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2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细细回忆起来,初读汪老先生似乎已经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记得汪老先生笔下的世界那样灵动,那样可爱,《人间草木》中的一花一树都别具风味。

  在汪老先生的书中,飘散着清晨馥郁的栀子花香,弥漫着糖炒栗子甜蜜的香味,充溢着葡萄酒香醇的味道。他似乎很懂生活,也很会生活,怀着满腔的爱去探索世界,云南、昆明、成都…在他的笔下,每个城市都那么温柔迷人,他爱吃、爱旅游、爱风景,却不爱游手好闲,他说:“我不愿当什么’离休干部’,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汪老先生真真切切的在爱着这个世界,爱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触碰世界。在河岸边、山顶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留下自己对自然最美好的描绘,在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想到:噢,原来汪曾祺这么有趣,他的书这么经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汪老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草木眷恋着光阴,汪老先生爱恋着人间。这世间万物,都值得被爱,爱一直陪伴身旁的亲人,爱倾情相助的朋友,爱一颗树,一束花、一只鸟,只要心中怀有爱意,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糕。

  青春正好,相比于死气沉沉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人生更加精彩呢?鸟兽虫鱼、美食美景,只要肯去看,肯去发现,对世间万物抱有善意,他们也会回报以同样的温柔,当世界中充满了爱,人生就有了意义,这一辈子才不算虚度,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想到那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自己,是多么可贵的回忆。所以,爱点什么吧,一草一木中蕴藏着繁华的世界,山海之间埋藏着闪烁的宝藏,爱点什么,这世间万物。(冯昕悦)

人间草木读后感3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4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5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凡但是带着点诗意。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凡了。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6

  在安静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

  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常,但在*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在汪朗为他父亲的作品写序时有提到“老头儿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违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自然,知道欣赏没,就不至于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这一番话,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触。

  在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与其他作者描写的自然则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离开昆明去上海,途径香港时。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但在这几天,作者发现了一个奇迹,那边是阳台上的一堆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颗芋头。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环境下,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这芋头生长出的大叶子,让作者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让作者在寂寞的羁旅中多了一笔色彩。同样作者在以这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提醒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着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留心;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气去坚持,坚挺下去,才会有成功,才会有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作者在书中提到他祖母首饰盒中的琥珀扇坠。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这只小黄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告诉他这是因为在小黄蜂飞动的时候,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现在的琥珀。但当作者后来发现那些人造琥珀时,总觉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虫缺少了一些灵气。是因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因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夏天的昆虫中,作者有提到很多小时候经常捕捉,玩弄的小虫子。例如,蝈蝈,蝉,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们小时候如何捉虫子,捉到虫子后又喂它们吃什么。这一篇文章满足了我们这些从小就很少接触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并不能再电子玩具的包围中长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1

  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汪老的文字总是*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人间草木》读后感2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3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每日早上,汪先生都*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4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人间草木》读后感6

  坦率地讲,我看书,多半是带着点附庸风雅的强迫性,一天强迫自己看几章几页,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看得吃力,毫无乐趣。

  这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说来羞愧,在此之前,我居然对汪老是一无所知的。更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得亏朋友推荐,让我今生有缘读到他的文字,真是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汪老写的都是一些稀松*常的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们熟悉的,离我们不远,或者我们就置身其中,让我们感到亲切,也能勾起我们心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汪老《花园》里写的那些童年趣事里,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童年里的花园比汪老的花园更大(请允许我傻笑一下)。村子周围的自然旷野,虽然被全村人共有,但我总能在这座大花园里,找到属我自己的小花园。我的小花园是移动多变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或者一天里,上午在这里,下午在那里。反正是随我高兴,我想画地在哪里就在哪里。

  我也像汪老那样嚼过草根,品过它淡淡的甜味;压过青草,看青草被压扁过后又缓慢伸直;抓过蟋蟀,但不是养在篾笼里,而是装在瓶中。我在玩螳螂时,母亲也警告过我,说是螳螂碰过的地方,会长修子(寻常疣)的,我就拿着小树枝拨弄着螳螂玩,不敢用手碰触。因为是乡下的野丫头,没汪老那么斯文,我爬过树,掏过鸟窝,把一窝小鸟带回家养。至于后来怎么样,已是忘了。拿网捕蝉的事,我也做过。我拿家里的网丝兜、细铁丝和竹杆,做一个捕蝉的网,听到蝉声就仰头在树杆上找。我记忆里是没有捕到过一只蝉的。但用这自做的网,倒是有捕到过蝴蝶,拿回家后,学哥哥姐姐的样,夹在书中做标本,过后再也不管了。夏天,我喜欢静静躺在小河流水的地方,感受着流水轻抚而过的温柔。秋天,便是偷吃最好的季节,饿了,花生、红薯和板栗都是被偷的对象。

  当然,我也干过一两件有益无害的正经事。我喜欢花花草草,就捡来断砖石头,在我们家门前的院子里围起一个花坛,让父亲帮我填上土后,我种了菊花、月季、桅子花和一堆从田野里挖来的不知名的花。花坛里四季有绿叶,有花开。父亲说种上花的院子到底不一样,看着,饭也要多吃一碗。有一年,看母亲种丝瓜,我就跟她讨来一些丝瓜籽种在屋后的空地上,等瓜苗长起时,我也学着母亲的样,捡了些猪粪埋在苗旁,时不时去浇些水。没想到,我种的丝瓜比母亲种的好,结的丝瓜家里吃也吃不完,母亲叫隔壁左右的邻居来摘时,总不忘说一句:"是我幺女种的。"这事让我高兴了好一阵。

  汪老的童年留在他心中的花园。我的童年留在我心中的花园。因为要得简单,容易满足,我们的童年都是快乐无忧有趣的。

  汪老先生的《葡萄月令》,写了葡萄从入窖到出窖的整个生命历程。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看着父母翻田弄地,播种收割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的辛勤劳动写于笔下。因为心里觉得那是不足为提的。如果非要让我去写,大概一定会浓墨重彩地添加进一些歌功颂德,强行赋予我自以为是的意义,让文章空洞无趣。

  汪老写葡萄,像极了一位熟悉农事的葡萄老农,用*淡朴实的话语,把侍弄葡萄的农事一月一月地向我们细细道来,把所有的意义都赋予在侍弄葡萄的过程里。让读者自己去想会,去感受,去顿悟,去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

  生命的意义莫过如此:在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

  汪老在《人间草木》篇里,讲了三个小故事:山丹丹,枸杞子和槐花。坦诚地讲,我是不懂汪老所赋予的深意的。我只讲个人喜欢。我喜欢山丹丹的草木本有心和随遇而安的皮实;喜欢摘枸杞子二老淡泊名利的童心未泯;喜欢槐树花里那位妇人的简单纯朴。我在未嫁时,也跟槐花里那位妇人的想法差不多,如果有个人伸出手来跟我说:"跟我走吧!"我便跟他走。后来,我们家的大头先生出现了。我就跟他走了。

  因为要得少而简单。所以幸福快乐。摘枸杞子的二老是。养蜂人的女人是。我想我也是。就象现在这样,晒晒太阳,看看书。

  汪老在他的《我的创作生涯》里写道:"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汪老他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 (菁华3篇)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1

  看草,看虫,看鸟,看人。既看也品。做一个寻常的品茶客那样,不用精细,也尚不是个门外汉。知道茶香需人静,端坐着,让檀木的盅口里的线香袅袅地生出些烟。乍一看,一只狻猊正俯卧在盅肚子上,狰狞着面目却自是闭目养神。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个六角的闲亭,从檐柱上的大斗拱看来,就知道是个宋代以来的建筑。但从那如水般潋滟的漆胶,还有如誊写炮制似的几副柱身上的馆阁体楹联金字来看。不难想见得到是现代能工巧匠为能再现古厝而刻意修葺的。飞檐的六角各刻上一只螭吻,鱼口向外张开。遇到下雨,水从斜斜的椽子上流下经由鱼口吐出。这种式样并不少见,较古人划时空存在的我们,早在村里的祠堂上司空见惯。

  龙生九子,除了上面两位。还有在琴首处的囚牛,刀柄上的睚眦,房梁四角的嘲风,钟环上的蒲牢,石碑下的霸下,服役衙门做门环处的狴犴,砚台碑文上方戏珠的负屃。说来陌生,见得亲切。*人行文从简,也运用在这图腾上。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点出几个重点,而少罗唣之声。做老师的,善留余意。做学生的,则要能举一隅而反三隅。比如说讲树吧!当然,象由心生,山水植物,假的也罢!真的也好!亭外的花木扶疏之中,你也要挑得一个代表。再借由此展开来去,尚不说全,不讲究从上到下,不讲究王公贵族的那套,要左右贵贱,等级分明。要像做古文字的人,认得一个,便认出一切带所有这偏旁部首的。一托一大批。

  我说,紫穗槐吧!乱石拼砌而成的甬道旁,少不得这些防风固沙的乔木科树木。出了围墙之外,或是在公路旁,或是远在新疆戈壁滩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可我总不能十分确定每次都认得出它,那些神兽的胞兄胞弟亦是。鹅耳栎、梧桐,各种栎树混在一起,你也就蒙圈了。那是从构造上说的,我接下来说,椴树、桤木也都不为过了。但从功效上来看,紧接着,我就又会想到,常在沙漠上可见的芨芨草、梭梭、红柳。这一类又是一方的代表,虽大致相同,而已颇具归类上的不同。我以为的,这是一隅。另一隅,当论性质上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从一个大的领域跳到另一个大的领域上的。死物说到活物,或是活物说到了死物上。蒺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都带了草字头,前面加了个铁字——铁蒺藜。便完全不是一个样了。那是在监狱的围墙上,通了电的铁闸门上,或是同街垒一道镇压暴乱或反暴行为的障碍物之一。铁蒺藜可以扎进树皮里,树木照常生长,它也就被永远地留在树身里。它们一圈一圈地箍起来,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中并不乏其存在。德国人的集中营或是前苏联时期的“古拉格群岛”都有它们留下过的痕迹。

  最后,再来看看这诸位。坐着品茶的先生小姐。他们的人事档案封在黄皮的纸笺里,他们的品行你也大可以从同他们接触过的人那里听说得来。那做书的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常听人说的。善于各种皴法的他,有一枝常带在身的“鼠须笔。”来人请教写字,都一贯写在那种冷金笺上,字也是规规矩矩,漂漂亮亮的。做诗钟,嵌字格,正格或别格。写字的时候,身子直挺挺,一处动而全身动。由此,我要用竹子来形容他。竹子不弯,一节一节,是他的脚和手。竹子里更有一种苦竹,长在山石的背面,常年照不到阳光。因此每长一寸,都付出了比其他竹类更艰辛的历程,也因此,它的竹身更加坚韧。我想,这当可算作第三隅了吧!以物思人,这是对付人的本领,看来不坏!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2

  谈生活,资历尚浅,就如同不到老年,写回忆录就缺少味道;即使有那个资历,也未必能谈好,谈的有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不是品尝出来的,而是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瞬间的,也可能是不变的。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谈的无非是日常生活的,或许是不起眼的所见,及所感,又流露着真性情。在此,借他之眼,谈己之观。

  在其一节,谈及两位离休的老夫妻,在路边捡枸杞——只为“玩”。一个“玩”字,满含生活的乐趣,像一对刚在一起的恋人,新鲜感十足;又是真实的爱到老的一对,简单里都泛着浓情蜜意。枸杞盛产于宁夏,那里也有大片的薰衣草花海,想起梁静茹的歌,期待在那样的夏天,在知了的叫声中,思念或爱恋。

  《猫》之篇:说来也巧,总觉得有时候挑书来读,读者和作者会有缘。猫之节第一句“我不喜欢猫”,一下子拉*我与汪之间的缘。首先我觉得我也是不喜欢猫的,其次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猫的小文,开头第一句:我不喜欢猫。总觉得猫骨子里是惰性的,*惯性的等着有人来哄她,来喂食;而猫的眼神看起来又不太和善,眼睛的亮快要闪到看他的人;更有一种琢磨不透之感,不知道喜欢猫的人都是怎样性格的人。可能是长期形成的*惯,我觉得自己和猫亲*不起来,因为*惯,我已*惯不懒惰(其实,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喜欢懒惰吧),喜欢直爽,不喜欢模糊不定。不过,*期,却喜欢上了朋友圈里一些身边朋友自己的“小猫“生活照,或许相处久了,它们和我的朋友之间也成了朋友,我看它们的眼神,也有了友善吧(写到此处,窗外一只猫叫,勉强不那么讨厌了)。

  相比于写活物,我更喜欢静景吧。汪说,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如同他本人,自认为自己生活在水边,相对柔和,对于高山(泰山),却只能仰止。这也让我再次印证自己的“认为”:人是有偏爱之心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或食物,我们最仁慈的是不作评价,很吝啬用自己喜爱的词句来敷衍。看得出,汪是不喜欢宏伟的泰山,所以从泰山本身,到泰山所见之景、所遇之人,之感悟,作者的语气里似乎都表达着“赶快下山”之感,即使写了两晚上的字,也仅是为泰山主溪宾馆提一句“溪流崇岭上,人在乱云中”。一个“崇”字,却含“乱意”之意。谈及静景,我应是偏爱自己的,我的名字中仅就一个“静”字。但我总觉得越是看起来“静”的,却往往是动的。“静”常被用作“暗示”:要静下来,要冷静…却往往心理翻腾。真正静时,是不需要这个字眼来提醒的。之所以喜欢静景,是因为我们可以更多的赋予静以活力、心意,如,我看*静的湖水,我可以说它在与我说话;我仰止高山,我可以说它在抱着我,在接纳我;我看阳台那朵常见的花朵,我可以说它懂得我的心思,传达我的情感——就像昨天夜里,我梦见家乡,第二天在路的一角,却惊喜的看见路边熟悉的小花,那是小时候家院前后,似乎天天都在开花的“天天开”,我想它们是来陪伴我,或是帮我寄托思乡之念吧。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3

  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那我只好没得写啦。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嗯,到现在还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

  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还记得学校桂16旁边的那颗花树,本该很美的,但就是因为种在了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少了几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与雨水混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后我的院子里也要种满花花草草,不需要多么名贵,闲暇的时候,坐在她们旁边,看看这些花花草草,闻一闻带有青草气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妙哉妙哉……

  最后啦,改编汪老的一句话做个结尾。

  有的写,就写几个字;没得写,就空着,断断续续,长长短短。什么时候意犹未尽,就收场。当然我与小动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写成个《人间动物》但这名字些许就没那么雅致啦!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人间有味》读后感 (菁华6篇)

《人间有味》读后感1

  初读《人间有味》,我感受最多是汪老对美食的热爱,在这富有滋味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汪老就坐在我对面,用筷子头去戳那通红流油的高邮双黄鸭蛋,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亦感受到他伫立在街头闭着眼睛耸着鼻尖去寻找空气中糖炒栗子的香气的模样。还有秋天一到,胃口大开,一群人围在炙子旁边足瞪长凳,解衣磅礴,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剽悍豪霸之气,徜徉在各色美食之间,好不快意的人生。

  再读《人间有味》我体会到汪老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虽经历曲折岁月,但他的文字,总是去发现事物的美好,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遇事不消沉沮丧,让安静内化于心,洞悉生活点滴,从容自在地生活,把*淡的日子过得不*淡,诗意的享受人生。

  三读《人间有味》我竟将自己沉浸其中,随着这位老者的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思绪杂糅进去,把我拉回到充满温情的故乡,见到了我日思夜想的故人。我想,汪老在耄耋之年追忆垂髻之际,文字中亦处处流淌着浓浓的乡情。他再尝尽天下美味后,最中意的还是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情。“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我想念家乡的雪。”情真又意切。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了茶、汤和好天气。的确,人生短暂,我们不应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无谓的争吵、莫名的悔恨中,而是要学会懂生活,爱生活。所幸,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我与汪老不谋而合。此生就要用一副好胃口、一双好眼睛、一颗至纯的心,去尝尽世间美味,去看尽人世山水,去爱尽人间温情,切莫辜负了这快意人生。

  一副好胃口——尝尽世间美味

  吃是学问,是讲究、是品味、是风俗、更是文化。我虽不会煮饭,但对吃却比较有研究,可谓“小吃货”一枚。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每每去到一个地方,除了观赏秀丽的景色外,我最关注的还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在广西待了一周,也连续一周体验了不重样的粉——螺蛳粉、牛肉粉、羊肉粉、肠粉、南宁老友粉、桂州米粉…….唯独钟爱螺蛳粉,闻起来臭,吃起来鲜香无比,令人大呼爽哉。回来时买了一箱带回办公室,好多同事竟和我一样爱上了这股特殊的味道。吃罢去淘宝搜寻螺蛳粉,已不是当地正宗的味道。去年十一,我们开车一路向南将江苏省几个重要城市逛了个遍,在连云港的海头品海鲜,排两三个小时队伍只为了品尝扬州茶社的早茶,早茶不单是喝茶,主要指早点,三丁包、烫干丝、虾丁馄饨、扬州炒饭。说实话,当品尝到早茶时,与内心期待还是有差距的。花了30元买的一份正宗扬州炒饭竟不如我爸用四五个鸡蛋帮我做的爱心蛋炒饭。南京的鸭血粉丝味道还是不错的,我喜欢吃螃蟹,因此一切与螃蟹有关的食物我都没有任何抵抗力,更何况蟹黄汤包这么有名气的美食。插着吸管的包子我还真是头一次见,狠心花四十大洋买了一个,托在手上,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唆了一口,好吧,心凉了一半,我还是更怀念妈妈做的小笼包。苏州的大闸蟹和东坡肉还是值得品尝的,公蟹的膏、母蟹的黄,香气弥漫整个鼻腔。东坡肉被码的整整齐齐,麻将块大,红的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放在嘴里,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堪称美味。镇江的醋、内蒙的烤全羊、泰国的榴莲山竹、北京的烤鸭、成都的麻辣火锅也令人回味无穷。在舌尖与味蕾的激情撞中,我们亦了解到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

  一双好眼睛——看尽人世山水

  汪老曾说:“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他爱旅行和吃食。七十岁生日时还在感慨”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步履迟。“岁月不饶人,赏景需趁早。

  一双眼,可以览尽百鸟河川,阅尽天下奇景。在某个时刻,踏上列车,背上行囊,忘掉生活的喧嚣,走过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感受旖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内心放空,许自己一份宁静。

  何不去远方?我仍记得三台山梨兰相会的浪漫,登上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新年第一天4点钟爬起来去海边看日出的激动,尽管为此付出了感冒一周的代价。

  何不去远方?三五好友,一路向北,直奔草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率性而为,躺在草地上去摘唾手可得的云彩,还有开着越野车冲进草原最深处。在那里,没有网络,没有信号,没有工作的忙碌,没有烦事的困扰,我们听着呼麦,拉着双手,围着篝火尽情地舞蹈歌唱。

  何不去远方?带上爱人,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九寨沟的鬼斧神工。感叹泰国大皇宫的奢华,体验芭提雅的浪漫与激情。

  旅行的意义在于给*凡的生活加点乐趣,让日渐枯萎的内心变得充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一颗至纯的心——爱尽人间温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果不其然。汪老的家乡是水乡,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他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细腻温情的作品风格。汪老的童年是温馨美好的,从极具浪漫主义和诗人气质的祖父、谈人格女的祖母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般随和的父亲,再到对他关怀备至的母亲和保姆大莲姐姐。这些故乡童年的永久记忆,在经历了长长的时光隧道之后,沉淀了最美好、最纯净的感情。他可谓被童年疗愈一生,以致在暮年回望来时路时,滤掉了曾经有过的痛苦、丑恶,留下的尽是温情和宁静。

  在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有我们父母亲眷、邻里乡亲和成长的回忆。他们都说我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我还记得每次上小学的路上碰见爷爷,他总是会从胯袋里翻出几元钱塞到我的手里。后来我上了大学,放假回家陪奶奶聊天,临走时她又会钻进里屋,拿着二百块钱塞进我兜里,任凭我怎么拒绝都无济于事。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总会慢思条理地说出某一年哪一天几时发生了什么事。她清晰地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就最后走的时候,嘴里依旧喊着我的名字。我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孙女,但他们却是我挚爱的人。

  读到汪老的城隍、土地、灶王爷这一章时,我好似突然回到儿时,小年那一天下午去爷爷奶奶家,必是有糖瓜吃的。每到逢年过节,奶奶的正堂桌子上总会摆放着鸡、鱼、豆腐和炸粉皮。两根长木筷摆在中央,周围满是点心和水果。小时自是不懂其含义,有时会趁奶奶不注意偷吃一块点心。在这方面,她是极虔诚的,现在想来,这是她终生执念的信仰,因为有这份信仰在,她在很多事情上都特别讲究。每年的正月十六一大早,她必会早早站在我家门口,嘱咐我妈要为我和哥哥们做“巧米珠“,坚决不能做糊豆,以期盼我们今年在学业上明明白白,有所收获。

  家附*的水库,有我最美的回忆,夏天晚饭后,大家围坐在水库旁,聊着过去,说着现在,幻想着未来。妈妈时常带我去游泳,她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我是女性当中为数不多会游泳的人,蝶泳、蛙泳、仰泳、狗刨都不在话下。正因对游泳的喜爱,还有过因逃课去玩被老师重罚的经历,也有过与小伙伴们水下嬉戏,一时忘我,鼻梁被碰断的痛苦遭遇。秋天雨季时,正是我们追逐打闹时,在水库旁用泥巴垒河坝,用瓶子提鱼,虽然会因满身泥巴被妈妈批评,但是依然阻挡不住第二天前往的热情。小时候的冬天,水库的冰结的极厚。大哥二哥用自行车或轮胎在冰上拉着我从东头到西头,从南头到北头,心里的火热早已把天气的寒冷抛之脑后。

  爸妈是极正直又富有爱心的人。在我印象中,家里总会不时来人请我爸帮忙,两三句后,他便跟随那人出了门。大家也会在事后送来东西表示感谢,但每次都会被拒绝。小时候,经常会有很多老人挨家挨户讨饭吃。偶尔路过别家,我会听到大声的“没有“咆哮而出,由于年龄小,惧怕他们的面孔,我快速的跑回家。当老人来到我家门前时,妈妈总会拿出两个煎饼,卷上一包菜递到他们手中,有时还会端一碗水送给他们喝。我躲在门后,静静地看着。妈妈的善举对我影响深远,以致现在,遇见乞讨者,在周围所有人都劝我说她是骗子时,我仍愿拿出一些钱递到他们手中,或许他们是骗子,但更是老者。

  故乡的美食总是带着许多印记,让人流连忘返。成家后,每次回家聚餐,大哥总是要求做小时妈妈做过得窝窝头,贴在菜锅周围的发面饼。而我,也时常会让爸爸给我炒一份蛋炒饭,里面虽然没有饭店里精致的配料,却有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故乡赋予了我们诸多珍贵的回忆,没有包袱,没有杂念,只有欢声笑语,只有简单温馨。

  人生何其美好,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为我们勾勒出盎然有趣的人间。生活不是满地鸡毛,也不是追索不到的阳春白雪,是一场且走且歌的旅行,左手携着烟火,右手覆着年华。因为爱生活,所以更会生活,因为心底有烟的暖,有火的温,所以一路前行,有方向,有底气,毫不畏惧。虽有时经历风雨,心底依旧有期盼彩虹的淡然与宁静。

《人间有味》读后感2

  以前看过视频全身起鸡皮疙瘩:一只虾活生生慢慢地一边剥皮一边煎,整整要*二十来分钟虾才死去。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人间美食”,不如吃米饭和白粥。

  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

《人间有味》读后感3

  于丹老师文笔真好呀!口才真好呀!不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诗词典故信手拈来,语言意境新颖但不晦涩。佩服呀!都说于丹老师的书尽是鸡汤,没有什么用。如果从解决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还真没有什么用。所以*时一般是不会体会到的,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我体会到了。

  本书开篇不久写到了她骨折的经历,当时笑一笑看过了也就过去了。然后没几天,我就骨折了……想到了这篇文章,翻过头又看了一遍,忽然发现他讲的也是不无道理的。至少给我这颗郁闷的心情,拨开了些许云雾。没办法,守得云开见月明吧!

  看了他后面写的游记,和,对传统节日的一些认识。我就觉得我的游记写的就是一流水账,后面扛着一摄像机把我玩的都录了下来。向他学*!文学方面的书越看越少了。想办法找一些名著,要提升阅读质量了

《人间有味》读后感4

  汪曾祺先生的热爱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过、记录下来,美味的余韵尚存,有一股诗意的烟火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美食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小吃的味道有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记忆中回忆的美好味道。记忆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藏在一口回忆的味道里。回忆的味道融入到食材中,每一次吃过以前儿时、读书时的特色美味,味道就像刻录的光盘,一分一秒的掠过,由味蕾转存至脑海,回忆与感慨涌上心头,心中暖洋洋的,让自己更加充满斗志的迎接着每天的到来。

  书中一篇讲到过桥米线,是昆明菜的代表作,这家米线一是汤好,汤面一层鸡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整无残缺,推入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汤是米线的灵魂,美味吃到了人的心里面,体味着美食感触很深,让自己更加有动力去奋斗,去创造生活的美好。在美味中体验生活,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表现,人生有度,过则为患,我们都是*凡的人,不是为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也要做不负此生的凡人。努力的活着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更有意义的活着,让生命更加充实,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生命从量变到质变。生活不是赌博,自己也不是先知,未来皆有可能,细细想想人生处处都有难题,无论你是狼狈的摔倒,还是圆滑的变道,都不会改变命运。

  食物的滋味是酸甜苦辣,生活也是各有滋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谁都逃脱不过。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为自己留一方静谧、思考的净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风景,选择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精彩,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要懂得任何经历都是财富,要实现梦想,就要一直往前走,把握当下,珍惜现在。

《人间有味》读后感5

  初见《人间有味》这本书,感觉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阅。

  初读后觉得就是一本描写各地饮食的一本书,一页页读取后,觉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觉不到有吸引力,加之里面很多不认识的字,要通过查阅才知何意?越读越没了兴致。

  看着汪先生清浅的语言,自己的疑问渐增,为什么这些*淡无奇的大白话,却能在文学刊物上不断发表呢?为什么一本246页的小书,竟如此多人喜欢呢?

  所以,推动自己读完整本书的不是书的魅力,而是这个疑问。

  且读且思,且读且注,为了把里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几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来了。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还真说的没错,越读它越明白,越读它越有意思。

  读到后半部分,自己越发喜欢这本书了,忍不住又将前面的几篇再拿来品读。

  《人间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仅是让你大快朵颐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书中各地的美食讲的很多,也很细致。

  自己本身也是吃货,对美食没有抵抗力,也写过几样饭食,但读过汪先生的美食记录,才觉自己文字的矫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饰,亦知自己的肤浅。

  汪老的文章里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渊源,有食物的选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对食物的品评……读罢文章,流进胃里的不仅是口水,还有这一样美食的系列知识。

  不过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没有这个口缘啊!你比如汪老爷子说吃的鵽(duo),也读zhuà。

  他说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辈子还吃过鵽,我们还没一辈子,30多年没吃过,以后再也吃不上了——新冠病毒造孽。

  第三辑里全是动人的回忆,浓浓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称全才的父亲,早逝的母亲,两任继母,还有出家当道婆的保姆。

  叙述起来,似有淡淡的忧伤,又觉是对自家的自豪之感。

  对家乡、家人回味,是人间第一味,因为你走多远,心里全是对家地眷恋,这滋味,游子最清晰。

  并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馐美馔,都比不上家里的一碗清汤面条,韭菜水饺,那里有家的味道。

  第四辑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轶事。

  人活一生,弹指一挥间,多一些有趣的发现,有趣的经历,有趣的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滋味,何必让自己委屈、忧郁、烦恼呢?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滋味的东西,在最*凡人的*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后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时光,一日三朋两友的遛弯,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人间有味》读后感6

  这些文字,在春茶的新新的喜气得意的滋味中,一一在沸水中复活了。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笔质朴风趣,又带点缓慢,读他的书,总要在那么个惬意慵懒的午后,伴着弱弱的日光,啜饮一口春茶,闲适地任眼睛奔跑于书页中。

  汪老的文笔太暖了,读起来让人舒服。他写美食,写花草,写鸟兽,写*俗,一笔一笔描绘出*淡纯真的生活。

  汪曾祺的一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顺风顺水,而是充满了艰险坎坷。他曾被划为“右”派分子,贬配到农村劳动;他还受到“*”的迫害,被关进“牛棚”。他受尽磨难与不公,却依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

  倘若单读汪先生的随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受尽迫害挫折的人提笔写出的。汪先生文集的魅力,就在于看淡人生后透出的积极乐观,从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汪先生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中都颇有成就。他爱美食,吃美食,做美食,写美食。他尝尽了所能尝试的特色美食,不管喜欢与否;还常为没机会尝更多而愤憾叹惜。“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老这样说。

  《人间有味》中不乏有写美食的片段,类似小巴掌菜谱,既介绍它的特点,又教人如何制作。汪先生讲“至味在人间”,如他所言,美食是能治愈心灵的。他如体验师一般,品尽百味,方得百悦。在生活中,我也喜欢下厨。不论是摆脱烦恼也好,或是犒劳自己也好,锅碗瓢盆,刀勺铁铲,自成一派,烹出一份*静与抒缓。

  生活固然是残酷的,但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汪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怒相向。在他面前,曾经的苦难不过是一些有趣的体验,他可以苦中作乐,画马玲薯,煲红磨菇,感受地地道道的生活气息,微笑看待不公的生活待遇。

  汪老的从容乐观,离开书中密集的墨字,跳出来抚慰每一颗聒燥的心。合上书,封底有一行文字: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刚刚*静的心又渐复沸腾,感动中的释然,四散纷飞,温暖了在场的所有空气。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人间失格读后感 (菁华6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1

  这本书叙述了又一个与父亲不无关系的人的悲剧故事。

  父亲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既有对儿女无私深厚的爱,又对儿女有着无法抗拒的压力。

  书中的主人公就自述“我的不幸乃是一个缺乏拒绝能力的人的不幸。我时常陷入一种恐惧之中,以为如果别人劝**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绝的话,就会在对方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永远无法修复的裂痕。”

  我觉得这不幸的根源也许就来自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严。

  同样一生都活在父亲压力下的作家还有卡夫卡。不过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广阔得无边无垠,可以让他有足够的空间逃离自己的父亲。但是即使这样,卡夫卡活得也很别扭,不自在。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打败了自己的父亲泰坦众神登上众神之王的位置的。而泰坦诸神也是因为击败了他们的父亲才能屹立在天地之间的。俄狄浦斯也曾经弑父娶母。

  可见对父辈的反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所面临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是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甚至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战胜自己的父亲,那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可是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啊!那如山般的爱意,即使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又如何能让人能够去反抗呢?

  关键是,当我们成长到能够战胜父亲的时候,看见曾经如山般的父亲如今衰老的背影,又如何能让人激起去反抗的.意志呢?

  匆匆写就,疏漏甚多,见谅。

人间失格读后感2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第一次看的是漫画,偶遇的那个下午,从艳阳到黄昏是时间也是心情。全篇都是压抑和撕心裂肺的气氛。

  很久很久之后,看到了动漫,再一次,陷入这个绝望的故事。片尾那个苍老的乞丐记忆犹新。

  如今第三次见到这本书,犹豫很久后还是毅然的决定再会一次。可惜,没有前两次的抑郁触动了。却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同。

  叶藏从小讨厌人类,却能舍弃自己讨好人类,多希望,我也能如此,有这种即使讨厌却能相处很好的能力。

  “我倒并不觉得可惜。我这个人,本来就没有太强的占有欲,即使偶尔也有可惜的感觉,但也没有精力来与人抗争,大胆主张自己的`所有权,”时常,我也是经常被抢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众人以为我不在意,非也,不过是我不敢去争罢了,自己总是劝服不了自己。

  困境总是对朋友的试探,堀木无疑不是个好朋友,小人嘴角令人憎恶,却又无可奈何。我总是选择相信,无法辨认人性。幸运的,至今未遇大恶。

  叶藏一生悲惨又传奇的命运也非尔等常人能经历的,却只是旁边一次,也是绝望到不行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3

  失格即丧失资格,人间失格约是没有在人世的资格吧。

  此文与作者的前半生或者就是一生的经历*似,札记概是心底自己对自己的解读。正如*期间被当做黑五类的子女,莫名奇妙被时代打压地无法抬头做人,太宰治也会将生在富豪家里作为富二代而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无钱去做小白脸、对所有人事物心怀恐惧,自杀未遂,沉迷与酒精与毒品,被关进精神病院,与人世隔离,真的慢慢丧失做人的资格。

  文末是太宰治生*,不简单不*凡,也没有太轰轰烈烈,只是多次自杀,直到最后成功。读库1805有篇文章叫做疾病入画,探究癫痫病与作家的成就之间的联系。太宰治所处的环境与经历形成那样的心理,心理与环境既促使其作出名篇传世又导致自杀为结。

  其实看此类文章很纠结,其中充斥的失意与消极,往往让人很难读下去,不得已只能从别处补足能量之后再接着看。

  读书是窥探另一个人眼里的世界,这世界是美好还是囧困,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人间失格读后感4

  人间失格这本书太有名了,特别是已经被说烂了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太丧了,太沉重了,情绪很容易被带跑。确实是这样,整本书都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如果正处于深度怀疑自己的阶段,真的不介意看这本书,会越看越难过的。我可能是从小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恶意,所以看书的时候,对于叶藏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多体会,情绪也没有被带跑偏(自豪)。

  三本手记,描写了叶藏的一生。其实我对整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对叶藏小时候的描写。我实在无法想象,在一生中最童真的年纪,叶藏为什么会把讨好别人看作是一种成功,为什么会如此的小心翼翼?

  故事越往后发展,其实我越不能理解叶藏的行为。我甚至认为所有的后果都是他自己折腾出来的,他完全不必这样。对,我会认为他是咎由自取。他对待万事,永远都是一副丧的模样,对待生活也是不争取不拒绝。可是后来,我看到一个书友说其实叶藏是早早就看透了世人。我好像就有一点明白了,叶藏早早看透了世人,他明白世人的伪装虚伪,明白普遍人类对待情感的方式,所以他开始懒得周旋,他也开始隐藏自己,最后他开始沉沦。这不禁让我想起白岩松先生说的,不赞成年轻人二十几岁就把人生参透了,那剩下的`岁月怎么办?过分看透世人,或许本就不是一件好事。

  人间失格,失去做人的资格。要对自己失望到什么地步,才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生活中,想要丧真的太容易了,不容易的是积极和阳光,是在经历不好之后依然心存希望。

  其实我也在想,什么是做人的资格呢?为什么做人还要需要资格?人这个字,百度释义其中的一个解释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具有道德属性。或许这一点道德属性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格吧。

  《斜阳》其实我没太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故事通过和子的第一人称叙述和弟弟直治的日记与遗书的形式展开。主要讲的是与丈夫离婚六年的和子在伊豆山中的别墅和母亲同住,母亲又患上了肺结核。应征服役的弟弟下落不明,终于弟弟复员归来,但他生活放荡不羁还沾染上毒品。和子恋上了已婚的不良作家上原,并梦想生下上原的孩子。最后母亲病亡,弟弟直治留下遗书自杀,和子表示即使会被遗弃也要生下并抚养上原的私生子,实现道德革命。(百度百科)

  如果总的来说,我不是很喜欢和子,但是最后却很感动于她的勇气,在她面对上原时所表现出的勇气。我想,如果是我,在给心爱的人写一封信而没有回复的时候,我是不会再写下第二封的,更不会在接连几封信都没有回音的情况下,去找他。所以,我是很佩服和子的。

  斜阳能看出有很多太宰治的风格,包括里面的直治,上原,我都觉得他们和叶藏是非常相像的。和子的反抗固然珍贵,可其实妥协也是需要勇气的。道德革命什么的,我是不懂,人嘛,总是要大胆一点,开心一点。

人间失格读后感5

  从小像个小丑一样舍去自己、用怪诞的行为与言语向他人献媚一般地搞笑、在他们的笑声中綦切地找到自己的价值一样,重复着无意义行为的叶藏。

  十分自卑,同时又十分自大;他自卑到以为自己一旦揭开丑角的面具就会被这世界抛弃,却又自大到对那随时可能抛弃自己的世界嗤之以鼻。

  一个人从充满希望到绝望再到捡回希望最后回归绝望的一生

  叶藏的悲剧来源于他过于感性敏感的性格和那个讨厌的时代,即便在世界的恶意与身为异类的压力交织出的.悲剧中,叶藏也努力地尝试过融入这个世界,他的的确确想过好好地活着。

  我们在某种时段都当过叶藏。

  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呀,可以看透,但是不要亲身经历,不要对人有太多期待,就算深处地狱,也要自己走出一条道。至于手中的牌,自己去争取。

  不要丧失自我,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附庸,也不要对人有期待!

人间失格读后感6

  我开始对这个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发现他其实并没那么可怕。

  书中写的是一个人从小就努力的去讨好别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毁灭,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实在书中的一些情节也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中的生活。

  虽然书中写的叶藏过的是充满可耻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这本书中承载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与思想,书中的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浅薄,又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人性的种。种卑劣。

  其实我认为叶藏的一些做法虽然让他走向毁灭,但是他的做法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为了迎合,为了更好的去和别人相处,虽然“人们”都在说要做好自己,无关别人,但是谁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别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们”所不认同的事的时候,应该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世界。

  在最后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理想的“永远少年,”以及对幸福人生的执着和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人间词话读后感 (菁华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这本书中,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自然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结构严谨,内容新颖。

  可能听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知道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先生认为成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没有理想与抱负的人,终将碌碌无为。第二阶段,我们拥有了理想之后,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阶段是说在我们辛勤努力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看了这本书,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那种深刻的批判思维,以及书中所体现那种情怀,那种境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得到那种境界,从而来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

人间词话读后感2

  人间词话主要赏评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词人词作,初读前几页时颇觉枯燥,随着诗词大会第五季的开播,就着细细读去,始觉饶有趣味。

  王国维关于历代词人佳作的数句点评,仿佛为欣赏词作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聊聊数句即可领略和品味整首词的意境。

  作者提出赏评诗词的主要标准乃是境界,或者说是自然之境界,即写词作诗不过多修饰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切皆自然流露。进而提出“隔”与“不隔”、“格调”、“雕琢句易而意难”等论断,皆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所谓不隔,就是词人以自然之笔触写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兴之所至即兴而发,读来使人感到自然流畅,意韵无穷,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词人,要么天赋异禀聪颖过人,要么学富五车厚积薄发,方能收发自如,均是才华横溢,性情自然,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畅怀佳作。

  所谓隔,则指雕琢语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语句雕琢上下了过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谓隔的词人,在作者看来总是用力着错了方向,不能畅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体来说,人间词话对于词作的审美自成一格,虽有作者个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诗词探幽的入门好书。

人间词话读后感3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唐诗宋词又好似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向我诉说过去,诉说他们沧桑的经历,陪我走过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个弯。我有一句最爱的宋词,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薄薄三十页,不仅深入浅出,那种传统而优雅的审美情趣还能让那些在我心底沉淀已久的古典情怀能重新泛起。下面我来和大家说一说我的读后感。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境界,是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还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能不说,这段文字是《人间词话》最为人熟知的名段。我想当年已经花甲的王国维铺开一张宣纸,毛笔蘸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心中也是无限感慨吧!但王国维先生只是一个文人,最终也只能选择投湖自尽。后人于他之死,是没有太多溢美之司的,毕竟清廷的灭亡早已成定局。只是我的心却无端疼痛起来,星星划过天际,人们记住了他的光与热,却无人知悉他的预落。王国维先生只不过固执着他不该固执的,坚持了他不该坚持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全书来说提到“境界”有十余处之多,这里仅是一处,可就这一处就足以让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于是乎我又一头扎了进去……《人间词话》让我领略到了词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让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学*,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人间词话读后感5

  几年前在陪谭总在彼岸书店喝茶时,闲来无事在书店里随意找本书读,看到叶嘉莹先生对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古典诗词感发》,本来只是想用几首熟悉的诗词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读来酣畅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买了带走了,书中对诗词的揣摩对我这种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后再没接受过更高语文教育的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时间心潮澎湃。书中多处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印象深刻,但最*几年看专业类的书多,看文学类的书较少,今年适逢读专业书有些瓶颈,厌书情绪上升,正好找来经典品味品味,果然药到病除。

  王国维先生不愧为国学大家,书不厚,酣畅淋漓,多处让人不由得拍腿较好。

  文中论文体兴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者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聊聊数语,道尽*文学文体更替之缘由曲折,宋词到元曲也是一以贯之,文体之间有继承性、连续性,也有革新,才有*古典文学的波澜壮阔,一浪又一浪。

  王国维先生对词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无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不是无聊凑骚,“境界”二字着实精妙,读书笔记王国维先生的“境界”可运用到所有领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国维先生认为北宋的词有境界,南宋无境界,南宋词人中,能和北宋并驾的只有辛稼轩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两派,“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论述实在精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理想与写实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王国维先生似更推崇无我之境,这可能是因为无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但宏大的诗词似乎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起来比“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肯定带感很多。王国维先生贬李清照、温庭筠之词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响。

  有无境界,除了词作者本身的水*高低之外,与词作者的品格关系更大。“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王国维先生根据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词而贬南宋之词,祖李煜、崇谢灵运、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而贬温庭筠、韦庄、柳永、姜夔。

  国学大家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褒贬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应了文中所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虽然有些观点在后世看来有些偏颇,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骂间指点江山,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人间词话读后感6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喜欢古老的*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人间草木好句 30句菁华

1、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2、锅大而深,为铜铁合铸,表面漆黑光滑,如涂了油。

3、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4、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

5、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6、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7、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劳矣。

8、人的一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之中,艰难辛苦,受尽委屈,特别需要得到母亲的抚慰。

9、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10、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11、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12、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13、漠漠春阴柳色新,冻云欲湿上元灯。行过玉渊潭畔路,去年残叶太分明。

14、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5、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

16、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的花儿坐一会儿,我已经关注他们很久了。

17、在黑色里温柔地爱色彩,在色彩里朝圣黑白。

18、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19、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20、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21、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22、原有古树,悉皆绿尔。屋皆外朴內华,曲折有致。坐卧其中,有浮生半日之乐,得淡泊宁静之怀。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四时佳兴,可与人同。

23、云雾那样浓,似乎扔一个鸡蛋下去也不会沉底。

24、九曲溪是天造奇境。溪随山宛曲,水极清,溪底皆黑色大卵石。现在是枯水期,水浅,竹筏与卵石相摩,格格有声。

25、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26、必须先论世,然后可以知人。

27、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28、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29、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30、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于夸张的旺盛。


人间草木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人间草木》读后感合集20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 1

  汪老先生的《葡萄月令》,写了葡萄从入窖到出窖的整个生命历程。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看着父母翻田弄地,播种收割十几年,却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的辛勤劳动写于笔下。因为心里觉得那是不足为提的。如果非要让我去写,大概一定会浓墨重彩地添加进一些歌功颂德,强行赋予我自以为是的意义,让文章空洞无趣。

  汪老写葡萄,像极了一位熟悉农事的葡萄老农,用*淡朴实的话语,把侍弄葡萄的农事一月一月地向我们细细道来,把所有的意义都赋予在侍弄葡萄的过程里。让读者自己去想会,去感受,去顿悟,去吸收自己需要的'营养。

  生命的意义莫过如此:在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

  汪老在《人间草木》篇里,讲了三个小故事:山丹丹,枸杞子和槐花。坦诚地讲,我是不懂汪老所赋予的深意的。我只讲个人喜欢。我喜欢山丹丹的草木本有心和随遇而安的皮实;喜欢摘枸杞子二老淡泊名利的童心未泯;喜欢槐树花里那位妇人的简单纯朴。我在未嫁时,也跟槐花里那位妇人的想法差不多,如果有个人伸出手来跟我说:"跟我走吧!"我便跟他走。后来,我们家的大头先生出现了。我就跟他走了。

  因为要得少而简单。所以幸福快乐。摘枸杞子的二老是。养蜂人的女人是。我想我也是。就象现在这样,晒晒太阳,看看书。

  汪老在他的《我的创作生涯》里写道:"我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我对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人类是有前途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愿意把这些朴素的信念传达给人。"

  汪老他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2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3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人间草木》读后感 4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 5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在汪曾祺所著《人间草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的这句话瞬间把我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宁静舒适的画卷中,让我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昆明的雨》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昆明是我的故乡,昆明的.雨我经历过无数次,从来没有觉得昆明的雨有多美,但在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的雨居然如此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文章妙就妙在汪曾祺先生并不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一些雨中的景物:菌子、杨梅和缅桂花。通过对这些景物细节的描写衬托了昆明的雨,使昆明的雨更加立体生动。汪老先生絮絮叨叨的“家常话”把昆明的雨如此亲切、美好、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石梓彤

  《人间草木》读后感 6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7

  最*,我读了《人间草木》这本书,它是汪曾祺爷爷写的。内容包罗了全国各地的'山水美景、人文风情,还包括对名人的怀念。语言幽默风趣,好词好句不计其数,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一共分七辑,每辑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我最喜欢第二辑《美食》和第五辑《从容》。

  作为一个想吃遍全国各地美食的吃货,谁不爱美食呢?特别是在汪曾祺爷爷的笔下,那一道道诱人的佳肴变得活灵活现,做法也十分详细,色泽鲜美,香气扑鼻,味极鲜腴,色、香、味俱全,使人有一种迫不及待恨不得有一桌子美食供你大快朵颐。啧啧,不能再说了,再说我的口水dou要流下来啦!

  而第五辑《从容》,作者描写了他笑对人生的态度。无论何时都十分坚强,随遇而安,对任何事都乐观面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

  读完《人间草木》,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学*,这样长大了才能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人间草木》读后感 8

  很有幸拜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如人。汪曾祺不仅是一个厉害的小说家,散文也十分优美,在这本书中,他表达着对大自然里的事物,自己独到的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入手。描写着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记录着各地乡情民俗;谈论着各式草木虫鱼鸟兽,还有对辞章典故进行考究。同样,在他作品里充分表达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回忆,那是一种多么美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汪曾祺老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的.草木虫鱼鸟兽,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使我浮躁的内心慢慢变得*静下来。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每当小学放暑假的时候,都会回到村里面和爷爷一起住一段时间,与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挖泥鳅、钓鱼、打鸟、掏鸟窝、摘西瓜・・・・・・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并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然而回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每天是否由于过于匆忙和沉迷于网络之中,而忽略了生活的乐趣了?热爱自然,亲*草木虫鱼鸟兽,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努力,休息的时间,就需要放下手机,走出去,亲*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美好。这样子,才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不断的前进,又能陶冶性情,使得自我更加完善。

  《人间草木》读后感 9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

  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我有何尝不是呢,清晨在有鸟鸣做背景音乐的梦里醒来,听着熟悉的啄木鸟清脆的“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其它鸟儿婉转的歌唱声,一天就从此明快起来。尤其是早春时节,当几天连绵的冷雨后,一清早能听见窗外婉转清脆的鸟鸣,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个阳光的明媚,心情一扫几天的阴霾,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鸣所赐,听着就是那般的喜悦。

  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

  他说昆明人家喜欢在门头上摆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门头上那一盆长得极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挂下来,肥绿的掌叶,猝然开出极灿烂极艳丽的黄花,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黄,给游子一种熨贴的温暖。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 10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间草木》读后感 11

  弃浮世繁华,饮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许是因为*生道路的坎坷不*和太过喧嚣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尘埃中慢慢沉寂下来,最后修养出一种*淡的品性。这种品性早已渗透进他的文字里,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朴质简洁,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却能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人间草木》就继承了这种独特的气质。

  《人间草木》是他对生活的记录。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种新生儿一般的好奇眼光来品味它们,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就能用“可爱”来形容了。“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乎夸张的旺盛。”这些都是真实的叙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挚的语言代替了华丽词语的堆砌。

  除了写花草,书中还有一些小故事。有闲来无事记录自己生活的,也有启发别人获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书中多游记,谓“行者无疆”。游记中又有小诗。小诗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惊艳,偏是多看几眼才能尝出其中的真味。“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书中最后一章是写人。他的老师沈从文、他的朋友赵树理、西南**教授闻一多、金岳霖。这是放在全书最末的怀念。毕竟,花草终究是花草,可以随时出去逛逛看看,但这些岁月却是确确实实地回不来了。这里收录了汪老对他们的评价和印象,还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小事。想必无论是谁,拿笔坐在桌前回忆过往时,心头总会涌上一阵阵狂潮。可能是怀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悦,但最应该是百感交集。

  在这其中,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怀念尤其强烈,连他*常爱吃的荤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记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难以想象汪曾祺强忍心中苦痛,简简单单勾勒出葬礼情景时的压抑。这份感情谁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人间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诗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静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怅然。”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但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愿他在另一个地方,仍能够撇一身忙碌,赏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 12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这句话是汪老写在人间草木前的一个题记,虽然我没能有幸看到那些花儿,但也能感受到温暖。一果一蔬,皆是人间至宝;季节供养了人间万物;游遍东南西北,写下七篇小记,包含人间百景;西南**虽小,却也有着数不胜数的师友与汪先生的九页趣闻;从从容容的'面对衰老与死亡,**静静,无喜无忧,无欲无求而终。

  走过昆明、四川、福建,游过泰山、桃花源、岳阳楼,再了解一下美国,四方游记就写完了。七载云烟,亲身经历一遍**的生活,感受金、沈、吴、闻几位**名师的课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散了。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汪老爱着人间草木,从容而安,他是这*凡人间的一位草木作家。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人间草木》读后感 13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读了很长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只作专心学*后的消遣。我以为最后那几篇写西南**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学校虽是临危建成,设备条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还会在选址时,刻意保留一个小小的景点。教授们专心学问,安贫乐道,有的古板,有的开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静,但都是让人觉得可靠可亲*的人。同学们更是各式各样,尤其让我笑出声的是那位,日本轰炸校区时仍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的广东郑同学。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授们、同学们是多么可爱。汪先生写的生动有趣,读的让人心痒痒。

  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真是浑浑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过来。学问没有长进,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学会了愤世嫉俗、顾影自怜。想到这,真是要拍桌子!过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给过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时光吧,要用尽全力做一个有趣的人,认认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间草木》读后感 14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 15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 16

  《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认为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每一章都写出那种人间琐事。一般我写长作文都不会去写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样,感觉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开花落、成熟、腐烂都值得他去写,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说话。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 17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 18

  初读标题以为这是一本描写自然景色的书,又加上这是一本散文,应该很深奥难以理解,但只读到第一篇,这种想法便被打破。汪曾祺在本书中第一篇章所描绘的并不是奇丽壮美的风景,而是那些生活中常见却不寻常的小物,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其写下来。《芋头》这一名字很直白,很朴素,内容也很朴素:作者离家去上海,心情失落之时看见了一颗芋头,只是这颗芋头很特别,它是从煤块中生长出来的,没有土壤、肥料,仅有一点雨水供它成长。作者将它成为“奇迹”,是啊,这是奇迹,这颗小小的芋头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在这班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我的心也被震撼了。我们总以为植物是弱不禁风的,总给以他们最周到的照料,沐浴在阳光下,定时施肥浇水,可其实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的植物,才是真正脆弱的。植物本身比我们所想的坚强的多,他们可以经历风吹雨打,可以在夹缝中生存,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就能够创造奇迹。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亦是如此,我们会逃避困难,畏惧失败,因为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可换个角度想,只有经历足够的风雨,我们才能像那些顽强的小生命一样不惧风雨,坦然相待,也才能变得坚强起来,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同时,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似文中的芋头一般的植物,我觉得这份遇见是一种幸运,因为看见它们——那些坚韧的,充满生机的植物们,真的会如文中所说,心情变得舒畅起来,内心更加坚强,多了几分勇气与朝气来面对生活。

  《北京人的遛鸟》讲述了北京许多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养鸟的爱好他们赶早遛鸟,为了让鸟鸣叫,遛鸟的`们会相聚在一起,不会叫的鸟儿听其他鸟儿鸣叫能很快学会。这样的生活是悠闲而快乐的,即使是短暂的、仅有清晨的一小段时光。读到这样的文章,心里觉得很轻松,眼前似乎出现了北京人们清晨遛鸟的情景,虽无法亲身体验,但仍觉得心情得到了舒缓、放松。现在的生活都太忙碌了——无论大人小孩。

  文中这般悠闲的生活已经很难得了,其实我们也可以在*时多出去走走看看,也行不是多么著名的名胜古迹,不是多么壮美的名山大川,只是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的身心也能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的美。阅读便是如此,它能让我们看到离我们哪怕很遥远的风光,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份慰藉。

  《人间草木》读后感 19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 20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

  在**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