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1

  初次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982年2月(李镇西老师开始参加工作的时间)”,从这一年算起,8年后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厚重的时间感所凝聚起来的勇气,我小心翼翼看着后面的一页、又一页。

  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第一编是我的教育观,后两编分别是班主任的自己修养和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

  在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的今天,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比较看中学生的'成绩,*时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更是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绩**的学生的受关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师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中就有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他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孩子。是的,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固然会因为那些未来成功了的孩子而骄傲自豪,但一个学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后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我们所谓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善良勤劳富有的普通劳动者,而我们在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关注的求学阶段,似乎少给了他们一些什么。

  我带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单纯,天真可爱。在*时的学*中,孩子对事物或是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对什么都颇感兴趣又能积极探索,有的又像一个等待着被关注的小猫般安静地呆在那儿。正是李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及时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都会是我们的骄傲。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2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首先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加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升。事实上,不但在教学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3

  *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

  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4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也是传承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皆有度,远*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份份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6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7

  最*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8

  最*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己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己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9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10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2、成不了3、影响学*。这是传统经验。(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也不尽然。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

  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教师同样如此。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阅读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1)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教师读后感 (菁华3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教师读后感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xx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教师读后感2

  让爱心和智慧与孩子同行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以爱为源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她)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并重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换位思考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似曾相识,却有点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地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生""潜能生""灰色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老师的慧眼识金,能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量",他们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智慧"招数如天上繁星,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还有待以后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实践,慢慢地学*,慢慢地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教师读后感3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2)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

  黄老师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们的可爱与“可恨”,这不,上课铃响起来了,却仍有几个仍在若无其事地吵闹着。她静静地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希望他们能知道老师的出现。结果失败的是黄老师,等了几分钟,吵闹依旧。哪几个不知好歹的小家伙,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老师的存在。老师表扬和批评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痒。

  这是“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作者的经验是:先分析情况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上述学生的现象属有意注意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进入学*状态,他们虽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者”。这是心理发育滞留的表现,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处理对策是如果这种孩子在全班同学中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只要这些孩子还没有闹到讲不下课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们,给多数人讲课。这样由于儿童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过一段 时间,这些“不知好歹的小家伙”,可能会有所进步,慢慢的多数就跟上来了。如果这种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没办法得到安静,老师只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吸引学生。

  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哪个人动作怪,什么事情好玩有“冲击力”他就会往哪里看,老师可利用这个规律,发动学生做个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唱个歌,做个怪异的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一旦多数学生注意力松懈,要赶快停止讲课,搞点课上游戏,让学生放松,等待下一次机会。切莫大发脾气、厉声呵斥等高压手段,这对学生心灵有伤害,对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会越来越不管事,陷入恶性循环。只要基本上能稳住大局就讲课,慢慢磨,可能这是比较明智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2

  最*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

  最*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4

  今年寒假,我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受益匪浅,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该书是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此外,王老师还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气愤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我常常想: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菁华3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1

  假期间首次捧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作者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每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字里行间闪烁着王晓春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我们常教育学生在学*中要学会思考、质疑,因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读完本书,掩卷长思: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遇到问题,想过为什么吗?思考过该怎么办才更好的问题了吗?反思过去好像没有。遇到问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简单、粗暴,老师以自己的强势暂时解决所有问题,没去找问题的根由,所以也不会解决问题的根本。看似成功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遗留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情况,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压制,而是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才是智慧的表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2

  *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3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学*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4)

——《水从哪里来》幼儿教案 (菁华3篇)

《水从哪里来》幼儿教案1

  设计意图: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孩子对水则怀有及其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之一。我们紧紧抓住幼儿爱水,爱玩水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和认识水的活动,把孩子们无意识的戏水引导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认识探索过程,提高了了幼儿的认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水从哪里来》幼儿教案2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3、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

  2、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

  活动过程:

  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教师: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2、了解水污染情况教师提出问题: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幼儿讨论。

  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3、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引导幼儿说出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教师: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活动反思: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的喜欢玩水,不管是有工具还是没有工具孩子的都是非常的喜欢。我们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只要有机会和水有亲密的接触,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玩一玩,比如簌口那是他们最喜欢的最的事情之一的,有杯子的加入那真是如虎添翼啊,可以用水倒来倒去,可以用嘴巴在喷水等。对于孩子们玩水这一话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说教,到起到的效果那真是微不足道啊。小马就是那么一个典型的孩子,只要有机会去卫生间,只要老师不喊他是不会出来的,而且跟风的幼儿也不少。我们一直在想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嫩?机缘巧合我们开展了语言活动《宝贵的水》,它所能起到的效果那我也惊讶,它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班的孩子们。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时候说教是起到的成效是极低的,像图片这种视觉感官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水从哪里来》幼儿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沉浮。

  3、帮助幼儿学*运用语言来表达,发展幼儿讲述。

  二、活动准备:

  盆、可舀水的玩具杯、海绵、沙、棉花、小石块、积木、朔料玩具、白纸、一个熟ji蛋一生ji蛋。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两个大盆,里面装有水让幼儿自由在周围用玩具舀水玩。

  2、把各种积木、朔料玩具一一投放入水里,老师:这些东西怎样?它们有没有沉到水下?为什么会漂浮在水上?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把小石块、沙投放到水里,老师:这些东西又怎样呢?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试。

  4、把棉花、海绵投放到水里,引导幼儿观察。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幼儿人手一篮积木、朔料玩具、小石子等尝试。

  2、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探索过程。

  (三)讨论、扩展经验。

  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放到水面上“它又怎样啊?为什么浮在上面”老师慢慢用水弄湿白纸,看看白纸慢慢沉到水里。

  2、老师出示一生ji蛋,投放到水里,看看它怎样?又出示一熟ji蛋问:它会怎样呢?

  (四)小实验:会游泳的蛋宝宝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5)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 (菁华5篇)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1

  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妈妈想了好久才告诉我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那时候瞬间就不开心了,垃圾堆那里臭、那么脏,为什么我会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难怪妈妈要想这么久,就是因为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太丢人了,妈妈不好开口。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会想得这么多。

  那时候外婆见到我不开心,就问我怎么了,我把妈妈说的话告诉了外婆,结果你们知道外婆怎么说吗?外婆说妈妈是骗我的,我不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好被妈妈接住了,我当时就蒙了,我那时候还在想,难道我是天使吗?电视上很多宝宝后面有个翅膀,头上有个光圈,那就是天使,我忽然就觉得很开心。

  后来爸爸下班回来了,我跟爸爸说我是小天使不是臭烘烘的小屁孩,我爸就说,都说些什么呢?整天看电视净说莫名其妙的话,我当时就把妈妈和外婆说的话告诉了爸爸,结果爸爸说,去把家里的相册拿过来,我虽然那时候不知道爸爸突然叫我拿相册做什么,但是还是去拿了,爸爸就翻开一张妈妈怀孕的照片,肚子大大的,爸爸指着妈妈的肚子说,你是从你妈妈的肚子里来的,只是妈妈生你的时候太疼,她怕你担心,所以才和外婆一起骗了你,我拿着照片看了看,爸爸又拿出我还是婴儿时候的照片给我,对我说,你那时候就这么小。然后爸爸又接着说,宝贝,很多事情你长大后就知道了,你现在只要知道你是从妈妈肚子里面来的就可以了知道吗?

  那时我就相信了爸爸说的话,后来什么也没有问。现在想想小时候的事情真是太好笑了。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2

  每当妈妈被我气得火冒三丈时,妈妈的口中总会冒出一句让我迷惑不解的话:“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一个女儿?”

  “那我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像扔炮弹一样,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爆炸开来。我绞尽脑汁地想,但终究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就这样,为了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我变成了一个小侦探家。

  询问人物一:爸爸

  我闷闷不乐地走到客厅,爸爸不知道在想什么事,只见他呆若木鸡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就像一座栩栩如生的木雕。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爸爸的肩膀。爸爸被吓了一跳,对我说:“什么事啦?”我问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爸爸愣了一下以后,一脸的笑死人不偿命,说:“你是从书上蹦出来的!”我听了,觉得匪夷所思,心里哭笑不得。不可靠的答案呀!我不以为然,再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询问人物二:姑姑

  趁着回老家的机会,一看到姑姑我就大步流星地走过去,一本正经地问:“姑姑,我是从哪里来的?”姑姑慢条斯理地说:“你是从水里跳出来的啦。” 我听后,皱起眉头,心想:我又不是水孩子,不可能从水中跳出来。我不相信呀!“打不死的小强最强”,我又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询问人物三:舅舅

  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到外婆家,走进舅舅的私人房间,来到他的身旁,问他:“舅舅,我是从哪里来?”舅舅装得一本正经,对我说:“你是从菊花里飞出来的。”说完,他还高歌一曲周杰伦的《菊花台》。我回了他一个欠揍的眼神,愤愤离去。

  目前,我的身世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答案了,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3

  有些大人告诉小孩,说你是从田地里捡来的。有的人甚至会认为是高明的造物主把人类捏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儿时的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好奇,随着笑尖的颤动,我已经懂得人类是由母体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后来,终于有一个天赐的机会让我进行观察了——嫂嫂怀孕了!从两个月起,嫂嫂便走路小心翼翼的,到了三四个月,便开始出现了呕吐现象。在这期间,生病的时候不能吃药,只能凭借自己的抵抗力把病魔驱走。随着嫂嫂肚子的一天天长大,人们也越来越盼望这个小家伙的诞生。妈妈说准是个男孩,因为嫂嫂的肚子显得很尖。果真逃不出老妈的火眼金睛,我终于添了个侄子!

  大哥哥也因为有了儿子而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但是谁又知道,在这高兴的同时,嫂子又受了多少罪呢!医生可是硬生生地在嫂子的肚子上割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然后把小孩从肚子里给抱出来,然后再缝合上的啊!*时的我,即便是用针扎一下,也会感觉很痛,更何况是在自己的肉上开一个口子呢!这后面有着多大的隐情啊!据说生了孩子后一个月内不准下床,不准碰凉水,不准吃咸,不准看电视,不准打电话,不准这不准那的。而舅妈也经常因为嫂嫂的奶水不够而四处讨偏方,弄得嫂得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看到了嫂子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不再盼望生日的到来。因为我的生日便是母亲的受难之日,该过生日的,其实并不是我,而是我的母亲!我想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当你过生日的时候,别忘了向母亲献上一句话:妈妈,生日快乐!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4

  我是一只小小的白鸽,在我的记忆里,天是蓝的,草是青青的,清澈见底的小溪唱着清脆的歌谣,鱼儿欢快地在沙石上游来游去,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快乐地生活在这里……

  然而,当人类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大森林时,一切都变了。人类过度地焚烧树林,开辟耕田,导致土地沙化;他们砍伐树木,在他们将一车车木材运出森林时,我听到了大树们的**和控诉。森林的一切几乎已经奄奄一息了。而当人类贪婪的目光定位在我和妈妈筑巢的地方时,我的心彻底冷了,我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这意味着我将离开,甚至是永远的离开我亲爱的妈妈和这生我养我的家园。我痛苦,我无奈,可是我无从选择。

  我茫然地在无际的灰色天空中飞着,来到了一处农庄。我在一棵老树上落下,遇见了一只比我年长的鸽子。她问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不回家。我摇了摇头,苦笑着。“家”,这个词似乎已经离我很遥远了。她为我找了些吃的,让我到她发现的一个大树洞住下,那洞里铺着一层软软的草,很暖和,但我却一直睡不着,我思念着故乡,思念着亲人,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也渐渐睡着了。我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儿时,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

  我在那儿住了一宿,便离开了。我仍然漫无目的地到处飞翔,在途中,我经历了猎人的枪弹,老鹰的追捕和小孩的捕捉。但我总觉得,我的亲人都还在,经历了无数挫折和荆棘,我似乎还能感到家的温暖。

  就是靠着这第六感,我竟然找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这重逢的喜悦,让我们放松了警惕,一天之内,我因人类而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我悲,我愤,我恨。

  人类,你们为何如此残忍?!你们悔改吧!还我家园,还我亲人,还我生存的机会!

我是从哪里来的作文5

  星期六,萧山日报九楼,有这样一个活动,名字叫:我从哪里来?

  我们刚到时,看见大门关着,就去对面玩了一会儿。玩着玩着我想起了还有侧门,就叫妈妈和我一起去了侧门,我一看,侧门真的开了我们就开开心心的进去了。到了九楼,我飞快地冲进会议室,哎呀,一个人都没有呀。我们来的太早了,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下,等待。等啊等,等啊等,还是没有人来家做啊,大约过了五十分钟左右,沸羊羊哥哥飞快的走了过来,手上还拿着许多奖品,有采访本气球等。

  讲座开始了。老师,先问“我从哪里来?”我们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从妈妈的肚子里来!”老师又问“是肚子里的哪个部份生的?”同学们,有的说是子宫有的说不知道啊,有人说垃圾桶捡来的。老师说:“答案是子宫!”子宫是养小孩子的地方,也是小孩的出生地。每位女性都有子宫,男性却没有。老师还讲了孩子可以*产和剖腹产生下来的,*产就是我们说的顺产,就是有孩子,顺其自然的生下来。剖腹产就是把子宫打开,把孩子拉出来。不管哪一种方式生孩子妈妈身体上都要遭受,十级以上的痛苦。

  讲座,不知不觉活动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了,母亲生孩子的痛苦,母亲真的是很伟大所以我一定要孝敬妈妈,在以后的日子,让他少受点痛苦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6)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实用五篇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 1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积极探索塑料袋的多种玩法。

  2、练*追逐跑和躲闪,提高幼儿对信号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

  3、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塑料袋(课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一根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和一个夹子。

  2、铃鼓一面。

  3、幼儿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较为熟悉,能随节奏在圆圈上作相应的“走”、“快快地走”及“跑”的动作。

  4、教师口袋里多备些塑料袋、橡皮筋和夹子,以备个别幼儿损坏之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吹泡泡”进入活动场地。

  师:小朋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吹泡泡”吧!(师带领幼儿律动进入活动室,围成一个大圆圈)

  评析:教师精神饱满地带领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吹泡泡的情节,一下子便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

  2、热身游戏《吹泡泡》。

  (1)集体玩吹泡泡的游戏。

  师:来,我们一起来围成一个大泡泡。(游戏一次)

  (2)听指令分组玩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再来吹小泡泡,好吗?好,x个小朋友围成一个小泡泡,找空的地方玩吹泡泡的游戏。(根据幼儿总人数来定,游戏2次左右,第二次变换人数。玩好后,集中,围成一个大圆圈)

  评析:作为本次活动的热身游戏,它通过集体与分散两种形式很好地将整个活动串联了起来,并且打破了跳诸如跳热身操之类的传统热身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变“泡泡”。

  (1)引出“泡泡”,激发兴趣。

  师:刚才我们用身体围成了许多泡泡,看,老师这儿有个塑料袋,我来把它变成一个小泡泡。

  (2)教师吹泡泡,幼儿观察。

  师:咦,我的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

  (3)教师边讲解边再次示范“变泡泡”的要领。

  师:哦,原来我往袋子里面使劲吹气,然后赶紧用手捂住,用力拧一拧,用橡皮筋扎紧,这样泡泡就变出来了。

  评析:“变泡泡”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的过程,教师生动夸张的体态语言让幼儿一下子便了解了“变泡泡”的要领。

  (4)启发幼儿想出更多“变泡泡”的方法。

  师:除了往袋子里面吹气,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袋子变成泡泡呢?(用气筒往袋子里面吹气、拿着袋子转一圈,把空气装进去等)

  (5)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变出“泡泡”。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口袋里的袋子拿出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也来变出圆圆的泡泡吧!

  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尽情的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出泡泡,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2、玩“泡泡”。

  (1)探索让泡泡“飞起来”的方法。

  幼儿在原地尝试让泡泡“飞起来”。

  师:怎样让我们的泡泡飞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师:你的泡泡飞起来了吗?你是怎么玩的,请你边玩边说。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 2

  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记录,知道镂空的物体才可以吹泡泡

  2、学*用毛根条和树叶身边的物体制作吹泡泡工具,体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猜想有目的进行验证的能力教学准备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教学准备

  1、记录表每人一份、吹泡器一罐、大的吹泡器

  2、吸管、雪花片、回形针、叶子、毛根条、制泡水、抹布每组若干。每人一个操作碗

  教学过程

  一、"吹泡泡"

  场景引入

  1、出示吹泡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小玩具,认识吗?你们喜欢吗吹泡泡吗?你*时的吹泡器是怎样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也藏着很多小物品、小工具可以当吹泡器,今天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

  二、出示并介绍各种工具及记录表,幼儿猜测并记录

  1、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工具?

  2、出示认识记录表。(重点认识猜测的图示与实验结果的图示)

  3、幼儿猜测,师生共同统计并做记录。

  请个别幼儿猜测并上台记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并记录

  1、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验证一下!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师:跟你的猜想结果一样吗?实验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回座位跟你旁边的伙伴分享交流一下你的实验结果。你发现在这些工具中,哪些可以吹出泡泡呢?

  师生共同验证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四、刚才我们发现叶子不可以吹出泡泡,那如何才能让叶子吹出泡泡呢吗?出示毛根条如何让它也能吹呢,我们可以猜一猜试一试。(教师同上方法猜测统计记录)那如果吹泡器的洞洞形状是其他形状的,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呢,我们可以再去试试。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 3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和乐趣。

  2、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游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工具、录制配乐诗歌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吹泡泡,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幼儿自由吹泡,观察发现,互动交流。

  师:我们大家一起吹一吹、看一看,你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各种各样好听的话来形容一下。

  3、欣赏、感受、理解诗歌,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和乐趣。

  (1)完整欣赏、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师:“诗歌里说:小朋友吹出了怎样的泡泡?”

  (2)分段欣赏,体验、理解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游戏乐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情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理解和体验。

  (3)完整欣赏,有表情地朗诵、表演。师:“你们听了这首诗歌,感觉怎样?”师生共同朗诵、表演。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到操场上再次吹泡,拓展想象,创编诗歌。师:“小朋友还能吹出更有趣、更美丽的泡泡吗?”引导幼儿吹一吹、想一想、说一说,创编诗歌。

  附:

  散文诗《吹泡泡》

  清晨,小朋友迎者金色的阳光,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瞧,小朋友玩得多有趣——一会儿吹出双泡泡,一会儿吹出连环泡;有的连成一串,有的叠成一堆;有的晃晃悠悠,

  有的飘飘扬扬……小朋友对着太阳吹啊吹,哈,满天的泡泡圆溜溜,亮晶晶,五颜六色……美极了!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 4

  (一)活动名称

  儿歌《吹泡泡》

  (二)活动目的

  1.在教幼儿学会儿歌《吹泡泡》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仿编儿歌。

  2.能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词:泡泡。

  (三)活动准备

  八幅图画、儿歌录音、泡泡水。

  (四)活动过程

  1.教师吹泡泡,引起兴趣。

  教师一边吹泡泡一边问:“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干什么呀?”(在吹泡泡)“好玩吗?”(好玩)“今天老师就教一首《吹泡泡》的儿歌,你们喜欢吗?”

  2教师教幼儿朗诵儿歌。

  (1)听儿歌录音,欣赏儿歌。

  (2)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儿歌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样的吗?

  (3)教师出示四幅图画,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提问:星星是什么吹的泡泡?为什么?

  雨点是什么吹的泡泡?为什么?

  什么是小草吹出来的泡泡?

  什么是果树吹出来的泡泡?.

  (4)请小朋友看图轻声跟着老师说一遍。

  (5)请全体小朋友或个别小朋友生动的朗诵。

  3教幼儿仿编儿歌。

  (1)出示其余四幅图画(母鸡——鸡蛋;宝宝——肥皂泡;土地——西瓜;青蛙——蝌蚪),请幼儿按儿歌结构仿编。

  (2)请大家把仿编的儿歌看图连起来说一遍。

  (3)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什么吹出来的泡泡说一说?”

  (4)小朋友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发言。

  4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说得可真棒!让我们到院子里找一找还有什么会吹出泡泡,好吗?(带全体幼儿离开活动室)

  附儿歌内容:

  《吹泡泡》

  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

  雨点是乌云吹出的泡泡;

  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

  苹果是果树吹出的泡泡;

  我们爱各种各样的泡泡。

  小班泡泡从哪里来教案 5

  学情分析:《吹泡泡》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诗歌。它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来描绘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以幼儿的心灵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充满了美丽而神奇的想象。诗歌中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小草和露珠、果树和苹果们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气氛。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愿意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编儿歌。

  2、学会认真观察并能大胆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感受游戏的乐趣,体验学*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吹泡泡》课件、泡泡液

  三、活动过程:

  1、看课件吹泡泡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像什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看到的泡泡)泡泡是什么颜色的?还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说出多种颜色,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2、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老师把图片上小男孩和泡泡做游戏的事情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儿歌是怎么说的?(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一遍,幼儿欣赏)

  (2)鼓励幼儿说说听到的儿歌。

  (3)看着课件跟读儿歌。

  (4)利用白板工具完整念儿歌。

  (5)鼓励幼儿给每一句儿歌创编动作,与老师一起用肢体语言朗诵儿歌。

  3、通过玩游戏来引导幼儿创编儿歌

  (1)吹泡泡:幼儿看教师用泡泡液吹泡泡,然后去追泡泡,看看泡泡去哪儿了?能不能抓到?引导幼儿坐回座位上。(2)仿编儿歌

  引导幼儿将儿歌里飞到的地方换一换就变成新的儿歌

  我们的泡泡除了可以飞到手心里还能飞到哪里呢?(衣服上、耳朵上、滑梯上等小朋友说飞到哪里,我们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全班幼儿手拉手变成一个大圆(教师和幼儿一边朗诵儿歌一边表演)

  4、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制作泡泡液吹一吹,看看泡泡又会飞在什么地方,把它再编进儿歌里。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汇总10篇(扩展7)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优选【五】篇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1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在外工作十来年,说实在话每个月都在领工资,但是真正还没有去思考过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幸在空余的时间拜读了《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一书,书中深入剖析了工资来源决定的几个大的要素:即工资与公司利润的关系、工资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工资与工作方法的关系、工资与个人品德的关系、工作与服务态度的关系。确实,作为一个企业,他的第一任务就是创造利润,只有在初级阶段创造了利润才能像“王老吉”这样的企业一样最终创造社会责任。

  但是,前提下,如果企业没有创造利润,企业就无法起步,甚至**益竞争残酷的市场所淘汰,毋容置疑,企业是否盈利直接决定我们的工资收入的多少!市场是个整体,公司是一个个体,而我们则是这个个体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我们”包括研发、销售、生产、甚至公司老总等组成的一个一个的领导,也包括一个一个的劳动参与者,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一员工作的绩效、方法、品德、态度均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譬如吧,如果一名操作人员在*时的工作中不注意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上班期间玩手机或者是睡岗,有可能造成小的事故或更大的人身安全事故,有事故肯定公司会带来损失,有损失肯定就减少了盈利,如果一个公司天天有这样那样的事故,还会盈利吗?

  再比如吧,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员*时不注意与客户进行经常性的沟通或者是在与客户的沟通中不注意形象或缺少礼貌等素养方面的东西,让客户比较反感的话,在同位价格的基础下客户还会选择下一次的合作吗?没有合作,公司肯定就会蒙受损失,一次一次的损失,公司还会盈利吗?再比如吧,如果一个工作人员没有好的品质,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总是骄傲横蛮,不能与其他人员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如果公司都是这样的人,还会有1+1﹥2的效应吗?不会,绝对不会!书中有句话说的好“节约也是盈利”。

  是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大的才能为公司创造利益,那我们就想尽办法为公司进行节约吧。根据统计,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关闭后不将电源切断)所消耗的电量占所有家庭用电量的11%,这些小小的举动在*常的工作中难道没有吗?有!太多,太多,如果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从这些细节做起,公司的盈利还会很难吗?让我对书中感受比较深刻的还有一句话“完成任务≠结果”确实,有些人为了应付了事,经常对上级交代的任务草草收场,谈不上质量,对于上级来说,你确实完成了任务无可厚非,但是因为你没有严谨的思维,没有科学的计划,你的交差只会是一张白纸,苍白无力,说到底你是在自己骗自己,骗自己的水准,骗自己的能力极限,最终是骗自己的少发工资。

  其实,公司的盈利在我们每一个参与公司的任意活动中,在我们公司任意人员的思想中,在我们公司每一人员的素养中!只有我们持有爱公司的信念,每时每刻把公司的信誉、形象、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永远放在心上的时候,我们参与的每项工作才会每时每刻眷恋着我们的公司利益,同时也才会眷恋我们自己的工资收入,正如有人讲过的一句话:好工作就是好好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才会为自己证明这是一份好工作。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2

  上班拿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领会其内涵。作为一名拿工资的人,我们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每一个职员都要弄明白的工作理念。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从工资与公司利润,工资与工作绩效,工资与工作方法,工资与品德,工资与服务的关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决定我们工资的几大要素,从而为我们找到了工资的真正来源,也指出了我们提高工资的途径。读完这本书后,让我们对一个好员工的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目标,但描述这些目标的辞藻大多是华丽的、矫情的甚至非常空洞,作者揭开了这层面纱,指出企业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利润。但对于员工来说,只有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有赢利,才能获取报酬,这也是工资的首个来源。显然,谁为公司创造的利润越多谁的工资就越高,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决定着工资的高低;而工作精神又决定工作业绩的好坏,如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工作毅力等,但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一定就能做出高效率的成果,这还需要卓越的工作方法。

  在公司壮大过程中,作者特别指出这也是我们工资增高的一个过程,而维护好公司的一个微小利益,却是维护我们每个员工的最大利益,因此,维护公司的利益是我们的使命。这里边最为耀眼的,是关于员工的高尚品德及优质服务的阐述,这对于更好地维持和树立公司形象是及其重要的,也是公司能够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好员工,除工作业绩之外,高尚的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的思路可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整个思想整体体现出来并给读者一个清晰深入的认识呢?作者显然是用了不少心思,下了许多功夫的。他从公司的经营成本及员工与公司的天然联系出发,让每个员工都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对他们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在公司获得利益最大化时,每个员工的利益也达到最大化,紧紧吸引着每位读者的眼球,同时,作者又指出,对于每一位员工而言,这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包含众多的个人因素,使得该书读起来意味深长。

  深入阅读该书,使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润、工作业绩、工作方法、道德等的各方面关系,而该书所包含的其他丰富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3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在外工作十来年,说实在话每个月都在领工资,但是真正还没有去思考过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幸在空余的时间拜读了《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一书,书中深入剖析了工资来源决定的几个大的要素:即工资与公司利润的关系、工资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工资与工作方法的关系、工资与个人品德的关系、工作与服务态度的关系。确实,作为一个企业,他的第一任务就是创造利润,只有在初级阶段创造了利润才能像“王老吉”这样的企业一样最终创造社会责任。

  但是,前提下,如果企业没有创造利润,企业就无法起步,甚至**益竞争残酷的市场所淘汰,毋容置疑,企业是否盈利直接决定我们的工资收入的多少!市场是个整体,公司是一个个体,而我们则是这个个体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我们”包括研发、销售、生产、甚至公司老总等等组成的一个一个的领导,也包括一个一个的劳动参与者,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一员工作的绩效、方法、品德、态度均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譬如吧,如果一名操作人员在*时的工作中不注意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上班期间玩手机或者是睡岗,有可能造成小的事故或更大的人身安全事故,有事故肯定公司会带来损失,有损失肯定就减少了盈利,如果一个公司天天有这样那样的事故,还会盈利吗?

  再比如吧,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员*时不注意与客户进行经常性的沟通或者是在与客户的沟通中不注意形象或缺少礼貌等素养方面的东西,让客户比较反感的话,在同位价格的基础下客户还会选择下一次的合作吗?没有合作,公司肯定就会蒙受损失,一次一次的损失,公司还会盈利吗?再比如吧,如果一个工作人员没有好的品质,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总是骄傲横蛮,不能与其他人员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如果公司都是这样的人,还会有1+1﹥2的效应吗?不会,绝对不会!书中有句话说的好“节约也是盈利”。

  是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大的才能为公司创造利益,那我们就想尽办法为公司进行节约吧。根据统计,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关闭后不将电源切断)所消耗的电量占所有家庭用电量的11%,这些小小的举动在*常的工作中难道没有吗?有!太多,太多,如果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从这些细节做起,公司的盈利还会很难吗?让我对书中感受比较深刻的还有一句话“完成任务≠结果”确实,有些人为了应付了事,经常对上级交代的任务草草收场,谈不上质量,对于上级来说,你确实完成了任务无可厚非,但是因为你没有严谨的思维,没有科学的计划,你的交差只会是一张白纸,苍白无力,说到底你是在自己骗自己,骗自己的水准,骗自己的能力极限,最终是骗自己的少发工资。

  其实,公司的盈利在我们每一个参与公司的任意活动中,在我们公司任意人员的思想中,在我们公司每一人员的素养中!只有我们持有爱公司的信念,每时每刻把公司的信誉、形象、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永远放在心上的时候,我们参与的每项工作才会每时每刻眷恋着我们的公司利益,同时也才会眷恋我们自己的工资收入,正如有人讲过的一句话:好工作就是好好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才会为自己证明这是一份好工作。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4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本书,看后让我对我的观念有了大不同的变化。它是一本值勤得每一个成功和想要成功的人阅读,尤其是在心态不稳定,常对工作报怨的朋友,书本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例子表达出来,看过此书后,感觉深刻,会为你到达人生彼岸提供一些参考。

  这本书主要从六个方面讲述了工资的来源,分别是:从公司利润中来、从你的工作绩效中来、从职业精神中来、从卓越的工作方法中来、从高尚的品德中来、从优质服务中来。从这几个方面,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看过这本书后感悟的一些心德。

  进入盛欣隆公司时间也*三个年头了,我从来没有对工资的概念深刻的去理解过,当然也从没考虑过我的工资从何而来?总觉得付出了,就肯定有回报,不然,付出都体现不到它的价值。看了《你的工资从哪里来》后才理会,并不是工作了就应该拿到工资,并不是所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一、如果你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

  那么说,公司是不是可以不付给你工资?作为一个公司前期会有资本投入,资本的本性就是要获取利润同时得到升值,一个公司要生存、发展都需要资本,只有公司做大了,我们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台,才能获得更多的工资,所以为公司赚钱是第一位的,为公司创造利润也是我们的使命!我很赞同节约一分钱,等于为公司赚了一分钱这句话,公司要开源节流。盛总也一直在和我们讲开源节流,一个人省下的钱的确很少,但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天一年节省下的数目就庞大了。作为公司的员工,不仅能为公司赚钱还要能为公司省钱。

  二、工资从工作绩效中来。

  现在每个公司都在讲效率和效益,我们销售行业更要讲求一个速度,我做事比较追求*稳踏实,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做,这样做下去好像就只有效益而没有效率,虽然在同事的帮助下改变了一些。但是考虑的还是比较多,想的周全,速度自然就差了,看过书后,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好事来,让速度更快一些。以前我总认为事情不能只看结果,重要的是服务的过程,重在我认真的做好这事,和同事电话谈天中,也常常由于一些困扰,时常抱怨到市场怎么怎么辛苦,但是辛苦由于众多硬什问题而未达到最大成果,只是强调苦劳博取同情理解,而没有功劳。因为公司只看结果,不讲过程,公司为了生存追求的是效率效益,而不是你的苦劳。

  三、工资从职业精神中来。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当我们正视我们的工作,热爱它,对它注入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时间时,我们就能积极主动的把工作做好!才会去关心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就算是一条不起眼,不能触动你神经的小信息,也会使你抓住商机去开拓自己的市场。发现这些信息后,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注重细节。胡好兴老师分享过魔鬼藏在细节里,细节决定成功。由于注重细节,它体现你的涵养,你的智慧,以及你的内秀。

  四、工资从卓越的工作方法中来。

  创新是一个公司的生命力,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没有创新只墨守成规的公司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公司就要不断的改变来适应市场,把握市场。一个好的想法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是无法估量的。有别出心裁的思路加上这书有提到把好质量关,质量对于一个公司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公司立足于行业并长期发展,就要把好质量关,做好售后服务。对于公司产品,我们只要做到创新(满足社会需求)+高品质+优良服务,公司的规模才会更深一步的蒸蒸日上。

  五、工资从高尚的品德中来。

  我认为一个人要做事前先要学会做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才是公司需要的人。作为员工,首先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忠于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外泄露公司的机密信息,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出卖公司,出卖人格。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为了公司有个良好的声誉,我们都要做到诚信二字,不能因为个人利益受损就毁约,答应别人的就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不要承诺。就像我们的`品牌在吉林市场推广的模式,我们没有业务,没有代理公司,加盟店完全是靠的就是口碑宣传推广,这正因为我们代理商在界内名声好,不仅店做的在省内做的好,而且她们的为人都是乐于帮助他人,愿意分享她们成功经历,包括做公司品牌后的心德分享,给其他院长是一种信服崇尚感的高尚品德。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5

  通过学*《你的工资从哪里来》感触很深,领会如下:

  上班拿工资,这好像是至理名言的事。可是,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看似简略的发问,并不是每个上班的人都可以真正地懂得。“当寰球经济处于危机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工资都跟企业团体密不可分的,它不是企业‘发’的,也不是领导赏赐的,而是通过我们辛苦的付出、努力的工作应而失掉的相应回报,是我们自己‘挣’出来的。”细细品读此书,就能够悟出良多的情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保护公司好处就是维护我们的自身利益。

  一、工资从工作绩效中来

  企业的利润是由员工所创造出来的。客观地说,员工所发明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效绩的高下,这也是员工本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事迹是一个企业的性命,每一个企业都把重视业绩当作本人企业的主要组成局部,而且把业绩当作员工的重因素质之准则。

  员工所创造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效绩的高低。经理心中分数很高的人员,一定是那些业绩凸起表现的`员工。当然,他们将获得更丰富的奖赏。对员工来说,杰出的业绩是靠埋头苦干干出来的,毫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得到的。所谓:‘想吃桃就先种树,想播种就先付出’。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易明的道理。

  业绩对员工和公司的重要性不问可知,企业要欣欣向荣,必须有好业绩,员工表示优胜也需要好业绩,员工们天天早出晚归、辛劳努力的工作,如果没有好业绩,公司不赚钱,那所有就想当于都免谈,‘苦劳并不代表功劳’!如果没有业绩,公司不赚钱,拿什么给员工发工资呀?一个为公司着想的员工,应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作甚公司创造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害的就是拿业绩谈话。

  在企业中最受看重的员工,并不是那些只晓得埋头苦干的员工,只有那些出结果、重功效的员工,才最有发展前程。有这样一个理念:“不重进程重成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企业里最器重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眼里的“苦”。作为一名员工,你要寻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绩”。

  在我们这个时期,多的是“忙人”。他们每天急急忙忙地上班,急匆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算,却发明自己并没有做成多少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以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美丽外衣,却没有想到,如果你已身心疲乏然而一无所获,这种忙,只能是“穷忙”、“瞎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来效益。在无意中挥霍了你的生命。

  二、工资从企业的利润中来

  一个企业,生存的独一理由就是创造利润,有利可图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意思跟目标。对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来说,劳动是营生的手腕,只有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有赢利,员工才干获取报酬,能力有稳固的生涯保障。谁为企业赚得多,谁的工资就领得多。假如你不能为企业赚钱,只有被裁员或减薪。确实,作为工薪阶层的员工,在多年的职业的时光里,月月等候着、期盼着单位发工资,引导发奖金,仿佛只有我在企业里待着,按时高低班、出满勤、干满点就必定可能领到工资,单位发工资就成为理所应该、理所当然的事件,什么“个人业绩、公司利润”都与我相距甚远。市场经济的到来,给咱们以警醒,让我们去苏醒的意识和感性的思考……

  三、工资从职业精力中来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多做一点点,名义看似乎吃亏了,实在并没有吃亏。由于这样不仅锤炼了你的意志,而且提高了你的工作才能,得到了领导和共事们的确定。多付出一点点是你必需好好培育的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良好的*惯,它是你成绩每一件事的必要因素。因而,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需要求自己比别人多做一点。多做一点不会让你吃亏,相反,你取得的回报会更多。不一个企业须要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不敢改变的员工。改良自己的工作方式,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是每个员工必须尽力去做的事。要想成为最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员工,首先你必须存在自动改变、主动翻新、主动改良的意识和能力。唯有转变和立异才能实现工作效力和工作品质上全新的奔腾。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了,你的工资也会相应的进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