不佳的时候,严厉的批评,大声的斥责,换来的是孩子暂时的服从,表面的听话,但同时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叛逆和怨恨。老师不仅没有转变孩子,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伤害了师生感情,给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全新的时代需要拥有全新观念的老师,全新的时代赋予“敬业”和“专业”全新的含义。教师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虽然年幼无知,但是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特个性的孩子。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时时刻刻历练自己,用我们无限的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尽可能使用鼓励或激励的的语言,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教育境界。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1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我们也许会说: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能够活着……那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呢?我们也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更有说不完的抱怨……但是我想说工作不是圣诞老人,他不会令所有的人都喜欢,工作也不是度假村让所有的人感到心情愉悦。工作的地方,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够完善,或者是人事制度,或者是福利待遇,或者是其它人不够努力对你造成影响,也或者是其它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自已认为不能改变一些事情就放弃对自已的努力,既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抱怨也就毫无意义,抱怨只会让我们自暴自弃,抱怨只会让我们把精力都用在发现别人的缺点,寻找别人的缺点上。如果每个人都把精力用在发现别人的缺点上,而自自已也不去改进,我们内心就会消极的认为我们的工作是这个世界上毛病最多的而我们自已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如果是这样我们再也不会得到任何进步,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规定的清清楚楚,世界上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能没有人抱怨,但是你见过整天抱怨的人得到上司赏识而有所发展的吗?同样也没有哪一种工作会因为我们多做了一点点额外的事情,就能给我们多少的报酬。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每天都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我相信再愚蠢的领导也会欣赏的。既然抱怨不能让我们得到进步,抱怨不能给我们增加薪水,我们为什么还要老是去抱怨呢?如果每个人都去抱怨,都是希望别人去改变,就会形成相互抱怨的后果,工作不但不能得到推进还会阻碍日常工作的开展;但是如果每个人首先从自已做起不断改进,那么我们不是可以减少很多抱怨吗?不是可以让我们更加愉快的工作吗?不是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大的进步吗?既然抱怨只能阻碍工作的开展,阻碍我们的进步,那么为什么不不调整自已的心态,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呢?既然我们对自已的错误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推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其他人存在的不足,为什么不能理解工作中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呢?

  事实上,无论你就职于什么工作,或者无论有多么的糟糕,我们个人在这里永远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也许领导对你的出色表现设置障碍,或者视而不见,也可能没有充分赏识,但是不管环境如何,我们工作的表现,我们工作的成绩完全是由我们自已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去思考的是:在工作中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如何积极快速的去弥补,而不是整天抱怨更不应该落井下石的取笑别人。我们更不要浪费时间去分析和抨击我们的领导,无休止的指责和厌恶我们同事的不足。首先为我们自已考虑一下吧!因为指责别人永远不能提高自已的能力,抨击他人只能破坏自已的进取之心,让自已变得更加消极,徒增莫名的骄傲和自大情绪。请将目光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已手中的工作上来吧!让我们心中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多花一些时间想想自已还有哪些需要提高和进步的地方,看看自已的工作是否已经做得很完美,而不是带着对别人挑剔对自已放纵的眼光去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抱怨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也会更加快乐的工作并在快乐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2

  《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一个原本学*成绩差的学生杨略,使他感觉校园是监狱,生活仿佛那样*静。可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叫倪甫清的人的信,他看后有很大的启发,为此他猜测那人是谁,就当他收了十封信后,真相大白,原来倪甫清就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他已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学*成绩也上升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你在为谁读书”,这一句话恐怕只能在家长训斥小孩这样的局域中被发现。其实,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每一个人都在无时不刻地学*,在上课,自然的,“你在为谁读书”从理论上说是应该被每一个人都当成镜子来自我对照的。

  你也许得这样问自己:“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有点傻兮兮的——这只限于那些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人们。我问我自己,就是这样问,从以前来说的话,我是为了提高自己成绩,‘应付’父母而做的决定。但是,现在我想想,提高成绩,意味着长大有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意味着赚钱;赚钱,意味着提高自己的生活水*,综观上述几条“我为他人读书之证词”,意味着我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将来有美好而幸福的生活而作的铺垫。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份哭苦差事,但是这样“先苦后甜”,总会比“先甜后苦”这样在20年学*生涯后过着“衣食无着,家徒四壁”的苦津津、干巴巴的日子而好上几百倍吧!

  就象文中“倪甫清的信”一样,它化身为了我们向往将来美好生活的动力,是一股极其强烈的动力,它充斥着我们战胜眼前的困苦,挑战目前的挫折,爱上学*,激励着我们这些“对苦难‘怨天尤人’”的学子们。因为在茫茫未知的命运之路上,我们完全不知晓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读书,或者说是不知道为谁在读书,茫然地过着“浑浑噩噩”的学*生活,那么,将来一定也是度着浑浑噩噩、天天作着深谋远虑的打算的压抑生活。

  但是,我在为谁读书,这个标题,也着实地给自己一次反省自己,一对一地对比自己、纠正自己的机会。即使你会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费用反正是父母来花费,将来也不会找不到饭碗,那么,既然你一意孤行,我也不好说什么了。但那些认识到“我在为谁读书”的学生们,将来一定比上你的好几倍,多余的废话我就打住吧。

  好了,读后感的笔墨就停在此处了吧,所以,如果再向自己问一句“你在为谁读书”,你一定已经想好了答案吧!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3

  这些天,我读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这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很多人会问:工作是什么?工作是社会安排的任务,工作是社会赋予的使命,那么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而且需要努力的工作。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勤奋工作。在我认为,当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也就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想实现人生目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能不能让自我价值得已实现,取决于对工作的态度。

  我觉得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一本书上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愤世嫉俗、心中无法*静的人,求见作家海伦舒克曼,向她请教如何解除令人不快的念头。海伦只回答:“从今天起,请你每天写下一件令你感激的事。”刚开始这个人得思索很久,才能想出今天有什么好感激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大自然的美好产生了感激,进而他发现,有许多人和事值得他感谢。到了后来,他看见这世界上一切都是赐予,一切都是光明,他的胸怀无限开阔,从此他的愤恨也消失无踪。所以说,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工作。虽然有时候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恪守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分析和抨击别人,去指责别人,还不如多思考如何能尽善尽美的干好自身工作,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正如胚芽通过力量的积蓄最终钻出地面一样,竹子需要在地下长四年长到地上然后每年快于一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你坏》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你坏》读书笔记1

  一份珍贵的友谊,从打开包裹开始,用心的包裹,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生怕对书本在运输过程中,有任何的闪失,谢谢你!秋秋。

  很喜欢书本书好多轻快又哲理的文字,多久多久没有安静地带着过往青春的回忆跟着书里的温度,潸然泪下。这是自己第一次读大冰的作品,感情像老朋友轻声的倾诉,不热烈,不热闹,但是每个字都在心田落下深深的痕迹。

  看到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无情处知众生,如果你和众人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如果你和世界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吧。娑婆境里,所有当下动人的故事,全都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是多么理知又温暖的引导在如今作秀的社会。

  当读到我最落魄的那段时光她见证过,不只是见证,还有永生难忘的陪伴和照顾。大冰与月月之间的那伤无需谢谢的情感,真真的让我流下了泪珠,想起十年前,有个朋友同样这样守护我,那时候后知后觉,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丢失过一段时间,所幸现在明白了彼此无比珍贵的友情。

  另看到路*与菲菲的爱情也是热泪盈眶,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地狱与越狱,过不去的就搁着,忘不了的就记着。又能怎样,还能怎样,就这样吧,总要接着活。

  这话是说给你听,也是在说给我。真真切切有血有肉,让人情不自禁。

  想起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外企实*,中午过马路吃饭被车撞了。昏迷中一直喊着某人的名字,然后当夜里醒来的时候看到他伏在我的`病床边,用棉签给我沾水擦干裂的嘴唇。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在一起,但是这份情过不去,忘不了。有人说认真付出过的感情,连吵架都觉得珍贵无比。想来在书中我找到了共鸣。

  每一章的故事都触及了我的心田,所以再想回读两次,三次,最好是永远的珍藏此书。这里面有广阔无垠的想象和期待,也有过往青春搁浅不下的难忘。

  好文,好字,都牵动着心田深处那份遗憾。

《你坏》读书笔记2

  看完了《乖,摸摸头》《哦弥陀佛么么哒》《我不》《好吗,好的》再看完这本《你坏》,我已经忘了是按着怎么样的顺序了。逐渐的对大冰的行文方式有所了解,也有所厌倦了。记得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被大冰的许多观点折服。久了也就审美疲劳了。觉得,嗯,就知道是这样子的。

  但是大冰的书总能给人思考。当我身边的人有所迷惑或者生活有挫折的时候,我会推荐他们看看这本书。当遇到不珍惜现有生活的人,我说你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自己其实有多么幸福,书里很多人真的是面对很多困难但还是努力微笑着生活。当我自己颓废没斗志的.时候,我也让自己想想,想想故事里的人,其实很多人都忘了,只记得一些故事,但是,还是会觉得很受鼓励。自开学以来,整天无所事事,没赚钱,没学*,没运动,也没有阅读,自己不知道在干嘛,连图书馆都没去,门都没出,床都没下,整个人行尸走肉。迷茫不已。或许,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看了。无论怎么样,阅读总没错。在床上躺尸,阅读总比看综艺好。

《你坏》读书笔记3

  一本书,从夏读到了冬。

  不似大冰前几个“女儿”,买了读,借了读,没得纸质版读的时候买了电子版的读,不眠不休。这一本,放下,拿起,借出去,收回来,历经五个月,终于读完。

  大冰总在书里说有人看了他的书之后去旅行去流浪,也许看书的那一刻我也在想这件事,但是合上书,我还是会嘴角上扬,去过自己的生活。

  少时七年的“磕药”生活让我分外珍惜现在的身体健康(解释一下,这个“磕药”跟毒品没有关系,不过是身体有恙,每日按时按点,跟药品死磕),总被朋友说“提前过上了老年生活”,早睡早起,少荤少辣。偶尔也会酒醉,不过谁还没有点烦心的事儿呢,醒了就好了呀。

  后续中,大冰说这是五年后的改版,将原来出版社删掉的部分重又加上,自己的孩子是啥样就是啥样,而今外人再不能来干涉;自己想加上的故事就加了,因为这一百年前的爱情对自己的影响着实够深。真好,能坦然回顾自己曾经的无奈;真好,能在山顶傲视天下,自在的不受约束。期间的难过,终将成为不能替代的美好回忆。

  我们也许不能像书里的那些人一样仗剑走天涯,但我们终能活出自在的状态。

  可以的。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1

  《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一个原本学*成绩差的学生杨略,使他感觉校园是监狱,生活仿佛那样*静。可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叫倪甫清的人的信,他看后有很大的启发,为此他猜测那人是谁,就当他收了十封信后,真相大白,原来倪甫清就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他已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学*成绩也上升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你在为谁读书”,这一句话恐怕只能在家长训斥小孩这样的局域中被发现。其实,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每一个人都在无时不刻地学*,在上课,自然的,“你在为谁读书”从理论上说是应该被每一个人都当成镜子来自我对照的。

  你也许得这样问自己:“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有点傻兮兮的——这只限于那些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人们。我问我自己,就是这样问,从以前来说的话,我是为了提高自己成绩,‘应付’父母而做的决定。但是,现在我想想,提高成绩,意味着长大有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意味着赚钱;赚钱,意味着提高自己的生活水*,综观上述几条“我为他人读书之证词”,意味着我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将来有美好而幸福的生活而作的铺垫。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份哭苦差事,但是这样“先苦后甜”,总会比“先甜后苦”这样在20年学*生涯后过着“衣食无着,家徒四壁”的苦津津、干巴巴的日子而好上几百倍吧!

  就象文中“倪甫清的信”一样,它化身为了我们向往将来美好生活的动力,是一股极其强烈的动力,它充斥着我们战胜眼前的困苦,挑战目前的挫折,爱上学*,激励着我们这些“对苦难‘怨天尤人’”的学子们。因为在茫茫未知的命运之路上,我们完全不知晓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读书,或者说是不知道为谁在读书,茫然地过着“浑浑噩噩”的学*生活,那么,将来一定也是度着浑浑噩噩、天天作着深谋远虑的打算的压抑生活。

  但是,我在为谁读书,这个标题,也着实地给自己一次反省自己,一对一地对比自己、纠正自己的机会。即使你会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费用反正是父母来花费,将来也不会找不到饭碗,那么,既然你一意孤行,我也不好说什么了。但那些认识到“我在为谁读书”的学生们,将来一定比上你的好几倍,多余的废话我就打住吧。

  好了,读后感的笔墨就停在此处了吧,所以,如果再向自己问一句“你在为谁读书”,你一定已经想好了答案吧!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2

  书中提出了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员工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庸走向杰出。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已工作”这一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01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

  但职场中,却总有这样一些人——“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工作嘛,又不是为自己干,说得过去就行了。”

  职场中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作为员工,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有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葛洛夫曾说过:“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只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员工,应该学会努力适应,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一样。职业生涯除了自己之外,全天下没有人可以掌控,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业。”

  一个不清楚自己为谁工作的员工,不可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即便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不错的能力,他也只会一次次丧失升职加薪晋级的机会,离成功越来越远,甚至最终还会被职场所淘汰。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对待工作不会有很高的要求,觉得工作做多做少、效率高低对自己的意义不大:“为别人打工,何必紧追紧赶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干快干慢都挣那么点儿钱!”这类职场人一旦发现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通常不找自己的问题,相反会抱怨企业、抱怨工作、抱怨领导,而且,怨气越大,越不甘心付出太多的努力去工作,从而陷入“得过且过”的恶性循环之中。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他干一点工作就像自己的钱包被别人掏了一样不划算。做一件事就计算一分薪酬,相同时间内多做些事情,每件事情的*均报酬降低了,自己不是赔本了?在这种“小九九”的影响下,他们做事只管拖着走,拖过了一天又一天,拖过一年又一年,最后拖过了自己的最佳成长期,拖过了自己对工作技能的快速掌握期,拖过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关键期,最终沦为效率低下、工作*庸的人。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在他们眼里,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是沉重的任务,工作是乏味的坚持,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没有丝毫激情的.工作,自己不快乐,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效率自然也上不去。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只想自己合适,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很少能够得到领导、同事的尊重和赞赏,自己与企业、同事的关系仅仅是“挣钱吃饭”那么简单,尽管每月都能拿到薪水,但是看涨就难了,这样无形之中会丧失很多机会和收益,最终失去老板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给自己的职业前景设了“一堵墙”。没有美好的愿景,哪来追求的动力?

  02公司是员工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

  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都不能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事业,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公司成就员工,而不是员工成就公司。

  我们中大部分人是无法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体系下,大家都需要依托于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你是老板或是员工。如何摆正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想不明白这一点容易走很多弯路。

  有一个很形象的寓言:

  一只到处游荡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甚至还享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籍,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闲逛,兴起之时甚至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

  然后,野猫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撕成了两半。

  这个寓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员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公司。

  尤其是那些知名公司的员工乃至经理人,他们的名声、社会地位以及荣耀其实都归功于他们背后的“佛塔”,公司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公司是员工学*的*台、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它为员工的发展铺*了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感激公司给我们提供*台,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公司发展得越好,员工的收益就越大。

  03既然选择了工作,就要坚持到底。

  你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

  无论为谁打工,要为自己学东西,无论在国企给国家打工,还是我在外企给外国人打工,还是在民企打工,看似在为公司打工,成就的却是自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客观上可能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有一个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干了不到一年就想辞职。问他:“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呢?”

  他说:“公司虽然名气挺大,但是实际工资却不高,‘驴粪蛋子表面光’,而且老板整天一副爱干不干的样子,对我也不太重视,这样下去能有什么前途呢?”

  原来是这样。

  你的抱怨也有道理。一个人在刚刚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工资一般都不会很高,你的薪水和公司对你的重视程度都是随着你的业绩提升而逐步增加的。找一个公司的意义不在于每个月多挣几千块钱,而在于你能够在这个*台上可以不断学*和发展。

  你在公司工作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要辞职,你把贸易公司的业务弄清楚了吗?这个行业你了解了吗?

  他回答说:“没有。”

  既然这样,除非你打算以后不再从事贸易行业,否则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一年就等于白费了,你什么都没学到就辞职等于在浪费资源。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深入钻研一下业务。你把这个行业摸透了再辞职也不迟啊!

  他听了上述建议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改往日自以为是的姿态,踏踏实实地工作起来。

  时隔数月,我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碰到了他。

  问他:“那份贸易公司的工作辞了没有?”

  他回答说:“开什么玩笑?自从上次听了你的劝告之后,我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的神奇的改变。这段时间工作得很卖力,也很辛苦,不过总算有了些起色,最*刚刚升职为部门经理。当我没有努力的时候,我在浪费公司的薪水,我还觉得公司不好,而今天,我拼命的工作,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台这么好,可以给我想要的一切。原来,我们一直是在为自己工作!”

  04你在应付工作吗?

  有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员工与公司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认为自己是在为公司或老板工作,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能敷衍就敷衍,老板在的时候就干点儿,老板不在的时候就松懈。

  只有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一件事交给交给你就应付一下,很容易应付,应付完了之后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吗?一件事你可以把它做到60分,你可以做的很轻松做完了,你每天重复每天干三个小时活就完了,然后你天天上班没事,然后你回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你怎么进步呢?

  实际上,在公司这个*台上学的本事都是员工自己的,对工作敷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你不努力,对公司来说,只是浪费了一份薪水;而对你来说,混日子实际上是混自己,老板损失一小点年薪事小,你损失青春年华,你荒废的是自己的人生!在浪费生命!

  作为员工,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而工作,为使自己的将来是成功的、幸福的,现在就应该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而工作,你的人生将变的更加美好。

  当你开始推卸责任,当你开始丧失工作激情,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请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智慧的问题:“你在为谁工作?”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请尽快醒悟吧。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庸走向卓越。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3

  这些天,我读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这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很多人会问:工作是什么?工作是社会安排的任务,工作是社会赋予的使命,那么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而且需要努力的工作。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需要有一个目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勤奋工作。在我认为,当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也就是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想实现人生目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能不能让自我价值得已实现,取决于对工作的态度。

  我觉得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一本书上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愤世嫉俗、心中无法*静的人,求见作家海伦舒克曼,向她请教如何解除令人不快的念头。海伦只回答:“从今天起,请你每天写下一件令你感激的事。”刚开始这个人得思索很久,才能想出今天有什么好感激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大自然的美好产生了感激,进而他发现,有许多人和事值得他感谢。到了后来,他看见这世界上一切都是赐予,一切都是光明,他的胸怀无限开阔,从此他的愤恨也消失无踪。所以说,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工作。虽然有时候工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恪守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分析和抨击别人,去指责别人,还不如多思考如何能尽善尽美的干好自身工作,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正如胚芽通过力量的积蓄最终钻出地面一样,竹子需要在地下长四年长到地上然后每年快于一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你坏》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你坏》读书笔记1

  一份珍贵的友谊,从打开包裹开始,用心的包裹,一层又一层,整整齐齐生怕对书本在运输过程中,有任何的闪失,谢谢你!秋秋。

  很喜欢书本书好多轻快又哲理的文字,多久多久没有安静地带着过往青春的回忆跟着书里的温度,潸然泪下。这是自己第一次读大冰的作品,感情像老朋友轻声的倾诉,不热烈,不热闹,但是每个字都在心田落下深深的痕迹。

  看到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无情处知众生,如果你和众人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如果你和世界不一样,那就不一样吧。娑婆境里,所有当下动人的故事,全都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是多么理知又温暖的引导在如今作秀的社会。

  当读到我最落魄的那段时光她见证过,不只是见证,还有永生难忘的陪伴和照顾。大冰与月月之间的那伤无需谢谢的情感,真真的让我流下了泪珠,想起十年前,有个朋友同样这样守护我,那时候后知后觉,让他在自己的生命里丢失过一段时间,所幸现在明白了彼此无比珍贵的友情。

  另看到路*与菲菲的爱情也是热泪盈眶,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地狱与越狱,过不去的就搁着,忘不了的就记着。又能怎样,还能怎样,就这样吧,总要接着活。

  这话是说给你听,也是在说给我。真真切切有血有肉,让人情不自禁。

  想起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外企实*,中午过马路吃饭被车撞了。昏迷中一直喊着某人的名字,然后当夜里醒来的时候看到他伏在我的`病床边,用棉签给我沾水擦干裂的嘴唇。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在一起,但是这份情过不去,忘不了。有人说认真付出过的感情,连吵架都觉得珍贵无比。想来在书中我找到了共鸣。

  每一章的故事都触及了我的心田,所以再想回读两次,三次,最好是永远的珍藏此书。这里面有广阔无垠的想象和期待,也有过往青春搁浅不下的难忘。

  好文,好字,都牵动着心田深处那份遗憾。

《你坏》读书笔记2

  看完了《乖,摸摸头》《哦弥陀佛么么哒》《我不》《好吗,好的》再看完这本《你坏》,我已经忘了是按着怎么样的顺序了。逐渐的对大冰的行文方式有所了解,也有所厌倦了。记得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被大冰的许多观点折服。久了也就审美疲劳了。觉得,嗯,就知道是这样子的。

  但是大冰的书总能给人思考。当我身边的人有所迷惑或者生活有挫折的时候,我会推荐他们看看这本书。当遇到不珍惜现有生活的人,我说你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自己其实有多么幸福,书里很多人真的是面对很多困难但还是努力微笑着生活。当我自己颓废没斗志的时候,我也让自己想想,想想故事里的人,其实很多人都忘了,只记得一些故事,但是,还是会觉得很受鼓励。自开学以来,整天无所事事,没赚钱,没学*,没运动,也没有阅读,自己不知道在干嘛,连图书馆都没去,门都没出,床都没下,整个人行尸走肉。迷茫不已。或许,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看了。无论怎么样,阅读总没错。在床上躺尸,阅读总比看综艺好。

《你坏》读书笔记3

  一本书,从夏读到了冬。

  不似大冰前几个“女儿”,买了读,借了读,没得纸质版读的时候买了电子版的读,不眠不休。这一本,放下,拿起,借出去,收回来,历经五个月,终于读完。

  大冰总在书里说有人看了他的书之后去旅行去流浪,也许看书的那一刻我也在想这件事,但是合上书,我还是会嘴角上扬,去过自己的生活。

  少时七年的“磕药”生活让我分外珍惜现在的身体健康(解释一下,这个“磕药”跟毒品没有关系,不过是身体有恙,每日按时按点,跟药品死磕),总被朋友说“提前过上了老年生活”,早睡早起,少荤少辣。偶尔也会酒醉,不过谁还没有点烦心的事儿呢,醒了就好了呀。

  后续中,大冰说这是五年后的改版,将原来出版社删掉的部分重又加上,自己的孩子是啥样就是啥样,而今外人再不能来干涉;自己想加上的故事就加了,因为这一百年前的爱情对自己的影响着实够深。真好,能坦然回顾自己曾经的无奈;真好,能在山顶傲视天下,自在的不受约束。期间的难过,终将成为不能替代的美好回忆。

  我们也许不能像书里的那些人一样仗剑走天涯,但我们终能活出自在的状态。

  可以的。


《赏识你的学生》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6)

——《你走以后》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你走以后》读书笔记1

  那些说好不分开的人走掉了,熟悉了,安静了,安静的,离天了,离开的,陌生了,陌生的,消失了。消失的,陌路了。

——题记

  “在那段繁花似锦的爱情里,我们终究沒想过会有花落的一天。花落的时候,你说,谁都可以沒有谁。是的,谁都可以沒有谁;只是,沒有了你的我,终究再也快乐不起来。”《你走以后》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深秋的一天,伦敦已是寒气逼人,爱丽丝踏上了回苏格兰的火车。和两个姐姐在爱丁堡碰头后,却在休息室里看到让她惊恐不已的场景。她随后慌张地跳上回伦敦的火车,当天下午,正要到马路对面的杂货店时,爱丽丝眼前不断出现之前在火车站看到的场景,她下意识地踏入了来往的车流中……昏迷中的爱丽丝,沉浮于过去的记忆里,她的双亲,她深爱的祖母,她的两个亲姐妹,还有一生的挚爱——约翰。约翰离开了,爱丽丝的生命似乎也随之凋零。虽然他们一起战胜了家庭的阻挠、种族的鸿沟,却敌不过死神残酷的考验!于是爱丽丝选择封闭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之中独活。然而,那天在车站看到的骇人情景,轻易毁灭了她仅存的坚强……

  小说以一个一个穿梭的片段和不同的叙述观点来讲述这个故事,使整个小说仿佛一场电影浮现你的眼前。刚开始阅读时,会觉得很混乱,不知在说些什么,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一切都渐渐清晰。作者透过主角爱丽丝的遭遇,以深刻动人的笔触,辅以错综精巧的布局,写出了人性中最坚强也最脆弱的部分。故事是在爱丽丝出了车祸之后,从昏迷中的爱丽丝对于过去记忆的一种浮现。

  女主人公爱丽丝和约翰,他们来自不同信仰家庭,他们从相爱到结合,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祝福,但是他们还是突破各种困难毅然决然走到了一起。可是一切都不像童话的中公主与王子克服困难,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死神悄悄的带走了约翰,陷入失去爱人的悲痛而无法自拔的爱丽丝,曾寄希望于回归家庭以寻求慰藉,但是她偶然看到的一幕彻底摧毁了她,将她推向死亡的边缘……

  书中的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爱不因死别而改变,至终一切皆是收获,了无所失。爱丽丝和约翰的爱情尽管结束的仓促和而悲情,但是这份感情也因此得以完整,至少他们以现实生命的结束得到了更恒久的生命。这总比一生忙忙碌碌寻找着自己的挚爱,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找错了的人要幸福,不是吗?

  通过这个小说,让我知道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即使我们可以抵挡一切困难,却仍无法抵制死神的脚步。然而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因坚强的去面对,而不是像爱丽丝一样选择封闭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中独活。因为生活仍要继续,生活中还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

《你走以后》读书笔记2

  “在那段繁花似锦的爱情里,我们终究没想过会有花落的一天。花落的时候,你说,谁都可以没有谁。是的,谁都可以没有谁;只是,没有了你的我,终究再也快乐不起来。”《你走以后》是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深秋的一天,伦敦已是寒气逼人,爱丽丝踏上了回苏格兰的火车。和两个姐姐在爱丁堡碰头后,却在休息室里看到让她惊恐不已的场景。她随后慌张地跳上回伦敦的火车,当天下午,正要到马路对面的杂货店时,爱丽丝眼前不断出现之前在火车站看到的场景,她下意识地踏入了来往的车流中……昏迷中的爱丽丝,沉浮于过去的记忆里,她的双亲,她深爱的祖母,她的两个亲姐妹,还有一生的挚爱——约翰。约翰离开了,爱丽丝的生命似乎也随之凋零。虽然他们一起战胜了家庭的阻挠、种族的鸿沟,却敌不过死神残酷的考验!于是爱丽丝选择封闭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之中独活。然而,那天在车站看到的骇人情景,轻易毁灭了她仅存的坚强……

  小说以一个一个穿梭的片段和不同的叙述观点来讲述这个故事,使整个小说仿佛一场电影浮现你的眼前。刚开始阅读时,会觉得很混乱,不知在说些什么,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一切都渐渐清晰。作者透过主角爱丽丝的遭遇,以深刻动人的笔触,辅以错综精巧的布局,写出了人性中最坚强也最脆弱的部分。故事是在爱丽丝出了车祸之后,从昏迷中的爱丽丝对于过去记忆的一种浮现。

  女主人公爱丽丝和约翰,他们来自不同信仰家庭,他们从相爱到结合,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祝福,但是他们还是突破各种困难毅然决然走到了一起。可是一切都不像童话的中公主与王子克服困难,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死神悄悄的带走了约翰,陷入失去爱人的悲痛而无法自拔的爱丽丝,曾寄希望于回归家庭以寻求慰藉,但是她偶然看到的一幕彻底摧毁了她,将她推向死亡的边缘……

  书中的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爱不因死别而改变,至终一切皆是收获,了无所失。爱丽丝和约翰的爱情尽管结束的仓促和而悲情,但是这份感情也因此得以完整,至少他们以现实生命的结束得到了更恒久的生命。这总比一生忙忙碌碌寻找着自己的挚爱,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找错了的人要幸福,不是吗?

  通过这个小说,让我知道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即使我们可以抵挡一切困难,却仍无法抵制死神的脚步。然而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因坚强的去面对,而不是像爱丽丝一样选择封闭自己,在无尽的思念中独活。因为生活仍要继续,生活中还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

《你走以后》读书笔记3

  人一辈子总得动真格的爱上什么人,但是一旦爱上了,第一步是失去自己,第二步不能失去对方!英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玛姬欧法洛,在其处女作《你走以后》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女孩的灵魂流亡,一个家庭的孽情备忘,丽丝终其一生寻找真爱,即便战胜了爱而不能,却依旧爱而不得,让所有活着的人感叹生命之无常,思考关于生与死、关于快与慢,关于陌生和熟悉,关于虚构和真实。看完这个故事再听姜育恒的那句“失去你像失去世界一样无助,拥有你才有我该追逐的路”,感触至深。

  “死亡对于我来说,竟是一种奢望”。这是爱丽丝投身于滚滚车流中时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会在如花年纪对离开这个世界如此决绝?就是因为失去约翰的爱丽丝“整个人被掏空了”。人生从来都没有最大最关键的关卡,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前提与铺垫,后一步都是前一步的趋势与结果,爱丽丝走到今天这种状态,疯狂的迷恋上一个人,离不开他,成为生命的一切,这无不源于她不幸的身世,作为一个私生女,懂事之年便要面对的压力和歧视早已让这个有天使般面容的女孩生活变成灰色,她是绝对无辜的却要承受错误的责任,更可悲的.是这种歧视最多的竟然是来自于造就这错误的母亲,所以,爱丽丝时至今日这种的叛逆是由于前面一天天生活、情感经历的水到渠成,绝不是令人莫名惊诧的突变。母亲对她的态度,以及她无意间发现的母亲的不忠,对她的性格产生了致命的伤害,也让她对于真正的爱情有一种不顾一切的渴求,哪怕对方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哪怕这种感情是人世间伦理所不容。当爱丽丝不可遏制的被约翰的爱情所吸引,对于她身世如此坎坷的女孩,真的不啻于像溺水之人抓住了一个救命的稻草、卖火柴的小姑娘找到了一个厚厚的睡袋。“在爱与不爱间,来回千万遍,哪怕已伤痕累累,我也不管”。

  但她拼尽全力找到的希望突然被剥夺,作者用最擅长的不可违逆的意外与灾难对家庭和个体的影响,将之前用层层剥茧的手法写得鲜活的、坎坷的、不屈的爱丽丝变成空壳,也将故事中隐秘的矛盾升级并升华。

  看罢《你走以后》我们惊觉等一个人,其实等的已经不是这个人了,而是一种心情,不甘心忽然在的人说离开就离开了。自问如果他重新回来,你,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包容他的一切吗?同时让我们要做好一切的准备,接受命运之神一波接着一波、没轻没重的残酷抚摸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