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教师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35条,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家长、老师、学校都十分的关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记忆力超出一般,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记忆良好。但是,良好的记忆力除了遗传基因之外,就是后天培养。建议中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这一点为我们提出了,在我们记忆的时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在掌握和获取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忆过程。

  学前期和小学学*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记忆力的培养。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这一点说明在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索的过程中发想规律和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或概念。但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观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场地。

  在小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瞬时记忆,因为这个发展阶段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使学生真正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指出: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此观点与建议并不相违背,从侧面也鼓励我们去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是通过‘熟读’才真正的去体会古诗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熟读’才在头脑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建议中所说的不随意记忆。正是这种不随意记忆与熟读的融合才真正的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阐述,拜读这位异国教育家的著作,在他的教育世界里领略教书育人的不一样的思想熏陶,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旅,注入阳光般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篇章中告诉过我们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思想: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

  细想其实并不矛盾,没有读书,亦如一个人没有打开自己的眼界,思想也是固定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颤抖!教师尤为如此。

  我们教师的队伍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并不单单在于他们教学多么优秀,更多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我们太多的思想冲击和视觉冲击。

  办公室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教师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第一天上班到最后一天离开讲台,一直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又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故事。

  一个教师的成长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站到讲台上一直做一个教书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再提升一点点: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呢?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我觉得对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涉猎各种“杂乱书籍”到研读“专业书籍”。网络课程的教学,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手机电脑另一端的学生,我们都有些爱莫能助的感觉。

  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味道?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我的结论是:借鉴别人的智慧。于是开始走进别人的教育世界像是一个饥饿的人一样,贪婪的翻阅书页,好像每一页都能启迪一个智慧的细胞一样。

  对于新的学期,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充满着恐惧,不正是因为自己不再那么饥饿,已经第一次吃饱了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消化,新的学期启程之日也就是自己开始消化之时。借鉴别人的思想来照亮自己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旅程一定是欢欣的。当然我们也不怕旅程中的任何挑战。

  所以不用再去抱怨我们每天没有时间去时间自己的东西,不再去埋怨时间去哪了?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让书籍充实自己饥饿的思想,点燃自己成就教育人生。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到自律,何不也要求一下自己,让自己捧起一本书来,利用休闲时间为自己冲一点电,积蓄一点能量。那样的话我们这个教书匠就会焕发新的希望,迈步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和我们的学生、同事一起享受教育。

  为何不多读一点书,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一座漂亮的高楼,如没有坚实的地基,那它也不过是一座座虚幻的空中楼阁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没有亿万条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气势,是啊,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特别是在中学、小学阶段,正是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时候。

  此时,他们的记忆既灵活有敏感,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让孩子负担过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们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咱教师不知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渐增强的我们和学生同背一首新诗,我们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仍能背得很熟,而我们却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谓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学生们正像一个空袋子一样,把那些识记积累的东西一股脑的全装进去。虽然现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将来,随着能力的增强,阅历的增长,他们会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

  我想这也正是中学教学大纲上所强调的“重视双基”的意义所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学*的基础。以后我会继续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诗,说好话,让孩子们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工具,做一个能读、能写能表达的人。

  其次,注意训练的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坚持现在每天让学生写会生字词,理解其意义,每堂语文课,课前3分钟背诵,每周一读一写,即读好书,写读书笔记。现在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惯。几年下来,我这两个班的孩子,基础知识学*比较扎实,成绩很好。

  再次,就是花样作业,我们班的饿孩子作业,是不重样的,根据白天的表现,我会给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多点的、有少点的、有读的、有写的`、还有背诵的,虽然不同,但孩子们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现,就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作业,其实布置这类花样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 孩子们对那些基础知识经常复*,反复使用,从而巩固牢记。

  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学*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从抓双基到抓能力,一环扣一环,苏氏告诉了我一条永恒的真理: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的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用心爱学生,用心工作,尽量把学生的有意识记和随意识记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终有一天能让 自己的梦想腾飞起来,做教师的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幸福,自然也将无比的幸福。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寒假来了,在自己闲暇时间又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

  每一次读这部著作都会使我觉得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有所收获或印证。就像在与大师亲切地交谈,聆听大师的教诲。在读到关于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时,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学生很好地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简直并不理解他会背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而注重对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呢?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和教学实践。在学生学*某个新规律时,先把这种规律放到简单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基本现象,在不断出现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并试着把它总结提炼出来。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经历这一规律。虽然它还是潜在的,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你会发现智慧的火花让潜在的规律从同学们的头脑里逐渐浮现出来,慢慢变清晰、变透明。最后再引导同学们把它提炼成定理或公式。并练*运用这一规则解决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地方。这就是定律、公式被发现的过程。现在再记忆这些规律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它经过多次的思考。

  那做为一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规律提炼出来放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中去,并把这种实例进行必要的简单化、课堂化。准备呈现给学生。

  其次,分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要能起到指引作用,有的要能起到有限提醒的作用。

  其三,呈现实例时,要求学生们注意观察,配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在同学们就快要发现规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把合理和有用的部分加以总结、提炼,形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

  最后,及时练*巩固新学的知识和规律。回顾刚才的学*过程,把所学到的新规律应用到新的题目或实例中去。在练*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思考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掌握这种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思维和学*过程。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实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的观念,以终身学*为目标,让读书成为*惯。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学*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光靠学校学点是不行的,要考重点学校,不参加学*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数固然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亦或是我们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苛刻。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最*,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本次读书活动期间,我重新又读了这本伟大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条建议》,就好像面对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耐心向我传授着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

  书中提到的赏识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活动。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有始无终。而小学阶段正好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有利时期,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教育的契机,学生日后所面对的困难将束手无策,甚至气馁。为此,我首先从课堂中入手,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我都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完《小珊迪》后,我让学生尝试当一回慈善机构里的一员,让他们把小珊迪那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援助……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地叙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多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在学*生字新词时,我采用请学生当“小老师”的做法,让他们领读、为同学改正错别字等等。这些做法都为学生创设了不少被赏识的环境。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全方位地受到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信心。

  而*时,我又从课外作业着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滋味。“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

  总而言之,与大师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令我如获至宝。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阅读”理念,至今还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师这一理念的再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再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才会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在这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之余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第四、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第五、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第六、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教师人手一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学生的心灵,给他们*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如果能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这学期,我要多读书,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重点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记录下来,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也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一座漂亮的高楼,如没有坚实的地基,那它也不过是一座座虚幻的空中楼阁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没有亿万条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气势,是啊,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特别是在中学、小学阶段,正是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时候。

  此时,他们的记忆既灵活有敏感,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让孩子负担过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们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咱教师不知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渐增强的我们和学生同背一首新诗,我们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仍能背得很熟,而我们却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谓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学生们正像一个空袋子一样,把那些识记积累的东西一股脑的全装进去。虽然现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将来,随着能力的增强,阅历的增长,他们会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

  我想这也正是中学教学大纲上所强调的“重视双基”的意义所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学*的基础。以后我会继续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诗,说好话,让孩子们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工具,做一个能读、能写能表达的人。

  其次,注意训练的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坚持现在每天让学生写会生字词,理解其意义,每堂语文课,课前3分钟背诵,每周一读一写,即读好书,写读书笔记。现在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惯。几年下来,我这两个班的孩子,基础知识学*比较扎实,成绩很好。

  再次,就是花样作业,我们班的饿孩子作业,是不重样的,根据白天的表现,我会给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多点的、有少点的、有读的、有写的、还有背诵的,虽然不同,但孩子们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现,就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作业,其实布置这类花样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对那些基础知识经常复*,反复使用,从而巩固牢记。

  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学*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从抓双基到抓能力,一环扣一环,苏氏告诉了我一条永恒的真理: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的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用心爱学生,用心工作,尽量把学生的有意识记和随意识记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终有一天能让自己的梦想腾飞起来,做教师的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幸福,自然也将无比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再次从网上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推荐》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刚好看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书中有很多想法和见解。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共作的我,在读到这本书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方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推荐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一样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们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奋。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应是我们发奋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一年级的刚从幼儿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过渡到一年级,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拼音教学枯燥乏味,知识点碎而且冗杂。作为教师就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惯。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就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吧。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就应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别人好的东西就应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级的教学更就应如此,只有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才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求学之旅铺一条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作为“不抱怨的教师丛书”的一部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以深入的论述让读者身临其境,以新颖的切入点让读者思考,思考教师应该过怎样的职业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告诉读者换一种方式看教育。

  本书从前言部分开始,就向读者灌输要立志做一名快乐的教师的思想,“快乐是一种美德”。教师只有保持快乐,才会豁达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着;才会积极主动、从容淡定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会带给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蓬勃力量和满腔热情;才会教给学生睿智明哲、宁静超然的人生智慧。课堂上要快乐,课余时间更要快乐,生活中也要快乐。快乐是师生关系最好的催化剂。只有真正快乐的教师,才会带给学生真正的快乐。

  如何做到不抱怨,本书分五个专题来阐述,分别是“态度决定高度”、“将工作做到极致”、“不要抱怨生活”、“在学*中成长”和“做一个大写的‘人’”。从这五个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建议: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不仅仅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素养,也是教育最需要的力量。

  通过各个专题的学*,我懂得了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问题学生,不放大他们的缺点,换一种视角看待他们的不足,尽量发掘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脚踏实地办实事;教育他们不为困难找借口,也要抛弃不必要的抱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欣赏身边同学的良好品德。而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中成长,在成长中学*。现代社会是学*型社会,终身学*才是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在学校中,要懂得教学相长,合作学*,善于与他人分享教学的快乐;碰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向资深教师请教,更要在反思中成长。将耐心加长,善待学生;给信心加量,充实自己。

  本书读完,我备受启发。在以后,坚决不做生活中的懒人,工作中的闲人。努力规划好教师职业生涯,做一名有思想,有态度,有抱负的人民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间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计划,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能力的教师学*,学*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的章节中有一章名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而今天的这两章其核心内容也是关于阅读的,重点讲述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的阅读。

  当今社会确实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而学*教材却不能同步将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进去。这时,课外阅读中科普读物的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里“少年读书会”最后一次活动的主题,便是“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为了准备这个主题,我翻阅了《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这套科学家故事系列丛书,还浏览了《DK酷物》、《万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图书,从中寻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并向孩子们推荐延伸阅读《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普及科学也应该是谨慎的。

  教学上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如果想要在教学中使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们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做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应该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预见的、有组织的”。而对于那些学*困难的学生的帮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过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他们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家庭书架

  随着信息互通的便捷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进入我们的视野。选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孩子喜欢看呢?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神奇校车》系列还是很好的选择,读书笔记m里面有百变的卷毛老师,还有超级热爱探险的孩子和超级不热爱探险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代表性,而风趣的语言也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卷毛老师”的创作者乔安娜·柯尔已于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读经典也是一种纪念。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怕的科学》系列不啻为一种好的选择。全套72册,分为多个主题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读得畅快。

  今,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成熟的科普读物大多都出自外国作者,有时候读起来还是会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热心于为*孩子撰写自己的科普读物或者在译著时考虑到国情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让科学变得亲*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对待科学的乐观,即能让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庆幸,我家的书架上有一些这样的书籍,而更庆幸的是,女儿也很有兴趣拿来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时时指引和鼓励我,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伴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俗话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就像大师说的:“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爱护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听其师信其道,唯有爱才能换来爱,换来尊重和信任,对学生真诚、坦诚和热诚,核心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一个学生跌倒了,我们的一次搀扶能让他更加坚强;学生生病了,我们的一杯温水,一粒药或许能让他心灵稍许安慰;学生遇到难题,我们的一次课下辅导,或许就建立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用博爱之心与学生真诚互待,坦诚相处,热诚帮助,在深爱着全体学生的同时,更格外关注着个别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母亲般慈爱的关怀下健康快乐成长。

  三、赏识每个学生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点,任何一个个体也不可能囊括所有优点和长处,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值得肯定和学*的地方。作为教师,善于观察和懂得欣赏学生的价值与美好,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特校教师的欣赏,对残障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这群孩子,如果用追求完美的眼光去看,简直是一无事处,忍不参睹:令人头疼的一群小孩,他们有的坐不住,有的走不稳,有的爱说小话,有的磨磨蹭蹭……他们身上有数不尽的问题,改不完的缺点。作为老师,要是一味地抓着这些“问题”不放,并想方设法把这些孩子“改造”成我们理想的模样,那么在这个漫长而无望的过程中,孩子们势必会经历痛苦,而我们一定会收获失望。反之,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学生,就会发现:小林顽皮,但劳动时特勤快,还积极帮同学收拾桌洞;小东爱说小话,但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跳起舞来也有板有眼;小夏磨磨蹭蹭,但她做起事来,不急不燥,认真稳妥,让人放心……我们的语气会变得亲切,态度变得温和。久而久之,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微笑,一句表扬的话语,都会给孩子以鼓励和希望,如同春雨润泽着孩子的心田,如同阳光照亮孩子成长的路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坚定信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

  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寒假我做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完成了策划已久的越南行,领略了风景与人文俱佳的东南亚风情,而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却是我读完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书是陆陆续续读完的,一条条建议或使我我半年工作中些许郁闷心情得以释放,或让我仰之迷思,或让我开怀大笑。

  我读的第一条建议是“教师需要点静气”。日子如水流去,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应对检查、回复家长、批改作业、上课,成天将同样的事情干得毫无生气,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误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最后冒冒失失,任何事情都做得不够彻底,身上徒增一点“躁气”。我需要静得下心来去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去批改校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课上说过的每一句话,反思自己的言行,总结自己的得失,好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是一个“新人”。

  第二条让我印象深刻的建议是“要有宽容的精神”。学会宽容好像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精神,但也仅限于课堂上老师的口耳相传,电视里公益广告的“隔靴搔痒”,一到某些具体场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宽容,宽容不仅仅是一种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生活中,如果我们做什么都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对别人产生一种“同情之理解”,如果我们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不能与之和*相处,那么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宽容;教学时,我们只认教学大纲,看不见孩子的实际情况,听不得一点点的建议,守着自己*惯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脑子里容不下一丝一毫他人的建议与看法,那么我们还不是宽容;面对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偏爱学*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味地排斥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还没有学会宽容。我想,有时宽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渴望着自由的人会不会有时是被自己的时常冲突着的人格束缚呢,如果我们能稍稍宽容自己,那会不会也是造福自己呢?

  “命运是设置好的舞台,每个人只需在台上尽力表现就好,无需证明自己的对与错。”读完此书,鞭挞有时偷懒的自己,读完此书,开始释放有时压抑的自己,读完此书,激励些许倦怠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站在这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已有八年有余,工作中遇到种种问题有些可以很快解决,但有些却因着心的浮躁被遗弃在尘埃里了。生活的挤压、人心的躁动、社会的评价,读书似春雨般珍贵。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学会自我调整,安静的看书是最好的心灵慰藉。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早在秦校长列出的书目中的一个,曾经的初读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读,醍醐灌顶。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

  现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

  1、“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是啊,没人可以否认教师工作时间安排的紧张,早7晚7点,老师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来,我也曾为此困惑烦恼,可文中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会让我受益终生,“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对,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只有用书籍填满人生的长河,累积的人生厚度和深度才不致被时代淹没。过眼的永远是云烟,沉淀的才是经典和真理。

  2、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高水*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

  现在整个中学教育界都在呼吁教学要向课堂要质量,实现高效课堂,废除满堂灌,实现学生之主体地位,老师是学生学*的帮助者,引导者。素质教育的雷声隆隆,但很多教师唯恐“放手”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降低,不愿也不敢“放手”

  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不敢妄言,个人认为语文课上重视思维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安排要重视思维训练,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学*过程。要加强学*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用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着指导意义。期待着你和我一样受到启发。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我们看看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读后才能体会到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

  亲爱的老师们,热爱你的学生吧,把无限的信任和赞美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吧。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记住亨利?海涅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个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学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 希望 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 希望 学生有高昂的学*热情和端正的学*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

  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 和 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 办公室 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由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看过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我们班上有个叫易黄兴的男生,他个头矮小,弱视,语言贫乏,虽然在乡下上了三年的学前班,但其基础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学**惯较之于同龄儿童相差甚远。他上课从不发言,表情淡漠,10以内的数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师的帮助下,半学期后终于记住了10个数字。但是,在计算方法1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始终离不开手和指头,记得在做“3+1、3+2、3+3、3+4”这几道题时,他每次都要先数出3个指头来(不能一下子伸出来),然后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头,最后还要从头开始数“一共有多少个”,虽然老师一再提示用简洁的方法,但是他丝毫不能接受,接连几道他仍然重复着一成不变的运算程序,这令我一筹莫展,像他用这种方法,到后来计算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可是一点用都没有了。听语文老师说,他不要说识记字词了,就连抄也抄不对,每听到这些个情况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这种学生没救了,干脆放弃吧!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给我影响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到“差生”的问题,并有四条建议是专门进行研究、破析的。当我读到“后进生”费佳、巴甫洛克的学*初期表现及某些老师的心情时,心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读到他们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有效的引导下,一个个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时,我心里既感叹,又惭愧,同时,心里也豁然开朗: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

  、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实践去感召、改变。这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总会有收获的。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他不愧是我们每位中小学教师学*的楷模。

  首先,对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宽容、体谅他们,切不可讽刺,挖苦、埋怨,甚至放弃;其次,要有方法,对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画等吸引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感受的敏锐性;通过学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优势去促进他的思维、智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科学*活动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抠书本,掌握教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在课余学*时间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再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净化。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人都体会到过:有时候,一节课40分 钟过得很快,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汇聚到了同一个轨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一节课下来,教师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时候,一节课却过得很慢。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挤牙膏似的,一词一句停停顿顿,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总不能*息那烦人的吵闹声。一节课下来,教师身心疲惫,心情郁闷。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 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 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携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时时不忘贴*学生的心灵,给他们*等的尊重,善于赞美学生,最大限度的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个理解

  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艳的盛装。一个外表儒雅而亲切的中年男教师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树林中散步。孩子们在听老师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然后教师建议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体验着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男教师注意地听着,微微地点头,深邃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微笑。

  这个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这个“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学生们关于秋天的谈论可谓异彩纷呈。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些优美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细腻而鲜明的思想,是孩子们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实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学会了用语言感受并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思维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听过的一些课(包括在我的课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仿佛这些孩子的思维停留在遥远的地方,是教师无论如何也唤不回来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曾经深深地困惑过,苦恼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如果词汇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因此儿童对教师的讲解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建议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的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可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取数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道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会有别的目的吗?“记忆,保持,再现”成了我们一贯遵守的教学原则。但事实却令人不得不深思:许多学生的语言苍白,辞不达意,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后还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虽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没有变成思维的工具,具体到那些已经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词汇,并没有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没有变成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些词汇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的语文教学,“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连过去的“基础训练”也改成了“积累运用”。但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用?许多老师恐怕没有仔细地考虑过。

  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建立了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和见过的妙词佳句,由老师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五年级女孩的读书笔记本,精美的封面,雅致的页笺,里面被女孩抄满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还有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我被女孩如此认真的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心想这个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当我打开女孩的作文本时,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惊讶的情绪淹没了我。这个女孩的作文成绩**,随意挑选几篇仔细阅读,发现她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来的那些妙词佳句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文中,还有些句子简直连通顺也算不上。这种现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总是强调“积累”,这个女孩“积累”了那么多词汇,为什么看不出对她的写作有所帮助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积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终于找到了答案。的确,那些优美的词汇并没有作为一种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儿童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也就是说,积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词汇虽然数量可观,但它们是一只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支干枯了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事实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词汇,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词汇我们的思考何在。也许有些思考我们没有觉察到语言的参与,但是当我们在思考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语言的参与了。多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思考是借助于语言而进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那些词汇并没有深入到她的意识之中,没有成为她思考的工具,没有成为她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那些词汇并没有“活起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僵死的知识“活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差别。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在一个初秋的日子里到树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真实的思想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体味思维的欢乐,享受创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积累”,而是把知识变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们当今的教师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英语是*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探索教学方法,探求生活实践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两周一次)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想说-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得此启迪,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引进了西方的这种课堂模式新、学*体制活的方法,进行了教改实践。例如在学*I like …,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二、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

  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有时是英语词汇的发音,有时是句子的使用,有时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听、讲、读,而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与跟读,是难以奏效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坡度,严密安排各个环节,在师生间充分运用全身反应法,在听、说、读、用的过程中,在师生、生生的互为双向运用及多向交际中激发和发掘学生学*的潜力,从而突破语言难关。

  譬如:在教pencil、 ruler、 bag、 book 等学*用品时,我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单词接龙游戏,传话游戏等。结合I have a…句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用品,设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兴致盎然地学*语言。又如在教完数字1-10后,我让学生带来他们最喜欢的遛遛球,一边玩,一边数,学生们既玩了球,又复*巩固了数字,一举两得。如此将枯燥、机械的单词运用到生活化的语言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个别-小组-集体三种形式进行交叉训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机会,渐渐地把语言难点融化在交际操练中。实践证明,合理吸取西方教学的精华,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学生的英语学*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三、创设良好环境,力求学以致用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及其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师生往往注重创造十分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教师边喝咖啡,边坐在书桌上讲课,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取其精华,我也要求学生善于利用语言、表情、动作、体态,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模拟-巩固-反复,最后达到学会交际的目标。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一课时,我设计了为一个外国小朋友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商量要送给外国小朋友什么生日礼物,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语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使用和巩固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各种表示饮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单词;接着让学生为生日的外国小朋友送礼物,大家争先恐后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并说"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还借助音乐和灯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地学英语,学*的乐趣不言而喻。尽量将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或者是借助学生喜欢的卡通和科幻人物来学*语言,如在教学低年级的打招呼用语时,设计了向七个小矮人打招呼的情景,请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小矮人,还配上了欢乐的"士兵进行曲",学生见到了童话中熟悉的人物乐不可支,争先恐后地运用学到的英语同他们打招呼。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英文短剧,积极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观点和信念的形成

  (1)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表现现为多方面的关系。

  (2)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首先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

  (3)深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能获得智力的财富,就能享受完满的智力生活的幸福。无论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完善,它们都不能保证给人以完备的教养。一个人接受课堂上的科学基础知识越是困难,那么不要把他的智力生活局限于这些基础知识这一点,就越加重要。只有当一个人认识的东西,比要求他知道的东西多得无可比拟的时候,他才能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4)培养学生对自学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己。确立一种信念:他前进了一步,这不仅是因为他学到了一些新东西,而且是因为总的说来他变得更聪明了。

  五、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

  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现出某种才能,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就实质上说,我们给予学生的道德刺激,诱发他去从事脑力劳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这一要求,因为它是符合他们喜欢思考的这一愿望的。学生们又逐渐地过渡到完成更复杂的要求:

  总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服务于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学成于思,反思我的教学之路,这三年来,我总是在想: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会我的学生。通过学*,现在更多的思考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原来总是将学生当作容器,拼命地往里灌,照顾得是如此的精心,考虑得如此地细致,教学的效果是:费力不讨好。现在,在学生的学*方法上指导更多,遇到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复*,做笔记,是下一个阶段我需要研究的问题。教会学生思考,展示思维的轨迹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个建议提到“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教了两年多的六年级毕业班,在教学中,对于自己有如一种煎熬。一直将学生视为瓶子,拼命地往里面放东西。学生不会流畅地阅读,阅读就是会做选择题。阅读中没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搜集知识,更不会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呼吁所有小学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作为小学的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少抱怨,从低年级就要花力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高年级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迟了,六年级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龟兔赛跑,追得太累,压得人喘不过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阅读能充实灵魂,滋养心灵,润泽生命。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爱读书而有的小孩不爱呢?为什么有的班级爱读书,而有的班级不爱呢?为什么有的学校爱读书,而有的学校不爱呢?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惯呢?怎样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真正地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我们更应该明白读书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马马虎虎的教书了,我们不能只当一个教书匠,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上的有心人,为成为教育家而奋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生学*和探究的一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一路攀谈,知道他现在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顿好,他才和我告别,可是我却依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

  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我们教师要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多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加入“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学校青年教师工作坊老师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代表性作品《给教师的建议》,这是开启我教育生涯之门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四个关键词是思考、阅读、劳动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这几个词留给了我更多对教育事业的思考和启迪。

  思考越积极,学*越轻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做到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学*而不去思考,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意义而陷入迷茫,而一味空想,不去实实在在学*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也会一无所得。只有把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获甚微。对教师而言,思考同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反思课堂,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思考的印记,也只有做到将思考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使我们自身专业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学*困难越多,越需要阅读。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之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可是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获得知识和信息,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越来越高,随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逐渐增大,我们也当扪心自问自己的一桶水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当今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已不止是一桶水,也不是陈旧腐臭的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起终身学*的理念,广泛去涉猎书本外更丰富的知识,发展智力,理清思路,开拓视野。

  思维越发达,记忆越发达。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兴趣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劳动能唤起人们的创造力,脑力劳动的开发依赖于手脑结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参与劳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智慧和精神中,通过实践活动触动他们的思想,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的去学*,探求,获取和掌握知识,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

  读书是学*,是反思,是进步和成长,而读一本好书,更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如沐春风。《给教师的建议》中,每一条建议,包括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逐字斟酌,它很好的诠释了教师的角色,也为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推荐》,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的热情、有主动学*的渴望、有探究学*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就应有一种协调、融洽、简单、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我、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够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潜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初读这本书,感觉作者是个朴实谦和的人,前面的序言作者把自己放的很低,说自己写此书不会是出于恶意,不妨读读,是一本无害的书。然后谦称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给老师提什么建议的人,但从这字字句句中我更能读出郑杰的一片赤子之心。他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善意的帮助者和沟通者的角度上,自然文章就多了情感,少了说教。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郑杰更是深谙此道。为了能“奢望”给读者一点点影响,郑杰自表家门,陈述了自己从业经历及建校根基:一是困难中的学校如何生存;二是这样的学校中的人们的生命质量如何;三是寻找到帮助学校和学校中所有人摆脱困境的原创力在哪儿。从他关注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一条决定了他要做一个放低姿态、服务社会、多做实事的人;第二条决定了他是一个尊重生命、敬畏知识真理,关注师生需求以人为本的人;第三条决定了他是一个注重构建校园文化底蕴,唤醒人们灵魂,从精神层面激活人们寻求幸福的原动力得人。 这样一个人文、低调、谦逊的校长,他的书也处处说到人的心坎上,许多东西感觉似曾相识,或是又得到了一次印证,似乎在与一位老友畅谈,有点他乡遇故交的感受。 本来我也不敢写些评论他人的话,正是基于作者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懂得尊重和敬畏的人,是一个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的人,我在这里也发自肺腑的妄谈自己的感受,也保证没有一个字是不真诚的,这篇小文如果有缘奢望被郑杰校长看到,相信一定不会被人腹诽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善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坚苦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跃的现实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良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浩繁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日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教员们如许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日常普通我也经常如许地埋怨。一日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功课、教诲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欢迎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工作。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惟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心里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若是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素质融会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老是埋怨没有时间,埋怨工作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九牛一毫。明白了这些事理,一切埋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汗青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如何使这些小溪永远连结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起首考虑清晰的!

  前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驯良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酷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解救路子,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业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髓,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教员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简略单纯得像识字讲义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最*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

  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书中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学生的心灵,给他们*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假期里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收获颇多。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条建议就是:多读书。

  在他的一百条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困难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他的这些话语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不仅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却很少抽出时间来读书。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但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个月读三本书,学科问题的书,学*榜样事迹的书,关于人的心灵的书。这样算来,工作五年的时间,也读了一百多本书了吧。反思自己,真正静下心来读过几本呢?

  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一种*惯,就像每天*惯于抱着手机看来看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爱读书的学生,自然会教出很多爱读书的学生。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不间断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惯。就让我用甘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去学*吧,如同你将永远活着!与大家共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一本书时,我总是喜欢从书皮开始读,然后是目录和序言。从目录里我会粗略选取自己喜欢的篇节去读,在序言里,我看到作者说“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我想对于做教师的我们而言,这是很有用的书吧!

  书的序言里面有一个词“好管闲事”,经过提升和修饰之后可美称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好管闲事这个词,于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们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无时无刻不在与学生打着交道,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给予学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闲事,约束学生的各种不好的行为*惯,及时纠正和教导,俨然父母在身边一样。对于学生在去寝室的路上、去饭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楼梯间打闹的学生,我都会处于多管闲事的角色,对他们进行提醒和教导。慢慢地整个年级认识我的学生也就多了,每次见到我出现总会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走廊上抄起课本,装作读书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书中有一段语言文字也很打动我。说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这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赋予。所以享受职业幸福,就要对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诚然,开始在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弯路。因为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一度对孩子们失去了耐心,面对成绩的压力,我和我的孩子们开始陷入了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枯燥的死循环中,孩子们的体音美课也成了我和课任老师用来提高成绩的牺牲品,这时候的我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忽视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要求他们读背,把原本纯真善良美好的童年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学*的兴趣并不是太高涨,反而对课堂产生了一些厌倦,学*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开始反思。我发现,我与孩子们玩耍放松的过程,孩子们也并不是不愿意去学,学*效率反而提高了,于是每到考试前,我就会带着孩子们去操场上玩耍,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谈心。变要求为沟通,变责备为玩耍,和孩子们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反而孩子们与我很亲*,也变得愿意去学了。所以我觉得世间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胸怀。当了班主任以后,对此更有深刻的体悟。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悟,同时从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经验,对自己的未来也多了些许思考和规划!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刚拿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想看看今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学*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不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精彩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在小学呆了两年,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课时还会调皮地拉拉我的衣服,或者偷偷地打我一下。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一次,孩子们临*毕业了,白天刚和他们分开,晚上就经常有小朋友打电话给我,有的问我在干什么?有的说“老师给我留的电话号码我打打看通不通,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了。”有的孩子有点怕难为情,拨通了电话又挂断了,挂了两次。第二天到幼儿园对我说:“毛老师,我昨天打电话给你了。”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盛饭时,余苏洋突然对我说:“毛老师,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毛老师,我好喜欢你!”“毛老师,我也爱你!”

  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xxx小朋友,有一段时间退学回了老家,他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说:“孩子一直说很想毛老师,想小朋友,要回毛老师那里上学。”孩子也在电话那头说:“老师,我好想你!”我对着电话说:“老师也想你,小朋友也想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上学。”挂断电话后,我心里久久不能*静,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按学校的要求,本学期我精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对其中的前三十三条进行了精读。

  不愧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字里行间流露的教育智慧,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中渗透着对教师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本书一开始,便反复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让我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切忌“一刀切”,对孩子要个别对待。 这一观点贯彻整本书,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调。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本学期开学伊始,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我制订了一份诵读计划,本想这个学期,让所有孩子熟练背诵掌握二十四首古诗、三十首晨诵诗、一百句增广贤文的。对于古诗和晨诵诗,多数孩子背诵很顺利,在课堂上,随时讲完随时就掌握了,可是关于贤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句式,在讲解意思时兴致勃勃,听得很认真,可真正背诵起来,远远没有晨诵诗容易,有的孩子反复背诵,痛苦不堪。开始时,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觉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这样,本来是一件老师学生都受益的事,本该是高高兴兴地积累,积极地接受的事,却因为这样的逼迫,变得紧张和不安起来。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一段话:“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这句话,抄录在自己的学*笔记上,反复读着,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果断。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能背诵晨诵和古诗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至于贤文,他能跟着享受贤文故事中的乐趣,能流读下来,在别人说起这句贤文时,他能够会心一笑,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对于那些记忆力好,愿意背诵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一项挑战,在背诵中获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学期后半部分,我改变了观点,只是大力表扬背诵好的,至于背不下来的,能读就行,这样的规定,让部分孩子如释重负,我的心里也轻松了许多。

  没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若运用到教学中,课堂任务能够分层次地布置与验收,相信孩子们会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较多的现状,使这一措施操作起来稍有难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终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呵护孩子的心灵

  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在行为*惯和知识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对于他们的额转化,则是我多年来头疼的问题。如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首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与关爱中成长。

  渴望被别人信任和重视,是每个人来自内心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它**的尊重与赏识。

  关于这一点,我曾尝试着运用这个教育规律,成功转化过几个所谓的后进生,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可是不能坚持,这就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战,始终相信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过程中也是要经历刀刻的苦楚的,因此,当看到费尽苦心有所进步的孩子,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调皮和刁蛮时,我也学会了冷静,你再调皮,你还是有可可以让我抓住的小优点,你记忆力好,就让你检查别人背诵,当这位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时,他的心思,也许会慢慢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答案,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不断的结合理论加以实践,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感觉到 的爱心、耐心和关怀。我相信教师鼓励的眼神会使每一个对书本、对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学*的火焰。毕竟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想学、好学的,只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对学*产生了恐惧,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导,千万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表示厌弃的态度,这样无疑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伤害!

  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能够爬到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而另一种却出乎意料的是蜗牛。看来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不成功的事情,看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也不为过,如果老师能吸引学生不断坚持,万事就能成功。

  我想:《给教师的建议》这样的经典教育书籍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10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的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提高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而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翻开本书,单单看目录,就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其中很多问题不正是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吗?究竟如何解决,迫不及待去书中一探究竟。

  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每条建议所谈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实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完之后真的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问题,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常常感到手忙脚乱,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时间不够用......时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后,好像突然明白了,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正如本文中所举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的公开课非常成功,问他用了多久时间备课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是15分钟左右。听完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后,细细想来,真的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一直不断的学*,为自己“充电”,学*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那就能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快速解决,不用再临时抱佛脚。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我们更希望打有准备之仗。读书,终身学*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读书,学*他人的`智慧,就是在节约我们的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通过深入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感受到了张老师在开会时说的:“每一条都会很有感触”。在读到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17年我刚做班主任,当时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接了一个成绩倒数的班级,班级接手后才发现班里尽是些“人才”,课上睡觉的,谈恋爱的,打过架的……我是真的很头疼,但是到18年他们毕业时,这个班考上一中的学生很多。回忆那一年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化弊为利。他们中有的学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开始他们并不为我所用,我多次采取谈话的方式,拉*我们之间的距离,给他们灌输班级荣誉感,终于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我培养出了一套敢管敢干的班干部,到第二学期时,班级事务基本上不用费心了。

  到了初三下学期,班级内不学*、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愈加明显。我和那些爱上课说话的同学谈话中发现,他们已经对较难的课程听不明白了,很多作业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严格,课下作业他们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对这种现实,我和各科老师都进行了交流,建议每科老师能够区别对待这样的同学,在布置作业时按照成绩进行分层,成绩在前30名的同学保质保量完成正常的作业量,成绩在30名之后的同学只做简单题和一部分稍有难度的题。由于采取了分层,这些学生的课堂状况和作业情况明显的改善,班级的学*氛围都变得更好了。比较遗憾的是我接这个班级的时间太晚了,如果能在初二就接手,估计这种分层的方法能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差生能够感受到学*的一丝乐趣,觉得学*并不是那么那么难,慢慢的他们的信心会越来越强,就敢于去学*稍微有些难度的知识。

  我认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归属感,是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钥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去年,在郭校长的推荐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有关教育教学行为的很多建议。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备课的。”当时,读完这位老师的回答,很受触动,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阅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现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现在要的是细水长流、永不停歇。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该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己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内容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我想,这跟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所讲内容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老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学*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进步,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效果。希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但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后来,我们又学*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己一个期许:从现在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照亮学校巍峨的“教育丰碑”,永远屹立在世界各国教师的心中。工作室选择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给老师的建议》,为此我备感惊喜和幸运。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巨著以其经典性、全面性、现实性、尖锐性、实用性、深刻性构成了这座“教育丰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百科全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教育财富。例如,关于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用脑子、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他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对孩子们的认识,已成为经典性的认识,他说:“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了解了它的全部奥秘以后,培养个性、形**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他强调:“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教育理论”、“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不要为青少年树立某种神话了的偶像”、“无需向少年繁琐絮叨地阐述十分了然的东西”、“教育不存在小事”等,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来没有设想过世界上竟有这样的语言教学——在河岸边,在田野里,在夜间的篝火旁,在灿烂的星空下,在淅沥的秋雨中,在大雪纷飞的冬夜,老师教给孩子们怎样用恰当的词汇说出他们的观察和思想。他们曾经饶有兴味地观察一棵覆盖着白雪的松树,发现了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术般的色彩变幻:时而呈淡淡的粉红色,时而变为橘红色,一会儿又呈绛红色,然后又变为紫蓝色……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编起了小诗描绘眼前的景象,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展现了丰富的精神世界。教育可以这样做吗?教师可以这样做吗?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这是他的“蓝天下的学校”,也是他的“快乐学校”,他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做教育、做教师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又并非是遥远的乌托邦,因为它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

  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对爱孩子这个观点的提出与深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继续说明为了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然后,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孩子。每个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质之外,还固有特殊的、不重复他人的个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继而,他进一步论述孩子们的教育者应行使明智的权力、应善于珍视孩子们的信任、应善于怜惜孩子们的无力自卫等思想。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不应把孩子们理想化,必须从他们上学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准确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还从反面劝告说,不可在所有的场合都把儿童的淘气和顽皮视为心怀恶意地破坏秩序、把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视为懒惰、把儿童的健忘性视为不诚实。在众多场合,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必须尊重人格、提高人品。这样阐述“爱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肤浅,走进了深刻。

  这些年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奔跑的脚步,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又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它在我的内心深处涌动,促使我不停地尝试、反思……与苏霍姆林斯基在20世纪中叶的乌克兰创造的`那个教育奇迹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其实,当我们回到人本身,就会发现教育的过程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十分单纯的,那就是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根本核心,那就是“人”。因此,他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只要我们心中有“人”,只要我们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就能突破当下种种坚硬的壁垒,就能在这个日益纷繁、喧嚣的世界上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浸满了爱,那些用文字记录的岁月里也浸满了爱。他常常用浸满了爱的目光去观察孩子们。对孩子透彻的理解与关爱,对教育全面的洞察与把握,对孩子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无限的悲悯与同情,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灯塔,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他的理论和信念,更有他作为一个可完全信赖的师长、父亲与一个朋友的无比高贵的全部品质。

  如果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当是——为了爱孩子,我们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潜力差,不仅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简单、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务必把自我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情绪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齐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齐打篮球,慢慢拉*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透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就应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我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此刻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

  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带给了百条“推荐”,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推荐都是我们在*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推荐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推荐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透过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这100条推荐,用它来指导自我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山东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孩子从繁重的“家作”中**出来,我会和他做游戏,看他画画,欣赏他唱歌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着他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

  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的提高要靠不断学*、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二是关心学生的学*。当学生学*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最*,我们一直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关于阅读,作者向我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我认识到,学生需要阅读。

  书中讲到: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就要感到困难了。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这一能力的心理学复杂性,就在于外部的刺激物如何激发脑的内部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而相反的是,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这种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正确在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时候,到思想的词的源泉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惯了。所以,就让我们时刻牢记:孩子需要阅读,请教会孩子阅读的能力!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不止一次地论述过“手”对于一个人思维的促进关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朱育文)。在第2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即给我们指出:儿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中,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劳动促进智育的.观点。

  在这一条建议里,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动手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他在这里的动手可不是一般的、随便的劳动,就像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一样,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与动脑的动手劳动,对思维的促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劳动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针对许多老师(包括家长)总担心孩子从事劳动而耽误了宝贵学*时间的情况,他说:双手无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他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离的这些区域就处理沉睡状态。在间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不会觉醒了。为此,他主张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通过孩子们动手,使他们了解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2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3

  最*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 教 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 ,特 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 ,老师要不停地 引导 学生进行学*,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 老师*惯于给学生评分, 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致于他们觉得自 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师给学生的评 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 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4

  在这个学期中,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著作。读完以后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用心去品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而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如何转化“后进生”问题的深入剖析。众所周知,“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差、纪律差、行为*惯差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无非是教学中最难又最重要的一块,就好比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但,而且这样的孩子识字量几乎为零,根本不能正常阅读,因此学*上就会越落越远。

  说起后进生,我真的是深有感触。今年我接任了新一年级的班主任,班级中就有四、五名同学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但所学的知识不能掌握,就连最常用的汉字都不认识几个。而且这几个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爱与同学交流,比较自闭,性格十分内向。在与家长沟通后,发现他们从小就是在老人身边长大,由于老人没有什么文化,又不经常接触外人,孩子们每天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久而久之,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于是我开始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想与他们多多沟通,可是每次交流都是我一个人在唱双簧,这几个孩子根本不会与人正常交流。后来我又想办法,让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利用课下时间来辅导他们,帮助他们多读,多记,但到最后,还是一点用没有。前一节课教他们识的几个字,转眼间下节课就又不认识了,所以就更不用提正确地书写这些字了。所以在学*上,真是十分吃力,甚至有时自己都认为,在他们的身上是不会见到光明了,为此我真是十分苦恼,究竟如何才能充分调动这部分孩子学*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正常地与人交流呢?

  带着疑问,我又继续品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所有关于改变后进生的部分,读着读着,自己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的每一条建议仿佛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般,让我如饥似渴,深受启发。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班里的一个孩子,在语文课上,所有要学*的知识他几乎是听不懂的,但是在一次数学课上,他出奇地回答上了一道计算题,当时我心里也为之一震,这个孩子虽然在语文学*上比较吃力,但在数学方面还是有一定发展的,于是便大大地表扬了他,自那以后,每节数学课上总少不了他高举的小手,当然也会听到他准确的回答。现在回想起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孩子们独特的地方,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可塑造的一面。我们的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许多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推荐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一样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们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奋。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应是我们发奋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一年级的刚从幼儿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过渡到一年级,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拼音教学枯燥乏味,知识点碎而且冗杂。作为教师就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惯。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就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吧。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就应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别人好的东西就应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级的教学更就应如此,只有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才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求学之旅铺一条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

  刚开学,刘主任就给年轻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并介绍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自己一直拖着没有去看的原因,并非这本教育经典没有给我冲击和收获,而是因为这本教育经典着作,我只粗略地读了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完整地写下总结和感悟。问为什么没有看完,只能用最不成理由的理由:最*一直都在忙着考试,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了。真的惭愧,用这样的理由推卸了一本好书;更无比羞愧,作为一名教师,却没有诵读完这本被称为经典的教育着作。

  从自己浅浅地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书中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本*录完成的教育时代已经时隔三十几年,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文紧密结合起来"、"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最先给我冲击的一条建议。何谓抽象的学生?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学生吗?是的。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智力程度而设定的同一种阶层的学生、是被教师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机械地运用到身上的学生……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可怜的。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都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老师把所有的学生想象成了同一水*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没有差异性的。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正是我国古人早已强调的因材施教吗?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在前进。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2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3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4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则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光荣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知识、吸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淹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5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

  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

  书中对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喜欢哪些事?提出了阅读这个建议,作者把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发源地。”我想到了上学器武校长在四楼多功能活动室所上的一节课《跳水》,在课堂上武校长多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我在没有课本的时候,却已经通过孩子们的阅读把课文记下来了,尤其当孩子读到课文中那突发的危险情况时,那紧张的表情,深动的朗读,慢慢的使我的心也揪了起来,课后我还依然被这篇课文所吸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会更加努力的学*,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