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

  疾病既然存在,就应该正视它,然后治疗它。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或者根除疾病。而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只会延误治疗,最后一命呜呼。其实岂止是蔡桓公,我们周围有许多人不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病不在身体上,而在心里。他们的疾病是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别人的批评就好像是扁鹊关于病情的诊断。从这则“寓言”里不难看出,对待别人的批评是应该虚心接受的,讳疾忌医只会给自己造成危害,丝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误是无法掩盖的,它存在着,你不承认并不能对它有丝毫改变。畏惧错误只会阻碍进步。错误其实也有其益处,那就是暴露出工作中的缺点。认清了错误就能发现那些不足,而不断的改进就可以实现一种螺旋式上升。刚愎自用是无法发现错误和不足的,因为当局者往往会陷人对成功的憧憬和幻想中,眼睛所注意的几乎全部都是优点和长处。忠言逆耳,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顺言”而不是逆言的。只不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被忽略的意见背后往往隐藏着忧患,就如同蔡桓公的“隐疾"一样。其实,只要多听“扁鹊’’们的意见,就可以尽量避免错误了。

  如果错误已经带来了损失,也不要灰心失望。失败是如何才能够成为成功之母呢?首先就需要承认错误、纠正错误,从失败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的错误别人看得更清楚,他们的意见最珍贵,何不敞开胸怀,去吸纳别人的意见呢?如果在错误之后依然固执地坚持,就会陷人这样的境地:由一个错误滑向更为严重的错误。而改正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个重新奋起的机会。

  愿天下人不要再犯讳疾忌医的错误,不要再让后人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悲。

  一定要防微杜渐,我是一个小毛病很多的人,做事总有点儿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所以经常会惹下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多费了不知多少的工夫。父母因此不知说了我多少次,我总是那么满不在乎地回上一句:“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嘛,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直到遇上一个大大的教训。

  家门口便是一条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我常常不看红绿灯,只要觉得两边的车子离得还比较远,就飞快地跑着穿过去。有时站到马路对面的时候,回头看到擦身而过的汽车,我心里还会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机灵和迅速。

  一个冬天的傍晚,妈妈让我到对面的菜市场买块豆腐回来。我拿着小盆,和往常一样准备冲过马路。天色已经昏黑了,我向两边扫了一下眼,看到*20米内没有汽车,便箭一样向对面跑去。六车道的路很宽,就在我接*路对面的刹那,一辆从前面路口拐出的车已到了身边!当时“轰"的一声,所有的血液都冲向头顶,但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那种突然间铺天盖地袭来的死亡的恐惧使我整个人都僵住了,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接着是刺耳的刹车声和碰撞声。不知多久以后,我才回过神来。我仍旧僵立在那儿,毫发未损,可那辆汽车已经斜冲入隔离带的花坛,后面是浓黑的刹车的痕迹;我手里的小盆,奠名其妙地远远地躺在马路中央。

  在这一次的经历后,我不再用父母去唠唠叨叨地提醒。对于过去满不在乎的那些细节,也开始变得严肃审慎,尤其在事关安全的地方。我开始明白,“小错不断”非但不能代表大错不发生,反而正是诱发大错的根源。有一个成语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任何的大事情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它中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事情,就好像一座摩天大楼也必须是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如果组成大事情的小事情出了问题,并且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大事情也会出问题。用劣制的砖瓦盖大楼,在风雨之下,大楼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另一方面。一蝼小错一直没有诱发大错也许是出于某种偶然,但决不能因此存有侥幸心理,就比如我过马路的教训一样。

  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够疏忽那些细小的错误,而应该常常保持着一种警觉的态度,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既自查,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严格地做到防微杜渐。绝不可以像蔡桓公那样。自欺欺人,讳疾忌医,最后弄得难以补救。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

  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听劝去就医,岂能落得那样的结果?当他的病进入骨髓的时候,就是扁鹊这样好的名医也无济于事。

  人们常常犯一个错误,总是当事情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亡羊补牢。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规下,亏损也不会校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头时,就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免得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状。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渐。不管是耶稣,还是保罗和彼得,都曾经教导我们要警醒,就是警戒我们要远避那些恶事。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每每读到这句经文时,总觉得很有意思。身体的死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不过雅各这里所说的是灵性的死。我们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欲而来,但是雅各提到了一个私欲和罪之间的一个“桥梁”——胎。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在我个人看来,私欲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个个体当中是不是将私欲演变成罪。从雅各的这句话可看出,私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罪的,甚至说私欲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经过怀胎——就是培育,为私欲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后,才成为罪的。

  假如一个人不给私欲提供生存空间,即或是有私欲,它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并且很好消灭。就像我们不想让一颗麦粒发芽,你可以将它磨成面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给私欲提供了生存空间的时候,就会成为罪。就像一颗种子被放在土壤里,会发芽生根一样。虽然我们在此时可以除掉它,但是还会给土壤里留下痕迹,使周围的事物受到影响。罪也是如此,当有罪之后,只要诚恳在主面前认罪,必会得着赦免,但主会伤心的,也必成为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事实。因此我觉得,雅各说此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将恶事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侍奉的过程中,曾多次听到有人说:“大罪不犯,小罪不断。”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最*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没有大罪与小罪之分,只要是罪,工价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即或是成立,无论大罪还是小罪,它们的来源还是私欲怀了胎之后的结果。有了胎就得生,没有胎就无所谓生,私欲没有怀胎就不可能生出罪来,所以我们不要等有了罪去消灭罪,而要当有私欲的时候,就应将其毁灭,让罪无法产生。

  最后用六个字共勉,“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3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出自《周子通书·过》。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多次的.劝告从而死亡。由此可见,蔡桓公——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多么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听取了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能从这次错误中吸取经验,逐渐获得成功。我们上学期学的《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听取了孙权对自己的建议,发奋读书,从而由一介武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刮目相看,与之深交。试想,如果吕蒙没有听取孙权之劝告,那么将会怎么样呢?吕蒙只会仍然我行我素,永远都只能作为一介武夫,鲁肃当然也不愿与他深交,因为吕蒙没有学问,甚至会看不起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有了缺点与错误,就要及时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那么错误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学生,错误就更在所难免了。如果你犯了错,有人指出了,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帮助,不肯面对错误,只越陷越深,错误也会慢慢变大,以致于无法挽救,后果十分可怕。

  有时,错误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有时,错误也许是一句不经意间吐露的话语;有时,错误也许是解题时的粗心大意。错误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边的。也许,没有人会发现它,但大多数,会有生活中的“孙权”来提出你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他们不是想要来为难你,只是想让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想让你继续坠入错误的深渊。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来看待它。是让它变得无法挽救,还是转换为你成功的又一个“垫脚石”,完完全全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犯过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过错,然而,他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杆,使自己成功。

  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离成功总有一段距离,倘若不及时纠正,只会使自己继续停留在失败中。想要成功,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认真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朋友,你做到了吗?

  点评:文章以两个事例说明接纳他人建议的重要性:蔡桓公因为不听扁鹊的劝告,拖延回避,最终病死;吕蒙听取并采纳孙权建议,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由一介武夫成饱学之士。可见听取意见并改正错误对人生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而这细节就在于是否会虚心接受批评。对待他人的批评,虚心接受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讳疾忌医,后患无穷。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齐桓公身为一国之主,其必是一代英才,却死于疾病之中,实令人费解。

  细读《扁鹊见蔡桓公》,便会发觉桓公之死,扁鹊难逃其责。话说桓公本没有什么大病,扁鹊第一次见时也是这般承认,顶多是个亚健康状态,可扁鹊错在了言语上面,见面即说桓公有病,不治会死。任谁听了这种*似诅咒的话都不会开心的,桓公正是因此而不悦,才不答应接受治疗的。此后几次同样是扁鹊出言不慎,结果桓公一代英才丧命于此。

  由此可见,成大事者必慎于言。

  《三国演义》即是一很典型的例子,其时刘备出道不久,仅靠一“皇叔”名分处世,对孔明来说自然没什么投靠的兴趣。可历史正是因此而精彩,刘备见到孔明之后,并没有直言相邀,因为这只会引起孔明的反感。刘备聪明地先向孔明问好,将其称赞一番,然后向其恳求天下大势。“皇叔”如此恳切,孔明自然不好推辞,一番治世名言说得孔明自己也热血沸腾,多年来出山的心愿也有所触动。但刘备更为高明的是以德服人,他请孔明为了天下苍生出山,这倒和抗震救灾时*“人民养了你自己看着办”有异曲同工,孔明就在刘备晓之以理之下踏入三国的.舞台。

  同样,因为语言误事的情况也有所发生。一位华裔留学生在美国当警察,工作是效力于辖区居民。一次一个小孩掉入河中被救,需要通知家长,他便打电话说:“夫人,您的孩子掉河里了……”话还没说完,对面就已经晕过去了。后经同事指点方知,正确说法是“夫人,您的孩子获救了……”这样家长即使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也一定会先放心孩子安全。仅仅是一句话的顺序,也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门道。

  故而,成大事者必慎于言。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

  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听劝去就医,岂能落得那样的结果?当他的病进入骨髓的时候,就是扁鹊这样好的名医也无济于事。

  人们常常犯一个错误,总是当事情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亡羊补牢。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规下,亏损也不会校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头时,就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免得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状。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渐。不管是耶稣,还是保罗和彼得,都曾经教导我们要警醒,就是警戒我们要远避那些恶事。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每每读到这句经文时,总觉得很有意思。身体的死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不过雅各这里所说的是灵性的死。我们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欲而来,但是雅各提到了一个私欲和罪之间的一个“桥梁”——胎。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在我个人看来,私欲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个个体当中是不是将私欲演变成罪。从雅各的这句话可看出,私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罪的,甚至说私欲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经过怀胎——就是培育,为私欲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后,才成为罪的。

  假如一个人不给私欲提供生存空间,即或是有私欲,它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并且很好消灭。就像我们不想让一颗麦粒发芽,你可以将它磨成面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给私欲提供了生存空间的时候,就会成为罪。就像一颗种子被放在土壤里,会发芽生根一样。虽然我们在此时可以除掉它,但是还会给土壤里留下痕迹,使周围的事物受到影响。罪也是如此,当有罪之后,只要诚恳在主面前认罪,必会得着赦免,但主会伤心的,也必成为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事实。因此我觉得,雅各说此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将恶事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侍奉的过程中,曾多次听到有人说:“大罪不犯,小罪不断。”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最*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没有大罪与小罪之分,只要是罪,工价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即或是成立,无论大罪还是小罪,它们的来源还是私欲怀了胎之后的结果。有了胎就得生,没有胎就无所谓生,私欲没有怀胎就不可能生出罪来,所以我们不要等有了罪去消灭罪,而要当有私欲的时候,就应将其毁灭,让罪无法产生。

  最后用六个字共勉,“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3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出自《周子通书·过》。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多次的.劝告从而死亡。由此可见,蔡桓公——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多么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听取了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能从这次错误中吸取经验,逐渐获得成功。我们上学期学的《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听取了孙权对自己的建议,发奋读书,从而由一介武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刮目相看,与之深交。试想,如果吕蒙没有听取孙权之劝告,那么将会怎么样呢?吕蒙只会仍然我行我素,永远都只能作为一介武夫,鲁肃当然也不愿与他深交,因为吕蒙没有学问,甚至会看不起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有了缺点与错误,就要及时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那么错误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学生,错误就更在所难免了。如果你犯了错,有人指出了,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帮助,不肯面对错误,只越陷越深,错误也会慢慢变大,以致于无法挽救,后果十分可怕。

  有时,错误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有时,错误也许是一句不经意间吐露的话语;有时,错误也许是解题时的粗心大意。错误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边的。也许,没有人会发现它,但大多数,会有生活中的“孙权”来提出你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他们不是想要来为难你,只是想让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想让你继续坠入错误的深渊。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来看待它。是让它变得无法挽救,还是转换为你成功的又一个“垫脚石”,完完全全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犯过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过错,然而,他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杆,使自己成功。

  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离成功总有一段距离,倘若不及时纠正,只会使自己继续停留在失败中。想要成功,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认真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朋友,你做到了吗?

  点评:文章以两个事例说明接纳他人建议的重要性:蔡桓公因为不听扁鹊的劝告,拖延回避,最终病死;吕蒙听取并采纳孙权建议,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由一介武夫成饱学之士。可见听取意见并改正错误对人生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而这细节就在于是否会虚心接受批评。对待他人的批评,虚心接受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讳疾忌医,后患无穷。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

  这几天,我们学*了《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我深有感触。

  这则寓言主要写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就劝他立即医治。可是蔡桓公却说自己没病,用不着医治。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身边的差役说:“现在的医生,一点技术都没有。老给没病的人治病,显得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又来劝蔡桓公医治,他很生气,扁鹊只好回去。又过了10多天,扁鹊再次劝他医治,他十分生气,扁鹊怕得赶紧推下去。

  十几天后,扁鹊老远遇见蔡桓公,看了几眼就跑了。蔡桓公不解,派人问个究竟,扁鹊说:“皮肤病用热水敷烫能治好,逐渐向体内发展,也可能有医治的办法,可一旦深入骨髓,就只能等死。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不敢再请求给他医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蔡桓公多固执呀!他怎能把名医扁鹊的劝说视为鹅毛般轻呢?难道他不知道扁鹊医术的高明吗?虽然人应该有主观,但也不能一意孤行呀!要多多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

  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蔡桓公若能早听劝去就医,岂能落得那样的结果?当他的病进入骨髓的时候,就是扁鹊这样好的名医也无济于事。

  人们常常犯一个错误,总是当事情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亡羊补牢。这样的做法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常规下,亏损也不会小。我们应当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任何一件事情有不良的苗头时,就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免得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状。

  在我们的信仰中也是如此,需要防微杜渐。不管是耶稣,还是保罗和彼得,都曾经教导我们要警醒,就是警戒我们要远避那些恶事。雅各甚至很形象的说:“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每每读到这句经文时,总觉得很有意思。身体的死是我们避免不了的,不过雅各这里所说的是灵性的死。我们运用一下逆向思维:死由罪而生,罪由私欲而来,但是雅各提到了一个私欲和罪之间的一个“桥梁”――胎。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在我个人看来,私欲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避免不了的,只是看在每个个体当中是不是将私欲演变成罪。从雅各的这句话可看出,私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为罪的,甚至说私欲根本就不是罪,而是要经过怀胎――就是培育,为私欲提供生存的土壤之后,才成为罪的。假如一个人不给私欲提供生存空间,即或是有私欲,它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并且很好消灭。就像我们不想让一颗麦粒发芽,你可以将它磨成面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给私欲提供了生存空间的时候,就会成为罪。就像一颗种子被放在土壤里,会发芽生根一样。虽然我们在此时可以除掉它,但是还会给土壤里留下痕迹,使周围的事物受到影响。罪也是如此,当有罪之后,只要诚恳在主面前认罪,必会得着赦免,但主会伤心的,也必成为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事实。因此我觉得,雅各说此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将恶事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侍奉的过程中,曾多次听到有人说:“大罪不犯,小罪不断。”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最*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经上说:“罪的工价乃是死。”没有大罪与小罪之分,只要是罪,工价是一样的,所以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即或是成立,无论大罪还是小罪,它们的来源还是私欲怀了胎之后的结果。有了胎就得生,没有胎就无所谓生,私欲没有怀胎就不可能生出罪来,所以我们不要等有了罪去消灭罪,而要当有私欲的时候,就应将其毁灭,让罪无法产生。

  最后用六个字共勉,“恶虽小,勿为之!”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3

  最*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扁鹊见蔡桓公》,觉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很有意思而有令人深思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讲述的是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故事,围绕这个中心,文章主要写了扁鹊连续四次为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却一直拒绝扁鹊,觉得医生都是给没有病的人治病,结果蔡桓公因耽搁了治病的最佳时间最后病死了。

  读了《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我不明白蔡桓公为什么不听扁鹊所说的话,而总是一意孤行,不理睬扁鹊,扁鹊难道不是一位神医么?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不了解,蔡桓公这样做就是自作自受,要不是因为他拒绝扁鹊为他治病,他也不会一直到这样下场。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不要学*蔡桓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我是蔡桓公,一定会让扁鹊为我治病,而绝不会拒绝他。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菁华5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1

  学*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过程:

  (一)预*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见面。(发展)

  三次见到蔡桓公。第一次写得很详细,其他都是略写。但也显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

  4、10—12 第四次会见及回答使者的话。

  这次扁鹊见了回头就跑,一反常态,情节突现波澜,引起悬念。排比句的运用,增强语气,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发展严重。5、13—14 扁鹊逃秦,桓侯病死。(结局)

  (1) 扁鹊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训?

  三、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蔡桓公生了小病后盲目自信无病,不及时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终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2、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2)、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3)、语言准确,得体。

  3、总结基础字词:

  ①通假字三个。②古今异义字。③三个难句的翻译。

  四、当堂检测: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4)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

  2、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情态的特点。

  3、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二、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在腠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臣/是以无请也。

  4、通假字:还(xuán)走“还”同“旋”。汤?“汤”同“烫”火齐(jì)“齐”同“剂”。

  4、翻译全文。然后结合练*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5、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课后背诵全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3

  学*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过程:

  (一)预*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9 第三次见面。(发展)

  三次见到蔡桓公。第一次写得很详细,其他都是略写。但也显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

  4、10—12 第四次会见及回答使者的话。

  这次扁鹊见了回头就跑,一反常态,情节突现波澜,引起悬念。排比句的运用,增强语气,指出蔡桓公兵病情的发展严重。5、13—14 扁鹊逃秦,桓侯病死。(结局)

  (1) 扁鹊逃秦的原因?

  (2) 桓侯病死的教训?

  三、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通过蔡桓公生了小病后盲目自信无病,不及时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终至不治而死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2、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2)、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3)、语言准确,得体。

  3、总结基础字词:

  ①通假字三个。②古今异义字。③三个难句的翻译。

  四、当堂检测: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1).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3)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4)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5)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读分析

  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五、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六、作业

  课后练*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本文对比的写法。

  3. 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 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的难度,对于技术水*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 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 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 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六、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七、巩固练*,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读音及含义。例如:扁、桓、腠、应、还、汤、齐、索、是以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弄懂每句话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3.弄懂 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寓理于事”的写法,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背诵课文。

  5.写一 篇读后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的情景和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一次进见桓公,“立有间”,他站着看了桓公一会儿,经过细心观察,准确断出病情以后,才对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说桓公“有疾”,有点小病,实事求是,毫不夸张。“不治将恐深”,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发展。“将恐深”,语气和缓,劝告桓公及早医治,以免小病发展成大病。

  桓公的反应:先是说“寡人无疾”,否认有病,拒绝扁鹊的劝告;再是在扁鹊离开后又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表现出对扁鹊说他“有疾”、劝他医治的反感,毫无治病之意。

  2.课文怎样描写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二次、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断出了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深知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有警告的意味。桓侯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毫无治病之意。

  3.课文怎样描写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景和蔡桓公的反应?这有什么表现力量?

  分析: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先是“望桓侯而还走”,远远一望,转身就跑,断定桓公的病已经恶化到了不可救药,即使桓公此时让他医治,也已无法可施,只好赶快离开。后是对桓公派去问他的人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不但说明了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医治——自己所以“还走”、不再警告医治的原因,而且表明了有病必须及早医治的道理。

  桓侯的反应:虽然“故使人问之”,也只是由于不明白扁鹊为什么“还走”,而派人去问;而在派去的人回报扁鹊的答话(课文此处虚写派去的人的回报)以后,却毫无反应。他仍然没有动心,始终没有醒悟。

  4.课文写出了故事什么样的结局?全文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分析:扁鹊在桓公病发、派人寻找他时,“已逃秦矣”,表明他在第四次进见桓公“还走”后,就逃出了蔡国,以免被桓公叫去治那已经没法医治的病,还有得罪的可能。全文表现出他医术高明,为人机警。

  桓公直到病已不可救药,浑身剧烈疼痛起来,才派人寻找扁鹊,终致丧命。全文表现出他讳疾忌医,终致丧命。

  5. 本文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现了什么中心意思?

  分析: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都是学* 本文应该获得的有益启示,也正是 本文表现出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 出自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题解。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指名学生读一遍。教师作如下补充:1.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韩非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立说,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文章逻辑严密,说理清楚,又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很有说服力,是战国时代重要的 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2.“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3.“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 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彩。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4.扁鹊为什么又叫秦越人?扁鹊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名医,而战国时代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扁鹊称呼他。(余见课文后黑框内“古人的名、字、号”)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于;是,这,此。现代汉语说“因此”,而不说“是以”。

  索:在“使人索扁鹊”句中,当“寻找”讲。现代汉语“搜索”中的“索”,与此义同。

  简谈古代汉语中的通假:通假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的字代替本字。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通假字。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句中的“还”,念xuán当“回转”、“转身”讲,是“旋”的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句中的“汤”,念tàng当“用热水悟”讲,是“烫”的通假字。

  “火齐之所及也”句中的“齐”,念jì,当“药剂”讲,是“剂”的通假字。

  (四)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开头译至第二句“桓侯又不应”。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蔡桓公)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没有回答(不理睬扁鹊)。扁鹊(只好又)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指定学生一人口译课文,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至末尾。过了十天,扁鹊(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热水悟,药剂敷,可以达到、治好;肌肉里的病,针灸,可以达到、治好;肠胃里的病,火剂汤药,可以达到、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的,(医生)没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两名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这 篇课文的内容。(其余学生对讲的有讹错或疏漏的词句加以纠正或补充,教师注意及时肯定或指正。)

  2.提问: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找出有关的词句来说明。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安排故事情节的。如: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

  3.从课题看, 本文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扁鹊和蔡桓公。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扁鹊见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为哪几个层次? 本文写人叙事为阐明什么道理?(学生深入读课文, 整理答案,教师请2~3名学生交流自己 整理的答案,然后归纳分析: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一共写了扁鹊四次见桓公的情形。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指出不治的后果。而桓侯答曰“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生的反唇相讥。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可是桓侯仍然“不应”,“不悦”,冷冰冰的拒医生于千里之外。可见桓公讳疾忌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由于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所以桓公的病拖延了治疗的良机,最终“在骨髓”,“无奈何也”。难怪扁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不可救药的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桓侯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理解,桓公临死才“索”扁鹊,当然无济于事了。“桓侯遂死”这是讳疾忌医的必然结果。

  这个寓言故事可分三层。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不听扁鹊忠告;第二层(“桓公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第三层(“居五日”至末句)桓公病死。

   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的。桓公园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4. 本文的 写作特色。(1)鲜明的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2)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有间”即有一会儿,写出扁鹊留心仔细“望诊”的情形。“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寡人无疾”传神地写出了桓公的固执、自信,“不应”,“不悦”又写出了桓公的傲慢自恃、讳疾忌医的神态。“还走”写出了扁鹊的机警,从侧面反衬了他的诊断的准确;“索”勾画出桓侯病入膏盲时怕死着急的心态。

  (六)练*(课文后练*可在课堂上结合讲读时完成,也可印发讲义)。读 本文或下列寓言故事,写一 篇读后感,600字左右。

  自相矛盾韩非子

  人有鬻(卖)矛与楯(同“盾”)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刺破、刺穿)也。”俄而(不久,一会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这则寓言揭示了哗众取宠,任意夸大其辞,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不能自拔的可笑境地。

  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量)其足,而置之其坐(座位),至之市(集市),而忘操(拿)之。已得履,乃曰:“吾忘其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注重实际,把事物的本身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弄出“宁信度,无信足”的笑话。)(齐维初)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复*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5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五)份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1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释义

  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唿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着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立:站立。

  有间(jiān):一会儿。

  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恐:恐怕,担心。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hào),喜欢。(另解:好(hào),*惯。医生*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hào),*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肌肤:肌肉。

  将:要。

  应:答应,理睬。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于是。)

  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及:达到。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22.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23.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使:指使,派人。

  索:寻找。

  遂(suì):于是,就。

  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2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释义

  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唿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着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立:站立。

  有间(jiān):一会儿。

  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恐:恐怕,担心。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hào),喜欢。(另解:好(hào),*惯。医生*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hào),*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肌肤:肌肉。

  将:要。

  应:答应,理睬。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于是。)

  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及:达到。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22.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23.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使:指使,派人。

  索:寻找。

  遂(suì):于是,就。

  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3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

  1、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立:站立。

  3、有间: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惯,医生的*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走:转身就跑。还(xuán):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功劳。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指使,派人

  28、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赏析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4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注释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

  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立:站立。

  有间:一会儿。

  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恐:恐怕,担心。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

  另解:好,*惯。医生*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肌肤:肌肉。

  将:要。

  应:答应,理睬。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居十日:待了十天。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于是。)

  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及:达到。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使:指使,派人。

  索:寻找。

  遂:于是,就。

  鉴赏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翻译、赏析 5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注释

  1、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立:站立。

  3、有间: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惯,医生的*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走:转身就跑。还(xuán):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功劳。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指使,派人

  28、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赏析

  这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相关词条