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全球通史》读后感 1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利了?比如*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 2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 3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等

  两性间的不*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迈入*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作者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例如现在的朝美两国,不停地研发新式的武器,日益剧增的矛盾,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如果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那么我们在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想一想,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必须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4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5

  整本书内容比较多,毕竟是讲历史的书籍,但是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对那些伟人的溢于言表的赞美辞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读者。

  其实科技的发展总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从最早石器时代的火,到农业时代的太阳(光合作用),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电、石油、最后是现代的新能源(太阳能、核裂变、核聚变等);通信从石器时代的人类语言、文字发明,到农业时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印刷厂、电报机、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最后是现代的计算机、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术的新发现,都宣布着新时代的到来。

  火的发现使人类能够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均年龄;农耕的到来,造**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机的发明宣布机械时代的到来,人类第一次创造出几倍与人体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担忧粮食的'问题,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新能源的时代如果人类能够控制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相互组织成为一个巨大的团体,更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文字及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知识能够传承和可复制可叠加;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及时沟通,远程协作;互联网的到来宣布着信息大爆炸,大数据由此而来。

  人类无法想象超过20年以后的时代,因为从石器时代到*代,人类的进步都在以几何数字的方式提高。未来人类将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21世纪能否再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呢?我们拭目以待。

  题外话,关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关的技术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现。例如巴菲特新进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纪最新的发现,人类正在尝试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实现长寿、治疗基因疾病等)、大幅加仓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类对能源追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仓美国通用汽车:看好未来AI汽车与智慧交通。还有特斯拉公司股价大涨,国内锂电池(移动新型能源)股票一飞冲天,都表现出资本对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读后感 6

  每个时代都需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

  初次拿到秋雨给的作业要求时,国际政治类书籍?于是在网上搜寻一下,看有没有推荐的书可以拜读。在初读者的分类中,看到了《全球通史》,刚好书架上躺了本它,嗯,就它了!

  邓梗一个不能称之为伟大,但又确实是一个大写的历史学教授。如果说荣誉?一个人成就的载体,那么他已然是一位集大成者。当然,我没有讽刺的味道,只是不想无味的重复他所获得的成就,毕竟我也是不一样的烟火。

  斯坦夫里阿诺斯,不得不说,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样,晦涩难懂,孤掌难鸣。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穿成一个面,交织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圆。作为一枚浮躁的读者,也可以轻松流畅的一口气全顺下来。古人说,见字如面,我勾勒的大师也应该是一位风趣自然的老人了吧。

  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我啰嗦了三四段,言归正传,我是来写阅读报告的。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今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无不是前人冲突的后遗症。就拿宗教举个例子,试问五月花号是怎么起航的?说实在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信的基督教,英国国教你去迫害人家清教徒,逼得这帮人远航避难。可谁能想到这帮人的蛮荒之地,最后会成立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但再观此后以及现如今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只能怀念几百年前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大家都有些拘谨和真诚了。

  不得不承认,《全球通史》这本书真的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书在手,古今我有。仿佛我置身这世界之外,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世界多年来的纷乱争绕与进步文明。就像它可以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阐释历史,可以让我们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架的束缚中**出来,真正的`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来自四十多年前的全球观,也真是让现世人无不汗颜。

  书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普遍都很敏感的一点,就是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谁说不是呢?这些也是我们读中学时的必考项呀。不过,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见他的研究有多么的深可见底。

  《全球通史》这本书,自然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里面多少会存在一些对于现代文明,或者一些世人是非观念的闪烁其词。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是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完全公正,起码也要做到十分客观吧。

  读完这本书,我没有说有醍醐灌顶般的种种觉悟,也没有网络上吹捧的多么多么开阔的"全球观"。我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历史学者给予我的"整体世界观"。我所受用的,是以一个*等客观的视角来看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国际关系上的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读完第一遍的感受,以后的三五遍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 7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

  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8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后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一直帮助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

  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展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然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继续展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

  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寻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昔日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罚。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天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该记住他的功劳。他成功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情绪,结果许多人包括法官簇拥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历这些之后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因为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改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因为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 9

  整本书内容比较多,毕竟是讲历史的书籍,但是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对那些伟人的溢于言表的赞美辞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读者。

  其实科技的发展总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从最早石器时代的火,到农业时代的太阳(光合作用),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电、石油、最后是现代的新能源(太阳能、核裂变、核聚变等);通信从石器时代的人类语言、文字发明,到农业时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印刷厂、电报机、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最后是现代的计算机、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术的新发现,都宣布着新时代的到来。

  火的发现使人类能够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均年龄;农耕的到来,造**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机的发明宣布机械时代的到来,人类第一次创造出几倍与人体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担忧粮食的问题,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新能源的时代如果人类能够控制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相互组织成为一个巨大的团体,更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文字及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知识能够传承和可复制可叠加;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及时沟通,远程协作;互联网的到来宣布着信息大爆炸,大数据由此而来。

  人类无法想象超过20年以后的时代,因为从石器时代到*代,人类的进步都在以几何数字的方式提高。未来人类将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21世纪能否再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呢?我们拭目以待。

  题外话,关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关的技术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现。例如巴菲特新进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纪最新的发现,人类正在尝试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实现长寿、治疗基因疾病等)、大幅加仓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类对能源追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仓美国通用汽车:看好未来AI汽车与智慧交通。还有特斯拉公司股价大涨,国内锂电池(移动新型能源)股票一飞冲天,都表现出资本对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读后感 10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阅读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1)

——《全球通史》读后感 (菁华9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1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代以前*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2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读者头脑中*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后感3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制度的恶化,管理者随之诞生,制度随之孕育,国家出现。文明之火被点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时间段,我将其称作统一联合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4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5

  作为一个*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6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读者头脑中*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认为*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亚欧大陆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让人常读常新。

《全球通史》读后感7

  最*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全球通史》读后感8

  我们坐在这里,读着记载过去的历史。有时禁不住想,倘若历史不小心转错了弯,走岔了路,我们又会在哪里,以哪种方式,记住怎样的一段历史?

  在历史的开端,如果人类没有从类人猿进化成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那么地球上恐怕不会有如今的城市森林!在历史的昨日,如果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我们的世界恐怕只是我们目光所及的天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我们似乎要感谢当时的环境恶劣,——正因环境如此恶劣,类人猿才逐步离开森林;正因环境如此恶劣,人们才想方设法让自己走得更快、飞得更高!这铸造了一个全球历史的里程碑,铸造了现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在*战国时期,魏惠王如果挽留商鞅,秦孝公如果没有颁布求贤令,商鞅也许就不会赴秦,他又哪里能大显身手,在秦国上下进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使得戎狄弱秦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畏惧的强秦,成为扫灭天下的“虎狼之师”呢?虽然商鞅最后结局悲惨,但是回顾他的一生,相信他自己也不会后悔。商鞅变法是*先秦历史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商鞅,就不会有强大的秦国,后来的秦汉帝国恐怕也会是另一番模样。

  康乾盛世时期的*繁华似锦,虽偶有战事,但百姓仍安居乐业。在帝王眼中,治下处处莺歌燕舞花团锦簇,周围其他国家纷纷来访、来朝。于是,统治者们也逐渐心理膨胀起来,开始了一系列“天朝大国”的幻想。一开始,他们的梦似乎没有做错。到后来,他们的梦依旧没有醒!再后来,欧美各国的坚船利炮让国人从梦中惊醒,同时也击碎了*的封建帝制!这么看来,我们在怨恨之前那些侵略者给*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似乎也要“感谢”他们惊醒了梦中人,为*带来了新的生机,这又是一个属于**代历史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世界上出现了工业革命。第一次是在英、法等国,第二次是在美、德、日等国。这两次革命没有硝烟,却使人类文明向前大步跨越:从手工到机械到流水线,从经验到科学到按需所取的研发,从人力到蒸汽到几乎涵盖一切的电力,这无一不是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这又是一个全球发展的里程碑!

  要是人类未曾进化,这些又从何而来?如果历史走了另一条道路,我们又会是如何模样?

  有时,历史似乎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射线,从一个端点到无穷大,无穷远!

  有时,历史又好像一个永远都能走通的圆,即使有无数条路,条条道路都会通向罗马!

  历史,总是写不完的。只要时间、空间存在,历史总会存在。

  回头看历史长河,在她转弯的地方,形成了一座座里程碑。而就是这一座座里程碑引领我们走到现在,也为历史镌刻下不朽的篇章。

《全球通史》读后感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2)

——《全球通史》读后感菁选

《全球通史》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1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利了?比如*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2

  整本书内容比较多,毕竟是讲历史的书籍,但是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对那些伟人的溢于言表的赞美辞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读者。

  其实科技的发展总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从最早石器时代的火,到农业时代的太阳(光合作用),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电、石油、最后是现代的新能源(太阳能、核裂变、核聚变等);通信从石器时代的人类语言、文字发明,到农业时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印刷厂、电报机、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最后是现代的计算机、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术的新发现,都宣布着新时代的到来。

  火的发现使人类能够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均年龄;农耕的到来,造**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机的发明宣布机械时代的到来,人类第一次创造出几倍与人体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担忧粮食的问题,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新能源的时代如果人类能够控制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相互组织成为一个巨大的团体,更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文字及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知识能够传承和可复制可叠加;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及时沟通,远程协作;互联网的到来宣布着信息大爆炸,大数据由此而来。

  人类无法想象超过20年以后的时代,因为从石器时代到*代,人类的进步都在以几何数字的方式提高。未来人类将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21世纪能否再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呢?我们拭目以待。

  题外话,关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关的技术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现。例如巴菲特新进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纪最新的发现,人类正在尝试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实现长寿、治疗基因疾病等)、大幅加仓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类对能源追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仓美国通用汽车:看好未来AI汽车与智慧交通。还有特斯拉公司股价大涨,国内锂电池(移动新型能源)股票一飞冲天,都表现出资本对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读后感3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后感4

  最*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全球通史》读后感5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6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后归宿。

  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拯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一直帮助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

  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展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然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继续展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

  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寻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昔日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罚。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天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该记住他的功劳。他成功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情绪,结果许多人包括法官簇拥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

  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历这些之后心灰意冷,决定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

  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因为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改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因为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3)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20份

  全球通史读后感 1

  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全球通史读后感 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样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礼貌、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归纳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全球通史读后感 4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5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将我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要“站在月球上来审视人类史“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查历史,这种大格局的观念可以令你的眼界开阔,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层。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是作者全书都在声明的观点,那是因为一但人类有了超越伦理道德的武器,便会将伦理道德置之一旁,从而发生暴力冲突等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两者的不匹配才是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这不也正说明了从技术大爆炸开始几百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灾难性的事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这反而是技术人文大爆发的时代。

  其次作者认为,“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东西方差异的原因,蛮族入侵一直是各个文明挥之不去的梦魇,蛮族与文明种族实际上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者互相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斗争融合,最终塑造了帝国文明的气质。举个例子就像是中国,中国各个帝国走到了末期的时候,不是农民起义将帝国搞得千疮百孔,最终由游牧民族将帝国摧毁,就是游牧民族以绝对的优势将帝国摧毁。随后当游牧民族堕落时,农业文明便会来一次漂亮的反击,重新统一中原,因此会在竞争之中不断进步,但是西方却不堪满族进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传统文化,成为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文化更是统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国在秦朝时就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统一则是英国人入侵后才逐渐开始的,虽然是一个极端但中国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会早衰,因此才导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国的结构是中央集权,自然导致了一个统一的政体,使得文明以一个相同的姿态连续不断。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 6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7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利了?比如*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 8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9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国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十几年来,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利了?比如*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学*,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中国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 10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转眼又到了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联想的恐怕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进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得再穷苦的人民也能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的文化层次。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无休止的学*,让我们都无暇去关注艺术。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学*下顾希腊人,听听诗歌,品品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有时,我经常会想到,关于情感的很多问题。人常常会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种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其实我觉得复杂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应该大声的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惯了使用高科技,偶尔会想念一下去郊外野营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体验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远比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来的复杂。

  全球通史读后感 11

  《全球通史》这本书的难度和厚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读书真正的奥秘所在。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两册共110多万字,刚开始看的时候因难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读完,但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读好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知识和感悟,之后重读这本书时,态度便有了变化。为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动式的读书,只是在意语言的有趣,对感兴趣的部分就认真读,陌生的、难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须得在仔细的思考中完成阅读。

  在这种有思考的读书中,我的读书速度虽然变慢了,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变转为质变,我也定下了目标,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一定要写感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声称,要“站在月球上来审视人类史“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查历史,这种大格局的.观念可以令你的眼界开阔,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层。

  “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这是作者全书都在声明的观点,那是因为一但人类有了超越伦理道德的武器,便会将伦理道德置之一旁,从而发生暴力冲突等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两者的不匹配才是导致人类灾难的原因,这不也正说明了从技术大爆炸开始几百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灾难性的事件。而在人类的文明史之中,这反而是技术人文大爆发的时代。

  其次作者认为,“蛮族入侵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东西方差异的原因,蛮族入侵一直是各个文明挥之不去的梦魇,蛮族与文明种族实际上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者互相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斗争融合,最终塑造了帝国文明的气质。举个例子就像是中国,中国各个帝国走到了末期的时候,不是农民起义将帝国搞得千疮百孔,最终由游牧民族将帝国摧毁,就是游牧民族以绝对的优势将帝国摧毁。随后当游牧民族堕落时,农业文明便会来一次漂亮的反击,重新统一中原,因此会在竞争之中不断进步,但是西方却不堪满族进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传统文化,成为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历史阶段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文化更是统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国在秦朝时就实现了文字的统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统一则是英国人入侵后才逐渐开始的,虽然是一个极端但中国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会早衰,因此才导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国的结构是中央集权,自然导致了一个统一的政体,使得文明以一个相同的姿态连续不断。

  这就是我对全球通史的一些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 12

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静的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读者认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当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同时无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等等。

历史没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内在的严密逻辑和浩瀚广博的知识让我领略到历史的精彩,紧循着这样严密的逻辑线,所有的文化优势都应慢慢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冷静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线索,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不执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静言巧思,亦不失为上乘。

  全球通史读后感 13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14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后感 15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1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全球通史读后感 1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___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___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读后感 18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后感 20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4)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1

  最*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2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制度的恶化,管理者随之诞生,制度随之孕育,国家出现。文明之火被点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时间段,我将其称作统一联合阶段。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3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历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历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我们不必被*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5)

——《全球通史》读后感 (菁华9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1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文化和*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2

  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我们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绽放。

  这里便有了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社会文明之火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一要素。没错!在人类文明极其完善的今天,生产力的确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时代,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什么会变成以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产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长。因为在狩猎情况下人们需要频繁的不定期的迁移到别的地方。可是在人口太多的情况下,频繁的迁移是不可能,并且随着迁移,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域,哪里没有足够的猎物,只有*原河流。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人们只能被迫定居在一个地方,并发展起来农业,这样在河流地区,由于良好的气候调节,种植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样人口进一步增长,不得不去开垦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扩大导致城市的出现。

  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制度的恶化,管理者随之诞生,制度随之孕育,国家出现。文明之火被点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一个阶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时间段,我将其称作统一联合阶段。

《全球通史》读后感3

  最*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

《全球通史》读后感4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现在的人种分布情况。6种主要人种,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种人,*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如今*曼人,澳大利亚人,俾格米人这三种人种几乎所剩无几。高加索人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种。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达到顶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为明显。

  对应公元1000年时代,正是宋金元,*大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尤其宋朝政治开放,经济繁荣,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大陆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一个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国以后才逐步改变这一趋势。

  欧洲文艺复兴,从1350年至1550年,之后现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1700年在整个欧洲展开。一个民族的复兴,70年时间太短暂,没有1~200年的历史积淀难以成功。中华民族任重道远啊。

  黑种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陆发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扩张的时候,同时也受到高加索人从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总体来看黑种人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对恃中,历史上,相互的渗透很难持久,目前看来高加索人稍稍占有优势。站在人种角度分析,难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敌吗?这个结论,让人很是伤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对黑种人的同化渗透明显有成效。也许未来的世界格局,谁掌控了黑种人,谁就可以继续称霸世界。

  *十几年来,*在非洲大陆的大肆扩张,可能已经引起当地人不满情绪的增长。一带一路的国策需要我们大量引进黑人留学生,这是应当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太急功*利了?比如*期沸沸扬扬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制度。学伴制度本身并无问题。早年间,大量*留学生到欧美学*,对方的学伴制度对我们学生帮助很大。相信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可以那样的融洽,而不是像我们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资本主义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很冷酷无情的。也许*的对外开放,改革的路还很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全球通史》读后感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历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历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我们不必被*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6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7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8

  闲暇时,我翻开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虽只是几本薄薄的书册,却缮写了人类几百万年来的文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的争鸣与嬗变、帝国的兴盛与更迭等漫长历程,被作者撰写在几百张由植物纤维组成的纸叶上,以极至凝练的姿态在我眼前绽放。

  书一扉扉地翻过,我仿佛聆听到了尼罗河上空盘旋的埃及子民对法老的吟诵,仿佛谛听到了争雄烽烟里传来的悠悠编钟鸣。

  在这本书里,我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神秘且深邃的文明。被他们手掌纹路摩挲的石制工具,历经几百万年的星夜,至今映射着的微光;千年古墓、石碑或庙宇,神秘的古老文化,被人们考古发现重见天日时,仍带着时光也不能擦拭去的昔日荣光。

  读了此书,我感悟到了人类历史里蕴藏着的基督教博爱情怀、儒家的仁爱理念、佛教慈悲缅生释义等大爱精神惠泽现世。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我不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是在哪一个瞬间,又是在何种境地有此深悟。但我想说我有幸于此时阅读此书。

《全球通史》读后感9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文化和*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6)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

  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页6]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2

  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读后感。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

  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纪之前东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16世纪之后西方的文明赶超了东方的文明领先于东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开始不断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由于当时的古希腊是由许多联邦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因此在政治、建筑、艺术、哲学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表现,人们开始有了自然观念与证明思想。之后经历希波战争,古希腊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商业、政治发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时间开始关注自然,关注民主思想,关注自然科学。因此当时产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各有己见,这使得西方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认知远超于东方,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东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断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德默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断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学与技术,而东方在当时在研究内在,东方讲究修身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没有继续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从自身出发,因此在当时西方的科学文明得以快速发展。

  之后罗马帝国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继承着古希腊的学术传统,但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希腊学术传统极速衰落,这主要因为受到蛮族人物的入侵和基督教的冲击。古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渐被地中海世界忘记,之后又进入到*。进入百年翻译运动时期,古希腊的学术自然科学又重新崛起,同时*的造纸术也大大的促进了翻译运动的进行,以及*帝国的文化传播,使得*科学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但在12—13世纪*科学中心的地位被欧洲拉丁世界逐渐取代了。之后出现的欧洲翻译运动、大学的建立与经院哲学的形成、中世纪后期拉丁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以*科学作为桥梁,将希腊科学与欧洲科学进行融合,完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不仅仅追求外求,同时也开始追求内求。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方向去发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我们一同存在。可见外在的修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纵观全球通史看出,我们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内求会造成战争,而只追求内求而不追求外求会造成自然科学的落后。当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兼顾内求与外求,因此当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历史的发展是在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教科书,他指引我们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4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

  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页6]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6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具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7)

——*通史读后感 (菁华6篇)

*通史读后感1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通史读后感2

  翻开《*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通史》对*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通史读后感3

  吴瑞婕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通史读后感4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通史读后感5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原到华北*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代*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种判断,从*当代*史的发展可以得到印证。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如若北方能够**思想,打破藩篱,则照样可以引领发展,在*历史中独领风骚。

  "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文明,*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现代史中,*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强大自我,沿着祖先的脚步战胜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并发扬、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孙都应该思考的疑问。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书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工作,多思古今,多虑国家,安心而行。

*通史读后感6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全球通史》读后感(10)份(扩展8)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通用十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1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2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世出的枭雄唐太宗的名言。但问题是:怎样看“古”、看到哪个范围的“古”、看谁写给你的“古”?这或会知道不一样的“兴替”。《全球通史》,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论述范围太广了,100多万字,全是干货,一段话可能就是数十年对世界影响甚大的战争,三五行可能就讲完了推动人类进步数百年的一个牛逼发现,像亚里士多德这种超级猛人也只能占据半页纸而已……。因此锱铢积累的读完了前两篇,从史前文化到中世纪之前,已然觉得获益良多。

  1、读这本书首先是扩充知识面。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据说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虽然还没讲到中世纪、宗教、十字军东征等,光伯罗奔尼撒战争、迦太基、***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够帮我们把数千年前发生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来了。但是串同时发现脑子“知识越多越混乱”,最后干脆花了一整天时间将公元5世纪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历史做了下图,不枉白读此书(一部分)。

  2、除了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更换看世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句话讲,读过的信息只有结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举个例子,中国史讲王朝兴替,总要归结到上一个王朝腐朽没落,帝王昏庸,新的王朝缔造者顺应民心,雄才大略,克难奋进,终于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谈笑间成就雄图霸业。真如此吗?至少斯塔夫里阿诺斯不完全这么看。

  不少时候王朝的更替并不是旧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进步。比如历代中国对抗北边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不单纯是某个些君主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王朝中后期皇帝的能力不足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数千年冲突,当农耕文明统治较好,战备较强,游牧民族就难冲进来,而一旦稍有不慎,则游牧民族就有机可乘;又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加强了游牧民族的攻击能力,比如驯马技术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马镫的发明方便了骑手**双手,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为冶铁技术的进步,边缘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更多的攻击能力而已。所以一个*些年已经开始被广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真的都是那么无道吗?至少隋炀、崇祯包括光绪(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让我们想起诺基亚说的,我们什么也没干,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是苹果的数倍,但我们输了;或者是那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3、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以政治经济为主线、文化为辅线(或许)、科学技术偶尔出场演个路人甲不同,这本书花了很多篇幅去讲技术对于世界推动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业)中,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比如为什么米国不断出现从造轮船、造飞机到现在造spaceX、造alphago这样的技术应用追求狂人;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亚钢怎么或隐或现占据那么多戏份。

  当然,这本书或许也只是一家之言。传播学上说,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无论如何,多看几个“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么才是“你应该看到的”。

  煮酒论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历史,你有酒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3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4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xxx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xxx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5

  从砖木取火刚开始,人就拥有那神密且不能探知的文明,谁都不知道,那怪异的祭拜,丧葬。是由何而成。谁都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其的灿烂。念完书,我一次次立在这些被千年古墓、落叶、杂草、枝蔓遮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冲着神密的历史悠久文化唏嘘不已,传出衷心的赞扬,我看到,这些沉睡了数十个新世纪的石块,也有这些英文字母,好像在诉说着以前的光辉,而他们所承重的这些失落的文明,也有遗留下的历史时间的疑团,也等候着大家去公布。

  更深层次的贴*这些曾经历喧闹却最后沉静的古文明全球,像美洲印加帝国,非州古埃及文明,亚洲地区巴比伦古都,也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址,无从不告知大家,在地球上文明的间隙间,喜多现阶段处在劣势的文明都曾造就出古时候全球的巨大奇迹,留有了数不尽的文化纪录。尽管文明能够不朽,可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寻觅那失落的文明是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的。

  念完它,我的脑海中里不只是这些赞叹不已的文明遗址,大量的是对文明的感慨。远古时期的大家尽管信念宗教信仰,信仰神,可是她们的那类以便总体目标而勤奋的精神触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式,实际上并不是迫使奴仆去强制筑造的,只是每一年尼罗河都是发大水,下埃及的住户们的家和农田都被吞没了,她们全是同意的以便神而工作中的。尽管这类神论,在如今的社会不认可,可是我深深地的觉得来到,她们以便心里的信心,锲而不舍,勤奋往前的那类精神。的确是大家这种年青人所缺乏的。虽然有很多的难以置信,但这些神密的让人没法坚信的工程建筑确是真正存有的。他们自豪的记述着这一民族,这一皇朝最光辉最兴盛的阶段。也许全球的历史时间确实较长,被湮没的文明乃至是民族,國家都许多,有谁会记得这些早已消退的文明,但是,不可以由于消失了也不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代人能够理解的人生境界比大家当代人高,通常越发繁杂的事务管理,越发要用非常简单的逻辑思维去思索。从这些文明里,我觉得了古人的朴素和诗意。

  我了解原先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可是在玛雅以前竟然也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被发觉以前,针对大家而言都是一个神话传说,它是被湮没在热带丛林里的文明。再聊说古罗马,最知名的便是罗马的试炼场和罗马人的淋浴,她们的浴池方法也被当代人延用着,在那时候大浴场是皇室和贫民人际交往和政冶主题活动的关键场地,在那里常常有乐团弹奏,也有作家和戏剧家在朗读自身的著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内容沟通交流互动交流的场地。它的存有促使社会发展的级别越来越并不是那麼明晰,如同是一个演出舞台,沒有贵贱之分。大伙儿公*的沟通交流着,各种各样逻辑思维撞击在一起,促使文化发展的快速。就如同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辟了学术研究和随意的基础理论,促使那时的北京大学快速发展趋势。这一段千家争论,思想碰撞的阶段,真实实际意义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那样要来,现如今大家的社会发展便是缺乏了那样一个服务*台,把自己最真正的念头表现出来,事务管理本就沒有肯定的对与错,可是人们所理解的诗意确是无尽的。

  一转眼又来到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便是希腊的诗文和戏剧表演。希腊有很多的不幸家和喜剧片家,在那时候以便能让大量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公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性传统节日时,给每名公民派发等于一天生活费用的津贴。那样极大地推动了公民的主动性。促使再穷苦的老百姓也可以遭受幽美文化的陶冶,极大地提升了那时候的文化层级。在时下,有几个由于忙碌的工作中而失去对造型艺术的喜爱,造型艺术能够主要表现出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主要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道路。忙碌无休止的学*培训,使我们都完美无瑕去关心造型艺术。盲目跟风的寻找钱财和影响力,可是来到最终实际上丧失的才算是最珍贵的。使我们有时候学*培训下顾希腊人,听一听诗文,品品歌剧。

  悠长的古时候之行完成了,可是找寻迷失文明的步伐不容易停住,文明的缺少就好像种群的绝种一样。迄今大家都不明白,这些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怎么来的。就如我国来讲,有五十六个民族,就会有五十六中文明,大家能做的便是维护好这种文明,由于他们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她们的心力。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有关感情的许多难题。人经常会被情感所蒙蔽,弄不清分不出,那类情感。并且最能上下人的也是情感,另外也是理性较大的敌人。实际上我觉得繁杂的感情无须放在心上,应当高声的说出去。释放出来内心堆积如山的体会,搞清楚的让身边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6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范文大全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全球通史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1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宗教矛盾……

  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2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这是20年的休战。”“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

  “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终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3

  最*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曼人。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曼人效率低。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

  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

  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4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

  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的一天,那就是***了,因为***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的。

  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范文大全相关文章:

1.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7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世出的枭雄唐太宗的名言。但问题是:怎样看“古”、看到哪个范围的“古”、看谁写给你的“古”?这或会知道不一样的“兴替”。《全球通史》,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论述范围太广了,100多万字,全是干货,一段话可能就是数十年对世界影响甚大的战争,三五行可能就讲完了推动人类进步数百年的一个牛逼发现,像亚里士多德这种超级猛人也只能占据半页纸而已……。因此锱铢积累的读完了前两篇,从史前文化到中世纪之前,已然觉得获益良多。

  1、读这本书首先是扩充知识面。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据说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虽然还没讲到中世纪、宗教、十字军东征等,光伯罗奔尼撒战争、迦太基、***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够帮我们把数千年前发生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来了。但是串同时发现脑子“知识越多越混乱”,最后干脆花了一整天时间将公元5世纪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历史做了下图,不枉白读此书(一部分)。

  2、除了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更换看世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句话讲,读过的信息只有结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举个例子,中国史讲王朝兴替,总要归结到上一个王朝腐朽没落,帝王昏庸荒淫,新的王朝缔造者顺应民心,雄才大略,克难奋进,终于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谈笑间成就雄图霸业。真如此吗?至少斯塔夫里阿诺斯不完全这么看。

  不少时候王朝的更替并不是旧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进步。比如历代中国对抗北边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不单纯是某个些君主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王朝中后期皇帝的能力不足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数千年冲突,当农耕文明统治较好,战备较强,游牧民族就难冲进来,而一旦稍有不慎,则游牧民族就有机可乘;又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加强了游牧民族的攻击能力,比如驯马技术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马镫的发明方便了骑手**双手,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为冶铁技术的进步,边缘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更多的攻击能力而已。所以一个*些年已经开始被广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真的都是那么荒淫无道吗?至少隋炀、崇祯包括光绪(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让我们想起诺基亚说的,我们什么也没干,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是苹果的数倍,但我们输了;或者是那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3、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以政治经济为主线、文化为辅线(或许)、科学技术偶尔出场演个路人甲不同,这本书花了很多篇幅去讲技术对于世界推动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业)中,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比如为什么米国不断出现从造轮船、造飞机到现在造spaceX、造alphago这样的技术应用追求狂人;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亚钢怎么或隐或现占据那么多戏份。

  当然,这本书或许也只是一家之言。传播学上说,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无论如何,多看几个“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么才是“你应该看到的”。

  煮酒论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历史,你有酒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8

  从砖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进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国初期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开创了学术和自由的理论,使得那时候的北大迅速发展。这段百家争辩,思想碰撞的时期,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术的进步。这样想来,如今我们的社会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个*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事务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人类所领悟的意境却是无限的。

  转眼又到了希腊,说到希腊,第一个联想的恐怕就是希腊的诗歌和戏剧。希腊有很多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在当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到戏院看戏,伯利克里当政时发布了一项法令,在公共节日时,给每位公民发放相当于一天生活费的津贴。这样大大的促进了公民的积极性。使得再穷苦的人民也能受到优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的文化层次。在当下,有多少人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可以表现出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现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无休止的学*,让我们都无暇去关注艺术。盲目的寻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让我们偶尔学*下顾希腊人,听听诗歌,品品歌剧。

  漫长的古代之旅完结了,但是寻找失落文明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种的灭绝一样。至今人们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话是怎么来的。就如中国而言,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象徵,也是他们的心血。有时,我经常会想到,关于情感的很多问题。人常常会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种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时也是理智最大的对手。其实我觉得复杂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应该大声的说出来。释放心里堆积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让身边的人去领悟,去感受。

  我觉得在城市中的我们,还缺少了对自然的狂热。*惯了使用高科技,偶尔会想念一下去郊外野营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体验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远远比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来的复杂。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9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10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

  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洋上的一粒尘埃”,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