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1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后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2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3

  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进入新世纪,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完成对宗教文明等的深入探寻。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4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5

  文明——世域延续千年的漫长路途,惩戒的锋刃和贪婪的箭矢以耻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残败的迟暮下幻灭,渐渐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众叛亲离之际,独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叹息的笔尖下,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所勾勒;大流士宫殿兀长的裂痕,为时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叹息,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是文明。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森森军容,文明的陨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诠释,余秋雨先生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已逝的滚滚黄沙,忘却遗留的远去背影。千年一叹,咏叹不止。字里行间的情所依恋的是湮灭于战争之下的废墟。文明与私心的斗争何时归回于尽止?回溯昔年,先人耗尽毕生心血创造了文字、语言,以友好的沟通缔结生死契约,但也正因此,才铸就文明的毁灭。千年一叹,所叹息的正是那为终结之光照耀的文明。

  回首今世,我们依赖的现实,终将沦为后世人眼中硝烟般的遗地,或是天灾的降临,或是异域的侵击。人性的蠕虫蛀蚀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侵食我们的现实文明,无休止的破坏,最终必将迎来灾祸。我们期盼碎石瓦砾间能诞生希翼的萌芽,在饱经风霜之时,给予故地生机。千年以来,多少文明经受着苍凉、荒芜。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发出感叹:“盛极必衰吗?”当希腊帝国厮杀于血之洪流,中华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沉默,中华文明免遭战争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仅仅作为文明的见证,心灵的宽慰,逝去在文明之峦的顶峰,化为叹息。等待千年之后未来的发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叹息归结于此,文明之海几*枯竭。

  千年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出于对文明悲愤写作成书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灵魂为众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1)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5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

  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过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3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读后感.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4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

  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历代战争只是*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5

  我所追求的是什么?是即使内心尚存一息,也要去点燃的火种;是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去追逐的梦想。《千年一叹》一书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著,该书的内容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来,彰显了另类的风格。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这是该书在开幕时的一段话。余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独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寻觅着数千年历史中蕴藏着的魂魄,是否依旧尚存?最终,他写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部著作,将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遗址重现光明。而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人类历史的福地,穿越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址,让世界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即将流失的东西,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想象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历史长河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星球里的新陈代谢也不断的发生着,发展、淘汰、发展……或许在那么一瞬间,我们停下脚步,回想着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这时,猛然回头,发现身后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长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来的我们是我们,过去的我们也是我们。那一份厚重的底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盏指路明灯。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2)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5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

  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2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本书可以配合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一起看,虽然16年前的画面质量不太好,但是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年轻时候的许戈辉和陈鲁豫。比如印巴国界上的降旗仪式实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对于这类场面的描述还是不如影像的直接。电视更多是对目的地细节的解说和展示,而本书是作者对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读。跟着余老师的文笔足不出户地畅游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诞生和覆灭,对比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收获颇丰。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尼泊尔是绿色。视频中看到他们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动的,眼里也是噙着泪水。正如余老师所说,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看着本书和节目,仿佛也离开国门走了一圈回来一样,同时心里也会生出一种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去亲身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亲眼欣赏世界的奇观异景。

千年一叹读后感4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礼貌的礼貌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礼貌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以前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以前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此刻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以前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情绪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但是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以前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之后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齐,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期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先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3)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1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2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有个秦始皇,他让*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为“千禧之旅”所写歌词)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我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叹息。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3

  《千年一叹》就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先生跋涉万里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

  它既像诉说又像慨叹,更多的时候是惊悚。惊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历史下荡然无存,只留给后人一片空白无力的想象;惊悚辉煌的人类文明竟崩塌的如此凄凉,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认表述的;惊悚文明崩塌的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叹余先生这一路的写作,他用手中的笔记下了一个个遗迹的实况。在这个横贯中东的旅行考察中,他到过的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这个局外人都对此感伤,不知身临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叹还是同情?我无从知晓。

  余先生在序言里写道我在旅行中常会引发苦思,作为一个外来者,对这些已经逝去的文明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里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会不会固时间的推移而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之宿命?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妄力评论,至少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质永远是发展和承裘,想切也断不了。

  在这里余先生执笔于最恐怖地带,问到于数了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书中,我寻找到了难得的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4)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3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4

  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进入新世纪,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完成对基督教文明等的深入探寻。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千年一叹》读后感5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

  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历代战争只是*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6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7

  哪有什么和*年代,只不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和*的国家!最*看了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你就会明白生活在以喜马拉雅山为西门的大*,是多么自豪与骄傲!余秋雨老师带着凤凰卫视的其他人员,历经沧桑,穿越火线,从希腊到尼珀尔,一一去寻访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却是伟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类世界文明有些比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长,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我们*这么完整延续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很庆幸,庆幸地能够把朱子,程子,孔子,庄子等经典一直应用到现在,这就是俗话说得,不能断了香火!

  在回想当今我们生活的*,是多么有安全,是多么有底蕴,是多么有文化!所以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现在经济在飞速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似乎有些着急,社会步伐有些过快,我们开始有些急躁,甚至开始抱怨,请我们放慢心中的脚步,好好品味这和*的滋润,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在吃饭的时候,一颗火箭弹从你耳旁飞过的惊心动魄,没有体验走在街上随时汽车炸弹的巨响,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把这种文明延迟下去,和*珍惜下去!

  最后两句话送个诸位,

  1、你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为你遮风挡雨;

  2、国无国防,国将无防。

《千年一叹》读后感8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9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5)

——千年一叹读后感 (菁华9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如今也只有*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3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如今也只有*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文明。在学*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6

  我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窗边看看书,偷得浮生半生闲。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便就这样度过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身上的每一处都还存留着暖暖的阳光,这样,便十分满足。

  看《千年一叹》,我很喜欢跟着余秋雨先生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古文明,听余秋雨先生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坚守着“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的信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穿越数万公里,考察文化遗产。期间,他贴地穿越了许多*蔓延的地区,探寻了许多陨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首站是希腊,其实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腊,对她的印象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以前听过的希腊神话,她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朦朦胧胧,无法窥见其全貌。我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想要去探寻面纱后真实的希腊:看到了浩大温和的爱琴海,海边屹立着许多石柱,让我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属于希腊的“轴心时代”;来到了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迈锡尼王城,这里城墙颓败,单调而干涩,原因就在于穷兵黩武只会迎来自我毁灭;也不错过永恒的地标——奥林匹亚,感受着希腊人有关人的完整理想,将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这么多的文明遗址,不禁让人惊叹到希腊的盛极一时,也哀叹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腊,人们所崇尚的是闲散第一。希腊人会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既然辛苦过后还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腊人一开始就选择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叹:“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这也使我对中华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叹其好,随着年岁的增长,中华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强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个满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样古老又神秘。现如今它的文化也渐渐衰落,它在全盛时是怎样的辉煌我们更不得而知。看着这些零落破损的遗迹,心中总会泛起一阵痛楚。也同时感恩中华文明直到现在还能得以发展延续,不会只留下一些时代的碎片。我们至今能从古书中,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许多的地方,看了许多的文明遗址,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断,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听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书的比较后,余秋雨先生也结合着这次漫长的经历做了分析,可能是我们的地理环境、也可能是我们的文明体量等等原因,中华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这一趟旅行,说是探访古文明,实际上也是在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个文明所发出的诧异和叹息,同时也是通过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个文明是如何从辉煌到衰败的。这本书所表达的不仅是这些灿烂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遗忘。

  其实看完这本书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现存的美好,它没有消失,没有经历那些自然淘汰,国泰民安,文明与时代共同前进。它已经奔腾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历史仍在延续,现在也正走向更远的未来。回望以前,心中会更加坚定,我们终将走向更远。现在的文明,正以它饱经风霜的姿态再次显现,已经荒凉与寂寥。它的出现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它会以更加厚重的姿态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千年一叹读后感7

  每每翻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像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读这本书,我跟随着先生一起行走数万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同时,也了解到了各遗址,曾经拥有着灿烂文明的城市,地区,国家,在如今有着怎样的风貌。

  时间,是世间最无情的东西。它让辉煌逐渐走向淡漠,让宏伟的建筑变成一片残垣断壁。跟随着先生一起沿着古代人类文明的路基前行,我们却发现曾经显赫一时的文明发源地大多已经衰落。

  希腊,这里曾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爱琴海的海边,曾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在奥林匹亚,以健康为宗教的古希腊人曾在这里的竞技场上奔跑。克里特岛,曾被米诺斯所统治,那儿建造了一座丝毫不输于现代的先进建筑设计的宫殿。如此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摩尼诞生前的一千年前?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而如今的希腊,是欧洲最闲散的国家。这或许是人民摆脱被欺压、国家被占领的痛苦回忆的一种方式吧!但,过度的闲散也让社会失去了活力,就如文中所说“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奥林匹克精神也因此逐渐消亡。

  埃及,如今贫穷又落后,只剩下伫立在黄沙中的金字塔和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能让我们窥见文明古国的冰山一角。古埃及文明更是因为文字的失传而彻底中断。对于埃及文化,就如书中所说: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两河流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所在地,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等国家都在这个地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曾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等等。而现在在那法律是最没用的东西。真是让人感到讽刺又悲哀!

千年一叹读后感8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9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6)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1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2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 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千年一叹》的读书笔记3

  《千年一叹》就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先生跋涉万里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

  它既像诉说又像慨叹,更多的时候是惊悚。惊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历史下荡然无存,只留给后人一片空白无力的想象;惊悚辉煌的人类文明竟崩塌的如此凄凉,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认表述的;惊悚文明崩塌的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叹余先生这一路的写作,他用手中的笔记下了一个个遗迹的实况。在这个横贯中东的旅行考察中,他到过的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这个局外人都对此感伤,不知身临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叹还是同情?我无从知晓。

  余先生在序言里写道我在旅行中常会引发苦思,作为一个外来者,对这些已经逝去的文明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里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会不会固时间的推移而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之宿命?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妄力评论,至少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质永远是发展和承裘,想切也断不了。

  在这里余先生执笔于最恐怖地带,问到于数了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书中,我寻找到了难得的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7)

——读《千年一叹》有感 (菁华6篇)

读《千年一叹》有感1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4万公里,并以日记的形式完全记录了4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文明、两河文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很喜欢这本书,就在于写作的真实,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还要熬夜写作,在这样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太不容易了,因为途径之地可能战火纷飞、可能恐怖活动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正常写作,作者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到万里之外去发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写道:“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同时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这种写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正是这种真实,才使得读者更能沉浸其中,身临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叹》,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叹什么?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返回*。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国家。但在游历的过程中,有的国家仍然战火纷飞,可谓是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绝不仅仅是各地文化的积淀。反观这些文明古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历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的确,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永不回头。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他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他的意义很广泛。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失学的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吗?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书,回想余秋雨先生走过的4万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毁文明的也是人类自己。此时作者也只能一声叹息。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从作者的游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然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还有人正在用战争、暴力等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我们需要的是和*。此刻,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读《千年一叹》有感2

  与《千年一叹》的首次接触,是在N年前,当时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貌,主观臆断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矫情。由于学*态度明显不端正,当然就没有附庸风雅。第二次接触,是某朋友谈起《文化苦旅》,谈起*文化与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颜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急急地来了一顿“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简介和目录尽在掌握。第三次接触,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单50本,《千年一叹》赫然出现在第6位,我决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读过之后,我开始认真地称余秋雨为先生。

  书中,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用三个月的时间,踏上一个充满惊险的古文明旅程:从希腊出发,南下埃及,再穿过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访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十个国家,探索“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我跟着先生走过太阳神庙,走过金字塔,走过所罗门石柱,走过底格里斯河,……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有个秦始皇,他让*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命运对犹太民族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进入了欧洲的博物馆,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着国际惩罚,可是当我读到孩童因禁运而没有课本,不免一阵心酸。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总是那群最无辜的人。

  伊朗,居鲁士陵墓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历史上的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

  巴基斯坦,“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通过余秋雨先生的笔,我却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伯尔,这里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这里的人们虽然贫困,但很干净。总之这里的一切更贴*自然,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余秋雨先生这次非、欧、亚三洲之旅,所见到的几大文明发祥地(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无一例外的都已衰落。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读《千年一叹》,除了对这些远去的文明唏嘘不已、扼腕叹息觉得遗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宏大,文明的宏大,还有庆幸,同样是文明古国,同样辉煌过,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我们的文明。经过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后归于统一。

  当然,庆幸的同时也有一些反思——在我们高速发展经济让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在一点点的失去。是不是有时候我们也要停下来等一等已被自己远远甩在后面的灵魂。我们的祖宗们相对完整地将中华文明传承到了我们手中,而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将其保存并且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呢?

  祝愿我最美最神圣的祖*亲,繁荣昌盛!

读《千年一叹》有感3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读《千年一叹》有感4

  《千年一叹》追其根源,它像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样的日记,记录的是余秋雨四万八千里行程中的经历,记录了*文明、两河文明,***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

  然而,生命总是在不断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的,"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多少个王朝,反反复复,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阵阵叹息。轻轻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独与艰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我是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虽然他语带锋芒被人称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遣落的怀抱。用一枝笔,记录了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让我对"旅行"有了一种认识与期望。就如他所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下有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恐惧掩盖,甘愿独自去面对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时。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痛苦一定会被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也湮灭了。

  "废墟本应是进化的长链"而人们却都要毫无保留的想要去铲除废墟。不去面对废墟,正视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变,因而让他再一次的语塞了……"重建古罗马角斗场;去抛光的远年古铜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图书,因而,它们又有何价值而言那。联想到自己,不正是这样吗?

  不敢面对一切,缺乏悲剧意识,常常将自己藏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总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虽有她那般的性情,却没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远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风格。只有经历过的,面对过的,你才能身临其境。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是余秋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面对挫折,屈服是最无能的对白。他把苦心钻研所得的历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给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经的天一阁居然如此辉煌、神秘。因而是他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

读《千年一叹》有感5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4万公里,并以日记的形式完全记录了4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文明、两河文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很喜欢这本书,就在于写作的真实,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还要熬夜写作,在这样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太不容易了,因为途径之地可能战火纷飞、可能恐怖活动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正常写作,作者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到万里之外去发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写道:“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同时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这种写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正是这种真实,才使得读者更能沉浸其中,身临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叹》,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叹什么?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返回*。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国家。但在游历的过程中,有的国家仍然战火纷飞,可谓是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绝不仅仅是各地文化的积淀。反观这些文明古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历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的确,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永不回头。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他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他的意义很广泛。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失学的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吗?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书,回想余秋雨先生走过的4万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毁文明的也是人类自己。此时作者也只能一声叹息。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从作者的游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然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还有人正在用战争、暴力等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我们需要的是和*。此刻,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读《千年一叹》有感6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8)

——读《千年一叹》有感通用十篇

  读《千年一叹》有感 1

  从尼罗河往东到两河流域再到恒河*原,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战争来了,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也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它好奇而又畏惧,索性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轻得多的欧美。强国觊觎这里的资源,却任由宝贵的遗迹经受时间的风霜雨雪。旅行者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它的面貌一隅便离开了,他们永远是这样步履匆匆。终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进它的旅人。他从一个同样古老的国度赶来,在枪弹的威胁中潜行了数万里,用脚步丈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横跨的距离。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他也是匆匆走过,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无疆》的轻松活泼,这片孕育了多种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笔调愈发冷静和深沉。他在漫漫黄沙中挥笔,《千年一叹》便在一路枪口中写就。

  读罢全书,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写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大片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个拐弯后突然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如果说那些无畏的战士在看到死神临*时仍保持微笑,是在捍卫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那么那无数消逝在枪口下的孩子们呢?他们在搭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之前,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罪恶的刽子手,绽放出最烂漫的笑容,则应当是对世界无情的嘲讽。这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尽管影片中穿插了许多喜剧成分,而且关于父亲的死,也只用三两声枪响带过,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见其中无言的悲壮。我相信纪念馆设计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陈列带血的刀剑,不展出锈蚀的枪炮,而用由一群笑脸组成的拼图,使得这份震撼、这份对战争的反思抵达人们内心最深处。

  同时,余秋雨也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战火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烟消散之时,他们的生活同我们的一样*静。无论是认为其他国家嫉妒巴格达美丽的伊拉克老人,还是以家乡拥有的众多古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荣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们言语之中无不表明这里的.和*,彰显着人们共有的对世界的爱。记得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的文章,说是一位叫安娜的欧洲记者到尼日利亚采访,在与当地同行乔什夫到一家餐馆吃饭时竟然抱怨餐馆“太干净了”。安娜对非洲的印象是“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显然,她对非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从前。而中东,自然也有其除却战火之外的另一面,每个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叹》它厚重,因为它装满了沉甸甸的文化与历史。余秋雨,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穿过狂风扬起的大漠沙尘,用文字唤醒了险些被人们遗忘的记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根,人类文明从那里起步。有了根,我们便有了阔步前行的理由。

  读《千年一叹》有感 2

读《千年一叹》有感范文

  **开天辟地,神农氏尝百草…从古至今,英雄豪杰辈出无数,而***从未因谁而怜悯地停下脚步,执拗地踏碎一方方灿烂荣光,乘着故人唱不尽的凄清挽歌,向着永无终点的终极而去。因为一路上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他的目光深远而悠长,它的故事令无数后人沉醉。只是它从不富有任何浓烈鲜艳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纵是黑,白尽管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浊三色。

  可就是这样的历史,铁面无情、洞悉一切的历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继晷所钻研的,又是多少人为之狂一热、为之癫狂的啊!它让文明诞生,它让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远方,千年不息…

  *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人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明的关键一性一遗址。在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迹。现今似乎已经安定下来,在香港澳门几地任职。

  我颇为钦佩此行为,只因*时素一爱一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尤是在阅读有关祖国历史之时,心中澎湃难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国总是相互远征,互毁文明,独我中华,饶是内战再激烈难挡,也不过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罢了,无论胜败都决计不会自毁文明。这得以让中华文明跨过历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华夏汉族,因而我穿上汉服,座谈历史,并以此为荣。

  那个与之静谈的是何人?对!余秋雨先生!

  …耳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嗅到了大漠沙尘的干燥,厉风呼啸,刮过我的.脸颊,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干渴。双颊涨红,眸中止不住兴奋。

  我是怎了?我是透开那沉甸甸的白纸黑字,跟着考察队,随着秋雨先生,穿过希腊,行过埃及,走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去了。

  在希腊巴特农神庙,我听见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遥远的地下那样有一双紧闭着的眼睛,等待着再次睁开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见到了两尊塑像,高大而残破地坐着,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终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苍茫中老石斑驳,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在巴勒斯坦…在约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尔…我忽的沉默。因为在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国中国,我看到了它们影子的残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绰绰。我垂头不语,忽乎似了悟般抬头,忽而皱眉轻摇脑袋,最终我悟了,舒眉微笑,**不语。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无论有多么的绵长、伟大,却都是同本源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的。那联系或是众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荡气回肠;或是匿于历史角落尘埃中,寻觅不见。无论以上哪种,这联系却都不是落泪挥刀可了断的。

  既然那些耳目聪慧的人,放眼未来;那么我愿自闭视听,醉叹千年,与其两不相闻,互不干扰。

  读《千年一叹》有感 3

  从尼罗河往东到两河流域再到恒河*原,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战争来了,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也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它好奇而又畏惧,索性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轻得多的欧美。强国觊觎这里的资源,却任由宝贵的遗迹经受时间的风霜雨雪。旅行者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它的面貌一隅便离开了,他们永远是这样步履匆匆。终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进它的旅人。他从一个同样古老的国度赶来,在枪弹的威胁中潜行了数万里,用脚步丈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横跨的距离。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他也是匆匆走过,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无疆》的轻松活泼,这片孕育了多种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笔调愈发冷静和深沉。他在漫漫黄沙中挥笔,《千年一叹》便在一路枪口中写就。

  读罢全书,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写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大片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个拐弯后突然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如果说那些无畏的战士在看到死神临*时仍保持微笑,是在捍卫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那么那无数消逝在枪口下的孩子们呢?他们在搭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之前,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罪恶的刽子手,绽放出最烂漫的笑容,则应当是对世界无情的嘲讽。这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尽管影片中穿插了许多喜剧成分,而且关于父亲的死,也只用三两声枪响带过,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见其中无言的悲壮。我相信纪念馆设计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陈列带血的刀剑,不展出锈蚀的枪炮,而用由一群笑脸组成的拼图,使得这份震撼、这份对战争的反思抵达人们内心最深处。

  同时,余秋雨也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战火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烟消散之时,他们的生活同我们的一样*静。无论是认为其他国家嫉妒巴格达美丽的伊拉克老人,还是以家乡拥有的众多古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荣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们言语之中无不表明这里的和*,彰显着人们共有的对世界的爱。记得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的文章,说是一位叫安娜的欧洲记者到尼日利亚采访,在与当地同行乔什夫到一家餐馆吃饭时竟然抱怨餐馆“太干净了”。安娜对非洲的印象是“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显然,她对非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从前。而中东,自然也有其除却战火之外的另一面,每个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叹》它厚重,因为它装满了沉甸甸的文化与历史。余秋雨,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穿过狂风扬起的大漠沙尘,用文字唤醒了险些被人们遗忘的记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根,人类文明从那里起步。有了根,我们便有了阔步前行的理由。

  读《千年一叹》有感 4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难险阻,困难不断,但他们并不惧怕,心甘情愿去面对险境中的一切危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惑所替代 。他们愿意为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顾生命危险。

  这本书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带着大家共同开启了古代文明之旅。这次旅游,我们去探索了闻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迹。我们对它们拥有悠久历史而赞叹,对他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对它们悄然无声走向历史而感叹,对它们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叹。他们无声无息的从兴起到到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却又为什么能够避免“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护我们的文明。

  和*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若不因为战争,或许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丽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犹太人经历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国家,为了**民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迁移,不惜背井离乡。他们的脚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创造出优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命运是不公*的,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杀戮、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这是使他们最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以色列的古迹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在衰弱,历史也在褪色。历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带有一丝忧愁。多少个王朝,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他以文字、画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程。

  历史就像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读《千年一叹》有感 5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读《千年一叹》有感 6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千年一叹》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何谓《千年一叹》?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记。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

  《千年一叹》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文明遗迹的经历。当年的行迹遍**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纵观先生一路走过的国家(地区),应该说“景象万千”——崇拜、震撼、忧伤、悔恨、珍惜,错综复杂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声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经历)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腊。文章开篇第一个题目便是——哀希腊。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腊也曾有过伟大的辉煌。因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难逃没落的命运。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经在这片蓝天下屹立了几千年,和远在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一样,都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可是,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个人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埃及就是这样,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建金字塔和战争,它确实已经体力不济,至今还没找到文化复兴的基点。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孙们,早已忘记了过去,他们终日闲散无事,只会“滔滔不绝地讲话”。难怪埃及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别忘记,曾经的文明古国啊!接下来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作者参观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为一种点缀,但文明有最终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杀与反抗的历史。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毁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议的是在约旦的大山里居然还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见,人类的历史比有记载(记录))的更长,他们一定有更多的经历,更险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形态。

  探寻文明,离不开两伊。他们曾是何等辉煌,可如今呢?贫穷、战争、宗教(教派冲突)等正在无情地摧毁这片土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终,正是文化的彻底覆灭!他们无能保护他们先人留下来的辉煌,即使面对他们的未来(孩子)),他们似乎都无能为力。确实正像书中写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间离了看,他们毫无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处它们却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丽的生命线。

  走过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本应该很美丽的国度,但,其实并不如此。作者来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红堡(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皇宫),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访,拜谒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伟大的恒河畔,观看菩提树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别阿育王。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问题: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忧。他们已经淹没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处废墟,便是一处毁灭,然而在这毁灭之前呢?恐怕没有一丝思考,更没有一声疾呼。因怕玷污对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没有进一步参观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遗址。伟大的阿育王,别了!别了!

  尼泊尔,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尔虽没有伟大的古文明,却有勤劳友善的劳动人民。这里远离愚昧,远离血腥。这里简单自然。在喜马拉雅山下,在幽静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这一路上的感触。

  千年文明,千年追寻,千年思考,千年叹息。曾经的这些文明古国,这些伟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运即:衰败、没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说了这样的一些话: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除此之外,当繁衍过度、消费过渡、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已经构成了灾难。

  周游“列国”之后,该回家了。离别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读懂它。大中华,大中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依靠,我们该为之无限自豪!可,我们有时候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嘲笑它。嫌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次惭愧至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们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提出并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以人民为本,我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

  何为《千年一叹》?跟余先生一起,用脚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横纵对比。庆幸我们还存在,但,我们该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觉!

  读《千年一叹》有感 7

  轻轻拂过那斑驳的印痕,坚硬而又冰冷的触感似乎千年间都未曾改变。慢慢拭去那覆盖的烟尘,梦幻而又闪耀的年代仿佛再一次无声地降临。

  巴比伦的空中楼阁似乎仍在云中闪现,耳畔依旧回响苏格拉底的自语,菩提树下仍然残留释迦摩尼的体温,年轻的法老正在接受太阳神的加冕,东方大地上名为孔丘的老者仍在踽踽独行,敦煌的`画像在逆光中缓缓飞升......似乎一切只是一场梦,梦中,跨越千年。

  指尖的刺痛强迫着我醒来,千年已过,文明已逝。满地只剩断壁残垣,满眼都是麻木不仁。古老的文化已经死去,未死的也只是苟活,偶尔的喘息提醒着自己的存在。但无论是雄狮或是巨龙,如今留下的只有骸骨与迟暮。红日,终究还是落了......

  创造一个人得花上数十亿年,魂飞魄散却只在转瞬之间。文明,何尝不是?百年,千年的沉淀,一场战争,一次天灾,便化为乌有。再伟大的学者仍抵不过一把利刃,再浩大的园林仍挨不住一次洗劫。前人的结晶,一场大火,已是不复存在。

  文明,向来是无法脱离载体而单独存在的,书籍、古迹、建筑,无一不是在文明一笔一划中创造出来的。每一块岩石都倾注着建筑者的心血,每一个点横都代表着开拓者的灵魂。但,这一切,终究还是消失了,海已枯,石已烂......然而,文明的失落又不只在于它的古迹被抢夺,它的建筑被毁坏,而在于创造发明它的人已逝去,爱护重视它的人已离开,剩下的只有那一双双麻木而又漠视的眼睛,他们只是伸出手生生撕开了那最古老的文明,吮吸着它的鲜血,吞咽着它的骨肉,然后,用洁白的手绢擦去嘴角的血迹,脸上依旧挂着道貌岸然的微笑。

  "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原来,麻木的不只有外来者,还有原住民。文化,让人兴奋,人类,却又让人无比哀伤。

  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爱琴海面的微风中传来,悠久绵长;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敦煌的石窟中传来,精疲力竭;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恒河**的芦苇中传来,不知为何;我听到一声叹息,从那耶路撒冷的哭墙下传来,不知为谁......

  成功的车轮,常要碾过凡人的躯体。帝国建立了,许多村落却在硝烟中焚毁。朝代一次次地更换着姓氏,不变的却是百姓流离失所的眼泪。法典不再年轻,花园不再绚丽,血液不再新鲜。繁华,满目疮痍......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我多想,历史能够倒流,就算此时的人生只是幻梦一场;

  我多想,文明能够复苏,就算所有的财富都会化为乌有;

  我多想,那倒塌的建筑再次耸立,那枯竭的血脉再次流动,那干瘪的血肉再次鼓立,那沧桑的千年重焕荣光。

  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金黄的长廊;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洁白的石柱;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可爱的笑脸;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中有那高傲的头颅;再一次地沉入睡梦,梦醒之后,睁开双眼,依旧是那千年前的阳光。

  读《千年一叹》有感 8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读《千年一叹》有感 9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4万公里,并以日记的形式完全记录了4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文明、两河文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很喜欢这本书,就在于写作的真实,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还要熬夜写作,在这样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太不容易了,因为途径之地可能战火纷飞、可能恐怖活动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正常写作,作者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到万里之外去发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写道:“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同时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这种写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正是这种真实,才使得读者更能沉浸其中,身临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叹》,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叹什么?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返回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国家。但在游历的过程中,有的国家仍然战火纷飞,可谓是危险重重,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绝不仅仅是各地文化的积淀。反观这些文明古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历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的确,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永不回头。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他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他的意义很广泛。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失学的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吗?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书,回想余秋雨先生走过的4万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毁文明的也是人类自己。此时作者也只能一声叹息。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从作者的游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然而,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还有人正在用战争、暴力等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我们需要的是和*。此刻,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读《千年一叹》有感 10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难险阻,困难不断,但他们并不惧怕,心甘情愿去面对险境中的一切危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惑所替代 。他们愿意为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顾生命危险。

  这本书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带着大家共同开启了古代文明之旅。这次旅游,我们去探索了闻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迹。我们对它们拥有悠久历史而赞叹,对他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对它们悄然无声走向历史而感叹,对它们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叹。他们无声无息的从兴起到到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却又为什么能够避免“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护我们的文明。

  和*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若不因为战争,或许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丽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犹太人经历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国家,为了**民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迁移,不惜背井离乡。他们的脚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创造出优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命运是不公*的,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杀戮、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这是使他们最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以色列的古迹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在衰弱,历史也在褪色。历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带有一丝忧愁。多少个王朝,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他以文字、画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程。

  历史就像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